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小知识及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本科学员;创新实践;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10-04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我军院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军校的永恒主题[1,2]。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创新实践能力,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3]。完善军校本科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可有力推进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作。
我们以某军校本科学员为研究对象,针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要素和关键环节进行了问卷调查[4]。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本科学员创新实践活动已呈现出成体系、多类别、高层次、广参与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合力育人机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浓厚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5]。但与此同时,学校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和学员队在支持、指导和服务活动的作用发挥大小不尽相同,仍存在一些管理机制上的不足:(1)在调动参赛积极性与维护学员日常管理制度之间把握不准;(2)学员队(营)与教员之间的长效交流机制还有待建立;(3)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尚不完善;(4)对参赛队员的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5)学员队(营)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存在部分缺位,权责不一致。以上问题主要由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管理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引起。
本文在对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要素和关键环节,面向学员的实际需求,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业务机关能力、明确学员队职能、发挥创新实践基地主体作用、创新实验中心教学方式、拓展教研室(研究室)职能这六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以充分发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化管理机制
由于军校管理制度具有指令性强、集中性高和层级严密的特点,顶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成效。在军校条件下,要想开展好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这一系统性工程,首先要做好包括业务机关、学员队、创新实践基地、教研室(研究室)、实验中心等单位之间的顶层设计工作,更好地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优势,形成体系化合力育人机制。
该框架贯彻以学员为主体的理念,以提升学员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业务机关、学员队、创新实践基地、实验中心、教研室为五个支点搭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平台,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建立集动员、激励、教育、引导、保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实践活动管理机制,真正将管理和服务细化到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6]。
(1)业务机关要履行好自身职责,通过研究型管理和服务型管理,寓研究于管理之中,通过经常性的调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为学员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
(2)创新基地要起到主体的作用,真正担负其创新实践主阵地的责任,建立起高年级学员与低年级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与参赛学员、有参赛经历的学员与新学员之间的密切交流机制。
(3)学员队(营)要切实担负起服务主体的重任,建立起责权清晰,保障有力的服务型管理模式,为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条件。
(4)实验中心要发挥实验设备优势,支持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实验器材,为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开放的实验平台,促进学员更好地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内涵与与技术基础。
(5)教研室(研究室)要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积累雄厚的优势,通过与创新基地的联动与交流制度,善于将科研实践中的技术资源转化为学员创新实践的活动资源,厚植学员的创新土壤。
根据以上框架,新学员进入学校后可以参与到由五方搭建的包括学科竞赛、课程实验模块、综合实践项目、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等在内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通过建立竞赛分级管理制度、与学员队(营)正规化考评挂钩、队(营)干部激励制度、建立长效交流机制等措施,形成五位一体的体系化管理机制。
二、强化业务机关指导职能,完善管理、保障和评价制度
当前军校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的体系化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相关机构职能较为分散,涉及到学科竞赛的有些问题都是特事特办,没有制度的强制约束和保障。一些常规的服务职能保障有待加强,例如竞赛信息、创新项目立项、经费申请与下拨、学员参与竞赛请销假、以及结题、成果评价等过程中,学员往往要从学员队(营)、学院甚至校机关进行反复协调,有的跨院组队的甚至会出现请假困难的情况。为强化业务机关的指导职能,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管理制度
校院两级业务机关应完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制度管理规定,包括竞赛信息收集及、学员请假、外出参赛及学员竞赛成绩公示等在内,打通职能分散的制度障碍,让学员真正享受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便利,以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量减少通过变通方式处理实际问题。
(二)畅通交流渠道
学校业务机关可充分利用校园网优势资源,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构建网络化交流环境,搭建学校层面的交流平台。学校业务机关可以在教学网上建立专区,由专人负责所有竞赛信息的按时,由原先等级式逐级信息传递变为由学校到学员的扁平化方式。开辟专门交流区汇总各类竞赛信息,遴选学员骨干对交流区进行管理,方便机关、教员和学员交流。鼓励师生利用教学网开展相关创新实践竞赛,对于参与教学网建设积极的个人和组织可以定期予以奖励。
(三)建立闭环反馈
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专门团队,以学员军事职业发展和部队任职需求为牵引,构建学员创性实践能力评价与发展追踪和闭环反馈机制,可更好地评估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效能,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管理方式,不断优化使其不断满足实际需求。指导学员依据自身特点打造个性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托学员队(营)以及网络化平台为每个学员建立创新实践能力成长档案。
三、借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东风,建立学员队(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服务型管理模式
与地方高校松散的学生组织不同,军校每个学员都从属于一个具体的学员队(营)组织,具有等级分明,管理严格的特点。军校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普通高校的管理经验进行相应的调整,立足学员队(营)组织在学员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制定适用于学员队(营)组织的服务型管理模式。
(一)服务型管理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在课外创新实践领域的服务型管理模式是军校军事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它的落脚点仍然是管理,同样具有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等管理要素;与指令性和控制性管理模式相比,服务型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处理,让管理的服务属性深入到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学员队(营)通过发挥动员、激励、教育、引导、协调、保障等服务职能,在学员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做好信息的传递职能,及时了解学员需求及问题,配合主要训练和教育机构,结合各部门资源优势来解决学员最迫切的问题,最终使学员顺利完成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锻炼成才的目标[7]。
(二)明确学员队(营)干部职责
学员队(营)行政主官负责制是管理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学员队(营)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细化动员、激励、教育、引导、协调和保障制度规范,进行效果评估与反馈,落实具体的硬件保障条件和组织保障条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设立一名学员营主官专职负责竞赛管理[8]。建立队干部激励机制,对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开展较好的队干部在考评时做相应的倾斜,充分调动学员队(营)主官的积极性。此外,还可充分发挥博士代职队干部的作用,在学员队(营)竞赛管理中承担辅助管理工作。
(三)完善学员自主管理制度
学员队(营)内部成立自主管理小组进行自主管理,负责信息传递和协调,充分发挥学员竞赛自主管理组织的作用,协助进行大量竞赛的管理,有效协调学员营正规化的管理与学科竞赛的矛盾,杜绝“特事特办”的情况大范围出现,进一步完善基层学员队(营)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管理体系,促进学员学业知识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发展,全面提升。
(四)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交流机制方面,在各学院内部可建立定期的联席委员会,成员包括院机关、学员队(营)、创新基地、实验中心以及教研室领导、资深教员与学员骨干。委员会各成员约定专职人员负责沟通及协调事宜。通过定期会晤、特定问题协商、规范化问卷调查、学员交流会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各年级甚至不同学院混编的优势,使连队化的规范化管理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形成广交流、大融合的生动局面。
四、深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更好发挥创新实践主阵地作用
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学员培训与筛选、部队需求提炼、教学成效评价、研究成果转化、创新指导模式等方面进行推进。
(一)学员培训与筛选
与实验中心合作,更多地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将学员在创性实践活动中容易遇见的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纳入到实验课程体系中,真正将正确的实验性思维教授给每一名学员。建立学员筛选机制,综合理论基础、培训成绩、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因素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和分类,面向竞赛的实际需求,根据能力互补原则组建学员创新实践小组,选拔优秀创新实践小组参加竞赛。
(二)部队需求凝练
在参加竞赛过程中,加强与基层部队的联系,通过组织学员及教员参观演习、参与训练、举办座谈等形式高效获取、提炼部队实战需求,真正将部队的实际需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目标联系起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服务于部队。
(三)教学成效评价及成果转化
在教员成果评价方面,切实解决教员指导创新实践活动工作量计算、效果评价问题,将其纳入统一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在学员方面,由成果评价方面从单一竞赛成绩评价扩展到竞赛成绩、专利、论文、成果转化等综合评价。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结合大学生创业竞赛,探索专利、技术、成果转让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财务管理模式。
(四)创新指导模式
进一步优化创新基地指导管理模式,设立学员教练团。除目前已有的指导老师直接带领学员方式外,还可将参赛经验丰富的优秀学员纳入指导团队中来。一是传授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给新学员,并纳入优秀学员的课外实践学分。同时可将部分校内比赛的承办和一些高级别比赛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工作交给这些团队,增加创新基地自主运行能力。
五、优化实验中心功能,推动实验课程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环节深度融合
实验中心是本科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活动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担负着学员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任务。构建课内实践平台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协调互动的关联模式,可深入挖掘现有科技资源,更好提升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9]。
(一)打造优质教学内容激发学员创新思维
从学校各优势学科方向的科技成果中,选用合适内容建设如光电对抗、网络攻防、大数据分析、水声对抗等内容新颖、军事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开阔学员眼界,强化学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二)建设开放实验平台支撑创新实践开展
在课外时间向学员开放部分高端精密仪器设备,提高学员实践技能层次,支撑学员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各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为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三)凝练实际创新需求,提供基础科技支持
课外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为实验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需求。针对学员参与各类创新实践,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实践活动实际需求,既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内容,又要提高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针对学员在创新实践中的普遍性、基础性技术难点,通过精心的专题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员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四)引入优秀实践成果反哺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将优秀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作品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专题设计实验等方式引入实验中心的课堂教学内容,既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直接支撑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开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大平台交流互鉴,共同促进的局面,让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充满活力与蓬勃生机。
六、发挥教研室(研究室)技术和师资优势,支撑学员创新能力提升
当前有些教研室(研究室)以科研为主,除了毕业设计之外,平时与本科学员接触较少,技术上的优势难以转化为学员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研室(研究室)应充分发挥技术和师资优势,更好支撑学员创新能力发展。
1.建立与创新基地和实验中心的交流机制,设立教学联络员岗位专职负责技术转化。
2.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日,并在低年级课程负担较轻的情况下,更多安排与创新实践活动有关的参观和前沿讲座,即为新学员积累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所需的知识基础创造条件,让学员能够尽早接触与竞赛有关的指导老师。
3.在高年级课堂上进一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应注重启发思维,引导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在师生间形成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努力使课程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探讨、获取新知的发展过程。
更多设立本科生科研和实践岗位,让学员更多地介入到实际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中,为更好发掘学校深厚科技积累服务于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庞国斌.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学,2005,20(6):5-8.
[2]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3]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17.
[4]钟海荣,徐攀,张培梁,等.军校本科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3):62-66.
[5]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训练部.2012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
[6]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9):43-44.
[7]秦石乔,汪莹,吴建华.学员队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和职责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1):107-109.
[8]钟海荣,吴金刚.学员军旅导师探析――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学员队干部的新要求,新定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73-75.
[9]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14(3):83-85.
Research on Reform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Practice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Military Academy
XU Pan1, ZHONG Hai-rong2, ZHAO Xiao-fan2,YANG Dong-sheng2
(1.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Academy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Ocean Acoustics;2.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Hunan Changsha 410073,China)
【关键词】商科;二级学院;档案;管理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高校已经开始或正在实施或逐步完善二级院系管理,教学档案的管理内容也日益复杂多样,本文针对新时期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
一、文科类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特点
(一)档案管理的任务、范围。档案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收集相关材料,进行鉴定分类、整理备份、保管归档并提交至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在搜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鉴定归档价值进行分类保存。归档价值的认识决定了一份档案的质量,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的各类档案归档准则,我们不难总结出如下几条归档准则,亦可以说是归档价值的鉴定标准:1.“对社会和学校当前和长远发展具有参考作用、凭证作用以及研究价值”“完整、准确、系统地反映各项工作的全过程”。2.“遵循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彼此间有机联系”。3.“有重点,有特点”。从范围讲,二级学院的归档一般分为以下大类:办公(党政)类、教学类(本科生/研究生)、科研类、外事类、仪器设备类、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类。其中,对于文科类二级学院,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类文档几乎不存在,外事类档案也相对较少,但它反映出学院在科研、人才交流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走出去”“请进来”的层次和侧重点,不应该被遗漏。
教学档案是指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教学档案管理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高等学校档案的主题、核心和重点。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高校已经开始实施二级学院管理,二级学院办学自进一步加大。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内容也变得复杂多样,本文根据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
(二)教学档案的特点。1.文件来源分散。教学档案来自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除了少部分来源于教务管理部门外,大部分来源于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而来源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文件材料,大多不需经过收发部门登记,且没有副本,甚至长年累月存在于教师个人手中。因此,教学档案的来源与其他档案相比,具有明显的分散性。2.专业性强。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划分比较细致,一般的高校专业数量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且每个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导致这些教学档案材料表现出很强的专业性。3.种类繁多。存放在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除了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文件、本部门的计划、总结及会议记录等行政管理材料,还包括教学计划执行及教学质量监控各环节产生的教学管理材料,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4.载体的多样化。教学档案管理的载体除了纸、卡片、照片等传统载体外,还包括各种办公文档和多媒体文档等电子载体,而电子载体在归档时一般需要刻录成光盘。
二、目前高校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档案意识薄弱。二级院系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线教学单位,承担着艰巨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高校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学评估背景下, 从学院领导到教职员工更是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忙于具体的教学事务,对教学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把它视为教学管理的附属工作,在评估检查时,往往临时突击,应付差事,草率整理。
(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创新模式。高校档案管理目前还是遵循老一套的管理手段,学校档案馆(室)作为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业务指导部门, 对各二级学院的监督指导不到位,不及时。另外,由于大多数高校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二级学院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力度缺少适当的衔接点。
(三)重文书类,轻实体声像类。由于纯文科学院几乎没有实验模具、科研成果样品等,往往在存档中根本不会在意实体类声像类的收集,无论是学院还是教师也存在一种倾向,即:奖状、证书、礼品等是学院或个人工作交往中产生的,一旦上交保存,自身的档案将缺失,再利用时也比较困难。那么我们可以将具有代表性、存档价值高的实物进行复制,将复制件上交至学校档案馆,学院内部涉及学院整体的实物类档案由学院统一保存,并编号造册,注明好时间、尺寸、材质、产生背景等详细情况。
三、完善高校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并完善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有规可循。二级院系作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直接施行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档案馆(室)的业务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制定教学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高校师生对所在二级院系的依赖程度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使档案管理体现专业知识、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让拥有本专业和学科知R的教师专家自主制定或完善涉及自己专业和学科范围的教学档案的规章制度,包括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的分类、保管、鉴定及利用等方方面面,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实现对教学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搞好二级院系教学档案工作。高校的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重视二级院系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可以安排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加强对教学档案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业务指导,由学校档案馆(室)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结合具体案卷辅以详细讲解和操作指导。同时将教学材料的归档工作同教职员工的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奖励评优等挂钩,激发二级院系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提高二级院系教学档案工作水平。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档案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改革需求。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办公自动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二级院系教学档案应当实现网络化管理,借助互联网、校园网及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教学档案信息平台,实现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的无缝连接,档案管理人员依托网络一方面实现对教学档案的及时收集、迅速整理、全面存储、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实现与处于业务指导核心地位的学校档案馆(室)的密切沟通,完成教学档案信息的上传下达,使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高效、安全、智能化的网络模式。
(三)做好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二级学院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必须保障档案管理人员完成年度档案工作所必需的时间和条件。专兼职档案员要加强档案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主动地采取措施,在归档前按照归档范围到各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收集分散在个别教职工手中有价值的各种材料,并认真检查文件是否齐全、完整,检查文件的联系是否互相混淆或有拆散现象,检查是否有遗漏或不需要归档的材料。确保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和系统。同时对各种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也要加强收集,如照片、实物、奖状、奖杯等,实现档案载体形式多样化。
(四)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强,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内容复杂多样,但是大部分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的,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且更换频繁,因此高校档案部门应加强对二级学院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有条件的可以在每年年初由学校档案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结合具体案卷,加以详细讲解和操作指导,提高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水平。
(五)实现档案工作的价值。社会信息化致使社会各项活动的记录产生于网络数字化环境,人们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手段也从纸质走向电子媒体,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原理,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实现档案工作的价值。
(六)进行个性管理,做好档案服务。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之中各部门的工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每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数信息以及需要参考的档案数据信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应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增加其对各部门的针对,可以将不同部门的档案数据信息整合到一起进行针对性管理,并根据部门的不同进行档案数据信息的分类。不仅如此,档案数据管理人员还可以与具体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各部门对档案数据信息的个性化需要,并以这种需要为依据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利用网络平台满足高校内部不同部门的差异性需要。
综上所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应该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建立起特色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创新和完善高校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理念,选择合理的管理技术,从而为高校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邢韬.高校评估(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测试[D].北京邮电大学,2012.
关键词 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职业专题;廉洁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30-04
一、中国法学教育与就业现状分析
法学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法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分布很广,有纯粹的政法高校,有综合大学中的法学院或法律系,也有一般大学或学院的法律教研室等。每年各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从专科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大量的法学专业人才,可以说贡献巨大。但在巨大贡献背景下,出现了不相称的社会反响。在中国近几年的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中,法学专业一直处于被亮“红灯”的区域,属于就业及其困难和严重竞争的一类。笔者通过查阅猫扑网、天涯网、新浪网等即时资料信息,归纳其原因,发现社会普遍认为是法学专业门槛设置过低、各高校普遍开展法学专业导致法学毕业生绝对数量过大,以及法学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严重等原因造成[1][2][3][4]。
笔者认为,各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普遍设立和持续不减的招生,说明了其巨大的市场需求性。当然,不排除个别高校,为了通过法学这一文科专业获得更多的财政教育资金支持,因为法学等文科专业不需要过多的实验设备,基本是超低成本投入。但是,在分析这些负面基础因素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的问题是,一个专业的好坏以及是否应该存续发展,要综合分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从“入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入口”显示的是招生的生源数量,“出口”显示的是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如果生源数量在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被亮红灯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增长,那么说明这个专业一定有其存续的合理性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某一方面暂时出现了不可知的因素,干扰了这种合理性的外显及发挥作用。 据调查,我国大量地区,如三四线城市及其乡村、西部贫困地区等,存在司法队伍严重不足的窘况。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开展,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出口会更宽,市场需求会更大,这是法学专业虽然持续在就业数据方面亮红灯而招生数量持续高涨的根本原因。
二、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行专题式教学技术的价值所在
理工类院校的法学专业与政法专门院校的法学专业不同。主要不同点在于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的设置以及任课教师的确定等。理工类院校的法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这里的特色指本校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优势互补,除了重视法学一般教育的学术性之外,突出理工类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征。法学专业在进行学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要依据本校特色,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和实习基地,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生“职业生涯”的特点注重对毕业学生“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培养。其中“硬技能”指的是技术技能;“软技能”一般包括更容易被人雇佣的技能、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5],而无论哪一种技能,只靠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种“软硬技能”的综合培养。如何更好地平衡与协调课堂教学的应有效果与社会实践需求的关系?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遵从“软硬技能”原则,适时开展“职业专题性”教学。
职业专题性教学和普通传统授课式教学的区别在于,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更多地借鉴研究生教学的模式,但是照顾到了本科阶段基础学习的需要。在目前的我国法学研究生教学中,普遍采用专题式教学,目的是通过具体的专题让研究生在原先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理工类高校的法学本科教学阶段适用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特色发展的需要。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绝对数量比政法专门高校要少很多,学习方向一般是遵循本校跨领域优势学科的互补和互通而确定的,往往比较具体和明确,这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更有帮助。理工类高校有政法专门高校不具备的专业综合优势,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强调基础全面而又专注专业,对法学专业的特色竞争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社会实践的需求。中国的法学教育和国外不同,中国的法科学生在本专科毕业后如果直接踏入社会工作,往往是没有任何过渡,而司法实践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只能在司法实践中去摸索和学习。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在兼顾了基础理论的同时,糅合了大量的法律实务,让学生以当事人、法官、检察官、公证员、法律顾问、律师等不同职业身份参与到不同的真实案件中,以大量的专题训练去强化理解学习的基础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千变万化。三是学生个性能力提升的需要。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在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无法强调差异性,但是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内含的实务训练,实际是就是弥补基础知识传授的不足,重视对学生个性能力的提升,只有面对一个个鲜活的职业化案例,学生才能面对具体事情去深入思考、反复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确有收获,以完善和增强其个性能力。
三、理工类高校法学本科阶段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实施路径
(一)保证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通识教育正常开展
法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法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法学基础通识知识讲授。法学基础理论通识知识对于法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遵循全面性和重点突出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作为基础性教学,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科特点,完成本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涵盖所有知识点要,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有全面的计划安排,在具体每节课之前,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预习的重点提前告知并在课堂上安排专门时间检查交流,对于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检查交流通过,对于容易混淆的问题,任课教师安排专门时间来讲授,并结合典型案例阐释、分析,巩固学生的专业思维。
重点突出性原则。任课教师在强调全面性的基础上要注重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合适的授课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笔者也是在给本校法学二学位的授课过程中有了这个深刻体会的。法学二学位的学生都是本校其他专业学生,没有法学基础,同时他们上课的时间又比法学专业学生少1/2,为了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笔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课上对简单问题仅作提示,只对重点问题和学生进行详尽的互动交流,效果很好。
(二)注重司法实务知识训练的配套实施
在法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一个重点就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司法实务知识训练,主要模式是模拟训练,例如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模拟当事人等,只有在这种模拟情境中,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才能立体化,容易被学生掌握和接受。这种模拟情境,是与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本质相一致的,同时是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甚至是案例式教学或者诊所式教学有所不同。案例式教学是以案例作为讲课的辅助,诊所式教学实际是问题式教学,都是基于教学的传统章节分部实施。专题式教学技术是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以模拟情境为基础,以后续的实践类课程为支撑,按照诉讼或非诉讼程序的阶段化要求为依据,由任课教师整理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的内容和疑难点,在解决这些问题与疑难点的基础上融入到不同的模拟情境中去消化、吸收。例如,同样一个案件,因为仲裁程序、诉讼程序、调解程序的差异,工作模式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模拟情境的重点,同时是提高后续真实案件参与办理成功率的基础。具体体现在执行层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重视任课教师对具体课程的整体把握,包括对教材的选择与编写等。任课教师的认识高度与深度决定了专题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与教学能力,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安排所有教师完善其法律实践经历,以更好地适应专题式教学。在国内没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实践整理、优化自己的教案,适时出版适当的教材,规范专题教学。例如,笔者一直担任的《律师实务》课程,传统的教材都是按照律师实务的基本理论总论和分论进行写作和教学的,但是在专题式教学技术过程中,需要将这个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对于什么是律师、律师的权利和义务等学生凭借自学完全能够掌握的知识点,任课教师完全可以只就其中的重点进行阐释。任课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教案和专题式教学技术要相一致,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专题:律师身份获得专题、走入律师门专题、律师诉讼业务执业专题、律师费诉讼业务执业专题等,在每个专题上主要是完善教案(必要时出版教材)、构建适当的模拟情境、整理疑难点和情境出彩点等,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课程的难易点、重点,合理地构建专题教学框架,对于教师本人而言,是个很好的专业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是有计划、有深度的参与教学,这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保障是非常有益的。
二是任课教师做好合理的规划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完善执行工作。相比传统教学,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很好的预见性、坚决的执行力以及对全局的掌控力。任课教师在对课程本身有了好的理解并构建良好的专题框架只是基础工作,只是理论的完成,而实际教学过程就是对这个理论的检验。在检验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布置专题预习任务。这是专题式教学技术成功的重要一环。学生的预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任课教师最终的专题式教学技术效果,因为如果学生没有预习或敷衍式预习,那么任课教师无疑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弥补,这就占用了后续的其他事项时间,最终又会回归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功亏一篑,所以任课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要对学生讲明利害关系,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同时有适当的制裁奖励措施规范学生的预习,争取将这一项基础工作扎实做好。
分步实施。主要包括就简单理论问题与学生简单交流,核实学生是否全部掌握;就疑难问题进行难点解析和交流;模拟情境检验理论应用等。实施的过程实际就是贯彻落实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检验其规划合理性与执行力的过程。因此,任课教师对这三项内容要一一扎实解决,如对简单问题的互动交流,是任课教师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过程,也是任课教师进一步整理课程疑难点的过程,而对疑难点的解析和交流,则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模拟情境的应用则是对本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模拟,是深化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达到认同的过程。当然在情境模拟中,任课教师可能面临学生的各种提问和疑问,这恰好是情境模拟的目的所在,有问题说明有效果。
(三)做好法学实践类课程的扎实推进工作
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实践类课程,是对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拓展,应该将其置于真实的案件或项目岗位中,例如,公检法部门中的书记员、档案整理员,律师事务所部门中的助理人员,企业法务部门中的法务助理人员,其他法务相关部门中的参与人员等。在规定的实习期内,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工作中,检验其所学,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执业技能。需要法学专业负责人连同专业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1.扎实做好实践类课程的实习基地联络工作
实习基地是法学专业的生命力和支撑点。如果一个法学专业建有几十个实习基地,并在每年的实习工作中真正落实实习工作,那么法学实践课程的推进会更顺利和有效。若只是为了应付检验而虚设基地,这种虚设将最终会毁专业、毁学生。所有的法学专业,不单是理工类学校,包括专门政法院校,都应该杜绝这种敷衍式基地的设立和开展。具体到理工院校的法学专业,因为有着一般政法院校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即专业学生数少,因此有更多的精力去构建更优质的实习基地并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在构建实习基地方面,法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应提前了解本专业本届毕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并据此开展实习基地的筛选、实习教师的搭配和实习内容的确定。这样有的放矢的实践教学,能够大大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2.以专业教师和基地专业人员双导师的模式推进实践课程
实践类课程由实践基地安排和组织,高校专业教师不仅仅是任课教师,应尽量安排每个教师负责固定的学生,以增强实习的效果。作为辅助人员,沟通基地导师随时掌握实习学生的情况并督促学生的顺利实习。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通过组织沟通,锻炼了对外协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实习效果有了更好的掌握,并通过整理实习的不足和经验,为后续的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双导师实务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大一统的形式化的教学指导模式。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筛选合适的案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带学生“入案”,并指导学生整个案件过程,完善其职业技能。高校教师作为导师是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遇到的职业难题,会同学生与实习基地导师一起“会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双导师实务教学模式是强化法学毕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最有力措施,任课教师要提前和实习基地导师沟通到位,对学生从精神到行动进行合理引导,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强化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廉洁素质教育和法治教育
作为学法的学生,应该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法治意识、更有廉洁自律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学生自学,需要任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廉洁意识教育和法治意识教育,因为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在哪一个和法律相关或无关的岗位,大部分都会面对一些无形的不正当利益诱惑,这时如果没有坚定的廉洁意识和强烈的法治意识,涉贪或不正当追求其他私人利益,即使专业技能再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任课教师在职业专题式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上述专业技能分层次学习,这是“硬技能”的培养,廉洁和法治教育同样必不可少,这是“软技能”的培养。廉政法治教育是对通用的“软技能”的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更强的应用,“知法犯法”是更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合理、健全的职业化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以“健康人格”为目标的廉洁性教育和法治化教育,这是对上述三点专业培养手段的重要补充。
参 考 文 献
[1]刘琼.“微”时代的教学模式改革[J].法治博览,2016(1):281-282.
[2]郑睿,郭勇.案例演绎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的应用[J].法治与社会,2016(1):239-240.
[3]刘晓峰.理工类院校法学实践性教学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1下):63-65.
[4]何荣华.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基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5(10):176-180.
[5]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1-16.
[6]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9-43.
[7]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8]教育部调研团.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3-39.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predicament in development of legal specialty of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s suggested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the “vocational project-based” teaching technology dominated by the “export” of graduation. The key is to lay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mprov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controlling course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 cognition of specialty export direction, construct a reasonable and corresponding legal project teaching simulation situation, establish a real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try to close the gap between social actual demand and colleg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teacher and student, so as to make graduates of legal specialty to stick to impose discipline while take on the vocational role of her replace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的日益明晰,如何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引入了实践教学的理念,开设了部分相关课程,但是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笔者以财务管理专业为视角,就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试图搭建一套具有理论系统性和高度实操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性手段,科学设置并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并能与相关理论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呼应,是实践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和实践教学发挥实效的重要保证。尽管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已经陆续开设了部分实践课程,或者在理论课程中加入了实践教学的元素,但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实践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性;在理论课程中实践课时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控和把握上,授课教师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甚至缺失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为依据,未选购或编写配套的实践教材,也未制定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
(二)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财务管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无法与资本市场和企业的经营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对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都要大打折扣。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保证对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偏低,而课外实践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为物质保障,学生自主性课外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偏差。
(三)实践教学师资欠缺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一样,实践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配合,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决定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师多出身于会计专业,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在校企联合项目中的参与度也偏低。而校外的导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无偿性”的指导义务使其对学生指导的投入度偏低,不能与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较好配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在实验中模拟现实中的经济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快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配套的实验室等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正常需求。是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仍然沿袭会计专业的实验内容与方式,如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多以单项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偏少。
三、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若干建议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已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实践教学实效的发挥。因此,必须就上述主要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一)梳理课程关系
首先,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并以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编制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中,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应说明出开设实践课程的层次(如基础实践课、专项实践课、综合实践课和研究型实践课)、各个层次内包含的课程或章节;在实践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时分配、与其他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关系、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要求、参考教材等。鉴于流通于市面的实践课程教材的种类、数量都相对较少,且选购教材往往与本地区经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笔者建议,应由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二)增设实习基地
建立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教学的生动性和效果的显著性都要远远大于课内,同时实习过程由学校牵头、由系部负责,对于实习效果的保障性要也远远高于学生自主性实习。尽管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最近几年地方高校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需要企业方面的配合,而企业的盈利性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发生背离,致使学生在实习单位得到校外导师亲授的机会少之又少,实践效果不佳。要使实习基地真正发挥实效,必须疏导企业的利益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具体措施可考虑为实习基地单位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为高级管理人员免费讲座等。
(三)发展实践教学师资
由于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的引进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出校门、进校门”的模式,职业生涯中没有在企业实战的经历,实践经验缺乏。因此,首先在专职教师的引进环节就应向有实务经验的应聘者适度倾斜;其次对于在职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考核办法辅之以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如主讲或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师在业务量考核和晋级评定时予以一定的加分;另外,还应建立“校外导师制”,与校外导师签订合作协议,将其工作量折合成课时,以发放课时费的方式鼓励其对于实习学生的指导。
(四)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就目前而言,实验室建设已成为了地方高校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共识,各大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但是要想使实验室的效果真正“落地”,实验室的建设仅仅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合理、有效的利用实验室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才是关键。首先,对于专项实训或综合实训的模块,一定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并注意课程其他模块、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使之前后关联、密切配合。其次,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课流程制度、实验报告的编写规范等。另外,建议配备专门的实验室老师。
四、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设想
理论上的缺陷往往会带来实践中的困境。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的社会评价往往差强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不成体系,没有梳理好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相互关系,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背道而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符合人才规格要求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必须以本地区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为起点,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重新梳理为核心,以建立财务管理实验室、加大校企联合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引入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要手段,以恰当引入考核激励机制为必要保障,构建一套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如图1所示)。
五、结束语
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视角,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对财务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最终构建了一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但是本文仅就该实施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至于此实施机制的实际效果如何,囿于研究内容的限制,本文并未涉及,这也正是本课题日后的研究方向和本文的局限性所在。
参考文献:
[1]柴静.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惠州学院为例[D].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2012(9).
[2]阴丽美,初有为,陈首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3]张海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北方经贸,2013(3).
[4]李迪.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3(3).
[5]王慧瑜,杨晓蒙.王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实验室建设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2(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 信息服务
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新的服务方式,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关注的重点,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便是信息服务而采取的最新服务措施。
一、高职院校建立学科馆员的必要性
1.学校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图书馆信息资源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图书馆面临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更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服务,这样学科馆员就成为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以及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信息需求。
2.读者服务的需要。学科馆员制度能加强图书馆与各系的联系,在图书馆和各系之间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桥梁;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加快信息交流传播的速度,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有效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情报收集、分析、整理等。为读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针对性强的服务。
3.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的馆藏如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学科馆员根据对口系的发展,学科的设置,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收集系推荐的图书书目信息及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各大出版社网上新书信息,提供采访,使图书馆的馆藏更合理、更具有针对性。
4.图书馆优秀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科馆员的工作比较有挑战性,学科馆员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学科馆员制度将极大地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强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二、学科馆员必备的素质
1.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经常在不同的信息源中有效地获取、开发、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中筛选出有学术价值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学科馆员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2.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学科馆员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要对学科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情报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信息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既要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前沿信息,还要善于发现和存储最新的文献信息,有针对性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帮助。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丰富的网络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对象、信息处理方法和信息服务内容及方式都已向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学科馆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网络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熟练地获取所需信息,才能在网上进行信息、信息交流和信息导航。
三、高职院校学科馆员建设对策和建议
1.加强学科馆员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图书馆领导应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提升信息服务档次的重要内容。学科馆员是馆员队伍中优秀的群体,也是最不稳定的群体。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直接关系到为读者服务上,因此,要培养他们从事学科馆员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2.加强学科馆员选拔。实施学科馆员制度,要从学校和科研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建设的情况出发,选拔一支优秀的学科馆员队伍,一是从图书馆现有人员中选拔符合学科馆员标准的图书馆员;二是吸收、引进图书馆和某学科双学位人才;三是聘请系教授、专家和已退休的老教授;四是有步骤地培养,对勤奋好学、敢于创新、有思想、热心学科馆员工作的在职馆员进行培养。
3.加强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要对庞大的传统文献资源、数字化资源及网上信息进行有序地选择和加工整合,形成适合读者需要的便于利用的信息产品,就必须加强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加强人才引进工作。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快人才引进,不断提升服务内涵,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5.建立学科馆员考评制度。要建设一流的高职示范院校不能没有一流的图书馆,一流的图书馆不能没有一个好的服务体制,因此,对学科馆员的要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是落实好这一制度的必要方法,将这一制度以文本细则的方式公布。
总之,要想在“全国示范性院校高职”做强、做大,就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深化,是由高校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而引发的对图书馆的要求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它将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密切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不断地激发读者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各种文献的利用率,持续有效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多元化 技工院校 职业能力 评价 过程性
职业技能鉴定是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有效手段,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型人才。因此,技工院校的技能鉴定模式必须满足甚至超前于教学改革,才能在促进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发挥更加有利的促进作用。目前,一体化课程改革已得到普遍认可,正处于全面推广实施阶段。要使其改革成果持续发展,本文以为,改革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评价体系,是对一体化课程教学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有效模式。
一、过程性评价模式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理念
首先,强化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与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一致,实现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一体化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而本文所称的过程性评价就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评价单元,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设计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设计考核活动,把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评价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切实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而且,由于一体化教学与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改良结合紧密,突出强调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所以,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能够根据企业岗位变化适时地调整评价工作,能够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技能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鉴定出来的人才更能够满足企业需要,更能被企业认可。而传统的鉴定模式通常采用在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学习后,一张试卷定理论成绩、一次操作考试定技能成绩的方法,这种仅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缺少对职业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和评价内容的调整。由此,侧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极易导致为追求合格率,学校重视考前培训与职业标准的选择性对接、忽视将职业标准要求与日常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考前抱佛脚的现象,着实不利于职业技能鉴定作用的良性发挥。
其次,过程性评价内容反映了一体化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方位评价。传统的终结性鉴定模式检验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无从评价。而注重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方式,其考核项目包括该专业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综合职业能力要素,在各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分项考核,如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能力、岗位工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工作记录整理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还包括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促使学校和学生不仅要关注学习成果,还要时刻关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经历体验。
第三,过程性评价方法与主体多元化,体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特色。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过程性评价可采用课堂观察、口头问答、技能操作等多种方法,同时还涉及多个人员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组的同学,形成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的还有企业评价。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占总评价比例较小,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占比要大些。这样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使命感,又由于企业参与评价更能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评价的诊断,使学生、教师、企业从各自角度,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予以弥补。
二、过程性评价模式符合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制度
为了满足行业、企业、院校、社会等不同鉴定对象的需求,维护职业技能鉴定的统一与发展,我国建立并实施了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了多元化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对技工院校学生采用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模式完全符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要求。
评价主体多元化指评价人员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技术人员,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我们采用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更为真实、科学。
评价标准多元化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建立合理的评价标指标体系,评价者不能以一元的标准来进行分析,而是要将国家职业标准与学校、企业和社会标准有机结合。本文所指的过程性评价即并非将职业标准分解成知识点、技能点,与学校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简单地相对照,而是从课程体系、课改标准入手,把企业评价方法和标准引入到人才培养中,将企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在培养过程中用职场或企业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评价方法多元化即是要求从重视培训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转变,注重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多地采用口试、技能测试、仿真模拟、业绩评定等方法,每一次评价要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本文提倡的侧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形成性的过程化评价如前所述很好地体现了该要求,
三、实施过程性评价须着力把握的原则
1、评价标准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而且是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其性质决定了技工教育必须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目标,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即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而我们所进行的评价模式改革就必须要坚持以源于实际需求的标准进行评价,才能达到以评价促进学习,以学习促进就业的目标。所以,过程性评价标准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群的系统要求,并与之有机融合,确保科学、客观、公正。
2、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现代技工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按照部颁教材工作页要求的方法进行过程性的定性考核,对职业能力采用随课程进程通过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过程性的定量考核及阶段性的终结性考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
3、评价主体坚持多维化。为保障评价客观、公正、科学,应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自评(包括学生互评)、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维评价体系。其中,学校评价和学生自评侧重考核学生的意志品德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各项能力;企业以“能力+业绩”的企业评价模式侧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工作业绩、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社会评价(政府委托鉴定机构)主要由鉴定指导中心委派的考评人员(企业技师、学校教师)对学生阶段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测评。
多元评价是一种多元动态化评价过程,是完成职业技能教学培训与养成的推进剂。多元评价机制是开放的综合系统,只有与其他相关制度配套实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所以,建立强化过程考核的评价模式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是一门包括住宅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与陈设、展示设计等重要内容的传统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高职专科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本院室内设计专业多年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经验,本文对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要求及方法、内容作一些探讨。
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是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产生的一个传统的教学体系,是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根基,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势必成为设计教育之举足轻重的专业。但是由于理论课程传统、单一话存在于以下很多的问题:
1.室内设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复合学科,即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技术,而是涉及美术学、美学、艺术设计学、建筑学、材料学、工程学、人体工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既需要艺术的设计,又需要技术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
2.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起源于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先天不足,太偏重于加工技术,偏工科技术型,而艺术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起源于室内设计、美术、环艺、工业设计专业,侧重于艺术型,而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是起源于建筑学专业、注重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学科关系、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
3.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都有,目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4.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发展体现在教材老化、内容贫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实训设备陈旧与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和室内设计的需求有差距。
因此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
一、坚持以专科起步、积极探索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一)根据理论教学需求,科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
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是一个传统专业,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有很多传统的格式。因此,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需要更多的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二)根据室内设计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目标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中小型装饰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的需要,按装饰行业标准和装饰企业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国家建设法规和行业标准,掌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生具备以下水准:1.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理论基础。2.具有相当的实际经验,能够进入市场就能独立的进行设计和相关的施工指导。3.具有相关的营销能力,能够很好的和客户沟通。4.掌握市场行情,包括材料以及装修行业的具体动态。
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研教改具体措施
(一)项目牵引,课程以项目为驱动,结合理论课程进行兴趣式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学生普遍对理论课程没有兴趣和急于学习电脑课程、急于走入社会学习实际操作经验的特点。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时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进行“住宅室内设计与陈设”课程教学,本门课程是学习住宅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很强。针对现在学生普遍对理论没有兴趣的情况或不能耐心学习的情况,结合同学们想学习实际的经验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之前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在教授室内空间布局时,我们把东莞某小区的二楼样板间作为项目,要求同学们合理分割空间,同时去现场量尺、核对设计等等步骤。再返回到课堂,结合理论知识以同学们自己分割的空间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即解决了理论教学任务又满足同学们走入市场的要求。极大的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课程信息反馈机制,由不同的同学担任每一门课程的信息反馈员
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属于阶段性授课,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阶段性教学时,要分时段分情况的对同学们进行咨询,同时要求同学以不记名的方式把本阶段的学习和老师教授情况反馈给信息反馈员,老师及时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广纳众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三)建立相关的教学基地,进行实地教学活动
传统的室内设计理论教学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这样教学就变得死板,理论就无法结合实践,学生就在死记硬背中对课程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学院附近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把传统的教室教学搬到实训基地进行。比如:在进行“家具设计与陈设”学习时,我们将设计好的家具通过实训基地直接分组自己创作,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家具的构造。这种教学方法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加深了教学的效果。
(四)建立一支创新、敬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的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研组的作用,经常进行老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把老师各自掌握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增加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互相学习专业知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寒暑假期间教师也要走入市场,近距离的接触市场,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刻保持在室内设计的最前沿。首先保证老师教授给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落伍不脱离实践。二是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教师们认真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将自己的事业与学院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以及凝聚、和谐、协作、互助的良好团队精神。认真做好专业教师的定位,制订激励、约束政策,形成竞争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使他们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室内设计相关行业的专家。
三、开阔教学领域,加大室内设计学生学习的范围,让同学们看到理论学习的好处和用处
(一)彻底改革传统的单一教材加讲义的教学模式,紧扣培养目标,重点抓每一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讲义及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积极的鼓励室内设计理论专业教师把原有的室内设计理论教材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整合,“自编教材”让同学们视野更加开阔,让教学更加的开放。同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的设置。
(二)组织参加工作而且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定期回来,和在校的同学进行交流。让这些同学和在校的同学讲解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工作应用中的作用,让同学带同学的方式增强同学们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三)和本地区的室内设计协会保持长期的联系,建立相关的机构,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
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的一些行业信息以及分类级别信息,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创造了便利条件。本专业可以考取室内设计师证,让同学们了解考试的相关内容,如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级别以及资质证书的考试,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
四、工作室式的室内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式
(一)打破传统的系——专业教研室——教师的管理体系,由专业教师牵头系和学院支持,设置室内设计工作室,直接面向市场。把室内设计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最直接的结合起来,把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由老师指导同学们合作设计一些实际项目,应用到实际的工程。
(二)通过工作室引进相关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多渠道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建立相关的工作室,同时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和工作环境。保留理论基础扎实的同学,鼓励在校同学学习室内理论课程。同时利用创收所得,根据理论教学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世礼.《中国室内设计研究散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软件技术专业;师资培养;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双师”素质
随着无锡产业的转型,软件技术专业也随着地区产业转型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得到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相关企业的关注和帮助。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地处无锡市高新技术发展区,占有极大的地利优势,作为一个建校时间还不满十年的年轻职业院校,她确实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个年轻的学校在这不到十年时间内所取得的成绩又让很多业界人士刮目相看。软件技术专业作为这个年轻的学校最具历史的专业是无锡市首批认定的高职类示范专业,学校对这个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视,不仅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尤其对师资培养投入较大精力,本文就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为例谈谈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目前拥有一支15人的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的教学团队。其中,中高级职称占9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50%以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0%,有国外技术培训背景教师占30%。此外,软件技术专业还有兼职教师10人,全部是来自无锡新区知名企业的一线软件工程师或项目管理人员。这个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建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1.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加速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带头人,提升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适应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学校特制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办法中指出,除已经聘请校外专家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带头人外,在校内可设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带头人应成为学院专业开发、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专业教学等方面的业务权威和主要依靠力量。为此,专业带头人应该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掌握产业调整动态,保持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动态更新,且在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发或其他纵向、横向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中取得显著成绩。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还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力争把专业带头人打造成江苏省乃至国家级的教学名师、省级学术带头人。
2.全力培养骨干教师
为保障学院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激励优秀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带动全院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建立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机制,学校特制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办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要求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高于原有水平,在学校相关政策支持下,带动本专业一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形成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梯队。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办法》也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制定了相应措施和办法,力争将骨干教师培养成能够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并成为日后的专业带头人的后备力量。
3.构建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
应对软件外包产业的飞速发展,通过新技术培训、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措施,树立专业教师的现代职教理念,培养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革新教学方法与指导创业就业能力、行业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组织教师到软件企业服务、锻炼充分发挥学院的智力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专业骨干教师轮流到软件企业任职,参与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及时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师的实战经验,加快“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同时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缓解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压力。
4.聘请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本着“校企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人才嵌入的需求,在企业的允许下建立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聘请3到5名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科技活动等,从合作企业、无锡软件园等园区聘请兼职教师参与本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实践、指导顶岗实习等。每年组织2次针对企业兼职教师的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讨论。
综上可知,要建成一个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首先要在政策上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此专门出台《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用以保障师资建设,并且为每位教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从而保证建立健全现有的专业教学团队。
其次,要在日常管理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人文、思想素质,从而保证建立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最后,要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推动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高校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都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高专业教师软件项目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企业专业人士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推动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并在学校推进产学研融合的大前提下,也可反向软件企业委派科研助理,协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造就合理的带头人、中青年教师、“双师型”师资梯队,为加强本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优势,真正做到校企联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上述论述,我们将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定义为:了解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熟知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
1 调查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1 调查目的
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辅导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1.2 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进行数据收集。样本设计为35份,面向各高校辅导员发放。最终收回有效问卷共35份,有效率为100%。
根据对样本的个别访谈,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普遍被认为比较稳定,但收入不高,个人发展困难,更适合追求工作稳定性的女性。在样本中,女性占65.7%。
在所有随机抽取的样本中,没有人从事学生工作年限超过10年,但却有57.1%的人是“1-3年”。同时,他们中有超过90%年龄小于35岁。以上都反映出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和稚嫩。他们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积累少,专业理论知识相对也会比较匮乏。
关于职称,只有5.7%的样本为“副教授”,大部分集中在“助教”和“讲师”,反映出辅导员队伍普遍资历不深。至于教育背景,样本中有超过80%为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但是专业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相关性的不到20%,其中只有5.7%的辅导员毕业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辅导员的专业种类繁多,法律、语言、哲学、生物工程等等,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去甚远。
2 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现状调查
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辅导员专业知识包括三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其中第三部分属于实务,不在专业理论知识之列,故不作调查研究。
2.1 82.9%的辅导员通过自学和培训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在调查中,只有37.2%的辅导员认为自身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意味着多数辅导员对这部分理论知识还比较欠缺。从数据中也可以得知,辅导员获取这些理论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靠工作后的自学和培训,而不是因为有专业背景。
辅导员能普遍在工作中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重要性,48.6%认为这些理论“帮助很大”,45.3%认为“有一些帮助”。
2.2 80%的辅导员通过自学和培训了解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有45.7%的辅导员认为自身了解“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剩余的辅导员都选择了“了解一部分”。辅导员获得这部分理论的途径仍然主要是自学,占80%。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普遍具有坚定的思想觉悟,其中40%的辅导员认为“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工作很有帮助,另有54.3%认为“有一些帮助”。
2.3 教育方法匮乏和研究水平不足是辅导员遇到的最普遍困难
在“专业理论不足造成的工作困难”调查中,“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使得教育方法匮乏,单一,缺少说服力”比例最高,占51.4%。其次是“不了解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观等理论知识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不足”,有45.7%。另外,“不了解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使得针对学生的道德观教育稀疏零散,不成体系”、“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得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力不从心”、“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使得对学生的需求、激励、情感、逆反等心理状态把握不准”比例也不低,都有37.1%的辅导员遇到了类似困难。
同时,没有因为专业理论知识而遇到工作困难的辅导员比例是0%,专业理论知识不足是辅导员遇到的普遍问题。关于出现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51.4%的辅导员认为是“没有专业背景”,40%认为因为“工作后缺少学习和培训”,还有个别辅导员认为的其他原因有“辅导员队伍缺乏规划和发展指导”、“时代在变化”、“工作经历不长”等。
3 专业理论应用情况调查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调研中罗列了十五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辅导员的自我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3.1 高校辅导员队伍能胜任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在调查中,辅导员认为自身掌握程度较好的有“能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能掌握主题教育的方法,针对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做基本解释”、“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端正入党动机,能讲解党的理论知识”、“能及时研判网络舆情”和“能通过新媒体工具主动有关社会热点和难点的宣传内容,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等工作内容。所有辅导员都觉得自己不缺乏完成这些工作的能力。甚至部分辅导员已经是“熟练”掌握。以上的这些工作任务恰恰都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工作内容,都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工作。
3.2 高校辅导员普遍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调查中,掌握或熟练掌握“能主持省部级以上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形成具有影响力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的辅导员只有11.5%,掌握或熟练掌握“能在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文”更是只有8.6%,即使是参与课题研究或者发表普通的学术论文,也有部分辅导员觉得“不熟练”甚至“缺乏”。
是否“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方法的调查和研究,根据工作对象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调查上,仍然有部分辅导员觉得“不熟练”或者“缺乏”。
这些都表现出高校辅导员队伍研究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3.3 教育工作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使得辅导员授课能力一般
65.7%的辅导员能“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教学”,比例不算高。
“对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入研究,具有相关专业的学位或有长期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一项没有辅导员选择“熟练”,更多选择了“不熟练”和“缺乏”,显示出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且对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现状。
调查中,只有34.3%的辅导员有信心“能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公共选修课”,辅导员授课能力一般,无法通过三尺讲台在学生中提高认可度。
4 专业理论培训意愿调查
4.1 68.6%的高校辅导员从未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专题的培训
调查中,只有31.2%的辅导员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专题的相关培训,培训主题有“实践育人”、“网络思政教育”等方面,而培训的时间多数为1周。在“所在高校是否开设了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或讲座”调查中,57.1%的辅导员选择“没有”。可以推断,高校辅导员就职后的培训和学习不足也是理论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辅导员对于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需求迫切
在调查中,所有的辅导员一致认为有必要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开展有效的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说明高校辅导员们迫切希望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4.3 辅导员最希望“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分专题进行培训”的方式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在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方式的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是“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分专题进行培训”,有57.1%的辅导员同意。支持“职业认证”和“日常培训”的位于第二与第三位,但是比例不算高,只有25.7%与22.9%。虽然现在新媒体已经在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网络课程”的方式却是最不受欢迎的,只有8.6%的支持率,据了解,辅导员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学习效果不佳。
4.4 辅导员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多样化,分散化
经过培训内容方面的调查,发现辅导员对于大多数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需求都不低。其中需求最高的为“网络舆情引导方法”,达到65.7%。另外“传播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六项也达到40%以上。辅导员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5 结语
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角度,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都得到广泛认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一线辅导员,无论是在学历层次还是在学科背景上都仍然无法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需要,无法满足更高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为与学科建设相适应,为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