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

第1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摘要:基于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考,依据绿色供应链理论和工程供应链理论,讨论了绿色工程供应链的定义、基本内涵和工作内容,并对实施水利工程绿色供应链管理给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绿色工程供应链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现象愈加严重,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已是必然选择。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便是其有效手段之一。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是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消耗自然资源很大的生产活动之一。一方面,工程项目建设和生产阶段对资源有着巨大消耗。另一方面,在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如河流的自然面貌、生态环境,甚至对区域气候,都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而实施绿色工程供应链就是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强调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通过对整个工程供应链的绿色化管理,,最小化对环境的副作用和资源的浪费。这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 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提出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对绿色供应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是以绿色生产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1]。其核心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汪应洛与王能民等人指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遵循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2]。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不同的是:传统的供应链是以链上伙伴企业共赢为目标,并没有考虑在此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浪费以及废弃物、排放物的处理、回收和再利用。绿色供应链是将“绿色”的思想融入到供应链中,综合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运用绿色方法和技术,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小的前提下,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更能体现系统性、集成性、实用性和环保性。

2、水利工程项目绿色工程供应链

2.1 绿色工程供应链

水利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①单件性和一次性投资比较大;②影响的范围广,特别是对流域面积内水环境的影响;③工程建设的周期长,规模大,涉及的行业也比较多,建设过程中影响因素比较多;④依赖于周围地质环境和水利环境。

水利工程供应链涵盖了从工程的需求产生阶段到工程报废整个过程,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和长期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确定绿色工程供应链的基本内涵:绿色工程供应链为一种融合环境保护思想的现代经营模式,从环境、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工程项目从环境和地域的评估、规划、勘察、设计、施工 、经营管理、维护及扩建、报废拆除或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绿色生态设计,通过工程项目供应链中双核心“项目业主”、“总承包方”[3]的管理,利用绿色技术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手段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控制,将业主、总承包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分包商、设备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和相关企业连成一个系统,以达到环境代价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供应链整体绩效最优目标。

所以,绿色工程供应链就是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思想,利用绿色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工程建设程序各个环节进行绿色管理,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控制,以达到流域、区域环境代价最小,资源利用最高。

绿色工程供应链管理是把绿色供应链管理运用到工程建设中,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率在工程中充分体现,通过对链上企业及企业内部之间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使整个供应链达到最优状态,以使工程在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绿色工程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选择、绿色施工、绿色营运、绿色报废。

2.2 绿色工程供应链管理的工作内容

绿色工程供应链管理包括从项目建议书到后评价的全过程,其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工程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

2.2 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要要根据国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流域、区域进行绿色、综合的规划,按照国家、行业的有关政策,对拟建工程进行初步说明,

2.3 可行性研究

根据项目建议书对工程方案进行比较,对工程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重点分析工程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影响,针对工程实际为初步设计提供充分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2.4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坚持绿色设计的原则,绿色设计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工程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供应链内各种相关因素,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影响减到最小,使工程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2.5 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阶段要制定环境保护、节水、节能、接地和保护施工用地等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关于移民征地的方针、政策,同时也包括规范、合理的招标设计、绿色供应商的选择、绿色原材料的选择以及绿色采购,为下一步实施绿色施工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

2.6 建设实施

建设实施阶段重点就是要进行绿色施工,在保证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改进,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节约资源的施工活动,大力推行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实现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4]。

2.7 生产准备

生产准备阶段要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在保证流域、区域环境的基础上,对流域、区域做处科学、合理调度计划。完善各项管理措施,为工程绿色运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8 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是全面考核建设工作,对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设备安装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验,同时也要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

2.9 后评价

后评价主要是对项目从建议书阶段到生产运行等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对项目投入运营后对环境以及各方面的影响评价和经济效益的评价,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并把环境和资源作为两个重要指标进行考核,最终对工程整个过程作出绿色度的评价。

3、实施水利工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虽然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积累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是目前实施绿色工程供应链存在很多的问题:①国家以及行业有关 “绿色”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②行业管理水平落后,缺少信息共享;③没有规范的评价体系对工程的绿色度进行评价。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绿色工程供应链在水利工程上的应用提出了以下实施建议

3.1 制定规范的政策、法规,并积极的贯彻实施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虽然目前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绿色”政策,但是由于相应的政策不够全面,实施也缺乏力度,这就加大了实施“绿色建设”的难度。所以制定专项的政策、法规是实施“绿色建设”的前提。制定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评价中,把环境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对通过审批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全方位评定,凡是在此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强令其进行整改,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3.2 建立快速的共享信息网络

绿色工程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在信息共享方面是一样的,需要各个企业之间的协作,要求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根据共享信息,及时调整企业自身计划,减少库存,降低成本,从而尽量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3.3 建立有效的绿色工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绿色工程供应链管理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方法,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运用较少,现在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此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如何对绿色供应链的绩效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已成为一大难点,这也是制约绿色工程供应链在工程项目中的实施。因此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优劣对整条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故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实施“绿色”管理势必会出现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也制约着绿色工程供应链的实施。因此针对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措施,对工程推行“绿色”也有积极的作用。

3.4 加强工程参建各方的管理

加强各个企业内部管理, 规范职能部门职责和考核机制,使其在有效的管理过程中, 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积极、有效地把环境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同绿色供应链联系在一起。

4、结语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由于建设期历时较长并对周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故在水利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整个水利行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仅从理论上做了一些浅层次的分析,并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提出了绿色工程供应链的定义,并对绿色工程供应链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目前绿色工程供应链理论知识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 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

[2] 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

第2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供应链;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广西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适合品种多样的蔬菜和水果的生产种植。近年来,广西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使得广西的果蔬种植面积不断加大,蔬菜种植规模已占全区全年农作物总面积的17.5%,成为广西种植业中面积产值仅次于粮食、甘蔗后的第三大产业。2010年,广西蔬菜种植面积达1 720万亩,产量达2 433万吨。目前,广西水果总产量进入全国前4位,其中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等四大“岭南佳果”均列全国第二位,火龙果、大青枣、西番莲的规模化生产也位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家实施的“南菜北运”试点范围扩大到广西、海南、云南三省区,这为广西的蔬菜生产销售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但是,由于新鲜果蔬特有的性质,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极易腐烂变质,使得在其流通过程中难以保鲜、保质,进而失去商品价值,这也为广西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构建果蔬冷链物流保障体系,涉及到果蔬产品供应链上的多个环节,从物流需求、物流成本、食品物流安全、农产品品质等角度看,对果蔬产品物流实施冷链管理显得极其重要,应该考虑构建适合广西的生鲜果蔬产品冷链物流的保障体系,以保证食品品质,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果蔬产品快速稳定地流通,确保农民增收。

1 广西果蔬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我国蔬菜水果生产的大省,广西在果蔬冷链物流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发展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1 果蔬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不足,冷链物流技术水平低

相比较国内外先进的冷链物流体系,广西的冷链流通率远远低于5%的全国水平,所生产的叶类蔬菜难以实现冷链流通,通常是就近市场销售,而耐贮藏的辣椒、黄瓜、紫茄、莴苣、苦瓜类蔬菜也难以保障冷链贮藏和运输,也因冷库布局与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广西大量的果蔬生产和贮藏。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低,冷链运输车辆稀缺。由于受到运输储藏作业条件的制约,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使得大部分果蔬流通过程中都采取常温物流方式,缺乏必要的冷链物流的功能保障。即使面对北方市场对广西盛产的荔枝等水果的需求,更多的运输商在运输过程中也只是采用冰水预冷、泡沫箱加冰的传统方式,制冷措施落后难以保障荔枝等水果的生鲜和品质,运输过程中损耗量大。

1.2 果蔬冷链物流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广西农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虽然总体产销量很大,但在果蔬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地区的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另外,果蔬产品流通渠道环节众多,运作主体多元化,在整个多环节多主体的供应链上,流通效率低下,影响了果蔬产品冷链物流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发展。

1.3 果蔬冷链物流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

在现行的广西农产品物流运作系统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产销地批发商、食品加工企业、大型连锁零售商,其余大部分为力量单薄而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商及个体商贩。由于参与果蔬流通过程中的主体多元化、分散化和非专业化,使得果蔬物流活动的作业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组织管理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难以实现物流系统的规模化效益。目前,在广西区内从事果蔬冷链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少,即使有冷藏运输车辆,也难以提供对果蔬产品整个物流环节的温度控制,使得多数农户或公司不愿也无法将冷藏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即使有外包业务,也仅仅是区域性配送或者短途冷藏运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方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1.4 果蔬冷链物流系统节点信息化水平低,渠道不畅

长期以来,广西果蔬生产是从农户到各个零售终端,其流通环节缺乏完善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的平台,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各经营环节信息滞后失真现象严重,农民在果蔬的种植方面存在着“跟风”和“观望”的态度,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果蔬品牌,市场的认可度很低。

2 广西果蔬冷链物流保障体系的构建

广西在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说明广西冷链物流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因此,构建完善的果蔬冷链物流保障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新鲜果蔬的生产及流通过程要经过采收、集中、整修、分选、分级、清洗、预冷、包装、冷藏、气调贮藏、催熟、运输、销售等环节。在诸多的环节中如何能够保障果蔬的加工一直处于低温环境下操作,是果蔬冷链物流保障体系构建的困难所在。

生鲜果蔬采收后依然存在生命活体,需要不断消耗养分和水分,其新鲜度和品质会随之下降。又因为果蔬的种类、品种不同,果蔬的保鲜技术、措施也不一样,新鲜果蔬冷链物流远比其它一般的冷链物流复杂,管理的难度更大。为保证生鲜果蔬的品质,我们考虑构建从果蔬采收到最终销售的整个过程的供应链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构建该果蔬冷链物流保障体系,需要果蔬产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参与主体协调配合,供应链上游、中间和下游要有效衔接,才能够实现整个系统的完整。从农户采收,到采购商或农村合作协会等组织对果蔬集中、整修,然后对果蔬进行杀菌预冷处理,再对果蔬分选分级,进行气调包装直至入库冷藏,这需要供应链上游环节的企业积极参与。果蔬出库,冷藏运输到销售地冷库贮藏,到最终销售过程,需要供应链下游企业的积极参与,从而保障果蔬产品的生鲜度和品质不受损害,流通过程不遭受损耗。

3 广西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

第3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合作;竞争力

1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企业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企业若想缓解经营的压力,就必须推动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整合链条上的每一关键环节,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在我国,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但受其经营规模的限制,大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做得不好,倘若还是以前那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势必不能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现在企业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的竞争,它越来越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上下游各个环节的系统协同上。一家企业若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加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供应链的最终目标就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能有效控制库存水平,减少交易费用和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能极大地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

2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在生产运营中受计划经济的传统思想影响较大,而且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企业上、下游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以及企业间的信用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2.1对上下游控制不力

链上的企业是代表着不同利益的经济实体,利益冲突经常存在,许多企业由于疏于对上下游企业的有效控制,以致对本企业造成致命冲击。例如三鹿集团在原料奶的收购和检测上存在的问题,缺乏对供应商和货源控制标准,使这个奶制品品牌轰然倒塌。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不平衡,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企业上下游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将会使整个链条出现连带问题,影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2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起着重大作用。但是,在许多中小企业中内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少。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对信息系统的构建,但是大部分企业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记录数据,仅仅只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速率,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生产运营的流程。

2.3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的相互信赖和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市场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一个企业如果存在信用的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市场中相互之间信任度降低,市场中欺骗等不良行为会不断出现,这些都会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正常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产生阻碍。企业失信行为,在短期会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期来看,这些行为会给企业带来致命影响。

3中小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建议对策

面对这些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应如何才能改善这些问题。

3.1对上下游进行控制和整合

中小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战略同盟,随着企业的发展,必要时可进行前向、后向一体化战略,实施更加有效地控制,以此来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和风险,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积极进行业务的重组和整合,企业发展壮大可以对上下游进行控股或并购,逐渐减少中间环节,加强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使每一生产和流通环节都由自己控制。进而提升经营的效率,增加收益,使企业更有竞争实力。

3.2对链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企业要对信息、物流运输、库存和资金等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些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数据的发展,企业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发现有时效价值的信息。此外,物流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加强物流运输管理和库存管理,积极推进供应链战略的工作,要对企业的物流进行有效整合,对库存进行严格控制,方能减缓解企业运营的压力。

3.3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信用体系

首先,加强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和相互合作,可通过信息披露等方法来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其次,要依靠完善而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诚信经营的政策法规,保证企业在诚信经营过程中有法可依。各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诚信经营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按期公示那些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名单,让不讲诚信的企业难于立足。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环境中成功突围,就必须认真研究供应链是如何运作的,有效推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开展,建立企业高效的供应链,全面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强企业上、下游的控制和整合,建立完善信用体系,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黄震海.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及其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8(3).

[2]李文婷.提高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

第4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金融 融资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由《2010年中国企业管理年鉴》,截止2009年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个体工商户3130万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测算,中小企业达415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2%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资金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首先,受法律法规制约,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有限。一方面,受制于政策因素,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实现二级市场融资。另一方面,国内民间借贷受到严格的限制,且成本也相对较高,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困难。第三,我国开展的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机构经营风险需独自承担,利润完全从利息中获取,造成利息水平高,相关业务发展缓慢。

其次,受制于企业规模、信用记录等因素,银行借款能力较差。在信贷市场上,出于回避违约风险的动机,银行须将部分企业“挤出”信贷市场,一般银行会将企业的大小、过去的信用记录等作为发放贷款的考核条件。然而,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固定资产较少,难以获得银行信贷配额。并且很多中小企业信息透明程度不高,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惜贷现象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大企业外包业务逐步增加。但研究表明,大企业因自身利益而对中小企业供应商采取推后付款等手段导致整个供应链效益的非理性,抵消了市场分工带来的好处,因此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融资问题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供应链金融的简介与发展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从而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结构。

长期以来,企业关于供应链的管理侧重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资金流或的管理却被忽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价值链周期延长,如何改变核心企业基于单独成本和现金流的优化的个体理性决策所导致的团体非理性问题成为供应链研究的主要方向,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也为开展业务的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在:1、供应链融资立足于宏观角度,通过现存的企业间合作关系,银行可以了解企业过去的情况,而对整个供应链及行业的角度分析,又能进一步判断企业的未来,降低信贷风险。2、处在供应链中的企业通过商会、行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的信息比较畅通。3、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信贷风险不在单独由中小企业承担,而是与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与地位,以及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等密切相关。

其次,供应链的存在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在供应链中, 中小企业聚集, 企业信息相互交流, 从而产生信息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银行的信息汇集的成本, 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第三, 供应链的存在为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担保创造了条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尚不完善, 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相关担保, 从而加大了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因供应链内的企业相互了解对方的信誉状况和经营能力等信息,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担保支持。

最后,银行可以使用标准化的模式在供应链体系中进行批量贷款业务,从而提高银行的效率和收益,也一定程度降低了相应的风险。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受各大银行喜爱。深发展银行于2003年开始在公司内部贯彻供应链金融的营销理念,创造“N”到“1”模式,先进行供应链上众多弱势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最后迫使核心企业转向银行,带动公司中小企业业务与核心企业业务的双双提升。随后,国内各大银行也开始不断推出了各类产品,如2007 年上浦发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中国银行的“融货达”、“融信达”、“TSU”、“供应商融资项目”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华夏银行推出 “融资共赢链”业务等。

三、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供应链金融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以应收账款向银行办理融资的行为,称为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多用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债权人、债务人以及银行均参与其中,债务企业在其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利用应收账款易变现、易保管的特点,且融资机构享有追索权,从而作为质押品更容易被双方接受,使得企业容易获得银行的短期信用支持,从而促进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以控制企业购买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为企业提供信贷授信,并按企业的销售回款的金额逐步向企业释放提货权。

一般,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直接于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仓储监管单位负责对质押物品的监管以及评估工作;保兑仓业务一般需上游企业给予回购的承诺,进而降低银行的风险。

(三)融通仓业务

所谓融通仓,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金融服务,它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还能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

融通仓运作的基本过程是:生产经营企业以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存入第三方物流开设的融通仓并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然后在后期经营与产品销售过程中分阶段偿还,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的保管、评估、信用担保等服务

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与传统融资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者众多,而且一般会涉及不同行业、技术领域等,因此其在风险方面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是供应链自身的风险。一方面是供应链自身面临的外部风险。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灾害、罢工等,由于涉及行业众多,导致这一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某一环节的差错可能阻碍整条供应链的运行。

另一方面是供应链自身内部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将供应链上的各方连接起来,使生产商、物流方、金融机构相互关联,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这种“铁三角”关系也意味着,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其影响也会随着供应链不断展开,使得供应链成为了一条风险传播链。例如,如果上游企业出现问题,则原材料供给可能不足,那么除了影响企业自身的信贷外,同时还会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影响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因此,供应链融资在不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其运转将非常利于生产扩大,提高全行业的效益。但一旦出现风险并且不能有效控制,那么其造成的影响也将是对整个行业的。

其次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营风险。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除拥有信贷风险外,还会全面参与企业业务流程中各方面的风险,即要从产品设计、客户需求阶段直到原材料采购、生产、产成品交付给客户收回资金的整个过程。同时,企业物流的专业化也需银行评估考核,选择具有较高物流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都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供应链金融运营的风险点之一。

第三,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很难依靠单一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针对以上风险,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

首先,完善法律体系,强化外部约束机制。供应链融资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且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巧妙的整合起来,这就意味着,如果发生风险,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应首先制定法律法规,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约束机制。供应链融资开展时间较短,在产品的创建、条约制定等方面缺少一个参照物,而供应链融资涉及的货权、付款承诺、责任担保等与许多现存的法律有牵连,如何协调好这些法律以及银行信贷准则之间的整合尤其重要。

其次,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内部控制力度。首先应强化企业的信用理念,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供应链上各企业是一个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企业应从自身抓起,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第二,建立内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立信用记录。第三,实行内部互相监督措施。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对自身进行约束、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外,还应该对其他企业互相监督。

第三,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防止风险扩散。供应链融资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风险的传播性。因此,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十分必要。

五、当前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2003年深发展将供应链金融引入我国,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不足。目前大部分地方股份制银行因能力或条件不足,并未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这些银行往往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从而导致广大的中小企业无法享受该业务所带来的利益,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问题。

其次,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不通畅,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并不知道不熟悉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使得银行在业务扩张、客户拓展方面存在很大的不便。

第三,物流企业发展不足。很多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物流企业可以自身部分取代银行,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更大的便利。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政府可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作出突出贡献的银行给予表彰和奖励,以鼓励银行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构建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由政府主导、各金融机构参与的公共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推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同时也向银行推介好的企业和项目,解决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由政府牵头,举办由银行和企业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增进双方的信任和了解。邀请银行举办业务培训会,向企业介绍其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

4、加快物流的建设。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环节中扮演着天然监管人的角色,因此,各地应加快物流的建设,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8期

[2]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

第5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变,市场的竞争不论对于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都将更加聚集于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供应链建设对竞争力提升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汽车供应链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处理好“整零”关系。当前,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汽车产业已进入了微增长阶段。加强供应链建设,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其中最核心的是“整零”关系。我们汽车行业的“整零”关系时好时坏,市场增长快,“整零”关系较为缓和;市场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整零”之间矛盾逐日突出。

二是有利于提高竞争力。汽车行业告别了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将市场、配送网络、制造过程和采购活动整合在一起,以更高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更低的总成本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是在管理方面,涉及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系统。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的建设问题,因为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供应商团队,就谈不上改善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汽车由一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的,而零件是由上下家供应商制造的,汽车产品的竞争力是每一个零部件的技术、品质、成本水平的综合体现,供应链上的每一个零部件可以说都是主角,不容忽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供应商队伍,打造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是当务之急。

三是有利于汽车相关产业发展。供应链又是汽车工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支撑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汽车产业加强和相关产业的合作,使其企业进入汽车供应链,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形成我国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我国汽车供应链的现状

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是多样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做法和特点。我们大致区分出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不同特点。

外资企业的情况。总体来说,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稳定,整体性强,上下游企业是伙伴关系,经营理念和目标一致。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和整体竞争力。

外资的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也有各自特点。从企业构成来看,日韩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封闭性较强,互不重叠。欧美企业较开放,供应商独立性强,供应链体系互有交叉。

供应商队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主要取决于主机企业和供应商在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尤其是欧美企业,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很强。经验证明,企业间技术上的深度合作是稳定上下游关系的重要保证。

整体意识强,表现出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使在市场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从长远考虑,平衡、兼顾供应链环节各方的利益。

外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同步引入国外先进技术,不断优化,利润空间大,抗风险能力较强。

本土企业的情况。含整车、零部件等企业的情况。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供应链整体意识淡薄,各环节的利益不平衡,上下游关系不稳定,供应链管理粗放。

整体意识淡薄主要表现是,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多,更多关注的是本企业的利益。当市场不景气时,不是同舟共济,靠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而是把压力简单地加给上游企业,造成供应商合理利益的损害。

我国本土企业供应链体系的企业构成,包括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以本土企业为主。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都位于价值链的高端,上下链的关系比较稳定。而本土企业的关系松散,流动性相对较高。

由此可见,外资和内资企业的做法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事实证明,从产品的技术、质量、价格、利润综合水平来比较,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首先,思想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本土企业对供应链体系建设认识不足或滞后,许多企业未把供应链体系建设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上,与外资企业有很大不同。例如,外资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在产业技术上有长期、深入的合作,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而我国一些企业是以我为核心,表现出强势,把上游的合作看成简单的买卖关系。只注意产品的价格标签,看不见供应商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投入,配套多家布点,不考虑供应商投入的回报,把配套产品看作“标准件”,似乎可以随便更换。一旦主机产品销售不好或停产,供应商就出现一大批“烂尾工程”。再如占压上游企业资金、拖欠货款、以产品抵货款等做法很普遍,尤其遇到市场低迷就更严重。长期以往,供应商和主机企业势必离心离德,忠诚度降低。这对供应链的建设十分有害,甚至会导致供应链体系的崩溃。

其次,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基本处于模仿阶段。主机和零部件在技术上合作的深度不够,就一般的零部件来说,投入成本不高,双方都不要求对方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导致了供应链体系整体的不稳定。而外资供应商因为技术先进,对企业提供了难以替代的技术支撑,双方关系比较稳定。事实证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在技术上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第三,一些企业生产规模小、产量少,产品价格低,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除了满足有关法规,必须用外资品牌的零部件以外,为了控制成本,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加之零部件企业多、同类产品生产重复严重,而且同质化,价格低,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客观上为主机多家布点,压低采购价格提供了条件。

我国汽车供应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应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我国供应链体系现状对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及上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产品一致性差等问题,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不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我国供应链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不利于提高研发能力。我国零部件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对主机不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一靠人才、二靠资金。零部件为主机开发新产品必须有人力、财力的投入,这些投入应该得到合理的摊销,如果主机不考虑这些投入成本,盲目压价,零部件企业是难以为继的。因此,主机企业要兼顾供应商的利益,按照供应链说法,就是下游要考虑上游增值部分的回报。只有这样供应商才能有长远观点,加大研发投入,才有创新的动力。

第二,不利于保证产品质量。面对市场的压力,主机和零部件不是同心同德,共同应对,而是都只顾自己的利益,结果只能是牺牲了质量,丢掉了市场,两败俱伤。

第三,不利于提高零部件行业的集约化、大规模生产。我国零部件企业多,规模小,重复生产、专业化水平低。如果各主机的供应链自成体系,零部件很难提高产品水平,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第四,不利于拉动我国汽车相关产业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汽车产业至关重要,许多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还都依赖进口。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快、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相关产业企业很难进入投资的供应链体系,拉动其发展主要靠本土企业。本土汽车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管理不规范,将会影响相关产业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积极性。

对加快建立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的几点建议

全面提高对供应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观念,树立“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一个环节对企业的最终产品的竞争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我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加快建立完善、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尤为重要和迫切。

学习、借鉴外资企业的经验,探索适应我国特点的供应链体系。汽车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值得本土企业学习、借鉴,但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主机和零部件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一家企业支撑一个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有难度。因此,各主机在供应链体系建设上不自成体系,应该协调、合作,互相有交叉。

进一步提高零部件专业化水平。我国零部件企业生产总数多,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严重。应该按专业化分工原则,合理拉长产业链,把零件的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做专、使成本降低。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专项规划。对依赖进口的部分关键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完善汽车产业链;重点支持零部件小行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肩负着汽车行业“由大变强”的使命,尽快提高自主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是我们重要的任务,打造一流的供应链体系是提高自主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供应链现状

本土企业

我国本土汽车企业的供应链整体意识淡薄,各环节的利益不平衡,上下游关系不稳定,供应链管理粗放。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多,更多关注的是本企业的利益。

主机厂

以我为核心,表现出强势,把上游的合作看成简单的买卖关系。

不考虑供应商投入的回报,把配套产品看作“标准件”,似乎可以随便更换。

只注意产品的价格标签,看不见供应商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投入,配套多家布点。

占压上游企业资金、拖欠货款、以产品抵货款等做法很普遍,尤其遇到市场低迷就更严重。

零部件商

投入成本不高,双方都不要求对方承担更多的责任。

关系松散,流动性相对较高。

零部件企业多、同类产品生产重复严重,而且同质化,价格低,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客观上为主机多家布点,压低采购价格提供了条件。

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稳定,整体性强,上下游企业是伙伴关系,经营理念和目标一致。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和整体竞争力。

欧美企业

欧美企业较开放,供应商独立性强,供应链体系互有交叉。

供应商队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主要取决于主机企业和供应商在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尤其是欧美企业,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很强。

第6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融资 发展方向 现状 对策

“中国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金融海啸中,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付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好的有利于从事供应链管理的服务体系,这其中就包括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这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曾说过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对其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的就是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缺乏。为此,必须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努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一、供应链融资的发展

对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进行回顾,可以加大企业对新管理理念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将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Lee提出,70年代行业领导者必须对产品质量加以重视,促进全面质量管理与零缺陷等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企业生存中80年代起产品质量已经发展为企业的必备能力,在竞争中产品质量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而开始转向提升生产效率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如精益生产、准时制等。大部分企业在90年代后,都提升了其生产效率,从那时起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就是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这种运作方式可以为各个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供应链管理愈加完善,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部分企业已经不单单重视企业自身的成本与收益管理,将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看作是一个整体的价值链,并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同时,利用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企业外一切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实现优势互补,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在1000万家、在企业总数的99%,产值为总产值的64%,税收占总量的43%,但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却仅占了30%,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占用资金很多。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与就业压力缓解中,中小企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现状

通过20多年的努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就业压力缓解等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被称为“毛细血管”,中小企业发展是否健康,对国民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法律规章的限制、缺乏专业人才及难融资等问题。中小企业具备稳定的融资渠道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通常情况下,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及私人资本市场是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缺乏一个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在股票、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中相关部门进行了准入条件的制定,如要求企业资本规模、信用等级等具有较高的规定。但中小企业市场内具有较高的融资准入标准,如到2008年5月,中小企业获准发行的上市企业只有244家,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十分狭窄。

(二)内源融资提供的资金不足

作为企业资本融通的重要渠道,内源融资的优势为成本低与效益高,这也是形成中小企业资本的主要方式。消费与积累矛盾、税收优惠缺乏及过低的规定折旧率等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具有较小的资本,通常情况下只有30%以下,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机制还不完善。在中小企业机制建立早期,资金需求量较低,可以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有效处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源融资已经无法对企业资金需求进行最大限度的满足,对信贷融资需求越来越高。

(三)银行贷款难度大

大部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难度较大,但仅仅依托内源融资却很难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都集中在间接融资渠道上,如银行贷款等。从经营风险和收益方面来看,商业银行融资服务的提供更趋向于大型企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规避银行风险。因为中小企业市场存在较大的风险,企业具有较高的倒闭率,其自身具有不健全的财务制度,并缺乏足额财产抵押与担保,为此,出于安全性的考虑,银行往往不愿将贷款贷给中小企业。基于此,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度也在不断提高。

(四)间接融资渠道不完善

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票据贴现等都是通常意义上的间接融资渠道。但除银行贷款以外,在我国这些间接融资形式还不完善,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间接融资渠道,这样导致间接融资方式选择性较小,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发展的对策

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拓展,应对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防范加以强化,进行供应链融资主体的创新,突破传统服务模式。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发展中,因其自身原因、国内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制约,导致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为此,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必须从企业内容进行资本经营效率的提升,进行信息共享平台与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有效扩展供应链融资领域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资本经营效率从企业内部提升

拓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必须完善企业管理体系,资本经营效率从内部提升,可以对供应链融资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降低。从表面看企业产品与综合实力的竞争,也就是供应链网络的竞争。基于此,在企业集群中,核企业应树立并强化集群化管理理念。价值重构与组合整个产业链,并对财务供应链进行优化。并将供应链融资激励机制引入与强化,增强成员企业的归属感.形成相互依赖的“信誉链”、“利益同共体”,这是完善供应链融资的重要保障。

(二)进行数据信息共享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的构建,对供应链融资技术进行突破

供应链融资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利用共享信息,可以确保企业能对生产经营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为供应链上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及配置优化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但市场经济发展中,供应链企业因其发展具有独立性,导致信息标准化程度不高。为进行数据交流共享平台的建立,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传递的畅通,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

(三)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作为一种信用经济,市场经济在完善信用制度及处理好信用关系的前提下,可以对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但无法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基于此,必须进行供应链融资信用体系的完善,这也是中小企业供应链有效融资的方式。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可以对市场交易的安全性进行有效提升,还可以对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只有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才能打消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顾虑,并设计合理科学融资方案,帮助企业及时对自身融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在企业信用评级中商业银行都采用统一标准,因规模、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与贷款标准符合的极少。往往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基于此,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商业银行也必须对中小企业信贷标准进行适当地调整,进行与中小企业特性符合的信用评定、评级办法的制定。并改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设计,进行与中小企业授信评级体制和贷款管理模式相符合供应链融资方式的建立与完善。

(四)对供应链融资领域进行扩展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为商业银行贷款,在多种供应链融资方案中,供应链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在我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供应链融资发展中由间接融资转变为直接融资是必然趋势。只有对资本市场下供应链直接融资加以重视并大力发展,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才能促进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在直接融资领域金融市场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借贷市场、抵押市场、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力量实现融资证券化,有机连接金融市场每个层次,才能促进我国供应链融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企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融资难等问题。目前,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体系,才能有效解决融资问题,同时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晓惠,陆岷峰.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和对策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苟文峰,刘杰.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1(05).

[3]宗建新,蔡琳,袁蓉霞.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与创新[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3).

[4]杜瑞,把剑群.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共赢之道――供应链融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02).

第7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大,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1.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2.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3.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可以采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的有效结合(即物联网),通过企业ERP和EDI等系统的有效利用,建立银企管理平台,对供应链上的产、供、销企业和信息、仓储、物流、资金等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控与管理。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

第8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烟草专卖;战略重点

一、提升品牌培育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体营销水平

1、建立起高效的市场监控体系。一是进一步规范信息采集工作,建立稳定、高效、高质的市场信息采集网络。二是建立信息收集分析系统,提高信息收集处理的速度,为分析信息、应用信息提供支持。三是建立以销量、单箱销售额、品牌规格、客户基础情况等内容为主的日常市场分析系统,完善客户经理日常分析制度,规范分析流程和分析标准。四是建立并完善品牌培育过程监测与诊断体系,设计品牌监测指标,对品牌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分析,全面把握品牌的发展状况,为品牌培育、货源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2、深化协同营销工作。一是实行联合库存管理,以系统集成的思想管理卷烟供应链库存,使整个卷烟供应链同步运作,降低卷烟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水平,减少卷烟断货机率,提高工商企业市场响应速度,进一步促进工商企业和批零企业间的互动与合作,最终实现卷烟供应链各节点的共赢。二是完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工商营销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努力实现工商营销信息的互通共享,在工商双方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三是建立工商评价激励机制。开展工商互评,增强协作性和协调性,兼顾工商双方的共同利益,使卷烟供应链的运作更加顺畅,实现工商企业共赢。

3、完善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现代营销模式。一是扩大网上订货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范围。二是建立基于电子地图的图形化分析系统。使对零售客户的经营分析电子化、可视化,实施精确营销,为经营决策提供可视化依据。三是建立中高端消费者数据库。通过智能终端、网上订货功能的不断延伸,探索建立中高端消费者数据库,使企业更加准确了解中高端消费者的消费变化情况,制定更加准确的卷烟营销策略。四是建立品牌精准营销体系,提升培育品牌能力。通过信息平台搭建,提高重点培育品牌的能力和水平,对品牌经营进行精准营销。

4、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与管理水平。一是充分发挥零售商协会作用,提升零售商的经营自律工作水平,营造良好的零售环境。二是进一步细化客户分类,满足不同需求客户的不同要求,提高各类客户满意度。三是继续加强终端建设,促进整体形象的提升。以终端建设为中心,致力创新,积极探索零售终端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开展加盟终端、直营终端等工程的建设,实现以烟草企业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四是健全客户服务体系,实现客户服务品牌化,提升服务能力。

5、打造烟草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现代物流,构建现代供应链,以打造适应未来以下游需求为导向的现代物流体系。一是整合物流各环节工作,统筹考虑批零两个环节物流费用,努力实现全市卷烟物流费用最低。二是严格执行物流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准确跟踪分析物流费用的构成及支出情况,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化水平,有效降低物流费用。三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流程,强化管理创新,实现物流体系运行高效、费用合理。

二、加大专卖管理力度,完善联合执法机制

积极争取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执法部门对烟草市场整治工作的支持,完善和巩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烟草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烟草专卖大执法格局。深入贯彻和落实法院、检察院、公安、烟草四部门联合打击涉烟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提高对涉烟犯罪分子的追刑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治安、刑警、技侦、交警、网监等多警种的配合力度,巩固和完善同工商管理部门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基层专卖管理所与公安派出所、工商管理所的协作机制,将联合执法机制延伸到底。加强与邮政、互联网管理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利用邮政物流渠道和互联网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的行为。

三、加强基础管理,进一步提升精细管理水平

1、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应用系统的集成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协同、资源共享的信息支撑服务体系。同时,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节约型企业。一是完善节能减排工作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家局和省局(公司)系统节能减排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制订各项能耗定额标准,并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业绩考核。二是加强节能减排宣传,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资源忧患意识、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全体员工的节约环保意识,宣传行业内外的节能新举措、新实效,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一是健全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大在科技创新项目、科研设备和表彰奖励方面的经费投入,推动自主创新能力上水平。二是加强对外协作,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充分发挥外部资源优势,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三是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行业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培养企业员工创新意识,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宣传。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全员创新,形成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第9篇: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机械加工企业 库存管理 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由于机械加工企业具有生产周期长、产品种类多、生产流程复杂的生产特点,机械加工企业为了更为有效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广度日益加深,机械加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同行竞争和国际竞争。与此同时,机械加工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对产品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机械加工企业能够按时提品订单的比例仅为30%-50%,严重影响了客户的信任度和企业的库存管理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机械加工企业的库存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占用了大量的生产资金,极大地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长远发展。

鉴于此,本文针对机械加工企业在供应链库存管理方面存在的按时交付订单率低下、库存管理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增强企业库存管理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持和研究资料。

1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都做出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国外关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国内关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以及研究评述四个部分,分别系统地介绍当前的研究现状。

1.1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绩效评价是指通过对任务发生之前的管控与指导、发生之后的考核与度量来判断组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的效率以及付出的代价。随着供应链管理在机械加工企业管理体系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库存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可以有效检验企业库存管理的整体效率水平和服务质量。换句话说,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既是提高机械加工企业库存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反映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由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特殊性,供应链库存管理并非所有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库存绩效总和,需要着眼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做出更为科学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1.2 国内外关于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创新 国外学者vesna bosilj—vuksic提出了从组织方式的角度对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组织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指导方针;g. vardangalos则从客户满意度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客户与供应链库存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组织与个人相结合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与此同时,,ramaa. a.则站在微观流程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流程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分担。

1.2.2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研究 国内学者骆品亮将委托理论与供应链库存管理相结合,提出主观绩效评价与客观绩效评价相互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天宝则运用不确定测度模型对传统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改进。

1.2.3 绩效评价工具在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创新 周红通过运用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解决了供应链成员之间库存管理协同的问题,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水平。楚金华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电子商务在机

加工企业库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具体应用。

1.3 研究评述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一是未能将机械加工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与绩效评价体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无法解决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库存管理效率持续低下。二是未能建立起更为完善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往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无法解决供应链全局利益与供应链成员局部利益的冲突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严重。

2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库存管理成本过高 由于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环节复杂,生产周期过长,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确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加上,机械加工企业很容易受到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影响,库存管理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库存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常常因为商品滞留、材料短缺等原因,对机械加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2 库存管理结构不合理 由于库存结构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机械加工企业在库存结构管理上也具有很大的弊端。一方面,库存商品的所占比例上升,则会导致库存销售不太理想,直接反映出商品滞留的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材料挤压过多,占库存总量的比重提高,则会导致大量的生产资金被积压,影响资金的利用效率。

2.3 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 影响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又一重要原因就是库存管理的信息共享因素。只有实现信息共享、维护信息传递渠道的通畅,才能促使库存管理资源在整个供应链中得以有效整合和利用。然而,中国的机械加工企业在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的意识不足,信息共享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使得企业承担了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3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解决机械加工企业在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有必要建立一套针对性较强、适用性较高、结构简便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将着重研究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目标与方法以及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步骤三个方面展开。

3.1 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实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有利于提高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执行效率。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3.1.2 有利于全面了解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实际情况。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计量方法,准确评价和衡量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质量水平,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的可靠信息。

3.1.3 有利于促进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信息共享。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解决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各个企业的库存管理信息得以共享,降低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3.2 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与方法

3.2.1 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本文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①全面了解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状况。通过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机械企业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自身的库存管理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以后的库存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②反映机械加工企业库存管理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可否认,信息共享已成为衡量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针对信息共享的现状,提出更为合理的改善意见。

3.2.2 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本文采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能够将企业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分别从财务的角度和非财务的角度,综合评价和分析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现状。因此,

本文认为,平衡计分卡方法合适于本文的研究重点。

3.3 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平衡记分卡方法分别从顾客、财务、业务流程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考核和评价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质量。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建立机械加工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在顾客层面,本文采用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时间、库存交货准确率三个指标来评价。在财务层面,本文采用库存周转率和库存成本来评价衡量。在业务流程层面,本文采用库存物资供应率、收发正确率和仓库利用率三个指标来评价衡量。在创新能力层面,本文采用信息共享质量、信息共享速度和企业合作年数三个指标来评价衡量。

本文设计的机械工业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1所示:

参考文献:

[1]黄高余.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控制策略初探[j].中国市场,2010,

32:115-117.

[2]张晓东,韩福荣.因子分析在卓越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3(10):1117-1120.

[3]骆品亮.主观绩效评价与客观绩效评价的优化组合[j].系统工程学报,2001,16(2):100-105.

[4]文利,高天宝.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朱确知测度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32(5):98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