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课时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课时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课时教案

第1篇: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一、学案的内容和编制

学案主体一般由教师编制,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完善并改进,使学案更适合学生实际。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不仅有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学案的组成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反馈练习等。

学案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学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情并有针对性地渗透学法,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好教师的“导”。 学案决不能成为单纯的另一份额外家庭作业,要防止成为练习册。

二、学案应用的基本程序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上课流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分组探究――精讲点拨――巩固训练――反思总结。教师应提前一至两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找出本次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然后,教师在课前收集学案进行批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学习的方向和重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分组探究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在课堂上,简洁的导入之后教师即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学习新课内容的认知情况和主要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导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通过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经小组交流后,一般问题都基本解决了,但有个别难度大、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或根本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点拨和探究的方式针对疑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让学生当堂训练,检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最后每节课上留3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巩固收获。还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一方面迁移形成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学案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案的编制既要体现集体智慧又要适合个体。老师要独立编制完成所有的学案很难,这就需要集体备课,注重教师的合作但又要适合本班学生、符合教师自己的导学风格和习惯。所以,对于集体编制的学案,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身加以调整,做到“量身定做”,不能图省事,拿来就用。

2.在应用学案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学生能自主完成的部分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做到教与学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

3.在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既可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贯通,又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还要及时进行跟踪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4.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所有学生,为所有学生创建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特别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可加强个别辅导,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5.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四、学案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由于学案经过了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但是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学案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怎么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另一种情况就是追求学案编写的完美,加重了师生负担。在学案导学中,如果学生过分依赖学案,教师就会担心学案有所遗漏,进而过于追求学案形式和内容的完美,使得学案越编越厚,内容越来越多,教师面临着精力和时间的困境,学生也增加了负担。

第2篇: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学的呼声不断响起,素质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推进,就要求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新开拓,还要实现知识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学学生人文化素养的培植,坚实中学学生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生涯的基础性教学课程,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学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能够在语文的课程过程中,实现语文教学高效性的教学模式。

一、实现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语文,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精髓,也是我国历史精神的文化传承,它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实现学生的文化感悟,能够通过体会语文中的精神气息,实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领悟,所以,实现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

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氛围下,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能够在教师的有效性引导下,实现语文知识的感悟与体会,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各种语文知识点进行熟悉了解、掌握,从而在这种较为有序的学习进程中,实现语文的效率性学习方式,建立系统性的语文学习模式,进而在这种高效性、系统性的学习思想下,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提升。

2. 有助于推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语文代表着一种文学精神,它喻味着人类精神的传唱,所以,在良好的文学气息下,使学生感悟语文的真、体会语文的善、感知文学的美,它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不断的给自我以力量,给自我精神以振奋,进而推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在人类的优良文化精神成果中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外修养。

3. 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怀

语文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不断地倾吐着那时、那刻的人文情怀,它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是人类文化的精神结晶。它传演着历史吞吐的文化趋流,悠扬着艺术的声声款曲。透过语文,透过语文的文学熏陶,透过历史长河中歌叹的铮铮铁骨,感悟了、留下了、塑造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有机的中学语文课程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情怀的塑造。

二、对现阶段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欢呼,也不断在各个省市地区不推行,但从整体的实践效果来看,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的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入影响

我国具有千年的传统教学历史,具有扎根的传统教学观念,所以,正源于传统观念的深入影响,便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高效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师的意志为核心,学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受教师的安排,并不能够反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旦有反对的现象,就认为这种行为属于不尊师重道。另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只知道照本宣科。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厌恶。

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是高效性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得不到实施的重要原因。实现高效性的语文课程教学,就需要教师能够应用巧妙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创造语文乐趣氛围,不断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然而,目前一些教师仅仅是借鉴前人的知识总结,仅仅是把语文知识进行简单讲述,不注重优化课程氛围,也没有实现教学的有机结合,长此以往,素质语文教学也知识空谈罢了。

3.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前沿化发展,一些更有趣的产品诱惑着学生的大脑、心灵,这样就使得学生逐渐的开始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失去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就不会专心听讲,也不跟着教学的节奏进行知识接受。因此,在这种长期性不听课的学习习惯下,就会使学生不仅不能够实现文化素养的培养,也不能够取得良好的语文成绩。

三、开展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有效性探案

中学语文课程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性课堂,也是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阶段,所以,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了实现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就需要不断探讨、不断革新,从而实现中学语文课程高效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1.与时俱进,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中学语文教学作用,就需要抛弃旧的、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汲取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立足新的时展的环境,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提升学生语文成效为中心进行教学任务的开展。一方面,就应该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语文知识比赛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还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具有独立的进行语文知识接受,与教师能够一起进行文学气息感悟,从而实现中学语文课程的高效性。

2.开展有效活动,实现语文教学趣味化

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进行语文知识竞赛也是实现高效性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实现语文的趣味性教学,还能够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文学知识收集,从而实现学生的文学知识结构更为优化。例如:在进行《威尼斯商人》教学时,教师首先就让同学谈谈有哪些吝啬鬼形象,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思考,再找出著名名著中的吝啬鬼形象,然后,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好好透析以下剧中葛朗台这个人物,再用具体事例进行说明,最后,让大家一起讨论,从而创造一种较为活跃的学习氛围。所以,优化语文课程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成绩、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举行有效的语文知识竞赛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3.积极引导,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使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应该从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抓起。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就应该扎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定期对语文的古文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检查。例如:在进行《论语》教学时,就需要定期对《论语》中的字词进行有效分析,之后,对词的用法进行检查,也就是说,教师要担当好学习监督者。其次,让学生重视诗词的背诵。诗词是中国古代语文的精华,是我国历史语文的璀璨。最后,注重语文的应用性。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小学生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朗读比赛、诗词大比拼等方式,从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基础上,实效高效性课程教学。

在那绚烂多姿的语文芬芳里,在那顽强坚韧的文学气魄里,在那历久弥香的荡气柔肠中,留下的是精魂,传承的是精华,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文学精神的延续,为了实现语文教学更好地成效,就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案,实现中学语文课程有效性教学模式构建的目的。(作者单位:昆山市费俊龙中学)

参考文献:

[1]龙彩珍.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2]陈惠敏.新课改模式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和谐构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8)

第3篇: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关键词】打造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备课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5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够达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和思考,来谈几点建议。

一、有效的备课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显得很随意,没有钻研新课标的要求,一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等等,这和教师不认真备课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备好教材和备好教案是很重要的,也积累了很多好的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这里着重强调新课标下所强调的两点,那就是如何备好课标和备好学生。一是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读的“三本书”。教师备课时,往往只读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这样的备课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远,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钻研深、钻研透。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时都要翻看。由此可见,备好课标是备好课的基础之步。

二是备好学生。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教师的教,它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它从教案上第一个字的出现起就已把教师的教作为主动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对待。在这种教案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的教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的教案亲密配合,最害怕发生的则是学生的学偏离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学效果不理想,那教师埋怨的往往是学生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学生没有与自己备的教案好好配合。这样的课堂,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

二、有效的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提问显得很随意,课堂上的很多提问都是可以可无的,这当然难以达到新课标倡导的高效课堂的目标。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一项随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就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如何提问,才算是有效的提问呢?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教师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第二、三次对话问题相仿,略)。教师B: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教师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的设计共有4个小问题。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2句中,后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3句中。我们暂且不论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就引向的阅读空间来说也实在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 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三、有效的情景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权威,并不是很注重强调营造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标强调,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第4篇: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阅读,就是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新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记叙文,本课题所指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解读,本课题所指的解读,就是记叙文的阅读解释;分析、研究;理解、体会。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

1.如何正确地解读记叙文文本?

2.如何有创意地解读记叙文文本?

3.如何正确地驾驭记叙文教学课堂?

4.如何有创意地驾驭记叙文教学课堂?

这四个问题贯穿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每个环节,是每节课都必须回答和反思的。当然,前两个问题侧重于备课时解决,后两个问题侧重于上课时解决。

(二)基于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

1.探索实现记叙文文本解读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2.探索解决记叙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记叙文文本解读与记叙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4.探索建构务实、有效、健康、灵动的记叙文文本解读机制和记叙文课堂有效阅读教学模式;

5.探索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注重文本的个性解读

解读文本,挖掘内涵,巧妙运用文本,是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着力点、突破口。

1.做一个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者。

2.突破教参藩篱,发现文本价值,力求新颖的教学设计。

(二)优化处理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内容的优化就是选择所授课文中的片断作“例子”,精要地讲解,使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举一反三,达成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

第一,选择能体现有效知识的“例子”。

第二,选择能体现和落实本课教学目标的“例子”。

(三)探寻教学最佳切入点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切入点,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高效,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好的切入点一般应具备这样几个特点:1、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迅速集中思维,让学生直奔学习重点;3、准确抓住整篇文章的要害,“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

(一)将记叙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合而为一。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解读是为具体教学服务的,不同的解读结果所形成的教学设计千差万别,优劣泾渭分明,效果也大相径庭。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文本解读有三种形态,一是文学欣赏,二是文学欣赏之中偶有对教学有用的点上的知识,三是为搞好教学设计而研读文本。三种形态之中,我们不欢迎第一种,不拒绝第二种,尤其欢迎第三种教研形态。推崇不同执教者对同一课文的不同设计(以三种为宜),从而通过“同课异构”,寻找记叙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更好途径。

(二)将课例研究与主题教研相结合。

第5篇: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评价

什么是高效呢?我理解的高效指的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语文知识,并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对创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精心备课,为创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必经的过程,它也是一位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对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量资料表明,如果一位教师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钻研课本教材,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准备教学教案,那么这位教师是比较善于成长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备课时,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小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现在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只要把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其他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兴致盎然地讲,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教师从不与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互动。而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师要把自己当做课堂的引导者,学生为课堂的主要角色,因为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教学活动不让小学生参与,他们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别的事物转移。

比如,三年级下册11课《倾斜的伞》主要讲的是作者与外公之间的亲情故事,因为小学生也正是处于被家长爱护和呵护的时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和亲人之间的温馨故事,描述一下在生活中令自己感动的细节。因为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所以他们对这个话题肯定都有话说,而且小学生跟中高年级的学生相比,没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他们也都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与亲人之间的幸福感受。如此一来,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同时也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它具有声、情、形并茂的特点,可以把教材内容变得具体化和实物化,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既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必修四16课《形形的植物》这篇文章时,我就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世界上各种植物的图片,并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奇趣无比和五光十色。因为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被激发出来了,从而更认真、更有效率地完成本篇文章的学习。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绝对不可以滥用多媒体技术,因为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运用多媒体的,对它过度依赖可能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

小学生都喜欢听老师的表扬,因为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而且小学生在听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以后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们可以在他们回答完问题以后,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尽量使用一些赞美的语言,如,“非常棒!你的答案甚至可以作为标准答案了。”“没关系,尽管答案不够完美,但是你的勇气可嘉,大家鼓鼓掌。”等等,这些都可以用作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常用语言,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当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也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只想听老师表扬的虚荣心理。

总之,建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当然,我们还要继续研究和探索,寻找出更多适合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武宏.小学语文高效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6篇: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合资源;互动

我们都知道任何课堂都存在预设,预设就是对课堂未知的教学过程实施模拟、演练,就像军事预演一样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教学过程又是变化的,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所以教学中随时都存在生成,即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将其中有效的生成融入课堂让课堂变得更精彩同样符合预设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应该协调统一,而不是相互抵消。为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细节,做好预设,并对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及时有效调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一、精心预设,优化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高效,从熟悉教材,设计教案到课前的基本准备都是预设的工作。预设的好坏关系着课堂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引导着课堂的生成,好的预设能成就有效的生成,能优化生成;而没有计划的,不认真的预设将使课堂变得混乱。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预设呢?

1.设计动态的灵活预设

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再美好的预设都不可能完全呈现课堂的真实过程,而在新课改重视教案设计的思潮下,出现了过度严格执行教案的形式,教学过程变得死气沉沉,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动态的预设,让课堂有效生成随时能融入教学,成为教学的助理。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讲述自己信赖别人,别人信赖自己的故事。

生1:我们日常做的“自己往后倒,别的同学借助自己”的游戏,就是一个信赖同学的表现,我信赖别人,可以放心得往后倒,这种信赖让我心里很舒服,很有安全感。

生2:……

这样的设计就给了学生灵活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意思,融入课堂,教师再通过这些有效的生成,引导课文的预设,让课堂不仅有规矩,更有活力。

2.预设应该整理资源

小学语文与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学预设应该从方向上掌控,让学生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跳出文本,拓展更多的课外资源,链接生活与课文。这样学生就能更有效地去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这课时,如果没有联系生活学生这几个年龄段是无法理解盲童的苦难的。而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发掘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感悟盲童的内心世界,体悟文章的真正含义。

二、捕捉生成,完成预设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捕捉课堂精彩的生成机会,实现有效的预设目的。

1.抓住有效的问题生成,促成预设

例如,在《触摸春天》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蝴蝶明明是被盲童抓住的,为什么写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呢?

生:难道是听出了蝴蝶的飞翔?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乘机引导: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走进盲童的内心,没有偏离预设,反而优化了生成。

2.互动生成中感悟、思考,完善预设

教学是双向的,很多生成都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将生成引向预设,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思考。

例如,在《凡卡》这课的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凡卡为什么会写信?”的问题。

师:凡卡没有读过书,他根本不识字,为什么会写信?

生:我知道,凡卡会写信,是他爷爷教的。

师:是吗?请你说说理由。

生:因为从文中对凡卡梦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爷爷识字,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曾教过凡卡。

生:老师,我认为凡卡会写信,还与席瓦列维父老爷家小姐有关,因为我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的全部文章。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能看出你平常很爱阅读,涉略很广泛,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哦!

生:老师,会写信,为何他却不会写信封呢?这难道是因为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没受过专门的教育的缘故?

……

通过师生的大讨论,课堂不仅生成了对凡卡会不会写信的思考,更形成了深刻的感悟。这依赖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及时的捕捉课堂生成的细节,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分析: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生成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但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愉悦的讨论环境中相互激发,思维不断碰撞,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生成,教师将生成引入课文预设,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调控,灵活的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7篇: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30-01

小学语文教法的改革应该是建立在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基础上呢?笔者认为应该确立三种意识,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本意识、规律意识、创新意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本意识

近些年来,教育的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的争论日趋激烈,笔者较倾向于前者,因为人类组成社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的个体的生存,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的个体的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尽可能使个体得到幸福,小学语文教学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它的工具性,即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语文这个工具去适应和服务于社会,而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人文价值和人本意义。在校的儿童学习语文固然有为将来打基础的目的,但是儿童学习语文更重要的还有现实的人本需要,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过分地强调了儿童的未来,往往忽视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过早地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就附加了过重的社会功能性负担,只记得学生必须为将来学本领,而忘记了人生初始阶段――儿童,除了为将来学本领以外,他们还应该有属于儿童的现在。他们的兴趣、童稚、特性与未来社会功能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对立。儿童学习语文首先是现实交际的需要,语文教学就是要十分关注儿童这种需要,以儿童现实的人为本。

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学习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观点比较流行,在笔者看来,有了后“两主”,以学生为主体就很难真正落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被教材和社会本体论训练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便被自然消解,因此,小学语文课就变成了在社会本体论思想引导下的工具化的训练课,儿童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儿童学习语文与现实儿童的需要似乎无多大关系。儿童的主体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在没有人本意识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发挥的,只有牢固树立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本意识,才能使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

教师在上课时,绝不能把自己扮演成知识的化身,用讲授和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要把自己作为儿童平等的伙伴、朋友,引导和启发他们愉快地学国的语言,运用祖国的语言,在学习和运用中获得满足和幸福,这种满足和幸福都是现实的,都是以儿童现实为本的。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咀嚼知识,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把教学变成了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的非主体性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应该把握住 以儿童为本,牢固树立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本意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意识

小学语文教改的追风现象比较严重,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还没有树立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意识。不管教法如何花样翻新,如果没有规律意识,教改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什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这样一些规律必须遵循:(1)情感驱动的规律;(2)情境创设的规律;(3)启发诱导的规律;(4)循序渐进的规律;(5)活动渗透的规律;(6)拓宽积累的规律;(7)养成语感的规律,等等。如果我们的教改是围绕以上所罗列的规律来进行,我们就不会盲目去追风,就不会机械地以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否定另一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但规律却是法,必须遵循。

如果掌握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教法改革形成多种模式,而不被一种模式禁锢起来,教法的改革只要遵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应该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事实并非如此,小学语・文教法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改革,一窝蜂式的改革,一刀切式的改革,这种改革从一开始就是违背规律的,一说“以讲代读”就都“以讲代读”,一说“以问代讲”就都“以问代讲”,一说“以读代讲”就都“以读代讲”,结果教法改革进入了一个误区。造成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我们缺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确立规律意识。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

要使我们的儿童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教型的教师,使我们的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满足于教学参考书,依赖于优秀教案选,日久天长,慢慢形成了一种惰性,智慧才华渐渐衰退,教书匠的形象便日渐清晰起来。

第8篇: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资源得以丰富,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一、优化备课资源

备课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准备阶段。在传统备课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写教案,对于教学资源的拓展很有限,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备课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乐趣,从而通过优化备课资源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例如在教学课文《花钟》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阅读课文,并为其介绍不同的花开放的时节,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或是日常的生活了解不同的花,这使得备课过程单一而无趣。利用多媒体设计备课教学,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更多的资源信息,并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在备课时进行相应的预设与生成,从而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得备课更有效率,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也为学生的课堂高效学习打下基础。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对于感性思维比较强的小学生来说,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这则寓言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个动画片,学生看过这个动画片后,对于这则寓言中的人物会有深入的认识,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拉弓射箭时受伤的大雁惊恐的心理,从而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学习这篇文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生动形象的人物呈现,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起来,在充满学习兴致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就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构建出趣味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的一点是突破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借助讲授的方式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抽象又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例如在教学课文《长城》时,由于很多学生都没有亲眼看过长城,很难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课本中的插图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学生观看这个图片难以真正地体会到长城的连绵不断,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长城的视频,让学生跟随连绵不绝的城墙与山脉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重点与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网络资源,搜索一些与长城有关的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图片,让学生对长城不仅有理性的认识,而且有感性的理解,从而赋予长城内在的含义,提高学生的素养。

四、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的体验与感受真正体会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首古诗的音频,并配上离别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品味其中的离别之情,而且由于小学生是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师可以在解释古诗的大意后,让学生将这个古诗编造成一个小故事,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学生在讲述与编造的过程中也会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对这首古诗的理解能力,进而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慧.小议高效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第9篇:小学语文课时教案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练习 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注重强调的是练习的成效性,即教学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高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活动需要代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为了落实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划分好每堂课需要完成的相关练习,包括练习的目标性、针对性和成效性,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考虑,以便花最小的精力完成高效率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语文课堂训练的同时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促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纵向分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下文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小学语文学习策略,以期对学生课堂练习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并不是简单地整理练习知识,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练习出题。让学生练习题目更具有针对性,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练习方法及相应的解题步骤,以期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重难点,及时帮助学生扫除语文学习障碍,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并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内容。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地练习备课。例如:教学《沿着走过的路》一文时,先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何人及为什么要走走过的路,包括是怎么做的及结果什么样。通过设置一系列课堂练习题目,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叙事线索,并且采用“课题拓展法”概括文章相应内容,使文章脉络清晰,学生课堂训练效果具有较高的成效性。另外,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注重句子之间的衔接作用,根据文章重难点分层练习,教师应该参考教学内容,在课堂训练过程中有效增加训练难度,练习内容要尽量进行多样化处置。最后,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充分考虑练习含金量,避免学生做无用之功,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二、深入研究文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应运用一定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深入研究文本,把对文本的训练与学生的实际领悟语言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关语言实践练习活动。同时也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个环节,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点都能充分达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可以从网上寻找一些相关教案,但是备课的前提应该熟悉掌握教材本身内容,并设计课堂练习内容。例如在《教师用书指导》教学中有指导教师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有效性的详解,让学生将练习过程中不能深刻理解的句式或者不明白的短语用线划出来,待教师进一步讲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辅助教课。例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感恩有关的视频,视频直观的思想表达方式比教师枯燥的授课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小段观后感,阐述自己对这段视频的认识,并在课堂最后讲述自己是否经历过类似事情。这样,学生通过课上对文章的有效练习,尽快掌握文章及结构线索。另外教师应逐步分层次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且指导学生对文本的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在生活中有效运用情感经验和生活体验,使其运用到实际语文练习中。

三、把握文本特点,适当进行拓展训练

要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课堂作业设计中必须重视文本,教师要以课本知识作为拓展训练平台,逐步加深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课堂作业设计途径,提高设计内容的含金量。另外,教师还应该把握好文本学习的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作业完美结合,解读文本是实现教学内容优化与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课堂作业设计的方面,避免冗杂现象存在,以免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章特点进行适当的“听记训练、口语训练、朗读训练、拓展训练”等练习,并在思维训练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教授《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编制一些角色扮演小游戏,让学生举手扮演小蝌蚪和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遇到的乌龟、鲤鱼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有感情地朗诵,并鼓励学生感情要丰富。这样通过在课堂上有效朗诵文章,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语文教师设计课堂作业时应从学生个体发展出发,提倡设计的课堂练习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又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练习中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江毅华.低年级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