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

第1篇: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供应链管理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治理机制

1.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管理

1.1房地产企业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新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企业价值链的一部分,现今被称为企业第三利润的源泉。供应链最早适用于制造业,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是近几年才提出的,它是以房地产企业为核心,通过对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在土地的获取、资金的获得,勘察、设计图纸的取得、原材料的采购、项目的施工、竣工验收一直到项目租售的全过程中,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施工单位、商品房消费者连成的一个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1.2 房地产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就是“合作”。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借助供应链的力量,通过整合房地产供应链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以房地产开发商企业为核心,规划设计单位、土地开发商、材料供应商、承建商、营销商及物业公司等节点企业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多层次合作伙伴组织模式。

房地产供应链核心思想重在各节点企业的伙伴集成。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与各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且各节点企业之间也需要借助房地产供应链保证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特别是处于供应链同一阶段的相关企业更要加强信息的共享,友好协作。例如,在上图中的施工阶段,监理公司、总承包商与专业施工商之间既要互相监督,又要及时做到信息反馈,保证工程质量,尽可能地缩短工期。

2. 合作伙伴关系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供应链合作伙伴运行模式具有高风险性,尤其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容易产生一些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行为,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破裂。具体来说,房地产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任问题。无论是在房地产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最初建立,还是在合作伙伴关系的成长与成熟阶段,信任的作用及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各节点企业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信息及资源共享,对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策略调整,以达到共赢的目的。反之,则连最基本的合作都无法达成,因此说,信任是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维系及发展的重要基础。

(2)利益分配问题。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个企业运行的最终目标。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供应链中,各企业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如果供应链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就会出现彼此不信任、恶意竞争,消极合作甚至拒绝合作,破坏供应链正常运行,造成供应链崩溃。

(3)风险防范问题。在供应链管理中,风险与利益共存,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供应链来说,由于其投入资金多、节点企业杂以及外部环境多变,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的合作企业需要面临更复杂多变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是指房地产供应链合作伙伴本身受自身能力限制,相互之间又因为沟通等原因而引发的潜在风险,如道德风险、核心能力外泄等。而外部风险则重点是指在与供应链内部各节点合作情况无关的情况下,供应链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如自2008年至今的经济危机)所导致供应链管理低效的外在风险。

(4)信息交流问题。信息是房地产项目开发供应链中流通量最大、关乎企业合作伙伴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要素。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交流的最大障碍,合作伙伴之间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迅速建立信任并协作是房地产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5)文化冲突问题。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但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企业,无法实施单个文化的管理,不同企业的文化差异常常带来沟通的障碍甚至冲突,而大部分的管理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沟通。

3. 合作伙伴关系治理机制

房地产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力,它强调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通过和其它节点企业成员之间建立起来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让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链上达到“共赢”。这种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建立一套房地产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关系治理模式,从而使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更加高效。该模式是以治理机制为中心,采用“检查――治理――审核”周期循环的方式对房地产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进行管理,不断完善和优化供应链。

第2篇: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77-01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设计原则

l、全面适应企业整体发展要求的原则

物流管理及其系统优化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系统的设计应该全面适应企业整体发展的要求。

2、追求企业整体最优化原则

物流管理应该着眼于企业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并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3、重视整合效果原则

物流管理应该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如果有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那么即使有局部的成本损失,物流整合方案也应该坚持和采用。

4、以信息为平台原则

物流管理及其系统整合应该建立一种以信息为中心,实虚对应型的商品供应体系。

5、系统协调一致原则

物流管理及其系统整合应该加强对商品运动的一元化管理,真正把供应链思想和企业全局观念贯彻到物流管理的各项行为中。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目标框架

(一)企业物流管理的战略目标

l、缩短物流渠道

缩短物流渠道意味着寻找减少周转时间和存货的办法。存货包括中间存货和最终存货两类。中间存货是指原材料、零部件、在制品、制成品的存货,作用是当供应链出现波动时,用作缓冲。这些存货增加了总供应链的长度,而零库存的原则要求在顾客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配合,以减少对库存的依赖。缩短物流管道的关键是要缩短“各货时间差”,尽量使物流备货时间预订单周期一致,既减少物流各货时间与延长订单周期。减少物流备货时间通常通过物流网络的合理设计、供应链的紧密结合来实现。

2、增加管道透明度

物流管道透明度的增加,使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信息变得更加开放,可以准确地了解什么地方的什么货物,在什么时间可以到达网络中的什么目的等信息。透明的物流管道,改变了传统物流信息不准确的状况,消除了供应链网络中的瓶颈和过多库存。

3、物流作业系统化

在传统的物流模式中,物流只是作为企业的一般活动,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中,物流信息业零散地分布在供应链的不同职能部门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物流信息相互闭塞,而且信息技术标准不一致。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跨越组织机构的界限,有机地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节点企业联结起来,克服了传统的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管理缺陷,改变了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合作伙伴关系。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要求将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各项活动,实现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最优化。

(二)物流采购目标

采购的目标就是寻找企业物料供应的源头。跟踪、评估所选供应商,监督实物供给活动,避免由于供给中断或质量不稳定给企业生产、运作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具体来说,采购应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l、采购要为企业提供一个连续不断的原材料供给,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原材料和零部件必须在需要时及时供给;2、使企业投资和成本最小化;3、维持企业所需的质量标准;4、寻找或培养可靠的供应商;5、将采购物品标准化。将原材料标准化,可以适当降低库存、储运成本,而且可以使采购部门在一定的质量上,与供应商洽谈价格;6、在企业内部与其他部门协同工作;7、以比较低的管理成本达成采购的目的。

(三)物流库存管理目标

l、时间目标,既有快速的交货期,又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能够随时调整产品的结

构和功能以适应Fl益变化的市场需求。2、需求目标,主要是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不会造成缺货的情况而丢失市场份额。3、成本目标,成本是一个综合因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库存会增加维持费用,但减少库存可能会增加运输成本,增加生产计划变化所发生的成本。4、综合目标,综合目标是建立在完备的时空观念和供应链整体的观念之上的,应该是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且权衡相对利益和绝对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后建立起来的目标。

(四)物流配送目标

l、供应链优化

将供应商纳入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合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和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资源的整合、信息体统的延伸、配送流程的合理没计、沟通渠道的有效建立和利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确保准时配送,同时通过降低供应商的储运成本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2、配送中心及配送作业

在基础工作完备的前提下,有效整合企业配送资源,建立企业集中配送中心,并按照JIT配送的要求来运作配送中心,逐步推进JIT配送,从而有效服务于公司的整体运营,具体到实际配送业务工作中,集中配送中心在运作后,应该达到以下目的:(1)支持用户配送需求,保证用户产品配送的及时性与质量可靠性;(2)减少配送中间环节,优化配送流程,降低配送作业时间;(3)通过配送方式的优化,有效降低配送成本:(4)降低货物的库存,减少物耗;(5)提高配送信息化程度,提高配送响应速度;(6)支持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能支持企业总体目标的完整配送战略。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构成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问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模式。通过这个网络,生产企业可以从上游供应商出获得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半成品、成品并交付给下游的分销商或用户,不仅是一条联系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条增值链,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从宏观角度上实现多层次、多网点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

在供应链的构成中,其中有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合作,以资金、物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核心企业的物流主要由采购、库存、配送三部分组成。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给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或最佳的产品。物流管理必须顺应供应链的发展,为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企业的优势尚存,但却仍然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优势的培养,现阶段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企业和个人都针对各自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物流管理的重视,因为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发展得好不仅有利于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而且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佳波.成本会计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5).

第3篇: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竞争合作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企业难以靠个体的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群公司或企业以地理接近性为必要条件,依赖互动的关系来增进各自的生产效率或竞争力[1],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具有网络化特征的一种空间产业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产业集群理论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笔者从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趋势发现了其新的研究视角-供应链管理,分析了供应链与产业集群在几个方面的互补性,指出实施供应链管理对产业集群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在进行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供应链管理是产业集群研究的必然趋势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都倍受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产业集群研究主要显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一)强调“合作中的竞争” 

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深入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尝试通过培育产业集群的合作网络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由于资源有限和产品的较高同质性,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是必然的,甚至相当激烈的,但他们又必须加强合作关系,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共享资源以及提高整体竞争优势。Spinosa和Quandt强调了合作的作用,认为创新群和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不均衡的主要工具[2]。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Cooke P N,2002)教授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包含了许多合作的思想,他指出,许多企业通过相互分包或加强和大型企业的联系等方式,建立密切的生产网络,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竞争战略[3]。Stamer提出,应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4]。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思路和方法,已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产业集群的动态研究

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集群网络内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随时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信息的交换以及关系的变化。此外,也会不断有新的产业加入产业集群,以及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退出或者消亡,表现为网络节点不断变更的动态性。

(三)从网络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

一个组织想要在竞争中保持发展优势,就必须与周围的组织互相联系,以争取更多的信息和控制优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组成互相依存和促进的网络关系。近年来,许多学者将产业集群看作一种网络组织,用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Gordon和McCann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考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获取[5]。

合作、动态与网络性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征,因此产业集群的研究趋势必然需要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三、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互补性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研究产业集群的理论根据之一是两者之间密切联系,具有种种互补性。

(一)横向和纵向特征的互补

随着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生产沿着技术环节的结点不断的外部化,企业群在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上分解,关联产业在空间上聚集,引起中小企业的“扎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群相当于企业群垂直分解的空间结果,具有以横向规模化的特征。供应链具有和产业集群类似的空间网络结构,但它也可以有单链式供应链的简单形式,它主要强调的是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纵向整合的特征。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横向和纵向特征互补,正好能从纵横两个方面为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全面的分析。

(二)地域集中带来的廉价交流和信息技术提供的快速交流之间的互补

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地域集中性的本地网络,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由于地理上的接近而降低成本。供应链网络则通常是跨地域的、分散的,主要通过EDI技术和互联网等途径来实现快速信息传递。前者的低成本沟通和后者的快速响应形成有利的互补,两者的结合能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

(三)生产灵活性与反应灵活性的互补

Piore和Sabel认为产业集群是以生产灵活和专业化为特征的“弹性专精”的区域[6]。产业集群中生产常常采取“量体裁衣”、“量身定做”的方式,弹性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代替了刚性生产和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使得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能够实现产品的快速转换,并在短时间内调节产量。而供应链管理借助物流标准化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将弹性反应引入生产系统,使得不同生产环节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这种反应灵活性恰是产业集群生产灵活性的互补。

(四)竞争与合作的互补

产业集群中,企业多从事相同或相近的产业,生产较高同质化的产品。因此,质量、技术、人才的竞争均较外部竞争更激烈,并且越具活力的产业集群其内部竞争越激烈,因为这些竞争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潜能的发挥。而供应链网络上同一条单链供应链的主体为网络上分工明确的技术节点,链内竞争压力较小,其内部则以合作为主,企业主要受到来自链外的竞争压力,主要体现为链间竞争。于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主导性和供应链的合作主导性形成了有利的互补,使竞争和合作共同存在、互相转换、协调发展,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供应链管理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供应链与产业集群具有互补的作用,因而进行供应链管理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高其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缓解产业集群内的恶性竞争

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横向联系特征,内部信息传递成本低,产品相似度高,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不进行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容易产生产品同质化、无差异的倾向,从而导致恶性竞争的发生。供应链管理的纵向整合特征恰好弥补了产业集群的这一缺点,促使产业集群的节点企业专注于其核心领域竞争力,实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并以供应链网络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获取更大的规模效应。

(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的专业分工,促进产业集群企业产品的异质化,使分工进一步深化,并且对合作伙伴的筛选十分严格,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合作竞争意识和创新的步伐。因此,供应链管理带动着产业集群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

(三)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为产业集群引入了基于信息共享的敏捷反应机制,使得生产和流通中的风险和库存大大减少,降低了产业集群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使产业集群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在供应链全局协调下,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明确,整合内外部资源,增强了整个产业集群网络的核心竞争力,使产业集群在本区域乃至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五、供应链管理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鉴于以上分析,产业集群迫切需要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协调竞争与合作关系,解决搭便车思想和效率低下问题

供应链管理注重合作, 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来达到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库存、提升竞争力、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特点容易导致非核心企业产生 “搭便车”的思想,降低了供应链的创新活力。产业集群强调竞争多于合作的, 容易导致集群内部企业恶性竞争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低下。因此,首要的是解决竞争与合作的协调问题。

(二)发挥政府的指引作用

政府部门往往在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处于世界范围的经济系统之中,当地政府需要破除封闭思想的禁锢,为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利的平台和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在制度上,应制定并贯彻实施有利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行为,鼓励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引导企业间的合作。其次,应积极建设产业集群供应链内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再次,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鼓励产业集群供应链与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导创新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协同和双赢的商业运作模式,达到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合作伙伴组成的网络链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整体。

(四)坚持系统思想的指导

系统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产业集群也具有不同成员之间相互冲突的目标的平衡,信息共享,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问题,这就需要采用系统思想的指导和系统方法的综合运用。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也就是说,需要把产业集群的各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出发,来寻求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G.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1994,12(2): 26-32.

[2] Spinosa L M, Quandt C. An IT-based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networked organizations[J].E-Business and Virtual Enterprises,2000:371-380

[3] Cooke P 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general findings and some new evidence from biotechnology cluster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33-145

[4] Stamer M J. Clustering and the creation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environment for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ware of overly optimistic expectations[A]. Revised draft paper,2002

[5] Gordon I R, McCann P.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lexes, 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 [J]. Urban Studies,2000,37:513-532

[6] Piore M, Sabel C. The second industrial pide: 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M]. New York: Basic Books,1984

第4篇: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旅游服务系统供应链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企业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理学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andBillington(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虽然旅游服务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其运作机理和管理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

旅游服务业如何提供优质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务,跟上国内其他成熟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步伐,接轨世界现代化旅游服务业的进程,是值得日后旅游服务供应链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外资旅行社可以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并可直接与交通和饭店经营者交易。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无论在规模、经验和管理理念方面同国际旅游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体系,形成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顾客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其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便捷,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去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系统的管理进行创新,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服务,成为旅游经营企业的主要职责。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总体来说,数量多但规模偏小、且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单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很难满足顾客的多样需求,旅游企业只有通过相互合作运用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模式才可能满足当今顾客易变、多样性的需求。

能使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服务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如今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刺激公民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逐步放开旅游服务业,使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既面临机遇,同时又面临巨大挑战。我国旅游业运行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管理的力度,是实现旅游业顺利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相关协调政策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不顺,政策不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磨擦碰撞现象仍很多,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协调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见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机理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它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适应于旅游业各企业,特别是对一些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旅游企业显得尤其重要。像2006年国家旅游总局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帮助革命老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作指导,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并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旅游业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发展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旅游服务基础研究,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部门来研究旅游服务的特点和作用;旅游服务感知研究,主要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对旅游服务的期望、满意程度等,并研究影响旅游服务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务质量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去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电子旅游服务研究和旅游电子商务,主要的研究是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述这些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在游客的感知和满意度方面,研究方法也多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及地理学的角度而进行的。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谈服务的存在问题,其宏观性不足,较少地从服务的角度系统诊断旅游服务系统或旅游业的缺陷问题。而国外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是比较罕见的。

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的一些实际做法却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相符合。欧美国家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旅行社业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的垂直分工,而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的经营。在澳大利亚,各种旅游产品先通过众多的零售商销售给客户,再集中起来批发给旅行社,这种先分散经营后集中的方式可充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西方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便游客对各种旅游产品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是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一致的。

国内研究现状

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可以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所以在对于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国内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对游客的心理、态度和技巧等方面。

在我国关于旅游服务系统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其中邹慧萍等(1996)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赵洁(2002)构建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张文建(2001)则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杜文才(2003)分析了旅游业的信息特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变化,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过程重组;张英姿(2005)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意义,但并未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起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是用于制造业,而旅游业是属于服务业。那么能否把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用于旅游业呢?下面本文就对其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旅游(或称旅游活动)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主体(旅游者)、中介体(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经营企业)和客体(景区或景点)之间,表现为客流(旅游者出行路线及安排)、信息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营销)与物流(物质的供应与流通)的统一。而客流和信息流可以作为特殊的物流,因此可将现代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旅游的开发管理中。

其次,在客体——中介体——主体这条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质量、成本和时间同样是三个关键要素。质量要素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进一步决定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从而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成本要素则决定旅游业的获利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间要素是决定响应旅游者需求的速度,与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有关,也与旅游企业的效率有关,从而又影响到质量和成本。所以,为质量、成本、时间三要素提供基本保证的旅游服务运作模式及其管理在旅游业的地位不容忽视。

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适应目前环境的最为先进的运作模式,而且作为一种协调参与者的相关活动的全面整合系统观,着重强调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和整体运作,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旅游服务分工协作的系统以及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启发、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参照。

借鉴供应链管理模式,旅游业就可以根据实际,围绕实现顾客需求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模式。

旅游服务供应链进一步研究方向

根据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要真正发挥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主要探讨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景区、景点三者之间应如何进行协调,才能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部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又使供应链各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服务业是一种基于需求的行业,尤其是对信息的需求强度高,它们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而非有形产品,特别强调顾客服务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对服务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大量的专业与经验以信息流的方式对顾客进行传达或服务,从本质上与电子商务的精神是相通的。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效率、协同、敏捷、快速,不仅有助于服务业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业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可以进行及时、丰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物流的瓶颈对服务业电子商务影响甚微,地域分散的资源非常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集聚和共享。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是旅游服务供应成败的关键。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旅游经营者

旅行社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协调相关旅游服务企业的作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解决旅游社、交通、餐饮、住宿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如旅行社与航空公司之间关于定票的协调机制研究,作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航空公司希望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时多购票,而在旅游旺季时少购票,而作为旅行社的实际情况则正好是相反的,那应该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则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重点。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能协调一致、抱成一团迎接外来供应链的威胁与攻击,必须要有对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地巩固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下游结点之间的忠诚度、保证了风险及利益的共享,业务集成,有力地减少了企业的无效率的重复运作。

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集成问题主要是应该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集成,以达到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去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如何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如何对其绩效进行管理的问题。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础:旅游资源与环境

景区或景点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要发挥景区或景点吸引力,必须要做好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里的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分为两种:有物质的、有形的,如山川、园林等;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民俗文化、旅游服务等。

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特色不受削弱,而且还涉及到其周边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问题。注重资源环境保护,防止破坏性开发,尤其要重视对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开发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而关于景区、景点与旅行社的协调问题,主要是研究多委托人和多人的情况下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问题。因为一家旅行社会同时开辟若干条旅游线路,而一个景区、景点也会同时与若干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对于应该如何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破坏当地的旅游生态资源,同时又不能使旅行社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英姿.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2(1)

第5篇: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1、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决策层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

2、它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优化了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了市场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的要求。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供应链;跨国机械制造企业

1 基本思想

全球化的经济转变的不仅仅是社会的体制结构,同时还有人们的思想以及认识。在这样的冲击下企业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的外部环境更是变化多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多变性,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要应对越来越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这些都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因此企业不能再继续遵循传统的产品驱动模式,而应当逐步的转变成顾客驱动模式,这种新型管理中供应链管理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模式。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商管理要求将所有的供应商看做为市场中可以联盟的组织,通过联合供应商去击败其他供应链联盟,这便是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所以,企业在选择合作供应商的是后需要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进行集成考虑。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中,企业通过利用供应商,加快度对市场的响应,只需紧紧把握最核心的产品方向以及市场便可。而生产,只需要制造关键的零部件。对企业关联关系的管理以及创造对企业的发展以及在竞争中存活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供应商管理已经成为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 跨国机械制造企业的供应商管理

2.1 企业特点

机械制造企业的结构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了转变,由大批量粗犷生产到柔性精品生产,最终向着敏捷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基础要求便是集成化,要求企业的工作过程并行化、技术敏捷化。这些要求企业所涉及的所有程序在合作、竞争以及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更加默契、主动的加强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优质的方式最快的响应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要。跨国企业的发展背景即上述环境,因此需要更加关注核心业务,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全球化的合作分工。跨国机械制造公司往往会充分利用全球性的资源,将开发以及核心设计部门放在科技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而针对需要加工制造以及装配的业务放在劳动力、能源以及土地资源容易获取的地方。

文章以某跨国公司作为案例,对其在中国设立的分支制造企业进行了简述。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桥吊以及轮胎吊。这些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原器件以及材料都需要中国公司独立完场采购。并且物料的种类以及需要采购的数量庞大,此外,很多物料国内都没有,需要进口。所以,以集团公司一体化采购策略为基础,中国公司对外采取灵活多变的供应商管理策略,在物料能够保质保量按时交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降低采购的总成本。上述要求便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环境条件下,企业该如何把握公司同供应链中各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加强合作,以最小的投入为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

2.2 管理方法的确定

2.2.1 战略性物料供应商

某公司的战略性物料主要是钢材,一年的需用量为两万五千吨左右,其中百分之八十需进口.某公司2001年钢材价格低谷时通过市场调研预计2002年钢材价格会上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了买期货和签订框架合同的方式进行采购.而这时候如果签订2002年全年的钢材采购合同,对供应商与某公司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具体地说就是以2002年全年钢材需求量并按2001年的钢材市场价格签订了框架购买协议.通过签订框架合同和买期货,某公司避免了2002年全球钢铁市场大幅涨价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有效地控制了采购成本。

2.2.2 一般物料供应商

该公司在生产中的消耗品即一般物料,对于该类物料供应商,可以通过寄货采购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说来,是在同公司进行该类物料交易供货的供应商中对其物料成本、交货周期等予以综合性的评价,选择最佳的合作方。让该供应商在该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处设仓库,公司需要物料则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取,物料清单则在月底根据实际做出。如此一来不但是对该公司的采购成本能够有效地降低,同时由于供应商仓库的设立,使得该类物料的交货更加及时,同时也节省了供货商的运输成本,其库存可以根据该公司的习惯有规律的进行调整,实现双赢。

2.2.3 重要物料供应商

由于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因此重要物料的货源较多,但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使得重要物料价格较为昂贵,过多的库存会使得企业资金占用过多。所以,针对该问题应当采用相应的供应商管理方式,使得企业投入成本降至最低。随着市场的发展,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面对体制发生的变化,国外厂商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市场前景十分广大,很多跨国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由于各地市场的差异,因此供应商采取的营销手段也不同,同一种产品价格会因为空间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有的产品在中国销售的价格可能高于其他市场价格,也有可能低于其他市场价格,因此,在进行重要物料供应商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采购的具体要求对比价格,降低成本。

2.3 框架协议的运用

所谓的框架协议是指:当很多小的重复交易建立了长期合同,就需要一个特殊的合同机制涵盖这种关系和单个交易的需求。这被称为框架协议(framework agree-ment):合同在一定时期内,为每笔单个交易作为一个框架进行运作。框架协议提供了一种规则,双方在同一合作的前提下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深入合作,相互支撑服务。

对于标准元件,如一些长期需购买的标准产品,可以考虑运用框架协议减少采购管理成本。框架协议的主要原则是对一些经常购买的标准产品,将一年或一段时间的购买量集合起来,与供应商谈一个全年的价格。对采购方来说,避免多次重复询价和谈判,从而减少了采购管理成本;对供应方来说,避免库存量过大引起成本增大,也避免了库存量过小无法按时供货的局面。

3 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针对供应链中对供应商基本的管理思路以及在跨国制造机械企业中,日常的采购过程中,针对物料供应商,可以采取的战略管理方式为框架协议的签订、买期货等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在制造企业同供应商之间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伙伴关系,用以加强合作;而针对一般的供应商,在管理方式上则采取寄货采购法,用以降低供应库存以及采购成本,而库存的降低、采购管理成本的减少使得企业在紧急采购情况的应变中,灵活性更大。通过全球比价的方式对重要物料的供应商进行管理,主要用以降低总成本。另外将非核心业务采用外包的方式,从核心提高公司竞争力,利用第三方,将自身的投资成本予以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1]郑黎明.供应链管理在开隆公司的运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4.

第7篇: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中国的传统企业正面临能否继续生存和能否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方向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传统产品经济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正在越来越多地为知识经济所替代,传统的营销方式也正在面临着国际互联网新技术和电子商务新方式的挑战,而做为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数字经济也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经济的每一个领域。由此中国传统企业也正在逐步地认识到电子商务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的重要地位。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借助于信息技术来体现,由计算机来实施。本文将主要对传统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企业界在实践中参考。企业架构电子商务系统,其基本技术路径是依据供应链管理(SCM)理论,实施企业流程(BPR)再造,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实现电子商务。

一、根据供应链原理,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要理解SCM,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供应链”,这是理解SCM的核心。一个向最终客户销售物质产品的企业,其物流(即物品供应流),财流(付款)以及信息流(发货信息等),一般要经过多个环节,实际上,每个环节都可以“膨胀”,分离出多个并列的结点,这样多个供应商,多个生产企业,多个批发商、零售商实质上就形成了一个“供应网络”,而且某一个链条可以有独特的连接顺序,可以跨越某个环节,比如,零售商就可以直接从生产商进货。对供应链的管理目标就是要使这些物质(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在合适的时间到达合适的地点(主人)。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理想而且非常美好的管理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首先得“计划”,然后要“执行”,“计划”和“执行”就成为SCM的关键管理功能。一方面我们必须收集市场的产品需求,并对这个需求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按照这个预测数据,我们必须沿着这根“链条”逐个节点地分解到各个主人。在分解过程中要考虑到生产能力,运输时间长短,从而设计出全线供应计划,每个“未来的主人”都要得到一个子计划备份。有了一个良好的计划,必须加以执行。执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控制、付款、物品递交、调整、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最终实现交货目的。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它涵盖电子商务各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通过合理调控,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益,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倡合作竞争的精神;要求打破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之间的障碍,做到供应链的统一和协调;将“供应”视为整个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事实上共享的一个机会。首先,在架构电子商务之初要打破地域的局限性,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再小的企业上网后都可能被远在万里之外的人们看到。应强化全球化经营理念。与国内、国外的客户(包括客户的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和全球战略联盟关系分享互补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风险,落实战本论文出自略。国有大型企业如何实现全球化经营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建立海外机构和通过电子商务建立虚拟跨国团队,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与国外客户共同研讨,对本企业产品和竞争对手产品的使用情况作全面分析,研究国外市场对同类产品的需求及趋势对新产品、新功能的需求。第二,变客户关系为伙伴关系。对用户进行全面跟踪管理,及时满足用户对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性能要求、特殊要求等;要变客户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与客户共享利益,把客户的利益和方便客户组织生产视为企业的服务范围,为客户设计他们强烈盼望和追求的服务功能,帮助客户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第三,建立以市场为中心任务的虚拟团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企业和客户、销售商、客户的客户组成动态协同虚拟团队,采用动态协同的方式和最新的理念共同运作,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做出敏捷快速的反映,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共同占领市场份额,共同分享利益。

二、实施企业流程再造,确立供应链管理框架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2ing)与实施供应链管理联系密切。供应链管理不但重视企业与外部上下游供应链节点的关系,同时注重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优化。企业要实现供应链管理,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通过重组业务流程,构造出适应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框架。在供应链管理从思想到现实的转变过程中,不做BPR,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BPR的核心思想是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所谓经营流程,不仅是某业务部门的工作程序,而是对企业整体业务流程而言。BPR不仅要求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减少、甚至消除那些不产生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以使一个经营流程完整化、一体化,更要求以经营流程为企业组织的主干,彻底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从石化企业连续生产、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高以及供销渠道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特点出发,应按照集中一贯管理模式,将系统化改造与全新设计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企业流程再造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务型作业区向知识型作业区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内部应用设施的不断扩充和优化,企业员工已初步具备应用数字信息系统从事与“知识”相关的作业能力。因此,应将企业的主作业线由传统的生产作业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延伸,并从传统的一般性事务处理上升为归纳经验,形成“知识”,并加以积累和广泛应用,快速对市场信息、客户和生产过程不测事件等做出有效处理。二是将集中一贯管理由事务型向信息型转变。采取数据信息型的集中一贯管理模式,集成、集约、规范和协同业务流程,对物流、设备工艺流、资金流实现全过程数据信息化处理。这将对企业的营销、技术、生产、出厂、财务等管理和控制产生深刻影响,并对企业管理体制、内容、模式的变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协同效应。三是组织职能由分割化向协同化转变。在21世纪,强势企业已没有边界,没有地区,而是全球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企业内各部门之间打破界线。要从企业信息数据高效运作的逻辑准确率上,重新审视企业内部各业务板块覆盖范围及交叉重叠程度进行必要的系统化改造和全新设计;同时重新审视与外部单位的业务接口、功能划分、信息共享的方式。通过优化整合,实现组织机构及职能的精干、灵敏、综合、协同。超级秘书网

三、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

很显然,供应链SCM应用系统的设计已经越过了单一企业(节点)的围墙,必须向系统用户提供一个上下节点甚至全程链条的“物”、“财”以及“信息”流动视图。人们希望管理这个链条就像管理企业内部不同的加工单位一样,可以“近距离”对各个计划实时控制和调整。企业资源计划ERP正是这样一个基于企业内部的链条,象供应链一样,它的不同节点上连接的是企业的人、财、物等等企业自身的资源。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ERP)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管理系统,管理对象包括企业的人、财、物及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资源,是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基础。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益生产LP(LeanProduction)。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地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二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当市场变化或遇有特定需求,原有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三是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源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当中。四是人本观念。在供应链业务处理过程中,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力,突出责任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竞争,以此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企业内部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本论文出自也有采购和生产计划,ERP系统涉及到的采购、订购等功能是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SCM的基础,SCM应用必须同企业ERP进行紧密的集成,从SCM计划的角度看,ERP系统可以为SCM提供丰富的产品需求以及生产能力等信息,为SCM计划提供了基础;另外,SCM执行阶段发生的财、物、信息等都要如实地反映到ERP系统中。这是SCM和ERP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相互依托利用的目的正是要实现通过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达到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高目标。企业架构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对信息技术要求很高的项目,以上只是简单讨论了三个主要涉及的信息技术建设,实际上它还包括了其它诸多综合因素。我国传统企业在准备架构该系统时应多方咨询,吸取经验,制订完善的项目管理计划,以期建成能够与国际流行电子商务相同步的系统。

参考文献

[1]曾强.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第8篇: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 指标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演变,企业既要对内部经营和管理各个流程进行改造和细化,又要考虑到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的衔接,整合形成价值链,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供应链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以整合的观点研究企业供应链绩效,有助于建立信息共享的渠道,实现高效准确的信息传递,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达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最优化。本文从企业供应链分析入手,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问题,分析企业供应链的关键绩效驱动要素,构建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旨在通过供应链的有效运转来创造和实现价值、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形成高绩效的供应链。

一、企业供应链绩效分析

供应链是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一个网链结构,其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主导企业供需关系为依托,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优势互补、协同竞争和共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应用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设计,从而将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为了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必须进行绩效评价以监控供应链的表现,并为管理者提供正确导向,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强调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运营管理,而不是基于所有制的控制管理及层次型的纵向集成;强调供应链的持久和稳定性的绩效,而不是强调短期、企业级的绩效。因此,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

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强调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可以看作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因此,研究绩效指标如何实现优化,必须建立起供应链的个体企业与供应链总体目标之间的关联,确保整条供应链目标的统一。

(2)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之间存在联动关系,在进行供应链绩效评价时,需要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模型入手,着重就供应链运作的整体绩效的内外驱动力进行全面的分析,绩效既要能够反映出结果,也需要反映出结果的驱动指标。

(3)供应链绩效是战略执行的结果,因此,要求其与企业战略相一致,反馈战略的执行。绩效评价只是在有规划目标和期望结果的环境中才更加重要,所以,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所期望的结果来实现绩效的改善。

(4)供应链战略从单个企业向多企业协调集成,从市场反应型发展为客户导向型进行运作。因此,绩效评价也要从单方评价扩展到多方评价,从单纯的财务指标拓展到综合指标。

二、平衡记分法

为满足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要求,我们拟采用平衡记分卡方法。平衡记分法的核心思想反映在一系列指标间形成平衡,即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领先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之间的平衡。从四个方面,代表三个利害相关的群体:股东、客户、员工,对企业组织从系统观的角度进行评价。

1.客户角度。

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财务业绩,就必须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平衡记分法给出了两套绩效评价方法,一是企业为客户服务所期望达到绩效而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客户保有率、客户获得率、客户满意等。二是针对第一套各项指标进行逐层细分,制定出评分表。

2.流程角度。

这是平衡记分法突破传统绩效评价显著特征之一。传统绩效评价虽然加入了生产提前期、产品质量回报率等评价,但是往往停留在单一部门绩效上,仅靠改造这些指标,只能有助于组织生存,但不能形成组织独特的竞争优势。平衡记分法从满足投资者和客户需要的角度出发,从价值链上针对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绩效属性:质量导向的评价、基于时间的评价、柔性导向评价和成本指标评价。

3.改进角度。

这个方面为其他领域的绩效突破提供手段。平衡记分法实施的目的和特点之一就是避免短期行为,强调未来投资的重要性。同时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设备改造升级,而是更注重员工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投资。注重分析满足需求的能力和现有能力的差距,将注意力集中在内部技能和能力上,这些差距将通过员工培训、技术改造、产品服务得以弥补。相关指标包括新产品开发循环期、新产品销售比率、流程改进效率等等。

4.财务角度。

企业各个方面的改善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企业所有的改善都应通向财务目标。平衡记分法将财务方面作为所有目标评价的焦点。如果说每项评价方法是综合绩效评价制度这条纽带的一部分,那么因果链上的结果还是归于“提高财务绩效”。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有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柔性、减少浪费、获得利润等等。从本质上讲,供应链压缩响应时间、减少浪费都是从资源观的角度减少供应链的资源浪费,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提高供应链的利润创造空间。而增加供应链的柔性、降低机会成本、减少供应链因内部流程的效率降低所造成的客户订单流失,则增加了供应链的盈利机会。所以,供应链能否增加价值是评价的核心。

三、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指标

本文借鉴Kaplan和Norton发明的平衡计分法方法,从供应链流程指标、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供应链运行能力指标、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指标等四个方面建立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1. 供应链流程指标。

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只有相关协作方团结起来共同做出改善的努力,才能产生巨大的协作的力量。而这种改善在流程上体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基于流程的绩效分析,可以高效地找到流程改进的关键点,并共同做出努力。

供应链的流程指标主要反映了供应商的流程响应能力,确定如何能够在合理的成本下,以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因为产品、服务和市场的分布在业务流程上是分散采购、集中制造,还是集中采购、分散制造,都由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决定,而不同的市场层面也会使业务流程在设置上会有相当的差异。供应链绩效所关注的方面也是由于流程的差异而有所差异。该类指标主要包括:

(1)产销率指标。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该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节点的资源利用程度和成品库存越小。

(2)产需率指标。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下游节点(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比值。具体分为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

(3)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出产(或服务)的出产节拍或出产间隔时间。该指标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

(4)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部运输总费用等,反映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可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当供应链伙伴目标得以实现之后,供应链应该取得财务上的成功。经营目标的实现使得成本大为降低,提高了边际收益率;现金流得以更好的优化,获得更高的收益和资本回收率。以上几个方面绩效的提高保证财务上有长期收益,因此整个供应链的财务优化依旧是重中之重。本文将财务评价的基础建立在现金流的驱动上,把驱动现金流的行为和流程作为主要目标。

(1)供应链成本收益率。该指标由客户的利润除以在此期间使用的供应链的平均资产,它反映了使用其资产的增值性绩效的大小。

(2)现金周转率。这是一个联系供应链的整个流程的关键指标,评价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现金在原材料、劳动力、在制品、完工产品直至现金的全过程。供应链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产品流集成,协调合作伙伴之间的运作,可以达到更快的现金的周转。

(3)供应链的库存天数。反映了资本在供应链运营中的库存形式的占用天数。它等于某个时期的物料、在制品、产品库存等形式占用的时间。

(4)客户销售增长以及利润。表现为主要客户在供应链产品上的年销售收入和利润率增长。这类指标反映了供应链下游在三个主要方面的绩效:客户的销售量按年增长的情况、对于特定客户服务所获的收益随着合作关系的增进而进一步提高的情况、接受服务的基数增加的情况。扩大销售量,增加新的客户都将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3.供应链运行能力指标。为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改进,从供应链运作角度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指标:

(1)供应链有效提前期率。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在完成客户订单过程中有效的增值活动时间在运作总时间中的比率。其中包括两个指标:供应链响应时间和供应链增值活动总时间。

(2)供应链有效循环期率。供应链有效循环期率=供应链增值活动总时间/供应链响应时间。该指标体现了减少供应链内部运作的非增值时间和流程浪费的空间的大小。通常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传递空间和时间很大部分为非增值活动所占用,很多资源被大大地浪费了。达到精益的供应链必须保证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合作机制的完备,以实现流畅的无缝连接,减少无谓的时间和空间的浪费。

(3)库存闲置率。库存闲置率即供应链中库存闲置的时间和库存移动时间的比率。其中,闲置时间包含以物料、在制品、产品库存等不同形式在供应链运作中的总停滞和缓冲时间。库存移动时间则是指库存在加工、运输、发运中的总时间。该指标表现了库存在整体运作中时间占用,提供了库存经营效率的提高空间。

(4)供应链生产时间柔性。该指标定义为由市场需求变动导致非计划产量增加一定比例后供应链内部重新组织、计划、生产的时间。

(5)供应链持有成本。供应链持有成本是对物流系统运作的有效性和成本集约性的考察。它包括了采购、库存、质量、以及交货失误等方面的内容。供应链采购成本的评价包括订货、发运、进货质量控制的总和。供应链库存成本包括供应链过程中发生的原材料、在制品、完工产品库存成本以及滞销和在途库存成本等。供应链质量成本是指在运作过程中由于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成本,包括产品残缺成本、维修成本和质量保证成本。

(6)供应链目标成本达到比率。该指标从单一产品和流程的角度分析其在质量、时间和柔性上的流程改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

4.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供应链未来发展性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价值。供应链的改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1)专有技术拥有比例。该指标反映企业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产品。指标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整体技术水准高,核心竞争力强,其产品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

(2)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是指企业(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提供新型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供应链)的新产品(服务)设计、开发能力越强,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也越强。

(3)员工建议增长率指标。员工建议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供应链)员工向公司提交的合理化建议数量与上一评价期相比的增长率。该指标值与企业内民主管理意识、员工的参与意识成正比。从一定程度而言,员工建议增长率指标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活力强弱的具体体现之一。

(4)组织之间的共享数据占总数据量的比重。供应链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共享,这是维持供应链伙伴关系成功的关键。否则,供应链很难降低重复劳动、减少浪费和成本。

四、结论。

本文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对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绩效为核心,以均衡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保证企业供应链总体方向的正确性,并保证过程控制的有效性,有助于实现基于评价的绩效管理。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明珂.重新认识物流及其供应链[J].中国物资流通,2000 ,(3) :18-20.

第9篇:供应链管理核心思想范文

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电子商务发展非常迅速,并在贸易、商业、服务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物流的重要性及其对电子商务的影响也日趋明显,在一项完整的电子商务虚拟交易中,。物流实体必须同步于商务活动交易形式和速度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选择适宜的物流模式。协同化物流是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的最佳选择,其有效运用可以达到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的效果。加强电子商务协同化物流战略研究和应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上述优势。

一、由即时物流发展到协同化物流

1.即时物流非一般电子商务企业所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向精细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促使量身定制的即时制管理全面展开,表现在物流领域是在采购和销售两个渠道中广泛采用即时物流,该商品调达模式为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设计,呈现出集货型配送和散货型配送两种运行结构。其中,集货型配送是由及时对应市场变化而产生的以小批量、多品种为生产特点的敏捷作业管理体制平准化生产发展而来,其基本思路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质量由上游厂商向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该配送方式重视企业自身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为了建立长期的稳定交易关系,并能够达到强化和指导对供应商作业系统的管理,企业往往与某个特定的供应商结成固定关系,甚至单源供货。与之相反,散货型配送系统的物流中心有分散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其设立是为了充分对应一定商业范围内店铺营运的需要,通过某一销售物流系统,将原来分散在各分公司或中小型物流中心的库存集中到大型物流中心,通过网络数字化备货等先进技术进行进货、保管、在库和发货管理等物流活动,原来的中小批发商或销售部转为厂商销售公司,专职从事销售促进、零售支持或订货等商流业务。在这两种结构的即时物流中,企业既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又是物流活动的行为者。即时物流要求经营主体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支持能力,并且在物流运行过程中,企业还需具备能恰当处理与各业务主体关系的能力,并且要不断加大对物流的投入以适应商务运行的要求。

在网络经济高度信息化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消费服务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多品种、少批量、大频度的物流服务,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强烈,一般的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往往因为自身规模小,技术能力有限,只能采取小规模的频繁配送,履行费用高,供应链的构建成本大,即使有些企业具备快速物流能力,限于经济上的考虑,往往也要等到商品配送总额达到企业配送规模经济要求时才进行,这有悖手即时物流的宗旨。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经营成本上升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将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单就某一个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而言,很难自己组建一只庞大的具有快速处理能力的物流体系,只有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交由更专业的服务商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即时物流会因为单个企业物流活动的封闭而不具有分工的经济优势,因此,非一般电子商务企业所长。

2.协同化物流具有比较应用优势

物流技术发达的欧美等国家的物流理论表明,现代物流是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整个产品供应链的物流过程的整体化和系统化,以90年代后出现的协同化物流为表现。协同化物流相对于传统的即时物流具有比较应用优势,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应用和指导,能有效打破单个企业的绩效界限,弥合流通渠道中企业间对立或企业规模与实需对应矛盾。协同化物流嫁接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两个阶段:一是将物流提高到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地位,并以物流战略为纽带进行企业联盟;二是第三方物流从电子商务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物流产业而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在社会专业分工中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一理论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依据。

以物流战略为纽带进行的企业联盟的协同化物流形式通常称其为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发生在企业供应链上,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其中,横向一体化物流是指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企业间为有效发展物流服务,降低多样化和及时配送的高物流成本,采用相互利用其他企业已有的物流系统或联合建立新的物流配送中心,就物流管理达成协调统一运营的机制形成的一种通过物流中心的集中处理而产生低成本的物流系统。纵向一体化物流是流通渠道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形成的使商品能迅速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转移的物流管理系统。在电子商务一体化物流中,物流部门对企业供应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销物流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利于实现企业内部总体物流的组织与协调管理,及时掌握客户反馈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建立起与客户间更密切的关系。一些资金雄厚,物流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尤其是连锁经营的电子商务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组建自己的一体化物流部门,独立发挥商品经营配送的综合经营服务优势。

从电子商务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物流产业而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物流形式通常称其为第三方物流。一般而言,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很难组建一个适应本企业信息流和商流运行速度的物流系统,而第三方物流有效地满足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需要。第三方物流实现了物流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能更综合地利用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采用更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设施,发挥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服务能有效降低电子商务企业库存,减少产品流动成本,并且能为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商务活动后期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得物流及相关产业整体最优效果。

二、电子商务环境中寻找我国协同化物流战略发展突破口

电子商务对协同化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实践中,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却差强人意,物流系统总体水平薄弱,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系统覆盖面窄,物流资源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突出表现为物流需求严重不足,已有的物流商为电子商务活动服务的能力差。据统计,目前寻求协同化物流服务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企业联盟,而多数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都自建物流系统承担商品流通,就单个物流企业或部门而言,绝大多数只在完成物流中的一个层面或一个环节的工作,真正能够实现从组织生产到流通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的很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协同化物流加速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并不断完善物流系统功能,从管理手段、技术措施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升协同化物流业务能力,实现电子商务协同化物流系统化战略改造。

1.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中心思想重构企业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某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同其他企业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在电子商务协同物流活动中应坚持供应链管理,树立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通过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协同化物流供应链管理目的在于通过优化相关业务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进而提高企业物流水平,降低总的交易成本,保证参与各方的运作效率和效益,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步化目标。在这其中,协同物流商作为电子商务物流活动中的关键主体,是物流活动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必须将供应链管理、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过程中,注重产品流通线上每个环节的运作,建立整体优化的供应链。相对于传统的物流活动,协同物流供应链思想应坚持系统观念,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确定对最终消费者的成本控制、服务质量的共同目标,使其连贯地完成公司制造和分销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过程,包括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和需求管理等,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来降低物流成本。

在物流供应链中,协同化物流企业尤其应树立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实现从物流服务供应商向供应链管理商的转变。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实行积极的管理,在物流业务中主动了解客户商务活动过程和运作要求,而不单纯以存货作为供应链中供应与需求不平衡的衡量依据;在面对客户需求而自身资源有限时,主动为客户寻求其他合作伙伴,延伸供应链,通过整合市场资源为客户服务。其次,开发核心竞争力,协同物流商应在建立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的同时,维持甚至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物流服务的渠道结构发生变化时,为客户设计新的物流解决方案,建立新的市场竞争共同体,保证当客户完成网上购物,客户定单的配送信息能迅速通过物流配送系统自动转到业务部门或专业企业,业务人员接到定单后能立即为客户提供服务。

2.构筑专业化系统,实现规模物流产业发展战略

为实现最佳的电子商务活动协同化物流服务体系,必须坚持专业化、规模化物流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完善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物流设施建设和改善物流技术装备等途径,有效利用我国现有物流资源,形成优势协同物流竞争能力。

①实施专业化服务,加快物流产业化进程

电子商务中,协同化物流商作为商流活动后续服务者,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注重将其服务能力向专业化发展,通过提供高效优质的物流服务,密切与电子商务企业和企业用户或消费者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信息共享,问题共解。具体实施中,物流服务商要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经验和物流信息资源,确定最佳的运输路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检测产品质量;用自己现代化的储运设施,进行合理库存和管理;用自己的物流技术对产品进行分类、包装、整理和流通加工;用自己的专业队伍和管理方法开展及时配送;根据用户需要和产品特点提供安全管理、技术指导和信息反馈等多项物流系统服务,在扩大综合物流业务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服务水平,使物流活动能加速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产业力量而介入社会。

②加速协同化物流服务的关键基础——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与改造

电子商务的个性化特点,客观上要求企业在商品生产、经营和配送上充分对应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和不同消费需求的客户需要。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物流(配送)中心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把分散的商品信息变为系统的物流话动,把电子商务企业商流活动中达成的商品流通信息,根据用户或消费者的要求,进行一一对应的分类、编配和整理,定品种、定数量、定时间将商品上门送达给服务对象,成为联系供应商与需求者的桥梁与纽带。在配送服务的同时,针对商品实体运动的规律,实施库存水平、零货量、设计调整等关键数据的系统化管理,体现出电子商务虚拟交易后实体分配的效率和综合业务能力,这些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健全的物流(配迭)中心的基础上,从而使加速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与改造成为电子商务中协同化物流业务开展的关键。

③提高物流技术装备,以科技改善协同化物流水

物流技术装备保障无论是在传统交易方式中还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企业通过网络的便捷优势完成了商品所有权交割的商流过程之后,最迫切需要的就是适宜、安全的物流快速响应,以降低成本费用,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提高物流质量,取得用户和消费者的信任。为达到这一目的,协同化物流服务商必须提高物流技术装备,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建立自动化高层货架、立体化仓库;采用托盘、集装箱、销售网点扫描仪、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物流技术;实行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装卸、搬运、拣货等作业过程;采纳准时供应、全面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自动连续补货等协同物流管理技术等等。以科技手段改造同化物流技术装备,提高物流水平,及时地对瞬息万变而又日趋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虚拟交易做出反应,提供高质量电子商务后续服务,保证交易过程的整体最优效率。

3.完善法制,加强环保,营造可持续的物流软发展环境战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