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介绍了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阐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牛鞭效应;前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给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及相关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供应链管理理论正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产制造技术的推动下,在纵向一体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需要发展演化而来的现代管理思想。在经历了企业独立经营、纵向一体化管理阶段之后,1980年以来,以快速响应市场、增加企业柔性、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已经被接受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供应链管理提出的背景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职能部分都相互独立的进行生产和管理,只注重本部门内部的利益最大化,缺少有效的信息集成。由此就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现象,即市场上微小的需求波动可能会造成厂商生产计划方面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现象在沈厚才的文章中提到,由LeeH.L.定义为牛鞭效应,即“向供应商订货量的波动程度(方差)会大于向其顾客销售量的波动程度(方差),并且这种波动程度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不断扩大(如图1)。这种现象将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库存积压严重、服务水平不高、产品成本过高等等问题,这种将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然而当今企业之间比的不仅仅是生产速度,更是供货速度,供应链管理就应运而生了。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之后,企业业务流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企业的各项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都是通过业务流程来形成竞争优势的。1980年,哈佛商学院MPorter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到,价值链模型作为一种业务流程模型,把企业中为顾客以及企业自身造的价值联系在了一起。美国WillianC.Copacino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Theartofmanagingtheflowofmaterialsandprod-uctsfromsourcetouser”。Felix将供应链描述成为一个网络,这个网络服务于根据消费者意愿来进行产品分配。尽管对于供应链管理目前尚且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能从上述定义中总结出供应链的几大要素:1)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运输商等。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送达顾客等。3)供应链涉及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作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厂商根据消费者需求,从原材料采购一直到产品的最终分销到消费者手中,对所有资源的整合与管理过程,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在近20年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形成的,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如下:1)从采购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企业与其原材料供应商不再是单纯的买卖交易关系,而是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体现在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和供应商数目的少量化。2)QR、E-CR的发展:流通配送领域的大变革。QR和ECR的出现使得各行各业的企业面临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营销和流通配送显得越来越重要。但随着买方市场中需求的多样化,企业一方面面临产品积压,另一方面顾客想要的东西没有,造成机会浪费。3)组织重构给SCM带来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供应商相继进行组织重构,从原来单一注重产品质量与产量转向优化整个供应链改进提供给“最终顾客”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4)BPR与IT对SCM的促进。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了企业的工作方式,大幅度的改善质量、成本、服务等现代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这种变革思想对供应链管理的改进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5)SCM对TOC理论的吸收。TOC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约束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系统的产出速度和产出量取决于系统的瓶颈环节,管理的目标应该放在寻找并消除这样的瓶颈环节上,在其他的环节致力于改进并无多大意义。SCM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TOC理论,充分考虑生产线的制造能力,零部件的供应能力,流通配送环节的运输能力等约束条件,提供全面的优化计划方案。6)全球经济一体化对SCM的促进。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物料采购、加工装配以及最后的产品销售,往往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这意味着企业的供应链变得更长、更复杂,更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手段。7)网络基础上的SCM。随着IT的迅速发展和价格的迅速低廉,基于WEB的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在SCM中的可用手段大大增加,这些信息技术也使企业的SCM更为有效和高效。
三、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问题主要有:1、标准化问题,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高效运作的关键措施之一,但目前我国的状况是,各行业纷纷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但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标准;2、企业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3、产品不规范;4、信息共享程度低;5、缺乏供应链整体评价系统;6、人才问题,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不长,目前国内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四、供应链管理前沿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始于绿色采购,建议通过环境标准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绿色化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制造问题;二是环境影响问题;三是资源优化问题。1996年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资助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会进行“环境负责制造”研究,首先提出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应用,它要求企业具备:1)强大的网络设施,高水平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2)强大的核心能力。
(三)供应链信息化
供应链信息化可以提高商务活动的敏感性,对市场变化做出更快反应,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电子形式将关键的商务处理构成连结起来,形成一个虚拟企业。信息的畅通有利于合作伙伴之间高度信息共享,共同为整体供应链提供增值服务。通过电子商务使客户与企业提供双向交互通信息,节省了客户和企业双方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交易效率。
(四)供应链敏捷化
供应链信息个性化、实时性的要求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敏捷性要求,供应链系统必须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因此敏捷化的供应链系统要支持分布、异构环境下应用系统“即插即用”的敏捷性要求,也就是说支持企业内部已有系统和新系统的快速集成,同时也要支持参与供应链动态联盟的企业间不同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要求。除了上述讲到的问题之外,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前沿问题还有以下这些:
1、供应链网络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是伴随着万维网的产生而一直存在的,供应链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网络欺诈行为,如何做到对公司和客户的网络安全的保护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问题。
2、供应链网络的全球化。供应链网络的全球化问题是公司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建各类合作型供应共同体,以形成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供应链网络全球化发展将成为供应链发展的一个前沿。
3、需求链。需求链试着随着消费者在供应链中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消费者需求将成为供应链发展的导向,这时供应链就将向需求链发展转变。
4、虚拟供应链。如耐克公司和戴尔公司那样,虚拟供应链是指那些基于全球化的虚拟企业以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为基础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而这都将成为未来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7]PorterME.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3-53
[1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6
[12]陈志祥,马士华.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关系[J].南开管理评论,2001,(2):56-590
[13]董安邦,廖志英.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2002,5(5):16-20
[14]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00-106
[15]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7
[16]沈厚才,陶青,陈煜波.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0,8(1):1-9
[17]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里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1-9
关键词:成本管理;供应链系统
一、传统酒店成本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酒店行业成本管理的手段、方式和水平参差不齐,而成本管理手段的改进则成为了星级酒店发展的新契机。现阶段酒店行业成本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采购成本管控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酒店行业本身的经营特点,酒店的采购工作涉及的物品种类繁多复杂,以餐饮部门的食品原材料为例,基本需要每天采购,数量多、种类不固定,采购工作负担较重、出错率高。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采购随意性较大、采购批量缺少量化、采购部门的内外监督体系不健全等。
(二)餐饮、客房等主要经营部门成本管理分析较薄弱
餐饮收入和客房收入是酒店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经营部门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酒店的品牌信誉和利润。而除了传统酒店管理中最关注的服务问题,经营部门的成本管理是酒店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成本管理环节不明确、成本管理系统不完善、成本差异分析薄弱、采购时间点和采购数量控制不科学、能源浪费严重等。
(三)仓储成本管理内容不明确
酒店经营涉及的消耗性物资、原材料、商品等种类众多,不同种类的物品之间仓储条件差异很大,仓储管理工作繁琐而具有难度,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仓库分类不够合理、仓库保管制度不健全、出入库管理不完善等。
基于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的优势,结合成本管理思维,将有利于逐步克服以上问题,突破我国酒店行业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和成本分析模式。
二、基于供应链系统的酒店成本管理模型战略定位
通过对酒店行业企业基于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型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型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供应链系统模式的相对优势如表1所示。在总结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对基于供应链系统的酒店成本管理模型进行SWOT战略定位分析如表2所示。
三、基于供链系统的酒店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供应链系统的酒店管理,其战略出发点是合理的整合酒店内外部的各项资源。在酒店内部,供应链系统连接了酒店的各个岗位,应鼓励员工接受供应链系统的管理理念,各部门各个岗位的员工积极接受关于供应链系统软件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应包含但不局限于供应链信息系统软件和基础的成本管理知识。在酒店外部,注重发展和维护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及时把握客人需求的变化动态,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供应商、酒店、客人都能从供应链系统中达到共赢的局面。
基于供应链系统的酒店管理,应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动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传递速度,是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基本措施。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是在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酒店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酒店供应链管理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酒店供应商、中间商乃至客人都纳入管理的资源之中,实现整体协调和资源共享。供应链系统中的资源,会成为酒店竞争优势的源泉。酒店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相互了解,寻找进一步合作的机会。
从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供应链系统的应用程度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而即使是已经应用了供应链相关管理软件的企业,也仅仅将其作为基本的工作工具,其成本管理的功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基于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同传统模式相比,具备明显的优势,有利于酒店的持续竞争力和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徐彩萍,酒店成本核算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5(09)
[3] 褚宝玉,关于酒店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3)
[4] 容莉,SCM理论及其在酒店企业的应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
关键词:财务供应管理 动态财务能力 财务流程 企业网络
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变革,使得行业与行业的竞争规则和发展向新的方向改变,并且市场也日益复杂,迫使企业去竞争、去创新,为了可以清楚明白的表示出企业内部具有动态特征的财务能力,我们需要对老的财务流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使其在复杂条件下具备多变的应用能力,而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正好给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一、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引入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对供应链的上游、下游和金融业务进行流程的整合,它还能减少成本、优化收付流程、降低运营资金在企业的占用比,所以财务供应链管理能显示出企业的战略、成本、运行和资本现金的效率,它的理论更加全面、完美。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具有流动性和高效性的管理系统,它具有以下两点特点,第一,让收付流程变得流线性,使企业可以及时处理支付中多出来的成本,减少运营资金的占用比,并且能迅速的进行电子化支付处理,让企业拥有一个实时的动态财务操作。第二,让企业可以进行为期比较短的头寸调度,同时还可以结合现金预测得到的辅助管理和企业收支所共同分析的长期现金决策,使企业避免了因为期限比较短的头寸调度所带来的影响,还能给企业带来对现金准确的规划和操作前提。
传统的财务流程是不包括规划系统和现金管理的,企业在运行时如果中断了运营资金,就算物流和供应再完美也会使企业失去运营根本,而新型的财务供应链管理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它即可以轻松的解决运营资金、物流和流动管理的不同步问题,还可以快速且有效的进行财务流程,使企业的操作、运行在资金上面变得更加迅速、方便,此外它是在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相互信任上建立起来的,不但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和运营资金,还使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运营流程变得更加通畅、顺利,从而提升了企业网络以及整个企业的动态流动性的财务流程,重新赋予了企业顽强的生命力和抗压竞争力。
二、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
(一)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
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有网络,它是指通过网络把运营流程和财务流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融合后所形成的动态性平台。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的工作原理是当经营一项事情时,首先由一名相关部门的员工对事情信息进行记录或者录像,然后在记录过程中要分析事件信息并对经营的经济状况做出合理、正确和有效的实时控制。如果经营业务成立,就会马上被保存到企业网络的数据库里,从而生成由动态财务所组成的凭证,并经过财务人员确认或者企业网络自行的确认,再显示到相对应的报表或者账本上,此过程是不需要其他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的企业部门记录或者录像的。这种平台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企业的掌权者随时查看,能在第一时间内及时的控制、监视、管理业务资金的去向,使企业的反应速度、适应度和主动性都大幅度的提升,还可以保证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企业的掌权者看到数据是一样的,避免发生因为信息不同而出现的决策。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人力、组织、业务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形成动态性企业。
(二)采购管理模块
采购管理模块的作用是全方位实时的了解企业的经营、发票等采购相关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采购的预算、价格规定等一些费用的限制来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发票的控制、价格审批的控制等,从而达到在选择供应商和选择采购的发票、采购的价钱、采购的数量的时候进行实时监控。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采购管理模块既可以为企业最大化的减少采购成本,提升经营的支持率和效率,也可以把供应链的范围横向的扩展并加以控制。
(三)成本管理模块
成本管理模块的作用是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每道工序的数据信息和经营成本的整体数据信息,并根据工序的成本、原材料的成本和产品的成本等数据信息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各种成本形成原因控制的要求、各种价钱差控制的要求和各种数量差控制的要求等。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成本管理模块在控制成本和控制工序成本的时候,能最大化的减少产品和工序的成本,使企业拥有动态性的财务能力。
(四)销售管理模块
销售管理模块的作用是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企业的销售确定全部过程中经营的数据信息,并根据销售的预算费用和可透支的最大限度等数据信息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销售价钱控制的要求和赊账销售控制的要求等。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销售管理模块既可以对销售订单制定的价格进行指导和控制,还可以对销售的行为进行约束,并以动态性来控制产品中的库存数量、分配数量、不能用的数量、可以用的数量和在运输途中的数量等,如果增加资金回笼的速度和资金回笼的数量,就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得到实现,同时还能对供应链的投入产出、信用高低和所用资金等进行整体的分析和全方位的控制,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
(五)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
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的作用是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企业的材料、货品全过程数据信息。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可以对企业货品的进出和数量进行控制,最大化减少了仓库资金的比例。
(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的作用是以动态形式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企业运行中的各种方式的个人现金流向和部门经费流向,并根据企业的预算资金、利润空间和现金去向等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企业各部门的经费、个人借贷的最大值和企业全部经费等。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既可以随时对企业的预算和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管,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资金周转,让动态性财务能力融入企业内部。
三、结束语
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既可以使企业的整体系统和资金得到全面的升级、更新,有效地把管理、财务和业务进行全方位的集成,还可以使财务的方向向四周延伸,形成具有伙伴、企业的企业网络和财务流程,从而真正把动态性融入企业内。
参考文献:
[1]田中禾,王斌,颜宏亮.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软科学.2009(6):80—83
[2]张瑞君,邹立,封雪. 从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J].会计研究.2008(13):45—48
[3]王秀海,颜宏亮,王斌.财务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7):250—253
关键词:旅游 服务系统 供应链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企业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 )、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理学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 and Billington (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虽然旅游服务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其运作机理和管理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
旅游服务业如何提供优质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务,跟上国内其他成熟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步伐,接轨世界现代化旅游服务业的进程,是值得日后旅游服务供应链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外资旅行社可以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并可直接与交通和饭店经营者交易。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无论在规模、经验和管理理念方面同国际旅游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体系,形成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顾客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其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便捷,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去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系统的管理进行创新,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服务,成为旅游经营企业的主要职责。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总体来说,数量多但规模偏小、且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单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很难满足顾客的多样需求,旅游企业只有通过相互合作运用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模式才可能满足当今顾客易变、多样性的需求。
能使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服务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如今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刺激公民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逐步放开旅游服务业,使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既面临机遇,同时又面临巨大挑战。我国旅游业运行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管理的力度,是实现旅游业顺利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相关协调政策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不顺,政策不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磨擦碰撞现象仍很多,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协调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见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机理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它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适应于旅游业各企业,特别是对一些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旅游企业显得尤其重要。像2006年国家旅游总局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帮助革命老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作指导,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并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旅游业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发展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旅游服务基础研究,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部门来研究旅游服务的特点和作用;旅游服务感知研究,主要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对旅游服务的期望、满意程度等,并研究影响旅游服务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务质量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去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电子旅游服务研究和旅游电子商务,主要的研究是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述这些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在游客的感知和满意度方面,研究方法也多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及地理学的角度而进行的。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谈服务的存在问题,其宏观性不足,较少地从服务的角度系统诊断旅游服务系统或旅游业的缺陷问题。而国外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是比较罕见的。
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的一些实际做法却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相符合。欧美国家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旅行社业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的垂直分工,而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的经营。在澳大利亚,各种旅游产品先通过众多的零售商销售给客户,再集中起来批发给旅行社,这种先分散经营后集中的方式可充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西方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便游客对各种旅游产品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是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一致的。
国内研究现状
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可以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所以在对于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国内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对游客的心理、态度和技巧等方面。
在我国关于旅游服务系统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其中邹慧萍等(1996)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赵洁(2002)构建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张文建(2001) 则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杜文才(2003)分析了旅游业的信息特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变化,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过程重组;张英姿(2005)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意义,但并未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起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是用于制造业,而旅游业是属于服务业。那么能否把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用于旅游业呢?下面本文就对其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旅游(或称旅游活动)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主体(旅游者)、中介体(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经营企业)和客体(景区或景点)之间,表现为客流(旅游者出行路线及安排)、信息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营销)与物流(物质的供应与流通)的统一。而客流和信息流可以作为特殊的物流,因此可将现代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旅游的开发管理中。
其次,在客体――中介体――主体这条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质量、成本和时间同样是三个关键要素。质量要素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进一步决定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从而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成本要素则决定旅游业的获利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间要素是决定响应旅游者需求的速度,与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有关,也与旅游企业的效率有关,从而又影响到质量和成本。所以,为质量、成本、时间三要素提供基本保证的旅游服务运作模式及其管理在旅游业的地位不容忽视。
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适应目前环境的最为先进的运作模式,而且作为一种协调参与者的相关活动的全面整合系统观,着重强调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和整体运作,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旅游服务分工协作的系统以及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启发、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参照。
借鉴供应链管理模式,旅游业就可以根据实际,围绕实现顾客需求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模式。
旅游服务供应链进一步研究方向
根据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要真正发挥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主要探讨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景区、景点三者之间应如何进行协调,才能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部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又使供应链各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服务业是一种基于需求的行业,尤其是对信息的需求强度高,它们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而非有形产品,特别强调顾客服务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对服务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大量的专业与经验以信息流的方式对顾客进行传达或服务,从本质上与电子商务的精神是相通的。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效率、协同、敏捷、快速,不仅有助于服务业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业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可以进行及时、丰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物流的瓶颈对服务业电子商务影响甚微,地域分散的资源非常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集聚和共享。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是旅游服务供应成败的关键。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旅游经营者
旅行社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协调相关旅游服务企业的作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解决旅游社、交通、餐饮、住宿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如旅行社与航空公司之间关于定票的协调机制研究,作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航空公司希望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时多购票,而在旅游旺季时少购票,而作为旅行社的实际情况则正好是相反的,那应该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则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重点。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能协调一致、抱成一团迎接外来供应链的威胁与攻击,必须要有对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地巩固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下游结点之间的忠诚度、保证了风险及利益的共享,业务集成,有力地减少了企业的无效率的重复运作。
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集成问题主要是应该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集成,以达到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去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如何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如何对其绩效进行管理的问题。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础:旅游资源与环境
景区或景点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要发挥景区或景点吸引力,必须要做好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里的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分为两种:有物质的、有形的,如山川、园林等;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民俗文化、旅游服务等。
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特色不受削弱,而且还涉及到其周边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问题。注重资源环境保护,防止破坏性开发,尤其要重视对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开发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而关于景区、景点与旅行社的协调问题,主要是研究多委托人和多人的情况下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问题。因为一家旅行社会同时开辟若干条旅游线路,而一个景区、景点也会同时与若干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对于应该如何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破坏当地的旅游生态资源,同时又不能使旅行社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英姿.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2(1)
4.邹慧萍,汪应洛.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J].管理工程学报,1996(6)
5.赵洁.一个基于Br0wser/server体系结构的旅游服务系统.系统建设,2002(4)
作者简介:
[关键词]房地产;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29-01
1 商业房地产开发流程
在国内的一般性教科书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将房地产开发分为可行性研究、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营销和服务等4个阶段。按照国际上传统的经典房地产著作,一般将房地产开发分为以下8个阶段:提出投资设想、投资设想细化、可行性研究、合同谈判、签署正式协议、工程建设、竣工投入与资产管理。
2 房地产项目供应链管理研究
依照上述两个房地产开发模型并基于对其的分析,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如下图所示房地产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型。
房地产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型
2.1 模型基本说明
该模型不是直线供应链,而是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络供应链模型,决策、计划和营销不仅是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或流程,而且这个流程对其他3个流程始终产生影响。4个流程在职能内容上是紧密相关的,不仅互为补充,而且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互相渗透的。所以,4个流程虽处在供应链上的不同位置,但是它们之间互相“牵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管理创造系统,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有价值的房地产产品。
2.2 模型的四个基本流程
模型包括4个基本流程模块:决策、计划和营销,土地和资金的获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其中,土地和资金的获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这3个流程通过决策、计划和营销这个流程进行协调和统一。
决策、计划和营销:指的是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整体决策和营销管理活动,包含开发方式的决策,产品创意,开发流程与合作伙伴的确定,销售策略的制定等,其中也包含支持性的运作管理,如:确定商业房地产房型结构,布置方式和数量,具体开发计划进度,销售方式等。
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指的是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方式。土地的获取主要是根据土地出让方的要求来决定;资金的融通更加复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采用何种方式获取资金是房地产企业亟待研究的问题。土地和资金可以看做是房地产产品的“原材料”,如何“采购”至为关键。
工程建设管理:指的是项目的勘察、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管理。勘察包括地形测量、工程地质和水文勘察;规划设计包括项目的整体布局,造型选择,与周边配套设施的结合,施工图设计等;施工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选择,质量、进度和资金的控制,竣工验收和移交等。相对来说这个流程技术性最强,也比较容易控制。
运营管理:可以用四个统一来概括,就是统一招商、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监督和统一物业管理。这个流程处于整个流程的末端,但远不意味着结束。商业房地产开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房地产产品的制造上,而且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项目的管理经营上,所以运营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3 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随着市场的成熟、资源的紧缺和竞争的加剧,开发商若想可持续发展则必须根据企业和环境的特点,去发现、挖掘、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处理好合作伙伴相关行业关系,使得整个房地产开发流程的系统优化以达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成功获取核心竞争力。
3.1 建立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系统
按照房地产开发流程从商品房的形成到向用户交付使用商品房需经过商品房生产准备、商品房生产和商品房销售三个阶段,通过供应链进行成本管理,开发商在不同的阶段成本控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为了便于成本分析,简单地把商品房建造前后作为划分界限,将整个房地产供应链划分为上游、开发商核心企业和下游,成本也相应划分为上游成本、开发商内部成本和下游成本,进一步细化得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
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控制用户成本,使其尽可能最小化来获取最大利润,以较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同等的价值或以同样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特别是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最有竞争力的房地产企业供应链不仅应使项目总成本优化,而且使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体现在用户看重的核心价值上,还要体现在商品房保值、增值和对用户新需求的预测、识别和满足上,从而使房地产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3.2 做全程供应链的管理者
全程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快速响应客户的快速变化,有效缩短客户到供应商的响应周期,从而迅速并准确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全程供应链管理重新进行了供应链的分工,合作、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企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整合供应链内部资源,判定供应链的内部分工标准,分配价值活动,传递需求信息,制定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战略。
开发商主要是通过土地取得、市场分析等措施而取得投资收益。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发商必须通过与房地产供应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讨价还价,从而取得本身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土地供应的市场化、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市场逐步向买方转化,房地产企业在继续依靠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地位获得利润的基础上,需要向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个性化需求转移来保证既得利益不受损害。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变思维和经营方式,站在全程供应链管理者的角度,从房地产供应链的内部竞争转向与其他房地产供应链的竞争,与设计商、承建商、供应商以及通往最终客户的下游环节结成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方面,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展望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道德风险、利益分配、信息流通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应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化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可追溯体系;电子商务
Abstract: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e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t causes wide concer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ose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me,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e-commerce,etc. It also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moral hazard,interest distribution,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distribution system,etc.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 ;e-commerce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实践的热点。Hau L.Lee(1992,1995)、Stevens(1993)、Evens(1994)、Harrision(1996)、Phillip(1996)、Wjndell(1995)等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涉及不同范围的供应链定义。Houlihan(1985)、Jones(1984)、Sterens(1984)、Slott和West brook(1991)、Lee和Billingfon(1993)、Lamming(1996)等认为供应链是物品从供应商向下流动到客户,而信息向着两个方面流动的一个由供应者、制造者、分销者、零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系统。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士华、林勇(2003)给出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源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尚存在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而没有澄清和理顺,以至我们无法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命名并定义。国外与此研究领域相关描述主要有“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和“Agro-Supply Chain”,以及昆士兰大学Peter Nicholas教授使用“Agribusiness Supply Chain”和华盛顿州立大学Kenneth Cassavant使用“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的表述,上述表述在国内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译法。国内与此研究领域使用较多的名称有“农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为了生产销售共同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孙剑,李崇光,2006),它类似一种超级组织(W.Stern,1996),它包括交换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交换的推动器(E.Pelton,2002).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Johnson,Hofman,200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
根据国外农产品供应链成功运作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内外研究者和农业管理者均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改变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个主体之间链接不紧密的关系,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工业化程度,是农产品经营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所涉及的效率与竞争力问题、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现如今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欧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冷志杰(2006)指出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下改进农产品质量,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检验质量管理的有效渠道,更多地被用于战略、战术和可操作的供应链规划、供应链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AMA)、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ACC)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他们对农业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有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理念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研究仅局限于对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政策阶段,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供应链的方法论。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发。不仅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支撑,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较多的实证定量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存组织模式、合作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笔者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内涵、主题、结构、要素、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体的不同特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蔬菜供应链、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非散装谷物等)及畜产品供应链(乳品、猪肉等)等领域。农产品供应链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各环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主题的研究,宏观方面的研究有政府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宏观调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罚等。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上主题关系的研究有:合作激励模型构建、投入信任理论分析、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和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等问题。孙剑、李崇光(2006)指出,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效率阶段、质量阶段、快速反应阶段。效率阶段存在于以生产为中心的供给经济时代,主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质量阶段发生在农产品逐渐由供给经济时代向需求经济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市场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在农产品需求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变化迅速,对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产品特色等要求更严格。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日益呈现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冷链配送和可追溯性系统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为研究主题。方昕是我国生鲜供应链初始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指出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黄祖辉、鲁柏祥(2005)等从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素入手,指出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不能仅依据一般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时间,而要考虑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公共政策诸因素。蒋侃(2006)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协调的利益一体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韩美贵、周应堂(2007)指出生鲜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品质特性,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供应过程中都有导致污染和不安全的因素存在。通过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题,以生产基地为组织载体,以生鲜超市和综合超市为销售载体,加强流通环节的物流管理,可以促进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
国内以生鲜农产品为主题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祖辉、傅新红关于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研究,黄祖辉构筑了生鲜蔬菜链形成的物流主题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的二维空间理论模型;卢凤君、孙世民自2000年来一直致力于大中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构建的研究,他们指出构建以规模养猪场生猪供应商、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猪肉制造商、超市和专卖店为销售商、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为最终用户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提高我国猪肉质量的最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陈易一关于乳品供应链、徐晔关于水果产业链管理等研究。
(二) 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组织模式的研究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有别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特殊性,主要是源物质和产品自身的生物性、物流控制的管理的高难度性、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局限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日益深入引发了农业的深化改造,加之农产品供应链特殊的市场需求,这将促使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较为成熟,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进城,以城市连锁超市或大型仓储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雨、吴俊丽(2004)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组织和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三种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谭涛、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提出了我国现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整合模式,营造了一个符合当今转轨经济和开放经济环境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约束机制的有效的组织模式。李晓明(2006)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还是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邓俊森、戴蓬军(2006)基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流通主体混杂等现状,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杨为民(2007)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是农业生产松散性的再造,更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三) 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研究
市场拉动因素对未来农业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对可追溯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可追溯性是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一个预防性策略,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实现能够检测和组织食品安全危险、保留新鲜食品卫生及特性的认证和诊断测试,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欧盟管理法规No.178 (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6月28日,日木农林水产省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牡鲡等水产养殖产业,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可以通过商品包装获取品种、产地以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樊红平、冯忠泽(2006)指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袁康来、杨亦民(2006)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实施可追溯的技术可分为可追溯技术和追踪技术,产品及供应链活动的准确、及时的可追溯性已成为影响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因素。胡定寰(2007)指出严格意义上需要对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超市的发展为我国生产安全农产品创造了条件,超市内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保存和有效使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所有信息资料。
(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
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障碍由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Gimnez and Ventura(2003)提出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依托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工具体系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供应链整体向着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进行外部整合,以形成供应链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邓俊森、戴蓬军(2006)通过对行业协会信息服务职能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第三方组织,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保障信息畅通、利益均衡和食品安全。员巧云(2006)讨论了涉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性质及其信息的有效和标准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控制模式,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袁康来、杨亦民(2006)提出了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住址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成功策略。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才刚起步不久,还没有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不管是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理念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呈现这样一些特点:(1)农产品生产市场主体比较分散,以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为主,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2)我国缺乏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组织困难;(3)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加剧了物流的不畅通;(4)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从重视组织体系的支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等方面,从而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国内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借鉴价值的成果,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性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设计和协调等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在深度上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但确实能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已有的研究文献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现象描述比较多,深入的定量分析比较少等,如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可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通过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薄弱,相关的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没有拓展到农村,系统介绍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经验较少。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电子商务融合农产品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展望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会引起大量的不确定和道德风险,并影响最优委托权的安排。而目前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如何最小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是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模型,指出供应链各参与主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取决于供应链中的利润是否有效配置,而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农产品供应链的系统效能,来自于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真诚协作。由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何合作伙伴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合作的最强大动力。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实现合作伙伴间合理的分配收益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成功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将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得更加畅通,它不仅将增大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益,还能使单个农产品企业借助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在竞争中更主动、更有发言权。同时将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我国农产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实践有所发展,但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极少有文献对农产品物流配送做出专门的深入研究。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与此同时,物流配送系统设计早已成为物流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何运用已有的配送系统设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设计出高效的农产品配送系统,也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美贵,周应堂.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86-3689.
[3] 朱小平.农业供应链中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物流技术,2007(5):84-86.
[4] 凌宁波,朱锋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91-94.
[5] 张莉.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J].管理宝鉴,2004( 11):45-46.
[6] 李军民,朱有志.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2:54-57.
[7] 黄祖辉,鲁柏祥.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8] 季绍波,曲刚.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主题及方法述评[J].运作管理,2006(9):59-61.
[9]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远程交易专刊:15-19.
[10]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7(7):33-35.
[11]胡定寰.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J].专题论述,2007(3):8-9.
[12]樊红平,冯忠泽.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 4):63-65.
[13]袁康来,杨亦民.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研究[J].物流科技,2007,29( 4):121-123.
[14]白云峰,陆昌华.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 14):36.
[15]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营有道:183-185.
[16]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7]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18]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2004:24-36.
[19]Donna B.The global food chain,Dairy Foods [J].ProQuest Agriculture Journals,1999,100(3):41-4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改革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企业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它为企业提高了认的知机遇,有了借以重新规划、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的途径。为企业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低成本的业务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1 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难点分析
1.1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对这一网链结构模式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及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经营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的难点
供应链网链结构模式是由利益关系将各个企业链接在一起的一种假象型联盟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虽然目前的授课引入了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探索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信息量的堆积,都是在他人的二手信息中完成知识的再学习,这就造成了信息的单向性流动,缺乏了来自于学生个体的体验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造成虚幻毫无感知性的结果,从而不能理解供应链这一网络结构模式的实际意义,也就更谈不上今后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 情景模拟教学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情景模拟教学的内涵
情景模拟教学是指根据某一教学主题的具体要求,创造或虚构几部分情景,将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使得学生从亲生体验中领悟教学意义,掌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技能于时间操作之中的一种认知方法。
2.2 情景模拟教学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改革意义
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实践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文字、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在一定环境或条件下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与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团 队合作能力。
情景模拟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单向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要把个体体验和知识应用融入到教学环节中。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践要求性较强,可以尝试将理论要点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也就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情景模拟。目的是通过富有多样化且真实感的舞台表演形式,将所学的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物流管理等专业知识融入其中,在学习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知供应链的具体内容,简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同学们熟悉供应链中这一网络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对供应链的发展起到何种支撑作用,并且深刻认识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变以往虚幻的课堂知识为现实中可感知和运用的实际技能,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供应链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实例
3.1 情景模拟教学的基本流程
3.1.1 准备阶段
为了使情景模拟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准备阶段的工作要由任课教师做好设计和安排。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实施计划,为接下来的情景模拟做好人,事,物的安排。其次,根据计划的安排,协助学生设计场景和角色,安排人员布置布景和相关设备。
3.1.2 模拟阶段
模拟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由学生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该角色在供应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这一体验能够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3.1.3 反馈阶段
由于情景模拟属于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此次活动做出总结。教师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得出优势和缺失,为下次的教学改革做经验的积累。而学生要拟写模拟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便于教师今后改进教学设计。
3.2供应链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实例运用
3.2.1 情景构建
供应链的主要部分分别是核心企业,以及其上游的的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和贯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服务。因此,情景构建就是根据主要成员间的合作内容,分别设计为核心企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采购场景、销售场景和物流场景的轮换。
3.2.2 角色扮演
根据每一个场景模拟出所需要的利益合作并进行角色的设计和扮演。此次情景模拟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一个虚拟的供应链,结合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容,根据实际可发生情况,将供应链的组成部分分别模拟出供应链所需要的各个角色。
1.设计核心企业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这个核心企业可以是产品制造企业,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业。这是供应链最关键的部分,他与任何一个加盟企业都有着利益联系。根据这一特性,把核心企业设计为XX食品制造企业,并由一名学生进行扮演。
2.设计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
供应商是指给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业。若核心企业是食品制造企业,该企业最重要的的上游供应商就分别是为其提供食品原材料的食品供应商,和提供食品包装等零部件的设计商。这由两个学生模拟与核心企业的采购情景。
3.设计核心企业下游的各级分销商
下游企业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将产品运送到各地的产品企业,二是将产品销售给终端消费者的零售企业。这由两个学生模拟与核心企业的销售情景。
4.设计贯穿供应链的物流商
物流商的主要任务是为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帮助产品发生地理位置的转移。由一位同学扮演物流企业,模拟物流服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邹琼.情景模拟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2. 尹子民.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11).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66-02
1 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
1.1 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而后迈克尔•波特将其发展成为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1.2 供应链的特点
(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和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1.3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计划、物流、需求。
1.4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集成
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与各方建立起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从而实现共赢的合作关系。这样能使整个链条的信息成本降到最低,并形成一个良性的信息沟通反馈系统。
(2)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企业经营的改进
供应链管理使商流、信息流、物流能够快速的在企业内流动,这样就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速度,同时就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能提供消费者和经营者更多的可选择性、更高的配送效率、更优质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简化快捷的操作、更准确的决策等。
(3)供应链管理能够减少企业库存,降低成本
在传统的库存管理中,一般采取的是推式战略,所以一般要有一部分的库存,库存成本较高。而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一般采取的是拉式战略,通过和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同时供应链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市场信息的快速流动,能够使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方式得以实现,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得到大大降低。
(4)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企业在管理技术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事务作业方式,通过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商品条码技术、物流条码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预先发货清单技术(ASN)、电子支付系统(EFT)、供应商管理的库存(VMI)、快速反应系统(QRS)等,提高了事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在供应链内的快速流动。
2 中国供应链管理现状研究
2.1 供应链成员企业缺乏信任与长期合作
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缺乏信任,导致短期合作是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直制约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合作伙伴选择不恰当,供应链成员之间不信任,系统的整体协调程度低,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响应速度和供应链的稳定。
2.2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就是其存活的基础。我国部分企业现在已采取信息系统来辅助供应链的管理,但是由于信息系统没有适合企业的业务流程,严重影响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果。
2.3 供应链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对供应链管理而言,人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供应链管理涉及专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且需要大量的既懂供应链技术又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复合型人才。
2.4 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不适应供应链管理需求
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物流问题,而且与企业的战略息息相关。供应链体系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也需要完善,尤其是融资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等,要使这些制度能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要求。
2.5 组织结构不适应供应链管理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直线制。但这种组织结构会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足,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当前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供应链不仅仅涉及企业本身,而且还涉及与本企业有关的合作企业,但是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合作伙伴合作,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2.6 缺乏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战略
供应链管理不应该只是企业短期的行为,更应该将其放在企业战略层次。从更高的层次考虑发挥供应链企业成员的整体优势,发挥供应链的速度优势和价值优势。但是企业却由于合作关系不长,没有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加之外包政策不彻底等原因使企业缺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战略。
3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对策建议
3.1 建立互信机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1)精心挑选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首先要先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哪些是企业擅长的、哪些是企业不擅长的。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面,所以企业可以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有竞争力、成本低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和其供应商的共赢。
(2)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系统,促进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上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紧密合作,是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要建立合理评估激励系统,清楚地认识到供应链中利益与风险分配作用,正确地分辨出供应链各方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设计和采用能反映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3.2 建立健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一个企业、供应商信息共享的平台,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结合本企业发展的战略以及企业的经营的特点,开发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3.3 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1)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府方面要加强高校供应链管理方面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企业同时要进行企业内部供应链人才的培训和外部人才的引进。
(2)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干合适的工作,加快整个供应链的速度,因此要优化供应链,必须打破组织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对组织进行流程的再造,对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改造,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
3.4 重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以业务流程为核心,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目的,对公司经营中的基本信息和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以求企业绩效取得显著进步。传统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一个完整的工作往往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可能会存在着诸多协调与沟通问题。所以,实施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以客户需要为中心,实施拉式战略。
3.5 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战略
要将供应链管理放在企业的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或者执行层,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重视,在制定战略将供应链考虑其中,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要根据公司的总体战略进行选择,联合企业生产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其他非核心的业务通过外包执行。
3.6 实施全球供应链战略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将市场竞争演变为国内和国际的竞争。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资源、资本、人才的流动,供应链管理也开始实现全球化。中国是世界供应链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战略时,要充分利用我国在世界供应链上地位,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和状况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
3.7 推进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宏观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沃尔玛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310-01
沃尔玛是一个主要靠销售中低价位日用品的连锁超市,在财富杂志的500强企业排名中连续多年独占鳌头。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秘诀使这样一个以低价销售为主的企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本文便通过对其供应链管理的分析来解答这个疑问。
一、战略计划
沃尔玛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降低成本,省略经销商的策略,简化了公司的进货环节。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无缝联接与合作,但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时间痛苦磨合的过程。
二、采购
1、沃尔玛的经营哲学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最优价格的产品,而减少库存是沃尔玛降低成本的重要步骤。沃尔马通过各种方式向供应商传递自己的需求信息。同时,追求“总成本最低”,总成本即产品的销售成本和退货成本的总和。所以,在与供应商的合同中沃尔玛有权随时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同时也可以在未经供应商同意的情况下允许第三方对产品质量进行抽查。这就迫使供应商必须达到一定的产品质量标准。
2、在经营品种的选择上,商品符合2/8原则,即80%的利润是20%的商品创造的。所以,在种类上尽量做到精简。
3、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创造性得建立了零售商主导的供应链模式。宝洁公司是最早加入产销联盟的公司,又称“宝洁―沃尔玛模式”。现在,宝洁公司能够通过网络系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产品的销售情况,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和沃尔玛联系。同时,有宝洁营销人员常驻在沃尔玛的总部,负责随时处理订货需求。通过这种产销联盟的建立,实现了产销双方的双赢。
三、库存与信息系统
1、沃尔玛的成功取决于其拥有一个优秀的CIO,取决于公司职员能完全按照一套操作简单、控制复杂、成本最低、赢利最大的系统管理工作。许多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都是首先出现在沃尔玛。最早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1969年),最早使用条形码(1980年)和最早使用无线扫描枪(1988年)等。这些投资都使沃尔玛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大幅度提高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2、COSO报告认为,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沃尔玛在不断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上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四、运输
自我配送系统的建立从长远看极大地降低了整体的运输成本。目前沃尔玛的自我配送产品比例大约占所有产品的85%,而其竞争对手的这一比例只有50%左右。这种高比例的自我配送率是沃尔玛低价位销售的保证。沃尔玛现在全球拥有几十个配送中心,同时他还拥有装有GPS全球定位系统的运输车队,能够每隔十五分钟向总部汇报货物的运送位置,使得公司能够准确地控制货物的运送时间。此外,沃尔玛的配送中心拥有先进的条码系统,每件货物上都标有UPC代码,通过红外线条码扫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现在,沃尔玛能够做到在48小时之内向全球的店铺进行配送。也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这一速度大大的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在这样一个竞争残酷的年代里,速度就是效益,沃尔玛的先进配送系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沃尔玛供应链在中国应用的总体评价
1、沃尔玛的不收进场费的策略就失效了。
2、沃尔玛一向靠先进的信息和物流系统来降低成本,在美国如果供应商没有EDI系统就无法和他做生意。但在中国,供应商的不成熟让沃尔玛的供应链不能够较好的应用,缺乏灵活性。如果给予了单店较大的采购自,充分依托供应商物流系统及第三方物流来实现配送,这样既降低了营运成本,又可以配合在不同地区的开店,适时地组织商品供应和配送,从而赢得发展速度。
3、但是,沃尔玛深入的品类管理技术、总部集中控制力量,成本控制、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是它的极大优势,总有一天会在中国得到发挥。如,沃尔玛在中国的立足点便放在了“发现商品”,从而把中国纳入其全球采购体系之中。它把全球采购中心迁到深圳,也反映出这种战略思路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简介:尹志慧(1987― ),女,四川,汉族,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参考文献:
[1]田雪.就这样成为第―――沃尔玛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世界.2004.(5).
[2]张鲲.试析沃尔玛物流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模式.物流技术.2004.(3).
[3]王强.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的四大法宝.电脑与电讯.2002.(6).
[4]于海燕.沃尔玛的核心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与电脑.2005.(2).
[5]庾晋,周洁.沃尔玛的物流探秘.中外企业家.2002.(6).
[6]冯文龙.沃尔玛物流成本管理对我国的启示.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2).
[7]陶倩.沃尔玛物流新局.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