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竞争情报;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情报流程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9-3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Intelligence Flow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Yue Xiuzhi
(Library,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Based on the strategy analysis algorithm, organization mod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other theori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this project provides thre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b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CIS): First, the enterprise CIS system demand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nging organization pattern in SCM process; Second, the ways, means, methods and boundary of data flow (information-to-intelligence) conversion in the CISand oth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especially the SCM system; Third, provide an integrated method an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sharing, coordination and prediction in SCM from the point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Keyword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Intelligence Flow
1 前言
随着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SCM)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CIS)运行机制的研究,需要从基于单一企业,扩展到基于企业供应链。SCM在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存在着问题,CIS擅长处理和分析企业的内外综合信息,可以在SCM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给予支持。在SCM的发展阶段,企业还要关注由SCM带来更多的新问题,如企业需要关注供应链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企业竞争对手供应链的优势和劣势又在哪里?分析如何获得供应链竞争情报的数据,并利用这些信息能够做什么?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分析
2.1 基于SCM的CIS的情报需求与功能框架
2.1.1 SCM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的竞争情报需求。SCM战略和CIS存在着情报需求和供应的关系。SCM战略规划情报需求,首先是供应链环境的分析,包含所有能够影响供应链总体战略收益的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情报需求,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项环节。供应链战略控制中的情报需求中,供应链绩效评价与风险管理的情报需求作为主要研究内容[1]。
2.1.2 为SCM战略服务的CIS功能框架。结合SCM战略,分析基于SCM战略的CIS功能,CIS在SCM战略过程中的服务和支持作用。
2.2 基于SCM的CIS的运行机制与边界确定
SCM的实施阶段中,链中企业的组织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单独的企业,到和供应链中各企业有着紧密关系,形成可扩展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模式,最后在供应链动态联盟中形成了虚拟企业。SCM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企业不同的组织模式,要求有相应的CIS运行机制。
2.2.1 可扩展企业的CIS运行机制。
单个企业的CIS运行机制是研究的基础,也是可扩展企业和虚拟企业CIS的基础。研究可扩展企业的信息共享与控制,与可扩展企业匹配的CIS机制。研究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的紧密合作关系对CIS的影响,企业的相关信息共享对CIS的影响和推动,并研究CIS在信息收集上的技术支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
2.2.2 虚拟企业的CIS运行机制。
因企业组织的虚拟化产生信息收集、分析、传播以及控制的问题,从而影响虚拟企业的规划、实施和控制的成效。研究CIS对于虚拟企业信息共建共享的支持,在虚拟企业的SCM、虚拟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虚拟企业、敏捷供应链、产业集群等企业或组织的CIS情报流程转换途径与边界确定。
2.3 基于SCM的CIS框架及信息自动获取机理及其转换途径
2.3.1 研究CIS在战略层面与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作用。
分析CIS以企业资源计划为主要数据基础、以商业智能为分析工具,在企业应用系统中,CIS在企业的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而研究基于SCM技术的企业CIS框架[3]。
2.3.2 研究CIS和SCM之间的作用和关联、信息传递和转换的关系。
CIS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两部分:第一,为企业及其供应链节点上其他企业的各种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经过商业智能分析,提供情报服务,实现从数据到信息、知识及情报的过程。第二,主要是来自供应链内外的非结构化信息和一手信息,研究企业CIS整合来自企业内外信息流程转换途径与边界确定,并研究其独特的信息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系统模型,参考其他战略层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综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依据竞争情报循环和关键情报课题等研究成果,分析CIS的业务流程模块,利用内容管理技术、网格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CIS框架进行验证[4]。
3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的主要问题
3.1 基于SCM的CIS的情报需求定性与定量结合
归纳SCM战略后,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SCM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中的竞争情报需求。如供应链设计中的基于产品设计的情报定性需求和基于成本设计的情报定量需求及其结合,基于产品设计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中情报需求Ip为: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现状、供应链组成、新旧供应链的比较等;基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中,根据供应链的总成本函数(tc),其情报需求为: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等。其情报需求函数表达如下:
Itc(k)=[∑][T][t=1]{[∑][iek](Mit+Lit+Tit+Uit)eitpvit・i}
式中:Mit、Lit、Tit、Uit分别为物料成本函数、劳动力成本函数、运输成本函数、设备和其他变动成本函数,eit为i节点企业对核心企业的汇率,pvit为i节点企业在t年的现值折扣率,k为一个节点组合序列。在这里,研究Ip与Itc的结合成为关键问题。
3.2 基于超模块组织设计的供应链CIS运行机制
基于不同组织模式,如可扩展企业、虚拟企业、产业集群等的CIS运行机制。可扩展企业和虚拟企业的CIS研究中,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种信息系统和CIS的信息联系和情报实现的方法,以及电子商务和CIS的内在联系。在“金字塔型分割”联系规则,即“A模式”的CIS运行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信息同化型”,即“J模式”和“信息异化型、进化型联系”模式的CIS运行机制。“J模式”供应链系统下的CIS研究内容,如图2所示。
其中,ES为系统信息或“看得见的信息”,E1、E2为个别信息或“看不见的”信息,CI为竞争情报,CIS为竞争情报系统。关键问题在于ES、E1和E2、CI之间的转换机制,以及构成的CIS模式和机制。在超模块组织中,节点企业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以及将各节点企业连接成超模块组织状态的多个关系维度之间也可能是互依和非线性的关系。VMI(制造商代管零售商库存)策略,或渠道装配策略下的CIS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3 基于“全信息”论的SCM的CIS信息到情报生成与激活算法表示
对需求信息进行综合的梳理和汇总,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传播,以及信息的智能关联。信息系统中不同信息资源的整合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等对于CIS中的信息规划、信息收集、情报分析、情报服务的集成的支持。关键问题在于信息到情报生成的理论表达和知识中间量的理论形成。情报是一类特殊的认识论信息,具有形式(语法信息)、含义(语义信息)和价值(语用信息)三种要素。在SCM中,相关信息到情报的过程,需要经过知识这一中间量的存在。因此,信息知识情报的生成与激活算法成为关键问题。由信息生成形态型知识Kc,由信息生成效用型知识为Ku,由知识生成效用型情报为Iu,则要研究的问题,就是Iu、Kc、Ku的关系,此种关系的表达初步为:
CONT: Kc|Ku|Iu。
知识到情报的过程,由于归纳型知识和演绎型知识的生成过程不同,因此,归纳型知识到情报的激活过程和演绎型知识到情报的激活过程,在SCM中也有不同的反映,如供应链竞争对手分析则有过去的、较为固有的竞争状况和将来的、可能发生的竞争反应。
4 结语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的研究主要解决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中导致组织模式变化对应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式和运行机制需求的问题。解决CIS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转换途径、方式、方法及其边界关系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明确CIS和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尤其是与其他综合性信息系统的关系,确定CIS和其他系统之间相关数据或信息之间的运行和转换等关系。从竞争情报的角度为解决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协调和预测问题提供一种集成方式和解决办法。竞争情报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紧密联系,进行信息的规划、收集、存储、分析和服务工作。综合借鉴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CIS框架。该理论框架以竞争情报循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SCM系统为外部系统模型参考,以信息交流和分析为手段,以实现情报效用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岳修志.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案例分析[J].情报科学,2011(1):42-46、54.
[2] 史新.面向汽车制造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情报系统设计――以神龙汽车公司为例[J].情报杂志.2010(7):173-178.
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cuses on core businesses, grasps the information flow, logistics and capital flow of control industry chain and contributes to reducing operating costs, ensuring production and sales balance, reducing inventory, shortening lead times and meeting customer demand, reducing operating costs and other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technology, the optimization function of 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 on logistics integration optimiz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apparent. How to improve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 by fourth party logistic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business concer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fourth party logistic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multi-func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stud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关键词: 第四方物流;供应链集成管理;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
Key words: 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management;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 ope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25-04
0 引言
产品的竞争力并非由一个企业决定,而是由从原材料到产品完成的整个过程决定,产品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全面规划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进行整体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方物流出现后,能够将供应链上所有合作者的资源从物流角度进行大幅度优化整合,把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更加充分利用了企业及供应链内外部资源。具体来讲,第四方物流的出现,使供应链的运营从提供具体合作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提升到供应链上合作者之间的合力提升层面。
1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简称4PL)的概念
第四方物流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欧美国家。1996年,埃森哲公司首推4PL这一名称。并对第四方物流作出了定义:“4PL是一个集成商,它整合自己及其他组织机构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构建并实施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埃森哲强调4PL提供商利用各种互补资源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
1.1 第四方物流的优势与功能 第四方物流具有较强的领导力量,通过第四方物流平台,能有效整合优质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管理咨询服务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服务商资源。从而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制定最佳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就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而言,第四方物流具有以下几点功能:
1.1.1 供应链再造 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由于第三方物流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供应链存在明显的间断性和局部性等缺陷。通过供应链再造,第四方物流能使供应链管理达到综合化、集成化、系统最优化。
1.1.2 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功能转化 通过采用新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可以加强并改善各个供应链环节的职能。4PL通过采用领先和高明的技术,加上战略思维、流程再造和卓越的组织变革管理,共同组成最佳方案,实现对供应链活动和流程进行整合和改善。
1.1.3 开展多功能多流程的供应链管理 第四方物流把将客户与供应商信息和技术系统一体化,通过开展多功能、多流程的供应链再造。第四方物流供应商可以承担多个供应链职能和流程的运作责任,工作范围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第三方物流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的运作,还包括制造,采购,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技术,需求预测,网络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等等。
1.2 第四方物流基本运作模式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第四方物流的研究分析,目前4PL的基本运作模式有:协同运作模式、方案集成运作模式、行业创新模式和动态联盟组织模式[1]。
以客户为核心将供应链外包的协同运作模式,将4PL中的战略技能、供应链策略、信息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等思想和策略,通过3PL的具体实施来实现。如图1。
4PL作为一个领导者和枢纽,集成多个服务提供商的资源,重点为一个客户服务的方案集成模式。如图2。
行业创新模式以整合供应链的职能为重点,以各个行业的特殊性为依据,领导整个行业供应链创新,给整个行业带来变革和最大利益。如图3。
动态联盟是依靠强大的4PL信息技术平台,将相对独立的服务商,在某个时期内形成耦合的供应链管理战略联盟。它的组成与解散主要取决于市场机会的存在与消失。如图4。
2 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下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2.1 第四方物流与供应链集成管理 所谓供应链的集成,其实就是将上、下游的企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将一条链上的所有环节共同进行优化管理,形成同步的网络体系,使企业与上下游之间建立有形和无形的联系,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2]。
第四方物流集合了诸多现代物流技术(如:POS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网络通信技术等),结合企业咨询管理职能,整合社会和企业资源,借助IT技术平台实现对供应链集成管理的优化,整合现代服务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化分工、资源整合、虚拟经营等物流管理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语义web、高性能计算、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一种基于第四方物流平台。图5,第四方物流与供应链集成管理关系图。
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最后到消费者手中,大致会经历制造商的采购,分配到分销渠道商的运输,满足零售商销售的末端配送,以及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销售物流等物流过程。第四方物流通过对供应链上产品流通的全过程的集成管理,将每个环节都分配给拥有了解产品专业知识的3PL企业共同完成。这样提高了商品在供应链上的流通效率,同时提高了产品流通的安全性和货物的完整性,降低商品流通环节的物流费用,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产品流通过程中,伴随着物流的还有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对信息流的把握,对于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尤为重要,把握链上各个企业节点以及各流通环节的信息,对企业制定战略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第四方物流通过其IT平台,将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的进行信息化,统一企业信息传输端口,可将每个节点的企业的库存、销售、采购等供需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控,为链上各节点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这样,就减少了各节点的库存压力,减少了牛鞭效应的产生。资金流动是供应链上及其重要的一种流,良好的资金流动情况,有利于各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节点的稳定与否,决定着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良好资金流的保证,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性。第四方物流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实力,能够为企业提供融资方案,解决个节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的问题,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供应链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保证其稳定性。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各项业务进行集成化,进行全过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是提高稳定性,降低风险的前提。而通过第四方物流对供应链集成管理的优化,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柔性,降低风险。
2.2 集成化的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优化模型 第四方物流作为一个面向整个物流系统的、集成化的、智能化的物流信息管理中心,是实现物流高效运作和实现物流服务提供商集成的技术平台。第四方物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整合社会资源,将众多原材料供应商、3PL服务提供商以及各分销渠道企业、销售终端企业纳入到平台资源中心。以管理咨询公司和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智力为依托。依靠自身雄厚经济实力和商业银行,为运作提供资金支持和优化保障。第四方物流平台原材料供应商、3PL服务提供商、分销企业等企业的信息接口进行统一规范布局,使得信息在企业间能顺畅传递。面对客户需求,供应链分析中心能快速响应,对需求进行分析,根据智囊团的决策信息支持,对供应链各个节点进行分析,进行供应链的重组,提供出有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每个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形成巨大的供应网络,当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相关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与该条链上的缺口。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图6,4PL供应链优化模型。
3 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实践
从埃森哲咨询公司提出第四物流的概念至今,第四方物流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扩充和完善,并渐渐被越来越多的生产与流通企业所接受和认识到。因此,拥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第四方物流也成为了企业间增强供应链竞争的重要技术手段。第四方物流对供应链集成管理的优化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下面以香港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分析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中的实践。
利丰集团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跨国商贸集团,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经营出口贸易经销批发和零售三大核心业务。利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有效率的商品供应,以为每份订单/产品定制一条供应链,并要求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运输都能取得最佳效益[4]。利丰集团的供应链如图7所示。
利丰集团在40个国家和地区中建立了80多家分公司及办事处,聘用员工超过43000名,网络遍布全球。但是,该集团没有一个工厂,被称为在平的世界上竞争——建立一个在无边界世界上的企业——“全球网络整合者”,即在全球性网络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4]。
利丰集团的优势在于,不仅了解客户需求,拥有服务于客户的知识技术和庞大的业务网络;而且了解各个生产基地的制造技术、质量、产能及配额和各国的进出口规定,并与有竞争力的供货商和生产商建立了长期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将各个环节的优势整合在一起以争取订单。接到客户单后,利丰才开始安排原料采购和生产工序,并负责流程监控和环节与环节之间的沟通和组织,具体的生产则外包给世界各地的生产商。同时,由于利丰与很多生产商有稳定的业务往来,所以生产商愿意在预定产能快速生产和各种生产细节上配合,并提供最高的生产弹性,使这个由各方组合成的供应链能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合作和信任令订单处理过程更加快捷,通过加快物流和信息流的流通,为这段供应链增值。而通过与利丰的合作,生产商也实现了专门化,在其核心业务的制造能力上专注发展。利丰与众多生产商形成了一个千变万化的供应链结构,尽力为每一个订单创造一条有效益的供应链,从而为客户提供最大的弹性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4 结论
无论是何种运作模式,4PL的产生都极大的推动了物流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突破了3PL的“瓶颈”。为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提升有重要意义。通过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有助于供应链服务的创新,以更好地处理供应链上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更有效的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闫国庆编著.第四方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冯耕中,刘伟编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管理低成本策略具体路径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1(c)-006-03
针对物流供应链有必要推进全方位的物流监管,此项举措在根本上符合了现阶段物流行业的宗旨,因此值得全方位推广。在当前现有的低成本策略中,针对流程管理应当置于首要位置,在这其中融入了连续性的价值流、拉动末端的供应链需求、优化服务价值、判断价值流以及确定产品价值。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本身涉及复杂度较高的管理流程,企业据此应当能够推进多层次的物流成本监管。目前的状况下,物流企业都在面对激烈的物流行业竞争,因此在客观上亟待引进信息技术为其提供根本性的支撑。受到上述要素带来的影响,当前物流领域还需更多关注物流服务以及物流产品的定制化,进而全面加快了物流行业响应市场的速度。企业只有在拥有更低物流成本的状态下,才能从源头入手来优化自身具备的综合性竞争实力,针对各项物流服务都创设了相对较高的附加值。
1供应链中物流成本的构成分析
从物流成本的视角来看,物流成本应当能够融入整个物流链条,其中涉及物流中间商、第三方服务商、客户以及供应商等。因此可见,物流成本具备全程性的显著特征,针对各个层次现有的消费状态以及流通状态都能加以全方位的监管。在细分各项物流性能的前提下,核心需要落实于优化物流功能并且提升物流效率。低成本策略应当能够适用于管理物流供应链的整个流程中,上述举措覆盖于物流运输、物资存储、物资包装以及搬运装卸、加工流通与物流配送、处理物流信息等。
在供应链现有的范围内,物流成本通常来讲都会涉及存储成本、物流运输的成本、物流仓储的成本以及与之相应的管理成本。在上述各种类型的物流成本中,物流管理耗费的资金也可称之为物流管理成本,其中涉及日常性的行政管理、员工薪资、处理物流订单消耗的资金、购置物资的资金以及其他有关成本。除此以外,货物存储成本应当包含潜在性的库存成本,而与之相应的仓储成本通常涉及装卸货品以及进出库耗费的总成本。因此可以得知,供应链成本具备凸显的综合性特征,其中最大比例的应当属于运输成本。作为当前阶段的物流企业来讲,关键在于密切监控运输成本。
除了上述成本要素之外,针对客户交货的整个流程也要予以全方位的监管,尤其是涉及末端的供应链。这是因为,物流企业有必要更多关注自身与潜在客户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逐步着手实现更优化的客户关系。在末端供应链的位置上,针对各种类型的流动产品都需予以全方位的监管,其中关键在于监管交貨成本以及其他多样化的成本,此外还可能涉及服务成本。由此可见,物流企业需要更多关注根本性的用户利益,确保自身能够拥有稳定性较强的客户群以及更高层次的物流需求量。
2供应链管理中有效降低成本的路径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降低整体性的物流供应成本,此项举措涉及多样化的途径与手段。从当前现状来看,多数物流企业都已认识到了监管物流成本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在着手实现全方位的成本监控。具体在监管整个物流供应链的前提下,针对低成本策略应当致力于如下的要点。
2.1构建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减少职能性管理成本
从根本上来讲,物流企业不能够欠缺优质团队为其提供保障。因此可见,管理团队本身应当拥有较高层次的综合素养。物流企业只有做到了上述改进,针对综合性的职能成本才能降低。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企业基层职员具备的真实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在根本上决定着职能性的物流成本。因此可见,与物流供应链密切相关的各个流程都应当着手优化成本,确保基层职员都能认识到自身具备的职责所在,对此予以全方位的履行。
然而实质上,作为管理部门来讲,针对实时性的物流信息需要着手进行相应的反馈,确保将低成本策略贯穿至全过程的物流管理。在整个供应链涉及到的范围内,物流企业应当能够分成较多的岗位职责,遵照岗位责任制的宗旨与思路来优化成本监管。具体在实践中,作为物流企业有必要着手优化整个流程的信息反馈,最好将其设计成从上到下的基本反馈次序。此外在必要时,管理者还需秉持激励的宗旨来优化针对基层职员的各项日常待遇,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来推进全方位的基层职员激励。通过运用上述改进举措,针对综合性的劳动效率就能加以显著优化,杜绝过高的物流成本。
供应链管理本身应当包含多样化的物流环节,在这之中也涉及典型性较强的物流环节。通常来讲,物流企业如果面对多样化的联运方式或者组合运输,那么倾向于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配货方式,并且还需设定最优的配货路线。除此以外,从仓储管理的视角来看,作为管理者应当致力于评估当前现有的企业综合实力,然后据此再去确定与之有关的租赁方式。具体在搬运某些货品时,应当确保整个物流流程都要符合规模性、移动性以及持续性的宗旨,进而全面杜绝了相对较高的物流附加值。对于整个外在性的产品包装应当维持其应有的完整度,以便于迅速处理多样化的物流信息,针对订单周期予以显著缩短。
2.2加强合作,减少供应链上游的交货成本
推进低成本管理,此项举措不能欠缺多方的密切配合。通过运用多方配合的途径与举措,针对交货成本以及其他相应的上游供应链成本都能进行显著降低。具体在物流实践中,买卖双方有必要致力于全方位的物流协商,确保双方都能拥有优良的诚信,从而创建了彼此信赖的优良交易氛围。实质上,企业针对出厂价以及交货价都要着手加以限定,同时也要紧密结合调研需求,并且全面判断当前现有的市场行情。
此外,如果涉及监管物流资金、管理整体性的采购成本、优化交货方式以及提供与之有关的物流服务,那么针对企业当前现有的利弊层面就需要着手进行权衡。通过运用上述的改进措施,应当能全面杜绝潜在性的库存积压。此外如果涉及购置某些物流产品,那么关注点应当落实于分摊多层次的采购收益,进而在最大限度内分摊厂商以及其他相关方各自担负的风险,维持物流链的长期稳定。为了优化当前现有的物流领域整体状态,相关各方就要着手进行密切配合。一旦涉及提早进行某些货品的提交或是其他操作,那么有必要对此保持谨慎心态。
2.3正确对物流活动的隐性风险进行认知
作为物流企业有必要认识到,任何类型的物流活动都很难真正消除潜在性的风险,对此可以称之为隐性风险。因此可见,针对多种类型的隐性风险都要给予更为明确的认知,对此也要持有更高层次的警惕心态。从当前现状来看,隐性成本通常来讲都会涉及折旧费、沉淀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作为当前阶段的物流企业,如果倾向于忽视上述成本那么很可能将会埋下多样化的隐患或者缺陷。在上述各种类型的物流成本中,针对沉淀成本尤其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是因为,企业在平日开展的各项会计核算中,通常单纯关注了其中涉及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及潜在成本,但却忽视了深层次的沉淀成本。
此外,从决策的视角来讲,作为供应链范围内的各类企业都有必要管控潜在性的物流成本。通过运用管控成本的举措,有助于杜绝相对较多的资源耗费。例如:物流企业如有必要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生产基地或者仓库地址,那么并非单纯考虑到地理位置是否具备便捷性,同时更加需要兼顾当地现有的地皮价格。在综合衡量的前提下,企业如果判定自身并不拥有与之相应的足额资金,那么对于出价较高的地皮就不要予以租用。除此以外,物流企业即便很难着手回收某些沉淀成本,则自身将会面对研发失败或者其他不可确定的深层次风险。
2.4通过第三方物流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增加的成本
第三方物流,指的是企业凭借第三方来开展相应的物流操作,进而针对各个流程涉及的物流成本予以显著降低。这是因为,传统物流行业存在较大可能将会面对不对称的物流信息,因而增添了某些潜在性的物流成本。某些企业如果处在末端供应链的特殊位置上,则与之相应的市场不确定性将会因此而变得更大。与之相比,某些供应链中的特殊流程也将会凸显不对称的信息状态,上述状态应当将其归入牛鞭效应以及需求放大的市场原理。
上述状态如果表现为持续性,那么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放大潜在性的仓储成本以及存货成本。在情况严重时,物流行业还将会面对运行不畅或者资金流缺失等多样化的隐患。因此可见,为了保持更为畅通的信息流,企业就要着手改进当前现有的物流模式,致力于引入第三方为其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保障。在整合各项物流信息的前提下,企业再去借助POS等综合性的措施来加快物流行业当前现有的响应速度,针对自身拥有的库存予以优化调配,尤其是针对某些滞销性的产品。
2.5利用完全信息价值对效益背反下的总成本进行平衡
在某些情况下,物流企业还将面对效益背反的状态。由此可见,效益背反应当构成潜在性的物流行业陷阱。遇到上述状况时,企业还需借助完全信息价值来突破上述的不良状况,进而优化了物流领域中的全面平衡。具体来讲,企业只有致力于优化某些潜在性的物流成本,那么才会拥有改进日常管理以及物流供应技术的源头动力。如果忽视了上述改进,企业则很有可能陷入了效益背反的误区中,进而恶化资金链或者表现为多样化的需求冲击。
目前的状况下,很多物流企业正在关注物流领域涉及完全信息。在末端供应链的位置上,针对多层次的业务信息应当着手进行整合并且实现全面优化,确保在根源上缩小期望收益以及当前收益之间的差值。因此在未来的物流链条改进实践中,物流企业有必要把自身的关注点转向上述的差值,确保将牛鞭效应分成各个相应的阶段,然后依照分段控制的基本思路来监管物流成本。在完善整个供应链的状态下,针对综合性的物流成本就能着手进行显著降低。与此同时,上述举措在客观上有助于防控企业投资表现出来的盲目性,确保企业都能拥有充分性更强的投资论证。
3结语
物流供应链之所以包含多样化的成本要素,其中根源在于不可确定的各类物流成本。例如在现阶段的物流供应中,典型性的物流成本涉及不对称的物流信息,此外還包含追逐企业自身拥有的最大化利润。从现状来看,物流企业正在面对信息化以及市场化带来的全新挑战,因此亟待借助低成本的路径与策略来改进自身;与此同时,低成本策略也有助于优化与之相应的物流环节。截至目前,低成本策略正在全面融入现有的供应链管理,此项举措在客观上有助于优化成本并且提升综合性的物流效益。未来在实践中,物流企业还需致力于不断摸索,运用多样化的举措与途径来监控物流资金,确保现有的物流供应链都能符合成本较低以及附加值较高的目标,逐步优化企业现有的成本监管对策。
参考文献
[1] 董美晨.基于现代物流管理浅析创新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
[2] 牛媛媛.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问题研究[J].煤炭技术, 2015,34(12).
[3] 邹筱,张玲,张世良.基于梯次存贮模型的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5(02).
[4] 钟耀广.基于延迟策略优化物流成本[J].企业管理,2014(11).
[5] 李会景,周微,蔡承智.人道主义物流供应链的库存控制策略[J].系统管理学报,2014,23(02).
[6] 常素欣.物流供应链管理低成本策略的路径分析[J].河北企业, 2014(01).
[7] 刘海波.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03).
[8] 李会景,周微,蔡承智.基于紧急农业援助项目的农产品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01).
[9] 李成龙.供应链系统中物流成本优化研究[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2,4(01).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成本 制造企业
一、供应链视角下物流成本的内涵
一般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采购物流、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物流、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逆向物流。
供应链物流成本,是指制造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与物流作业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消耗或支出。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共同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物流是物质商品流的全过程,因此,物流成本管理涵盖了整个企业供应链运作流程。这些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成本:
(1)采购物流成本,指制造企业从原材料、包装材料等物品的采购方到进货方,全过程商品移动所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包括为实现交易而产生的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等。
(2)生产物流成本,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为生产成品而发生的物流费用,这一费用在原来的核算体系中是计入生产费用中的,并没有算进物流费用中。
(3)销售物流成本,指产品从制造企业到客户,全过程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
(4)逆向物流成本,指产品从客户到制造企业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优势,即以低成本经营而获得高利润的能力;二是价值优势,即企业能够使自己在顾客眼里形成与竞争者差异化的能力。
高效、合理的物流管理,既能够降低制造企业的经营成本,又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既能获得成本优势,又能获得价值优势。因此,现代物流管理己从传统的支持性的企业职能转变为重要的竞争手段,被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围,甚至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石。物流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确定物流服务水平、增加顾客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措施建议
物流成本的控制主要是管理问题,本文认为控制物流成本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企业成本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竟争的不断加剧,制造企业建立竟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源泉,转向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源泉,即通过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利润。要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二)优化物流流程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应从优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应组建专门的物流管理部,将原来分散管理的产、供、销、运等环节的物流统一管理。重新规划,重建物流程序,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的方法,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三)完善物流途径
传统的狭义的物资成本概念仅限于物资本身的购进价款,物资的质量成本及延期交货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往往没有得到计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注重仓储成本的管理,采用JIT(Just In 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
(四)再造业务流程
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以客户为导向的流程再造,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以客户评判作为服务考核结果、体现运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首先,企业应从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场的交易成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恰当的物流模式。其次,根据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管理人员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用系统论观点,按照总成本最低的要求,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的最佳效益。再次,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要做好运输费用的控制、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储存费用的控制、包装费用的控制。
(五)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欧美国家采用较多的是物流的外包,或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它是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储运公司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可以使一个公司从规模经济、更多地门到门运输等方面实现运输费用的节约,并体现出利用物流专业人员与技术。物流业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等。
(六)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系网络系统
局部物流效率优化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借助于现代化信息系统的构建,把物流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和外部的战略伙伴有效地联系起来,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形成物流快速反应系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贯穿了两个过程,一个是物流,一个是信息流。物流的推进过程中产生各种信息,企业管理者正是通过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制造企业应建立MIS系统,ERP系统,实现零库存。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计划和行为,从整体上降低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一、国内外对供应链概念的研究
供应链这一名词直接译自英文的Supply Chain,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随着人们对这一概念逐渐的认识,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供应链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这种传统的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目标。
之后,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将供应商纳入供应链的范畴,把供应链的概念与采购、供应管理相关联,用来表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还有些学者将分销商等分销渠道中的实体纳入供应链的概念。如《英汉物流管理大辞典》中: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供应链亦称销售链,如果较强调客户则称需求链。这种观点仅仅局限于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和各企业的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其后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企业的外部环境,并将用户、消费者纳入供应链的范围,认为供应链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范畴。这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Handfield & Niches(1998)认为,供应链包括了从原材料阶段一直到最终产品送到最终顾客手中与物品流动以及伴随的信息流动有关的所有活动。史迪文斯(Stevens,1999)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陈国权(1999)认为:“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这些定义注重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
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对供应链的认识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形成了一个网链的概念。哈里森(Harrison,1999)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马士华(2000):“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在我国2001年发表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以上的概念是从研究对象的范围来划分的。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加深、扩广,供应链的长度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从单个企业一方面向上延伸到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到顾客以及顾客的顾客直到最终的消费者;供应链的结构则从“单链”扩展到“网链”。
还有的学者从其它角度给出了供应链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价值链。马士华(2005)认为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王金圣认为,供应链虽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2)业务流程。沈厚才(2000)认为,供应链实际上是一种业务流程模型,它是指由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链组成,完成由顾客需求开始到提供给顾客以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3)合作伙伴关系。陈功玉(2003)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结成了一种全面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称为“供应链”。
二、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研究
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的客体。对供应链不同范围、不同角度的认识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和角度,也由于人们对供应链有不同认识,相应地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来,但对这一概念的起源并不清楚。Gordon Stewart,Mike Adhajanian认为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大卫・布莱纳(David Bremner)于1869年出版的《苏格兰工业》。Simon Croom & Pietro Romano认为,从Forrester(1961)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源于使用工业动力技术的分销和运输。还有些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起源于后勤学,因此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的观点主要集中于物流管理。
其后发展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围更为广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哲学。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强调了它的系统观、战略观、合作观、顾客导向观、价值的创造、集成的思想。Houlihan(1988)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强调战略决策,是一种新系统方法―整合而不是接口连接。Dornier(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本质就是在追求企业合作的效率,以较少的产品前置时间与营运成本的最佳,来获取企业营运的竞争优势。Fisher(1997)等认为应围绕市场产品需求设计供应链,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马丁・克里斯托弗(2006)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管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以更低的成本传递给客户更多的价值。马士华(2006)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观和“流”思维观,对供应链中的一切活动的优化要以整体最有为目标,对各个环节的运作管理要实现小河流水般的顺畅。
第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具体性的管理方法体系,体现了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控制、协调、决策。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在企业组织之外的包括消费者和供应商在内的物流活动。1998年,CLM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供应链管理不仅包括物流,还包括对物品、服务、信息进行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计划、实施、控制,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全部过程。赵先德(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对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客户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陈国权(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
第三,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流程管理。Lalonde(1997)明确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流程思想,认为供应链管理所管理的是伙伴关系、信息和物料流的流程,该流程超出了企业的边界。Rhonda R. Lummus & Robert J.Vokurka(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将所有供应链中的活动整合并集成为一条无缝连接的流程。马士华(2005)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第四,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关系管理。Harland(1996)将供应链管理描述为对商业活动和关系的管理:组织内部,直接的供应商,供应链中一级和二级供应商与顾客,整个供应链。陈功玉(2003)认为,如何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被称之为“供应链管理”。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综合以上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观点,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结构,核心企业相对于链中的其它企业或实体具有一定的优势,必定由其担当起实施供应链管理、执行管理职能的责任。供应链管理的客体:供应链即一种功能网链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实体,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流,包括物(包括物质、非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和流程,将供应链中各个实体实际连接起来的是流或流程。合作关系,是与流和流程相对应的将供应链中的实体联系起来的虚线连接。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转的精髓在于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管理的拓扑结构:网链。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供应链中的灵魂,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之中,包括系统观、战略观、集成观、顾客导向、价值的创造和网络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应体现管理的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而这些要素中的基础是合作关系,关键是管理思想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2] 陈功玉: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 刘刚: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竞争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仅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它们必须在提高产品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顾客以更多的选择。以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及将来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同时把握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时展趋势,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力,因而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立足于国际舞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概念(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的提出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必须能够涵盖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产品和供应链管理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和比较,认为以下的定义是科学而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基于最终用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供应链能减少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第三,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组织简化,提高管理效率。第四,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产品质量。第五,供应链可以从经营战略上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影响。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就根本不可能实施。信息技术的发展改进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当企业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于供应链管理中,就能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六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改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新型的顾客关系。第二、及时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第三、有效整合分布在各地的仓储设备,形成虚拟仓库。第四、具有及时决策和模拟结果的能力。第五、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形式和流通方式。第六、具有全球化管理和基于消费者要求的批作业能力。
2、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究竟供应链管理中用到多少种信息技术,目前无法统计。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xtranet/Internet、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将信息技术表示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发展过程,包括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全过程的一个复杂的体系。从信息化的不同层次来讲,企业信息技术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决策过程的智能化和营销过程的网络化。
四、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时展的基础,同时又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兴起,把全球的经济、科技、文化联接在一起。任何一个新的发现、新的思想以及新的概念都可以通过网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下面将分别介绍现阶段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信息技术。
1、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和交流提供了相对方便、快捷、廉价的方式。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信息,互联网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工具。传统的信息系统主要采用C/S结构。由于用户界面不一,不同系统间不易交流,导致了系统内及供应链内各企业间的“信息封闭”。而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供应链信息的集成管理带来了可能与活力。WWW(World Wide Web)是因特网上的一种超文本的信息检索服务程序,简称为Web。它的基本概念就是超链接,可以支持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具有服务快速、强大、协议规范、服务器假设简单及信息制作简单的特点,而且Web还具有以下特点:Web与平台无关;Web是分布式、动态的、交互式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Web的种种特点正好满足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即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各异的基础上做到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通无阻。因此以Web技术为基础,以Intranet技术为核心,基于网络对象超链接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很好地解决现有企业供应链中信息堵塞的问题。此信息系统能成功地访问供应链上基于不同结构的各种服务器以及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系统。其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
2、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客户信息,并使用获得的客户信息来制定市场战略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管理软件与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提供一个自动转化的解决方案。
现在“以消费者为中心”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面向客户需求”是供应链的根本。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经历着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信息工具和渠道的快速发展,使得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选择欲望也日益加强,因此如何吸引新客户并保持老客户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需要通过获得与客户关系的最优化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广泛深刻地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将真正实现企业实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需求和供应链条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定货点法、MRP系统、闭环MRP和MRPII,一直发展到现在的ERP,并且还在演变下去。
一般而言,ERP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功能:供应链管理、销售与市场、分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制造管理、库存管理、工厂与设备维护、人力资源、报表、制造执行系统、工作流服务、企业信息系统等方面。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做出积极的调整,以保证本企业乃至整体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把原来的制造资源计划拓展为围绕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上供需各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为了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从而把传统的MRPII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提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ERP还采用了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ERP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的,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它包含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综合考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和客户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为核心,库存为中轴,财务为总控,利用产业方程式原理,将客户、市场、供应商及企业本身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高效运作的供应链。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一般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两种类型。电子商务在供货体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流通等方面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的效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它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
电子商务的运用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有:一是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支持等等。二是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三是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动作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包含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供应链技术主要指快速反应、即时制配送、有效客户回应、不间断补货等技术。供应链技术能够使企业联系在一起,大面积地覆盖市场,建立起最大范围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十分广泛的网络联系,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广泛地选择合作伙伴,使供应链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电子商务中供应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产控制自动化向两端延伸,覆盖到企业间业务的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了企业间无边界的、开放式的增值链条。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使供应链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电子商务正是将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实现,并拓展了其内涵。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实践不断证明只有运用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涛等.供应链不确定性管理:技术与策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采购供应链;电子商务;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71-01
1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
1.1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以采购产品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定点、定价和订货流程,建立企业产品需求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并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企业的采购,从而达到降低采购产品价格、提高采购产品质量和提高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目的。企业采购供应链是企业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高质量、节约成本的关键。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首先需要将涉及企业采购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保证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合理地利用和分配资源,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1.2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通过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建立协配件的供应商、事业部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在保证公司协作产品集中采购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达到规范采购过程、优化供应商群体、共享采购信息、监督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信息化水平、任务分工与业绩考核和与供应商共赢的目标。建立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业务流程的改变,企业需要将自己原有的业务迁移至Internet上,这往往涉及到经营观念、人事管理、业务处理过程和工作流的重新定义等,主要是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
1.3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
从业务角度来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流程,即新产品定点流程、产品定价流程和产品订货流程;三个管理,即采购产品信息管理、产品需方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三个接口,即MRPII/ERP系统接口、PMD系统接口和财务系统接口;决策分析系统(包括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故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为:建立采购产品信息库;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明确新产品定点流程;明确产品定价流程:如何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产品竞价;明确产品订货流程:如何向供应商下订单,并对产品的实际价格进行监督;建立P-SCM与ERP、财务,MRPII等系统的接口。
2 企业对实施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疑虑和对策
1)企业已经有很多供应商,还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供应商吗?其实企业确实有很多供应商,但不知道现有的供应商中有多少是全国最优秀的供应商。信息网建立后,可吸收全国优秀的供应商来为本企业供货,并通过对供应商的优化,保持每类产品有2~3个供应商。所以企业的供应商数量在信息网建立后是一个由现在的少变成很多,然后再变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达到优化供应商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了宣传企业的目的。
2)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对供应商进行评审?在信息网中,可以从财务方面、生产设备、产品质量认证和开发能力几个方面来对供应商进行评审,通过实际考察后,评审信息进入采购供应链系统。
3)在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如何实现招投标?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在第四季度完成下一年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业购招投标任务,在信息网中招投标的过程与现有的方式基本相同,只不过每个过程(标书生成、标书、投标、开标等)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
4)企业实施采购供应链管理是否可以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过程?是的。特别是在投标和评标过程中,因为标书时,只对信息网中的供应商,并且只有标书范围内的供应商才能投标;在开标后,各供应商的报价都是公开的,评标的结果保存在信息网中,便于以后核查,这样就避免了供应商通过各种关系进入招投标。
5)要求供应商通过Intemet投标,供应商是否有这个能力?供应商必须具备这个能力,其实采购信息网对供应商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1台可以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如果供应商连这个能力都不具备,就更谈不上成为本企业的优秀供应商。
6)MRP/II和ERP系统中有采购系统,有必要再建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吗?不错,企业现有的MRP/II和ERP系统中确实有采购系统,但这个系统只是对采购的事后管理,如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价格的管理等;而不是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如对供应商的优化,对采购的监控等。而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是对MRP/II和ERP系统强有力的补充,是对采购过程更深层次的管理,同时又与MRP/II和ERP系统相辅相成,比如采购量、采购时间可由MRP系统根据产品的BOM和生产计划自动触发,为生产提供及时到位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所以企业采购信息网是对企业采购过程完整的管理。
7)现在的采购管理很好,有必要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吗?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除了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就像企业目前建立的ERP系统一样,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
3 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现状和未来
对于国内的大型制造企业,尤其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在十几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近几年中,都在供应链管理上有所推进。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对整体供应链的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更多侧重于营销系统和内部制造计划体系的建设;
2)不够重视供应链后端,即供应管理体系的建设;
3)不够重视从供应链全局角度和业务合作伙伴的联盟建设;
4)较少借助先进的信息系统来整合供应链信息流;
5)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和价值流(财务、资金及成本管理)松弛结合,导致无法从企业整体运作指标对供应链进行准确监控和改进决策。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仅仅局限于基本的产、供、销,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由于相关的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较少,业务较为单纯,很少考虑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的规模。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就面临国外大企业严峻的竞争,这种竞争中一个最重要的体现是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国的企业在没有大规模建立海外供应链网络时,必须最大程度地联合国内的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形成有效的扩展供应链体系,通过群体结合的优势和跨国企业竞争。对于中小企业,需要尽快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入到相关的扩展供应链体系中,提高竞争力,更快地成长起来,不被强大的市场所淘汰。基于扩展供应链的协同商务运作将是未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模式,只有借助于协同商务模式,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6
而同时,绝大多数的中国食品企业还是依托前店后厂的个体经济,或者局限在区域市场的满足上。当然,中国的食品行业也有像青岛啤酒、娃哈哈、光明等规模较大,企业经营规范的大型本土企业。但是在对食品行业的价值链认识上,对新经营形势下的食品企业的挑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的用3C来形容,customer(客户)、competitor(竞争者)、change(变化)。
客户的挑战来自市场细分和消费者快速响应。食品行业的客户是典型的大众市场,但是随着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的改变,食品行业客户也走向细分;食品的品质保障、消费趋势把握、消费的季节与周期性、产品传递渠道的长度等原因都决定食品行业要生存必须快速满足终端消费者多变的需求。
竞争的挑战来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与低成本竞争。国外大型食品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产业链的整合与兼并,进行全球的布局,力图在几个专长领域取得垄断地位从而避免过度的竞争。如达能在饮用水领域的兼并、卡夫在饼干业的整合。而面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人力的低成本竞争,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和全球采购都没有太多进一步压缩的空间,余下的策略只有从产业的价值链上创造和占取更多的空间。
变化的挑战来自客户、竞争对手、原料商、代工商,但是归结到一点就是经营方式的改变。由单一市场的单一需求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由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大规模定制经营,企业每天要处理的订单也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这种订单的变化,实际就是市场对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最好注释。
中国食品行业的唯一出路
面对如此之多的经营挑战,中国食品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多数中型食品企业如何生存?大型食品企业如何由辉煌走向卓越?中国食品企业如何与家门口的国际食品巨头争夺明日的市场?
出路只有一条,导入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供应链管理是对产品从原材料生产、物资采购、产成品制造到商品批发分销、零售的所有企业协同过程的管理,它不同于企业内部管理,更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更是一个企业的战略层面的取向,更多的是战略决策与协同标准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对于中国食品企业来说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也是协同效益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在:
食品业的价值链正由上游向终端倾斜,谁最接近消费者、谁最能把握消费者需求,谁就能在整条价值链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企业对终端的掌握,只有两种方式:直销和渠道,对于食品这种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渠道的能力就是对终端的需求把握能力。
中国国内经济区域特点和地理分布,使得食品销售渠道,还是以多品种、小批量、分销网络形式为基本特征。根本有别于国外大型零售商直接与品牌商交易的扁平模式。如何管理逐级放大的渠道组织,特别是分销渠道,是中国食品行业供应链侧重点所在。
长期的战略或伙伴式的联盟关系逐渐取代合同式短期的供应关系成为供应渠道主流,同样在销售渠道上,品牌商也将更加依赖稳定强大的一级批发商来掌握诸多的2级、3级分销商。
企业的明确定位、细分市场和消费人群、专业分工,使得不同食品产品的供应链呈现个性化特征。渠道的建立、渠道的交叉、渠道的掌控,成为食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
食品的安全、保质等要求使得食品的产品生命周期比较短,物流与计划、订单信息传递的迅捷性要求高。渠道响应能力最集中的表现在渠道订单上。
渠道为本
供应链管理是使得中国食品行业摆脱现有弱点,强化自身优势的最好武器,而针对食品行业的特定性,渠道管理,尤其是渠道订单的管理又是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所在。渠道能力是一种持久的、不可购买的、不可转移的、与中国消费市场现状密切相关的能力,而正是它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渠道能力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且中国企业对本地消费市场的熟悉,也使得渠道能力是中国食品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
法国达能参股娃哈哈、乐百氏,主要看重的就是其市场份额、广而深的销售网络,他们借助这个成熟的渠道把自己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DELL是利用了新的手段―互联网重新构筑自己的渠道网络,通过这个扁平而快捷的网络,减少自身的成本损耗、加大大规模定制力度,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加快自身资金的流转,从而最终实现在IT硬件产品上的全球竞争能力。
协同模式驱动供应链管理变革
食品行业的供应链业务渠道协同模式可以分成“战略伙伴”模式,“重要伙伴”模式,“大众市场”模式,“复合”模式与“低回报”模式。
产品品牌商根据公司的规模、技术支持能力选择合适的模式与多家供应商建立合适的战略协同关系,这是决定供应链绩效的主要因素。只有当一个公司发展其协同战略时,公司才能获得供应链带来的财务和经营绩效的最佳水平。
为在业务协同上获得成功,企业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供应链上伙伴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支持合作关系所需要的技术。合作强度不同,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
食品行业以往的合作更多是“大众市场”模式,其将成本作为合作中的最重要因素,它拥有很多个供应商选择,合作的深度非常有限。关键的问题是力求获得物料和交易成本最小,同时在合作关系支持流程和基础设施方面无需大量投资。
未来的供应链协同发展方向应该是由“大众市场”转向“重要伙伴”,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供应链上的协同成本,通过信息共享、高效业务处理降低渠道库存、加快资金流转、加快产品开发与推出速度,最终实现供应链上新价值的创造。
业务协同的深度和对渠道伙伴的控制力,是决定供应链竞争力和价值链价值分配权重的主要因素。嘉士伯是全球第五大酿酒集团,它采用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后,使得其瑞典的130个订货商能够直接通过爱立信WAP电话把订单输入公司系统,而这些订货商面向1500个零售商店。增强经销商的供应链协同后,瑞典嘉士伯由原来的5个电话销售中心和销售部门减少到1个客户中心,客户记录、库存水平以及供应链其他方面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且客户可以很快确认自己订单状况,嘉士伯也能确定最有效的运输路线和时间,并很好地计划和管理自身的生产与库存。目前,瑞典嘉士伯一个50人的电话销售团队每月处理18000个常规客户,超过70万订单(近5.5亿升啤酒和非酒精饮料)。
供应链管理对渠道协同的改进
供应链是价值链物理上的实现形式,供应链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作为管理对象实现对最终客户的价值提供。供应链协同按其层次分,有操作和业务流程协同、管理和业务标准协同、战略协同,供应链协同按内容分,有订单协同、财务资金协同、需求预测协同、需求计划协同等,订单协同是各协同工作开展的基础。业务协同水平的提升伴随着协同模式的转变而深化。
订单是最基础的渠道行为,订单流程是渠道组织结构的重要依据,订单信息是相关业务控制的重要依据。快速的订单响应保障渠道库存信息的准确和渠道库存与市场销售的最佳平衡点,而且订单快速完成也促进资金周转的加速,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
订单管理实际上关联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财务控制、供应商管理、需求预测、电子单据(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诸多因素。因此说订单管理是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优劣的关键否决性一票,是不为过的。以订单管理驱动流程优化,进而实现渠道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食品企业应该遵循的规律。
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模式
时间进入2004年,供应链管理对于食品行业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供应链管理开始走下神坛,很多企业已经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企业战略。
作为国内啤酒业老大,青岛啤酒的二次创业把价值链拉动作为三大策略之一,全力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青岛啤酒集团销售公司,由于它的机构横跨全国,销售环节复杂,手工难以管理,容易在一些环节出现失控现象。为了实现订单快速响应,加强渠道控制,减少区域间冲货,统筹安排库存,加快资金周转,避免财务风险,实现管理规范化,降低管理费用,提高新鲜度管理,该公司于2003年5月实施销售渠道管理,并在2003年底实现了包括销售渠道、供应渠道在内的全程供应链管理。
更多的食品企业也开始把眼光从企业内部的ERP等管理工具转向效应更明显,见效更快的供应链管理战略。
中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双汇集团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工作效率提升。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从供应商、制造商到仓库和商店等都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
总结国内企业供应链实践,对比国内外供应链实现的生态环境,我们对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和改进方向归纳如下:
业务协同与组织协同并重;
打通渠道,实现渠道能力优化提升;
以订单为供应链绩效驱动,以渠道流程固化、优化来改进业务效率与效果;
最终实现低成本,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能力:
组织协同:供应链管理首先需要各企业作为供应链组织参与,其管理的核心和突破口是渠道成员,在供应链管理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对各级渠道成员、非渠道成员、直至所有的供应链成员的管理。
业务协同:供应链上业务、销售订单、采购订单、促销活动、新产品开发、库存管理等业务的协同,信息的畅通和业务标准的统一是业务协同的基础。
订单驱动,流程改进:基于订单流在供应链流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供应链上的流程改进必然是由订单的流程改进开始,由订单驱动。订单流程改进后,高效率的订单业务流要求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匹配,必然导致需求预测、计划、配送、仓储、财务、库存等业务流程的提升,最终达到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改进的目的。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绩效;优化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其对于公司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中执行相关的管理策略以达到较高的企业效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业务的表现。因此企业不能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而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就是利用一连串有效率的方法来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使得商品可以正确的数量生产并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其目的就是在一个令顾客满意的服务水平下使得整体系统成本最小化。依据此定义,供应链包含了从生产至最终产品的运送与服务,成员包括了从最初的供应商到最终的顾客的所有成员。
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和外部、上游供应商及下游渠道顾客间的流程做有效的整合、管理,也就是说不论物料、信息等都能由供应链的环环相扣而达到相互的整合,使企业、供应商和客户间结合成了一个无形但有效率的渠道,再经过一系列有效的规划与管理,企业便能有效的控制供应商的供应流程以达到时间上的效率。
供应链管理能针对顾客反应、市场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在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库存成本上都有极大的作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顾客需求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技术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供应链管理能够随着发展和变化不断修正和强化计划的内容,直至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刻。因此供应链管理能提供进一步的有效决策支持信息,使得企业能够评估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事件和客户需求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户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取得正确的产品,让存货降至最低,但仍旧能够提供给客户优异的服务,并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厂商之间能尽早将需求变动的信息传递出去,协调各组织间的企业流程,以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有效的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
20世纪80年代许多公司发现新的技术和策略,这能使他们减少成本的支出,并且更能适应于不同的市场上竞争。然而,在那之后许多公司尽可能减少实际生产成本,而有许多进行改革的公司发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是他们下一步为增加利润并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解决之道。1997年美国的所有公司花费了8620亿在供应链的相关活动上,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1999年全球的供应链市场,市场规模为38亿美元,成长率为26%,2000年后供应链市场规模成长至54亿美元,成长率约为42﹪,200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从1999年的38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203亿美元。
应用供应链管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实际效益,很多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策略后,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1998年的美国厂商的库存管理能力,明显发现英特尔(Intel)、戴尔(Dell)、惠普(HP)、IBM、通用电气(GE)等美国大公司因力行供应链管理,使周转天数由52天缩短为24天。1984年美国成衣纺织业,当时因为面临东南亚国家低成本、高质量的竞争压力,于是结合产业上下游的厂商,运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从125天减少为30天,每年节省了125亿美元的成本。
产业的竞争加速、产品的周期变短、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都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时代,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方法,很有可能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除此之外,全球化、国际化的企业已成为目前主要的企业形态,因为许多的合作关系都是来自于各个国家,或是企业本身有许多海外分支结构,所以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时间上和弹性变动上的问题。美国是最早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国家,企业注意到除了降低制造成本之外,还需要提升开发能力才能促使企业成长。无论在运输、仓储流通上,都必须结合各厂商、客户,形成快速的生产业务流程,形成应付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可为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等创造价值,他会使消费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即使收到货物;对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产品库存短缺造成的销售损失,最小化库存和相关成本,并使制造商为顾客和分销商提供最好的服务水平;他更能提高供应商的满意度,使之更好地与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协调一致,以避免库存过多或短缺,减少原料报废,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获得较高回报。“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步伐,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逐年增长,从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支出的增加比例不断上升。造成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知名公司在企业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因而造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发展形势。尤其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氛围中,游戏规则的改变,更日益强化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的价值。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紧密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也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商品和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得最大价值。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主要业务密切相关,优化企业业务并创造价值。据有关调查表明,对于从未实施过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如果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例如节约物流运输成本、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等。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这些利益包括传统供应链的职能如库存控制、采购和订单履行,另一方面能在整个公司的范围内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正确实施更是要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战略活动,范围从产品的销售和设计部门到收款部门。而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基础在于必须在公司之间实施供应链管理,因为优化整个供应链需要各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优化供应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为达到主要的营运目标,应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供应链管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1、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的经营模式是价格的产生依成本和利润而定,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就目前正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相应的经营模式也有所变化。现在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由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但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的产生来源于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具体的方法只能是降低成本,而不可能依靠提高价格。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例如对生产容量的优化利用,或者选择直接向客户发货的方式,直接国际运输成本等。企业更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改进采购、订单履行、应收和应付帐户、意外管理等重组关键业务流程,来获得可持续性的成本节约。
2、适当并适时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资本,集中存货,减少库存。企业如果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具有很低的存货,对于企业来讲能够使销售策略稳定,保持较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的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运营资金,还会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市场销售风险,也许大量的库存会带来商品的滞销。一旦出现商品的滞销,势必会使企业蒙受销售业绩的损失。因此,要做到减少投入资本,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综合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合理增加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改善计划的制定减少库存短缺,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尤其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改善服务和降低库存水平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内的六个仓库和从在新加坡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作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3?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进而提升有效的提升与改进服务水平,通过时间管理的变化,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多方收益。据有研究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后企业内部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相应的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超过10%,对一般企业而言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如果对于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其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的库存降低15%,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企业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也加速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看谁能以最快捷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顾客手上。尤其对于一个囊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采购,产品的制造与装配、包装与暂存,产品的运输与配送,分销与销售以及最终交付用户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重业务和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据有关调查表明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那么依据它们所处的行业不同,它们的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从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及股东提供价值,并且能够出色的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关键业务过程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完善与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可以把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与以集中,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存货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忠诚度,进而提高销售量,同时可分散资产的拥有风险和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等。这些种种利益都促使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而我们都了解无论是营利或非营利企业都非常重视绩效,一个或一组绩效体系就是用来说明一个系统的效率,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带来的绩效影响是评价整个供应链管理优劣的现实标准。
国际著名的企业如联想、IBM、戴尔(Dell)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有力地证明了供应链管理是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适应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将越来越显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除了会给企业带来效率与效能上的变化之外,还会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反应速度,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识别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以及应对市场的敏感度等。因此,积极优化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与改善服务的战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