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软件设计;高职院校;在线教学模式;人工智能
1前言
高职院校当今各类教学资源迅猛发展,比过去在内容上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多的丰富和发展。在现代的网络环境、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下,高职同学进行学习的方法也需要相应进行发展变化和提高,将先进的技术和概念引入进来。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有所区别,高职学生更注重实际操作的方法掌握,由此,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各种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需要引入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网络技术,使学生与老师能够不拘泥于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有效地使用网络手段使学生与老师无障碍地沟通与解决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2《软件设计》在线教学方法模型
2.1分析问题
《软件设计》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但是本课程又是在整个软件专业课程中较为难于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它对于学习者的编程水平和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还需要较强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再加上一定的理论理解能力。这三方面的要求对于高职软件专业的初学者来说,任何一点都较难达到理想的程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因此,要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内达到行业要求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样一门艰涩的课程,必须引入一切可以提高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和手段,来尽量提高教学效果。网络教学早在上世纪已经应用在教学当中来了,但是目前都停留在简单地将教学的各种素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自觉学习。比如,将教学视频、PPT、教案、练习题等在网络上简单的罗列和摆放,至于课后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学或不学,学习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以及有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并没有很好的关注。因此,这些形式很多时候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2.2模型建立
目前的网络技术非常发达,网络的带宽已经达到了基本无障碍满足教学的要求,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随时进行无任何阻碍地进行沟通,随时可以在线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本模型采用B/S的体系结构,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对于硬件要求很低,只要在有网络传播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并且该模型也吸收了传统模型的优点,继承了其形式。借助该B/S结构的教学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并且使用的时候具有实用性,只需具备基本的网络浏览知识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具有方便性和实效性的特征。
2.3教学实例
(1)教师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将自己认为有教学价值的所有资料上传到该教学平台上,以供学生学习。教师自身更可以利用这些慢慢积累的资源进行备课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库,可以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出题等。(2)学生方面。高职同学通过该平台可以学习到该学科的所有知识点和教师列出的所有重点,要点,难点,甚至包括考试的重要内容,更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行学习,促进自己。(3)师生之间。本模型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在线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实时解决难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总之,通过该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几乎不用再参考其他资源,轻松地进行备课,出练习题,考题,以及提高自己。学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和沟通,讨论问题,无法解决时也可以随时向教师进行请教,及时清除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大地促进和提高。使用该教学平台,通过对2014级、2015级软件专业近80名同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了教学平台的15级学生比未使用教学平台的14级同学的考试成绩提高了21%左右,期末的及格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愉悦感也有所增加。
3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表,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只有不断吸取新的技术手段,改变旧的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才能更好地使教育也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同时也推动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使教育方法和理念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创造更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娟.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
一、《设计素描》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虚拟现实专业的专业特点及技能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具有超越现实的虚拟性,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作为一门先进的人机交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视景仿真、军事模拟、虚拟制造、虚拟设计、虚拟装配、科学可视化等领域。制作人员在掌握基础的造型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软件运用实现与虚拟现实空间的设计制作,通过虚拟技术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流互动。
2.《设计素描》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设计素描》是设计类的专业基础课,在虚拟现实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同的位置,为辅导专业学习,还开设平行课程:透视、五大构成、二维游戏设计等基础课,后续课程有CAD、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核心课。
二、课程改革新的教学重点的修改
原有教学重点与改革后教学重点的对比。设计素描原教学重点为训练学生的整体造型能力和空间的表现力,而课改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工作技能,让每一个学科都辅助提高学生的技能的培养,让每一门课都不光是一门学科的训练,而是真实的与将来的就业择业联系起来,并与整体的制作流程相关联。
三、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改革
为了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教学思想,将原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益的改革,重点突出训练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和空间的表现力,放弃一些艺术上的修饰,注重写实与空间运用上的创意。
1.以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将学院本专业正在进行的虚拟现实的项目引进课堂,与实训制作相结合,尽量同步进行,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对设计作业进行检验,通过项目中的检验反馈教学设计中与表现上的不足。
2.表现技法方面素描表现与建筑手绘表现相结合。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学生的入学水平,从结构素描造型的训练开始,快速恢复和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画面的表现力,引入新校区标致性造型的设计项目,从表现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两方面入手进行专业的教学。以校区场景画面的表现和规划为中期的教学内容,重点训练学生场景的表现力和空间的布局和空间层次的表现能力。后期教学,引入新校区外观的造型设计和布局的表现。重点训练学生的手绘建筑表现和建筑外观的设计能力。内容设计由浅入深,表现技法素描与手绘相结合。
3.成绩考核从学生的能力和项目的完成两方面结合考核。《设计素描》的成绩考核,以学生的能力考核为主要目的,从作业的完成情况、在项目中的检验情况及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平时课上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课上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能力的评定。①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在项目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学生的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70%。学生的作业成绩评定分为课上作业和课下作业两部分,两个项目双向并行。课上师生共同进行数字校园的场景、标致物、新校区建筑表现的设计与表现。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室内造型设计与家俱的简单设计。课下项目主动联系装饰装修公司的负责人,联系项目并进行项目的验收检验。课上项目通过数字校园的实训项目的制作与设计稿的采纳程度进行成绩的认定。②平时课上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课上表现相结合。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的认定,从学生上课时的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成绩评定,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有一个积极的专业态度,有一种上进的学习心态,课上遵守相应的课堂秩序。在出勤方面,严格考勤,对迟到、旷课、早退学生进行量化处理,严格约束。
四、实施效果及改进措施
1.实施效果。在经历了两学期的课堂教学的检验后,对这种教学改革和项目制作教学的方法是肯定的,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通过这种项目制作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的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初步的接触到了虚拟现实专业的前期制作内容,通过基础课与专业的有益的相融,让学生更明确专业的工作流程和制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2.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措施。①存在的问题分析。在经过两学期的教学后,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看到了一定的不足,主要问题反映在学生的基础差,学时少导致学生的学习不扎实,表现能力不强,表现方法与手段运用的不丰富、不灵活,设计能力与设计性思维还需要更多的项目实训及操作来提高。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与设计的机会,才能使他们更多的成长。②对于存在的问题,准备进行改进的方法与措施。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有目的的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整,在以后的教学中,准备做以下的改进,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冲压模具设计;DYNAFORM;板料成形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是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方向)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冲压变形的基本理论;掌握冲裁模、弯曲模和拉深模的结构特点及其设计方法;掌握冲压工艺的制定方法;能够正确地设计一般冲压模具结构和冲压模具几何参数;了解冲压新工艺、新型模具及冲压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毕业后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由于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知识涵盖面宽、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涉及模具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到操作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无工程背景的大学生大多不了解什么是模具,什么是冲压模具。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袭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学得累,有枯燥难懂的感觉,加上学时有限,教师感觉时间紧,往往不能在重要知识点上进行深化,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使该课程难以达到其应有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探索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和工艺方法能够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简述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目前国内外广泛用于冲压模具有限元分析的软件主要有AUTOFORM,LS-DYNA3D,FORMSYS,PAM-STAMP,ROBUST以及ETA/DYNAFORM等。在本文中,将采用ETA/DYNAFORM作为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的辅助教学软件。ETA/DYNAFORM是由美国工程技术联合公司(Engineering Technology Associates,简称ETA公司)和Livemore软件技术公司(简称LST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于LS-DYNA求解器和ETA/FEMB前、后置处理器完美组合并用于板料冲压成形CAE分析的专业软件包,它综合了LS-DYNA960、970强大的板料冲压成形分析功能以及自身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应用于板料冲压成形工业中模具的设计和开发。
二、ETA/DYNAFORM分析的一般步骤
ETA/DYNAFORM软件系统包括:前置处理模块、提交求解器进行求解计算的分析模块以及后处理模块。前置处理模块主要完成典型冲压成形CAE分析FEM模型的生成与输入文件的准备工作,求解器进行相应的有限元分析计算,求解器计算出的结果由后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用于模具设计及工艺控制研究。运用ETA/DYNAFORM软件进行板料冲压成形CAE分析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三、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教学应用实例
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拉深工艺是一种重要的板料成形工艺(如图2所示),在凸模1的作用下,置于凹模4和压边圈2之间的毛坯3的环形部分产生塑性变形,并不断被凸模拉入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内而形成零件。毛坯在变形区III的切向(变形圆周方向)为压缩变形,径向为伸长变形。切向的压缩变形使得变形区III在拉深过程中易出现褶皱。径向的伸长变形使得变形区II在拉深过程中易出现破裂。以上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图片很难使学生印象深刻。为此,本文以厚度为1.0mm,材料为ST16的带凸缘圆筒形制件为例,运用ETA/DYNAFORM软件模拟拉深成形过程。通过模拟结果及动画演示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和直观理解概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授课效果。
带凸缘圆筒形制件简图如图3所示,根据拉深工艺计算制件的毛坯尺寸D≈201mm,并判断需要加压边圈且拉深次数为一次。
利用三维CAD软件建立凸模和毛坯的实体模型,并导入ETA/DYNAFORM软件中,划分网格,定义毛坯、工具,设置工艺参数,定义工具运动曲线与力曲线,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如图4所示,设置分析参数并提交求解计算。
得到制件的FLD图如图5所示,制件的壁厚分布如图6所示,制件的应力分布如图7所示。从模拟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拉深的变形区较大,金属流动性大,拉深过程中位于凸缘部分的材料受到拉应力和压应力作用而有起皱趋势;凸模底部的材料变形很小,拉深不充分;处于凸模圆角区的材料因受到径向拉深而减薄较大,但未发生破裂。说明制定的制件冲压工艺是合理的。模拟结果和冲压模具设计教学中拉深工艺的相关内容十分吻合,由此可以使学生生动地理解板料拉深变形时各个区域的应力应变情况,壁厚和硬度的变化情况,破裂和起皱的形成原因等,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四、结束语
将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利用ETA/DYNAFORM的模拟分析和直观的动图显示功能,把拉深工艺中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用十分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模具设计技术,还提高了计算机运用能力,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家菊,罗朝玉.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09,34:196
[2]龚红英.板料冲压成形CAE实用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终端
作为职业院校机电类和自动化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涉及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近些年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主流。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学生的日常必备品,学生平常大部分时间都聚集和消耗在这些新兴电子产品上,关注度极高,职业院校辛苦打造出来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在智能设备面前已经失去优势,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微学习、微视频、微内容和微课程开始走进学校课堂,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智能终端设备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关注的热点。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成果,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为载体,研究探索微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应用方法。
一、微课程相关理论概述
“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成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的微型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也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本文中提到的“微课程”,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将多个知识点通过“微课”的形式加以改造并有效组织,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通过在线学习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互动媒介,将知识全方位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具有不分时段、不分地域、不分学习对象等特点,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微课程”更适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基础薄弱、好奇心强、熟悉网络”的职业教育学生特征。文中重点介绍了基于微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整体教学设计
1.微课程总体设计
基于“微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总体设计,是在原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目的,采用“微课”形式将课程中的认知内容,原理分析内容,拆装演示内容和成果展示内容进行有效组织,并通过在线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为课程的实际拆装技能训练做好充分准备,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2.微课程结构设计
“微课程”结构主要由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馈等环节组成,总体符合职业教育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在于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改革。基于“微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更符合人性化学习规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教师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环节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设计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教师将课程知识点转化成问题,使用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的方法来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要完成课程配套资源的准备工作,对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点和问题整理,以“微课”的形式按照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与制作,并准备好其他课程相关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
课中实施环节主要是在原有课程教学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微课、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借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将课程实施环节变成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灵活互动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互相讨论沟通的能力。通过此环节,将课程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探究式或问题导向式学习。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在微课程中进行成果展示、问题解答、互动研讨,教师可以检测倾听、问题引导、评价考核、内容延伸等。
课后反馈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在线测试和问答,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否进行实际操作的资格审查,同时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和创新,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3.微课程内容设计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的载体是一套模拟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实训设备,由8个工作站组成,分别为上料检测站、机械手搬运站、工件加工站、工件分拣站、工件传输站、工件装配站、装配搬运站和立体仓库站。根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目标和岗位设置,结合“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特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鉴定所涉及内容,设计了该课程的微课程内容。《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微课程内容设计如下表所示。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微课程内容设计
4.微课程平台设计
基于“微课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在原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创新,依托于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终端,移动学习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成为可能,使学习者的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在教学环节上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将知识点、问题解答、视频演示、考核评价、互动交流等内容放在包括手机Wap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在内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平台上,将实际操作等技能训练和考核内容放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上来完成。微课程教学设计平台首选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公众平台,支持即时通讯服务、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并能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也能创建微课程群进行实时在线互动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灌输式和被动式学习方式,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在线或移动智能终端,将知识点“微课”化,是课程教学的有力补充。在课程中,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和设计者。同时,能实现学生、师生之间的在线学习与考核评价,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动指导,实时学习反馈的新型教学形式,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计探索,也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肖红.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2]刘娟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4(05).
[3]钟琦.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4]邢燕鹏.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4(08).
关键词:三维动画项目化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一、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它和其他的美术或设计课程有所不同,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开展课程教学需要依托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2]。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先掌握基本的动画运动规律和制作技术,才能进一步在艺术作品创作中有所拓展。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三维动画设计相关课程,都是基于Autodesk公司开发的3dsMax或者Maya等三维动画软件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方面,国内已有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前期探索与实践。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动画学院依托重点专业建设平台,师生共同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完成了大型原创动画片《糖果总动员》,并成功签约保加利亚国家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进行连续播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漫设计专业以“动画短片”创作实践中心展开专业教学,经过多年培育,该校动漫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动画创业团队———广州泰明斯贝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已经进军中国三维动画市场,第一部三维系列动画片《吊丝兔》已登录媒体发行播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设计学院于2006年开设了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为了适应动漫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开展大量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开设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该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先后进行了15次的完整授课,期间多次与珠三角地区的知名动漫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紧密融合,逐步探索构建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团队依托校内动漫研发中心和工作室制平台,进一步开展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行动,推进课程教学内容与动漫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依据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开展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国外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方面,更多采用企业导师团队直接进入校园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并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项目实习实践。
二、课程教学理念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主要是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教育实际两个维度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和职业技能养成的成长规律,开展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的整体教学设计。依据动漫行业对三维动画设计相关岗位的职业需求,以企业项目案例为驱动,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三维造型建模、立体空间表现和动画制作实现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三维动画的模型创建、角色表现、灯光材质制作、动画生成以及特效处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岗位技能实践,学生从基本操作学习到复杂技能掌握,由行业新手逐步成长为职业能手,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敬业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基本胜任动漫行业企业相关的三维动画师、影视动画师和三维建筑动画师等岗位的工作,并能持续性开展三维动画设计作品的综合实践与创作。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结合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参照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立足岗位技能要求,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探索构建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依据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机房实践”的方式转变为“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案例化教学、任务实践”的课程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个人专业实践的能力,强调课程与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推进教学内容与动漫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开展三维动画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3]。
三、课程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是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面向二年级的高职学生,授课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
(二)教学设计思路
开展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将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课程教学团队必须制定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并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动漫行业企业三维动画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调研情况,深化产教融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立足三维动画设计岗位技能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案例化教学、任务点实践”的项目化教学实践模式,实现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综合性的课程考核方式,突出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三维动画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将以企业项目案例化为驱动,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空间表现、镜头逻辑和三维动画制作等方面的实践能力,透过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三维动画的模型创建、角色表现、灯光材质制作、动画生成以及特效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担任课程实训指导老师,融合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开展课程一体化设计,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课程标准、授课大纲、教学案例库(课程案例录像和微课视频)、习题库、试卷库和教学参考资料库等教学资源的项目化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引入企业三维动画项目开展教学,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建模、材质、灯光和动画等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引领,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工作任务与课程项目对接,教学导师与职业导师对接,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基本达到下列各项能力要求:1.了解国内外三维动画发展史及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平台;2.熟悉三维动画设计的制作流程及行业企业技术标准;3.掌握曲面建模、多边形建模、角色建模的常规技术;4.熟悉各种类型的材质表现、纹理贴图的编辑方法;5.理解并掌握灯光属性、布光原则和布光技法;6.掌握关键帧动画和路径动画的技术应用;7.掌握约束、变形、骨骼动画的技术实现;8.掌握渲染与输出的技术参数。
四、课程教学实践
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结合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对珠三角地区多家动漫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和毕业生访谈,参照广东省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根据我校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构建的“项目引领、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实现课程教学设计项目化、内容模块化、教学实践案例化,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推进“双师素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课程的建设;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引进企业成功案例,丰富课程学习内容。邀请行业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参与到本专业的教研活动中,参与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紧贴专业发展的方向,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专业教师多方互动,共同推进“双师素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的培养方案,按照“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根据企业三维动画设计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够用,学以致用”的指导原则下,把真实的企业项目引进到课堂,项目的知识点能涵盖主要的教学内容,选择的项目具有可扩展的空间,学生可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设计经验,又能够在对项目的逐步扩展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大地增加教学的适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三)对接企业岗位群,完善课程考核标准,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任务驱动”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加强与动漫企业相关岗位群的接轨,融合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根据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要求,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项目驱动”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考核的方式,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参照行业岗位群的素质能力考评标准,邀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参与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和成绩考核。
(四)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
利用当前良好的行业前景,争取动漫企业对专业办学和课程建设的支持,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满足学生专业认知和实践教学的需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开展科研课题和企业技术难题攻关。
(五)完善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发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的作用
结合国家高职教育理念的发展,针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继续丰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借助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课外积极参与在线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作用。
关键词 微视频技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一、引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正在变得日益广泛,学生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本文接下来将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进行微视频技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微视频技术简介
在2013年前后,在微博、微信技术发展的同时,微视频这个名词开始崭露头角。在现阶段,微视频在国内的发展仍然刚刚起步,在中国知网上面搜索到的和微视频技术相关的论文仅仅不超过一百篇,微视频技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的文献资料更是稀缺。那么,微视频技术到底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微视频技术就是以进行特定的知识点的讲解为目标,通过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的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一种在线教学视频。
三、微视频技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具体制作步骤分析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确保知识点的细化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确保知识点的细化,才能够为微视频技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以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划分成验证性实验内容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其中,验证性实验内容就是在课本的不同的章节中都会出现有关于该部分内容的详细操作步骤的内容。相对地,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则包括许多知识点。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详细地撰写教学设计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着手,保证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与此同时,教学设计则对于教学效果存在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必须密切联系微视频中需要阐述的知识点,对于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学习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地协调。对于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从实验内容上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从教育技术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计算机专业课程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如何从教育技术的角度来做好教学设计,必须详细地查找和具体的知识点存在联系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源等等,切实将这些要素都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
(三)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过程的录制,保证教学演示的效果
按照选择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后,就可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在开始录制之前,教师必须和摄像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教学的各个环节,摄像人员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分镜头设计,而教师则必须适当地分配教学时间。考虑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一般都是非常重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借助于相应的录屏软件,将教学演示过程录制下来,教师必须对于麦克风的音量和位置进行适当地调节,并且灵活地运用录屏软件,保证教学演示的效果。
(四)科学合理地进行后期编辑,确保微视频的完整性
微视频录制完后不一定能够达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际操作过程也离不开反复的录制工作,所以,做好后期的编辑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在进行后期编辑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任务就是做好拍摄的视频和录屏内容的整合,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思考和整理,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微视频的片头、片尾的制作工作,另外,也应该为微视频适当地添加背景音乐以及字幕等等。在对于微视频进行编辑和美化之后,能够确保微视频的完整性,保证微视频符合教学要求,以便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四、微视频技术在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一)纯理论类的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等。这类课程由教师结合各种的公式和原理,来进行理论性的讲解,可以将教材中的文字、公式、图片、图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微视频的讲解。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课件的美观、大方,对于每一张幻灯片,不应该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必须强调特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必须保证文字简练而图片丰富多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被有趣、生动的微视频所吸引,从而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二)部分理论加上部分软件演示类的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算法》等等。对于需要演示的内容,应该通过在PPT中插入提前准备好的视频进行讲解,同时,复制多张不同时间点的软件窗口屏幕的截图,通过分层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时间轴上的动作效果对于实际软件中的演示效果进行模拟,凸显出微视频的短、快、精的特征。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微视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来说,“微视频”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备课、课堂实验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微视频技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测,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研究和探索,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一定能够变得更加直观有趣、生动形象,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2]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Key words: micro curriculum;classroom teaching;welding proces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41-04
0 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广,慕课、微课、翻转课堂、CN-SPOC等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混合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创新性学习模式也应运而生。微课教学因短小精悍、适宜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而受到热捧。国家相关部门多次举办了全国范围的微课大赛,助推了我国微课的应用发展。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也呈井喷之势。但现阶段国内对微课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微课的概念、作用和制作等方面,对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方面虽也有不少研究,但涉及到微课的实际应用策划却鲜有见到。本文以高职电子工艺课程中的手工焊接工艺教学内容为例,从微课教学环境架构、微课课堂教学组织架构、微课教学评价架构等三个方面探讨微课课堂教学组织架构问题。
1 微课教学环境架构
教学环境是指完成一堂课程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综合,在微课教学中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完成微课教学所必需的课程要素,现实中需要将课程要素加以设计、整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但微课已将知识点进行切割、碎化,无法解决知识整合、融会贯通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直接引用,肯定达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加上高职学生自身基础相对较差,自主构建个人化的知识体系能力更是不足,必然导致微课教学应用效果不明显。因此,高职课堂教学必须围绕系列微视频以及其他辅助材料,搭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以满足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需求。高职微课程教学环境架构应以微视频为核心,配备微平台、微设计、微课件、微训练、微评价、微反思等六个辅助材料,构建非常“6+1”微课教学环境,具体如图1所示。
第一,微课程观下的教学环境应当以一个系统连贯、内容完整的微视频链为核心,而不仅仅包含一个或几个无关联的微视频叠加,考虑到高职教学中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可以将微视频分为知识型视频和技能型视频。知识型视频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引入、项目预备理论知识、课程拓展理论知识等,学生可以在上课前通过自学方式阅读知识型微视频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后自行阅读课程拓展知识微视频拓宽学习知识面等;技能型视频主要包括技能项目实践过程、技能训练重点分析等,对于项目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但现时高职开课均以班级为单位,就算是现时流行的小班化教学,也由于有30位学生同时练习,教师也很难做到对每个同学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立刻给予解答。因此,可以在学生实践操作训练的同时播放微课,对一些共性的难度不大的常规问题可让学生观看微视频自行解决。
第二,微课教学环境还需要具备传统教学中所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项目训练资料等课程资源,不过这类资源需要根据微视频链的内容进行调整与修改,使其能够满足微课教学的需求。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对微视频中的具体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学生在自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更详细的解说。同时,通过项目训练资料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加深学习效果。
第三,微课教学的优势在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因此,搭建一个供教师教学交流、学生微课学习微课平台,是开展微课教学的前提。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公告模块、在线学习模块、资料管理模块、微课评价模块和讨论交流模块。微课平台更须侧重实用性,同时需要保证微课平台的网络开放性,以满足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习要求。同时便于教师开展基于微课教学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教研活动。
2 微课课堂教学组织架构
课堂教学组织架构强调的是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在教育信息化全面普及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现阶段学生学习主要仍是通过课堂教学这种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仍以40-50分钟的时间单元来组织,在构建微课教学环境后,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利用互动网络平台使得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的训练更加方便、快捷和有效,从而架构以微视频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见图2)。微课课堂教学的组织架构并不是几个微课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视频为核心通过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为课前学习组织,课前学习组织主要让学生在开课之前,通过观看理论知识视频,学习本项目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另外通过学习也让学生明白本项目教学目标,为课中学习作好知识积累。通过几个微课视频将本项目中涉及的概念性知识点,通过互动平台移到课前完成,学生可以借用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在课前任何时间自由选择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完成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过程,而这过程是通过互动平台借助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来实现的、微视频内容的知识高压缩性与直观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模块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学生在自行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来求教于其他同学或老师。
第二阶段为课中学习组织,它是指导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借助微课来实现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首先教师根据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进行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创建项目情景,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和现场演示来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解决项目训练或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由于课前学生已完成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有把重点放到指导学生项目实践的训练,最好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训练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进行制作分析等,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从课堂演出的主演转变为课堂演出的导演,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交流分析和实训作品展示等过程,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完成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微课视频的引入,在学生项目实践训练阶段,势必将教师从频繁的问题解答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开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第三阶段为课后学习组织,受课堂教学时间限性制,许多教学项目的训练或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必须在课后继续进行项目训练和知识补学。此时,微课视频的在线性和移动性等特点就彰显无遗,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各类教学视频来帮助自己解决项目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问题交流与解答,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的学习和技能的深度提升。
3 微课教学评价架构
微课教学评价应用是一个全方位的评价,重点应包括微课教学环境评价、微课内容评价、微课质量评价和微课效果评价几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微课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环境评价主要是对课程教学互动平台等内容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教学互动平台是否存在、系列微视频建设是否完整、微课程教学设计资料和项目训练资料等是否齐全等。教学互动情况评价教师对互动平台及课堂教学的掌控情况,主要包括教学互动平台的互动情况和课堂教学的互动情况,前者可以通过平台的访问量、提问量及学生回答率、教师回答率的指标进行考核,后者可以通过学生对课堂教学评分的方式进行评价。
微课内容评价主要从微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几个方面加以判断。传统教学是教师课前写教案(做PPT),课堂讲解教案(PPT),教学信息量很有限,受益面也只是在听课的学员,微课教学不但信息量大,在大数据时代更是容易存储便于播放,通过微课平台和互联网络供各类专业人士观摩学习,广大学习者会给出积极或负面的评价和反馈,客观上也鼓励着教师们认真对待着自己微课作品的质量。
微课质量评价主要是对微课在制作时是否以学生为本,微课视频质量高低,声音是否清晰等方面加以评价。重点是教学过程是否深入浅出,是否形象生动,启发引导性如何?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而微课视频的制作有前期的精心策划,教学主题和内容的选取都会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教学设计比较有特色,能够吸引注意力,另外,一般的微课视频都会加上音乐和丰富的图片,使学习变得容易,更易接受。微课质量评价还应包括微课的结构是否完整,片头片尾是否吸引人等方面。
微课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项目成果来评价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学习训练的有效结果,同时通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反映学生的微课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总之微课评价要注重实际教学效果,可以从评估微课的实际价值、考察分析学生的行为变化着手。
4 微课教学架构案例展演
手工焊接工艺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大纲要求:熟悉铬铁手工焊接的基本机理,掌握手工焊接的基本知识,掌握焊接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手工焊接的技术工艺,课时分配为4个学时。传统教学安排:1个学时讲解焊接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焊接机理;1个学时现场演示焊接工艺;2个学时学生焊接训练。
现以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电子工艺技术课程中的手工焊接工艺教学为例,说明微课教学架构及实施过程。
4.1 微课教学环境架构 教学环境架构是以三个微视频为核心,配备微设计、微课件、微训练、微课平台、微评价和微反思等六个辅助教学内容所构成。
①三个微课视频:一是手工焊接知识:电铬铁的结构与焊锡丝特点;二是焊接工艺视频:五步焊接法与三步焊接法;三是焊接质量要求与焊点瑕疵。②微课平台:借助学院的网络平台,将本次所有教学内容均挂在网络平台中,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同时要求可供移动平台和在线学习。③微课堂教学设计:将本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要求以文本形式,让学生明白本次教学的教学目的、实施方法等。④微课课件:用传统课件的形式将视频中未介绍到的内容做成课件,并上传网络平台。⑤微训练:是将本次教学内容中的技能训练,给出训练的要求、任务,规定完成的时间等。⑥微课评价:课后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碰到问题,本次教学中要求完成的作业评价,能力提升评价等。⑦微课反思: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课程总体设计进行反思分析,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2 微课课堂组织架构 课堂组织架构主要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重点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
课前设计:应提前一至二天通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本次课程的课前预习与准备,并提高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本次课程设计的阅读,让学生明白本次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明白本次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同时要将手工焊接工艺的知识视频率先学习。
课中设计:在课前练习的基础上,设计若干问题,创建项目情境,组织学生观看手工焊接工艺微视频,并布置训练内容,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手工焊接训练,本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保证。
课后设计:重点是对学生的训练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指出不足的地方,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再加强训练,以提高手工焊接水准。
4.3 微课教学评价架构 本次教学评价,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结果评价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教学环境架构评价。
重点是教学互动平台建设评价,网络平台是否方便学生使用,无线网络建设是否全校区覆盖、教学资源是否齐备、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等。
②学互动评价。
教学互动评价重点是在于互动性,有无在线考核与在线测试、教师与学生互动是否及时等。
③教学效果评价。
主要包括学习掌握的知识评价和学生掌握的技能评价,通过4个学时的微课程教学,考察学生对焊接工具能否合理使用、对手工焊接的知识是否掌握、对手工焊接的技能是否掌握。
④教学总结与教学交流研讨评价。
课后可能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本次教学的得失,对相关教学资源的质量也可以讨论。
>>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总图设计的理论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设计的理论研究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网络流行语的“狂欢”理论研究 网络环境下关系利益维度的理论研究 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的理论研究 网络负载均衡的控制理论研究 浅谈机器人教学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专业课程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论研究 平面设计中的“再设计”理论研究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关于体验式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研究 高中数学建构式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理论应用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研究 网络学习评价模式理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提供的2005-2010年5年间教育类28门可用网络课程(除网页无法打开、链接地址错误或服务器错误的课程)的研究得出目前网络课程在模块设计方面各有不同,但主要的功能设计模块包括:
(一)在线学习支持模块
在线学习支持是为支持远程学习而提出的服务系统。英国学者Mary Thorpe认为在线学习支持是指“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或者学习群体做出响应的所有元素的总和”。在线学习支持的设计在某些时候也可以理解为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在线学习支持在网络课程中的作用是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和恰当的帮助以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线支持通过使用各种工具(如:QQ、Blog、BBS、Email、答疑本等)进行交流、学习评价和学习辅助等形式来实现。
1.互动交流
在网络课程的特征中,交互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由于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师生之间不能面对面的进行教学,因此,为了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同步/异步交流,这种交流可以通过QQ、Blog、BBS、Email、答疑本等工具来实现。
2.学习评价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动态的评价给网络学习者提供动态的服务支持并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习者学习参与的评价、对课程整体的评价等方面。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试题与作业反馈、评价量规和专家评语等来实现。
3.学习辅助
网络课程中的学习辅助主要是实现在线帮助和提供学习工具等内容。目前的网络课程学习辅助的主要方式有:公告栏、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学习工具链接、学习过程记录、在线调查和在线帮助等类型。
(二)课程资源模块
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网络课程中的资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显性的资源包括各种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各种案例、录像资源等;另一方面是隐性的资源包括教师团队或专家团队的各种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指导等。不同门类、不同专业的网络课程,其课程资源的组成会有所差异,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应该根据具体学科的课程特色,采用最佳的组合方式组织教学资源以达到提高网络课程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课程管理模块
网络课程的管理模块的作用是可以帮助教师、管理员或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对课程内容进行实时的修改、管理和维护,如:教师可以利用此系统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或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等教学信息,还可以通过此系统接收学生的作业并批改作业反馈信息,可以管理教学资源的上传和下载,还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提供各种交流工具,如各种即时交流工具、论坛、聊天室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管理模块收集学生的活动信息,分析学生的活动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帮助教师评价学习效果和掌握课程进度。管理模块由多个部分组成,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认为管理模块可以分为教学内容管理、资源管理、考评管理以及交互管理四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管理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管理和对课程性质的把握以及科学的安排教学活动等内容;资源管理的作用是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良好的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形成分门别类的资源管理库来实现;交互管理是对师生交流通道和交流内容的管理,其意义在于通过摈弃无效信息来提高教学效率。
四、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如果以学习者的组织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个别化学习模式和小组学习模式;如果按课程的媒体参与来分,可以分为多种媒体混合型和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基于web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六种应用:信息传递模式、辅助学习模式、专家指导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模拟角色扮演模式和内容生产模式。
(一)信息传递模式
信息传递模式是当前的网络课程最常用的模式。该模式仅仅通过网页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讲义和作业信息等教学信息,并通过网页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的超级链接。学习者可以依靠这些信息的帮助独立的完成学习而不需要与老师和同伴交流。
(二)辅助学习模式
辅助学习模式的特点是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多用户对话环境或者通过论坛、邮件以及计算机视频会议等来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辅助从而指导学习者的学习。
(三)专家指导模式
专家指导模式又叫学徒角色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习者往往充当某一知识领域的学徒,通过邮件、论坛和视频会议等方式自觉寻求外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学得知识。这一模式对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要求都较高。
(四)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是通过创设合适的支持环境,来促进班级各学生成员的合作活动,主要是促进成员进行自由提问、解答和共享资源等合作活动;这种模式也通过论坛、邮件、多用户对话环境和视频会议等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模拟角色扮演模式
模拟角色扮演模式是通过为学习者创设具体的情境,然后学习者通过模仿获得知识。具体做法是通过多用户对话环境(MUD)确定模拟的中心主题、角色个性、相关人员因素等或在网上公布交互式的任务或事例、提供完成角色扮演或行为模仿的要求等,然后为学习者提供交互式的指导以引导学习者在电子化的环境中完成一定情景示例的模仿,最终获得知识。
(六)内容生成模式
内容生成模式是通过学生自主寻找、组织、建立或重组某一知识领域的内容来获得知识。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发网页来实现信息内容再现,从而完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在该模式中,学生自己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单美贤,李艺.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
[2]王凤兰.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及教学模式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
[3]梁蕊,项国雄.高校精品课程支撑平台的模块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4]Mary Thorpe,Rethinking Learner Support:the challenge of collaborative oline learning,open Learning,2002,6.
[5]魏霞,王胜.网络学习评价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59-162.
关键词:职教云素描在线课程设计应用
一、归纳学习点
素描作为艺术类基础课程,在国内开设历史较长。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体、结构、明暗、透视、比例等知识点与技能点成为该课程之基础。要将素描课程转化为在线课程,就需要把握这些重要的知识技能点。随着专业的发展,针对绘画类和设计类,素描教学出现了不同分支。设计类素描在形体、结构、明暗、透视、比例的基础上,分化出符合设计类专业的结构素描和装饰素描。结构素描用线条表现物象,以理解和表达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在表现中将观察测量与推理结合,往往忽视对象的光影、质感;装饰素描是以素描的表现形式对被装饰物进行形式美感方面的思考和加工处理,即通过装饰性的概括,进行有规律的重构与创造。作为讲究与市场结合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素描教学中注重结构素描和装饰素描是必然的。因此,结构素描和装饰素描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此次素描在线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基于这样的分析,将素描在线课程的学习点归纳为20个,其中基础知识5个、结构素描7个、装饰素描8个。基础知识包括点线面造型元素、比例、轮廓与结构、透视、空间、构图;结构素描包括单个几何形体、多个几何形体、静物组合,是基础知识的实践;装饰素描部分包括平面化、概括取舍归纳、组合构成、秩序化、简化、装饰表现等。这样的建构,既包含了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素描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技能点,又使每个知识点各自独立,便于教师有选择地重组学习模块。至此,素描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完成。
二、重视过程表现
素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往往采用示范、讲解、改画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线上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示范视频以及对作品的评讲进行教学。素描表现重视整体性、准确性,教师需要通过视频记录素描表现的全过程,包括构图,整体—局部—整体的表现过程,用轻重虚实等不同的线条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透视、结构以及后期调整,等等。评讲也是重要环节,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课程中和课程后创作的作品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缺点,并通过视频记录评讲过程。在此次素描在线课程开发时,教师应重视过程表现,通过视频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可视的形象、连续的过程,尽量使在线课程与以往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一致,减少信息的流失。剪辑时,教师在重点环节保持正常节奏,在刻画和修改等次要部分则加快速度,以免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产生视觉疲劳。同时,重点环节应保持原始的配音,部分环节在后期剪辑时加入新的配音或字幕,使素描的要领在过程展示中得以体现,并加深学生的印象。重视过程表现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在线课程教学的弊端,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特性,用影像记录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观看影像就相当于观看教师的一次示范。
三、基于职教云的课程建构
当课程拍摄、剪辑完成后,就可以在职教云开设此课程。教师通过账户、密码登录系统后,设置课程简介、教学团队、班级、导学、教材、课程设计、题库、作业、考试等信息。课程简介即介绍素描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课时、适用对象、学习目标等信息;教学团队除主持人外,还可设置为同一课程的其他教师;班级可导入正在学习该门课程的行政班;导学用视频的方式介绍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教材选择正在使用的教材,也可加入辅助教材;课程设计是课程建构的核心,把前期的设计设置在职教云平台上,需要建目录,再把已经做好的PPT、视频等资源关联到目录上,该入口还提供从资源库、MOOC学院导入课程;题库设置有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类型,作业中有附件作业的类型,可以弥补不能上传图片(线下作业可用图片方式保存)的缺陷;考试只有题库考试和登分考试两类,不适用于素描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总之,虽有一些遗憾,但职教云平台还是能够支撑素描课程的在线教学,并且在存放资源、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在线课程教学
素材上传并设置完成,便可开展在线课程教学。职教云平台将签到、讨论、作业、考试、课件、投票、小组PK、头脑风暴、问卷调查、测验、评价、学生总结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手段和环节运用于在线课程教学,并分成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模块,使网络在线教学具备以往课堂教学的特点。素描在线课程统计具体信息如图1所示。教师在素描在线课程教学时,更多利用手机App进行操作,手机已经是学生常备的工具,使用也更方便。如,签到、讨论、头脑风暴、问卷调查、测验、评价等模块在手机上完成,在电脑上学习课件效果更好。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线上、线下的切换和结合。如,签到时间如果固定,部分学生就可能会利用漏洞冒签,这就需要教师变换签到时间或者常规考勤了。由于素描课程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一定要求,对于课件学习,教师可安排课外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则在课堂上线下进行,以通过线下训练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教师对于讨论、评价等模块要及时反馈,否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其参与度下降。在线课程教学在生成数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统计分析板块会保存数据,以便教师查找相关数据,这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后期研究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