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期刊管理办法范文

科技期刊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期刊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期刊管理办法

第1篇:科技期刊管理办法范文

论文摘要 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理论研究的现状,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学术期刊的分级在掌握科学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的前提下,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

一、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

学术期刊是以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定期出版杂志。

因为决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规律性的东西,又有偶然性的人为的因素,由此导致那些被认为是著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论文,而那些所谓无名的期刊却常发表令人拍案叫绝的高质量论文。所以,要对期刊进行准确的分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1994年国家科委就认为:学术期刊分级工作“有必要做,但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准备。”[1]但是时间过去10多年了,国家科委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也承认:“迄今为止,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2]

无论是《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国家科委,1994年),还是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2002年),著名编辑学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前副署长张伯海先生对此概括为:①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②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③“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④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⑤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一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3]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是准确的。

然而,客观现实不允许目前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因为这牵涉到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等。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确定了期刊的级别。可见,全国性的期刊分级,尤其是学术期刊分级又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

期刊分级意义重大:1.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能为学术期刊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2.建立学术期刊分级制度,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3.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4.学术期刊分级制能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5.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4]

由于当时处于该问题的起始时期,缺乏定量分析的相关文献。

二、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实践的简要回顾

尽管国家主管部门没有对期刊进行分级,但现实是我国的期刊品种数却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期刊数已超过1万余种,其中科技期刊5000余

种,社会科学期刊6000余种。面对如此多的期刊,人们自然要有选择地利用期刊,这样一来,期刊分级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核心期刊理论引入我国以后,期刊分级有了相对合理的、科学的和定量的标准。随着分级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和行业在分级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都采用核心期刊理论对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如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认定期刊级别时,主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名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数据库的期刊名录作为期刊分级的依据。有些单位采用这样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同时被上述两种以上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而且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列为一级期刊;同时被两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列为二级期刊,没有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的列为三级期刊。如此从重要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遴选,并结合有关计量指标和专家评审的方法进行期刊分级,虽然还不能视为十分完美无缺,但目前在没有更科学的分级方法问世之前,此类的分级方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三、 对理论界关于学术期刊分级讨论的审视

1. 1994年尹玉吉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强调仅仅用一项指标来确定期刊级别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第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 第三,培养人才的情况;第四,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第五,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第六,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也应是确立学术刊物级别的一项标准;第七,学术期刊的转载率也应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标准;第八,就目前来看,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以及他们联合组织的学术期刊评比是比较全面、客观的,更具有权威性。[4]

当然,尹玉吉的这一探讨,由于当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显得抽象的东西多一些,定量的东西少一些。

2. 1996年和1998年于鸣镝[5-6]

两次撰文认为,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1.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2.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3.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4.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共计六项标准)。作者关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是对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重复,并且规定已经申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不能代表期刊级别”。他关于“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因为每个人对“出版形式”有着各自的理解,所以说这些不应该成为划分期刊级别的依据。他关于“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这正是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文章作者最终并没有给出答案。

3. 2000年上半年,《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的崔国平先生认为,决定期刊级别的因素取决于以下11个方面: (1)学术技术水平;(2)转载收录率;(3)权威评价分值;(4)印刷效果分值; (5)裁切装订质量分值; (6)技术加工水平; (7)错字率;(8)编排规范程度;(9)办刊基本条件具备完善程度;(10)规章制度健全程度; (11)出版秩序合格率。[7]

应该说崔国平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真正有了突破,他由1994年尹玉吉主要找定性依据,转变到了在定量上找依据。

4. 2000年下半年,徐威、刘飚、胡健飞撰文建议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期刊作为一级期刊。[8]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模糊,既然是划分级别,就应该有一个以上,即有一级就应该有二级,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并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确定的“重要期刊”与我们编辑学界的界定不可能是一样的,应该还要深刻,更有根据。

5. 2001年,汪继南、张丽霞就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撰文认为:“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9]但文章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6. 2001年底,陈图文等撰文认为:“期刊级别划分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10]我们认为,陈图文等人所提的“期刊级别划分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是不科学的,应该说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是论文本身。

7. 2004年,傅锦彬、张磊等撰写了《高校如何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一文;[11]2005年,《重庆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傅旭东探讨了“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12]实际上,傅旭东在这里没有谈学术期刊分级问题本身,而是谈了与之相关的问题。

四、 结论

由上所述,许多文献从理论上探讨了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但实践者更关心如何确定学术期刊的级别,即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在矛盾方面都是有主次之分的。学者们所提出的众多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在确立学术期刊质量和级别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等量齐观的,它们之间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例如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该在注重学术创新程度的前提下,特别注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政治路线问题;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则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学术创新上,放在生产、技术、基础科学等问题的解决与阐释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按照宏观与微观、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门别类,然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出每一种学术期刊的得分。这样,在学术期刊级别定量分析确定之后,按照得分的多少,学术期刊的级别也就出来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系列工作都要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另外,以往国家各部门、各系统、各地区开展的多次期刊评估,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也是期刊分级工作中应参考的。我们认为在学术期刊级别评比中,各地、各系统均发现了不少学术期刊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即独具特色的栏目,这方面的学术水平也往往代表了国内甚至国际的最高水平,如地方文化研究,分布在各系统、各地区的某一方面的专家的学术成果就是这种“拳头产品”。这种情况在评比中应加以保护和考虑。有的学者提出一级(或者称“优秀”)占25%,二级(良好)占50%,三级(合格)占25%。[8]我们倾向这种观点。我们认为,级别评比应该包括所有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期刊,评比结果应该是“橄榄形”的,即两头小,中间大。

学术期刊的级别问题,历来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在学术成果鉴定、职称评聘、期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上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进行探讨意义重大。但学术期刊分级还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研究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来进行,以确保这项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期刊管理处.科技期刊无级别之分.健康报,19940201.

[2]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015.

[3] 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六条∥.张伯海.期刊工作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273278.

[4] 尹玉吉.学术期刊级别划分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9092.

[5] 于鸣镝.再论期刊等级.晋图学刊,1998(4):3435.

[6] 于鸣镝.试论期刊等级.晋图学刊,1996(1):55.

[7] 崔国平.也谈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编辑学报,2000,12(1):4142.

[8] 徐威,刘飚,胡健飞.与期刊级别有关的若干问题探析.青岛大学学报,2000(3):77.

[9] 汪继南,张丽霞.论期刊等级划分.情报资料工作,2001(4):55、57.

[10]陈图文,等.论期刊等级的划分标准与论文质量的考核.情报杂志,2001(11):74.

第2篇:科技期刊管理办法范文

自从1665年法国议院参事戴.萨罗所创办的《学者杂志》与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哲学汇刊: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今的探索、研究和劳动的若干总结》出现,学术期刊已经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学者杂志》于1938年停刊,而《哲学汇刊》一直出刊至今,所以它被国内外学术界与期刊界公认为世界卜创刊最早并且寿命最长的学术期刊。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现要晚于国外100多年,创建最早的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的《察世谷每月统纪传》,属于最早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应科学研究发展之需要而出现的一种刊物存在形式,是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承担着思想文化和科技成果的传播功能,承担着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示范作用,是学术创新与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并且与学术研究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学术期刊评价则是学术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学术期刊自产生起,就成为人们获取和了解学术研究最新进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术期刊产生初期,期刊种类比较少,数量也不多,依托其承载的各种学科信息相对容易获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文化事业的突出猛进,学术期刊种类以及所承载的文献量急剧增长,据资料显示,1971年世界各国出版的期刊总数已经达到约20万种,科技期刊有8万种左右<<}。面对诸多的文献数据,如何更快、更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成为学术研究人员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筛选出影响力大、利用率高的期刊,使研究者快速、方便、有效地获取学科研究领域内价值较大的信息数据,成为文献学与信息情报学学科研究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评价应运而生。因此,一般认为,学术期刊评价是学术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出于研究者对文献信息的迫切需求而对期刊进行筛选的一种行为,它是信息发达的必然结果,是学术期刊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要求。

二、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1934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文献聚散定律”开启了期刊评价的先河,出现“核心期刊”概念。我国期刊评价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践行都要晚于西方,并且也都源自于西方。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核心期刊概念的引人,评价实践则兴于1981年《世界图书》杂志主编陆伯华对国外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并刊发了专辑。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了两大主要体系,即政府主导的定性学术期刊评价与各学术团体主导的定量学术期刊评价。

(一)政府主导的定性期刊评价

政府主导的定性期刊评价工作始于1964年,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出版的《检索类期刊质量要求》为标志,该文件对期刊的政治质量、编辑质量以及印刷质量等方面进行规定。1988年,新闻出版署出台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提出所有期刊都应遵守的规范与标准,为后期学术期刊的评价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种期刊评价应是“合格评价”,主要是对期刊质量、编辑出版过程和发行服务质量等进行系统检查,通过对期刊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使各类期刊互相学习不断提高期刊质量。1992年,原国家科委颁发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这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第一次由政府的期刊评价体系12],该体系提出四个评价标准,即政治标准、学术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1994年,原国家科委在对该评价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卜又颁发了《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l,〕,1996年又出台了《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这两个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标准,成为我国此后较长时期内进行各种期刊评价工作的重要指导准则,并对我国期刊结构的优化、期刊编辑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各行业组织、学术团队主导的定量期刊评价

政府主导的定性期刊评价关注更多的是期刊的管理,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对期刊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然而这与社会对学术期刊的功能期望并不一致。学术期刊本身就起源于科学研究社会化交流的需要,没有社会对学术交流与学术思想传播的需求,就不会有学术期刊的产生,社会性是期刊存在的基础,也是期刊发展的源泉。因此,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应与社会期望相一致,对学术期刊的评判更应该把其能否实现社会功能、满足社会期望以及实现满足程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学术期刊评价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基于学术期刊评价的社会性需求,学界开始引进“影响力”概念对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与社会定位,这在一定程度卜反映了学术期刊社会功能的实现以及实现程度。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此为标志,全国大规模的期刊定量统计与评价序幕由此拉开。目前国内期刊界、学术界普遍公认的有七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分别为:(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首次编制出版;(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每两年一次;(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出版;(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出版;(5)《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6)《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03年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首次出版,当时名称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9才更为目前名称;(7)《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并出版。

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学报产生的影响

(一)学术期刊评价制约了高校学报对本校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以自己校名命名、主体反映本校科研的刊物,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国学术期刊中由普通高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1000多种,学报占据500多种。高校学报已成为学术期刊阵营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学校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学报对学科建设具有很大带动作用。首先,高校学报通过宣传学科建设成果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高校学报凭借自身学术信息平台能及时将各学科尤其重点学科的学术成果迅速传播,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学科的影响力得以扩大。第二,高校学报通过优先发表本学科相关学术论文,及时报道对该学科研究进展情况,对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起到引领作用,形成学科特色。第三,高校学报作为科研信息交流平台,使学校教师与科研人员从中获取更多相关学科的信息,掌握本学科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前沿,有利于在此基础卜快速研究出新成果,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根据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期刊层次由高到低依次是国外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国内专业性核心期刊、国内其他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因此,高校校内的作者往往优先投稿于专业性核心期刊,并且在核心期刊论文奖励制度的引导下,非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也很难吸引到本校内的优秀稿源,无法发挥反映学报的窗口功能,也限制了其推动本校学科建设的作用。

(二)单一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使学报办刊定位不清

高校学报是高校依据本校学科特点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即学校涉及的主体学科专业,在学报刊发文章中都有体现。教育部对学报的定位使它具有了学科众多的“综合性”,但同时造成高校学报“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对此问题,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倡导“名栏”与“名刊”工程,其目的在于鼓励学报彰显各自特色,提倡学报摆脱学报界出现的同质化、栏目雷同、大拼盘的局面。学报界开始向特色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有些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得到很高评价人选“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如《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的“三农问题研究”,但其中不乏一些地方特色的研究由于参照统一的期刊评价标准,从而该特色栏目对于学报整个影响因子的提升贡献很小,挫伤学报发展特色栏目的积极性。如《丽水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舍族研究”虽然许多文章是由该研究领域的名人专家所写,学术质量过硬,但在2010-2014年刊发的所有相关研究的论文中,最高下载频次与最高被引频次都不理想。而专业性期刊的影响因子远远高于学报类期刊。在此导向下,许多高校学报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进而把“专业化”作为办刊目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为了走专业期刊道路,已经明确不再接受非“国际关系”学科类的投稿,学报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社会功能也逐渐丧失。足以看出,高校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清,盲目徘徊,在“综合性”、“特色化”“专业化”中举棋不定,没有明确一致的指导思想,反而为迎合当前与资源分配密切相关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偏离科学合理的轨道,扭曲了学术研究的本意。

(三)完全量化的学术期刊评价制度使高校学报学术性渐行渐远

1998年,由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二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可见,高校学报的本质属性在于学术性。然而,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基本都采用数据统计方法,以被索量、被摘率、被引率、载文量以及影响因子等作为数据遴选指标,高校学报的内容本是涉及本校各个学科领域,具体到某一学科领域内发表的论文数量自然是无法与专业期刊相抗衡,所以学报在引用率与被摘率等方面的指标数据都偏小,自然也就很难成为核心期刊或排名靠前者。众所周知,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资源分配密切关联。高校内外任何一位学者所能拥有的全部资源,如职称的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研究生指导资格以及国家和社会所能给予的种种荣誉与地位等等无一不是与所的多少以及所发论文期刊的级别密切相关。一些高校实行的重奖核心期刊论文制度是最好的例证。期刊界内评价学术期刊级别高低也是以影响因子的大小、载文量的多少等数量指标为依据,当前的各种学术期刊排名榜都囊括了卜述量化指标。在此导向下,高校学报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特征,非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为能进人核心期刊方阵中,都在努力迎合核心期刊的一些遴选指标,通过各种方法甚至不正当手段如互引、自引或者花钱买引用等提高各种影响因子和统计指标。有些高校学报甚至改变办刊宗旨,纯粹围绕“核心期刊”指挥棒调整栏目,却放弃自身多年培育并发展起来的精品栏目以及重点科研优势,其结果使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坚持学术质量与学术价值的办刊理念演变成为追逐“名家名稿”“热点焦点”被引被摘等影响力的功利性诉求,高校学报的学术性本质渐行渐远。

(四)外部评价的主导性导致学报在高校内的边缘化发展

高校学报身处高校,但与高校其他部门相比有明显的区别。由于高校学报水平是由外部评价机构根据学报往年相关数据来裁定,而且虽然学报编辑部行政事务管理权属于主办高校,但在业务层面更多是由新闻出版部门管辖,因而难免出现学报编辑部门的工作未能引起主办高校领导的充分重视,最后形成学报编辑部在高校内被置于边缘化发展的局面。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有关高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曾明确指出,“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在职务评聘、考核评定、项目申请等方面应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并且之后于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相关文件重申了学报编辑人员属于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校应该重视,并给予其与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待遇。但从各个高校学报的发展境地来看并不理想,很多高校无视文件规定,学报编辑部门依然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在编辑部的编制卜一再设关卡,许多编辑的职称评审受分配名额限制而迟迟不能评聘,在科研项目申报以及出国访学等项目申请中也都没有把编辑人员考虑在内,使学报编辑队伍人员感觉没有发展前途,对或缺人员难以引进,即使在岗人员也人心不稳,影响了整个学报编辑队伍的健康发展。总之,外部评价体系的主导性以及学校对学报编辑部门管理的多重性使学报部门在高校发展中备受漠视。

四、学报应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发展对策

(一)正确定位,利用优势学科办出学报特色

定位是给事物明确一个位置,它是事物发展的逻辑起点。期刊定位是期刊创办者根据市场情况,确定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主要栏目以及主要内容。定位是一种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明显标志,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显示出自身的价值,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一般期刊是这样,高校学报也亦如此,并且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期刊群体,其定位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发展目标相一致。总体来讲,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有综合类院校与专业院校之分,高校学报办刊应根据所在高校的发展目标而确定自身定位,然后在同类高校学报中争创一流。对于专业特色比较明显的专业院校,依托本校多年学科专业性优势,办成专业性期刊也是顺利成章之事。而对于诸多综合性较明显的高校,专业设置较多并且重复,如果要办成专业性期刊一是没有条件,二是也没有必要,并且也不现实。这类高校学报应深人了解本校重点学科现状,依此明确本校的学科优势以及潜在发展方向,进而在栏目设置时向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倾斜,同时适当兼顾新兴学科建设,办出特色。同时,学报的特色栏目又可以推动优势学科建设。比如,河北科技大学的省级重点学科是化工专业,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围绕本校的化工学科发表了大量化学、化工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不仅有力地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同时该学报在化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也逐渐得以扩大,影响因子也大幅提高[4]0

(二)努力创新,坚守学术质量生命线,杜绝学报学术失范

学术质量是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学报必须努力提高学术质量,以高质的学术性刊物来发挥对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传播交流作用,发挥对本校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进而提升学报在高校中的地位,使学报能够良性循环发展。然而,当前学报学术质量的评价采用与所有学术期刊统一的评价体系。出于功利性需求,学报以评价指标作为办刊导向,过分注重指标的统计数据,导致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学报学术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学报要努力创新,坚守追求真理、宣传真理的精神,以服务于学术研究为宗旨,以提高学术质量、提高学术水平为办刊目标,为学界营造良好的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研究氛围,拒绝刊发低水平重复性论文,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编委会集体定稿制等方法采用稿件,坚决抵制人情稿、关系稿、造假抄袭稿,杜绝学术腐败的滋生。学报编辑部应建v.权威专家对稿件的匿名审稿制度,以达到客观、公正筛选稿件,保证学报稿件的学术质量;学报必须引进培养优秀的编辑人才,学报刊文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稿源,另一方面还决定于编辑人员的素质,编辑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文字功底深厚、科研能力强、信息收集能力强等方面的素质,只有具备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才能保证学报办刊水平和学报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正确认识学科差异,尝试依从学科特征评价,改变量化准则

在当前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都被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量化指标,因而各高校学报也把影响因子作为一普适的学术期刊评价工具进行评价,然而这实际卜并不科学。因为不同学科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其学科领域论文的影响因子也是千差万别的,尤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学科的论文受关注的程度往往高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一些基础学科的论文,因此在被引用的相关数据卜,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不同高校的优势学科、学科传统以及学科结构是不同的,必然所主办的学报对卜述两类论文的比重划分也会很大不同,结果出现注重基础研究或者文史哲学科的高校学报处于不利地位,而注重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学报处于有利地位,两者之间影响因子的差别有数倍或十倍之多。为了能有效地抑制给学报办刊带来的不良导向,采取分学科评价更有意义,这样可以避免把学科研究规律差异带来影响因子的巨大差异等同于学报本身的质量差别。

(四)遴选学报评价专家,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