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

第1篇: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第二课堂 英语科技能力 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132-0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精通英语且具有高素质综合能力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然而,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仍然面临着努力提升自我但成效不大的困境,工科院校学生更是如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造就高素质且具有科技英语能力的人才,使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相适应是本研究的重点。

一、大学生科技英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班级授课活动,传统的大学生科技英语学都来自于第一课堂,它起着主渠道的作用。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英语科技第二课堂,则是指把在第一课堂所学到的英语科技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加以练习,达到熟练应用。[1]

通过对大学生课余学习的调查表明:在校生课内与课外时间比是44:56,这一数据说明大学生有大量的课余学习时间。[2]第二课堂较第一课堂有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则可以在第二课堂中获取更为广泛的知识。语言的学习过程为:输入吸收消化输出,示意图如下。

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是实现科技英语学习过程最佳的途径。两种课堂的有机结合,能够开拓出学生在积极的输入与输出信息的实践中,掌握英语的广阔天地,实现快速提高科技英语能力。

此外,第二课堂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重要帮助。因此,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全面搞活英语科技第二课堂,既可起到促进教学,增强校园学习氛围的作用,又能提升个人科技英语水平及综合素质。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英语活动丰富多彩,但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项目和数量比较欠缺

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科技能力对工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具有实际作用。因此,很多院校开始注重并开展第二课堂英语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也较为丰富。例如有很多高校开展英文演讲赛、英文原版经典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比赛、英语沙龙、英文话剧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大都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内容为主题,未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的知识和素质结构开展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无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且与英语科技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加之此类活动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比较高,使得学生的参与率过低,达不到营造工科院校第二课堂科技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二)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达到提高科技英语运用能力的目标

目前,国内高校举行的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大都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在活动举行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和提高,但缺乏长期有效的坚持,并未达到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英语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起到提高其科技英语运用能力的目标。学生缺乏长期坚持学习英语科技的兴趣爱好、意志力和自信心,这又成为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面临的另一重要难题。

(三)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评价标准和方法有待探索和完善

在过去,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大都以选拔人才为主,其性质属选拔性测试。此种方式过于强调结果,大部分学生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测试就会被淘汰,学生的成果和成绩不易得到肯定和信任,且此种方式只选出少数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大部分学生仍游离在重点培养对象之外。因此,我们必须要寻求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全面科学的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英语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另外,在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中,专业知识和能力是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而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却一直处于次要甚至不被提及的地位。同时,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待加强。总之,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能力模式研究

针对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现状,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多年毕业生“双选会”的调查,提出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能力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以下四大模块。

(一)设立活动目标

本模式旨在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英语科技能力、交际能力,智力及道德品质。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在于科技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智力及道德品质也有一定帮助。它能实现外语教学交际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双重目的,使学生在获得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智力得到逐步的开发,英语科技运用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二)分析活动实施的条件

活动条件涉及学生情况、时间空间、设备设施、社会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及环境资源等。通过分析活动实施的条件,可制订出合理的活动方案。而活动实施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学生情况分析可帮助组织者掌握学生兴趣点、知识结构、英语水平等多方面。然后结合时间和空间定好活动组织的日期和地点,再安排活动所需的设备设施,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来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增加砝码,且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水平对活动的质量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例如:可立足于现有的教学设备,提高视听教室的利用率;集中视听资料,开放听力自习室、录像室;开放计算机室,进行学生网络自学、教师网络辅导答疑等。[3]

(三)提出活动方案

在这一模块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既是主要手段,又是重点。我们提出建立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能力管理模式应通过以下两大管理方法。

1.建立活动过程管理体系。首先应明确组织人员管理及机构人员的职责,组织者按照自己所负的责任各司其职,积极配合方可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进行活动过程管理及计划实施总结,计划可明确活动的流程及应注意的各个事项,在活动结束以后,通过总结归纳出活动举办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以便以后开展活动作为前车之鉴。再者,进行档案资料管理及内容收集归档。档案具有凭证和参考作用,保留档案对日后的工作管理和查询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通过对大学生所参与活动的归档,对学院活动资料的收集及个人的档案记录都有极大帮助。

2.建立活动组织管理体系。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配套的过程管理体系,还需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在高校,构成这一体系的机构和单位有:教务处、教研室和班级;校团委、团总支和学生会;院党政、院学工和班主任。教务处同教研室及班级是一个系统相连的体系,教务处的任何教学通知和教学活动都通过教研室来联系学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校团委、团总支,学生会是组织活动开展的部门,三个部门是上下级关系,校团委属管理部门,团总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会则是开展活动的主要执行力量,三者之间的有效配合,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院党政、院学工、班主任是学院引导并促使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指导者,这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保证作用。因此,构成教学系统的教务处,教研室和班级为学生举行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奠定英语和科技知识基础;构成管理组织系统的校团委、团总支和学生会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帮助;构成学生思想管理工作的院党政、院学工和班主任为大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塑造提供思想保障。

(四)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

传统选拔型的评价体系随着大学的发展已逐渐不能适应其要求。我们必须在新形势下找到适合现代大学发展目标的新体系。本课题的研究者根据多年的管理和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时提出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式方法。

1.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标准以选拔人才为目标而设,而我们提出的评价标准则以达标性、诊断性、激励性为主要目标。通过达标性的评价标准,就对在校全部学生提出普遍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水平,例如通过在第二课堂内容上设置英语科技学分,要求每个学生有选择地参加一定数量的英语科技活动,并且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学分,这样就保证了所有学生必须参与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诊断性的评价标准则要求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做出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让其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并弥补不足;激励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信念和信心,帮助他们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参与此类活动,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科技英语能力及提升个人动手能力、创新精神、道德品质的效果。

2.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是通过学生在比赛中取得的书面成绩来给予认定,这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英语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中,采用自评和他评,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个人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等。

3.采用有效的奖励方法。奖励对学生参与活动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奖励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自我对比、鼓励进步和奖励优秀。通过自我对比,学生可以看到个人的前进程度,同时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个人不断上进,为个人拼搏提供持久动力和信心。鼓励进步是针对所有学生,通过设定一定的标准,例如通过参加活动的数量及获奖的名次等方面来衡量学生取得的进步程度,并给予奖励的一种方式。奖励优秀则是针对在活动中获奖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四、总结

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科技能力模式是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前提下、设立“模式的活动目标”,分析“模式活动实施的条件”, 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通过倡导自我对比、鼓励进步、奖励优秀等手段,展开评价,突出一般工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多角度、多层次地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提供广阔的活动场所和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激励课堂学习,使学生学与用相互加强,互为动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基础宽、能力强、适用广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袁绿茵.英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26):42.

[2] 李兰萍,李晓玲.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77.

第2篇: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20-02

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论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一般科学理论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加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所以,小学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传统教育中的教师采取的科学知识教学方法还是与普通学科知识一样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而忽略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不利于锻炼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验操作课中,不仅上课形式与一般的课程不一样,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方式也应该与一般学科成绩考查不一样。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把结果与过程结合起来对小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进行评价。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作为一门单独设立的课程,说明小学科学实验对于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而教师对于课程的成绩考察结果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科学实验的结果考查,指导学生提高科学实验操作技能。

1.基本的实验结果考查

小学生科学实验课程的设置中,每一节课有一节课的实验任务,需要小学生对实验进行完成,在实验的完成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提升小学生实践操作技能[1]。实验的结果是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的最好体现,所以,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考查,判断小学生做出的科学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比如,在进行"磁铁的性质"科学实验课程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查工作时,教师首先要考查的就是小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通过自己亲自进行的实验操作,对于这个科学实验所得出的实验结果。在"磁铁的性质"这次实验中,教师要检查最后学生们而出的磁铁性质结果,如果是得出磁铁能吸引铁片,说明小学生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可以给小学生优秀的考察结果;如果有的小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是磁铁不能吸引铁片,那显然这个结果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就要询问其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实验室怎么操作的,然后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及正确结果,给予此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优秀的考察结果。

2.实验过程的熟练程度考查

科学实验课程在小学所有课程中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为了锻炼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是为了让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原理的理解,操作过程对小学生有着重要作用[2]。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时,在结果之外,要关注小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手法的规范性、熟练度等,并将操作过程的考查列入考察项目之中。

比如,在进行"高锰酸钾的溶解"科学实验课程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查工作时,教师就要在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小学生的操作手法的规范化与操作的熟练程度。像溶解高锰酸钾的科学实验虽然操作过程很简单,但是也是有需要注意的细节的。比如往烧杯中装水的时候,既不能装太慢,也不能装太少;在进行高锰酸钾溶解搅拌的时候,搅拌棒最好不要碰到烧杯壁。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细节评判小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水平。

3.考查标准多元化

小学科学实验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科学现象,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实验操作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也比较容易,包括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化也比较容易做到。所以,为了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考察结果更有差度,对小学生的指导作用更明显,教师在进行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时,就算结果和过程都进行考查也还是不够的,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更多的考查标准[3]。

比如,在进行"用指南针定方向"科学实验课程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查工作时,学生都能完成试验任务,并且操作过程中手法都很规范,但是有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实验用的指南针弄坏了。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发生的意外情况,设定更多元的考查标准。如教师就可在考查标准中加入"实验后实验器材的完好程度"、"实验过程中操作细心程度"等方面,从多方面对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4.注意考查评语鼓励性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有明显的向师性心理,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鼓励,而且,小学生的心里还比较脆弱,承受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考查时,在写评语时要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小学生继续学习,让小学生对科学实验操作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指导学生努力学习。

比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科学实验课程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查工作时,有一位学生虽然很好的完成了实验操作,但是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敲击音叉就会产生声音。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对其进行鼓励:你的实验完成的很好,至于你现在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没关系的,等你继续学习就会知道了,那你要和老师一起研究好吗?既肯定了学生的是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又鼓励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念。

5.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对于小学生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工作。做好基本的实验考查,关注过程操作的考查,设定多元化的考查标准和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当考查评语,对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做出最好的考查结果,指导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工作。

参考文献:

[1]姚国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09,09(12):25-26.

第3篇: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小学 科学实验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1-01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总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桥梁的作用。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然而,在我市许多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在多年的科学课程的研究中,笔者总结出一些优化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经验,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是他(她)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例如在学习《溶解》的前一周,教师对学生先进行一次调查,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溶解的现象,学生自己也尝试过,但是他们并没有注意过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在创设导入情境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把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在课堂上再现。比如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沏白糖水,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然后评判他(她)做得怎样?有什么问题要提?这位同学操作完毕后,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整理信息,从而理解溶解这一现象。

二、明确目的,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完成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1.明确任务,养成观察习惯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2.规范过程,养成操作习惯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3.及时记录,养成记录习惯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科学术语叙述,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三、合理评价,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课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有效,要求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四、发挥农村优势,开发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小学就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以完整有效地教学去上好科学实验课。

参考文献

[1]李月红. 桓台县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第4篇: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创新能力;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课提出的要求。但在具体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有些老师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只要能根据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来照搬操作就达到教学目标了。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对科学的现象以及实验过程缺少必要的一些感受、认知以及体验,如此,就会让学生渐渐地失去质疑的能力,更不要说创新能力了。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中,老师有必须要以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一)维护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和好奇心

创新能力的判断标准有两个方面,即恰当性与新颖性。在小孩子的眼中,他们对一切新颖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小孩子就是天生的创造家。在实际中,很多小孩子创造力得到老师或者成年人的评价,通常只是和恰当性相关。比如:小孩子在看到梨子时,会联想到梨子是圆圆的、像个金黄的葫芦、梨子是将种子藏进了它的肚子里面等。而老师在教育学生认识梨子时,通常是注重于实用性,这样学生就会形成梨子是水果、对身体有很大好处这样的生活经验。这就造成学生在认知事物和感知世界时,直接忽视掉创新性与质疑性。由此可见,老师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与质疑的能力,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热情和好奇心。

(二)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究科学本质的关键

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学习以及探究活动时,对一些科学原理,已有初步的生活体验。比如“磁铁有磁性”这一章节内容,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清楚地解释原理。老师如若不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或者不重视实验的教学,那么只会让学生在当时记住磁铁是异性相互吸引、同性相斥这一科学结果,对科学本质不会在脑海中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要注重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创新与质疑的能力,让学生对科学的本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生活中一些现象的产生原因,还可以得到一个有趣的实验过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对实验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策略

(一)激励学生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

不管是对哪门学科,也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只有让学生产生出浓烈的兴趣和疑问后,才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有关的知识。在实验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可以尽可能多地去为小学生详细地解说一些问题,并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也能耐心地回答,一起探究、解决各种问题,那么不管是对学生创新和质疑能力的提升,还是对教学效果的增强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然后再与不明白的地方相结合,去提出一些相对的疑问。例如,对小学生而言,其不管是在思维能力,还是在接受能力上都比较弱,再加上每位小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有些甚至都不明白科学自然课是什么,这样就会给教学的过程和设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老师就应该在科学教学的最初时,每节课都通过展示一些美丽风景图、演示各种实验仪器、讲解一些自然界中动物间的有趣故事等方式,来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看和倾听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让学生的疑问在实验学习中得到解决,从而推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和质疑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扩展学生的实验思路,激励其勇于质疑

质疑是学生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起点,而且在现今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可以说都是在质疑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创新和探究得到的。对此,老师应该要注重学生质疑的产生,在实验教学中,帮助他们渐渐地走出对质疑的恐惧和顾虑,以及被嘲笑的疑虑,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都大胆地提出来,特别是对那些比较独出心裁的想法,更是要给予其合理的认可和重视,使学生在勇于质疑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骨骼、关节和肌肉”这节课时,老师在介绍了身体的肢体活动主要是由骨骼和关节以及肌肉来共同完成,不一样的运动形式,骨骼和关节以及肌肉组合的结构也是不一样时,就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实验的操作中,随着运动的形式不同,骨骼和关节以及肌肉的结构变化也是不相同的,那么骨骼和关节以及肌肉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老师在面对此种情况时,首先就要表扬这位学生的细心观察,不能随意地去应付学生的疑问,而是应该和此学生进行约定,让其对这一问题展开资料的查阅,且运用课下时间和这位学生进行探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可以让其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尊重,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利用课外实践,不断培养学生创新和质疑的能力

科学的实验教学,不仅需要在课内进行试验教学,而且需要课外的一些实验辅助。缺失了课内实验的教学,就会让学生少了一定的交流,很难理解科学实验的本质;同样,缺失了一定课外实验的辅助,有些实验的教学是很难完整地呈现出其本质。因此,合理使用课外实践,是可以让科学的学习过程相得益彰,使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实验的结合中,更加清晰地理解科学实验的实际操作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对科学的质疑能力,锻炼其对科学的创新能力,养成一个优良的科学素养。比如,在教学“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时,老师就可以在教学之前,安排学生去观察和采集各自身边的矿物,让学生在课外的观察及采集中,使用已学知识,在活动中去主动地辨认和观察不同的矿物,并选择出自己不认识的矿物带入课堂中,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更深入的探究兴趣。对矿物进行分类研究时,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对不知名的矿物进行观察与质疑,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去体会不同的观察体验以及研究方法,最后在课堂的汇报和交流中,又会产生新的质疑。

结语

总之,科学的现象是需要发现和质疑的。小学科学的教学是无法离开实验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只有利用科学的实验活动,学生才会对科学产生浓烈的探究兴趣,在实验中去积极主动地观察和分析,以及实验论证,也才会去积极地展开质疑,在质疑中去探索实验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最后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冯然.如何通过小学科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 0 1 9 ,1 6 (0 9 ):1 9 3 .

第5篇: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46-02

随着新课标课改实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得到了很大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模拟让学生了解各项科学知识,逐层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但因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影响了科学实验内容的完整和效果达成,导致实验相关活动发生转变。如何消除影响科学实验因素,是当前教师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方向缺乏计划性、目的性 在实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进行系统规划,没有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不喜欢小学科学实验课。学生在参与小学科学实验的开始时兴致勃勃,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却发现不知道自身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逐渐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的教学,易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迷茫、烦躁等情绪,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无法顺利进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内容闭塞缺乏科学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依照新课标最新实验要求,教学内容不明确,直接导致实验内容落后于学生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当前许多教师都是依照以往教学中的各项实验操作进行,在原有的实验内容中选取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这种实验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实验能力、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与新课标的创新性指标相背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较为闭塞,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式。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降低。

实验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形式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实验学习的关键。但是当前许多学校只是单纯对学生进行小学科学实验分组,局限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实验,合作效果不明显。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方式,没有实施进一步实验教育及任务安排,容易造成学生在实验合作的过程中散漫无序,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恣意玩耍,最终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上述的环境中,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知识,整体教学收效甚微。

2 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明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标及地位 教师要首先从目标出发,明确教学方向。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效益的关键,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教师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将提升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作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提升学生对小学科学实验的兴趣。

教师要摒弃在授课过程中“副课”的观念,将小学科学实验与其他课程内容一视同仁,教师要从内心重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严格依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落实各项实验操作内容。利用各项实验条件,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小学科学实验学习过程,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

构建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体系 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各项知识点,对全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深入探究,确保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知识点分布状况。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制定各个环节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逐层深入、逐层落实,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落实到日常教学的方方方面。

例如,在对使用温度计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设计的实验。本环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温度计的常见类型、温度计使用方法、温度计读数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设置摄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两组实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实验和探究,对温度计使用进行分析和交流。交流完成后由教师示范规范的使用操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加强对温度计使用的了解及认识。

优化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关系很大。在实施实验教学方法选取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以不同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要适当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对小学科学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反思,不断增强学习效果。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成果的反思,鼓励学生能够将隐性的思维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认识,确保学生将实验过程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完善自身学习成效。

如在研究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如何使用的?两者有什么作用?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使用?”,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在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动滑轮和定滑轮的资料,指导学生依照实验操作设计完成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要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从动手操作中了解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在使用的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教师和教学环境的限制,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没有形成较强趣味性的实验内容,没有形成引人入胜的实验教学情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对小学实验教学不断进行优化,注重提升实验设备的应用质量,要从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出发,设置实验情景,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教师要避免深奥、晦涩的实验方式,防止学生因无法理解实验原理、实验内容等影响学习兴趣。

例如,在“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三个乒乓球代替太阳、地球、行星,对三者的位置进行合理确定。教师可以先通过自转和公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公转的认识,防止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不理解公转造成后续内容无法顺利展开。

3 总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科学实验的各项指标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对各项实验要求逐渐提升。在上述环境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全面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个小学科学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及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艳灵,吴育飞.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38-39.

第6篇: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为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把握科学认识客体(即科学对象)而采用的一般思维手段和操作方法之总和,它包括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实验法、逻辑思维法、抽象法、数学法、创造性思维法、构建理论法、综合科学法等。科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事情的成败,方法选取得好,事半功倍。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1. 再发现作用

获斯多惠说 :“一个坏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教人发现真理。”如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则老师起的作用与一只“复读机”无异。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成为科学前沿阵地的先锋。如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列几个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的算式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从而得出商不变性质,这就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再如在教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列一些被“5”整除的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数的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进而用不完全归纳法加以验证,发现个位是“0”、5“”的数能被“5”整除。

2. 论证作用

真理的发现需要科学方法点燃灵感,科学认识的真理性认证同样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推波助澜,任何一个科学家的理论、假说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检验才能成为一个确实可靠的理论,同样在教学中只有对结论进行论证,学生才能印象深刻,放心大胆的去运用这一结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小学数学结论一般只用不完全归纳法加以验证,如上例中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

3. 纠错作用

对他人的错误的批判不是靠空洞的说辞,而是凭确证的事实,通过精妙的科学方法可以放大或缩小错误的瑕疵。在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中,学生容易受“长方形面积 = 长× 宽”这一知识负迁移的影响,误以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边长 ×边长”,为纠正学生这一错误,教案设计时,可采取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通过科学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这样就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几种科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 科学观察法的运用

科学观察法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观察——对事物的仔细察看,科学观察渗透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研究对象。如九年义务教育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例 l 中八个图形(其中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六个是封闭的图形——三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的有意识的主动观察,进而对八个图形进行分类。科学观察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科学观察虽然只是获得八个图形的感性材料,但这八个图形绝对不是机械地、消极地堆积在一起,学生会自觉地运用已有的对三角形、角、线段的认识与眼前这八个图形连起来思考。 转贴于

科学观察在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巴浦洛夫说 :“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永远当不了科学家。”教学中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2. 归纳法、类比法的运用

“三角形认识”这一节中科学观察八个图形的同时,伴随着对八个图形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思维过程,这一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我们称之为逻辑思维法。它包括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类比法等等。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前提是若干个已知的个别事实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推理而获得的一般原理。它根据前提是否完全可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如上面提到的从被“5”整除的一些数中得出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根据两次分类(封闭的和不封闭的,三条边组成的和不是三条边组成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等都是不完全归纳法。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规律、定理往往需要证明或检验。运用类比法进行教学的例子在小学数学中不胜枚举,如教学“如何判断直角三角形”,因为学生已经学过角与直角,学生已经知道运用三角板来判断直角的方法,这时可以运用知识的顺向正迁移,问学生“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直角三角形呢?”由此物及彼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运用三角板来判断直角三角形,类比法在教学中具有启发思路,触类旁通的作用,在教学时运用类比的方法变未知为已知,从而快速有效地构建认知结构。在运用类比进行教学时应注意 :在新知识教学之前一般都要对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复习,以便旧知识顺利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时,得先对商不变性质进行复习,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把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效地联系起来。

第7篇: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科学实验;游戏;角色扮演

小学科学通过实验及动手操作的方式,强调体验学习,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但是教材中有些实验缺乏合理的设置,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实验,如果能引入一些游戏的成分,增加单调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引入三类游戏融入科学实验,教学取得了理想反馈。

一、竞赛型游戏

小学生争强好胜,竞赛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游戏竞赛能让学生潜在的动力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使学生奋发向上,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本来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

小学科学中低年级实验,常以认识事物的特征作为实验活动的认知目标。由于事物很常见,激不起儿童认知兴趣。如三年级《观察水》一课,三年级的学生对水再熟悉不过了。然而设计本课的意图不在于学习水的特点的知识,而是借助水这种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即通过看、闻、尝、摸等感觉器官来认识事物。如何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本人准备了五种液体,分别是水、白醋、糖水、洗洁精、奶粉,把它们分别装入试管中,并依次编上1~5号,让学生辨认每支试管中哪支装的是水。首先学生很容易用眼睛辨别5号不是水,因为它有颜色,不符合水无色的特点。1~4号的情况怎样?学生想到用手摇的方法。运用水的流动性特点,手作为观察的器官体现出来。剩下的1~3号呢?1~3号的液体用眼睛观察,用手摇晃都不能辨别。学生开始出现争执,随意猜测随之而至。儿童喜于猜测,且常自以为是,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顺水推舟来个游戏,让猜错的同学在自己的鼻子上贴张纸条――“狂妄自大”几个字。由于增加这游戏的成分,教学氛围也被激活了。谁要贴这张字条呢?靠猜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获取证据,学生自然广开思维,拓宽思考。看不行,摇也不行,还有鼻子可以闻呢!学会用鼻子“观察”。这时,给刚才猜错2号瓶的同学,领回纸条贴在鼻子上,看着被贴字条的滑稽样,学生无比兴奋。游戏继续发展,更充满无限挑战。剩下1号和3号瓶,到底哪支装的是水?看、闻,摇的观察方法都用上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舌头尝的作用提了出来,当然这种方法较具有危险性,教师需要提醒学生。通过用眼看、用手摇、用鼻闻、用嘴尝等身体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最终找到了水,同时把水的特性展现出来。

整个实验过程,仅仅增加贴字条的游戏,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实验增加了玩的色彩,通过猜―实践―猜―实践的体验过程,进行趣味性的学习,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纸牌游戏

在三、四年级的科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三年级孩子刚开始学习分类的方法,教师可采用竞赛游戏的形式,比谁分的方法多,满足孩子好胜的心理,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类似竞赛游戏形式多了,学生会丧失兴趣,激励也会失效,思维的创造性及创新性则受到抑制。针对这类内容,为吸引孩子能更积极地参与,本人引入纸牌游戏。

如苏教版科学四上《吃的学问》单元《我们吃什么》一课,教材要求根据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把食物进行分类。要完成上述的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先学习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然后通过探讨,完成对食物的分类。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多在被动中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个人尝试加入纸牌游戏进行教学。纸牌游戏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性以及争强好胜的个性特点,深得儿童的喜爱。本人把各种食物的营养卡片当作一副纸牌,四类营养相当于四种不同的花色,把52张卡片随机平均分给小组内的四位同学,每位同学拥有相同的卡片数。游戏方法如下:可以通过滚色子的方式,根据点数的多少来决定第一个出牌。第一张出牌的卡片可以任意,其他三个同学则要根据第一个同学所出的营养种类,进行跟牌,跟错种类,罚一次不出牌。全部出完牌的为赢家,可以决定下次第一个出牌,最后一个出完牌的要洗牌和分牌。

要玩好本游戏,学生首先要熟悉四类营养种类,以及每一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否则就会出错牌而被惩罚。这样的游戏,促使孩子自觉、自愿去学习本课的知识内容,在玩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体现主体性的教学思想,学生在乐学、愿学、爱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角色扮演

还有一类暗盒类教材内容,如肺和呼吸、血液循环系统,人体的肌肉,骨骼等,都属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内容。要让学生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工作原理,犹如纸上谈兵,让人难以获得直观感,理解起来亦有一定的难度。这类的教学内容,尝试利用角色扮演游戏方式进行演绎,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有位老师在授《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教学。这位教师应用了毛线、鼓、锤、心脏头饰、人体器官头饰等材料。锤敲鼓表示心脏的搏动,毛线代表血液,一位学生带心脏头饰表示心脏器官,其他同学带人体器官头饰代表人体器官。毛线从带心脏头饰的同学出发,经过一些同学的手(代表血流经的血管),血经过带头饰的学生即传到带人体器官。教师击鼓,毛线所经过的所有同学就一起跳动,教师敲得慢就慢跳,敲得快就快跳,学生在玩中体验心脏及血液循环的工作现象,情绪很兴奋。毛线的量有限,表示血液的量有限,在活动中,学生知道了心脏不可能只是不停地供血,经过各人体器官后,血液还必须回流到心脏。毛线经过很多人的手抓、脚踩,本来红色的毛线,沾上了灰尘、脚印,污渍等,渐渐变样了,这种变样的血液是不可能直接回流入心脏,否则给心脏造成很大的伤害。心脏不是解毒器官,怎样才能使回心脏的血变回干净的呢?肺循环作用的教学顺理成章开展和发展。在角色扮演中,把难懂的心脏及血液循环整个工作原理,化成直观叙述的表演,化难为易,晦涩不再。课结束时,很多同学谈上本课的感受时说:“今天我很快乐,感觉一节课时间太短了,希望老师能继续接着上……”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言,充分体现运用角色扮演的成效。

然而,不管是哪一类游戏,在游戏后,教师的作用要有所体现:应设法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总结,发现知识的规律性,使知识系统化。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把游戏融入实验,开发游戏要符合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游戏活动教师要能够做及时总结和评价,这样学习才能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徐 明.浅谈低年级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游戏的组织[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

[2]杨春玉.谈游戏型实验课的教学[J].实验教学与仪器,1999(01).

第8篇: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近年来,国家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自2012年起,丽水市多县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启“小学全科教育专业”项目,定向培养教师,服务家乡教育。作为本专业学生,我们应了解家乡教育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同时加强自身能力。

丽水科学课程如何展开?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带着问题,我们以遂昌和青田为例展开调查,对比城乡科学教育现状。

一、 现状

通过采访、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对目前丽水市小学科学教学城乡差异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1.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师资方面存在差异。现任的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但是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在科学教师专业性上,农村小学很少有专业科学老师,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2.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材料分配与使用上存在差异。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多媒体的使用上。农村小学图书馆科学类书籍更新慢,城乡学生阅读的时间都偏短,8%的农村学生表示他们难得或从未接触过科学类图书。城乡小学的实验室基本已全面覆盖,但许多农村小学多媒体设备仍没有配备完善,实际教学中使用率均不高,73%的农村学生表示不常去实验室。课外拓展资源方面,城镇小学拥有的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了解和参加拓展活动。

3. 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差异。无论城乡,科学课仍以讲授为主。某乡村小学校长反映:“教学的不断进步,是需要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但是农村小学规模小,部分课只需上一次,实践中改进的机会不多,城镇小学则正在尝试引入先进的授课方式和授课理念。丰富校内交流以及各种荣誉的评选鼓励了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尝试。

二、 对策

从本次调查来看,不论是青田还是遂昌的城乡,科学教学在课堂授课方式、教学资源利用、科学知识拓展等方面都有待改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利用好教学辅助资源。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丰富并及时更新科学实验设备,向小学提供更多的科学前沿类图书。农村小学应当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的利用率。

2.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政府出资向农村小学提供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组织教师新式课堂培训,例如MOOC、室外课堂等,加强城乡小学科学教师交流,扬长补短。小学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程度列入教师考核项目,家长尽力配合学校科学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心实践。

3. 关于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拓展活动的建议。农村小学和政府应当重视科学课外拓展活动,丰富课外科学生活。教师的眼光不能局限于教学和分数,应看到并激发学生的潜力。

4. 加强农村师资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年轻教师投身于农村科学教育事业。农村小学应当重视科学教育,扩大科学教师招收数量,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师范类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科学教师,加强农村教师的“卓越教师培养”,适应农村教师身兼多职的特点。

三、 启示

1. 树立“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只有具有为农村教育献力的意识,才会真正研究农村科学教育的需要,为农村教育做出实际的贡献。

2. 增加科学信息阅读量。作为农村科学教师,我们就是孩子的“百科全书”。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增加科学信息的获取量,了解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

3. 真正地把实验做起来。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我们应该理解小学科学教材实验背后的原理,掌握规范流程、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4. 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

第9篇:小学生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一、小学科学探索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

1.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学科学课程应该通过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不断了解科学概念,积累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在实践中学会沟通、语言表达以及同组合作的能力。科学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2. 构建“双主线”的授课内容和课堂

科学课程的设计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形成双主线的互补模式。我们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层面,不断地渗透在教材和课堂中,打造课堂内容与课堂教学“双主线”特色。“双主线”科学探索课程体系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教学内容以“学习―实践―思考”为主线,教学设计以“看―想―说―做”对科学课程课堂进行一体化设计,让学生逐步领会科学本质,学会用科学思维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3. 以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为起点,搭建知识学习平台

科学课程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大量联系生活中与科学原理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4. 构建探究学习模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科学探索课程体系构建中,科学探究主要体现在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例如,课前导入时,采取和课程相关的科学小故事进行导入;课堂实践中,不急于给出科学现象的结论,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首先进行思考分析后猜想实验结论,最后联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

5. 以项目式为引导,构建分层的由浅入深的科学探索课程体系

以科学知识搭建科学项目为依托,在生命、地球、物理、化学等方面从起始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选取16个核心概念作为主要学习内容。鉴于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分级设计,也就是把所有的核心概念细化成具体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子,逐步使学生从掌握渗透到应用。

二、具体的设计思路

学校在支持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工作中,结合小学特色项目打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开发出“双主线”的科学探索校本课程。生活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随时都会明显地感到来自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探索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动手和探究为核心,用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以“学习―实践―思考”为主线,用科学故事导入,在讲解科学原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形成认识,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验证科学原理,加深印象,通过课后思考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加深认识,扩大知识面,使课堂知识得到延伸。课程内容的设计符合小学生思维的构建方式。课程设置按照年级和学期划分,用“核心概念”螺旋递增的建构方式,每学期与教学同步,设计16个科学实验,随着年级的增高,不断强化并逐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独立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看―想―说―做”为主线开展探究式的教与学活动,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后传递给学生。通过“看一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现象,引起直觉认知;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启发积极思维;重视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总结与反思;通过“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双主线”科学探索课程实例分析

科学探索课程内容将学生可以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中的较为直观、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当作载体,将重心设置于培育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兴趣、正确思维形式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本文以“飞舞的纸片”为例,介绍“双主线”科学探索课程模式的具体内容。

1. 注重课程内容设计,构建全面知识平台

在实验项目内容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以科学小故事“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大气压。科学课程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还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宽科学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大气压,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与沸点、与海拔及与流速的关系。因此,在内容设置上,注重每一项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日常生活中和大气压有关的例子,基于科学视角认识和解释日常生活中因大气压引起的科学现象。通过现实中的诸多例子,学生可以了解、熟悉大气压及相关知识点,通过亲手实验,培养探究科学原理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探究科学问题。

2. 注重探究式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内容设计是学习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的基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是学生领会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飞舞的纸片”课程内容的讲授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看―想―说―做”这一主线,通过实验法、提问法、列举法及引导总结法,交替组织课堂教学,不断加深对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启发学生发现大气压这一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注重分层培养,逐步推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