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馆的科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

第1篇: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Abstract: Teaching management is a fundamental part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It is a process of effectively planning, organizing and coordin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within a school under the established principles, procedures and methods, so as to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go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enlarged admiss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ing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scenarios in interior administration. Therefore, they need to strengthen their teaching reform, innovate their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forge a high-quality management team. Only by balancing the har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with the soft people-centered management and by realizing 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an they integrate scientific approach into their teaching management.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科学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eaching management;scientific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51-02

0引言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举足轻重。它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与规范、行为与活动,来协调各种关系,调控教学资源,使人才培养工作有序进行。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中职学校、技校通过合并重组成为高职院校,不同学校的文化融合、学科专业整合、校区分散、资源重新配置等问题,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新课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改革力度,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柔性的人性化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效能,以保证教学管理功能与目标的实现。

1规范的制度体系: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前提

夸美纽斯说:“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①教学管理究其实质,就是在某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使用,对教学活动加以规范,以保证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展开。

1.1 制度确立要切合教学工作实际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其整体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与管理理念,自上而下、在总体办学架构下生成。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多半是反其道而行之,有的还缺乏科学论证过程。一些新建高职院校往往以原有制度为蓝本,或借鉴其他学校成型的制度文件,抑或通过网络检索一些文献、资料,移植修改,综合而成。在这个过程中,负责者尚能根据办学实际进行修改,省事者则是换成自家名称便大功告成。如此形成的制度,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相同或相近类型学校的教学管理会具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基础等方面却各有千秋,在甲校科学合理的制度放到乙校就未必适用。因此,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前提是在科学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思想的统领下,制定出切合本校实际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之间或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点和面的有机统一。

1.2 制度形成要充分反映各方合理利益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游戏”规则,它具有“类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它应当体现和反映大多数师生的意愿并为之服务。制度的立意及其运行是否符合实际,能否成为师生所共同守护的精神价值与意旨所属,关键在于制度的确立是否代表了最广大师生的普遍意愿。但是,由于目前客观存在的行政化倾向,教学管理实质上成为行政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博弈。科层化的组织机制强化了行政人员对教学管理的主宰,导致制度出于“管理者”,益乎“管理者”,其结果让专家学者边缘化,学生利益更加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重新确立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摒弃以往简单的主、客体制度管理模式,合理区分行政与学术管理的边界。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坚持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参与决策,使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让渡于学术权力,构建起以公平、公正、民主为核心,能充分反映各方利益,并以体现师生利益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

1.3 制度运行要具有稳定性与权威性教学管理涉及面广,事关师生的切身利益,良好秩序只有在制度框架下才能形成。因此,为了确保教学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应有的稳定性与权威性,还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监督与问责机制,以保证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程序公正、过程公开、结果公平,有效地防止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观随意性或模糊性,使制度执行保持在合理运行的限度内,始终沿着规范性和程序性的轨道运行,从而形成合理且公平的竞争机制,使师生间的利益平等、机会平等,这意味着教学管理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公开(包括评学和评教过程与结果等)。只有不断增强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只有尽可能表达师生的主体利益,才能确保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权威性,让制度运行始于师生利益,亦止于师生之利益,使教学管理工作步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2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关键

教学管理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显然具有法规性和权威性,它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显现出刚性。但从高等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而言,人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其目的和落脚点也是“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师生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

2.1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教学管理是一项平凡而烦琐的工作,它涉及到教学的方面方面,关乎到每一位师生。高职院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趋向更渴望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他们的内在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只有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才能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并不断满足师生的多元需求。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将管理变为服务,并从被动转向主动服务。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热情、主动地做好教学服务工作,做到一心一意为教学工作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发展服务。

2.2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激发师生主体意识教学管理工作实质上因教学而存在,并因师生发展而具有价值。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引导和激发师生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管理者习惯于用相关制度对师生作出种种限制,以致遮蔽了师生合理、正当的人性需求,压抑了师生的思想自由、扼杀了师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当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师生从管理的边缘走向中心,或者说从被管理角色转化为主导者和参与者,从而突出师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2.3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强化柔性管理意识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办学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因而教学管理就有可能存在诸多可变性。所以,在构建科学规范制度体系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就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从关注师生的情感、信念等“软”件入手,关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非理性因素,深入了解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需求等。其实质就是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就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人性化管理,使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约束性,它与刚性管理相辅相成,两者有机耦合产生良性互动,达到无为而治,才能形成既有“行为边界”,又有“自由空间”的良好秩序,以保证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3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化的保证

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都很强,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说:“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威力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②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但管理的目标是由人去实现的,因此,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3.1 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既是管理员又是研究员教学管理负有组织协调、督促监控,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等职能,因而教学管理人员除了要懂得管理知识外,还应掌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故有学者认为“教学管理是一门学问,教学管理这门学问也需要人们去研究。”③当然,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自身要注重加强学习研究,而且从学校主管部门来说,也要积极组织或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帮助他们全面掌握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并且提高收集、掌握各种教学信息以及进行相关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3.2 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教学管理人员既是学校制度规范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安排者,同时还是教学部门与教学单位、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但是在诸多的角色中,实质上最关键、最核心的角色功能无疑是为教学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教学管理人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职能。教学管理人员应当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总是以管理者自居,坐在办公室里担任“指挥员”,而应当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高质量地落实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其具体要求,并且从教学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全心全意地为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服务。

3.3 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既是管理员又是调解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办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趋势,导致教学管理越来越复杂。同时,由于人才流动,导致引进教师与原有相当水平教师之间待遇上的差距,容易带来心理上的失衡;不同职称、职务收入之间的差距拉大,进一步造成低收入教师心理上的失衡;教师选聘与考核简化成唯学历学位、唯学术成果的制度导向,引发一些学术不端者的“注水”行为,甚至由此而导致学风浮躁;同时,由于师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加上一些学校教学管理缺乏人性化,师生与学校对簿公堂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无不表明,越是规模扩大和事业发展速度快的学校,越是由多校合并形成的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水平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管理,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而且要善于协调,成为一名称职的调解员。

注释:

①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 任宝祥,熊礼贵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3.

②邓元时等.管理学概论[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6.

③陆靖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技术为主线,建立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0,(6).

参考文献:

[1]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承芬,宋广文.心理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1.

第2篇: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一、《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保险学原理》是以保险及保险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课,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把它看成一门纯粹的理论课,那么在授课中就会受到挫折,并失败。我开始在上这门课时,仔细阅读教材,对教材中的原理、概念等反复查看相关资料,弄清来龙去脉,可谓背课较认真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时,充满自信,眉飞色彩,但结果学生们并没有听进去,对很多原理、概念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期未学生评教时给我打分也不高。

为此,我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反复思考自己在讲课中存在的那些不足?一次,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讲课不能光讲理论,还有实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心中为之一震,自己大学毕业就来到高校教书,对保险并不熟悉,讲保险课无非是看了几本保险教材和书,看了一些参考资料,保险的现状究竟如何?保险公司展业和理赔究竟采用了那些保险原理?我并不知道。因此,讲起课来干巴巴的空洞无味,学生当然不感兴趣,也不会有多大收获。

如何做到《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第一:我利用2012年暑假和2013暑假的两个假期,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和客户对保险的需求,同时更主要是对保险学原理中的理论提供大量的实务性材料;第二:通过网络、书籍和保险业界人士的交谈,整理了许多保险案例和保险方面较前沿的一系列问题,使自己对《保险学原理》教材中原理、概念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教材中有的过时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观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由于坚持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使我在讲授《保险学原理》时就感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学生们对这课也喜欢听,从而收获较大。如在讲保险合同这一章时,我简单讲了保险合同一般性内容和基本要求,着重讲了在东莞客户和保险公司订立合同及订立合同之后容易产生的合同纠纷,并要求学生们思考如何回避这些合同纠纷?国外及其他先进地区有哪些好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学生们回答后,我再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二、《保险学原理》作为保险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国外保险专业有两种模式:一是与金融结合的金融保险模式:二是与数学结合的保险精算模式。但无论那种模式,均开设《保险学原题》这门课。而其他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都由学生在公司实践中完成,不在课堂上讲授。因此保险专业的《保险学原理》课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容易处理。我国设保险专业的高校有50多所,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在专业基础课中都开设《保险学原理》,其中各章节都涵盖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内容。在专业课都开设《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课程。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如何处理?譬如在《保险学原理》有专门一章讲财产保险,而在专业课程中又设置《财产保险》这门课程,在讲授中如何防止二者不重叠,这是值得认真探索的。

为了解决保险专业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授内容上的重叠,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反复阅读了其他专业课相关教材,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保险法规》,《保险经营与管理》等,通过阅读和思考,在处理《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程上,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第一:《保险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对保险各个方面总的说明,但由于课时有限,在讲授时应是粗略适当,讲最基本观点和原理,不宜过细,过深。如人身保险这一章,我在讲授时只讲人身保险的特征,分类和种类,至于人身保险保费计算,费用给付,传统人寿保险有哪些主要品种?新型的人寿保险如何分红?留给专门讲授《人身保险》课程时讲授;第二:《保险学原理》虽然是对保险各个方面的总的说明,但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如再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实在是市镇一级基层保险公工作,而再保险业务大多是在省以及保险公司总部进行,同时还有专门课程讲授《再保险》。因此,在讲授再保险章节时,我只是简单给予说明,留出时间去讲其他章节。再如社会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东莞及广东在社会保险做的比较好,保险专业学生中有部分人可能今后从事社会保险方面的工作,加之,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没有开设《社会保险》这门课,因此,在讲授社会保险这一章时,我便详细讲了社会保险相关内容。同时,还联系到东莞社会保险情况,讲授了东莞社会保险的历史,现代与发展趋势。学生们听后反响很好,刚好有几位学生假期去社保局实习,我向他们:“你们去社保局实习,对社保的业务了解吗?”他们回答“关于社保方面您上课不是给我们详细讲了吗?”

关于《保险与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课内容上关系的处理的想法,我及时给教研室汇报,给过教研室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并列出了授课提纲。由于正确处理了《保险学原理》及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学生们都认为上保险课内容不重叠,我们学起来也很有味。

三、《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我系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和金融学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都属于经济学科。因此,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其内容上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重叠。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学生就业不断走向“非专业”化,即学国贸的毕业后可能从事保险,银行工作,学保险、金融可能到贸易公司工作。因此我们在三个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保险学、货币银行学、个人理财等核心课程,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如何讲授《保险学原理》这门课?如何处理好《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对于我从事《保险学原理》教学是应该解决的。

第3篇: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学记》 《雄辩术原理》 课程观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99-01

一、《学记》与《雄辩术原理》课程观的相同之处

(一)关于教学计划

《学记》按照大学修业年限制定教学计划:“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年分别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雄辩术原理》提出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7岁前的早期家庭教育。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初级学校。昆体良认为,儿童应在公立学校中学习。培养儿童养成无私和自制等品质。三是文法学校。学习“文法”课,道德教育贯穿始终。四是雄辩术学校。在雄辩术学校中,学习一些与雄辩术有关的课程,还需学习演讲、辩论的基本技能。

(二)关于课程内容

《学记》中课程内容是十分丰富。德育、智育兼有。在其教学计划中能明显看出,一至九年的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也不同,有“正业”与“居学”之分。昆体良认为,雄辩家应该知识广博、善于思辨、触类旁通、无所不能,使人心服口服。课程内容文理兼备,体系完备,

(三)奠定了分科教学的基础

《学记》所规定的大学开学典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要吟诵《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首先学习如何当官执政。“礼”,主要是教人做人的道理,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获得生活本领。《学记》里讲的“皮弁祭菜”,表明上看是教人尊重老师、长辈,但实质上是教人安分守己,维护封建统治。借助于大学课程的教学,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一。“乐”,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可见,《学记》继承了孔子分科教学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分科教学的基础。昆体良提出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计划,《雄辩术原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文法、辩证法、修辞、算术、天文、几何、音乐,也就是西方的“七艺”。奠定了西方分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昆体良的重要贡献之一。

二、《学记》与《雄辩术原理》课程观的不同之处

(一)关于课程内容

《学记》重视“六艺”的礼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到战国末期,礼乐更受重视。《雄辩术原理》重视传授科技知识。古罗马的课程深受古希腊的影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在大学中广泛开设自然科学类的课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对外贸易的日益频繁,加之地理位置优势,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都为希腊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开课的方式不同

《学记》中教学内容是按照不同学年的教学目标而设置,没有明确提出学生上课的具体形式,课程设置方式单一,课堂组织松散。《雄辩术原理》中,主张课程设置应该多门学科交叉、同时进行,课程开设多样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多样化,这也是昆体良在教育史上重大贡献之一。

(三)关于课程设置的原则

《学记》的教学内容分为“正业”和“居学”,课程设置的原则体现了课内与课外、主业与副业、专业与兴趣相结合。《雄辩术原理》中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专业知识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广博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昆体良认为,学科基础知识不牢固、不扎实,所学的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不利于学科体系的建立。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学科并不能培养出雄辩家。但是“我们所培养的不是现在已有的或过去的那种雄辩家,而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雄辩家,没有任何缺陷的雄辩家”。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笔墨详细论述了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坚持的课程设置专业教育必须以坚实的普通教育为基础。

总之,《学记》与《雄辩术原理》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两部著作的作者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创造性的努力,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两颗光辉夺目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任钟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王炳照,郭齐家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根据网公司党组和省公司党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和要求,我院于20__年3月16日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召员会。在省公司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帮助下,在院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活动办公室认真组织,全院上下共同努力,紧紧围绕省公司党组 “抓三基、提高供电可靠率、强电网科学发展上水平”学习实践主题和我院“抓三基、提高规划设计能力、强电网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学习实践主题,结合我院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活动中坚持把加强领导贯穿始终、把认真学习贯穿始终、把发扬民主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力求 “深”、查找问题力求“真”、解决问题办求“实”,在学习力、领导力和执行力上下足功夫。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设计院各项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提升了全院党员和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明确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做到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在学习实践活动我能认真总结,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和促进院党建工作的强大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推动设计院又好又快发展。

设计院能有今天的成绩,是省公司和有关部门关心的结果,是院历任领导和全院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自1995年省公司批准设计院筹建以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热情关心,为设计院的建设和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院历任领导和同志们贡献了自己的美好年华和聪明才智,熔铸了自己的心血,使设计院不断发展壮大,取得累累硕果。拥有了一支近百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我们要在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尽心竭力,与院荣辱与共、兴衰相依,把院建设得更加美好。

设计院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认识设计院在电网建设中的性质、作用和任务。设计院是开展电网建设研究工作的重要部门,我们要在省公司的领导下,加强党的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高层次、有特色、正规化”为目标,为建设具有海岛特色坚强电网,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队伍。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核心和参谋作用。我们要在有关方针政策和业务工作上接受省公司的指导,积极完成省公司交办的工作任务。经过系统的学习《毛邓江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纠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等重要文件精神,学习网公司袁懋振党组书记、省公司王静辉党组书记的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尹炼总经理在20__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特色立院、质量兴院、改革强院,不断打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要加大设计科研工作力度,在党建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多出成果、形成思想和文化优势,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培养教育管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把设计院的各项工作做好。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要管好自身,做好工作。工作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工作好坏是衡量干部的主要标准。每个人真正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负起自己的那份责任,那就是对院最大的贡献。二要带好队伍,当好表率。要加强自身建设,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部下、示范部下、带动部下。工作中要严格管理,不能松松垮垮。没有原则就没有威信,“老好人”不是老实人。对同志要满腔热忱,真诚关心爱护,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要树好形象,写好人生。个人的形象靠点点积累来形成来提升,单位的形象靠大家来塑造来维护。要做到不搞吹吹拍拍,不要叽叽喳喳,不要无事生非,更不能搬弄是非,争取多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创造少些缺憾的美好人生。

文化在设计院的新的发展中,在增进干部职工的凝聚力上,在展示设计院新的形象和特色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一要体现真切的人文关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开放、宽容、真诚,体现对人的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在工作中要围绕人这个根本,不断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推进设计院的发展。二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培养学习的兴趣、研究的兴趣、探索的兴趣,形成书香弥漫、学风日盛的文化氛围。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我们院也要逐步培养出自己的设计大师,有在全国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三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出生产力,设计团队必须是一支团结和谐的团队。和谐不是不讲原则,没有原则的和谐不是真正的和谐;和谐不是回避矛盾,我们需要的是消弭矛盾的诚意和本领。四要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这种环境要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有利于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要体现团队精神,加强合作协作。要有工作激情,真正把在设计院的工作不仅仅当成一个职业,更是体现人生价值的一项有意义的事业。

第5篇: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一、现代管理的特点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1955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由于历史上从来没有专门对信息技术的管理创建理论,这里借用管理学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是:(1)强调系统化;(2)重视人的因素;(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情感作用);(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5)加强信息工作;(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8)强调“预见”能力;(9)强调不断创新;(10)强调权利集中。这些管理理论对与信息技术资源的管理是非常适用的。在职业教学要进行多媒体、CAI、网络模式的教学,经常在上课时碰到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出现故障而不能使教学正常进行,为此老师伤透了脑筋,以至于放弃先进媒体的使用。

二、教学硬件的管理

媒体、网络出现故障,属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中的“硬件”,而教学信息属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中的“软件”。因此要保证各种媒体、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转、教学信息资源准备到位,这软硬两手都要硬,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顺利进行。要保证的“硬件”很多:一个多媒体教室,就有很多规格,常用的设备有计算机、数字投影机,实物投影仪、录象机、影碟机、音响、控制系统等。一个闭路电视系统,也有众多的方案给你选择,常用的设备有电视机、录象机、影碟机、摄像机、编辑机、控制系统等。一个校园网网络中心,其档次更是无穷,常用的设备有服务器、路由器、三层中心交换机、交换机、防火墙、光收发器、与Internet的接入方式、局域网组网方式等等。这些硬件设备的更新都非常迅速,其性能、指标,价格,在规划时都要进行了解,根据教育部的标准、学校的需求、财力、实效性等有预见地作出规划,使之不至于在安装好后就过时,也不至于过多的投入。在作出规划的同时,就要考虑管理的问题,到硬件环境构成,管理问题就要落实到位。

首先是要解决人的问题,由谁来管理。这么多高技术的设备,光是服务器系统的安装设置,站点技术、邮件管理技术就够多了,还有路由器、交换机语言的学习以及布线系统的标准等等多如牛毛的技术,并且要不停地跟踪新技术。如果这些技术的掌握跟不上,路由器设置不好,整个局域网上不了Internet,不懂得站点技术,网站不能正常,不懂得DHCP,域管理技术,联好的网络也调不出想调的资源,网络教学就是空话。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出了问题,管理人员不懂计算机技术,不懂录象机、投影机、影碟机、音响、控制系统技术,多媒体教学也无从进行。不懂得复杂的网络系统、数字信息转播发射技术、数字卫星的调整、接收技术,远程教学就实现不了,教育部全面实施的“校校通”工程何时得以实施。计算机网络机房没有一个懂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高效率地处理机房出现的问题以及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管理,学生的计算机还没调整好就下课了,这样可能谁也不愿意使用网络教学模式。

三、教学软件的管理

第6篇: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专业教学 理论与实践结合 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课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在工厂的实际需求来看,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做好理论的教学工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原理、概念,才能运用它们解释或解决实际现象的问题。

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非常强调要有扎实的基础:“在学习数学时,不要以为在准备知识和工具还不够时,就能把著名的难题攻下来。”专业课的理论是直接用来指导生产的,学生只有全面,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而这一点却多被一些部门所忽视,只求“高产”,不顾质量,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专业课种类多,门门通,门门松,导致学生工作后不能很快顶岗。

要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首要一点是要学生在思想上改变轻理论重实践的态度,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所学理论以后工作中用不上。实际上工厂用人是不拘一格的,并不是说绘图员只要会画图就可以了,哪怕是仅仅抄个图纸也需要知道工艺、设计、材料等有关的专业知识。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是没法全面学到的,只有在校期间全面地学习所有专业课,哪怕当时并学不精通,也能为后续工作中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加强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使教学实践活动成为运用理论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理论教学中,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讲清它的实践基础以及它们在实践中有何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物理学家吴大猷一贯认为,实验是观察和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构思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一位学生都要勤动手、多操作。

二、理论教学要切实为实践服务

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要时刻考虑为实践服务的宗旨,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也不要为了追求科学前沿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就像我们开设的计算计绘图,为了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每年都学习新的版本,从CAXA到CAD2000、CAD2006、甚至到现在的CAD2009,不停地换教材,换软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实际上不少小的工厂现在还在用CAXA,比较大的企业象北汽福田也才用CAD2004,我们的学生有不少参加工作后要重新学习旧的版本。还有制图的有关标准,如粗糙度代号、焊接符号等,不少企业也都用旧的国标,企业的宗旨是效益至上,图纸只要能看明白,简单实用最好。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否认要学生接受科学的前沿,而是强调既要了解新知识,也不能忽略传统,对学生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像新的制图标准在大型的学术交流中还是不得不会的。

三、多给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

教学内容要体现开放性,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形式要体现为多样性,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教育家张伯苓就主张寓教育教学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专业课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实习车间的技能大赛,上级组织的各项大赛等,不仅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还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第7篇: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化学反应原理;学科观念;培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该学科就难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及生活。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就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不太可能从事与化学相关的事业,他们只需要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正确态度、观念和方法。化学教学的重心应从过分注重事实性知识转变为事实性知识和观念两者并重,这已是时代的需求。本文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为载体,突出“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实践,就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观念作一探讨,力求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运作。

一、学科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组织和呈现

1.学科知识类观念的集中体现。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反应原理》中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大主题,这种大章大节式的编排体系,清晰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学生接受的知识网络,突显学科内涵、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科知识类观念在各主题中得到集中体现,且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教材通过介绍能量变化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基本理论、离子反应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适应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快慢与限度、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能量转化等方面认识化学反应。这样的编排体系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和意识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理解这样一种编排意图,不断概括提炼出“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化学观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学科价值类观念的分散渗透。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没有像必修模块那样,开设相对独立的主题学习学科价值,但是挖掘教材,处处都有渗透科学精神的好素材。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理论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目前被审查通过的教材版本中最贴近实际的一个,STS 教育渗透较深。教材关注核心观念的建构过程,改变原来过分强调事实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同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如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就通过一系列定量实验活动来强化“实验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方法之一,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研究的灵魂。教材用大量的图片和语言的描述展示了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前沿、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增进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对化学学科的创造性与实用性的赞赏,不断提升“化学价值观”。

《化学反应原理》是为学习理科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该模块,不仅能完善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体系,而且能使这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在不断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树立研究化学的志向。《化学反应原理》所蕴含的学科观念是丰富的、多元的,教师只要选择出最适宜渗透的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能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强烈感受并建立相应的观念。

二、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不能立足在一小节、一课时上,而应就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的单元设计,通过一个相对连续的阶段来建构观念。教师对教材本身要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统领课程单元的观念,以此为核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将贯穿于教学单元的化学观念随教学进度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然后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逐一建构。这样既保证了每一教学单元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化学观念作为起导向作用的单元目标,每一节课又有不同层次的、具体的、易操作的基本理解作为起执行作用的课时目标,使化学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采用“专题―单元”式结构,共设 3 个专题 10个单元,内容基本按照课程标准的3个主题顺序安排。课程主题是课程内容的“脉络”,学科观念是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审视各课程单元,观念的连续性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来。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原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做深入的思考与统筹的安排,并以对学生观念层面的理解为目标来统整相关的问题及活动程序。以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围绕化学平衡常数,建立了水的离子积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等概念;利用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分析了外界条件对水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这种从单一到复杂的内容体系,联系紧密、层层深入,除了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微粒观、平衡观、定量观系统地分析问题,一步步揭示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实质。

2.创设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学科观念的形成是在活动中发生、在交流合作中激荡、在反思实践中生成的。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不仅是促进知识向深层次观念发展的主要途径,也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复杂的行为表现。活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或是实验探究结合数据处理分析,也可以是课后的调查类活动。教师要及时把握实际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观察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推测其观念的建构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

例如实验活动是过程方法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中和滴定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等实验活动,通过设计并实施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实验数据的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和线图化处理等,提升了学生对于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教材为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信息,如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都是结合数据分析呈现;设置了定量研究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这些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是学生个体理解、感受事实及其概念形成过程的质的转变。

3.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情境设计。

情境教学所选择的材料信息应以一定的化学知识点为依托,可以是日常生活常识,或是与社会事件相关内容,或是一段化学小史。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并能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应用观念的情境中认识观念的功能和价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设计情境,分析学生原有观念与将要建构的新观念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无论作为未来社会的普通公民还是化学专业人员,在思考化学与技术、自然、社会关系的问题时都能够自觉地根据化学基本原理乃至由此抽象出的哲学原则做出理智的决策,而不是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5.

[2] 张毅强.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0.

第8篇: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班级学习小组;资源配置;科学管理;学风、教风、校风

一、对班级学习小组活动性质和宗旨的认识

近期我校教学工作围绕着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晨读”、学生的统一练习、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工作逐步展开,在各项工作运行中,不管是哪项工作,要想体现科学化指导,精细化管理,人文化运行,都离不开班级学习小组的建构与管理。

为什么把班级学习小组的地位提得这样高呢?依我看,以上提到的这些工作是学校管理内涵式的东西,这些工作做好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自然提高了;反之,不学习或者学习不上心的学生多,就会导致学风不正,学生的各种违纪现象将会层出不穷。众所周知学校的工作以教学为重点,学生应该是以学为主的。

几乎所有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向往着自己的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自觉、自律、自为的能力差,日常学习中他们往往感觉到如果没有老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他们会手足无措、一脸茫然;而教师们也总觉得自己既要做这,又要干那,结果,教师十分主动,学生万分被动,教师包办了应该由学生去做的许多事情,这种两张皮式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导致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做了无数的无用功。大家心里总想着事半功倍,可结果总是事倍功半。

(下转第33页)

(上接第32页)

班级学习小组活动是在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监督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成的围绕学习和其它有意义活动自管性质的组织,这种组织的建构与活动,虽然与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引导分不开,但更多需要学生自觉自愿行动起来。因为这种活动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由学生们自觉自愿组成并开展活动,它把不同学业成绩段学生组合起来,学生们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帮学赶进,故学生及其家长乐于接受这种方式。学习小组活动就是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良好方法。多年来我研读了不少关于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资料,总觉得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把班集体中任何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自律的模范、长于协作的伙伴、精于引导和管理他人的杰出人才。我们开展的学习小组活动目的就在于此。

二、学习小组活动的资源配置

学习小组活动的资源有很多,首先要谈人力资源,这种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资源等。这些资源简单地分为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方面。学校资源有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有家长资源、社会公用资源等方面。学生资源泛指班级中任何一个学生,甚至其它班级的学生,但从狭义的角度看,主要是指构成班集体中某一个学习小组的全体学生。任何一个学习小组所包含的学生个体要在学业成绩上拉开梯次,在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上配置均匀。学习小组内同学们的座位应该挨在一起,便于随时联系和交互活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有一些问题如果本学习小组难以解决,则可以跨出小组,利用其它小组的资源为其服务,达到资源共享。每个班级的若干学习小组在学科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就是学科学习班长,他(她)既是某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又是学科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的桥梁。一个学习小组与另一个学习小组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既有竞争也有协作。

教师资源也有狭义和广义的说法,从狭义方面看专指班级科任教师,从广义方面讲包括其他科任教师、其他班级或年级任课教师以及本校或者它校的教师。一般地说其广义资源主要是指本年级本科目教研组(备课组)的全体教师资源。

家长资源包括每个学生自己的家长或者同学的家长等。社会公用资源是指辅助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等人力资源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资源都能成为班级学习小组活动的资源,凡是能够及时捕捉并利用各种资源为自己学习、成长服务的学生,其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就强,反之就弱。

其次要谈物力和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有学校用于对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校内外场地、场馆、器械、设备、自然资源等;财力资源有班级和学校用于学习小组的评估管理资金和奖励资金。

三、学习小组活动的管理

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对日常活动形式、活动质量的管理工作由班主任承担,具体地说班主任要组织学生进行全员培训,帮助学生认识到成立学习小组的必要性和目的,组建的过程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针”在个别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不太愿意参加的时候,不能够强迫。小组的人员组成采取有条件地搭配,不能由着学生去挑拣。小组组长应该由学生自主推选,有一定的任期,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责任感、荣誉感,培养他们服务他人,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推动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协作、包容、和谐的局面,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班主任要帮助各学习小组制定组长、组员、学科班长工作职责,制定出学习小组活动的考评制度,在全班公选考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监督和管理小组,对考评小组的表现进行监督和评价。考评领导小组在全体同学监督下尽力做到及时、公平、公正。班主任在对学习小组的管理上要做一个“纵横家”,即从“纵”的角度说,要用好各梯级干部;从“横”的角度看,在班集体内,始终要用比较和激励的角度评价和引导各学习小组开展活动,要及时与班集体科任教师的沟通;班集体外,要做好向年级部反馈信息和汇报工作,适时联系和使用社会资源用于学习小组。

学科学习班长重在于做两项工作,一是帮助科任教师向学习小组下达学习任务和指令性计划,适时、真实地向科任教师反馈学习小组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学习小组大家不会做的练习题,不懂的概念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要细致到小组中任何一个学生。二是监督学习小组活动开展情况和组长、组员们的表现等。

学习小组组长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组织领导好本组成员,安排科任教师下达的任务,落实、督促成员按时完成,安排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给其他成员当老师,如本组成员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跨出组内向其他同学请教,力争通过努力,把基本的知识掌握,基础的练习题做对、做会。学习小组给科任教师反馈的信息应该是大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理解的概念(定理、公式)、真实的学习方法和状态。组长要耐心细致地做学困生的工作。二是把学习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时向学科学习班长汇报,一定要保证汇报的时效,不得拖拉,以免影响科任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

科任教师也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及时掌控学习小组活动情况,把反馈来的信息内化在备课、讲课、辅导等工作中;认真指导学习小组成员的学习方法,帮助诊断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上课期间组织学习小组配合教师围绕“导学设计”开展有时效性、针对性、实效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配合班主任及时召开分析、诊断会议,评选出先进小组,共同确定下一步学习小组整改和提高的办法,并通过这种周期性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或年级部)要认真掌控班级学习小组活动情况,通过各种调研、统计、问卷等形式,对学习小组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反思、奖评,制定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考核、奖惩制度,并把这项制度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

当然,管理学习小组活动还有一个强力的抓手,就是教师的谈话工作,特别是有针对性的谈话工作。

第9篇: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外管理,问题,对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课外活动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课外管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课外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善加利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课外管理对于学生、对于社会以及对于学校自身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课外管理概述

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目标,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地应用型人才,因而它的对学生的总要求就是要提升学生自身的应用技能。课外时间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课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课外管理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这个问题。一是认知层次;二是制度层次;三是文化层次。下面分别来予以介绍。

(一)认知层次上的课外管理。认知层次上的课外管理主要指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校对于课外管理的认知。在认知层次上,国家对于课外管理是非常重视的,国家在这方面出台了不少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针对课外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规定,足见国家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视。近些年来,社会上对于课外管理也逐渐重视起来,不少家长和有识之士都开始呼吁实行科学地课外管理。作为课外管理的主体高职院校本身,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了课外管理的重要性。

(二)制度层次上的课外管理。制度层次上的课外管理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针对课外管理所制定地各种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实施后的影响。高职院校针对课外管理制定了多项制度,高职院校的课外管理普遍采用的方式是职能部门宏观管理,辅导员微观负责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实行的管理模式。由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宏观管理主要是学校各种文娱活动的举办以及各种赛事的设计等多种事项。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以及具体到学生,师生之间关系的协调。这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课外管理主要是通过辅导员的微观地具体执行来实现。加强课外管理重点在于辅导员自身的素质。

(三)文化层次上的课外管理。管理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课外管理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校园文化一部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课外管理的水平。加强课外管理,必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上入手。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校园中如果有一种浓厚地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课外生活就会非常丰富,学生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普遍提高。校园文化中学习氛围不浓厚,则学生的课外生活就会用来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这种氛围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课外生活,对于课外管理也带来很大阻力。

传统的课外管理虽然看到了校园文化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平常管理中却把重点放在了制度建设和规范约束上,忽视了校园文化与课外管理的有机联系,在工作中没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园文化来优化课外管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还是一个薄弱点,是一个我们必须要加强的的地方。

二、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课外管理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随着高职院校课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生活不断得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在长期管理过程中也积累和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接下来,笔者就从上文提到的三个角度来详细论述我国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现状。

(一)课外管理认知现状。在认知层次上正如上文所述社会各界都对高职院校的课外管理非常重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公众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课外管理上的误区。社会各界虽然对课外管理非常重视,但是对于课外管理的基本概念,如何实现管理,校园文化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要性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存在着认识误区,正是由于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我国高职院校课外管理一直不尽如人意。下面,笔者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公众在这方面的误区。

对课外管理概念的误区。虽然我们意识到了课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公众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对课外管理的概念却存在着认知误区。这主要表现在:(1)对课外管理的范围认识不清。广大教务工作者一直认为课外管理的范围就是学生课外时间的管理。我们说的课外管理范围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课外时间的管理,主要还在于学校软硬件的变化,学校学习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这些方面与学生课外时间的安排相比同等重要。(2)如何实现课外管理上的误区。在如何实现学生的课外管理上,高职院校对于制度建设过度重视,认为实现课外管理只需要制定科学的制度就行。

对课外管理中的外界影响因素的误区。学校是一个群体,学校在课外管理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我们就是在对这些外在因素的分析方面存在误区。(1)对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缺少分析。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了学校周边环境对于学生的重大影响,但是在课外管理中对于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却屡屡不起作用。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仔细认真地去分析周边环境对于学生究竟起什么影响。(2)对校园文化同课外管理的关系认识不足。正如上文所述,学校意识到了校园文化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仍是一个难题。

(二)课外管理制度设计现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课外管理的制度设计是异常重视的,也制定出了许多科学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课外管理制度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校园职能部门宏观管理,辅导员具体负责这一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学生的课外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一模式也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下面就来具体分析。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难以形成有效地协同机制。针对学生的课外管理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高效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是工作要求,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是提升自己职能部门能力的重要措施。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无法形成高效地协调机制。这会使得高职院校的课外管理失效。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太悬殊,给课外管理带来很大难度。通常,在高职院校中一个辅导员要负责管理七十多号人,多的情况甚至是要管理一两百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提高课外管理的水平难度不小。一个辅导员负责一两百多人的具体事务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再要让他们实现课外管理有很大难度。

(三)课外管理的文化现状。课外管理同校园文化的关系上文已经提到多次,我们要提升课外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大成就,但是问题也不少。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同课外管理有机结合,这是课外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2)、校园文化本身建设上的问题,校园文化本身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身方向的设定、采用手段上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在学校营造浓厚地学习氛围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的方向出现了偏差。高职院校的基本方针是要培养专业型应用性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点体现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可放弃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实用主义的倾向,只要是有用的都是我们要宣传的内容,这种方法极不科学。对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会造成影响,同时也会给课外生活带来阻力。

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现状,本文从三个层次上予以了详细论述。概括而言就是三点:一是课外管理意识薄弱;二是管理制度有缺点;三是校园文化没有与课外管理有机结合。

三、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措施

上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课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提升课外管理的水平就是要仔细以上提到的那些问题,然后针对问题专门地去想对策。因此,笔者对于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对策也是要从认知、制度、文化这三个层次上来探讨。

(一)认知层次上的措施。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加强课外管理的研究,要加强自身的课外管理意识。笔者认为要加强课外管理必须要做到:(1)拓宽课外管理的范围,我们不仅仅要科学地管理好学生的课外时间,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园软硬件的完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要做到的。(2)课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涉及到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课外管理中要充分重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意识到文化、人员素质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要性。(3)要定期对广大教务工作者进行培训。培训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提升教务工作者的自身课外管理素质。所谓提升管理素质,就是要在认知层次上加深课外管理的理解,消除认知上的误区。

(二)制度层次上的措施。上文提到我国高职院校现存的管理制度有两大缺点,我们在课外管理制度上采取的措施就是要针对这两大缺点来采取措施。针对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无法形成有效协调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可以在适当时机进行联谊,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另外就是要调整辅导员同学生的比例。加大辅导员的人数,同时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

(三)文化层次上的措施。针对文化层次上的措施。我们主要是把校园文化同课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课外管理的水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握正确地发展方向,要用科学地方法来建设校园文化。

课外管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显示学校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课外管理要从认知、制度、文化这三个层次上来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