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

第1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是“互联网+”潮流中应用于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如果视知识传播为一种活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即是线下活动,一旦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即可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更大的效果。

一、基本架构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O2O模式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搭建新型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重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实现全时空、全方位、全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基于O2O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借助近年普及率较高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一个心理健康主题微信公众号。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了原创自媒体、信息推送、预约咨询以及在线互动四大功能。同时,根据线上部分的结构布局,设计与线上功能相协调的心理微社团、微课、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线下心育课程。(见图1)

这种模式可以整合校内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教学资源,在课标框架内重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全面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并且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双向投放教育资源。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可随时随地在移动端学习、预约、咨询,实现心理健康科学普及和个性化问题快速解决;对于需要面谈、实践、操作的部分,或共性问题,转入线下课堂教学完成。另外,为了形成多方共育机制,线上平台面向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力量全面开放,吸纳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重点措施

该模式下的心理建康教育重在网络平台内容的建设以及线上线下之间的互通。在搭建了线上平台――微信公众号之后,学校安排政教处、政治心理学组、学生朋辈辅导员为负责人员,聘请计算机、影视制作、美工等专业教师担任顾问,成立微信运营工作小组。运营三年来,开展以下五项重点工作,基本实现了O2O良性互动。

(一)建设自媒体平台

1.线上多个自媒体栏目

瞄准学生关注的热点,学校创建了“广电侠”“身边的榜样”“团团大作战”“青春阳光”等多个自媒体专栏,不定期新信息,形成各具特色的系列专题。这些原创自媒体是学生最喜爱的栏目,阅读量一直居高不下。微信运营工作小组还制定了《自媒体栏目内容审核条例》,完善管理制度,制作完成的素材经管理老师审核后可依次。

2.自主运营自媒体栏目

微社团成员集聚了学校在文学、艺术、摄影、发明等各方面的优秀学生。为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心理类微社团组织中,学校团委专门配备了指导教师,提供广播、录影、剪辑等技术支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关心身边人,展现文明风采。

(二)开发系列微课

1.发动教师参与

德育处注重整合所有对学生心理成长有帮助的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自信、陶冶学生情操为出发点,动员全校教职工开发系列心育数字资源。近三年陆续制作完成了包括生命教育、书法教育、点击“三创”、名曲欣赏以及“海韵书风”经典诵读等五大系列微课,大大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2.线下培育多个心理微社团

学校鼓励学生建设线下社团,并全部交由学生管理负责,引导学生自行编创、制作微电影、广播剧、微小说、专题采访录等。在多方位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交流中实现心理自育。

3.线上线下双向投放

微信公众平台每周定期向学生推送2―3期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心育常识、微课视频,补充传统心育课程,吸引学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在将微课视频节选投放微信公众平台之余,还组织学生每天午休后在教室集中收看,作为和下午课程的衔接。

(三)开展线上心理辅导

1.开发在线预约登记系统

学生在课余时间可能产生心理困扰,针对学生对走进心理咨询室感到害羞或压力的实际困扰,我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在线表单预约系统,减轻了学生求助顾虑。学生可通过微信一键填写表单,预约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线下交流,也可以在线匿名咨询,直接寻求心理帮助,拓展心育时空界限。

2.制订线上心理咨询工作流程

学生在表单中填写的预约信息会实时推送到后台数据库,系统会自动通过短信告知值班心理老师。心理老师查阅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回复,或根据《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办法》《危机干预管理办法》等有关程序,转介给其他心理老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校外专业心理辅导团队进行处理,一般回复间隔不超过4小时,与传统线下心理咨询联动进行。

(四)增强在线互动功能

1.丰富线上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了心理自测、有奖答题、在线访谈、微心愿等多种线上活动。优化传统的心理活动周、心理测试、心理讲座、青春健康宣传活动、班会、家长学校等心育手段,与线上联动,让学生持续关注,全程参与。线上活动的开展,不仅吸引了学生在趣味中自主学习,还吸引了更多教师、家长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学习亲子、师生沟通之道。

2.开发人机互动功能

学生在微信客户端利用关键词检索功能,可以直接调取系统后台相关知识,实现自助查询和学习。在后台无人值守期间,微信还设置了200多条自动响应的回复,可以进行简单的人机对话。未来还⒔一步充实、完善自动回复功能,实现24小时全程响应。

3.实现预警反馈功能

微信互动还可实现大数据分析,帮助德育部门进行工作研判。关键词检索、回复较多的话题表明该时段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心理测试的后台数据,可以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此,微信运营工作小组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建立及时沟通机制,将网络舆情编制成预警报告,由心理老师会同学校政教处制订临时性工作方案,在线上及时回复解答,在线下及时组织导入相关话题的教育活动,及时解决问题、化解风险。

三、主要成效

三年来,通过全力推进“基于O2O模式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的建设,学校搭建了相对完善的工作平台,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成长生态环境。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关注量、好感度提升,心育工作在资源整合、多方共育、精神面貌等方面,成效显著。

通过三年实践,心育微信公众号影响力逐日扩大,累计点击量超过两百万。微信公众号带动新建了心育主题微社团8个,社团成员达到270余人,大幅拓展了朋辈辅导队伍。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均参与到心育微课制作、信息推送工作中,并建立了“成长导师”辅导机制,成立了心理辅导专业团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三年来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学生家长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参与面扩大三倍以上。学生普遍有了自信、向上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更健康、阳光的精神状态和自信、主动的行为方式,人际冲突逐年递减。根据2014―2016三年全校学生心理普测所知:学生整体心理异常筛检率持续下降;学生学习动机明显提升;在校适应性提高。学生近三年在各级各类竞赛、考试中表现优异,高考上线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0%以上,本科录取人数年均增长两倍,帮助更多学生实现了大学梦。

第2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1实践与研究

1.1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在继承原有的精品课程优质成果的基础上,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1)教学团队方面,原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依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教学团队的主力军。(2)教学内容方面,将原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与基础医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相结合,充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3)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教学资源方面,通过整合、规范原有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提升了教学资源的质量,实现了精品教学资源的共享[3]。

1.2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集精品、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网络开放课程,精品是基础,转型是关键,共享是目标。我院在由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课程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和升级的内涵,同时加强规划和协调,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根据我院实际工作和高等教育教学的需求,结合基础医学课程的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等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不同学习者的需求[4]。

1.3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关键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不仅只是简单的将知识点、教学录像等资源以WORD、PPT等形式简单的到网上。而是将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的表现形式及功能做了调整,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重点强化实践教学。例如在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模块中加入病例讨论、自主实验、虚拟实验等,增加了习题测试模块,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增加了交流互动模块,开设在线咨询或留言功能,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实现实时在线交流,及时解决疑难问题[5]。

1.4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坚持实施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核心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将微课、MOOC、翻转课堂、移动公开课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及创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共享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辅导,而不是简单的放一些教学材料和视频。这个平台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整体,老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到网络平台的资源,学生线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6]。

2取得的成效

2.1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参与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升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创新了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设计、组织及实施能力。

2.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真正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3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充分发挥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基础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7]。

3存在的问题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

3.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没有促进其快速、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如:经费保障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以及监督评价机制等。不能更好的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3.2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存在冲突

在大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同时,教师如何保护自己网络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如何保证自己在他人作品时不侵害到他人知识产权?是目前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3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 BB网络教学平台 QQ群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电类学科方向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既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先导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电类等工作的基础[1]。近几年我们对该实验课程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2014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誉称号。为了使该课程办得更加出色,跟外校接轨,甚至跟世界接轨,我们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一年的摸索,在《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种比较适合普通院校的翻转课堂模式。下面详细介绍翻转课堂的定义、必备条件,并通过两个实验项目说明如何进行翻转的典型案例及翻转课堂运行的注意事项,与同行一起分享和共勉。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也可以称为翻转教室,但已经不是一个教与学的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属于翻转教学里的一种方法。所谓翻转课堂,即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翻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学校授课,课堂之外完成作业。随着网络学习平台的兴起,学生可以利用教学短片在家自学基础知识,用自己的速度吸收,暂停或倒转都不会被禁止,因此吸收效率较好。而到了课堂,利用学生与老师聚在一起的机会,把所谓的作业或问题变成活动,通过分组,对较有变化、困难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不论学习速度较快或较慢的同学,都能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较慢的同学有更多问问题的机会,而较快的同学除了可以在先处理完课堂内容后进行自学外,也可以通过“教别人”进行最高效的学习。

二、《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实施翻转课堂学习的必备条件

我校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一般分为14个实验项目进行,有70%的实验项目是设计综合性实验。要进行翻转必备的条件是视频、课件和提供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和努力,配合新教材和新仪器(2014年9月全部更新换代)重新拍摄了全部实验项目的视频和更新了所有实验项目的课件,利用BB网络教学平台和QQ群很好地进行线上线下的衔接。特别是2015年9月北京毕博公司将BB平台研发增添了“移动学习”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手机上实时能看到老师BB平台中的内容如课程视频、课件、预习提示、报告反馈、在线测试、课外科技、学习论坛和通知等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为进行翻转课堂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三、《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实验[2]翻转案例详解

(一)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以提问的方式展开)

首先,让同学们观看视频或课件,做好预习报告,在报告中一定要描述做实验时特别要注意的事项。

其次,进实验室后老师不再讲述原理,而是直接进入提问环节(以抢答方式)。以下是老师做的PPT内容(如图1所示):

当完成提问环节后(教师在提问环节也会重点描述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简述原理),开始进行实战,最后以小组成员完成的顺序评定最终的成绩(计算在平时成绩中)。

在实战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学生之间的程度差异还是很大的[3],总有些学生(当然是少数)不会自觉做好预习准备,其实他们在提问环节上根本不懂,学校要求学生是1人/组。这时就需要老师和同组学员跟那些不太自觉的同学进行沟通,对他们进行辅导,多次后学生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跟着你的节拍,很自觉地做好预习准备,且很期待下一次的实验项目翻转。这样学生们就会完全进入角色,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且是带着思考和兴趣学,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前和课后遇到问题,可通过BB平台和QQ群,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提问,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二)运放线性应用(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整个实验过程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布置任务和验收的作用。当然,选定的实验项目一定要有挑战性,实验项目的设计方案可实现多样化。

以下是老师布置的任务的PPT内容(如图2所示):

每个小组分工比较明确,按照“设计方案到Multisim仿真PPT制作演讲实战”5个环节进行行,一环套一环,一点都不能马虎。最后由学生自己相互评出最佳方案、最佳PPT和最佳演讲;经老师验收评定出小组完成实战成绩的排序,最终根据以上各部分的成绩评定出最佳团队奖(计算在平时成绩中)。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不少,特别对90后学生缺乏的团队协作精神给予了弥补[4]。且学生为了设计出不同的方案,群策群力。例如13机电1班一共分6个小组进行,当我们看到6个小组的方案都不一样,是何等的喜悦。学生在课程总结中这样描述:通过《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学习,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其中,有同学们辛勤付出的汗水,有团队合作的力量,当然,必不可少的是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建议。看到这些话,老师平时的付出和辛苦跟学生的进步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四、《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调查问卷对翻转课堂的认可

团队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的13电子1班和(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13光电2班和13机电1班先后进行了翻转课堂尝试,期末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从问卷调查统计表中的数据反映出翻转课堂相当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的评价一次比一次好。13电子1班进行翻转课堂尝试的时候,视频和课件都是旧版本;而当13机电1班和13光电2班进行翻转时,视频和课件都是新拍摄和新制作的,加上教师们有了第一次翻转的经验,对翻转模式加以改进。从表1中可以看出13机电1班和13光电2班非常满意度的比例远远高于13电子1班。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学生在探究性、主动性和互动性三方面均有大大的提升,完全区别于以往的“通识教育”。

五、《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实验实施翻转课堂的注意事项

特别提醒同行,经过一年翻转课堂的尝试,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一定要把班级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其中成员一定要好中差搭配,不能让学生自己随意组织,每次翻转后及时在BB平台上公布成绩,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翻转的个数不宜过多,13电子1班对14个实验项目的大多数进行翻转,一个学期运行下来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也看到学生在课程总结中这样描述:“翻转课堂”也有弊端,那些主动性不够强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从而磨灭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前预习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有些同学基础薄弱,每次做到最后还是不知所措。

基于以上原因,第二次翻转我们就特别留意,翻转的实验项目个数根据班级运行的情况而定,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理解和喜爱程度不同,翻转的个数一定要因班而宜。从表1数据中可看出,13电子1班对翻转的比例未进行调查,而13光电2班和13机电1班对翻转的比例在1/3和1/2之间,过多翻转反而给学生的压力太大。第二次翻转我们认为还是比较满意的,期末考试不及格率为0%,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课程不断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改革无止境,深化改革将是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新常态。《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通过翻转课堂的运行,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忱,提供给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与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上变得更独立,更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更主动的学习者。我们课题组成员将一如既往地将翻转课堂进行下去,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小丽,潘兰芳,吴霞,等.《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134-135.

[2]吴霞,沈小丽,李敏.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第4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270

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以下简称“3+2”)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经过转段考核合格,进入本科高校学习2年。五年学习期间,高职高专院校和衔接本科高校联合制订“3+2”人才培养方案,其目标是培养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3+2”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3+2”教育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国大陆“3+2”教育模式主要受台湾职业教育的影响。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立交桥”式的结构(见图1)。高级职业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相当于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专科学院主要培养应用科学和技术型实用性专业人才,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培养应用科学和技术型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图1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大陆职业教育主要限于专科层次,高职在校生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学习,高职毕业生一般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途径完成本科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企业急需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原有教育体系已落后于时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互相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见图2)。

图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目前我国“3+2”试点具体实施情况

2012年江苏省率先进行了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2012年参与的本科高校7所,招生人数923人;2013年参加试点的高校25所,招生人数2490人;2014年参与的高校34所,招生人数3940人;2015年参与的高校43所,招生人数增加至4800人。2013年山东省首次进行“3+2”招生试点,高职高专院校11所,12个专业,衔接本科高校为10所,招生计划1200人。2014年高职院校20所,33个专业,本科高校15所,招生计划2520人。2015年,高职院校46所,75个专业点,本科高校26所,招生计划4980人。从实际实施情况看,每年的招生专业及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

3“3+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3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程序

首先要认真研读教育部与教育厅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相关文件,吃透文件精神。其次要进行广泛调研。参与“3+2”试点的高职与本科高校要联合到企业、行业展开调研,重点是试点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其所需知识能力的调研,深入分析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进行分类归纳。最后要研究国内国外专科、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对比。在基础上找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32“3+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2”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范畴,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3+2”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应紧跟行业发展、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重在培养学术能力,转而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体系,重在支撑学生能力发展;素质方面,加强人文素质、价值观、创业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系统掌握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专业理论、技术技能的同时获得个性和谐发展。

33制订“3+2”人才培养方案把握的原则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对口”是前提,“贯通”是核心,“分段”是发挥各自的优势,要体现“贯通”这个核心,发挥各自的优势,要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学生的职业素养等方面有提升与突破。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贯通性原则。高职与本科院校要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体现贯通培养理念。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在充分调研企业、研究行业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定位,各项内容和要求要具体化、可操作、可检验。三是课程适度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知识能力的递进关系,合理安排课程。同时要考虑到分流学生,保证分流学生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四是可持续性原则。既要立足建筑行业现实又要着眼未来发展,既要反映经济社会与科技进步,又要反映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发展潜力打好基础。

34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

一是课程设置要以满足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对原本科和原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拆解、适度增删、科学整合。专业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项目或典型案例等为主体,形成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新型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来自岗位群工作内容。知识体系服务于能力体系,更加注重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实践技能的训练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活动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科学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要体现建筑行业特点和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四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参照行业规范标准。要以相关国内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如建造师、监理师等,具体分析其知识与技能,科学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付诸教学,在校期间可获得施工员、预算员、监理员等上岗证,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4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41组织机构

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联合成立“3+2”教学指导管理委员会,双方院系主任领衔,具体事务由专业主任负责。

42师资配备

一是要加强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双方教师的交流学习,邀请本科高校教师到高职院校担任一定科目的教学;二是要选拔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的“双师”素质的教师担任“3+2”课任教师及辅导员;三是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力争打造一支专业理论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3教学实施

专业课程采用小班化授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堂上组织好各种教学活动,教、学、做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并运用多媒体、虚拟仿真等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的建设,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要成体系,要满足学生所从事的岗位需求。

44第二课堂开展方面

组织好第二课堂,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培养大W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第二课堂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如组织辩论赛、学霸评选、征文比赛等;组织参加各类比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数学竞赛,识图制图大赛、测量大赛等;同时也要组建各类专业社团,如识图制图社团、测绘地理信息社团、工程造价社团、项目管理沙盘社团等。

参考文献:

[1]祁顺彬,刘凤翰,卢红琴“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47-49

[2]黄志坚台湾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22):59-6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第5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行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历程,其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教育中推进互联网+计划将为我国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助力。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技能要求极高的学科,会计课堂教学深化互联网+计划是必然的。

一、传统会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

当前的会计课堂教学都是基于教材进行的。与当今知识形态与日变化的现?钅岩允视ΑS绕涫腔チ?网金融的出现,对于会计专业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而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数还集中在凭证、登记账簿等的学习上[1]。对于包括P2P,营改增等新兴的内容涉猎较少,教学资源饱和度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师的直接讲述为主,学生直接操作或者练习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少。学生在学习时被满堂灌的理论知识束缚,无法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2.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

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才向社会的输出。课堂教学是培养现代企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基础。然而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没有充分掌握当今企业的人才需要,忽略了学习能力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培养,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充足的实战技能,降低了企业对于学生的满意度。造成大量的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有效择业的困境。

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

课堂教学学生应占主体地位。但是当前的会计课堂教学却呈现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程序性的记忆,完全忽略了个体差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从而造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能力变弱,难以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堪忧。

二、互联网+环境下优化会计课堂教学的策略

1.学校明确“互联网+”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布局

互联网+的实现,需要学校创新教学布局观念,从课堂课时的安排,实践计划的安排,教学设备的更新以及教师队伍的培养上面下功夫。为其提供充足的环境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的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其在公司决策、数据分析上面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因而学校需要优化教学方案,合理分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时间。并且在学校中建立起网络教室等全新的互联网实践场所。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促使其在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的前提下进行教学。

2.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学资源饱和度

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上,教师应该能够跳脱教材的限制,在海量的大数据资源中,为学生形成有技术含量、有层次的会计知识资源库。通过资源库将知识形象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实现资源最大化的整合和共享。

资源库的建立应按照会计知识的模块进行有效的划分和编辑,形成一套主线明晰的资源布局。在资源库中开辟学生实践操作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进行知识学习后,直接进入到实践练习之中,通过云端数据存储,记录每一次实操中存在的问题,和知识技能点学习上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整理。例如就货币资金核算中银行支票、本票、汇票的账务处理方法、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等就可以让学生在资源库中进行自我模拟练习,从而掌握票据的取得、填写、应用和登账这一系列流程,并与知识点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

同时,资源库将可为学生提供实时学习、训练的机会,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教学形成“自主学习-重复-记忆-练习-自我考察”的良性循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保持实时联系,使教师可以及时就学生的困惑进行答疑和引导,提升教学效果。

3.搭建校企远程实训平台,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

上文指出,会计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促使这一目标实现的根本。在基于信息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与当地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接触上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让学生可以真实的参与到会计处理的全过程,发现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处理,实现知识理论向实践技能的有效转化。例如学生可以就企业的季度税收进行实务体验,在讲解利润表编制的时候,报表中所得税一栏《财务会计》教材中阐述的是按利润总额的25%计算,但当学生按照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操作后往往会发现其计算结果与企业报表中实际的应交所得税金额不符,究其原因是由于应税所得和利润总额的计算基础不同,他们是分别按照税法准则和会计准则这两个不同的依据计算得出[2]。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面对教学内容与实务差异的处置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和应变能力。同时企业在学生进行实务实践时,实现了人才的有效储备和甄选,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磨合的时间。企业也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输出,是一种双赢的方法。

4.实现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的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与学生是直接面对面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不能在课堂中真实的反映出来,而集中体现在期末的考试评价中。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被及时的予以解决,那么就会形成知识转化断层。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账务处理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教学评价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双结合的动态评价方式,[3]从而促使教师依据评价动态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调整。

第6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一、为什么要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1.高薪不足以养廉

开发区成立以后,教师的工资待遇上去了,但是一些教师的思想觉悟却没有提上去,工作积极性也没有因此调动起来,反而受到外界商品经济的冲击,教书育人的思想意识不够、事业心不强,教育事业的价值观出现移位。很多学校的管理思想和应对措施滞后、没有跟进,教师廉洁从教、安于乐教的理想信念不足,教育教学内涵发展缺少动力。

2.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抓不住

去年,全区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区镇两级政府给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保障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权益。然而,我们很多学校的教干教师没有意识到@一优越条件,即使意识到,也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一机遇,在教书育人中大展拳脚。如何在新形势下引领教师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实现专业技能的大幅提高,成为提高教师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课题。

3.学校管理层领导力不强

当前,学校管理层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新常态,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仍然持有重管理、轻服务,重约束、轻引领的思想。在管理过程中,有时把“管理”误解为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控制、约束,“创造”出一套操作性很强的“硬”措施,单纯凭借行政手段去管理教师,考虑领导意图,注意任务分配,强调结果考核,很少考虑教师接受、完成任务的心态和压力,忽视了教师创造性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使工作被动,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师管理制度机制建设不到位

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客观公正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标尺,是撬动教师积极性的杠杆。当前,许多学校在管理教师、评价教师能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以平衡求稳定的管理行为。例如,在师德评价中,对区纪工委、教体局通报的违反师德行为,学校在晋级、评优、聘任、考核等方面“一票否决”处理不到位,致使教师管理制度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再如,学校层面推选区级公开课候选人,出现领导指定代替公开评选的问题,这种管理机制导致推荐的选手没有真正的竞争力。

二、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良方在哪里

鉴于上述现象和问题,结合学校管理实践经验,我认为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横向抓教师工作态度――让教师持有“身正为范”的职业态度

(1)组织学习师德规范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教育系统警示教育材料》。

(2)大力宣传师德典型

对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弘扬教师身边的先进事迹,引领广大教师崇高师德、甘愿奉献。

(3)强化师德监督与考评

通过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与考评体系,增强教师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观念,保障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正确的发展。我校将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有偿补课“六个严禁”纳入我校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出台《临港二中师德建设工作考核办法》,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等方面对教师的从教从业行为提出量化考核标准。师德工作考核评价实行100分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90分及以上为优秀,70分?90分为良好,60分?7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家长评价、校级考核小组评价、调查问卷、学校抽样测评等多种方式。《临港二中师德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的出台,使学校师德建设走向一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让广大教干教师守住了师德底线。

2.纵向抓教师职业愿望和本领――增强教师“学高为师”的职业愿望和本领

学校要建立骨干教师制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等一系列教师培养制度,组织校本研修活动,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搭建成长阶梯。

一是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组织每位教师按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要求,开展校内全员晒课、观课、评课、研课活动,努力实现“师师有优课、课课有名师”的目标,从而增强教师“当名师”“上优课”的职业愿望。

二是抓好“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以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初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为龙头,创新教师全员参与网络研修的培训模式,实施“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举措,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专业本领。

三是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以“一个中心”“两个层面”“三个结合”为载体,即以单元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中心,以年级组和学科组为组织层面,做到教学研究与教学常规相结合、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运用“比较研究法”,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优化单元组课堂教学。

四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全区校本课程实施意见,开发校本课程,使文化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劳技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

近年来,临港二中确定了名优教师、学科骨干和普通教师2:6:2的梯次培养方针,旨在建立每1位名师引领3名学科骨干、3名学科骨干示范带动1名普通教师的梯次培养链接。经过几年培养,临港二中现有在职教师213人,其中高级教师34人,一级教师99人,二级教师80人。教师队伍呈现出高级教师、名优教师占16%,各学科骨干占教师总数的46%,普通教师占38%的人才梯队结构,基本满足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找一把能够丈量教师成长快慢的尺子――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办法

结合今年教体局确定的制度建设年为契机,为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利用学校教代会,在广泛征集教师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教体局《千分量化制》,我校对教师产生不了多大实质影响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进行了整合、修订,出台了《关于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奖励的实施意见》,对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批、学生辅导、考试考查成绩、工作量等进行全面评价。以综合评价成绩作为给予荣誉奖励、落实各项待遇、评先树优的依据。该方案在原有基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第一,评价更趋全面;第二,及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第三,扩大了奖励面,由原来的奖励教师数二分之一扩大到三分之二;第四,扩大了对教师的荣誉奖励和评先树优的适用范围。方案的出台,唤起了教师的职业自尊和荣誉感,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以往以“管”“监督”等行政化手段管理,造成的矛盾和摩擦现象彻底逆转。

4.让教师看到自我实现的希冀

(1)保障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益

一是开好校务会、教代会,组织教师讨论审议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规划、改革方案、财务预决算等重大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提案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酝酿、讨论、完善、审议、表决等环节,从源头上把关,维护教职工的具体利益。

二是做好评议监督。建立民主评议教干制度,按照被评议人述职、教代会民主测评的程序进行。通过评议促使教干正确行使职权,办事公正、公平,最大限度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设立意见箱,征求教干教师的意见建议。

(2)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

近三年来,学校累计投入教师培训经费25.6万元,组织广大全体教干教师参加了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中教师新课标课例研究等全员远程研修,多次组织业务校长和电教主任以及部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参加临港区多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培训会,派出葛小梅等六位语文教师参加全区语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班开学及培训,派出韩永伟等参加临沂市骨干班主任培训,派出全部体育教师参加临港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派出全体音乐教师参加临港经济开发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器乐教学全员培训等。

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以来,政府和学校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为每个班级配备壁挂式一体化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配齐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室、音乐教室、器乐排练室、舞蹈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历史教室、地理教室、技术教室等学科专用教室和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科技活动室、卫生保健室等公共教学用房,添置图书2万余册,为广大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提供了优质软硬件资源。

(3)让教师享有实实在在的福利待遇

第7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原数;原数设计;服装设计;数量与物体等量转移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服装设计是一门物体形态与数量关系的学科。为物体预定的数量值、物体转移前所含数量值,都是物体原数。物体转移有两种现象:一种是等量转移,另一种是变量转移。等量转移的物体,不受外界因素破坏,转移前后的量=1∶1;一个魔术师,将右手2个球中的1个变到左手,随即有1个物体形态量与球体量1∶1转移到左手。这种物体转移到哪儿其数量肯定等量转移到哪儿的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形成了一种――数量与物体等量转移规律。应用这种规律,可以通过计算,由物体原数的数量概念等量转移出物体形态概念,用点、线要素设计物体的数量分布式,通过技术手段,作用于物体层面,获得物体形态、实物,裁剪或制造该物体。在服装领域,要使设计结果与预定原数值相等,很不容易。本文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创立了一种原数设计法,解决了服装学的一项世界性疑难问题,对服装事业深化改革能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1. 论服装学的一项世界性疑难问题

1.1 概述

依据服装款式和舒适性需求、依据人体形态测量数据外加适当的量,才构成服装成品规格值;这个外加的量,多称为服装放松量、加大量、款式变化量,本文设其为物体形态变化量x。肩宽(S)、胸围(B)等《服装号型标准》设定的服装成品规格原数,已含x,设计过程中允许随规格原数分次瓜分,不得额外加减。以S/2含x=衣片肩宽计算,可直接设计衣片肩宽(如图2所示)。服装袖窿、代号AH,主要由弯度、深度、周长等三要素组成,且形态多变,对人体舒适性、对服装设计裁剪制造都很重要,如何“依据袖窿周长规格统一计算设计袖窿三要素”成为服装学的一项世界性疑难问题。为自我掩盖落后性,各国《服装号型标准》不设袖窿周长规格;各种服装教科书敢于围绕AH设计理念命名,却不敢设立验证所设计的AH周长对与错的服装学术准则。如图1所示:借鉴引进的原型法的基础上充实提炼而成的――服装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基型法:为避免原型板、衣片板分次加放松量的弊端,先画(放松量的变化包含在基本图形中)的、无款式名基型,对比基型外加款式变化量x′,设计有款式名的衣片;衣片AH要对比基型AH缩弯度、加长度、移动深度,移动量x″要大于款式变化量x′。

1.2 综合论证

(1)基型肩宽=S/2含x,证明已经等于衣片肩宽、已经用完本部位x;再凭空提炼出x′外加,使得衣片肩宽=S/2含x+x′,等于重复加了服装放松量,额外加大了肩宽规格,造成衣片型不对号的严重后果,设计结果错误。(2)因为没有AH周长规格原数支持、公式算不出衣片AH三要素的量,即使x′属于分次加放,还是没有数据证明所设计的衣片AH三要素是对的,解决不了所属世界性疑难问题。所以,对于有规格号型要求的物体形态设计:脱离规格原数的基础技术理论是错误的――人类科学技术无法超越数量与物体等量转移规律。

2. 发明新技术创立原数设计法

2.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依据袖窿周长规格统一计算设计袖窿三要素”的世界性疑难问题,创立一种能缩短服装教学流程、提高服装设计技术、能适应服装市场对中高档服装款式号型变换的速度精度要求的原数设计法。现提供一套u方案,技术特征包括以下步骤(如图2所示):

(1)等量转移AH:依据服装规格原数计算,设计有款式名的衣片基本线结构图。然后,由前衣片肩宽点为高度,设侧缝线上段为直线型AH,长度=AH/2,胸宽线、背宽线各与AH/2线重叠,AH/2线下端为直线型AH深度点,由此将AH周长原数的数量概念等量转移为AH/2线的形态概念。将肩线延长至AH/2线相交,相交点以下的AH/2线为胸、背部特放松型的连肩短袖衫袖口线。

(2)创立AH形态面积:设直线型AH为基型、为AH中线,设胸宽线为弯型AH深度线,将胸宽线横向变化量规范为AH款式形态变化量k,将k以下的AH展示面积创立为AH形态面积。若设计弯型AH的款式板型,胸宽线、背宽线能依据原数所含x离开侧缝线,打开形态面积,使k量与形态面积宽度同步随型而变。

2.2 创立AH随型公式

(1)创造AH弯度系数折变率:设直线型与弯形AH的深度差为AH弯度系数ku;创造一个AH弯度系数折变率u,确定k×u=ku。经过无数次实验,发现u在多位小数间波动;为便于统一计算,舍取确定:u=0.4。

(2)设AH高度调整量:确定前后肩高低的款式变化量/2=AH高度调整量f,从等于AH/2的胸宽线下端减去ku±f,由此平画胸围线构成形态面积底线,并与侧缝线相交,获得弯型AH深度点。

(3)设AH外侧点:设胸围线以上的胸宽线的下1/3处为AH外侧点高度,便于获得随型而变的纵向形态值、随型而变的确定AH弯度。

(4)创立AH随型公式:AH/2-k×u±f=AH/2-ku±f=AH深度。例如:图2是设计保暖式男衬衫:确定AH周长规格60cm、画得k=6cm、后肩高4cm,确认应该-2f。设随型公式:

60/2-6×0.4-2

=30-2.4-2

=25.6

答:AH深度=25.6cm,总长=AH周长规格原数,弯度由外侧点控制,外侧点以下的AH弯度形态由设计者手法确定。如果图2是设计前后肩等高的休闲服,确认无f,设随型公式:60/2-6×0.4即可。而如果设计女童风衣,确定AH周长规格38cm、画得k=4cm,后肩低2cm,确认应该+1f,设随型公式:38/2-4×0.4+1即可。因此,AH随型公式适合男女老少服装的AH统一计算设计。

(5)验证微调:如果由于u的舍取、画线手法不同等原因造成AH线总长误差,可实行等量转移微调:不变形的、相应的上下移动外侧点以下的AH线和胸围线:误差量/2=移动量。

(6)设立服装学术准则:设计结果与预定规格原数值相等为对,不相等为错。

结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依据袖窿周长规格统一计算设计袖窿三要素”的世界性疑难问题,实现了一种能缩短服装教学流程、提高服装设计技术、能适应服装市场对中高档服装款式型号变换的速度精度要求的原数设计法。对服装事业深化改革能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第8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深度教学”改革站在知识的教育学立场重新审视知识的教育学意义,揭示知识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提倡通过课程的过程性规约来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正好契合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要求。本文梳理这一教学实践的经验与做法如下。

“深度教学”引发的多样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不可能自动地发生,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

目标导向性的学习,做一个学习的明白人。应试教育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考试,知识本身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考完之后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很少关心,学生很少思考,这样得来的学习动机不强烈、不持久,自然无法把学生引入深度学习的境界。深度教学要求教师把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价值及与人发展的意义挖掘出来,明确地告诉学生,学生在“意义感”的驱动下进入深刻的意义追求,从而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

例如,高一语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三对人物关系的分析:第一对是小乔对周瑜的衬托,这是基本人物分析。第二对,苏轼为什么会“遥想公瑾当年?”“周瑜是苏轼伤疤的挑针还是疗伤的良药?”这种分析拓展了课堂的边界,加大了理解的深度。但无论是苏轼、周瑜,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仍然没有与学生“相遇”,没有回应到学生身上。第三对,“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苏轼、周瑜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这一问题讨论最为激烈,苏轼的才华、境遇、人生态度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人生当如周瑜建功立业”“我辈当学苏轼宠辱不惊、开朗豁达”等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苏轼、周瑜再也不是两个与学生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或为榜样,或为镜子,学生从追求知识的理解进位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精神的生长。

事实上学生对于深度学习的期待远高于教师的判断,他们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大运动量的重复训练深恶痛绝。深度学习让他们做一个学习的明白人。

系统化学习,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快捷化,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无处不在,这种碎片化学习获得的知识往往零碎、浅表,是形不成能力和素养的。对此,学校开发了微课学习方式,将某一教学点涉及的背景知识、例证知识、基本概念、难点知识系统融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开放式和快捷性的优点,利用多种平台推送,学生可以课前预习、可以自习课选择性学习、可以课后二次学习,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起来,而课堂时间集中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讨论,教师着重于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例如,配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微资源: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触苏轼的作品不少,但孤立的学习获得的只是片断的知识和片面的理解。基于当下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学校将与苏轼有关的知识制成微课、微视频、微资料,利用网络平台推送,帮助学生梳理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把苏轼和苏轼的作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系统化和情境化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让学生理解了苏轼这个人。从苏轼身上挖掘的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品质成为他们精神生长的养料。

完整性学习,公共知识转变成个人理解。深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完整地理解知识的符号表征、逻辑和意义,而且要求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逻辑结构、逻辑方法和逻辑过程。完整性学习首先是过程的完整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真实的发现、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知识都是可征询、可讨论、可探究的对象,既有个体学习的冥思苦索,又有协作学习的分工、讨论、共享、交流、辩论;既有个人冥思苦索后的顿悟,又有讨论后的生成与共识。由此,公共知识就转变成了个人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合作与领导能力都得到同步的增长。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多种能力。

例如,对于科学课程,一学期至少有一次完整的探究学习经历,亲身经历猜想、假设、推理、实验与数据收集、论证等方法获得完整的科学体验,获得科学结论背后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学科思想。为了让学生经历完整而真实的学习过程,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方面将现行教材进行了再处理,比如我们精心选取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的一些经典知识编写了《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的教材,模仿科学家进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我们选取社会和自然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进行项目学习,比如我们开发的《岭南美食工作坊》校本教材,有岭南美食的文化介绍,有食品营养成分的鉴定和分析,有有害物质的检验与排除,有岭南美食的制作,有成品的包装与推介等。仅“食品营养成分的鉴定和分析”一节,就包括基于生活经验的成分预测、基于化学知识的实验探究、基于证据的结果分析、基于生物学知识的营养分析等多个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推理、实验、科学解释、科学论证等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手脑并用中领会着其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实践性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式。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明显加强。但多数学校所加强的仍然是与考试有关的读写能力,与考试关联不大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仍然不被重视。仅仅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学科的途径和空间,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

例如,学校设计了假期“三个一”校本课程:做一周家长,学习如何统筹、管理、规划、协调;做一周义工,体验社会责任;完成一次旅行,发现一个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实践性学习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知识,而是要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式,或者获得面对真实问题的独特体验,或者获得知识发生的原初情境,知识的应用情境,通过反思、感悟,体验知识对人发生的影响,产生情感的变化。

“深度教学”的“小”改革,通过改变教师的“教”来改变学生的“学”

教与学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着眼于学而又立足于教的改革才是有效的改革,“深度教学”就是通过改变教师的“教”来改变学生的“学”。

小幅度理解。以往的教学改革往往是大规模的理论轰炸之后接着是大幅度的整齐划一的实验跟进,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并未深入人心。教师的工作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实践型思维模式,即只有当某种理论或观点在他所教的学科之中找到注脚,他才可能真心认同并实践之。所以在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深度教学理论之后,学校帮助各学科精选出课堂教学中可以实践“深度教学”的点,一个一个去实践。

如语文学科选取了通过改进“课堂导入”来引发深度学习的点,研究出“背景导入、经验导入、情境式导入、故事性导入、悬疑式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诗歌导入、以旧带新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课文用“背景导入”,对于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内容用“经验导入”,对于纯文字的课文用图片或视频导入等,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有了“课堂导入”这一“点”的成功,语文教师对于深度教学改革更有兴趣,更有信心。

小步子改进。完美无缺的公开课当然令人着迷,但师生大量的时间投入和课前准备令人却步。我们从“能改变的点滴做起”,每节课改变一两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总有创新,使实验课与常态课浑然天成,不做作、不表演,却总有深度。运用深度教学的观点、抓住深度教学的要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的教师风格选择不同的教W方法,不搞统一的模式,老师们反而把“深度教学”的理论运用自如。

小作坊实验。不同的教师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各学科选择敏感性强、创新性好的少数教师组成核心团队,以小作坊的方式进行深度教学的实验,保证了实验的质量。这些教师的课堂一天一天地变化,越来越受学生欢迎,效果也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其中。

这不经意的“小”改革,克服了改革的阻力,积累了教师的实践智慧,积沙成塔,教学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大变化。

多角度评价保障师生实践深度教学

制约教学改革的最大因素莫过于教学评价。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指标,或者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一旦考试分数受到影响,哪怕是暂时的,教师也会因害怕而退出实验,学校会因功利而叫停实验。实施深度教学必须多角度评价教学。

行为性评价。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看行为习惯、处事原则和处事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进行实证式的评价。学生的行为不仅能反映其能力(特别是交往与沟通能力),而且反映出其品行,而品行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部分。

发展性评价。急功近利是教育最大的敌人,好的教育必定会给学生的长远发展留下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我们探索出学生成长评价模型,看学生高中三年各方面的发展(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描述。深度教学对于提高考试成绩也是有效的,但效不在当下。即使是考试成绩,我们也不以一章一节的“月考”“期中考”来评价老师,而是给老师留出空间,让老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第9篇:线下教学转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青年众创;互联网+;青年人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7-01

1 加强引导示范,营造“互联网+”众创空间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解决“众创空间”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蓬勃众创空间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胜利青年众创空间作为服务油田、服务青年的共享创新平台,更应共享油田、二级单位所有场地、硬件资源及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网络论坛、“互联网+”专区、新媒体宣传等为主要创客活动和工作平台;以“创新集市”、“展示分享区”为青工原创作品展示、推广与交易平台;以“创客汇”校园创客社交APP为线上推手的“互联网+”众创空间。作为以青年创新为主导的创空间,胜利青年众创空间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和“引凤”的双重功效。在局团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下,建立创新创效教育新思路,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各基层单位内建设“创新精神”主题文化墙,进一步推动创新文化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和融合。使众创空间成为各青工创新创效交流、文化创意设计制作、创客活动的集聚地。

各基层单位对众创空间定位和目标会存在差异,我们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分析实际工作的问题和困难,充分开展协同与合作,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创效生态系统的构建。互联网的应用让青年思维眼界更加开阔,但比较难以沉静下来去学习和思考,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时间更是被碎片化,创新也要具体而“微”。众创平台可以让青年从小处着眼,利用互联网思维实践微创新。在工作中大家总会听到很多抱怨的声音,像工作条件不是很完备,操作流程非常繁琐不实用等,总是想着能更方便一点。这些都是问题,每个出现问题的地方,不论大小,都是创新的机会。让青年知道你要做的不是大而全,而是先做到你能做到的小而专的,力所能及的,“有目标、沉住气、踏实干”,把你能做到的做到极致,去发现困扰一线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并为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因此,胜利青年众创空间的建设,可以积极发挥互联网作用下的“引擎”作用,推动并促进基层青年创新和发展,加速各单位、领域、专业的联系与融合,切实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2 鼓励持久创新,打造新“四维空间”

(1)工作空间。以三级单位青年创新工作室为创客团队和初创青年的创新场所;以优化生产工具的小改小革为主要创作空间,提供生产一线各流程定制服务;打造“互联网+”专区,倡导开源硬件的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人才发展计划,同时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作用于传统产业,如信息化工程在生产中的运用、油水井精准管理和远程控制系统等。以“创新成果集市”为原创类创客的经营空间,紧密结合一线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优势,打造青年原创作品的交易平台,培育青年的创新精神,激发青年的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实用化的比例。

(2)网络空间。胜利青年众创空间应实现网络PC与掌上APP全覆盖、全兼容,创新众创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用软件方面,打造一款“胜利青年创客社交”的手机APP,从形成点子、组建团队、遴选项目、借用场地到设计生产,提供针对性的创新指导咨询服务,培育一线青年创客,提升创客的创新创效意识。依托“APP”掌上平台,采用“平面、有声、网络”的3D推广模式,实现创新产品的“实用化”加速器,打造一线青年员工原创作品的线上展示平台。

(3)社交空间。社交空间的关键要素在于“人”,社交网络空间通过“胜利青年微信论坛”、一线创客社交手机APP将青年员工们聚焦到众创空间内。社交空间以创新意识、创新成果集市为主体,打造线上创新成果交流分享区等联合架构,提供创新实施方案与项目推演等各项公共服务,大大降低创新青年尤其是一线青年员工创新团队的社交成本。此外,应适时推出线上众创空间“1+1+1”模式的专业师资队伍,聘请拥有丰富经验和创新资源的技师、讲师、经管类专任教师担任创新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创新咨询服务。

(4)资源共享空间。从采油厂近几年青年创新创效、五小成果工作来看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新成果共享范围小,针对同一个生产难题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以今年采油厂青工创新创效工作为例,采油厂青工共上报项目46项,其中6项是针对盘根盒漏油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很多青工做了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好的成果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更不能实现成果的迭代创新;二是成果转化率不高。由于资金、安全等原因,大量科技成果并没有对生产经营发挥实际作用。众创空间的建设,就是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不但要大量的创造成果,同时将近几年创新成果上传到众创空间,形成“产品”超市,让我们地“客户”自由选择,将“沉睡”的专利、发明“唤醒”,快速实现实用化,服务于油田发展。

3 营造自由创新氛围满足多层次青年需要,加快服务融合

为技术创新型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事业舞台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工作目标,寻求技术创新型人才与企业之间“价值共鸣、远景共建、事业共干、发展共求、利益共享”的发展纽带,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情感契约、价值契约等,对创新型人才产生持续的激励。众创空间应确立科学、健康的发展愿景,相应设立一些重要的、前沿性的科技创新项目,由技术创新性人才组建队伍参与研究计划的安排,并对项目的完成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技术创新型人才喜欢自由的气氛,因为创新工作是一项比较独特的活动,是前瞻性的工作,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这就要求创新人才不能循规蹈矩,要善于突发奇想。要形成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关键要营造一种自由创新的氛围,建立一种创新型的创新文化,这样就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使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更强的创新激情,因而能对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持续长久的激励,既强调竞争,又强调合作,允许技术创新型人才自由选择创新领域,或者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权,尊重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点,确保人才发展的机会公平,让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除了提供相应的物质报酬,更需要关注技术创新型人才在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相结合、发展和成长的机会等方面的需要,为青年员工开辟职业发展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