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商业的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的发展前景

第1篇: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近年来,各地都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省市几乎无一例外的成立了专职的上市办或金融办,出台相应扶持上市政策,有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企业上市工作等等。凡此种种,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对发展经济的作用明显,影响深远。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就企业上市对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力浅析如下。

一、加快上市企业培育,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培育和推进企业上市对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促进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上市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增长极,是承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上市企业代表的不仅是企业本身,而且代表着地区经济形象和本地产业的形象。

1、把上市企业培育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抓手。近年来,发达地区纷纷将企业上市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如江阴提出“企业+科技+资本”战略、南通实施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等,这些都为实现地方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从淮安市来看,it、特钢、盐化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集中度和龙头企业带动力还不明显,如果一个产业拥有几家上市企业,不仅可以有效发挥上市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还可以借助企业上市、开展资本运作,将有效推动同类企业、产业上下游之间相互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吸引一大批加工配套和上下游关联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膨胀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从而加速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达到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带动。

2、以上市企业培育为契机带动地方资源优化配置。上市企业是质量、品牌和竞争力的代名词。 企业上市后便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同行的比拚的目标、政府支持的重点, 就有能力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吸纳要素资源、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比有形资产更加重要的无形资产。利用上市公司的这些特质和功能,加大对淮安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落后企业进行整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搞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3、建立“扶持企业改制上市专项资金”培育后备队。 从各地工作情况看,先进地区都建立了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加大对企业改制上市的政策扶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建议淮安市加强对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组织管理,有关政府部门要对上市后备企业给予“绿色通道”待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推动企业上市的良好氛围。

二、借助资本市市场的力量,整体提升地区企业的竞争力

从国内的案例看,在借力资本市场,强化管理创新的行动中,恒安集团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个案。他们向管理创新要效益,主动转型升级是生产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做长做久的有效途径,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众所周知,拟上市企业作为一种成长性良好的优质市场资源,通过市场机制的甄别遴选进而达到优化配置,上市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企业,企业不仅在上市过程中逐步加强内部管理、改善股权结构、健全财务制度,而且一旦成功上市后对企业发展将会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带动作用。

1、提供企业发展的资金流。从国内看,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积极效应加快显现,企业上市环境不断改善。随着创业板的推出, 中小板的扩容,国际板的谋划,新三板的建设,企业上市渠道越来越多,我们企业 既可在境内也可在境外上市,既可在主板也可在中小板、创业板发行,既可在场内上市也可在场外进行股权交易。可以说,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都能在资本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企业上市不仅可以催生裂变式发展,还可以借助直接融资平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随时通过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实现再融资,确保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当今“资金为王”的时代,一定必将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2、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通过上市,接受更规范的市场监督,可以使企业的决策、运行、管理等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发展战略,从而提高决策水平、管理水平,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凝聚力。这样,企业经营才更有动力、更富活力和生命力。

3、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企业上市成功后,上市公司这一头衔,本身就是企业的一块“金子招牌”,是企业内外兼修、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不仅可以进行高效的资本运作,而且知名度、影响力会大大提升,能够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对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赢得有力支持,真正实现“做百年企业、创传世品牌”的目标。

三、发挥上市企业的名片效应,带动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

企业上市对加快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上市企业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和城市的竞争能力。一个地区如果拥有众多优良的上市公司,无疑将吸引全国更多的目光,它不仅是地方的一张“闪亮名片”,更充分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品味形象。同时,企业上市后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平台,有利于吸引产业高端

转贴于

技术、高端人才,从而引领和带动整个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第2篇: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一、以《一代宗师》为例探讨明星效应的商业性

明星效应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好莱坞, 是一种强调以演员(明星)为主,电影本身或其他要素为辅的商业手段, 目的在于以光鲜亮丽的人物形象来吸引观众,制造令人迷恋崇拜的银幕偶像。严格来说,明星制不仅意味着影片启用大牌,且从宣传到推广都以明星为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化,不管是电视、电影甚至是杂志、报刊都以明星作为一种符号来进行消费与生产,不断推动着电影明星制的发展,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投资方利用电影明星本身所具有的个人魅力与知名度为电影产业获得最大的商业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明星制的确是一条电影市场商业的路径,近期获得最多电影奖项提名的影片《一代宗师》就充分运作了明星符号的商业潜能。 本片即便是被观众说道是来打酱油的张震,也都是大阪电影节的最佳男主并且多次获得金马奖、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和男配的提名。 主演梁朝伟、章子怡、宋慧乔、赵本山、小沈阳、张震,几乎每个演员都有独撑一部戏的能力。 首先,国际章她所饰演的角色日益被国外观众接受,觉得她越来越符合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欧美、国际市场都有着足够的影响力。男主角梁朝伟多次问鼎国际电影节影帝,形象无污点,接片谨慎,大众形象较好,由于文艺片深入人心,是贡献票房的主力军,尤其是在都市白领等文艺青年中他的票房号召力可想而知。 张震、宋慧乔分别在各自的地区和亚洲市场占有强大的票房吸引力。对于赵本山和小沈阳的角色很多人士持着质疑的态度认为影片中两人的角色完全没有设置的必要, 但从明星制的角度来看,赵本山和小沈阳耍宝喜剧形象已深受内地观众的喜爱,他们身上的商业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这两位明星的出演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制作团队也是功力深力量强,王家卫+梁朝伟 的黄金组合已然足够成为影片的活招牌了,再加上剪刀手张叔平、武术指导袁和平等,电影的票房可谓是多重保障,所以,影片《一代宗师》在国内取得 2.8 亿的票房,陆续在海外市场上映, 卖出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发行权这无疑印证了《一代宗师》启用明星制模式是成功的。观众去电影院消费是去看自己喜爱的明星,观众的乐趣来自于把电影当做一个过程来投入,而不仅仅是电影故事本身, 这个过程包括了影片放映前影片演员的确定,影片拍摄、放映中一系列关于明星的宣传与运作演员明星的消息历来是观众解读、批判、欣赏影片的重要方面。

安妮特奎恩认为:明星除了可以当做一种品牌来推销外, 更重要的是明星是电影宣传的主要工具。 所以,《一代宗师》在票房上大获全胜也离不开前期的宣传与推广。 前期宣传工作的噱头是一向以文戏 取胜的梁朝伟一改往日忧郁神秘的戏路转变为一个以武戏为主的角色,这一转变让很多影迷拭目以待。 梁朝伟之前所饰演的周慕云663黎耀辉等一系列角色在众多影迷心中早已生根发芽,他的形象已作为一个符号深深地印在大众的心中,这像是一个条框,观众很难走出去,所以观众还存在一个对比和答疑的心理。同样观众对章子怡的期待也绝不亚于影帝梁朝伟,章子怡经典形象的树立都是武戏,从《卧虎藏龙》 《英雄》再到《十面埋伏》,她所塑造的不管是武功高强、桀骜不驯、倔强狂野的玉娇龙还是对残剑忠心耿耿的痴情女仆如月,这些都是章子怡武打戏中绕不过的经典形象,而这些形象海内外观众都是熟知的。 虽然近几年章子怡也拍了小清新搞笑风格的《非常完美》和《非常幸运》这类电影,但反响一般且出现差评,尤其是影片《非常幸运》更是被网友吐槽,即便是优质偶像王力宏也无法将局面挽回,很多影迷高呼角色太让人记不住、情节狗血等。由此可见,章子怡更加适合塑造一些性格特点鲜明且有棱有角的女性角色,所以,影片《一代宗师》中的宫二也同样以武戏再次塑造经典,利用其本身的符号特征赢得海外观众的认可。 同样,文艺爱情片的鼻祖王家卫这次选中的题材跟武术有关,看起来貌似武打题材类电影跟他毫无瓜葛,很多影迷也同样期待着不一样的王家卫。 毕竟作为名导的王家卫也是备受大众关注的一位明星式人物,他的明星效应绝不亚于主演们。 影片《一代宗师》章子怡版的海外宣传海报也是一大看点,海报中章子怡身穿貂皮黑色大衣,最让人心为之一动的是领口处那若隐若现的玉兰花旗袍,旗袍的出现更是给影片增添了几分王家卫式的味道,头戴小百花的章子怡摆出一副迎敌的姿势,锋利的神眼中透露无尽的温情,眼前飘过几滴雪花,一张棱角分明的东方女性面孔跃然于大众心底。海外的电影宣传海报中主推享誉海外的章子怡,这便是对明星效应的最好诠释。 众多大咖云集所形成的1+1的明星效应,已经让很多观众按耐不住心中的冲动想跑去影院一看究竟。种种迹象表明, 明星与市场实际上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抛开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不说,一个角色的塑造是否成功是受制于观众的心理是否认可。明星制模式的运用在商业上体现出了无尽的价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电影明星制商业运营的误区

明星制的出现乃至现今的成熟,都为制片方甚至是中国商业化电影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真的可以使电影行业的发展走向成熟,并且不断完善吗? 甚至说明星制可以作为一种符号来凸显中国文化吗?专业影人对于多部以明星作为主要噱头的电影的抨击充分印证了明星制这一营销策略显然不是十全十美的。 号称中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时尚动作特工大片《富春山居图》就成功地被明星制蒙蔽了双眼。 《富士山居图》汇聚了的大牌明星,刘德华、林志玲、佟大为、张静初主演,由孙建君和鲍勃布朗导演,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吐槽电影的精彩程度远超电影本身。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口碑极差的《富士山居图》竟神奇地狂澜两亿票房,堪称奇迹。 很多人打趣说难道是出奇的烂拯救了它的票房,大多观众都因为 这部里程碑式的烂片究竟烂到什么程度而走进影院,我想这是一个原因,其另一个原因是其也采用了明星制这一模式。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呈现一种票房至上的状态,但似乎只要达到了商业目的其他的就无关紧要了。我觉得在这里应该要还给电影一个尊重。 它首先是一门艺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艺术品,其次它才是一件商品。 回到最初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电影人为什么要不惜高价请明星制作大场面, 表面上是不想让中国电影市场输得太惨,是想让明星成为一种影视符号来彰显中国经济与文化,但实际上看来,大多数电影人还是以明星制为手段来达到盈利的最终目的。优酷自制剧《晓说》的主讲人高晓松在一期节目中讲到好莱坞大片实行严格的明星制,首先主演必须是大牌明星,且必须有 75 场戏,不能沦为配角;其次,重视故事情节,一部影片中事件必须达到 40~60 个, 每个事件必须有小转折,节奏冗长不行,事件太多不行,叙事不清楚也不行。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可能中国市场还没有一部成功实行明星制的影片能拿出来与好莱坞媲美。

同样,明星和特效并不能挽救电影故事情节带来的硬伤。电影《大上海》同样由票房保证的老牌影星周润发、实力偶像派演员黄晓明,武戏前辈洪金宝和香港魅力男星吴镇宇等重量级男星主演,但因情节缺乏创新,票房也很不乐观。 还有很多电影为了突出强调明星制而让大牌明星成为跑龙套的角色,盲目启用大牌明星而忽略了该明星所代表的符号象征与角色本身甚至整个电影的统一和谐,重视明星制带来的商业价值却大大忽视其电影的本身,这也就意味着不要走进明星制的误区。不是所有打大咖牌的电影都能够有很好的票房和口碑,这两者其实都是建立在优秀的剧本创作和拍摄手法之上的。

三、如何正确运用电影明星制开拓商业市场将

明星符号与明星自身的独特魅力相结合,迎合观众观看电影心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将影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升到观众所能接受的范畴之内。思考如何将明星与角色的合体,让观众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明星效应才能在中国电影市场站稳脚跟。人们需要文化指导自己在社会中进行各种活动和交际,并且人们也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体现出当代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若要文化心理偏离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共同认可,那么票房必定惨败。

第一,演员本身具有的符号象征与创作者想要赋予他的新符号象征是否能够在一个理想的层面上展开合理的联想并使观众接受。 宁财神表示:看完《一代宗师》我才发现,甄子丹是个好演员。其实这不能说明梁朝伟所饰演的叶问不够形象,只能说甄子丹所饰演的叶问符号性太强,直击人心,很多观众在习惯了甄版叶问之后即便梁朝伟演绎得再入木三分,观众也很难全盘接受。 因此,不难看出想要真正地将明星制运作成功,就必须要把明星本身在观众心中所具有的符号形象和气质与所饰演的角色进行统一结合,尽可能地在角色创作与突破的过程中保持着明星本身一直所具备的符号特色,从而将其本人的明星效应最大化发挥。

第二,不管明星制发展运作得多成熟,他们都离不开优秀的剧本创作。就像能够引发思考引起共鸣的优秀电视节目、杂志期刊等都会以故事的元素作论今为基准来对主题进行展开。而电影不单单依靠镜头语言、场面调度、造型结构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剧本创作是否充实,富有戏剧性。 2013 年最卖座电影《小时代》汇集了新一代的偶像明星杨幂、郭采洁、柯震东等,这部电影抛开其商业性不谈, 整个故事几乎找不到主旨,也被网友吐槽为加长版的音乐 MV。 可见,故事的情节对于整部电影的重要性,明星制运用成功的前提是建立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创作之上的。 要想将明星制 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还是应该将两者完美结合。

第3篇: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会展经济商务人才。

一、成都会展业现状及前景。

1.现状:

成都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五个国际会展城市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已举办的展会节庆主要有: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亚欧救灾能力建设研讨会、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全国图书博览会、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和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等。

展会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内容日趋完善,已涉及到机械、电子、建筑、花卉、食品、医疗器械、体育用品等行业。尤其是从2006开始成都举行每年一次的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市会展业的规格和档次。同时,本土展会发展态势喜人,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成都会展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专业展览会、会议和节庆活动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新建了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它西临人民南路延天府大道,北靠外环线,东面有蜿蜒而来的锦江河水,北侧紧邻世纪公园,东部及西部为河滨绿地;此外,规划建设中地铁也将直达此地,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世纪城是成都市政府启动城南新区建设的三大动力点(市政府行政办公区、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总部商务区)之一。作为成都地标式建筑群、市政府南迁地的政治核心区和泛城南经济圈核心地带,世纪城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将高度集中。世纪城分为国际会议区、展馆区、酒店及文化设施区、商务办公区、商业住宅区五大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 80万平方米,其建设规模、配套设施都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2.前景:

总体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对外开放不断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尤其是与东盟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贯彻实施,这些都为西部会展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市场和需求。而成都作为西部的重要城市和经济交流中心,必将在会展业大有作为。另外,会展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有利于会展经济市场秩序的规范,为未来会展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会展业是今后10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二、对商务人才的需求及其素质要求。

会展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将极大地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带来巨大变化。然而,熟悉会展的商务人才的缺乏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

1.会展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会展业对会展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的策划、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宣传推介等能力、外语水平较高的复合人才。缺乏专业的会展人才,已经成为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的瓶颈。成都会展业现有的从业人员较少受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组织、策划、管理与服务等实践能力,并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体制。这造成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准,不利于展会品牌的建立。

培育一支熟悉会展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成都会展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人才基础。应学习其他会展业发达城市在人才培养上的经验,制订高标准的会展专业人员资格评定体系,在四川主要高校设立会展业相关的专业,进行本土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和行业资源整合的双重优势,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意提高学员理论素养,突出实务培训,为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以增强会展业发展后劲。

2.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由于成都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许多国际大型会展如西部博览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在成都举办,需要大量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人才。由于展销的产品种类繁多,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要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如2010年11月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与会的有来自欧洲各个国家的领事和商务代表,说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各个推介会现场要求有能够胜任的相应语种的同声传译人才。由于该洽谈会推销的产品以欧洲的高科技前沿产品为主,如能源电力、机器设备销售、金融等行业;不仅要求翻译人员有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还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是一般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所能胜任的,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结语。

成都会展业发展前景广阔,给商务、会展、贸易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要求商务人员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明贵。会展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4篇: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业 发展 对策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尚处初级阶段,正在向规范、务实方向推进。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物流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由于我国物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低,物流时间过长、物流成本过高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三个方面。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既减少库存和资金积压,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业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电子商务的需要。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就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我国物流业发展应标本兼治,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人手建立起开放、互联互通、经济有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体系。具体对策如下:

(一)促进物流配送领域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物流有以下特点:物流节点普遍实行信息化管理;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信息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起引导和整合作用;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在网络物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物流设施或者设备的处理能力,而是物流信息系统,即在物流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调度,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的软系统。推进物流配送领域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从根本上提升物流业竞争力。

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快物流领域信息网络建设。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资建设全国物流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将物流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嫁接,抢占该领域的全球制高点;建立多个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完善物流实物网和虚拟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组建网上物资贸易和物资配送服务市场,提高全国范围内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推进edi项目建设,建立全国交通通信服务专网系统,采用先进的数字编码、调制和时分多址技术,并集成现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技术,与智能应用系统互联;运用全程物流理念,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基本建成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运输平台,以邮电通讯及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平台,形成以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

(二)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顾名思义第三方物流就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从国外物流企业功能发展来看,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传统的仓储、分拨和运送等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速。由于不断缩减供应链成本的需要,美国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们要求物流公司做得更多一些,物流企业提供的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新加坡环球公司亚太地区总裁保罗•格雷厄姆称,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提供越来越多的物流服务,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响应。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延伸服务领域,建立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层次鲜明的综合物流体系已是全球物流业发展潮流所在,也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发展形式、速度和范围上有更大的突破。作为一种战略概念,供应链也是一种产品,而且是可增值的产品,其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用户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务,如配货、配送和各类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以及其它按客户的需求提供的服务。电子商务涉及到企业流程的再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在进行物流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时,需综合考虑合同、保险、单证、语言等诸多因素。具体来说,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做好以下工作:综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从顾客需求出发,开展第三方物流流程重新设计,注重综合集成管理,重视联运的组织功能,为“全能”型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流程再造,为供应商、消费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物流服务。技术创新内容包括:在物流服务项目、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服务规范质量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突出有吸引力的新物流服务项目;物流系统要素技术创新的商业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服务活动效率,并取得满意回报;技术创新内容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协同,使人员素质、组织结构、物流过程、管理水平得到发展。

(三)广泛开展物流培训与教育

针对我国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我们应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物流经营管理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最重要和最经济的方式,许多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和配送方面的工作。我国应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制,形成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在大学和学院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另一方面,物流系统的运作需要电子商务经营者的支持与理解,通过向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培训服务,可以培养它与物流中心经营管理者的认同感,可以提高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物流管理水平,可以将物流中心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传达给电子商务经营者,也便于确立物流作业标准。

(四)构筑全国范围内有效协作的综合现代物流系统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 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是建立综合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

物流活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物流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必要从全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提高全社会物流效率的角度出发,打破传统物流业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物流业的空间优化整合,构筑全国范围内有效协作的综合现代物流系统。

从目前来看,首要工作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建设多个国家级的现代物流节点、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深圳、上海、大连等城市在此方面已先行一步,深圳早在九五期间就提出建设物流中心城市,把物流业发展成为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开始实施以“两港”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业的发展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同时有可以看到电子商务给予物流更大发展空间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措施和有力对策,大胆探索,就能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使其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篇: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国际结算

一、引言

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如火如荼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参与过程中不仅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了业务收入,同时也发展了客户资源。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可以作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不仅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民币结算服务,还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商业银行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推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现状及问题

(1)服务对象局限。商业银行海外机构服务对象多局限于国内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缺乏当地的客户,且产品结构单一,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境内分行提供的人民币融资或利差业务。服务对象的局限性,将阻碍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2)国际化人才缺乏。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国际化专业人才方面与大型跨国银行存在差距,其主要负责人和大部分员工都是来自国内分行,对国际及当地金融政策和监管法规缺乏了解,必然会影响到其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2.我国商业银行与其行关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行在数量上有较快的增长,范围也覆盖到中国主要贸易往来国银行,业务种类也日益齐全,但其结算业务存在着以下问题:

(1)行人民币账户数量较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与众多外资银行建立了关系,但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的行却为数不多,无法真正推动人民币行清算模式的发展。以工行为例,截至2013年11月,共为外资行开立跨境人民币清算账户325个,在其1771个行中仅占比18.35%。

(2)行人民币账户交易数量不足。行虽开立了跨境人民币清算账户,但其认为人民币账户的资金依然存放在中国境内,如果要将资金划转给其客户还需要进行跨境划转,操作上存在着时效性和清算费用的问题,因此交易数量不足。

3.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产品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产品的种类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跨境经营活动领域,包括向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和向境外金融机构提供人民币清算、账户管理、同业拆借等服务。但现有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种类较少,商业银行在丰富产品种类时遇到了以下问题:

(1)外部监管约束。商业银行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往往受到外部监管部门的政策约束,跨境人民币结算在推出初期监管和约束较多,产品创新的脚步也因此有一定程度的减慢。

(2)内部缺乏创新主动性。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缺少鼓励政策,都在被动的进行产品创新,若某家银行研发了新产品,陆续会有其他银行进行产品模仿,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创新主动性,产品创新停滞不前。

三、我国商业银行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对策研究

1.海外机构发展对策

(1)提高本地化发展能力。海外分支机构在维护境内企业海外机构关系的同时,应重点拓展当地客户,着手于本地市场的开发。海外分支机构应调查不同行业的客户交易习惯和业务需求,制定市场营销的突破口,因地制宜、积极开拓当地优质客户,为当地客户提供人民币现金管理、银团贷款、债券投资、衍生品交易、国际结算、电子银行等跨境人民币服务,丰富和完善综合化服务水平体系。

(2)培养国际化人才。海外分支机构在员工队伍建设时,应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国际金融政策法规知识和国际业务产品开发能力的专业化团队。在境内招聘业务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加以培训外语、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现代金融运行规律,派往海外工作,建立中方的海外机构管理团队。同时在所在国引进一批当地金融人才,提高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2.行发展对策

(1)积极营销欧美银行跨境人民币账户。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并将发展欧美地区跨境人民币账户作为中间业务的支柱增长点。目前我国企业在同欧美客户进行贸易时主要使用美元和欧元作为结算币种,导致欧美银行缺乏在我国银行开立跨境人民币账户的积极性,但是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和我国政府给予跨境人民币结算不断的政策开放,相信跨境人民币结算会在欧美大规模发展,商业银行应抓住先机,给予外资银行一定开户优惠条件,例如开户一段时间内免收账户管理费等,大力发展欧美银行开立跨境人民币账户。

(2)鼓励行增加交易数量。针对行虽然开立跨境人民币账户,但是不愿意通过此账户进行跨境人民币交易的现象,商业银行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行增加交易数量。如当交易数量达到一定笔数时,给予行手续费减免或优惠,或承诺行一定外币结算量来达到互赢互利的局面。同时,也可设立专门服务机构为行的跨境人民币账户资金转移提供迅速、高效的服务。

3.鼓励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

第6篇: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摘 要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一些中间业务,但发展品种少、速度慢、效益低,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因素,我粗浅的提出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思路对策。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7篇: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一、 现代商业广告和网络游戏结合的现状探究

(一)网络游戏广告营销的结合方式

现代商业广告和网络游戏结合的方式是一种合作营销、品牌互动的方式。合作营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强市场开拓、渗透与竞争能力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和利用市场机会的行为。

(二)网络游戏广告营销的现状探究

1、优势和机遇

网络游戏媒体作为一个新的分众传媒,在面对特定族群的定向传播上,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双向传播。网络游戏中,玩家直接与广告对象产生互动。玩家从游戏中反复观察广告对象,甚至直接体验产品性能,这将获得丰富的产品信息,往往很容易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是病毒式营销。病毒式营销是一种营销方法,它以人际传播、口碑传播为主要途径,在短时间内达到信息迅速传播扩散的目的。青年人乐于向同龄人推荐自己喜欢的物品,而如果网络游戏给他们带来快乐,必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口碑传播,而一传十、十传百,这就达到了病毒式营销的效果。

三是双赢模式。随着可口可乐和魔兽世界等一些相对成功案例的出现,很多的广告商已经开始尝试在网络游戏这个平台上进行投放。而这些合作既结合了线下厂商的一些资源,也结合了线上一些道具和形式,往往可以同时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2、劣势和威胁

一是有较高的技术和软硬件要求。广告和游戏之间的有较高的关联度对广告的效果极具影响力。同时伴随游戏画面的不断提升和革新,对计算机软硬件要求也将逐步提升。这有可能导致丢失游戏一部分用户,从而影响广告的范围。而对于游戏版本的升级,也可能失去部分玩家的向心力。

二是广告成本的价值链太长。广告商与制作商的深度合作往往需要在游戏的开发过程中密切配合,且往往必须涉及到广告主、4A公司、广告商、第三方监测机构以及网络游戏公司。其所耗费的精力与预算也相对较高。

三是受社会舆论影响大。网络游戏现阶段在中国仍然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时不时有负面消息打击业界的信心,且国家暂未出台相关的游戏分级措施,对网络游戏的普及有一定影响。

(三)成功案例分析

2005年4月15日,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与《魔兽世界》的开发商及运营商第九城市计算机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第九城市”)在上海正式宣布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是这次对接为整个中国的网络游戏广告营销引入了新的理念――合作营销。

1、正面引导

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建立省略网络科技平台,加强与年轻玩家之间的联系,鼓励青少年的培养团队精神、树立正义感,同时在游戏系统内设定了休息奖励机制,鼓励网络爱好者在享受网络游戏时有所节制,这十分符合广告推广中所要达到的正面积极的影响效果。

2、品牌捆绑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每瓶可口可乐上的序列号在省略上兑换《魔兽世界》的游戏时间。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可口可乐公司巧妙地将产品销售融入了游戏之中,使这种极具带入感和体验感的营销手段,至今仍被各大广告业主和游戏厂商效仿。

3、互动行销

通过免费为网吧外墙进行布置美化,把《魔兽世界》的元素融入到网吧外观设计中,同时,免费提供一台只能销售冰镇可口可乐的冰箱,将网络游戏最主要的根据地――网吧整合到了营销中来。毫不夸张地说,《魔兽世界》几乎成为了当时网吧的标志性符号,而这符号在四年后的今天仍然随处可见。

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极具创意的营销方式为两家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05年7月20日,《魔兽世界》开发商暴雪宣布,《魔兽世界》在全球已经拥有350万付费用户,而中国大陆的付费玩家数量已经超过150万人。同时,可口可乐所的2005年第二季度业绩也显示,可口可乐(中国)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5%,达到12.9亿美元。

可口可乐通过魔兽世界这个游戏平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消费群体,魔兽世界又借助可口可乐开拓了更多的市场,这两家企业通过发挥资源整合、强强联手的优势,在品牌、市场、渠道等方面展开多层次合作,将品牌的互动、推广做到最大。

二、 现代商业广告和网络游戏结合的发展前景

(一)发展策略

1、全面融合型策略

总结可口可乐和魔兽世界的案例,全面融合的发展方向是十分乐观的,不仅是线上的游戏互动,和线下的主题活动,更要在方方面面极尽所能地激发宣传点。

2、完全定制型策略

现代商业广告和网络游戏结合的最终策略将是完全的定制型,即为企业的全方位广告宣传而推出一款专属的网络游戏,并通过特别设置的运营渠道进行地毯式的推广。这不仅很好地回避了广告与网络游戏在融合点上的问题,同时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向和目的投入游戏的研发,借助网络的强大推力,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全新的领域。

3、品牌互动型策略

品牌与品牌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关系,这种关系对品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品牌互动就是谋求品牌间的合作,通过新颖形象的创意思路,丰富多彩的执行手段演绎品牌的风格,表达品牌的主张,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小消极影响和扩大积极影响,提升双方品牌价值,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提升竞争档次。

(二)发展前景

第8篇: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社区商业 发展前景 发展现状 发展思路

进入新的世纪,北京在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入世申奥的成功给北京的零售业带来的发展空间已显现出来,但同时也使北京的零售业竞争更加激烈化、范围更加全球化。如何应对如此变化的市场形势,迎接国际商业资本的挑战;如何使北京商业跟上时代步伐,能快速、稳定发展;如何满足人们更多、更高的消费需求。由此,研究探索北京社区商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社区商业的发展前景

社区商业是以一定居住地域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随着北京城市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社区大量涌现,面对新的需求,应有定位准确、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这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适应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扩大内需,应对国际商业集团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商业是综合消费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北京商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在流通规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和效益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所需求的配套面积增加和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为基础的多元化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商业的发展要跟着需求走。消费的革新,需要新的商业形式来承接,而兼容了先进的商业业态、完善的商业组合、优美的购物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的社区商业,恰好迎合了城市居民这种需要。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来的10年中,我国社区商业的消费将占全社会商业零售额的1/3。2002年上半年以来,全国社区商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仅上海市社区商业的零售额就达到了600亿元,占全社会零售额的30%;在北京,2002年上半年就有17家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的商业企业走进社区。我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已越来越倾向于方便、快捷,“就近便利”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现在北京销售增长率最高的商场不再是那些闹市区的巨无霸型商场,而是一批社区型商场。社区商业已经成为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大力推进社区商业发展。

社区商业是现代人购物的重要场所。社区商业是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现代商业经济和房地产的高速发展,社区商业已被提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社区商业既是现代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居住区和郊县城镇,社区商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北京市商务局了《2005年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即“商业白皮书”)。在这份白皮书中,社区商业被列为北京市未来商业发展和吸引投资的重点之一。社区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人们可以不出社区便可得到生活的享受。社区商业由于离消费者最近,因此它需要负责消费者所有的日常消费需求,提供必备和指导以及娱乐。

由于一些大型社区向城市周边、近郊扩展,但商业配套设施奇缺,为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对社区商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的多种要求也逐渐显露出来。

社区商业提升房地产价值。随着奥运脚步的临近,北京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建小区越来越多,边缘住宅不断增加,形成许多新的居民社区。由于这些社区商业配套设施不很完善,居民生活多有不便。按照《北京“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北京市二环路内近期不在新发展大型百货店。北京商业发展重心将向三环、四环沿线和社区转移。许多商家已开始意识到新的竞争或商业机会应在社区商业配套上,这无疑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开发商、投资人、经营商逐渐认识到社区商业的潜在商机与可观利润,这无疑让商家和开发商共同振奋。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繁荣所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以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商业的发展对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良好的商业设施可提高房地产的销售价格,提升社区的档次,这已为许多新建居住区所证实。社区商业的萧条将会直接导致社区物业的贬值,给房产商带来巨大的损失。

社区商业成为新的商业增长点。据北京市建委系统数据显示,2002年北京市上半年共动迁居民2.5万户,下半年加紧“拆旧建新”,近5万户居民也在年内动迁。由于城市空洞化日渐明显,而居民就近消费习惯的形成,使中心商业街空壳化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无疑使内城相对集中的零售业面临困难。另外,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超市、便利店取代了百货业态的一些功能,加之零售业态之间、业态之内争夺消费者的竞争越演越烈,一些精明的商家,已从大商场云集、狼烟四起的商战中转战来到社区这一平静的港湾,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2003年的国内零售市场,大超市、大百货、大卖场势头较旺。就在中外零售巨头纷纷瞄准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大业态,展开激烈竞争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零售企业把矛头瞄向了社区这一新的商机。社区的生鲜超市、24小时便利店等,正以一股不可抗拒的冲劲开始抢食国内零售业的市场份额。物美、华润、金象大药房、普蓝德洗染店等一批知名品牌的连锁企业已细雨润无声般在社区悄然地扎根。社区商业已成为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社区商业,可以方便居民生活,同时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社区商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社区商业的现状

社区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社区商业是体现流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在社区商业服务发展上,政府和企业都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与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商业设施配套不均衡。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随着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对社区商业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大部分城市社区商业设施配套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随着中心城区居民外迁和新建居住区不断增多,城郊结合部和郊区城镇商业设施相对不足,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都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配备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商业来加以满足。目前我市共有2300多个社区,但整体配套分配不均,一些配套好的社区,居民可以实现就近消费,享受便利的服务;而另一部分社区配套不足,满足不了居民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

业态结构不够合理。当前结构的不合理表现在规划的无序性,就是开发商各自为政,胡乱配套,导致重复建设。现在部分社区商铺的租金已超过租户的承受范围,房租的成本优势很难保持;商铺出售后,社区并没有具体的商业分布规划,商家无法预计他将面临的竞争态势;另外,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并没有严格设计社区商铺的功能,普遍来说,商铺硬件配套较差,进驻的商家还需另外解决配套问题,商家的成本额外增加。

北京城市内部目前的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城区的商业网点过于集中,新建的城区和社区缺少合理的和必要的商业网点的配套,大型百货店过多,部分大中城市大型综合超市已经出现饱和的状态。另一方面,大量新建的社区主要是超市业态为主,而且数量不足;便利店、小型超市比较缺乏,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网点也不足;一些松散的小店小铺出售的商品种类较少,不能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进货渠道,商品质量不能保证,所以难以得到居民的认同。

经营中的安全隐患。目前,一些社区商业尚处于传统开发期,社区的商业业态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一些餐饮、修理等项目与居住区混杂开设,油烟噪音等严重影响着社区生活,有的严重破坏了社区环境,造成安全隐患。虽然一些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了商业设施,但存在着重房产开发、轻商业建设的现象,没有把商业提到一定的高度去考虑。

商业设施流失严重。随着北京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危改力度的加大和道路的扩建,一些商业网点被拆除,造成商业网点不断流失,给社区商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或者不建配套商业设施,或者建后改做它用,导致可利用的商业网点减少。

社区商业的发展思路

“社区商业”是未来商业新的增长点。《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确立未来5年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将在市区和郊区城镇形成400个配套齐全的社区商业中心,使之满足迅速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按需设置规划。规划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发展社区商业建设,应将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建设工作规划中。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区商业服务资源的情况,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特别是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以及社区网点数量作出总体规划。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曾告诉我们,商业经济依赖于社会经济基础生活。企业的利润本质并非来源于竞争、战略、规模、速度等,而是源自于企业持续的创造价值并满足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发展社区商业要针对各个社区不同的居住规模、人口构成、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这几个方面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搞一个模式。社区商业服务的对象是居民,不同社区由于不同的居住环境、不同的收入水平,往往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因此社区商业不仅要满足购物,还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能够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服务于一体,体现商业的多样性、适应性。政府应在规划上起到强有力的导向和规范作用,避免社区商业布局混乱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适当政策扶持。社区商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商业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而在我国,社区商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商业经营环境,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政府部门应制定鼓励扶持政策。由于社区商业便民利民回报较低的特点,应在租金、税收等方面尽量予以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介入。与此同时,对有实力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连锁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其进入社区,发挥其品牌及管理优势,迅速带动社区商业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社区商业的开发建设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开招标,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9篇:商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无店铺销售;零售业;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

[中图分类号] F7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70-03

[作者简介] 李桂生,五邑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与金融学。(广东 江门 529020)

作为一种与传统店铺销售相对应的销售业态,无店铺销售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经济意义。而2004年10月开始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则已经首次将5种无店铺销售形式列为零售业态。让无店铺销售方式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从而也掀起了一股无店铺销售发展的。“无店铺销售”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其与各种类型的店铺销售有着运作流程和管理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本文将针对无店铺销售行业在零售市场份额所占比例低的状况,通过研究我国无店铺销售业现状、管理和制约因素,同时结合实际大胆提出关于无店铺销售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经营战略,对促进我国无店铺销售业的发展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无店铺销售行业现状

(一)无店铺销售定义。广义上无店铺销售(None-store Retailing)又称为“无固定地点的批发和零售行为”,是与店铺销售相对的概念,即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20世纪六七十年展于欧美、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在90年代中期被引入国内。

2004年10月1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并的新版《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将我国原来的9种零售业态分类扩大到17种。在新增加的8种业态中,包括了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5种无店铺零售业态,至此,《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让无店铺销售方式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继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成为零售业发展的热点之后,无店铺销售方式极有可能成为国内零售市场上新的关注热点。

(二)我国无店铺销售的基本形式。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零售业态分类》,我国的无店铺销售可以划分为5种基本形式,如下表所示:

总的来说,就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受消费水平和其他条件所限,发展较缓慢。在无店铺销售方式中,其中的“网上商店”的快速成长集中体现了无店铺销售方式的诱人前景。据第18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7月止,中国经常网上购物人数已达3000万人,有1/4的网民有过购物经历。因此,本文将围绕无店铺销售中的“网上商店”来展开研究及分析。

二、网上商店市场分析

(一)我国网络购物基本情况

1.网上购物大军达到3000万人。在全体互联网网民中,已经有1/4的网民经常在网上购物。与上年同期相比,经常购物的网民增长了50%。

2.网上习惯消费者(或者说是网上购物常客)占到了购物网民的近半数。如果将半年内购物次数超过4次的人界定为网上习惯消费者(网上购物常客),其比例占到了47.6%。

3.网上购物市场巨大

(1)购物网民的巨大数量,以及购物者半年内购物的累计金额,意味着网上购物者半年内累计购物金额达到100亿元;

(2)同样,购物网民的数量及其购买手机的比例,意味着半年内通过网络购买的手机在300万部以上;

(3)在购物网民中,分别有超过15%的人购买过服装和生活家居用品,表明中国的B2C市场已经从书刊、影像制品及电脑数码产品为主向一个多样化的消费者市场发展。

4.在网民进行网络购物的原因中,有近半数是为了“购买到本地没有的商品”,这对提供网络购物服务的商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全国性网上售物服务和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物品配送系统已经变得十分重要。

5.网民在网上购物时,网上支付的比例增长至近半数,这可能与C2C购物市场的迅速发展有关。

(二)网上商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誉度问题。造成信誉度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商家不虚假商品、销售信息,即商家的信誉度;另一方面是网络购物者提交订单后不无故取消,即买家的忠诚度。对此,我认为首先应该是行业自律;其次是各个商家联合起来组成行业协会,这样会对网络购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至于购买者的忠诚度,目前商家的解决方法一般会通过先付款,或是预付订金的方式尽量避免由于坏定单带来的损失。但这种方式一般以降低交易成功率为代价的。

2.交易手段制约发展。根据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在网络购物支付货款时仍是以汇款为主要方式。

这是由于商家与银行的利润问题,导致银行支付卡问题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现金流仍是网络购物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一旦该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则网络购物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将会大幅增长,从而促进网络购物的规模发展。

3.搜索功能解决信息流问题。对于网络商店而言,更多的问题就集中在商品的供应上,缺货往往是目前购买者提出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网络商家根据客户对商品的搜索,分析出购买者的商品需求信息。目前国内有些商家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商店的搜索功能了解每件商品的查询次数,购买者查询但是店内没有的商品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网络购物网站的工作人员再进行商品的采购、补充。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供求双方的信息通畅,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4.形成地域化发展解决物流问题。目前很多网络商店都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主要也是考虑到配送问题。我国的商品配送问题虽然得到改善,但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一些小城市还采用比较落后的运输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网络购物应该向本地化、地域化方向发展,比如有些网络商店通过与本地传统购物商家合作或自己开便利店的方式,解决配送问题,实现优势互补。

5.引导人们接受网络购物,培养人们的网络购物习惯。网络购物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习惯了传统购物的人们来说,接受这种方式还需要较长时间,也需要媒体的宣传和引导,培养人们进行网络购物的习惯。目前很多购物网站最忠诚的用户都是具有网络购物习惯的网民,他们不但自身为购物网站带来交易额,同时会把生活中的很多传统购物方式转换成网络购物方式。

6.降低网络商店门槛,让更多传统企业开展网络购物服务。对于中国的网络购物来说,真正要发展壮大,必须要让传统企业都进入到电子商务行列中。但这首先要为此创造网络环境,降低商家进入网络的门槛,使更多的企业了解网络商店带给他们的便利和效益,让更多的企业进入到网络店铺,从而提供更多的网络购物场所,使互联网上的商品更丰富,用户有更多的选择。

7.网络购物缺少相应的政策法规、行业规范。目前,国内没有针对网络购物的政策和法规,比如税务问题,网络购物行业规则、规范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上商业活动要遵循传统商业的政策,对模式不同的网络购物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网络购物呼唤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来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无店铺销售行业发展前景研究

《中国消费者购买方式研究》课题组受商务部有关部门的委托,对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区域7个城市的3100个样本进行的入户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已经有43%的人至少有一次利用过无店铺销售方式;不仅使用过无店铺销售方式的消费者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即使在从未接触过这种销售方式的人群中也有6成以上表示,未来可能使用这一购物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无店铺销售这一方式在我国的巨大市场潜力:

1.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左右,无容置疑,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些为无店铺销售在本市发展奠定物质条件。越来越多居民将形成追求购物便捷,以最小的时间价值,求得最优需求满足的新型的消费文化理念。无店铺销售的形式将日益受到居民欢迎,被居民所使用。

2.市场条件愈显成熟。现今中国已逐渐形成相当一批适应于无店铺销售的购物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提高,全市家庭电脑覆盖率达到66.3%,已联网用户达到803万户,随着时间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程度更高,必将为无店铺销售创造宽阔的网络条件。

3.政策规范日益完善。目前,国家商务部颁布了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共同批准的新版《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已正式实施。新标准规定增加的8种零售业态中,包括了5种无店铺零售业态,标志着无店铺销售方式已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

4.社会诚信环境逐步回归。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社会诚信制度,促进社会诚信体系不断完善。随着体系日益完善,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诚信的滋味如金子一般,诚信将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城市名片。

5.总量规模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无店铺销售是邮购。90年代以后,各种无店铺销售形式全面在中国出现。由于电话的普及,电话购物迅速发展起来。近几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各种形式的无店铺销售形式大量涌现,并实行电话网、电视网、因特网、邮政网“多网合并”营销。

6.投资主体以外资和中外合资公司为主。无店铺销售作为一种现代商业的先进营销方式,具有经营理念新、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因此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涉足,投资者大多是国外大公司。

7.网上购物已成为无店铺销售的主要形式。无店铺销售中的网上购物近年来发展很快,近几年来网上购物已达到90%以上,个人电子商务成为网上市场的重要方式。据易趣网董事长邵亦波介绍,目前在易趣网上,每天有近30万人网上购物,有3.5万个商品成交,月交易额达2.5亿元。

8.经营商品覆盖社会生活广阔领域。五年前,无店铺销售商品主要集中在大米、饮料等份量重,不易携带的商品、品牌规格统一的商品,使用频率较高的小百货用品和电脑、手机等当时较为时尚的以及无保质期限的商品。而今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商品都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电话和邮购买到。只是不同的无店铺销售形式所热购的商品有所不同。

9.经营方式形成相对齐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与传统商业相比,无店铺销售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讯技术、视频技术、物流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产物。我国部分发达地区例如上海的无店铺销售已逐渐具备整体配套的5大技术支撑体系。电脑英特网通讯技术支撑系统;物流配送支撑系统;货币支付系统;商品设计采购支撑系统;售后服务支撑系统。

综上所述,无店铺销售是一种能体现时展潮流和趋势的重要销售模式,是商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顺应现代消费方式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由于无店铺销售方式在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存在许多问题。但总的来看,随着“无店铺销售”方式的兴起和发展,其自身有拓展市场、方便购买、提高分销效率、节约流动成本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以及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和各项环境因素的具备,它必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营销利器。虽然它目前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只要有目的地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有意识地对之进行管理,“无店铺销售”这种新兴营销方式最终必将为人们所接受。

参考文献:

[1]于淑华.对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的研究[C].国内贸易部连锁商业办公室1997年最新连锁经营文件资料汇编.

[2]门晓伟.日本无店铺销售业情况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 2002,(3).

[3]孙元欣,周锡樵.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及国际转移[N].中国商报,1998-07-15.

[4]李继军,姚凯.直复营销在我国的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

[5]洪梅春.无店铺销售方式及其应用前景[J].华东经济管理,1994,(6).

[6]刘庆林.零售商业的第四次革命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9,(5).

[7]Philip Kotler.Marketing Management,11Edition,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