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城商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

第1篇: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1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41-02

引言

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是体育产业中最为前沿的一种行业形式,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着体育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因此,加快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促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体育产业整体布局与开发都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举措。在此,对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预测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趋势。

一、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历程

要了解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健身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概念是什么;其次我们还要了解国外发达国家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概况。

(一)健身俱乐部相关概念

1.什么是健身俱乐部。在了解健身俱乐部的概念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俱乐部”一词的来源以及什么是俱乐部。“俱凡俊币淮适侨毡救硕浴club”的音译,英文“club”一词汉译为“总会”的意思,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俱乐部”定义为:“进行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现在我们可以将俱乐部理解为总会、会所、社团、团体等。参与主体、活动地点、活动主题是俱乐部中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参与的主体是指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兴趣爱好,活动地点是相对较为固定有一定的专属性,活动的内容是参与主体在活动地点参与较为相似或同一主题的活动内容。在认识了“俱乐部”一词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很好地对健身俱乐部进行定义,健身俱乐部可以理解为:有健身兴趣爱好的人们聚集在一个专门的场所在较为专业的教练的指导或自行进行专门的器械、健身操以及各种球类项目的训练,各种体育项目是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把健身及健身服务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专门场所。

2.健身俱乐部的分类。根据健身俱乐部参与主体、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经营方式等可以将健身俱乐部进行多种形式的划分。依据健身俱乐部参与主体不同而划分,按照性别可以将健身俱乐部分为男子和女子健身俱乐部,比如说某某女子健身会所;按照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可以分为:高端、中端和普通健身房。依据健身俱乐部的建设地点或者目的可以分为:附属型健身俱乐部和独立型健身俱乐部。附属型健身俱乐部多是以附属的形式存在,比如,大型酒店和宾馆为提升自身档次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建设的健身房。独立型健身俱乐部就很好理解了,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一般属于这一类型。依据活动的内容或运动项目来划分,比如健美塑型健身房、游泳馆、羽毛球馆、瑜伽健身馆、高尔夫健身会所等等。依据健身俱乐部经营的性质可以分为:经营性俱乐部和非经营性俱乐部。经营性俱乐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世界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

俱乐部的雏形最早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最初是皇室们社交的一种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上层社会一种较为专业的交往场所,再后来这种交往形式进入了民间,并且不断进行细分,俱乐部的种类不断丰富。喜欢健身的人们聚集在专门健身的活动场所进行各种健身活动,逐渐形成了健身俱乐部。

目前,健身俱乐部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十分流行,无论是健身俱乐部的数量还是运营状况或是管理水平都要明显优于我们国家的。比如说在美国,平均每8人就用有1个健身房,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可想而知。在这些发达地区健身俱乐部行业已经成为体育产业构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诞生了诸多健身行业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外知名健身企业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中国的国际知名健身品牌非常多,比如一兆韦德、宝力豪、健乐菲利斯、倍力、加州健身等国际知名品牌。

(三)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起步较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健身俱乐部才逐渐发展起来。美国好莱坞著名影星、健身教练简・方达的有氧健身操在我国的广泛流行被认为是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的开端。当时健身俱乐部还是以器械训练和跳健美操为主要内容,数量少、规模小、投资少是当时最主要的特点。

已故著名健美教练马华对于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健美五分钟”的热播,国内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健身热潮,大量面向普通群众的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加速了健身俱乐部的商业化发展步伐。马华也将健身俱乐部连锁经营的模式引入中国,马华品牌也成为当时最为知名的健身品牌。1995年,国家先后颁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两部重要的关于体育的文件,明确大力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至此,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二、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商业健身俱乐部及会员的数量。健身俱乐部行业在中国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差距首先体现在数量上。在美国平均每8人就有一个健身房,而我国平均100万人才有一个健身俱乐部,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大中城市。由于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规模、性质、经营方式、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很难准确统计。在经过多方调查之后了解到,2008年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总数大概是2 700家,到2015已经拥有4 450家;2008―2015年商业健身俱乐部数量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2010―2013年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经过调整2014―2015年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增速超过了20%。健身俱乐部的会员总数:2008年约为320万人,2015年约为680万人,2009―2013年为调整期,2015年会员总人数增长幅度较大,增幅超过了25%。

第二,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规模。我国人口众多,客观上说健身俱乐部消费的群体也是最大的,因此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健身消费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2015年,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691|、818亿、968亿、1 068亿、1 176亿、1 272亿、

1 381亿元人民币。在健康中国理念和体育产业国家战略发展双重政策红利的推动下,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市场规模和产值将会进一步增加。

第三,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运营状况。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运营行为具体可以从投资的特点和经营的方式两个方面体现。我国健身俱乐部的投资主要呈现出建设初期资金需求数额巨大、地域性差异显著、投资回收速度较慢、消费者完成交易的周期相对较长、运营成本较高等特点。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会员制健身俱乐部、专门店、复合健身俱乐部、休闲时综合健身美体中心以及家庭式健身俱乐部等几种经营方式,目前“互联网+”又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O2O线上线下直接对接,丰富了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方式。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 450余家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运营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能够实现盈利的俱乐部只有不到三成,约有一半的健身俱乐部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行业的经营状况不够理想,是造成2010―2013年大量健身俱乐部相继倒闭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趋势

第一,政策面利好。首先,《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颁布鼓励大力发展健身俱乐部行业,政策的导向一般会引导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健身俱乐部行业,为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其次,今年才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的颁布会进一步强化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健康将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内涵,运动健身正是实现这一健康目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这一发展纲要的引导下,我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健身消费群体的人数将急剧增加。

第二,商业健身俱乐部将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商业健身俱乐部内涵式发展道路其实就是指服务更为贴切、指导更为专业,管理更为高效,盈利更为合理。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自20世纪80年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以力量健身健美为主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以有氧健身为主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以时尚健身为主阶段(1998年前后至今)――专业化健身阶段等四个阶段。专业化健身其实也是回归了运动健身的本质,通过更为贴切的专业化指导让健身者对健身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通过专业化的健身让健身参与者获得最大的健身收益。

通过较为专业管理团队的运营,实现健身俱乐部的高效率运营,切实保障投资人的效益,同时确保企业走上内涵式的发展道路。通过专业管理团队的高效运营实现健身俱乐部的良性发展,是盈利更为合理而又持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不管是从行业的主体,还是从行业的客体来看,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整体上还没有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作为行业主体的各个商业健身俱乐部无论从营销到管理、从服务质量到品牌建设、从从业人员的素质到经验和水平上都与发达国家的健身俱乐部存在差距。作为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客体的健身消费市场尽管孕育着巨大的商业利润,潜在消费者群体十分巨大,但是前期市场的培育和健身消费观念的灌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大发展并非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尤洋,于江洋.从健身俱乐部停业引发的对中国健身市场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17-22.

第2篇: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unty seat load an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have risen sharply and now the power has been far from meeting the needs, county-level city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urgent. In this paper, urban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improvement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县级;城网;规划设计

Key words: county level; urban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128-01

1县级城网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1 县级城网的特点。

①负荷集中,增长速度快,负荷随时间的变化波动较大;季节性用点明显,特别是随着冰箱、空调、电暖气等家用电器的大量使用,使这一现象更加突出。

②重要用户多,短距离线路多,对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要高,对整个城网结线以及供电设施也有较高的要求。

1.2 县级城网存在的问题。

①变电设施建设落后,变电容量不足。

②缺乏规划,线路长,分支多,走径不合理,网架薄弱,可靠性差。

③设备陈旧,线损高,安全性和电能质量比较差。

2县级城网规划的指导原则和目标

2.1 以全县电网规划为基础,与县城建设紧密配合,并纳入县城总体的规划当中。

2.2 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以改造和加强现有城网入手,优化网架结构,增强城网的供电能力,提高安全可靠性,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电网的现代化水平。做到新建和改造相结合,长远和现在相结合。

3县级城网的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是县级城网规划设计的基础,是确定供电方案、电网建设规模、电网改造的主要依据。负荷预测的重点是对最大负荷的预测。

3.1 县城负荷的分类:县城的用电负荷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电、商业用电、工业用电、农业用电等等。其中居民生活用电和商业用电今后将有较大的增长,而农业用电也将有逐步增长。

3.2 负荷预测的方法:县级城网的负荷预测首先应在全县负荷预测的基础上,收集县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信息,充分研究县城电量和负荷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提前考虑,合理确定负荷发展水平。应从总体和局部两方面进行。根据县城行政区域、地区用电负荷性质、变电所布点等情况适当将整个城网划分为区。总体预测反映了整个城网的负荷水平,分区预测是总体预测的必要分配和细化,是进行负荷平衡和规划的立足点,两者应相互核对,以求更合理、更准确。

负荷测算的方法很多,究竟应该选用那种方法,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县城规划总体定向,通过认真分析来选择,为了保证预测的正确性,应选用三种以上的方法进行预测,并相互校验。分区负荷预测可采用综合用电岁平法和负荷密度法,单相负荷预测可采用单耗法,总预测可采用弹性系数法和回归法。

4县城城网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

4.1 电压登记的选择:县级城网的电压等级应力求简化,高压以110kV为主,35kV为辅,中压为10kV,低压为380V/220V,选用电压等级时,应尽量避免重复降压。

4.2 变电所布局:变电所布局是整个城网网架构成的基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和行政中心,有较好的出线通道,并和整个县城建设规划相一致。考虑到占地面积、维护检修等因素,城区内的变电所应以有较高自动化程度的35kV小型站为主。110kV变电所可以选择在城区边和规划待开发地区,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4.3 城网结线:下面重点谈谈10kV配电结线。

10kV配电应根据变电所位置和负荷分布以及用电管理分成若干响应独立的分区,个分区有较明确的供电范围,一般不交叉重叠。10kV配网以架空线路为主,沿道路架设呈格子形布局,在道路交叉口连接,以高压开关为联络,环网布置,开环运行。各分区配网的供电能力应留有空间。为充分利用通道,架空线路可采用同杆架设分段开关,以利于检修和缩小停电范围。电杆采用15m水泥杆和铁塔,导线截面按长远规划选型一次建成。减少与绿化的矛盾,选择统一的装置型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线路装置整齐美观,基本能与城市环境协调。对商业繁华街道、市政重要场所等,县城重要地区和架空线路不易通过的地区可采用电缆供电,将逐步过渡为电缆网。逐步向多分段、多联络的网格化结线过渡(但需伴以实施配网自动化)。在目前的自动化手段不具备的情况下,联络断路器不宜多装,以简化日常运行、操作。小区电缆网以环网分段运行结线为主,逐步完善网络自身的保护、控制,改进了电网结线,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

4.4 偿和电压调整:县城城网的无功补偿应根据就地平衡和属于调整电压的原则进行配置,采用分散和集中补偿相结合的方式。

4.5 10kV开关站建设:由于变电所出线数量不足,城区出线通道有限和重要用户需要专用线路,建设10kV开关站十分必要的。10kV开关站应建设在负荷中心或两座变电所之间,以便加强电网联络,提高供电可靠性。

开关站的接线力求简化,一般为单母分段,两路进线,5-6路出线。应按无人值班或逐步实现综合自动化的要求设计或留有发展余地。

5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包括经济计算和财务计算,财务计算用考察规划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经济计算以方案的论证和考察规划的经济可靠性。

5.1 投资概算:投资概算中应注意时间因素。由于规划期限长,项目多,应按照贴现的办法,将不同时期的投资概算指标折算为现值。

5.2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包括供电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供电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各目标测算供电量的收益和通过降损带来的经济效益。

第3篇: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贸流通;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一、重庆县域商贸流通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发展迅速

2008~2015年,重庆主城九区外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其中2015年达2830.69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247%(图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市场体系和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重庆直辖以来,在各种市场扶持政策下,重庆各县基本形成了以大型市场为主体、中小企业并存的多层次、宽领域、多种类的市场体系。各县除了传统的商品贸易外,各种综合批发零售市场、专业服务与销售市场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为一体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市场共存的体系。各县商业网点占用面积不断扩大,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规模市场等迅猛发展,各类连锁店、、配送商家、流通营销组织、日用品和农资便利店等也扩展迅速。重庆各县基本形成了由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发展为大型商场、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商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同时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舍为基础的三级配送经营流通网络。

(三)商贸流通形象和商贸物流辐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全市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各县贸易和物流设施不断完善,一批现代化的商场和市场在各县逐步建成,大量高档品牌入驻各县,城乡之间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各县均在加快建设有自我特色的商贸中心,以建成中央商圈,完善各广场、商业街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大型批发零售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为一体的现代商贸市场。同时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县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也得到改善,各县之间商品交易数量得以提升,重庆县域商贸服务产业辐射能力呈上升趋势。

(四)市场主体和商贸服务业消费呈多元化发

展随着农民合作社和各类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各县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在服务消费方面,各县的住宿、餐饮、保健、洗染、家电维修等服务业日趋规范。近几年各县根据地方特色和名优产品举办的各类文化节、美食节、展销会等取得较大成功,推动了有关产业的发展,县域商贸功能及社会服务水平得以提高。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品流通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拉近了生产者和购买者的距离,购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生产者直接沟通,选购合适的产品,传统的经营方法和商品流转程序发生了变化。一是从商品流通来看,互联网销售颠覆传统产业模式,产业分工方式发生改变,产品流通程序也不同于传统流程,即从传统的厂家生产、、批发、储备到销售变为厂家直销、批发零售一体的销售方式,这不仅能有效降低商品流转成本,而且能够运用最优的方法将产品及时运输给购买者。第三方物流将成为这种模式下产品运输的主导。二是从信息数据的传送来看,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传送不再是简单的传送、接收方式,而是变为双向的、互动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式,其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远远大于传统方式,消费者能够利用网络了解大量的商品信息,对不同的商品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更多的购买机会。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互联网商品销售中,县城和乡镇的销售增长速度比城市高18%;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移动端消费同比增速大于250%,销售同比增速大于300%,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使传统商业的作用大大减弱。传统的大量批发、集中库存、门店经营的方法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流通要求,商品贸易由线下经营变成了线上经营,使传统的一对一交易服务变为同时与多个购买者的互动交易服务,传统商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电子商务对外贸业的影响

作为长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点,重庆形成了“三个三合一”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平台,重庆对外经济交往基地逐渐形成,为产品进出口创造了条件,而电子商务为增加外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电子商务由于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交易,使得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就能随时购买商品,因此,重庆各县的产品均可通过网络以较低的成本销往世界各地,增加了商品售出的可能性,改善了传统的经济运行形式,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四)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配套服务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营销模式的影响。传统的营销更多的是媒体广告、电话营销、人工传播、产品展览等营销模式,且更多的是中间商的营销,营销中间环节多,营销时空受到限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除了可以运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外,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博客、视频、精准营销等营销模式,利用网络实施双向沟通,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使消费者在关注产品的同时更关注服务,降低企业由于消费者需求差异带来的产品滞销的风险;同时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将营销区域扩大到全球,可以24小时进行营销,突破传统营销方式的时空限制。2.电子商务对管理的影响。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存储到最终的销售等各环节均需要耗费大量资本,而且一旦市场出现变化,相关信息需要层层上报,很容易出现信息失真,且传递速度较慢,这将导致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信息传递层级较少,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使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另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将数字化融入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管理、客户管理等企业管理中,并能根据有关技术进行市场分析,使企业做到“凭订单采购”“零库存运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电子商务对政府监管的影响。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初,国家运用各种政策让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自由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店逐渐增多,网络交易的安全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政府需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网络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店商品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政府部门必须规范和监督网店出售商品的质量、物流运输质量,做到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使消费者放心购买、放心使用。

三、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相结合的趋势

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也随之增强,但由于农村交通不便,远离繁华地带,且销售网点少、业态单一,农民很难方便、快捷地买到物优价廉的商品。电子商务的出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但传统的网络销售方式不适宜农村,一是传统的网络销售是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农村消费者很难接受;二是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电子商务重要的一环,必须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使电子商务在农村实现,使消费者方便地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三是在农村,消费者主要购买日常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些在网络上很难买到,而且农村消费者不太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熟悉网络。因此,要使电子商务在县城、乡镇发展壮大,必须建立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通过与县内大规模的综合商场、超市实体零售店结合,开展网上销售,让消费者放心购物,使他们能快速便捷地购买到适合的商品,使电子商务与传统销售模式互补、相互渗透。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将逐渐壮大

阿里巴巴将投资100亿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原因就在于它对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心及预期。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农业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机遇。通过电子商务能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减少销售费用,提高生产者的利润。可通过以下模式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一是对规模大、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而言,可以采用以大型企业主导的B2B模式;二是以散户生产为主的普通农户,可以采用“企业+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中介企业网站,实施B2C模式;三是有经纪人而且能为消费者提供实体店展示和销售的,可以采用O2O的离线商务模式,能够进行网上线下的互动。

(三)线上、线下的融合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传统商业的补充形式,而且成为商业贸易的主导形式,但多数人不能完全接受全程虚拟化的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均有其不可取代性,线上线下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一是有实体门面的企业,可以进行线上经营,网上企业也可建立实体体验店,使网络与实体经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二是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本地电商化模式,主要立足于本地市场,通过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了解,推出更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四、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策略

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改变传统商贸模式的同时,对商贸流通中的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各县商贸流通设施和各种业态都逐渐得到改善和发展,且适应农产品交易的方式也逐步得到认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各种贸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商贸物流应适应这种发展,以促进各种贸易健康有序、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模糊了商品流通时空和地域的界限,促进了商贸物流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的零库存形式和生产消费环节的无缝对接,对传统商贸物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商务给传统商贸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商机,能够推动传统商贸物流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为商贸物流企业提供了网络信息平台,能够对商品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减少人员的浪费,也减少了货物在流通过程的浪费,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了成本;另外,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商贸物流,商贸物流是有效实施网络交易的保障,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没有物流,电子商务将无法发展壮大,不能快捷、低成本地将产品运输给购买者。因此,在电子商务日益壮大的同时,现代商贸物流也要跟上步伐,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策略研究

1.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构建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有配送速度快、配送范围广的高水平的物流与之相适应。重庆县域商贸物流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各县商贸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形成,快递、物流业发展迅猛。重庆各县有条件、有基础发展电子商务,但相对于主城,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县域的商贸物流,其发展起点低、发展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还在起步阶段,政府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完善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电子商务的宣传,促进商贸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把握机遇,科学规划,构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重庆各县扩大交易、进行虚拟买卖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商贸流通的发展。重庆应结合各县的产业实际和商贸物流现有体系,合理规划布局适合县域产业发展的商贸物流设施,使贸易网络与各县城建发展相协调;要通过各地的产业特色,构建适合各县的贸易平台,搭建淘宝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创建特色淘宝馆,建设具有各县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构建各县及各县之间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配送体系,推动各县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社会对现代贸易模式和商贸流通的认识。重庆各县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必须要提高社会对现代贸易模式和商贸流通的认识,尤其是提高他们对网络交易和与之适应的商贸物流有关知识的了解,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的教育培训。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商贸流通和网络贸易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扶持电商物流,以良好的环境来吸引电商物流人才到基层工作;二是开展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训及岗位能力培训,提高有关人员整体素质。依托各大型网络平台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大会,对各县有关人员进行知识指导,提升他们对电商的认知度,掀起大力发展乡镇电商的浓厚氛围。只有加强人才的培养,才能加快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才能促进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2014)[EB/OL].

[2]李卫红,杨文慧.重庆商贸物流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重庆经济,2010,(2).

[3]魏琳,魏丽,胡元秀.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行业的革新与影响[J].市场周刊,2013,(10).

[4]郭晶晶.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15).

[5]冼康.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2,(15).

[6]韦淼.电子商务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7]周琳.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4).

[8]陈丽华,马赛.商贸物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企业家信息,2014,(3).

[9]吴华安.城乡商贸统筹与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以重庆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

第4篇: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县域金融  制度创新

        1 当前县域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县域金融发展的角度看,一些体制因素制约着金融业在县域范围内更大的作用。

        1.1 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1.1.1 商业银行自身加强管理与县域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198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资产质量的角度出发,较大规模地收缩基层网点,上收管理和审贷权限,实行扁平化管理,这在客观上带来了县域金融服务的消弱。

        1.1.2 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转型快、效益好,因此发展趋势较好,对整个县域地区的经济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所在地大部分在农村乡镇,并采用租用土地和厂房的方式进行生产。这些土地和厂房有的属当地村民委员会集体所有制,无法办理两证抵押,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抵押则存在按年限折旧后抵押率低的问题,无法达到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需要抵押的要求,虽然现行信贷政策允许由专业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担保,但需要企业支付担保费,综合计算后的贷款费用达到10%的年息,企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支行采取授权授信的经营方式,对信贷客户有着严格的客户评定条件和抵押担保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信贷在县域范围的投放比较集中在大项目、规模企业、非生产性基础建设项目上,限制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在信贷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抵押和票据贴现两种方式贷款,而中小企业又无法满足抵押条件,以上原因造成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商业银行放贷难的局面。

        1.1.3 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从三农经济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两种风险影响的生产过程。也必然造成影响农业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众多小农户或种植户的生产相对分散,地域分布广,收益性又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多属长期性投资,风险高,收回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都较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遵循的原则只能是商业银行原则,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带来的更激烈的竞争,为了降低管理和监督成本,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对支持“三农”经济只能是避而远之。

        1.2 农发行、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虽然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开发方面的业务有所拓展,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仍受到很大限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实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自身发展水平不高。对于庞大的县域资金需求也是独木难支,加上农信社在贷款定价方向拥有的单身决定权,利率普遍偏高,和现在农民、中小企业需求相对比较低成本的信用服务是不相吻合的。

        1.3 配套金融服务跟不上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县域金融的发展还迫切需要担保、抵押、保险等配套金融服务,在抵押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农户所能提供的抵押物品(没有房地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等),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接受。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别很大,即使银行能够接受这些抵押品,到时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在担保方面,目前县域经济的担保公司存在商业化趋势,他们从商业角度出发,更愿意为一些有规模的企业进行担保,县域内欠缺为中小企业、农产品生产等提供小额担保的机构,在保险方面,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全国仅有几家成立不久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远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 县域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县域金融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还需要着力打造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城乡统筹建设提供必须的金融组织保证和金融制度保证。

第5篇: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近代;粤商;广西百色地区;商业贸易

[作者]陈一榕,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研究生。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F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1-0180-006

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郁江一右江上游的百色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人文条件,明末清初已成为滇、黔、桂三省边区的物资集散地;因其江河水系纵横贯通而成为大西南出海的航运枢纽。民国时期,到百色地区经商的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以粤商为最盛。活跃的商业贸易,促进了百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拟对粤商在百色地区的商贸活动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城镇化发展及文化与思想观念变迁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百色的地理优势

1、独特的地理位置。百色地处滇、黔、桂三省边区交通要道,东临南宁市,北与贵州接壤,西同云南交界,南和越南毗邻,是云贵的出海通道。明清时期,百色地区已发展成为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优越的经商地理位置招徕了各地商贾,尤其是擅长经商的大批粤籍商贾到右江定居,对沟通广东乃至华北和海外与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促进了百色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便利的水陆交通。百色地区境内自古水系发达,水路陆路纵横交错。位于右江上游的百色镇,是桂黔滇三省交界处水路陆路交通枢纽。境内的右江贯穿百色镇东西,系郁江干流、西江支流。右江主源为西林县境内的驮娘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九龙山,流经剥隘河至百色镇境内为鹅江,与发源于凌云县水源洞的澄碧河汇合于百色大码头成为右江;右江流经田阳、田东、平果、武鸣等县,至邕宁县宋村与左江汇合成邕江。右江全长724公里,主要支流有西洋河、西平河、冷水河、八渡河、者仙河、乐里河、澄碧河、福禄河、百东河、龙须河、江城水、濑江及武鸣河等。据《水经・温水注》记载:“温水又东经增食县,有文象水注之,其水导源群舸句町县(即今西林县境)……历广郁至增食县注于郁水也。”考《汉书》体例,文象水应是百色右江源流以上的驮娘江、西洋江、八渡河、剥隘河、乐里河、澄碧河等主流河道,流人百色后成为右江,东南流向,为郁水上游;汉代的增食县包括今田东、田阳、平果、武鸣一带地方即汉代的郁林郡。西林普驮乡出土铜鼓上的羽人划舟和羽人祭祀水神图案也为我们提供了右江自古水系发达、水源丰富、水陆交通为主要交通渠道的证据。

因右江水流量大,四季可通航,百吨拖轮顺江而下可直通南宁、梧州、广州、南海和香港,于是各地商贾云集百色地区,尤以粤商为最,粤商深入百色地区各县。黄滨在《近代粤商渗入广西的商业路线和业务内容探微》一文认为:粤商渗入百色地区的水路主要是“从穗港抵西林县那劳街:从穗港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浔江、郁江、邕江掠藤县、平南、桂平、贵港市城区、横县、邕江抵南宁,从南宁溯右江掠隆安、平果、田东、田阳抵百色,由百色溯右江(澄碧河)进田林县定安圩,再由定安溯驮娘江孔道进入西林县那劳街。”这是滇黔烟土及其特产的引力所致;“从穗港抵那坡平孟街:从穗港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浔、郁、邕诸江掠藤县、平南、桂平、贵港市城区、横县、邕江抵南宁,从南宁溯左江掠扶绥、崇左市江州、大新、靖西等县人平孟河抵那坡平盂街。”这是边埠贸易及其特产的引力所致。云贵烟土经广西运销的四条线路主要是:第一条路:云南烟土由云南的富州,经广西的镇边、靖西、龙州而人广东的钦州、廉州;第二条路:云南烟土由云南的广南府,富宁,经剥隘、六丰到百色,或由广南、黄草坝等地经西林、西隆到百色,黔土则由南龙(即安龙)、兴义、贞丰渡过红河,经旧州、乐里、黄兰到百色;第三条路:沿红水河经都安,或由武鸣经南宁,或由宾阳出玉林,或直到柳州转梧州出口;第四条路:由黔境入桂省南丹、宜北等地,集中柳州出口。通道虽多,但因天时地利之故,烟贩们大都喜欢经过百色,以百色为中转站。大批粤商进入百色地区,促进了百色地区商贸的发展,推动了百色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

3、丰富的土特产。百色地区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土特产资源等都很丰富。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气的有桐果、八角、银杏、青檀、杜仲、香果树、马尾树等树种;还出产桐油、茴油、茶油、茶辣、云耳、木耳、田七、灵芝、首乌、黄精、七叶一枝花、金银花等农副土特产品和名贵中草药材;野生动物也有一百多种,其中较有名气的是蛤蚧、麝香、果子狸、蛇类、山瑞、水鱼、穿山甲、黄精、野猪、水赖、锦鸡、鹧鸪、黄蜂、蜜蜂等,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狗熊、斑鹿、娃娃鱼、蜂猴、黑叶猴、猕猴、云豹、苏门羚、黑鹿、林麝、金猫、鸳鸯、南蛇等数十种。在没有生态保护意识的当年,这些珍贵动植物成为商贾赚钱的抢手货。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货源招徕了大批广东等地商客。

4、多民族杂居与相互融合。百色一带是壮族主要聚居地,壮族是百色的主体民族。自明清时期以来,为逃避战乱或经商,汉、瑶、苗、彝、仡佬、回等族人民相继从湘、滇、黔、川、粤等省迁入,散居在城镇、乡村中,形成小聚居、大分散、交错杂居的格局。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相互通婚,生产上相互学习,经济上相互交往,文化上相互交流,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5、地缘优势。百色地处桂、云、贵三省交界处,因右江便利的水路交通,山间陆路直通将桂、云、贵省连接起来,多条茶马古道绵延三省间。自古以来,百色一带就是三省商贩和土特产云集之地,地处右江中游的横山寨博易场,宋代时已闻名遐迩,远在中原的商人亦慕名而来,优越的地缘优势,成为粤商拓展商贸之地。粤桂滇黔商贾以百色地区为集散中心进行商贸互动。粤商源源不断运来洋纱、布匹、成衣、火油、香烟、盐巴、火柴、烟丝和其他日用品等,在百色地区出售,或在百色地区分装运往西北部的云贵,再收购百色地区及云贵山区盛产的山货如药材、烟土、茶叶、茶油、桐果、云耳、木耳、八角、牛皮、野猪、黄等集中装船后运往南宁、梧州、广州,再由广州转运往华北等地或出海,获取丰厚利润。百色粤东会馆中殿檐廊上的壁画“广州十三行”还清晰地记录着当年粤商贩卖土特产品给外商的盛况。后来,部分商人干脆坐地收购、批发、零售商品,百色城渐渐成了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靠近码头的澄碧河沿岸也就成了“街”。滇黔商贾也利用百色地区这个集散地,作为向广东和海外经销烟土的通道。而云集在百色地区的各地烟贩烟商,又把烟土从水路陆路运往南宁、梧州、运销广州、香港。因此,百色地区城成了滇、黔、桂三省鸦片烟的集散地。洋纱洋货的输入及烟土山货的输出,粤桂滇黔商贾各自在贸易交往互动中得到了相应的利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

二、粤商对百色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粤商进入百色地区定居后,积极开拓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商贸活动,为地处桂西的百色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对百色一带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长期影响;与此同时,粤商在经济活动和文化互动过程中,也受到当地壮族文化的影响。

1、粤商逐渐被“壮化”。百色地区由于壮族人口众多,不仅广大农村是壮族聚居地,而且城镇中壮族人口也占多数。粤语俗称白话,清朝中叶海禁大开之后,随着粤商移民从广州溯源而上到达右江。凡通舟楫之处,即有人使用白话。虽然进入桂西时间不长,但由于他们在官、商、文教方面的优势,很快就在通都大邑占了主导地位。只是这里是壮族生活的海洋,粤商生活在这样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在同壮族打交道,其语言、生活习俗及服饰自然会逐渐“壮化”。

2、粤商占主导地位。据方志记载:“边郡土人(壮族)不过菽粟布缕鸡豚蔬菜,随时贸易以谋朝夕”,而“视都会辐辏之区,……多异籍人盘踞圩场,垄断逐末,大抵利归于客民。”直至解放前,德保县城大商家也多为粤商。那坡县在光绪年间,县城五六家洋货匹头行,全是粤商开设。田阳县田州镇上最热闹的沿江码头上,粤东会馆气势最为雄伟。该县最重要的特产八角,主要即由粤商运销海外。田东县在光绪年间,城圩“市厘商贾,多粤东来,其次滇南,亦有他郡寄居者”百色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南岭丘陵的过渡地带,也为右江航道汽船、电船西进的终点站,县城为滇黔桂三省交会的最大的交通和商业枢纽,也为粤商在百色的最大聚居点。因为云集百色地区的商贾多是广东人,他们在各县县城建筑粤东会馆,百色城“中正街”(即解放前的“大街”,今“解放街”)上也建起岭南风格的骑楼商铺,由广东商人梁煜倡议集资兴建百色地区粤东会馆,供粤商投宿、聚会、洽谈生意及存放货物的场所,亦是粤籍人士寻求帮助之商会。百色地区镇志也记载道:解放前,百色地区城镇商人“以粤商为最多,次为南宁和湘闽”1933年时注册商户157家,粤商有六十五家,占总数的41.4%如果将未公开登记的住户有家数50%以上。粤商后裔估计,解放前,百色地区商人90%以上是粤商。据赵宗平1994年2月在广西百色地区市城区邓家港访得这个估计可能过高,理解为粤商占半数以上当是恰如其分的。百色地区以西,开始了攀登云贵高原的里程,地势逐渐梯起,水路削细,万山重叠,路径盘旋崎岖,马帮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然而粤商仍不辞险阻推进,将“无东不成市”局面推向偏僻深山的广西“省尾”西隆之地。凌云:道光、咸丰年间拥有商店、银庄、当铺百余家,铺号多为广东等外地客商开设经营,县城拥有雄伟的粤东会馆;光绪至民国年间,凌云的大烟帮“绝大部分是广东来的”。这一时期,凌乐镇较固定的商户先后有32家,粤商9家,桂商22家,但是城镇中最大行业苏杭绸庄和烟土庄几乎全部为粤商经营。赢利额以粤商商户最大,总计粤商发展资本是初来资本的9.38倍,而桂商该项仅为2.39倍;商业专业化水平也以粤商商户为最高,粤商商店的商业收入所占比重平均为83%。其他兼业经济仅占17%,而桂商该项则仅占66%,其余34%赖靠兼营农业或收地租。凌云也常有“滇黔大帮”抵达,但是,一般他们换购所需货品后即行返回,很少长驻,在经济上也受着粤商的支配。田林县早在1706年和1723年,旧州和百平街即建有广州会馆。民国时期乐里镇粤商聚居所在,还形成了一条“广东街”,笔者于2009年2月到田林县调查采访,得知田林旧县城旧州也有条“广东街”,广东街全长约一华里,旧时街道房门号仍赫然标着1-146号,建筑物已参杂着新建的火砖房。经召集该街道退休教师黄巨卿(77岁),并组织村党支书汤宇周(75岁)、街道居民何炳权(80岁)、街道居民彭巨昌(79岁)等人召开小型座谈会,几位当年亲历者反映说,当年旧州圩称为“隆街”,(壮语称“圩隆”),很繁华,是大烟的集散地,最繁华的中心地段在“幼稚园”(粤语命名),上截为油、盐市,圩尾是米行。从“幼稚园”读音推论该园应为粤籍所建,又从在旧州粤籍人士主要是经商推论该园应系粤商所建。能在一座小镇上建幼稚园,足见粤商在旧州人数之多及商业之繁荣、势力之庞大。旧州圩为六天一圩日,每逢圩日头一晚,广东商人、宾阳商帮和钦州廉州商帮运来盐巴、火柴、布匹、成衣、和其他日用品,在这边出售。还有的运到乐里和百色地区其他县镇,然后收购茶油、桐果、云耳、木耳、八角、牛皮、野猪、黄獠等运回广东等地。还有云贵马帮赶着马帮从陆路运来土烟和烟丝等,有些是步行挑担经贵阳、册亨、安隆、兴义过来。几位老人小时看到的广东街上的“粤东会馆”已经很破烂,五十年代初拆后改建“旧州中心小学”(后改为中学),还建有“关圣帝庙”,关圣帝是粤商祈求平安和财源兴旺而建造的。解放前,乡府和派出所搬到该庙址办公。这些外来的商客好些人在这里开“小日杂”商铺,还有经纪人、收购商转手给粤商,赚取差价。还有的在此成家繁衍后代,汤老先生和何老先生都是当年粤商第七代后裔。西林县壮苗等少数民族比例极高,而“城居民均系外来客籍”这些客籍当多为粤商。粤商在当地以其经济实力和活动能力,常常获得官府信任,取得征粮的差事。粤商越发村曾在粮差时与那劳的岑毓英(岑春煊父亲)发生冲突,竟能号令当地粤籍人员向那劳屯挑起械斗,竟使岑氏败走云南。足见粤商即便在最边远的山区县,势力之大亦举足轻重。乐业县在民国时期,“县之流寓生理者操粤语”。

为什么粤商能在桂西占据垄断地位呢?比起相邻诸省有何优势?

粤桂同属岭南,合称两广,越人文化同宗同源,文化上的亲近与接受度远胜于川滇黔湘诸省,粤商也因此更能得到桂西人民的认同,这是一种天然的优势。’云南贵州虽然也一样与广西接壤,‘但粤商借的是水路,畅行无阻,云贵却被高原山脉阻隔,道路难行,远不及水道便利。粤商无孔不入,“无东不成市”,比起主要生意不在此处的川商湘商,他们走得更远、更深入,更与官方紧密合作,牢牢地控制着桂西的经济命脉。沿海善贾的粤商先进的商品经济的潮流冲击,使得百色地区不成熟的小农社会自然经济很快被征服了。

3、商贸给百色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变迁。

人类学特别强调,“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各个因素者是相干的,其中某些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另外一些因素的变化。”粤商给百色地区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粤商建立的商业会馆成为百色地区近代城镇中重要的经济组织,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城镇地区行业甚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育都有显著的作用。即商品化的市场导致了百色地区一连串的变化。

第一,拉动了市场商品流通。粤商的涌入运来食盐、布匹、日用百货、洋纱、洋油等工业日用品,又收购、推销山货到华北和海外,丰富了百色地区的商品市场,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日用品的需求,繁荣了市场,稳定了社会秩序,打破了百色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壁垒。随着粤商收购数量的增大,商品经济的市场杠杆规律无形地推动山货特产等农副产品的价格随之上涨,从而刺激农民和小商业者的生产和商贸积极性,推动了百色地区商品经济的正常流通。民国期间的主要企

业由黄恒栈等几家企业发展到民国24年的572商户,286740元资本总额,其中:百色县139户155380元,恩隆(今田东)164户28230元,奉议(今田阳)76户11360元,恩阳59户30890元,果德(今平果)33户39000元,天保(今德保)44户5500元,靖西50户14980元,镇边(今那坡)7户1400元。农村集市贸易点由唐宋时期的几个定期或不定期的圩场发展到抗战前的各县集市圩镇点121个。

第二,商贸互动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融合。“民族经济融合就是民族之间的经济通过相互交往、渗透,成为新的复合体。”。为了能顺利地在百色地区当地经商,一批批粤商定居百色地区。如玉林商帮、钦州廉州商帮、宾阳商帮等,与当地壮族、苗族通婚,繁衍生息,他们带来了商品经济意识,带来了粤东的文化。在共同的交往中,从商品交易到语言、思维、观念及生活习俗等都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复合体。不但粤人学会了说壮话,白话(粤语方言)也成为了地方商贸通用语言。据光绪二十年(公元1841年)罗文俊撰写的《重建百色粤东会馆》记载,粤东会馆始建由广东大商人梁煜领头兴建。此后,又于道光至同治年间两度进行大维修并扩建。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33l平方米,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是全国四大保留完好的粤东会馆之一。会馆座西向东,结构严谨,古建构架不费一钉一铆,全靠设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的榀梁架,整座建筑物雕梁画栋,屋脊上的四列各长十米的五彩琉璃瓷雕的立体屏幅,脊中高耸火焰宝珠,珠两旁分列腾龙、鳌鱼和麒麟,其中的泥塑、彩瓷、壁画等均以贝粉灰雕制成,体现了广东南邑石湾陶釉的艺术特色,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粤商辐射百色地区,粤东会馆见证着两广商贸的交流,是一个时代百色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缩影。

第三,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粤商与百色地区的商贸交流带动了为商业服务的手工业、内河航运、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行业的细分工,如商业中,分为烟丝、糕酥、革履、药材、裁缝、理发、苦力等,工业分为五金、印刷、榨油、铁匠等,交通分为航运、民船、马帮等,这都是对粤通商所带来的变化。

第四,商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随着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细分工,百色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商业暴发户,如“黄恒栈”商号的创始人黄嵩安对“黄恒栈”的经营,跨越了清代、民国两个时期,从肩挑贩卖、养猪、蒸酒、卖豆腐、代销熟烟等“小本经营开始,继而开设商店,坐地买卖,发展至大宗经营茴油土特产、日用百货、开工厂、搞水路运输,进行进出口贸易,最终发展到“商店遍及半个百色地区、右江流域各主要县城,远及南宁、梧州,省外的广州、香港”,拥有“大量资本财富,拥有四艘现代运输轮船,八台客货运输汽车以及数家工厂,其产业资本占当时广西私人资本第五位”的“右江地区头号资本主义大企业”。除了其两代人的艰苦努力之外,不能说与当时右江下游的奉议(今田阳县)那坡镇的湖(南)广(东)街的商贸没有关系,不能说湖广街商业的繁荣、购销的兴旺对“黄恒栈”没有启发和影响。

第五,商贸互动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传统文化带来的思维模式对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右江地处云贵交界大石山区、丘陵地带,自古被称为“蛮烟瘴雨的不毛之地”,交通闭塞;右江地区是少数民族杂居区,一千多年来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土司羁縻制度,以“土官治土民”,右江的社会文化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右江地区主要是小农经济,工业只有手工业、内河航运、商业、服务业等,实业不振,经济发展极其滞后。右江地区各族人民仍处在蒙昧、落后、闭塞的状态之中,影响和制约了右江经济、文化的发展。土司统治下的“愚民政策”,不让劳动人民读书识字,更别说经商。粤商的到来,给封闭保守的右江地区经济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粤商和右江各民族在频繁的商品交易过程中,生产生活产生了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互相融合,商品经济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封闭壁垒,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陈旧观念,右江人民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思维,拥有了相对开放包容的胸襟、能够融合外来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拥有了以往不曾有过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赢利与投资意识。人们了解并借助粤商的经商之道,创造条件以实现自身的盈利目标,从而促使少数民族的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也促进了右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如“黄恒栈”从那坡镇的市场行情中学会了分析市场动向、发展趋势和激烈竞争,看准方向,主动出击,扩大经营,改代销为自销、坐销,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摆脱别人的控制,独自担当风险,使得利润倍增,最终赚取大钱,这与粤商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

第6篇: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县城电网;电网改造;环网

随着县城电网改造的逐步深入,由于县城电网本身固有的特点,在电网规划、设计与施工中,遇到了许多农网改造中不曾出现过的问题,针对奉化市供电局在10kV县城配电网改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设计经验,现提出与读者探讨交流。

1县城电网特点

相对农村电网,县城电网具有以下特点:

(1)负荷密度高。城市人口稠密,厂矿企业集中,必然构成了高密度的用电负荷。这要求配电线路导线选取时考虑较大的线径。

(2)线路走廊紧张。人行道、绿化带一般是线路的主要通道,但因宽度有限,势必要求同杆多回路架线,同时拉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供电可靠性要求高。城市一、二类负荷集中,停电将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故要求较高的供电可靠性。

(4)绝缘化率要求高。根据城市发展趋势,架空电力线路入地电缆化是大势所趋,电缆化率将是表征一个城市品位档次的主要指标。

(5)安全性要求高。因城市空间利用率高,电力线路与建筑物、活动场所距离相对较近,误碰误触可能性大,因此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安全裕度。

因上述特点,使县城电网的规划、设计相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问题及解决办法

县城电网改造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从线路规划、测量定位、设计出图到工程施工,接触面广,涉及工程环节多,这里主要针对上述城网特点引出的一些问题,加以探讨。

2.1线径选择及负荷划块

导线线径小,负荷卡脖子,这是城网线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们所在县城为例,10kV配电线路多建于20世纪70~80年代,LGJ-50、GJ-70的主导线一直沿用至今,而正是这样的导线,去年迎峰度夏时,负荷电流曾达到250A以上。因而增大导线线径,是城网线路改造迫切而重要的一个内容。笔者以为,10kV配电线路线径选择,不宜盲目求大,应通过以下途径确定:

(1)重新规划供电区域,使线路的供电范围向区域化、小块化方向发展。因中国电网自建成以来,不曾有过上规模的改造,长期积累形成的负荷划块不清、电网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线路运行和维护。所以首先应通过负荷划块,确定新供电区域内的最大用电负荷。负荷可按城区道路为界进行划块,这样划分的负荷界线明确,同时也可防止用户私拉乱接。线路最大用电负荷可通过以下公式估算确定:

Pmax=K1•K2•Pt

式中K1——负荷同时率系数;

K2——配变负荷率系数;

Pt——单条线路配电变压器容量之和(kVA)。

据测算,对于居民负荷,系数K1、K2可取0.35~0.5之间,具体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该系数随负荷性质和配变容载比配置情况而异,一般民用电负荷取下限值,工业用电负荷取上限值。

(2)根据线路当前最大负荷Pmax,可用增长率法进行15~20年负荷预测,算出远期线路最大负荷。

(3)以15~20年后线路最大负荷电流不超过导线经济运行电流为原则,确定导线线径。

根据经验,城网10kV配电线路导线选取以主线采用LGJ-185~240,分支线以LGJ-120~150为宜,以LGJ-240导线为例,按每平方毫米经济电流密度1.2A计算线路远期可供经济负荷达5MVA以上。如邻线故障,考虑手拉手负荷转移,这时线路短时按导线的最大允许载流量运行,可带负荷达1MVA以上。

2.2无拉线杆型

拉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城市发展来看,取消拉线势在必行。对此,采用不打拉线的钢管杆或窄基铁塔,是目前城市电网中较常见的做法。在考虑占地面积、运输、安装及美观等因素后,我们认为城区中使用钢管杆更具优势。但因钢管杆价格昂贵,一基耐张钢管杆连同基础的造价几乎是一基普通拉线砼杆的8~15倍,为此在如何降低无拉线耐张杆工程造价上作了探索,经验如下:

(1)对于线路转角在5°以下时,根据导线张力,采用允许使用弯矩为75kNm或100kNm的高强度砼杆作耐张杆或硬转角杆。由于城区线路多处于人行道上,表层为砼层,具有较好的抗倾覆能力,具体应根据土质进行抗倾覆验算,在保证允许使用弯矩的前提下,选择是否安装卡盘。这样处理后的杆子可免打拉线。

(2)对于单回转角45°或双回路转角20°以下时(以JKLYJ-10-240导线,安全系数K=6计算),根据转角大小可采用不同使用弯矩的自制角铁横担钢管杆。在工程使用中发现,厂方因考虑钢管杆横担的通用性,设计较保守,单根横担重量可达百余千克,甚至几百千克,在钢管杆总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钢管杆是按重量计价的,故像普通砼杆一样采用自制角铁横担可以降低相当的费用。同时自制横担因安装灵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根据经验,为减少自制角铁横担规格,该种钢管杆统一采用φ230梢径为宜,拔梢率一般1/60,以全高13m杆子为例,最大允许使用弯矩可设计150kNm、200kNm、250kNm等多种,以供不同受力杆型需要。但因受梢径限制,最大允许使用弯矩不宜超过250kNm。这种杆子重量(不计地脚螺栓)约在1000~1500kg之间。

(3)基础是钢管杆不可缺少的部分,钢管杆与基础连接一般有插入式和法兰式两种,前者的特点是立杆灵活,容易控制横担与线路夹角,但不利于杆子重复利用;后者的特点是杆子可重复利用。当采用自制横担时,横担与线路的夹角控制也不再是问题。比较两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使用寿命长是钢管杆的一个短期内不易发觉的优点,当若干年后,线路改道,砼杆纷纷拆除报废时,钢管杆只要未到使用年限,拆迁后可如新使用。

2.3环网化改造

根据中国电网的现状,像发达国家那样配电线路实现复线供电尚不现实,因而线路手拉手环网仍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在10kV城网线路中,环网开闭所以其操作灵活,供电可靠性高的特点,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环网开闭所也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一方面投资大,建一座开闭所动辄几十万元,另一方面需占用土地,虽然占地不大,但对寸土如金的城市来说,如非规划预先留地,是很难在建成区内找到合适位置的。以上两项特点使其在以老城区改造为主的城网改造中较难获得应用。对此,采用的做法是:

(1)所有线路均实现异电源手拉手环网。随着电网的发展,即使如我们所在的县级城市,也具备了三座35kV变电所、二座110kV变电所和一座热电厂的多电源供电。这为10kV配电线路实现异电源环网提供了基础保证。以我们的经验,线路实行手拉手环网,以一对一为佳,不宜多条线路混串,一方面不便管理,另一面易错拉错合引发事故。

(2)环网线路上分段安装柱上断路器,利用柱上断路器的速断、过流保护有选择地切除故障线路,减少停电范围。线路分段不宜过多,每条线路分3~4段为宜,否则除增大线路投资外,还影响断路器切除故障选择性。

(3)负荷热倒是环网线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手段,为此环网线路配对时,应考虑线路单侧停电时,导线一拖二的带负荷能力。

2.4绝缘化改造

配电线路绝缘化改造主要有采用电缆和架空绝缘导线两种方式。

电缆线路因投资巨大,前几年即使城区电网中,也只是小范围使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向着高标准、高品位方向发展,城区“无杆化”呼声越来越高,架空线路电缆化已是大势所趋,但考虑到投资费用,电缆线路的使用应结合城市市政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城区等级较高地段,如繁华商业街道、高等级住宅小区、公共娱乐广场等场所按照重要性排序,分步、分批进行无杆化改造。

使用架空绝缘导线是近年来配电线路绝缘化改造中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架空绝缘导线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它通过覆盖于导线表面的XLPE绝缘层可减少线路接地、相间短路等故障,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在通道狭窄的城镇,在安全距离保证的前提下,它通过缩小线间距离使导线排列更紧凑,与建筑物靠得更近,从而使普通导线不能穿越地方,它能畅通无阻。

电缆和架空绝缘导线的推广使用,对线路支接设备、线路金具、安装工艺等,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以下是我们在使用电缆及绝缘导线中的一些经验:

(1)电缆分支箱是电缆线路中搭接负荷的常用设备,电缆分支箱选型时,需尽量选用带SF6分支总断路器的设备。同时,为便于线路施工接地,要求断路器配备隔离开关与接地开关。

(2)为不使电缆分支箱体积过大,影响城市美观,分支线回数一般设计2~3回,至多4回,并根据负荷发展,应预留分支回路。

(3)架空绝缘导线分支与主线搭接,耐张杆引流搭接可使用JJC型穿刺绝缘并沟线夹,避免了普通并沟线夹使用时剥皮带来的绝缘层损坏。

(4)为解决架空绝缘导线线路检修时挂接地线困难的问题,可在线路的适当位置安装JYD型穿刺接地线夹。该线夹的特点如上JJC型并沟线夹,安装时无需剥皮破坏绝缘层,而能保证接地线的正常悬挂。

(5)架空绝缘导线接头,在导线搭接处剥皮后用JT型或JBY型接续,然后套上热缩绝缘层和XLPE绝缘层。如此处理的绝缘导线保证了绝缘层的完整性。

(6)柱上电气设备如断路器、变压器、熔丝等与绝缘导线连接处,可采用专用绝缘罩绝缘。

2.5可持续化发展

因条件限制,县城电网改造中许多方面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如线路电缆化、环网化、绝缘化改造,应根据县城电网总体规划,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短命工程”。为此,我们的做法是:

(1)线路设计时,根据远期规划设计杆型和档距。例如线路近期虽单回路,远期需多回路架设,则按多回路选择杆子强度和安排档距,以免将来回路增加时杆子推倒重来,造成重复建设。

(2)电缆沟砌筑或排管敷设时,根据远期规划预留电缆管线,避免重复剖路。

(3)向规划部门提供电网发展规划,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预留高压走廊及开闭所、变电所场地。

(4)加强与城市规划部门联系,避免在规划变动区、未定区内新建线路。

第7篇: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8篇: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县域金融  制度创新

        1 当前县域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县域金融发展的角度看,一些体制因素制约着金融业在县域范围内更大的作用。

        1.1 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1.1.1 商业银行自身加强管理与县域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198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资产质量的角度出发,较大规模地收缩基层网点,上收管理和审贷权限,实行扁平化管理,这在客观上带来了县域金融服务的消弱。

        1.1.2 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转型快、效益好,因此发展趋势较好,对整个县域地区的经济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所在地大部分在农村乡镇,并采用租用土地和厂房的方式进行生产。这些土地和厂房有的属当地村民委员会集体所有制,无法办理两证抵押,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抵押则存在按年限折旧后抵押率低的问题,无法达到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需要抵押的要求,虽然现行信贷政策允许由专业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担保,但需要企业支付担保费,综合计算后的贷款费用达到10%的年息,企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支行采取授权授信的经营方式,对信贷客户有着严格的客户评定条件和抵押担保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信贷在县域范围的投放比较集中在大项目、规模企业、非生产性基础建设项目上,限制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在信贷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抵押和票据贴现两种方式贷款,而中小企业又无法满足抵押条件,以上原因造成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商业银行放贷难的局面。

        1.1.3 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从三农经济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两种风险影响的生产过程。也必然造成影响农业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众多小农户或种植户的生产相对分散,地域分布广,收益性又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多属长期性投资,风险高,收回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都较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遵循的原则只能是商业银行原则,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带来的更激烈的竞争,为了降低管理和监督成本,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对支持“三农”经济只能是避而远之。

        1.2 农发行、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

1.3 配套金融服务跟不上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县域金融的发展还迫切需要担保、抵押、保险等配套金融服务,在抵押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农户所能提供的抵押物品(没有房地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等),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接受。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别很大,即使银行能够接受这些抵押品,到时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在担保方面,目前县域经济的担保公司存在商业化趋势,他们从商业角度出发,更愿意为一些有规模的企业进行担保,县域内欠缺为中小企业、农产品生产等提供小额担保的机构,在保险方面,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全国仅有几家成立不久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远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 县域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县域金融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还需要着力打造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城乡统筹建设提供必须的金融组织保证和金融制度保证。

        2.1 人民银行应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一是积极协调和督促指导基层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基层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增加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切实改进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银、企之间的关系,帮助银行和企业构筑信贷、项目交流平台,推动银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三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市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向县域提供以增加信贷投入为主的金融服务,适当扩大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放松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控制,调动银行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四是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县域企业的信贷投入。五是实施信用工程。完善银行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

第9篇: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滨江城市、中心区、空间位置、功能构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与研究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沿江城市众多的国家,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水平的高低、使各滨江城市的中心区呈现出不同发展状态,在当前快速城市化以及空间集聚扩张态势下,城市滨江地带的开发已经全面展开,本文试图通过对滨江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演变分析,探讨如下问题:

(1)通过对滨江城市中心区空间演变分析为滨江城市中心选择提供依据;

(2)探寻滨江城市中心区发展趋势;

本次案例分析的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境内河流众多,其中沱江与长江在泸州中心城区汇合,目前已形成“两江四岸”的城市格局,泸州依水而城,城市的产生、成长、发展都受到长、沱二江的影响。

二、第一阶段:临江单边点状发展,中心区尚未成型

人类早期的居民点就是在河流附近产生的,随着居民点发展扩大及城镇形成,其选址多以江河为依托,临江发展。

1、空间特征:城市临江单边点状发展、中心区尚未成型

前工业时代,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由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限制,城市扩张缓慢,城市封闭在由城墙与江限定的范围当中,形成临江点状发展态势,空间没有太大的扩张,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中心区。

2、功能特征:单一行政功能

在此阶段,滨江城市的设置更多是出于政治、军事的考虑(此阶段城市更多是以城郭的形式出现),城市功能相对单一,中心区功能以行政办公为主。

3、动力机制:

江(河)促进城市产生——在此时期,水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江(河)也作为保护城市的天然屏障(政治、军事考虑),人口的集聚与城郭的出现产生了城市雏形。

4、案例分析:宋代以前的泸州城

汉代在长、沱两江交汇之处择背山临江,高不近旱,下不近涝之地设木栅,为江阳县城。选址于此主要原因是该处为蜀南要冲,适于筑城,置州县制约,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三、第二阶段:沿江带状发展,并向陆域纵深延伸

1、空间特征:沿江带状扩张,中心区向陆域纵深发展

伴随着城市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城墙束缚的解除,城市实现第一次快速空间扩张,呈现出沿江(河)线性扩张的空间态势。

在沿江扩展的同时,以城市中心区等功能聚集点为依托,沿对外交通通道向陆域纵深延伸,形成带状延伸+轴向推进的发展模式,并根据聚集点的强弱和数量不同,形成若干垂直于沿江岸线向陆地纵深方向拓进、 长短不一的发展轴线;此时沿江地带主要为码头、企业所占据,城市中心区向陆域纵深发展。

2、功能特征:生活服务功能与生产服务功能

此时的滨江城市中心区功能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在中心区开始聚集商业、娱乐等生活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水运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力以及大批临江产业的建立,生产功能也在城市中心区聚集。

3、动力机制:江(河)带动城市生长

(1)水运是沿江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水运交通以其运量和速度成为工业社会之前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因此沿江城市的形态发展无不是沿河流展开。

(2)临江产业是沿江城市发展的内动力。临江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具有的多种功能,因而对沿江城市的产业发展具有诱发、产生和集聚的作用。

4、案例分析:20世纪以前的泸州城

20世纪的泸州市,空间边界不再局限于中心半岛、小市、蓝田。而是以这三部分组成的核心城区为主体向长江上下游扩张。

此阶段泸州良好的水路运输与区位优势使其工业在川南地位愈加明显,工业园区也迅速在中心半岛周边沿江布局,形成由第二产业布局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城区在沿江工业的带动下依托江阳路、321国道等主干道向内陆延伸发展,此时的城市中心区主要位于江阳路两侧。

四、第三阶段: “一江两岸”城市格局,形成两岸公共中心

随着快速城镇化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通过跨江整合区域空间资源,构建新的城市空间框架,引导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众多沿江城市的共同选择。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国省会城市与直辖市中已有78%的城市成为跨江城市。

1、空间特征:有序缝合,打造两岸公共中心

两岸地区作为城市的断裂部分,首先需要在空间上进行缝合,除了最基本的跨江桥梁与道路外,还需要两岸地区在空间上形成有序的相互作用,能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随着一江两岸的形成,城市中心开始向两岸几何中心——滨江段聚集,最终形成一个围绕河流的城市公共中心,城市的生活、生产功能依次在展开。在此过程中,老城片区通过对沿江地带实施更新改造,使片区城市中心向滨江段转移,而新城片区应做好对沿江中心地带的控制,确保两岸空间成为有机整体。

2、功能特征:生活功能为主

随着城市发展逐渐对环境、人本价值重视的情况下,滨江地段作为城市中珍贵资源成为城市环境升级与品质提升的突破点,其承担着推动城市又一次飞跃的任务,滨江城市中心区逐渐向此转移,其文化、体育、休闲等生活逐渐加强。

3、动力机制:

(1)由于陆域交通能力提升及其运输时间优势,城市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滨水工业逐渐迁往内地,由于技术的进步,大吨位港口开始向城市以外水深条件更好的地方转移。

(2)政府因素是沿江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以废弃工厂为主的沿江地段是城市中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段,加之滨水区开发能较快树立城市形象,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容易获得房地产业、商业及广大市民等多方面的支持,获得巨额的开发启动资金,促成项目的实施。

(3)“以人为本”价值的回归是沿江城市发展的新动力。由于沿江地区靠近水域,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对人的身心是一个极大的放松,在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推动下,使得城市对高品位城市中心区的需求在上升。

4、案例分析:当前的泸州城

泸州城生于沱江,后沿长陀两江带状发展,城市中心处于中心半岛范围内,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近期城市中心将会转移至以茜草为核心、包含长江北岸滨江地区构成的城市中央商务服务中心区(CBD),统领城市各片区发展。当前,茜草组团沿江地带的工业企业已经全部进行搬迁改造,跨越长江两岸的茜草中央商务区(CBD)正逐渐成型。

五、发展趋势判断——从“轴心辐射”到“区域复合”

1、未来滨江城市中心区发展演变趋势

(1)从“单核统领”到“多核联动”

滨江城市是以江河为发展带向外辐射发展的,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空间逐步向外扩张,同时伴随着城市新功能聚焦点的出现,滨江城市将逐步从“单核统领”到“多核联动”的空间发展模式演变。滨江城市将沿江形成多个中心区。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滨江城市应对两岸沿线地区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共同考虑,整体发展,并通过滨江开敞系统的延续构造可持续的生态空间。

(2)主题凸显、功能互补

对城市中不同河流、不同公共中心,结合其自身特点、两岸现状发展特征以及在滨江整体空间序列中的定位,赋予其不同的发展主题,两岸功能布置以及中心打造围绕该主题展开,体现滨江地区各自明显特性。

2、案例分析:未来的泸州城

由于江北新区的提出,泸州中心城区范围扩展至泸县神仙桥码头周边地区,促使大泸州发展新格局形成,新视野背景下的大泸州市区空间构架将会发生重大改变,即从“单核统领”向“多核联动”的模式转变。

位于中兴生态园东侧和北侧的大片区域将成为城市新的发展片区,中兴生态园从城市边缘一跃成为城市东部几何中心。围绕该区在沿江地段打造集高端城市商务旅游、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央生态核心区(CED),满足休闲时代城市功能发展的多元化需要。中央商务服务中心区(CBD)区与中央生态核心区(CED)功能互补,将成为服务大泸州市区的“双核”。促使大泸州市区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转变,形成“一带双核”全新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杨俊宴、阳建强、孙世界.滨江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学思考, 2007/12

[2]李伟红.国外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2010/10

[3]李增军.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的共生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2

[4]林琳、傅鸣、许学强. 广州珠江滨水区更新模式的思考,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