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学校教育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教育的核心

第1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0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精华,是新时代精神和要求的体现。如何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三个倡导”重要理念,把抽象的核心r值观内容转化为孩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已成为新形势下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对此,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金城五小”)以“立德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工作思路,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知行”系列教育活动融入学校“大美教育”全过程,坚持“落细、落小、落实”,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知、领悟、践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风貌,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和最高层次的追求。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精神文化中,金城五小构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以“大美教育”为核心的品牌理念(MIS)及品牌形象(VIS)管理体系,巧妙地在精神文化中贯彻和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

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校园精神文化离开校园物质文化就将无所依附,校园物质文化离开校园精神文化就将迷失方向。为此,金城五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来设计、规划、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物质文化。学校建设了校史长廊、主题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廊等人文景观,打造了独具“大美教育”特色廉政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人际文化等,让学生在求真、崇善、尚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迪和教育。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课程文化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金城五小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体系之中;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形成“三爱三节”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还积极开发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强化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现实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民族文化传承社会主义精髓

优秀民族文化一旦进入课本和课堂,进入成千上万儿童少年的心灵,这种文化必定获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因此,金城五小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发挥“第一课堂”教育的内化培育功能,结合河池区域特色文化,开发了“传承河池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校本课程,编写了《最美河池》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在各年级全面开设民族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将优秀的传统河池民族文化带进课堂,采取“课堂教学、学科整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利用传统节庆日及校园节庆活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我传承”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学习一种民族语言、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歌舞、学做一个民族艺术作品、学练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一个民族风俗”的“六个一”工程,以弘扬、传承河池区域优秀民族文化为切入口,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正义、担当、明辨是非、自强不息”等道德元素,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促进民族团结教育。

(二)文明礼仪传播社会主义风尚

金城五小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开发实施了“尚美礼仪”“大美教育”校本课程,从“仪表与言谈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基础教育,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有礼我知行”系列教育活动,把文明礼仪融入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建队仪式、毕业仪式教育、“一日行为规范”及“洒扫应对”等活动中。学校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携手家庭、社区、各部门开展行走礼仪、游览礼仪、观赏礼仪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构建“道德自律”,使文明礼仪、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带动家庭、社区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

(三)国学经典传送社会主义美德

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可以培养道德自信、道德素养和道德规范。金城五小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把诵读国学经典作为一项学校常规性工作来落实,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千字文》等国学经典按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原则进行校本教材《榕声琅琅》的编排,让“晨诵午写”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学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学经典我弘扬”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将诵读国学经典与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日行一善、关爱他人、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主题教育;与写字课结合,开展了古诗词书法比赛;与计算机整合,设计国学经典电脑小报;与美术结合,开展国学经典配画活动;与音乐相结合,唱响古诗词等,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活跃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实践活动内涵,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社会实践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创新、自我教育,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一是让学生在唱、诵、说、写、画、演、做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唱,就是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他人”等歌曲传唱;诵,就是诵国学经典、价值观童谣;说,就是开设“道德讲堂”“广播讲堂”“校园论坛”,让学生讲述身边榜样人物、典型事迹,传递道德正能量;写,就是组织学生开展“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为主题的征文、童谣创编、代言词征集等比赛;画,就是动手画出发现的文明新L;演,就是以“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为主题,以演的形式,亮出身边最美人物的凡人善举,展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指南;做,就是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实践,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代言人。

二是在《学生守则》的“学与做”中开展践行活动。学校把《学生守则》中的“学与做”活动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来抓,将守则张贴于每个教室,要求学生处处以《学生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并结合《学生守则》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基本道德规范评比。

三是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各类实践,在活动中植入“感恩・责任”“忠诚・和睦”“孝老・爱亲”“成长・梦想”“诚信・友善”“乐学・敬业”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开展自我教育、公民训练,提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外化践行功能,坚持德育“六化”(制度化、系列化、常规化、科研化、特色化、多元化)工作机制,以突出主题教育活动为重点,围绕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爱与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大”主题教育,定期开展明礼诚信、学会感恩等主题月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完善人格养成。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文化

金城五小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文化。学校积极实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自我教育”的“3+1”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强化引领功能,构建“立足学校,带入家庭,辐射社会”的推进格局;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以党风促政风带校风,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学校把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相关培训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力度;学校开展“感动校园人物”“尚美教师”“善行义举榜”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高尚师德,提升正能量,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制度文化

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紧密联系,扎实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需要思想引领、理念引导、文化熏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入手建立内在的长效机制。

第2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道德教育核心

以下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传统学校教育中的误区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大部分学校一味地去想方设法提高升学率,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一定好。这是导致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成功的最大因素。

二、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宠爱: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能满足的尽量满足,都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很多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而在家里却是“小少爷”、“小公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还有一部分是农民留守儿童,他们脱离了家长的束缚,放任自己,与社会不良分子混在一起,缺少了最基本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在接受道德教育这一块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十年树木,百年方能树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树人,德育工作才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呢?

1、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体育课上,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使其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中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了,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伙伴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2、家庭、学校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尽管我们的家庭都距离学校较远,缺乏交流的机会和条件,但学校仍是积极建立了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了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了家长的综合素质。

3、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3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意欲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的事物总要探个究竟,这正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良好契机。如,我在教学《灰雀》一课时,导言过后,先不让学生读课文,而是播放一段无声的动画(即课文中前半部分:列宁看到灰雀在树上,后来不见了灰雀,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至此,我适时激发学生想象:“根据你看到的内容展开想象,动画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学生好奇心马上就来了,创造欲望很强,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去读书:“看看你们想象的和书中描写的一样吗?”这样,学生积极性高涨,带着检验自己创造成果的心情自觉主动地学习课文。等学生读懂课文,我及时表扬,肯定了其想法,让他们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

二、激励发散思维,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是一种广开思路、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激励学生善于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我在教学《水乡》一课时,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家乡什么多,然后仿照课文句式自编儿歌,这样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充分的驰骋。再如,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当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得救。通过激励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构思,学生兴致大发,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让人喜不自禁。

三、培养求异思维,引导创新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例适于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我们应积极挖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某些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式。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在学生感到父亲话的含义是做人要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辩论:结合现代社会特点,你愿意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愿意做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再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像作者这样安排课文结构,你准备怎样谋篇布局?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不要人云亦云,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教师不把答案定得太死,学生也不会满足于一种现成的答案,进而积极动脑思考,日子久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从而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四、启发展开想象,体验创新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有益。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大胆想象不能泼冷水,而且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小学语文有多篇课文都是训练学生想象思维的好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结局,使其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在表达情感态度的同时,其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如,我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青蛙可能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呢?通过扩充、续补、想象,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使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

五、鼓励大胆质疑,激活创新

第4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1 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北师大郑日昌教授认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家庭和学校的氛围,而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可以说,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所包含的诸多成份中,观念是核心成份。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全体教职工要掌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营造良好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2 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保证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倍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3 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是提升家校合作质量的重要措施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每一所学校应该集体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应该是教育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来分担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责任。应该邀请家长和志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来帮助学生。”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当前我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打骂或训斥或限制。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例如教师会担心在与家长的合作中的标新立异会使他们遭到同事的排斥,或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 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家校联席活动制度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活动,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发动一切有关单位、部门办学,为家长广开学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灵活;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有系统地传授,既要能帮助家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又要有时代特点,突出家庭教育的特点;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家长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它既是业余学校,又担负着特殊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家长,听取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家校联席会议,并形成活动制度。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及家长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举办父母效能训练活动、各种亲子活动,调动家长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要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与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双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互利互惠。要重视对方的正当要求,不能无限制地向对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要把对方看成是教育过程中密切的合作伙伴,把合作教育视为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

第5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 思想政治 创新方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42-02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没有经受过太大的波折与困难,而要面对的诱惑和思想冲击却很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让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必须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高校教学中的创新理念,也应该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核心教学方式。

1.教师要懂得如何以生为本的教学

首先,高校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是人,是高校的学生,只有能够教育学生、说服学生、能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观念的理论教学才是完整的、有效的。其次,高校中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念,要用平等对话的姿态和真心关爱学生的态度帮助学生指出思想观念中的不足之处,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培养出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教师也应该深入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让自己成为拥有着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人,然后“以身作则”的引导和教育学生。

2.高校学生是以生为本教学的关键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高校教学中也是如此。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观念上入手,让学生在主观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而学,为了提升自身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而学,从而培养出高校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 注意创造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

任何教学方法的创新都离不开教育环境的改进与创新,所以整合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要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受教育环境。

1.重点培养学校教育环境

现代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已定型,学校方面无法对社会和家庭方面的教育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是以整合与创新的重点都集中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上。高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教育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环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

2.加强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加强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是为了“以正压邪”,帮助学生抵消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形式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教师需时刻保持紧迫感,在教学时采用对学生最具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应贴近高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成长需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变成学生迫切希望得到的内容。

3.充分发挥学校品行优秀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拥有满腔热血、容易冲动的群体,很多时候大学生更易受到学生本身的影响。一方面,品行优秀的学生可以起到正面的示范教育作用。拥有向上之心的学生会主动模仿和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政治观念,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品行优秀的学生的示范作用也能刺激品行较差的学生,产生激励效应。比如,高校中推行的品行优秀生期末考核免试制度,便能刺激学生产生上进和学习的动力。

三 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而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能让高校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高校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理解更为深入、真实,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也更为有利。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学会了分析和思考,才能对从社会和家庭中传递出来的政治思想观念有正确的辨识能力,完成对思想政治观念“去伪存真”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知道自身思想政治观念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回归正途。

2.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学习和传播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传播过程,传播的内容有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等。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中,学生不仅是这一传播过程的接受者,更应将学生培养成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

四 整合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

高校教育中,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是为了帮助学校和教师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只有这样,学校和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现实情况改进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策略,以更容易被高校学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考核方法的整合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对考核内容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选取能为大学生解决思想政治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内容;教学方式要选择具有实践性、针对性、时代性,能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方式。还有对考核措施的创新:调整了书面考试与社会实践考试的比重,重视实践结果;提高评价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实名评价、匿名评价和随机调查等方式,增加评价考核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王贤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特点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孙少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1(12)

第6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通过做课题,我们建立起了在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制度,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建设。

(1)选编了适合初中生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课题组编写的校本教材《农村初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选编》重点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教育以及创新精神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2)找到并用实践证明了初中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渠道,确立了德育教育活动化原则,为德育提供了一个以听、说、唱、读、写、动为教育形式的德育模式。在学校层面,由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具体领导、筹划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活动,并将通过教育活动实践证明的属于可行的内容编写成了校本教材――《农村初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手册》。课题组在以德育活动化原则的思想指导下,每学期都要在重要日子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3)帮助学校建立了全员参与德育的工作机制和新的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校长亲自负责德育工作,以教导室、共青团、政教处、学生会、班级为依托,以班主任、政史地课教为骨干的工作小组。同时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人人负责的局面。为落实教育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德育要求,学校每天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和歌曲,在每个重要日子都要举行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编主题手抄报比赛,定期举行体育比赛。

(4)通过德育课题研究,老师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增强,其师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大幅提高,造就了一批以音乐达人龙世明为代表的学校课题研究人才。

通过课题研究,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不少成果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并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①课题组编写的校本教材《农村初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选编》和《农村初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校本教材》解决了在初中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内容选择、途径选择和策略选择等困惑。该校本教材作为本课题实践经验的结晶现在学校的全面使用,完全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原理,必定对农村初中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起到促进作用。该教材始终坚持以来指导德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共同理想”意识,以“两种精神”激励学生的斗志,用“荣辱观”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②本课题确立德育活动化的原则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改变了德育传统上以教师教导、说服、劝诫为主的模式,转向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养成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反思,在与人交往中和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去构建与时代所希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

第7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1.音、形、义有机统一。

传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卡片展现词汇的形,以录音和教师领读展现词汇的音,以教师讲解展现词汇的义,音、形、义相互脱离,教学方法一成不变,这种机械化教学模式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却可以将图、文、音、动画一体化呈现,给小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利于小学生理解、记忆,在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中,这种优势更为突出。

2.有利于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传统英语口语、对话教学中,先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在熟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程式化模仿,最后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语言服务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中分为很多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天气情况,不同情况下,词汇、语调的运用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只有词汇、语调运用恰当,情感表露才能顺畅,信息传递才能准确。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的知识点是孤立的,不能有效结合,迁移到现实生活的各种场合中。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只能促进学生加深对重点句型的理解,而与现实情境脱节。音、境脱节,会使得学生对英语失去原有的热情,成为“哑巴英语”,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解决“哑巴英语”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三维动画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非常实用,而且可操作性强。教师可以借助三维动画技术,制作一些与教学要求相符的趣味动画,创设出栩栩如生的情境,额外加上相应的语音对话,将情境和语言有效结合,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及时作出回应。这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方法,既增多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很好地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通过这种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提升小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现如今,汉语、英语双语教学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普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为中文环境,没有适当的英语语言环境、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小学生缺乏把已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的机会,非常制约小学生听、说能力提高。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英语教学中,则给弥补这一缺陷提供了可能。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以满足学生不同英语程度的使用需求。

4.形式多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一切事情都觉得比较陌生,只有形式多种多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小学生喜欢上学习英语。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好地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一些英语童话、英语电影以及英语科幻片,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因此得到显著性提高。

5.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多媒体软件,能够很好地将文字、声音、动画组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展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感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整合的目的一定要明确。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明白,信息技术的引用只是要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更加喜欢上英语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整合一定要务求实效。

第8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学生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因而,保障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质量保障是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体系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以实现大学教育职能,提高大学教育事物透明度,确保大学教育机制正常、有序、高效运转的活动[1]。

“学生是校园里最重要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学校存在的必要”。[2]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能较真实地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摆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关注的核心地位,在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及监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学生参与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各高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学生参与质量保障的相关理论

1.学生“消费者”或“顾客”理论[3]

该理论将学生看作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或购买教育服务的顾客。学生以顾客身份、从教育服务消费者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判。学生作为消费者从教育服务提供者那里获得按照合同所规定的服务,由于亲身经历这一以教育服务为商品的合同买卖关系,在评判教育服务是否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方面应该较其他相关者更为客观。就这一角度而言,学生对质量问题更有发言权。比如选课制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消费者爱好”的机会。

2.学术共同体理[4]

该理论认为大学是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它把学生视为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所谓教育服务的接受者或最终产品的购买者。作为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学生既对教育负有责任,也对提供教育的制度框架负有责任。倘若对教育不满意,其反应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教育机构的水平,而不是去寻求其他的途径。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生活目标的能力和文凭。但学生确实应该合法拥有对教育的特别期望(如一定的质量、前景价值、学习条件等)。学术共同体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把学生、教师看作教育质量的共同建设者。

3.利益相关者理论[5]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该理论引入了与股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利益相关者,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组织,学生是高等教育机构中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学生是大学存在的理由。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生参与现状分析

在我国现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学生参与质量监控保障的方式主要为两类:一是面向在校学生开展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学校教育优势和劣势等问题的评判;二是面向毕业班学生开展毕业实习调查。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1.渠道单一,深度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仅限于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学质量反馈等为数不多的渠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往往集中在决策的初始阶段。

2.意识淡薄,力度不强

受传统文化对心理的影响,学生在教育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育质量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教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薄,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参与教学质量监控,角色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与学生个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方面,但学校在发展目标的规划、学校定位的选择、人事任命的变更、改革发展的决策等方面对学生开放的力度不强,缺乏学生的参与。

3.制度保障不够,有效性低

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渠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极大地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具体表现在:学生评教的结果被行政管理部门当作是教师奖惩、职称晋升的凭据,违背了通过学生评教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因涉及各职能部门,管理者在利益的权衡中患得患失,难以采取有作为的举措,因此挫伤了学生群体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性;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没有与时俱进,得不到管理层足够重视而趋于落后。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生参与的原因分析

1.参与权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学生不仅是学校构成的主体,也是教育对象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享有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权利。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参与其中,听取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规划、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与学时分配等方面的意见与看法,有利于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和贯彻实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方面的评价与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施一轮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工作后,学校也要了解这些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倾听他们对学校制定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有利于学校适时修订培养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2.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有共同的“利益”

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来说,既是教育对象的主体,又是教学质量的受益者。他们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他们乐意为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参与教学评价,提供信息反馈。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与学生参与其中,这种相互关系有着共同的利益。

3.学生有能力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的激增,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人员,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不可能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状况;而作为学生则不同,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对教师课堂讲课情况、自身学习情况以及学校教学保障情况最清楚、最了解、最有发言权。他们不仅能够从教学质量受益者的角度,还能够从关心学校建设与发展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的高度,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能够体会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不仅有教师教的方面,还有学生学的方面。通过从自身学的方面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学生逐渐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干预和矫正那些上课迟到、经常旷课的习惯与习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四、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方式

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不能流于形式。按照杰弗逊的理论,所有政府的合法权力都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所有与学生有重要关系的决策都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作为与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质量管理活动必须有学生的广泛参与。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学生参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给学生赋权

开始学生并没有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经验,因此必须给他们提供被培训的权利,使其能胜任质量评估或审计工作。(1)让一些学生参与正式的管理过程;(2)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和支持;(3)让这些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学校的改进,以使得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讨论的过程。学生参与监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听取学生的意见,为高校质量管理提供学生的视角。

2.采用灵活多样的参与形式

(1)评教、评学。高职院校中评教、评学是学生参与最多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应采用多种宣传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在学生评教中,学生评价指标的设置要从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出发,结合学生专业水平的深入程度来设置会更加科学合理。

(2)参与教学秩序监控。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秩序监控是学生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学生参与教学秩序检查,一方面发挥学生之间容易沟通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学生换位思考,对学校教学秩序检查工作从抵触或者不理解转变为主动和积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有利地推动学校的学风、教风建设。

(3)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调研。教学质量监控中来自一线学生的调研是最真实的资料,最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学质量相关的调研,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学生不仅仅是教学质量调研的对象,也可以成为各项教学质量调研活动的主力军。如可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质量调研活动:招生工作调研、课程教学、教材使用调研、课程学习等。学生还将调研结果整理分析,撰写学生研究论文,为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3.成立学生教学质量监控组织

目前,很少有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学生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组织。为了确保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成立相关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成立相关组织可以代表全校学生直接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学生组织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全自主地开展工作,学生们将服务教学工作的需要与学习兴趣相结合,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同时组织成员也通过工作切实有效地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保星.质量文化与学生参与:新世纪十年英国大学教

育质量保障的新思维[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2,34(1).

[2] 杨晓明.英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8.

[3] Luc Weber.The Public Responsibil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M].Council of Europe,2005:151-156.

[4] Walsh K.Quality and Public Servic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69(4):503-514.

[5] Dianae Green.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Buc-

第9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心理

虽然自 21 世纪初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但是近年来仍旧有部分学校和家长认为学生应当以应试教育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但是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没有进行足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学生在抗压能力、心理素质甚至是学习能力方面都要逊色于进行了充分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学生。

一、目前我国小学的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小学目前的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中,虽然学校已经能够意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但是在二者的联系方面认识仍有不足。对此,本文也有如下分析:

1.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是由学校的主任或班级的班主任充当的,而心理教师更是稀缺,往往由校医和班主任兼任,心理课程和德育课程开设的课时也不足。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于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目前能够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透彻理解的教师人才的缺少,部分教师虽然有一些德育与心理学的基础,但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当然不能将二者进行很好的融合。

2.部分学校领导对于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不重视。从客观上来讲,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关系。但在部分小学的校领导层认识中,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大于心理教育,部分学校的领导层认为小学中的《思想政治课》已经能够代替德育教育的部分工作,而心理教育要更为滞后,并非是学校主要进行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整合,令二者呈现出分裂的态势。而不被重视的心理教育更有可能沦为“一纸空谈”,心理课程成为一门变相的“自习课”,部分学校的心理课程更是存在着被语文、数学等主课占用的问题。

二、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以及爱国教育;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态度和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困难,二者缺一不可。而由于二者之间对于学生培养之间的部分重合,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二者进行整合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也有如下研究:

1.开设德育与心理整合的实践课程。和其他语文数学等科目不同,德育课程与心理课程更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是对学生行为的培养。对此,小学教师可以将二者整合成一门实践课程,每周开始二到三个学时,在课上以言传身教和布置课后实践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三观和心理健康。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每天写日记记录自身的感恩和感想,记录做过的好事等行为,通过对每天的反思来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每天写日记并记录自身感恩生活的学生同不进行这一行动的学生更加有道德感、责任感,能够感恩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容易得到满足。

2.积极组织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主题活动,培养能够成功整合二者教育理念的教师,并以教师带动学生教育。开展主题活动,首选需要学校的领导层能够正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组织教师参加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讲座和活动,系统性地培养教师的德育与心理的整合能力。再由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活动,在德育活动中融合心理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活动,看望孤寡老人和动物的爱心救助站等,通过学生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学生培养其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心理。在德育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目前和平、幸福的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教育改革,从原本单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部分小学依旧出现了不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校领导层认识不足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小学的领导层和基层教师都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学习,通过开设德育与心理教育整合的课程、带领学生进行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与感恩等方式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一颗感恩的心,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依旧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随着小学全体教职工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视,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整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静.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J].新课程(上),2017(1):2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