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道德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11-01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lae,Mp)是引起人类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病因。近年来,临床诊断MP呼吸道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3月收治的147例确诊为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2005年11月~2006年3月,收入我院确诊为呼吸道MP感染的患儿147例。其中男82例,占55.78%(82/147),女65例,占44.22%(65/147);患儿年龄在7个月~13岁之间:7个月~13岁53例,占36.05%(53/147),其中7个月~1岁11例,占7.48%(11/147),1~3岁42例,占28.57%(42/147),3~10岁94例,占63.95%(94/147)。
1.2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凝集实验试剂盒,以颗粒凝集法检测MP-IgM抗体,IgM滴度≤1∶40为正常,IgM≥1∶80为阳性提示近期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观察项目主要包括咳嗽、发热、肺部体征、X线表现,、肺外脏器受累情况,并观察疗效和转归。
1.3临床特征
1.3.1发热共103例,占70,06%(103/147),37.5~
385℃者,71例,占68.93%(71/103),38.6~39.4℃者32例,占31.06%(32/103)。
1.3.2咳嗽143例,占97.28%(143/147);无咳嗽症状者4例,占2.72%(4/147),均为上呼吸道感染。
1.3.3肺部有罗音者105例占71.43%(105/147),闻及湿罗音者,78例,占53.06%(78/141),肺部闻及哮鸣音或其他干罗音者,59例,占40.14%(59/141);肺部无罗音者41例,占27.89%(41/147)。
1.3.4X线表现:共120例摄胸部X线片,表现为大片云絮状影42例占35.00%(42/120),小斑片影或斑点影17例,占14.17%(17/120),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59例,占49.17%(5/120),胸膜炎改变2例,占1.67%(2/147)。
1.3.5肺外脏器受累表现97例,占65.99%(91/147),其中仅累及1个脏器的49例占33.33%(49/147),累及2个脏器的43例,占29.25%(43/147),累及多个脏器的5例,占3.40%(5/141)。
2结果
147例患儿均予阿奇霉素治疗,8~10mg/kg/d静滴3天,停4天后根据病情,继续静滴阿奇霉素或改口服3天停4天,后再服3天,共三个疗程,症状、体征均消失,其间可根据病情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并辅以对症及支持疗法,有心肝受累的给予能量、肌苷、甘草酸二铵治疗,神经系统受损者加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川崎病加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共有4例患儿提前出硫,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改善、实验指标恢复正常后出院,平均住院时间9.22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护理道德建设,是护理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应建立多层次的护理道德原则。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的最高层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关系,更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裸的金钱关系.因此,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去教育和激励我们的护理工作者,并以此去规范自己在处理护理关系中的行为,努力创建一个崇高的理想道德境界,这在护理道德建设中是十分必要的。它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根本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护理工作者,在他们终日忙碌的身上无不闪现着这崇高原则的光辉.因此,最高道德原则的确定,对于激励和鼓励护理人员去攀登最高道德境界是十分必要的.
(二)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原则这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社会的分工明确了医护人员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在医患关系中,从某种意义讲,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比医生更为密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投入更多的技术、人格、感情.在护理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把帮助患者疗伤治病;促进健康作为已任,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关心、同情、爱护病人,以人道主义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新疆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33400
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蕴藏在生死之间。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往往是重生轻死、乐生恶死,或只谈生不谈死,只研究生不研究死。
近年来随着生命质量论的提出,全社会对人生的终点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既要"优生",又要"优逝"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怎样才能善终优逝?"临终关怀运动"应运而生。让逝者舒适而无痛苦、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之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护理人员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重要内容。
"临床关怀"一词诞生于英国,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生理和心理及相关医学、护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特征的新兴学科。是护理人员对临终病人身心诸方面全方位护理,以使患者解除生理上的痛苦,缓解心理上对死亡的恐惧、不安,协助其完成社会义务。同时也为死者家属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精神过渡期,达到让死者安然、生者无憾的目的。
1.实施临终关怀的意义
实施临终关怀具体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充实的道德意义,因此临终关怀的执行者--护理人员就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应从道德责任感出发,设身处地认识和理解临终病人的心境与需要,将一颗爱心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临终病人及家属,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的力量。当一个人濒临死亡时,最渴望在精心的照料和亲人的依恋中走完人生。所以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为病人及家属提供一个共渡有限时间的温馨环境,在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使其能"舒服死去",达到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的目的。
2.临终关怀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2.1 全面提高护士素质是做为临终关怀的根本途径
以人为本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文明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提高护士的素质,才能更有效地使护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2.2 转变护理观点,变以病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
抛弃狭隘、落后的护理观念,把疾病与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的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与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2.3 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高度的职业道德
要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尊重病人、尊重生命,关心病人,乐于奉献。对病人的微小心愿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满足病人生理要求,解除病人肉体痛苦。要让临终病人感受到不仅自己的家庭而且社会都在关心他、尊重他,他的生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因此使他安心地、无恐惧地告别人生。
2.4 对临终病人生物学治疗较困难,而心理护理占重要地位
因为死亡的降临使临终病人或紧张恐惧、悲痛欲绝,或愤怒忧虑、沉闷孤独,这些情绪精神上的变化,无疑会使病情雪上加霜,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
2.5 设立家庭化的临终关怀病房
关键词:班级管理;护理制管理模式
1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突出问题
1.1中职生源质量参差明显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文件要求,各级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但纵观实际,多数学校依然实施应试教育。就读中职的学生很多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失败者,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从年龄特征来看,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15~20岁之间,正在青春发育期,身体激素水平波动大,使兴奋和抑制的交替不稳定,有时甚至产生急剧变化,易产生不成熟甚至过激言行,行为自控能力相对较差[1]。中考过后,由于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备受家庭和社会压力,多数中职生在心理上会存在自卑感和迷茫感。加之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教育模式的转变,容易产生对所进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性,从而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调控不足的特征。
1.2德育实效性不明显
1.2.1教学内容脱离职业化在实践中,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缺乏实践及职业性的系统指导,现有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专业课改要求。虽然有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是没有针对性。由于教学内容枯燥,许多学生对德育课堂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1.2.2教学方法老套第一,内容仍以思想理论课为主,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依旧停留在理论层面。中职学生处在成长转型期,好奇心、求异心都比较重。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受到学生的抵触,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第二,尽管有些德育课堂采用了情景教学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但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际的内容,没有做到与学生真正沟通,没有与学生的职业需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相联系。第三,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法,整个课堂没有与学生的实训或者职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脱离,未能体现实效[2]。
1.2.3教学评价趋于形式根据实际与可查文献发现,现存的德育评价方式单一,多以班主任或辅导员按平时印象给予是否合格的评价或仍按学习成绩高低评定个人品行优劣。这样将导致不能正确评价德育效果,也不能体现德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1.2.4教育内涵缺乏“温度”长期以来,国内中职学校德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只重视知识灌输形式化说教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德育目标与现状相距甚远,学生受办学体制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德育工作基本处于封闭,滞后状态,严重脱离生活与时代特征。学生进入社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错位和变态。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以及阻碍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两大瓶颈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适应中职学生的德育模式研究,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效益低下。
2“护理制”班级管理是德育模式的创新
江门中医药学校创新思路,利用广东省重点专业——护理专业为突破口,引入医院护理管理文化,坚持校企融合,在护理类班级中实施“护理制”班级管理制度。该制度为创新的德育模式,尝试推行“职业化”自我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从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职业实践等多方面开展具备职业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并推广特色化教育品牌。
2.1创新模式的研究内容
2.1.1德育渗透课堂,融合职业教育以医院“护理部管理”的模式,在护理类班级中实施“护理制”班级管理制度,在班级内成立“学生护理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层级管理模式,实现“零距离就业”。
2.1.2德育渗透生活,融合企业文化以医院“病区责任管理”的模式,在学生宿舍推行宿舍内务“责任制”,让职业实践贯穿校园生活。
2.1.3融合职业道德,建树职业行为以职业素质养成为载体,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规范化培训,塑造职业形象,渗透职业行为规范,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2.1.4德育体现“人性本善”的实效性以“培养有温度的思维”为出发点,通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和执业证考试等“一帮一”活动,以温暖的行动诠释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点燃德育教育的温度。
2.2创新模式的研究方法与步骤(见图)
2.2.1行动研究法
通过“护理制”学生管理制度的各项实践活动及要求,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及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2.2.2观察法
课题组成员既是项目方案的制订者,也是完成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以各种方式参与“护理制班级管理”的活动,进入“现场”,从“局内人”的角度研究这一活动,把实践活动现场作为德育研究工作的场所。
2.2.3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一系列体现中职德育大纲要求、公民道德规范、职业认知度与认同感的调查问题及量表,让德育教育效果量表化与量化测评,以达到德育实效性研究可测评可分析可对比可做实可推广的目标。
3德育模式研究的思考
3.1德育要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符
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需要从企业和社会需求出发,以职业养成为立足点。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培养职业人才,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且思维有温度的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工作机器。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3.2德育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
从日常行为礼仪着手,以规范化职业礼仪及技能培训为载体,突出“职业”视觉,体现中职学校教育的技能目标。遵循教育规范要求,以中职德育大纲与公民道德规范为准则,突显思维与行为“温度”,体现现代职教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可及”、“可行”的形式开展,以德育渗透学知识教育与生活管理为形式,突破德育教育“瓶颈”,实现可“做实”、促发展的“立德树人”的德育模式。区别“职教”与“普教”,通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解决职教“职业化”程度低的问题,让“职教”回归“职业”。
作者:张飞虹 区绮云 单位: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不断增加,但是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的存在使得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加。卫生学校的专业培养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而提高卫生学校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基础和精神支撑,也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学校的特殊性,要求卫生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在遵循高校文化建设普遍性内容基础上,加强医院护理文化的融入。在医院护理文化的引导下建设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加强护理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建设优秀的校园护理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卫生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进而拥有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为卫生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精神力量。
二、医院护理文化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
(一)医院护理文化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医院护理文化有其特殊性,“人文关怀”是护理文化的基础内容。作为一位医护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救死扶伤的意识,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成为了护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特殊性要求医护工作者拥有过硬的本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了医院护理文化的必要内容。真正具备这些要求的护理工作者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护理人员,用自己所学技能救死扶伤,为病人减少病痛,并运用自己的人文素养为病人解决精神上的痛苦。就目前而言,医院护理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先进科技的发展和帮助下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科研条件,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良好职业素养的作用下不断攻克如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等医学护理难题,人文关怀理念也不断地渗透到护理工作中。但是,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医护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并且不尊重患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良影响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形象受损,护理工作难以改善。医院高高在上的神圣感也使得患者失去自我,加之人文关怀不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护理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更为迫切,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就卫生学校教育面向的行业和岗位的特殊性而言,它要求具有普通高校的和中等高校的基本特征,拥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在彰显自己的建设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职业性和行业化方面。普通高校教育一般知识性比较强,但是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必须要强调职业性,护理专业需要更多的是专业性,面对病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好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护理专业素养和技能,必须有职业性的实践能力,在面对各种病人的复杂情况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变能力。其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学校是社会成员和组织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胜任在社会中的角色。“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也体现了医院社会化的文化特色。卫生学校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患者的利益,从患者的需求出发,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护理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进一步优化医护团队的组成,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医院护理文化与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院护理文化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殊的部分,职业学校的文化教育是基于普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再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只有融入医院护理文化的建设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医院护理面对的是患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卫生学校接受教育时必须要适应这一行业的角色转换。因此,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下成才的毕业生,才能减少对临床护理环境的陌生感,在学习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护理的工作环境。
(四)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医院护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1.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护理文化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工学院的护理专业学生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1]“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的融入是建设卫生校园文化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护理工作的精髓,也是护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护理是一项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和工作,对人的关怀极为重要。所以,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有更好的角色转换,能够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运用到以后的护理工作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服务每一位患者。
2.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作为职业教育,卫生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加强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卫生学校应该不断地向学生传达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树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观,热爱护理工作,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对工作和病人负责,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帮助病人调整心态与病魔作斗争。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益,并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自尊自爱,不接受病人任何形式的馈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从而为以后创建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患者创造舒心的休养环境打好基础。另外,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卫生学校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正确地认识护理专业的职责。卫生学校把先人后己、服务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爱医院、关心患者等医院护理文化的精髓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情感,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更好地转换角色,转换为服务他人的意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文明社会。
3.护理行业基本制度文化的融入“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保障,医院的基本制度是医院正常秩序得以进行的保障机制。护理行业的基本制度文化是医院护理文化规范化的体现。它的作用在于强化护理人员的职责意识,规范医德;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利于责任制的实施等。卫生学校将医院护理制度文化逐步渗透到校园文化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心,能够做到自律,遵从医德,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准备。这些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警防范意识,诚心对待医护工作,培养医德操守,树立预防各种差错、事故的意识,谨慎对待生命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医护规范,进而营造医护行业的良好风气,让医护行业和医院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三、优秀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一)实现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卫生学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它对实践的要求特别高,这也必然决定它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传统结合实践的模式,应该树立基础学科服务临床的理念,把临床疾病或案例作为教学的教材,结合授课的内容,采用引导启发式、研讨式等进行教学,把临床经典案例、护理资格考点和相应试题放进课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科学仪器和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上,应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把复杂难懂的医护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利用图片的形式把医学上的相关肉眼难以看到的病毒、细菌等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精准地了解疾病产生的原理和形态,提高他们在以后的医护工作中的效率。
(二)实现课外活动的素质拓展效果课内教学具有严谨性,难免会枯燥乏味,医院护理文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卫生学校的建设,需要借助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人文素养。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护理相关专业思想道德教育,介绍护理专业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前景,为学生指引就业方向。在教室、走廊等张贴护理行业名言警句、名人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行业的神圣和伟大,在报栏张贴护理就业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另外,积极开展护理知识竞赛、保健知识竞赛、简单护理实操技能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护理工作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加强医院护理人文教育的渗透,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卫生学校培养的人才以后多是工作在生命的第一线,护理工作更是要与患者多接触的工作。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还病人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工作人员和病人是零距离的接触,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尤为重要。一位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给予患者应有的关心和尊重,会获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更有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护士形象能够让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勇敢地面对疾病,有利于医院正面形象的塑造。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够增强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团队,是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四)优化师资团队,强化“领军者”的作用作为卫生学校的教师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见习时给学生提供指导。我国卫生学校聘用一部分双师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职业道德水平,他们热爱护理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目前这一队伍还不够壮大,要更好地发展护理行业,建设优秀的护理文化,必须壮大专职护理教师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护理岗位,为患者服务。(五)实现课程文化的对接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课程的效用举足轻重,合理的课程及文化的设置有益于加快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高校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课程文化是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好媒介。因此,护理课程应该体现医院的文化,要有学科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具备社会性,做到以理论为基础,加强提高实践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医护行业优秀文化和人才的优势,采用专家的临床意见,制定现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实训。另外,卫生学校应该积极投入实训器材和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课余积极联络相关医院接受学生见习实习,为医院护理培养优秀的人才;积极建立护理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病房、产房、重症监护室等实训室,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规范护士角色和用语,规范实训流程,认真对待实训中心的各项训练,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转换角色,具备护理服务意识。
四、结束语
[关键词] 勇敢 美德 价值 实践理性
[中图分类号] 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5)04-0033-06
“勇敢”作为古希腊的“四主德”之一,受到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例如,苏格拉底认为勇敢是建立在智识基础之上由理性教导的什么该恐惧、什么不该恐惧的命令。柏拉图则认为勇敢是关于真正安全和真正危险的事物、关于善与恶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勇敢主要是一种理性判断,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是鲁莽与怯懦的中道.是灵魂的一种品质和道德德性。当代西方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勇敢美德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勇敢美德及其价值
当代西方学者主要是从美德伦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勇敢及其价值。乔治・凯特布(GcorgeKateb)指出,只有当勇敢内含于合乎美德的行为之中时,勇敢美德才能展示并且为人们所称颂。我们应当责备那些不是为了道德目的并引起不良后果的勇敢,因为它们伴随着强力和恶的影响。他进一步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勇敢似乎比其他人类的特性更容易助长作恶,而在最大的恶行――战争之中,勇敢又偏偏是最受褒扬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残酷的悖论。他认为勇敢行为只有在道德或道德相关动机的命令之下实行.或者在依传统都值得赞扬的人类特性为道德目的服务的时候,才是一种真正的美德。胡佩・鲍恩( Per Bauhn)则认为勇敢在道德上是中立的,一个人可以有完美的勇敢却做着完全不道德的事。他指出.信仰的勇敢与道德的勇敢类似,是一种源自道德责任的勇敢,它超越了主体所追求的个人价值、利益与事业。勇敢是人们在面对和克服恐惧时必备的条件。尼古拉斯・丹特( Nicholas Dent)指出,勇敢本质上是一种执行美德,人们在达成目标的道路上必须克服有害与危险的阻碍,勇敢的人会控制住恐惧的情绪,不会像懦夫一样被恐惧控制或放弃目标,而是勇敢面对危险直至达成目标。杰弗里・斯卡里( GeoffrecyScarre)认为勇敢的核心既不是男子气概也不是尚武的美德.勇敢并不需要残忍的侵略、暴力、不容忍异议、冒险或对自己与他人冷酷,耐心与温和不是勇敢的对立者而是同盟者。他进一步探讨了勇敢与道德的不良后果是否相容的问题。他指出,如果具有较少道德价值的冒险行为在他们生活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那这些行为可以算作是勇敢的行为,在当代背景下勇敢是不会过时的,勇敢在任何时代都是必需的美德。
菲利普・艾凡赫(Philip J.Ivanhoe)与李耶理( Lee Yearley)探讨了孟子的勇敢美德。菲利普・艾凡赫通过分析孟子的勇敢观念认为,在孟子那里,“小勇”只注重自身的“荣耀”,“大勇”则更关注公共“善”,具有大勇的人出于正确与正义的原因而做某事,“浩然之气”则给予大勇之人以道德的与精神的力量来面对恐惧的挑战。艾凡赫认为.“浩然之气”是道德勇敢的内在推动力.它通过有规律的重复正义的行为形成。关于善的知识对“大勇”而言是必需的,为了追寻善,大勇之人还需要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类型的知识,仁、义、礼、智“四端”则为其提供了分类的标准与方法。真正的勇敢知道什么是善,它通过降低对危险的敏感性与增强某些特定行为的恰当习惯培养起来,勇敢要求具有习惯与道德的担当。李耶理在其著作《孟子与阿奎那:美德理念与勇敢概念》中指出,在孟子看来,完美的勇敢(气)依靠体认、发展和遵循那些规定人性的所有的美德,“大勇”似乎就是孟子完美勇敢的一种,以大勇造就良好秩序,维护正义,安天下之民。孟子的“浩然之气”具有道德化的效果,这同正义的行为、美德的行动互相关联,它能战胜可控范围之内的恐惧在心中所引起的慌乱,能加强活动特别是勇敢行动的意向。真正勇敢的人对于会引起反对的后果、对于真正美好的东西的丧失并不感到恐惧。最后孟子将勇敢美德继续扩张,人性的卓越使人们能够超越所有那些日常能够抑或应当希望和热爱的东西,也端正了对命和天的正确态度。
诚如前述,勇敢只有在服务于善的目的时才能成为一种美德,勇敢同智慧、正义、坚忍等美德有着必然的关联,在某些情境下勇敢甚至可以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石,真正的勇敢必然内含理智的因素如审慎,所以勇敢也具有智慧与道德的担当。然而勇敢与道德的不良后果却似乎是一种悖论式的存在,所以很多时候勇敢被误解或误用,在战争抑或平常生活中,一个人可能拥有勇敢美德却做着完全不道德的事情,这确实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一个悖论。
二、勇敢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大致而言,关于勇敢的界定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式定义,如斯卡里(Geoffrey Scarre)就将勇敢定义为恐惧与信心的中庸,它可以避免极端的轻率与懦弱,真正的勇敢必然内含理眢的因素如审慎胡。又如库珀・伍达德(Cooper R.Woodard)把勇敢定义为一种出于有意义(高尚、善,或者经验)的理由,即使会经历恐惧、感知威胁也能够超越有限条件的能力。另一种则认为勇敢是为了一个值得的结果而做出的一种自愿的行动。如库珀・伍达德与辛西亚・普瑞( Cvnthia I.S.Pury)对勇敢的生成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于威胁情境下为了值得后果而采取行动的意愿,而有意忽略掉恐惧的附加问题;他们将勇敢定义为一种自愿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达成一个重要的可能是道德上的结果或目标而对恐惧作出的回应,在此过程中恐惧有时凸显,有时隐藏。这种观点既显示了恐惧情绪在勇敢中的作用,也表明了生成勇敢的两个主要因素:威胁与值得的或重要的结果。克雷格・格鲁伯( Craig Gruber)则认为勇敢是一种认知的、自发的心理过程,它能改变一个稳定的系统以期获得一种积极的结果,而为了这个积极的结果的意愿是勇敢行为所必需的。
学者们关于勇敢构成要素的探讨并未达成共识。有学者将恐惧、害怕的情绪看做是勇敢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有学者认为行为结果是构成勇敢的主要因素,还有学者将勇敢与政治或宗教联系起来。厄尔・谢尔普(Earl.E.Shelp)认为,勇敢的构成要素有四个部分:自由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行动的后果、冒险或危险、值得的结局、不确定的结果。他指出,恐惧因素既可能也不可能在勇敢的行动中体现,一个人表现出勇敢的行动更像是敬重恐惧或者试图控制恐惧,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恐惧。斯坦利・拉赫曼( Stanley Rachman)则详细讨论了构成勇敢的恐惧因素,他认为勇敢与人们面对威胁或危险时的心理顺应能力以及在压力与恐惧情境下的毅力息息相关,然而恐惧症患者表现出的无视极度恐惧的行为则称为缺乏勇敢,这似乎表示勇敢要求一些恐惧的因素,直至一个人在面对威胁时为了一个值得的目的、结局或结果而达到一种无畏的程度。尼古拉斯・丹特(Nicholas Dent)则研究了信心在勇敢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具有强大的行动效能.就会过于自信而高估自己的实力,因此会更倾向于让事情按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而这样会更容易犯错。琳达・拉比耶( LindaRabieh)指出,一个人只有获得关于公正与善行的适当标准的智慧才能被称为具有真正的勇敢;一个真正勇敢的人面对邪恶时并非出于高尚的愿望或气愤的骄傲,而是出于一种他不能够躲避只能正视所有邪恶的意识.他深知面对邪恶时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来保护自己的福祉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在勇敢包含了最大的牺牲与苦楚之时,往往是它被最强烈地崇拜与尊敬的时候,而此时它似乎又与我们一直所追寻的幸福和完满相冲突。
综上所述,西方学者对勇敢的定义和构成因素的分析大都集中在恐惧或威胁与值得的结果这两个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恐惧是构成勇敢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是最为直接的能够引发勇敢的因素,如何面对恐惧与威胁则成为判断行为是否勇敢的一个重要依据。通常而言,一个值得的结果能够让行为者不害怕甚至控制恐惧与威胁去采取行动,而关于善的知识则为行为者提供面对恐惧与威胁的信心与力量,这些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勇敢美德的道德心理学前提提供了可能。
三、勇敢的类型及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根据恐惧与结果这两个主要构成因素,勇敢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肖恩・洛佩兹(Shane Lopez)等人依据恐惧与结果两个方面的因素将勇敢分为血气勇敢、道德勇敢与生存勇敢三类-15]。辛西亚・普瑞(Cynthia L.S.Pury)等人也据此将勇敢分为血气勇敢、道德勇敢与尝试新事物的勇敢三类,而尝试新事物的勇敢更为普遍。库珀・伍达德(Cooper R.Woodard)则认为威胁情绪是勇敢分类的关键因素,他将威胁分为身体的、社会的与情感的等几类,相应地将勇敢分为工作中的勇敢、爱国、宗教或以信仰为基础的物质勇敢、社会道德勇敢和独立的或以家庭为根基的勇敢四大类。勇敢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不同,因此勇敢的类型学分析也不一样,如有医学勇敢、仲裁勇敢、政治勇敢等。西奥多・雅各布斯(Theodore J.Jacobs)探讨了勇敢在临床情境中的表现,认为病人在面对病情和克服生命困难时也会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勇敢。斯图尔特・维德曼(Stuart Widman)探讨了勇敢在仲裁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仲裁中作出决定不仅要求深思熟虑和作出巨大努力,更需要足够的力量与勇敢去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才能依据证据加之合法的辩论公正地断定案件,如果仲裁者缺乏勇敢则所有人都输了。
西方历来重视勇敢在政治领域尤其是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荷马史诗》所体现的尚武精神、英雄气概体现了勇敢在当时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柏拉图尤其重视勇敢在城邦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则重视勇敢对战士的意义。尼古拉斯・丹特(NicholasDent)探讨了勇敢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那些具有超过常人的勇敢的战士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往往被奉为英雄,享受着至高的社会地位与荣誉。爱德华・麦迪根(Edward Madigan)指出:战士在战场上勇敢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所以一支英雄之师不一定每战必胜,但是一群怯懦之人却注定要被打败;人们对勇敢的战争英雄会给予至高的荣誉与犒赏,而对怯懦者则会施以重罚甚至极刑。本・沙利特(Ben Shalit)指出,勇敢行为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或创造性的行为,一个具有创造性并菩用非常规策略的人,往往在运用军事策略方面会“打破定势”;在战场上对战友的忠诚,为战友而牺牲会成为激发一个人战斗精神的主要动机,可能也是他产坐勇敢行为的主要动机;军队的真正目的是支持勇敢行为,而不是创造英雄。简森・斯科尔扎(Jason Scorza)则探讨了勇敢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勇敢可以作为催化剂,通过政治行为以实现对政治责任的理解,任何勇敢行为与负责任的政治行为都能够为实现自由政治以及社会正义服务;勇敢之所以对政治如此重要并不是因为它是必需的、有用的、菩的或是崇高的,而是因为它常常能够有助于成就菩的、有用的或者崇高的政治行为‘20]。
道德勇敢是被学者们探讨得最多的勇敢类型之一。西尔维亚・奥斯瓦尔德( Silvia Osswald)、迪特尔・弗雷( Diet er Frey)与伯恩哈德・施特莱彻( Bernhard Sireicher)等三位德国知名学者认为,道德勇敢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伴随着怒气与愤慨的勇敢行为,行为者试图加强社会与伦理道德规范而不考虑其自身的社会成本。道德勇敢是既定社会道德标准行为的一种,社会成本尤其是负面的社会成本使道德勇敢较之于其他既定的社会道德标准比如帮助行为更显突出。他们分析了道德典范在促进或抑制道德勇敢行为中的决定性因素,还探讨了在社会中培养道德勇敢的问题。马修・皮纳尔托( Matthew Pianalto)指出.道德勇敢具有为某人坚定信仰服务的作用,即使这种勇敢行为会让他处于被人报复或受处罚的风险之中。道德勇敢内含一种将他者视为道德主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客体化他者的能力,当道德勇敢面对另一个体时是将其视为道德主体而不像物质勇敢那样仅将其视为客体或物体,这也是其可以作为一种实质性美德的原因。文中还讨论了道德勇敢对于个体培养与保持正直这一特性的价值。道格拉斯・沃尔顿( Douglas Walton)指出,道德勇敢以个人坚定的信念与对特定情境的判断和知识为基础,即使面对巨大的道德与心理的压力,他还是能够坚持此信念。威廉・米勒(William Ian Miller)认为,道德勇敢是孤独的勇敢,它不像战场上的勇敢,在那里个体可以依靠他或她的同志获得支持,而道德勇敢则会让人在群体中被孤立甚至异化。这个观点看似新奇,但也从某种视角凸显了道德勇敢的特点。
道德勇敢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现与要求。罗纳德・达斯卡( Ronald Duska)指出,正直对许多人来说往往意味着诚实与信任,而勇敢则帮助我们克服恐惧,所以正直与勇敢在应对商业与金融服务中的伦理困境时就是必要的品质了。维姬・拉赫曼( Vicki D.Lachman)讨论了道德勇敢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她看来,道德勇敢是一个人克服恐惧情绪、保持核心价值观与伦理义务的能力,它内含一种自愿解决那些被别人忽视或回避的问题的意愿,其在处理伦理难题时具有重要作用。道德勇敢在护理人员面对医疗问题作出正确选择、采取正确措施时扮演着重要角色。莱斯利・塞克卡( Leslie E.Sekcrka)与理查德・巴戈齐( Richard P.Bagozzi)集中探讨了道德勇敢在职场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训练道德勇敢,以教导人们决定是否以一种道德勇敢的方式去面对工作中的伦理挑战。他们将道德勇敢定义为运用内在原则不顾自身所面临的威胁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的一种能力,道德勇敢是有意志力美德的持续实践,具有道德勇敢的人并不以其他非美德的结果为动机。
综上所述可知,学者们对勇敢的构成要素、类型以及不同情境下的勇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学者们探讨了诸如道德勇敢、政治勇敢、智慧勇敢、存在勇敢等勇敢类型,并探讨了勇敢在战争、医学、宗教、商业等情境下的各种表现与价值。例如,丹特、麦迪根和沙利特都研究了勇敢在战争中的作用,但丹特和麦迪根更重视战士的勇敢,沙利特不仅重视战士的勇敢,也重视决策者的勇敢;又如通过对道德勇敢的研究我们发现利他性是道德勇敢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利他有着不同的表现,奥斯瓦尔德等人注重道德勇敢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关系,皮尔纳托与沃尔顿更注重其与信念的关系,而塞克卡和巴戈齐则更注重其与实质性美德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为研究勇敢美德的构成要素、类型及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启发。
四、实践理性与勇敢
道格拉斯・沃尔顿(Douglas N.Walton)是探讨实践理性与勇敢关系的代表人物。沃尔顿从实践理性的视角出发,注重理性在勇敢行为中的作用,解决了仅从意向方面来理解某些勇敢行为存在的困难。他列举了诸如在遇到生命危险等情况下的众多勇敢行为,指出勇敢行为通常是出于职责以外的、利他主义的动机,人们才会直面巨大的危险与困难,以期一个值得的或善的结果。正因为勇敢行为的生成环境与行为者的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勇敢仅仅是其生活中一个短暂的插曲而非其性格的稳定特征。沃尔顿认为,勇敢是一种内在美德.评价一个行为是勇敢行为或懦弱行为都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独特的文化习惯以及区域特性有着重要的关系,更与行为者的目的、知识基础及其所处的境遇有关。对于一个勇敢行为在不同的社会标准与实际的判断中是否有所不同,沃尔顿指出行为者的目的善必须作为评价勇敢行为的标准,但是善的目的要大于此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历史相关性是评估勇敢行为的重要前提,因为实践理性总是依据相关行为者在特定环境下的知识而被判断。一个行为若能恰当地被称之为勇敢行为,那么这个行为必须能够引起或为某些菩的结果或目的,即使采取此行为会面临危险或困难,但很显然这是一种目的导向性的行为。_29]
沃尔顿认为,虽然勇敢行为往往发生在战场上,然而勇敢并非军人天生的美德,勇敢能够在任何突发的危险、灾难甚至潜在失去生命的情境下显现,所以勇敢行为往往有着拯救他人性命与利他的典型特征。真正的勇敢行为与自我牺牲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勇敢行为从不与愚蠢为伍,它拥有智慧,能够依据情势作出理智的判断并采取适当的行动。虽然道德准则界定了普世的责任与特殊情境的处事方法,但是我们判定勇敢行为却缺少此种准则,一个勇敢行为体现了个人道德承诺的深度,它更像是一份礼物而远非牺牲或责任。所以,勇敢行为以个人的承诺、意图与理性的判断为基础,而不以道德准则的严格适用为基础。即使勇敢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但从根本上它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只有当行为者在特定情境中的个人意图与知识能够被了解时,勇敢行为才能被真正地了解。在沃尔顿看来,勇敢行为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意愿,并产生附加的道德价值,所以它能为社会创造善与利,真正的勇敢行为永远是值得的。勇敢行为与实践理性更是分不开的,实践理性为勇敢行为指明方向,提供判断的依据,离开了实践理性的勇敢只能称之为鲁莽或无知。道格拉斯・沃尔顿对实践理性与勇敢关系的研究为我们如何评价勇敢行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五、勇敢美德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勇敢作为一种古老的美德,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实践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对勇敢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真正了解勇敢的概念、构成要素、道德价值、评价准则等,更在相当程度上为个体道德的强化与集体道德的稳固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视角与方法。尽管当前西方学界对勇敢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研究水平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由于对勇敢这种美德很难进行实证研究,所以其可靠性仍然受到人们的质疑,其理论研究也存在某些不足。
第一,对勇敢美德的发生条件的研究不够充分。大多数学者都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概念的两大主要元素
恐惧与信心来展开研究。例如,拉赫曼主要讨论了构成勇敢的恐惧因素,而丹特则集中分析了信心在勇敢中的作用,伍达德与普瑞主要从行为的结果来探讨勇敢的产生条件。考察勇敢德性,并不一定需要危险的环境产生恐惧的心理才能激发勇敢行为,愤慨、怒气等情绪或是出于道德的动机等都可以产生勇敢行为,如谢尔普认为恐惧因素既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在勇敢的行动中体现,所以我们可以变换视角,从另外一些情境探讨产生勇敢的条件,进而丰富勇敢德性的研究内容。因此,对勇敢美德形成的前提或基础性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自我护理是人类的个体为保证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与安宁而创造和采取的行为.分健康状态下的自我护理和疾病状态下的自我护理两类。[l1有关自我护理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护理学家Dorothea·E·Orem在1971年提出的,orem认为个人应对与其健康有关的自我护理(照顾)负责,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自我照顾的能力。图自我护理的职能有:①维持健康,②预防疾病;③自我诊断、自我用药、自我治疗,④参加康复工作。[aj70年代末期,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自我护理才得到护理界逐渐重视。1980年以后,美国护士协会依据对护理学的新认识、新发展,曾建议护理研究者们对各方面的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自我护理为其中之一。
在我国,自我护理是由吕式缓教授将其作为护理程序的重要学说在1983年介绍给护理界的.川王伟智在结束了美国的进修学习后,于1987年撰文介绍了自理学说。圈她详细介绍了个体自理需要的3个范畴,及疾病状态治疗性自理需要的6个方面。护理的特殊范畴就是对有自理缺陷并有护理需要的人,提供治疗性自理帮助,增强其自理能力,而提供这种护理帮助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健康教育。
2自我护理的.靳研究进展
2.1在护理理论方面的探讨
在护理伦理方面,目前我国护理界的研究认为自我护理的道德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自我护理道德的教育性、协作性、渐进性等方面。如马文元指出:自我护理首先向护士提出了新的护理责任和道德要求,护士要让人们自愿进行维持和增进自己健康的活动,发动病人及家属参与自理活动;其次自护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是尊重人的尊严的表现,是调动病人主观能动作用,尊重病人权利的表现。困。自理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是实验医学和护理学科的一个发展,是护理学走向成熟不可少的步骤,是护理道德完善的重要内容。在护理方式方法方面,罗紫玉等将自我护理与我国的分级护理进行了比较分析。川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异同,自理与分级护理都是根据健康状况和需要,给予不同等级的护理服务,并随病情变化而调节等级。区别在于:护理对象是主动参加康复还是被动等候;护理人员是按计划护理还是按常规护理;是实施整体护理还是躯体护理;是教育渐进还是替代。对护士的要求亦不同,一是要求护士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高的技术水平,应学习“思考护理”而不仅是完成具体的护理操作。
2.2在护理教学方面的探索
崔蠢则以自我护理为构架在护理教育方面进行了模式化教育探讨。[7j护理模式是以护理为中心,以护理活动与人、环境、健康之概念的结合为依据的,帮助护理人员思维,学习,发展护理的工具。orem的模式是围绕护理目的而组织的,其本质是自理,在临床上是护理病人的理论构架,在教学中是学习知识的构架。
3自我护理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3.1对慢性疾病病人的特殊意义
郭明贤、雨何华等图通过自我护理在临床的应用,体会到它在慢性病病人适应现状、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日本也主要是对一些慢性疾患,无特殊治疗手段的仅靠康复治疗护理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l03脑血管障碍病人,[ll〕实施自我护理指导。一般说慢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①长期性;②反复性;③预后及疗效不确定性;④影响日常生活;⑤需要多种护理服务;⑥消耗一定的费用。鉴于上述特点及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慢性疾病者有必要实施自己管理疾病,调整生活方式,以适应自我护理的需要。慢性疾病病人自我护理的确立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医学知识及实践知识的获得;自我护理过程的习得,保持情绪的稳定;人生重要问题的正确选择及自我决定;在家庭及社会中对病人角色的适应。
3.2促进了护士水平的提高
早在1989年,张士华就总结过对“血友病”的自我护理指导,山〕她认为血友病作为一种遗传性、终生性、出血性疾病,对这类病人实行自我护理非常必要。指导内容包括:系统地叙述与本病有关的知识,对出血可采取的措施和预防方法;治疗中应明了的一些问题;帮助病人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患病现实,协调失衡的心理。阎晓萍通过将自我护理引导应用于88例肾移植术后护理,使得在死亡边缘挣扎、几乎丧失自护能力的病人,重新获得在饮食、排泄、独处社会活动与休息,维护正常状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ls〕这些充分说明了护士通过对病人的帮助、指导、教育,训练其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使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升华,激励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
3.3对现行医疗服务体制的影响
3.3.1有人认为: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非传染性慢性病的特点,现存卫生服务体系对慢性病防治作用的有限性,卫生经济负担的压力,人类自我价值自我完善的体现等诸方面原因影响下产生的自我保健服务(自我护理),能够把人从医疗服务机构的被服务者变化成自身健康的自我服务者。[l’〕陈婉芬强调了医院在促进自我保健自我护理中的任务仍然很重,作用仍然很大。
【关键词】 临床心理护理; 心理品质
An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Nurse/HUANG Si-e,WAN Xiao-q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8):097-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emand of clinical psychological care of nurses’ mental quality.Method:64 nursing personnels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and de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32 persons in each group and all of them were clinical nurse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tes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100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pondents and were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as well,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Analyzed the outsight,memory,technological levels, moral sentiments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of every nurse,while surveyd 100 pati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demand for nurses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nurses’ psychological quality.Result: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cultivating effect of the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Fuzhou City,Fuzhou 34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27
随着医学模式地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当代医学发展模式已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而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则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患者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2],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周围的环境,使其积极主动地做好“自我护理”以利于病体康复和心理健康的保持。与此同时,这对护士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而准确的记忆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护士通过与患者详细的交谈,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和修养,采取针对性地疏导和安慰,促进患者身体康复[3]。本院近年来通过对护士心理品质的培养,较为显著地提高了患者临床心理护理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64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42岁;学历:本科6名,大专34名,中专24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3名,护师25人,护士14人。将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人,均为临床护士。两组护士年龄、职称、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选取100例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
1.2 方法 对试验组护士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对照组未加强心理品质培养。具体心理品质培养方法如下。
1.2.1 医院方面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将护理质量作为医院内涵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加强护士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护士只有掌握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及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理论与技术才能做好心理护理工作[4-8]。医院要为护士争取更多学习外出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同时通过同工同酬、护理绩效考核等多种机制,提高护士的待遇,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1.2.2 护理管理方面 护士长在护理工作中起到承上取下的作用,既要做好领导带头作用,又要关心、理解、尊重、爱护护士。不但要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还应该关心护士的生活,观察护士心理情绪的变化,帮助减轻护士心理压力,让护士建立最佳身心状态。
1.2.3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1.2.3.1 培养优良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注重慎独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稳定职业心态,热爱护理专业,激发工作热情,释放内心的压力,视医院为家,视患者为亲人,关心爱护患者,提高护患间的亲和力。
1.2.3.2 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护士在工作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遇事情沉着冷静,特别在抢救患者过程当中,要做到忙而不乱。要克服个性心理中的不足之处[9],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将生活、家庭中遇到的不良情绪迁怒到患者身上,以稳定、沉着的情绪,赢得患者的信任。
1.2.3.3 加强护士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才能赢得患者信任。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要勤于学习,经常参加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特别是加强心理卫生专业知识学习,以提升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同时经常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0]。
1.2.3.4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护理工作本身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要求运用基本原则来解决实际问题。患者入院后,护士要应用专业知识及技巧,获取详细的患者资料,通过观察患者的身心变化、预测及判断患者的需要,对每个患者进行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这就需要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1],以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的需求。
1.2.3.5 培养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良好的言语沟通是护士整体素质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 ,更是临床心理护理的主要措施之一 。因此,护士要加强训练自身的言语沟通能力,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护患纠纷,促进护患更为和谐。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护士的观察力、记忆力、技术水平、道德情操和语言能力,同时向100例患者进行对护士心理品质需求情况和护士心理品质满意度的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对护士心理品质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患者对护士心理品质的需求中,工作认真占17%、技术水平占26%、道德水平占11%、服务态度占16%、沟通技巧占12%、护患关系占13%、学历水平占5%。
2.2 两组护士心理品质培养效果比较 试验组护士心理品质培养效果好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理护理在临床整体护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有利于增强患者信任、安全感。护士在给患者做康复指导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地心理沟通,给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把预防疾病、卫生知识传授给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沟通过程中,通过热情和善的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利患者更坦率,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获取患者完整、真实的心理信息资料,建立信任安全感[4],营造良好地气氛。(2)有利于调动患者主动配合的积极性。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能够运用语言,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生物。当人生病后,社会角色发生改变,由于病痛带来的压力,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从而产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和反应。而不同患者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经济地位,护士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地心理疏导,让患者在情绪上由焦虑不安变为安定,在意志上由懦弱变得坚强,在治疗态度上由被动变为主动,使患者得到安抚和激励,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自觉履行护患双方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有利于护患关系更为和谐。护士在医生、护士和患者三者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特殊角色。平常护士与患者接触远比比医生要平凡的多,而与医生的工作又是紧密相连的,这些多层次的角色体现了护士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医护关系、护患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让患者以积极的心理效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促进患者身体尽快康复,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4)有利于整体护理更为深入的开展。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针对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5]。它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情绪变化、情格特征和生活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护士以言语温和、态度和蔼,热情开朗的情绪去感染患者、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6]。绝大多数急危重患者,都有恐惧、悲观或失望心理,当护士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展现在患者面前时,大大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全部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促进整体护理更深入地开展。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发激烈,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因其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和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而承受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工作压力[7],如果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工作效率降低,护理质量下降,导致医疗差错、事故增多,激化护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繁发生,所以缓解护士心理压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对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过程中,对护士的心理品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要求。(1)高尚的职业道德。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患者入院后,要求护士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水平的护理质量和满意的医疗效果,是高尚护理职业道德的体现,因此,护士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示患者为亲人,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7],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通过与患者接触交谈,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和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情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2)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对护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护士通过对患者全面、系统、周密的观察,推断其内心世界,了解在疾病发展中所表现的认知、情绪、行为反应的个体特征,并及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排解患者心理压力,加速疾病的康复。(3)创造性思维能力。护士应具备有独立思维品质,护理工作对象是不同文化修养、不同性格、不同疾病的患者,护士不能简单的遵照医生医嘱执行护理操作,还得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是治疗身心疾病不可缺少的良药,护士要加强言语交流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能力[8],掌握语言交流技巧,尽量使用安慰、支持、鼓励、积极暗示、果断、明确的解答等治疗性语言与患者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注意掌握语调、表情、姿势、动作、态度等非语词性沟通技巧的运用,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临床心理护理的效力。(5)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情绪稳定是举足轻重的,护士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护士要培养自已的自制力[9],克服个性心理中的不足之处,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把个人的烦恼发泄到患者身上,遇事沉着、冷静,要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慌,给患者以安全、信任感。(6)心理护理要有前瞻性。前瞻性心理护理可以提前预防、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评估,及时收集资料,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有效预防较严重疾病引起的情绪或生理方面的并发症[10-15]。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内涵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医疗服务中责任重大,而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贯穿着整体护理地全部过程,是现代护理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护士不但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语言修养,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性格和心理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64-565.
[2]雷淑琴.护士职业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52.
[3]沈兴华.个性化心理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5,10(1):43-44.
[4]王红霞,王旭阳,陈丽莉,等.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01-103.
[5]宋丽.心理疏导护理对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术患者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7):100-101.
[6]陈哲明,郑卫星,罗助荣,等.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9):1282-1283.
[7]张瑞芹,孙翠勇,王娟,等.护士情绪智力与护患关系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7):8-10.
[8]曹玉霜.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356-357.
[9]乔军,麻玉秀.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8-9.
[10]李灵艳,陆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44-145.
[11]潘承云.认知行为干预对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4):2279-2281.
[12]吕占武,陈世玖,黄雪梅,等.心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患者急性期情感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14-117.
[13]杜金香,王晓燕.医学伦理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35.
[14]李佩丽.心理护理干预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6):27-29.
【摘要】:在解剖教学过程中,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同时融入基本的医学伦理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关键词】:解剖教学 伦理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患关系在不断变化,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显现,如何规范、引导护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护生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应当加强其中的医学伦理教育,使学生从专业的入门学习时就开始了解道德在护理实践中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深入掌握人体解剖学本身的知识,也对进一步学习其他基础和专业课程、真正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优秀护理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现状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呲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标本尊重不够,出现违背伦理的一些行为。比如,有些护生在学习骨学部分内容的时候,在骨标本上写写画画;拿标本拍照,甚至有学生把照片上传到网上,产生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行为的背后当然有个别学生素质低下的因素,但也不得不承认,与我们教学过程中伦理教育缺失也有密切的关系。
2 在人体解剖教学活动中融入伦理学基本知识
虽然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开设有《护理伦理学》课程,但是伦理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也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责任。所以,在人体解剖教学活动中也应该融入伦理学的基本知识。
2.1阐述人体标本的来源,使之认识到人体标本的珍贵
要完成好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解剖标本的获得至关重要。但是,笔者调查发现,现在各大医学院校均存在标本短缺的现象,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遗体捐献严重不足又有密切的关系。
解剖标本来源的严重不足,事实上反映出遗体捐献的严重缺乏,因为,通过捐献遗体是获得解剖标本的重要渠道。
有文献显示[4,5],在对广州市民调查中,一般群体中表示愿意身后捐献遗体的有33.35 %,不愿意者22.98 %,不好说者有41.67 %;退休群体中愿意者20.58 %,不愿意者38.24 %,不好说者有41.18 %。武汉市民中表示愿意者32.94 %,不愿意14.38 % ,正在考虑者48.18 %。调查表明,影响遗体捐献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度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情感因素、传统观念、法制因素、捐献程序等,而其中情感因素包括处理遗体方式、纪念死者方式、受益者的态度、社会舆论导向等。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实际上有1/3 的人表示愿意捐献遗体。如果他们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应该不会出现供人体解剖教学用尸体短缺问题。这组数据也告诉我们,处理遗体方式、纪念死者方式和受益者态度等情感因素是影响他们实现愿望的首要原因。
2.2课前进行默哀仪式,从行动上引导学生
如果没有尸体标本,解剖学教学将无法开展。所以,无论是面对尸体、局部标本、还是离体器官,我们都要表示出应有的尊敬,这种尊敬从学习人体解剖第一堂实验课开始,在进行相关的操作和观摩前,我们要求学生以特殊方式表达对遗体捐献者和人体尸体的尊敬,进行一个简朴的默哀仪式。
2.3课堂上教师规范操作,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在解剖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操作规范,动作轻柔,切忌在尸体标本上进行粗暴操作,移动遗体时也应尽量做到轻拿轻放。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感到捐献者的奉献精神就在自己身边,把解剖台上的标本也当作自己的老师,当作自己的无语良师,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尊敬捐献者的人格尊严。
2.4基础知识与临床联系
尊重原则、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有利和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是被国际上广为接受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护理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原则。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可以与临床联系,充分融入这些原则,进行优化设置,不仅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2.4.1尊重原则
在护理实践中,尊重就是指尊重病人及其家属独立而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全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强调伦理学上的尊重原则,例如在内分泌系统教学讲到甲状腺,我们可以联系“甲亢”病人会出现的症状,比如:饮食“三多一少”、突眼、情绪容易激动等。甲亢病人往往非常烦躁,甚至迁怒于医护人员,要理解她们并且尊重她们,并给予真正的帮助。
2.4.2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
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是指护理人员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保证病人自己做主、理性地选择诊治决策。例如在运动系统教学讲到腹前外侧肌群时,我们可以联系产科手术“剖宫产”。产前护理时,我们要告诉产妇手术切口有两种,横切口和竖切口;二者各有优缺点,横切口皮肤可做美容缝合,皮肤疤痕较小,但手术时组织损伤大;而竖切口组织损伤小,但是皮肤疤痕较大。
2.4.3有利和不伤害原则
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心受到损伤。例如在讲解男性生殖系统“尿道”时,我们可以联系“导尿术”,男性尿道有三处狭窄两处弯曲,所以,在男性病人行导尿术时,护理人员尤其要注意男性尿道的这些解剖学特点,在行导尿术时要注意这些特点,防止对尿道的损伤。
2.4.4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就是指公平合理的处事态度来对待病人。例如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可以联系“乙肝”,大部分乙肝病人是有传染性的,社会上对于乙肝病人在上学、工作甚至就医都有歧视行为,造成病人心灵上的伤害。作为医护人员,不管是妇产科病人、儿科病人、老年病人、精神病病人和传染病人,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
参考文献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3) :7.
[2]谭静.新形势下护理人才素质教育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8.10:57
[3]陈海英. 我国遗体捐献的局限性问题分析[J]. 医学与哲学,2000 ,21(7) :38 - 39.
[4]周君华,李明月,李慧瑜,等. 广州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17(3) :40 - 48.
[5]郭 佳,戴双武,杨建兵. 武汉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17(1) :18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