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长春 信用服务行业 第三产业
一、信用服务行业的概念
信用服务行业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包括为企业资信调查(企业征信)、消费者信用调查(个人征信)、财产征信、资信征信、商账追收、信用保险、保理、信用管理咨询、市场调查、利用电话查询票据等十多个方面开展服务的产业。
从狭义上来说的理解,信用服务产业就是指征信服务产业,通常包括企业资信调查、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财产征信和资信评级等,它们以生产征信产品为主,其业务取向是信用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合法传播。
二、信用服务行业的特点
(一)领域新,技术高
信用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然而信用服务行业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该行业发展时间之短,领域之新。信用服务行业在很多方面依赖互联网,换言之,现代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所以我们可以把现代信用服务行业视为目前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环境污染少
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而水污染确实最严重的问题,作为第三产业的信用服务行业,本身对自然资源的要求少,更多要求的是人力资源,其主要运转媒介还是电话及计算机,这样可以减少自然环境的负重。真正体现了信用服务行业的优势力量。
三、长春市信用服务发展的问题
根据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喜忧参半。同理,信用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出现一定弊端。
(一)竞争力普遍偏低
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产业竞争力低下,原因如下:首先,长春市的管理模式高度集中,市场开发放度低,导致了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缓慢。然后,由于信用服务行业在我国形成时间不长,从而造成行业的发展在初期会有许多障碍。最后,相关领导部门对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导致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滞后。若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长春市相关领导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使信用服务行业在政策的保护下健康发展起来。其次还要努力提高信用服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缩短和其他发达城市的距离。
(二)信用服务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形成至今,只是初步形成其规模。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不足以使长春市现代服务行业充分发挥其优势,还有待发展。再加上人们的传统服务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观点的变化需要一些时日,不断加强对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其市场得到充分开发。
(三)相比其他发达城市,技术含量偏低
由于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是新型行业,形成时间不长,所以老百姓对其认识度和接纳程度都偏低。相反,北京上海等国内发达城市的信用服务行业发展迅速,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与之相比明显落后,尤其体现在技术问题上。信用服务行业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媒介依托发展起来的行业,如果其设备技术跟新不配套,容易引发信用行业内部产生发展脱节或断裂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必须加大技术的投资,全方位的建设长春市信用行业的发展。
四、长春市加快现代信用服务行业的启示
(一)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减缓就业压力
国家劳动力,具有数量多,价格廉价等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仅凭廉价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剥削我们劳动力的根源所在。发展国家自主品牌,加快长春市发展信用服务行业的措施,可以扶持许多国产中小型企业的建立,与其说用就业带动创业,不如说用创业带到就业。信用服务行业本身形成时间短,前景大,市场竞争力较小。长春市借此机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行业,从某种程度上不仅解决了就业压力,还支持了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品牌。
同样是服务,有的企业卖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有的企业卖的无形的品牌理念。这种现代型服务的理念一旦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将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长春市加快信用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刺激了自身产业的发展,也同时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给其他的城市。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做到了减缓就业压力。
(二)加大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支持力度,如果长春市能够加大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就可以缩短和发达城市的信用服务行业中间的差距。所以政府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对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把关。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也可以带动促进周边城市的发展,为其提供经验,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经济交流圈。
(三)努力提高消费率,刺激信用服务行业发展
根据2012年的消费趋向表显示,居民收入与消费成正相关。长春市加快信用服务行业员工收入,员工收入需求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消费方式由单一的物质性消费向多元化的服务性消费转变。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就是变相提高消费率。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GDP的比重,也可以增加行业员工收入占其他行业的比重。这就可以更好地刺激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加快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可以有效改善其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政策,为信用服务行业消费提供有利的社会氛围。
五、结论
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信用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本文分析的主要模式为现状分析——解决问题——研究意义,紧紧围绕这个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三个方面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这样的分析模式也为长春市加快信用服务行业找到了思路和策略。相关的政策建议也为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本文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图标数据较少,得出来的研究成果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发展现代服务行业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安贺新.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
关键词:环境服务;服务营销;营销策略;探究
一、环境服务营销的产生及重要地位
我国环境服务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环境服务业才初见端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政府和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服务业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并得到了迅猛发展,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服务营销作为环境服务行业的灵魂和支柱伴随着环境服务行业的不断成长、发展和壮大而被很多环境服务企业所重视和探究,在整个消费性环境服务中也占有首要地位。环境服务营销理论是经过环境服务行业在长期环境治理和市场营销业务的现实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并逐步形成独特的营销理念趋于成熟发展。在我国国内环境服务营销中一大批知名的环境服务企业率先实践了现代环境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经营模式,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赢得了广阔的环境服务市场和更多的客户,从而使环境服务企业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可见环境服务营销在行业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环境服务营销的策略
(一)提升环境服务质量,实行标准化营销策略
优质的服务是客户满意的保证,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环境服务营销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环境服务营销的构成成分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在现实的环境服务营销中,一方面,即便是同一营销人员每次给客户提供的服务所带给顾客感受并非一样;另一方面,顾客的知识水平、爱好兴趣及心理状态等因素也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环境服务企业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化、统一化和系统化的服务营销模式,尽量减少差异化的服务标准。环境服务企业必须把提升环境服务质量作为自身的首要战略,把服务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力。因此,在环境服务企业实行标准化营销策略来提升服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1.将企业自己的环境服务模式及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同行业先进的标准进行对比,在比较和检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标准化水平,树立执行统一的环境服务营销标准和规范。2.环境服务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统一的企业文化培训,从服务人员的着装、行为、态度、谈吐、处理客户要求反应以及环境服务的专业技能等诸多方面,让员工接受标准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巧。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成功经验交流,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减少员工个体化差异对企业文化的整体影响,从而在员工中加强以顾客为导向的意识和团队精神。3.多与客户进行沟通、联系及回访,及时了解和反馈他们的期望和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传达一种合作的感情,还可以通过客户的反馈进行总结和筛选,选取优质的、共性的反馈和意见,为企业制定统一的环境服务营销标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二)拓宽环境服务营销领域,获得先动优势策略
环境服务营销的领域非常广阔,但目前大多集中在如钢铁、纺织、化工、能源等传统生产型企业领域,环境服务营销领域开发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几乎渗透了所有工业领域,甚至延伸到了教育、医疗、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诸多领域。环境服务营销在传统的污染物处置和废弃物处理的基础上,应发掘潜在环境服务消费者的需求。环境服务可以提供环境的市场调查,提供环境营销服务方案;提供技术咨询、环境影评估服务来帮助企业实现生态设计;协助企业的进行环境成本的价格评估,对消费者进行环境亲和力教育;协助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现场提供实验室试剂的分类处理与技术指导;承揽企业的大型储罐、管道及工业设备的现场清洗以及因历史原因深埋地下的危险废物的物探、挖掘及清运工程,等等一系列的环境服务营销领域的拓宽,不仅满足了客户对环境服务产品的需求、提升了环境服务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给环境服务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润。可见,环境服务营销领域的拓宽不仅使环境服务企业获得了先动优势地位,也加速了环境服务也走向成熟。
(三)打造环境服务品牌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策略
对于环境服务企业来说,打造企业的服务品牌是至关重要的。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打造环境服务的品牌也为环境服务营销人员在整个营销过程中的更佳表现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客户若能事先就对知名的环境服务企业及其企业文化和服务水平等有良好倾向和预期的话,则对环境服务的营销人员争取更多的业务有着很大的帮助,企业也会因此获得更大的收益。环境服务企业可通过不断地对环境服务市场进行改革和创新来营造市场优势,通过对环境服务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环境技术不断革新及环境服务市场结构演化分析来确定未来环境服务营销的重点,借助环境服务企业内部市场资源的整合来创建环境服务营销的核心竞争力,并努力提升环境服务营销的服务质量来提高整个环境服务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打造自己的环境服务品牌并取得环境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
三、环境服务营销的未来与展望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持续深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环境服务行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传统的环境服务营销理论也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全新历程。环境服务行业的发展战略也为环境服营销拓展目标市场领域和营造外部营销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尤其是环境服务营销的模式与互联网资源重新整合,标志着一个全新环境服务营销时代的到来。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正日益主导着环境服务市场变化的潮流,促使环境服务营销策略逐步走向细分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环境服务行业应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环境服务质量和创新环境服务营销策略,从而增加环境服务的市场占有率,为我国环境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作者:曹晓光 单位:天津合佳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德辉,胥树凡.环境保护市场化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环保产业,2000.
[关键词]:项目管理;服务链;差异化竞争;增值服务
1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监理企业所从事的项目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业务向施工阶段集中,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业主所确定的框框中完成,工作的目标也就是达到业主在合同中所确立的指标。监理单位不能根据工程建设阶段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技术的不同等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或做出更符合全局的安排,为业主节约投资或减少损失,不能胜任担当业主方高级技术或管理顾问的角色。
目前我国监理企业市场运行处于这样的恶性循环:人员素质不高业务向施工阶段集中价格竞争、恶性竞争利润水平低人员待遇不高高素质人才流失很难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业务进一步向施工阶段集中恶性竞争加剧。
为了突破恶性循环瓶颈,拓宽工程项目管理服务链,增强项目管理企业综合能力,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建市[2003]30号文《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4]200号《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并编制了GB/T50326-2006《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为我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市场准入条件,促进并规范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各地也都选取了一批综合管理能力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工程设计、监理企业作为试点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按照建设部及各地的部署,以综合实力较强的监理企业向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转轨较为普遍。
建设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型企业转轨后,如何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更加完善和个性化的项目管理增值服务来满足顾客需求,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
2面向业主增值服务的提出
2.1实行差异化市场竞争的需要
建设监理在国际上对应的是工程咨询,根据其工作内容性质来分,应属于咨询服务行业,而且是属于知识密集型咨询服务行业
服务是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强,越是能为顾客提供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增值服务;反之,如果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独特的、创新性的增值服务,则说明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目标市场将占据有利地位,议价能力较强,盈利的空间也更大。
国内建设监理企业营业利润持续走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为顾客提供的项目管理服务内容、手段、模式雷同,许多企业定位在相同或近似的服务价值链的一个区段,并且极易被不断崛起的民营企业模仿.
价格竞争激烈,获利空间狭小。而国外建筑企业能够根据顾客需要,在项目管理服务链上提供多种不同的增值服务,如搭建融资渠道、设计施工一体化、完善的全球采购网络等,在服务价值链的不同区段扩展出竞争优势,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
为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防止工程项目管理再次落入“施工监理-恶性竞争-低收费-低素质-低服务质量-低顾客满意度-更低价格-…”的恶性循环中,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应采用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以更加灵活和富有远见的经营方式贴近市场,增强旨在提供更加项目管理“增值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依靠提供面向业主的增值服务,实现顾客价值与企业效益的“双赢”。
2.2确立以业主为中心的项目管理的需要
建设监理在国际上对应的是工程咨询,根据其工作内容性质来分,应属于咨询服务行业,而且是属于知识密集型咨询服务行业。具体是受业主委托,完成工程建设从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到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工作。
目前,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的加深和先进管理理念的渗透,在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模式下,业主对委托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权重焦点逐渐由对施工质量保证程度过渡为以保证质量为前提,更加倾向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内容包括:能够为工程建设节省的投资、功能分析和设计整体优化、提供的融资渠道、降低不确定风险损失、拓宽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增加潜在盈利能力。有能力提供这种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的企业(或人士)最受业主欢迎和欣赏。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对企业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什么是企业?企业的唯一职能便是创造客户(价值)以及创新”。顾客通过其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使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使物品转化为商品。企业想生产什么并非十分重要,顾客的需要以及他们的认知价值才是决定性的,他们决定着“企业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企业是否会兴旺”。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原则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由建设工程项目单件性、一次性特点所决定的。
3项目管理增值服务的切入点
衡量工程项目管理水平高低和作用大小的标准是项目实施结果的改进和效益的提高,其核心是建设项目增值。纵观建筑产品的形成全过程,对其功能分析与价值评价的重点应位于项目前期策划、项目定义以及设计阶段,应作为企业向业主提供增值服务的首要切入点。建设项目实施阶段作为价值的形成阶段,应把提供“四控、两管、一协调”以外的附加服务、个性化特色服务,作为向业主提供增值服务的切入点。
具体来说,面向业主的工程项目管理增值服务应注重以下环节:
3.1注重项目的功能分析与价值评价
长期以来,业主和项目管理都把目光盯在了建设项目的实体形成阶段,而忽视了前期工作、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应该在业主策划、规划、方案是就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业主决策。如某些项目,应先给与业主充分的建设项目定位规划,然后再研究项目功能布局、面积分配、规划指标、实施配套,并以此为依据要求设计单位提供相应的方案。
3.2注重向业主渗透先进管理理念
项目总体组织管理与实施方案,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思想,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的设计与优化。优秀项目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自身良好管理素质影响和带动业主方人员的行为和做事风格,项目的完成同时也为业主自身的(后续项目或企业)管理积累和沉淀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路,获得业主对服务的价值认知。核心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企业的信誉和品牌,通过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把为顾客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出去。
3.3注重科研与项目的互动增值
提高项目科技含量、社会影响力与辐射效应。
3.4提升项目管理的表层服务能力
表层服务能力是满足顾客在信息、情绪、精神等方面需求的能力,包括及时、准确、全面的提供工程建设的资讯,建立有效、高速的沟通渠道,迅速解决工作缺陷,热情、礼貌和尊重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方面构成了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最重要的界面是人与人的沟通,员工面对顾客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顾客满意度。因此,表层服务能力最重要的是如何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素质,让顾客体验到项目管理团队对他的关心和尊重,通过这种增值服务换取顾客重复或增加购买、提供理解支持等有利行为。表层服务能力通过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的行为,继而通过员工良好表现来获得顾客满意,一方面提高了即期项目管理的效益,包括可能增加的工程量,良好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对降本方案的支持和按期支付工程款等利益。另一方面对远期项目管理提供助益,包括后续工程中标可能性和对企业商誉的传播等。
4提供增值服务的企业内部环境构建
4.1以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为基础
增值服务在于企业拥有的管理、经济、技术手段上,增值服务力量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拥有的人才。企业需要一批懂专业技术、懂管理、又擅长协调沟通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能解决各种工程疑难,能够提出多种备选方案,真正的体现“智力服务”的特点。企业还应依托高校、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建立工程咨询服务人才库,储存一批在不同工程项目建设上有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士,他们将来可以以强参与、弱参与的不同方式直接作用于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中,从而体现高质量的技术支持。
4.2以服务拓展为支撑
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是范围、合同、进度、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成本、采购、资源、信息、风险、沟通、收尾。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的,但不局限于这些内容。
如在项目定义阶段,为业主,做好项目功能分析与面积分配,作好项目结构分解和项目经济策划,作好项目管理总体方案策划。在项目实施阶段作好组织结构策划,任务分工策划、管理职能策划、工作流程策划,明确部门职能于责任分工,建立各项管理制度,真正的成为甲方的高级顾问。
甲方的目标是项目增值,有些时候要求看到一些直接的显著的效益,对于项目管理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切入点是从设计环节入手。传统的设计管理是程序化管理,只考察设计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而项目管理企业应该在设计前向设计单位提出要求,在设计中及时提供依据和条件,控制设计变更,控制好设计概算,以设计优化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投资。
合同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环节,以往的合同管理,重视按照合同管理工程,而轻视合同的生成过程管理。项目管理企业应从业主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工程进展条件下选择不同的合同模式。如图纸不全时,对总承包单位招标是采用何种合同计费方式,是总包管理费还是总承包费,那种模式可以为业主节约资金,化解风险。
4.3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信息依赖,技术手段,资料积累)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工程建设项目时间长、投资大、参与者众多、质量难以保证,据有关资料,信息障碍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代项目管理服务应该以工程信息技术应用为重要手段。首先是在在项目管理企业做到MIS、软件、Web、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来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如某轨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实时形象显示系统来检测每日工程进展;其次,做好数据中心的构建工作,把工程项目分类,建立完整的项目信息库,包括外部信息、工程建设信息、主要工程参数、工程问题与处理等,从而作为工程项目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
4.4以个性化特色服务为突破
为是监理企业实施面向业主的增值服务,开拓新的监理咨询业务的良机。以自身的人才、技术、工程经验和社会网络为优势,积极参与到工程的融资、担保,及技术论证中,为项目顺利实施出谋划策,不但赢得了业主的好感和信任,而且开拓出新的业务,在增值服务中赚取了超额利润。实施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把业主关心的内容具体到每个观测点上。
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顾客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因此,核心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企业的信誉和品牌,通过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把为顾客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出去。
5结束语
项目管理有规则,但没有“定式”。一方面,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着的体系,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手段将不断被更新、丰富;另一方面,有效的项目管理固然会表现为一系列严谨、规范的制度,但也必然包含一种独特的、适合于企业特定环境和固有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且表现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与推动。进一步把握企业所处的现实环境对项目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提供“面向业主的增值服务”将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迎合了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新要求,值得引起国内项目管理企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乐云,崔政工项目实施组织策划的理论与实践[J]建设监理,2005(6),P38-40
[2]苏向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新趋势-面向顾客的增值服务[J]建筑施工,2003(5),P231-232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长期服务行业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围绕行业产业链进行学科专业布局、资源投入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办学模式。经过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部分原有中央行业部门所属高校划归为直属教育部或者地方政府管辖,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有33所是行业高校。这类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虽然已不再隶属行业部门管理,但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较为集中的特色学科体系,在行业内拥有领先的科技资源和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1.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必须贴近行业需求,推进协同创新,明确发展定位
一是强化主动竞争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与原有的行业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后,缺少行业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资源支撑,学校内部需要强化主动竞争意识,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研成果产出等方式,不断求新求变,保持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从而在与众多综合性大学竞争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强化合作办学意识,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固有的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体制被打破,为高校深入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以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为建设基础,具有丰富的与行业部门合作的经验,在巩固此类合作的基础上,要不断探索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和兄弟高校之间的交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三是强化区域服务意识,积极调整服务面向。随着行业院校划归部属或地方管理之后,其单纯服务行业的职能定位逐步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服务国家、支撑行业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多重角色。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需要在保持自身行业特色和创新优势的同时,逐步增加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2.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比较优势
一是特色学科优势明显。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学科设置多是围绕行业展开,在长期服务行业需求的过程中与行业内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特色优势学科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林学、风景园林学;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冶金;中国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农业工程学;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都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占据领先的地位。
二是学科集群建设先行。在面向社会办学、服务行业需求的过程中,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往往率先对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围绕行业发展调整学科面向、整合学科资源的自觉,大多自发地进行学科的调整和融合,学科集群建设程度较高。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率先成立了国内唯一的自然保护区学院,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校以国家和行业的高水平项目为牵引,促进林学、生物学、风景园林学、水土保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优势学科集群。
三是基础平台扎实完备。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基本属于国家“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范畴,可以有力地推动科技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整合利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现有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国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等五个国家级的科技平台和以北京市实验室、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为主的数十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具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资源高度共享的体系,为学校的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
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困境和挑战也逐步显现。不再有行业部门的资源支撑,服务行业的深度和广度明显萎缩;自身专业特色优势削弱,核心竞争力不足;人才培养的特色、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下降等,都是摆在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面前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探索出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办学质量
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对内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外“以政产学研用”为依托,吸引学校发展的外源支持。将学校的发展放在国家科教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下思考,立足林业、生态、环保等优势领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为依托吸引外部资源,办学质量稳步提高,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智力驱动。
学校深入剖析学科的本质内涵,构筑以特色优势学科为牵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抓手,平台基地建设为保障的学科建设体系。明确学科建设思路,完善学科结构布局。以2012年学科评估中获得全国第一的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为主干,加以富有潜力的林业工程学和农林经济管理学,形成特色鲜明的四大一级学科建设框架,并且完善二级学科布局。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将艺术类、设计类学科有机整合,成立艺术设计学院。各学院也结合国家行业需求,科学地规划学科体系和结构,形成可持续、高水平的学术体系和能够产生持续创新能力的学科群;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学科发展活力。
2.坚持引育并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学校完成了以学院为主体的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了学院选人用人的自。深化岗位聘任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科研创新的活力。充分利用国家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支持,加大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注重团队建设和青年后备力量的培养。
3.强化科研基地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学校把基地平台保障放到重要的地位来抓,建立两级科技平台管理模式。优化平台的建设方向、功能划分和组织结构,科学明确任务和资源配置,有效利用资源,大力实施开放共享,建立以产出规模和质量为标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4.以“政产学研用”为依托,吸引学校发展的外源支持
学校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引入办学发展的全过程,充分聚合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将学校置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创新技术转化的网络连结点中,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推动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紧密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明确了优先发展林木等可再生资源培育、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生物学、园林与城乡人居环境安全、生物质材料及能源、生态文明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等重点领域。主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和重大公益项目的研究,及时了解国家需求,为国家政策咨询提供有力的支撑。
5.与地方政府建立深度的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
学校强化与教育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环保部、住建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办学机制,紧密依托科研创新优势,促进教育科研相互融合。学校主动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参与三峡工程、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和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设置等国家重大建设和战略的论证和评估。加强生态文明相关的科技支撑和宏观战略咨询,组织专家参与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重大咨询项目。
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牵头建立“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注重国际合作办学,依托亚太地区林业院校长会议机制推进学校在亚太地区的林业教育合作交流。
紧密结合林业产业发展, 推动技术和产业无缝对接。学校围绕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推动优势学科与林业产业的直接对接,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学校以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为平台,主动接轨现代产业需求。园林植物学科依托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花卉产业链全程开展研究,已经研发10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抗寒梅花、高山杜鹃等研发新品种已经在国内多个省市推广。
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北方平原林木良种创新与示范实践基地”“枣树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积极服务首都生态建设,为首都平原百万亩造林提供科技支撑,完成北京市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参与北京市郊野公园的总体规划。
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的再思考
当前,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为高等教育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大多完成了规模扩张的过程,正逐步转向以提升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建设。要抓住协同创新的重大机遇,发挥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1.借鉴国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创新型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主要载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提升创新能力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美国的曼哈顿工程、硅谷模式;日本的官产学研体系;德国的“知识-资本”互换模式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应该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通过构建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和政策制度,保证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知识传播与转移过程的高度畅通,建立推动自主创新良性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2.创建符合协同创新理念的体制机制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打破传统的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学科布局分散重复、科研成果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共享的姿态,科学配置科技资源,建设合理的评价机制。要打破学科建设的藩篱,推动教授治学,建立起以学术为纽带的无边界或者虚化边界的柔性创新组织,构建协同创新的共享机制,推动创新主体的深度联合,引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实验平台,缩短成果落地转化的时间,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一、物业管理的特征和功能
物业管理具有服务性、专业性、有偿性的特点。物业管理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是两个概念,产品体现其使用价值和带来的功能,服务是当客户因产品问题找到企业时,企业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方法的一系列过程。由于产品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特点,促使物业管理是一个服务性极强的行业,服务性是其主要特征。同时物业管理服务要有专业技术的支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各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管理工具、设备设施已广泛应用到物业管理工作中,需要物业管理企业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还反映出物业管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因此物业管理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最后是有偿性。物业管理的产品就是为业主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区别于其他行业所提供的服务: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服务能力的关键: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是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利益的无形活动或过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求。
物业管理企业创造价值呈现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其服务能力体现在创造客户投资价值和生活价值的能力。在物业管理企业的市场拓展、前期物业管理和后期物业管理是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对应基本活动中的这三个阶段,企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开发、后勤采购等这些辅助活动为三个阶段的基本活动提供了平台和支撑。因此物业管理企业服务价值、流程,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能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服务的质量、服务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服务质量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标准,在服务过程中衡量这种质量的标准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企业的信誉、员工的服务态度、处理突发事件的手段和能力、日常管理以及物业硬件设施等等,直接影响顾客对企业整体的印象,所以服务质量是根本。服务产品是指企业开设产品的种类、性能的方面的问题,例如公共服务、延伸服务、特约服务。公共服务是指物业管理日常的主营业务:延伸服务是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之上,开展的一系列方便业主的服务,目的在于方便业主的生活和工作,例如:代缴水电费、代订火车机票、代办保险业务等。最后一种是特约服务,特约服务属于高端物业管理的服务产品,一般只有物业管理企业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的时候,可以考虑开设的服务项目,例如:家政服务、美容护理、健身顾问、营养顾问、投资理财等等。通过物业管理的三种服务可以反映出物业管理服务产品的一种形象价值,就是在服务的过程中让业主在感观和精神上的获得愉悦,提高对企业的形象认识,例如通过客服、安保、保洁绿化的工作服务,可以感受到优美的环境和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提高了业主的生活品质,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价值。所以服务能力主要是反映在服务产品上,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中服务产品开设的范围、种类、等级、层次以及品味都能反映出企业的服务能力,尤其是代表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约服务这项方面。物业管理的服务价格是受政府规范和保护的,按照政府定价的范围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困难,在限定的价格里,既要保证收益又要保证质量,还存在着投入成本的考虑。所以在提供同质的服务下,价格上的优势会争取到更多的客户,也充分显示了企业的服务能力。
服务是物业管理的特色:在其生产经营中的每个环节的价值走向都与服务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服务,服务体现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方面,包括服务的范围、类型、质量、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员工对顾客的态度、信誉等等。服务能力是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构成要素。策划能力贯穿着企业各个方面,上到决策管理,下到操作执行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系统的规划。而且企业优质的服务能力是要借助策划来实现的。这包括:产品策划、技术的策划、管理的策划、市场的策划、企业机制的策划等。由于物业管理服务产品特殊性,服务产品营销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营销,在对产品、服务、营销的生产和设计过程中,必须突出差异化,才“能赢得客户”,而这种差异性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一目了然,只能由客户亲身感受。因此。物业管理的市场营销和服务方案拟定阶段是物业管理企业策划流程的重要环节。早期介入、前期物业管理、后期物业管理则是对策划方案的实施。在物业管理企业策划过程中,要突出文化氛围的营造、别出心裁的广告、真情流露的承诺给人以深刻印象。物业管理企业通过持续的策划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利润和品牌效应,提高企业形象,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物业管理的策划关键:物业管理的策划实际就是产品的生产阶段,服务能力是对服务产品的一种实现方式。物业管理若要具备良好的策划能力必须做好企业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全凭在实施服务的过程中将获取的知识和经验等信息进行系统的积累和完善,知识积累过程主要通过外部获取和内部获取两种途径,参与物业管理项目的招投标,广告宣传。寻找战略联盟通过市场调查,对中标项目的服务方案可行的构思、定位、编写、评审,进行可行性研究,可对外承接项目收集掌握物业的一手资料.对项目提出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如:人员配备、费用测算、入伙准备等工作管理机构的设立与人员培训,规章制度的制定,物业的接管验收,业主入住管理,设备实施的购买、安装、调试等公共服务:客户服务、工程维修、安保、保洁、绿化等延伸服务,便民服务、代办服务等特约服务,针对业主个人需求提供;外部获取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拓展阶段,参与管理项目的招投标,广告宣传,寻找战略联盟等经营活动,接触更多的外部环境,在这过程中获取更好的知识积累。另外,服务方案的拟定阶段也是知识获取的最佳阶段。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经营和发展规模的物业管理企业。其生产流程和服务手段都是相当成熟完备的。会设立一个相应的策划部门。这个部门一方面是针对本公司所辖物业进行评估分析,总结经验,给出完善的物业管理方案:另一方面,对外承接物业管理项目的顾问工作,在对外物业项目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完成更多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达到了可观收益。
二、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点要以知识积累为中心。
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根源是企业积累的特有知识。物业管理是以人力资源与智慧输出的新兴服务行业,需要长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掌握顾客需求变化,改进和完善服务产品,与竞争对手产生知识的差异。根据这一思路,以知识积累为基础是物业管理企业的内涵之一。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获得知识的积累,提高企业的效率,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必经之一理路。通过有效的知识积累使核心竞争力还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提升,一是充分考虑现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短期竞争优势,二是充分考虑现有企业不断提高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的竞争优势。以不同的方法知识获取,即在内部开发、外部开发、市场运作、企业合作中有效的选择。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增长会促使企业在知识积累上产生差异性,决定了企业资源要素及配置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企业能力,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企业制定战略的依据,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差异优势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
三、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要树立独有的品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是要树立自己独有的服务品牌。因为物业服务具有无形性,产品所有权不可转让。并具有下面特性:第一,服务的延展性:就目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行业内企业规模、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由于物业管理经营中涉及的学科和领域广泛,仅仅依靠经营物业项目主营业务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不是长久之计。那么通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炼自身的竞争优势,树立品牌战略将服务产品向更有生命力的新领域延伸,并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核心服务.满足客户需求。依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能力。第二,动态性:顾客对服务的需求变化极为明显,这与顾客的类群、性别、年龄、收入背景及文化层次有关,同时在经营的不同时期顾客消费需求也是有很大的变化,具有极强的动态性。物业管理工作涉及领域广泛,对生产技术和员工的技能、思想和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对市场变化、客户需求等因素都要时刻把握,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特定的时期根据特定的情况发掘有力的竞争优势,围绕自己树立的品牌服务理念,提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保证企业长久的竞争力。根据不同时期顾客的变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规划和改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三,客户价值性:通过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的服务提升产品在顾客心中价值体验的差异,这是物业管理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通过及时掌握顾客的需求变化,改进技术和生产工艺提升产品价值,再通过顾客的使用转化为优异的体验价值,将这种体验融入顾客的心中,提升的顾客满意度。第四,独特性:物业管理的经营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物业管理知识是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对顾客服务的交互过程中获得的。物业管理企业将在与顾客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物业管理知识经过整理、改进后转化为技术、技能和经验,最后在与顾客新一轮的服务过程中加以运用,同时获取新的知识。可以说物业管理的知识积累着重于一种方法性知识的积累,这知识是不易模仿和学习的,是企业通过长期经营所形成的一种知识认知和经验积累,已经融入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形成企业的独特个性。
四、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与服务对象沟通的关键。
瑞雪纷飞,爆竹声脆,佳节将临。2006年的新年钟声即将鸣响。寒冷虽然刺透骨髓,但阳光依然明媚,寒冷与温暖交织而存,严冬孕育着春天的气息。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在2006年元旦到来之际,谨代表东方龙国际贸易集团、董事会及我个人名义向广大同仁、合作伙伴和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祝福!向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全体员工及家属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2005年,集团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是重点突出、效果不错。是东方龙集团业务发展的重要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拼搏,我们在东方龙大发展的宏伟蓝图上又增添了一笔重彩。也为促进中俄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做出了努力。
回首2005年,这一年,我们完成了 ;这一年,面对整个服务行业的激烈竞争,我们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加大自主产品创新力度,加快国际合作与国际市场开拓步伐、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速度 本文来自和可持续发展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公司各部门、各位付出辛劳努力的员工们,离不开中俄两国员工的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在此,向为集团的改革、稳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尤其是常年奋战在服务、经营一线的员工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望2006年,是东方龙集团实现快速发展的一年,纵观世界产业环境,我们既有大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要在管理中提高效益,要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互动,加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快国际化进程,大幅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以公司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回馈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以东方龙人积极、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打造“中国服务业第一品牌、世界一流知名企业”的宏伟目标!06年是集团发展的关键年,总结05年的工作,安排好06年的工作尤为重要。2006年集团各项工作要扬长避短,再上台阶:
——洒店服务要保持强劲势头,大力发展新客源、新服务:
——各项管理将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再上水平;
——巩固中俄传统友谊 深化中俄全面合作
——企业文化将着力打造东方龙品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理念;
一、新经济环境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辽宁在经历了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兴盛――衰落――转型――振兴这个产业链条的变革,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装备制造的产业链条,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值得我们研究。
辽宁装备制造业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发展优越,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并且我省拥有国家划定的装备制造业的全部7个行业,185个小类产品中,有58项居全国前6位,占31%还多。可以说,目前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重大科技装备自主研发、创新设计和独立制造的基础条件与内在潜力。
拥有龙头企业及拳头产品的优势。比如沈阳机床集团、瓦轴集团、大连冰山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均为同行业排头企业;沈阳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在国际上也处于前列,大连新船重工集团是我国国内最大的造船集团。
与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新经济环境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总体实力――即核心竞争产品有待提高
辽宁装备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较经济发达省份比较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产品附加值偏低,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产品,特别是在智能化、集成化与信息化相关的关键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国外产品与核心技术,并且我省装备制造业是在粗犷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可靠性与精细化程度仍需改善。
2、能源消耗较高,低碳经济比重较低
辽宁是能源大省,同时也是能源消耗严重的省份。目前众多装备制造类企业的生产与生存是在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进行维持的,以煤、石油、天然气为支撑作用的各类原始能源产品为基础带动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这一结构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
3、售后服务及配套产业发展不够完善
辽宁一直以重工业发展为主,而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不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以三大产业相互促进结合来看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与发展需要。以物流业为例,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行业发展并不发达,资源整合力相对较差,售后服务及缺乏可靠性与及时性。金融业中融资、投资环境也缺乏向后因素,无法使得企业技术融资扩大再生产,小企业难以成长。
三、新经济环境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1、紧跟国家形势,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国家提出的七大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我省发展装备制造业值得探究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省与之匹配的提出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的发展规划,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我国开始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心倾斜,航空、海洋工程、高铁、中高端数控机床、重型机械、核电等领域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热点与重点,各项扶持政策也已开始陆续出台,今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契机最为良好的一年。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是着眼在辽宁的优势上,将装备制造的特色本地化,精细化,更符合我省省情的发展需要。
2、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产品跨越式发展
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掌握问题仍然是在新经济环境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我省装备制造业产品必须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研发与技术改造,通过产品的研发与更新换代,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改造与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生产档次,向低碳型、节能型产品进行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竞争模式。比如在高端装备制造、航天、海洋等符合我省省情、具有我省产品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3、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升级改造
我省装备制造业由于附加值与产品效益率偏低导致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与集群效应,因此,提供优厚的产业发展空间,发展大规模装备制造业产业是在新经济环境下我省的另一条重要出路。以原有企业为基础,扩散到周边领域与相似领域,逐渐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动,形成产业集群。加速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升级改造。
4、提高装备制造对应服务行业的水平与服务质量
迈入21世纪,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态势。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0.5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7个百分点,较同年货物贸易总额7.6%的增速超出近1倍,较2001年服务贸易总额0.1万亿美元增长了4倍以上。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2.4%升至2013年的5.8%,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2.2%提高至2013年的4.6%,服务贸易进口额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2.6%提高至2013年的7.1%,2001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均近20%。随着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和服务贸易在全球占比的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由2001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3位,国际地位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服务贸易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新的历史时期其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环境约束。
(一)国际市场动荡不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是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和高位徘徊使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我国面临巨大的挑战,致使服务贸易中的交通运输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二是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性不足。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产生了一系列的“晕轮效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各国为了避免损失而不断调整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进而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动荡不安。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隐蔽而盛行。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服务技术上的优势,设置了较高的技术性壁垒,同时限制人员跨境流动,仅对与商业机构有关的少数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的流动给予承诺;另一方面,一些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弱势服务产业,对本国服务市场的开放也设立了诸多包括技术标准、资格认证、外汇要求等方面的限制,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环境约束。
(二)贸易结构欠合理,服务贸易长期逆差一是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比偏低。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的占比为13.0%,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全球平均水平也低7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占比低反映了当前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弱势地位,通过服务贸易获取的附加值和经济利益较少。二是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出口方面,2013年我国旅游、建筑和运输等最具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贸易出口三大部门的出口额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仍占47.5%,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咨询、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虽然出口占比有了一定提升,达到30.8%,但其发展仍较缓慢,不仅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还远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服务贸易进口方面,2013年我国旅游和运输服务进口占比上升至67.8%,特别是持续升温的入境游已成为我国服务进口第一大类,同期咨询、保险、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高附加值服务进口占比由23%降至20.3%。三是服务贸易逆差难以扭转。2001年至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呈上升趋势,逆差额从2001年的61.3亿美元升至2013年的1184.6亿美元,其中逆差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运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达1718.5亿美元,而顺差主要集中于建筑等服务领域达527.7亿美元。服务贸易的长期逆差说明我国服务贸易还存在极大提升空间。
(三)服务贸易开放水平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方面,一国开放程度越高,意味着国际竞争越激烈,短期内不利于出口,但长远则能够增加一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2001年至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由5.4%升至8.1%,开放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因为早在1999年英国、法国的开放度就分别达到了12.0%和10.6%。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2001年至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2%提升至6.0%,但与美国近15.1%的服务贸易占有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期间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08上升至-0.03,但始终小于0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虽逐年提升但一直较弱,而同期美国、法国、英国的服务贸易竞争指数均大于0,说明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间美、德、英、意、法等国的相对出口绩效指数均大于1,说明这些国家均为世界服务贸易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强,而同期我国出口绩效指数一直在0.4至0.6之间波动,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中仍缺乏竞争力。
(四)服务贸易法规体系缺失,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虽然现行服务贸易法规体系对我国服务贸易商业行为的规范化、市场竞争的有序化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体系立法内容仍不全面、立法层次较低。我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单独的《服务贸易法》,致使在一些服务贸易领域缺乏解决争端的法律依据。即使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已颁布实施,但其范围过于宽泛,内容不够明晰,时效性和应用性也受到影响,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同时,我国目前从事服务行业的劳动力比重及从业人员素质仍较低。2013年我国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比率为38%,远低于美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近80%的比率。此外,无论高校、研究机构还是服务性行业,对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均不够,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不深入、不科学、不规范,致使服务贸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二、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取向
我国具备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潜力和空间,为最大程度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我国应立足长远,在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一)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消除服务贸易发展障碍一是明确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制定服务贸易实施细则,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对各地区、各部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协调,最大程度实现国家与各地区、各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规章的统一。二是转变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简化程序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监督,促进服务贸易以完全企业的方式发展。三是深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和竞争机制,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涉入原国有经济垄断的服务领域并促进其公平竞争以激发活力和提高效益。四是培育全国性的非官方或半官方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既可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间桥梁纽带、跟踪国内外服务贸易市场动态、参与多边双边服务贸易谈判、进行行业监督和指导等作用,又可避免政府机构违背市场法则实施“人制”,致使服务贸易市场因行政手段干预而降低活力。五是充分利用GATS等国际相关规定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争端,坚决反对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转变服务贸易经营策略,盯紧国际技术标准、国际资格认证和环境要求等,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向依靠技术优势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服务贸易预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贸易政策和措施。
(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一是对服务业领域进行细致深入的产业划分,引导服务贸易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快服务领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先发展包括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通信、邮电通讯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三是按“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居民服务消费政策以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四是加大对服务领域的科技投入,通过管理创新、技能创新和知识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传统服务行业实施改造。五是帮助服务行业调整好发展方向和实施策略。要鼓励服务行业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整合,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组成大型服务企业集团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树立现代服务贸易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积极维护企业信用和形象,持续提升服务效益和影响力,努力培育和形成服务市场知名品牌。
(三)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一是从长远利益出发,树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坚持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向,与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和密切合作,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服务贸易运筹机制的研究,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来体现和维护我国的利益需求。二是扩大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服务贸易的往来,吸引全球更多的服务型跨国企业到内地投资共享国内服务贸易发展的成果。三是引进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技术搭建国际交易平台,完善服务贸易交易网络。四是有层次、有步骤地逐步开放市场。如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教育文化等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可通过实行先对国内民营资本开放再对外资开放等的逐步开放政策,这既能有效地规避服务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内服务市场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威胁,又可有效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货代;供应链服务;市场规模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12-06
1 中国跨境物流市场分析
中国跨境物流市场现状和市场规模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中国跨境物流市场规模也将随之扩大。国内的巨大市场以及特有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中国仍是世界的加工厂,这样中国就会逐渐变成世界的物流集散中心,中国跨境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言而喻,跨境物流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998年至2008年,中国跨境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贸出口行业遭受较大的打击,并且连带整个外贸产业链的整体衰退,跨境物流行业作为外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也受到沉重的打击,不少货代公司都在减员,有些规模小的公司甚至难以为继。但是随着经济复苏,外贸经济的逐渐恢复,跨境物流行业也出现恢复性增长,逐渐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准。而在中国政府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的刺激下,市场出现新的机会,国内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物流业振兴规划的适时推出,助推了行业发展。短期内行业企业受益于税费优惠,而长期政策引导将会明确行业发展模式,有利于:①市场规范步伐加快;②信息平台整合,扩大规模优势;③可能的政策优惠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融资环境;④重视技术创新,有利于长远发展。
根据上海市国际货代行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货代市场规模已达8000亿元。在未来5年内,都将以10%~15%的速度增长。其中海运国际货代市场占整体国际货代市场比重约为7成。
根据测算,中国海运国际货代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11亿标准集装箱增长到2013年的1.64亿标准集装箱,未来三年的增长率都将超过10%。
空运国际货代市场相比海运而言,占整体国际货代市场比重要小得多,大约为15%。
根据测算,中国空运国际货代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275万吨成长到2013年的380万吨,未来三年的增长率都将超过10%。
2 供应链贸易市场现状与市场规模
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诞生于经济日益全球化、服务外包的大背景下。在国际上,供应链管理行业是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尚不是以独立行业形式存在,因此国外并无专门的供应链管理行业分类。但国外此类企业的管理思想、发展途径、赢利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中国供应链管理企业普遍学习、借鉴的对象,对我国供应链管理行业的产生、发展、未来产业升级均有重要影响。在中国,供应链管理从属于“现代物流”的范畴,其发展已越来越趋于独立,表现出更多自身特色,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亦不断出现。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供应链管理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所采用的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
从物流服务对象来看,企业如果仅仅将运输与仓储环节外包给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节约的成本大部分是由自己组织运输与仓储的所损失的设备设施利用率。供应链管理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企业实现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从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流程的重构与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效率的提高具有更大的作用。
从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来看,运输与仓储业务的准入门槛一般较低,竞争激烈,固定资产投资较多,业务利润微薄。而供应链管理服务则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通过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提供服务,固定资产投资较少,且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可以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进而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从供需结构来看,一般性的服务、保守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基本都是供大于求;而专业化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特殊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严重缺乏。从发展趋势看,能够适应企业专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服务,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缺乏专业特色、简单粗放的物流企业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压缩。而且,我国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环境与美国物流业80年代的发展环境极其类似,一是政策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物流改善政策,给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新技术革新,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开始迅速普及,铁路集装箱运输也开始迅速发展;三是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企业纷纷通过物流外包、撤出非核心竞争业务来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借鉴美国90年代以后的物流发展特征,我们可以预见我国物流业未来的发展主流很可能是供应链整合管理,而且增值型业务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供应链管理是比传统的储运服务更为高级的物流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公司的供应链贸易业务包含了采购执行和销售执行两端,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2.2 供应链贸易市场现状与市场规模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入WTO以后,中国国际贸易额的成倍增长,2001―2009年中国商品进口年复合增长率为19.4%,商品出口年复合增长率为20.7%,这为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提供了广泛的业务基础。
2009年,中国与物流及供应链相关的总支出约7211亿美元,70%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在过去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中国供应链贸易服务市场潜力很大,推动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是跨国公司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甚至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中国,这会产生大量的供应链贸易服务需求;第二是中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也增加了对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的需求;第三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刺激了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 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衰退之后,中国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价值年增长率预计将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准,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率。到2011年,中国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市场价值将达到1002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市场。
3 中国跨境综合物流与供应链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1 物流行业竞争格局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总量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业内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的物流服务商只能提供简单的传统物流服务,而提供系统化、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不多。
从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的主体来看,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一是传统国有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国储运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锦程国际、新时代国际、飞马国际、怡亚通、新宁物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德迅(中国)、嘉里大通物流、丹沙中福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并主要占据高端市场;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神华物流等,利用其与生产企业的密切联系发展供应链服务。
国内目前的物流服务商的规模和服务内容以及关注的行业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四类企业各有特点,也各有自己的市场定位。
其中,有部分拥有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公司,如港中旅华贸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境外国有企业控股的跨境综合物流公司,另有少部分民营资本参股,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使其兼具上述国有、民营、境外三类物流企业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民营资本的介入,使其拥有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较快的特点,在细分市场的客户开发和维护方面具有优势,并且拥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依托境外国有资本,具有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拥有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本土网络和覆盖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外服务网络具有规模优势,且海运物流业务和空运物流业务平衡发展,是行业中极少数同时掌握丰富海运、空运运力资源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之一。
3.2 跨境物流市场竞争格局和特点
我国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内企业众多,特别是2005年国家政策允许外资企业进入货代行业后,市场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截至2008年年底,在商务部备案的国际货代企业有18400多家,但据2009年的数据显示,海运货代服务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26家企业,空运货代服务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由于历史较短,规模很小,没有品牌影响力,竞争力较弱;少数企业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优势,但仍然是地域性的品牌,缺乏跨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具体而言,我国跨境物流行业的整体竞争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竞争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竞争较少。由于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跨境运输需求旺盛,加之该地区海运、空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因此,对货源的争夺和对运力资源的争夺最为激烈。中西部地区则因经济相对不活跃,跨境运输需求较少,且运输成本较高,因此该地区国际货代服务资源投入较少。
第二,区域内或单一行业竞争激烈,跨地区、跨行业的竞争较少。跨境物流行业尽管市场竞争者众多,但受自身资金实力、管理和技术能力所限,以及由于全国物流市场相互割裂,其竞争表现在某一区域市场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例如长三角区域跨境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对某一行业客户资源的争夺,例如对电子制造行业的客户资源的争夺,而跨地区、跨行业的竞争较少。
第三,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较少,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跨境物流企业只能提供海运物流或者空运物流服务,能提供多式联运(如海空联运)和满足客户其他不同需求的跨境物流企业较少;在提供跨境物流服务时,局限于报关、订舱等传统服务,在提供运输方案优化设计、综合物流服务方面较少,因此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3.3 供应链贸易市场竞争格局和特点
供应链贸易从属于“现代物流”范畴,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整体来看,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主要竞争还集中在物流运输层面,增值服务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国外同类企业有不小的差距,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商开始出现,但其行业渗透度及服务集成度都还不高,多数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商侧重在某个或某几个行业,使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竞争状况呈现出细分市场相对垄断的竞争势态。而且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市场相当分散,企业规模小,地域集中度高,80%的收益都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但从理论上讲,所有进口业务都可能成为供应链贸易企业的服务对象,目前供应链管理企业所占份额极低,表明供应链管理企业渗透程度还不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由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是专业的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资源整合、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范围是界定企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首先,从资源整合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仅拥有少量固定资产,基本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组织协调外部资源进行运作的“非资产型”物流企业,由于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类运行风险较小,在发达国家由于底层物流设施较为成熟,社会资源获取余地较大,很多国外第三方物流公司采取这类模式,并能提供较高的物流水平;另一种是投资购买各种装备并建立自己物流网点的“资产型”物流企业,该类公司需要较大的投入,拥有雄厚的资产、自己的网络与装备有利于更好地控制物流服务过程,雄厚的资产还能展示一个公司的实力,对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以服务内容来说可分集成度较低的功能型物流服务和增值型物流服务,以及集成度较高的综合集成服务和系统咨询设计服务。集成度最低的是功能型物流服务,这类企业提供诸如货代、运输、仓储与配送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服务。他们的竞争力在于充分有效利用自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功能物流服务的经营效率,达到比自营物流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运作,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实际上就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提供综合集成服务的物流企业能够把供应链上的一段或者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活动高度集成、有效衔接,进行运作、管理和优化,他们为客户提供一种长期的、专业的、高效的物流服务。
最后,服务范围是指物流企业所服务的行业范围。有些企业服务范围相对较窄、较集中,仅为单一或者少数行业提供服务,另外一些企业服务范围很广,可以为多个行业提供服务。在成熟的物流市场上,物流企业为了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一般将主营业务定位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行业,因为不同的行业其物流运作模式是不同的,专注于特定行业可以形成行业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经对比分析研究,根据企业提供服务内容的深度和覆盖行业和地域的广度,我国主要现代物流企业表现如图8所示。
4 结 论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供应链贸易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