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1篇: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汽车电子技术 研究方向 发展趋势

1.概况

汽车电子技术是“机电结合”的技术,“机”的部分和“电”的部分要同步开发,相互之间的匹配技术非常复杂,技术上的开发难度比较大[1]。

近年来,汽车技术的创新80%来自于电子技术的应用。汽车设计工程师把汽车电子技术作为开发新车型、改善和提高汽车性能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汽车制造商把加快汽车电子化的进程、增加汽车电子装置的数量作为汽车的新卖点和夺取未来市场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汽车电子技术主要用来解决汽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问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舒适和便捷的汽车电子装置也在高速增长。相对于发动机制造、机械传动等领域,中国在汽车电子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更落后。

2.汽车电子的研究方向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对汽车电子技术的研究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向: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混合动力车辆的研究、车载电子设备的研究和智能汽车的研究。

2.1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

随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汽车的各个系统中竞相采用电子控制装置。目前比较多见、成熟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主要有发动机电子控制、底盘电子控制、车身电子控制、信息传递等。发动机电子控制包括燃油喷射控制、点火时间控制(ESA)、怠速控制(1SC)、排气再循环(EGR)、发动机爆震控制和其他相应的控制,以及自诊断系统、后备系统等。发动机电子控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改善发动机运转的经济性,同时尽可能降低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它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应用的主要部分。底盘电子控制包括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ECT)、防抱死制动控制(ABS)、驱动防滑控制(ASR)、悬架系统控制、电子控制动力转向、4轮转向(4WS)控制、巡航控制(CCS)系统等。车身的电子控制包括车用空调控制、车辆信息显示、挡风玻璃刮水器的控制、灯光控制、汽车门锁控制、汽车车窗控制、电动坐椅控制、防撞与防盗安全系统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明显提高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减少油耗,还可以提高汽车的性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2.2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

所谓混合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简称HEV),是车上装有内燃机和电动机两种动力源[2]。将产生动力的部件与电能储存元件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HEV。它较纯电动汽车有以下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内燃机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双重优点;辅助动力单元(APU)的选用使汽车的续驶里程和动力性能可以达到内燃机汽车的水平;虽然内燃机会有排放产生,但由于其排量小,主要工作在最佳工况点附近,而大大减少了汽车变工况(特别是低速、怠速)时的排放,再由于可回收制动能量,可使混合动力汽车成为较低排放的节能汽车;在一些对汽车排放严格限制的地区(如商业区等),混合电动汽车可以关闭APU,由纯电力驱动,成为零排放的电动汽车。

2.3车载电子设备的研究

目前的车载电子设备包括:车载影音设备安全防盗、汽车通讯、汽车GPS导航设备与仪器、车载冰箱、倒车雷达等,但这并不是全部,例如最近投放市场的新技术――配光可变型前照灯(AFS),它是一种可以在行驶过程中根据道路状况进行自动照明的系统。研究表明车载电子设备领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车载电子设备的普及速度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2.4汽车智能化技术的研究

智能汽车(Intelligent Vehicle,简称IV)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包括智能感知与预警系统、辅助驾驶系统、车辆自动驾驶系统等。汽车智能化系统集中地运用了计算机、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传感技术、信息与通讯等技术,它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的综合体,是目前各国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3]。

3.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几年,汽车电子技术在电子控制系统、混合动力车辆、车载电子设备和智能汽车等方面的发展势头良好,逐年呈上升趋势,并带动了我国汽车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就车载电子的发展来说,目前车载电子产业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进军该产业的企业较少,但用户市场较为广泛,收益较多,且有较大发展空间,市场潜力巨大。车载电子还加入了对通讯的进一步要求,包括卫星导航、当地服务、远程诊断、紧急援助、安全气囊展开通知、互联网访问、移动电视和蓝牙,等等。其它应用还包括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和娱乐性体验的诸多新产品。据悉,北美和欧洲将在所有的汽车中安装自动缴费和紧急援助系统。

汽车智能化技术是未来汽车电子的未来发展趋势。机器视觉技术、雷达技术、磁性导航技术、高精度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技术是智能汽车的关键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技术相关的一些标准和协议也将进一步得到完善。BMW正在努力研制一种基于IP网络协议的汽车电子系统,其目的是要简化公交系统内部的通信联络方式。

此外,不论是汽车主动安全技术(aetive salty technology),还是汽车被动安全技术(passive safty technology),都对我国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主动安全技术,它可以避免人员及车辆的损伤,事后由于交通堵塞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4]。目前已广泛采用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主要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EBD)、驱动防滑系统(ASR)和车距报警装置等。研究显示,Bosch公司生产的电子稳定程序(ESP)技术,可以稳定车辆并降低打滑危险,减少50%的严重交通事故。

4.总结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智能化技术融合在一起,汽车已成为现代科技的载体和结晶。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是当今汽车研究的重点,已经成为衡量各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除了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工业外,还应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的引进,并着重于电控系统和电子电器设备模拟和数字电路等职业技能的实践、实训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培养熟悉汽车电子电器、电控系统故障诊断和维修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振彪.世界汽车电子化及其技术发展趋势[J].汽车情报,2008.3,(10):17-23.

[2]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2.

[3]黄珊珊.汽车电子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8.5,(5):36-37.

第2篇: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数据库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最初研发数据库技术是为了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存取数据资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紧密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两大领域。随着人们对于数据库技术的认识以及研发的不断加深,数据库技术逐渐完善,且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由原先的事务处理逐渐延伸到情报检索、专家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为人类生活与工作提供了便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了让数据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对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了详细地阐述。

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进程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并对计算机数据进行辅助管理。数据库技术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组织与存储数据,以及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数据库技术是通过对数据库结构、设计、存储、管理等应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并使用这些理论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进程主要有三大阶段。一、层次与网状数据库系统。该系统是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来的。层次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先驱,而网状数据库系统则是数据库概念、方法、技术的奠基者。二、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模型是在1970年由Edgar F.Codd提出的,为开创关系数据库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随后的80年代,研发出了非常多的关系数据管理系统,如Ingres、Informix、DB2等,这些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信息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为第三代数据库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第三代数据库系统不仅保留了第二代数据库系统的技术,而且还进行了拓展,其基本特征为支持数据管理、知识管理和对象管理[1]。

2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的数据库技术的特征是:与网络通信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技术进行渗透与结合。而具有以上特征的数据库技术包括知识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主动数据库系统等新型数据库系统。

2.1 知识库系统

知识库系统是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就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加入数据库技术。将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就可以将数据库当作人工智能系统,提高DBMS的表达、推理和查询能力。知识库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其可以扩充数据库系统的推理能力、引入语义知识、提高知识的获取能力,并提高数据库对知识和数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不仅如此,知识库系统还对数据库的查询能力进行了优化,并提高了数据库的查询效率[2]。

2.2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由同一网络中的不同计算机上的数据组合而成的。在数据库系统中,每台服务器都有自己的数据库系统和客户机,利用网络将3台服务器连接起来。而且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独立的对数据进行处理,还可以执行局部应用。不仅如此,节点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子系统来执行全局应用。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用户可以利用客户机使用本地服务器中的数据库,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可以对节点中的数据库执行应用。

2.3 主动数据库

主动数据库是相对于被动数据库而言的,其主要职能是提高数据库对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并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模块化程度。主动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是将一些新的事件、动作规则以及条件输入到传统数据库中,再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判断数据库是否符合设定的条件,一旦条件符合就会立即执行命令。

3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目前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数据膨胀的困境,如何有效地解决海量数据库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现在大多数的用户都无法完全使用DBMS来对海量数据、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新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3.1 商业智能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数据库中所承载的数据量与日俱增,如何从众多的数据中查询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成为了最主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商业智能。商业智能就是以帮助企业做出科学决策为目的,并对数据进行有效地收集、储存、分析、查询等技术。商业智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海量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并抽出用户需要的信息,而且商业智能可以提供在线分析处理功能,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3]。

3.2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将多种学科技术进行综合而产生的,主要的构成部分为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工具、数据仓库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是核心系统,是进行信息挖掘的基础;数据仓库是通过数据仓库工具来发挥作用的,数据仓库工具是系统的关键;数据仓库管理系统是决定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可以看作是整个系统的引擎。

如我国的石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安全信息化管理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更高。企业现在大多数使用的是传统数据库技术,这样的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是以单一的数据资源为中心,并进行企业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工作。但是在处理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数据具有自己的特点,以传统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将石油企业不同数据的特点都显示出来,无法进行数据多样化处理,使企业人员获取的信息量不足或者是质量不高,导致企业决策出现错误。而且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还可以将员工所需的数据从事务处理环境中抽取出来,并利用DSS处理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重新的处理,在单独的分析处理环境中对其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石油企业的分析、决策的质量,还可以减少企业损失,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语

数据库技术是企业进行数据处理的主要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分支。通过对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进程、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第三代数据库系统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造模能力,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研发出更多先进的、科学的数据库系统,如商业智能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4]。

参考文献:

[1]张岚.浅析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2012,14(10):137-138.

[2]明智勇.数据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2(1):80-81.

[3]张俊,吴绍辉.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1,6(7):34-36.

第3篇: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正文目录 第一章 道路工程机械相关概述 1 第一节 道路工程机械基础概述 1 一、道路工程机械特性 1 二、道路工程机械组成 3 三、安防告警系统应用 4

第二节 道路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分析 7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7

二、安防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8 三、智能家居市场产业链分析 10

第三节 道路工程机械生产工艺技术进展及当前发展趋势 14 一、基于CPLD的智能安防报警系统发射模块设计 14 二、基于GSM模块TC的智能门控安防系统设计 17 三、安防报警系统中通信模块的设计实现 19 第四节 安防报警技术发展分析 21 一、防盗报警系统技术发展过程 21 二、智能无线防盗报警器的设计 23

三、北京奥运推动我国电子安防专利崛起 24 四、2013年3G技术引入安防监控设备 26 五、RFID技术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前景 29 第二章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市场运行透析 33 第一节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运行总况 33 一、我国安防报警模块行业呈现快速发展 33 二、安防报警模块产业生产规模 35 三、安防报警模块生产区域分布 36 第二节 2013年安防报警模块销售情况 39 一、安防报警模块市场规模 39 二、安防报警模块市场销售数量 40 三、安防报警模块市场销售增长率 42 第三节 2013年安防报警模块的经销模式 46 一、国外产品经销商分析 46 二、国内品牌产品经销商 49 三、以项目为主的经销商 51 四、以批发为主的经销商 52 五、渠道创新策略 54 第*章 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监测 第一节 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数据监测回顾 一、竞争企业数量 59

二、亏损面情况 60

59 59

三、市场销售额增长 62 四、利润总额增长 65 五、投资资产增长性 67

六、行业从业人数调查分析 68

第二节 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投资价值测算 71 一、销售利润率 71

二、销售毛利率 72 三、资产利润率 74

四、未来5年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盈利能力预测 77

第三节 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产销率调查 80

一、工业总产值 80 二、工业销售产值 82 三、产销率调查 85

四、未来5年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产品产销衔接预测 87

第四节 2011-2013年(按季度更新)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出货值数据 89 一、出货值增长 89

二、出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 91

第四章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下游应用市场透析 94

第一节 家居防盗报警系统市场分析 一、家庭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现状 二、门禁系统家庭防盗报警器分析 三、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潜力分析

94 94 97 99

四、民用安防市场现状及前景 100 五、家庭安防需求及前景分析 102 第二节 车辆防盗报警系统市场分析 106 一、汽车电子防盗系统的应用 106 二、汽车电子防盗系统的发展特点 109 三、中国汽车防盗器市场的发展现状 111 四、中国汽车电子防盗系统市场预测 112 五、汽车防盗报警系统发展方向 114 第三节 其他应用领域 118

一、监所领域安防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8 二、公共场所安防系统功能及监控平台应用 121 三、金融领域安防系统的发展及建设新特点 123

四、高铁领域安防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24 五、企事业单位及小区安防报警系统的应用 126 六、企业领域安防技术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129 七、校园领域安防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31 八、农村领域安防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分析 132 第五章 2013年中国主要生产企业财务数据分析 136 第一节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36 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136

二、2011-2013年公司成长性分析 138

三、2011-2013年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141 四、2011-2013年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143 五、2011-2013年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144 六、2011-2013年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146 七、2011-2013年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49

第二节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152 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152

二、2011-2013年公司成长性分析 154 三、2011-2013年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157

四、2011-2013年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159

五、2011-2013年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160 六、2011-2013年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162 七、2011-2013年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65 第三节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68 一、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168

二、2011-2013年公司成长性分析 170 三、2011-2013年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173 四、2011-2013年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175 五、2011-2013年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176 六、2011-2013年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178 七、2011-2013年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81

第四节 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84

一、公司基本概述 184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186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189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91

第五节 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 193 一、公司基本概述 193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195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196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98

第六章 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203 第一节 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运行总况 203 一、中国安防产业迅猛发展 203 二、安防技术的前沿和趋势分析 204 三、安防产业快速发展中的隐忧 206 四、对安防并购联盟的思考 209

第二节 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新形势分析 212 一、中国安防行业进行数字化变革 212 二、中国安防行业的IT化发展进程 214

第三节 中国平安城市建设对安防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平安城市建设的背景 218

二、平安城市建设整体概览 221

218

三、平安城市建设的投资规模和设备需求分析 223 四、中国主要地区平安城市建设调查分析 224 五、平安城市安防建设面临的挑战 226 第四节 2013中国安防企业发展概况 230 一、中国安防企业生存状态分析 230 二、中国安防企业发展的思考 233

三、中国安防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 235 四、中国安防企业的经营方向 236

第七章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系统发展分析 240 第一节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系统市场分析 240

一、防盗报警系统市场亮点分析 240 二、国庆前后防盗报警市场动态 242 三、防盗报警系统供应商布局情况 245 四、防盗报警系统面临机遇和挑战 247

第二节 2013年中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市场分析 249 一、我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业发展历程 249 二、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企业发展特点 251 三、我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市场需求状况 252

四、我国防盗报警系统运营服务企业发展现状 254 第八章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前景预测 259 第一节 2013-2017年中国防盗报警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259 一、技术整合加速趋势 259

二、产业集中化与产品标准化趋势 260 三、商业模式变革预测 262 四、开放、合作呼声渐高 265

第二节 2013-2017年中国报警产品市场趋势预测 268 一、用户需求趋势 268 二、渠道发展趋势 270 三、服务发展趋势 273

第三节 2013-2017年中国防盗报警产品发展趋势 276 一、产品与技术发展趋势 276 二、凸显人性化需求趋势 278 三、周界防范趋势 281 四、集成与应用趋势 283

五、多种报警联网方式并存趋势 284

第九章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288 第一节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88 一、中国GDP分析 288

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290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93 四、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295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6

第二节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政策环境 299

一、中国安防产业政策导向 299

二、中国安防行业工程商管理现状及其未来 300 三、零零年防盗报警新版CCC规则及影响 302 四、中国安防产业的标准与认证 305

第三节 2013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308 一、社会结构和社会治安都日趋复杂 308

二、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 310 三、恐怖袭击事件影响 313 四、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分析 315

第十章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前景预测 318 第一节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告模块产业影响因素探析 318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安防行业的发展前景 318 二、3G技术与安防结合后安防前景分析 321

第二节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324 一、万亿投资带给防盗报警产业的机会 324

二、平安城市建设给防盗报警系统带来的商机 326 三、视频监控中的行为识别迎来发展机遇 329 四、世博会带给安防行业的机会 331

第三节 2013-2017年中国安防报警模块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333 一、宏观调控政策风险 333 二、市场竞争风险 335

三、技术风险 336

四、市场运营机制风险 338 第四节 专家投资建议 342

-------------------------------------------------------------

【报告价格】 [纸质版]:5300元 [电子版]:5500元 [纸质+电子]:5800元

(部分用户可以享受折扣)

【交付方式】 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付款后24小时内发报告)

【企业网址】 cninfo360.com/yjbg/xjhy/gcjx/20130624/294845.html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安防行业垂直供应链 图表:安防行业横向协作链 图表:发射系统原理图 图表:发射系统硬件电路

图表:控制模块的顶层模块设计 图表:转换密勒码程序

图表:密勒码编码器的结构框图 图表:系统仿真波形图 图表:系统结构框图

图表:单片机与TC35模块、PC机连接图 352 图表:单片机程序流程图

- 5 -

(点击看正文)

图表:AT指令功能

图表:GMS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图表:短消息接收中断程序流程图 图表:短消息发送程序流程图 图表:系统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图表:中央控制器电路图 图表:DTMF收发电路 图表:语音电路 图表:电话接口电路

图表:主程序流程 图表:电话报警流程

图表:远程控制子程序流程

图表:2013年中国安防产业集群分布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亏损企业数量及亏损面积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总体销售额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总体利润总额增长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总体从业人数分析 图表:2011-2013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投资资产增长性分析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企业数量统计表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销售收入统计表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统计表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增长最快的省市对比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资产统计表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资产分布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资产增长速度对比图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工业总产值 图表:2013年中国各省市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图表:2013年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行业产销率(数据均可更新至最新月份)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分析表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能力分析 图表:2011-2013年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洛阳市康联电子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2011-2013年全球安防电子产业规模与增长 图表:2011-2013年中国安防电子产业规模与增长 图表:2013年中国安防电子企业结构 图表:中国安防电子产业链演进趋势

图表:2013-2013年中国安防电子产业规模与增长预测

图表:2011-2013年中国安防和监控市场主要应用领域所占份额预测 图表:防盗报警产品竞争的突破策略 图表:防盗报警产品进入报警中心的门槛 图表:应用端选购防盗报警产品时的考虑因素

图表:当前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入侵探测器类型 图表:红外入侵探测器工程中被考虑最多的功能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区域的平均销售额增长情况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区域的平均利润增长情况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区域的毛利率增长情况 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销售额增长率前十名 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区域分布情况 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新上榜者

图表:2013年全球安防50强产品类别分布情况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产品类别的平均销售额增长情况 图表:2013年安防产品不同产品类别的平均利润额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铁路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目标 图表:安全防范国家标准目录 图表:安全防范行业标准目录 图表: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结构

第4篇: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移动医疗;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2012年国际移动互联网使用率达到了8.5%,而我国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更是发展到了8亿之多。移动互联网如此快速的发展促使医疗行业也正式向移动领域进发[2],并借助方便、快捷、丰富的医疗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中不断扩展运营。

1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

当前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分为面向医院医生(B2B)和面向用户与患者(B2C)两种模式。前一种模式通常用于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或者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些医学知识库、医学工具等。后一种模式则用于求医问诊、医联预约、远程会诊、病情咨询和院后随访等。

国外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外移动医疗行业发展比较兴旺,在部分发达国家,远程医疗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随着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智能化发展,远程医疗也正在向移动领域不断渗透[3]。例如,在2009年,美国某科研机构曾研发出一套远程卒中系统(telestroke),能够对急性中风患者进行远程急救和护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患者出现急性神经性脑中风时,可以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接入系统,为诊疗提供必要的病情及影像资料,藉此实现对患者的远程辅助诊疗,为抢救生命赢得更多的宝贵的时间,增加更多的生存机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德国研发了一套远程皮肤病学信息系统,可以为皮肤病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患者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后,可以直接用手机摄像头采集皮肤图像数据[4],然后结合自身的生物反馈信息一同发送给医疗诊断单位,医疗人员则借助计算机终端设备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平台对患者进行诊断。法国研究人员将一种内嵌式低功耗传感器进行改进,制造出一种微型的可移植医疗设备,利用双向传感起搏器来监测患者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变化[5],当患者身体出现异常状况时可以及时进行报警。比如能够基于地理位置来查找附近医生并进行预约的ZocDoc;能够借助手环、头贴、手机等设备检测睡眠质量并提供针对性睡眠指导的ZEO等。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普及也带动了医疗商业的发展,使得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不断成熟和健全。

2 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移动医疗应用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豌豆荚、91助手等一些知名的手机应用平台上检索“医疗”这一关键词,能够找到上千个应用,而检索“健康”一词得到的应用数量更是达到几千个之多,这些应用的覆盖范围十分广,包括求医问诊、预约挂号、医学宝典、健康指导、药物手册、移动药店等方面,一些优质应用的下载量已达到百万级别。由此可见,国内移动医疗应用行业正在蓬勃兴起,受到相当数量的群体关注。

如今,国内相对比较出名的移动医疗应用有以下几个类型:①医患交互类,这类应用整合了相应的医疗数据库以及医生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远程医疗咨询或打造私人家庭医生,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春雨掌上医生、5U家庭医生等。②专业辅助类,这类应用一般基于CDSS系统,内容涵盖了临床评估、医学计算、药物、手术、医学检测等方面,可以帮助专业医生进行医疗信息的查询、决策,提高一线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全科医生等。③面向患者的用药指导类,可以为普通家庭提供药物信息查询、药物真假鉴定、药店查询等,这一类比较出名的软件有家庭用药助手等。④综合服务类,这类应用一般由医院机构合作开发,能够为用户提供移动导诊、预约挂号、病情查询、健康档案查询等综合医疗服务,并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话费来支付相关费用,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移动医院、医事通等。

3 未来移动医疗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移动医疗应用的普及得益于移动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然而,移动医疗应用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①医疗本身属于一种严肃性、复杂性的活动,从事相关业务必须符合政策规定,具备相应资格,这使得目前的一些移动医疗应用面临着违法的风险和指责。②医疗活动需要提供真实、完整、稳定的医疗数据,而移动医疗应用能否满足这一要求还有待考量。③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行业资源的深度合作和大力支撑,需要构建一个各机构相互补充、促进的联合运营体系,而目前这一体系并不完善。④必须探索一套健康、完整的移动医疗商业运营模式,移动医疗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改变用户观念,增强用户付费意识,逐渐打造一条健康、有序、有活力的移动医疗产业链。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移动网络及设备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移动医疗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移动医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研究,努力健全移动医疗行业体系,使移动医疗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汪鹏,吴昊.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4:1.

[2]张冬娟.移动医疗引发英国医疗服务新变革[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12.

[3]林敏,乔自知.移动医疗的需求与发展思考[J].移动通信,2010:6.

第5篇: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已经受到制约,而电子商务企业又急需实现对现金流、信息流、物流全方位管理和监控,同时有需要对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企业、客户进行全面的协同管理,实现高效的资金周转。传统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电子商务企业快节奏的发展,电子商务的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变革。文章通过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指出国内外学者需要加大电子商务管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尽快形成一套适合当下电子商务环境的电子商务智能管理模式,以指导企业高效的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关键词:电子商务;智能管理;研究现状

一、研究目的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高速发展的商务模式,传统的技术理论和管理模式明显不能满足企业电子商务客户量增加、产业扩大、产品更新的要求,难以有力地支持电子商务的改革与发展。为了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商业效益,一些较大的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引入智能管理理念并以此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智能管理作为电子商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与信息服务的重要前提。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智能管理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电子商务管理理论、电子商务档案、订单、客户关系、交易、电子商务智能管理系统(推送系统、谈判系统、系统、决策系统)等层面研究,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电子商务智能管理全面、系统性的宏观问题进行研究的课题。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智能管理时,只能探索性的在电子商务流程中某一环节上进行改进并积累经验,而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完全照搬其他行业组织的管理方法模式不仅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且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研究意义

关于电子商务智能管理,在国内外还没有相对完整、成熟的理论和模式来指导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从企业和客户两方面出发,即可以帮助电子商务企业获得其商业效益和客户满意度,达到共赢的目的。研究电子商务智能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别从企业和客户的角度最大限度的了解双方需求,为开展电子商务智能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可以扩大电子商务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为电子商务行业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

(3)通过与其他行业(如物流、金融)的合作,提高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水平。

(4)可以完善电子商务智能管理理论体系,引导电子商务企业推动自身的发展和拓展管理渠道,对外展示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内容、理论、系统技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和实践。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末,Internet逐渐普及化,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活动被正式推上了历史舞台。这也意味着电子商务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形成了一套系统学科体系。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普遍性的应用为世界带来了重大变革,伴随而来的便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电子商务管理思想。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变革是以往的任何一次变革都无法比拟的深远影响。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是建立在高速发展的技术平台上的,所以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可想而知。但它并不是完美的,也有着其与其它新兴事物一样的局限于缺陷,它所面临的障碍急需解决。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电子商务活动的理念和观念必定会发生重大转变:

(1)新生、小微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的环境: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完善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活动将获得迅速发展,相关新兴企业也将逐渐崛起,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生态圈。

(2)电子商务企业将以技术为中心的理念逐步转向以市场、客户为中心。

(3)传统的“三流”将以信息流为主导,资金流和物流为辅助,强调三者有机结合和统一协调。

(4)商务模式:从初期的B2C、B2B发展到统一、开放、集成的电子集市与外延更广泛、内涵更深刻而丰富的电子商务动态战略联盟DSA(Dynamic Strategy Alliance),同时电子商务模式实现的本地化趋势将更为突出。

(5)管理模式:从信息资源管理发展到知识管理。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1996年起,国外的相关学者对电子商务管理系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并从各个方面研究了电子商务智能管理活动。

Kalakota R,Whinston A B[1]在《电子商务》一书中,提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新框架已逐渐开始形成,一种依托于知识信息,以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管理理念初步形成。

Ravi Kalakota[2]的著作《电子商务管理指南》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以大量生动的电子商务实践案例来指导企业应如何从事电子商务活动。

Martin V.Deise[3]等编著的《电子商务管理者指南:从战术到战略》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操作。

Sandeep Krishnamurthy[4]从一些著名的公司成功或失败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入手,整理出了一些整合的电子商务模型和网络技术,为企业的管理者们详细的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的过程。

Jae Heon Park,Sang Chan Park[5]提出了基于的系统的商品管理模式,像人一样自主的在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B2B)进行评价、选择商品和预测。为了便于Agent的智能行为,将数据包络分析(DEA)等分析工具、遗传算法(GA)、线性回归算法和规则归纳算法引入到系统。该系统将实现商品管理及时、自主和有效。有效的商品管理可以降低库存水平的同时增加销售和利润。基于的商品管理系统将提高成功的零售公司的潜力。

Deng Neng Chen,B.Jeng,Wei Po Lee et al[6]解决了B2C模式下如何将个人的偏好综合为一个群体的共识。探析了如何在群内互相交流,以及如何共同与卖方谈判等问题,致力在电子市场建立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并提出一个基于多框架的买方集体采购模型。

Pauline Ratnasingam[7]探讨了B2C电子商务模式与客户关系管理相互影响的因素(ECCRM)。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电子商务理论,信任度和忠诚度,Pauline Ratnasingam开发了一个集成框架的模型来说明ECCRM反映交易和沟通的关系、影响顾客购物时间周期的软硬件因素。

Yun E.Zeng,H.Joseph Wen,David C.Yen et al[8]梳理了客户关系管理(CRM)和B2B的相关性。文章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模块,但有许多相似之处。CRM和B2B的整合将有利于所有相关各方的业务流程,包括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信息支持。Yun E等人讨论了两者特征、相似性、和B2B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差异,还探讨了CRM与B2B整合策略以及当前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Koki Murakata,Tokuro Matsuo[9]探讨了电子商务中的评价系统的智能计算、电子商务智能计算的理论。为了避免交易信息不对称和不完整,设计了一个交易的评价机制。并给出了实验证明了提出的机制对于交易成功率较高。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2001年起,国内加大了对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研究。但是,在目前的电子商务管理领域中的研究方法还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没有真正认识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各种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在对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进行研究和讨论时,并没有对各项管理如知识管理、信用管理等方面进行同时探讨,也没有把各项管理活动统一到一个完善的系统中进行考虑。

涂序彦、李秀山、陈凯[10]在《智能管理》中系统地论述了智能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总体方案、设计方法、开发策略、关键技术及应用事例,提出智能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杨德礼[11]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的特点与相应方法”等方面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钟元生[12]从管理学的角度总结了由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支持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国际会议。本次国际会议是国内第一次正式地将电子商务研究引入管理领域,这次会议所倡导的从管理视角研究电子商务、“点面结合”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管理,必将掀起电子商务管理研究新的。

孙宝文,王天梅[13]的《电子商务与管理模式变革》通过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发展现状、应用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电子商务模式理论;论述了客户关系管理对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以及主要实施步骤和内容等。

王学东[14]明确的提出了电子商务管理就是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相互协同为核心思想的观点,构建了电子商务管理体系,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内容、方法,探究了电子商务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架构了电子商务的管理平台。

张冬青[15]通过对档案智能化的研究,提出了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智能化需求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档案的存储智能化、检索智能化、应用的智能化。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的智能化发展历程同步于图情信息智能检索技术的发展历程。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智能化体现在智能化的商情预测、营销策划及客户关系管理。

李伟超,牛改芳[16]分析了智能技术的概念、功能特点、工作原理等,探讨智能在网络信息检索和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预测性的提出了移动技术广阔的前景。

于茜[17]认为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这一领域积累了海量商务数据,经过数据挖掘后可为商家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决策系统对商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黄承龙[18]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模式协同推荐系统,预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购买行为的逐渐变化、顾客的购买模式的逐渐变化。以一个两阶段推荐过程来预测顾客的购买行为、以及产品类别。

国内电子商务智能管理领域的学者大多是从基本概念入手,提出各自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加以支持,同时也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最后给出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对国外在电子商务智能管理研究方面可以说较为先进,结合实验、案例详细的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构建、智能算法、智能、客户关系、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还没有探讨出一套针对现今电子商务企业全面性的智能管理理论。

四、电子商务智能管理在企业中应用问题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更加智能化的电子商务将逐渐走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电子商务企业将通过智能的管理系统实时、完整、安全地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在必要时结合云技术对客户活动行为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报告,准确的做出及时性客户价值评价、企业和客户双向满意度评价,服务质量评价、营销效果评价、未来市场需求等报告。总之,电子商务智能管理的实现将为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提供智能的决策信息。(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Kalekora, Whinston A B.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Commerce.New York:Springer Verlag, 1996:23-26.

[2] Kalakota R, Whinston A B. 电子商务管理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13.

[3] Martin V D.电子商务管理者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

[4] Sandeep Krishnamurthy.电子商务管理:课文和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

[5] Jae Heon Park,Sang Chan Park.Agent-based merchandise management in Business-to-Business Electronic Commerce[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3,35(3):311-333.

[6] Deng Neng Chen,B.Jeng,Wei-Po Lee et al.An agent-based model for consumer-to-business electronic commerc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4(1):469-481

[7] Pauline Ratnasingam.The Impact of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 B2C E-Commerce[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in Organizations,2008,6 (4):30-46

[8] Yun E.Zeng,H.Joseph Wen,David C.Yen et al.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in business-to-business (B2B) e-commerce[J].Information Management ; Computer Security,2003,11(1):39-44.

[9] Koki Murakata,Tokuro putational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in Electronic Commerce: Incentive Design in Evaluation System[C].//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2011:948-953.

[10] 涂序彦、李秀山、陈凯.智能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

[11] 杨德礼,胡祥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6.

[12] 钟元生.中国电子商务管理研究进展[C]. 管理世界, 2003 (11):135-138.

[13] 孙宝文,王天梅.电子商务与管理模式变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99-112.

[14] 王学东.电子商务管理[M].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5.

[15] 张冬青.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智能化趋势[J].档案学研究,2011,06:70-73.

[16] 李伟超,牛改芳.智能技术分析及应用[J].情报杂志,2003,22(6):29-30:33.

第6篇: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移动金融; 发展 ;策略;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69-02

一、移动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在被冠之以“互联网金融元年”的去年,传统银行不断面临互联网企业轮番侵袭。但近期披露的年报显示,上市银行整体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在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金融领域更是表现不俗,已成为传统银行开展移动金融业务的重要载体。在已披露2013年手机银行客户数据的10家上市银行中,建行、工行的手机银行客户数位居榜首,分别为1.17亿户和1.11亿户。另外3家国有大行交行、农行、中行客户数也分别达到9859万户、8297万户和5212万户。客户数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其银行交易额也增幅突出,上述5家银行2013年的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到了3.84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0.76%;人均交易金额为20207元,较2012年增加了5483元。

(二)移动金融发展趋势

1、手机银行是移动金融的主要工具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方便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我国手机银行起步相对较晚,但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数字显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年底的74.5%提升至81%,手机网民人数达到5亿,手机银行用户超3.4亿,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开始逐渐向中年人群扩散,人群结构的优化,预示着手机银行业务良好的发展前景。

调查显示,除了查询、转账、金融产品销售等基本业务功能,超过一半的用户希望手机银行能够提供完善的商城购物服务,这表明用户对商城购物有较大的潜在需求。另外,手机银行用户也对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移动金融增值业务等有较明显的需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坚持完善在线客服功能。

2、移动金融主流技术发展日趋完善

一是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推动移动金融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移动金融用户规模都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伴随着中国4G时代的来临以及移动终端的不断改进,商业银行将围绕移动金融开展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

3、丰富的移动终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智能手机”一词将被“智能移动终端”取代,市场将出现更多的产品,带有更丰富的功能,并可以运行在多个不同的网络上。智能移动终端将包含以下功能:运行操作系统;可接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服务;为应用开发者提供标准的界面和平台;支持音乐、视频、游戏、照片、互联网浏览和消息发送等高级数据功能。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金融服务将进一步拓展,例如,我行推出Ipad版掌上银行,是典型的非手机移动金融服务。

4、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合作共赢是必然趋势

移动金融横跨移动通讯和金融两大行业,通过移动网络的流程性结合金融网络的支付功能。基于商业银行的特点及移动金融的价值链主体发展动态,银行与移动运营商、银联合作发展的商业模式或将成为未来主导模式。

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移动金融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可观的发展速度。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服务领域,其发展的机遇和危机并存。因此,有必要对移动金融发展存在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加以分析。

(一)移动支付产业链和服务功能存在不足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的直接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尚未统一标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的精诚合作,但是目前,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为了实现控制产业链的目的,利用资金优势双向渗透,并建立了各自的行业标准。这种行业的多标准化既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也不不利于行业的规模发展。

(二)用户对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还存有疑虑

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三)企业移动金融服务受到制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人士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对自由商务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商务人士期待能够充分利用出差、外出等在途时间,处理商业事务,以提高办公效率,同时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移动商务能够使用户摆脱物理空间及设备的束缚,享有自由的商务空间,因此移动办公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财务管理等金融相关业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命脉,是企业商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在移动商务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移动金融需要先行。企业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必备工具,能够让客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财务操作,方便快捷,符合企业发展诉求,极具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手机银行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推出专门针对企业的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屈指可数。安全性和易用性是阻碍企业使用手机银行的主因。数据显示,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有二,一个是安全性,毕竟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机密财务信息和账户资金安全,如果安全性没有保障,将直接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危及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一个是易用性,如果手机银行使用不方便,将极大降低用户使用的积极性。

(四)我国与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不成熟。

目前,移动金融在交通、教育、水电煤气缴款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普及范围还不能达到预期要求;接受移动金融服务的厂家商户尚待培养。

三、应对策略研究

银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战略要从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出发,品牌和安全是贯穿整个应用构成的两个要素,应用上分别从营销、渠道、产品、服务、运营、商业模式这几个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基于上述移动金融的问题与危机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

由于银行是金融机构,而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目前均未获得相关牌照,因此针对整体金融服务来说,银行必然是主导者。而只就移动支付这一细分领域来说,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由于也涉及资金账户管理功能,因此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但通过分析可以得知,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首先,银行拥有金融服务牌照,无论从提供金融服务的全面性还是安全性来说,相对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更为突出;其次,运营商的优势在小额支付,购买商品的种类受到限制,而大额的账户管理则需由银行来管理,对购买商品的种类限制较小,故能带给用户更大的效用。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心支付。

因此,建立以银行为主导者的移动金融产业链将有利于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以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融合业务的创新。

(二)注重移动金融安全性体验,培养客户信心和认同度

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要求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从用户层面来看,移动支付是一种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之一,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对此类业务的使用信心尚未建立。一方面是需要行业参与者完善支付安全技术,建立行业规范;另一方面需要长期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教育;此外,需要解决行业诚信问题,培养用户的认同感与可信度,这样才能有效的引导用户的消费习惯。

为了推广移动金融业务,促进移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移动金融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移动金融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

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积极推进企业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

移动金融作为商务活动中的最主要环节,例如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等,必须先行,才能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打好根基。而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基础工具,能够降低成本、将高效率 的运作模式带入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备受企业青睐。调研数据显示,有65%的企业客户希望通过手机银行来处理财务事务。

同时,对于银行来说,手机银行是其拓宽远程服务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用户黏性,因此亦会加大推广力度。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企业手机银行都将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招商银行、交通等目前已针对企业用户的需求,适时推出了企业手机银行服务。其企业手机银行涵盖全时账户管理、移动支付结算、移动投融资、全时电子商务和贴身金融助理五大业务板块,能够实现企业支付、内部转账、代扣、自助贷款、外汇买卖、商务卡和黄金交易等20余项业务的移动化处理和实时查询。

(四)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从“互联网时代”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环境的改变使人们对于移动金融工具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单纯地提供金融相关服务已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成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方向。银行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和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进行金融产品的交易,还能汇集各类特约商户,提供他们的位置信息、商品优惠信息等。移动金融+社交网络+电子商务这一模式,对于移动金融的创新和持续发展必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工具,社交网站具有成本低、互动性特别强、信息的、反馈和传播特别快等特点,比公司网站、搜索引擎或者其他的广告方式效果更好。银行要用好社交网站,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在社交网站上建立银行的公共主页或者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并让银行的员工通过多个渠道宣传金融品牌与服务;二是通过社交网站的反馈及时掌握客户对银行的批评和建议,从而很快地改进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流程简化等;三是当银行出现一些危机事件的时候,特别是公共危机的时候,社交网络是很好的社会沟通渠道,便于控制舆论导向;最后,通过社交网络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引发粉丝的讨论,进而引发他们购买的欲望,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从客户体验方面来看,移动金融的使用不够便捷和缺乏个性化将大大降低用户体验。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界面设计友好,除了增加客户黏性,随时随地提供贴身服务之外,还通过对互联网运营商、各行业商户优势资源的整合,将各类信息及时触达手机用户,让消费者真正在手指滑动中享受潮流生活。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四、结束语

银行业正在经历重要的变革期,移动金融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适应产业发展的特点,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永远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 吉晓辉.移动金融代表未来方向(两会提案).2011年3月

[2] 摩根斯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2009年12月

[3] 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2011年3月

[4] 张权.机遇价值链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3月

[5] 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互联网投资研究报告.2010年

第7篇: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120042-01

1 土木工程的定位

土木工程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科学、技术、工程的概括,是利用建材、设备进行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的技术活动;也指直接或间接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等服务的工程设施。土木工程作为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古老行业,真实的反应了各个时期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建国以后土木工程飞速发展,无论是力学分析、设计理论方法还是施工技术都有很大突破。特别是近年来与新材料的结合应用、超高层建筑等发面发展尤为惊人。但是客观来讲,土木工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土木工程现状

建国以来,土木工程建设一直没有停止且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的会展中心、高层建筑、桥隧、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及大坝在全国各地不断建造,新的科技新建材的应用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经济风向标的建筑业也搭上了经济快车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等数据都很可观。根据一些统计报告,目前我国已经建成600多座超过100m的建筑,70多座超过200m的建筑,超过300m的建筑竟有20多座,占世界的20%多。目前我国最高的建筑为在建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该项目为南北塔楼。其中,裙房高度不低于40米,南塔楼高度设计为150200米,北塔楼设计高度不低于450米。上海中心大厦,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度632米,是目前我国在建的第二高楼,它是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较为先进的钢结构的混合。在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预期到2014年竣工。大厦的设计高度超过台北101,建成后为中国第二高楼。世界上,超过400米的14座超高层建筑中有8座在中国大陆,这个数量足以让世人惊叹。

同样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大基础建设的铁路、公路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目前的铁路网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以及拥有世界上总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铁路的总里程已经达到11万多公里,其中时速在200公里的铁路总里程突破了1.2万公里。截止去年年底,全国高速公路达9万余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5.7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5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车道里程为32.86万公里,主要的国家级公路全部建成,并完成了拓宽改造。

桥隧建设也取得惊人成就。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以及长达20公里的乌鞘岭隧道等一批工程都代表了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在关系民生国本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方面,建国以来,共建成上百个大型水电站及水库。南水北调、三峡水电站等工程的建设更是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添了浓厚的一笔。

3 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

3.1 新材料及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传统土木工程耗能高,材料不能循环利用,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建材肯定会被可循环利用的性能优良的材料所替代。建筑材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比如现在广泛应用的钢材将向着高强、质轻、韧性好等方面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及其他复合材料也将向这方面发展。相关材料性能将进一步提高,新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广泛。

3.2 空间上的更广泛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膨胀,城市规模扩大,现代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用地紧张。由此带来了生存空间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因此我国的土木建设将向地下和高空发展,以开拓更多的活动空间。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下基坑深度越来越大。因土地使用费用低,地下空间的开发有很大吸引力。土木工程的建设实也例证明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城市是有地下开发的必要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

3.3 预应力技术的更大发展。自上世纪预应力混凝土被发明以来,其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随着科技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计算理论将更加完善,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推动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开发出“智能混凝土”等。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3.4 环境友好。土木工程的产品大多是直接与自然环境相接触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其中有一部分即为土木工程产品的影响,其中无论是所需建筑材料对环境的间接影响还是施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都对自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土木工程与自然环境友好协调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3.5 新管理及运营模式。管理也是生产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相关企业虽经过一系列的整合改革,但相比国外的先进模式仍有差距,只有在硬件及软件上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4 结语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已取得很大成就,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已代表了我们的技术水平。但我国的土木工程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全球化时代,如何迎接新的挑战,更好的发展土木工程,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及加强竞争力考虑,我们不仅要对土木工程理论及其实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要强化土木工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蓉;浅谈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11)

[2] 周小涵;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6)

第8篇: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移动金融 传统金融 金融市场 移动支付 网络安全

一、引言

移动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提供有关金融服务的总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科学技术与金融服务相融合的产物。随着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设备普及,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与客户的沟通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内部运作的效率。金融产业作为对市场反应最敏感的产业,金融机构一直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自身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一)移动金融具有超越传统模式的几大优势

首先移动金融具有便捷性。金融服务的场景,历经商业区物理网点、家庭区自助网点、家庭电脑等过程的变迁之后,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迁移至手机、平板电脑、POS机等移动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其次,移动金融利用移动通信的主动性特点,实现了金融机构实时向客户有关信息通知,这极大地降低了双方交易成本。此外,移动金融具有的互动性,有效提升了用户参与感和投资体验。例如各大金融机构利用APP载体不仅向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还加入了社交元素,这无疑对提升服务质量有巨大帮助。移动金融既具有互联网便捷快速的属性,又具有投资、充值、提现等金融本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张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大量普及,移动金融产业链中各方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推出创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这极大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崛起。根据易观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1季度》数据显示,2016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9703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5.34%。2015年移动支付的爆发性增长势头,体现了我国移动金融高增长的发展情况。然而,相比之下银行业存款业绩增速放缓,这也是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一个侧面印证。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业虽然有足够的底蕴和基础,但由于其在金融体系与社会稳定中重要的作用,国家对其各个方面的管制,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金融。

(三)移动金融市场规模庞大,具有高增长的态势

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占比超九成。通过对各个银行披露的业绩报告分析,在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方面,无论从用户数量还是从交易金额都可以看出移动市场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传统金融业主要服务对象是一些具有良好信用基础的大中型企业,这难免会造成服务盲区,相比之下移动金融更偏向于中小型企业,这有力的弥补了传统金融在客户市场方面的不足。

三、移动金融发展的常见问题

(一)移动金融市场接受度问题

移动金融虽然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它是一种新观念新模式。长期以来,广大用户习惯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多数用户尚未养成接受移动金融服务的习惯,对于这种新型服务类型没有做到深入了解,再加上一些金融机构在此方面仍然处于萌芽或起步阶段,缺乏宣传力度,对于网上自助界面的安排设置还不够成熟,操作繁琐导致了移动金融在大众接受度方面出现偏差。另外,必须建立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提供更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而且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更有效率地整合业务资源、金融网络、办理渠道等,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接受度的问题。

(二)偏远农村地区金融覆盖问题

移动金融在空间上的无限制性以及低廉的成本能够为农村地区发展金融服务提供良好的途径,移动互联网的覆盖以及各大金融机构积极推动是移动金融在农村偏远地区蓬勃发展的前提。农村地区移动金融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金融类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民对金融业务知识不够了解以及对财产安全的担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在农村地区网点稀少的现状可以采取提供移动金融服务,如证券、保险等;利用无线平台提供小额贷款以及低风险投资;加大业务的宣传力度;建立城乡金融服务合作模式,来促进移动金融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三)网络安全防范问题

移动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核心是风控与安全。传统金融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安全保障较为完善,相比于其他融资渠道,传统金融在金融技术的发展、风险的控制、产品设计都有足够的优势。而移动金融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发展不够充分,在安全防范方面仍然有诸多瑕疵,这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到了用户和企业的财产安全。在移动互联网络方面易出现非法接入网络、钓鱼网站等安全问题。例如,用户在使用WIFI公用网络时,在这种环境下信息不被加密传输,输入的金融账户密码易被监听网站窃取,造成信息的泄漏。此外,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若没有必要的安全系统设置则会容易被智能化病毒侵害,导致用户信息被盗等至多安全障碍。移动金融在业务层面的安全威胁也不容小觑,主要表现为非法访问业务、非法防伪数据,金融信息泄漏等。一般情况下,移动支付与手机、银行卡相绑定,若用户手机遗失,则可能会出现用户信息遗失或被复制情况。

参考文献:

[1]薛高.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及技术风险研究[J].信息化论坛,2016(1)

[2]常兆春.移动金融发展趋势及其思考[J].前沿,2015(12)

[3]韩志雄.移动金融的产生、发展及前景探析[J].南方金融,2015(2)

第9篇:商业智能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用户模式;盈利模式

1 传统电信业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必要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应用,我国传统电信业务的资费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电信行业的增长速度却出现了不小的反弹,尤其是移动数据业务收入以及宽带接入成为了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数产品和应用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APP化的趋势,这一新型的APP业务创新模式对传统电信业的基本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资源发展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该模式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云和端的直接对接,而且对智能终端和即时通信类客户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即时通信类软件在2011年一经推出,软件的客户规模一再出现井喷,预计在2016年能够达到12亿人次。一个客户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多个即时通信软件,采用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微信、米聊、飞聊等短信聊天软件,通过无线网络实现短信功能。此类应用使得传统的点对点短信和彩信的业务量和收入不断下降,而即时通信类业务量和VoIP类业务量将不断增大。根据摩根士丹利统计的移动数据流量发展总体趋势可以看出,移动视频将会对2014年移动流量的总量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估计占总量的66%。此外,其它移动互联网应用(如移动游戏、音乐、图片、QQ农场等)也将带来数量流量的大爆发。根据Ericsson最新的报告[1]可以预测,在2016年之前,全球的移动数据流量将会以每年60%的速率快速增长,移动数量流量将会达到传统语音业务流量的30倍。因此,实现从传统电信业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是市场所需,势在必行。

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移动互联网,是指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PDA等)为接入手段,以无线接入方式,通过各种网络接入互联网。移动互联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技术到业务的融合。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建设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各个国家由于政策法规、市场竞争条件、技术发展水平以及运营策略的不同,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上也不尽相同。一些电信运营商采取了较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地整合了价值链环节,取得了一定的用户市场规模。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成效显著,凭借着出色的业务吸引力和资费吸引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在国内,三大运营巨头均已将移动互联网业务作为今后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应用和IPV6的实施,国内的移动互联网正逐步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但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在给大家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在其发展初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难题,如手机上网资费高、速率低,计费方式相对单一等。在诸多难题中,运营商数据业务普遍存在增量不增收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2008到2013年的五年时间里,全球移动数据业务的数据流量增长达17倍,但同期的数据业务收入增长仅有1.8倍。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和便携式移动宽带上网的快速普及,数量流量也出现了空前的增长速度,在整个网络中的比例升至83.5%,而盈利价值则降到0.01美元/兆[3]。这意味着,数据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流量的增长速度,全球的电信业面临着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增量不增收问题的关键在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选择。如果采用的商业模式不符合实际,那么所有的运营商和企业将不会盈利,移动互联网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新兴产业即使再美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怎样建立可盈利、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商业模式,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营收方式已成为大家目前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3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目前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尚无统一的标准定义。但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其用户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选择是否正确。其中,用户模式主要为了创造客户价值,盈利模式则是使得企业获利[4]。如何进一步丰富和改进用户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内容,将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3.1 协调好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和用户时间之间的关系,改进用户模式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用户模式往往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传统的电信业务多数是从盈利模式开始考虑的,一定是有利可图、想清楚了盈利模式才会去做这个生意。但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企业必须首先要将重点放在集中精力考虑用户模式。首先考虑如何扩大用户规模,然后再考虑占领用户的时间份额,即注意力经济。全球的互联网业务都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谁能够把握足够多的用户,谁就占领了时间份额,谁就会是通信市场未来的巨无霸。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上网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业务之间竞争的核心就是用户时间。在未来的用户模式中,我们可以在扩大用户规模、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占领用户时间三者之间进行有效协调,使其达到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用户模式的优化改革。具体如下:

⑴调查客户的实际需求并开发相关产品,迅速扩大用户规模。这个过程所获得的用户对企业来说往往是匿名的,企业并不知道用户是谁,具有什么特征,而只是通过相关业务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流量规模。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一般只卖流量。

⑵通过内容丰富、功能优化来提升用户活跃度。企业可以建立用户的真实档案信息,真正了解和掌握用户的特征并切实的拥有用户。一般来说,抓住客户的,都会带来信息流量。

⑶通过用户规模和用户活跃度来占领用户在线时间份额,最终创造客户价值。

3.2 采用衍生收费的盈利模式,占领客户的钱包份额

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子模式。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往往只局限于 前向模式和后向模式。前向模式是向使用了相关服务和内容的客户收钱(开通-保障-计费),如各大运营商向用户收取的移动网络流量费用等;与前向模式恰好相反的是后向模式,是向内容和服务的提供商收费,即向企业收钱(吸引客户,客户使用,有人付费),如通过各种衍生的广告模式来进行广告分账,包括CPC、CPR、包月收费等各种流量分账方式。企业如果采用单一的盈利模式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盈利。为了更好地占领客户的钱包份额,企业可以将前向模式和后向模式黏合起来,形成“衍生收费”的双模模型。即服务提供者通过用户模式所形成的用户黏度,吸引用户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向新产品服务提供商收费的模式[5]。

4 结束语

传统电信业的商业模式要求电信业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该业务获取盈利。而新兴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业务实体和时间上不再高度耦合,可以实现分离,即为客户创造价值和为企业获得收入的业务可以不是同一业务。企业可以先提供业务,创造客户价值,再利用客户规模创造盈利,最终实现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卓,贺石昊.移动互联网迈入2.0时代 加速与传统行业跨界融合[J].通信世界,2014,1(2):41-42.

[2]庚志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08,32(9):20-21.

[3]刘伟.四网协同发展研究及移动互联网转型思考[J].广东通信技术,2012,25(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