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16-03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化实施,“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需要依靠科技和教育。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施行和深化绿色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绿色教育这一话题在学者中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已有研究现状,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就深化高校绿色教育提出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性措施,供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参考。
一、深化高校绿色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绿色教育内涵
关于绿色教育的确切定义,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定义。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王大中提出:“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余谋昌先生从现代环境伦理学角度进行论述,他指出,绿色教育,同现代环境思想的进化一致,符合当今倡导的绿色文明的内在要求。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代表大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绿色教育围绕环境保护目标展开多层次的教学、科研,培养新型人才。这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充满“绿色思想”,思维方式新颖创新,掌握了绿色技术,能带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的积极氛围。
本文论述的“绿色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以绿色课堂、环保实践为内容,以人、自然、社会等三者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意识、绿色知识、绿色态度和绿色技能,主动实践绿色行为。这是从知识到观念再到社会实践的反复互动过程。
(二)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教育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践行绿色教育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倡导绿色生态理念、践行生态文明要求的示范作用。“绿色大学的教育可以树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2.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是转变高校教学模式的创举。我国高校正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如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更好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和生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规模发展、外延发展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务必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注重内涵建设。而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正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与文化引领作用,实现高校自身和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是“中国梦”的助推器。“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高校教育的绿色、低碳对学生行为的导向潜移默化。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践行者与顶梁柱。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高校绿色教育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深化实施绿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道德观,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维护绿色环境,建设创造生态文明。在实现“教育梦”的进程中构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二、深化高校绿色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绿色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清华大学1998年首创‘绿色大学’理念,提出了‘三绿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的‘绿色大学’模式,把学校内的环境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好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搞好环境理论研究推进、环境宣传教育推进和环境直接行动推进”。2008年,《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32所985高校联合并达成共识,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2011年6月1日,中国首个“绿色大学联盟”在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联合倡导下成立,绿色教育开始被深入推广和研究。
高校、教育与绿色有机融合成为当下发展的趋势。然而,从总体上看,高校绿色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绿色教育理念狭隘,认识片面。西方的绿色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最初仅仅涵盖环境教育发展到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至今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我国的绿色教育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理论体系尚未搭建好。国内有些高校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不足,片面地把“绿色教育”等同于“绿化”,过分注重宣传环保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环境伦理意识的培养。“绿色”之含义并不是狭义上的校园绿化,而应该是高校办学理念的更新,是人们思想观念、责任意识的转变。
2.绿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部高度重视环境科学,将它授权为一级学科,并配备设立环境教育委员会。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未重视绿色教育的开展,相关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选修课和必修课比例失调,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的学生占普通学校招收人数的99.5%以上,所以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目标,甚至有些师范院校都没有把绿色教育设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专业设置、学科分类的局限使得除了环境院系,其他院系和专业的学生仅“听说”过绿色教育知识。
3.绿色教育存在知行鸿沟。由于高校绿色教育教学或实践活动的缺乏,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课外书籍和相关报纸杂志来了解周围环境,汲取绿色知识。绿色知识的不充分导致大学生的绿色责任意识、绿色道德层次偏低。“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淡薄,知、行之间存在较大鸿沟。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绿色大学进展的实证研究’的调查问卷结果,一些大学尤其是文史类和财经类大学占很大比重的师生们正在讨论促进能源与资源节约的方式,但还有待执行”。
(二)高校绿色教育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在实施绿色教育过程中表现的突出问题,根本上是受到浮躁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滋长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严重侵蚀着教育观念,而从具体实践层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1.我国绿色教育起步晚,总体投入不足。继1998年清华大学实施后,部分高校才响应并加入了创建“绿色大学”的行列,并且与国外众多高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绿色教育”相比,我国绿色教育一直是“绿色大学”建设规划的一部分。从总体来看,我国绿色教育的实施氛围还不浓厚,高校对于绿色教育投入不足,具备生态素质、绿色技能的师资队伍匮乏,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学生学习的绿色生态知识陈旧。一部分学校的校园规划、管理上没有将环保问题考虑在内,绿色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2.绿色教育理论研究不充分。关于绿色教育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由于学术背景的差异,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但尚未形成一致定义。尽管关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教学内容从来都不欠缺,但由于理论研究的不充分、不成体系使得实践缺乏一定的指导。不管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各自为重,教育理念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衔接性缺乏。绿色教育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3.高校建设重心不均衡,教育理念缺乏科学定位。高校对于绿色大学的创建基本上依靠扩张校园规模、大量投入人财物等资源,教育上依旧奉行传统的方式,其建设的重心大多着眼于校园设施、环境建设,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不科学,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技为本”,不符合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要求。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尚未将绿色教育与实践列入其中。教育理念的缺失使得学生唯书不唯实,强化考试技能,而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在关系缺乏必要关注。
三、深化高校绿色教育的实践对策
深化绿色教育要以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运用教育与生态文明理论,用系统的思维提出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性措施。
(一)推进绿色校园建设,营造绿色教育氛围
绿色校园建设是学校在实现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采取有利于环境及环境改善的措施,并不断提高学校师生的环境素养。绿色校园既是高校绿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为高校绿色教育提供了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高校在自身建设发展中应大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朝着“环境清洁、低碳节能、生态循环”的目标迈进。
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要因地制宜,依托已有的资源和条件,系统、合理地规划和调整校园功能布局,加强绿色校园建设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将节约理念和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创造怡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为高校绿色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增进绿色理论研讨交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绿色教育的实践需要一套完善的绿色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高校需要增进绿色理论的研讨和交流,明确绿色教育的概念,总结出在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下进行绿色教育的特点,将高等教育与绿色教学有机融合,使绿色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高校可以在现有的师资和学科力量上开展绿色科研活动,在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开展与绿色相关的课题研究,积极召开绿色学术探讨活动,加大绿色教育研究的交流研讨力度。在教学中安排与专业相结合的绿色教学内容,将绿色意识、生态意识渗透到所有的课程之中,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绿色责任意识和生态人文素养。
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深化要坚持全球视野和本地行动,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调研海内外一流大学的教学体系,针对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讨论,形成完善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如清华大学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当中,把环境保护意识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探讨、制定相对完善的绿色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绿色教学中立足于环境学科专业课程,并以绿色课组、绿色实践为延伸。可以借鉴国外著名高校如澳大利亚格利福士大学开展的教学环境管理计划,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提出的“绿色大学”计划等,从而加强我国国情与国外先进经验、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三)创新绿色教育教学方法,搭建绿色教育三级课堂
三级课堂的设立目标层次分明,要求学生从身边做起,并将绿色教育与实践列入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从“染绿校园”到“染绿社会”。
一级课堂注重教学,普及绿色知识。一方面,需要专设绿色通识教育的课程,深入普及绿色文化,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使学生对于绿色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另一方面,要结合各个专业的提点,所有教材都要不同程度地融入绿色教育的内容,在各专业教学中都能够体现出绿色理念。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入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可通过播放教学宣传片,开通微博课堂,采用当下流行的微博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对绿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级课堂通过校园文化熏陶绿色意识。高校深化绿色教育不能够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要把绿色教育的理念和内涵拓宽至人文视域。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绿色教育活动来熏陶学生的绿色意识,利用网络宣传、社团活动、党课学习等形式,结合“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节假日开展绿色实践活动,将绿色理念引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促进学生绿色文明习惯的养成,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树立绿色意识,形成良好的绿色道德风尚。
三级课堂重视环境实践养成绿色习惯。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绿色教育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高校每年可定期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绿色调研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通过与社会绿色组织、绿色企业的联系,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实习,了解绿色组织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理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真知,在实践中树立绿色观念。养成绿色习惯,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学生在自身生态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去带动、辐射更多的人,促进全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高校绿色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高校要继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丰富拓展教育职能,不断地深化绿色教育,把绿色教育当成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不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6-9.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N],人民日报,2012-11-09.
[3]王国聘,绿色大学建设中的全球视野和本地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1,(3):17-19.
[4]郝桂荣,大学绿色教育问题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29-30.
[5]陈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绿色教育探讨[J],环境教育,2004,(11):12-13.
关键词:低碳绿色校园;低碳生态人才;人才培养;生态文明;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07-03
一、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背景
1 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大挑战。人类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经济可持续的问题,而且是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21世纪人类正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统称碳基能源)将分别在40年、60年、100年左右耗尽。同时,碳基能源的大量使用,虽然成就了现代工业文明,造福了人类,却也因为大量的CO2排放成为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斯特恩报告》和《气候变化经济学》指出,按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到2050年可能超越人类“力挽”的临界,引发“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量变到质变,导致全球性灾难。
2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如今,我国资源短缺甚至枯竭的城市和地区越来越多,我们亲眼目睹的几十年前的秀美山川现在已是面目全非。《自然》杂志权威报告指出:中国正经历最大生态赤字,其资源消耗的速度是自然资源恢复速度的2.5倍,碳排放量已位列世界第一。由于煤炭仍是中国主要能源,因此,碳足迹自然是中国生态足迹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而且情况日益严重。1961年碳足迹占中国生态足迹的10%,到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4%。我国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资源量的28%,地表水已严重缩减,地下水已被污染,且污水排放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我国虽然已设置了“三条红线”应对水资源危机和水安全问题,但恶化趋势不容乐观。我国10年淮河治污投入600多亿元,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的触目惊心的残酷现实,我们焉能不反思、不警醒!
3 困境与挑战“倒逼”人类寻求突破。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解决资源与环境困局的“人类共识”,缓解能源安全、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发展为了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人类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也依赖于对自然的理解。人类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大自然永远握有随时惩罚人类的无上力量。因此,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和能源供给,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步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和基石。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增长点”,也是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的“发展新机遇”,是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的文明形态,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严峻而重要的课题。担负起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任务,高等学校责无旁贷。
二、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意义
1 建设低碳绿色大学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低碳绿色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把高校建设成“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数字化、人文化、智能化、园林化”的美丽和谐园区,发挥高校的低碳绿色文明理念的变革导向作用、低碳技术与知识的支撑作用、节能减排的社会示范作用,对推进地方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 “生态人才”承载着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可以预见,未来5-10年,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等领域,无疑需要大量“生态人才”的示范、引领和保障。大学校园不仅是青年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也是他们灵魂塑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共同的生活和精神家园,理应承担起低碳绿色“生态人才”培养、低碳友好型技术研发使用和率先节能减排的高尚责任。
3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道”自身要有“道”。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任教师,社会是学生的第三任教师,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教师言传身教的低碳理念和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态素质”养成。只有当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通过各种学科、各种实践、各种渠道在大学生的心中发芽时,我国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后继有人”、“动力不竭”而永续推进。
三、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现状
1 世界许多大学加入了构建低碳校园的行列。早在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就提出了绿色学校的理念,华盛顿大学提出,不仅要建设美好绿色校园,更要培养可持续发展学生;哈佛大学校园18%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并制订了在学生人数增多、科研经费增加、设备总值增长的前提下,2016年比2006年能耗降低30%的节能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等等。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低碳校园建设所涉及的领域研究逐渐深入和全面,日本和美国研究机构曾对高校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进行统计,单位面积能耗比大多数社会事业体的能耗都要高,学校建筑的总能耗仅次于办公类建筑的能耗总和。
2 我国低碳绿色大学建设方兴未艾、各有千秋。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实行“绿色大学”建设,首批聘任了18名绿色大学建设专家,并与剑桥、哈佛共同成立三校“低碳能源联盟”;北京大学实施了“林歌计划”;武汉大学开展了“绿色大学十年行”活动;南开大学、沈阳工程学院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已经招生或申报;天津工业大学打造首个新能源低碳校区;浙江工业大学掀起低碳毕业潮;复旦学子倡导校园低碳生活;吉林大学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示范项目高度重视,营建绿色校园并向智慧型校园转变;浙江大学搭建“能耗监管平台”打造节约型低碳校园;南京工业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完成碳排放核查,顺利通过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验收,标志着该校低碳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3 我国低碳绿色大学建设多以低碳校园建设人手。(1)大学校园蕴藏巨大节能潜力。根据相关部门对45所高校的能耗水平数据统计测算得知,2008年全国高校每年人均用煤0.897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倍;人均生活用水每年145吨,是全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的2倍,大学生的人均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居民人均能耗指标,很多高校仅水电费开支即占总收入的19%左右。(2)低碳校园建设成效明显,效益可观。目前,全国有200所高校实施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生均电耗每年484千瓦时,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4%,实现节能67万吨标准煤,节水3亿吨。例如,江南大学2008年与2005年相比,新校区同比人数翻一番,科研经费增加3.1倍,设备总值增长1.5倍,但校区水电总支出却减少230万元,生均年度水电费由原来的1000元左右降至510元。华南理工大学完成了南北校区总计129栋100多万平方米建筑的能源楼宇计量工程,实现了能耗数据实时监测,进行精细化管理,节能率达30%以上。对外经贸大学一共采用22项节能减排技术,全年节约经费上千万元。
四、建设低碳绿色大学的途径
1 将“生态人才”培养嵌入办学考核评价体系。(1)将低碳绿色“生态人才”培养纳入高校育人机制,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低碳绿色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课程计划、有效途径和教育形式,逐步形成完善、高效、不断创新的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选修课、必修课、研究型学习等形式构建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两大困境”背景下,所有高校若能将“低碳经济学”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或“气候变化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一门学科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跨学科(半学期)“必修课程”,发挥“传道育人”作用,必将对我国的“生态人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捷径效果。(2)应将低碳绿色“生态人才”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课堂教学渗透作为“生态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鼓励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和渗透点,将低碳理念融汇于各个学科之中,耦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科研之中,让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的概念成为学习研究的一部分,教会学生参与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宣传者、忠诚实践者、模范引领者和障碍排除者。
2 积极应用低碳技术成果打造低碳环保基础设施。(1)建设伊始就采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避免由于硬件的“先天不足”造成能耗无法弥补的“客观浪费”。国外一些专家指出,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部费用的1%左右,但在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率达75%以上。显然,优化设计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进行低碳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栋楼刚刚出现在纸上时,就可以测算好未来建设中的碳排放和以后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指标,逐步建立起低碳生态的指标体系。宁可少建几栋楼,也要打造低碳环保的基础设施,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2)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我们应当引导、鼓励大学管理者发扬“牺牲精神”,多做低碳绿色大学建设的“我栽树、你乘凉”的“长效性、基础性”工作。必要时,可引入“能效领跑者”的倒逼手段及“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机制等综合措施,逐一排查核算,大力推动老旧设备节能技术改造。例如,广泛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和地热能;建立雨水废水回收利用的中水处理系统,力求做到水的“零排放”;广泛使用LED等节能光源;等等。
3 通过内涵建设推行低碳运营管理薪模式。(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低碳高效的管理体系,搭建能耗监管平台,提升能源使用效益。我们应当学习哈佛等高校做法,建立能耗指标体系和能耗公示制度,在以前多年平均数据的基础上,制订节能减排目标和实施计划。创建低碳绿色校园,期望师生的低碳生活,光靠觉悟是不够的,“社会契约理论”要求“学校政府”只有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低碳高效的运营管理新模式,才能突破“囚徒困境”,实现“帕累托最优”。(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不断提升,大学校园必定同发达国家一样,拆除围墙,融人社会,这种趋势就如同我国当年公园改造一样。高校作为思想、理念、知识、技术的人类文明前沿之地,提前进行“社区公园”建设,率先打造“社区小气候”,以示范行动引领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这同样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和未来建设者的责任与使命。(3)高校资源如何科学调度、如何优化配置、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如何紧密联系社会主战场、深度融合经济主市场,尽力谋求我资源、你资源与他资源合作共享的多赢共赢局面,应是我们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体育场馆建在高校就是很好的范例。
4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是低碳绿色大学建设的不竭源泉。(1)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需求是决定和引导生产供给的永恒动力,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低碳经济的理念选择产品和服务,高碳经济模式就无法生存。以全国高校3000多万学生数量(比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还要多),对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非常巨大的节能空间。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和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理应率先承担起“现代公民”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注重细节,点滴节约,努力打造环保节约型校园。(2)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学报校报、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加强节约和忧患意识教育,开辟低碳减排专栏,如“你今天低碳了吗?你今天减了几斤碳?”等等,积极开展“低碳宿舍、低碳教室、低碳论坛、低碳社团、低碳生活我争先、我为校园减斤碳”等系列创建活动,牢固树立低碳意识,处处体现低碳文化,时时参与低碳行动。同时,学校可以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地球1小时、无车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班会、开学毕业典礼等途径的生态文明教育作用;充分利用演讲、辩论、征文、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3)植树造林,种草固碳,模拟碳交易,自我碳抵消,全方位、大力度培育师生的低碳绿色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借鉴高校低碳节能建设的指导材料《校园碳核算攻略》,引入“节能减排获奖,植树造林受益,超额使用能源受罚”的“市场机制”,模拟碳交易,开展碳买卖,对在校师生强力进行“生态灵魂”塑造。
5 责任与使命担当是低碳绿色大学建设的根本动力。由于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属于“不愁生源、不愁经费来源、不存在售后服务”的政府办学的“国有大学”,与企业相比,基本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运营方式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状态,危机感和紧迫感尚不如处于“优胜劣汰”的经济领域。虽然有“生源保证、不愁吃穿”的社会大环境因素,“一股独大、一花独放”、“垄断地位、缺乏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也无须回避。“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令我们深思!
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于一身的智慧校园,在高校中有很多应用,对日常的教学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了智慧校园,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能统一界面,提高了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体验。
北京智慧校园显魅力
在首都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目标和创建世界城市、智慧城市的关键时期,由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北京数字学校”,打造师生更好的共享、共用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打造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同时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建立数字校园群、远程优质课程超市、同步课程直播、互动英语学习、网络名师名校长交流群、家长沟通网络等交流学习渠道和平台。其建设内容包括门户网站、资源中心、学习中心、校园生活虚拟平台、移动应用平台、虚拟教研平台等。
通过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北京市的教师、学生、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与应用服务,使得数字学校的应用和服务更加高效、人性,更加贴近应用、贴近师生、贴近服务,与用户如影随形。
在移动应用平台,校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移动点播与推送服务,从小学到高中,涵盖各个学科。老师与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使用手机、笔记本还是个人电脑,都可以迅速连入“北京数字学校”,观看课程的视频资源,将校园课堂延伸到随时随地。此外,通过智能抽取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网易、新浪等教育门户资讯和学习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全方位获取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个性化的资讯订阅服务,包括政策解读、专家答疑、中考招考、高考招考、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等。
在虚拟教研平台,基于网络即时的传递文字、音视频等多类讯息,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两人或多人的虚拟化教学及在线辅导,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或站内信等功能,跨越时空,取得无时不在的联系,感受彼此真实的存在,获得全新的互动学习体验。
杭师大校园信息化全面路线
杭州师范大学与IBM就智慧校园项目展开合作,迈出了千里的第一步。据介绍,杭师大在智慧校园领域的起步较晚,起步水平较低,因此,杭师大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希望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高校比较流行的软件,来提高学校在教学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据了解,国际排名前十的高校全部应用了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了十余年,是一套完全学分制的成熟的校园管理软件,而这套软件在国内还未被接受。
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从学生入学考试、招生录取,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活动,到毕业成为校友,进行全程的信息跟踪,是一整套的校园管理软件。IBM在信息咨询方面十分擅长,帮助杭师大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建设校园信息化系统。杭州师范大学是国内首家全校范围应用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的高校,这套软件目前正在实施当中反响良好。此外,杭师大也将在人事管理及财务管理领域有所提升。PeopleSoft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与国内传统的人事管理有一定差别,它从人才的招聘、录用、培养等多种思想来建立系统,更加详细、系统和全面。在财务管理方面,杭师大将尝试引入校园ERP应用。ERP的传统应用是企业级的应用,而国内也曾有几所大学的二级学院开始在财务方面应用ERP,但如杭师大在全校范围内应用的尚属首例。PeopleSoft解决方案在这几个产品之间会进行数据的整合,并不是各自孤立的系统,这样能有效地消除和规避了信息孤岛的出现。
重点打造信息安全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实现了宽带互通、信息和资源开放共享、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确保教育信息化平台向全社会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创云安全服务平台针对教育信息化安全建设方面的问题,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帮助教育机构完善应用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应用业务的安全性、可用性。
管理方面,平台提供高效的统一监控管理工具。管理员可以统一监控和管理主机服务器和web应用系统,使管理员全面了解服务器和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当安全事件发生时,系统通过管理界面、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向管理员发出告警信息,通过详细的告警日志,准确定位告警事件所在的主机和应用系统。通过自动化的监控巡检及预警大大降低了管理维护的日常工作量,有效节约了资源和人力成本。
关键词:高校私家车;绿色校园;环境保护;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2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引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2013年初,北京、上海等多个一线城市陷入雾霾天气的困扰,使得空气质量下降,PM2.5等大气质量指数备受关注。近几年来,海滨之城大连市的空气质量也有所下降,雾霾天气日益频繁。形成雾霾天气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是其中的因素之一。资料显示,高校校园里的机动车数目不断增加,不仅仅存在着环境问题,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当前,“生态文明”与“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重点关切的问题,为了营造绿色低碳校园氛围,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应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绿色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以期从根本上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认识。为此,本项研究主要针对大连市金州新区高校的机动车使用状况展开问卷调查,并提出改善现状的可行性建议。
一、调研对象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走访了位于大连市金州新区的大连民族学院主校区(开发区)、大连民族学院分校区(金石滩)、大连大学、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鲁迅美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为代表的六所普通高校师生,汇总了大家对目前校园机动车使用方面的真实看法。
二、调研方式
依据客观性、全面性、时效性原则,面向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向上述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及教师共发放问卷593份,成功收回全部问卷。其中教师卷94份,有一份因数据不完整视为无效;学生卷共499份,全部有效,抽取样本300份。高校教师的调查变量包括:教师年龄段分布、私家车排量统计、校内以及市内机动车的使用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校园环境改善的可行性建议等。在以高校大学生为对象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将大连民族学院主校区(开发区)、大连民族学院分校区(金石滩)、大连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大学等六所大学分为六个样区,每个样区含有30种以上专业,其调查变量包括: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了解程度、近期市内雾霾天气与私家车使用之间的关系、对校园停车场规划是否合理以及具体的改善建议、对于改善校园内的环境问题提出的合理改进意见等。
三、结果分析
1.高校大学生的观点与认识。下文中,DLNU(1)、DLNU(2)、DAC、SYCM、LAFA、DU分别代表大连民族学院主校区(开发区)、大连民族学院分校区(金石滩)、大连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大学。
表1表明,在调查的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中,有近50%的人认为校园内的私家车数量“还可以”,只有极少数人对校园内的私家车数量“不清楚”,说明大学生对校园内私家车的使用程度还是比较关注的。
表2中,有140人认为雾霾天气与私家车“有很大联系”,有135人认为“有一点联系”,认为“无联系”的只有5人,有19人对此“不清楚”。表明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雾霾天气与私家车尾气的排放有很大关系。
由表3看出,仅有36人对PM2.5“比较了解”,有183人对此“了解一些”,而78人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并不是特别关注。对于校内私家车对校园生活造成哪些不便这个问题中,38人认为是“安全隐患”,37人认为“造成环境污染”,28人认为“带来交通不便”,还有个别学生认为“带来噪声污染和其他不便”。这说明校园内的私家车需要严格的管理,保证校园内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
2.高校教师的观点与认识。
表4得出,车辆拥有者以中、青年居多。
表5表明,教师车辆的排放量大多在1.0~2.5L之间,而在此区间内,排量在1.6~2.5L之间的又占有大多数,说明教师现在使用中的车辆排量偏高,这给校园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建议教师购买小排量的轿车,同时政府应对购买小排量车者给予适当的补贴,对高排量车实施高排高收费政策。
由表6看出,对于校园停车场规划的调查中,有近40%的人认为“合理”,其余则表示“一般”、“不合理”、“不清楚”等,更准确的说明了对于校园停车场的规划,学校有关方面还需要改善以及加强管理等工作。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系统方面建设校园停车场,提高学校的安全质量。
四、建议
1.合理规划校园,采用科学的绿色的机动车管理与出行方案。建设以行人、非机动车为主,与机动车分离的校园慢行交通系统;校园停车场应与师生活动区域分开,发展机械化和立体化停车库;建设借助信息化教育和管理手段的智能化、数字化的校园,将基础设施及其功能、信息综合集成到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中,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及图像通信传输等多媒体的综合布线系统,通过中央管理系统实现对进入校内的机动车进行远程监控。
2.加强绿色教育,促进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活动。建立学校交通管理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持续、广泛、有效地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师生的环保素质,从源头上净化交通环境。
3.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建设绿色校园及绿色智慧型社会。政府应有计划地控制私家车的增长和使用频率;对日益增长的私家车可实行数量控制和分区域、分时段限行,减缓高峰时间段的拥堵情况;不断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使城市公共交通在发展、通行、资源配置使用、财税政策优惠、出行选择等方面实现优先投入。
4.加强政府在环保车型研发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并引导国内汽车企业到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收购国外的研发机构,加大海外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利用全球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加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赶超。机动车生产商应对机动车增加排气净化的附加装置,使用高能点火装置,应用废气循环利用等技术,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参考文献:
[1]中华征信所.市场调查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57-76.
[2]汤杰.市场调查与预测[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6-214.
[3]龚金科.汽车排放污染及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56-164.
[4]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63-322.
[5]蔡凤田.汽车节能与环保实用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72-192.
[6]施金龙,吕洁.应用统计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45,244-255.
[7]卢冶飞,孙忠宝.应用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3-79,112-159.
关键词:碳足迹 抽样 低碳 绿色校园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18-02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平均温度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上世纪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先后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09年更是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可见,碳排放量的控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作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指标加以监测、研究。
由于低碳发展模式不仅符合时代要求,而且势必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国内外众多学者、机构纷纷开展碳足迹和碳结构方面的研究,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宏观方面,碳足迹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碳排放政策与措施等大的尺度上,但不够细化;微观方面,则主要关注于个人和家庭的碳足迹研究,但还没有对高校碳足迹和碳结构进行研究的。然而,国内高校人数多,规模大,并有数目庞大的实验室和办公机构,是碳排放的“大户”。因此,高校碳足迹和碳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总结了碳足迹计算的相关方法,为高校碳足迹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其次,针对高等院校的特点,分析并对比了各高校的碳足迹与碳结构。最后,初步提出了高校碳足迹研究的方案和意义,从而为提倡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1 碳足迹计算的相关方法和常用实例
目前国内外用得较多的碳足迹计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利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法(这种方法更准确也更具体):第二种是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这种方法较一股)。用汽车的碳足迹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种方法会估计几乎所有的碳排放量,涉及汽车的制造(包括制造汽车所有的金属、塑料、玻璃和其它材料),使用和最后处理等各个环节。第二种方法则只计算制造、使用和处理汽车时所用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
其实,碳足迹的计算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根据情况的不同会有所区别。理论上讲,碳足迹的计算应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我们的家园、运输(包括旅行时乘坐汽车、飞机、铁路和其它公共交通工具)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所有消耗品。
高校碳足迹的计算最终可以归结于个人碳足迹的计算。为了研究的方便,忽视个体的特殊性,借助已有的碳足迹计算常用实例,对研究个体(每个大学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计算其碳足迹,求出平均值,最后估算出高校总的碳足迹。
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本文整理出了个人碳足迹计算中的一些常用实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高校人员组成的特殊性,其个人碳足迹的计算也有别于其他情况。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上述部分常用实例估算出高校中个人的碳足迹。
2 高校里的碳结构分析
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它的碳排放结构相对于其他的社会环境有它独特的特点,但是其大体结构还是相同的。一方面是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则是碳的吸收。
2.1碳的排放
大学里的碳排放最多的就是通过用电和用水,在这里我们考虑主要的因素而忽略一些比较次要的因素。家庭的“碳排放”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用电量、用水量、用气量、耗油量。大学校园里面教师开车比较多,我们将这部分的碳排放归于家庭的排放,大学校园的主体还是学生,学生主要以自行车和乘校车为主。
2.1.1用电方面
用电量主要、由教学楼用电,办公用电和寝室生活用电几部分组成。教学楼用电,一个教室会有很多学生共同使用,将总的碳排放平均到每个学生还是很少的,这点是学校用电的特点。办公用电,每个办公室的使用人员比教室的使用人员少得多,这样平均下来的碳排放相对较高。寝室生活用电的碳排放平均下来属于这三者的中等水平。
2.1.2用水方面
用水主要来源于寝室生活用水,在学生中提倡节约用水,可以减少碳排放量。
2.1.3用气方面
由于学生宿舍普遍没有安装热水器等用气设备,因此这部分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教师宿舍和校内食堂、旅社等用气量大户。
2.1.4耗油量方面
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里的私家车数量日益增多,成为碳排放的又一大来源。虽然有些家庭殷实的学生也拥有私家车,但数量极少,故忽略不计。另外,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发展,校车数量不断增加,其耗油量成为高校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2.1.5用纸方面
纸张的使用在碳排放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高等院校的特殊性,其用纸量特别巨大。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所用的教材、打印资料、生活用纸等方面。
2.2碳的吸收
高校里的碳结构主要涉及碳排放,碳吸收方面很少,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众所周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影响可以净化空气,使大气中的O2和CO2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一个大学校园的树木每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除了抵消掉自身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还可以吸收我们所产生的CO2。
另外,水可以溶解二氧化碳,虽然溶解度较低,但像湖泊、海洋等大型水域则能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比如武汉大学紧邻东湖,东湖水对校园的碳吸收有一定的贡献。
3 高校里的碳结构比较
高校中的碳结构分析应包括碳排放和碳吸收两方面,而各种高校按类别应该分为偏文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因此高校中的碳结构比较应按如下方面进行。
3.1碳排放方面
碳排放主要包含用电引起的碳排放,教师学生以及游客甚至是教职工所养宠物等的呼吸排放,工程建设方面的碳排放,能源结构不同所引发的碳排放不同等。
对于文科类学校(以武汉地区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由于没有专业需求故碳排放仅仅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排放,并且一些偏文的财经类大学人数相对较少,故而生活用电,师生呼吸排放,能源利用等相对其他类型的大学来说较少,
对于理工类大学(如华中科技大学)除生活用电外,还需大量实验用电,并且实验用电会占较大一部分,同时由于理工类大学人数比较多,故生活用电实验用电以及能源结构不同所造成的碳排放会比财经类大学多出很大一部分,
对于综合类大学(如武汉大学)其碳排放会更加复杂,其既有正常的生活用电也包含理工学生的实验用电,而且一般综合性大学都是各地著名的景点,因此每年特定的时期(武大的樱花节)会有较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故游客也会引起很多的碳排放,而且武大大多是老建筑因而会有许多建筑需要维修翻新,一些建筑材料会含有碳,故而会对碳排放产生一定的影响,综合看来,综合类院校的碳结构会比其他学校复杂。
3.2碳吸收方面
碳吸收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引起的,因而各高校的碳吸收就看各高校植物的多少,一般来讲综合类的大学其植物会远远多于财经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因而综合类大学的碳吸收作用会多于其他类型学校碳吸收。
因此,高校里的碳结构比较应该从细而论,从各方面分析,这样才会有更加全面的结果。
4 结论
通过对高校碳结构的分析和比较,减少高校碳足迹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两个方面:减少碳排放量和增加碳吸收量。
由于高校中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用电方面,故从控制用电量着手来减少碳排放可能比较有成效。比如,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尽量多的去图书馆自习,减少待在寝室的时间,提高用电效率。另外就是学校的办公用电,可以从多方面来减少碳排放,比如控制空调温度适宜、使用节能灯泡等。
〔关键词) 屋顶光伏 供配电方式 绿色校园
一、 引言
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环境不断恶化的压力。光伏能源将作为一种分散的电源输入电网,取代部分常规能源。随着绿色建筑、绿色校园的不断发展,将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与高校建筑物有机完美的结合,承担建筑内部分照明、空调等常规用电负荷,这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 屋顶光伏的供配电方式
高校因建筑屋顶四周无遮挡,远离污染源和腐蚀源(如烟气、酸碱气等),建筑产权清晰,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用户经营状况良好等一系列自身优势而十分适合发展、应用屋顶光伏项目。目前屋顶光伏发电配电形式多样,主要可分为独立发电系统、市电并联发电系统和市电并网发电系统三类。考虑屋顶光伏发电容量有限、发电成本较高、可调可控性弱等因素,市电并网发电的形式一时还难以广泛被应用;相反,独立发电或市电并联发电的形式因其简单、经济、灵活,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已在非大规模、分散性大的用电负荷等场所得到一定的应用和发展。
三、 总体技术方案
学校在所有主要建筑向阳侧坡屋面、平屋面安装高效率太阳能光伏组件,总装机容量达2MWp,年发电量207万kW﹒h,占整个学院总用电量的30%左右。现以图书馆屋顶为案例对于学校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以研究与设计。
3.1光伏工艺及规模
考虑本地日晒条件,除去建筑屋顶生活水箱、电梯机房及风道口,楼顶光伏组件可安装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总装机容量约为100kW。本案列采用英利YL240P-29b组件400块,逆变器SG-100K3 1台及其配套设备,固定热镀锌钢支架。组件倾角28°,共20串每10串并入一处直流防雷汇流箱,共两处,100kW光伏发电组件经4处直流汇流盒汇流送至两处直流防雷汇流箱,逆变后各段交流出线汇集成一路,经总出线开关连接至照明配电柜。
3.2主要设备选择及布置
3.2.1光伏组件选择
太阳能电池板阵列是多个太阳能电池板串并联的结合,其合理设计应结合负载用电规模、屋顶条件、电流电压水平及用户需求等多方因素综合考虑。
3.2.2组件串联设计
输入同一台逆变器的模组串,要通过对模组的参数分选、位置安排,使其电压值之间的差别控制在5%以内。
3.2.3 倾角选择
利用PVSYST软件计算最佳倾角的取值。从表3可以看出,倾角在26°~30°之间变化时,方阵面上捕获的总辐射量最大。考虑到建筑、结构专业楼顶钢结构柱网的间距、美观、遮挡和安装容量等因素,方案采用固定式支架的倾角为28°。在28°倾角时,光伏方阵接收到的年总辐射量最优,外观整体效果好。
四、 电气设计
4.1 电气主接线
因建筑单体屋顶可利用面积有限,光伏发电最大输出容量为100kW,加之光伏发电本身的局限性,本案列考虑光伏电能作为建筑部分照明用电负荷的补充电源。
4.2 汇流箱及逆变器
光伏电池组采用分段连接,逐级汇流的方式将输出的电力集中送往逆变器,再由逆变器将均衡的三相380V电源送至光伏电源进线配电箱/柜,通过一总开关同照明配电柜用电母线连接。
4.3 继电保护及监控
1)保护
逆变器具备极性反接保护、短路保护、孤岛效应保护、过热保护、过载保护、接地保护、防浪涌保护等。
本案列在照明配电柜进线总开关处装设防逆流装置,装置通过检测交流电网的三相电压、电流,判断功率方向、大小,有选择地跳开光伏发电单元。
2) 计量
本案列设置电度表屏,光伏电源进线配电箱处配置一块0.2s级多功能双向电度表,电度表配通讯接口,主要参数可上传。
4.4 防雷及接地
1)防雷
一方面,光伏组件方阵采用金属支架布置于建筑物顶部,在雷暴发生时,较易受到雷击而损坏;另一方面,光伏组件、逆变器等也极易因雷电侵入波及浪涌而造成过电压损坏,故有效的防雷和电涌保护是必要的。
2) 接地
所有电气设备外壳、开关装置和开关柜接地母线、金属架构、电缆桥架和其它可能事故带电的金属物均接地。
光伏系统主接地网同建筑物接地网合一,不重复建设,仅根据需要作适当补充。接地电阻满足设备及人员安全。
五、 前景与展望
充分利用高校向阳坡屋面、平屋顶,在考虑各建筑屋面的设备安装、通行量、屋面温度、屋面防水及结构荷载的条件下设计安装屋顶光伏面板,与建筑完美结合的同时,为学校建筑单体内的照明、空调及一般动力负荷提供常规电源外的有效补充电源,是构建绿色校园,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应当看到,高校屋顶光伏的发展也会因学校建筑的特殊性而遇到一些问题:首先,高校一般为政府融资和财政拨款,屋顶光伏项目的应用将会额外增加政府投入;其次,屋顶光伏发电高峰期与学校用电高峰期存在时间上明显错位,大大降低光伏发电的效率和效益。但不管如何,高校作为用电大户,充分利用学校较为广阔的屋顶和较好的光发电环境,大力发展屋顶光伏,节能安排,建设绿色校园已是时展之必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节能减排;校园节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主席在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能源技术革命,将能源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校是构成社会的重要部分,也是资源能源消费的大户,“建设节约型学校”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之一已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目前有27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在校生,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高校集中消费面广而且消费量大,也是重要的耗电大户。以学校照明为例,学校照明用电量己占学校总用电量的30%-40%以上。由于学校照明灯具数量多、分布广、管理粗放,再加上学生节能意识的淡薄,往往存在教室里白天在照度充足的情况下,仍普遍开灯学习的现象,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以我校南馆教学楼为例,粗略估计约有照明灯3000盏,每盏灯36W,每天工作8h,每个教务年度按270天计,一年照明用电量大概为32.76万度,依照现行电价0.56元渡计,每年在一栋教学楼上就要耗资18.306万元。若按照每天只浪费2h,则白白流失的就有9.94万度电。若将此数据扩大到全校、市省乃至全国3000余所高校,则浪费电量巨大。而照明节电,就是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关节电措施,可以减少电能浪费,降低学校的开支,提高师生以及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从而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
本文针对南京工程学院校园用能特性的具体分析,以我校15-16年的能源消耗数据和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作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学楼和宿舍节能方案尝试优化教学楼教室灯具的布局,以及宿舍节电建议。为学校节能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 高校电能使用现状与分析
1.1 我国高校用能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节能工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强管理。2010年6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百余所国内著名高校参与的“全国高校节能联盟”在北京成立,并迅速在全国开展“十百千万”工程,旨在开展高校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节约型、绿色校园的建设。江苏省、山东省一些高校都设立有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浙江、四川、上海等省市也成立有更大范围的高校后勤协会;另一方面,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实现节能目标的根本保证,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同济大学用节能灯替换校园草坪周边普通照明灯,实现节电20%;将自行开发的路灯节能器应用于校园内的路灯上,设置每天开启5小时,凌晨后部分路灯自行关闭,实现节电。
1.2 南京工程学院电能使用现状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各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办公教学(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34.38万平方米、附属设施(门诊部、食堂)9.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8.9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多人,教职员工1800多人。
经查找资料及实地调查得知,学校总教室总面积约1.28km2,共有灯具2.4×104盏,基本为30WYZ30RR26型双端直管荧光灯,2015年度总耗电量为22683871.51kWh,总电费支出为1200万元,校园照明插座用电约占35%,灯具布局符合国家《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规定学校教室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 10W/O,照度不低于 300lux的要求。
1.3 已有基础条件
作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及标志的“校园能源监管平台”建设工作于2012年在学校启动,并于2013年内完成超过20幢建筑的分项计量设备的安装和高试,并还逐步建成校园能耗数据中心。以下为学校现有能耗管理特点:
1)设备方面:有载调压的变压器;图书馆湖水源空调;LED照明(图书馆部分使用,现正逐步推广);空气源热泵;小范围太阳能发。
2)管理方面:用水定额(年人均40吨);用电超额惩罚性收费;设备及时更换,定期维护;部门用电超过2000W要及时上报,不能私接用电器。
2 校园用电优化方案
2.1 教学楼照明用电优化
1)采用新型节能技术,以点带面分析:以南馆A座一楼教室为例,统计其教室内灯具数量、使用型号、排列方式等基本信息;统计学校教室总数量、灯具数量;优化方案中,每间教室70盏30W荧光灯可替换成40盏28W的T5型三基色荧光节能灯,计算两间教室的用电差值, 得出节能灯的节电效率,同时考虑其舒适程度与经济效益, 得到节电率为46.7%.
2)节能灯具节能计算:TZ型荧光灯寿命约为8000小时,单价5元;T5型荧光灯寿命为10000小时,单价10元。以40000小时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内(约4.5年),TZ型荧光灯更换5次,而T5型荧光灯更换4次。经计算,考虑节电效率,T5型荧光灯一个周期内可节约91.4万元,灯具及维护费用高出TZ型荧光灯7.2万元,所以得一个周期内可节约84.2万元,平均年收益18.7万元。
3)学校教室照明用电节能管理的建议:目前本校大一新生要求晚自习,故周日至周四共五日使用教学区大部分教室,共占用60间教室。一方面,将其他不用的自习教室分区开放,将其余自习的学生集中起来安排到指定的教室。另一方面,更换普通照明灯具,积极采用节能照明灯具。
2.2 学生宿舍用电优化
图1给出了学校宿舍楼用电数据统计结果,由图1可以看出,插座用电占了总用电比重的三分之二,而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宿舍楼插座的用电主要在于电脑用电。
1)学生电脑使用节能建议:平常用电脑建议关闭后台软件,提升系统流畅度;改进散热风路或水路来提高散热效率,降低能耗。
2)学生宿舍空调节电:通过计算,一台空调优化后的效率为原来的115%,本校空调装机数约为5000台,夏季每台空调的运行功率大约为1000kW,根据电费0.53元/kWh,一天大约能节约5172元,一年理论上可以在空调方面节约95万元。以下给出有效空调节能建议:1)出风口保持顺畅。不要堆放大件家具阻挡散热,出风口设计要合理,也可以配合电扇加速室内冷气流通,保持冷气均匀充足。2)出风口调节高度适中。制热时导风板向下,制冷时导风板水平,效果较好。3)过滤网要经常清洗。太多的灰尘会塞住网孔,使空调加倍费力,通风口堵塞容易造成换热过慢,增加空调的使用功率。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优化方案中,每间教室70盏30W荧光灯可替换成40盏28W的T5型三基色荧光节能灯,计算两间教室的用电差值, 得出节能灯的节电效率,同时考虑其舒适程度与经济效益,得到节电率为46.7%。一个周期内可节约84.2万元,平均年收益18.7万元。达到实现综合能效提升10%~15%、年度节能10万元的目标。
3.2 社会效益分析
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有水电节能管理人员,但大多数管理人T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计量抄表和水电收费工作,未能开展更深层次与水电节能更贴近的、更专业的能效分析、节能挖潜、节能监管和督查等全方位的节能管理工作。而基于节能减排的校园建设,能为高校水电管理提供参考。
3.3 环境效益分析
实现环境友好,是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的环境目标。环境友好既包括环境美好又包括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在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又要合理配置和安排人工环境资源。在校园范围内还应该倡导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人人关爱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校园风尚和文化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构建节约型校园,不但节约了资源而且还实现校园环境的优化,人与环境的友好共处,通过节能做到对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柴宜贤.浅谈高校建筑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1).
【关键词】数据中心;服务器虚拟化;智能DNS
1 高校数据中心建设现状
高校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现有的高校数据中心通常会使用单服务器单应用的运行模式,随着应用服务的增多、负荷加重,传统单服务器单应用的模式的逐渐暴露出应用资源管理复杂、服务器资源利用率低和应用服务故障恢复时间长、占用机房资源多等问题,已不能满足数据中心对应用系统、存储空间、机房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要求。
当前高校数据中心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
1.1 服务器硬件资源利用率低,机房资源占用多
一般单台服务器只运行单项应用,但多数服务器的硬件资源利用率较低,服务器所能提供的硬件资源(主要指CPU、内存、硬盘的实际利用率)远大于运行应用的实际需要,造成大量的硬件资源浪费。数据中心机房在建设时通常会根据实际场地需求对供电、空间密度、温度、湿度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规划,而过多的服务器硬件将增加用电负荷、网络接口使用数量、机房空间。在数量达到规划上限后则无法继续增加。
1.2 服务器资源管理复杂
过多的服务器数量为管理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管理员将面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器和应用,造成工作内容的琐碎。同时在不同硬件平台的服务器之间进行应用的迁移时,会因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系统设置的差异为管理员带来更多不必要的工作量。
1.3 故障恢复时间较长,服务器数据备份难度大
服务器硬件、软件出现故障会造成的应用服务中断(采用服务器冗余除外),服务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也因故障的大小而不相同,一般软件故障通常短时间内能够解决,而硬件故障则需要联系厂家短时间无法解决,如果服务器上运行的是重要的应用服务则会造成严重影响。数据备份是管理员日常维护工作的重点,过多的服务器数量增加了管理员在数据备份工作的难度中。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硬件资源整合、服务器硬件资源利用、应用恢复速度快、简化资源管理方式、节约采购成本、降低机房能耗、降低机房空间占用率等方面有诸多优点。如何使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对结合高校数据中心现有资源将服务器资源重新整合,应用服务重新规划部署,是高校数据中心改造建设的重要内容。
2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简介
服务器虚拟化( Server Virtualization) 是将服务器的CPU 、内存、磁盘、I / O 和电源等物理硬件抽象成逻辑资源, 并能在这些虚拟的硬件资源上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在一台物理服务器同时运行Windows、Linux 和Unix 等多种、多个操作系统。
服务器虚拟化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一变多,另一个是多变一。一变多是指,将一台物理服务器变成几台甚至上百台自治的虚拟服务器;多变一是指,将离散的多台物理服务器连结在一起形成分布式云计算,提供并行处理和高性能计算。服务器虚拟化可以将集群中的物理资源,如处理器、内存等,形成资源池,可以动态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业务更具有适应力[2]。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服务器虚拟化,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利用效率,整合物理服务器。
2.1 降低服务器数量,合理利用资源
对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通过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同时运行多个虚拟机,根据现有应用服务类型对已有服务器资源科学规划、整合,有效降低服务器使用数量,从而降低数据中心机房的能耗和空间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并能够适应应用服务不断变化的资源需求。
2.2 简化资源管理模式,提高系统兼容性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简化了服务器的安装和管理,在宿主机中建立虚拟隔离层,每一个虚拟主机分别独立存在,在应用服务维护或迁移时无需考虑服务器硬件的兼容性,降低了服务器管理的复杂度,解决了因服务器硬件兼容性导致的操作系统安装时间长、资源管理繁琐、操作系统迁移时间长等问题。
2.3 服务故障恢复和数据备份更加快捷
虚拟服务器实际上就是存放在主机或者是存储设备上的磁盘文件,加上虚拟化提供的动态迁移和虚拟机复制技术,为数据快速恢复和灾备提供了便捷的解决方案,提高了服务应用的可靠性以及使用的便捷性。
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对服务器硬件、软件应用平台进行集中和整合,简化服务的管理工作,提高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并能够为数据中心的扩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因此,在高校数据中心改造过程中使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是必然趋势。
3 服务器虚拟化实施方案
本方案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数据中心改造项目为例如图1所示,改造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器资源整合,校园一卡通、办公系统、WEB服务、教务系统、邮件服务、DNS服务、各类实训教学应用的统一规划整合,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服务进行物理服务器分类,并根据负载、并发数等各项指标来规划相应的虚拟服务器,对CPU、内存、硬盘、网络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应考虑数据快速迁移和灾备的需要,为重要的服务建立冗余的虚拟服务器,从而实现应用服务的不间断运行以及应用系统的便捷管理。
图1 江苏经贸学院数据中心改造项目
在高性能服务器上安装VMware 公司的VMware vSphere 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实现服务器虚拟化,VMware vSphere主要基于Linux内核的带有虚拟化层的操作系统。同时部署相同的高性能服务器实现集群的双机热备。VCenter Server 管理服务器作为虚拟化的集中管理平台部署在安装另外一台普通物理服务器上,通过它创建、管理所有的虚拟主机。外部用户可以使用VM Client 客户端或Web Client 方式对所拥有管理权限的主机进行管理。物理服务器上不存储系统以外的应用数据,通过HBA 卡或NAS等方式与网络存储相连,所有应用数据存放在存储服务器上。数据中心存储服务器通过光纤连接其他楼宇的存储服务器实现灾难备份。通过上述步骤,基本实现了虚拟化服务器平台的搭建。接下来可以利用VMware 技术按照系统规划对应用系统进行实时迁移。
4 总结
随着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应用的成熟,该技术成为高校数据中心建设或改造的重点建设内容。使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有效减少了服务器的数量,提高了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简化资源管理模式,服务故障恢复和数据备份更加快捷。为我院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提供了连续、高效、绿色的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绿色生态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45
1前言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以雾霾为典型的污染灾害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和崇尚绿色生态的生存模式已经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就提出:“……把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强调“绿色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尤其是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三五”规划中就更加鲜明地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可见,绿色生态事业的建设与推广具有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水平和技术层次都发生了极大的改进,其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进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明确绿色生态的理念和逐步建设绿色生态体系,最终营造出绿色生态文明的氛围已经鲜明和迫切地写入了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日程之上。但目前有关高校图书馆进行绿色生态建设的标准法规与成功案例都还是一片空白,从思想与行动上均表现得较为混乱和停滞。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绿色生态的建设进行科学的与系统的探讨。
2高校图书馆绿色生态的内涵
建筑行业内的绿色生态建筑是指在某个建筑的使用周期内,从施工、装修以及材料、水电布局和消耗到整体功效影响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做到对自然与使用环境的无污染、无损害和无障碍,从中为人们的居住使用提供一个健康、科学和舒适的空间环境。
首先,绿色生态的高校图书馆虽然是一个新的或者一个有待讨论的崭新概念,但具备绿色生态特征和功能的高校图书馆首先应以绿色生态体系为思想主体,符合时代和全社会绿色生态的行业标准,提倡绿色生态的服务理念,并积极运用新技术实现资源节能、环保和再生利用的绿色生态功效。其次,绿色生态的高校图书馆还要具备健康、清洁和典雅的使用空间,在技术和馆藏资源的输出以及服务形式上都应该表露出环境的绿色生态特征、社会文化的绿色特征和信息交流的绿色特征。再次,高校图书馆的绿色生态更要保障所有馆藏的纸质资源和硬件设施等其他物品实现无菌化状态。同时,以绿色节能和生态环保为宗旨,将绿色生态的理念深入到高校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去,使高校图书馆从资源扩充、技术建设和服务水平都渗透着绿色生态的积极因素。最后,绿色生态的高校图书馆其核心在于对自然,对人和对社会不会产生任何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污染与妨碍,以此推动高校图书馆各领域的良性掌控和良性循环。
3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绿色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缺少统一标准的政策和纲领。如今高校图书馆的绿色生态从各项工作到思想认识都处于一个萌芽阶段。缺乏一个关于高校图书馆绿色生态的行业性规范,导致了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绿色生态建设过程中对其内涵与外延都没有明确的指导和参考。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层和普通工作人员对高校图书馆绿色生态的认识十分漠视,将高校图书馆的绿色生态肤浅地理解为就是一个大型或综合型的高校图书馆。另外,政府、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具体的目标与长期规划。
第二,高校图书馆自身缺少决定权和支配权。在高校图书馆绿色生态的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规划、设计、工程招标、设备安装、设备采购和验收测试工作等大都由高校一手操办,而高校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发表一些参考性意见,和参与一些调整收尾工作。这些决定权和支配权的丧失是因为高校图书馆同高校的主管层面之间就行政管理权限和财务流程上的沟通协调等关系没有梳理清楚。该问题造成了高校图书馆虽然身居第一线并且有切身利益,但如果真正实施绿色生态体系的建设时却经常捉襟见肘并受到各种制约。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图书馆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必须自上而下地进行才是稳妥之举。
第三,改建的矛盾。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办馆规模、馆藏资源、技术能力和硬件设施都已经达到了相应的规模,同时也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一套图书馆运作机制。如果让这些高校图书馆进行绿色生态的功能改造,无疑将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设施和技术进行重组、升级和一些抛弃,从中也必将影响到经济成本、技术成本和人力成本的重新支出和洗牌。完全否定已经形成的状态和功能是对高校图书馆建设、使用和发展的一种极大浪费,所以在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绿色生态的升级与改建过程中,要事先进行详细、务实和稳健的调查研究,进而找出保留和改建之间的合理结合点以形成一种性价比的最佳化体现。
第四,盲目追求高大上。有些高校图书馆把绿色生态错误地当作是一种时髦,把高校图书馆的诸多工作都披上绿色生态的外衣,将高校图书馆的绿色生态建设机械地实施为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的高大和豪华装修。同时,还要避免绿色生态工作的“口头化”。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纯粹依靠会议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氛围下,还会极易产生盲目拆除的极端做法,或者突击式的修补增建。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绿色生态的建设绝不是一个贴标签和喊口号的事情,要把高校图书馆的绿色生态建设看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其工程的构建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缺少积极性且急功近利。绿色生态的建设势必会让高校图书馆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有些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绿色生态体系的建设时会表现得过于拘谨或者不愿承担责任。另外,在进行绿色生态的建设过程中,有些高校图书馆只追求表面形式和追求浮夸的“业绩”。这些只注重表面文章的行为必将对高校图书馆绿色生态的建设和效果施展产生本末倒置的危害。
4高校图书馆进行绿色生态建设的措施
第一,保持同自然的和谐。首先,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绿色生态的建设过程中,应多采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并在满足高校图书馆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还要尽力减少对环境与人员的危害,以营造出一个健康、科学和有效率的图书馆空间为最佳目标。其次,要在高校图书馆内大力合理地设置绿化带和植被,利用图书馆的房顶和平台等空间建立花园。这些绿化植被不但遮阳也有吸纳阳光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舒适性。最后,在设置绿化植被的基础上安置休闲桌椅、盆景或者喷泉借此来渲染自然景象以让读者放松心情,更加温馨和谐地使用高校图书馆。
第二,科学的布局规划。高校图书馆的绿色生态应体现可持续性发展和整体设计。首先,在绿色生态的建设之初要认真考虑相应的“预留空间”,以便为以后的功能与空间的扩展留有余地。其次,在利用日照光线和风向的前提下,让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走向更加方便阅读、陈列和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为不同的工作区域和流通区域划分出合理的人员容纳位置。最后,按照高校图书馆平常的工作程序和服务流程的习惯,使每个功能空间的相互位置能共同起到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和促进共享的积极效果。
第三,全方位的节能。首先,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之下,让水路、电路和其他线路的走线距离不要过度重复而浪费。合格正规的管道和线材可以杜绝泄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高校图书馆应多采用LED节能灯具和声控灯,室外照明也应采用日照定时照明装置。同时,高校图书馆在人员集中和流动量大的空间内要安装气体感应设备,通过废气含量的大小来掌控风机的空气更新频率。再次,高校图书馆应使用可以变频的空调,在冬、夏两季开始前要及时全面地清洗和调试空调,以提高空调的功能输出能力的发挥。另外,高校图书馆要普遍使用感应式水阀。若有条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铺设生活中水再利用系统和雨水收拢系统,利用这些再生水资源来浇灌图书馆的绿化植被。最后,高校图书馆还要出自便于回收和再利用的原则考虑,对不同的废品和垃圾实施分类收纳。
第四,提高成本掌控能力。高校图书馆成本掌控的意义就是通过成本反馈信息来掌握各项成本运作的规律,了解高校图书馆日常开支消耗的细则,从中制定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为了更好地确保绿色生态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要健全自身的成本运作制度。通过成本报目表、成本效益参数和执行报告等协助高校图书馆把握绿色生态建设的整体状况,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以保持绿色生态的建设工作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和有理有据。
第五,科学的馆址选择。高校图书馆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图书馆在整个校园中的整体环境搭配,同时也要格外注重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形态同其他建筑体之间的和谐匹配。高校图书馆的位置应位于光照充足、周边基础设施完善、道路通畅并且还要有一个图书馆广场。高校图书馆还应远离实验室、食堂和活动中心,同校园围墙要有一定的距离和缓冲地带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干扰。最后,高校图书馆在选址时还可以考虑能否科学地运用一些自然资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通过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以减少对有机资源的依靠和浪费。
第六,打造绿色生态的服务平台。其一,高校图书馆要升级改进各项服务形式,并积极调整各项服务流程,要时刻把建设绿色生态的高校图书馆同实现人文思想和人性化的关怀进行融合;其二,高校图书馆还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让员工以人文精神的内涵向读者们表现出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在多个领域中所发挥出的正能量。
5结论
在全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环保的大背景之下,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工程是高校图书馆顺应时代潮流和承担时代责任所做出的必然举措。高校图书馆要把绿色生态的建设提升为今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双创”工作的突破口和亮点,并要竭尽全力地形成一套有高校图书馆行业特色的绿色生态理论和技术规范,借此为推动全社会的资源环保型和环境和谐型的“双重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