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
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增长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其中制造业的发展显得十分的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特别是在对外资的大量引进上,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的外资进行直接投资的流入的国家。另外,近几年,很多的热钱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涌入到了我国的金融市场,涌入的这些资金也使得我国在外汇储备上的数量实现了很大的增长,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全球经济大国的地位
(一)我国所显示出来的全球性制造大国实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制造业在1990年的增加值只有1170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综合的2.6%;到2001年时,我国的制造业的增加值则达到了2.3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的20.7%,并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制造业的大国。另外,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结果指出,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来说,我国制造业在1980年到2010年期间,贡献率平均达到了32.1%。目前,我国在制造产品产量的种类业同样居世界第一,种类达到了220多种,这也使得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的全球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从1990到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从1.8%提高到了4.7%。
(二)我国在全球投资大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就我国吸收外商的直接投资的情况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还不到100亿美元。而后在2012年,我国所吸引到的外商投资的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这一数字也占了全球跨境的直接投资金额的8.9%,排名世界第二。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吸引到的外商的直接投资的存量已经达到了8320亿美元,占到了全球的3.7%,排名世界第六。2013,全球的直接投资下降,我国继续保持了5.3%的外商投资的增长率,同时1176亿美元的外商实际投资还创造了历史的新高,这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作为发展我国家当中的最大的投资东道国的地位。
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选择了向国外扩大市场和投资规模。在2003到2012之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从23亿增长到了842亿,占全球的比重也从不到1%提高到了6.1%,并排名世界第三。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的存量高达5319.4亿美元,占到了全球比重的2.2%,排名世界第十三位。在2013年,我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去实现新的突破,相应的投资规模达到了902亿美元,这也使得我国在全球跨境的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我国正式跻身于全球金融大国行列
本币在全球的影响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去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区域双边和多边的货币互换,本币的跨境贸易的结算等众多方面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2013年,人民币也首次超过了港元和瑞典克朗成为了全球十大交易的最频繁的货币之一,排名第七,每日平均的人民币交易额达到了全球交易的总量的2.2%。
另外,在跨境贸易的支付当中,人民币所占的份额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09年七月,我国启动了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试点,自启动以来,用人民币来作为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的结算业务也获得了持续的增长。2011年的同比增长率就高达394%,实际的结算金额达到了2.5万亿元,这一数据也相当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当年的总额的10.5%。随后,2012也继续保持着41%的增长率和2.94万亿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这一金额还创造了跨境人民币的结算额的新高,相当于2012年贸易额的12%。
二、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计算显示,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的速度从1980到2012间达到了10%,这一期间我国对世界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13.4%。同期,全球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是3.2%,其中0.42个百分点是来自于我国经济的增加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量所占到的全球增长量的比率逐渐的上升。这一指标从1980-1990年期间的3.8%,在1990-2000的十年时间里提高到了9.2%,并在2000-2010年期间达到了20.9%。随后,这一指标继续上升,并在2010-2012年期间上升到了25.2%。
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包含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的情况下,在带动全球的经济走向复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步的回落,但是由于经济的规模在持续扩大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率继续地保持着上升的势头;第三,我国在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上取得了明显的上升,并且超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另外,我国的经济增长也逐步地改变了全球经济中的“南北”格局,促使了全球经济的重心的“东移”。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发展我国家的经济地位。
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开幕式上,主席用“四个进程”“五个新的起点”向世界阐释中国的过去、标注中国的未来,深刻揭示出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世界的贡献一定会越来越大。
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壮丽征程。主席回顾几十年来的中国进程,深刻指出,这是探索前行的进程,这是真抓实干的进程,这是共同富裕的进程,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2011年至201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3%,每年增量相当于贡献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事实证明,中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不仅是自身需要,更会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以及同世界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经济走向受到外界关注。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7%,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位居前列;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4.1%,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完全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凤凰涅,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这个机遇,是中国发展新起点的机遇。主席强调,经过38年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新起点上,中国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引领的,必将是中国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2014年全球贸易形势展望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在2013年上半年的经济复苏势头较弱,使得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2.1%,直到2013年下半年世界经济才呈现较明显的复苏迹象,中国、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经济逐渐稳步回升,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显著高于2013年。受发达国家需求减弱和新兴国家增速放缓的影响,2013年世界总出口增长率从2012年的3.1%减小到2013年的2.3%,使得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还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随着欧洲和美国等传统消费大国的进一步复苏,全球贸易形势在2014年将会有所改善,2014年全球出口增长率将明显高于最近两年的水平,这一良好势头有望延续到后续几年。
尽管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有望加快,但世界贸易形势仍然面临许多风险。全球经济的复苏力度依然不够强劲,发达国家难以在短期内突破现有发展瓶颈,美国即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难以估量的不确定性,这会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给贸易形势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以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较高,而新兴国家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在上述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必抬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全球贸易的复苏。
二、2014年中国贸易发展形势
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角度看,2014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可能为负数。2009年净出口贡献率一度达到-37.4%,除了2010年回升到4.0%外,最近三年的贡献率均为负数,2014年同样也存在净出口负贡献这一现象。净出口负贡献只是说明当年的净出口增量少于上年,这只是表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而不是外需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自2014起的最近几年,中国出口会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但进口增速可能会更快,进口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会日益凸显。随着国内制造业产业机构升级的推进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中国出口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会逐渐升级,同时由于中国又不断面临贸易顺差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进出口平衡会成为外贸政策的主要方向,这势必导致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口将主要从弥补国内生产要素缺口、培育内需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等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动力支持。
考虑到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在这里需要对中国的出口形势给予特别关注。如表1所示,中国对全球出口的增速从2007年的25.7%快速滑落到2013年的7.9%,2014年1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增速有回升的趋势,中国出口目的国的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中国对香港的出口增速在2010以后几年相对较平稳,对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则出现大幅下滑,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出口增速则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在2014年及未来几年内,来自新兴国家的需求将成为中国出口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主要出口品将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稳步转换。中国在2012年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在2013年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贸易大国。但是同美国和德国相比,中国的贸易总额虽然领先,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低于这两个贸易大国,美国和德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品,而中国的出口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积累进程的推进,中国将逐步迈向更高层次的出口结构,但是出口商品升级过程依然相对比较漫长。
三、2014年中国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是中国贸易2014年面临的最主要挑战。首先,随着中国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被削弱,与此同时,拉美和东盟等地区的国家正在不断抢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中国沿海城市的制造商不得不将工厂迁往成本较低的内陆地区或者柬埔寨和越南等成本较低的国家。其次,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在2014年都处于经济发展挑战期,进口需求的增长幅度必然有限,中国出口企业在巩固既有市场份份额和开拓市场方面都有不小的压力。再次,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在巨大的失业压力面前势必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会随之增加。最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给中国贸易盈余带来空前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会减少进口,这有助于拉动国内消费,但是出口成本的上升将显著削弱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 影响 对策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空前高涨。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来发展本国经济。但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平等的贸易体系、不平等的金融体系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全球经济失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近期提出的概念,是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出现净逆差或净顺差。2005年2月,时任IMF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经济失衡”一词。拉托还明确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以中国为首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则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据中央银行的《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中国利用优惠的税收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坚挺的人民币币值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等这些国际投资家理想中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境外投资者的蜂拥而至,理所当然就成为全球经济失衡中最大的顺差国和债权国。
然而中国政府在持续顺差和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贬值风险。事实上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将美元贬值的方法,免除自身大量债务。美国通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办法以及宽松的量化货币政策,不但转嫁了国内经济风险,变相获取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成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出口,减少了贸易逆差。
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
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巨额逆差、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常账户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目前,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中国和日本则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为总量失衡,即全球性储蓄、投资、生产、贸易失衡带来名义总量失衡,如汇率、利率的不确定性波动风险。一是全球性的贸易收支失衡,尤其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日本、中国等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这种失衡将对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不确定影响,进而破坏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和环境。如美联储2010年11月宣布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计划,总计将采购6000亿美元的资产。二是美国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据美国政府的估计,未来10年的美国财政赤字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将推动长期利率水平的上升,从而抑制美国的消费和投资并对美元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是系统性失衡,即全球化的利益和压力不平衡增大了系统风险。服务全球化在推动虚拟经济、金融市场、资讯和物流体系的全球一体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的同时,也带来全球性高端业务的进一步控制、分化和压制;大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并通过跨国投资带动产业、技术、知识、人员和管理模式跨境转移的同时,也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的制度失衡。一方面,全球化使世界越来越像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村”;另一方面,这个“地球村”又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制度性根源,失衡不断通过各种危机、冲击或动荡进行调整从而恢复短期均衡。
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外部平衡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已成为棘手问题。中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在2006年2月底首次超过日本以来,一直位居全球第一。不仅很大程度上使我国货币当局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而且造成了较大投资效率损失。目前冲销操作也很难持续。一方面,随着中央银行票据累计发行额的不断提高,货币当局除了面临票据到期带来的压力外还面临着利息支出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不断购入低息的中央银行票据,商业银行的收益性降低,还损害了商业银行本来的融资机能,不利于金融体系改革。
(二)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内部平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奉行高储蓄、低消费,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拉动。实行宏观调控后,出口的高速增长更是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如2005年前3季度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80%。只是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失衡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外贸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由正转负,扩大内需才逐步提到经济发展的日程上来。2007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5%,比2005年减少3/4。2009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52.5%,消费对GDP的拉动4.6%;投资对GDP的贡献率92.3%,投资对GDP的拉动8%;出口对GDP的贡献率-44.8%,出口对GDP的拉动-3.9%。
(三)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中国经济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不平衡,或者说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构性问题。多年来,针对出口企业的补贴政策,刺激了资源过度流向了制造业,造成制造业产能过剩和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投资过热现象凸显。但所谓的投资过热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都是结构性的,即都是针对制造业、房地产业而言。另一方面,中国存在的看病难、乘车难,以及居民对教育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不满和抱怨,这些无不反映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包括生产效率低下和产能不足的现状。
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将长期影响到世界及各国的均衡性和持续性发展。中国与欧美各国频繁爆发的贸易摩擦以及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热度不减的关注,都表明了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内部平衡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消费模式,扩大内需,促进国民消费,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内部平衡。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会增大经济发展的风险。推动形成内需拉动的经济平稳增长模式始终是中国当前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向。 应重视扩大内需的作用, 适当调整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以扩大内需为主。一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鼓励居民消费。二是加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增加国家各级财政对教育、科技和职业培训的公共支出,并鼓励企业及社会资金投资于教育和科技事业。三是积极推进价格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地方政府行为引导到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的外部平衡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增强汇率弹性,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防止因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外汇储备资产的缩水,实现经济发展的外部平衡。在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对外投资,适当地调整外汇储备的规模和结构。此外,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加强同其他有关国家的磋商, 敦促美国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国内储蓄率,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扩大进口,争取打破美、日等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专利技术,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积极扩大对石油、黄金、铜等稀有金属的进口,严控稀土、煤等稀有资源的出口。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国对美外贸顺差逐年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因此,中国应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使自己从“加工工厂”转型为“贸易工厂”,这有利于减少外贸顺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首先是加快促进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装备制造、纺织产业等,并且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研究;其次是调整贸易策略和关税壁垒,应进一步调低出口退税率等出口照顾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应适当调低部分产品的关税税率,制定进口鼓励政策以刺激进口。最后,采取适当措施加快推动国内优质企业继续进军海外、扩大QDII规模等。
调整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内、外资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鉴于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施的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各级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吸引外资数量的增长而采取各种各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土政策”,要将吸引外资的方向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
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上保持渐进式的步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更多的是由美国消费过多以及中国储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所致,而非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且人民币自2002年以来一直持续升值,尤其是2010年以后,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这对国家经济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若人民币汇率继续大幅加速升值,将会给处于困境中的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沉重的包袱。因此,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方面应当使用渐进式的改革步伐,时刻把保持本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为了抵消人民币升值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紧缩效应,中国政府必须利用财政政策刺激内需。
(三)加速城市化进程,改革金融体系
城市化的目标是提高国内消费,改革金融体系的目标是更好地利用经常账户盈余所提供的储蓄。提高城市化率的一个直接作用是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也就是说,城市化可以“无成本”地提高进城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相应提高全国的人均收入。因此,城市化将带动全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落后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国民储蓄的浪费。如果中国的金融体系很发达,则出口带来的大量外汇就会变成银行发放的贷款或资本市场的融资,使得企业和居民可以购买国外产品,我国的贸易盈余就不会那么多。也即是,如果我们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不会积累那么多外汇储备。中国金融体系的问题之一是缺少中小银行。目前,中国只有18家主要商业银行,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相比之下,美国有7500家商业银行、886家存贷协会、400 家互助储蓄银行和9900家信用社。
建立更多的中小银行有利于改善中国的经济失衡。首先,中小银行更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我国近年的储蓄率超过50%,而国内投资率只有42% 左右,因此每年有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近10%的储蓄没有得到利用。其次,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强,相同数量的资金,投到中小企业比投到大企业更能增加就业。就业多了,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就会提高,这就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实现提高国内消费、减少出口的目的。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长期性,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和内外不平衡,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和抗冲击能力,以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The Multilat eral Consultation on Global Imbalances, IMF Issues Brief April 2007. IMF working paper,2007
2.中国新闻网.
相对于世界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程度,2009年拉美经济形势并非最严峻。外源性危机所造成的最强冲击不是通过传统渠道——金融市场,而是通过实体经济传导的。由于反周期的经济措施应对及时,经济活动下降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小于预期,通胀率下降有利于保护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社会形势的恶化不像原来预计的那样严重,拉美国家较为顺利地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10~2011年拉美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当前全球经济中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亮点。
拉美与其贸易伙伴:此消彼长,格局悄变
事实上,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发展体系。尤其是随着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拉美对外贸易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不仅体现出新兴经济体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上升,而且表明通过“南南合作”中的贸易与投资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了紧密的经济联系。
根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数据,2011年全球GDP增长4.4%,其中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及其他)拉动1.22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拉美和加勒比、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东和北非、中东欧)拉动3.18个百分点。后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拉美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和9%,这足以说明现阶段亚洲和拉美地区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诸如美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占拉美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表1所示,美国虽然仍是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其所占份额已经显著下降。从出口看,2000~2010年美国占拉美出口总额比重从59.7%降至39.6%;从进口看,美国所占比重从50.4%降至29.1%,两者均下降约20个百分点。然而,同期亚太地区和拉美国家内部占拉美进出口的比重均显著上升。
从长期趋势来看,美国占拉美出口市场份额的比重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将降至28.4%,预计届时中国占拉美出口市场份额为19.3%,欧盟占13.6%;同期,拉美从美国、中国和欧盟的进口将分别达到26.1%、16.2%和14.0%。2014年中国将在进出口两方面都超过欧盟而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与拉美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差距将大幅缩小(图1)。近几年,除中国之外,印度、俄罗斯、韩国、伊朗、南非及部分东盟国家与拉美经贸合作的规模与深度也在快速拓展。
墨西哥在拉美对美国贸易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拉美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2010年,在拉美对美国的出口中仅墨西哥一国就占到64%,第二位的是安第斯国家,占比17%,位居第三的是南共市国家,占比8%。从进口方面看,在拉美从美国的进口中,墨西哥、南共市国家和安第斯国家分别占比为55%、16%和12%。
拉美地区与美国的贸易盈余主要归因于墨西哥所获得的巨大盈余,其次是委内瑞拉。2010年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对美国的商品贸易盈余分别达到663亿美元和221亿美元,而仅墨西哥一国的贸易盈余就比其他拉美地区的总量都大。与此相对,自2007年以来,南共市国家整体与美国的贸易处于不断增长的赤字状态,这种趋势在两个最大的南共市国家——巴西和阿根廷体现得最为明显。2010年巴西和阿根廷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分别达到114亿美元和36亿美元。
总体上看,在拉美向美国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占比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墨西哥的出口中制成品占比很高,特别是中、高等技术制成品。如果将墨西哥排除在外,那么,该地区向美国的出口组成更近似于拉美对中国的出口模式(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进一步而言,即使排除墨西哥,其他拉美国家对美国的出口组成也是各不相同的。中美洲和多米尼加的出口中,制成品(主要是诸如纺织和服装的低技术制成品)占比最大。而安第斯国家的出口几乎全部由初级产品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组成,例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就是原油。根据拉美经委会数据,2008~2010年,年均向美国出口的前五种商品占总出口的比例最大的三个拉美国家就是委内瑞拉(97.4%)、厄瓜多尔(89.4%)和哥伦比亚(78.9%),而出口商品集中度较低的国家有阿根廷、巴西、多米尼加、墨西哥和秘鲁。而且,在拉美地区墨西哥是与美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的国家,特别是在汽车部件和电子机械行业,而其他具有较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国家还有巴西(如在汽车、化工等行业)和多米尼加(如在电子产品、塑料和造纸行业)。
南共市国家决定了拉美与欧盟的贸易模式
同样,拉美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也集中在少数国家,南共市国家几乎占到拉美对欧盟贸易的一半。2010年南共市国家、安第斯国家和墨西哥位居拉美对欧盟出口的前三位,占比分别达到47%、17%和14%。从进口看,南共市国家、墨西哥和安第斯国家位居拉美从欧盟进口的前三位,占比分别达到45%、24%和13%。
关键词:世界经济;金砖四国;通货膨胀;发展动向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5-0051-04
近年来,以“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欧元区、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受2007年以来石油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金砖四国”通货膨胀水平明显上升。在全球经济联动性加强的情况下,我国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全球通胀形成的外来压力以及“金砖四国”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保持足够重视。
一、“金砖四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与日俱增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金砖四国”的表现可谓让世界惊叹。 中国实现了3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历史奇迹;印度经济近几年也保持了高速的发展;俄罗斯被称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巴西近年也摆脱经济停滞逐步走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从全球增长态势看,“金砖四国”经济实力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降低, 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GDP所占世界份额则同步下降。
“金砖四国”中除中国速度的迅速发展举世瞩目外, 印度经济发展十几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2007年高达9.2%。中、印已成为全世界投资最具吸引力的3个国家中的两个(另一个是美国)。俄罗斯经济近7年来也保持了高速发展,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8%,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巴西发展相对稍慢一些,2007年经济增长也达5.4%。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金砖四国”外汇储备无一例外都有增长,截至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5282亿美元,俄罗斯4764亿美元,印度2932亿美元,巴西1875亿美元。相比之下,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的外汇储备仅为735亿美元。
二、中国与印度、俄罗斯、巴西三国经济关系日益紧密
作为最大的和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经济贸易依然占很大比例。2007年,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与中国贸易总量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6.4%、13.9%和10.9%, 合计高达41.2%。 但是,随着贸易多元化格局初具雏形,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辐射范围和力度逐年扩大, 除中国在美、 欧等传统贸易伙伴贸易总额中的占比逐年递增外,中国对印度、俄罗斯、巴西三国的影响也在悄然上升, 这一点在各国对中国进出口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见表2)。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石油进口国,石油生产量约占世界4.3%,而消费量却占世界8.8%。同时,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自2003年国外进口矿比例就超过了50%,2007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3.26亿吨, 中国铁矿石消耗量已占世界的47%,从进口来源来看,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以及“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和印度进口铁矿石。俄罗斯石油在中国能源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能源部门有关专家表示,2015年前,俄罗斯石油在中国市场所占的份额将占到15%的比重, 出口总量有望达到5000万吨。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进口的铁矿石越来越多。 目前铁矿石的进口占中印贸易合作的65%, 而从巴西进口的铁矿石已占进口总量的25%, 俄罗斯铁矿石也作为国内钢铁企业的新选择,2007年俄罗斯共出口铁矿石2550.17万吨,其中对华出口量居首,为572.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17倍。
2008年5月16日,“金砖四国”外长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举行会谈, 这是四国外长在联合国框架之外的首次会晤。四国外长还商定,他们除继续在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再次会晤外, 还将在印度举行下次会议。会后,四国外长发表了“联合公报”,强调“四国开展对话系基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对解决全球发展领域的紧迫问题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对话的前景广阔”。随着“金砖四国”在全球影响的增强, 四国已经注意到相互间加强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给“金砖四国”经济带来挑战
2007年以来,受能源、粮食和金融三重危机的困扰和冲击, 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衰弱态势,“金砖四国”经济也饱受困扰。2007年下半年以来四国通货膨胀水平明显上升,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也给“金砖四国”经济金融形势带来冲击,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加大。
2008年年初以来, 中国经济在紧缩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开始呈现放缓态势,第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了10.6%, 较上个季度低0.6个百分点。IMF最新预测显示,2008~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分别放缓至9.3%和9.5%。从印度的情况来看, 经济增长势头依然旺盛。 第一季度印度的实际GDP同比增长了8.7%, 较上个季度高0.3个百分点, 但考虑到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IMF则预测印度2008~2009年经济增长可能分别放缓至7.9%和8.0%。但是,“金砖四国”中的另外两个国家却呈现出不同的光景。得益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发展依然快速。第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达8%,较上个季度高0.2个百分点。巴西1~2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了8.7%和9.7%,其中资本品同比分别增长了15.04%和24.96%,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1.8%和12.19%。
受全球通货膨胀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影响,“金砖四国”通胀形势较之发达国家则更为严峻。从2007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情况来看,“金砖四国”CPI均大幅上涨,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CPI由2007年1月的2.2%一直上涨到2008年3月的8.3%,4月继续上扬, 达到8.5%,虽然5月下降到7.7%,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很大。 俄罗斯2008年CPI从1月的12.6%上扬到3月的13.3%,IMF在4月9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08年俄罗斯的CPI将达到11.4%。 印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08年3月CPI达到7.9%, 远高于2007年全年的6.4%。 同样的,巴西面临通胀的压力迅速加大,2008年5月CPI达到5.6%,高于4月的5.04%,是2006年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IMF也预计2008年巴西的CPI会达到4.8%, 高于2007年3.6%的水平。
四、“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与货币政策
2008年,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受发达国家经济减速的影响,“金砖四国” 经济增势将减缓。2008年4月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计从1月的4.1%下调至3.7%, 比去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预测美国经济增长为0.5%,大大低于2007年2.2%的水平。该报告预测中国增长9.3%,回落2.1个百分点(如果按照2007年中国实际增长11.9%来计算, 则回落2.6个百分点);印度增长7.9%,回落1个百分点;俄罗斯增长6.8%,回落1.3个百分点;巴西增长4.8%, 回落0.6个百分点。
2008年以来,在CPI及通胀预期不同程度上升的压力下,“金砖四国”纷纷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屡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已达17.5%的历史高位;印度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继6月11日加息后,24日印度央行再次大幅升息, 将基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至8.5%;俄罗斯也在近期陆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7月11日,俄罗斯再度加息,将再贷款利率从10.75%提高到11%, 这是俄罗斯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巴西为了抑制经济过热, 三年以来首次采取金融紧缩政策, 分别在4月和6月两次加息, 其基准利率已达12.25%。四国央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对最近几个月CPI持续上升有所担忧。从总体上看,“金砖四国”经济均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未来一段时间内,从紧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
五、印度、俄罗斯、巴西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传导及影响
“金砖四国”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国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他国产生影响。 我国每年都要从俄罗斯、巴西等国进口大量的石油,从巴西、印度等国进口铁矿石,高涨的石油和铁矿石价格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印度、俄罗斯、巴西经济环境的变化将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影响我国:
1. 通过贸易途径影响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由前面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 中国与印度、 俄罗斯、巴西三国的贸易近年来悄然上升。印度从中国进口占该国进口总额比从200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9.2%, 俄罗斯从1.9%上升到7.1%, 巴西则从2.2%上升到8.7%。 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印度、 俄罗斯与巴西三国的经济稳定快速增长都面临不小的压力,加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影响,这三国内需的下降势必影响对我国的进口进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了4.1%,自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已累计升值15.1%,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的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也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 通过能源和资源类产品价格途径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2007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1453万吨, 占进口总量的8.9%, 从巴西进口石油23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4%,预计2008年进口量还将继续上升, 而一直上涨的石油价格给我国通货膨胀带来不小的压力。另外,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和9.5%。今年2月以来,随着与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等矿业巨头的价格谈判落下帷幕, 国际铁矿石价格高涨65%, 印度等国近期加征出口关税更增加了我国钢铁企业的经营压力。 油价持续在高位上震荡以及猛涨的铁矿石价格, 不仅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而且提高了进口成本,价格上涨对国内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可低估。
3. 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情绪已开始抬头,我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遭遇的摩擦和阻力不断增大。在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 鉴于贸易保护对舒解经济不振所导致的国内政治压力或有一定帮助,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大国对我国企业在石油、 铁矿石等行业的投资一直保持谨慎态度, 中石油对哈萨克斯坦图尔盖石油公司的收购遇到卢克公司的极力抵制, 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建钢铁厂以及参股巴西国家黑色冶金公司(CSN)也屡屡受阻。
六、几点启示
针对当前全球通胀和能源及资源类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双重不确定性, 我国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全球通胀带来的外来压力和“金砖四国” 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保持足够重视,密切防范,谨慎应对。
1. 密切关注国际能源和资源类原材料价格走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对能源和资源类原材料进口, 要实行多元化战略以分散风险,必须稳定海外资源的供给,建立战略性物资的储备制度,改善进口管理的决策机制,克服世界市场高价时进口、低价时出口的怪圈。同时,要提高中国在关键产品上的定价权,加强和俄罗斯、巴西等能源出口国、资源类原材料出口国的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国外资源产业的投资,同时还应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2. 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对外向型部门的依赖,通过扩大内需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在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或衰退的背景下, 应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依靠经济的自生增长能力抵御外部冲击。适时培育国内微观主体竞争力,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逐步降低整体经济对出口和外向型部门的依赖程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抓住外需增长放缓的契机,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因势利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步伐,稳步推进税收、资源价格改革等结构调整举措,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和服务产业发展。
3. 以稳定预期为主, 谨慎把握紧缩性政策的力度、 节奏和尺度。 由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粮食、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 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有限。 中央银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稳定市场信心来稳定通胀预期。在国内通胀压力依旧严峻、银行体系流动性仍然偏高的情况下, 考虑到全球通胀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复杂影响,在提防“滞胀”风险的同时, 还应密切关注前期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 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动向, 谨慎把握紧缩性政策的力度、节奏和尺度,保证货币政策适时、适度。
4. 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多元化战略,加强“金砖四国”间的合作。扩大对外经贸往来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推进实施贸易和投资多元化战略。 在努力提高与发达经济体贸易附加值和层次的同时,着力加大与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区内贸易和投资的比重, 开拓具有替代性的进出口市场, 拓展国内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渠道。
参考文献: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8 April.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比较普遍,国外研究主要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的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的观点,并首先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中最具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单列出来。罗默把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首次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因素外,还包括了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贝克尔主张把知识分成内生积累的一般性知识和外生的知识两部分,均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扩展与知识的积累相互作用的理论。国内学者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有:黄鲁成、马丽等[1][2]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别对北京和宁夏进行分析,表明科技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米传民等[3]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江苏,表明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朱春奎、王海鹏[4][5]通过建立不同时间序列的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分别揭示了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王贻志等[6]把科技投入变量引入到生产函数中,测算出上海市各行业的科技投入的贡献率。罗佳明等[7]运用广义差分回归分析测算出1953~2001年间科技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7.16%。王宁、刘黎明等[8]对未来农业科技投入总量进行灰色预测,研究表明,现有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达不到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低需求,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步伐。本文主要利用全国和浙江2001~2008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灰色系统理论计算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2浙江省科技投入现状
浙江省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经费和科技人员等两部分。
2.1科技科技经费筹集
根据2001~2008年全国和浙江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发现,科技经费筹集额名义增长率一直都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从统计情况中看,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1年2589.4亿元到2008年9123.8亿元,增长了3.52倍,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2.15倍,相比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增长情况,浙江省在2001年至2008年,增长了5.43倍,而第一产业产值只增长1.66倍。各项指标都呈现一直增长的趋势,不过增长速率有快又慢,其中2004年、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第一产业产值出现较大波动,2004~2006年浙江省出现较大波动。总体来说,科技经费筹集情况较好,科技经费筹集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并不总是同步,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增长降速,主要是因为从科技投入到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滞后性,一般在科技投入高增长两到三年后,经济增长效益才能得到体现。2001~2008年的科技经费筹资和农业经济增长情况也说明浙江省重视科技投资,科技发展的研发后劲比较充足(表1)。
2.2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情况
科研经费的筹集额说明社会科技投入状况,但其中并没有完全使用在科学研究领域,而社会科学研发经费(R&D)更能说明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农业领域R&D数据统计收集存在一定困难性,所以本文主要是对全国和浙江省2001~2008年R&D经费支出和农业经济增长进行的统计。(表2)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1)2001~2008年间,全国和浙江省R&D经费支出都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全国的增长率较为平稳。2004年,全国和浙江省R&D和第一产业的名义增长率都达到最大,特别是浙江省,R&D达到48.59%。从另外角度也说明科技研发投入的快速增加能显著带动经济的增长。(2)2001~2008年间,全国R&D经费支出平均增长率达到23.7%,浙江省的平均增长率为34.19%,而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为11.83%和7.57%,R&D投入远远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3)浙江省R&D经费支出对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推动作用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3科技人员投入情况
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起着决定作用。2001~2008年间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平均增长达到17.24%,不同年份科技人员数增长率差异较大。2005~2006年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增长十分突出,主要与浙江省政府的科技人才政策相关。全国的科技人员数量从2004年后稳步增长。(表3)
3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用于控制和预测,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社会等研究领域。灰色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关联性及其量的测度,实现对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度来判定其联系的紧密程度。曲线约接近,数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小。
3.1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系统中各类因素数据因计算单位不同而差异较大,不便进行比较或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一般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通常采用均值法和初值化法,本文采用初值化进行处理。以全国和浙江省2001~2008年序列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其中全国和浙江省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用X0和X'0表示;研发R&D经费支出用X1和X'1表示;科技经费筹集额用X2和X'2表示;科技人员的投入用X3和X'3表示。X0和X'0是母序列,X1和X'1,X2和X'2,X3和X'3是子序列,建立序列表,经无量纲化处理后,形成相应的母序列和子序列(表4)。计算公式如下:X(k)=X(k)/X(0)(k=1,2,3,…n)(1)
3.2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我们利用灰色相关系数计算模型:ηi(k)=minmin|x0(k)-xi(k)|+ρmaxmax|x0(k)-xi(k)||x0(k)-xi(k)|+ρmaxmax|x0(k)-xi(k)|(2)对全国和浙江省的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计算。式中|x0(k)-xi(k)|为第k个点x0与xi的绝对误差,k=1,2,…,ni=1,2,3。将无量纲化后的比较数列与差值数列进行差值计算,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然后再求出minmin|x0(k)-xi(k)|和maxmax|x0(k)-xi(k)|。其中,min|x0(k)|是第一级最小差,表示在xi(k)序列上找各点与x0(k)的最小差,即跑遍k选最小者。minmin|x0(k)-xi(k)|为第二级最小差,表示在各序列找出的最小差基础上寻找所有序列中的最小差,即跑遍i选最小者。maxmax|x0(k)-xi(k)|是二级最大差,与二级最小差类似。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相应绝对差值如表5。在进行计算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前,需要预设分辨系数,一般用ρ表示,取值范围为0<ρ<1,ρ越小,分辨率越高,当ρ=0.546时,最优。这里我们取ρ=0.5。根据上述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Ri=1n∑nk=1ηi(k)(3)对计算得出的关联度按大小进行排序,看各项指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表6)上述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全国和浙江省科技投入中的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资额和科技人员与农业经济都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图1)。其中,全国R&D经费支出对农业经济产值的相对关联度为0.6383,科技经费筹集额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为0.7136,科技活动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联度为0.8584,相比全国,浙江省各项指标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都说明了科技活动人员对农业经济的推动力更大,浙江省R&D经费支出和科技经费筹集额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均高于全国水平,而科技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略低于全国水平。
4结语与政策建议
4.1结语
通过上面的相关性计算,具体结论有:(1)全国和浙江省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和以往研究得出的结果相一致。(2)在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科技人员数等因素中,科技活动人员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与全国相比,浙江省的各项指标关联度均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员是技术进步的能动因素,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急需大量科技人才培养,这也是浙江省增强农业经济的主要手段。
4.2政策建议
2009年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4%,农业综合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以往,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确实得到了快速提高,然而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们的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70%~80%。因此,要让浙江省农业发展水平真正达到先进水平,必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浙江省农业科技投入较低,与沿海发达省份也有一定差距,科研、开发和推广等资金不足已经制约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由于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工作,科研、技术推广经费、科研事业费主要由政府承担,这是世界绝大对数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专项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农业领域的投资,扩大农业科技资金来源,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在2011年第41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受到的热捧史无前例。达沃斯论坛年会历来被认为是世界经济权贵和精英们的狂欢派对,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只是达沃斯论坛的配角,多是应景陪衬。直到去年,达沃斯论坛才开辟新兴市场国家的专场研讨会,而今年则一下子设了四个有关中国的专场论坛,这在达沃斯论坛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出人意料。
中国构筑的新现实
本届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对这一主题的解释中强调,本届达沃斯论坛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崛起,它们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格局和全新的形势,人们必须调整思维模式、全球治理模式以及商业模式,来适应这种新形势。而对于新形势的解释,施瓦布则认为,“所谓新形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
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领导力在提升。世界经济论坛首席商务官罗伯特・格林希尔说,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正在新世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点从中国、印度等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达沃斯论坛上出席情况的变化可以看出来。中国代表团的人数是十年前的五倍,印度是十年前的四倍。这反映出中国和印度的全球领导力正在加速上升。
中国构筑了新的增长极。在本届论坛开幕的前一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公布了对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报告指出2011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5%,而发达经济体GDP增长仅为2.5%,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6.5%的水平。正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顾问朱民所言,“全球经济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增速’的特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增长极。
中国的增长势头迅猛。普华永道董事长丹尼斯・纳利在本届论坛的发言中指出,全球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们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很有信心。他们看到在世界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不仅抓住了促进增长的机遇,还表现出了积极的增长势头。
丹尼斯・纳利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普华永道在论坛期间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调查了全球1201名企业首席执行官,其中39%的人将中国列为未来增长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得票率最高,随后依次是美国、巴西和印度,得票率分别为21%、19%和18%。中国、美国和印度同时还被看做是未来原材料和产品最重要的来源地。
纳利因此得出结论:在首席执行官们的眼中,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将是未来真正的增长引擎。
中国开辟了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分量越来越重,全球经济复苏的质量和程度同中国经济表现和参与程度密切相关。很明显,中国凭借迅速提升的经济实力,开辟了全球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程度不可小觑。在谋求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中国参与将无法想象。无论如何,在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中国都将居于重要地位。
中国元素点亮论坛
本届达沃斯年会将“洞察中国”作为论坛的第一场讨论,正式点燃年会对中国热烈的关注。这场讨论也是围绕中国的四个专场讨论中的第一个,是达沃斯论坛历史上首次进行的一场全中文的讨论。不论是在有关中国的专题讨论会,还是在其他各场讨论中,“中国”话题无疑都是热烈讨论的焦点。
首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世界实现了繁荣共赢。2011年正好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中国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并且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经济规模第二大的经济体。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刚刚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2010年,中国年度GDP仍同比增长9.8%。
“中国赢了,其他国家也赢了”。这是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总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时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事实证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使中国受益,也为世界提供了发展动力和市场机遇。
通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工业产品生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拉米特别强调,中国以此为契机,成功带领数亿人摆脱贫困,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加入世贸组织还使中国获得了市场准入、贸易争端解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便利,也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帮助中国赢得了大量投资。
拉米强调,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决定了如果离开中国,世贸组织就不能称为“世界”贸易组织。
[关键词] 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TC指数;RCA指数;MS指数;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Trade in Servic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WANG Xin, YANG Huiying
Abstract: Trade in services is a new supporting point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reflects the soft power of a country or a region. Selecting the data from 2011 to 2014, the stud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rade in services in Heilongj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scale and sectoral structure with TC index, RCA index, and MS index. Based on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in the province, Heilongjiang should improve relat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ervice industries, increase investment in both capital and talents. It should also put in more efforts to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tap in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deepen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s in ways that help rai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rade in services fundamentally.
Key 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trade in servic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C index, RCA index, MS index, countermeasure
在经济逐渐转型的背景下,服务贸易渐渐成为各省关注的重点。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建国之初的经济强省、工业重镇,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尚待发掘。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应正视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的不足,实现从比较劣势地位向比较优势地位的转变。文章采用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分析,对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的不足进行探究,并提出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文献综述
中国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比较滞后,90年代后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际服务贸易体系。陈虹,章国荣(2010)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TC指数和RCA指数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念,全面考察了中国服务服务贸易竞争力因素,结果表明人均国民收入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作用最明显。肖德,叶茂升(2010)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借鉴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现初级生产要素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仍起主导作用。何骏,郭岚(2013)分析了23个主要贸易国家的面板数据后,指出服务业集聚对提升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引资战略和集聚战略的结合,可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董博雯(2015)指出服务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呈上升态势,但服务贸易额占比小,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阻碍因素仍然存在,以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实施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文章中大多数都重点研究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形成因素,对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只占较小篇幅,缺乏全面性和稳定性。本文将选取2007年-2014年近八年的数据全面研究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情况,并结合服务贸易竞争力常用指标和新形势下政府对服务贸易的政策调整。通过两者的交叉分析,才能更准确得达到研究的目的。
二、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当前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贸易已占60%以上,服务贸易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2011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从25.40亿美元增长至51.15亿美元,年均增长33.7%,黑龙江省紧紧围绕着“十三五”精神,通过扩规模、优结构、增动力、强基础和促平衡来健全服务贸易的促进体系。2015年,黑龙江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推动服务贸易积累式前进,滚动式发展,不断扩展突出龙江特色的服务贸易。
(一)规模分析
1.进出口情况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服务贸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好势头。从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来看,呈平稳上升的趋势。2007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为17.68亿美元,2008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18.96亿美元,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降为15.85亿美元,到2014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长到51.15亿美元,规模超过2007年水平的3倍。从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来看,逆差迅速扩大。2007-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2.1降为7.74亿美元,2010年有所回升,为10.35亿美元,但从2010年开始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额逐年下降,2014年出口额仅为9.27亿美元,而进口额却从2007年的5.58亿美元增长至41.87亿美元,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逆差逐年扩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黑龙江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对新型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服务贸易体制及其不完善(参见表1)。
表1 2011-2014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11-2014年黑龙江商务年度综合分析报告
2.整体对GDP增长贡献率的分析。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指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反映并衡量了服务贸易增长对GDP增长的直接作用和贡献。通过分析表2可得,从整体来看,服务贸易对黑龙江省GDP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占比较小。从进出口总体看,整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从2011年的1.16%增长到2014年的11.83%,贡献率高出10%左右。从进口角度看,2011年到2014年大跨越式发展,从1.05%增长到12.77%。从出口角度看,对GDP贡献率发展不稳,且都是负数。由此可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得益于进口(参见表2)。
表2 2011-2014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二)结构分析
1.进出口结构分析。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包括旅游、运输服务、建筑服务、保险、咨询、专利权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电影音像和其他商业服务。通过分析表3可得,2014年旅游、运输和建筑进出口占比90.13%,出口占比90.9%,进口占比89.98%,三大传统服务业几乎占据整个比重。其中旅游和运输一直是服务贸易中的支柱,占比分别是63.38%和20.65%,与其它服务业相比有着比较强劲的发展优势,金融、保险、计算机与信息三个行业的总贸易占比很小。从贸易总额看出,黑龙江省服务贸易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型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参见表3)。
2.部门对GDP增长贡献率的分析。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大有不同。从进出口整体看,其中贡献率为正数的部门有旅游、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通信服务、金融服务和电影音像。贡献率最高的是旅游,自2012年的2.28%升至2014年的12.52%。从进口方面看,情况与上述大致相同。从出口方面看,贡献率为正数的是专利权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其他的均为负数。2014年,建筑、保险和咨询等传统服务贸易的优势在削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降低,但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现代服务贸易正在逐步崛起(参见表4)。
三、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国际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指标
国际贸易中比较贸易竞争力的通行指标分别是贸易竞争优势(TC)指数、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和服务出口占有率(MS)指数。第一,TC指数。TC指数是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工具,综合考虑了进口和出口两个因素,能够反应某地区某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用公式表示为:TC=(Xij-Mij)/(Xij+Mij),如果TC>0,表示该国该产业具有竞争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如果TC<0,则表示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具有竞争劣势。第二,RCA指数。RCA指数反映的是进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考察了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RCA=(Xij/Yi)/(Xwj/Yw),RCA>0,表示相对竞争力强;RCA<0,表示相对竞争力弱。数值越大,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越低则越弱。第三,MS指数。MS指数反映某区域出口的整体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出口总额占全出口总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出口市场占有率=区域出口总额/全国出口总额,MS取值越大,规模竞争力越强,反之,越弱。
(二)规模竞争力分析
通过服务贸易竞争力系数指标,即TC指数、RCA指数和MS指数分析,观察从2007年到2014年各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对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做出系统的判断(参见表5)。
1.TC指数。TC指数是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规模之比,尽管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的规模逐年扩大,但是巨大的逆差导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的TC指数逐年走低。2014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的TC指数为-0.637,受困于服务贸易逆差的现象逐年严重,已经成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短板。
2.RCA指数。RCA指数考察了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与中国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2007年-2014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一直小于1,出口贸易服务化程度较低。尤其是近几年,2014年的服务贸易竞争力面临严峻的局面,RCA指数低为0.0051。在中国亟需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时段,黑龙江省依然没有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服务贸易“走出去”。
3.MS指数。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不足1%,占全国市场份额很少,市场地位很低。并且,MS指数一直趋于下降趋势,说明服务出口占有率逐年下降。
(三)部门竞争力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具体情况,即通过计算和比较服务贸易各部门的TC指数、RCA指数和MS指数,从内部结构分析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参见表6)。
1.部门TC指数。2014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通信服务TC指数为正,为目前黑龙江省的竞争优势部门。旅游、运输和建筑三个传统部门的TC指数都大大小于0,这与通常认为的“三大传统服务贸易支柱”具有优势的观点背道而驰。金融和保险是较大的负数,几乎接近-1值。总的来看,黑龙江省2014年具有竞争优势的部门只有两个,其余的都为负数,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2.部门RCA指数。黑龙江省RCA指数较高的前四名是旅游、运输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和咨询服务,说明这四个部门在黑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中占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其中,旅游的RCA指数为0.00079361为最高,说明旅游仍在黑龙江省出口贸易中发挥这“桥头堡”的作用。在计算专利权使用使用费、金融服务、通信服务和电影音像的RCA指数时,四个部门的计算结果无限接近0,无法计算出具体数据,说明这四个部门存在比较严重的竞争劣势。
3.部门MS指数。2014年部门MS指数排在前四位的是旅游、运输服务、电影音像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说明这四个部门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专利权使用的MS指数为0,说明在全国几乎没有出口市场。
在进行了规模竞争力分析比较和部门竞争力分析比较后,不难看出,黑龙江省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表6 2014年黑龙江省部门服务贸易竞争力情况
四、提升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建议
(一)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规定
政府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根本保障,黑龙江省政府应加强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实践中,没有完整的服务贸易相关规定得以支持和保护。黑龙江省应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完善的交通设施以及强大的流通能力,推动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扭转不容乐观的逆差局面。第一,政府应出台关于服务贸易具体的政策规定,特别是针对部分新兴行业,从根本上保障这些行业的正向发展。第二,政府应完善已经出台的政策规定,在黑龙江省服务贸易不具备竞争力的局面下,明确黑龙江省服务贸易的发展侧重点,采取鼓励机制推动部分企业发挥比较优势,继续稳固传统服务贸易所带来的优势的重要作用。
(二)促进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从服务贸易各部门占比情况看,黑龙江省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和现现代服务业两极分化严重,说明黑龙江省仍然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出口占优势。基于此情况,企业应促进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第一,通过传统服务部门抢占市场份额,推进企业优势产能的输出。第二,企业应意识到传统服务贸易的局限性,黑龙江省的旅游贸易就存在着时效性,企业应由单一的游览观光型向复合型、多功能的旅游景区建设发展。第三,企业应加强技术业的投入力度,拓宽服务市场,迎合各消费者,促进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
近几年,黑龙江省服务贸易逆差现象屡见不鲜,TC指数、RCA指数和MS指数大部分都为负数,说明黑龙江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不够。第一,企业应大力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技术改革创新,发展多元化服务贸易新品种,提高服务贸易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品牌形象。第二,企业应加大人才投入,与各高校和科研所合作是一条新渠道。企业应鼓励各高校采用系统性和综合性教育方案侧重培养服务贸易专有人才,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配置机制,与各高校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四)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黑龙江省应发展重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的部门,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扩规模方面,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壮大一批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在优结构方面,采取鼓励和激励机制,通过财政、税收和信贷方面的倾斜,帮助企业抢占市场主体地位,为服务贸易的转型发展铺平道路。
[参 考 文 献]
[1]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13-23
[2]肖德,叶茂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6):81-87
[3]何骏,郭岚.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全球主要服务贸易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