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

第1篇: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公共政策;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良好的公共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通过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协调社会矛盾,有助于国家形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法治公平、公众参与、诚信共嬴的良好局面,从而可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农村发展现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涉及范围,对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平衡城乡差距、实现乡村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公共政策,是一项与时俱进反映时代要求,符合广大农民利益需要的极具公平性的公共政策,对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将它是营造和谐农村,实现农村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一、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体现

公共政策是国家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规划和指南,以调整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合法性、层次性、普遍性、稳定性、目标取向性、预见性等特征。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分配社会利益,协调相关利益方关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缓和、解决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持续进步。

可见公共政策具有很好的平衡、协调、分配作用,可通过公平的利益分配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公平性体现

1.“生产发展”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农村的发展,首先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农民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否则农民就会失去劳动的积极性,失去执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动力,而新农村建设也将无从谈起。而生产力的落后最终带来的是农村萧条、农业发展滞后、农民贫困的结果。因此,国家将“生产力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2.“生活富裕”是让农民得到实惠的体现。试想虽然一个村子天天喊要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口号,但实际生活中却越来越贫困,这样只会让农民怨声载道。只有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如盖起了新楼房、添置了城里才使用得电器等,才会让其感受到政策真正功用所在。因此新农村建设将“生活富裕”作为建设的目标,是在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3.“乡风文明”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包括风俗、文化、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思想素质,破除农村的不良封建迷信思想。一旦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被农民所掌握,成为其武装头脑的思想武器,将发生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塑造,促进城乡意识融合及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村容整洁”是对农民人文关怀的体现。将“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不仅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且是根据当前农民的生存环境出发,强调的是农民生活环境的和谐性。因为“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可以为农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树立其居住地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改变城里人对其不良看法,拉近农村人与城里人的心理距离,使城里人更愿意到农村旅游、投资等,从而促使农村面貌的进一步变化,促进“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

5.“管理民主”是提高农民自主管理的根本途径。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实现村民自主管理的关键因素。这有利于村民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有利于营造“民主法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局面。

三、公平视野下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复原,甚至无法恢复原貌。且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建设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且不可走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路子,从而须克服贪多求快的不良功利心态,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2.提升农民思想水平。一方面要破除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单靠国家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解放农民思想,不断促使其吸收新知识,提高其觉悟、认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其创业、创收的能力。如要利用“五一”、“七一”、“九九”、“国庆”、“春节”、“元宵”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或者通过举办相关专业夜校,提高其生存、创业技能,最终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新农村的建设、维护都离不开其主体作用,须充分调动其创业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不断注入活力,以促进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3.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提高农民的自身民主管理能力以维持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以防止农村基层腐败、建设资金不到位、上级精神落实不到位、村支书一手遮天的现象出现。因此要做好农村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选贤任能,选好带头人,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牢固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做好村务公开制度,让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最后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使农民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4.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筹集机制的创新。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建设难度大、环境复杂,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很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可能。为此要充分顺应此形式,充分利用城市的巨大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扫清障碍。如鼓励城市人到农村投资兴办乡镇企业、传播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对进城务工农民多一份关心、爱心,让其深度感受城市的知识、文化,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的文化传播者和城乡沟通的桥梁。另外还可通过发展一些关联性大的产业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城乡和谐游,以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甚至通过旅游的文化交流功能使其发展积极的思想言行转变,从而拉进城市人和农村人的距离,使城里人更愿意到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鼓励一些忧国忧民的海外华侨积极到农村投资,以增加农村建设资金,促进新农村发展。

5.因地制宜建立绩效考评制度。每个农村地区的自身条件不一样,建设的具体措施应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如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较差,需要加强水利、交通等条件的改善。一些农村环境较差需要进行环境治理,加强环保工作。有的农村地区甚至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需要全方位的改进、整治。与此相应的应建立相关的因地制宜的绩效考评制度,并将此制度层层建立,将责任分配到各具体行政机关单位,以便使新农村建设切实得到新的发展,完成预期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建设需要、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的公共政策,具有深刻的影响性,具有很好的统筹城乡、兼顾公平、平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这一举措的巨大公平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友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探讨,2006(02).

[2]党文薇.新农村建设要三戒[J].西部大开发,2006(04).

[3]田煜.农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1).

[4]安洁琳,李彦昭,胡椿,赵金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02).

第2篇: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一是要积极推广大额农贷。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逐渐向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发展,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管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户资金需求也由小额向大额发展。要针对这种实际研究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大额贷款难问题;二是开办住房、农机具等消费贷款业务;三是把支农再贷款、助学贷款政策宣传落实到农村,促进农民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四是提供安全、便捷、高效支付结算服务。

二、转变观念,科学规划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应结合当前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实际,科学制定金融发展规划,并抓好实施;二是树立不进则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的责任意识,健全激励机制,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政策早分析、早争取,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三是创新防范风险与经济发展思路,树立在支持中发展,在发展中防范风险,努力实现“双赢”的工作目标。

三、优化金融环境,深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

一是完善以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金融生态建设协作机制,及时解决区域金融生态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全力打造三个“信用平台”、加大A级信用企业的培植力度,为拓展业务发展黄金客户;继续深化“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评审活动,增强全民诚信意识;积极开展创建信用工程和个人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保障机制,构筑农业风险防范屏障

一是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建议由政府财政补贴、龙头企业或公司出资共建农业信贷补偿基金,以此补偿农民遭灾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二是奖补激励政策。可采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模式,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奖补资金”,用于贫困户贷款的利息补贴、亏损补贴或者奖励;同时对于支农贷款实行基准利率,效益不佳形成的风险损失,国家在政策上应予以倾斜;三是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引导和鼓励农户自愿投保,可实行政府给农户实行保费补贴的办法,以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突出扶持重点,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部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上要与扶贫资金、财政资金结合起来配合使用。要突出支持重点?押加大规模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设施、订单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村农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农村庭院经济向规模农业发展、小作坊向现代企业发展、农副产品从低质普通向优质品牌深加工发展、自产自销向订单农业发展。

六、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

农业银行应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接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管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第3篇: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具有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寻求新的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一定促进。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三农”政策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1]。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态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适应“三农”政策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3.生态农业建设也是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所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2]。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三农”政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3]。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三农”政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使农村经济向新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第4篇: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财政 新农村 建设 对策

一、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新安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了较大改观。

1.农村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税费改革以来,逐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并自2006年起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后,全县基本实现了农民合同内的“零负担”。

2.农民得到了更加切实的实惠。近两年来,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成品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大幅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06年以来,全县共兑付粮食直补资金5112.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55万元,优质改良玉米良种给予补贴360万元。在多种政策合力下,促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3.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新安县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06年以来,先后投入1018万元资金,改造和新建校舍面积达2.5万平方米;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了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全县农村贫困家庭共计22.7万人次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解决了贫困学生因贫失学问题。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06年以来,新安财政投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村村通自来水等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953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资金2800万元,投入农网改造、“村村通”工程、沼气池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619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安县以构建农村安全保障体系为着力点,初步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一系列救助体系,在全县农村架起了社会救助的“网络链条”。目前,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近19.9万(人次)农民获得就医补助,补助资金2724.7万元。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难点

总结该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矛盾和五个难点:

两大矛盾:一是资金供给量小与需求强烈的矛盾。由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刚性支出增长快,县乡两级财政无力拿出较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加上乡村经济实力不足,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增长有限。而与此同时,在“村村通”、农业产业基地建造以及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较多的财政资金投入,资金供求矛盾尖锐。二是支农资金投入周期长、风险高与支农资金回收困难的矛盾。农业投资无论是农业产业基地建造、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产生效益,而在此周期内,由于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因素,使农业投资风险较高,农业投资回收较为困难,造成支农资金投资效益明显低于工业企业和加工企业,造成支农资金投入大与效益不保证的矛盾。

五个难点:一是农村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外向化方面,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迟缓,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财政支持农村建设资金有限。二是村级债务沉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出现了旧的债务不去,新的债务又来。三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不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和扩大生产性投放。四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较大。当地就业容量有限、外出打工收益不大,城镇定居缺乏经济支撑等困难,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对滞后。

三、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以“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原则,着力支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1.准确把握财政政策,争取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资金、政策。发挥财政部门涉及面广、信息灵通的职能优势,准确把握上级财经政策的实质和走向,紧密结合县情实际,提出对策和措施,争取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用足用好省、市帮扶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共争取上级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得到上级更多的政策性投入。

2.创新投资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通过建立“各级政府出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有效激活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防止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3.改变投资方式,提高资金效益。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行政计划运作的做法,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资金物资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改变过去支农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有限资金分类分步投入重点项目、重点乡村、重点自然村。

大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财政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十一五”乃至今后时期财政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与各乡镇、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海峰,李沛沛.新农村经济视角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55).

[2]梁雄.梧州市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初探[J].广西农业科学,2008,(5).

第5篇: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发展;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41-02

引言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

一、农村信用社目前现状

1.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风险。当前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机构体制和防范风险机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比较突出。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最广泛、最突出的问题,是效益风险、财产风险、支付风险等其他经营风险的源头,目前不少信用社由于大量不良贷款无从消化,只能维持现状,即保支付、保结算、清呆滞,个别信用社的支付已成难题,谋求发展当然更无从谈起。农村信用社队伍的整体素质低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农业银行脱钩前,农村信用社的职工大部分是农行子女顶替和照顾各种关系调入的,国家分配和招考的比例很少。虽然近几年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学习,职工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属于正规院校毕业的人员比例明显偏低。

2.农村信用社的比较优势。农村信用社无论其人员素质、业务结构、资金实力、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结算方式等都与国有商业银行有相当差距。在城市里,农村信用社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但在乡镇农村,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却无法取代农村信用社的地位。首先,政策性银行虽然也是为支持农村经济平衡发展而运作,但主要着眼于宏观方面,扶持的是全行业或全地区的事业,不能像农村信用社那样具体到单个的经济弱者。在具体操作中,政策性银行网点少,覆盖范围窄,不能解决现实中大量的、零星的、分散的农户或团体的不同资金需求,而为零星的、分散的农户服务正是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其次,商业银行从市场原则出发,要求借款人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不是低层次经济单元所能达到的。最后,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最大化,其机构网点的设置,服务范围的确定都要从成本核算出发,广大农村分散地区得不到商业银行的服务,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在广大农村。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现状,有些是属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针对目前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尽快实现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体制的转换。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选择转为农村商业银行,而不要再选择农村合作银行,实现一步到位的改革。对于存在严重资产状况的农村信用社,应采取“招、拍、挂”的形式并结合镇村银行的发展给予处理。

2.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尽快理顺省级联社的体制。省级联社目前所处的尴尬地位,完全是当初选择改革模式决定的结果。省级联社既非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也非经济实体的体制,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无疑会给农村金融的运行和发展带来阻碍。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已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信用合作社已经演变为商业性的合作银行体系。从信用社到商业性金融组织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不但依赖于自身实力的强大,而且与其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国,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随着其自身经济地位的改变,他们所要求的金融服务层次也会相应地改变。农村信用社应在坚持以合作制为基础,以为社员服务为主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市场要求和服务对象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21世纪发展的趋势是:为社员服务为主、兼顾盈利性的信用合作组织以盈利性为主、兼顾为社员服务的组织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并不违背合作金融的原则,与以前名为合作实为股份制的城市合作银行不同。另外,从信用社的发展来看,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是从小规模金融向大规模金融发展的自然取向,体现了经济发达地区合作金融发展的更高层次,要避免组建合作银行后的过度商业倾向,防止其蜕化为另一种商业银行。

3.用市场化思路解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用划分经营地域和服务对象的办法来解决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的问题,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为此,必须改变目前划分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服务三农的计划经济办法,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调动所有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发展。例如,利用税收政策和各种贴息政策,引导和调动国有商业银行从事针对三农的金融活动,以缓解和最终解决三农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4.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1)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准入的领域,增加业务收入。要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或者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在开放金融领域和金融产品上,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享受到的政策待遇是不平等的。在中间业务逐渐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盈利来源的今天,对农村信用社进入中间业务或者从事中间产品服务进行限制,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也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利。(2)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跨地区设置金融网点或成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突破省级行政区划,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跨地区经营,是农村合作银行摆脱县域金融市场狭小的瓶颈制约,支撑其不断发展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从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和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的角度出发,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以使这种跨地域经营能够顺利进行。(3)鼓励农村信用社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进行联营、股份制经营。允许国有商业股份制银行、甚至境外独资和合资银行参与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以让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开拓、金融结算、产品开发上,实现借船出海和提升竞争力。

5.抓紧改革人事制度。没有人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面对目前农村信用社人才素质较低的现状,必须深入改革信用社人事制度,建立一种开放式、可流动的用人制度。所谓开放式就是选人的领域要宽,不拘一格;可流动是指信用社和人才之间可双向选择,能进能出。这样既可以通过考试、招聘等方式把一些素质较高、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经营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农村信用社各个领导岗位中去。同时,把不适应信用社工作的干部、职工调离出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制度。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风险意识、“民办意识”,提高经营水平。

6.剥离不良资产,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对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凡不属于自身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应当在摸清家底后,逐步逐项的剥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商解决,必要的话需要政府注资、需要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就像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所作的那样,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使之能够轻装上阵,顺利发展。

7.运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规范破产行为。目前确有一小部分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率极高,经济效益极差,连年亏损,且数额越来越大,致使所有者权益出现了很大的负数,无论经营者的工作水平和当前的环境都没有扭亏为盈的希望,已经达到积重难返的境地。中国商业银行法已经颁布,金融机构破产在中国也已经有先例,按照法律规定,应该对经营效益极差的农村信用社实施破产,并处理负有重要责任的负责人,不准其易地为官,只有敢于破产一部分,才能使目前经营较为正常者产生后顾之忧,有压力感并力图将压力变动力,起到破一儆百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蕾.农村信用社内生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2] 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3] 王蕾.外部金融冲击下的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剖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

[4] 王小芽.农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5] 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

[6] 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7] 孙建平.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9).

[8]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 以农村信用社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

[9] 林华.外资银行 圈地 中国农村[N].中国商报,2007-08-28.

[10] 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7-11-13.

第6篇: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一)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国家层面提供政策保障国家政策是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职院校专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这些政策一方面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引导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做更多贡献;另一方面也大力扶持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新农村不断发展,从而使新农村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必将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都将为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政策保障。(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学校层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高职教育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均围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知识来展开。同时,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设立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或开设一些涉农专业,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因此,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急需人才。随着高职院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迅速增长。面对新农村建设初期需要大量高质量人才的现状,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供给规模,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数量的要求。(三)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市场层面驱动人才发展的空间选择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不仅如此,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必将强力促进新农村和新农业的发展。这将给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培养出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具有农村背景的大学生也将更加认识到在新农村大有可为。面对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高成本,理性的大学生一方面面对新农村的低生活成本、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现状,那么在新农村就业和发展就成为市场条件下人才发展的最优空间选择。

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虽然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性歧视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对接”性阻碍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相当多的人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中的制度性安排导致生源质量较差且来源不足,因此,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对高职院校持有一种歧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与脑力劳动者相比,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是低等的、不受重视的。这种对高职教育存在思想性歧视的传统观念以及录取生源的制度性安排,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非对接”性阻碍。(二)财政投入不足产生“非对接”性制约虽然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高职教育,并从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得到的支持少很多,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实训基地、购买贵重实训设备等,教育成本比较高,这就与部分地方政府较低的财政投入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使得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质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非对接”性制约。(三)传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之间不相匹配长期以来,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传统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上都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在办学定位上的失衡。新农村建设要求人才具有实用性技能,并且愿意为新农村服务。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几乎是“一刀切”地为城镇经济服务,没有考虑到农村发展的需要,具有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数量过少。二是传统专业设置基本上忽略了农村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没有形成自身院校的专业特色,即便是一些设置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也偏少。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实践课程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四)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落差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重视构建“三农”专家型师资队伍。现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首先,在师资队伍构成上,“三农”专家型教师过少,造成师资队伍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上存在短板;其次,部分专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导致纯理论研究过多而实战性研究严重不足;最后,有的高职院校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无法进行相应的培训,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用来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三、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着力解决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教育配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舆论导向上树立观念转变的“对接”实现以对接新农村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有利的舆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高职教育观念和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为高职院校输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优质生源,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政府层面,要充分利用宣传舆论阵地引导全社会改变观念,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地区发展中的贡献,从各方面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电视等现代化宣传渠道,加强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鼓励政策及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紧缺现状的宣传力度,从而引导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采取树先进典型的“以点带面”的宣传策略,对先进高职院校、优秀高职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提高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认知地位,从而引导人们逐渐改变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在学校层面,要明确高职院校自身在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角色,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培养更多对接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重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随时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输送、技能培训、资源整合等各方面的支持。(二)外部保障上进行资金政策的“对接”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必须构建完善的全方位保障体系。1.在制度方面加强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加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保障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对接的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立法层面要保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并根据新农村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法律法规的细则。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招生录取制度上要进行改革,吸引优秀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在学费减免、奖学金和生活费补贴政策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一些制度,并在毕业就业制度上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新农村工作岗位提供保障。三是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指导高职院校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在财政方面完善资金投入体系。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各方面进行资源投入,而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之一。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渠道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资金需要,进而保障高职教育成为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基地。一方面,着力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并在财政政策上给予倾斜。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规划不同特色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农林大省要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政倾斜政策,加大对相关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实验室,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双管齐下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对企业,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参与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对社会,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吸引各界人士、民营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积极为高职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捐献资金、捐资助学、设立定向奖学金。3.在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政府与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一方面,在基础性激励措施上,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基本工资水平,同时根据各个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额外给予生活补贴;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在特殊性激励措施上,设立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优秀人才进行专项资金安排,除用于科研应用外,也对物资采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资助;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政府以其为模范进行大力宣传,进而激励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衔接的重要保障。1.科学设置相应专业,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实际设置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的专业。在设置专业前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1)调研工作。相关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要委派专门人员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并整理出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现状及人才需求的报告,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借鉴;(2)评估工作。要组织相关人员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评估,参考领导、专家等的意见,保证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3)论证工作。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明确专业定位。组织相关专家对专业进行二级学科的细分,根据院校实际和区域特色,科学论证专业方向。2.在实践中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新农村是不断发展的,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党的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有新发展,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做支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调整专业教育管理设置,保证专业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新农村未来发展的要求。3.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匹配度。对于理论课程体系,应以新农村建设目标、课程设计理论为依据,构建互动共促的课程生成机制和分层模块的课程设计形式(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应用课程模块三种形式),设置体现区域新农村发展需要的理论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体系,应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相关选修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善实践课程的硬软件条件,保证实践设备的完备。另一方面,在“外延”建设上下功夫,构建政府、高职院校、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四方合作平台,多方参与优化课程体系。政府、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所掌握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动态资源是高职院校难以企及的,因此,构建四方合作平台,有利于高职院校针对理论或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在课程体系上做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师资队伍上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的“对接”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党的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更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兼职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吸引知名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懂农业的专家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建设一支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激励懂农业的专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2.提升师资队伍技能,健全培训学习机制。“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支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师资队伍,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也必须加强研究。因此,要健全培训学习机制,通过继续教育、专家讲座、在线交流、实践调研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3.强化师资队伍的使命感、事业心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有激情、有动力投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并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学生,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形成示范效应。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契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不但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政策保障、培养质量和规模、人才发展空间选择等方面也是可行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促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许世建,张丹,温玲玲.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我国农村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6(24).

[2]柏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

[3]刘凤娟,郭胜大,王建.面向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4]王富平.陕西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0(4).

第7篇: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一、高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水平较高,但又必须是懂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具备实践技能的同时还有必要的奉献精神和开放意识,能自觉主观地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创业致富;不仅对农村很了解,有一定的农村、农业的出生背景,而且对“三农”问题很关注并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这类人才培养和教育主要由高职教育来实施。我们都知道本科及以上的学校培养的是理论研究人才,这类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为“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而且所学知识很难在农村发挥作用,学生也不会首先选择服务农村和基层,农村没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天空,即使被分配到农村也不一定留得住。新农村建设最紧缺的是立志为农服务,愿意扎根农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实际工作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精神,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各类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较低,侧重技能而轻理论,主要培养的是熟练工人,这类人才理论基础知识有限,故而也很难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知识,他们能将理论知识有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这类人才即能从事生产实践,又能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人才的双重性。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需要以上这些既掌握一技之长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有效改善了高职教育的招生状况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他们不再将子女的就业定位只限于从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农业的生产、种植、养殖等。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到高校深造学习,提高知识文化水平。自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入学率有了明显提高,对于不能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的农村子女来说,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国家各项政策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子女的入学欲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父辈的大学梦想,成为许多学子的学习目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在这些大的背景条件下,高职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可拉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近几年,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扩大对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也给就业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需求量明显减少,城市富余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对于高职生来说,要想在工业化城市里站稳脚跟,没有高深的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实现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前,将所学技能运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是最佳选择,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大批高职生毅然选择服务基层、服务农村,这一良好的就业观念有效的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为真正实现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创造了条件。

四、新农村建设促进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方向

从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的生源性质来看,绝大部分的高职生都来自农村,为了改变目前落后的经济生产状况,需要对高职生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实用技术,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作为培养新农村建设者的高职院校应该顺应市场的客观需求,以服务地方农村经济为宗旨,在专业的设置上和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主动调整,科学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重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高职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也要对专业进行整合,优化专业结构。

五、国家政策的支持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第8篇: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立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联动长效机制领导小组。县委农工办、县人行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工信局、县农牧局、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监督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行,主要负责日常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

二、工作职责

1县委农工办。制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和产品目录,组织召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联席会议;定期筛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讲信用、有资金需求的特色产业主体。并予以。

2县人行。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充分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适时加大对金融机构窗口指导工作力度;扎实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按季召开全县金融形势分析会议,通报支持全县经济发展的情况及信贷风险预警;综合分析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与供给状况,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形成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与县委、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交流意见,沟通信息。

3县农牧局。推介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分析农村经济运行现状。组织其参加项目推介会、专题洽谈会;对农村经济组织的注册资金、自有资金确认核实;科学评价预测特色产业市场前景;帮助农村经济组织规范其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农村经济组织负责人及农户宣传诚信知识。

4各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担保抵押物,为新农村建设和涉农经济组织开辟“绿色融资通道”减少贷款审批环节。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明确金融支农重点;实施倾斜性金融政策,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按时向县人行提供与农村经济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及发放贷款的动态信息。

5特色产业化组织。恳谈经营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加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报表资料。规范财务制度,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履行贷款合同,按时清息还贷;参加金融部门组织的信用知识培训,树立诚信意识。

三、工作措施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县委农工办牵头,联动长效机制领导小组成员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县人行负责组织,并整理印发会议纪要。会议内容主要为: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农村发展、信贷支农政策,分析研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确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金融机构汇报本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进度、效果,遇到困难和问题;综合分析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与供给状况,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2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金融机构每年初制定本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措施。报县委农工办。县委农工办根据政府部门确定的支持重点和金融机构支持项目,会同县人行研究确定本年度金融支持重点,以文件形式印发本年度货币信贷指导意见,涉农部门据此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计划,金融机构按照货币信贷指导意见合理安排信贷支持项目实施进度。由县人行负责与县委农工办、县统计局、县工信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互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动态。

3建立政策互动平台。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及时筛选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主体和项目,通过举办专题洽谈会,推介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和特色产业主体之间的合作。由县人行组织各金融机构开展送信贷产品下乡进村入户活动,深入农村农户开展信贷政策、信用评级、授信程序等与“三农”经济发展相关的货币信贷政策宣传活动,让农村经济组织充分了解国家的信贷导向和产业发展政策。

第9篇:农村新农村建设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妇女;新农村建设;认识;开拓村

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村妇女是建设新农村宝贵人力资源,和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妇女的参与,离不开农村妇女的智慧和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因此,要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农村妇女眼中的新农村建设。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县开拓村近几年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荣获“泰州市文明村”、“开发区综合先进村”、“绿化造林先进村”等称号。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获得如此多荣誉的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基本认识

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都搞得如火如荼,但事实上,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1.农村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认识

调查中,在问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时,仅9%的妇女选择了培育新型农民,9%的妇女选择了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12%的妇女选择了改善住房条件,高达24%的妇女选择了提高医疗、教育等福利,21%的妇女选择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同样21%的妇女选择了农民经济富裕,此外还有3%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重点理解集中在社会福利、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富裕上。事实上,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当然培育新型农民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任务。因此,农村妇女的理解在事实上还是和政策在重点的选择上有一些差异的。

2.认识误区

(1)误区一:“甩手掌柜”,政府为民提供新农村

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农村妇女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由财政拨款,村干部着手实行,认为-政府为民提供新农村。事实上,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农民才是处于主体地位。政府最多只是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以政府主导作用取代农民主体作用,应当是以农民为本,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着眼农村的发展远景,立足当地的具体条件,由政府给以科学的引导,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然而,现实中,农民已成为“甩手掌柜”,认为新农村市政府的事,是干部的事。这种认识俨然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阻碍了新农村建设。

(2)误区二:城市化迷信

在问及什么样的农村新农村的时候,接近半数的妇女脱口而出的是“城市化”三个字。事实上,这种典型的城市化迷信是误导性的。一方面,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有联系,但不能等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城市化战略所不能涵盖的。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化并不能解决农村问题。用温铁军先生的话讲,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的,是解决了农民问题的。

(3)误区三:非农化意识形态

事实上,在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农村农村妇女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非农化。众多妇女表示只想上班,不会种地,并且据调查接近六成的妇女认为新农民不用从事农业,应当直接走上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工作,获取高回报。事实上,农业三要素的流出,是市场化的结果,但这并不是非农化的表征。农业是个弱势产业,而农民在具有相对较高回报的其他行业获取较农业更高的工资收入时,助长了农村妇女的非农化意识形态。虽然说行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现象,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当然会流出弱势部门,即农业,流到工业、服务业等等。但是盲目简单的市场化的结果就是农业的衰败,农民的贫困,农村的凋敝。所以,必须走出非农化的误区。

(4)误区四:新农村就是后“华西村”

调查表明,事实上,农村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还是表面的,甚至是片面的。受访者几乎一致的认为新农村就是华西村那样住着统一的别墅,家家有小汽车,道路交通方便,环境整洁。在她们的眼里新农村的建设就是围绕着住房,交通,环境整洁,生活富裕等方面的内容,而实质意义上的新农村关于现代农民、乡风文明等认识却很少。

3.农民的担心折射问题存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您最担心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受访的农村妇女中,高达33%的妇女担心出现干部贪污的现象,同样有33%的妇女担心新农村建设只是形象工程,不能最终实现。还有15%的妇女担心部分农民不支持新农村建设,从中阻碍。值得注意的是还有9%妇女担心新农村建设要农民自己出钱。当然,还有1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担心的。于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值得反思。

二、农村妇女对惠农的政策知晓率与满意度

1.农民对近来政策的知晓率较高,但存在年龄差异

在被列为调查对象的12项政策,即免征农业税、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农村住房建设、家电下乡、公路改造、电网改造、厕所改造、饮水安全、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广新能源、环境整洁。调查显示,知晓率最低的是新能源政策为45%,其次是农村住房建设为61%。而家电下乡,环境整洁以及公路改造的知晓率均达到了100%,其他政策的知晓率达到了75%以上。由此可见,开头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惠民政策还是宣传的非常到位的。

在受访者中20到30岁的年轻农村妇女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在受访的20-30岁的妇女中,知晓率最高的同样是家电下乡,环境整洁以及公路改造,均达到了100%。其他各项均比平均水平低3到9个百分点。而40到50岁的受访妇女知晓率则同比高于年轻人。

2.农村妇女对惠农政策满意度

(1)家电下乡最满意,公路改造紧随其后

在所调查的12项政策中,最显眼的就是家电下乡政策。满意率高达85%,还有15%的妇女认为一般,无一表示不满。在受访者中。近八成的农村妇女从家电下乡政策中得到实惠,这足以说明家电下乡政策的成功实施。此外,满意度较高的就是公路改造,满意率达到82%,还与18%的妇女认为一般。调查中有妇女反应部分巷道还没有实现硬质化,但整体已经实现了交通方便。因此,无一妇女表示不满意。

(2)新能源和饮水安全满意率低,意见较大

在所有调查的政策中满意率最低的就是推广新能源政策,仅13%,其不满率高达33%。事实上,据受访者反应她们家庭用的主要能源是液化气,还有少部分家庭偶尔会用柴草。由此可见,新能源政策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饮水安全是仅次于新能源的意见较大的一项政策。22%的农村妇女表示不满意,据反映,妇女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改水时向农民收取较高的费用,第二就是认为所饮用的水不是真正的长江水。

(3)一般政策满意率均达50%,不满意率不超过4%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项政策外,剩余的几项政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满意度适中,基本上符合民意。总体上满意率均达50%,不满意率不超过4%。免征农业税满意度为64%,没有人表示不满,许多农村妇女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农业补贴。新型合作医疗满意度达45%,55%的妇女表示一般,没有人表示不满意。而不语电网改造和厕所改造均为48%的妇女表示满意,4%的妇女对电网改造不满,还有3%的妇女对厕所改造不满。据了解,很多妇女对有公共厕所很满意,但是由于厕所卫生状况不佳,因此,部分妇女认为改造不好不如不改。此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满意率也达到了48%,而环境整洁这一项的满意率更是达到了64%,受访妇女普遍表示村庄环境较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表示较为满意。

三、农村妇女对新农村的期望与需求

1.负担不重,但幸福感不高

据调查,49%的农村妇女表示没有负担,还有12%的妇女表示目前最沉重负担就是子女教育。调查中没有出现因家庭温饱和医疗费用成为负担的农村妇女。但是,当问及您感觉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时,高达70%的表示目前的生活只是过得去,仅27%的农村妇女表示生活幸福,还有3%的妇女表示很不幸福。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农村妇女的生活没有什么沉重的负担,但是幸福感却不高。在随后的调查中,67%的妇女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家庭和睦,30%的妇女认为子女成才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其它选项,即有一番事业以及对他人有帮助以及其他则没有妇女选择。由此可见,农村妇女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关系于其所处的家庭成员及家庭氛围。

2.缺乏资金、技术和自主经营能力

在关于发展生产中最需要的得到的支持的问题调查中,高达45%的农村表示需要资金借贷,这说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妇女已经有创业或者从事其他事业的新想法。其次,24%的妇女需要技术培训,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村妇女认识到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文化、科技、技术即将成为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改变现状的从而致富的新途径。还有12%的妇女认为最需要了解市场,这足以体现部分农村妇女的高觉悟性和超前性,她们即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6%的妇女认为需要获取信息,3%的妇女需要引进设备。由此可见,缺乏资金和技术以及缺乏自主经营能力是最主要障碍,而大多数农村妇女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3.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村里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时,37%的妇女认为发展经济最重要,仅次于此,27%的妇女认为村里最需要解决的是政治民主问题。经调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3%的妇女表示非常愿意,6%的妇女妇女表示愿意,还有64%的妇女表示看情况。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妇女表示不愿意,但是较之以前,更多的妇女的开始关注民主建设。农村妇女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参与村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的热情正在蔓延。

4.从事非农、高新职业

调查表明,在问及除了目前的工作您还想做什么时,有30%的妇女想做买卖赚钱,仅3%的妇女想要从事承包土地种植,而且都是年龄在40到50岁间的。没有妇女愿意从事养殖,据部分妇女反应养殖业十分辛苦并且风险很大赚不了大钱。值得注意的是55%的妇女表示没有想法,事实上这部分妇女中98%的妇女均没有农田,在企业或者工厂等地打工,靠上班赚取工资性工资。她们一方面不愿再从事农业劳动,另一方面希望工资能够上升。较多妇女反应因为自己没有技能,因此受访妇女几乎一致表示希望从事非农并且高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