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景观设计的出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的出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的出路

第1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关键词:园路;作用;原则Abstract:The roa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ilities of green space in the garden, it is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s of landscape, is the skeleton,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Arrangement of road, often reflect the different garden style and outlook. Based on the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analysis in garden landscape effect, and on the road in the layout of landscape are discussed.

Keywords:Road; functio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 S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园路的作用

园路不仅是园林中分割各个景区、联系不同景点的纽带,更是贯穿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就像人体中的血管,是园林的脉络。其功能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组织空间,构成园景

园林道路的作用是把园林绿地中的景观进行分割和整合,根据地形、建筑和景观的形状,恰当地把园林中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同时,园路本身又是一种狭长空间,利用它的穿插划分,又把园林空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系列空间,通过大小、形状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形象,增强了空间的艺术表现力。另外,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得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合一。

1.2组织交通

园路承担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任务,以及安全、防火、职工生活、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对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1.3引导浏览

园林不仅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景观”,而是创造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所谓“人随路走”、“步移景移”,就是要做到随着游人位置的移动,园景应该能够引导人们在观景的过程中上升到“意境”“境界”的升华。园路就是要承担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向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路其实就是园林中游客的导游。

2.园路规划原则

2.1园路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密度

园路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则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

此外,现代园林绿地中还应增加相应的活动场地。园林过去多以参加游览为主,游园注意自我感受,人们以思索、追溯领悟艺术中的哲理情感为主要欣赏方式,追求所谓“神游”;而现代人的旅游方式有一种要求和参与的趋势。人们不仅要求环境优美,而且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文娱、体育活动,甚至进行某些学术活动,获取知识,因此,需要设计相当数量的活动场地。

2.2园路的布局

2.2.1 平面成形布局

风景园林的道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布置形式和布局特点。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园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的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步移景异,即是如此。园路的自然曲折,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所占面积有限,园路的曲折更使其小中见大,延长景深,扩大空间。

除了这些自由曲线的形式外,也有规划的几何形和混合形式,由此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西欧的古典园林中讲究平面几何形状,采用一种形式为主,另一种形式补充的混合式布局方式。

2.2.2 立面成形布局

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收放宽度尺寸,采用变断面的形式进行立面上的布局。例如北京香山沿蹬道攀登可以发现,不同转折处有不同的宽狭,而且在中途还设有过路亭。在许多园林中,设置坐登、椅子在园路外延边界,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变化,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2.3园路路口规划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则式园路系统和自然式园路系统的相互比较情况看来,自然式园路系统中以三岔路口为主,而在规划式园路系统中则以十安路口比较多,但从加强寻游性来考虑,路口设置也应少一些十字路口。

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陡坡地形之外,一般尽量采用正相交方式;斜相交时斜交角度如呈锐角,其角度也尽量不小于60°。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过绿地;锐角部份还应采用足够的转弯半径,设为圆形的转角。路口处形成的道路转角,如属于阴角,可保持直角状态,如属于阳角,应设计为斜边或改成圆角。

路口要设计有景点和特点。在三叉路口中央可设计花坛、花台等,要注意各条道路都要以其中心线与花坛的轴心相对,不要与花坛边线相切,路口的平面形状,应与中心花坛的形状相似或相适应,具有中央花坛的路口,都应按照规则式的地形进行设计。

2.4园路其他要素

2.4.1园路与建筑

在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处,常常能形成路口。从园路与建筑相互交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都是在建筑近旁设置一块较小的缓冲场地,园路则通过这块场地与建设交接。多数情况下都应这样处理,但一些起过道作用的建筑,游廊等,也常常不设缓冲小场地。

常见的园路与建筑采用平行交接和正对交接,是指建筑物的长轴与园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还有一种侧对交接,是指建筑长轴与园路中心线相垂直,并从建筑正向的一侧相交接,或者园路从建筑物的侧面与其交接。实际处理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关系时,一般都避免斜路交接,特别是正对建筑某一角的斜角,冲突感很强。对不得不斜交的园路,要在交接处设一段短的直路作为过渡,或者将交接处形成的路角改成圆角,应避免建筑与园路斜交。

2.4.2 园路与水体

中国园林常常以水面为中心,主干道环绕水面,联系各景区,是较理想的处理手法。当主路临水面布置时,路不应该是始终与水面平行,这样因缺少变化而显得平淡乏味。较好的设计是根据地形的起伏,周围的景色和功能景色,使主路和水面若即若离。落水面的道路可用桥,堤或汀步相接。

应注意滨河路的规划,滨河路在城市中往往是交通繁忙而景观要求又较高的城市干道。滨河路是城市中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道路,临近水面的步道的布置有一定的要求。游步宽度最好不小于5m,并尽量接近水面;滨河路比较宽时,最好布置两条游步道,一条临近道路人行道,便于行人来往,而临近水面的一条游步道要宽些,供游人漫步或驻足眺望。

2.4.3园路与山石

在园林中,经常在园林两侧布置一些山石,组成夹景构成景色,要有一种幽静的氛围。在园路的交叉路口,转弯处也常设置假山,既能疏导交通,又有起到美观的作用。

2.4.4园路与植物

园路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种植相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

在园路的转弯处,可以利用植物进行强调,比如种植大量五颜六色的花卉,既有引导游人的功能,又极其美观。园路的交叉路口处,常常可以设置中心绿岛,回车岛,花钵,花树坛等,同样具有美观和疏导游人的作用。

还应注意园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园路常是浅理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山麓边坡外,园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所以要求路比“绿”低,但一定是比“土”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园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

参考文献:

[1] 任如红.《建筑美学》. 浙江林业科技,1999(3).

[2] 张鸽香.《浅谈园路在园林中的重要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4) .

第2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关键词:城乡公路;乡野;现状分析;景观设计

1 城乡公路景观中现存的问题

相对于拥挤喧闹、川流不息的城市道路,城乡公路则具有更好的行驶愉悦感,究其原因,得力于城乡公路中开阔的视野与宜人的风光。

1.1 具有城市化道路景观倾向

对城乡公路景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经常有设计师盲目套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并将不适合公路环境要求的市政园林绿化、广场雕塑和室内装饰等美化手法应用于公路景观营造中。

1.2 绿化空间层次不足

多数道路绿化只考虑到高大乔木,忽视了灌木、藤木、地被等植物在道路绿化中的应用。只针对道路进行遮荫,没有充分利用树荫下的空间,植物空间层次感不够丰富,造成道路景观比较单调,能够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效果的公路少。

1.3 色彩单调乏味

植物在配置方式上模式化,缺乏新意。没有充分挖掘植物木身的形态、线条、色彩、质地等自然美,落叶和常绿植物搭配不当。一此先进的配置模式和新优植物品种在道路设计中仍未得到有效使用。

2 城乡公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安全的行车视线

公路景观必须考虑到各组成要素的空间位置,为使用者提供清晰宽广的视野和舒适顺畅的视线,确保行车安全。要做到这一点,在设计公路景观时,要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道路的线形变化、安全设施的色彩及尺度、视觉导向、视觉连续性等交通心理因素与行车安全的关系,以便消除司乘人员在行车时所产生的心理压抑感、威胁感及视觉上的遮挡、不可预见、眩光等视觉障碍,实现公路景观的安全舒适。

2.2 协调的景观效果

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是城乡公路景观设计的主体部分,也是构成公路环境与沿途周边环境协调关系的基本措施。绿化带内的植物配置、设计质量不仅关系到公路景观的整体美感,而且影响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整体协调。因此,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既要注意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又要注意与外部地形、环境相协调。

2.3 环境的生态保护

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原则设计城乡公路景观,使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地貌的处理,创造自然和谐的新景观。顺应自然规律,构建多层次、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的能力,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自然协调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3.1 与沿线景观格局整合

每一条城乡公路系统均在一定的环境中穿行,自然环境中的一切有形物体,以其形体、质感、色彩与光影的变化,加上各式各样的人工构造物,构成了千变万化的环境景观,城乡公路上最珍贵的景观正是两侧美丽、宜人、朴素的乡野风光。城乡公路是乡村与城市的连接,一般处于较偏远的山区或城郊,线路长、范围广。

3.2 与沿线地域文化整合

设计城乡公路景观时,充分利用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富含地域文化的景观环境,为驾乘人员提供了解历史和审美体验,且具有导向意义的文化信息。城乡公路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一种人文景观。运用公路内部景观中植物和建筑小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结构形式、组合方式等,表达某种特定的文化含义,如历史文化感、积极向上的精神、民俗文化的表现等。

3.3 与沿线景观特征整合

在公路上,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由于人本身具有―定的速度,使得沿景观的每一个画面的展示可能只是瞬间,但却是连续的。因此,公路景观不同于静止的三维景观空间,它是公路使用者以一定的速度运动时,视野中出现的四维景观空间,这一空间特性是动态的。

第3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1缺乏总体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才能让景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城市。但是,从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现状看来,许多城市还是缺乏总体的规划。这就使得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凌乱”的现象。例如,有些城市在发展当中,对景观设计的要求非常宽松,使得景观设计质量不高,虽然可以节约一些成本,提高一些效益,但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所带来的损失却不是一点点的收益所能衡量的。还有一些城市则是今拆明建,今天一风格,明天一想法,使得景观设计根本无法开展下去。因此,缺乏总体规划是现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在很多的城市当中,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

2忽视生态环境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看,人类社会变化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就是环境的恶化。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各种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出现了一系列对资源过分攫取以及对环境破坏的行为。发展至今天,就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因此,各国都在大力提倡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景观设计逐渐受到当代人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环保性能,人们希望通过景观的设计来美化居住的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但是由于长期生产习惯以及生活观念的影响,了许多城市依然在不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从而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3不注重古代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城市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历史景观的设计。但是在实际设计时,却有一些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景观设计的内涵,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不注重古城和古建筑保护。要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建筑,这些传统的古城以及古建筑都将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但是在现阶段的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不仅没有对古城和古建筑进行良好的保护,还将原有的一些古城和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破坏,致使众多的文明被湮没。

二、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出路

1展现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传统建筑,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质资源。因此,当代的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形成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具体来说,就是要让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展现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出色的成就。在展现历史文脉的过程中,需要将有名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来,让恢弘、大气、磅礴等词语成为主题,这样才能突出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有效的展现出城市景观特色,这样不仅仅会让景观更好的发挥功能,同时对城市的发展而言,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城市的特色较多,无论是高科技还是高效率,都能够在城市景观中有所体现,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让城市景观设计彰显独特的一面,避免统一的情况出现。高大、威猛的建筑未必适合于每一个城市,我们需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文环境来进行景观设计,否则结果肯定不理想。

2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不注重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想为其找到合理的出路,就必须要改变这一点。因为,对于城市而言,要想给人们更加舒适的享受,更加便利的工作,以及更好的未来,就必须在景观设计方面,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在很多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植被的覆盖率大幅度的降低,城市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很多地区的污染指数大幅度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出色的景观设计,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绿化城市和改善空气质量为主,力求将城市的综合指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立足现代观念,体现城市意境当代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古代原有资源,进而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还应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特性。因为,建设后的城市毕竟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因此,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要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必须立足现代观念,体现城市的意境。现代的观念,如果通过景观设计来表达的话,就是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要让社会和谐发展。通过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以一些花草树木为基调,组成一些动物,如大象、大熊猫一类,这类景观设计能够自然的生长,虽然经过人为的拼接,不会对其生命造成影响,但是还需要一些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定期修剪,保持形体。相对于水泥和钢筋做成的景观设计,现今的居民更加喜欢这样的绿色景观设计,它不仅净化了空气,还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色。有些设计人员以独有的想法和思维设计出了一些高端的作品,但并不符合大众的要求,即使在国际上叱咤风云,在城市中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立足现代观念,体现城市意境。

三、结束语

第4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关键词:住宅区;景观设计;施工品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87 文献标识码: A

一、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景观设计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人提供物质,精神生活的空间。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要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以及行为层面关注所有人的需求,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满足各种行为的需求:如户外运动,休闲,娱乐,邻里交往等,这些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来满足对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

创造多元性的空间。居住区兼容的功能多,有人行步道的交通空间,有休闲娱乐的交流空间,有健身,游戏的场地空间,有自然绿化的生态空间等等,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是一个多元的环境设计。

创造有心理归属感的景观。相对于人的行为方式,人的心理需求并不需要具体的空间,但是它需要有空间的心理感受。居住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最重要体现出心理的归属。人文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思想的沉淀,在景观创造中要有所体现,通过情调,品位的价值认同是心理归属感的关键。

生态优先贴近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活的背景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但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渴望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因此居住环境景象设施应在满足功能和美观的同时,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绿化等自然条件。

要以空间塑造为核心。居住区绿地的空间看似由建筑来围合,但这只是一个大空间,大环境,生活其中的居民在日常交往中还得需要尺度更小的空间感受,在这种小空间中,主题,景观,色彩,材料等在细节上都得到最细致的反映。给人的感受是最集中和直接的,因此景观环境设计要以空间塑造为核心。

二、居住区景观的组成要素

按照功能和所处的环境,居住区绿地分为居住区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以及宅旁绿地和居住庭院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这类绿地常与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布局。主要功能是给居民提供日常户外游憩活动。

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如居住区俱乐部,少年宫,幼儿园等用地的环境绿地。其绿化布置要满足环境要求并考虑与周围的环境。

道路绿地主要指居住区主要道路两侧或中央的道路绿化带用地。宅旁绿地和居住庭院绿地主要指居住建筑四周的绿地。

三、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的限定。自然环境有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界有机结合成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是自然地理的概念,不包含人文因素。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同时自然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的这种矛盾反映在居住上就是,自然因素限定着居住的存在,形成和发展方向。

人文因素的深层作用。人作为居住行为的执行者,是居住环境的本源。因此,自由居住生活方式的生曾介入,以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情感等方面需求为依据研究居住环境,强调人的行为参与和意识认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居住环境设计的真谛。

人与自然是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人可以改变环境,反之,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能被环境所改变。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创造人们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更需要对迫切的人性化要求作出回应,这需要景观设计者来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内容,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居民的生理以及心理需要。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正朝着生态化人性化逐步发展。

四、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景观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要求

各结构层的坡度、厚度、标高和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各层表面对水平或对设计坡度允许偏差应不大于30,供排除液体用的带有坡度的面层,应作泼水试验,以能排除液体为合格;各层厚度对设计要求的偏差在个别地方的偏差不得大于该层厚度的10%;各结构层的强度和填料的密实度应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且上下层结合应牢固稳定;伸缩缝的宽度和位置,板块材料铺设间隙大小,以及填缝的质量等应符合规范要求;面层整体图案和各类型的组合应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放样复核控制

在确定方案时应根据铺装广场的实际尺寸进行图上放样,确定方案中边角的方案调节问题及广场与园路交接处的过渡方案,然后再确定各种花岗石的数量及边角料规格、数量。

场地放样复核:施工单位按照广场设计图所绘的施工坐标方格网,将所有坐标点测设到场地上并打桩定点。然后以坐标桩点为准,根据广场设计图,在场地地面上放出场地的边线,主要地面设施的范围和挖方区、填方区之间的零点线。自检合格后报监理进行复核。

地形复核:督促施工单位对照广场竖向设计图,复核场地地形。各坐标点、挖制点的自然地坪标高数据,有缺漏的要在现场测量补上。

3场地平整与坡度质量控制措施

挖方与填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填方区的堆填顺序应当先深后浅、先分层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入夯实一层,直到设计的标高处。挖方过程中挖出的适宜栽植的肥沃土壤,要临时堆放在广场边,以后再填入种植地中。

场地平整与找坡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挖填方工程基本完成后,对挖填出的新地面进行整理。要铲平地面,使地面平整度变化限制在5cm内。根据各坐标桩标明的该点填挖高度数据和设计的坡度数据,对场地进行找坡,保证场地内各处地面都基本达到设计的坡度。

4土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土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根据设计要求,放宽一定尺寸进行开挖,碰到湿软土基,必须换填,压实仔细,按要求整出路拱,分批碾压,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边后中,先高后低,要求轮迹重叠,沿中心线方向进行,压路机压不倒部位,采用小型夯机纵横循环夯实,防止漏夯,碾压后,路拱不符合处及时耙开重新处理,有“弹簧”现象应返挖,晒干后填筑碾压,整形后土基平整度控制2cm内。

参考文献:

[1]蔡金君.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与思考[J].现代园艺,2013

[2]罗顺仁.现代城市住宅园林设计的趣味性追求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2

[3]米歇尔劳瑞.景观设计学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4]徐清.景观设计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5]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

第5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 交通安全

景观设计是高等级公路及城市道路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其自身的功能及效用。总体来说,栽植的植物有三大类功能:安全驾驶功能、美化功能和保护环境功能。

道路景观是指道路使用者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通行时,视野中的道路及环境四维空间形象,同时,它也包含路外人视觉中对道路及其环境配合的宏观印象。

影响道路景观构成的主要因素是道路性质与用路者的视觉特性。由于这些性质、特性不同,对景观设计、建筑尺度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论文主要从高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这两个角度来研究景观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设计原则。

1.高等级公路

路旁栽植设计

(一)视线引导及线形预告栽植

路旁栽植主要是提高行驶的安全性,其次是协调高等级公路的环境景观。驾驶人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辆及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车速高时,驾驶员注视前方的距离越远,从而导致视野变窄(驾驶人员的视野仅有40度左右),其主要集中力是观察视点较远路幅的线形变化状况以及道路的现行情况。为避免驾驶人员因判断错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必须要使驾驶人员能明白无误地了解其道路的线形。

解决视觉与线形的关系,其出发点在于研究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从驾驶人员的角度分析路线的立体线形设计是否顺适,是否容易产生判断错误或存在盲区。

因此路旁栽植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1)在曲线半径R=700m以下的小半径,凸型竖曲线顶部及平面线形的右转曲线段应在路旁栽植。

(2)在凸型竖曲线爬坡一侧有弯道时,为能预估曲线的弯曲程度,可在曲线内侧部位路旁栽植,其树高在3m以上。

(3)填方路段路肩处应进行栽植,并应根据曲线半径的大小及背景等条件考虑。树木的间距一般取1m-5m,树高应选1m-3m左右的中高树。

(二)适光栽植

由于高速公路上行车速度快,为使驾驶员能很快地看清路况,辨清路线,对路旁栽植有以下要求:

(1)为解决突然出入隧道时司机视力难以适应明暗突变的状况,在隧道进出口附近可密植。

(2)对低填方且大交通量的长辅道上,可以在主线与辅道之间植树,以达到遮光防止夜间眩目的目的;白天也可遮隔辅道和高速公路,达到保护沿途环境和保持视觉舒适性的效果。

(三)突出目标栽植

这种栽植主要是从驾驶员的心理或视线上的考虑,达到提示或引起驾驶员重视的目的。

(1)在单调地形延续不变的适当路段栽植。连续填方地段,应在坡顶、坡面种植1m-3m左右的树木;挖方地段,则宜在坡脚栽植不高于1.0m 的矮树及花木等,坡面只宜播种花草。这种栽植可以消除因景观单调使大脑易于产生的困倦和疲劳,还能起到突出目标的作用。

(2)在沿途景观、地形无甚变化及因长途驾驶难以判断所经地时,要在休息、服务、联络、进出口等设施构造物前适当里程处,栽植与沿途植被不同的树木。比如,在周围原是常绿针叶树的地方,宜栽阔叶树;在落叶处,则用常绿针叶树效果更好。

(四)防灾栽植

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有时会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如雷、电、风、雨、火的影响而发生交通事故,所以要在景观设计方面进行预防。

(1)选择防雷用的树木,要求成长快,能够很快发挥作用,分枝性好且枝叶密度大的,可采用30m以上的间隔进行栽植。

(2)在风大处,如海岸沿线、平原填方地带、隧道进出口和挖方地带的断开处,应进行防风栽植,海岸沿线,还应选择耐盐树种等。

中央分隔带的景观设计

中央分隔带植树的功能要求主要是遮蔽眩光、引导视线和协调景观。

(1)中央分隔带的植树间距以不小于中央分隔带的设计宽度为原则,一般为3m或<3m。

(2)进行栽植设计时,要考虑道路的结构、地区条件和土质特性、栽植后的维修管理等来决定栽植形式和树种等方面。

(3)树高要从司机驾驶车辆座位的平均高度考虑,以高出路面1.5m为准,并在考虑纵坡等条件的基础上,按高出地面1.5m-2.5m的范围变化。

(4)在直线平坡地带,树木应种在中央分隔带的中线上,当平曲线半径过小时,应将植物中线定在靠近曲线内侧车道的路缘带上,以保证其行车视线。

(5)在中央分隔带每2km的范围内设计一个开口,在接近开口端的6m范围内应停止栽树,保证视线不受阻。

(6)在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部分,应栽植1.5m以下高度的树木,以防止眩光,并引导视线。

(7)在中央分隔带植树,还要考虑选择对废气排放有抵抗能力、而且容易修剪、下枝生长缓慢的树种。

2.城市道路

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概念中,车速一般以40―60km/h作为界限,在此之上,街景要考虑车速影响,反之车速则不成为环境控制因素。换而言之,也就是将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作为线形景观设计的对象;商业街、居住区道路仍可根据一般街道美学概念处理环境及景观问题。

关于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景观问题可归纳为两个重点问题:

(1)线形设计要突破以往以交叉口作为节点的折线连接手法,要将道路自身作为几何线形设计的对象。

(2)道路两侧建筑也要有变化,宜高低有错,这样可以从天际看清楚建筑物的轮廓线,这种高低变化和必要的绿地配合形成一种虚实变化,会使环境充满时代气息。

为了美化街道,同时在盛夏可以为行人遮阳,应进行道路绿化设计。它包括人行道绿化、分车带绿化、基础绿带、防护绿带以及广场、停车场绿化和街头休息绿化等形式。城市道路绿化宽度宜为道路红线宽度的15%―30%,对游览性道路、滨河路及有特殊美化要求的道路可适当提高绿化比例。设计规则如下:

(1)在距交通信号灯、标志牌及其它交通设施的停车视距范围内,不应有树木枝叶遮挡;同时,绿化不应遮挡路灯照明。

(2)分隔带与人行道上的树的枝叶不得侵入道路限界。弯道内侧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种植高于最外侧机动车道路面标高1.2m的树木;弯道外侧应加密种植以诱导视线。快速路的中央分隔带上不宜种植乔木。植树的分隔带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5m。

(3)靠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宽度的要求,株距为4―10m。树池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不宜小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不宜小于1.2m×1.8m。

(4)广场绿化应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及功能进行设计。结合交通导流设施,可采用封闭式种植。对于休憩绿地可采用开敞式种植,并可相应布置建筑小品、坐椅、水池和林荫小道。对于交通广场.绿化必须服从交通组织的要求。不得妨碍驾驶员的视线,可用矮生常绿植物点缀交通岛。

(5)停车场绿化应有利于汽车集散、人车分隔、保障安全、不影响夜间照明。风景区停车场,应允分利用原有自然树木为车辆遮阳,因地制宜布置车位。

(6)改造旧路时,应注意保护现有绿化,尤其是现有树木。

参考文献:

[1] 杨晓光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叶一飞,杨少伟,高速公路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陈胜营,汪亚干,张剑飞,公路设计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4] 金仲秋,夏连学,公路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5] 张殿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6] 肖贵平,朱晓宁,交通安全工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第6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伦理尺度;责任设计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空间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那些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停止运营的工业厂房、矿山、采石场等“灰色斑块”改造的呼声日益高涨,后工业景观也逐步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新景观类型。尤其是在中山岐江公园改造成功之后,后工业景观在国内正式进入高峰时期。

现代设计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它突出了生态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质学等多方面理论交叉。后工业景观责任设计再次引起人类对现代工业科技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设计创新。

一、设计的伦理尺度与责任设计

(一)设计的伦理尺度。设计的伦理观念最初是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的意义不只是为满足眼前的功能、形式、目的服务的,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对设计的考虑,也必须包括对社会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内容。设计伦理是设计师综合考虑人、物和自然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为目标,主要体现为关怀理念和责任理念。[1] 因此,现代设计的伦理尺度主要包括设计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两个方面。

设计的人文价值突出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在人性化设计之中,人性化设计不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物质上的生理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2]诚如维克多・巴巴纳克所说: “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第三世界的人服务。”设计师不仅为一部分人服务,也要肩负社会责任感,为更多人服务。设计的生态价值性主要通过生态设计来表现,生态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关系,需要设计师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减少对于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设计的生态价值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设计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责任设计。负责任的设计简称为“责任设计”。为了理解责任设计的构成,我们需要重视设计本质的操作性定义,这样才能确认与这项艺术有关的责任。美国普雷斯顿・科维(Preston Covey)博士一直认同一个可行的和具有深刻见解的定义,这个定义认识到设计作为一项创新和创造性艺术的现实性和伦理性。正如科维的精辟论述:设计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内,将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活动”。[3]

手段、目的和约束条件是这个定义中的中心概念,它也确实将所有的设计和设计管理纳入到其范围之内。想想看,任何设计项目的成功都必须依赖于这三个因素。设计师必须知道要做什么(目的)、如何做(手段)和他们行动的限制(约束条件)。没有理解这三个因素就等于是设计项目本身的失败。鉴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设计、设计管理和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

二、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

后工业景观指在原先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现已废置的工业场地上,通过对自然要素和工业要素的保留、更新与再创造后,形成具有全新功能与含义的新景观类型。[4] 因此,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解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后工业景观设计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阶段,经济活动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生产力高度发展,而致使传统的工业在经济活动中比重不断下降,迫使大量的企业倒闭或区位迁移,产生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再利用再设计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对象――工业遗产资源。它共划分为三个等级序列:一是作为工业发展史上典型代表和物质遗存的工业遗产;二是历史价值略低于工业遗产但具有较大开发空间的工业遗迹;三是大量城市中所存在的具有少量或没有工业遗产的工业旧址。工业遗产资源作为一种可利用二次资源,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不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担,而且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因此,根据设计伦理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就可以具体表述为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

三、后工业景观的责任设计

通过对后工业景观设计伦理尺度的解读,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愿景是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因此,我们可认为,后工业景观的责任设计包括明确目标、正确行为以及行动方案等三个步骤。

(一)明确责任设计的目标。责任设计的首要关注点在设计目的上,即某个设计项目是否值得做。后工业景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场地的保留与更新,为工业衰退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出路,是符合责任设计的现实和伦理的要求。

设计师在考虑后工业景观设计时,需要明确树立四个目标:第一,保护好场地内有价值的工业遗产;第二,挖掘和彰显场地内的工业文化内涵;第三,改善和优化场地内生态环境;第四,充分发挥和利用场地材料、设施等,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只有确立了这四个目标,后工业景观设计才达到责任设计的目的,实现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价值。

(二)重视物质环境分析,自觉运用生态技术。如果设计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责任设计必须强调的就是正确的行为,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伦理尺度要求,我们的设计必须重视物质环境分析,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运用生态技术。

1. 重视对场地环境、工业设施以及废弃物等物质环境分析。景观设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后工业景观也摆脱不了这些真实世界的条件,如成本目标、资源的可用性、场地环境和技术问题等等物质环境,这些都是设计师不可回避的。

假定某个工业遗址改造存在许多限制,那么设计师首要的是重视对物质环境的深入分析。只有对场地环境、工业设施以及废弃物等等三者透彻地分析,才能有效地将其转化成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实现设计项目的成功。

2. 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和运用生态技术。生态学理论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对后工业景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后工业景观设计和实践中,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建破碎的生态系统等都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运用生态技术。譬如,将得到控制的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不仅可以提高抗洪能力也可以补充地下水源。又或者许多工业废弃地的环境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变化,已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而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地保护这种新的生态系统。

(三)空间结构重新整合,工业遗址资源再利用。后工业景观设计融合了生态学、现代艺术、技术美学等多门专业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因此,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应该采用有效的行动方案。

1.对场地的空间结构重新整合。一般性的工业废弃地的场地构成要素有工厂废弃的建筑物、废弃设施、荒废的道路系统以及一部分绿化设施等。对于工业废弃地的场地空间结构整合首先需要对景观进行合理分区,采用顺畅、便捷的交通路线把不同区域连接起来,并保持不同区域过渡的完整性。由于工业厂区原有的空间布局往往与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不同,场地整合就需要特别关注场地现状、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环境设计与保护等等。因此,要针对场地的改变依据于场地现有的景观进行分析,有效地挖掘出它的“工业景观”特点,同时针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定位,在工业废弃地的场内进行准确的空间整合。

如,波鸿城西公园地形总体上呈现“盆”形,设计师通过利用公园周边高起的路堤来围和形成公园的环形道路,并且巧妙结合步行道路、自行车道路台阶、坡道、桥等交通元素来形成不同高度的不同层次的连接。

2.对场地工业遗址资源再利用。原本作为工业生产使用的工业材料、生产设施、工业建筑等由于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要求而被荒废,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责任设计的始终,因此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尽最大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工业设施、建筑物循环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北京798艺术区原先是许多闲置厂房,由于这些厂房具有包豪斯建筑风格,因此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了新元素,赋予了新的功能,使得这些厂房逐渐成为了北京的都市文化地标。

设计伦理是设计师综合考虑人、物和自然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为目标,主要体现为关怀理念和责任理念。它对现代设计活动提出两个伦理尺度:设计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要求设计的目的、手段和约束条件等关键因素是三位一体的一种动态关系――责任设计的辩证关系。后工业景观责任设计再次引起人类对现代工业科技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赵伟军,杨剑.现代设计的伦理尺度与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艺术百家,2014,(2):229-230.

[2]杨先艺.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8.

第7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人性化

1 校园景观人性化解析

在环境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原则被普遍运用,也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主导理念。人性化需求在校园景观规划中逐渐被放大。一个科学的校园景观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兴趣、意志、群体等各个方面提供外环境,从而对学生的行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绿化。

校园景观中的植物具有美化环境、减低噪音、净化空气、修身养性、保护视力、调节气候、防风等功能。植物配置需要布局协调、以人为本、尊崇自然。植物的选择要多选择乡土树种,成活率高,减少养护费用。植物要统一于环境,从艺术构图原理上体现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感。另外,植物与建筑物、山、水、广场等其他景观要素相互呼应,软化、强调、标识营造校园美丽和谐的景观。

(2)道路分析。

1)车行。车行系统在规划设计中应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校园应有完整的行车主道,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同时,车辆在各区的亦可进入该区的各个建筑群,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系统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人行。景观步道应远离外部的环路,创造一个幽静安全的步行区域,亦与教学区、学院区与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

(3)环境设施。

校园中的环境设施具有功能性和观赏性,包括休闲设施、文体设施、灯具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与大学生们各种休闲、娱乐、学习活动密切相关,其舒适性体现在方方面面,若精心设计,则可以创造非常和谐的校园景观。

(4)铺装。

铺装需要关注的有两方面:其一是色彩,要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它是心灵的表现,能将设计者的情感涌入师生的心灵。色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感受。其二是质感,大空间要做的粗犷些,应该选用质地粗大厚实的材料,因为粗糙往往使人感到稳重、沉重;另外,在烈日下面,粗糙的铺装可以较好地吸收光线,不显得耀眼。小空间则应该采用较细小精细的材料,给人轻巧、精致的感觉。

(5)水景。

水景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可改善小气候,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空气湿度及负氧离子浓度,降低空气中的含尘量,使校园的空气更加新鲜湿润,同时,也可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水景有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两种,包括有瀑布、水景墙、喷泉以及静态水池又称镜池。需要注意的是静态水必须是活水,要有来源和出路,如果来源受到限制,则必须具备补水设施。适量的往水里投入一些灭藻药剂可以保持水质。

(6)雕塑及景观小品。

雕塑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雕塑的主题、立意和构思不仅要融入特定的校园文化,而且由于雕塑对艺术的浓缩性使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统领该地文化的内涵。景观小品的设计也可用来表达文化内涵。当今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不仅依靠大量的植物造景来满足绿化需要,更通过能体现校园特色的景观小品来进行提升。

(7)入口广场。

入口空间是通往校园各个空间场所的必经之地。因此,在空间组织上既要考虑空间的独立性,又要处理好与其他空间场所的关系,能够较好的组织人流与车流,还有视觉流线。

2 玉林师范学院校园景观规划分析

学校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多处存在着一些问题。校园整体上没有体现出大学该有的文化和艺术氛围,缺乏人性化的空间。

(1)入口设计。

植物配置上缺乏空间感,树木缺乏高度对比、杂乱、色调单一,草地没有设计感。缺乏环境设施和能象征学校历史文化的雕塑的设置。解决办法:在空间的处理上应合理配置乔、灌、藤、草本植物,树种高度应形成对比。草坪应根据学校的文化内涵设计出一些图案,提升入口处的艺术感。可在图书馆前设置符合校园文化的雕塑,另外在入口处适量设置一些标识牌,起到引导作用。

(2)校园大草地。

草地上平时会有一些学生在草地上看书,晒太阳,但草地只是空旷的原始模样,缺乏人工的因素。解决办法:从师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在草地上修建一个读书廊,如此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学习气氛。另外需要用青石板或者鹅卵石开辟一条小路,为那些抄近路的同学提供方便。草地上除了可以修建长廊外,还可增加一些亭子,同时也可以在草地上设置一个符合文化学习的雕塑,营造文化氛围。

(3)校园山坡。

校园山坡作为校园内的一个特色之处,山坡上种满了桃树,在三月份的时候桃花盛开,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但是山坡未经人工的雕琢,不仅显得荒乱,也未开辟其他用途。解决办法:作为校园的特色,桃树需保留,其余树种移除,地面密集铺满三叶草。在以桃树为主的前提下,适量种植修剪整齐的低矮的灌木,丰富空间层次。并且在山坡靠近人行道的外沿应种植一些树木起到外部与山坡的隔断作用,也可以为人行道的人起到遮阳的作用。山坡上应适量设置一些环境设施,如座椅或者凉亭,以供休息学习。另外,适当增加一些雕塑小品,不仅能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们并且陶冶情操,还能丰富景色。山坡并未开辟可供人行走的道路,但日积月累山坡已被行人走出了一条小路,需要做的就是在这条路的基础上修建出不管是在雨天还是晴天都可以行走的道路。除了这条路之外,在山坡上的各个景观节点处应该都有道路连通。

(4)校园主要人行道铺装。

校园人行的主要道路铺装用的是粉色等亮色瓷砖,不仅花纹乱,颜色与周围环境不融洽,而且在晴天天气炎热的时候,瓷砖反射太阳光,以致经过这条路的时候光线刺眼,并且由于此类瓷砖不吸热、温度高,不适宜行走。解决办法:将原来的瓷砖换成粗糙的铺装材质如青石砖,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太阳光的反射对人的影响。在道路比较宽阔的路面,可选用与青石砖颜色不同的灰色系的材质,拼成花纹,提升美感。

3 结语

校园不只是为师生们提供一个受教育、知识交流的场所,根本目的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适宜的环境设计能够展现校园的文化底蕴,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优雅环境的心旷神怡,激发对知识的热情和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人性化的校园景观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受到关注。现代高校景观设计应注重浓厚的人文气息结合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在校师生创造一个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贾德华,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2006,3(1):144151.

第8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ty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and goal for future city,the road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s should also be consistent with a number of eco-design principles. The core idea is to use the landscape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oad environment,thus forming a path of ecological services city.

关键词:设计原则;连续性;景观和绿化;环保功能

Key words: design principles;continuity;landscape and green;eco-friendly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03-01

1道路生态设计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从生态位原理的角度看,每个城市所在地域都有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生态因子组合和生态条件,这就造成各个地域生态位的差异,形成了纷繁多元的生态世界。应从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立地等条件。根据本地域实际的生态情况,选择有利于本地域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自然是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合理的设计应与自然相结合而不是相抗衡。

1.2 延续性原则景观生态设计思想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博物馆,要把各种文化沉淀汇合,利用各种传统符号的拷贝,隐射历史的机理。要尊重城市过去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保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作为城市形象的窗口的城市道路景观因此也应该尊重延续性原则。

1.3 整体设计原则城市道路只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本身并非一个完整的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休戚相关,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作用而存在发展。因此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应该将道路放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通盘考虑,考虑生态的连贯性保存和恢复生态系统。

1.4 以人为本原则道路是人类为满足自己活动需要而建筑的。“人性化”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通过改善车辆性能、提高道路平整度和道路绿化系统的生态效益,来减缓机动车交通给人的生理健康带来的环境污染,并体现“以人为本”关爱人的心理健康。远、近期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城市道路生态设计应既有远期目标,又有近期目标,做到近远期相结合。在对城市道路近期改造完善的同时还应对未来的城市道路建设做出远期规划目标。

2生态道路的视觉连续性

城市道路的线形实际上是三维空间曲线,平面上是由直线、缓和曲线及圆形曲线组成,纵面上是由上、下直坡和竖曲线构成,如果引入运动的“时间”概念,也可以称为“四维空间”。因此路线的空间曲线要符合实际的空间地理,同时要考虑到道路空间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顺势而为,线性连贯,平滑平顺,使得司乘人员感到线形流畅、清晰、行驶舒适安全,满足视觉上连续性与通透性,提高他们的警惕性与兴奋性。道路线形还应尽可能与周边环境相吻合,几何设计时平、纵、横各要求应很好配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跳跃等缺陷。

路线的直线、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指标运用要灵活,在保证达到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做到线性均衡、连续,使得道路行驶具有可预见性。在路线设计中掌握平、纵指标,重视道路自身的线性设计、道路线形与结构物协调设计和道路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充分优化平、纵组合,使其流畅连续。

3生态设计的景观和绿化互动

3.1 与景观的协调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本身就已经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体现着建筑的美与和谐。而城市道路作为一种空间构造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基本要求,又要达到再造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中通过道路起伏、植被高低的变化引导视线,构造景观的节奏感。为此,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开拓路外景观,尽量利用路前、路旁有趣而多样的景致,并有计划地提供一些视轴、视点和诱导视线的景物。

城市道路两侧人文景观不尽相同,因此不能作为一个景观单元设计时,应将它划分成几个独立的路段单元,每个独立的路段单元具有其特色,但是又要与道路整体风格互相呼应。主要构造物的设计也应仔细考虑其造型要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包括挡土墙、防噪声设施、桥梁等。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对道路沿线主体建筑风格、路线要素的尺寸、主要转弯点的位置以及景观的装饰和绿化栽植的充实,都应在野外测量工作之前拟定,并将其记入测量工作任务单上。同时,要根据地形图,航测照片,技术、经济评估资料及实地踏勘资料,定出建筑小区的理想界限和所要设计的内容。在每个建筑小区内应有主导建筑,建筑小区的长度,应根据设计车速和公路的等级选定,一般与正常车速在3~5min内所走的距离相一致。在进行勘测工作时,应明确每个建筑小区和路线各要素的风格。每个建筑小区应有总的背景(可利用绿化方法建立)和主导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应考虑施工中包括侧向取土坑、垃圾和废料堆场以及水工结构物等景观造型措施要相互协调,并注意保护沿线的环境,花草种植应符合通视、导向、协调和绿化四项景观基本要求。

3.2 设计与绿化协调在现代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过多的人工构筑物和单调雷同的道路设计,往往使得城市道路景观枯燥而缺乏亲和力,特别是车辆拥挤的主干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区域,噪音、废气等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人居生态的平衡。其中部分原因是有些建设项目人们往往只看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视了它作为大地景观的有机构成之一的属性。

绿化不仅是美化道路的重要手段,更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之一。应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来吸收有害物质,净化空气,防减噪声,调节气候,遮阳,降温,从而改善城市环境。行道树木的栽植不仅给道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还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因此,现在我们往往以大量植树、栽花、种草为手段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4生态与环保功能的协调

道路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交通振动三个主要方面。道路交通噪声是由通过道路的汽车群发生,并传播到道路沿线的随机噪声,其特点是大小不规则,且变动幅度大。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车辆结构、改善行驶状态、控制交通量等。汽车是大气污染的移动发生源。为减少汽车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控制发生源,一是优化交通工程设计,利用交通控制系统保持交通流的畅通,通过交通规则改善行驶状态;二是改善道路断面分布尺寸,确保环境设施带、绿化带等缓冲区域;三是改善道路结构,减少扬尘。

参考文献:

第9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色生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住宅小区绿化已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对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住宅小区的绿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得到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好绿化的规划设计。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文化、科学的基础上,摒弃落后的环境,重点关注生态环境设计及景观设计,才能使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有个新面貌。

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指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对室外环境景观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它的主要对象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美学、历史学及等各方面内容。生态园林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可以美化住宅小区,让住宅居民生活在愉悦的自然景观下,为他们提供调养身心,休闲娱乐的好环境,二是通过光合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净化空气;三是调控自然风,植物可以影响气流的速度和方向,起到调控自然风的作用。通过生态景观设计既可以引导自然风进入住宅小区内部,促进住宅小区通风,也可以防止寒风和强风对住宅小区内外环境的不利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发展性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会根据气候、时间以及时代的不同不断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景物的不同和具体的空间布局转换不同。所以在设计时,既要把景观对象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与传统的延续,同时又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充分考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未来生活影响。

2、综合性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且相互作用渗透的综合体,它包含自然景观和人义景观两大系统,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综合性特点。 它不仅要研究各个组成因素,更重要的是将其综合为统一的整体,研究各组成因素与它们的相互组合关系。

3、手法的多样性

由于景观本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们所呈现的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是设计者当地景观的构成和特点,运用当地的材料和方法,并结合时代气息的材料和技术而所做的设计。

三、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探讨

根据生态园林原理,在满足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应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中的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还要懂得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当这种认识与生态园林美学有机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地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生态园林的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者必须十分重视并且牢牢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住宅小区的绿化规划设计中创造丰富多彩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园林规划设计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1、重视植物配置

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住宅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住宅小区的气候环境,满足居住功能要求,还能起到美化环境,满足居民游览休憩需求。住宅小区绿化时的植物配置,还应以生态园林的理念为依据,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按照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以利于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

住宅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大部分绿地都分布在住宅楼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狭长空间的感觉较强。园林设计者可以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其空间处理可分为:适合于上层栽种的植物,如银杏、腊梅、泡桐、刺槐等;适合于中层栽种的植物,如天目琼花、金银木、棣棠;适合于下层栽种的,如紫薇、榆叶梅、牡丹等。

(2)线条处理

由于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较多,植物配置时可巧妙地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和林冠线的起伏变化,使平行线条中融入优美的曲线。例如: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的特点(如金钟花、迎春、棣棠等)进行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线;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龙柏、桧柏等)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的曲线配置植物。

(3)季相变化

使之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规律同步,呈现出春天繁花似锦、夏季绿荫暗香、秋时霜叶似火、冬日翠绿常青的生动景象。如春以樱花为主,辅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辅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辅以两株柿子树或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穿插红瑞木。整体来说,四季园内以云杉与大叶黄杨互相帮衬,辅以富含季节特色的树木花卉,如此配置,既满足了景观设计要求,四季皆有佳景、景景皆光鲜,又紧扣四季主题,温馨又舒心。

2、广场的设计

从功能出发,将健身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林荫树阵广场、国际象棋图案铺装及景观小品、螺旋形铺装广场、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镜等景观要素,遵循动静分离、分区明确、适度围合、边界开敞的原则合理布局。运动空间开阔平坦、无障碍物;儿童活动区铺装图案柔和流畅、铺装形式新颖、色彩丰富、设备及材质安全舒适;树阵广场以极富动感的一组倾斜平行线为构图背景,树阵下灵活分布仿树桩桌凳,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空间。汀步石与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区空间连接为一体,动静分区相隔却相见,创造轻松、休闲的感觉。

3、生态景观的设计采用节水技术

水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基于此,在气候和养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置戏水池,保证水质清洁,水深不宜超过35~40 cm。为防止摔跤,湿滑区域的边界处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时还应设置座位,以便成人监督儿童玩水。在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景观的设计和维护注重采用节水措施和技术。草和灌木对水的需求相对较大, 产生的生态效应却相对较小,因此,在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中,提倡尽量减少对大面积草坪的使用。在景观维护中,提倡通过高效率滴灌系统将经过计算的水量直接送入植物根部。这样可以减少50%-70%的用水量,草地上最好采用小容量、小角度的洒水喷头,对草、灌木应该分别供水,对每种植物的供水间隔宜适当加长,以促进植物根部扎向土壤深部,要避免在干旱期施肥或剪枝,因为这样会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对水的需求。另外,可以采用经过净化处理的中水,作为景观植物的灌溉用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充分利用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核心,要充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的建筑居住环境模式,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对于住宅小区及其环境设计,在构思中,要将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两者有机的结合,求得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陆娟:《论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出路》,《艺术百家》, 2007年01期

汪建平 王志成:《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办法探索》,《园林工程》, 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