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景观设计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调研

第1篇: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关键词]冰雪雕塑 景观设计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10-01

冰雪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文化艺术,它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也锻炼了北方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另外,冰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用冰雪来储藏食物、运输货物等,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生动、形象的冰雪景观设计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及艺术享受。另外,冰雪雕塑景观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审美需求,而且增加了当地的收入。因此,对冰雪雕塑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冰雪景观的起源

最早,人们主要利用冰雪做冰花、冰灯,以此来营造节日气氛。在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举办了以天然冰雪为元素的景观设计活动,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自此以后,这里成功创办了“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近年来,哈尔滨先后建立了多个冰雪广场,并设置了多处冰雪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从而成为哈尔滨重要的景观文化之一。

二、冰雪景观的设计理念

作为独特的景观文化,冰雪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倡导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的“绿色”设计理念。因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了深入贯彻以上理念,设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修养。冰雪景观设计以北方的冬季气候为依托,将冰、雪材质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出来,供游人欣赏、娱乐。其中,冰的取材主要源于江河,然后在人力作用下,使其成为冰砖。另外,由于天然雪比较蓬松、柔软,观赏时间短,需要选择人造雪为材料。冰雪景观的材料不仅天然无污染,而且消融后可以转换为液态水,属于可再生资源。可见,冰雪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

三、冰雪雕塑景观的载体

(一)天然冰雪雕塑景观

天然冰雪雕塑指不依靠人力,完全由自然环境生成的景观。吉林的雾凇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雾凇的主要成因是:当饱和的水汽遇到冷空气后,就会成为固态形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凝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看出,雾凇景观非常壮观、美丽。所以,天然冰雪雕塑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二)人工冰雪景观

常见的人工冰雪景有三种,分别是冰雪雕塑、冰雪建筑以及冰挂。其中,冰雪雕塑指的是设计师以冰雪为元素,在考虑材质特点、艺术审美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冰雪雕塑在设计过程中,以减法造型为主,由于修改的空间比较小,因此对设计师的天赋、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冰雪建筑以“冰砖”为材质,结合相关的施工图纸,完成建筑设计。该冰雪景观的特点是:白天观“形”,夜间观“灯”。冰挂主要以树枝、草绳为材料,然后将其搭建为洞穴、墙面样式,并在低温条件下实施浇筑,被浇筑后的空间具有形态各异、变化莫测的特点。

四、冰雪雕塑景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哈尔滨历届冰雪雕塑艺术展览中可以看出,设计师没有全面、真实地体现冰雪雕塑的设计理念,同时,大部分作品缺乏创新精神,甚至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第二,街道冰雪雕塑以简单的几何造型为主,造型不清楚,特别是在街道两旁的景观更缺乏新意,没有任何美感;第三,冰雪景观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以“大、高、最”为设计理念,毫无艺术性可言;第四,景区服务理念需要转变,冰雪雕塑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应该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观赏愿望,然而,当前冰雪雕塑景区中,很多冰雪雕塑精品都实行收费制度,从而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参与度;第五,景观场地过于分散,如果在短时间内游览完所有的冰雪雕塑,必然增加交通、人力等方面的成本,非常麻烦;第六,在绿色设计理念下,没有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对废弃材料的二次使用等,另外,在冰雪雕塑拆除后,还应考虑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五、冰雪雕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哈尔滨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冰雪雕塑景观。因此,在冰雪雕塑景观的设计中,应合理规划,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与经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冰雪文化景观的内涵。其次,打造多元化的冰雪活动项目,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同时,冰雪景观文化不仅要着眼于为国外友人服务,更应该提高本地市民的参与度,从而打造全民参与的冰雪盛会。再次,为了提高冰雪雕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必须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设计队伍。最后,在冰雪雕塑景观设计中,要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根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从而不断推动冰雪雕塑景观的长远、稳定发展。

六、结语

冰雪雕塑景观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文化艺术,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冰雪雕塑的种类、设计理念、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冰雪雕塑景观发展的前景。总而言之,只有坚持绿色的设计理念,不断提高设计的质量,才能推动冰雪雕塑景观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上下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项目攻坚突破作为宜秀追赶跨越、率先崛起的主攻点,认真落实“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化、项目推进目标化、目标落实责任化”的要求,扎实苦干、强力突破,项目建设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从规模上看,呈现扩张性。表现为项目数量的增加和经济总量的膨胀。项目数量上,20__年以来,全区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0多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省“861”和市“3231”项目21个,引进了旺旺集团、阿尔博白水泥、华泰织业、艾诺威电子、江苏舜天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了清怡纺织、英德利汽车城、光彩四期等一批实力项目,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1家。经济总量上,项目建设带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20__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7.6亿元,分别是区划调整时的3.7倍、5.1倍、6.5倍和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300多元。累计改造d类危房近7000平方米,新建、改扩建校舍10000多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10000多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0多人,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8.3%。

从思想上看,形成共识性。通过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统一思想、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抓手”,“发展决定一切,项目支撑崛起”的意识,在广大干群思想中逐步树立;形成了发展动力由依靠外资带动为主向外资内资竞相发展,产业结构由主攻工业逐步向工业与服务业并进,空间布局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发展格局由注重经济增长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共进的新理念。所有这些,已成为全区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深入推进项目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从机制上看,具有创新性。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项目办,负责协调项目引进、落实及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以及项目的督查督办,避免多头管理可能给项目带来的不必要影响,促进了项目的快速推进。建立健全了一个大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和全程服务、推进纪实、效能问责等11项制度,形成了项目推进的强大合力。与此同时,在项目的建设实践中,培养造就了一批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熟悉项目建设规律和锐意创新、百折不挠、脚踏实地的项目建设队伍。

从布局上看,产生集聚性。在区域布局上,今年全区排定的61个重点项目有44个项目分布在大桥开发区、北部新城区和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园三大平台,占重点项目总数的72%,形成了产业聚集的空间基础。在产业布局上,主攻工业取得突破,规模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__年,全区三次产业比12.1∶56.4∶31.5,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行业布局上,确立了以旺旺食品、福约禧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以英德利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华泰纺织、清怡纺织、新广通玻璃为代表的轻工纺织业,以广润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业,充分发挥了宜秀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产业集聚,凸显了宜秀独特的产业特色。

二、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项目进展缓慢。今年全区排定的61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52个,其中续建项目34个,实际新开工重点项目18个。52个开工项目中,达到或接近序时进度的21个,一些项目仅处于开工前的准备和场地平整阶段;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与序时进度相差5个百分点。二是项目结构不优。引进落户项目涉及建材、塑料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大的工业性项目较少,传统产业依然在全区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缺少国家鼓励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项目,如20__年引进的项目中传统产业项目12个。三是项目质量不高。传统行业比重较大,项目规模小、投资密度不大,项目整体规模、水平和档次不高,具有牵动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大项目、好项目比较少,竞争力不强,很难形成产业链,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四是项目储备不足。储备项目中,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可形成产业链的项目少,储备项目老、小、低、粗、少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质量有待提高。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等更深层次的储备项目占项目总数比例不超过30%。

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财和环境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人”的因素,表现为项目建设管理人才缺乏。懂项目、跑项目人才少,谋划项目的思路窄,优势资源项目、优势产业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经营理念落后,能干成项目、管好项目的企业家队伍尚未形成。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区经济产生持续冲击,企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信心指数下降,市场运作能力不强,以致项目进展缓慢。“财”的因素,表现为项目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今年排定的61个重点项目,一季度已开工的52个项目多数存在资金缺口,未开工的项目也因资金不到位受到影响。由于我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尚未形成,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银行 贷款资金大部分流向大企业和大项目,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质低、诚信体系不健全、缺少抵押物,资本金筹措困难,缺少承接项目的能力,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同时,一些项目业主自身实力不强,在资金筹措上过多地依赖政府扶持,或获得土地证抵押贷款,扶持资金未落实或贷款不到位,导致建设停滞。环境因素,表现为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个别部门之间协作不够,办事效率低,推诿扯皮,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承诺不兑现等问题依然存在。项目建设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个别重点项目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服务意识不强,协调企地关系不力,给项目建设带来影响。另外,由于管理权限分割,地方部门协调上级单位难度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三、推进项目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项目建设,牵动发展全局,决定发展地位,必须紧抓不放。实现项目建设的突破,必须要“有严格措施来推动,用实际行动来落实,凭工作实绩来衡量”。

(一)把推进工业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历史和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工业化的带动,城市化就缺乏依托,市场化就缺乏支撑,农业产业化就缺乏龙头。区划调整以来,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迅速,20__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工业先进县(区)”称号。但工业经济发展不足、发展不优仍是我区发展的最大差距。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区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建材水泥等行业的冲击已经显现,工业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保增长,首先要保工业。当前,要抓住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给我区工业发展带来的良机,把工业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推进园区建设。园区是加速工业化、加快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大桥开发区在提升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同时,立足做大做强工业板块,做新做深物流市场,选准主攻方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北部新城区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化并进,强化配套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科教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大学经济;各乡镇(街道)要尽快改变工业布局分散的局面,推进布局集中、企业集群。大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进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园实质性进展。二是推进产业集聚。着力打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医药、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旺旺三期、英德利汽车城三期、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园、吉港白鳍豚等一批新上项目开工建设,促进产业上下延伸、左右配套、形成链条、抱团发展,由单体优势转变为群体优势,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三是加快项目投建投产。通过分类指导、政策激励、要素支持等有效措施,采取倒排工期、强化督促以及优惠政策与建设进度挂钩等“倒逼”和“紧逼”机制,促进阿尔博白水泥、艾诺威电子、清怡纺织、福约禧食品、精博工业园、怡建化工、盾安民爆等在建(扩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提高运营效益,增加税收贡献。与此同时,统筹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及城需型农业、商贸、旅游以及教育、文化、卫生、计生、公共设施等社会类项目建设,形成各类项目竞相推动的生动局面。

(二)把项目储备作为项目建设的内生动力。一是加强项目的规划布局。尽快制定和完善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规划和相关上下游产品开发计划,编制系列项目建议书。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对危机的根本之策,要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新的机遇,着手研究“十二五”规划,突出结构调整,彰显产业特色。二是加强项目的收集储备。坚持“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原则,依托资源区位优势,超前谋划,强借外力、激活内力,千方百计寻找项目及线索。要围绕国家投向、产业政策和市场、资源、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好项目的筛选取舍,做到常年筛选、滚动储备,切实把各级项目储备库建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库。三是加强项目的优化整理。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储备项目,抽调专门人员,组成项目筹建工作班子,给予经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确保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重点在抓大项目、重点项目上下功夫,集中精力搞好储备项目的可研、设计、论证和评估,从源头把好项目质量关;加强项目的包装策划和市场推介,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第3篇: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齐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济南山东250014)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驻济39 所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济南市的地方特色,提出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的发展,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关键词:驻济高校 竞赛管理 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17—03

基金项目:齐鲁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13L1309。

作者简介:1.张立天(1981~),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以驻济南市的39 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竞赛管理为搜索主题, 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辅助条件,通过中国知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阅近5 年各学术刊物中有关学校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 掌握最新的研究趋势和动向,为本文的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和积累。

1.2.2 问卷调查法

分析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为合理与有效的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对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文章的要求设计《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问卷,针对驻济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完毕后,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效度符合要求, 并随机选取29 名被试进行两次重复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问卷中相关系数R=0.796,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问卷设计完毕后,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驻济高校,现场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共发放7800 份,回收7800 份,回收率100%,经过回收筛选,有效问卷为7720 份,有效率98.9%。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大部分驻济高校的调查, 走访高校相关体育竞赛管理方面的领导,对他们进行咨询,了解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学校体育委员会组织管理模式。三种模式的存在, 满足了不同水平体育竞赛爱好者的需求。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 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各种体育社团为活动地点,采用学生会员制,其活动完全是社团自行组织。但是这类管理模式存在社团活动较少,规模和活动连续性不足,并且活动精分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较体育社团有了较大的提高,此种管理模式以各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为组织依托,学校体育部门全力配合,提供场地、技术和裁判的支持。团委和学生会是平常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两个部门, 学生也比较重视此类活动,加之此类活动一般经费是各院系提供,保证了活动的规模、学生积极性和活动的连续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所以此类体育管理模式成为了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体育委员会为主的管理模式, 一般情况下是在全校规模的大型比赛时才会出现,这类体育比赛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和组织,全校师生都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的影响力巨大。此类比赛的经费主要由学校、各院系和赞助单位提供,活动一般有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等。各高校每年都要组织3-5 项此类比赛,这充分说明学校对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这便促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

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主管领导了解到, 现阶段困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主要还是经费的来源问题。通过走访发现,学校体育竞赛行政经费支出仍然是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于学校体育竞赛大部分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导致外来的赞助经费较少,有赞助也只是一些冠名、场地广告、运动员服饰、器材等方式获得一些微薄的收益,并且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大规模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对于缺少公益赞助资金情况时则很难开展活动和竞赛, 致使学生自己组织的比赛较少。

2.2 驻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2.1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

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究其原因, 更多的是因为体育的内在魅力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体育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锻炼意志品质、社会交往、个性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的学生体育行为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是存在较大偏差,认知不够全面,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表1显示,对于体育具有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方面, 认知度很高, 分别达到92.5%、87.6%和83.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表面。而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功能、智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认知不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分别只有55.4%、45.6%和34.5%的学生知道和了解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在体育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这一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仍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 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培育, 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从而促进校园体育的参与度,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2.2驻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否齐全,关系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程度。现阶段,驻济高校都比较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 对关系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体育场馆设施成为了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室内、室外体育场馆和设施,满足学校教学、竞赛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成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目前驻济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表2数据显示: 尽管现阶段驻济高校基本都建有运动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可运用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有限, 导致现阶段体育场馆的平均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需求,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8%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 影响了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另外,有6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不足,因为没有适宜的场地和器材,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是场馆建设的速度难以适应扩招带来的资源需求, 这对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利影响。

2.2.3驻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驻济高校的体育运动开展都能做到依托社团组织、学生会、各院系团委、学校工会组织和学校体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校的有利资源,努力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活泼向上的体育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目的调查可以发现,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一般包括4 各方面:自我锻炼习惯、受同学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体育考试。自我锻炼习惯的,男生占32.7%,女生28.2%;受同学影响的,男生占52.1%,女生占64.2%;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男生占32.4%,女生占9.3%;应付考试的,男生占35.6%,女生占4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习惯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坚定的体育锻炼意志,只是盲目跟风或将其作为一种交际方式, 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已。可以看出,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主性, 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理想体育风气还没形成,尤其是女生在这一方面显得更加缺失。

有组织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驻济高校应加大对校内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提高奖励机制,多多举办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下拨转型资金,形成固定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形成良好的校内体育竞赛传统,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意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2.2.4 驻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 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运动项目中,存在男女项目上的较大差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等对抗性强、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 男生分别达到57.9%、48.7%、24.2%、26.1%。女生参与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排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踢毽子等隔网或露天有氧项目方面,比例分别达到45.8%、30.6%、18.3%、47.8%、56.4%和43.2%。这说明竞赛对抗性强且普及性较强的项目深受男生欢迎,而趣味性高的、简单的、对抗性弱的项目则受女生喜欢, 这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项目设立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条件基础。

3 建议

3.1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力量

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参与度是体育竞赛生命力的保障,体育竞赛要想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度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因此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力量,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3.2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经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驻济高校很多都是“新校区与老校区想结合” 办学的模式。大部分新校区的校园建设都是还不够健全,很多问题都导致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体育竞赛的举办和开展还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因此,应该继承自身校园体育文化中历史沉积的优秀部分, 并根据时展的变化广泛吸纳先进文化,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

3.3 坚持项目设置多样性、形成全校参与的风气

参加某一项体育运动, 参与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否则参与其中一是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二是参与过程中极易受伤,给自己带来不便。因此,校园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上就要考虑此项因素,在项目的设置上,除了设置那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还要设置一些技术要求低,参与度高的项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努力增大活动的覆盖面,让不同体育能力水平的学生最大范围地全面参与,使他们都能得到施展才华、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机会,从而实现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校参与的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3.4 整合体育资源,打造校园品牌

现阶段驻济高校必须意识到,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将高校各种分散、零星的赛事进行有效整合,各学校要通力合作,进行赛事产品合作,建立互助机制,营造大家共建各类赛事的氛围。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3.5 立足校园体育竞赛,形成校企合作,促进校园体育竞赛发展

以整合的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 建立全方位的赛事管理模式,形成周期化的体育赛事,校方应全力支持,发挥体育竞赛的社会价值,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各种赛事的持续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进赛事增值,打造独特品牌,以提高赛事的市场价值,赢得市场,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赞助到比赛中来,增强赛事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校园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玲,王岩,刘文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运营效能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40-44.

第4篇: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体验式;教学改革

我国部分高校的园林景观设计教学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自身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一、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一共100课时,是环境艺术专业仅有的一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部分学生初学时充满了好奇心,在方案构想时天马行空,没有考虑到设计的施工、环境、气候、土壤等问题,在方案表达时也存在局限性。部分学生手绘表达能力较弱,还有部分学生软件绘图能力较差。在课程中后期,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面对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教学方式上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体验式教学模式思考其一,直接体验。直接体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让学生从景观设计师的角度看城市建设,体会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小组根据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调研当地比较好的景观场地,如公园、广场与小区的景观设计,通过调研感受设计师想表达的设计理念。学生还可以通过与景观受众交流,感受设计的优缺点,探索空间组织与材料、构造的关系,最后根据调研内容写出总结报告与心得。总结报告中涉及基地分析图、植物配置图、交通流线图、功能分区图的绘制和周边环境分析。教师让各小组分析调研对象的优缺点,并与网络案例比较研究,各小组相互讨论,主动学习。其二,情感体验。“情知教学论”是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观点解释教学本质问题的一种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激发者和维持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启动、导向、维持、协调、平衡的作用,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发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总体介绍项目,讲解不同类型的景观,分析景观项目的特征,说明景观设计侧重的主要功能。其次,教师将学生分组,指定一块具体场地,根据绿地类型的不同可指定不同场地的训练任务,使学生在调研前期因素后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按小组分配任务,每小组根据自身经验和优势搜集不同方面的景观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景观场景的使用需求。如,小孩喜欢游乐,需要游乐设施,景观中的色调可以丰富、活跃些;老人需要安静与交流的环境,在方案规划时必须考虑老人聚会的公共设施;早上上班的人赶时间,需要走捷径;饭后散步的群体需要宽敞、舒适的环境;等等。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思考、规划景观设计方案,让其他学生扮演受众体会设计所表达的主题。这一过程是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也是检验设计好坏的标准之一。其三,游戏体验。游戏不分年龄,游戏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园林景观设计以往采取以教为主、被动式的灌输教学方式。游戏体验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为主、主动式的参与教学方式,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尝试聆听学生的认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教师的亲和力逐渐增强。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发挥逆向思维,绘制方案的草图,讨论方案的优缺点和对方案的喜好,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吸收优秀案例的精华。其四,批评体验。批评体验教学的目的是利用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小作业和课程作业,将学生的作品在班上展示,让学生相互评论,让学生了解同一个虚拟区域的方案作品,以及其他学生优秀与合理的思考。湖南文理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两个班同时开设,在班级作品排名后,可将两个班合班评价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方案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可评论学生作品和国内每届景观设计比赛优秀作品之间的差距,批评与表扬同时进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批评与表扬,在比较中强调学生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翻阅资料、自主筹划安排、自主学习的目的。

结语

第5篇: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41-01

一、课程教学改革初衷

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策略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势不可挡。虽然“在线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大学校园里的课堂教学,但其运作模式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高等学校应系统规划,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大力推动传统教育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模式下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是在西安培华学院《基于“互联网+”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校级科研项目的推动下完成的。

二、互联网+模式下景观设计课程创新与实践

景观设计是跨学科、跨专业的一门学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学生对于前期的理论内容不是特别的感兴趣,参与度和积极主动性较差。发现这一问题以后,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主要通过互联网资源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下达一定工作过程任务目标,通过任务目标的过程化推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设计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微课、慕课(MOOC)、国家精品课程、微信公众平台等开放式网络课程和资源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自主掌控学习节奏,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提高景观设计授课的灵活便捷性和个性化程度,重构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尝试从新视角、新方法入手,新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本研究在幕课高校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支持下,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通过推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适应时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嵌入幕课资源为契机,协同教学模式转变,探索出“互联网+”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室外环境设计》课程中设置的相关情境之一:主要是通过景观制图方法和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景观制图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网络慕课以要学习的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资源理解基本知识以后,进一步采取分组的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项目来巩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让前期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搭配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学习项目的学习合作,教师积极进行指导,学生最后进行汇总。在这个过程中,采取“调研和分析材料+自定分数”的方式完成平时考核,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少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学生只有实实在在地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后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利用这种方式主要进行了三次工作项目任务的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项目一完成了校园内广场的测绘。采用上面的过程和考核方式完成学习之后发现,所有的学生掌握了景观制图及测绘、调研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但是有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反映对于这种优劣结合的分组方式不是很喜欢,原因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很多时候虽然有考核的制度,不是特别的配合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在项目二的城市口袋公园的调研及改造中,让学生自由进行分组,人数控制在3人。项目二的调研位置选择在离学校很近的社区小公共空间的区域。在调研的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一中学习到的测绘进行进一步的训练以外,还加入了对项目周边的环境、周边居民的使用人群、主要活动内容、主要活动方式和需求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真实景观的调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正地通过实践的调研进一步了解了景观设计的意义。

项目三主要是对校园内维之园规划用地进行全新的方案设计,来检验学生对景观设计中各要素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通过互联网课程学习景观设计的规划和设计方法,进一步了解项目设计中景观元素的处理。首先要调研项目的周边环境,相对于项目二中训练和提高,在对维之园的方案设计中,学生对方案的分析和整理及实际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能主动地考虑到其所处的环境、周边的关系及相应的功能和设计的内涵。

第6篇: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

第7篇: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校园中的一景一物,其本质都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认知的载体,而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兴趣取向以及接受能力。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漫型人物可能更能够让他们产生共鸣;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著名运动员可能更能够获得他们的关注。而事实上,一些学校的校园景观设计未能很好地把握景观与学生身心特点的关系,造成了景观成为师者口中讲述的理念,而不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信息。景观成为校园里的摆设,失去了它本该具有的育人价值。由此,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校园景观设计尤其重要。

二、校园景观设计和观赏性、参与性共存的关系

作为设计者,其作品能否被校园内的人群接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作品是否具有可观性和参与性。如在进行小学地面景观设计时,我们不能只在色彩上追求鲜艳,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卡通的表达方式,以可以参与的游戏形式进行整体设计。如,某小学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工作时发现,其地面上原来设计的“跳房子”游戏,很少有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调查得知是由于该设计比较单调,吸引不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于是,设计者将“跳房子”与学生喜欢的“大富翁”游戏相结合起来,让“跳房子”出现进、退规则,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与。该设计不光充实了学校的景观文化,服务了学生的课间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养成遵守活动规则的意识,这才是设计的本质价值。如果校园里的景观雕塑被各种防护栏限制,学生不能得以亲近,那么学生会离其更远;当学生可以与之合影,在其周围游戏玩耍时,该景观雕塑才具有了生命和意义。

三、校园景观设计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第8篇: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阐述了墓园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墓园;景观设计;设计方法

1墓园发展的背景

通俗讲,墓园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是公墓的现代化演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年死亡人数正在迅速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每年的死亡人数在800万以上。由于中国人一直有“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并且国家政策已限制各地胡乱下葬,因此,使得一些城市大量新建墓园。我国已经拥有2000多个殡葬园区,它们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墓的景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资源紧张和墓地需求量大两者间的矛盾。现在墓园仅仅是人们为了纪念己故亲人才会进入的场所,而其它时间却少有人进入。

2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城市的扩张和公墓需求增加当今社会,人口过度膨胀,特别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公墓建设也随着巨大需求迅速增加,使得一些城市墓葬用地扩展过快,导致大部分墓园缺少设计,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2中国的殡葬文化中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平民百姓的坟冢毫无美观可言,气氛阴森,让人毛骨悚然、避之不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园林艺术的复兴和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人们的观念才有所转变,但是我国现代公共墓园的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于墓园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祭祀烧纸传统观念中,加之中国人对鬼神由来已久的敬畏心理及落后的殡葬观念影响,滋长了不良殡葬观念的畸形生长。

2.3墓园景观缺失情感设计中国墓园的景观设计仅能满足最简单的功能耍求,设计师通常只是参考公园的设计方法,简单地将公园和墓地结合。墓地是人们祭奠亲人的地方,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载体,公墓的情感寄托是公墓的灵魂所在,但是,我国墓园对精神空间和情感的设计思考不够,缺少情感氛围的营造。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目的研究墓园景观设计,除了使墓园满足基本使用功能需求外,还要充分满足在墓园活动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以及风俗文化、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需求。要求墓园的设计能满足人在墓园中对尺度、功能等的生理需求,同时满足人在公园中能够实现交往,获得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放松或共鸣等心理需求,让使用者与景观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并提炼出能让人们解读、传达感情的元素。

3.2意义墓园作为城市的产物,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墓园景观的改善可以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墓园对城市发展、城市风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用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思想来改造、建立公墓,消除了人们对墓地的畏惧感和对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活空间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方式能有效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生活空间与殡葬用地之间的矛盾,使墓园不仅是城市的殡葬用地,还是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公共绿地,并且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4解决的方法

4.1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收集通过研究风水理论、中国造园学理论、人性化设计、环境行为学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地域文脉理论、中国殡葬文化、景观设计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背景,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确定研究的目标、理念、原则及方法,并最终建立人性化墓园设计理论体系。

4.2实地调研和文献收集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墓园进行走访调查,并从墓园传统殡葬观的应用、传统风格的塑造、墓园景观环境的营造、墓园人文环境的氛围烘托等几个层面入手。根据论文的研究角度,调研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墓园,重点调研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兼顾经济水平低地区的墓园。重点调查具有传统风格、韵味,以人文理念建立优秀墓园,有侧重点地调查一些国内传统公墓的建设情况。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注意图像和文字资料的收集。

4.3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工程实践,在功能性、景观打造特点、传统文化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划分,详细解读墓园的总图布局、水景设计、植物设计、景观空间、建筑小品、墓碑设计,并从景观塑造的细节方面加以分析和总结,最后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以理论联系实际。

第9篇:景观设计调研范文

关键词:闽台合作;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模式

随着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集更加紧密,在高校办学这一特色上,闽台高校办学的多元对接呈现常态化趋势。作为先行先试的全国首家闽台合作办学单位――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承担着福建省“校校企”闽合培养人才项目,其中环境艺术专业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合作办学。因此,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角度上,以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作为研究案例,对于本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调整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借鉴均有着重要意义。

1两校环境艺术专业教育现状及特点

(1)闽江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及特点。1)环艺专业学科发展现状和专业设置体系。从办学方向上来看,环境艺术专业大致分为两大方向――建筑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闽江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师资倾向于室内设计,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室内设计人才。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培养模式较为狭窄。在师资构架上,尤其是具有优秀工程经验的景观设计教师的引进上,均存在较大难度,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利用台湾优秀师资存在较大的优势互补。2)艺术基础教学资源深厚。闽江学院漆艺、雕塑、油画、国画等专业有着较厚的底蕴,在环境艺术专业学科构架上,低年级学生进行基础学科的学习,对于整个环境艺术横向学科发展建设均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未来多元化择业提供了基础条件。(2)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专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作为台湾老牌私立大学,在闽台高校合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文化大学环设学院整合了原隶属工学院的建筑学系、法学院的市政学系、农学院的景观学系,在跨领域的整合上较有开创性与引导性。景观系的根基立足于农学院,是台湾本科第一个创立推动景观建筑教育与培育景观专业人才的科系。在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学科建设上,立足于培养学生对生态保育、环境保全、生活环境适宜性的创造设计,这种创造设计是在社会机制、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的前提下进行整合,不仅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思维,更是在产业、环保组织、土地开发商、政府、社区、等多元素考量下,培养学生在多维度的空间设计中去思考和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的景观设计师对于社会的应有贡献以及责任感。

2两校合作办学模式调研分析

(1)调查目的。本调查主要目的为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两所学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比较,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特色和户外教学方法等。2)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学生对环境艺术专业期望值与学习动机。(2)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闽江学院海峡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部分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一部分调研目前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就读的大陆交换生。另外一部分为闽江学院艺术类教师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师。(3)调查形式和内容。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题目涉及到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特色和户外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机等。(4)结果分析。1)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架构。闽江学院海峡学院采用分段培养方式,采用“3+1”双校园学习模式,学生在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期间,第三年到台湾合作大学学习,让学生以最经济的方式接受台湾著名高校的文化熏陶和优质教育资源。从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学生培养架构图中可以看出,文化大学景观系学生在二年级始有意识进行空间与社会尺度的训练,更加重视田野教学实地观察,务实生态规划系统教学的Core Course执行。四年学习阶段重视前瞻政策与议题的思考与解决方法训练,重视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的参与。目前闽江学院海峡学院较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本科部来讲,在本科环境艺术专业培养上,有所区别,相对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的务实生态规划系统教学,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在大陆环境艺术学科建设大环境下,努力依托中国文化大学较为前沿的景观教学模式,在分段培养上,在低年级以基础课程和室内设计课程打下根基,培养能在相关单位从事环境与建筑艺术的总体规划设计、室内外设计、园林设计以及科学与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2)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①课程设置: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从整个学科四年建设来讲,低年级两年在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接受基础课程学习以及环境艺术专业初步设计,第三年学习为专业课程最为重要的一年,选择赴台学习更为合理,开设敷地计划、景观设计、植栽设计、景观风水学等浓缩中国文化大学四年景观课程之精华。第四年接受景观公司企业导师的指导,开设景观实务课程,直接与就业对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一年级始开设相关景观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学概论等景观基础课程;二年级开设植栽设计、自然资源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三年级开设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估、景观维护与管理等实务课程;四年级开设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从访谈和调研结果中了解到,台湾课程设置更加强化多元化建构。在课程设置上:a.加强训练学生了解空间环境问题,相关课程涵盖环境科学、环境艺术、人文科学等多向领域。b.训练学生全方位思考能力,就景观专业性质而言,在课程设置上,其空间尺度序列包含很广,由室内景观、庭院、公园至都市景观、开放空间系统、游憩园、原野地及自然资源等。从课程设置上比较,闽江学院海峡学院与中国文化大学合作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台湾优秀科学的课程资源,较之大陆其他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在环境艺术学科的课程设置上,有更多的优势与国际接轨。②教学模式: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的教学模式注重互动式教学,为避免传统单向式(由上而下)教学,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运用定期评图、简报以及讨论来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并强调学生系统思维及逻辑思考能力。课程以每学期的课薪设计可称为中心,配合专业观念课程的授课及实习课程,达到理念与实务并重的目的。主要授课模式分为五大类:核心设计课程、观念授课课程、专业实习课程、户外教学课程以及专题研讨课程。此五大类课程没有明确课程定义划分。以闽江学院海峡学院2010级学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为例,在台一年景观课程学习中,景观设计课程作为核心设计课程,师资配备比最为合理,1:6的配备比使得课程质量显著提高。另外,植栽设计、景观工程、社区营造等相关课程均依托景观设计课程。以景观设计课程一单元项目为例,除应由景观设计师资指导外,植栽设计、景观工程、社区营造课程也为景观设计课程单元项目服务,课程师资辅助指导学生项目设计。并采用定期评图、简报形式,从调研结果以及课程最终作业效果可评析,这种教学模式是更为科学的,成效也非常显著。

3结语

通过对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进行特例研究,对于闽台合作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学生培养架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台湾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培养更强调的是多元化的立体培养方式,在教学方式等方面也更有灵活度;闽江学院海峡学院作为全国首家闽台合作项目,在办学模式上,虽略有不足,但作为先行先试的单位,其办学模式以及成果展现对于其他兄弟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促进着福建省乃至大陆地区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