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真实情感故事范文

真实情感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真实情感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真实情感故事范文

关键词:道路情感空间;停驻功能;共生;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ity road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many roads has only a through the function. This paper will road space as part of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to discuss, and using the ancient town of western sichuan road structure mode for the city to walk road for renovation the road system and the surrounding humanity relations form benign space dialogue, restore the road with the emotional color to stop space, meet the demand of the people and increase the vitality of road space, and its modification on the exploration.

Keywords: road emotional space; To stop function; Symbiosi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道路空间连结了整个城市系统,构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广义而言,在所有的空间范围内,人们只要执行了进入通过的动作都属于道路的范围,为动态空间。我们评判一个空间的好坏,在于人的主观感受,吸引人的空间,人的心情也会愉悦并欣赏停驻。然而成功的道路,我认为是人在通过行走的过程中欣赏在其中的状态,从而会放慢脚步乃至简单的停驻。道路的停驻功能使其更加具有生动性,增添了城市生活中的人情与色彩。

1川西古镇中道路的情感空间

四川自古乃天府之国,有着优越而又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在城市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这里的大多数人都过着普通的村镇生活。此时的状态属于一种较为封闭的聚落形式,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村镇内部自给自足,整体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的共同体。内部的居民贫富差距不大,认知基本相同,也就是王昀所说的共同幻想 。

休闲与安享是这里人们生活状态的代名词,这里的居民大多对待生活自然随意,随时都喜欢摆龙门阵,聚会娱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构筑不一样的建筑景观。对于村镇的构建来说,人们在用一种原生态的方式寻求一种与空间对话的良好方式。在历史的进程中功能自然形成的场镇机理,有着工作(农业以及手工业)、居住、娱乐(交流、休闲)、政治活动(长老大会)、商业(小铺、定期的集市)的不同功能组合。在这些功能分区不断组合的演变的过程中,这时情感空间也在各个区中进行穿插与分布,以满足人们交流聚会的需要。

1.1 古镇道路的停驻功能

由于当时的休闲方式单调,彼此的交流成为调剂生活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在这里,交流的场所随处可见,路边茶馆,街边小摊,皆可坐可食。几个板凳就能形成一个简单的交流空间。道路与道旁的建筑形成了一组良好的空间组合状态,这里的道路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通过交通功能,以道路为主轴串联起村镇的主要功能区,同时还是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使人们在走的过程中进行短暂的停驻。那么,这种道路的停驻功能在我们信息发达的现代城市是否同样适用?

2城市中道路空间分析

就目前而言,经过规划的城市分区更加明显,商业区,产业区,居住区等各种类型的分区密集的布局在城市当中。但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分区具有相对性,在保持功能整体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其内部往往有或多或少交错的地方。如此一来,构成了我们庞大的城市系统,这个系统自然衍生出了像毛细血管一样布满了我们整个生活空间的道路。

交通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交通工具的产生,人们不再受到距离的束缚,可以通过各种交通方式到达想要去的任何地方,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的方式与外界产生交流与互动。这时,对于人本身而言,以前聚落所形成的“共同幻想”破灭,演变为幻想的多元化,每个人都在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在城市中奔波。

人在选择城市功能的同时,从一个功能区到达另一个功能区都需要进行道的转换,必然会给道路造成交通的压力,人们的停驻时间也被迫增长,乘车交通时间挤压了生活空间。中科院《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表明,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其中北京市为52分钟,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 这部分时间是我们无法从生活中扣除的,而且其所占比例必然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增长。

3道路的情感空间的衍生

道路的空间属性,一切都为了制造效率而让位成为发展的必然,这里的道路不会产生生活的情感的。但试想,仅具有交通意义的道路空间,会随着人流的波动而产生拥堵期与稀疏期,这样的状态难道不也是犯罪滋生的温床与人际疏远的阻碍吗?

既然道路是我们每天行走的必经通道,那么为什么不向前人学习。但将古镇的曲折的街道运用到现代城市当中自然是不现实的,这里我们需要复原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精神,将令人厌恶的道转变成为具有全新意义的生活空间,一种动态的生活轨迹。在这种空间川西古镇道路情感空间对于城市道路的启示

王晓辰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207)

摘要:针对现代城市道路中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道路仅具有通过功能。本文将道路空间作为周边建筑的一部分来讨论,借鉴了川西古镇道路的构成方式,对于城市步行道路进行改造,使道路系统与周边人文关系形成良性的空间对话,恢复道路中充满感彩的停驻空间,满足人需求的同时增加道路空间的活力,并对其改造方法进行了探索。

第2篇:真实情感故事范文

《现场》:一幕非剧胜剧的真实情感大戏

2008年4月,一个充满个性的情感谈话类节目――《现场》在内蒙古卫视亮相,在各个卫视台的众多节目中,《现场》的出现让全国的观众们着实晃了一下眼睛,用现在流行语来说,电视机前的观众明显被“雷”到了。

《现场》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在内蒙古卫视每天的19:35,这是一个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也是电视剧的红海战场,但正是在这个时段内,《现场》用差异化的节目形式占得了一席之地。《现场》不是电视剧,胜似电视剧,因为电视剧中的人或事大多都是虚构的,而《现场》中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现场》是一部真实演绎的人生情感剧,这里没有一个个拖着假辫子的演员所演的文治武功和香艳秘史,没有灰姑娘嫁给白马王子一夜变作富家女的少女,也没有不去工作却可以闯荡江湖衣食无忧的大侠隐士。来到这里的都是你我身边的平常人,他们可能是你的亲戚,可能是你的朋友,可能是你的同事,也可能你根本就不认识他(她)们,但是你看到、你听到、你能感受到的是他(她)们真真实实的生活,他(她)们不用化妆、不用看剧本、不用记台词,因为他(她)的人生故事就是剧本,他(她)的语言就是台词,每一个来到这里的“草根”,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家庭、工作、生活,亲情、友情、爱情,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向每一位观众尽情表达,而观众在这样的情感故事中有所感动、有所愤怒、有所对比、有所领悟……

以真实情感为核心的电视节目必然会吸引大量有着情感需求的观众,而这样的一个观众群体,对于广告主而言,就意味着潜在的消费群,对其进行情感营销可谓有的放矢、正中“人”心。在《现场》开播的几个月中,很多广告主正是看中了《现场》的精准,才在第一时间选择了《现场》。

选择《现场》,精准投放

为什么说企业的情感营销策略在《现场》这样的情感类节目中将会取得精准的投放效果呢?我们不妨以《现场》为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共鸣。情感营销的大行其道和情感类节目的红红火火,其本质是相同的,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理论,在人们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必然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上、感情上的需求,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层面的发展却跟不上这个速度,于是就会出现情感真空地带。情感营销与《现场》这样的情感类节目其实都是以这块地带作为原点,因此二者本身就具有相同点,可以通过共鸣点,来相互呼应。

第二:收视。由于有了社会的基础,情感类节目的收视也就有了依托的支点。《现场》节目4月开播以来,短短3个月时间,收视排名一升再升。虽然内蒙古卫视整体排名并不靠前,但是《现场》同时段排名却可以接近前10,甚至高于整体排名处于第一集团的某些卫视台。而且由《现场》高收视带来的帐篷效应,也在内蒙古卫视逐渐体现出来。节目收视率高,观众收看人数多,关注度高,这样的节目自然会成为广告主投放广告的重点目标。

第三:精准。当然仅仅是收视率高是不够的,因为现在广告的投放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覆盖广,更要打得准,尤其是对于进行情感营销的广告来说,如果找错了投放目标,那就是“对牛弹琴,自作多情”了,约翰・沃纳梅克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知道广告费至少有一半被浪费掉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半。”所有的广告主都希望把广告费的每一分钱都花到点上,所以,情感营销的关键还是要把情能够准确传达到目标人群那里。

《现场》开播的几个月内就得到了很多广告主的青睐,尤其是主打情感牌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和医药健康行业,他们之所以选择了《现场》节目,其实正是看中了节目背后精准的目标消费群体。根据CSM权威数据机构提供的数据表明:《现场》节目的收视呈现“三多”特点,即女性观众多、教育程度高的观众多和25~64岁主力消费年龄段的观众多,在这三类收视人群中,收视集中度都要超过100%,证明他(她)们非常喜爱观看《现场》节目,是《现场》节目的固定忠实观众群。“三多”人群体现了广告投放的精准价值,对于进行情感营销的广告主而言,这样的“三多”人群正是广告投放所需要的。

首先,女性是感情较为丰富的群体,更容易进行情感方面的营销攻势,在消费决策时也比男性更为感性,而且女性多为家庭中的消费决策者。

其次,教育程度高的受众群体虽然较为理性,却是情感忠实度最高的人群,如果从情感上认可某个品牌,那么这类人群将会长久坚定地支持这个品牌。

还有就是25~64岁这样一个黄金消费人群,这恐怕是最具备消费能力的人群了,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所以基本上都会是家庭消费的主要发起者和主要决策者。有了这样三类人群的支持,再进行广告情感营销,相信是不会脱靶的。

第3篇:真实情感故事范文

经过黑马哥的调查,发现很多创业成功者其实都是典型的“大学生创业者”,他们用自己的实例证明了,中国大学生创业者也可以如硅谷的扎克伯克,比尔盖茨那样,做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

当然,创业有风险,入行需谨慎,一个创业者必备的素质是能清楚判断形势作出决策,究竟你是否要直接创业,还得你自己说了算。

付梓瑄22岁,就读于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是一名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学生。也和其他即将面临大学毕业的同学一样,在苦恼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是在演艺圈继续摸爬滚打呢?还是自己做点小生意?她也感到迷茫。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朋友圈发了自己正在使用的一个产品,包括使用产品自己的皮肤越变越好的效果图,也一并在朋友圈发了,突然她发现,很多自己的朋友、闺蜜在自己的护肤分享下面留言,还有人主动私聊她,让她帮忙带一下这个产品,于是她就把自己使用的产品给朋友带,使用的朋友也在她们的朋友圈开始分享,1个月左右,就越来越多的人加她的微信,找她代购产品了,于是,她发现了:微信朋友圈卖东西的这样一个机会!就这样3个多月下来,一次她去银行取款,才发现,银行卡里面多了八万多人民币,才反应过来,这个8万多的收入,这个就是她平时一个感兴趣的分享和代购给她带来的丰富的收入。

对于一个面临毕业,还没找到工作,前途一片迷茫的女孩来说,这个数字可谓是天文数字,哪有毕业生工作3个月可以赚到8万多的啊?这个是连一个工作好几年的职业经理都不曾有过的收入,每个月能平均下来2万多的收入啊!从那时开始,她开始更专业的去学习一些护肤品的知识和护理皮肤的办法,然后在朋友圈分享,于是越来越多的朋友成为她的观众,也成为了她产品的消费者,她也很努力的学习很多微信营销的办法,包括:订阅号及时的信息分享,赠送小礼品让别人关注自己的订阅号,还有微博上转发分享送小礼品,等等,在同学都苦恼干什么工作的时候,她已经月收入过万了。

瑄瑄告诉记者,她的很多客户“都是朋友带朋友,顾客带顾客,也有很多是通过‘附近的人’搜索到我们,很容易形成回头客。”据瑄瑄介绍,她每次都将护肤分享信息做的很完善,再将图片更新到朋友圈。而大部分是由她本人充当模特,她也因此在街上被顾客认出来过。“还要一对一语音和顾客交流,提供护肤建议,互动得频繁,也增强了亲切感和信任度,久而久之很多都成了真的朋友。”

瑄瑄经验分享:

瑄瑄认为,朋友圈营销的关键在于要定位准确。根据不同客户不同的皮肤状态,推荐最适合她们的护肤品,同时在产品种类上要保证差异化。她身边不少朋友都被她带动起来做朋友圈护肤品销售,她也经常会将自己好的经验给同行朋友分享。

经验分享:

在朋友圈的营销方式,瑄瑄和不少同行一样,打的是情感牌。她会隔三岔五的将客人的一些真实情感故事通过文字写出来,有时还会配上当事人的照片,到朋友圈中。曾有女顾客结婚之前要求一定要用她的护肤品,在婚礼当天新娘和伴娘一起拿着护肤品照片拍照发给你,感谢她,令她朋友圈里的很多顾客都大为感动。而她个人生活的一些状态和照片也会分享出来,这能令不少客户感受到卖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从而拉近彼此距离。

朋友圈的营销优势

作为强关系营销,微信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社交性较强,更适合开展小规模的商业活动。

创业成本低,无须大量运营人员,行业较小众,无大公司、大品牌竞争。

单品价较高,多以美容保养、海外服装或奢侈品、宗教商品为主。

无需海量客户,一对多维护百人左右的规模,也能达到年销售额几十上百万的佳绩。

第4篇:真实情感故事范文

[关键词] 《大太阳》;心灵重建;民俗心理;“招魂”;“安魂”

一、《大太阳》的真实情感与“招魂”

《大太阳》是杨亚洲和长影厂的新作,该片将重点放在汶川大地震后灾民的“心灵重建”上,是一部富于现实意义和人性关怀的作品。电影上映的时间正值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①,以此为奠,亦可以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了。逝者长已,生者也要继续新的生活。

真实感和民间视角是杨亚洲力图把握的叙事基调。电影叙事采用平民小人物视角,以他们的情感纠葛作为主线,采用了很多手段营造实地感,目的是要让观者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灾民的情感和心路历程,以便于从平视和内在的视角达成对灾区人民“心灵重建”过程的移情和理解。

为了保障电影的真实性,影片大量使用当地的背景和要素。电影中有为数众多的灾民演员,不仅出演群众而且扮演重要角色。如扮演山娃子的小英雄宁浩,重要配角水婆婆的扮演者高国蓉等,他们的表演都自然到位,没有做作感,显然剧组人员和导演下过了一番苦工夫。影片对白使用当地方言,外景取自实地,重要道具都是灾区实有事物,这一切都保证了影片在视觉感受上的真实性。

但是,对于一个以“心灵重建”为主题的影片来说,感官真实只是一个外包装,最重要的真实是情感真实,唯有情感真实方能达到“以真情动人”的效果。影片中最成功和最感人的片段是影片结尾处众学生家长手捧孩子的照片站在学校的废墟上祭奠孩子的招魂场景。人物是真实的,事件是真实的,更重要的是那声声呼唤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催人泪下。这样一场在地震发生三周年来临之际生者与逝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仪式,是对地震以来灾民情感重建历程的高度概况。对于《大太阳》来说,这是一场具有总结和象征意义的重头戏,导演也把它放在了压轴的位置作为全片的结尾。

二、民间礼俗中的“招魂”

这一招魂的场景为什么这样感人?因为它真实有效地传达了民族传统的心理情感和对生命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群体心理背景使得它特别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是一种源自民族意识和潜意识的公共感情,它浓缩地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在面对生死大事时的道德、情感、理念和行为方式;反映了我们对待逝者的方式和生者如何在大悲之后重建精神生活的逻辑秩序。

塑造典型、可信的“心灵重建”历程应该依托于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了解,而我们民族关于这一切的知识和经验都浓缩在我们的民俗文化中。《大太阳》中的“招魂”场景在之前还以“戏中戏”的象征手法出现过一次,表现的是传统戏曲演员手撒纸钱口念“魂归来兮”的一个经典戏剧场面。那么在传统丧葬礼俗中真实的招魂仪式是在什么时候使用的,又包含着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呢?

以下是中国古代“五经”之一的《仪礼》对士人葬礼中招魂仪式的记载:“士丧礼。死于适室,巾无用敛衾。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Q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在当时的葬礼中,逝者死去后要请“复者”即招魂师行“复礼”,爬上正屋用逝者的爵弁服向北三次召唤呼喊“皋某复”②,然后将爵弁服殓葬。爵弁服即平时所穿的正式朝服,使用它是因为平生所穿,逝者的灵魂对它比较熟悉容易归附。向北因北方乃幽暗之所,是灵魂容易被吸引去的地方。

招魂,顾名思义是招魂复魄之意。古人认为,人之精气为魂,肉体为魄;一旦死去,魂飘散无所依托。招魂主要的目的是使灵魂借由衣物和召唤归来,避免它游离在外,成为没有归宿的孤魂野鬼。

屈原的《招魂》《大招》所用的就是当时楚国的招魂词形式,其中《招魂》说:“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招魂者告诉灵魂,东方有索魂的长人和灼热的十个太阳,南方有食人的野兽,西方有流沙,北方有冰雪等危险,总之上下四方对于灵魂来说都不可以去;唯有回到故地才能得到安息,“魂归来”就是招魂活动的主题。

招魂并不仅仅限于逝者刚去世的情况,在祭祀、卜问等情形中还可以反复使用,目的是与逝者的灵魂达到沟通。在《大太阳》的那个场景中父母在遇难地祭奠子女,其中手捧遗像呼唤死去的儿女就是一种寻求与逝者灵魂沟通的朴素招魂仪式。只不过衣物、灵位在现代社会已经被遗像照片所取代,但背后的情感目的仍然是寻找对死者灵魂的沟通与告慰。

在安葬离乱中的逝者时,因为没有遗体甚至遗物,还发展出一种以“招魂”为中心的丧葬形式,“招魂丧”曾在东晋初期南渡的北方士族中流行过,用以安葬那些在流离迁徙中死难的亲人。丧葬礼俗上使用招魂仪式在现代东亚仍有丰富的保留,如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葬礼中的路祭礼就以招魂仪式开始,以迎魂、安魂、遗书朗读结束,其立意是与我国古代的招魂文化一脉相承的。

在招魂之后还有一系列的礼仪帮助生者完成对逝者的告别和安魂。中国的丧葬哲学以 “复卦”为基础,复卦是《易经》的第二十四卦,也是《易经》的门户。地雷复,上卦为地,下卦为雷,群阴之下,一阳复生,地中有雷,是萌动之象。因此中国的先民并不把死亡看成是终极的大悲,更倾向于看做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卦辞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复”以七日为一个周期,故我国丧葬礼俗都以七日为周期,从头七到七七是丧葬礼仪时序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的内容就是告别和安魂。现在政府也遵从民俗,凡大灾难的公共悼念日皆以头七为准。

卦辞云:“初九:不远复,无o悔,元吉。”其意是出外不久就返回,大吉大利;因此,按传统俗信,“头七”之时灵魂会复归家中,是第一个重大的纪念日。七七则是小周期之终,四十九天之后灵魂自归其所。七七之后有百日、一年(小祥)、三年(大祥),三年之后一个祭奠的周期就完成了,大礼具足了。

三、“招魂”与“安魂”在心灵重建中的意义

招魂的目的是使灵魂得归其所,安魂的目的是使灵魂得以安泰,一方面逝者平安,一方面生者心安。《仪礼》中招魂之后以衣覆身,灵魂附于衣服以便与体魄共同安葬,这是最初的安魂工作。在安葬之后会设立灵位供奉,灵魂亦依附于灵位之上。

按古人的说法,逝者灵魂安息可以利护生人,否则的话会化为厉鬼“作祟”,给生人带来祸患。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中,避凶趋吉的需要已不像以前那样占有绝对地位,生者求得心安的心理因素在安魂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逝者不能安息,生者又如何告别过去开始新的生活呢?这就是招魂、安魂在当代民族心理中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心灵重建中,安顿逝者之魂的工作更重要的意义是安放生者自己的心灵。生者与逝者、生者与生者之间,生者面对自己都要经由对逝者灵魂的妥善安顿达到心理平衡,这是心灵重建的基础工作。《大太阳》中的银杏就是因为在心理上迟迟不能完成对死去的儿子“石头”的告别和安魂而陷于情感陷阱之中。按照影片中的叙述,有这样几个关键性的因素。第一,她认为自己的咒言导致了儿子的死亡,她无法正视和原谅自己,承担不了这个心理压力,因此她不能接受儿子的死亡;第二,她不了解儿子的愿望,因此没有给儿子安魂的机会,逝者不慰生者何安,因此,她心里的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难以恢复平衡;第三,无法原谅和接纳曾经背叛的丈夫,石大川的新床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而银杏沉陷在失子之痛中,还远远没有告别过去,她怎能接受新生活的开始呢?银杏选择借酒浇愁,成了一个酒鬼。如果传统礼仪帮助她完成告别、安魂的系列工作,银杏或许能更快地走出心灵的困境。

安魂的方式有很多,葬礼中有各种以安魂为目的的民俗礼仪和器物,如魂瓶、镇墓瓶、镇墓兽、买地券、祝词等;还有各种特定的宗教仪式如法会、道场等帮助完善安魂的工作,可以适时举行并不限于葬礼中。日常的祭奠工作也可以看做安魂的形式之一。祭奠是一种沟通形式,是生者对道德和情感责任的实践,对逝者的怀念和告慰。清明和中元节是重要的祭祀日期,日常的祭祀工作从形式和内容上强化着家族血缘观念。

实现逝者生前的遗愿被认为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是最好的安魂形式。陆游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将爱国之情寄托在遗愿中了。安魂,在影片《大太阳》中也是通过生者实践和完成逝者生前愿望达成的。石头的留言被打开,银杏挽留了石大川,实践了石头让他们和好的愿望,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这时起,生者和逝者得以各安其所,从此生者继续新的生活。《游园惊梦》《宇宙锋》《包公案》等无数的传统文学和戏曲中的托梦、显兆、附身等情节都是建立在逝者死后心愿未了,魂不能安的基础上的设定。使逝者得偿所愿从古至今都是亲人们最大的愿望和安慰。

生者心灵的重建过程是与逝者灵魂的妥善安置同步进行的:从大哀到心灵平复的旅程,在安顿逝者、告别逝者、告慰逝者、继续生活历程中逐渐展现。招魂、安魂是安放生命之重的重要仪式,是完成逝者身后事的开始,也是生者获得心灵宁静的源头。影片中的新生活以石大川和银杏的复合以及新生儿的出生作为标志,日出日落,天道恒久。

四、依托民俗文化建立真实可靠的精神关怀

如何在真实和民众的基础上建立可信、可靠、有厚度的文化关怀和精神救赎,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作品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引入民俗文化,在集体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层面上建立真实可靠的感情可能是一条靠得住的出路。民俗是从古到今民族心理文化的凝聚和沉淀,是民魂所系。基于民俗的心理情感超越个人的特别经验,是属于集体属于大众的感情,具有深刻的共性。同时,这种情感在每一次由特定的个体反映出来的时候都是别具特色的,使审美体验不至于落入乏味的套路中。对这种带有个性化的共性情感的探索有利于深刻挖掘生活中的人性,也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特别是在类似《大太阳》这种以灾难背景下的民间情感故事为主线,力图表达小人物的心路历程的作品中,抓住和理解了民俗心理能使我们的作品更深刻地反映出民族之魂。民俗文化是一座宝库,如果电影艺术工作者能够对它有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在创作中他将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其作品也将会有更好的感染力。

注释:

① 《礼记•三年问》。

② 皋是长声,取其悠远;某即逝者名字,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复即返回的意思,即长声呼唤逝者回来。

[参考文献]

[1] 阮元.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第5篇:真实情感故事范文

认识孙宪导演,恐怕要从《老袁的冬季》说起。2004年,孙宪带着这部讲述人与白天鹅之间真实情感故事的纪录片参加了由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主办的“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大赛并且入围。老袁这个极具特点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每年飞抵荣城过冬的美丽的白天鹅也为影片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老袁的冬季》的获奖,可以说是给了从1996年开始涉足影视及纪录片拍摄的孙宪一个极大的鼓励。而且这些年,孙宪导演一直没有停止拍摄。除了每年冬天仍去荣城看望老袁和白天鹅,他还坚持在威海市附近的一个鸟岛拍摄鸟类活动。

拍鸟纯属偶然

学油画出身的孙宪一直酷爱摄影,毕业后为电影院画海报,随后又和朋友一起搞文化传播公司。很快,孙宪就出手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摄像机――松下M7。没想到拿起摄像机后越拍越上瘾,相继购买了很多设备。购买的第一台Betacam摄像机花了18万元,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当时购买拍摄设备的资金来源于广告公司为企业拍摄专题片的收益。但说起第一次拍鸟的经历,孙宪说是上了朋友的当――当时,孙导的朋友给了他两张鸟岛的游览通票。他想着可以去拍摄一些素材,为以后做专题片、广告片所用,于是带着两个助手、背着一台Betacam上岛。当时这个鸟岛还未被完全开发,而自己又没有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对于鸟类也无半点了解,拍回来的素材很不尽如人意。于是,孙宪决定再次上岛拍鸟。

疯狂购买设备

再次上到鸟岛拍摄,孙宪就感觉到大机器的不方便了。那时候,SonyPD-150P便携DV刚刚上市,孙宪一看到就喜欢得不行,很快就决定购买。孙导介绍说“那时候,我的生活按现在话说比较富裕。因为威海市中心有一个大型的三面翻广告牌就是属于我们公司的。它每翻一下,我就有两元钱的收益,一年下来,这个广告牌可以给我带来20万元的收入。”买完150P,他又相继购买了Betacam370、570。两年的广告收入就这样都投入到购买设备当中。

迷茫的拍鸟

有了这些设备,孙导开始长期上岛拍鸟,但是比起最开始积累素材时的拍摄动机,孙宪的拍摄目的反而不明确了,只是不断地拍摄,好像上瘾一样。后来有朋友建议说,你拍了这么多的素材,不如剪出个片子给大家看看。于是孙宪剪了几个小片子,没想到大家的反响不错,这才萌生出想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但是对于学习油画专业的孙宪来说,如何拍摄纪录片完全靠自己摸索。这时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一一观摩,孙导开始收看《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三年来,他把这两个栏目首播的所有节目都录了下来,边学边拍。

遇到幸运星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宪把在荣城天鹅湖拍摄的素材剪成作品《老袁的冬季》送到“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大赛参赛,没想到这部作品在大赛中得了名次。从北京领奖归来后,他再次投入到在鸟岛的拍摄生活中去。有一天,他们正在悬崖上拍摄鸟类活动,守岛的老人来叫他们。原来,有一位电影学院的老师来乌岛参观,她发现悬崖上有几个人,从守岛老人那里得知是有人在拍片子,于是想聊一聊,这位老师就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段佳老师。这次见面后,段佳老师在拍片观点和拍摄目标等方面给了孙宪很多帮助。孙导说:“前几天段老师还为了我的片子特意到威海来,她教我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说每一个镜头都要有其所表达的内容。于是,我头两年拍摄的所有素材几乎都报废了。”

还有一位一直支持孙宪拍摄鸟类纪录片的就是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的编剧袁学强老师。孙导说:“这两位老师都专门搞了仪式,收我们几个人做学生,他们在我们的影片里倾注了很多心血,包括故事走向、镜头拍摄等等。因为当时没有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也没有架构镜头语言的想法,有200多个小时的素材都不能用了。所以当不了解拍摄对象的时候,你所拍的东西就是光线再好也不是那回事,镜头连不起来。我很感谢帮助我的老师。”

生死搭档

除了遇到专业老师的帮助,孙导还向记者讲起了他的搭档。他说“我能够走到今天,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有几个很好的搭档,他们跟我在一起,义无反顾。”2005年,孙宪的公司面临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局面。公司地处的电影院经过规划要拆除,而那块为他带来主要收益的三面翻广告牌就在影院前面,也要拆除。广告牌的拆除,几乎切断了孙宪所有的经济收入。可是此时,恰逢鸟岛鸟类的繁殖期。黑尾鸥的孵化期大约是2-3周,哺育期大约6周。在这个阶段,一天没有拍摄可能鸟类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于是每年的4月到8月,只能天天上岛拍鸟,也无法接别的活做。孙宪说:“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两年没发过工资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拍鸟上,即使有时候做点别的活挣的钱也都投入到这其中。如果说我与别人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在于我的这几个搭档,如果我没有这些左膀右臂的话,我走不到今天。”

经济上窘境大家可以一起克服,工作中的艰险却让孙导觉得很对不起他的伙伴。“其实老天爷还是很眷顾我们的,有几次遇到危险,差点就不能跟你们见面了。”去年,孙导的搭档小王在悬崖上拍素材。后来,电池电量不足了。小王准备吊一根绳子从悬崖下换一块电池上来,因为悬崖上的石头太脆,小王不慎摔了下来,当时有块石头直接刺入他的膝盖。由于天气原因,他们隔了一天才得以出岛,小王的膝盖被缝了好几针。但孙导告诉记者,这还不是最危险的一次。最危险的是今年繁殖期的一天,天气预报报告会有大雨。孙导想拍一个瓢泼大雨中的大全景,于是和伙伴小王在一个垂直64m高的悬崖上等待。这个悬崖上的平台面积很小,是岛上的海鸥用来建巢用的。加之脚下的石头很松,两个人的份量在上面,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等待了一下午,雨迟迟未下,天却越来越黑。眼看照度不够了,风越来越大,天空开始电闪雷鸣。于是孙宪决定离开悬崖一旦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早些撤也好,再晚些撤也好。偏偏我们往下撤的时候雷声大作。那时候,我终于知道周星驰电影里的有些镜头不是胡说八道。因为当时闪电一过,雷声一响,我的头发全立起来了。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当时觉得非常恐怖,于是决定突然发现地面上另一个搭档小于正在大雨里注视着他。小于这个女孩子很让我感动,后来我才知道,她在下雨之前先把其他机器送回了屋里,然后就跑到雨里一直注视着我们俩,全身被淋成了落汤鸡。那一刻,我真的想哭。两年多了,弟兄们跟着我没开过工资。”孙宪告诉记者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下到地面上的那一刻,雨停了。我当时真是仰天长叹,我问老天爷,我没做过坏事,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这是拍鸟这么多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这次经历让守岛的老人也感觉到非常危险,自此便不允许孙导他们上那个悬崖拍摄了。下来之后,小王和小于把孙导“批判”了一顿,原因是在悬崖上孙导跟小王说:“如果咱们俩有一个人活了,就把素材封好带回去。如果我 没下去,你们就带着素材走。生活还要继续。”孙宪说:“他们怪我乌鸦嘴,其实我当时不是乱说,我真 的是觉得欠他们的太多太多了。”

目前,孙宪的文化传播公司已经从最初的20多人变成了5个人。一些伙伴逐渐地离开了公司,但是孙导不怨他们。因为上岛拍乌,是一件太过辛苦的事情。有时候想想,都不是人干的事。装备差是一个方面.生活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孙导说:“你们可能想象不出来,我们在岛上一呆就是十几天,伙食只有面包和咸菜。唯一的奢侈品就是黄瓜,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淡水去洗。我们每次出发就带几大桶桶装水。每人一个水壶从桶装水里取水。”

拍鸟发现濒危品种

学习油画专业出身的孙宪,在几年的拍鸟过程中也不断丰富了自己对鸟类的知识。先是读相关书籍,再到鸟岛上去认鸟。有一次,孙宪发现岛上有一种白鹭,从种群数量上看还不少。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白鹭就是国际濒危鸟类――黄嘴白鹭。拍摄回来,孙导就上网搜索。他发现他拍的这种白鹭很像黄嘴白鹭,但网上的记载是截止到2005年,世界上的黄嘴白鹭大概还有2500只左右。而孙宪在鸟岛上就发现了八九百只。于是,孙宪给中国鸟类学会写了一封邮件。有一天晚上11点多,孙导收到一封回信。给他回信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鸟类学会名誉理事长郑光美,郑光美院士希望看到孙导拍摄的视频素材或者截图。后来又经过实地确认,这个地点的黄嘴白鹭种群确实是以前没有被发现的。这个发现也改写了黄嘴白鹭在国际濒危鸟类记录上的数字。为此,孙宪被吸收为中国鸟类学会会员。学会每月都给孙导寄来鸟类学报,孙导说:“很多关于鸟类的知识都是从鸟类学会的刊物中学到的。”

天赐的故事

经过六年的拍摄,孙宪得到了很多关于鸟岛、关于黑尾鸥繁殖情况的珍贵资料。《天赐》的故事也开始在他的大脑里逐渐丰满、成熟。这部影片讲述了三只海鸥成长的故事:三只海鸥历经磨难,有一只被别的大海鸥啄下悬崖,有一只被岛上的蛇吃掉了,只有一只小海鸥存活了下来。影片的结尾,这只名叫天赐的海鸥又遇到了那条曾经夺取了它兄弟生命的蛇,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些碰撞,天赐勇猛攻击蛇的头部,但最后,天赐放过了这条蛇。孙宪说;“为什么起名叫《天赐》呢,因为我觉得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所拍摄的这一切都是老天赐予我们的。有时候想想,拍这三只海鸥,其实就是讲我们三个的故事,它们的磨难也是我们的磨难。”

为了影片的出路,孙导开始东奔西跑,参加四川电视节、广州纪录片大会等。终于,在纪录片大会上,孙宪看到了转机。他说:“当零频道的郑琼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希望,好像要得救的那种感觉。因为《老袁的冬季》获奖以后,没有电视台愿意未播放,我白给人家去播放人家都不要。我把它放在柜子里放了两年,直到郑琼的出现才把这部影片又重新带出来。不管结果如何,我终于走出了一步”。

目前,《天赐》已经进入了后期剪辑阶段。孙宪告诉记者,他没有过多期待,如果真是有期待,只是希望能收回成本,把钱分给兄弟们过日子。孙导说,这部影片不仅适合于少年儿童,也适合成人观众观看。发行方面,孙导考虑会把影片磁转胶,争取在院线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