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

第1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幼教文化管理工作透过宏观层面拆解,包括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机制与组织成员职业操守把控细节,以上是直接决定幼儿园科学管理成果的关键。结合现如今教育事业发展进程观察,新课改狂潮已经督促幼儿园办学体制的独特效应,并获得家长与社会大众的全面信赖成果,相信其间高度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就会实现时代振兴指标。因此,现代幼儿园应时刻坚守人本管制原则,尽量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锻炼学生各类实践与交际能力,运用校园文化内涵提升独特品位等级,真正实现内部体制的科学建设与管理目标。

2幼教文化管理工作布置的必要性研究

为了全面强化市场竟争优势,获取社会大众的全面信赖成就,幼儿园需要积极加深内部资源归整力度,确保专业教师文化素养水准的知名效应。文化管理实质上是校园内部精神的掌控,任何细节都直接影响着教职员工理想与情感态度,因此领导主体有必要合理贯彻规范与导向功能,为此类单位组织形象美化贡献力量,毕竟这才是决定幼教文化管理工作成功的关键。教育的核心功效在于育人,其携带一定程度的基础性、服务性效应,主张透过根本层面掌控职工核心价值观,促使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飞速提升。

3实现幼教科学文化管理的细化策略分析

专业幼儿园管理工作需要透过事业信念进行渲染,使得异质化要素之间团结互助,共同执行领导决策内容,强化以人为本规范原则,使得校园文化交流氛围高涨。这一切对于园所形象美化结果会带来极大辅助功效。

3.1幼儿文化感知兴趣点挖掘

幼儿园内大部分工作基本围绕着保教层面拓展,这也决定高层领导者应该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任何决策都能透过幼儿智力发展需求出发,满足其精神独立存在与发展欲望,实际上就是依照大众儿童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内容安置。幼儿园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核心载体在于各类实践活动的设置,希望能够在保证日常教学质量前提下,透过幼儿智力与兴趣感知点进行全员参与性活动布置,包括春游、元旦舞会等项目。所谓的区域活动,就是围绕主题理论进行物质环境搭建,督促幼儿随时依照个人兴趣与智力倾向进行合理选择,管理者会借由现场监管发现并解决间题,使得不同个性的幼儿都能得到多元性发展。

3.2教师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强化

教师作为幼教文化管理工作的主力军,需要领导者适当尊重其长远发展理想,并提供合理的创新培训资源条件。

首先,在幼儿园师训工作安排中,须彰显针对性、整体性与反馈性特征,同时透过多元对象验证与后续培训内容衔接,实现专项资金的科学安插,争取在每个学期内安排部分教师外出学习先进教学经验,结合新时代学习手段进行技能水准与文化素养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内容布置要保留广泛性特征,包括学科、师德项目等,确保整改理念的灵活转变,促使现场互动能效的有机拓展。

其次,透过各类职业道德规范守则约束教师一切言行,必要时结合民主选举与家长间卷调查观察教师业绩操控效率。归结起来就是规划幼儿园三风建设效率,领导作风作为关键要素,时刻叮嘱高层管制人员强化自身文化素质,争取各项规章制度遵守都能贯彻典范引导功效。教师们要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准则,尤其在园内要争取创设师德、奉献正向竟争氛围,令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提升具体需要借助于幼儿园文化整顿途径进行释放。教育作为独特的文化指导工具,能够有效继承并传播传统文化要素,令幼儿教育特殊性与文化素养全面扩散;尤其在教师主导管理范围下,学生一切物质支持条件都将顺利集结,并在领导者细心规划下形成良好的园貌情境。所以,管理主体必须将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视为核心职责项目。这部分调试内容的突破点在于职工团队精神的挖掘,管理者需要坚持不懈地提升教职员工形象意识,同时在相对分明的激励机制范畴下进行个体成就感满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幼儿园实践活动,制造积极向上的文化学术交流氛围,增强教师之间无间合作的凝聚力度。

3.3幼教文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校园文化实质上属于某类潜在且稳定的教育支持因素,而其终极管制目标就是校园内部文化体系建设,涉及相关制度保障,将促使各类教育方针的快速执行,其核心动机在于透过制度强化情境加固并完成学生文化素质改造任务。幼儿园文化规章体制具体借由三个层面予以彰显,包括行政、教育、安全管理的全方位梳理,教师、保育员职业资格考核细则补充,以及健全的竟争激励制度文化等,这一切内容都将有助于营造一个相对公平且向上的幼教风尚。

第2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园教学;人文关怀;对策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中也开始注重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幼儿园作为学生发展的起点,所形成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分析出下阶段存在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养,促进幼儿教师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

1幼儿园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对于幼儿阶段来说,是存在着一定自然规律的,且幼儿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这一阶段。1.1管理理念上的缺失: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现阶段幼儿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民办与公办幼儿园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大多数的幼儿园为了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对幼儿的一日生活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使得教师自身的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使得幼儿园中的教育活动十分的呆板,教师更多的是要考虑管理规定,并不是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发展。1.2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随着幼儿园教师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幼儿教师的招聘准入机制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教师资格开始存在不完善的现象。由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员自身对幼儿的认识与尊重不足,所以现如今“虐童”事件频发,也充分显现出了幼儿教师漠视儿童尊严,侵犯其权益等现象极为严重。尊重儿童并不是单纯指标语,而是要真正现先在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中,真正凸显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实现健康长远发展[1]。1.3课程设置上的生活化不足: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幼儿实现健康发展的载体。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就要坚持从幼儿的角度上出发,综合好其兴趣与爱好。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些幼儿园中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过于统一的现象,并没有认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也过度强调知识上的学习,没有关注到与幼儿自身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课程实施上来讲,没有注重师幼互动上的生成,在评价上也存在着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现象。

2幼儿园教学中提升人文关怀的措施

2.1以德治园:首先,要提高领导层的能力。想要做好事情,就要先学会做好人。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就要先学会怎样做人,然后在进行管理。如在幼儿园中核心的核心人员是园长。所以就要不断提高园长的管理能力,热爱教育事业,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坚持做好典范工作。另外要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的法律与管理条例,建立出和谐的幼儿园,通过探索与研究,以此来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其次,是要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养,从教职工的心理上需求,鼓励其不断进取,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进行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职工的综合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尊重教职工的个性发展需求,激发出工作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也要鼓励其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去,以此来提高教职工的精神层次。最后,是要制定出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可以说和谐的校园中就要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优化与完善幼儿园中的管理制度,就要在制定制度以前,掌握教职工的意见,同时还要凸显出教职工决策参与者的角色。在这种方法的影响下,可以帮助教职工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工作,从而向着计划的方向不断发展。从管理上来说,只有不断提高教职工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让其更好的参与到工作中,从而主动配合幼儿园中的管理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2]。2.2实现情感管理,展现出人文关怀:对人心灵上的关心就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核心。因此,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拉近教职工的距离,提高其精神层次,坚持以爱为本,关心身心健康发展,疏导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及时倾听教职工的心声。管理者要积极关心教职工的生活情况,主动倾听其心声,在出现问题时还要及时帮助教职工。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及时进行交谈,以此来挖掘出其闪光点,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是要提高管理上的艺术性。通过从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出教师的亲切感,关心教师的日常发展,借助人际沟通与交流艺术等来提高教职工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3]。

3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扔幼儿实现健康快乐的发展,促进教职工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开展幼儿园管理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幼儿的角度上出发,鼓励教职工发展自身的特点,满足其自主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浅谈幼儿园教育的人文关怀缺失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12):78-78.

[2]潘月英.幼儿园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解决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0):76-77.

第3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艺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领域,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学前教育专业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具备未来幼儿园工作所需要的艺术素养,能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以及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悟生命、感受意义,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出现了“技能化”倾向,即将完整的注重内在体验的艺术教育窄化为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创造,以及和幼儿有关的艺术引导能力。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认为,学生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技能技巧,就能应对未来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忽视了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这种“技能化”的艺术教育,将会对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产生不利影响。

(一)目标定位偏重艺术人才,忽视学前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专业教师。艺术教育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素养,了解幼儿艺术的实质,掌握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艺术教育能力。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幼儿以游戏的心态参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提升幼儿对美的敏锐感受力、丰富想象力和直觉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最终培养自由和谐的审美人格。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却使得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成为主要目标,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学生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忽略了对幼儿艺术特点及学习规律的认知。这种“技能化”倾向的目标定位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知识及技能就能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事实上,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合幼儿的教育实践智慧。学前学生学习一定的艺术技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自己的专业方向,单纯学习艺术技能就混淆了学前教育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区别,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造成了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学生就业后尽管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最终也只能发展成为工匠型教师,很难成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二)课程内容偏重艺术技能,忽视艺术情感体验

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也是按照艺术专业的课程模式强调艺术的学科体系,将艺术分为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学科,每门学科再进一步细分,如音乐分为声乐、钢琴、视唱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割裂了艺术的整体性,只注重艺术知识的传授和艺术技能的习得,忽视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也难以培养学生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的学生经过学前教育专业三到四年的刻苦学习,在钢琴、绘画或者舞蹈等技能方面确实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甚至能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当,但是不会创设艺术情境、不懂分析幼儿艺术作品,不能引发幼儿的艺术兴趣等现象却十分普遍。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在于学生能达到的技能水平的程度,而应该以增强学生在丰富的新资源和新信息中融会贯通和建构新意义的能力为宗旨,应该表现在学生对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当前这种只重视艺术技能的课程设置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的幼教工作,从而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方式偏重模仿训练,忽视幼儿教育实践

基于对艺术教育的误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对艺术知识内容的记忆、对艺术技能的被动模仿和强化训练,缺乏对幼儿园艺术实践的深入了解。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艺术作品,如钢琴曲目、舞蹈动作、绘画等,缺乏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更忽视了对儿童艺术经验的关照。《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更要关注幼儿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形式,重视幼儿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性的培养。衡量一个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标准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艺术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灵活机智处理各种问题的实践智慧。这种只注重技能训练的艺术教育,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掌握艺术技能,却不能形成内在的艺术素养,更不具备幼儿教师的专业艺术能力,如创设丰富艺术环境的能力、引导艺术欣赏的能力和鼓励艺术表现和创造的能力等。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只强调幼儿的艺术作品,难以进行幼儿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创造等本体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蜕变成了艺术训练,幼儿也就变成“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四)评价体系过于机械片面,忽视综合艺术素质

幼儿艺术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艺术作品,重要的是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和内在的激励机制。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评价也应如此,然而艺术教育“技能化”使得艺术评价以艺术技能为核心,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在评价内容上以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艺术作品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创作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忽视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评价方式上多关注横向的结果评价,忽视对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评价,如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的创造性、独特性等;在评价标准上只重视艺术作品的技能水平,忽视了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不合理的评价导致高校学前专业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以在各种艺术技能大赛中获奖为最高荣誉,热衷于参加各种晚会、演出,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缺少专业思想和专业信念;在幼儿园实习只能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幼儿艺术作品的“技术”水平,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最重要的内容如幼儿情感思想、智慧和独特表现却毫无察觉。这种重技能轻素养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异化,抑制了学前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过于宏观、概括和模糊等特点,难以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偏差。学前艺术教育首先是培养未来的幼教人才,然后才是艺术才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更重要是获得未来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所需要的艺术教学素养。艺术素养的提升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艺术技能却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提高。由于缺乏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系统研究,再加上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有些高校直接将艺术专业的培养模式直接借用过来,把艺术教育当成了艺术技能的训练。还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直接将“吹、拉、弹、唱、画”等技能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的目标定位难以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更无法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的合格的师资。

(二)缺少科研成果支撑

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推动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是既要从认识层面理解和认同理论的基本理念,又要在操作层面具有运用这一理论的实践策略和智慧。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及时学习和应用教育理论,又要具有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当前有关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研究多是宏观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艺术教师多是对于理论的套用,少有对艺术教育实践长期的跟踪调查和探索研究。这种科研现状制约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总体发展。当前学前专业艺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课题:学前学生的艺术素养包含那些层面,和艺术专业有何不同?哪些课程能支撑艺术素养的获得?当前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否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还有哪些差距?以上种种课题的解决依赖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由于当前我国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科研成果较少,无法为艺术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导致艺术教育长期存在着“技能化”倾向。

(三)师资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师资没有专门的职前培养模式,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大都是毕业于高校艺术专业的专业人员,他们普遍具有高超的艺术技能,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技巧。但他们往往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了解,不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他们便采用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施教,即注重艺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理念在艺术技能教学中的渗透。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恰恰是未来的教育对象—幼儿,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要懂得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主要不在于技能训练,而在于以艺术为手段,使儿童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进一步得到解放”。艺术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技能为中心,艺术技能只是她们进行教育的工具而并非教育的目的。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水平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能引发幼儿的审美体验,引导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表演和创造。

(四)盲目迎合社会需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难以有效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对学前教育理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园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艺术作品如唱歌、绘画和舞蹈等,忽视了艺术创造的过程,如幼儿的感知和体验、艺术思维、想象过程等。家长也常常把这些艺术技能作为衡量幼儿园水平高低的标准,孩子学习的技能越多,幼儿园越好。久而久之,艺术技能的提高仿佛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重要条件。有些幼儿园招聘教师的面试环节完全成了艺术技能大赛,在音乐、舞蹈、绘画方面技能高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了迎合幼儿园的需求,也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在艺术教育中也就越来越偏重艺术技能的培养。

三、艺术教育“技能化”倾向的应对策略

(一)立足专业标准,明确专业定位

艺术教育行为实施的关键要看其专业定位,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要明确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又要遵循行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要充分领会目标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培养幼儿师资的高等院校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未来师资必须符合《专业标准》的要求,才能适应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艺术教育也要在《专业标准》的框架内明晰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遵循理念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既有专业理念、高尚师德,又具有较高艺术知识和艺术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创造有利条件,加强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学前艺术教育同样需要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导。学前教育高校科研人员要注重结合学前艺术教育的实践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和一线幼儿教师共同合作,探索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广大的幼儿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做一名研究性教师,不断地进行着艺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检验、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着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严谨扎实的科学研究,才会为学前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逐步提高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师资素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前专业艺术教师要转变观念,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即她们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具备幼儿教育所需要的艺术能力,而幼儿教师的艺术能力应以现实的工作需要为基准,艺术能力不能代替专业能力,艺术教育最终是为了未来的幼儿园工作服务。因此,学前专业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她们的艺术技能,更要使她们具备将来引导幼儿艺术发展的专业素养。这就对艺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教师要学习学前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及时把握幼教实际对师资艺术素养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教育的“技能化”倾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积极探索学前专业艺术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来培养具备学前教育理念的学前艺术师资;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对在岗艺术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

(四)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办园行为

第4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摘要:“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回归幼儿学习的本真,强调“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建构了“微项目”活动课程,提炼了“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学前教育

人常会在成长和成功中选择后者,这是人追求结果的常有思维。其实,“不在乎旅游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才是我们真正应有的价值取向。2011年,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在梳理、细化、总结、传承“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申报的课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课题如期结题,并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培育对象。

一、“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

追寻:“三去三重”过程与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哲学范畴,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重权威”——教育过程一言堂,教师角色固化,不给幼儿自主、质疑、突破常规的机会;“重功利”——教学过程只关注概念、知识的教授,忽视、剥夺幼儿的实际体验和需要,儿童立场缺失;“重结果”——教育教学关注预设知识的学习效果,忽视幼儿探究的过程和个体经验建构的实际状况等。针对这些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指导下,基于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原创性地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去结果”并不是否定结果、不要结果,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强调“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面对种子,就必须遵循种子的成长规律”[1],“三去三重”把儿童视为“种子”,致力于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使幼儿天性充分张扬,个性自然释放,灵性快乐生长,从而真正回归幼儿学前教育学习的本真。它注重幼儿好奇(敢于创新)、好问(勇于质疑)、好动(乐于探究)、好学(善于思考)等核心素养和学习品质的养成,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等精神实质高度一致,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更具科学性、适切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念体系,确立了“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明晰“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并将理念转化为一种通俗易懂的,教师所熟悉、能领悟、可操作的实践性操作流程,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真正从“说教”走向“润泽”,从“功利”走向“快乐”,从“刚性”走向“弹性”,塑造人格于无形,全面提升科学启蒙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去结果”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理念追求;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其最终的价值就是顺应幼儿的天性,回归学习的本真。

二、“去结果”的实践探索:顺应天性,回归本真

(一)建构“微项目”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特色创生

当前幼儿科学课程散落在各种教材之中,科学活动之间没有相互关联性,不成体系,具有零碎性、碎片化的特点,忽视了幼儿科学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连续性。基于课程建设碎片化的问题,我们以“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为基点,基于“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建构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微项目”活动课程(以下简称“微项目”),实现了园本课程的发展和园本特色的创生。“微项目”指的是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开展的微型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它基于幼儿立场,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项目的形式将科学活动系统化、深入化、生活化,强调将科学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集体探究、区域探究、亲子探究等多元探究方式在生活、游戏中深度学习。“微项目”涉及动物类、植物类、沙石类、生活用品类四大探究类型,每个项目包含问题搜索、主题导引、主题网络、活动导航、主题探究、主题环境、主题评价、主题感悟板块。其主题微小,体现问题性;目标清晰,体现层次性;内容丰富,体现真实性;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性;环境灵动,体现互动性;评价多元,体现开放性;感悟真切,体现思辨性。“微项目”活动课程追随幼儿探究天性自然生发、生长,润泽了幼儿灵性,实现了幼儿探究的生动、互动和灵动。研发的“蚕宝宝来了”“种向日葵”“快乐石之旅”“车轮轱辘辘”四大经典微项目活动案例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供同类别幼儿园借鉴学习。

(二)提炼“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创新教学行为方式

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缺乏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法和范式,教师往往停留于观念、理念的层面,普遍存在“一提理念头头是道,实践操作却又回到原点”的问题。针对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充分吸收了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经典教育理论,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精神为指导,重点研究“幼儿学习方式”和“教师指导策略”,体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教育观。针对过去科学教育中“重教轻学”的弊端,我们创生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学”与“教”全面聚焦“做中学、玩中学、悟中学”三大策略,关注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彻底改变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游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差异,重权威轻事实”等倾向,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焕发灵性。其操作范式为“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注重让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在探究中建构、在体验中感悟、在生活中发现。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引领幼儿尝试以多种方式自主探究,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究。四大环节可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调整、多元组合,在实践中形成多种变式。其常规操作流程如下“三策略四环节”实践操作范式创新了教学行为方式,是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三)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拓宽教育评价渠道“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评价结合“三有四好”幼儿培养目标,基于幼儿“有爱、有礼、有信、好奇、好问、好动、好学”核心素养的考量,遵循“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2]的原则,主张正视幼儿的个性和差异,倡导多元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实现评价的形式、主体、功能的多元性、个性化,促进幼儿持续发展。课程评价工具《幼儿成长档案》《观察记录册》的运用,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三、“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研究成果

(一)专家指导全程化,研究不断深化

我们牢牢把握开题论证、课题调研等契机,与专家充分对话,充分吸取经验,直面问题,对课题方案、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进行反复梳理和修正,进一步明晰研究方向,凝练“去结果”的内涵、特征,梳理操作路径,进一步提升研究品质。在开题论证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课题选题独到,立意新,定位高,课题设计完整,框架清晰,研究内容从宏观到实践,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一定的深度。课题研究成果“‘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由苏州市推选申报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并获二等奖。申报过程中,相关专家亲临现场,给予手把手的指导,厘清了一直困扰我们的“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的教育理念,从“二重二去二淡化”到“三去三重”,使课题核心理念更清晰、更透彻。

(二)研究成果多元化,多主体获得发展

⒈激发了幼儿科学探究的灵性。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启迪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的研究思路,强调尊重幼儿的探究天性,尊重幼儿的个性,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实现生动、互动和灵动发展,真正成为“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本真”儿童。

2.实现了教师科学教育的生动。研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并不断地得到优化,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们牢固树立“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观念,基于儿童立场,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尝试、去探究,真正成为“呵护童心,守护童真,激发童趣”的“求真”教师。

⒊形成了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形成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家长既是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也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幼儿园周边环境(公园、印刷厂、同里古镇等)也都成为幼儿探究的好去处,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注入不竭动力。

⒋推进了幼儿园科技特色建设。伴随着课题的研究,幼儿园从日常管理、教科研活动、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到幼儿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流露着浓郁的科学探究的气息,科技特色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未来科学家》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成员单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

(三)成果推广多平台,赢得广泛赞誉借助

“一室一基地二中心”,即肖菊红名师工作室、“幼师国培”项目实践基地、幼教课程研究与发展中心、探究式启蒙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核心团队,定期开展主题式沙龙、跟踪观察、课程审议、公开教学、交流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示、推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同行的高度认可。幼儿园先后承办瑞吉欧教育与中国早期教育实践国际研讨会、全国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暨区域游戏的设计策略高级研修班、教育部“国培计划”研修等活动30多次;先后接待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4个国外访学团来访,接待来自、山西等全国各地的5000余名幼儿教师来园参观学习。肖菊红园长担任省教育评估专家、省“名师送培”专家、省校(园)长网络课程授课专家、苏州大学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幼师国培项目培训专家、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导师,肖菊红、周惠英应邀在省教育厅选派赴英国培训学习结业成果展示、校长国培计划、长三角幼教名师精品活动观摩研讨会、省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科学教育研讨会、省引智培训等活动中公开教学10余次,开设讲座50余次,培训人数达20000余人。幼儿园编著的《在探究中成长——幼儿园科学项目活动精选》《幼儿成长档案》以及参与编写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故事20例》公开出版,10多篇科学启蒙教育论文、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早期教育》等期刊。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教育的“种子法则”[J].人民教育,2015(11).

第5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音乐活动

民间游戏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它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生活气息,同时也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在教学当中通过传统的民间游戏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而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当中,要求将游戏化教学融入其中。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所以要求老师将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音乐活动有效相结合,可以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音乐活动的理念不够完善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幼儿园教学阶段对于音乐活动的教学理念还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核心素养。大多数的家长以及老师只是关注于幼儿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将幼儿的综合素养以及审美能力进行重视。所以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幼儿园音乐活动很难有效开展,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只有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够提高音乐活动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

(二)音乐活动教学形式单一

在幼儿园阶段的音乐活动当中往往缺乏丰富的音乐活动形式,从根源上阻碍了幼儿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游戏环节进行音乐活动的教学,没有从幼儿的自身爱好出发,而且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很难接受其他形式的教学。但一味地进行游戏形式会使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幼儿无法激起学习兴趣。使其对于音乐活动的热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学习以及教学质量,很难提升幼儿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幼儿缺少音乐活动兴趣

由于音乐活动的教学趣味性不足,会使音乐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向幼儿传授音乐知识。而对于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歌曲演唱当中,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单一化。这种错误的教学形式会限制幼儿对于音乐活动的乐趣,不利于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使幼儿能够在活动当中有效地对音乐知识进行记忆,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二、利用民间游戏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价值

民间游戏作为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文化知识储备。可以培养良好的个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所以所呈现的民族游戏也会有不同的形式。所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民间游戏可以充分地促进幼儿教育。

(一)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民间游戏的玩法非常简单,并且趣味性很强,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教师在音乐活动教学当中可以把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通过观察法记录下来,并且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进行民间游戏的开展。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当中有一定的收获,在欢乐愉快的氛围当中,让幼儿进行深刻的学习理解。从而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

(二)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民间游戏的玩耍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地将绕口令、歌曲等进行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进行词语接龙的过程当中,幼儿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强化表达能力,从而使幼儿在日常交流当中也可以大方得体地进行对话,并且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语言能力的情感共鸣。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幼儿会出现一些身体不健康的情况,比如说肥胖、近视等。而在音乐活动当中进行民间游戏的有效渗透,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比如通过各种游戏形式让幼儿运动起来,也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而对于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心理也会有一定的压力,所以开展民间游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游戏的愉快氛围当中减轻心理压力,从而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民间游戏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时也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力,同时也符合了现代的教学需求。孩子在进行游戏过程当中,可以通过相互竞赛的形式进行比拼,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的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在竞争当中提高幼儿的好胜心理。通过良性的竞争让孩子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并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另外,由于游戏当中具有明确的规则,而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进行互动,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在日后的学习当中更加规范地要求自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民间游戏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道德素养能力。

三、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当中的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环境

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当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对于音乐活动的观念不够完善,从而使孩子很难提升学习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为孩子创设传统民间游戏的环境,从而积极地推动音乐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民间游戏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音乐活动教学,而良好的环境主要包括场地的选择、玩具的类型,以及游戏时间等。而在创设音乐活动环境的过程当中需要将民间游戏作为活动的主体。并要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1]幼儿可以在这样的良好氛围当中感受到民间游戏的魅力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游戏过程中老师要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从互动当中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强化幼儿音乐核心素养。例如:通过丢手绢的形式开展音乐活动,让幼儿以这样的活动形式进行歌曲的演唱以及舞蹈表演等,教师首先要让幼儿进行游戏的玩耍环节,通过挑选合适的场地,让孩子围坐在一起进行丢手绢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有效地进行身体活动,同时还能在其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为孩子作出榜样的力量,积极与幼儿打成一片,不断地融入幼儿群体当中,在引导孩子进行正确学习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感情,孩子在这样温馨愉悦的氛围之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增加民间游戏多样性,提高幼儿音乐活动兴趣

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当中融入民间游戏,教师要通过对幼儿兴趣的充分了解与分析,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民间游戏的选择,只有合适的游戏才能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对于音乐活动兴趣。所以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不断丰富游戏形式,积极对游戏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游戏过程当中,需要将音乐的相关元素融入其中,通过音乐来强化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2]例如:在民间游戏过程当中,老师积极地融入童谣、儿歌等,让幼儿能够在游戏的环节,也能进行音乐活动的学习,不断掌握音乐知识技能,还可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比如在进行木头人的游戏环节中,要充分融入歌曲的节奏感,激发幼儿的音乐活动兴趣,同时也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使游戏能够更加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另外,还可以在孩子进行游戏环节当中进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一些游戏规则,让孩子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了解游戏步骤。从而更好地提高游戏参与度。并且教师可以将孩子们的游戏过程利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向家长以及其他孩子进行展示,不仅可以为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资源,同时在进行游戏的过程当中,还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利用观察法,对幼儿进行分层游戏化教学

由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习环境不同,所以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游戏的实践活动也有所差异,所以就是要在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进行深入观察,通过观察法,根据幼儿的学习需求以及个性化发展制定不同的游戏化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全体幼儿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游戏当中,进一步提升孩子音乐综合能力。而分层教学同时也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分层游戏教学。[3]首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有效分层,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当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分层。对于游戏能力稍强并且可以很快接受音乐知识学习的孩子可以分为一组,让其通过正确的游戏形式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活动当中可以将游戏充分融入其中。而对于游戏能力稍差的孩子,使在其游戏当中进行简单的音乐知识渗透并愉快地进行玩耍即可。通过这样不同的游戏教学形式,可以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孩子进行游戏指导,从而让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知识。

(四)对民间游戏中进行音乐活动教学进行积极评价

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对幼儿音乐活动在民间游戏中的教学进行有效评价。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并发现幼儿身上的长处以及闪光点,从而可以促进游戏教学的开展。首先要通过观察法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当中的表现,同时要根据其音乐活动表演中的风格进行表扬,同时也要对不足之处进行积极的提出与指导,从而保证在活动当中进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4]还要尊重所有幼儿,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当中体现公平公正的态度,利用分层评价的形式,对于表现良好的孩子,要让其继续努力,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通过激励式的评价,引导其树立学习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都能够以更好的姿态进行充分投入。从而在游戏当中利用正确的行为教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不仅可以学习相关音乐知识,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幼儿的道德素质与音乐核心素养思维共同提升。

四、结束语

幼儿园阶段的音乐教学对于幼儿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音乐活动当中往往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这样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利用民间游戏的活动形式,可以将其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提升,为幼儿今后的发展以及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需要教师积极在幼儿园音乐活动当中进行民间游戏的渗透,并为其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同时要增加民间游戏的多样性,激起幼儿的音乐活动兴趣;另外还要在活动当中积极地鼓励幼儿,以更加公平的姿态融入游戏当中,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活动教学环节当中。让幼儿不仅可以学习音乐知识,还可以在民间游戏活动当中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从而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8):6-8.

[2]林凤芸.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实施[J].广西教育,2017(1).

[3]吴璐君.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6(7):52.

第6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博士生导师。长春市民办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幼儿入学准备和农村儿童发展。曾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

任何行业标准的出台都是以缩小差异性、提高一致性为基本出发点的。但是,提高一致性又必须以充分考虑差异性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讲,行业“标准”不是单纯追求提高一致性,而应是普遍性与差异性充分协调、辩证统一的结果。

就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而言,在我国目前幼儿教师数量总体上还无法满足普及学前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标准的基本功能定位并不是提高准入门槛,把不符合标准的在岗幼儿教师逐出学前教育机构,而是应该提高对幼儿教育质量观的统一认识,为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指引方向。

因此,在国家幼儿教师标准研制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考虑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差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差异、先进幼儿园与薄弱幼儿园的差异。只有在充分考虑上述差异的基础上,才能使标准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一、城乡幼儿园教师状况的差异及其对资格准入问题的启示

从农村幼儿园的数量上看,根据2009年国家教育统计公报,当前我国城市、县城、农村的幼儿园数量分别为33 496所、38 347所、66 366所,可见农村幼儿园数量占据半壁江山。此外,由于城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已经高达90%以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从目前的50.9%提高到2020年的70%)的任务重心必将是在农村,农村幼儿园数量还将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是标准研制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群体。

从目前农村幼儿园教师构成状况来看,在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中的教师主要以公办小学教师为主体;在农村民办幼儿园中主要是以不具备幼师学历的临时聘用教师(多数具中学文凭)为主体;在公办的乡镇中心幼儿园中主要是以具备幼师学历的幼儿教师为主体。从数量上看,前两种的比例较大,而第三种的比例很小。

从未来几年可预见的趋势上看,由于我国幼师毕业生目前在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他们的择业目标主要是城市公办幼儿园或城市的高、中档次的民办幼儿园,难以满足农村幼儿园对专业师资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鉴于以上原因,国家幼儿教师标准不宜与幼儿教师职业准入资格问题联系在一起,否则将导致农村幼儿园师资更为严重的短缺。

从国外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经验来看,英国模式倾向于将教师专业标准与资格准入问题挂钩,而美国模式倾向于将教师专业标准与资格准入问题分离。

从我国广大农村幼儿园的现状来看,有两种可选择的解决方案。一是过渡期模式,政府设置一定年限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求非幼师学历的幼儿园在岗教师通过进修获取相应的资格,过渡期后要求符合国家幼儿标准的教师才有准入资格。这种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鉴于我国目前的幼师培养规模有限以及农村幼儿园(尤其是农村民办幼儿园)对幼师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过渡所需的时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二是借鉴美国模式,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主要起到教育培训导向的作用,而不与资格准入问题挂钩。后一种做法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具有更好的可行性。

二、公办与民办幼儿园教师状况的差异及其对专业标准中分级制度的启示

根据2009年国家教育统计公报,当前我国公办、集体办、民办幼儿园的比重分别为19.5%、16%、64.6%,可见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主要构成部分。

民办幼儿园(尤其是小规模民办园)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职业生涯较为短暂,多数教师从事幼教工作10年左右纷纷离职转行。这导致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始终以年轻的新手教师为主体,不利于教师队伍的长期建设。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民办幼儿园教师不像公办园教师那样有着评职晋级的通道,在职业发展上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所以一旦有新的职业选择机会或者由于结婚生子等个人事务,就放弃了原有的职业生涯道路。

如果国家幼儿教师标准能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设计出分级进阶的制度,那么,将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在这方面,澳大利亚的教师专业标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该专业标准分为4个等级:新手型教师、胜任型教师、成熟型教师、领导型教师,对每个等级教师所需具备的素养有不同的要求。

如果我国制定的幼儿教师标准能设计出相似的分级模式,让民办幼儿园教师看到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的前景,就会有利于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利于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建议各级政府拿出配套的政策设计,如,尽管民办幼儿园教师难以像公办幼儿园教师那样参加职称评定,但可以由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按照标准中的分级制度为民办幼儿园教师提供专业等级评定。这种做法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教师将来在各个民办幼儿园之间流动时,其自身所具有的等级资格能得到互认;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教师在适当时候参加公办幼儿园教师招考时,其等级资格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三、先进与薄弱幼儿园教师素养差异及其对职后培训目标指导的启示

我国目前幼儿园的数量约为13.8万所,这些幼儿园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中的不同规模幼儿园之间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标准的研制不能仅以发达地区、大城市高端幼儿园的教师发展需求为蓝本,应该兼顾不同层次幼儿园教师的需要。

第7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责任;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1/02-0012-05

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适的基础价值,但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资源相对短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适龄幼儿入园机会不平等、过程质量不公平等问题。譬如江苏省南京市,虽然适龄幼儿入园率一直保持高位,但近年来家长“入园焦虑”和幼儿园“超额运转”现象日益突出。从总量看,全市幼儿园数量仍然相对不足;从结构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比率亟待大幅提高;从教育质量看,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幼儿园间差距较大;从增量看,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中配套幼儿园建设存在“缩水”现象。普惠性幼儿园所占比率不高,导致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很难保障适龄幼儿平等入园。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列举了若干种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包括个体所处社会地位,政府、社会、个体提供和获得教育的权利,国家和个人为教育提供的资源,各阶段教育之间的资源分配,各地区配置的和向各类社会群体提供的教育机构类型,教师能力,家庭在教育方面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不同教育阶段的生源选拔,代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等等。由此看出,教育是否公平与政府的政策设计有很大关系。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会加剧或减轻现实中教育不公平的程度,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

针对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各种不公平现象,从政府层面集中研制与实施促进社会公平的学前教育政策,有利于对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进行总体把控。为促进社会公平,南京市政府设计了一系列致力于推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可供其他地方政府参考。

一、学前教育考核问责制度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利器,其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与顶层设计。为促进社会公平,在设计学前教育公共政策的探索过程中,南京市政府依托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关于开展学前教育发展年度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并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的形式颁发。这一文件把学前教育发展年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区县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制度上强化了各区县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核心责任,可以有效推进学前教育公平。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园所建设、队伍建设、规范管理、事业发展六个方面。具体而言,第一项组织领导主要考核政府重视程度、建立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出台发展学前教育的专门政策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等方面。目的在于落实政府责任和部门职责,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等。本着发展性、激励性原则,对区县政府定期召开年度学前教育推进会、主动承办市级学前教育推进会的,给予加分奖励,从而使各区县政府在重视学前教育、着力于学前教育优先发展等方面逐步提高认识。

把经费保障作为考核的第二项内容,旨在强调经费投入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设计了财政投入占比、生均经费、专项经费、助学券发放四项二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分。《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规定2012年学前教育投入不低于5%。为了鼓励政府加大投入,在设立区县评定办法时,特别指出财政投入占比每增加1%,加1分。为鼓励部门办园与普惠性办园,特别提出了政府参照生均公用经费,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发放对象若包括部门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各加2分。为保障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投入正常化,明确规定若发现无专项经费或经费有截留或挪用现象的,本项不得分。为体现普惠性与公益性办园原则,专门对幼儿助学券发放政策作出规定,以确保每个幼儿在享有入园机会公平的同时,享有教育过程公平。

第三项是考核园所建设,主要是针对全市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着力于幼儿园的均衡、优质发展。在规划布局方面,要求能够制定落实配套幼儿园规划用地和建设专门文件。按照3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辖区内学前教育布局,城乡每1万-1.5万常住人口配备1所幼儿园,办园规模不超过12个班,班级人数不超过省规定限额。未达标准的,平均每年新改扩建达省优质园建设标准的幼儿园不得少于2所。在公办园数量方面,要求公办园占比不低于70%。新增幼儿园均由当地政府统筹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在创省优质园方面,要求每个街镇至少有2所达省优质园建设标准的公办园。未达标区县,每年创建省优质园不得少于2所。已达标者,可加分。在协同发展方面,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民办园等级创建,对部门办园和集体办园有扶持政策。在独立法人方面,全面落实小学附设幼儿园和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等幼儿园的独立事业法人地位。同时强调,非普惠性民办园转为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每所园可加1分。区域内平均每所幼儿园覆盖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的,本项不得分。

第四项是考核队伍建设,是为了全面提高幼儿园师资水平,满足学前教育发展需要。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位与整体专业素养,以落实教师编制为起点,要求建立幼儿园教职工收入增长机制。所有教师持证上岗,整体提升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注重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建立完善区县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覆盖率不低于90%。

第五项是规范管理,主要从收费规范、招生有序、办园规范、科学保教、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考核。为解决“入园贵”问题,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收费标准,高于当地物价部门所确定的公办园最高收费标准的幼儿园所占比率不得超过10%,以保障区域内幼儿园收费规范合理。幼儿园招生秩序须平稳有序,保证90%以上适龄幼儿在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入园,以解决“入园难”问题。在办园规范方面,健全办园体制,民办园、公办园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制度;建立幼儿园年检制度和幼儿园办园质量动态监管制度,对幼儿园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得力措施,规范无证办园(点)。为促进保教质量明显提高,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主。保教并重,避免“小学化”倾向。在安全保障方面,要求年内无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恶性案件,无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事件。

第六项是事业发展,主要从普及水平、优质均衡与社会评价三个方面来考核。在普及水平方面,为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要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以上;将辖区内流动人口子女纳入本地学前教育规划,实现按需入园;为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为有需求的适龄残疾幼儿提供免费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在优质均衡方面,切实做到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省优质园占比差距小于10%,公、民办省优质园占比差距逐步缩小。在社会评价方面,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保证辖区内适龄幼儿家庭对学前教育的满意率不低于90%。

考核问责的督导与评估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与市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进行,督导对象是各区县人民政府。督导时间与程序为,每年6月,各区县政府完成自查工作,7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与市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完成对各区县的督导检查。随后,各区县汇总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监测统计结果,结合当年区县教育督导检查的情况,填写区县学前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单,上报市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各区县的报告进行分析,撰写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年度监测报告。与此同时,建立学前教育工作表彰与问责机制,把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和监测结果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表彰学前教育成绩突出地区的重要依据。此外,市政府还在政策、组织和经费保障上下功夫,比如出台《南京市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年度督导评估的实施办法》,建立区县年度督导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考核领导小组,切实保障财政部门用于专项奖励的专款能够专用等。

二、学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保障政策

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社会公平,资源的合理配置都是基本前提。在各地学前教育发展中,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不公平,如财政投入、规划布局、办园体制、评优奖励等。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如下三类政策。

第一类是资源统筹类政策。要想实现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整体的制度设计是前提条件。为此,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重点问题解决方案,从制度层面完善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从顶层设计上保障资源配置公平。

第二类是财政投入类政策。为了使政府出台的各项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落到实处,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制定了细化的资金分配方案,如《关于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关于2012年学前教育市级专项奖补资金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创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市级专项奖补资金实施办法的通知》等。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的要求,市政府坚持加大财政投入。市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占财政性教育总投入的比率从2010年的1.87%上升为2012年的6.78%,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在保证全市每年投入3亿元发放幼儿助学券的基础上,2012年发放市级学前教育财政性专项经费1.6亿元,2013年增至2.1亿元。

第三类是规范管理类政策。在南京市域范围内,民办园占比接近45%。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市政府制定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关于开展无证幼儿园清理整顿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贯彻(江苏省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等等,在全市范围内促进底线公平,保障每个幼儿尽可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制度或政策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决定教育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的核心要素。在政策设计中,南京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对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一是依托在宁高校,加强幼儿师范教育,提高职前教育质量;二是规范编制考试、进入标准、学历资质,提升在职教师专业素养;三是重视在职教师队伍培训,2015年前将对全市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完成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市政府通过实施新教师“凡进必考”、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农村骨干教师“优岗计划”、优秀教师境外培训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形成“让最优者从教、让从教者敬业、让敬业者乐业”的教育人才建设和管理机制。

为了增强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南京市政府建立了幼儿园教职工收入增长机制。对那些具备教师资格并经正式聘用的公办幼儿园教师,政府要求2014年人均工资水平不低于上一年度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四、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的相关政策举措

教育公平的实现,最终以儿童的发展为衡量指标。从政府底线公平的责任伦理出发,各地区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弱势群体儿童价值优先原则,从底线防守的角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弱势群体儿童的社会竞争力。南京市政府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台了如下政策,以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弱势群体儿童的权益。

第一,实施“幼教惠民工程”。为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全面推行幼儿助学券政策,除政府办园外,系统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均包括在内,并且没有城乡区别,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3~6岁幼儿均可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助学券。与此同时,对六类在园幼儿(不分公办、民办幼儿园)实行伙食费定额补助和保育教育费差额补助政策,幼儿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领取伙食费补助,全年按10个月计算。六类幼儿是指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幼儿、农村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幼儿、特困职工家庭幼儿、孤残幼儿、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和警察的子女、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幼儿助学券政策切实保障了农村地区、经济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享受基本的学前教育权益,从制度上切实提高了全市适龄幼儿的入园率。这一政策符合学前教育基准服务原则,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此外,为有效避免市民为子女入园连夜排队现象,南京市政府还实施了“幼儿园增量与创优工程”。

第二,实施“集体园扶持工程”。集体办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公益性、普惠性的保育教育服务。为持续提升集体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满足广大群众对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强烈需求,保障不同类型幼儿园公平发展,从2012年起,南京市对城区集体办幼儿园实行“专项扶持工程”。以对集体办幼儿园养老保险(五险)统筹幼儿园支付部分实行专项补助为抓手,建立有利于集体办幼儿园发展的长效扶持机制,全面提升集体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推进集体办幼儿园与其他各类幼儿园共同发展。在前两轮扶持计划的基础上。南京市同步加大对城市集体办幼儿园和农村集体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使集体办幼儿园省优比率提前达到70%的要求。

第8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基础要素就是课程,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高职院校各专业来说,如何在人才需求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梳理自己的品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其所提供的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定性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即:高职院校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辅以技术培训补充),进行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高等教育,它与学术习惯和工程型等高等教育或者是以技能型为主的中职教育等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像普通高校那样以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为主,应该注重技术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改革和落实,这是其在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一、课程体系的开发程序

第一,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就是要针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逐层分解,以实现对其具体工作内容和由此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说,工作任务分析是进行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性或是前提性工作。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定位,通过相关调研和分析可知,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幼儿园教育活动、幼儿园保育、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幼儿园社区与家长工作这四个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过程中就要以此为基础来再进行其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和确立。

第二,基于工作任务分析来进行回归性分析,开发相关课程与内容。在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之后,确定以培养幼儿园各项工作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以往的学科体系构建传统模式,积极开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及课程内容体系,建立相应的模块的课程体系。

第三, 开发“幼儿教师基本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学前教育专业属于职业教育中的师范教育, 是对高职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结合,为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以此为原则来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和高尚师德、健康心理、深厚文化素养以及良好仪容、仪表、礼仪等等多重体现。此外,根据当前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越来越高的要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幼儿教师基本职业素养”课程模块的构建和使用。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第一,基于学前教育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和使用。淡化相关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针对那些理论过多且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删除和调整,真正落实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 学前专业中“幼儿园各科教学法”中的“音乐教学法”,就需要积极进行改革,突破传统,,针对不同幼儿园的区别来进行不同类型的音乐课,将课程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充分结合并有效重组,真正让学生们学会音乐设计的实质,可以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进行有效应用,注重技能培养目标。

第二,体现出不同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和联系性。以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卫生保健”和“幼儿生活活动指导”两门课程为例,它们的共同性就是都体现了“保育”的实质,而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前者注重“健康”,后者注重“教育”,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的时候要充分予以考虑,使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工作原则在课程内容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第三,课程内容要凸显时代感和职业需求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和技术,例如,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中可以进行一些 “主题”课程内容的增加,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校的课程学习与今后的幼儿园实际工作直接进行关联,便于其尽早进入到工作状态,及时补充职业岗位需求。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必须要以课程性质和内容为基础,同时还要基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和学习能力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并组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而对于操作类课程来说,还可以采用讲学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实用性教学方法。对于某些课程可以通过由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来将真实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展现出来,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实现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堂积极主动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们对于那些抽象或者是较难内容的理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到课堂活动中来。此外,微格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仿真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活动之中,更好地将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贯彻和应用。

总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理论素养的双重要求,决不能故此而失彼,以真正落实培养合格的幼教师这个根本目标和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春麟. 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以应用文科类课程为例的运行模式[J]. 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2010(31).

第9篇: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这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投入,重点在规范,重心在师资。师资队伍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对学前教育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学前师资水平,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周密落实,全力推进这一至关学前教育质量和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加强职前学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学前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切实从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未来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出发,切实加强培养方案的设计,尤其是加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要注重各层次学前教育师资的基本科学、人文素养,注重后续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并配备相应的师资;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培养,根据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形成扎实有效的专业课程体系,选用优秀教材,打牢学习者良好的专业功底;要注重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加强对观察分析能力、谈话能力、作品分析能力、环境和活动设计能力、各类活动组织能力、基本的教育评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注重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学前师资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师范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研究和充实课程和教材,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建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适应幼儿园教学实践需要出发,加强实践锻炼,形成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在一些地方存在的新教师知识陈旧、专业素养低下和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

其次,加强学前教育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是学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学前教师培训要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问题导向,切实了解广大教师的工作困难和专业困惑,要针对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层分批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真正满足教师的现实工作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核心问题和共同问题的研究,确定培训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当前应注重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以弥补长期以来我国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中一些专业能力培养的欠缺,尤其是观察分析能力、活动计划能力和评价能力等方面的普遍不足,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确保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注重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形成一支专业基础扎实,了解幼儿园教育实际,了解教师现实需要,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培训队伍,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此外,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激发,真正形成想学、乐学、会学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教师将看书作为一种习惯,将思想作为一种习惯,将改革和创新作为一种习惯。

再其次,学前师资的专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在全国普遍缺乏幼儿园教师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能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或者至少是容易就业的专业,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能否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关键在于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视的程度和现实的措施。一个有尊严的、受人尊敬的、基本待遇能得到保障的、基本社会地位能得到维护的专业,从业人员才能真正谈得上专业发展和成长。因此,保障幼儿园教师基本的地位和待遇,维护他们的基本权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教师外在的影响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了改善,但教师尤其是公办无编制和部分民办园教师收入偏低的情况还存在。我们相信,随着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会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