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数学建模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建模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建模策略

第1篇: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策略;教学原则;

作者简介:李明振(1965-)男,河南延津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建模的认知与教学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起,英、美等国的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迄今为止,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也已相继将数学建模作为理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数学建模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并不尽人意[1-3]。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理论指导。亟需深入开展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理论,以有效指导数学建模教学实践。

所谓数学建模策略是指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选择解决方法、采取解决步骤的指导方针,是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与当前数学建模问题解决有关的事实、概念和原理的规则。它们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有效的数学建模策略为指导,将有助于减少数学建模过程中试误的任意性和盲目性,节约数学建模所需时间,提高数学建模的效率和成功概率。数学建模策略一旦被学生真正理解、熟练掌握、自觉运用和广泛迁移,即转化为思维能力。研究表明,优秀学生与一般学生在数学建模的表征策略、假设策略、模型构建策略、调整策略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优秀学生在数学建模策略的掌握与运用方面具有较高水平,而一般学生的数学建模策略运用水平较低[4]。数学建模策略差异是优生与一般生数学建模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掌握一些有效的数学建模策略,既是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步骤,实施数学建模策略的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应将数学建模策略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开展数学建模策略的教学研究,不仅能拓展和丰富数学建模教学理论,而且对数学建模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迄今未见关于数学建模策略教学问题的研究。鉴于此,基于数学建模的认知与教学研究[5-7]和多年从事高校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数学建模策略的教学应遵循如下四个原则。

一、基于数学建模案例

策略性的知识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必须和具体的经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与掌握。否则,只会是死记策略性知识的字词,而难以真正理解与熟练运用。因此,数学建模策略的教学应基于对数学建模案例的解析与探索,使学生在多种新的现实问题情境中“练习”利用所要习得的数学建模策略,实现数学建模策略的经验化。为此,在数学建模教学中,一方面,针对每种数学建模策略的案例练习均应涵盖丰富的现实问题,应在多个现实问题的应用中向学生揭示数学建模策略的不同方面。由于不同的问题蕴涵不同的情境,运用同一数学建模策略的不同问题,会反映出数学建模策略的不同侧面与特性。因此,对某种数学建模策略应拟定多个可运用的不同情境的现实问题案例,从而为该数学建模策略提供丰富的情境支持;另一方面,应注重审视与解析每个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所涉及的多种数学建模策略,通过对同一现实问题的多种数学建模策略运用的审视与解析,厘清各种数学建模策略之间的关系。一个数学建模问题案例实质上意味着多种数学建模策略在此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特定的联系,解析一个数学建模问题的过程就是将多种数学建模策略迁移至此情境的过程,关注每个现实问题所包含的多种数学建模策略的应用,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多种数学建模策略在解决同一情境问题时的有效协同。实施同一数学建模策略的多个现实问题建模案例应用和同一现实问题建模案例的多种数学建模策略分析相交叉的教学,能够有效加强记忆的语言表征与情节表征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建模策略的多维度理解,将数学建模策略与具体应用情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而且有利于针对现实问题情境构建用于引导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建模策略的应用模式。将抽象的数学建模策略与鲜活的现实问题情境相联系,加强了理性与感性认知的有机联系,有助于促进数学建模策略学习的条件化。即知晓数学建模策略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一旦遇到适合的条件就能自觉使用,从而有助于增强数学建模策略的灵活运用和广泛迁移。

二、寓于数学建模方法

所谓数学建模方法是指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构造刻划现实问题这一客观原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数学建模方法在数学建模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学建模策略与数学建模方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数学建模方法从层次上低于数学建模策略,是数学建模策略对数学建模过程发生作用的媒介和作用点,离开数学建模方法,数学建模策略将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数学建模策略是对数学建模问题解决途径的概括性认识和通用性思考方法,是数学建模方法对数学建模过程发生作用的指导性方针,引导主体在何时何种情况下如何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如果缺乏数学建模策略的有效指导,数学建模方法的运用就会陷于盲目,势必导致无从下手或误入歧途。数学建模教学中,如果仅关注于数学建模方法而忽视数学建模策略,那么,所习得的数学建模方法就很难迁移运用于新的数学建模问题情境;如果仅关注数学建模策略而忽视数学建模方法,那么所获得的数学建模策略难免限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从而难以发挥其对数学建模方法和数学建模过程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数学建模策略教学中,应寓数学建模策略于数学建模方法教学之中,应有意识加强数学建模策略与数学建模方法之间的联系。为此,应基于具体的数学建模案例,尽力挖掘所用数学建模策略与所用数学建模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对应规律。一种数学建模策略可能会对应多种数学建模方法,同样,一种数学建模方法也可能对应多种数学建模策略。应在数学建模策略与其所对应的数学建模方法之间对可能的匹配关系进行审视与解析,以揭示所运用的数学建模策略之间、数学建模方法之间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协同规律。

三、揭示一般思维策略

一般思维策略是指适用于任何问题解决活动的思维策略。它包括:(1)解题时,先准确理解题意,而非匆忙解答;(2)从整体上把握题意,理清复杂关系,挖掘蕴涵的深层关系,把握问题的深层结构;(3)在理解问题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判断解题的思路方向;(4)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信息;(5)注意运用双向推理;(6)克服思维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7)解题后总结解题思路,举一反三等等。此外,模式识别、媒介过渡、进退互用、正反相辅、分合并用、动静转换等也属于一般思维策略范畴。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老师在数学建模教学时教给他们一些一般思维策略,但数学建模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一般思维策略的教学。一般思维策略在层次上高于数学建模策略,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它通过数学建模策略影响数学建模思维活动过程。而数学建模策略是沟通一般思维策略与数学建模过程的纽带与桥梁,受一般思维策略的指导,是一般思维策略指导数学建模过程的作用点。离开一般思维策略的指导,数学建模策略的作用将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数学建模策略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明确揭示数学建模活动过程所蕴含和所运用的一般思维策略,并鼓励学生在数学建模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使用,使学生充分领悟一般思维策略对数学建模策略运用的重要指导作用,增强数学建模策略运用的灵活性,实现数学建模策略的迁移,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第2篇: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建模热情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的问题情境,往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燃起学生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使其以饱满的激情快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因此,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模型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精心设计难易适中、趣味新颖、富有启发价值、探究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诱发学生的建模热情.

二、丰富生活背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数学建模问题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它是从生活实际原型或背景出发,涉及多方面的生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实际,积累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为正确建立数学模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背景,捕捉社会热点问题,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改编例题背景,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分析、推理、概括、验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建模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一次函数y = 5x + 10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活背景,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实现知识的构建. 生活背景1: 公园里有一个长为5m,宽为2m 的长方形花坛. 现把花坛加宽xm,以扩大花坛面积,则花坛面积y 与x 的函数关系为y = 5x + 10. 生活背景2: 弹簧原长10cm,每挂1kg 的物体弹簧伸长5cm,则弹簧长度y( cm) 与挂物重xkg 的函数关系为y = 5x + 10. 生活背景3: 某城市出租车起步价为10 元,超过规定的公里数外,每公里再加5 元,则出租车费用y 与超出规定公里数x的函数关系为y = 5x + 10.

三、注重多向思维,拓宽学生建模思路

受某些固定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单向思维的状态,并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数学建模问题有着一定的假设条件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数学建模需要将假设条件与目标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并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综合多向的. 因此,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构建数学模型,拓宽学生的数学建模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以及广阔性.

池塘AB例如,在讲三角形后,笔者设计以下问题: 如图1,有一个池塘,要测量池塘的两端A、B 间的距离,直接测量有障碍,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出A、B 的距离.建模1: 构造三角形及其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求出AB.建模2: 构造两个三角形,利用全等或相似性质来求出AB.建模3: 构造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求出AB.建模4: 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求出AB.

四、重视模型归类,增强学生建模能力

第3篇: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建模是高校常见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后,也渐渐引入中学的数学教学当中.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在我国有一定的历史,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研究模式.但是由于对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高校的数学建模方法教学往往拘泥于理论,没有达到应用的效果,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高校开展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对高校数学建模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推动学科作用于社会发展的一个力量,应该成为高校教学的一个研究重点.

一、数学建模及其方法的概述

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具体指的是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前提假设、过程分析、建立模型并计算得出结论的解决问题过程.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一个表现,是联系数学学科和生活实际的一个桥梁.数学建模的方法很多,分类方式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有:类比法、差分法、回归分析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对应解决的模型类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不同背景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法.

二、数学建模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数学建模是一门联系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学科,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初等教育中,我们接触的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明显,即使有相关的应用,也是一些浅显、简单的应用,不能凸显出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新课改以后,中学的数学学习也引入了数学建模的相关学习,但是这部分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较为简单的一些模型中,对数学建模的了解不够透彻.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数学建模方法的学习是深化数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建模方法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感知数学作用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掌握数学的具体方法,这有利于学习其他的数学学科知识.

三、高校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缺乏应用经验,课堂过于理论化

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在高校当中已经属于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逐渐普遍化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都将数学建模列为必修课程.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数学建模方法教学中,学生应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其中教师缺乏应用经验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数学建模方法教学是教学生用数学建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性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能主动性地开展创造性、研究性的学习.有些高校负责教授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师本身的应用知识和经验就有所欠缺,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过于理论化,条条框框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难以将方法真正牢记于心并应用起来.

(二)忽略了教学策略的个性化选择

数学建模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背景和对应的能解决的问题模型,因此,对于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区别.简而言之,因材施教的材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对象,也应该考虑到教学的原材料.例如,在数学建模方法中,聚类分析对于集散类型的模型是比较有利的,排队论对于研究排队或者类排队问题就是一个有力的工具.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习惯性地采用基本方法步骤讲解加对应模型练习的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每一个方法的特点,对于方法和模型之间的联系性没有很好地摸透,达不到真正应用的目的,从而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良好解决问题习惯的养成.

四、高校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注重数学建模方法的多重联合

多重联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求对数学建模方法进行有机组成,使其能在解决问题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要做到方法的联合,就要求学生对每一种数学建模方法的含义、特点、步骤、作用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方法之间的选择、搭配.因此,加强基本方法的学习是多重联合教学策略的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不同数学建模方法之间的联系性和统摄性,教会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和联合,更好地来解决问题.数学建模方法的多重联合其实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个高层次应用,因为只有对方法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进行联合运用.

(二)注重数学建模方法的阶级递进

数学建模方法教学是对数学的应用学习的一个工具,但是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知识水平、智力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数学建模方法教学要遵循阶级递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由简到难.对于刚接触数学建模学习的学生来说,在建模方法的教学上要以学生对建模的意义、过程、步骤的掌握为主,后续再引进对方法的深刻领悟和意义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明白建模教学的意义.如果在教学的环节打破了学生认知能力梯队,就会造成学习效果下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甚至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抵触情绪.

(三)注重数学建模方法的交叉设计

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学还要注意与现实情境的交叉,数学建模方法本来就是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因此,离开了生活实际的建模方法教学就会是纸上谈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和情境的交叉融合,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形.以2014年全国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为例,这道题目是数学作用于生活的一个直接体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贴切.这个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被碎纸机碎掉之后的纸片进行还原.这个问题情境放在当下,可以与人民币拼接复原的新闻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灰度矩阵建模方法的时候更有兴趣和亲身体验.

(四)注重开展应用性教学

学习数学建模方法的最K目的就是能够使得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有所依、有所用,因此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的最终归途应该放置于应用型教学当中.应用性教学的开展方式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上实际问题模型的演练之外,还可以通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来作为学习、感受的平台.大多数高校都会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调研,这也可以作为开展应用性教学的平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调研的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调研,形成结果,做到一举两得,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某高校的学生在暑期对两个校区之间的校车设置进行了调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得出了一个最佳的设置模型,一方面为学校的办学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也完成了社会实践的任务.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学如果无法做到与应用性教学相结合,那么就无法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能力的培养来说也是不利的.

能有效地使用数学建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处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凸显数学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大学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应当具有的能力.数学建模方法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有助于让学生真正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也能为其他数学学科的学习打下方法基础.因此,开展高校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在未来,还需要在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学情和课程建设的目标着手,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高校数学建模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基于建模方法的高校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64-165.

[2]刘巍,薛冬梅.基于多媒体教学的大学《数学建模》课程教法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12):39-42.

[3]宋岩,王道波,黄远林.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5(10):180-181.

第4篇: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学建模活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O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73-01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专业课程基本上以数学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应用,专业联系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不利于学生探索数学实践应用思维的发展。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增加专业课课时将公共课尤其是数学课课时一味地缩减;在实际数学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灌输理论知识,顶多就是通过实例导入概念,在数学内容系统与完整性得到维持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数量的应用题,在课程考核中,也只是用简单数学建模渗透,学生并没有掌握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将建模与专业结合起来。因此,在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与生活中,已成为素质教育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实施数学建模活动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加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而数学建模则是有效发挥并实现应用数学的重要途径。建模求解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求解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操作计算机及数学软件,还锻炼了思维与动手能力。数学建模问题源于生活,结合实际求解,并将结果应用与实际,学生参与建模活动可以做到理论联系时间、丰富了知识、学以致用、增强了应用意识,同时还提升了自身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数学改革

随着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的逐步课程化,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培养学生能力的数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注入转为引导,被动为主动,灌输转为交流互动,不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职数学专业的素质教育与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于社会并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培养高数学素养能力的人才。数学建模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综合性,建模活动源于生活,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全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具有创造性思维、知识整合及计算机操作等能力。因此,学生在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同时,还提高了自身数学素养,培养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高职院校在实际数学教育活动中,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通过竞赛与培训等活动,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的能力得到提升;在课外通过实践,增强了数学学习兴趣与创新实践能力。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本校顺利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设置与数学建模及实验相关的选修课,普及推广数学建模;邀请校内外专业数学建模老师举办知识讲座,加强数学建模活动经验交流与分享,以此提高本校数学建模队伍老师综合素质;规范化管理本校数学建模协会,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每次开学之际,举办全校范围内的数学建模竞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进行针对性培训,着重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

(二)加强模拟练习与案例分析能力

在实际建模培训中,根据竞赛标准,筛选往年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模拟训练,规定学生上交论文时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通过论文点评与实例分析,及时发现学生数学或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此提高数学建模水平。此外,椭学生熟知整个竞赛环节,加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处理论文细节问题的能力,针对薄弱环节加强训练。

(三)组织专业数学建模知识讲座

高职院校在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时,可以通过邀请校内外数学建模专业老师组织“数学实验与建模竞赛”等为主的专业知识讲座,为学生讲授数学建模的作用、基本理论知识、案例分析以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竞赛的相关问题,介绍如何使用数学实验及其软件包,在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活动的基础上,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过程中,数学建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日常教学与数学建模相结合,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推动力,为学生创造了能力发展的平台。不同院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体制,并积极探索可行性的数学建模途径,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中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婷.基于数学建模活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2):24-25.

[2]卢静,董国玉.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持续性的探索[J].同行,2016(6):78-79.

[3]高英.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学学习与研究,2014(3).

第5篇: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关键词] 建模教学;初中;有效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此背景下,数学建模能力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教学角度分析,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重在培养其应用意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能. 那么该如何构建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呢?

培养建模意识,树立信心

数学建模的关键是要将现实问题转化成课堂模型,迅速整理数据并能简化现实问题. 与传统数学模式相比,建模教学的题目信息量较大,数据较多,数量关系复杂且隐蔽.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数学建模应用题的分布越来越广泛,在函数、方程、统计概率、不等式中都有所呈现. 而中考题目的信息量也较为复杂,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还有一些图形语言,相互交错的数据混淆了学生的视野,使其难以成功建模.

根据学生在建模学习中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是自信心问题. 因为缺乏信心,无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遇到数学实际问题容易惧怕,不敢放手钻研. 该如何引导呢?教师应从简单应用题的解决入手,引导学生树立解应用问题的信心.

现行教材提供了很多富有生活含义的建模模型,如方程和不等式就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再比如,函数也是有关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针对现实生活的变量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函数极值问题进行建模处理,关键是教师要有建模强化意识,培养学生的信心. 如方程教学中,可先引入如下生活现实问题.

例1?摇 某凳子的标价为132元,若降价为9折出售,获利10%,求凳子的进货价.

因为提供了方程的解题模板,建立了降价问题的处理意识,借此,教师可以继续深入引导. 于是我又进一步给学生设置训练题,以加深建模意识.

例2 甲、乙两车间去年计划完成税利共720万元,甲车间完成了计划的115%,乙车间完成了计划的110%,甲、乙共完成税利812万元,求去年这两个车间各超额完成税利多少万元.

在这道题中,要让学生建立如下方程组的解题模型:x+y=m,ax+by=n.

解答?摇 设去年甲、乙两车间计划完成的税利分别为x万元和y万元,根据题意,得x+y=720,115%x+110%y=812,解得x=400,y=320. 所以甲车间超额完成税利400×15%=60万元;乙车间超额完成税利320×10%=32万元.

从这里可以看到,教师可以不改变数学背景和数据,也不改变方程组,只需要和生活挂钩即可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通过这些简单的题目,学生成功建模后会产生自信心,并对建模思维有所了解,这为进一步解决数学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强化信息采集练习,提高数据运

用能力

建模试题的最大特点也即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信息量较大,文字较多,术语较复杂. 对于初中生来说,有许多模糊的概念性背景,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接收到这些信息和数据,并尽快进行吸收和理解,将会无法成功建模. 对此,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抽象信息能力.

初中阶段正是大量接收信息刺激的最佳时期,初一教材中就有很多诸如商家打折、积分换购等生活问题,如果教师通过适时引导,就能成为建模思想的背景,进而刺激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敏感度,使其对各种学科相关问题给予相关的数学思考.

笔者认为,可以在建模教学中多引导,通过以下方面提高初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抓准重点字、式等

不等式是建立数量关系不等的模型. 对于初中生来说,建立不等式模型有利于其解决社会生活,如估算产量、核价、盈亏分析等问题,并能通过隐含的数量关系,进行不等式(组)转化求解.

例3 某化工厂制定明年的生产计划,有以下数据:(表一)

请根据数据决定该厂明年可能的产量.

这是根据不等式的建模来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 题目数据众多,数量关系纷乱复杂,学生如果不能冷静地深入寻找,根本无法解答. 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耐心读懂题目,从中找到有用的数据关系,分析出与明年产量相关的要素:

(1)工时:不应超过200人的总工时.

(2)销量:至少80000袋.

(3)原料:不应超过可能供应数,据此可以建立如下不等式组(其中x为明年的产量):

4x≤200×210020x≤(800-200+1200)×1000x≥80000

通过训练学生对数据的梳理,使其能够建立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借助表格完成数据,理解转化问题

对于一些复杂的数量关系,可以借助表格完成数据的转换.

例4 某地现有耕地1000公顷,规划10年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10%,增加产量22%,如果人口年增长率为1%,那么耕地每年至多只能减少多少公顷(精确到1公顷)?

(粮食单产公式为:总产量/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公式为:总产量/总人口数)

在本题中可以看到,数量关系较多,有现在耕地面积、人口数等,也有10年后的耕地面积、人口数等. 如何才能找到等量关系,建立清晰的关联呢?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梳理数据,建立联系(其中x为每年耕地减少的公顷数,如表二)

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数学

建模能力

新课标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设定为一个学习领域,这个领域的提出,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正需要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经验,并着手进行培养.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时间和综合运用能力呢?显然,只有带领学生不断参与实践,将问题情境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才能让学生有直观的建模概念,并加强建模意识.

例如,在银行利率问题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利率和本金,也无法区别不计复利与计复利,这让我很伤脑筋. 想来想去,我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即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到银行实地了解情况,和家长探讨如何才能让存款获得最大收益,并一起讨论、交流,再加上自己的计算. 通过这些实践,学生终于弄明白有关计复利及不计复利的含义,并能够和现实挂钩. 再如,学习统计知识以后,正好举行数学竞赛活动,出现了一些可以拿来探究的实际问题,两个班级的竞赛结果:(表三)

两个班的平均得分都是80,那么如何才能判断哪个班的成绩较好呢?要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这个实际问题,学生从统计入手,展开探究,通过实际计算,根据方差、中位数等概念,建立建模思维,并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

解答?摇(1)从众数看,甲班成绩较好.

(2)从中位数看,甲班成绩较好.

(3)从方差上看,甲班成绩较好.

(4)从统计表看,高分段成绩乙班较好.

第6篇: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一、评价指标确定及数据采集

建模竞赛需要队员具有必要的数学建模知识和较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使用数学软件,并具有良好的编程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求思维敏捷,能互相团结协作等,因此,可分两步来组织完成, 具体如下:

1、数学素质考核

教练组对报名的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开卷考试(满分100分),考察其用数学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考核成绩将作为选拔依据之一。

2、综合能力调查

通过考核成绩进行初选,对初选队员由其所在班级全班学生匿名打分(各项满分10分),包括思维敏捷度、知识宽广度、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下面仅列出部分参评队员的信息(如表所示):

各项评价指标数值

二、对参评队员的综合评价

首先,通过G1法和熵值法分别确定表中列出的评价指标权重,然后计算组合权重,这样可以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TOPSIS法(多目标决策分析中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又称为优劣解距离法)给出各参评队员综合实力排名结果。

1、G1法确定权重

(1)确定指标的序关系,若评价指标相对于某评价准则具有关系式

则称指标间确定了序关系。

(2)确定相邻指标间相对重要程度

其中可根据指标相对重要性取值[4].

(3)计算第m个指标的权重

(4)计算第个指标的权重

(5)m个指标的权重向量

对表中指标进行G1法分析,得到权重为:

2、熵值法确定权重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无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强,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和可再现性好。相对于主观赋权方法得到的权数的偏差更小一些,更能真实反映众多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设有个待评价对象,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对于某项指标,指标值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几乎无作用。因此,可根据各项指标值差异程度,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具体步骤如下:

(1)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项指标下第个指标值的特征比重.

(2)第项指标熵值

式中为常数,通常取,使得.如果对于给定的全部相等,那么,此时取极大值,即.

(3)第项指标差异系数

当对于给定的指标相差越大时,越小,则该项指标对于评价的比较作用越大,时,作用几乎为零。

(4)第项指标权重

(5)指标权重向量

对表中数据进行熵值法分析,得到权重为:

3、组合权重确定

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不能过分强调或追求客观性,必要时还需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赋权中的作用,因此,可将G1法和熵值法进行组合,在此将两个权重系数的加权和作为评价指标的权重,即,其中,其值可由专家或决策者讨论确定。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得到一组校正权数。以此作为评价指标的权值,可减少单一方法产生的偏差,有利于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度。此处取,求得组合后权重为:

4、TOPSIS综合评价

(1)指标规范化处理

式中表示第评价对象在第个指标上的取值.

(2)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3)加权距离

(4)相对贴近度

第7篇: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一、在生活原型中建构概念型数学模型

课件依次呈现:平衡(空天平)――不平衡(天平的左边放入两瓶200克的牛奶)――平衡(天平的右边放入400克砝码)。学生边观察天平,边说出变化过程。当天平保持平衡,教师提问:如果从左边拿走一瓶牛奶,天平还平衡吗?当不知道具体是多少时,可以用字母来表示。随后,课件呈现:天平左边放入3个苹果,右边放1500克砝码。学生交流,列出算式:3X=1500。结合这些算式,教师提问:这些式子可以分为几类?学生容易想到两类:一类是等式;一类是不等式。教师追问: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总结出不含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的是已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的是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进而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一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方程是一种典型的数学模型。在这个案例中,从生活中的天平这一生活原型出发,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和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含义。通过天平一边放入物品导致两边不平衡到天平两边都放物品达到两边平衡,学生理解了等式的含义。从放入已知物品的重量后平衡到放入未知物品的重量后平衡,学生体会了方程的含义。直观的天平原型为抽象的方程概念提供了鲜活的学习载体。对学生来说,方程概念变得形象、具体、直观。这种基于生活原型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认识。

二、在符号表达中建构方法型数学模型

课始,课件呈现购物情境:一件短袖衫32元,一条裤子45元,一件夹克衫65克。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教师板书:(45+65)×5=45×5+65×5。教师提问: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你还能说一组这样的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设疑:这个规律一定对吗?在其他算式中还能成立吗?学生又通过举例来验证这个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思考:从算理上来说明理由。有学生结合例题来解释:把45个5加上65个5,合起来就是110个5,所以左右两边相等。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后,提问:怎样才能把这些等式都概括起来?教师依次呈现学生的三幅作品:①(a+b)×c=a×c+b×c;②(+)×=×+×;③(爸+妈)×我=爸×我+妈×我。学生分别说出每道算式中表示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规律取个名字,学生说出乘法分配律。最后,教师小结:字母、图形、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用符号来表示这些等式的规律,既简洁,又易记。

乘法分配律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运算定律。这种运算定律其实就是一种方法模型。“观其形,悟其神”。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这类算式的特征,就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但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这种方法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案例中,从购物情境出发,引出两道不同的等式,进而大胆猜测规律,学生通过举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阐述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抽象表示出乘法分配律这个数学模型。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字母、图形、文字,虽然形式上不同,但实质上相同,都是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三、在多维变式中建构思想型数学模型

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鸡兔同笼”的题目特征、解题方法后,“龟鹤问题”、“人狗问题”、“鸡兔问题”都是同一个模型。接着,教师进一步拓展出人马问题、三轮车和小轿车的轮子问题等。随后,师生共同研究“一个信封里有10张纸币,有5元的和2元的,共38元。这个信封里5元和2元的纸币各有多少张?”教师引导学生与“鸡兔同笼”问题进行比较:2元的纸币相当于2只脚的鸡,5元的纸币相当于5只脚的怪兔。这几道题,其实都可以上升到一种模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有“模型”意识,这样才能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

第8篇: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不断创新,以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整体要求。本文就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点建议。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内涵与要求

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前人的思想和知识“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由于缺乏过程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十分刻板、单一、枯燥。而知识在传输过程中,没有经过细致加工,反复推敲,导致知识仍然处于未激活状态,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特征并未很好凸显出来。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并无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亟待对大学课堂的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创新大学课堂教育的宗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其本质和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要求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协作者;学生和教师平等地互动、对话、交流、合作使课堂成为开放的、有生机的、活泼的知识碰撞的场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教材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渠道。总之,要通过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激发和促进学生创造行为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具有善于探索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打破陈规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等等。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方法的传授和应用,但忽视了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训练。事实上,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全面掌握数学思想,才能真正领会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的真谛,才能使学生不仅能够成功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就创新数学教学来说,尤其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训练。

二、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近年来教学理念的变革,大学课堂教学正努力从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来。然而,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对知识的被动性,加之大学教师对课堂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艰难和长远。对于稍显枯燥的数学知识的教学来说,尤为如此。传统教育中的很多弊端仍然顽固地存在,而且直接阻碍着创新教育的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注入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注入式”教学中,教师完全成为主导,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学习什么。学生终日忙于听课、领会、解题,甚至对于一些文科的学生来说,领会环节都变成了死记硬背公式、定理等,因为教师只要求学生会计算、记住“现成的东西”。这无疑鼓励了惰性学习,扼杀了创新思考,学生学习完课程,对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毫无所知,形不成数学思想,头脑中堆砌的只是一大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定理。这种教学模式早已是怨声载道,也不符合我们国家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但在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在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同一课程、同一教师,不同的内容会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问题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学生很容易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中,因此,课堂教学是一种轻松活泼、互动交流的过程。

2.陈旧的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学科学的发展也日趋完善。然而,现在普遍使用的大学数学的教材却远远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可以说,学生学到的大多是上世纪甚至更古老的数学知识。虽然那些可能都是经典的数学理论,然而数学学科的前沿不能被忽视。事实上,这点可以通过课外学习资料进行补充。然而我们的课外学习多是布置习题和作业,着重于对解题和应试的一种训练,而不是对兴趣的培养和新知识的补充。而在国外,除了教材外,还有许多课外资料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并且在课程网站上信息齐全,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

3.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难以保证课堂质量。科研直接关系高校的排名和地位,因此各高校都将科研项目和论文的多寡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了教师将科研工作置于重中之重,同时忽视了教学工作。近年来,大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工作责任心普遍下降,备课不认真,讲课缺乏热情,不去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较少与学生的交流和接触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均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中国的高校普遍可见的是对教师申报项目的培训和指导,而国外多是对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许多高校的教务处成立了教学优化中心或教学辅助办公室,其职能就是推介教育理论,推广教学方法,培训教育技术,定期开出讲座或培训项目等。

三、创新课堂教育模式的措施

1.“合作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故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学生仅仅作为课堂的听众,对于一些学生不感兴趣或者不重要的课程来说,有的时候学生甚至连参与者都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修学分的需要,这对教师、教室等教育资源都是一种浪费,对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费来说,同样不公平。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教师和学生均有责任。前者没有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积极思考,没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没有创新设计教学过程以提高课堂的开发程度等。对于学生来说,被动的态度和封闭的心态导致合作和参与很难进行,有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由于学生的不配合而不得不取消或者草草收场。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改变观念,改变从小学中学以来的填鸭式教育的惯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交流,甚至要求教师多进行互动,进而真正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主要任务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人在精神放松、心情比较愉快的情况下,思维也变得异常活跃。 然而我们的课堂多是紧张的,教师在讲台上是一种权威,而在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思想凝固了,创造性也凝固了。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造成一种学生情绪高昂,愿意探索的意境,最大限度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2.丰富教学资料,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料是学生吸取知识的载体,除了教材提供的信息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甚至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发现某个定理的场景,推论得出的过程等。以此激发学生对单一、枯燥的数学定理和公式的兴趣,进而寻找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善于解剖知识,任何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需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深化四个基本环节。教师应该重视“引入”这一环节,多花时间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外延做些必要性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过早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不仅指专业素质或者业务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前者在高校教师面试入职过程都会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淘汰,而我国目前状态下,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业务能力。但是后者很难进行考核,甚至在考核中被忽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尊重、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等在其工作中都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这样的教师越来越稀缺,更多的教师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忽视了教学。当然前文也提到,这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考核体系密切相关。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社会服务”排在首位的毫无疑问是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制度的倾斜和引导,让高校和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性强、实践能力强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耘,南密西西比大学课堂教学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7).

[2]孙玉秋,陈圣滔,小议大学数学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数学,2004,(4).

第9篇:数学建模策略范文

【关键字】高中数学 生成性课堂 构建

生成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是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构建自己对信息的解释,并做出推论,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确认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承认教师的指导作用。对于高中数学来说生成性学习是学生学习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基础性和扩展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在学习数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创造力和自主能动性,增强师生交流,有利于形成一种勇于探索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生成性课堂的特点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理念下形成的教学形态,是一种开放动态、互动多元的教学形式,是指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在具有弹性预设的前提下,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首先,它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单纯的记忆模式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是学生的主要方式,而是在学生过程中敏锐的发现问题和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迫切的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求得结论才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应该拿一些传统的或者指定某个材料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习,应该把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来进行归纳和引导,这个问题的设定可以是一个案例或者某些背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解除疑问得出结论才是主要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确定课题后,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探究,如报刊,网络,媒体资源等,从而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为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生成活动的不同,后来的生成过程、方法、手段及结论都会不同,这种学习模式是具有灵活性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习者来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和才能,形成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

再次,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当代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都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关注现实生活应该是教师来引导的,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二、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1.尊重学生权利,实施鼓励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应该让学生充分受到平等对等的自由和权利,使学生作为平等对象来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进行个性化理解和独立思想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尤其是普通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教师更应当多鼓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要让学生具备质疑的权利,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哪点知识没有说明正确,学生应该有批判教师教学错误的自由,如果学生教师质问的问题不是正确的乃至不完善的时候,应该免除行为处罚和对学生精神上的压迫以及不公平的对待。所以学生权利在课堂上自由实施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有学生错了错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改正和教导,才能指引学生走正确的道路。

2.重视学生错误,巧妙引导思维

学生在自行思考问题过程中得到的独特的理解是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是符合常规的也即是正确的,也有些是不合理的、错误的,而在获得不合理的、错误的经验中形成的思维定式也存在着偏差,这也是导致学生在解答某些题目时的障碍所在。而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也即是错误的经验,因为一个人对知识的认知也是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演变而来的,没有人对知识从一开始都是知晓的,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出错的几率也会越来越多,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来整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从发现错误到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知识升华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这种良性发展的过程会使教学更充满活力,教师也应该巧妙的引导学生认识出现的错误,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利用学生质疑,激发探究欲望

高中数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形成独立思想和自主探索的习惯,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往往比发现问题更有教学效果,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才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是经常会出现的学生个人独立性与知识独立性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疑问,将所提疑问转换成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往深层含义去思想,从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调动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注意,有时学生提出的猜想、质疑可能地错误的,这时教师应先鼓励学生敢于猜想质疑的精神,再通过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学生创造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出疑问以及和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来解决疑问,从而达到课堂动态生成的目的,进而实现深化教学的目的。

4.做好情景预设,引领学生生成

课堂情景的设置也是实现课堂生成性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时时刻刻把学生定位教学的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特点,以求达到和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效果。先将教学内容的大方向指明,再给学生一定时间的准备,鼓励学生多思想,在教学中可以修正弹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在生成中也可调整预设重点,在实施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所改变。此外,应当注意构建生成性课堂并不是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还教师应积极地将传统教学的优点也运用到生成性教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知识的生成点,达到从过程到方法、知识到能力、情感到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效全面统一。

结语

生成性教学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权利,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利用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做好情景预设,构建生成性课堂,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怀学. 高中数学生成性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预设之我见[J]. 高中数理化,2011,(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