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调查研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调查研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调查研究分析

第1篇: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预防控制;危险因素

随着医学的发展[1],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医院感染暴发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使得医院感染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国际上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社会广大百姓的关注,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也呈上升趋势[2]。本研究通过对淄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2013年四年医院感染的资料收集,研究医院感染情况,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淄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对从2010年1月20日到2013年12月20日的医院感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连续四年每年调查人数均为调查当日的所有住院人数(包括当天出院的患者,但不包括当天入院的患者)。总共调查201385例住院患者。排除类型:在入院前即已存在的感染;因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如水痘、疱疹和弓形体等感染;患者原先已有的慢性感染急性发作。

1.2 医院感染范围 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没有明确潜伏期且在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患者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医院感染;新生儿在分娩和产后的感染;在诊治过程中被激活的如病毒、结核杆菌、疱疹等潜在性感染。

1.3 方法 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监控的全国统一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调查一致。按科室每50张床位配备1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这些医务人员需为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感染监控医师。对以上医务人员要进行培训,使其明白诊断标准、调查方法、调查表项目填写说明。医务人员在进行调查时要注意记录体温、抗菌药物使用原因、入院诊断、病理学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 15.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对定量资料进行分析,当P

2 结果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调查研究该院201385例住院患者有5689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平均感染率为2.82%,其中每年度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为3.21%、3.11%、2.82%、2.38%,见表1。率并未随着病例数的增加而升高,而是相对平稳,有下降趋势,说明该院医院感染控制有方。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趋进步和发展,医院面临的医院感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医院感染也随着感染患者在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方面在不断改变。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日趋多样,病原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易感人群队伍迅速增加[3]。已经使得医院感染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近年来医院感染的暴发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这样导致医院感染成为了日渐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也逐渐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外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而且医院感染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处理不好会导致患者治疗变得复杂,严重者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住院患者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也会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所以搞清楚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因此做好医院感染管理显得非

常重要[4]。

对于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有如下对策:①建立优化医院感染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其次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再者注重院内感染控制继续教育管理。②充实与构建结构合理的医院感染管理队伍。首先应合理、专业构成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其次充实医院感染管理队伍。③运用监、管、控技术。首先应做到监、管、控一体化管理,对主要患者全过程监控,监测医院感染症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流程,并进行床旁监测。其次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再者现场督查全面实现过程管理,制定督查项目,边督查边整改,并重视反馈。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首先应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软件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其次对消毒供应中心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建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系统。⑤推行标准预防。使用个人防护装备进行防护,掌握隔离预防技术,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注重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并进行防护技术培训与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美华,龚光明,周红芳.强化医院感染管理 提升内涵工作质量[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4):148-149.

[2]何红燕,林伟青,黄雪琴,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07-1409.

第2篇: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6-0017-02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factors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YE Yuexian

Internal Medicine, Zhejiang Province Jiande City Third People’s Hospital, Jiande 3116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nd to provide guidance basis for taking positive measunes for the future 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s All 268 cases strok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1,there were 100 cases PSD, the PSD study of 100 cases the patient''s age,gender,education level,disease frequency,course of the disease,lesions,lesions and other indicators as may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related factors as survey indica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268 stroke patients included in all research,there were 100 cases of PSD,the occurrence rate was 37.3%.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age,sex,education,location of stroke,combined underlying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diabetes,stroke,and the number and duration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post-stroke complications were closely related(P < 0.05 or P < 0.01),but little with the nature of stroke(P > 0.05). Conclusi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factors related to i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can provid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clinical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guidance to furthe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SD and improve depressive symptoms,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Post-stroke depression; Related factors; Research

脑卒中发病率、致死致残率高,不仅导致患者躯体上的残疾,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在脑卒中发病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乐趣丧失、睡眠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50%,国外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约为25%~65%[2]。为了了解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以便积极采取早期预防及干预措施,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1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第3篇: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1.运动损伤的总患病率

475名篮球专选班学生中运动损伤的患病人数为428名(男363人、女65人),患病率为90.11%,运动损伤的总体情况是比较严重的,这种情况应当引起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自己的足够重视。

2.运动损伤的人数、性别构成比

表1显示,在受调查475名学生中有428名学生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损伤率达90.11%之多。其中男生损伤363名,占损伤总数的84.81%,占男生调查人数的93.08%;女生损伤65名,占损伤总数的15.19%,占女生调查人数的76.47%。

从性别差异看,运动损伤男生比例超过女生比例。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1)男生参加篮球运动的时间、频次明显高于女生,且在无体育教师指导下练习较多。(2)男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浓、积极性高、人数多、时间长、内容丰富,且喜欢参加对抗性较强的活动内容。

3.运动损伤的动作分布构成比

从表2可以看出,造成运动损伤的动作主要是抢篮板球,占28.27%;持球突破,占20.33%;投篮,占20.09%;脚步移动,占19.63%。

投篮未中的球统称篮板球。篮板球是攻守双方争夺的焦点、攻守转化的关键,抢篮板球是获得球权的主要手段。在有的比赛中,往往抢得篮板球次数比投篮命中率(或投篮总次数)对比赛胜负的影响更大,所以现代篮球把抢篮板球作为获得控制球权、争取主动的基本依据,作为个人和全队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抢进攻篮板球占优势,不仅能增加控制球权,创造更多反击机会,而且会使对手形成巨大心理压力。现代篮球不论是在训练、教学还是比赛中,都对抢篮板球高度重视,强化争抢意识的培养,使队员有极高的拼抢欲望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所以抢篮板球的人数明显增多,身体频繁接触,拼抢凶狠,使抢篮板球对抗空前激烈,因此抢篮板球还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持球突破是持球队员运用脚步动作与运球技术相结合,快速超越对手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进攻技术,也是现代篮球进攻技、战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持球突破可以打乱对方的防守部置,为同伴创造更多的投篮机会。但持球突破同样是对手防守的重点,如采用贴身紧逼、多人夹击等攻击性动作,所以攻守双方身体接触频繁,对抗激烈,因此持球突破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动作指标。

投篮是篮球运动最重要的进攻技术,是比赛中唯一的得分手段。训练和比赛中进攻方运用各种技术、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机会投篮得分。而防守一方积极防御,则是为了阻挠对方得分。因此投篮就成为篮球运动抗衡中心,攻守双方争夺的过程中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移动动作造成运动损伤的共84人,占19.63%。在篮球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不论是否持球,完成各种进攻或防守动作,都需要有脚步动作的参加,因此,移动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一项基本技术动作。移动的动作结构主要是以踝、膝关节为轴的多个不同动作合理组成的。篮球运动移动技术动作的特点是速度快、距离短、变化多、突然性强,攻守双方都在积极利用脚步动作进行制约与反制约的活动,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发生扭伤、撞伤等。

4.建议

4.1强化保健指导和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学生训练档案和损伤档案。

4.2努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科学地安排教学与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2]刘学珍.体育用数据处理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

第4篇: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摘 要: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病程长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血管、心脏等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脑梗死等严重后果,通过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探讨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梗死;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彩超

中图分类号:R78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3-0069-02

1 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查分析

1.1 一般资料

作为调查对象的糖尿病组110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依据按WHO标准,其中男76例,女34例,年龄38~85岁,平均67.5岁,病程2月~21年。非糖尿病组110例,男76例,女34例,年龄38~85岁,平均65.4岁,病程分别为6月~35年和3月~18年。正常对照组经临床体检健康者110例,男85例,女25例,年龄45~85岁,平均68.5岁。均已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和其它器质性疾患。糖尿病组与正常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测定FBG、2hPBG、FINS、C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24h尿微白蛋白(ALB)、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BMI指标。入院后3d内行超声检查颈动脉。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GE公司ViVi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一软垫,头后仰,探头置于患者颈部,头稍向对侧转动,检测颈总动脉全程及颈内动脉起始处2cm,尽可能检查至颈部最高点。先用二维超声,然后加彩色血流显像,注意观察彩色血流信号有无充盈缺损,辨别缺损部位斑块的性质及范围,从近端至远端连续观察斑块的长轴和横轴实时二维图像。二维超声观察血管解剖结构,测量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管径宽度,有斑块者观察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范围及有无狭窄及阻塞,并记录斑块的形态特征。测量内径狭窄率[1]。

根据斑块的病理成分和相应的组织回声,将斑块分为软斑、硬斑和混合斑。软斑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形态不定的弱低回声;硬斑呈较强回声,可伴有声影的斑块;混合斑块也称复杂斑块,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强度不等及不规则,范围较广,且常发生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及坏死,容易造成严重狭窄和栓子脱落,被认为是引起脑梗死的危险性斑块[2]。

1.3 诊断标准

颈动脉中-内膜增厚毛糙(IMT>1.0mm);颈动脉斑块:一侧或双侧血管内见附壁斑块(包括硬斑、软斑及混合斑)。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查结果

颈动脉内膜变化:①对照组:有78例管腔内透声清晰,内膜光滑,IMT<1.0mm。其中有32例年龄70岁,内膜不光滑,IMT>1.0mm,占29.09%(32/110);②糖尿病组:2例IMT≤1.0mm,内膜呈细线状强回声。108例内膜不光滑,中―内膜不均匀增厚>1.0mm,占98.18%(108/110)。患病组发生颈动脉中―内膜不光滑、不均匀增厚>1.0mm共108例,占98.18%(108/1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颈部动脉斑块:对照组发现有动脉硬化斑块32例,占29.09%(32/110),其中单一斑块17,占15.45%(17/110);2处斑块10处,占9.09%(10/110);2处以上斑块5例,占4.55%(5/110),P<0.05。患病组11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91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占糖尿病患者82.73%(91/110);19例为单一颈动脉斑块,占17.27%(19/110),2处斑块20处;占18.18%(20/110);有47.28%(52/110)存在2处以上斑块。患病组发生硬化斑块9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糖尿病为全身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目前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血管病变,一旦发生发展迅速,不论大中小血管均可累及,在颈动脉主要表现为初期动脉中―内膜增厚,随病程进展出现动脉硬化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斑块形成,尤其是不规则的软斑易被血流冲击,而形成溃疡,常伴有出血溃疡,都是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也是脑梗死栓子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对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二维超声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在颈动脉斑块中,硬斑为多见,软斑次之,混合斑少见。斑块的发生都有随糖尿病病程增长而增多的趋势,但在相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合并脑梗死患者也增多。糖尿病患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发展至斑块形成发生率较高密切相关。本组患病组110例,108例内膜增厚(>1.0mm),发现硬化斑块91例;对照组110例,32例内膜增厚(>1.0mm),发现硬化斑块17例(P<0.005),二者差异有显著性。这就证实了颈部大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与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应用彩超检查方法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检测动脉硬化斑块存在及程度,是诊断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手段之一。颈动脉颅外段斑块脱落易引起脑栓塞,因此,对于糖尿病早期患者的及时准确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估计预后,预防脑卒中等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一些早期仅有内膜增厚而尚无斑块形成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一定程度减少及延缓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第5篇: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 人工流产术;术前焦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49.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4-0012-02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artificial abortion

JIANG Songqin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Service Ophthalmology and Otorhinolaryngology, Red Cross Taiwan Compatriot Hospital of Xiangsh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Xiangshan 3157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related factors with the abortion patients. Methods All of 364 cases of artificial abortion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with preoperative anxiety status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Surveys mainly were age group,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payment method, whether the surgery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previous surgery, operating room and medical staff and other iatrogenic and other related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Results The rate of anxiety in different ag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payment methods and related knowledg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anxiety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ge of the marrie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unmarried group flow, and the married group and level of education above high scho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nmarried, and the married group, unmarried group anxiety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 but the unmarri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arried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reoperative anxiety of artificial abortion is high. Intervention treatment or care which aimed to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s conducive to the smooth operation, reduce surgical failure rate.

[Key words] Abortion; Preoperative anxiety; Factors

人工流产术(以下简称人流)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方法之一,患者术前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1]。本研究通过对364例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患者术前的焦虑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讨进一步的干预对策,以减轻人工流产患者术前的焦虑心理状态,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人工流产的364例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年龄22~46岁,平均(32.2±2.5)岁;已婚268例,未婚96例。调查对象排除有精神病者、急慢性传染病、肺结核伴有高热、高血压、阴道炎、重度宫颈糜烂、盆腔炎、严重贫血、全身衰竭者、术前一次体温在37.5℃以上者、以及听力、语言障碍者。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结合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主要为:行人工流产患者的不同年龄段、婚姻状态、学历、付费方式、对手术是否了解、既往手术史、手术室以及医护人员等医源性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1.3 焦虑评分

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SAS)测量病人的焦虑程度[2]。术前对孕妇讲解量表的填写方法,使其明白量表每条问题的含义,然后患者独立地进行自我评定。SAS标准总分≥50判为焦虑。焦虑自评量表中20个项目的各项评分相加即得粗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经换算后的标准分为50分(粗分×1.25=标准分),得分越高,其焦虑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行人流术术前焦虑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64例患者中存在焦虑的患者共250例,占68.7%。焦虑的发生率在不同年龄、婚姻状态、学历、付费方式以及相关知识了解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已婚与未婚女性的焦虑情况对比

已婚组行人流的年龄高于未婚组,且已婚组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的明显高于未婚组,已婚组、未婚组的焦虑状态评分均明显高于常模,但未婚组SAS评分明显高于已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焦虑是人们对陌生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主观上出现的一种紧张和不愉快的期待情绪。焦虑程度过于严重则会影响麻醉、手术效果及术后康复,所以术前帮助患者减轻手术焦虑,对于配合手术、促进康复都是至关重要的[3]。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焦虑发生率在不同年龄、婚姻状态、学历、付费方式以及相关知识了解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另一方面,已婚组行人流的年龄高于未婚组,且已婚组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的明显高于未婚组,已婚组、未婚组的焦虑状态评分均明显高于常模,但未婚组明显高于已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学历角度分析看,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孕妇对人工流产术倍加关注,她们迫切希望了解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手术会对机体造成什么影响等,甚至对手术医师的交待产生怀疑或不信任[4]。从对相关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可知,由于人工流产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对手术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又深;另一方面,她们害怕疼痛,又想知道手术中是不是会疼痛或者很痛,担心人工流产会对以后生育有影响,又不得不行流产术等,形形的矛盾心理使她们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因此,手术过程中要求手术室一定要整洁,医护人员要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受术者产生安全感,注意她们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避免一切不良刺激[5,6]。再者,未婚女性,年龄偏小,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使孕妇心理上、身体上经受了生物、社会及情感方面的快速变化,表现为术前焦虑,受术者对手术耐受性降低[7]。本调查结果显示,未婚组人工流产患者术前SA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明显高于已婚组(P < 0.05)。对于未婚先孕人工流产者应耐心讲解有效的避孕方法,避免今后意外怀孕的发生;认真告知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减少对流产术后能不能再怀孕的恐慌,减轻她们躯体痛苦,降低她们焦虑的程度,对手术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8]。

综上,人工流产术患者术前焦虑水平较高,针对出现的相关影响因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或者护理,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降低手术失败率。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8.

[2] 刘力生,龚兰生. 463例育龄妇女人工流产原因调查分析[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46-47.

[3] 程翔,王志强,林青梅,等. 人流患者术前焦虑状态与术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分析[J]. 当代医学,2010,16(13):567-575.

[4] 王枫,李艳华. 人工流产患者术前焦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08,10(7):125.

[5] 林彬. 288例人工流产者焦虑原因分析及对策[J]. 山东医药,2005,45(8):25-26.

[6] 杨婷,刘小颖,吴新民. 围术期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3):1597-1601.

[7] 饶爱群,杨芳. 已婚与未婚人工流产妇女术前焦虑与自尊水平比较[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3-144.

第6篇: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学生,使他一生受益,没有一个中学生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关键在于如何点燃学生心中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会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成功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下是我转化后进生的几点做法:

1.关心和热爱后进的学生

后进生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的心理需要。他们因学习成绩差,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而常受到指责和批评;或由于家长长期溺爱而形成骄横、唯我独尊,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反感。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出现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消极对待生活、学习;不正确对待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善意批评教育和帮助。

作为班主任要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爱护后进生是帮助他们转化的感情基础。心灵的伤口需要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灵魂的污垢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荡涤。班主任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要信任他们,关心他们,启发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总之,只有尊重和爱护,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自信逐渐转变成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

2.捕捉亮点,正面教育

后进生不是一切都差,也有好的方面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但在教育过程中,这些微小的“闪光点”常被忽略,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消极因素占据多数。这就要求我们细心观察,发现他们在文体活动、书法、绘画等有一技之长或劳动表现方面有突出之处,哪怕仅仅是一些苗头,虽不稳定,但也要给予表扬,为它创造发展的条件。真诚的表扬激励,是对学生巨大的鼓舞,使他们体验到受到关爱和尊重、信任的欣慰,从而促使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与此同时,要严格要求他们,诚恳而热情地指出他们自身的不足,帮助他们克服,切不可一味迁就。我现在所带的高294班的周英剑就是一个典型,从初中进入高中成绩基本是班里最后一名,平时爱表现自己,话多,课堂从不认真听课,还故意起哄,弄得各科老师意见很大,经过多次了解和疏导,我从他爱打篮球这一爱好出发,发挥他的特长,要求他组建一支篮球队,一开始他推说他没有能力,但我对他说老师相信你能行。如今班级的球队组成了,且在年级比赛中获了第二名,我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和帮助他从学习、纪律方面多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成绩和纪律比以前都有了很大提高。

3.个别谈话,多鼓励,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伏尔泰说:“命运的主宰是人自己,而人自己的主宰是意志。”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2008年秋学期我所接的高三普通班252班,在高二年级时是一个让老师、学校领导头痛的班级,班主任更换了三人,在文理分班时,各班学习、纪律差的几乎集中于此,班级纪律无法形容。我在接班时,首先通过与前任班主任了解,对他们进行鼓励:“老师不管你们过去表现如何,而重在今后的表现,现在高三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它是你们人生道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这个目标是需要你们自己的努力、付出才能实现的,大家有没有信心以一个全新的自己与我一起去努力、去拼搏?”刚开始一片默不作声,我知道他们对我还缺乏了解,对我缺乏信心,对自己也缺乏自信心,因为一年来他们的自尊受到委屈,所有的付出受到排斥。我引用了列·托尔斯泰的一句话:“自信和沉着并不在于一个人的地位显赫,而是有赖于他在选择的道路上的成功,不论这个道路是怎样无关紧要的。”以后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和其他时间个别疏导他们,以情感人,促其自我反省,提高自我认识,树立自信心。卢学成是从重点班分流到我班的,当时情绪很低落,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学习上有所放松,成绩直线下降。面对他这种情况,我指出在普通班同样能考上重点大学,关键在于自己有信心,且普通班的老师对你的指导比在重点班更加到位对你可是一个优越条件。通过几次模拟考后,他的成绩居于年级前一百名,远远超过原班同学,结果在2009年高考中考上二本线。

4.持之以恒,确保转化

一种正确的观点,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有一位班主任说得好:“终止一个坏习惯和培养一个好习惯,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指出:“态度的变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我们教育转化后进生,决不可操之过急,一步到位。要允许反复,在反复中耐心诱导。往往今天解决了的问题,明天受到外界的某些影响,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班主任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坚持教育的连续性,耐心转化,持之以恒。

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在后进生的身上倾注自己的心血,不管他们在前进的道路出现多少次反复,只要有希望,就要满怀信心地把他们教育好;用师长的真挚的情意去抚慰他们那受损伤的心灵,填补他们在情感上的空白,使他们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第7篇: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游客感知;IPA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46 -04

一、引言

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使旅游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的整合、分析与开发,并服务于公众、企业及政府的面向未来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南京作为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的试点,并且在《“十三五”旅游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是南京重点打造的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智慧旅游示范景区,但就目前而言,在智慧旅游的游客感知领域缺乏深入的研究,文章即从游客感知角度对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服务进行全面调研,并构建了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游客感知评价体系,分析游客对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服务的期望值及满意度之间的差异,剖析影响游客使用智慧旅游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究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升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化建设的总体水平。

二、理论依据

(一)期望差异理论

期望差异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Oliver于1980年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以消费者游前期望值与游后满意度进行比较,以此判断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消费者满意的程度将成为再次购买或再次使用该产品的参考。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某样产品前,就已经形成了对这项产品的预期期望值,同时在购买或使用该产品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将实际感受与预期期望值相比较,从而产生一个差异值。当感知质量大于期望值时则为满意,且可能产生再次消费的意愿。若感知质量小于期望值则为不满意,且不会产生再次购买的意愿。其理论模型及解释如图1 :

(二)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是著名营销家克・格罗鲁斯于1982年提出的,他构建了一个衡量期望值―满意度的模型。在模型中,他将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的感知质量作为衡量服务好坏的标准,并将消费者的前期期望值与后期满意度进行对比评价,如果实际感受大于等于前期期望,那么感知质量就是好的,如果实际感受小于前期期望,那么说明顾客的感知质量略差。该模型很好证明了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来源于消费者的实际感知。

由此可以推论,游客的实际感知就是衡量景区服务质量最主要的标准。文章对游客的前期期望和后期实际感受进行了赋值,在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景区进行问卷发放,回收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产品游客满意度的高低。

三、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一)测评指标的构建

对于影响游客对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满意度的指标选取,要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游客对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服务满意度的高低。因此,指标构建遵循了全面性、代表性、客观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做到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归纳出影响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游客满意度高低的因素,并从中选取能够反映游客满意度的代表因素,从而使研究更加准确、深入。

(二)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化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相关文献总结,智慧旅游的应用包括四大方面,分别是:智慧设施、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以这四大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其下的20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智慧设施:智慧设施作为景区智慧化建设中的基础硬件设施,是游客能够直接触碰到的存在,也是游客感知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在硬件方面配备有公用电话网络(数量、范围)、物联网技术、设备(LED显示屏、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触摸屏查询设施、公共广播系统、安全呼救电子系统、安全、防盗电子系统、室内环境监控、播报系统(如温度、湿度、光线强度播报等)。

2.智慧服务:智慧服务是景区智慧化中的软件建设,智慧服务与智慧设施是配套使用的,游客能够通过使用来感知景区的服务质量。考察发现,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景区的智慧化服务包括无线网服务、景区自助导游系统(景区导览图、自助导游讲解等功能)、无障碍通道服务、景区交通服务、酒店智能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智能餐饮、购物服务。

3.智慧管理:智慧管理相较于智慧设施和智慧服务,更贴近于景区智慧建设的核心,是景区正常运营的关键。在对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考察过程中发现,景区直观可视的管理系统有电子订票、客流量监控系统、游客意见及投诉反馈系统。

4.智慧营销:智慧营销可以很好地捕捉消费者的动态,从游客需求出发,使景区能及时更新产品与服务,从而提高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考察中发现,游客可直观感受到的营销方式有门户网站、客户端软件(如美丽牛首App)、旅游一卡通(结合交通、票务、酒店、餐饮)等。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

四、问卷设计及IPA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其中包括游客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和参观目的五个选项。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根据表1“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中的20项指标,设计了20道题目,从游客的“游前期望”和“实际感受”两个方面对20项指标进行打分。打分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对游客游前期望程度和游后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打分,共分为五个等级,即“1、2、3、4、5”,其含义分别为“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和“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游客在现场根据自身的实际感受情况独立进行打分。

2016年1月和3月,研究团队共分两次在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对问卷进行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有效问卷160份,问卷回收率为98.5%,有效率为81.2%。

(二)游客期望值―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根据顾客期望值差异理论,游客满意度可以根据游客游前期望值与游后实际感受的差异性的大小来评判(指标1为该指标的期望值项,指标 2为该指标的满意度项)。若实际感受大于期望值则游客感到满意,即指标合格,应继续保持;若实际感受小于期望值则游客不满意,即指标不合格,需进行改进。表2通过计算每个指标的期望均值与满意均值,将游客对每个指标的前期望值与后期满意度进行配对分析,分析游客对牛首山文化旅游区20个指标的期望值与满意度的差异性大小。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表2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期望均值均大于3.5,说明游客对各项指标的重视度度均较高。其中客流量监控、游客意见反馈及投诉处理系统、景区旅游交通、安全呼救电子系统、旅游一卡通、公共广播等方面的期望均值相较于其他指标略高,均高于4.0。

在满意度方面,全部指标的满意度均值为3.71,表明总体满意度水平较低。其中公共电话覆盖、无线网覆盖、旅游一卡通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均低于3.5。游客意见反馈及投诉处理系统、客流量监控、在线无障碍通道申请系统、景区交通系统、景区自助导游系统等相对较高,均大于或等于4.0。

(三)IPA分析

IPA分析即重要性―绩效分析,由Martilla和James于1977年提出,其基本思想为: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源于顾客对这种产品或服务各种属性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各属性绩效表现的评价。下面以满意度为纵轴、重要性为横轴建立一个坐标系,如图2:

文章以构成和影响游客期望值与满意度的20个指标为基础,根据其在IPA四象限图中的位置进行分析。重要性是游客对影响指标的期望程度,满意度是游客对影响指标的满意程度。文章采用SPSS19.0数据分析画出散点图,以重要性为横轴,以满意度为纵轴,划分四个象限如图3。

根据图3中各项指标在象限内的分布,总结归纳出表3“重要性―满意度评价状况表”如下:

表3显示了游客对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各项指标的重要性与满意度的评价状况,具体分析如下:

1.优势项目

A象限区即优势区,主要表现为高重要性――高满意度。该象限共有十个指标,分别是景区旅游交通、景区自助导游系统、顾客意见反馈及投诉处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客流量监控、在线无障碍通道申请系统、信息触摸屏查询设施、电子门票、安全呼救电子系统、安全防盗电子系统。根据IPA原理,游客认为该象限内的指标较重要且对其感到满意。再根据表3可以看出,以上十个指标均获得了游客较高的认可,其在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景区应该继续保持。

2.一般项目

B象限区即供给过度区,主要表现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该象限共有两个指标,室内环境监控播报系统和门户网站。根据表3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指标的游客期望值并不高,但游客体验满意度较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上两个指标应保持良好的势头,争取成为景区的优势项目。

3.低优先改进项目

C象限即优先顺序较低区,主要表现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此象限内共有六个指标,分别是酒店智能化、医疗卫生服务、智慧餐饮与购物、公用电话网络覆盖、物联网技术设备和客户端软件。该象限指标的游客期望值和满意度均较低。虽然游客对这一象限内的指标并不重视,但景区为了提高游客满意度,应该尽可能采取措施使它们向B象限转化,由低满意度转化为高满意度。

4.重点改进项目

D象限即加强改善重点区,主要表现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此象限包含三个指标,分别是无线网覆盖、安全防盗电子系统和旅游一卡通。游客对此象限内指标的期望值较高,但满意度较低,因此此象限内的指标应得到较高的重视。景区应从游客角度出发,迎合其喜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使之转化为优势项目,成为吸引游客的优质指标。

五、结论与建议

(一)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医疗卫生服务不够完善

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正在申请国家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其中智慧化配套设施应为重点。但在考察中发现,景区标记出的医疗站点仅有一个,在东游客中心。若游客出现突发状况,医护人员来不及支援,那么景区将承担巨大的责任,景区的信誉及形象也将受损。因此在智慧景区的建设中,电子医疗卫生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2.网上商店建设不够完善

随着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在网上就能实现购买和支付的方式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也是智慧化景区建设中应具备的。但在对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这种线上购买支付系统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要体现在在线纪念品稀缺。通过考察发现,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网上纪念品商店商品品种稀少,特色不明显,创新度不够,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不高。这样不仅与游客的需求背道而驰,而且使景区缺失了一项营收渠道。

3.智慧化设施较零散

主要存在两点问题,一是分布位置过于孤立,二是内容过于零散。一些智慧化设施和景区其他的传统设施没有相互融合,分布位置相对孤立,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参观过程中,显得较突兀。智慧化项目与传统项目之间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整个建设项目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

4.尚未实现酒店智能化

目前景区已知在建设中的住宿设施有两个,五星级Alila酒店及世凹桃源。“住”是旅游六要素之一,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之一。根据调查,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从去年营业起,尚未向游提供智能化的酒店服务,因此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应当加快酒店智能化建设。

5.无线网覆盖不全面、信号差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作为智慧化水平较高的景区,其无线网覆盖率虽然较高,但不全面。位于景区西部的景点处大多搜索不到无线信号,且作为景区核心景点的佛顶宫内部无线信号微弱。景区建设无线网就是为了使游客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高速网络,从而达到提升游客满意度的目的,因此景区应当加快完善无线网络建设。

(二)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景区建设优化建议

1.完善电子医疗卫生服务系统

医疗卫生作为景区智慧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建设需得到重视。建设景区电子医疗呼叫系统,能够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病人的位置及情况,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远程指导,可根据情况适当多设立医疗站点;设置景区医疗专用通道,方便救护车及医护人员进出;完善电子医疗设备。

2.完善网上支付系统

建设好景区特色的线上纪念品商店,对于传播景区文化和提高其知名度,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牛首山文化旅游区要加强网络商店的规范建设,丰富网上纪念商品的品种,附上细致的纪念品图片,并有相关文字介绍,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方式对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商品进行广泛宣传和促销,从而促进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化建设的发展。

3.系统建设智慧化项目

首先,牛首山文化旅游区要将智慧化项目与传统的项目互相融合,传统项目实现由传统向智慧化过度。其次,景区要建立完整、系统的规划方案,加大智慧化项目在内容与分布位置上的融合程度。

4.加快建设智能化酒店服务

酒店的智能化建设应用除了应具备实用性外,还要具备一定先进性和超前性,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的Alila酒店作为五星级高档酒店更应如此。例如,安装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设通信网络系统、完善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健全酒店安全防范系统、设置酒店一卡通系统、安装电子门锁系统、完善多媒体会议系统等。酒店智能化的应用能够使酒店的效益和效率大幅提升,酒店方只有坚持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才能保持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5.完善景区无线网建设

景区内部的无线网覆盖建设能够加强景区智慧化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设备,招聘优秀的网络优化人员,提高企业内部网络质量,建设安全灵活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吉嫱.常熟市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黄谦,谢蒙等.体育消费的消费者满意度研究――基于中国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270-273.

[3]韩海潮.电信企业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06.

[4]赵静静.长白山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10.

[5]黄羊山,刘文娜,李修福等.智慧旅游――面向游客的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7.

[6]王晓丹,史岩,张小栓等.基于期望差异理论的山东省观光农业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9(4):27-29.

[7]陈佳辉.基于旅游体验的城市湿地公园游客满意度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2.

[8]王杭.五星级酒店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要点[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09):101-104.

作者简介:

万莹,女,江苏镇江人,南京三江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学生;

第8篇: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篮球 运动损伤 调查研究

1.引言

保定市是我省拥有高校数量较多的城市,驻保高校10余所,参与篮球运动的大学生达十万人之多,在我市的篮球运动参与人口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驻保各高校的普通生篮球队的运动水平在河北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在省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中屡创佳绩,为保定市争得荣誉增添光彩。这表明,保定市的诸所高校篮球运动的开展和普及是卓有成效的,保定市是全国著名的篮球城市,备受深厚篮球文化底蕴的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然而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多变性、激烈性、综合性、围绕地面、高空进行立体攻守对抗的近身对抗项目,参与者在快速争夺控制球权和得分的过程中竞争激烈凶悍,对抗性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运动损伤发生不可避免[1]。随着大学生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日趋提高,训练强度和比赛对抗性的日益增强,使大学生篮球在篮球运动参与过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率随之升高[2],严重影响篮球运动在高校业余文化生活中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美国NBA联赛、我国CBA联赛、CUBA联赛等重大赛事影响力逐年扩大,广大在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更广泛,驻保定市各高校普通生篮球队在省大学生运动会屡创佳绩、驻保高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空前踊跃的新形势下,特定的针对驻保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群体的运动损伤研究还未发现。因此,找出我市大学生在篮球运动参与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运动损伤的部位和性质,找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促进我市和省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显得颇为重要。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驻保定市的10余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群体。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收集有关高校课余训练研究的资料、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书籍、论文、文献50余篇并进行统计分析,借鉴、总结归纳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观点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持。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并参考同类问卷的设计,问卷涵盖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损伤性质和部位、损伤原因、治疗费用等多个方面,并对问卷的效度与信度进行检验。

问卷对象是驻保定市的10余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群体。鉴于研究对象样本数量较大,采用每所高校随机抽取100名有篮球运动参与经历的学生(每周参与篮球运动3小时以上含3小时)为样本进行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率97.5%,有效率97%。

2.2.3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采集到的数据用EXECL2007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图形、图表分析。

2.2.4逻辑分析法

对已获得的信息总结归类结合专家意见进行逻辑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3.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驻保定市的10余所高校有篮球运动参与经历的学生90%受过伤病的困扰,表明保定市在校大学生篮球参与群体伤病率很高。

3.1损伤性质和部位

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损伤中绝大多数是急性损伤。关节扭伤的频数为817,软组织挫伤频数为427,擦伤频数为307,肌肉拉伤频数为239,腰肌劳损频数为85。按损伤性质出现频数的多少排序,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擦伤、肌肉拉伤四种急性损伤排在前四位,明显高于慢性损伤。损伤部位居于前四位的是踝关节(817)、掌指关节(426)、膝关节(323)和腕关节(119),其次是腰部、小腿、肩关节和大腿。从损伤性质和损伤部位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发生损伤较高的部位和损伤的性质是相对应的,损伤性质以急性扭伤、挫伤、擦伤、拉伤为主,损伤部位以关节为主,这与篮球运动技术特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普通大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3.2损伤原因

篮球运动损伤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准备活动不充分、错误技术不规范、违反比赛规则、疲劳、注意力分散、精神紧张等。客观原因是场地器材、身体素质和气候环境等。从统计的结果看,按造成损伤原因出现频数的多少排序列前七位的分别是:疲劳(647)、准备活动不充分(358)、注意力不集中(222)、动作不规范(205)、局部负荷过大(205)、素质差(153)和伤病初愈(102)。普通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一般没有受过太多的专项训练,对专项运动知识和运动规律懂得不多,大多数学生在篮球运动中随意性大,因而在运动中容易违反身体结构和机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致伤。没有充分热身或不顾身体状态就投入激烈的运动比赛中,往往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大学生篮球参与者运动水平起点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比赛经验匮乏,但他们往往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对比赛的渴望、对篮球的执著、对胜利的追求毫不逊色,比赛中往往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冲、敢打、敢拼。这种技术差、经验少,冲劲足、拼劲大的打法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软组织挫伤高居第二位,主要原因是普通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和合理对抗意识及技术,在比赛和训练中身体软组织如大腿肌肉、小腿肌肉,上臂肌肉、胸等部位与其他队员发生强烈突然顶撞而致伤的。

3.3治疗费用

学生在比赛、训练中发生伤病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可控的,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伤病,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必需的。本研究针对队员治疗伤病的费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自己承担费用的人数占调查对象84.5%;意外伤害保险支付的占调查对象的12.5%;由学校承担的占调查对象的0.3%。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驻保定高校大学生篮球参与群体的后勤保障建设比较落后,学生在发生伤病后的治疗费用由私人担负为主,参与篮球运动的在校大学生伤病治疗没有得到有效的物质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市乃至我省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4.建议

4.1建议我市高校和省内各高校至少要以体育部、校团委和学生处领导牵头,组建后勤保障小组,为广大在校建立健康档案,并号召组织大学生篮球参与群体购买全年意外伤害保险,以减轻学生出现损伤后多方的负担。

4.2针对大学生篮球参与群体的特点,建议任课体育教师和校内篮球运动竞赛的组织者要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培养篮球运动参与者的自我保护的意识,赛前和训练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比赛中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对抗。

4.3建议我市高校和省内各高校的大学生篮球爱好者、参与群体开设专门篮球训练辅导,由专门教练员指导学生加强踝、膝关节力量和灵活性的训练,针对踝、膝关节活动特点,专门设置增强肌肉力量和韧带弹性的练习,以降低踝、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指导大学生篮球参与群体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提高大学生自我维持各种平衡的能力,以减少其在比赛、训练中由于失去平衡而使局部组织受到过大冲击造成的损伤。

4.4篮球运动是锻炼中大学生最喜欢的项目,建议由各高校体育部、校团委、学生处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各种级别的正规篮球比赛,为广大大学生篮球参与群体搭建良好的参与平台,使篮球运动在校园阳光体育锻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昕,等.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情况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1.

[2]李娟.对高校篮球运动员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5):68-69.

[3]丁健等.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2:53.

第9篇:调查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需求分析;后续选修课程;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2-0074-0005

1、研究背景

随着通用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当数量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或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即可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生英语水平总体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笔者所授课的2010级旅游管理班为例:全班48人,2010年9月入学,2011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就通过了40人。在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以满足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经过几年的探索,开设的课程日益多元化,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课程和考试辅导课程逐渐演变到更加贴近社会和文化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系列课程。很多学校后续课程不再作为选修课,而是被正式纳入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作为大学英语的应用提高阶段课程。

2、开设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理论依据

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提前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开设一些专门用途英语选修课程,让这部分学生继续按照他们的兴趣或需要学习。这种英语教学是一个多元的教学理念,其主要依据是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和需求分析理论。

2.1 内容依托式教学理论

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一种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学习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建立在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袁平华,2006:31-36)。

内容依托式教学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发展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学家Leaver认为这种教学理念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①主题核心(subject matter core);②使用原汁原味的材料(use theauthentic contents);③学习新信息(1earning 0f new in-formation);④适合学生的具体需求(appropriate to thespecific needs 0f students)(Leaver&Stryker,1989:269-276)。在内容依托式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其所接触到的学习资料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对新的学科知识的探索既满足了学习者的具体学习需求,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

2.2 需求理论

(1)社会需求

学习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到一定程度后,通过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ESP)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社会需求。目前社会除了对高级复合型人才保持强劲的需求外,对中低层次人才的英语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即要求在岗人员具备相关行业的英语应用能力。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曾在全国13省、市共同举办专门用途英语个人综合化考试,使之成为与职称外语考试同等待遇的官方认可的考试。可以看到中国人力市场和社会各部门对专门用途英语的认识和接受程度(郭剑晶,2012:26-27)。

(2)个人认知需求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和就业者普遍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考试实用性很强,与工作环境紧密相关,具有很高的职业性。因此,为了提高职业或择业的竞争力,为拓宽就业口径,为出国深造学习,很多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或选修各种专门用途英语的培训班,参加各种职业英语的考试,如商务英语考试等,为求职增添了砝码。

(3)课程要求的需要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根据新的课程要求,各门后续课程的学习应当属于大学英语提高阶段的学习。在这个阶段,学生不再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学习目的,学以致用才是这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因此,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应当适应学生集中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和学生需求,力求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服务。

3、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课题组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就我校学生和教师对大学英语四级过关后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英语后续课程中的学习动机、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开展了调查。主要问题包括:①是否需要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②学生对四六级考试、英语学习及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与学等问题的认识;③学生有哪些实际需求;④学生对目前的大学通用英语(EGP)教学目标的了解;⑤学生对EGP的总学时数及教材的看法等等。 3.2 调查方法

(1)调查法

问卷调查于2012年5月在2010级各教学班(随机)发放,掌握了各班级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具体人数,了解大学生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并于6月对大学英语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师对后续课程的看法和思想准备情况。

(2)实验法

根据调查的情况,对海大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提出一些假设,如在2011级大二下学期(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和2012级大二下学期(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为该学院提前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开设后续英语选修课程。3.3统计结果的描述及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本校2010级各学院已经提前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的学生和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教师问卷70份。收回学生问卷884份,通过四级人数为601人,通过六级人数为237人;收回教师问卷59份。

以下是部分问题调查结果的描述分析:

按所选人数及比例看,有55.5%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必修课程,必须拿到学分才能毕业。而只有8.7%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查阅外文资料、7.7%的学生是为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44.2%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36.1%为了找到好工作,这两项相加达到了80.3%,说明就业压力大,仍有相当部分学生将四、六级考试作为重点和目标。还有10.9%的学生是为了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

在希望提高的语言能力方面,关注度最高的是提高听说能力,占73.5%。说明达到了大学英语阶段的基本要求,即通过四级后,学生更希望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数据同时也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与考试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

38.3%的学生认为修完两个学年的大学英语后感觉收获甚微,他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课程设置不好(34.4%),其次是教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0.2%)。同时有34%的学生认为课程结束后还想继续学习英语。

74.8%的学生愿意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英语课程。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他们希望在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后,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求,有所选择地选修英语课程,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技能。因此学校有必要开设大学英语后续扩展课程。

从表1可以看到,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后,选修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运用技能课程的比例最高,占34.3%。学生希望能改善语言知识结构,提高英语水平及运用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也说明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其今后专业发展的需要。

由表2可见,有266(30%)人希望选择和自己专业有关的课程来扩展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选择最多的3门课程是:①商务英语(276人,占31%);②高级英语视听说(256,占29%);③翻译基础及实践(199人,占23%)。

72.2%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而只有6.9%的学生喜欢教师课堂讲授的模式。可见,现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

23.7%的学生认为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专门用途扩展课程比较合适;21.6%的学生认为通过四级后就可以学习专门用途扩展课程;32.4%的学生认为通过六级后开设专门用途扩展课程比较合适。可见,大部分学生对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学习通用英语是打好语言基础的过程,只有打好语言基础,才能向专业英语方向发展。

对调查问卷40个问题的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选修内容呈现多样化、集中化和个性化的特点。81%的学生达成的共识是,学校有必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开设后续英语选修课程;当涉及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语言技能、语言应用等选修课程时,如法律英语、旅游英语、金融英语,学生的选择呈多样性;涉及考试类选修课程时,如考研英语培训班、雅思英语提高班、托福考试提高班,学生则根据自己是否要出国学习深造进行了选择,反映出学生选择的个性化特征。

4、对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设置的思考

4.1 指导思想

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课内外辅助教学手段等。学校职能部门应更加关注后续教学,要有长远规划、统一要求,将后续教学课列为必修课,注重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强调学分要求,保证足够的学时;成立专业英语教研室,稳定专业英语教师队伍;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建立奖励机制,与奖学金挂钩;许可学生提前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及早进入后续教学阶段,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按照ESP的原则来设计。ESP是基础英语到应用英语的过渡,它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也不是单纯的专业课,而是一门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授课的对象在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要考虑学生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因素。同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与学生研习相结合、资料阅读与信息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2 后续课程设计的思路

(1)EGP+ESP的课程设计模式

英语教学要想适应高等教育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就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面向社会需要,改革课程设置,科学地协调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某一两项特长,切实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让他们所受到的英语教育真正能够满足专业、行业、职能的要求(郭剑品,2012:116)。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设计模式可假设为:EGP+ESP模式。根据新的课程要求,各门后续课程的学习应当属于大学英语提高阶段的学习。因此,将EGP课程与ESP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尝试在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开设桥梁型课程,使后续课程内容的设计不仅具备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还能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EGP+ESP教学模式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进行EGP的学习,用2至3个学期来完成;第二阶段以ESP选修课程为主,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修后续专门用途英语,这个阶段可以用1至2学期来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既解决了正常教学与社会用人需求的矛盾,又充分发挥和挖掘了学生的兴趣特长。

(2)分模块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分模块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模块l:开设应用专业型英语后续课程,如时事新闻、旅游英语、经济英语、法律英语、商务信函写作、实用英语写作等;模块2:开设实用技能型英语后续课程,包括高级口语、听力提高、演讲、视听说、高级写作等;模块3:开设跨文化知识型英语后续课程,介绍西方各国文化、常识、思维方式、价值观、民俗、礼仪、历史、教育、宗教,对比传授中西文化、跨文化研究等;模块4:开设欣赏型课程,内容包括欣赏电影、音乐、神话、小说、诗歌、散文等;模块5:开设综合考试型课程,包括考研英语、雅思等各类出国考试的培训。

该假设依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文化修养以及专业信息获取能力,适应社会需求。这样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细化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四级后续选修课程的需求。

(3)优化教材资源

教材与教育想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习理论和实践有着直接的关联,是各种教学理念、路径、方法和手段的体现(夏纪梅,2002:22-25)。现行的多数大学英语教材,从课文内容、词汇到课后练习都属于EGP范畴,而合适的ESP教材是后续课程顺利发展的保证。

ESP教材的选择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授课对象,充分考虑教材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一套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结合完美的教材无疑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企盼的(李莉、李庆新,2002:22-25)。因此,我们要优化教材资源,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使教材既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又能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鼓励教师自行选择材料,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搜集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材料,使课程学习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还是少数,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同时,这些一线教师的课时多、工作量大,很难再有精力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上创新和学习。这种状况制约了专门用途后续英语课程的展开。因此,学校有必要分期分批地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培训不应该是选择性的,而应该是全面的。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都应该有接受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机会,接受培训和进修学习也应该成为教师的一份职责和义务。另外,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承担后续专门用途英语选修课程。而教师之间应该经常相互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