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

第1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明确企业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

*市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在20*年底前,完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组建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企业应急队伍;加强企业危险源监控,实现企业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的有机结合。

二、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在*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框架下,各大型企业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助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企业(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企业”)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其他各类企业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按照“分级分类、属地为主”的分工,各区县政府全面掌握本区县内的高危行业企业分布、企业重大危险源、应急队伍、救援基地、应急物资、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加强与企业联系,组织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关联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协调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中央在沪企业、市属企业集团要加强与其所在地的区县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的指导,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要及时报告有关情况,预警信息,并按照所在区县相关应急预案实施应急联动处置。

三、推进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一)编制完善企业应急预案。各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风险隐患特点,编制或修订本单位易发、常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预案内容要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生产企业要在预案中,明确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应对措施。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差企业、产生或经营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和改革重组改制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督促按照区域总体应急预案、相关专业部门应急预案及行业标准制定完善本企业应急预案,提高预案质量。

(二)加强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建立企业预案的评估管理、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制度。各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产品品种、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补充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所在区县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备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要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预案演练。要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预案演练的指导,并组织高危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各企业要积极参与跨企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和基地建设

(一)加强企业专兼职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应急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要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对已经建有专兼职消防队的企业,其应急救援队伍应当依托已有的专兼职消防队组建。涉及高危行业的中央在沪企业和市属企业集团要建立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水准的救援队伍。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救援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要使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签订救援协议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协助协议企业排查事故隐患,熟悉救援环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协议企业要予以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

(二)加强企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大型企业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建设专业特色突出、布局配置合理的应急救援基地,并在做好本企业应急救援的同时,参与社会应急救援。具备条件的中央在沪企业和市属企业集团要率先建立一批管理规范、装备先进适用、信息畅通、处置能力强的区域应急救援基地,承担起一定区域内的重大抢险救灾任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救援基地在区域救援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搞好隐患排查监管和应急处置

(一)开展企业隐患排查监管。各企业要组织力量,重点针对企业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以及企业周边环境等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对查出的隐患,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及时整改,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较大的,要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对重大危险源,应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改革重组改制企业要特别重视矛盾纠纷和其他影响社会安全的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范发生。有关部门要加强隐患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同时要加大隐患的监控治理和督促检查力度。

(二)搞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要立即根据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即时处置,并按照有关要求,迅速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对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等可能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要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职工、群众发出预警信息。要控制事故发展态势,标明危险区域,组织、协助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救助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并采取必要措施,特别是要避免因处置不当,导致事故扩大的现象发生,防止出现次生、衍生事件。各级政府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加强对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协调开展救援和疏散群众,搞好各项救援措施的衔接和配合。应急处置结束后,各企业要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消除环境污染,并加强事后评估,完善各项措施。

六、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职责分工和相关政策措施

(一)明确和落实企业应急管理责任。企业对自身应急管理工作负责,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市应急体系框架下,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综合指导和协调的职能,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及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按照现有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监管。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监督指导有关企业预防和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按照出资人职责,负责督促监管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把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对监管企业应急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同特点,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分类指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2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政府财力、物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应急队伍组织体系和联动机制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在全市基本建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体系。即到年底,建成市、县、乡三级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防汛抗旱、危险化学品(矿山)、气象和地质灾害、公共卫生、水上搜救、公用事业保障、森林消防、重大动物疫情、突发农业灾害、突发事件信息员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应急队伍得到全面加强,重点企业单独建立或联合建立相应行业和领域的专项应急队伍,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重点和任务要求

(一)全面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市、县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分别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建,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集公安、安监、卫生、民政、交通、环保、质监、建设、气象、地震、民防及驻军、武警等优势专业力量,建立“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承担消防工作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协助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2.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建。乡镇(街道)要整合现有力量,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消防人员、医务人员、保安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组织下,发挥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就近优势,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主要是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转移安置人员、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3.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新区、市科教创业园区及各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组建。集开发区(工业园区)公安、消防、环保、建设等专业部门人员、重点企业及单位技术人员和基干民兵,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承担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任务。

(二)建立健全专业应急队伍体系

在全面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专业应急队伍,具体由相关部门或单位牵头负责组建。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防汛抗旱队伍。市、县(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牵头负责,组织水利、农业、国土、气象、交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人员,以及基层民兵、预备役人员、水利技术人员、村(居)民等人员参加,针对水旱灾害常发地区和重点流域,组建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要地段的村(居)委会,组织本地村(居)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村(居)抗旱防汛队伍。对水库河道以及洪灾易发地段,县、乡、村防汛抗旱队伍,要做好汛期的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并加强平时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努力把隐患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培训演练,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

2.危险化学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安监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公安消防、经信、质监、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人员,以及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专业人员参加,组建危险化学品(矿山)市、县两级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安监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大型矿山、重点危险化学品单位建立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要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3.气象、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市、县(区)气象、国土资源部门分别牵头负责,组织乡镇(街道)、村(居)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应急队伍。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台风、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当地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监测预警和群防群控,组织灾害隐患点排查,划分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开展防范知识宣传,报告隐患和灾情等信息,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国土资源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4.卫生应急队伍。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根据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市、县、乡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完善专家库,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核与辐射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组织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市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

5.水上搜救队伍。市、县(区)交通海事部门牵头负责,整合水上搜救应急资源,组织公安、消防、安监、海洋渔业、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人员和专业技术力量,组建市、县两级水上搜救队伍。水上搜救队伍在当地水上搜救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水上搜救活动。在船舶、设施、航空器及其人员从事水上水下作业活动,发生或可能发生人员遇险、水域污染等突发事件时,搜寻救助遇险人员,控制、减轻水域污染等危害。

6.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市、县(区)政府各主管部门协调辖区相关运营单位设计、施工、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组建市、县两级8支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经信部门负责组织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企业组建通信保障应急队伍,负责组织供电公司、供热公司组建电力保障应急队伍和城市供热保障应急队伍;水利部门负责协调环保、卫生、自来水公司等组建城市供水保障应急队伍;建设部门负责组织相关运营企业组建城市排水保障应急队伍、天然气供应和管道泄漏应急队伍;交通部门负责组建城市交通保障应急队伍;城管(环卫)部门负责组建市容环境保障应急队伍。8支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各负其责,必要时联合行动,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抢险救援任务。

7.森林消防队伍。市、县(区)林业部门牵头负责,针对森林防火任务重的地区、林(农)场、森林风景区等,组织辖区乡镇、村(居)委会、林(农)场干部职工,组建市、县(区)、有关乡镇及重点林(农)场森林消防队伍,并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森林消防队伍主要任务是开展森林火灾的隐患排查、先期处置、信息报告工作,配合开展扑灭火和组织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

8.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市、县(区)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组织畜牧兽医、海洋渔业、卫生、公安、工商、质监、林业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组建市、县两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畜禽、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

9.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队伍。市、县(区)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组织气象、水利、林业、海洋渔业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组建突发性重大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应急队伍。要加强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做好防治药械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10.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依托现有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村(居)委会干部、基干民兵、应急志愿者等组建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信息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参与隐患排查整改、预案制订、应急处置和科普宣传。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三、主要措施和保障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建设方案,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要合理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数量和规模,明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队伍资质认定管理,保持队伍相对稳定,提高队伍应急能力。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大对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力度,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落实应急队伍建设规划、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公安、国土、交通、建设、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民政、卫生、安监、海洋渔业、气象、电力、通信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各乡镇(街道)、县(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及县(区)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要报县(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新区、市科教创业园区应急队伍和市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要报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强化经费保障与装备建设。各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拓宽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危险化学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应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库,按标准配置专业器械设施、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重点配备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严格装备管理维护制度,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建立大型专用设备统筹调用征用机制,实现应急资源共享。各企事业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装备建设,满足应急需要。

第3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省政府安委办主任,省安监局、福建煤监局局长陈炎生在会上首先总结了2008~2012年我省安全工作的特点,指出我省安全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安全生产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加强与完善、全社会关注安全生产的意识越来越强、重点工作推进的有力有效和基层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夯实。

5年来,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2年与2007年相比,主要绝对指标持续下降,主要相对指标逐年好转,较大事故总体下降,高危行业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一岗双责”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状况有效改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逐步健全。

去年六项工作扎实有力

尤其是2012年,我省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加强。一是重大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13号文件精神和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一些地方设立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加强了安监队伍机构建设等。二是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省政府办公厅及时出台了九条措施和实施方案,各级各有关部门全力配合,仅三个月大会战期间,全省道理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08%和24.81%,较大事故下降16.7%。三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截止2012年底,全省参与标准化创建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达30.47万家,其中27.41万家实现达标。全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星级饭店、烟花爆竹、烟草行业100%达标。全省有20个县(市、区)和8个工贸园区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整体达标。四是“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到目前,全省共出动检察人员19.9万人次,检查企业14.9万家,打击非法违法、治理违规违章行为237.9万起,关闭企业1319家,行政拘留5329人,移送追究刑事责任115人。五是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持续深化。煤矿方面,完成了4家煤矿关闭任务,依法查处7起事故,追究事故责任人54名。非煤矿山方面,已完成验收非煤地下矿山“六大系统”139座,完成验收应建在线监测尾矿库9座。危化品安全方面,87家涉及危险工艺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全面完成。六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有效加强。通过在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开展安全生产专栏,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生产舆论氛围。同时切实加强安全培训,全年受训人员达20多万人次。

今年六个重点力争佳绩

一是推动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把实现安全发展的目标作为衡量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标准,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实现安全与发展有机统一。

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化建设,不断完善与《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配套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章。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健全完善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大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主动公开事故查处有关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健全完善内部责任体系,强化岗位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提高t准入门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达标单位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巩固本质安全水平。大力开展“安全社区”、“安全园区”、“安全发展城市”、“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确保全省所有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全面达标。

四是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隐患排查、分级监控治理办法和重大隐患政府挂牌督办机制,以及非法违法企业、事故多发企业媒体公告“黑名单”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对县级安监部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的财政支持,大力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进安监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二期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队伍和装备建设,加快区域性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五是强化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全面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强化重点车辆和农村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等的整治,狠抓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的排查治理,加大路面行车秩序的整顿规范,严格落实凌晨2~5时客运车辆停车落地休息制度,推进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落实。继续抓好小煤矿整顿关闭,深化煤矿水害防治和瓦斯治理。抓好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全面推进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和尾矿库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确保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六大系统”建设任务。

六是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作用,加强公益宣传,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重大决策部署。继续扎实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宣传和普及安全知识。大力倡导弘扬安全文化,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抓好安全培训工作。

第4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中国是一个地质条件很复杂的国家,地质灾害经常发生。我们需要建立起非常有效的应急救援系统。”中国低空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徐昌东谈到。

从直升机的引进到直升机制造国产化,从直升机紧急救援体系搭建到直升机人才储备,研修班领导希望适应于中国国情的应急救援体系能真正落地生根,逐步健全起来。

北京大学直升机应急救援研修班的开设,是高校首次以学历教育形式培养通航领域应急救援人才,也为我们拉开了通航产业的大幕。

通航产业市场巨大

通用航空是指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这一产业十分广阔,包括飞行器的制造和维修、飞行技术人员的培训等,而不仅仅是指目前最常见的运输等服务。

有专家指出,“通用航空产业链条长、辐射广,上游是通用航空装备制造、通信导航等,中间是通用航空运营、飞行训练、通用航空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机场管理等,下游是飞机维修、航材租赁、人工增雨、航空旅游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通用航空有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务航空、私人航空、紧急救援、工业航空和农林航空等细分领域都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是,过去由于低空空域军方管制,飞行管理体系严格,加上通用航空器制造和机场建设落后,飞行员短缺,运营配套服务落后等原因,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一直停滞不前。

直到2010年国家试点低空空域改革,并将“通用航空规模快速扩大”列入民航“十二五”发展重要目标,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新兴增长点,通用航空才在最近两三年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我国共有民用机场和起降点574个,其中通航机场43个,临时起降点243个,相当于每1.62万平方公里才有1个机场。

2013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无疑更加提振了通航产业发展的信心。另外,备受业界关注的《低空空域管理使用规定》现已成稿,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而且,全国低空空域的划设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准备之中。

中国科协、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预测,未来10年我国通用航空飞机需求量约10000架,按照产业拉动比1:10计算,通用航空全产业产出规模约为1.5万亿元。我国通用航空有望实现规模化发展,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未来5-10年将是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巨大的潜在市场也激发了投资界的热情。有人指出,投资通用航空的选择性很高,即可以考虑经营航空运行,或经营通用机场、固定维修基地(FBO)、土地开发、管理等;也可以参与飞机销售租赁、融资、管理以及相关飞行人员、管理人才的培训和考核等。

拿培训产业来说,有相关培训航校人士测算,针对个人爱好者或飞机拥有者的私教培训,价格在10多万元,商教培训的费用则要高达60多万元。可以说,目前国内培训市场的潜力很大。

据悉,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00个通航飞行服务站。到2015年,通航飞行员将达到2600人左右。

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会会长徐昌东认为,从飞机的个人使用上来看,全国现约有87.5千万富翁和5.5万个亿万富翁,约有1/6的人能够购买私人飞机。在天空中个人飞行,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会成为一种主流。

从2013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上,就可以看出端倪。此次展会参展飞行器共计140架,西安和蒲城两大展区共设展位335个,参展企业238家。其中,签约项目共计46个,交易通用飞机106架,签约总额为229.1亿元。

但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陶智认为,现行的政策及制度仍然不能满足通用航空发展的需要。问题主要表现在空域、人才等要素资源短缺,通航发展内部结构失衡,政策法规等保障环境不完善,市场准入和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等多个方面。

低空空域开放可以直接刺激通用航空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运营服务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和冲击。

北京华进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尔青向媒体介绍,目前,欧洲宇航防务公司、波音、霍尼韦尔、庞巴迪、贝尔直升机等国际知名航空企业都想啃食中国通用航空这块大蛋糕。

赛迪方略预计,到2020年,全国通用飞机的需求量将突破6000架,约占全球总量的12%,通用航空产业有望成为继汽车之后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中国通用航空市场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障碍。空域管制偏严、飞行审批手续复杂、通航机场不足、航油供应不便捷等都将给通用航空市场发展带来风险;而技术水平偏弱、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使得国内通用航空企业在面对国外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此外,全国各地愈加火热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热情,也有可能导致中国通用航空产业陷入资源浪费、同质竞争的风险。

陶智建议,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可以从几方面来下功夫。包括通用航空培训、自有知识产权和中外合资的通用航空企业的进口优惠、国产通用飞机的销售、机场等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新兴通航业态俱乐部及地面固定运营基地建设等。

寻找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

通用航空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

按照业界说法,通用航空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中航工业通用飞副总经理认为,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航空产业格局呈倒金字塔状,美国通航产业占整个航空业的比例高达95%,而我国情况则正好相反。

美国有将近20000个可供通航起降的机场,而中国目前只有将近400个,根据此前民航局提出的“县县有机场”的设想,未来国内通航机场数量至少可以达到3000多个。高达十倍的机场建设目标也为地方政府配套建设通航产业园提供了操作空间。

正是看准了通航产业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很多地方蜂拥而上掀起了一股投资通航产业园的热潮。根据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7月31日,中国已经有116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在建或计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区。

北京被众多通航从业者看作是主战场。

在通用航空产业被列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后,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又被列为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北航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带领研究团队先后完成《北京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和《北京市通用航空技术设施及条件保障研究》项目。他主持并参与了多个地方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与规划,包括北京、云南、陕西渭南、广东珠海、河南登封、湖北武汉等地。

按照规划,北京市未来将会有Ⅰ、Ⅱ类通用机场19个,不包括Ⅲ类临时停机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立波也参与了两个报告的编写,中国通用飞机的数量将会剧增,未来公务机在中国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快捷的交通工具。

2013年,包头市已经建设一个占地2000多亩,集飞机制造、飞行员培训、飞机发动机研发为一体的航空生产基地。该项目将打造成我国西部最大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同时将填补我国TSC-1系列水陆两用飞机制造方面的空白。

昆明签约投建通用航空产业园,投资总额54亿元,使云南成为通用航空投资关注的热土。昆明高新区抓住这一机遇,在云南建设航空强省的规划中,抓住通用航空产业这一崭新领域开拓。

而四川批准筹建的通用航空公司一共有17家,目前已有9家公司进入主体运行阶段。同时,民航局、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也为通用航空公司的筹建增添了新的动力。

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的担忧,他指出,几乎没有哪个产业像通用航空这样,在发展刚刚起步阶段就出现投资过热苗头。

通用航空产业链长,涉及材料、机械、电子、金融等众多领域,需要包括政策、经济、产业配套以及基础设施、智力资源、原材料等众多要素支撑,地方政府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在短时期内打造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链。

在这个巨大的产业链上,政府、企业、民资如何各自找到突破口?

原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党工委书记金乾生建议,要想发展通航,地方政府有三件事要做,即产业条件的建设,产业主体的培育,产业要素的保障。

“事实上,在中国从事通航的企业一直饱受产业链不完善之苦,运营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建机场的事例比皆是,迫于无奈,它们无法专注于自身业务,只能在这条产业链上走得更远。这个产业的发展成熟需要的是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链条化的运作。”

“中国通用航空需要系统的产业链构建,要由产品思维转化为产业链思维。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

中航通飞公司分党组书记宋庆国表示,中航通飞要在以飞机研发制造为核心的基础上,将运营服务业作为关键一环。未来还将重点打造航空俱乐部,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也有很多专家提醒那些资金较少的小型通航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可以更多地倾向于产业链上运营服务方面的领域,飞机制造业的容量是有限的。

针对北京通航产业发展,有人建议,由于北京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较高,北京的通航产业应该选择高端发展路线,以公务机整机、发动机制造和航电设备为主。北京有技术优势,有支持性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应该围绕飞机运营,发展面向公务机与私人飞机等高端客户的服务。在北京通航产业这个巨大的生态圈里,政府、企业、资本需要合力才能引来通航产业的成熟时代。

第5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河北交通投资集团公司,石家庄 050051)

(Hebei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Group Corporation,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摘要: 高速公路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程度标志着国家交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随着我国高速道路的发展与公众需求的持续提升,高速公路营运企业也将面临持续的自我提升与激烈的生存竞争。本文立足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特点和实际,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Abstract: The expressway is the product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t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expressway is the mark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pressway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ublic demand, expressway operating enterprises will face continuous self-improvement and fierce competi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of expressway oper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expressway in China, and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the expressway.

关键词 : 高速公路;特点;问题;标准化管理

Key words: expressway;characteristics;problems;standardiz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086-02

1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特点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与一般公路管理相比,具有其显著的特点。主要有:

1.1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包括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硬件环境指监控、照明、路桥及其附属设施等;软件环境则指依此形成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手段。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也决定着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综合水平。

1.2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是技术密集的现代化管理 一般的公路是以养护为主,而高速公路的管理系统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管理特点,高速公路的管理人员大多是计算机水平高、心理素质过硬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的管理进一步向高智能倾斜。

1.3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是向管理客体提供全面服务 高速公路除了具有一般公路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之外,还有着商品性,即向使用者征收通行费。因此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2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以平均每年约5000公里的速度迅速增长,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稳步推进,通行费征收大幅度增长,优质文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路政及服务区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科学养护、科学管理的成效日益显现。随着日平均交通量的快速递增,高速公路的安全感受、畅通效果与舒适体验已经成为广大公众高速出行的首要需求,这对高速公路公司的运营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尽管高速公路的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我国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法规建设滞后 相关法规在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规定上过于笼统,不够清晰和具体,缺乏操作性,现存的《公路法》及少量的规章制度难易满足当前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说,正是由于公路立法的不完善,导致了目前一系列不利于收费公路健康发展的因素的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收费公路管理机构编制、经费支出等未建立明确标准,有的监管失控,造成一些收费站点人员超编严重,部门机构臃肿。

2.2 行业管理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收费高速公路基本采取一路一公司的模式建立,近年来随着原材料、征地费用、人工成本等上涨,高速公路建设经营成本持续攀升,而大部分高速收费标准却未相应调增甚至反而下调(同是资源能量行业的水、电价格却多次调增),直接导致了全国高速公路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普遍亏损。据统计仅有1/3的路段具有盈利能力,大部分的路段在收费期届满后仍有大量贷款未偿还。该情况将给政府或企业、银行系统带来巨额的损失,特别是进入高速公路收费到期的高峰期,累计的还贷违约风险可能导致区内金融系统瘫痪。

2.3 偷逃公路通行费较严重 近年来,不法车辆偷逃公路通行费的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偷逃公路通行费作为严重扰乱公路运营秩序的顽疾,它不仅给各联网收费经营主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干扰了公路正常的营运管理秩序,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规范化格局。

3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

3.1 深入推进运营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按照层级清晰、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管理主体,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规律、符合高速公路发展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高速公路统一网络运行和层级管理模式,更好地为社会履行高速公路公共服务职能。

3.2 加强通行费征收 随着高速公路不断建成和相互连通,传统的分割路网、一路一管制的分散性收费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畅通。在各个通行路段推行联网收费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电子缴费业务推广力度,改进计重收费技术手段,探索实施“绿色通道”查验工作不停车试点工作,从技术上逐步杜绝假冒绿通车辆偷逃通行费行为的发生;建立整治打击偷逃费联动监管长效机制,惩治逃漏通行费行为;加大监控稽查力度,加强网逃漏通行费黑名单车辆管理,维护通行费征收秩序,为车辆通行费征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3.3 加快信息化建设 建立高速公路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汇聚与共享,保障信息共享安全。以平台为依托通过对交通流特性的分析,建立高速公路运行状态评价与预测模型,更加快速地分析与展现高速的运行趋势。一旦出现异常事件,在解决的同时迅速道路状况预警信息,通过网站微博、电话短信、广播电视等多种公众渠道,有效实现通行车辆的交通疏导。实施高速公路智能监控、电子缴费、桥隧安保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对收费车道、广场、隧道监控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数字化,加大机电专项工程的投资力度,对高速公路路网内使用频率高、影响正常收费的机电设备进行更新,使机电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建立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管理机制,实现与交警、路政、养护等多部门的信息联动共享,拓宽信息沟通传递渠道,更好地服务于高速公路收费和运营管理工作;提升交通服务信息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交通调度指令下达、突发事件报送、投诉救援反馈等流程,及时更新高速公路服务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严密性,全面做好交通信息服务工作;加强高速公路监控、话务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交通信息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针对各类突况,建立事件预案知识库与智能处置预案系统,对常见道路突况进行科学模拟。在发生突况时,根据预案库中的案例进行预案匹配,结合事件的相关属性自动生成相应应急预案。并通过突发事件结束后的复盘总结,不断完善预案流程的评估优化。

3.4 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社会公众出行日益频繁,其对高速公路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工作整体还较为粗放,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要向规范化管理转型,提升服务水平,树立高速公路行业形象,不断满足群众和社会对高速公路日益增长的需要。建立应急救援清障体系,组建应急救援清障队伍,完成应急救援清障基地建设和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建设,逐步完善高速公路的应急救援清障服务网络,提高交通事故、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完善气象预警预报方案、在气象敏感点增设自动气象监测站,开发高速公路个性化气象预警预报、气象实况适时播报系统,提高恶劣气候条件下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延伸服务,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强化基础保障,满足公众高品质、多样化服务需求,推进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工作进程,确保高速公路车辆能够安全快速通行。

参考文献:

[1]刘步存主编.高速公路企业经营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谭诗樵,龙虎.对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第6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创建规划(-2020年)》(政〔〕63号),结合各部门工作职能,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安全创建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到各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对承担的重点工作任务负总责,要明确机构,落实责任,制定详细的年度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各责任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工作落实并及时向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反馈情况,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一、切实解决制约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

1.将安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一项基本原则,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落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2.以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消防、民爆、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产业安全发展规划,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不能保障安全的工艺和设备设施。

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落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安全监管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3.将安全发展作为招商引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提条件,凡不符合城乡安全规划、产业安全发展规划的,一律不得批准承接引进。

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落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4.严厉打击、查处危险化学品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行为。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5.严厉打击、查处烟花爆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运输行为。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6.严厉打击、查处道路交通非法违法行为。

由市公安局牵头落实,市交通运输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7.严厉打击、查处消防领域非法违法行为。

由市公安局牵头落实,各县、区政府配合。

8.严格隐患排查治理。突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民爆和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节假日、汛期等重点时段,易燃易爆仓库、人员密集场所、学校、景区景点等重点场所和水库、桥梁、电网、铁路等重大设施,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对事故多发点(段)、病险水库、河道险工险段、病险桥梁等重大隐患部位,要实施重点治理,严防漏管失控;落实隐患现场查处和治理责任,强化重大隐患领导包案、分级督办和动态监控,严格执行“重患必停”制度,切实做到治理责任、措施、资金、进度和预案“五落实”。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公安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教育局、国土资源局、质监局、旅游局、气象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9.落实公共隐患治理责任,对重大隐患实行政府挂牌督办。

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负责落实。

10.建立健全与周边地市的危险化学品区域协作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和运输跨地区联合执法和防控。

由市安全监管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牵头落实,各县、区政府配合。

11.加强轨道交通周边环境治理,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行。

由市公安局牵头落实,市交通运输局和各有关区政府配合。

12.建立健全强对流、强降雨等恶劣天气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年年底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由市气象局和各县、区政府负责落实。

13.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制。坚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发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作用,探索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企业安全诚信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紧紧抓住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三项基础性工作,切实抓好科技进步、落实责任和提高素质三个关键环节,把综合治理方针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由各县、区政府负责落实。

14.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防和失职渎职等行为。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检察院、监察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二、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15.全面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把安全素质作为公民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普法教育、干部培训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全民安全法制教育、警示教育、科普教育和应急避险教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中原行、“安康杯”竞赛等群众性安全教育活动,动员行政村(社区)对辖区村(居)民集中开展安全常识普及活动。培育组建基层安全生产宣讲队伍,建立企业、乡村、社区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室,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周”和“安全生产科技周”活动,组织各级政府、规模以上企业和中小学校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识灾辨灾和应急避险能力。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都要开设一定课时的安全教育课。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法制办、市公安局、文广新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教育局、气象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16.严格安全任职资格管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特种作业、机动车驾驶等重点岗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强化各类从业人员岗前、岗中、转岗安全培训教育,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年底前必须具备相关行业规定的专业知识,安全管理人员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的比例不低于30%。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教育局、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住房城乡建设局、质监局、旅游局、总工会配合。

17.把农民工安全培训放在突出位置,将安全培训的相关内容融入“阳光工程”、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当中,使农村转移劳动力同步接受安全技能培训。

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落实,市安全监管局、教育局、农林局、财政局配合。

18.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执法水平。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加大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素质,新任职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在职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安全业务知识培训,确保监管监察人员具备与本职岗位相适应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政府法制办配合。

19.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制定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措施,编制安全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设社会安全文化和政府安全监管、企业安全管理文化;年年底前初步形成符合我市市情的政府、社会、企业、班组和职工等不同层次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示范班组创建活动,分行业培育一批省级和市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和示范班组。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文广新局、总工会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三、创建安全发展型企业

20.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加强建设项目施工和试生产安全监管监察,从严打击违法违规施工和超批复期限试生产等行为。

由市安全监管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水利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科技局、气象局分别落实。

21.严格安全生产条件认证许可。严格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建筑施工等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对已取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监察。对现有不符合产业安全规划、采用明令禁止或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的企业,监督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改造或在年年底前实施转产、搬迁、关闭。

由市安全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落实,市公安局、发展改革委、国资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质监局、工商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22.依法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进行安全论证;淘汰国家明令禁止或列入淘汰目录的工艺、技术、材料和设备设施。加强对矿用产品、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电梯、架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及易燃易爆、易中毒作业场所的安全检测检验。

由市发展改革委、质监局、安全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落实,市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国资委配合。

23.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安全生产条件。督促化工行业积极开发、引进具有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引导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运用本质安全度高的烟花爆竹机械设备和安全型药剂,推进以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重点部位可监控、隔离操作、新型安全药剂为重点的安全技术改造。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于年年底前全部完成。鼓励有条件的渔船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安全防护水平。

由市安全监管局、交通运输局牵头落实,市公安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质监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旅游局、农林局配合。

24.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全面开展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审达标活动。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安全标准体系认证,在小型企业实行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管监察,年年底前,涉及危险工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达到三级以上标准;30%的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年年底前,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冶金、机械、电力企业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轻工、纺织企业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质监局、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工商局配合。

25.强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依法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登记、分析和危害程度分级,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和备案工作。年年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分级;年年底前建成较为完善的职业安全健康检测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体系。

由市安全监管局、卫生局牵头落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商务局配合。

26.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诚信考核机制。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开展企业安全信用评比,建立企业安全信用黑名单制度。年年底前初步建成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年年底前完成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信用评定;年年底前完成规模以上企业安全信用评定。建立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安全信用档案等。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质监局、工商局、气象局、银监局、市政府金融办配合。

四、创建安全发展型行业

27.道路交通。深化平安畅通创建活动,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全面落实道路交通安全“五整顿三加强”(整顿驾驶人队伍,整顿路面行车秩序,整顿交通运输企业,整顿机动车生产、改装企业,整顿危险路段;加强责任制,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执法检查)措施,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严格校车、旅游车辆、危险物品运输等特殊车辆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由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落实,市安全监管局、教育局、旅游局、质监局、气象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28.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和企业安全准入制度,加快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和动态监控步伐,加大危险化学品登记力度,加强剧毒化学品管理,推动易燃易爆物品管理规范化,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检测检验和设备设施报废制度,加快危险工序机械化改造和自动化监控进度。确定危险化学品储存专门区域,合理规划布局化工园区(化工集聚区)和化工经营市场,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搬迁。加大烟花爆竹企业整顿提升力度,逐年淘汰落后生产企业,年年底前全市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控制到省安全监管局规定数量内。建立聘请专家安全检查制度。年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要全部完成聘请专家工作,与聘请的专家签订协议。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公安局、工商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29.消防。深入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编制实施城乡消防规划,狠抓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基础工作,从严整治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多合一”场所等火灾隐患,严格城中村等重点区域消防安全监管。年年底前所有人员密集场所基本达到消防安全“三会三化”(会检查消除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管理标准化、标示明细化、宣传常态化)建设标准。以强化野外用火管理为重点,着力提高全社会森林防火意识,建立健全群防群治机制,扎实开展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有效防范森林火灾发生,努力将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

由市公安局、农林局牵头落实,各县、区政府配合。

30.建筑施工。以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利、通信、电力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勘察、设计、审批、建设、施工等环节的安全责任,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加强招标投标管理,推行建筑施工标准化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年年底前建设领域各项秩序得到全面规范,非法承包转包行为和施工事故、质量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落实,市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安全监管局、供电公司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31.冶金、机械制造和电力。以防范机械伤害、高处坠落、中毒窒息、触电、物体打击等事故为重点,全面加强冶金、机械制造、电力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督促企业制订和完善安全操作规程,严格危险作业安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设置各种安全防护装置、预警报警装置和安全标志。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质监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供电公司配合。

32.特种设备。加强起重机械、压力管道元件、气瓶、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等特种设备整治,落实压力管道普查、检验和登记制度,建立重点设备动态监控机制,坚决遏制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年年底前重点监控设备监管率达到100%,特种设备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以内、死亡率控制在0.38人/万台以内。

由市质监局负责落实,市工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国资委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33.旅游。打造平安景区,建立健全旅游景区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严格企业负责人、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对旅游景区游乐设施、游客运载工具及高风险游乐项目的日常管理和定期排查,达不到安全要求的必须停止运营,在危险路段、部位增设安全护栏和警示标志等安全基础设施,完善景区游客高峰时段游客疏散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整治旅游景区治安复杂区域。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行社、旅行团队和星级饭店等的安全管理。

由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市安全监管局、质监局、交通运输局和有关县、区政府配合。

34.教育。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范长效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校园安全防范各项制度,持续开展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加强校园安全防范薄弱环节。构建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排查,消除学校周边存在的突出安全隐患。继续大力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及时整治校舍危旧房屋。强化在校学生安全教育,开展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组织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演练,提高防灾避险自救能力。

由市教育局负责落实,市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供电公司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35.铁路、电力、民爆和通信行业、农机、水利、供水、供气等行业(领域)。

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分别落实。

五、创建安全和谐型村镇(社区)

36.完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安全管理网络。行政村和社区要明确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县、区政府应当将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提高基层安全监管装备水平,年年底前乡镇(街道)安全监管站所办公条件和监管执法装备等应当达到标准要求。

由各县、区政府负责落实。

37.做好村镇发展安全规划工作。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把安全作为重要前提,将生产、生活等功能区分开,合理布局。按照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目标和要求,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完善农村客运交通网络,支持客运公司开拓农村客运市场,提高农村交通网络的覆盖水平和通畅程度。到年,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达沥青或水泥路,与就近城镇开行客运车辆。

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安全监管局分别落实,各县、区政府配合。

38.加强农村和社区安全管理。将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向农村和社区延伸,结合“三夏”、“三秋”深入开展安全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和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制定农村(社区)安全村规民约,推进开展安全文化大院、安全一条街建设活动。加强农村和社区防火、用电、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农用机械、集会等生产生活安全管理。加强农村和社区房屋安全管理,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敬老院等公共场所隐患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教育局、农林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卫生局、文广新局、民政局、气象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39.深入开展安全村镇(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完善农村和社区安全标准体系,积极创建安全村。

年年底前全市30%的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达到安全基本标准;年年底前80%的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达到安全基本标准。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各县、区政府配合。

六、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

40.强化城市发展安全规划、城区易燃易爆安全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安全管理、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等。

由市规划局牵头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城管局、国土资源局、商务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七、完善安全发展支撑体系

41.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依据上位法的要求,贯彻落实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订和细化符合我市安全生产实际需要的规范性文件,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规范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重大危险源监督、作业场所职业安全监督、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等,实现政府监管有法可依、企业管理有章可循、员工操作有规可守。

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安全监管局、质监局、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卫生局、气象局配合。

42.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及装备支撑体系。年年底前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年年底前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43.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把握郑一体化带动优势,依托全省安全生产科研协作、宣传教育、检测检验等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全市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健全完善市、县安全专家组,加强我市省级、市级、县级专家管理,培育发展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评价、咨询、培训等社会中介组织,年年底前形成安全生产专家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安全生产科技人才引进,鼓励高危行业聘用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44.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年年底前组建成立市、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年年底前建成市、县(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国家、省、省辖市和县四级互联互通。加快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企业救援能力建设,开展区域性重特大事故救援。按照国家和省安排,按期完成公路交通应急指挥和路网协调中心建设。加快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年年底前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建成市、县(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卫生、环保、电力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指挥统一、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反应迅速的应急救援体系。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财政局、教育局、公安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交通运输局、环保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卫生局、国土资源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气象局、供电公司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45.完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年年底前成立全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机构;年年底前建成全市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并达到标准化要求。以全市安全生产培训基地为骨干,以社会和企业培训机构为补充,年年底前形成全方位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强化培训师资管理和教材审定,年年底前实现全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统一大纲、材、统一证件。

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安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总工会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46.完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金安”工程的建设要求,加快全市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建设,启动中央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年年底前建成市、县(区)和重点企业互联互通的安全生产信息资源专网,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应急救援等主要业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高危行业和高风险领域从业人员安全信息平台,年年底前建成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和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领域)的特种作业人员和道路交通营运驾驶人员的安全信用信息系统。

由市安全监管局、公安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落实,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质监局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47.完善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培训、表彰奖励、公共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等必要的投入,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引导、保险参与的全社会多元化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经济政策。依照国家安全费用提取、风险抵押金、安全生产责任险等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的规定,督促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行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专款专用。

由市财政局、安全监管局牵头落实,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银监局、市政府金融办和各县、区政府配合。

第7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今天组织召开的全市煤炭工业工作会议,当前狠抓各项工作开门红之际。对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市五届人大七次全会、全市工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完成2011年工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面顺华同志对去年煤炭工业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安排,都赞同。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2010年煤炭工业工作效果显著,保安全促整合。

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0年。加快推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依照“两个加快”要求,以保增长练内功为工作主题,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工业园区、节能减排五大重点,有效应对了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双重影响,全市工业增速明显加快,总量快速提升,质量明显提高,投资大幅增长,后劲不时增强,应对金融危机、力保止滑提速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4.76亿元,同比增长2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39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位居全省第七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55亿元,增长36.48%利润总额实现7.96亿元,增长1.37倍;利税总额实现14.12亿元,增长67.46%完成工业总投资80.82亿元,同比增长64.42%其中完成技改投资53.93亿元,同比增长57.0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58%市煤炭行业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市2010年工业经济总量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市煤炭行业在2010年同样取得了可喜成果,主要表示在

(一)煤矿平安生产再上新台阶

全市各级煤管部门、煤矿企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2010年。以“平安生产年”活动为主线,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强化监管和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瓦斯治理和安全投入,进一步加强煤矿平安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全年全市所有煤矿未发生较大以上平安生产死亡事故,未发生煤矿瓦斯事故;发生一般事故13起、死亡15人,与2009年比少发生事故5起、少死亡3人,比省政府下达的平安死亡控制指标少死亡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3.93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属煤矿平安事故数大幅下降,仅发生一般死亡事故1起,死亡1人,与2009年比,少发生事故5起,少死亡5人。市属煤矿在平安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刚才也给予了重奖。从各项指标上看,2010年全市煤矿平安生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资源整合取得新突破

市资源整合四项行政审批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3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77个整合项目,已开工建设40个,最近新增开工4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开工建设指标,完成了省政府下达关闭6家煤矿的紧急任务,资源整合工作由2009年在全省排名靠后提升为在全省排位前列。

(三)煤炭营运调控实现新成果

全市煤炭系统采取了加大有证矿安全生产,2010年。加强经营企业整顿,加大外省煤调运力度,加大煤炭洗选分类供应和控制外运等措施,一是保证了本市各大水泥企业,建材砖、瓦企业的用煤需求;二是保证了本市生活民用煤需求;全年全市共生产煤炭405万吨,调运外省煤炭近110万吨,为保证全市灾后重建用煤和加快重建步伐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电煤供应不景气,电煤价格偏低。电煤供应阶段性严重紧张,电煤供应与地方工业、生活用电紧密关联的情况下,市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炭生产、经营企业克服价格低、运力紧等困难,从2010年11月下旬起全力组织和保证电煤供应,较好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四)灾后产业重建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全市煤炭行业亿元企业已经达到7个,2010年。行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大幅增长,职工收入大幅增加。市煤管局直综三户企业实现利润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2009年利润只有300万元。杨家岩煤业公司、旺惨白水煤业公司上缴税收进入全市工业企业前20强,葡萄石煤业公司兼并重组了旺苍磨岩发达煤业公司。同时,全市煤炭产业新上了洗选、焦煤项目,全面完成了职工住房维修加固,灾后重建拆除、搬迁项目已全部实现开工,杨家岩、大昌沟、碗厂河、小溪沟、陈家岭等煤业公司向国家申请产业灾后重建资金超越1100万元,市救援大队基地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通过灾后重建,煤矿企业的道路、工业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双回路供电、职工住房条件等方面得到改善。

全市煤炭工业取得了可喜成果,2010年。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强力推动,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尤其是煤炭行业战线全体职工的奋力拼搏。此,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你并通过你向煤炭行业全体干部职工及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2010年工作中取得优异效果和在今天获得惩处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

也应清醒地看到煤炭产业在现实发展中存在问题还相当突出,肯定成果的同时。与国家和省对煤矿平安生产的要求相比,虽然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平安生产基础管理工作仍较薄弱,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仍然偏高,平安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与工业强市的要求和全市整个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相比,煤炭企业规模偏小、发展相对滞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与当前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和路径相比,煤炭产业转变增长方式、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花大力气切实加以解决。

二、煤炭产业要为全市工业、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市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近年来。进一步审视市情,创新发展理念,明确作出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积极探索低碳发展等一系列决策安排,进一步完善了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五届十二次全会上提出了奋力把建成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目标;提出了要坚持“五个一”基本思路;提出了要突出“三个着力”工作重点,加快“一枢纽、一中心、七板块”建设,其中包括五大百亿工业板块。要深刻学习领会并结合行业实际提出贯彻实施意见。二是充分掌握当前发展机遇。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在短时期内难有重大变化,地理位置、资源、劳动力状况又是东部资本、产业衔接转移的优选地区,市资源整合提升了煤炭产能、提升了办矿条件,以低碳经济实现煤电、煤气、煤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既是对煤炭行业提出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2005年以来,全市工业发展速度很快,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30%继二产超三产后,去年又实现工业超农业的既定目标。市委、市政府对煤炭工业在实施资源转化战略、走低碳发展中寄予很大期望,煤炭产业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思路和发展目标中做出成绩。要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就地转化,通过发展产业集团、引进高新科技,要自加压力,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就业和农民致富,为全市工业、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增添措施,坚定信心。切实抓好2011年全市煤炭工作。

也是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关键年,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月25日全省煤矿平安生产会上,李成云副省长和林书成局长对今年的煤矿平安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2月26日全市工业工作会上,市提出了全市2011年工业工作总目标:全市工业要努力完成“四个百亿工程”目标,即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完成工业总投资超过110亿元,培育食品饮料产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经济开发区园区工业实现产值110亿元。

2011年全市煤炭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推进原煤产量有较大比例增长,根据全市工业工作总目标。力保实现450万吨产量,力争生产500万吨原煤,力争煤炭洗选、焦煤和相关产业销售收入实现40亿元。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平安事故,确保煤矿平安生产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实现我市煤矿平安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工作进度,实现整合矿井全面开工建设,做好煤炭经营秩序整顿工作,确保灾后重建和资源转化用煤供应,完成电煤供应和煤调基金征收工作。

必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思路和目标,要实现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煤矿平安生产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平安生产,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关键内容。国从中央到地方。煤矿平安生产已连续实现稳定好转。2010年,全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历史性地降到1以下,全省煤矿平安杜绝了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与同比减少75人,百万吨死亡率为4.334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4以下。但煤矿平安仍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今年召开的国家、省煤矿平安工作会都对煤矿平安生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煤管部门和煤炭企业,要牢固树立平安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抓好平安生产的临时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抓好“平安生产年”主题活动,抓好平安生产的各项工作。

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把平安生产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研究部署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平安生产责任。煤矿企业要认真学习中央、国务院、省市党委、政府的重要精神。严格落实企业作为平安生产的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内部平安生产管理机制,落实平安生产岗位责任制;要把平安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要严格落实政府及部门平安责任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平安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度,煤炭管理部门要实行高强度监管,高密度排查,对隐患高标准整改,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个企业和生产环节。要加强对企业平安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严格平安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对事故多发地区和单位平安工作督导力度,确保煤矿企业平安生产。

加强对整合矿井工程建设现场施工平安监管和瓦斯治理力度。分析2010年和最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煤矿平安事故特点,二是突出重点。资源整合矿井工程建设中的平安死亡频发。市去年整合矿井发生一般事故7起,死亡8人,占全部死亡事故和死亡人数的53%今年全市整合矿井将实现全部开工,对建设项目现场施工的平安监管是今年煤矿平安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依照省安委会提出的严格工期管理、严格建设顺序、严格施工条件、严格施工管理”要求,确保施工建设平安。要加大监察监管力度,坚决打击非法违法建设和借整合工程建设之名行偷采之实的煤矿。市、县两级煤管部门要加大技术指导和服务力度,对施工矿井带来平安隐患的旧井巷设施要组织炸毁和消除,多措并举,确保资源整合矿井不发生或少发生平安事故。

以“双百工程”为重点,要以瓦斯综合治理十六字工作体系建设为主线。围绕瓦斯抽采、监测监控、合理采掘安排、采煤方法改革、人员培训等方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措施,进一步落实煤矿瓦斯治理企业主体责任,强力推进瓦斯治理工作和示范工程建设。要依照省局布置,旺苍作为省级十个瓦斯治理示范县,以及所有9万吨及以上的生产矿井年底前要完成达标任务,要整合瓦斯监控平台资源,实现上下联动,信息共享。

推行平安高效矿井建设、平安质量规范化和平安文化建设,三是推进煤矿基础管理和科技兴安工作。要继续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加大煤矿平安投入、制度建设、班组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工作,提升煤矿平安科技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有组织的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活动,推进煤矿平安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

加大对非法、违法生产的查处力度。煤矿发生事故后,四是加大对煤矿平安事故的调查处理力度。企业负责人必需严格按要求在1小时内上报到县级主管部门和煤监分局,不得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对事故矿井,一律停止生产和作业,全面查找和整改煤矿平安生产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一般事故整改方案由县级部门同意,较大以上事故由市级部门同意)后实施整改。所有事故矿井均必需由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国有重点矿由其上一级公司)进行质量规范化验收达三级以上(通风达二级)后,报煤监分局验收合格方能恢复生产。对防范措施临时落实不到位,重大平安隐患得不到完全治理的事故煤矿,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县区政府对其实施关闭。

要对因工作失职和监管不力造成事故的党政领导进行问责。对我市煤矿发生的所有事故都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要依照中央国办《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精神。依法依规做好事故调查取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地查清事故原因,科学客观准确地写出调查报告,依法严肃处置事故和相关责任人。

(二)着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实现资源整合矿井全面开工建设。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等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要深化煤矿整顿关闭,一是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加快资源整合工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煤矿规模化和现代化速度。全国平安生产会、全省煤矿平安生产会上,都提出了要将煤矿继续淘汰关闭一批,资源整合扩能改建一批,大集团兼并重组一批,全省将关闭110个左右;市的关闭任务省上即将下达,对此要充分认识,提前作好思想准备。二是尽快完成资源整合行政审批扫尾工作。今年已进入煤矿资源整合工作的关键之年,总体要求是确保行政审批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完成的项目在8月份实现全面开工建设。如果有不及时申报未能按时完成行政审批的整合项目,假整合的项目,要及时实施关闭。三是要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整合工作。各产煤县区党委政府,煤管、金融、电力等相关部门以及煤炭企业要明确相关责任和任务,党委、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电力部门要利用灾后重建和农网改造机遇,协助煤矿完成双回路供电工作;市人行、银监系统要协助企业融资,力争实现双赢。各县区政府在组建担保公司、协助企业招商引资和融资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不很明显,要突破融资这个难点,还要多想办法,要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加大与各类金融企业的衔接沟通力度;另外,有局部整合企业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扯皮的时间多,延误和阻碍了整合进度,煤矿建设是有限定时间的当地党委、政府要做好协调工作,不能因此而延误整合工程项目建设时间。煤管部门要对全市县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实施进度实行月报制度,每月通报一次进展情况,市政府要把整合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督查督办范围。

(三)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就地转化

而外地没有资源通过买煤炭办加工,市采煤卖煤已有多年。同样赚取得了大量利税。如何实施资源转化,关键一条就是延长产业链,实现精深加工,实现资源就地转化。要协助已上煤炭洗选厂实施技改和实现满负荷生产,市煤管局要对全市洗煤企业进行全面调研,专题研究,力争能淘汰跳台洗煤,全部实现重力洗煤,打造精洗或机焦煤的品牌。要结合我市灾后产业重建、资源整合和产业衔接转移的有利时机,力争新上一批与煤炭相关的工业项目,攀成钢焦化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今年一期工程投产后,就能实现年销售15亿元,利税超越3亿元,直接解决500个就业岗位,可产二级优质机焦60至80万吨。要协助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煤炭行业的各类企业上规模,超亿元,超十亿元。

李成云副省长和林书成局长都提出今年还要关闭一批小煤矿,要加快煤炭产业集团化、集约化的探索实践。2月25日全省煤矿平安生产工作会上。要学习山西实行集团改革的经验模式。组建集团企业好处很多,可以解决我煤矿当前存在诸如人才、资金、管理、市场等若干问题。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较差,市可以引进外面的大企业来收购,可以引导本市的优势企业实行兼并重组,也可以根据地域和经营特点联合组建成年产50万吨、年产110万吨的煤炭企业集团。

(四)着力加强煤炭生产经营调控工作

增长2.83%利润为-214万元,要认真抓好煤炭生产。今年12月煤炭开采洗选业仅实现产值3.28亿元。市直属企业产值降5.43%亏损671万元,朝天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负增长50%左右,全市原煤、焦炭分别负增长13%9%从12月生产情况看,形势较为严峻,28个合法正常生产矿井有8个尚未生产,其中有7个矿至今未实现节后复产,请煤管局督促企业本月内完成整改复产,整改复产后专题演讲。去年生产原煤405万吨,精煤170万吨,焦炭31.7万吨,实现产值约25亿元,今年要确保原煤450万吨,精煤200万吨,焦炭50万吨,任务十分艰巨。要高度重视全市煤炭经营调控工作,抓好煤炭经营秩序的整顿,想方设法控制原煤无序外流。要对全市煤炭的供需情况进行详细摸底调查,要切实保证灾后重建用煤需求;保证好本市工业、生活用煤需求;组织好新上火电厂、新上水泥厂、新上焦化厂的煤炭供应。预计今年全市生产450万吨原煤,可控原煤只有320万吨左右,煤管部门和经营企业还要加大外煤调运力度,近期市煤管局与有关企业协商研究,争取今年能增加北煤调进和市内新增煤炭百万吨以上。电煤调运也是重要任务,也要想方法保证完成。要特别强调一下就是煤炭调节基金征收工作,市在全省中进度较慢,2010年下半年实现起步。今年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各县区政府、煤管部门、煤炭企业要提高认识,要主动申报积极上缴,广旺集团、监狱煤矿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要将这项工作纳入全市工业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要加强对征收工作进度的督查督办和通报工作。

(五)着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市政府的第96次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规划编制上既要体现行业发展需要和我市实际,要与省上部门搞好各项规划的对接,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

(六)着力加强队伍建设

充分调整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和监管执法力量,一是要加强平安监管队伍建设。煤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机构。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县级煤矿平安监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应至少配备一名煤矿平安专业人员,年产量110万吨以上的产煤县(市、区)应配备总工程师。要严格依照川府发〔2007〕33号文件要求,加强对驻矿安监员的配备管理和培训,做到配备齐全,专职驻矿、培训到位、监管有效、责任落实。要从有利于调动驻矿安监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日常履职监管和考核,有利于实施交叉派驻等方面来理顺各煤矿驻矿安监员的管理体制。各产煤县区人民政府和各级财政,要加强执法装备建设,配备必需的探测仪器和车辆设备。

第8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Abstract: technical personnel;local colleges;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51-04

0 引言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根系煤炭行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煤炭行业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推进办学转型,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就业50强、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国家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唯一一所高校,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和国家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

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是在已有实习、实验、实训平台条件的基础上,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建设思路,围绕煤炭产业链与创新链,覆盖煤炭资源勘探、安全开发、转化利用、生态环保等主干专业群,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基地。该基地由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部分组成。其中,校内基地由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实习中心四部分组成;校外基地由校企共建的产学研基地组成。

1 项目建设必要性

1.1 服务黑龙江省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业是黑龙江省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也是黑龙江省有竞争优势和较大发展空间的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矿产业发展,把其纳入全省“五大规划”之中,列为全省重点推进的“十大产业”之一。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创新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化煤矿,加快推进煤炭转化重大项目建设,建设煤化工基地。推动利用焦化等煤化工产业存量延伸产业链,开发精细化工产品。2016年1月5日,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五大规划”和创新“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推进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以黑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矿种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释放资源潜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矿业经济。

以上目标的实现,均需要以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支撑。因此,该项目建设是服务黑龙江省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1.2 引领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矿业特色鲜明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2005年起,学校基于“三大(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开展校企融合“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并在“十二五”期间被列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应用型科技大学建设,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已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已形成较为严密的教育与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

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条件,旨在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应用技术创新,并能够在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引领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着眼于黑龙江省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煤炭科技创新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学校确立了依托煤炭行业,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行业、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采取大企业战略,按照专业+企业群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要求的确立课程体系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活动开展毕业设计,企业全程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实行“三调研、三论证、一答辩”。每个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要调研行业企业、高校、校友,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并予以研究落实,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先由本专业团队进行论证,然后分别请行业企业专家,高校同行专家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全校公开答辩。通过与行业企业等进行充分对接,按照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引入企业需求课程、引入新技术课程、引入新科技前沿课程。注重了课程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实践环节上进一步合理压缩认识实习、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学时比重,加大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学时比重,目前独立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理工类占总课时的30%以上,文管经济类占总课时的25%以上,如采矿工程专业,根据煤矿生产的需求,设立企业课程14门,增设实践课程2门;矿物加工专业,设立企业需求课程15门,实践课程2门;其他专业也都不同程度地设立企业需求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平台+模块”的形式设立了4个平台10个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平台到模块层层分解与落实,最后通过模块中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起来开展顶层设计,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 项目建设内容

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部分。校内基地由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实习中心四部分组成,校外基地则由校企共建的产学研基地组成(整体构架如图2所示)。

本次建设是在已有实习、实验、实训平台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新建。对于校内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基地土木工程,实验实习实训的仪器设备、设施、软件购置与开发等;对于校外基地建设,则主要是对现有校外产学研基地内的设备与条件充实完善(具体如图3所示)。各部分的详细建设内容如下: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的土木工程建设包括综合实验楼建设、模拟矿井建设、现有工程基础实验实训中心扩建三部分。

3.1.1 综合实验楼与模拟矿井建设 综合实验楼与模拟矿井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采用一体化设计。其中,地上部分为综合实验楼,地下部分为模拟矿井。综合实验楼内含有实习实训中心。工程总投资为1.3亿元,全部为学校自筹。

3.1.2 现有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扩建 现有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始建于2006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面向全校55个专业2万余名学生开展86个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工作。为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规模扩大的需要,通过改造,扩展工程实训中心用房面积20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900万元。

3.1.3 实验中心建设 实验中心建设包括两部分,一是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扩充,二是新建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购置。共需资金7986.22万元。

3.1.4 实习实训中心建设 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主要是对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实习中心所需的仪器设备、设施、软件等进行购置与开发。共需资金7813.78万元。

3.2 校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主体依托校企产学研基地,该部分建设主要是对已有的四个产学研基地进行仪器设备扩充,共需资金200万元。具体建设内容如表1所示。

4 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4.1 项目的社会效益 通过建设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服务矿业行业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活力,为矿业行业企业和黑龙江省矿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通过建立与矿业企业用人无缝连接的培养机制,降低人才培养的社会总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大学作为科技进步的动力源获得新的动力。

4.2 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由于学校过去在人才培养上与行业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过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招揽人才,但由于人才培养上不对接,使得企业作为社会用人单位,不得不进行“补救式”的岗前培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学校通过建设系列化的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模拟生产实际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校有条件按照矿业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同时基地也可以成为矿业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推动矿业企业寻求新的经营与管理理念,提高矿业企业的竞争力。

4.3 项目为学校带来的效益

4.3.1 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实施产教融合,企业的参与,使学校能及时了解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了解矿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用人的新标准,从而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有针对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能力训练,使人才培养更贴近矿业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4.3.2 有利于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 系统化运行良好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信息时代,现代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的速度大大加快,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条件,由于资金场地限制,无法跟上企业步伐,不可能在校内建设与企业同步的实训场所和设施。通过国家、省、学校、企业四方共同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国家支持,行业企业参与,有利于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高科技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

4.3.3 有利于学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改善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科研场所,增强教师实践能力,拓宽学校培养“双师双能”型队伍的渠道,提高“双师双能” 型教师的比例,为学校到2020年“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50%以上创造更好的条件。

4.4 项目为学生带来的效益

4.4.1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实践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学生受益面达到90%,就业质量提高30%,使学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据统计,本科生毕业率平均为99%,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99.6%,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72%,每年有15%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就业。

4.4.2 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的提高 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能直接接触社会和参与生产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会有意识的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调查显示,企业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生工作表现认可度达到95%,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达到76%。

第9篇: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充分认识推进水产跨越工程的重要意义

水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我县现有总水面4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2.6万亩),丰富的水产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是我县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2009年,全县养殖水面10.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62万吨,实现水产经济总产值4.2亿元。但与省内水产业发达市、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总量小、单产低,龙头企业少、深加工能力弱,产业化水平低。实施水产跨越工程,加速我县水产业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供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突出发展特色养殖、都市休闲渔业,重点抓好水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水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促进我县水产业持续、协调、全面、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力争全县水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三年上台阶,十年翻一番,在水产大县建设、产业化经营、市场开拓、苗种产业发展和资源养护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期目标:到2012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其中龙虾养殖面积4.5万亩,黄鳝养殖3万箱;水产品总产量4.6万吨,年递增10%。水产品产量中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45%以上;水产经济总产值7亿元,年递增18%;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产值占水产经济总量的35%以上;农民人均水产纯收入年增长10%。

远期目标:到202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3万亩,特色养殖9万亩,其中龙虾养殖面积7万亩,黄鳝养殖6万箱;水产品总产量6万吨,水产品产量中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60%以上,水产经济总产值14亿元以上。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产值占水产经济总量的50%以上;农民人均水产纯收入增收占同期农民增收的10%左右。

三、实施水产跨越工程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水产大县建设,推进“一带四区”产业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渔业扶持资金,认真落实《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大力推进水产大县建设,构建“一带四区”的产业布局。即:围绕资源优势,推进沿巢湖、派河、丰乐河水产养殖产业带建设;围绕丰乐河百里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推广生态修复、无公害养殖技术,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打造沿巢湖、丰乐河、派河商品鱼养殖区;围绕柿树岗乡廖渡网箱黄鳝养殖,三河、丰乐镇甲鱼、鳜鱼、河蟹养殖,山南、花岗、严店等乡镇龙虾、泥鳅养殖,着力打造地域优势明显、技术力量雄厚、产业经济发达的特色水产品养殖区;依托三河渔港建设,围绕三河木兰村,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水产品加工产业群区;充分利用小庙、高刘、铭传、紫蓬等乡镇的区位、资源优势,通过对渔场鱼塘的改造,建设成公园式基地、园林式庭院、生态式乡村,打造集饲养、垂钓、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都市休闲渔业区。通过“一带四区”建设,推进水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全面提高水产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县廖渡黄鳝养殖合作社、县渔业协会为示范,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水产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组织、服务、协调功能,鼓励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和著名商标认证工作,形成“一乡一品”、“一品一社”的发展格局。突出以水产品加工、大水面综合开发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突破淡水低质鱼加工瓶颈,大力发展黄鳝、龙虾、鳜鱼、泥鳅、河蟹等特色水产品的精深加工,重点扶持县丰力、鸿运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水库、河道四大家鱼等优质大宗水产品保鲜加工和水产保健品、休闲食品、生化制品的研发。围绕区域布局,积极推进水产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大幅度提高现有水产品加工能力。力争到2012年,培育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水产合作经济组织覆盖水产养殖户85%以上;到2020年,引进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5家,年加工水产品能力5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

(三)加强品牌渔业建设,开辟水产品外销新局面。认真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扶持各类水产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一批渔业龙头企业集群,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加快品牌渔业建设。在开拓水产品市场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名”的原则,积极培育水产品特色优势品牌。努力找准市场定位,立足扩大省内市场,瞄准“长三角”市场,积极参加省及市名特优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吸引销区批发商、流通加工企业来我县建立生产基地、加工出口基地和流通配送中心。下大力气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扶持加工企业做大规模,创建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大企业、大品牌促进水产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区域优势,培育重点企业,促进特色优势水产品加工出口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支持,兴建巢湖三河渔港,打造集渔业安全、水产品交易、渔业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渔港。突出水产品冷链、保鲜运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周谷堆等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逐步在三河、柿树岗等乡镇形成以产销地市场为补充的开放、高效、有序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县水产品年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以上。

(四)大力发展苗种生产,全面提升健康养殖水平。重点发展龙虾、鳜鱼等优势品种的苗种繁育,集中扶持建设一批苗种繁育基地,全面提升水产苗种综合生产能力。到2012年,全县水产苗种年生产、供应能力达到15亿尾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以上年产鱼苗4亿尾的良种场或骨干苗种企业,全面形成水产良种研发、生产、示范、推广和保护服务体系,使全县水产苗种年生产、供应能力达20亿尾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黄鳝、龙虾、鳜鱼、泥鳅、河蟹等优势产业辐射周边市、县。大力推广水库生态网箱养殖、池塘网箱养殖和稻虾连作等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土地、水面的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到2012年改造、建设高标准池塘4万亩,建成3个省级以上规模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到2020年,全县完成高标准池塘环境修复改造7万亩,建设8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区)。进一步加强水产苗种管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苗行为,加强苗种质量监管,依法保护农民利益,提高水产种业竞争力。

(五)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水产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省政府《关于印发省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方案的通知》(皖政〔2006〕46号)要求,对全县部分中小型水库实施禁渔期、禁渔区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认真做好水产良种场开展良种亲本更新,水库、河道、渔场渔塘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增殖放流活动。到2020年,全县建成省级以上水生生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年增殖放流水面1.5万亩,放流重要水产资源品种苗种2亿尾。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各乡镇、园区和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水产跨越工程的组织领导,把推进现代水产业跨越式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考核机制,推动全县水产业快速、高效、健康发展。

(二)增加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水产良种企业扶持力度,加强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水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全方位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产生产经营活动,在优势区域形成全民兴渔创业的新局面。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促进水产业发展。对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名特优品种、带动辐射能力强大、有突出贡献的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或个人)、水产品加工企业等,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奖补;对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成效突出的乡镇予以奖励。

(三)实施科技兴渔。牢固树立“科技兴渔”的观念,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促进水产良种场体系建设和水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研究、试验、示范科学养殖模式。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和加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大力培训农民水产技术员,普及水产科技知识。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引进和水产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推广生态水产业健康养殖,提高群众科学养鱼水平,提高水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把水产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四)推进机制创新。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发宜渔资源,提高水域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建立国有水面市场化运作机制,开展养殖水域资源评估、公开招投标以及大水面承包适宜年限等研究;支持承包经营者将其水面使用权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流转,促进水面规模化经营。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技术创新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