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与知识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30-02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关注焦点从产品转到服务,创新已是企业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手段。在服务创新过程中,知识是基础,而企业自身拥有有限的知识,开放型经济使企业获取外部知识,为创新提供知识支撑。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时刻把握市场才能经住市场考验。坚持市场导向,不断地从市场上得到关于顾客需求、竞争者动向等市场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处理市场信息,利用企业实力做出正确响应,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上取得主动地位,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坚持市场导向,不断进行知识获取,对服务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者们对市场导向、知识获取、服务创新的研究,更多地考虑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组织学习、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对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市场导向、知识获取与服务创新的关系模型。
一、基本概念
(一)市场导向
目前有两种较为接受的市场导向定义。Narvery和Slater认为,市场导向是一种文化,能使企业不断向顾客提供超额价值,持续满足其需求,分为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部门间协调三个维度。Kohli和Jaworsk从管理角度提出,市场导向是企业各部门间交流和使用市场情报,并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的一种倾向。本文采用Narvery和Slater的维度划分,建立研究模型。
(二)知识获取
目前知识获取还未有统一的定义。Norman认为,知识获取是联盟企业在联盟期间所学习和获取的技能和知识。Christine 等人认为,知识获取是指一个企业在与外部或内部组织互动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本文将知识获取界定为从合作伙伴处获得的新知识。
(三)服务创新
狭义的服务创新指服务部门的服务产品的创新,广义的服务创新指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与服务有关的创新。服务创新包括四个特性,即:(1)创新具有明显的无形性;(2)新颖度范围广;(3)创新形式具有多样性;(4)创新顾客导向性。本文采用广义的服务创新概念。
二、概念框架
(一)市场导向与服务创新
蔺雷和吴贵生认为,服务创新更多是一种需求推动现象。因此,在服务创新中,坚持顾客导向,关注顾客需求,与顾客共同开发服务创新,能够满足顾客需求,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最终取得服务创新的成功。为此,我们假设:
假设1a:顾客导向对服务创新有正向影响。
服务的无形性、生产消费的同时性使得顾客很难提前感知企业的服务,服务易被竞争者模仿。有市场领导地位的竞争者是很好的学习和追随对象。企业要坚持竞争者导向,关注竞争者动向,比竞争者更好更快更进一步进行服务创新。为此,我们假设:
假设1b:竞争者导向对服务创新有正向影响。
由于现代企业职能分工的明确,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成为企业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部门间协调越有效,服务创新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服务创新周期越短,企业才能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为此,我们假设:
假设1c:部门间协调对服务创新有正向影响。
(二)市场导向与知识获取
坚持顾客导向,关注顾客需求,与顾客共同生产,可获得如顾客需求等知识,利于从顾客那里获取知识。坚持竞争者导向,关注竞争者动向,也可获得如市场情报处理等知识,促进从竞争者那里获取知识。部门间的协调,促使各部门相互沟通学习,提高各部门整体知识储备,促进企业内部知识获取。例如,高展军等研究表明,战略联盟中企业的市场导向对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为此,我们假设:
假设2a:顾客导向对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
假设2b:竞争者导向对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
假设2c:部门间协调对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
(三)知识获取与服务创新
企业从外部如顾客、竞争者、供应商等获取有关顾客需求、市场竞争、新服务开发等知识,加强知识储备,为服务创新提供知识基础,提高服务创新成功率,缩短服务创新周期,达到服务创新的目的。曾宇容、杨静实证研究发现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此,我们假设:
假设3:知识获取对服务创新有正向影响。
(四)知识获取在市场导向与服务创新中的中介作用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企业实施市场导向,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持续的服务创新,需要大量知识作支撑,而企业原有知识是有限的,制约了企业持续服务创新。知识获取促进企业从外部和内部获取新知识,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保障服务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因此,本文认为,市场导向对服务创新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外,还通过知识获取正向影响服务创新,并且这种影响比直接影响更强烈。为此,我们假设:
假设4:知识获取在市场导向和服务创新之间有中介作用。
三、结论
本文对市场导向、知识获取、服务创新三者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市场导向对服务创新、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知识获取对服务创新有正向影响,并且知识获取在市场导向和服务创新之间有中介作用。该理论分析并丰富了现有的理论基础,对现实经济中企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首先,企业要从战略角度重视服务创新,以服务创新来推动企业发展。其次,在企业服务创新中,要坚持市场导向,对外要密切联系顾客,时刻关注竞争者,把握市场动态,对内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提高部门合作效率,促进服务创新的成功。再次,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要注意知识获取,在市场导向的组织文化下,加强从外部组织中获取知识,为服务创新积累丰富的知识资源。
参考文献:
[1] Narver J.C.,Slater S.F.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20-35.
[2] Kohli A.K.,Jaworski B.J.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1-18.
[3] Norman P.M..Knowledge acquisition,knowledge loss,and satisfaction in high technology allian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57):610-619.
[4] 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现状、概念界定及特征描述[J].科研管理,2005,(2):1-6.
关键词:知识协同;本地供应链;超本地供应链;集群企业;创新绩效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但现实中却有很多地方的产业集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陷入集群“锁定”的风险,甚至衰亡。导致这些产业集群衰弱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没能实现持续创新。因此,持续创新能力的形成已成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企业的创新不仅受到自身知识存量的影响,还可通过外部知识获取来提高,知识扩散被认为是企业创新和实现竞争成功所必需的。许多文献都认为集群企业间的地理临近为知识的扩散提供了便利,对集群企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尽管集群的地理集性加大了企业间互动的频率,并通过面对面交流提高了主体间知识扩散的绩效,但地理距离的接近性并不是企业知识扩散和互动性学习发生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把企业锁定于本地关系网络内,容易导致企业陷入旧知识高度冗余和新知识严重匮乏的区域环境之中。因此,集群企业在嵌入本地知识网络的同时,应建立开放的超本地知识网络,不断接触新的、异质性知识,获取持续竞争力。
从已有文献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主要强调了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与集体学习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集群企业依托集群环境,利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机制,通过与集群内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校等机构之间的知识交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近几年学者们已注意到,本地知识对集群企业成长的作用被高估了,而外部知识是企业成长的关键。遗憾的是,国内外研究虽已开始重视超本地知识网络的重要性,但还主要停留在概念分析及理论探讨阶段,且大多采用单一案例的定性研究方法,尚无法回答以下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超本地知识网络对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具体有多大的影响?强调超本地知识网络的重要性,是否可忽视本地知识网络的建设?二是集群企业可通过何种方式构建超本地知识网络,进而将本地知识网络和超本地知识网络相互嵌入?
由于供应链是由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基于合作共赢的关系所组成的动态性组织,依托于产业集群又突破集群地域限制。分工促进了供应链成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加速与积累,从而使供应链成员之间形成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知识,合作共赢的关系使供应链成员间有较强的意愿进行相互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因此,供应链是企业间进行知识扩散和相互学习的重要通路,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探讨供应链在联系本地和超本地知识网络中的作用,并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定量检验本地和超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更宽和更新的视角探寻集群企业转型成长的路径和方式。
二、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供应链知识协同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
知识网络是实现信息、知识和技术等要素传递的通路、关系和结构,集群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其所处的知识空间大小紧密相关,与群内企业交流增加了知识的深度,与群外企业交流增加了知识宽度,知识深度和知识宽度共同增加了知识空间。因此,建立本地和超本地知识网络以获取不同的互补性资源对于集群企业而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由于本地和超本地知识网络都是通过“关系”连接的,关系邻近可能比空间临近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更大,能够为知识交流提供必要的信任。供应链是由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构成的基于合作共赢的企业网络组织,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往往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比其他类型的组织间关系(如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产学研合作等)更加紧密。同时,供应链系统具有交叉性和跨地域性,某一企业既可以在集群内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又可以和集群外企业以“供应商一客户”关系,通过“信任和承诺”的非正式松散方式或正式的契约方式进行连接,形成超本地的供应链。因此,供应链组织为集群企业建立本地和超本地知识网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协同是供应链的本质特征,集群企业通过本地和超本地供应链,在知识获取、知识流动、知识共享等方面相互协作,使知识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创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配置,进而改善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处于本地供应链中集群企业之间往往具有地理临近性和社会根植性,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又形成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促进企业间频繁的知识交换,并减少知识扩散中的不确定性,保证信息和知识高效、快速地扩散,为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知识丰富并且易于交流和共享的网络创新平台。特别地,这种信任关系可以加速集群企业之间隐性知识的扩散和转移,能促进企业渐近式创新。另一方面,集群企业和超本地供应链伙伴构建的交易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企业联结外部知识源和进行知识创造活动提供了新的“共同语境”。随着企业不断地熟悉外部知识源,并与之频繁互动,企业的编码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不仅为企业创新尤其是激变式创新提供关键性知识,还有助于激活和增强本地学习,使集群企业受益良多。因此,本文得到如下假设:
H1:集群企业在本地供应链中的知识协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2:集群企业在超本地供应链中的知识协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二)组织学习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已经有相当多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刻画了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效应关系。Hult等认为组织学习能力不仅会影响到创新的初始阶段,也会影响到创新的执行阶段。Stata认为只有个人与组织通过学习进而引导创新,才能成为组织中唯一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尤其是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更为明显。Powell提出企业网络是产生新思想和信息的重要来源,通过组织间学习能够获取和使用伙伴企业的知识资源,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Mabey和Salamant也认为学习是组织维持创新的主要因素,企业正是依靠不断从内外部来源学习、创造、获取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获得成功。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明,组织学习对组织的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得到如下假设:
H3:组织学习能力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三)组织学习能力中介作用的研究
知识的空间聚集为创新提供了时间可能,但不一定必然产生创新,只有扩散、使用并创造新知识才能实现其创新价值。企业对所获取的知识、信息等资源,能否有助于服务创新绩效的提升以及这种提升的幅度的大小,就取决于企业对所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甄选、吸收与整合。
供应链知识转移是一个外部化到内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协同关系只提供了外部知识资源和转移平台,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才能有效利用所获取的知识。一般而言,具有较强知识吸收能力的企业在认知上与集群外部的知识源更接近,所以吸收能力成为获取外部知识的最关键因素。同时,企业在供应链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知识片断,这些流动着的知识的简单堆砌不能直接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通过整合后的知识才构成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本质。整合能力属于组织内部的思考观点,强调组织基于内部机会重新定义产品组合的一种能力;吸收能力则属于外部思考,是组织如何察觉、开发外界技术与知识的一种能力。吸收能力与整合能力共同作用形成了组织学习能力。
对于组织学习能力在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究竟起调节作用还是中介作用,目前仍未取得一致结论。虽然有部分学者将其视为调节变量来研究,但本文认为将其作为知识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调节变量是不够科学严谨的,因为严格讲,理想的调节变量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性都不大。而前人的研究表明,组织学习能力与知识网络和创新绩效之间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因此,本文得到如下假设:
H4a:组织学习能力在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4b:组织学习能力在超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综合上文分析,笔者把本文的概念模型刻画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
(一)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本文采用结构化问卷来收集数据,文中测量指标的设计主要是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理论分析变量的特征和结构进行修改,所有量表采用Likert七点尺度法设计量表,分别给予1至7分,l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
1 本地及超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对本地供应链和超本地供应链的界定主要是根据与某集群企业建立供应链上下游关系的节点企业所处的地域空间分布,前者是指企业与集群所属行政区域内的供应商或客户所建立的供应链,后者则是企业和集群所属行政区域以外的供应商或客户所建立的供应链。
按照知识的表达,供应链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知识,可以明确表达且易于存储和转移,传递通常不受地理距离的限制,不需要通过直接接触获得;隐性知识是指尚未以及尚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一般需要通过面对面交流进行转移。
考虑到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协同的实证研究较少,完整的度量指标也没有发现,本文主要参考了Roper和Crone的研究成果,以协同频率与协同知识的数量描述知识协同程度。
2 组织学习能力。关于组织学习能力的构成,目前国内外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多数学者倾向于从过程的视角来理解。因此,本文也将借此过程视角,重点参考Teece、Baker和王家宝等人的研究,用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来测度企业组织学习能力。
3 创新绩效。对创新绩效的评价,国内外学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借鉴了Lovelace等和陈伟、张旭梅的研究,从产品创新和市场绩效两个方面对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其中产品创新是指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所具有的创新优势,市场绩效是指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包括市场前景、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同时,为了使创新绩效的测量具有可操作性,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通过分析受访企业近三年内与竞争对手相比,以各个指标的优劣程度来说明该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样本与数据收集
在研究对象选择上,主要以浙江产业集群中的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了114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57%。在问卷填写上,主要以企业的战略部门经理(或分管副总)及总经理填写,无论就工作经历、经验或资历而言,均对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具有比较好的熟悉度和敏感性。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信效度分析
1 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在内容效度中,由于本研究中测量量表的题项内容是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再根据本文的目的加以修改,并经过相关领域专家检查修改而成。同时,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大规模调研之前,本研究特地进行了问卷的初试调研并对存在的不足做出修正,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检验,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考察每个因子对相应变量的因子载荷量(factor loading),具体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说明各因子对相应潜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 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的信度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潜变量测量量表的Cronbacb’s α系数均在0.7以上,检验结果表明各量表的信度较高,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一致性。
(二)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各假设进行检验。每一步对应的回归模型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本地供应链显性知识协同与隐性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都是显著的,两者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194和0.385,因此,假设H1得到验证。表3中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超本地供应链显性知识协同与隐性知识协同与创新绩效在0.01和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322和0.226,因此,假设H2得到验证。表3中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组织学习的两个维度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在0.1和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H3得到验证。
(三)组织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分析
参考温忠麟等及王飞绒、陈文兵等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我们分析了组织学习在供应链知识协同与企业创新绩效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如表4所示。
第一步: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回归系数。根据分析结果,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与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543,在0.1水平上显著,说明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
第二步:分别检验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中介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回归系数。根据分析结果,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与组织学习的回归系数为0.687,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对中介变量组织学习的影响显著;此外,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间的回归系数为0.726,说明中介变量组织学习对因变量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也在0.01水平上显著。
第三步:检验中介效应。根据分析结果,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667,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而此时表征创新绩效与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关系的系数不显著,说明组织学习在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与创新绩效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4a得到验证。
同理,组织学习在超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中也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假设H4b得到证明。
五、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来构建研究框架,选取浙江省的集群制造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并以组织学习能力为中介变量,连接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超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第一,本地供应链和超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与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见超本地知识网络与本地知识网络之间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强调超本地知识网络的作用并不意味着会弱化本地知识网络的重要性,同时有效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才是集群企业需要重视的议题。在本地供应链中,隐性知识协同比显性知识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大,而在超本地供应链中情况刚好相反,这可能是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地理邻近使主体间能更容易、更充分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隐性知识的生产和流动,而显性知识可编码,易于通过系统化语言进行传递,因此它的转移较少受地理限制,从而在超本地供应链协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本地供应链和超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与集群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供应链组织确实是集群企业建立本地和超本地知识网络的有效途径。
第三,组织学习能力在供应链知识协同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说明组织学习能力在供应链知识协同和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处于关键的地位。这也进一步说明,集群要提升创新绩效,提升组织学习能力是必要的方式之一。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建议集群企业以供应链组织为依托,进行本地知识网络和超本地知识网络的相互嵌入,增进与供应链伙伴企业的知识协同程度,提高企业内部的组织学习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在供应链知识协同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有进行知识协同的意愿,如果供应链成员间任何一个企业的协同积极性受到了影响,那么协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企业领导应加强对供应链知识协同的重视程度,以更开放的态度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实施供应链知识协同。其次,供应链知识协同是供应链企业相互间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企业要提高知识协同的效果,就应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避免因知识特性因素、文化因素引发的冲突与碰撞,积极塑造知识共享的供应链文化。最后,供应链知识协同关系只能为企业提供外部知识资源和转移的平台,企业只有对协同过程中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吸收和整合,才能真正提高创新能力,这说明企业不仅要保持与供应链伙伴企业间的知识协同关系,同时也要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关键词】知识转移,网络嵌入,知识基础观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化分工越来越明确,获取和整合外部的资源变得越发重要。企业间合作则是获取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之间也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实现共赢成为现在的主旋律。网络嵌入如何通过知识转移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什么样的网络嵌入更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本文以下部分将对其进行阐述。
2.知识基础观
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何处。资源观强调企业对异质性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企业则是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广义上的企业资源包括一切企业所能控制的用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公司属性、信息、知识等。然而真正能形成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四个属性。传统资源观的另一个局限在于其仅考虑企业内部资源,而忽视了企业外部资源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网络之中获取网络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收益。企业一方面通过内部创造在产生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外部学习来增加知识的储量。而外部知识的获取正是通过知识的转移来实现的。
3.知识转移
知识的转移是指知识的接收方能够成功从外部积累并且吸收新知识的过程。Liliana Pérez-Nordtvedt等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归纳出知识转移的四个维度:理解程度,有用度,速度,经济程度。理解程度是指新知识被接受者掌握的程度。有用度是指转移的知识与知识接受者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的相关程度。而知识转移的效率更多的是考虑到市场因素对创新的约束。知识转移的速度影响到创新的速度,一个新的产品必须尽快投入到市场之中以便建立进入壁垒。知识转移的成本对创新绩效更是不言而喻,它是知识转移是否发生的先决条件。
知识的转移是通过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或者社会关系实现的。这些纷繁复杂的企业间关系的集合体便是企业网络。Dyer & Singh提出的关系观识别的网络给企业带来的四大竞争优势来源:基于特定关系的资产,知识共享惯例,互补资源或能力以及有效的治理。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单靠企业自己的一己之力来搞研发变得不太可能。如何有效地聚集、整合和配置企业网络中的资源对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4.网络嵌入
网络嵌入性是企业网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征了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地位及其与网络中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传统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对人的行为的假定都存在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两种倾向。网络嵌入理论的要点在于,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现象,都必须考察经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互动。
网络嵌入性可以分为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结构嵌入性研究的主要强调网络的密度、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带来的影响。Coleman认为网络密度越高说明网络中社会资本存量越大,能给企业绩效带来正向影响。Burt的“结构洞”理论指出处于结构洞位置的行为者能获得对未联结的双方的控制利益。
关系嵌入性是指直接联结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机制所起到的作用。按照直接联结的强度不同进而将关系嵌入性分为强联结关系和弱联结关系。部分学者认为,企业间联结关系越强,双方之间越相互信任,信息交换就越频繁,知识转移的粘滞性越小,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与资源也越多。然而与此相反,部分学者认为,强联结所获取的资源来源于相似特征的个体,其冗余程度很高。而弱联结生于属于具有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个体之间,故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异质性很高,这种高异质性对创新是十分有利的。关于强联结和弱联结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分歧便是“关系嵌入悖论”。本文认为关系嵌入悖论的症结在于网络的建立与维护是需要成本的,而一个企业在网络上的投入是有限的。并且弱联结所带来的异质性资源的优势与其说是弱联结自身带来的,不如说是联结的广度产生的。所以说关系嵌入的悖论在于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建立一个既强又广的网络,而不是由联结本身的强弱所引起的。
波兰尼最早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大量的研究都已经证明,强联结更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而弱联结却能以较低的搜索成本来获取更多的显性知识。除此之外,从关系嵌入的内容视角出发,可以将关系嵌入分为技术嵌入性和业务嵌入性。技术嵌入性是指组织与市场中的其他行为者之间在产品和生产开发过程中的相互依赖程度,反映了网络中企业间技术活动的相互依赖性,业务嵌入性是指企业改变其业务行为以适应外部业务合作伙伴,反映了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5.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基础观,强调了知识在企业创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资源观忽略了外部资源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而企业的网络嵌入却回答了企业如何从外部获取资源信息的问题。此外,将知识转移分成理解程度,有用度,速度,经济程度四个维度来探讨,使得网络嵌入影响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1]Kevin zheng Zhou & Caroline bingxin Li. How knowledge affects radical innovation: knowledge base, marke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2]周长辉,曹英慧. 组织的学习空间:紧密度、知识面与创新单元的创新绩效 [J]. 管理世界,2011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
为了高效的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管理者与人力资源的管理者须清晰的认识到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拥有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资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阐述:
1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组织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武器,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革命和知识社会的日益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跃进,在新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每位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首先,应该不断的加强与补充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其次,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大脑才是社会财富和社会进步的真正源泉。当网络时代刚刚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时,少数几位富有想象的天才立即预见了其中蕴涵的商机,也就立即谛造出新一代的网络富豪;最后,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是创造力的极好体现,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活、用好理论才能发挥出理论的最大价值,并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继而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创造出新的理论。面对未来,我们将会碰到更多快速性、突发性的事件,从社会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到企业产品开发,乃至于国家、世界经济的变化等,这就要求每位员工在变化多端的现实面前,有效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2)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近些年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伴随着新的管理理念,例如:质量小组(QC),全面质量管理(TQ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的出现,必然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只有很好的利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伴随着新的运营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景,也受到了国家全局经济状况的影响,各企事业所面临的严重的失业问题以及出现严重的财政紧缩,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2 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开放型、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由于受传统经济理念和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的任用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的资源使用率偏低,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清晰。许多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时,只注重学历,而忽视人力资源的人才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许多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学历或文凭,因而无法获得提拔和重用。有的企业选拔人才时以学历为条件,要求必须是硕士或博士,结果是博士硕士招了不少,但有的学非所用,有的大材小用,从而造成了实际效果不如预期的理想,有时也造成了人才使用管理上的浪费,从而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混乱,有时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严重的人力资源的浪费。有的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由于不同管理者的阅历、能力及对待人才看法的差异,使客观、公平、公正的选人原则难以体现;尤其在一些收入分配方面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相结合的地方,导致员工对企业的薪酬现状与福利制度的不满,导致员工缺乏安全感,难以激励他们积极的工作热情,从而严重阻碍了人才在工作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其贡献,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无法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 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广泛应用,全球经济不断趋向一体化。伴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各企业组织时刻关注的重心。当前,结合新的经济机制,只有厉行改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才能使人才迅速成长和才尽其用。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升管理职能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主要可概括为人力资源的配置,培训与开发,工资福利,制度建设四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能相互连接。通过细化各部门的工作职能,结合各个部门间各层次的不同分工,以达到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管理并降低成本,同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机制的优势,通过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现有差别的收入分配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行之有效的选择,进而采取了因人而异的薪酬制度,使员工的积极性得以不断的发挥,从根本上使人才的任用与人力资源的配置得到缓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摘要: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它顺应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也是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的有效手段。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跟踪和指导非常重要,那么在当前环境下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什么才是更加有效的方式呢?本文先阐述了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继而从信息技术和人文关怀两方面寻求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率,以便学生、学校、企业有“三赢”的结果。
关键词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张丹萍,女,浙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45-03
现代高职教育要求,人才培养必须产学结合。因此,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选择合适的企业,让高年级的学生,实地定岗实习。一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熟悉业务,训练操作技能,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二来让学生直接接收工作历练,切实感受工作的协作和竞争,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从近几年来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反馈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实习企业的境况各异且地点分散,缺乏对学生群体的了解,把学生视为流水的兵,学生也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团队中,过程管理无序。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的配合。这个阶段学校本身就不是一个旁观者,必须从信息技术和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想方设法采取手段,加强管理。人文关怀可以体现学校亲情化的家庭管理,信息技术则需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引导考核顶岗实习过程。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学生花在顶岗实习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专业,所需要的企业岗位类型也数量多。不可避免的,有些实习企业和实习地点远离学校,地点分散。如果缺乏沟通和有效管理,学生、学校和企业这个阶段会出现信息真空和管理遗漏。[1]企业把顶岗实习看成社会任务,对学生缺乏工作信任,而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缺乏吃苦精神,过于看重工资待遇,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双方各自的期望值高,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解决矛盾需要顶岗实习各个参与方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共同管理教育。学校方面,常规的管理方法有:组织学生填写顶岗实习表格、撰写实习日志等。但需要避免部分学生在临近实习结束时应付学校老师的检查和考核,作假补填记录,抄写日志和手册。这种单一管理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会产生因应付导致的情感疏远和管理松懈。[2]有些学生不善于记录总结或者因为工作时间紧张无法完成上述内容,学生的不满实习管理和对学校的抱怨会蔓延起来,顶岗实习这个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会因为质量不高而成为鸡肋。因此,学校必须在管理上变换思维、开拓创新,寻找新的管理模式。
二、信息网络技术是未来顶岗实习管理的主要手段
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已经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作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顶岗实习的管理上,信息网络技术同样可以显示出无比的快捷和效率。促进顶岗实习管理信息化,实行动态化管理是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管理的迫切要求。[3]互联网作为平台,信息技术作为手段,研发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学校、企业、学生等实习管理的参与各方的登陆口,各自随时形成信息流,进行不断的信息流转和互动。这样,既有顶岗实习的实时动态,过程又能掌控,各自的指令和要求顺利通达,顶岗实习管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平台,搭建在线的管理平台
近年来,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一样,花了不少财力、物力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信息化平台都留有空间以便进行升级更新或者增加项目,这样可以在校园信息网络中增加顶岗实习管理模块,顶岗实习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收集学生实习的信息及各类指令要求,实现对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4]校园信息平台存在的空间,可以让顶岗实习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内容丰富逐步丰富起来:可以表现企业的分布,可以了解学生的岗位分布,知道企业与学生的相互评价,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要求,甚至可以增加考勤到岗的功能,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作息规律,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还可以设置交流平台,让学生们交流实习心得、互相帮助,也可以师生企业进行管理沟通。信息系统把常规的纸质的实习日志和记录转化为信息流的形式,这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必定会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信息流转快捷,要求反馈迅速,必定得到企业和学校的支持;管理效果水到渠成。
(二)以微信、微博等为载体,搭建不间断的沟通平台
QQ、微博、微信早已是学生群体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部分,需要封闭交流的可以设置QQ群、微信群;需要公开的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不论是群还是公共号,都可以运用系统的后台管理结合数据库,形成畅通的顶岗实习管理。在这里,学校的老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们实习工作状况、遇到的困惑困难,进行集中指导,也可以私聊实施个别指导。这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班级,学校企业可以借此上传下达,而学生们身在现场,利用直接视频或者手机摄像功能,形成实习工作的影像,既能自我评价,也方便老师给予的考核。这些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存在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学生、学校和企业可以掌握主动,自由控制,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提高工作能力,学校教学随着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课堂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三、人文关怀是未来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工作岗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过渡期,而顶岗实习的设计恰恰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在这个过渡期中,由于角色的变化,诸如专业技术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心理问题等,时常困扰着学生们。这些问题需要梳理和引导,如果能处理得当,将会增强学生这个阶段的自信心,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顶岗实习管理中除了要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外,还应该加强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管理,这样在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帮助学生平稳完成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管”“帮”结合,从而大大提升顶岗实习管理的质量。
(一)配备优秀的“导师”,指导学生全面提高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习中,学生是主导,教师是辅导。[5]在顶岗实习期间,教师的辅导作用必不可少。辅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学校和企业配备指导教师素质和水平。这方面,学校和企业在配备指导教师的时候有着清晰的分工:高职院校选派专业导师和生活导师(思想导师),企业选派工作导师。学校的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知识指导,学校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则作为学生们的生活导师,解决学生们实习期间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企业要从单位里挑选出业务骨干担当学生们的工作导师,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些导师工作辛苦,作用重大,学校和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尽职尽责,高质量完成导师职责的老师们给予一定的奖励,也可以把指导顶岗实习学生作为一项指标,在年终工作考核、职称、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二)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成人,学校不可大包大揽,要逐步让离开学校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们学会自我管理。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培养学生干部,给予学生干部适当的权力,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然后扩大范围,帮带其他学生,最终做到学生们完全自我管理。学校可以抓大放小,如加强应急事件、突发事件的管理,而次要的事情由学生自己解决。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上,学校出来培养自我管理的工作能力,也要支持适当的奖惩,激发学生们自我管理的动力。先行学会自我管理的学生干部,会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能帮带其他学生们促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也能成为各个职能导师们之间的纽带,成为学校、企业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桥梁。那么,在传达各项工作要求和任务时候,由于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他同学信任,又是优秀的一部分,企业和学校没有担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三)强化就业指导师的作用,协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
尽管顶岗实习发生在高职院校学校教育的一个时间阶段,但毕竟也属于学生工作就业前的一个练兵,学校需要配备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的职责就是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各自的专业和特点,帮助他们顺利的找到理想的工作。通过顶岗实习这样的练兵,学生们的个性、特长、能力可以完全展现在就业指导教师面前。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在顶岗实习的不同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求职技术上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学生在顶岗实习,现场实践中所展露的思想、性格、技能都是教室课堂做不到的。就业指导教师对这些信息的细致分析,可以在确定学生合理就业岗位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从思想上、信息上帮助学生,让学生先行了解到社会与学校的不同,要敢于面对走出校门后碰到的各类问题,最终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人文关怀是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应用。信息技术代表了现代化的工具,人文关怀体现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学生在人文关怀中成长和进步,核心竞争力获得提高,而学校也树立了品牌,为企业培养了更多的实用人才,企业也从中获利。信息技术和人文关怀两者并举,共同开创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大大提高了顶岗实习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凌玲,徐金寿.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国内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42-143.
[2]韩丽君.高职FZ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改进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黄阿梅.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191-192.
[4]牛翔.高等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组织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基本模型的构建,离不开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四要素:教师、教学知识、过程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其中,教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学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客体;过程是教学知识交流创新的途径;信息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在理清四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关键环节(知识习得、分享、整合、存储、创新),建构出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的基本模型。该基本模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和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具体见图1:
一、五个基本环节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模型包含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反思教学问题”“群体阅读”“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这五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反思教学问题出发,分析并明确教师对教学知识的需求。然后通过群体阅读方式,获取教学知识。再通过课堂实践中应用及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验、诀窍等,提炼并生成新观点,进而产生新的教学知识;最后再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内化教学知识,并成为教师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上一轮探求结束后,将促进下一轮的教学知识探求,不断螺旋上升,促使教学知识不断的共享与创新。
(一)反思教学问题
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并确定现阶段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教学问题所在就是教师教学知识缺失的地方。找到阅读教学问题的根源后,便找到了研讨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寻求与分享老师所需的教学知识。
(二)群体阅读
当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阅读。我们通过教师群体阅读的方式来补充教师的教学知识的缺失。群体阅读指的是组织者从问题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而开展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互动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把群体阅读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分享与传递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理解与思考”实现了教师价值观念、个人实践知识的转化与更新。
(三)课堂实践
群体阅读在于获取需要的教学知识。如何应用及发挥教学知识的价值,需要课堂实践,教师们通过群体阅读,获取了新的阅读教学知识后,便尝试应用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应用教学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老师们才会有如此多的体会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教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转化成个人的教学知识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师教学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总结与提炼
经过课堂实践后所产生出来的教学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统整,才便于教师对这些教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精品教学资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获取和应用所获得的教学知识上,而应更深入去思考和总结,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或提炼出新的有效教学策略等课程建设成果,这是精品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其价值体现。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老师应用和团队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一步领悟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团队成员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批判。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与重构,教师才能创生出对教育问题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W问题,以及促进教学知识的持续创新。
二、四项促动因素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包括群体对话、信息技术、互动场和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对精品教学资源的创新,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知识,然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师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结,再利用分享的组织文化加速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促进教师持续地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价值增值,提升教师素质和组织的竞争力。
(一)群体对话
教师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主体。教师优质的隐性知识能否有效提取,教学知识能否得到共享与创造,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均的转移,依赖于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因此,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群体对话,才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迈进。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基本模型探析
(二)互动场
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场”的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场”的建设。
互动场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场所”,是教师教学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空间。教学精品资源创新中,组织者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教学知识传递的“知识场”,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场”,才能为教师提供适宜的知识共享和创造的平台。可以说,没有“互动场”,教学精品资源创新无法进行。给教师创设了各种教研的“场”,如实地集体备课、网络集备、课堂教学观摩、网上论坛等,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对话互动的“场”,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三)信息技术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精品教学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教师个人层面,其二就是组织层面。我们从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与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1.精品教学资源知识创新的管理系统平台结构
我们以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例,建设该专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虚拟的研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QQ等。具体如图2 所示。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应创新实践教学的理念和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实践教学构建模式:在教学计划中,全学程不计入总学时的实践教学总周数,要求本科不少于20-30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就业结合起来,与社会调查实际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通常包括生产劳动、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和其它社会实践等。生产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基本培养规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学形式都直接与生产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因此,其教学过程比理论教学更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发展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尚待完善
实践教学虽然在本科院校当中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实施,但是从人才培养的方案上来看,还不够完善。大多数本科院校完成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借助实践平台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但结果并没用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至于学生毕业后没有把实践中所总结的经验带到社会中去。比如一些文科的专业,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通常是偏向于学术的,实用技能的运用少之甚少。在本科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严格按照“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三段式模式,课程讲授上也只是严重偏向于讲授,这样学生学以致用的权限没有得以发挥,以至于知识脱离了实际。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中的种种环节都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原则而着手。
2、实践教学管理力度尚待加强
实践教学管理就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涉及的关系比较多,受教学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较大,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较少且思想上重视不够。每次组织学生实习,往往是现联系实习单位,现安排带队教师,现确定实习计划。教师是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质量。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且应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优秀的教师指导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教学形式和方法受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制约。因此,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及其安排,要区别不同层次,因专业而异,但都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在教学计划中,全学程不计入总学时的实践教学(不包括公益劳动和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周数,要求:本科不少于20—30周。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比如认真填写实习手册,做好每阶段的记录,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无任何抄袭,有自己的创新点,且鼓励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融合在论文当中,这样更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的直接亮点,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核心。
1、实践能力
现在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有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新的人才质量观。知识是载体,是学知识,是底牌;能力是表现,是学做事,是王牌;素质是核心,是学做人,是品牌。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这就是当前高等教育三个支点,或叫三维的教育目的。
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实践教学的亮点。没有亮点,就没有切入点;没亮点就是缺点;没有亮点,就没有生命力。现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往往明确提出,“有实践经验的人优先用”这使我们的学生很为难,很尴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2、创新能力
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改革的潜力在于创新,创新教育是一种探索的教育。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是创造性的实践,创新是一种超越,比尔•盖茨说:“创新是原子裂变,投入一点点,产出千千万。”创新有三层含义,即改变、更新、创造;创新的载体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六大)创新使人进步,守旧使人落后,有人说,不创新就意味着死亡。
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能力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当前,当务之急就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摒弃固有的旧的教育模式。
二是以理念创新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认识创新教育,学习创新教育,走进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
三是以实践教学过程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在实践层面,操作层面上下功夫,增强教师的实践意识,用理论指导实践,以此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的突破
1、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实践教学
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呢?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有四方面内容: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
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代同行,掌握时代脉搏。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科学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平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要平衡,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培育要平衡。素质教育就是知识、能力、做人融为一体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做人是人的根本素质。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学的“灵魂”,要将“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办学以学生为本。培养人才不能离开人。要求我们思想要常新,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在“新”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去思考,去思维,想思路,现在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很艰难。在实践教学中,要强化共同内容,精选独立内容,舍去多余内容,增加创新内容,人才培养要体现创新,围绕实践教学的亮点搞创新。
2、应该抓住重点,既要遵守规范,又要敢于创新
实践教学的安排,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教学的指导,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构建等等突破某一环节,创新是可以办到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很广泛,项目虽多,但要抓住重点,只要我们狠抓重点,例如,抓住“三实”:实验、实习、实训;抓住“两个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抓住“两个社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突破一点,创新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应该打好毕业设计(论文)这张牌,因为这张牌能反映出学校的品质、品位和水平,能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效益,也反映学生的就业状况。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希望我们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好”三个字上下功夫,要多元化指导,在选题和严格把关上多下功夫。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选题是确保质量的前提,思想要开放。应该鼓励学生,从实践课堂、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中发现问题,形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使选题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实际结合起来。
毕业设计(论文)需要规范,但要过于强调规范,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现在的毕业设计(论文)给我自己的感觉是一个模式,缺乏个性,很难做到五光十色,还是应该要求做到“少而精,少而清,少而新”。从某个角度讲,材料越复杂,反而表明思路不清、水平不高,力求用简明的道理说明复杂问题,任何时候,繁琐没有生命力。
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只作为理论到实践部分的转变,只有在理论与实践双方面都做好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保障作用,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碳排放;生态创新;高管团队异质性;经济绩效;火力发电企业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19
中图分类号:C936;F243;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6-0086-0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LIU Ziyang, CHEN Jin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from 2009 to 20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rmal power firms ecoinnovation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Through the data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profit of the company, it develops the measurement index of eco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while on the longterm is positive; Besides function heterogeneity, TMT age and tenure heterogeneity are a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TMT heterogeneity has no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long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rmal power firm
生态创新由于兼具环保、经济的双重优势而备受关注[1]。国内外有关生态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波特假说的验证,即恰当的环境管制能刺激企业实施生态创新(弱波特假说),进而提高竞争力(强波特假说)[2]。弱波特假说已得到支持,而强波特假说却存在争议[3],焦点在于生态创新在环保的同时能否真正带来盈利。
相关研究表明,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4~6]、负相关[7]、U型或倒U型的关系[8]。
学者们得出不一致结论的可能原因在于生态创新在不同时期内产生的经济影响不同。因此,在对时期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存在三个相互作用的阶段,表现为复杂的N型曲线关系。
高管对环保持支持态度能促进企业的环保实践[9],高管文化水平也与生态创新正相关[10]。可见,高管认知将作用于企业生态创新。高阶理论认为,高管的背景、经历、价值观等会对组织决策及绩效产生重大影响[11],而高管在这些维度上的不同也必将导致其认知存在差异。因此,相对于同质性的高管团队而言,异质性高管团队的决策过程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必将因其认知多样化而表现得更为复杂。那么,这种复杂的认知会如何影响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创新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目前,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火力发电行业环境成本最高,如何降低火电行业的碳排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全部源于国内火力发电行业上市公司,以期能对火电行业的环保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
关于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存在两派观点:传统派和修正派。传统派指出,实施生态创新使资源从原生产领域转移到了相对陌生的环保领域,既增加了投资风险,也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导致效率下降[12],不利于经济绩效的提升。修正派认为,生态创新能满足环保要求,进而帮助企业获得合法性这类杠杆资源[13],撬动诸如政治(税收优惠)、商业(顾客偏好)、社会(公众拥护)等资源[6]。这类资源通常难以模仿,因而具备竞争力[14],能促进经济绩效。
可见,传统派侧重资源配置方式被破坏,修正派侧重异质性资源的获取。杨静认为组织惰性(破坏资源配置)、柔性(获取异质性资源)同时存在于生态创新的实施过程,并随实施的深入,两者的作用程度也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创新、经济效之间呈现两阶段、倒U型曲线关系[8]。本文认为,在两种机制的作用下,生态创新、经济绩效之间呈现的是更复杂的三阶段、N型曲线关系(如图1):(1)初期,因生态创新的实施还不深入,资源配置被破坏引致的成本小于合法性带来的收益,经济绩效得到提升,但持续时间很短;(2)短期,随生态创新实施的深入,资源配置的破坏引起的效率下降越发明显,合法性带来的收益难以补偿成本,造成经济绩效下降;(3)长期,经过学习和调整,组织适应了生态创新,其优势得以发挥,投资逐渐产生回报,最终提高经济绩效。本文将重点分析(2)、(3)阶段。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a: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
H1b: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显著正相关。
12高管团队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有关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决策理论和社会类化理论。前者认为异质性高管团队具备多元的视角和知识,有助于深刻、全面地理解问题,能提高决策效率,促进绩效[15]。而后者认为异质性易导致团队成员根据人口统计特征对其他成员作内、外的区分,既不利于合作也阻碍了信息交流[16],降低了决策效率,对绩效存在负面影响[17]。
两种理论均能解释高管团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18]。然而,尽管国内也有研究认为异质性高管团队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内外联系,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19],支持了信息决策效应,但在国内背景下社会类化理论的解释力却更强[20]。可能的原因在于,国内背景下信息决策效应的发挥受到时限。团队成员的类化并非短期内就能形成,短期由于类化程度不高,社会类化效应的负面作用尚不明显,信息决策效应能够得到发挥;但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类化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导致沟通产生障碍,信息决策效应被抑制。因此,异质性的优势可能更多表现在短期。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a: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2b: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火力发电行业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剔除在考察期内上市的公司(1家)及数据不全的数据(4组),最终得到164组有效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回归分析,以同时控制截面和时变两种效应。
22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221自变量
生态创新。过度的碳排放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如某项行为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能带来盈利,那么该行为属于生态创新的范畴。基于以上思路对生态创新进行测量。
国内火电企业用于发电的原料主要是煤炭,其燃烧产物是企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依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公式计算碳排放:
E=∑ni=1ECi×Si×EFi(1)
式(1)中,E为碳排放量,ECi为能源i的消耗量,Si为能源i的标准煤折算系数,EF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
通过手工整理企业年报中供电量及供电煤耗的数据计算煤炭消耗量:
C=K×R(2)
式(2)中,C为煤炭消耗量,K为供电量,R为供电煤耗。供电煤耗指提供单位电量消耗的标准煤量,因此按式(2)计算即得折算成标准煤后的煤炭消耗量。那么,火电企业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E=K×R×EFC(3)
式(3)中,EFC为煤炭的碳排放系数。相关机构测得的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本文取平均值来计算碳排放量。
为直观反映生态创新环保、经济的双重内涵,本文将其测量指标构造如下:
EIDn=En-1NPn-1-EnNPn(4)
式(4)中,EIDn表示第n年的生态创新度,En为第n年企业碳排放量,NPn为第n年剔除了物价变化后的企业净利润。式(4)表明,如企业该年度的单位净利润碳排放量与上一年度同比减少,那么减少的程度可反映该年度生态创新的程度。
222因变量
经济绩效。ROE、ROA等会计指标主要衡量了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难以反映长期绩效。已有学者采用Tobins Q值来测量长期绩效[16,20,23],即公司市场价值(股权、负债的市值之和)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本文沿用薛有志等学者的方法,分别以流通股股价78%和86%的折扣来计算限售股股价[23],并据此计算Tobins Q值:
TobinsQ1=TS×TSP+RS×TSP×(1-78%)+DPTAP(5)
TobinsQ2=TS×TSP+RS×TSP×(1-86%)+DPTAP(6)
上式中,TS、RS分别为流通股股本、限售股股本,TSP为流通股股价,TAP为总资产账面价值,DP为负债账面价值。用ROE、ROA测量短期经济绩效,用Tobins Q测量长期经济绩效。
223调节变量
高管团队异质性。主要考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三方面的异质性。用标准差系数来反映年龄、职位任期这类连续变量的异质性。系数越大,异质性程度越高。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高管简历,以高管进入团队之前从事时间最长的职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各种职业的高管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使用赫芬达尔指数来计算职能背景异质性:
H=1-∑ni=1p2i(7)
式(7)中,pi为第i类职业的高管人数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n为职业的种类。H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明异质性程度越高。
224控制变量
选取企业年龄、企业规模、高管团队规模和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以企业成立时间到观察年度所经历的年限来计算企业年龄,用观察年度内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高管团队总人数及其平均年龄来反映该观察年度的企业规模、高管团队规模和高管团队平均年龄。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2为描述性统计结果,包括变量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矩阵。从相关关系来看,初步显示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更准确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
32回归分析
表3、表4分别报告了生态创新对短期、长期经济绩效的回归结果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在短期、长期内的调节作用。回归前进行了VIF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模型M11、M21检验了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ROE,β=-0027,p
模型M12和M22、M13和M23、M14和M24分别检验了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M12和M22显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二者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
节作用(ROE,β=0760,p
p01)。假设H2a只得到部分支持。
模型M31、M41检验了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回归系数为正,与假设H1b的预测一致,但不显著(Tobins Q1,β=00002,p>01;Tobins Q2,β=00002,p>01)。而模型M34、M44显示,在新增了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相关变量之后,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解释力增强,二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obins Q1,β=0001,p
模型M32和M42、M33和M43、M34和M44分别检验了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生态创新和长期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M32和M42显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1,p>01);模型M33和M43显示,职位任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Tobins Q1,β=-00003,p>01;Tobins Q2,β=-00002,p>01);模型M34和M44显示,职能背景异质性的调节作用也不显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2,p>01)。假设H2b整体上未得到支持。
4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我国火力发电行业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火电企业的生态创新行为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火电企业实施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存在负面影响,但有利于长期经济绩效的提升;(2)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职能背景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明显;(3)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从结论上看,通过适当调整团队成员来提高年龄、职位任期异质性可缓解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的负面效应。但高管的变更往往是为了适应公司战略的发展要求,如仅为追求降低生态创新的短期负面作用而变更团队成员,未免效率低下。因此,本文结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如高管团队已在年龄或职位任期上具备异质性,那么这将成为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优势。
本文的理论贡献有:(1)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揭示了高管团队存在适当程度的异质性将有利于火电企业生态效率的提高;(2)从生态创新的内涵出发,运用企业碳排放量和净利润的数据,构造了生态创新的测量指标――生态创新度;(3)在以时期为标准对经济绩效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的三阶段N型曲线。
本文的局限在于:一方面,实证研究的数据仅来源于火电行业,因此结论可能并不能完全迁移到其他高污染行业;另一方面,生态创新度的构建依赖于碳排放量,而目前有关企业碳排放的精确计量研究还不成熟,且行业间由于碳排放源的不同也将导致其计量方式存在差异。所以,生态创新度的普适性还有赖企业碳排放的计量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James P.The Sustainability Circle:A New Tool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1997,2(5):52-57.
[2]Porter M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193-246.
[3]董f,石磊.“波特假说”――生态创新与环境管制的关系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2013,33(3):809-824.
[4]Irene Eleonora Lisi.Translating Environmental Motivations into Performance: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5,29:27-44.
[5]黄蝶君,赖作卿,李桦.政府规制、生态创新与农业企业生态及经济绩效[J].软科学,2016(9):28-31
[6]彭雪蓉,魏江.生态创新、资源获取与组织绩效――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5):60-65.
[7]Stanwick P A,Stanwick S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nd Organizational Size,Financial Performance,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7(2):195-204(10).
[8]杨静,施建军.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曲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3):95-99.
[9]李怡娜,叶飞.高层管理支持・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资源承诺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3,25(1):120-127.
[10]彭雪蓉,刘洋.行业可见性、创新能力与高管认知对企业生态创新行为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5):68-77.
[11]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12]Walley N,Whitehead B.Its Not Easy Being Gree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3):46-51.
[13]Zimmerman M A,Zeitz G J.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414-431.
[14]Baum J A C,Dobbin F.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5]Simons T,Smith K A.Making Use of Difference:Diversity,Debate,and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in Top Management Tea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6):662-673.
[16]Ndofor H A,Sirmon D G,He X.Utilizing the Firms Resources:How TMT Heterogeneity and Resulting Faultlines Affect TMT Tas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6(11):1656-1674.
[17]Haleblian J,Finkelstein S.Top Management Team Size,CEO Dominance,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s of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Discre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4):844-863.
[18]贺远琼,杨文,陈昀.基于Meta分析的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9,23(1):12-16.
[19]任兵,魏立群,周思贤.高层管理团队多样性与组织创新:外部社会网络与内部决策模式的作用[J].管理学报,2011,8(11):1630-1637.
[20]王雪莉,马琳,王艳丽.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中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槔[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4):80-93.
[21]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2减排量的确定[J].化工进展,2006,25(12):1467-1470.
1 学生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005年7月,西藏自治区批准在原自治区农牧学校和自治区综合中专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学院的成功组建,填补了西藏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完善了西藏高等教育体系,拓宽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但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1 学生管理模式
学校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是采取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每个学院(系)配备了党支部书记、院长,负责学院的管理工作。学校配备了专职辅导员,负责管理学校工作,每个班都配备了班主任,配合辅导员的工作。要求辅导员、班主任要认真负责、要有责任心,对学生充满感情,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成长、成材过程中的全方位需求。学校更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工作,逐渐组建了不同的学生服务部门,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在学业、生活及身体、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随着国家对学生就业工作的不断重视,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招生就业处,一名副校长分管工作,全力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深受学生好评。
1.2 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 学生管理模式较单一。当今时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仅仅限于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的普及让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区内外、国内外最新的新闻资讯、科技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多种交友软件与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等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不再是传统的象牙塔內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也面临更多的诱惑。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也应有所变化,管理手段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更好更快更熟练的掌握好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
1.2.2 学生管理观念需要进一步改进。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基本上延续了主从关系的管理模式,即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必须绝对服从管理者管理的被管理者,这是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造成的。在这种管理模式当中,学生的个人活动必须要服从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各种计划安排,这在保证学生安全成长、保证学校目标任务顺利实施方面有极大的保障作用,但也同时大大限制了学生自我个性的形成、自我意识的成长。
1.2.3 学生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生管理体制上,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还是沿用了上世纪90年代的管理体制,学校按照行政部门的设置要求,设置了管理学生的不同职能部门,总体来看,有些部门设置不够合理,较数量较多,造成效率不高。
1.2.4 学生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工作在一线,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同时对其个人素质的要求也相应较高。目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辅导员工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辅导员数量较少,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二是辅导员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辅导员选拔过程中,专业是否对口方面考虑的较少,很多辅导员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对管理工作不是很精通,因此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1.2.5 社会各界参与较少。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整体与社会各界接触较少,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孤岛,特别是与企业的接触、合作更少,使得学生了解社会较少,不利于学生更快的融入社会。
2 西藏特色的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对策建议
2.1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在西藏,民族地区文化上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管理必须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是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2.1.1 管理学生的思想观念要以人为本
学生是现实生活当中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习惯、有自己的爱好,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就是要在思想深处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有差异的个体去尊重、去关心爱护、去理解信任、去放手发展,充分的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充分的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言行,高度的鼓励和欣赏学生的每点发展和变化。不要简单的把学生看作被管理的对象,强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切规章制度行事,对教师的管教要言听计从,一切要循规蹈矩,稍有改变和变通,就以班规和校纪来处理,这样,只会让学生变得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性格个性会逐渐磨平,学生个别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和养成。因此,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必须要牢固树立,真正关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焕发学生的无限创造力。
2.1.2 学生管理方式方法要以人为本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做好学生管理的前提,而以人为本的方式方法则是具体的实施手段。过去,学校经常靠强制的灌输,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目的是使学生规范在学校的各项强制措施之中,不能突破框框、不能打破条条,没有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关注学生。用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必定得不到全面健康发展。只有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科学有效,培养出来的学生,德、智、体、美、劳才能和谐发展,只有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听到真正的声音,只有把准学生的脉搏,才能了解学生真正所需,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春风化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使学生成为道德品质高、思想觉悟强的有用人材。
2.1.3 学校行政建设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不是完全摒弃学校应有的规章制度,而是要在行政建设特别是出台针对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上,更多的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变生硬的管理为柔性、人性化的管理,使制度更切合学生心理、生理、个性化实际,始终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开展行政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政工队伍建设,选拔事业心强、作风过硬、德才兼备的教师充实到政工管理队伍中,在实际的工作中,关心政工干部,大胆提拔使用,让他们享受应有的待遇,充分发挥政工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
2.2 增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服务理念
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的实质也转变成消费。既然学生付费购买了服务,学校理应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这一点上,学校、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强化教育作为一种服务的观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学校的一切工作应围绕学生开展,学校要想方设法提高硬、软件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材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良的服务。
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是一种民主统一的和谐关系,而不是传统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和实施学校的管理,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切实改变过去管理人员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管理模式,要民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听取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合理化建议,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3 大力开展依法治校活动
近年来,因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或不科学造成学校成为被告、吃官司的情况经常发生。学生在校发生了一些突况得不到合理解决,或者是学校在处理学生纠纷问题时方法不当、措施不力,都会引发一定的社会矛盾,不但影响学校的声誉,更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必须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保证这些规章制度不违反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注意各项规章制度的适用性,根据形势发展、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废除不合适宜的、过时的规章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规章制度的效用。
2.4 加大信息化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当今社会,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网络对学生来说,又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可以提高学生教育的效率,拓宽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渠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利用不好,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贻误学业、耽误前程。因此,学校应积极加强引导,构筑网络教育阵地。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辨识网络信息,能够分辨出哪些是有益的信息、哪些是有害的信息,不恶意散布不实言论,对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负责,提高鉴别力,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要加大校园网络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速度,加大运用。整合资源,将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全部纳入校园网络建设,共享信息,切实发挥网络的强大效益。要培养锻炼一批网络管理人员,经常性对网络管理中的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的网上习惯、网上思维,找准管理的突破口,进而制定合理科学的网络管理制度,增强网络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5 创新德育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