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生活业与广州旅游产业融合的背景
(一)“旅游+”新时代催化旅游产业的拉动力
在上年中下旬,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发表署名文章,宣告我国已经进入了“旅游+”新时代,需要开明开放开拓地迎接其的到来。并且,在文中提到,“旅游+”需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推动力和产业融合能力,以及其集成与促动作用,为其他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创新提供平台,助力新业态形成,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二)国家政策呼吁生活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与中国人民生活品质提升息息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体育服务业要在产业融合中寻求发展,并要在发展中规范。
(三)生活业与旅游产业实现突破瓶颈的契机
新时代到来赋予我国生活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新的特性,也给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国生活性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的状况在这种背景和潮流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而生。广州正好借此契机,推动生活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促进生活产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生活业与广州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及其融合原因
(一)生活业的概念
生活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它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中(非生产中)的各种需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大力发展生活业主要包括的重点内容包括:健康服务业;体育产业;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家庭服务;法律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
(二)产业融合的概念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生活业与广州旅游产业融合的原因
首先,旅游业与生活业的融合是现代旅游企业为实现利润增值目标的主要举措之一。因为,产业融合的可以带来大量新业务和新产品,达到产业创新而由此获得更广范围的经济来源;而且产业融合的结果扩大了企业规模,从而达成规模经济,从而提高收益,如旅游业与商贸服务业的融合,产生了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以及会议旅游等旅游产品。而广州作为“三年冠”的“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为旅游业与生活产业当中的商务服务业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广州旅游企业发展商务旅游与奖励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其次,现在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与特定性是旅游业与生活业融合的决定因素。超出单产业范围的消费者需求,自然而然地在促成产业融合;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促成企业多产业合作,开拓跨产业业务,形成新型的产业业态以及旅游方式。例如,随着现代大众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升,健身活动与旅游成为人们主要的锻炼与休闲方式,旅游产业与生活业中的体育产业的融合而成的体育旅游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追求健美时尚的需求,体育旅游业应运而生。并且,随着广州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的接连兴办,2015年亚冠足球联赛的举办以及2015年万达体育总部落户广州,都使得广州体育产业的影响力原来越巨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广州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激烈竞争的市场与产业现状加快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旅游业开放性强,产业壁垒低,是个竞争较充分的行业。而旅游业与生活业的融合可以更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现代市场竞争的特点,提升产业创新,增加产业价值,形成特色服务,应对市场竞争。例如旅游产业的与健康服务业的融合,形成食养旅游,依托“食在广州”的盛名,形成了一项特色的旅游服务。
三、基于生活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广州旅游产业新业态探析
生活业与旅游产业具备很好的融合性,其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两者的融合表现在:首先,旅游业与商贸、食养健康、文化创意等生活业中的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广州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拳头产品的再打造以及精品线路重塑;其次,旅游业同广州房地产业、咨询教育等生活业相融合,不仅可以盘活原有的区域服务业资源与旅游业资源,还能促进两大产业资源的资本增值与价值提升,并且可以达到两大产业资源配置及融合优化升级的目标,最后有效促进基于生活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广州旅游产业新业态的形成。
(一)商务旅游业:商贸服务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经贸合作与国际旅游逐渐融为一体,商务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广州是“千年商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之城,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核心枢纽城市,也是我国入境商务旅游流最重要的集散中心。广州此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为商贸服务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而繁荣的商贸服务业能带动了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进特色旅游商贸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带动、促进商务旅游发展,培育旅游餐饮消费热点,营造和谐旅游消费环境,为旅游业提供潜在的旅游资源。商贸物流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式发展的新模式,对于促进广州都市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都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另外,商贸服务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式发展的新模式,其内容更加丰厚,不仅包括只传统旅游服务的“食住行游购娱”的内容,还能向具有会展策划、旅游咨询等需求的商务人士提供增值服务。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一系列商务流程都能通过网络业务方式来实现。现在商务旅游业能以最大限度满足商务旅游的企业或组织的个性化要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旅游产品。
(二)旅游房地产:房地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随着现代大众生活水平的优化以及休闲概念的强调, 旅游的观光功能不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休闲以及体验的功能不断被提及, 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创新迫在眉睫;于此同时, 近期在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下,国内房地产业开发销售前景不明, 房地产业的波动性增强,因此,房地产业也急需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种背景之下,旅游产业与地产业的融合能达成双赢。旅游带动了房地产项目的关注度以及人流量,提升了房地产项目的价值及内涵;而地产项目能为旅游项目的实施提供充沛资金,有利于达成盈利的局面。旅游地产是房地产开发中的对于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应用的最卓有成效的一种模式。
近几年,我国旅游房地产业迅猛发展,试水旅游地产业的企业就接近两百五十家,并且旅游房地产市场被业界肯定与看好,觉得有广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以“观景、野外活动、休闲体育旅游”为主题的度假式别墅、公寓以及酒店就有上百家。从最早的深圳华侨城旅游主题公园项目拉动地产开发到后来的海南“南海传说”、三亚、博鳌等,旅游房地产项目原来越多,而且都基本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在广州花都,广州万达文化旅游城,将于2018年全面开业,预计每年接待超过2000万世界游客,让广州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万达文化旅游城融合全球顶尖文化、旅游、商业、生活理念,包括大型室外主题公园、大型舞台秀、酒店群、酒吧街等内容,是万达集团将全球优秀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通过研究比对,予以万达文化旅游城更多的文化特色,同时将旅游、观光功能结合起来的巨无霸型商业消费王国。
(三)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随着文化的散播以及大众文化意识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包容性、开发性高的产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成败与旅游产品设计的优劣是影响其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而文化创意产业以其高包容度、强传播性以及创新性等特点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打开了新的窗孔。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形态与正确方向。
近年来,利用旧码头或旧剧院等改造而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全国许多城市中不断涌现。广州的创意园发展势头迅猛。从2005年广州首个文化创意园――信义会馆开园后,各具风格、各种规模的创意园便层出不穷,共同彰显着广州的文化魅力与城市风采。与此同时,这些创意园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与游玩。广州天古仓,以前还是破旧的仓储码头,现在已经成为名声在外的创意园。而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岭南印象园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并能体验岭南乡土风情和岭南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吸引无数游客前来体验岭南文化,进行休闲旅游。该景点连续三年被旅游行业评为最具吸引力文化旅游景区。
(四)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随着旅游业和体育业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产业体系与结构的日渐成熟,产业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体育旅游的出现正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产业融合的产物。
广州气候四季宜人,水热同期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同时,广州具有丰富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如有白云山风景区、从化温泉、帽峰山森林公园与流溪河森林公园等,从山峰到湖泊,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形态都为开展多样化的参与性体育旅游活动提供了场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14-03
1引言
生态旅游是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环境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自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宣布为“环境生态年”以来,生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态旅游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使得生态旅游呈现出了大众化发展的趋势。然而,我国目前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差;生态教育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严重不足;植被破坏;景观与自然遗迹破坏;水体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张家界的重要生态旅游资源——黄龙洞也不例外,其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作为因旅游建市的张家界,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所以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在我国,先后有学者从外部性、博弈论、法律等视角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研究,但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专门就某一景点作出分析的并不多见。同时,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目前的热点理论,本文试图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联系在一起,以张家界黄龙洞为例,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生态旅游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期为张家界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
2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源于企业管理领域,现被应用于旅游开发、高校治理等多个领域。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于1984年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中对利益相关者做了如下定义:“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它指出了各个组织同利益相关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将研究主体开始向政府、城市、社区、社会团体发展,同时延伸向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根据Swardbrooke(1999)的研究,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直接在旅游业就业的人、不直接在旅游业就业的人、当地企业的人员)、政府机构(超政府机构、中央政府、当地政府)、旅游业(旅游经营商、交通经营者、饭店、旅游零售商等)、旅游者(大众旅游者、生态旅游者)、压力集团(环境、野生动物、人权、工人权利等非政府组织)、志愿部门(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机构、发达国家的信托和环境慈善机构等)、专家(商业咨询家、学术人员)、媒体等。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实现形式,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也大体相同。依据其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态旅游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生态旅游紧密层利益相关者和生态旅游松散层利益相关者(如图1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要很好地保护和开发好各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如根据张家界黄龙洞的实际情况来找出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正确分析各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与主要利益诉求,在满足其利益要求的同时,形成一个由主要利益相关者交互联系的利益综合体,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对张家界黄龙洞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调研了解,湖南省政府及张家界市政府(以下简称为“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者和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以下就各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作简要分析:地方政府为前往黄龙洞的旅游者(途径①)、当地居民(途径②)和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途径③)提供政策、制度、公共事业经费等公益产品和服务;而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为满足旅游者(途径④)和当地居民(途径⑤)的需求搭起了桥梁,彼此直接或间接紧密相关(如图2所示)。
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虽然相互关联,但是彼此所追求的利益却各不相同,具体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对黄龙洞生态旅游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当地居民和张家界市旅游企业而言,则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即收入的提高。
另外,由表1和图1可知,一方面由于利益相关者在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主要利益诉求不同,目标实现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实现都是基于黄龙洞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必然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3黄龙洞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基于上述对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主要利益诉求的分析,保护与开发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必须统筹兼顾,在尊重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每一利益相关者的职能。
3.1各级政府——优先规划,有限主导
湖南省政府及张家界市政府要优先规划,确定旅游产业在张家界经济中的战略定位,对黄龙洞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快完善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法规与政策,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制度,制定有效的政策框架和约束条件,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监督旅游企业的行为,对黄龙洞的生态旅游资源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促进黄龙洞的居民参与的有效开展,为黄龙洞居民创造教育和培训机会,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注重地区本身的内涵发展,而不仅以发展旅游为目的,使各部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地方政府职能应该从完全主导转化为有限主导。政府要不断弱化自身的经济职能:将微观层面的职能转由市场机制去完成,通过旅游产业政策来引导调控旅游开发商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从宏观方面把握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战略定位、旅游战略目标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对旅游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进行考察,确保环保措施可行,加强环境审计等,以此来引导旅游企业对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合理的保护与开发。
3.2旅游企业——绿色营销,科学执行
张家界市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黄龙洞的生态旅游资源资源,进行绿色营销,特色化经营,大力开发一些生态产品,注重产品质量,而不片面追求量的扩张,并注意协调好与黄龙洞居民的利益关系,向黄龙洞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或培训机会。同时,旅游企业应该科学的执行地方政府的政策,在对黄龙洞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对于不会破坏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的项目,要以开发利用为主,大力开发建设;对于一些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生态旅游资源,则应以保护为主,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科学地开发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做到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可在旅游区划分保护范围,实行分级保护,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技术要求,确定保护级别,实行分类保护和分区保护相结合的方法,既能保护到整个黄龙洞范围,同时又能满足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保护要求,维持生态平衡。另外,旅游企业可以在黄龙洞旅游外面设立一些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对旅游者进行黄龙洞资源的保护教育。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应该既具备获得经济收益的经营能力,更需要有资源保护意识和专业技能。
3.3旅游者——明确动机,环保出行
旅游者应该明确旅游动机与目的,如了解黄龙洞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了解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以便在旅游过程中,尊重其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欣赏和研究黄龙洞的溶洞景观;感受黄龙洞里的迷宫,开拓视野,放松心情等。另外旅游者应该环保出行,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好洞中的溶洞资源,自觉约束自己在黄龙洞中的行为,对那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观;也不能在溶洞里面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更不能为了凸显自己,在禁止摄像处拍照或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流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总之,旅游者应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要尽量减少对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的负面影响并且积极参与各种保护活动,通过自身的行为保持并改善黄龙洞的生态环境做贡献。在旅游活动结束后,能够将环境保护和文化尊重的意识融入其现实生活之中,并向同事邻居等宣传黄龙洞旅游资源保护,通过自主的行为来推动生态多样性的保护,从而推动黄龙洞资源的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3.4当地居民——有效监督,积极保护
在黄龙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其中,并且协助政府对旅游企业做好监督工作,确保黄龙洞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同时,当地居民应该自觉维护洞中资源,为前来观光浏览的游客树立一个好榜样。此外,通过各级政府的教育与培训认识到自身积极地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人情与文化是对生态旅游者的重要吸引,在改善自身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懂得欣赏和珍惜洞内所具有的传统特色与文化,认识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能力是发展的出路。只有当地居民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素养,并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更好发挥地方特长和传统,比如土家族歌舞表演、哭嫁等习俗,增加生态旅游地的吸引力,维持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张家界黄龙洞的生态旅游是基于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发展起来的,所以,只有居民真正参与到黄龙洞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来,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更能体现张家界生态旅游的魅力。
4结语
生态旅游作为新型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旅游模式,对张家界的旅游经济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溶洞资源的代表性景区,黄龙洞已经受到了不小的损坏,其溶洞资源价值不断下降,亟需得到治理与保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社会损失。因此,张家界市政府及相关单位、部门要即时转变发展思路、找准定位,制定与地方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紧紧抓住政府、生态旅游企业、地方居民、生态旅游者等四类利益相关主体,让他们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中来,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切实保护黄龙洞的溶洞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将张家界真正打造成世界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崔书红,王捷.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环境保护,1999,(9):35-36.
[2]陈学林,戚鹏程,曹昀.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学学报,2004,(2):104-107.
[3]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9):25-30.
[4]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46.
引言
尽管目前关于生态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但却有一个核心内涵,即生态旅游是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方式。在总结各方学者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知识,到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这种特定旅游方式开展的前提是不改变当地固有的生态环境系统,增加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机会,使得目的地依靠旅游脱贫致富,并且能使当地居民享受到旅游发展的果实。它包含以下特点:1.旅游目的地为“自然区域”或“特定的文化区域”,区域范围可能是现实的行政区域,也可能是无边界的;2.进行此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知识,或者是欣赏和研究生物部落系统及相关文化特征等;3.从事此项旅游活动的原则是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并且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使得当地居民利益上有所增加。
一、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
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直接或者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人,企业工作的人员)、政府机构(中央及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旅游企业(涵盖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方面的经营商、零售商等)、旅游者(大众旅游者、个性旅游者、生态旅游者等)、相关利益集团(环保、野生动植物、社会团体、工人权利捍卫者等民间组织)、专家(学术研究者、社会评论家、政策咨询家)、新闻媒体等。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政府、保护区、当地社区、旅游企业、生态旅游者五个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如图1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当地社区位于五者间的核心位置,扮演者纽带和桥梁的角色,同时它也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一)政府
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制定生态旅游的法规政策,绘制总体发展规划,组建工作框架,构建一系列制度与体系,为发展生态旅游保驾护航。同时,本着对旅游者、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居民负责任的态度,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所以政府也是生态旅游发展中有效并且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二)保护区
资源及环境所依托的保护区及生态旅游景区是生态旅游系统的根基,它们承载着一切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权。
(三)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生态旅游重要的技术、资金投资者,但也常被描述成短视并唯利是图的角色。(四)当地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系统中,社区居民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既是主要的利益享受者,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当地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更具有独特吸引力,但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是敏感和脆弱的,容易被生态旅游中消极方面所影响。所以,当地社区居民是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最关键的群体,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决策与利益分配应该让他们融入进来,他们具有适当的社区生态旅游经济分成的话语权、参与权、索取权乃至控制权,而不是屈服于政府强制命令下的被支配者、被施舍者、被边缘化群体。
(五)生态旅游者
生态旅游者是旅游产品价值链中利润来源的关键环节,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亲身参与目的地的体验,是他们的主要诉求。他们希望保护区的生态人文环境处于更和谐的状态,愿意并且乐意与当地社区之间构建长期稳定的联系,在当地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碰撞升华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冲突表现
(一)政府之间
从目前生态旅游的现状来看,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各级别、各职能、各地区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旅游资源属性的全民所有,实则是所有权的虚化,而作为资源所有权人的政府乘虚而上。在此过程,各部门对生态资源的管辖权、控制权与分成权中形成条块割据、职能冲突、利益争夺等多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某国家森林公园一方面归属于当地政府所辖,另一方面业务却归口省林业厅,形成多头管理,导致无所适从。而对于难于获得良好经济回报的社会性、公益性、贡献性强的保护宣传科普活动,各利益部门都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经济趋利表现明显。另外,过强的利益驱动性也会使得政府在做旅游规划决策时,不自觉地发生道德上的偏颇,尤其是在一些生态脆弱与敏感区域进行旅游开发时,会采取不违法但是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举措。这样的短视行为,会造成生态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低效与无序,引发经济上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隐藏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肿瘤。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颗肿瘤就蔓延开来,一发不可收拾,严重威胁到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政府与当地社区之间
保护区的建立往往使当地居民被迫迁离,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禁止而又未能提供必要的生活替代,承担大部分的旅游外部不经济性,成为负面影响的承受者。而保护区经营管理、决策及利益的分配却将当地居民排除在外,即使有参与也只能获得很少的收益,引起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是抵触。如印度某海岸旅游度假胜地,因旅游者大量涌入,干扰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工人、学生、军人等群体自发形成组织到游客集聚地派发敌意宣传单张,并通过静坐示威等方式向政府施压反对旅游发展的消极。
(三)当地社区与生态旅游者
在生态旅游中,旅游者通过与当地居民接触交往的方式获取良好旅游体验。旅游者希望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当地居民,品尝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当地居民则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不甘于经济的落后,迫切希望通过发展旅游快速脱贫致富,求富的心理浮躁极端,而导致不遵守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急功近利,破坏环境与资源,展现给旅游者的情景也是加工制造过的。已经成为生态旅游发展中难以调和的矛盾。要协调当地社区与生态旅游者的关系必须实现两者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协作,达到相互了解、彼此欣赏、互利尊重,避免单一的消费者文化,避免某一方心理力量出现强势,避免强势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入侵,保持生态文化的多样性。
三、建议
(一)培育合格利益相关者,协调相关者矛盾
首先,政府起着统领作用,它应该成为生态旅游的调控者。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政府编制当地生态旅游的规划,制定大体框架和限制条件,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矛盾,促进他们的沟通与合作,监督各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加入社区居民融入力度,为他们提供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改变他们参与的理念,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使当地社区居民最大程度上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幸福果实。在这样的基于社区的科学旅游发展观影响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会加强,开发决策的正确性会更高,改变了以往的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方式,确确实实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出现质的飞跃。至始至终,社区居民都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核心,理应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和保护者。此外,借助旅游企业的执行作用,服务于生态旅游。通过积极的激励手段使其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具体可以表现为税收的倾斜优惠、提供认证服务、补偿津贴等。另外,惩罚与奖励是并重的,通过强制性要求,使其在经营管理上更加规范,具体方法如保护合约、特许经营资格、违规违法行为的惩罚等。最后,旅游者亲自践行生态发展理念,自觉遵守旅游目的地的规范和风俗习惯,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争做合格的生态旅游者。
(二)合理安排产权,施行共同治理
1.有学者指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所有权,共同治理企业,即共同治理。共同治理的核心是通过企业内部正式的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赖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公司的治理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扩大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即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应该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共同治理模式,而基于上述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的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将社区参与置于核心环节,强调基于社区层面的科学生态发展观,社区居民把最真实淳朴的文化本质呈现给旅游者,其他的相关者围绕社区开展活动,经济利益收入大部分保留在社区内部循环,达到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促进当地综合性发展。2.对所有权的拥有是共同治理的基础,也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得到保护的理论依据。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产权的重要作用是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促进交换的公平性。合理的产权安排能高效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激励人们最佳地使用采取,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的旅游资源是全民所有,中央及各级政府是所有权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明晰资源的产权属性,缕清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关系。旅游资源特别是价值品味高、稀缺性强的资源,所有权不容置疑的归属于国家,经营权和管理权也应该抓在政府的手里。只有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才能贯彻下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3.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机构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因此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并融入企业化经营模式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由社区居民、投资者、政府等共同出资,按不同的份额比例构建社区生态旅游企业。该企业承担着当地旅游开发的重要任务,社区、投资者、政府三者共同参与企业决策,共同发展的同时彼此制衡。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其资源入股,通过合作、给予消费剩余、提升产品价值等方式享受企业经营收益。例如厦门岛东海岸区开展生态旅游股份合作制,社区居民既是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的股东,又是生态旅游经营中的员工。这样,就将村民关心生态旅游发展和保护自身的利益紧密连成一体,使村民当上了名副其实的主人,心理上有了主人翁优势,积极参与开发与决策,自觉维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实现了生态旅游资源由“公有”到“共有”的转变。政府和投资者也能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利益分享,共同治理,三者共赢。
四、结语
协同学和生态旅游系统分析
1协同学分析
协同学的研究对象为一种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能自发地产生一些的有序结构或者功能行为的一个规律。协同学的最为本质的核心和真正含义是:各种序变量之间相互合作彼此竞争,这决定了系统能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协同学以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研究基础,并吸取平衡相变中的一些序变量等概念与原理,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研究模型与问题的处理方法。它所研究的开放系统既包括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变化规律,也包括从有序状态到无序状态的变化规律,真正做到了把无序状态和有序状态相互统一。研究的开放系统是由众多的子系统组成,其这些子系统之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如果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弱化以致不能束缚各子系统独立运动,这时子系统无规则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因而系统会呈现一种无序状态;随着控制参量力度不断增加,各子系统之间关联性会渐渐增强,当这种控制参量到了一定的“阈值”,各子系统之间那种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就会显得弱小或零,这时关联性起主导作用,进而在系统中有了协同运动,宏观上的系统结构或类型也随之出现。目前,协同理论与耗散结构论、突变论一起被称为新三论[1]。
2生态旅游系统解析
“生态旅游”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7年提出,随后生态旅游成为全球旅游发展一种全新模式,它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及游客实际需求和满意等。其目的是让生态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担负生态责任,在生态容量承受范围内进行旅游,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生态旅游系统是指生态旅游中各个要素按一定旅游规律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由那些与生态旅游紧密联系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运行机制而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它自然与人工一个的复合性系统,主要特性是地域性、脆弱性及生态性[16]。生态旅游系统和协同学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两者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撑,其中,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的内部环境包括资源子系统、设施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设施子系统等四部分构成,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客源市场环境和政策技术环境等。其中资源子系统作为生态旅游核心吸引物,它是生态旅游系统存在的关键要素等;设施子系统包括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接待设施等,它们是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服务支持;管理子系统包括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它是生态旅游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承担着生态旅游发展的多项任务;支持子系统包括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它对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转起到保障作用。
3协同视阈下生态旅游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非线性彼此之间的作用是生态旅游系统演化的动力。在生态旅游系统中,生态旅游者和生态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的问题,如何让生态旅游者和生态自然环境和谐、协调,首要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两者间的和谐关系。协同学中非线性间的互为作用对生态旅游者和生态自然环境给予分析,确定两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分析哪些因素对其起正作用,哪些起负作用。在生态旅游系统中,如果生态旅游系统表现内容不断增加,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并且被广大生态旅游者欣赏和接受,那么该系统就会处于正作用之下,其主要表现为:(1)各种途径有效保护好现有的生态遗产,并拓展保护对象的内容,使之更加完整;(2)对生态旅游进行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的投入,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性,使得生态更加富有内涵;(3)提升生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并提高普通老百姓的参与度。但对于生态旅游系统发展而言,也存在一些负作用因素,其具体表现为:(1)对现有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思维定势;(2)由于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某个或整体生态旅游产品被冷落,直至被淘汰;(3)对生态旅游缺乏系统而合理地开发和管理,导致整个系统所起的作用下降,运行状态变得脆弱。协同学中,将因非线性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因素称为序变量,将其相互作用引起的效用称为协同与竞争。协同学中的序变量是表示系统有序或者混乱的一种度量,它一旦形成便会对其他子系统支配作用,主导系统整体演化的过程。在生态旅游系统中,存在多个序变量,它们之间互为依赖又彼此竞争,每个序变量各自决定着生态旅游协同中某一宏观结构和对应的微观状态。生态旅游系统由其序变量之间协同与竞争决定了它由无序状态向稳定化的有序结构迈进。因此在控制性的序变量之下,要尽可能消除生态旅游系统中的负作用因素。
协同视阈下生态旅游系统的非线性机制
宇宙中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来说都是非线性、互相作用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机制一个主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生态旅游,需把生态旅游系统在其他系统作用下的一些规律和生态旅游系统对其他系统的影响联合加以考虑。这种双向作用会使其中的一个通过对方以作用于自身,由此形成正反馈或负反馈路径,产生放大或抑制作用,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现象。
1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的非线性机制条件
在协同学作用下,生态旅游地存在一个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在内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生态保护与旅游的双重功能,并有开放而复杂的特性,因而生态旅游系统会向着更加有序、更加复杂的方向演进。同时,这种复合系统具有与生态旅游系统相关的内部禀性,同时也有与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相关的外部驱动,两者进行交叉耦合,使得系统远离平衡,因此生态旅游系统开发处于非线性发展状态。(1)生态旅游系统非线性环境形成的外部因素。生态旅游地复合系统中,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内容之间或它们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交换,在这种相互交流交换中,那些与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相关的外部驱动因素被引入,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的非线性环境渐渐得以形成。外部驱动有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这两种因素。直接驱动是指生态旅游在开发初期,接待一些稀少的生态旅游者并觉得大有可为,因而开发逐渐兴起,使整个社会处在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的不稳定非线性状态。间接驱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国性的经济建设处于非线性不稳定状态,这为生态旅游系统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并形成巨大推动作用;二是对生态旅游发展前景过分的乐观而形成的开发热潮,使得各地发展生态旅游系统的非线性不平衡状态加剧;三是政府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政策措施的出台为生态旅游系统开发带来有利条件,使生态旅游向非线性方向发展。(2)生态旅游系统非线性环境形成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形成生态旅游系统非线性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必须有内部因素的配合才会使得非线性环境的形成顺畅。内部因素是指那些和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相关的资源和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的物质基础就是资源,它是生态旅游系统开发非线性机制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二是市场,它对生态旅游系统非线性环境影响的强度和力度都非常巨大;三是区位条件,它的优劣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且对生态旅游系统开发非线性环境形成与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四是人才、资金和技术,他们对生态旅游系统开发非线性环境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五是生态旅游容量,它对生态旅游系统发展的约束作用很强,一个生态旅游目的地若容量小,将限制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对生态旅游系统开发将有不利的影响。这些内部因素对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环境形成的影响是比较非常复杂的,有了它们系统才能被约束到某个非线性的不稳定状态,为实现更高一级的非平衡相变创造条件。
2生态旅游系统演进中非线性机制
生态旅游系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客源开拓不断深化、生态旅游产业逐渐高级化的过程,具体来说,有如下两个方面。(1)生态旅游系统演化规律。生态旅游系统具有整体性,它的结构、功能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生态旅游系统既是长期演化的结果,也是该系统继续能够演化的一个基础。要了解生态旅游系统演化规律,首先需研究生态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生态旅游产品演化存在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即由成长到衰退,其中主要包括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不同阶段,具体如图1。在每个阶段中,生态旅游产品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生态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战略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1997年,国内学者许春晓在分析旅游产品的演进轨迹和终极结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产品生命准周期的最终结果是“停滞”或“夭折”。生态旅游系统的演化过程是生态风景区资源不断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优化的一个过程。那么在生态旅游系统开发的产品中,“衰退”、“停滞”和“夭折”三种不同类型产品分别是指哪些,它们如何排序,这些问题会导致生态旅游系统的演化曲线变得较为复杂。(2)生态旅游系统演进中的非线性机制。在生态旅游系统演化过程中,以其核心要素为基础,在外部条件和自身的作用下,会形成新的子系统,这一子系统又作为核心要素不断演化,从而形成具有新功能的核心要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微小的变动,都会对生态旅游系统的演进产生极大的影响。生态旅游系统演化进程由于受到外部某些因素影响,它们与自身一些内部因素相结合,使其进入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状态。生态旅游系统演进中除了其开发中所受的必需外部压力外,还承受其他一些额外的外部压力。在不同时间点,生态旅游景区产品会进入成熟期,但由于新的生态旅游产品没有推出,所以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者数量增速减缓,甚至停滞,这给生态旅游景区带来很大压力。就内部因素而言,生态旅游景区容量等因素影响着景区开发。另外,生态旅游已有产品与待开发产品之间关系也是景区开发的影响因素。当生态旅游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耦合时,生态旅游系统演进的非线性环境因此而形成。在此情况下,一旦产生非平衡相变,生态旅游系统开发就会朝更有序高级化方向演进、发展。
3生态旅游系统开发非线性协同
随着非线性环境的出现,一种耦合现象产生了,那即是协同,它是指组织系统之间众多因素在非线性环境下受到某类激励信息的推动,出现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采取行动的状态、过程或机制。协同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非线性环境的出现,另一个是激励信息的引导。多数情况下非线性协同是普遍存在的,激励信息的产生常则是作为协同机制是否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系统非线性不稳定状态下,一旦生态旅游开发的某些有利扰动出现,便会通过非线性机制加以放大和增强,最终转化为巨涨落进而推动生态旅游开发进一步发展。(1)生态旅游开发激励信息的获取与传播。通过对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条件的分析,并对其损益和可行性分析,即可得到生态旅游的激励信息。所有生态旅游激励信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对生态旅游开发地区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作全面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准确完整,为生态旅游开发非线性协同创造条件并奠定基础。非线性协同形成一个主要条件便是系统的各个元素需互为联系,相互配合。一旦生态旅游开发激励的传播方式如传播系统及民间口碑等类型等彼此配合,非线性协同局面由此产生。(2)生态旅游开发非线性协同机制中政府的作用。生态旅游开发非线性协同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故因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政府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开发非线性协同机制的成功与否。具体来说,政府主要工作有下面几个作用:第一,信息是政府决策的基础,要强化政府在收集激励信息方面的主导作用,坚持系统性、及时性、可靠性等原则,以确保收集激励信息的完整、权威;第二,面对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政府必须利用其公权力资源,指挥和协调生态旅游有序开发,使各利益主体和谐、稳定,这为生态旅游开发非线性协同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在生态旅游开发上,政府需要不断地优化开发环境,并通过各种政策和手段增进生态旅游开发信心,支持和引导生态旅游朝预设的目标开发,最终使生态旅游开发非线性协同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结语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法律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
一、我国目前旅游的状况
尽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2月1日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此前世界旅游组织作出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二、“生态旅游”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
1.粗放开发,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个别保护区甚至在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展生态旅游。因此多数保护区借“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很少。
2.缺乏科学的管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如风景区归建设部管,森林公园归林业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综合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诱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生态旅游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其实际做法离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缺乏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实际上仍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对保护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管理。
4.保护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开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监测等各项功能全面发挥。然而,大多数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滞后;大多数保护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5.当地社区参与少。生态旅游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统一体,保护区与当地社区是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正如在其指导方针强调的一样,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当地社区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而在目前,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比较低。据统计,开展旅游使当地社区50%以上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11.2%,20%-50%家庭受益的占8.1%,20%以下家庭受益的占51.3%,完全不受益的占19%。因此我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方面仍然欠缺。
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
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婕.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保技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69-03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诺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据世界旅游权威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存在的打着生态旅游旗号,实际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行为现象与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加以深入研究,运用一系列创新型实用型生态环保技术,构建一个适用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保技术体系,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及类型
(一)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原来储存数量丰富的自然资源越来越被广泛地开发利用,从而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而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惩罚。通过反省,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世界各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并把它视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约8619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列为国家级的有124个。在这些保护区中有不少都开展了生态旅游业,并已投入生态旅游运营阶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如在哥斯达黎加,生态旅游的收入已占整个旅游业的95%。中国目前也有约82%的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态旅游业。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和世界的自然保护区都在逐步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主体区域。
(二)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从目前调查分析的资料显示,很大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由于缺乏系统妥善的开发规划、管理机制和必要的环保措施,致使不少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不强调生态系统保护的传统旅游方式,对生态旅游区的破坏更是严重。类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期环境影响
(1)基础设施建设需进行填挖方,将破坏原有植被,造成植物总量减少。旅游区建筑物布局不合理,服务基础设施位置的不合理,会破坏周围植被和其他生物的生长环境。
(2)项目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尘埃吸附在周边林木的叶面上,减弱林木光和作用的进行,进而影响林木的生长。
(3)给排水管网、供电通讯设施的布设,会造成空间景观视觉上的影响。
2、运营期环境影响
(1)大量游客进入旅游区,造成游览空间上的拥挤,易引起生态环境的超载。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丢弃的旅游垃圾和固体废物,由于降解程度不一或不当处理,易造成土壤污染和视觉污染。
(2)管理机构、接待设施、旅游厕所等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将导致水体污染。
(3)过往机动车辆排放的废气、餐饮业的油烟以及废气物的不当焚烧,易造成大气污染。
3、自然灾害影响
由于人的不断介入,对生态旅游区的干扰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应运用生态环保技术来提高我们的生态恢复能力和保护能力,这些消极影响大多能通过有力得当的保护措施得到控制。如果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减去恢复力小于零,则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因此,要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以尽可能消除消极影响。
二、生态环保技术体系理论支撑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积极控制人口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是我国的既定发展战略,在进行旅游开发和规划的过程中,秉承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念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理论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和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中的各部分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维持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系统内任何一组分其状态只要发生变化,就会通过这种交换作用影响到其他组分,进而波及整个系统,这种变化如果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调节能力的范围,将造成生态系统平衡的失衡,甚至造成整个系统功能的丧失。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保技术的开发,有效利用已有的环保技术,否则,超过生态保护区的承受能力,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应该是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冲突最小的产业之一,二者本质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因而能够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然而,这些年来发生的不少事件,却说明了这种互利互惠只是一种理论,自然生态系统是我们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物质载体,载体一旦遭到破坏,谈何生态旅游。
在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时遵循生态理论和可持续理论的理念,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生态环保技术体系来协调环境与资源利用开发的关系,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也将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三、生态旅游区生态环保技术体系的应用
(一)生态环保技术概述
生态技术是符合生态性要求的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应用性技术,环保技术指专门的环保设备生产技术和其他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技术。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环保技术都可以不加考虑的应用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中
去。自然保护区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对环保技术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技术和环保技术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达到生态环保技术的要求。
(二)目前生态旅游区环保技术特点
1、专用技术相对缺乏
生态旅游区环保技术基本等同环保技术,生态旅游区环保专用技术不高。
2、技术分布的分散性
由于自然保护区分布在各个地方,导致了生态旅游区环保技术各自为阵,使得国家对生态旅游区环保技术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
3、生态旅游区环保技术性薄弱
中国的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方面也是很突出的。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方面,无法满足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也缺乏解决日益扩大的旅游环境问题的综合实力。而环保技术在生态旅游方面的应用更是显得不足,由于环保技术本身的不完善性导致即使有些技术被用于旅游环境的保护,其效果也甚微。
(三)生态旅游区环保技术体系
纵观生态旅游区环保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国内外环保技术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旅游区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旅游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三是以生态为核心的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生态保护技术为核心的可持续保护。
现代工业、农业,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的出现已展现未来生态技术体系的雏形,一个完整、成熟、广义的生态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可持续资源的生态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的开发技术。
2、生产过程生态化的技术:防止和消除内污染的技术。
3、还原生产技术:将生产废物做无害化和再资源化处理的技术。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狭义的生态技术系统。
4、生态化的产品。如目前兴起的对生态和人体无害的所谓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
(四)“源头削减”式新型环保理念
长时间以来,环保技术的发展侧重于末端处理。即在污染物质形成之后才进行处理,其缺点是投资大,经济效益低,有相当的风险性等。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了一种以“源头削减”为主的“清洁生产”工业技术。其主要内容是清洁的能源如各种节能技术;清洁的生产过程如减少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噪声等危险因素;清洁的产品如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危害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等。这些理念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保技术开发中来,我们在注重末端处理的同时也要进行污染“源头削减”。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环保意识等思想道德素质等软件建设,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法律制度、硬件设施建设,用法律手段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以严惩,积极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四、生态旅游区环保技术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统计
在CNKI中以“生态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3025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并且在Science Direct中以“ecotourism”为关键字,并且限定来源为Journals,时间为最近二十年,共输出3763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
按照文章发表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此外,将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占该年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同样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内容。虽然2000-2011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其占当年旅游相关文献的比重却是在逐渐下降,说明旅游研究内的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增长,使得生态旅游的研究趋势下降。
通多对比可以发现,1999年之前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1999年被定为“生态环境游”主题旅游年,也是自该年后,发表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超过100并且持续增长十多年之久,直到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2011年之后的相关研究在下降之后继续呈增长态势。而国外的相关研究近二十年来持续增长并且其峰值超过我国2011年峰值。生态旅游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突破。图1中并未显示1995年之前国外相关的文献数量,实际上此前的相关研究数量累计达307篇之多,原因在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国外引进的,相比于H.C.Lacsurain正式使用这个专业词汇晚了近10年。
二、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顾问,墨西哥学者Lacsurain于1983年第一次提到西班牙语“tourisimo ecologico”, 并在1987年在研究中描述为:“到没有扰或受到污染的天眼地区,以研究或观光目的地的天然景色、野生资源以及过去或现存的文明现象为目的的旅行”。Elizabeth Boo(1991),更为严谨的将生态旅游描述为以观光、学习自然景观、野生资源和目的地过去或现在文化为目的,此外,生态旅游能够起到给目的地筹集经济支持,为本地社区提供就业岗位,为大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并且对保护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旅游活动有促进效果。此后随着国际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研究不断深化,不论是世界各地的旅游组织或者是学者,都阐明了各自的观点。Fennell(2001)在对八十多个定义归纳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旅游主要集中于价值导向型,例如可持续性发展、品德道德、教育、当地社区等。Blamey(1997)的研究认为以下原则是主要核心:旅游吸引物是以当地的天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旅游者与目的地的交互主要是学习与倡导;旅游体验与相关产品管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国外相关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关于CBET,即社区参与旅游。研究内容涉及可行性分析、社区参与的主体、方式以及其发展、利益相关者等方面。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认为社区参与旅游的条件有:有吸引力天然生态风光和野生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社区的生态系统承受力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观光客。目的地社区居民在感受旅游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依然对接待旅游者感兴趣。目的地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做出管理决策。对本地文化和传统风俗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市场预测不超出生态旅游区的服务范围。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定义的讨论也由于各自学术背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例如唐建军(2004)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准则,通过保护性开发,使旅游者、目的地企业和本地居民获得响应的利益,使百姓受到生态保护的教育的旅行方式。卢小丽,武春友(2006)对比了国内外四十个被广泛认可和引用的概念与定义,归纳出了大多数概念论述中涉及的八个标准:“以天然生态资源为基础、环境保护、本地社区受益、环境保护教育、道德与责任、可持续发展、旅游体验和文化”。
国内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分类评价、环境承载力、目的地开发等研究为主要内容。例如王洁,杨桂华(2002),孙道玮等(2002),李慧欣(2004)认为,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的研究对实现生态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资源空间环境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和环境管理承载力都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容。而社会文化因素、社区的文化程度、带薪假期制度的影响、基础设施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容量、旅游者心理因素、时间和气候因素、目的地景区与当地社区的相互关系、内外部的管理等等。环境承载力是衡量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水平和可利用潜力的重要指标,在学者和企业间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以构造某个环境承载力测量模型为主要手段,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描述某个旅游目的地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状况。
四、结论与启示
一、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
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简单来说就是指企业对支出及收入的后续核算,也可以说是企业将一段时间的经济活动进行后期整合。同时,会计核算还包含了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估,这是生态旅游企业高层做出决策的参考因素,同时也是生态旅游企业抢占先机的重要基础。就其内容来说,生态旅游企业包含内容丰富,不仅仅是考虑经营项目有旅行社、客房和客车出租等服务业务,还有餐饮生产服务性业务上的成本花费,还包括向游客直接或间接收取的费用。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的同时,还需要对企业中的负债情况,各项设施的损耗等综合起来考虑。因此,要做好生态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并不容易。
二、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1.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影响会计核算准确度和真实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集中表现为多个方面。首先,个别生态旅游企业因为规模较小,或为了节约成本有些企业没有独立的会计部门对财务进行审核,甚至有个别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会计核算这一环节。审核财务这项工作就交到了其他财务工作者手中,一方面大大增加了这些员工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其准确度也难以得到保障。其次,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还较短,很多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加上监管较为松散,很多生态旅游企业的会计设置还较为混乱,权责没有得到良好的分配。
2.财会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财会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也是影响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发展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旅游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一些财务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财务培训,这就使我国旅游企业会计审核水平一直较低,加上一些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较低,做假账的事件时有发生。
3.日常会计核算不规范
生态旅游企业的日常核算不规范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核算水平,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因为法律条款的不完善,很多旅游从业者就有了可乘之机,为了获得更多收入,随意增开发票,隐瞒现金消费,不依据合同进行收费使会计审核的结果缺少真实度。另一方面很多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章条例来进行会计审核,审核较为随意,做出的审核报表出错率也会大大提升。
三、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改进对策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提升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准确度与真实度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生态旅游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内控办法,首先,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对会计的审核结果进行“二审”,从游客服务中心、观光车服务中心、餐饮客房部、农事体验部、产品部及安保部等各部门分块进行审核,发现错误及时记录并报告。其次,要落实权责体系,就是说要让财务人员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出现错误后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
2.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高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激烈,要想企业获得发展,提升生态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就需要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因此,在企业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制度,通过开讲座,现场指导,公派学习等多种措施,使企业财务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广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落实不仅能大大减少财务审核的出错率,同时,还能减轻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
3.规范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规范日常会计的核算工作需要财务工作者在进行日常的会计审核时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时,也要对资金进行分类,如将本年度或者本季度的预收资金,投入资金,所欠债务,销售利润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记录,而不是仅仅做出收入和成本的差额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内部整治,对于一些乱开发票,隐瞒现金消费,不按合同缴费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四、结语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与生态区管理现状的矛盾性
作为一个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产业,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其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拉动包含通讯、建筑、金融、商贸、信息、住宿等20多个产业经济的增长。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产业每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间接的带动相关产业7个岗位的增加,旅游行业每损失1元的消费,就会间接造成社会财富7元的损失。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来看,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各个产业之间的整合性、互动性、协同性功能的发挥和管理,却缺乏宏观框架和整体实践的思路,从而导致旅游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旅游市场的不断波动变化,这就包含近些年来以生态区旅游作为发展嘛头的旅游景区,均无法科学合理的保障自身运作,诸如团队建设、中介服务、统筹协调、市场预测等。在缺乏旅游产业链和配套功能整体性运作的局势下,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管理同样无法完成自我宣传、销售、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塑造、生态旅游区产业化经营服务的供应等需要。随着生态区旅游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黑店、黑车、黑导、黑社也将日渐增多,旅游精品的缩水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与宣传的不符等.均会造成生态区旅游管控能力的下降。由于旅游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服务性经济产业,旅游产业系统发展中所存在各类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样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运作。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与生态区系统管理要求的矛盾性
随着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提出,生态旅游热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注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就我国生态旅游现状而言,立足当地实际景区所提出的生态旅游,与仅以生态旅游为嘛头的非生态旅游区旅游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就我国生态旅游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而言,还存在着典型脆弱型生态旅游区需要针对性管理的问题。纵观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管理整体模式,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调的管理运行机制、策略、模式,依然包含典型脆弱生态旅游区在日常实践中进行运用。比如: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生态景区被开发出以后,碧塔海和虎跳峡门票收人分配、双线进人所存在的矛盾等。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行下.包含环保、开发、生态旅游区组织体系等在日常管理中所出现的矛盾,却无法被一一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生态区旅游管理的日常需要。鉴于生态区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针对生态旅游区当前的管理失误表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来重新构建具有时效性的、符合生态区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经验缺失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性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彳、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彳、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彳、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彳、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人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i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浊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tiE,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
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人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人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人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彳、方向人手.并合理地调整三、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
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彳、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人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彳、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彳、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彳、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肩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彳、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人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彳、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人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
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