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干预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7.0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7-0107-02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重大影响,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心理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到病情康复[1],甚至出现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2]。因此,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方式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笔者所在科对7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减轻了患者的不良情绪,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8月-2017年3月来笔者所在科就诊被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4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40例患者以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中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45~72岁,平均(58.4±5.4)岁,病程3~13年,平均(8.4±1.1)年。观察组中患者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49~70岁,平均(59.5±5.2)岁,病程2~15年,平均(8.7±1.2)年。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病情监测、生活指导、饮食干预、用药指导、并发症预防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为:(1)心理问题分析。患者在入院后,立刻指定经验丰富的护士与患者交流沟通,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患者是否存在焦躁、易怒、抑郁、烦闷、绝望等心理问题,并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结合病情、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信仰、人生阅历、社会阶层、性格等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2)放松训练。护理人员给患者开展放松训练,促进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减轻。如: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保持呼吸节拍的均匀,每次10 min左右,护士巡房时叮嘱患者要经常做呼吸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放松情绪,也促进肺活量的增大,提高血氧浓度。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询问患者的喜好后可通过音乐疗法、休闲活动等方式来开展放松训练,使患者保持放松的情绪。(3)生活起居护理。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作息、饮食、营养等,在日常护理服务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早发现患者的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并给予心理咨询。例如:针对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其对周边的事物失去兴趣,变得漠不关心,也无法从过去开心的事情中感受到开心,对此,护理人员耐心鼓励患者倾诉,给患者提供相关心理发泄方法,将心理指导、情绪发泄、情感支持等方式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过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饮食、营养等让患者感受到生活的热情,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4)家庭支持护理。除开展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让家属认识到心理问题对于病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系统给家属培训如何给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如何通过家庭支持、亲情关怀等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例如:家属多与患者讲解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并询问一些意见等,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还有很大作用,使其重燃自信心。又如:患者病情稳定可下床活动、户外活动后,经常带领患者参加一些户外休闲活动,增强其自信心,满足患者的社会交往需求。(5)构建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家庭是冠心病患者的重要生活环境,家人的言行态度等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冠心病病程长、医疗费用高,不少家庭不堪重负,从而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不满等情绪,这又会导致家属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对此,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要求家属多关心患者,指导家属如何关心患者,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7 d后的心理状态(运用SAS、SDS量表进行焦虑、抑郁程度的评估,得分越高的表明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于患者出院前评估,设有20个条目,采用1~5分记分制,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越高)、生活质量(在患者出院前利用笔者所在科自制的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估,分成生理生活质量、心理生活质量、社会生活质量三个方面,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7 d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4±6.7)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3±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9,P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在生理生活质量、心理生活质量、社会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患者均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指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性疾病,病程较长,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3]。而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又与冠心病的发生、进展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病情的发生和进展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进一步影响到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导致病情的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到患者的康复[4-5]。因此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还需重视对患者心理的护理,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促使患者得到身心全方位的治疗护理,预防心理问题带来的治疗效果差、反复发作问题。
【关键词】 脐带绕颈; 干预; 心理教育; 生活方式干预
脐带绕颈是孕期常见现象,有诸多的弊端,是引起胎儿心率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和羊水混浊等征像的主要原因,产时可造成产程延长、停滞, 常需阴道助产或剖宫产。多数绕颈1周,少数绕颈2周,3周以上的很少见。绝大多数胎儿不表现任何异常,但是脐带绕颈也是严重威胁患儿的重要因素, 如赵桂英等[1] 认为,脐带绕颈是严重威胁患儿的重要因素, 因为发现所调查的智力低下患儿的影响因素中,有的仅有脐带绕颈唯一一个因素。本研究从实际出发,旨在探讨心理及生活方式指导对改善脐带绕颈的作用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1月来在本院行产前检查的单活胎、胎儿颈部有脐带绕颈1~2周,孕周23~32周(剔除双胎及多胎),共120名,年龄20~39岁。其中脐带绕颈1周112例,占93.3%,脐带绕颈2周8例,占6.7%。
1.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首先统一进行心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抑郁焦虑及激烈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仅定期产检,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和生活方式转变干预。所有参与对象分娩前进行彩超复查。
1.3 判断标准 脐带绕颈改善成功标准:脐带绕颈1周者分娩之前彩超显示无脐带绕颈现象,脐带绕颈2周者分娩前彩超显示脐带绕颈1周或者无脐带绕颈。
1.4 干预方法 首先对于干预组孕妇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问题给予疏导,通过这些措施来缓解其压力,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母儿的影响,每2周进行1次。同时还要求改变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瞩所有参与对象她们动作缓慢轻柔,改变时都花比平时多1倍的时间来完成,特别是睡觉翻身时一定要缓慢翻身,平时进行适量户外活动,选择动作柔和的项目,如散步、游泳、准妈妈体操等,也应避免过于喧闹的运动环境。适当休息,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避免过于劳累。在进行胎教时要选择曲调优美的乐曲,节奏不宜过强,声音不要过大,时间不能过长,次数适当。心理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坚持至分娩以前。
3 讨论
脐带的一端连接在胎盘上,位置固定,另一端连接胎儿并可随胎儿游动, 发生脐带绕颈的原因很多,除了脐带过长的因素外[2], 还有胎动的因素,妇女从妊娠到分娩要经历一系列巨大的生理变化, 并带来心理状态的改变, 使其失衡, 产生情绪波动,当母亲情绪不安或者发生抑郁焦虑情绪时,胎动次数较平常多几倍,而胎动过频会造成胎儿脐带绕颈[3]。
现代女性承担着社会及家庭双重责任,丈夫如果不能够倾诉和依靠,情绪难免受到影响,心理容易失衡,会影响到胎儿和胎动,与丈夫经常争执的孕妇脐带绕颈的几率增加。
年龄偏低的孕妇发生脐带绕颈的较多,是由于意外怀孕的比较多,对于孩子的突然出现没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比如心理上、经济上的准备。生活角色的突然转变导致情绪的改变比较大。
而收入高的孕妇可能是因为收入高的孕妇工作和社会压力也比较大,情绪波动大,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改变,易导致胎儿胎动频繁,以至脐带绕颈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所以对于计划怀孕或者孕早中期的孕妇重视妊娠期孕妇情绪改变导致的不良影响,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孕妇身心健康水平,同时建议丈夫多陪伴妻子,给妻子安全感,以最轻松的心境迎接宝宝的诞生。
本研究同时也发现,脐带绕颈孕妇中,快节奏生活者占大多数,现代很多能干的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非常麻利,做事情动作很快,有可能是因为动作过快造成脐带在宫内缠绕而导致脐带绕颈,要想宫内松解缠绕的脐带,唯一依靠的就是胎动。学会“慢生活”正是改变这类女性的生活方式,缓慢翻身动作能促使胎儿翻身,同时慢生活也有效避免对胎儿的过度刺激,导致脐带绕颈的现象得到改善。同时,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也能够使孕妇急躁和焦虑的情绪得到改善,两者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脐带绕颈具有多变性[4],它可以自行解脱,也会重复缠绕,尚需要大样本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脐带绕颈的现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医务人员不仅重视孕妇常规产前检查和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检查,对孕产妇心理健康情况及生活方式的指导也纳入孕期保健的主要部分,本研究提出的干预方法简单、有效、对孕妇没有侵入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一定程度降低脐带绕颈的发生率,提高优生率和围产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赵桂英, 程亚颖, 战晓凤,等. 儿童智力低下与地域、胎次、生产方式等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23(30): 4284-4285.
[2] 朱玲娇,王爱珍. 脐带绕颈的原因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1): 68-69.
[3]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93.
【关键词】预防性;心理干预;突发事件
在人类的正常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和无法抗拒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天灾人祸,在没有任何心理防备的情况下面对一些严重的暴发性事件人们往往会由于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产生不同的意识和行为。适度的应激反应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正性的影响,而过度的刺激则会使人们出现紧张、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的情绪,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尤其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增多,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热点的社会话题。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指的是在没有提前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确、作用范围广且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类事件。从突发事件的分类方面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种:⑴由于自然因素所导致的自然灾害事件或公共卫生事件;⑵由于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事件;⑶由于政治因素所引起的暴力事件或灾难性事件;⑷生化恐怖事件;⑸由于国家之间的利益所导致的武装冲突事件。
2 突发事件的影响
突发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缺乏预知性,这也就说明了此类情况的发生没有具体的防范措施;二是广泛性,此类事件往往作用于广泛的社会群体,属于一种社会性的应激源,但是此类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负面的影响[ 1 ]。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会根据刺激类型和程度的不同而做出适应性反应,因此无论是哪个类型的突发事件,都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冲击力,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状态失常,且多为负面影响,情绪多为紧张、恐惧、焦虑、悲观以及绝望等,表现为惊慌失措、束手无策、精神崩溃、思维混乱等。
3 预防性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干预措施是一种有效的帮助人们强化心理应激能力的干预行为,在国外被称之为危机干预,指的是在发生突发事件的各个时期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指导工作,最终目的是帮助当事人树立正确、良好的心理观念,走出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建立新生活。总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3.1 突发事件前的干预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即确立好良好的干预措施,首先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让人们了解自身在社会秩序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当做出的举措,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的做出正确的反应。同时应当建立起健全的社会心理预警系统,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群众的社会心理做出预测,同时管理层能够迅速的做出正确决策。社会心理预警系统能够帮助各个部门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状况做出观测,对民众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状态和行为做出有效预测并迅速反馈给决策层[2]。在平时应当建立突发事件模拟训练,让人们能够在真正发生灾难时有条不紊的应对,要求在演练中多数群众能够有效的掌握预案内容,同时根据群众的反馈对整个训练程序作出更加合理化的调整。
3.2 突发事件中的干预 在发生灾难时人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死难者的身上,对于不幸遇难的人们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和同情,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那些在灾难中幸存、生还的人们,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饱受创伤,更应当给予合理有效的心理指导。此外亲人不幸遇难的家属、亲眼目睹死亡的救援人员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样应当给予关注[3]。对于以上这些人群,不应当仅仅是给予金钱或物质方面的援助,同时也应当通过增强交流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抚慰他们受创的心灵,避免在不良的心理影响下走入极端,应当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价值观,向着更好的明天前进。
3.3 突发事件后的干预 增强社会支持力度,对受灾群体和救援人员都应当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关怀,而这其中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因素是最重要的。鼓励亲戚、朋友多对受灾群体给予关怀,同时心理辅导人员积极介入,通过各个渠道的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也是改善受灾者心理压力的重要突破口[4]。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的建立心理疏导通道,确保24h心理咨询热线的开通,提供心理医生在线或现场指导服务,为灾后人群提供有效的心理指导。
4 讨论
在突发事件的急救护理中心理干预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经成为了急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突发性重大灾难的重视,对于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干预的深化工作已经提上议程[5]。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建立了区域性的心理干预网络,和国外先进成熟的管理队伍相比仍存在不足,但已经表现出了我国在此类事件中的重视程度。因此应当积极做好各人群突发事件中的预防性心理干预,有效的改善受灾人群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羊晓丽.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院前急救中的焦虑情绪分析及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 2007, 14( 4) : 87- 88
[2]李红梅. 院前急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与护理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 2004, 25( 21) : 145- 146
[3]郑利伟,成蔡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心理应对的定性调查与分析[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2(2):25.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b)-0111-03
手术治疗是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麻醉前患者由于对手术、麻醉有关问题认知不足,一般处于焦虑与抑郁状态,不利于患者康复[1]。非全身麻醉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在术前更为严重,这些不良情绪常为导致各类疾病的原因,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和康复[2]。因此,应对麻醉手术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减少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应激反应,使患者更愿意接受麻醉及手术。本研究对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40例不同麻醉方式的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激励式心理干预,通过比较发现此方式使非全身麻醉患者在术前更能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迎接手术,减少了术前不良情绪干扰,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择期手术患者240例,其中,男122例,女118例,年龄32~71岁,平均(50.32±2.20)岁,采用局麻手术(局麻组)、腰硬麻手术(腰硬麻组)、全麻手术(全麻组)各80例,患者均能配合治疗,无精神障碍。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 d护士初次访视时测量血压、心率,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由访视护士记录结果存档,根据患者麻醉方式不同,实行相应的激励式心理干预内容,于患者入手术室后再次填写SAS、SDS量表,收集患者麻醉开始前及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平均值,比较三组患者数据。
1.2.2 心理干预方法
1.2.2.1 局麻组 局麻是在患者保持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注射局部麻醉药使躯体某一部分神经暂时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3]。针对局麻患者笔者在术前访视中主要运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的心理干预措施,了解患者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及安慰,通过示范法使患者了解手术的过程,增加患者心理控制感。进入手术室后,帮助患者将手术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当每一阶段的手术完成后,及时告知患者,就像上阶梯一样,一步一步去做,每完成一步可以让患者进行自我奖励,直到最后手术完成[4]。
1.2.2.2 腰硬麻组 由于此组患者对麻醉知识缺乏,大多数患者存在术前焦虑、抑郁,并在进入手术室至手术开始前达到高峰。笔者在术前访视运用信任激励为主的心理干预措施,重点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麻醉知识,入手术室后,运用预防法的心理技巧,鼓励监督患者努力克制不良情绪反应,教会患者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按一定顺序逐步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群,手术过程中及时告知患者手术进行的程度,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行为,不断激励患者,增加患者信心[5]。
1.2.2.3 全麻组 全麻患者常因担心麻醉后遗症的问题而出现失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士在术前访视时运用目标激励及榜样激励的心理干预措施,让患者与顺利完成全麻手术的患者交流、沟通,指导患者了解麻醉的经过、麻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感受,进入手术室后,教会患者采用催眠技术中的语言暗示法进行自我放松[6]。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在SAS、SDS评分和收缩压方面,干预后有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全麻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改善均差于局麻组和腰硬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心率方面,干预后均有所降低,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组间心率及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和麻醉作为一种应激源,不同程度地在患者中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评价过程,如当人们接触到外界的有害物、威胁物或是具有挑战性的人或事时心理出现的应激反应[7]。此时人们心理已经认知到其危害着个体生存和地位,进而产生生理反应、心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的变化。临床中会出现下列临床表现,如心烦意乱、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反应和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有学者提出,心理活动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往往又最容易被忽略,如今普遍认为心理状态影响患者血压[8]。很多患者害怕陌生的手术室环境,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这些因素会成为一种应激源,最终引发患者的呼吸急促、精神紧张、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同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在紧张、恐惧的心理活动下可被激活,导致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从而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患者如果出现了以上反应,有可能引起感染的敏感性增加以及切口愈合减慢,不但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还有可能因影响到手术和麻醉等医疗过程的顺利实施,从而导致治疗失败[9-10]。
心理防御方式(defense mechanism),又译为“防卫机制”、“潜意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3]。它不仅能反映个体的个性特征,而且客观地存在于人一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之中。借助于它, 自我可以摆脱内心冲突所导致的不快和焦虑, 以维护健康和自尊, 他们具有重要的适应性功能。如果能够灵活、适度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 可以有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和人格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心理上也处在比较叛逆的阶段,又承受很多的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所以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防御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将有利于对自我效能感低者的认识与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从而由此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其健全的人格素养、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某初中一年级和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问卷有效率86.3%。
1.2 研究工具
1.2.1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 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GSES只有一个维度。GSES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自我效能感越高。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
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经相关试验分析,中文版GSES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间隔10天左右重测信度r=0.83(p
1.2.2 防御方式问卷(DSQ)
防御方式问卷(DSQ)是由M.Bond(加拿大)于1983年编制的一种自评问卷。分别于1986年和1989年两次修订。本测验应用范围颇广,适用于各种职业、文化阶层及年龄段的正常人或各类精神病人。包括青少年病人、老年病人和神经症病人。
防御方式问卷与以往了解防御机制的方法(如会谈和自传分析)相比,能比较全面、准确、迅速地收集完整个体防御机制资料,并以此作为一个连续的心理社会成熟程度指标,用于研究正常人及各种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患者的防御行为。为临床心理学诊断、治疗以及病理心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5]
DSQ共包括88个项目,包括比较广泛的防御行为:即从成熟的直到不成熟的。每个项目均采用1一9的九级评定方法,较为细致。1~9不同等级评分,分别代表被试对条目赞同或反对程度。由评定者自己体会,是否赞同条目对自己行为的描述,对此无硬性规定。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应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
2.1 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防御方式的关系分析
表1、表2、表3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与不成熟防御方式中的幻想、分裂、退缩,成熟防御方式中的升华,中间防御方式中的理想化、伴无能之全能、否认等因子相关显著。其中与分裂、升华、理想化、伴无能之全能、否认成正相关;与幻想和退缩成负相关。
2.2 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防御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分别以不成熟、成熟和中间防御机制各维度为自变量,采用stepwise方法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表4、5、6。
表4结果显示: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幻想和分裂相关最密切,即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的因子是幻想和分裂。
表5结果显示: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成熟防御机制中的升华相关最密切,即在成熟防御机制中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的因子是升华。
表6结果显示: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的否认相关最密切,即在中间型防御机制中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的因子是否认。
3.讨论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做线行回归的结果显示:幻想和分裂与自我效能感相关密切。幻想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低,这表明自我效能感低者有逃避现实的倾向,用幻想得到替代性满足。阿科夫在关于幻想这种防御机制的讨论中就曾提到:作为防御机制,我们的幻想生活,给我们提供了逃脱危险、威胁和现实世界烦恼的策略,在幻想中,我们能过满足我们所谓满足的需要,达到我们未曾实现的目标,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为另一种性格的人,把世界想象为根本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分裂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这似乎是表明要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多采用分裂的防御方式。但是分裂分裂是一种自骗性防御机制,意味着人格的不整合,例如边缘性人格者就多采用分裂的防御机制,所以过多的采用分裂防御机制可能会引起人格障碍,所以使用要慎重。
1 心理干预方法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情绪调节,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
1.1心理疏导 要解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对病人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关心体贴、认真负责、有爱心和同情心、耐心、细心,从点滴做起,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高其满意度。详细讲解胃镜检查的相关知识,在检查中如何放松,怎样配合医生。让病人观看整个操作过程,并和已查患者进行心得交流,病人及家属在获得相关知识后做正确判断和选择,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让病人愉快地接受检查,顺利地完成检查任务,对检查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因为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对检查仪器及操作过程不了解,产生恐惧和孤独感,加上对操作者的不信任。
因此医护人员主动作自我介绍,让病人及家属了解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并告诉病人用过麻药后咽喉部不适感会减轻,如有恶心时作深呼吸就能减轻不适。
1.2情绪调节 术前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对患者所顾虑和担心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答。术中对病人说些安慰性的语言,如“查到什么部位有无异常。让患者看显示屏,检查马上就结束等”既能分散患者注意力,又能增强其意志和耐心,使病人有信心和耐力配合整个检查过程。
1.3术后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既想早点知道结果,又担心结果异常,医护人员应安慰好患者休息,做好耐心而详细的解释工作,告诉患者要等咽喉部无不适感后才能进食,若有不适或疼痛或出现声音嘶哑,告诉患者不要紧张,短时内会有好转,可用淡盐水含漱或用含片帮助缓解不适。在休息室多休息无不适后方能离开。
【关键词】 腺苷 心内直视手术 腺苷预处理 心肌保护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yocardi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adenosine pre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cardial surgery unde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non-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or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four groups (n=15 in each group). Group A: adenosine was intravenously injected from jugular vein. Group B: adenosine was put in St.Thomas cardioplegic solution. Group C: adenosine was infused from jugular vein and put in cardioplegic solution. Group D: control group. Oth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the same. The level of plasma cardiac troponin T (cTnT)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were measured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before ECC,30 minutes after the aorta clamping,15 minutes after the aorta declamping and 24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level of plasma cTnT and MD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ll groups, however, it was notably lower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than which in group D (P<0.05). At the stage 24h after operation, the expression of plasma cTnT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C (P<0.05). CONCLUSION Adenosine precondition can imitate the effect of myocardial preservation like ischemic precondi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 cardiac operation under ECC. All adenosine precondition methods used here can protect myocardium from myocardi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e. So we can select the method flexibly which is the best for cases.
Key words: Adenosine;Open heart operation;Adenosine preconditioning;Myocardial preservation
实践中认识到,损伤性应激过程本身毕竟是一种创伤,如缺血预处理(IPC)时间太短不足以诱发保护机制,而IPC时间过长,则在其过程中的缺氧与代谢废物积聚、能量消耗和再灌注引起的过氧化等,都有一定的细胞损害作用[1]。在IPC作用机制的不同学说中,内源性腺苷介导的心肌保护作用最受重视。为此,我们比较了不同腺苷预处理方法对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分组 选择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进行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内直视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及瓣膜病患者60例,术前心功能Ⅱ-Ⅲ级,男36例,女24例,随机分为静脉腺苷组(A组)、停跳液腺苷组(B组)、静脉腺苷+停跳液腺苷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15例。各组男、女比,非紫绀型CHD、二尖瓣置换(MVR)、主动脉置换(AVR)比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静吸复合麻醉、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进口膜肺。A组通过颈内静脉插管直接输注腺苷到靠近右心房的上腔静脉,以保证心脏局部有较高的浓度,滴速为50~150 μg/(kg·min),总量1.5 g/kg,滴注完5 min后开始转流;B组采用 St.ThomasⅡ停跳液+1 mmol/L腺苷,主动脉阻断后由主动脉根部灌注15~20 ml/kg;C组为A、B组中两种方法结合;D组直接灌注冷St.ThomasⅡ停跳液。
1.3 检测指标 分别于ECC前、升主动脉(AAO)阻断30 min、心脏复跳15 min、术后24 h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丙二醛(MDA)。cTnT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MDA用TBA比色法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 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四组患者均由同组手术医生、灌注师、麻醉医生完成。各组患者年龄、体重、AAO阻断时间、ECC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术后心脏复跳及辅助循环情况 心内操作完成恢复心脏血供后,心脏自动复跳A组12例、B组10例、C组10例、D组6例,A组、B组和C组较D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辅助循环D组8例、A组4例,B组3例、C组3例。
2.3 cTnT比较 ECC前和阻断30 min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灌注15 min,A组、B组、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A组、B组、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
2.4 MDA比较 ECC前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阻断30 min、再灌注15 min、术后24 h,A组、B组、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腺苷全称腺嘌呤核苷,是由腺嘌呤和戊糖结合而成,腺苷既是腺嘌呤核苷酸的前体又是其代谢产物,腺苷受体属特异性嘌呤能受体。目前至少有4种,即A1、A2A、A2B及A3受体,其中以A1、A2A、A3受体与心脏关系最密切[2]。A1受体分布在心肌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A2A受于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和血小板中[1];A3受体存在于心脏组织中,可能在心肌和心脏的血管内皮细胞上[3]。表1 四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表2 四组各时点cTnT、MDA检测值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比*P<0.05,**P<0.01;与C组比较#P<0.05
蛋白下调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刺激ATP敏感性K+通道开放。可使胞内K+外流,导致心肌细胞膜超极化,减少钙内流[4]。另外,A1受体还参与心肌IPC的触发过程[5]。用腺苷或A1受体激动剂代替缺血预处理(诱导预处理效应的短暂缺血)也可激活预处理双时相保护效应的信号传递级联反应,调动内源性防御机制,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6]。A2A受体的功能:A2A受体兴奋后,通过激活性G蛋白可增强腺苷酸环化酶活性[7]。导致血管扩张,抑制中性粒细胞(PMN)对心肌和冠脉内皮细胞的毒性损伤。已知在再灌注期间PMN粘附内皮细胞是心肌损伤性炎性反应的始动环节,抑制其就可减轻再灌注损伤[8]。A3受体的功能:与A1受体相似,也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刺激蛋白激酶C转位。初步研究发现,A3受体激动剂具有抑制PMN粘附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上的作用[9]。近年研究证实,A3受体也参与心肌预处理触发过程。A3受体激动剂预处理能增强低温停跳液的心肌保护效果,进一步改善缺血后心功能[10]。
cTnT是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的成分之一,它与骨骼肌的TnT源于不同的基因编码,有不同的蛋白质结构,因此有高度的免疫特异性。 由于cTnT的高度心肌特异性、高敏感度、具有诊断的早期性及很宽的诊断窗口期,它已被认为是一种接近理想和全能的标志物。MDA的高低则提示了脂质过氧化的程度、内源性抗氧化的能力。
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各种腺苷预处理方法均获得了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提示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可以根据客观条件灵活实施不同的腺苷预处理方法。我们在本研究中还发现腺苷停跳液组与静脉腺苷结合腺苷停跳液组cTnT值在术后24 h有显著性差异,是否为剂量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Suzuki K,Miura T,Miki T,et al.Infarct-size limitation by preconditioning is enhanced by dipyridamole administered before but not after preconditioning: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interstitial adenosine level during preconditioning as a primary determinant of cardioprotection [J].J Cardiovasc Pharmacol,1998,31(1):1-9.
[2] Murry CE,Jennings RB,Reimer KA.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a: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J].circulation,1986,74(5):1124-1136.
[3] Linden J.New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by adenosine[J].J Clin Invest,2006,116(7):1835-1837.
[4] Yao Z,Gross GJ.A comparison of adenosine induced cardioprotection and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dogs[J].circulation,1994,89(3):1229-1236.
[5] Mubagwa K,Flameng W. Adenosine,adenosine receptors and myocardial protection:an updated overview[J]. Cardiovasc Res, 2001,52(1):25-39.
[6] 尹晓清,伍硕允,吴炎豪,等,腺苷预处理对体外循环术后心肌钙蛋白变化的影响[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0,7(2):86.
[7] 胡志斌,严志焜.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与心脏保存液[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4,2(4):251-253.
[8] Wei M,Kuukasjarvi P,Laurikka J,et al.Cardioprotective effect of adenosine pretreatment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 Chest, 2001, 120 (3): 860-865.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160-01
1引起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交叉感染的相关因素
1.1新生儿本身的因素:新生儿本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白细胞趋化、局限、吞噬、杀菌能力弱,因此防御机能特别低下,由于这一生理特点,所以抗病能力极差,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2母亲的因素: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接收的产妇大多来自农村,卫生习惯极差,而母亲对新生儿既是直接的传染源,也是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产妇本身的带菌如沙门氏菌、霉菌、球菌、杆菌、病毒对新生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医护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对感染监控的认识不足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无菌观念淡漠,各项技术操作不正规或工作人员手的染菌问题明显,而洗手制度又不严,以工作人员的手为媒介是母婴室交叉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另外,医护人员患上呼吸道病,肠道疾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而未能及时换岗,也是引起母婴同室院内交叉感染又一危险因素。
1.4环境因素:生理母婴室与病理母婴室未能严格分开,探视制度不严,家属亲朋好友来往频繁,带菌机会增多,室内空气污染,母婴室床位过多,人员复杂等不良环境都是引起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
2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1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组织。院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院内感染监控小组,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领导,并培训专职人员上岗,从思想上、组织上、管理制度上、人员配备等方面入手,逐一落实,形成一条龙的监控网络。
2.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控制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不能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和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把医护人员的思想和业务放在首位。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当前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缺乏认识,对其管理更是一无所知。针对这一问题,院领导决定举办理论培训,让全院医护人员分批脱产学习,使每位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自己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自觉地去执行道义和责任。
2.3加强母婴室的预防措施
2.3.1加强对新生儿的预防措施:针对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弱的生理特点,对新生儿的衣裤衣服一律采用新的,全部由医院统一提供,各人一套,出院带走,不重复使用。对新生儿的尿布、奶瓶全部使用一次性的,用后消毁,尽量减少感染渠道。
2.3.2重视母亲的感染因素:母亲的感染对新生儿有直接的传染,因此要重视母亲的既往史,积极治疗传染病,切断传染源,合理对母亲使用抗菌素,尤其要重视从围产期抓起。对产妇特别是农村产妇要进行产褥期的卫生宣教,减少新生儿病从口入的危害。
2.3.3对在母婴室和临产室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双手采样监测:目的是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洗手制度,要求不能检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这些菌一旦在母婴室扩散,易迅速引起新生儿感染。因此,在护理新生儿前必须严格洗手制度,必要时要用消毒液浸泡双手后方能操作。医护人员患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疾病及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暂调离母婴室。
2.3.4加强母婴室消毒管理,保持环境清洁:生理母婴室与病理母婴室要严格分开,限制工作人员擅入母婴室,严格探试及陪护制度;并对家属进行必要的院内感染基本知识的宣教,让他们积极配合工作。母婴同室属院内感染的高危区,消毒剂的使用应采用效力高、杀菌力强的,一些低效抑菌消毒液应尽量少用。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季节每日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温度相对保持在20-22度,湿度55%-65%。每日用0.5%过氧乙酸或84消毒液擦拭室内设备,用物,湿拖地。每日用紫外线空气消毒1h,每周乳酸熏蒸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2.3.5重视新生儿护理操作及消毒隔离。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发生及控制医源性感染。婴儿皮肤娇嫩,故一切操作要轻柔,并仔细检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处理。根据季节变化,给婴儿擦浴,并由传统的盆浴改为淋浴。注意新生儿口腔护理,以预防为主,即婴儿出生后每日用20%制霉菌素擦洗口腔两次,从而杜绝了鹅口疮的发生。脐部护理,每时更换尿布时,检查脐带有无生血,洗澡后用75%的酒精消毒,几年来,无脐带感染,并使脐脱落时间由原来5~7d缩短为3~5d。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温水清洗,涂10%的鞣酸软膏,防止新生儿臀红,在1177人中,无一例臀红发生。
关键词: 技校生 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 心理干预
技术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更早地面临就业竞争的挑战,其心理问题检出率相对较高【1】,面对择业、生存压力,如缺乏自信心和正确应对方式,心理问题会日益严重。本研究借助认知-行为-环境模式对技校生开展综合性心理干预,改善应对方式、提高职业效能感来促进心理健康,从而探索适合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青岛某技术学校2008-2009级班级中随机抽取8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干预组4个班级(2008、2009级各两个班)、对照组4个班级(2008级和2009级各两个班),各班级学生在心理干预活动实施前后全部参加研究。
1.2 测评工具
测量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施测,第一部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5级评分制(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参照国内文献【3】,以总分≥160或阳性项目数>43项或任一项因子分≥3筛选阳性。第二部分采用陈树林等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4】,36个条目,两个分量表:指向问题的应对,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和“积极合理解释”3个因子;指向情绪的应对,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4个因子,4级评分(1=不采用;2=偶尔采用;3=有时采用;4=经常采用),量表的Cronbach’s相关系数0.92,重测系数0.89,信度和效度较好。
1.3 干预方法
两组均正常参加学校心理辅导课(每月一次),同时仅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心理干预,从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包括暑假),为期9个月,期间学生有年级变化。心理干预分为4个方面:(1)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利用主题班会,每周开展一次共15次,每次包括宣讲、小组讨论、成长体会三个环节,内容涉及自我认知、心理疾病预防、情绪管理、压力调节和自信心培养等内容;(2) 改善应对方式:干预组分为若干“成长小组”活动,以互动心理游戏为主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每月一次,暑假期间安排4次共12次,内容包括决策和问题解决、压力挫折应对、人际沟通、放松训练等。(3)职业决策实践指导和职业效能感提高:举办“模拟招聘简历制作和招聘面试大赛”,综合运用角色扮演、竞赛、讨论、实例分析等鼓励模仿和尝试。(4)学校家庭环境改善: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2次,家长亲子关系讲座2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抽取345人其中干预组167人,对照组178人,其中男性152人,占44.1%;女性193人,占55.9%。两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干预前后两组SCL-90量表得分比较
在基线水平上,干预前两组在SCL-90量表上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干预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或0.01)和干预前(P0.01或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对照组干预后得分高于干预前,在总分(P0.01)、抑郁(P0.01)、敌对(P0.01)、偏执(P0.01)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年级越高心理矛盾和冲突越重,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这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5】。
2.2.2 干预前后两组SCL-90阳性检出率比较
干预前诊断阳性的三项指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01)和干预前(P0.001或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干预前,在阳性项目数43项和因子分≥3两项指标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160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对照组随年级增高,心理问题加重。
2.3 应对方式状况
2.3.1干预前后两组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在应对方式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各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1),干预组积极“指向问题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消极“指向情绪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自身积极“指向问题应对”得分增加,消极“指向情绪应对”得分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而对照组自身积极“指向问题应对”得分减小,消极“指向情绪应对”得分增加,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2 干预组应对方式改变与心理健康改善的相关分析
以干预组“指向问题应对”和“指向情绪应对”两个分量表干预前后得分差为应对方式变化值;以干预组SCL-90量表各项干预前后得分差为心理健康改善的值,进行相关分析,“指向问题应对得分变化”与SCL-90各项得分变化呈负相关,除与敌对、偏执和精神因子分差值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与其他各项得分差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即被试应对方式转向“指向问题应对”的变化值越大,干预后总分及相关因子分越低于干预前,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指向情绪应对”的得分变化与SCL-90各项得分差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被试应对方式转向消极“指向情绪应对”的变化值越大,干预后SCL-90各项得分越低于干预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讨论
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根源,单纯开展心理辅导课作用有限【6】,而综合心理干预具有积极的意义【7】,本研究设计的心理干预方法不干扰学校日常心理辅导教学,基于认知和行为主义理论,运用认知―行为―环境模式,对干预组实施个体、学校、家庭综合心理干预:通过促进个体接纳自我和树立自信、改变应对方式,调整人际关系、提高职业决策技能和职业效能感,疏导就业心理压力;学校教师心理培训;家庭亲子关系改善三个渠道增进心理健康。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SCL-90量表的得分、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心理健康得到显著改善,提示本研究的心理干预方法有效。而对照组干预后显著高于干预组和干预前,心理健康水平相对降低;提示未加干预的对照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仅仅依靠心理健康辅导课难以有效缓解心理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郑霄虎.职业中学高中生和重点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精神医学杂志.2007,2O(5): 294-296.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l999.3l-35.
[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等.中国正常人SCL-9O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8(4).
[5]麦名章,郭志红,粱永欣等中学生SCL一90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中国校医 2000,14(3):21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