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古今中外各国发展史反复证明的一条真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对改革发展的参与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切。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发展,正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和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和依靠力量,充分调动和凝聚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不仅关系到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更关系到改革的成效甚至成败。在视察江苏时提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得到人民群众普遍赞同,为江苏把脉指向,作了最新定位。《群众》杂志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努力把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宣传好,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解读好、贯彻好,把杂志办在群众的心坎里,办在群众的实践中。
为全面深化改革鼓与呼。我们的改革“为了谁,依靠谁”?指出“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鲜明地阐述了这样的理念: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人民而改革。人民既是我国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人民与改革组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与人民利益相吻合的改革,始终会受到人民的欢迎;缺乏人民利益驱动的改革,终究会被人民所抛弃。因此,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确立“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将“富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优先选项,构建全体人民福利最大化的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在新形势下,《群众》杂志只有坚持党刊姓党、好读管用,不断策划精品文章、品牌栏目,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作用和各地好的做法和成功探索,关注群众心声,表达百姓意愿,才能彰显党刊的导向、教育作用。
贴近群众宣传江苏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执政党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举措,必将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党刊的生命力就在实践当中,就在人民群众当中。离基层群众越近,离真理也就越近。因此,要深入群众,倾听他们有什么期盼;要深入基层,了解广大群众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有哪些探索和创举。通过党刊展示基层的风貌,弘扬不懈努力的精神,宣传群众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成功做法,抒发江苏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迈步从头越,谱写新篇章”的豪情壮志。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宣传质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攻坚战,这对我们是一次重大考验。因此,党刊在如何总结好、宣传好广大群众在深化改革中的实践成果方面也面临创新的问题。从2014年第二期开始,本刊开辟群众路线征文专栏,重点对全省各行各业一些好的群众工作方法进行宣传,把《群众》杂志作为全省群众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毫无疑问,在媒体融合、时代潮涌的今天,如果墨守成规地仅仅依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宣传,吸引力和影响力必将和我们的主观愿望渐行渐远。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手段,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把《群众》办在群众实践中,运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广大群众所能接受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来充实丰富传统手段和工作方法,才能提升党刊的宣传效果,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汇聚民心民力,最大程度地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最大程度地传播建设新江苏的正能量。
(作者系群众杂志社总编辑、江苏省党的群众工作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关键词】和谐管理 学生教育 模式构建
0.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战略目标和总任务,我国高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构建学生和谐管理模式,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提高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水平,不仅是高校在新时期加强管理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与国家深化改革同步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新型大学生建设人才的需要。
1.高校构建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整个社会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高等学校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和管理模式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高校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与新的教学体制改革不相适应,新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正在不断的探索中,和谐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国高校学生和谐管理走出了一条适应时展的路径。
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采用新型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模式管理,是对传统的高校原有模式的变革,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支配服从的、从上而下的僵化型的被动式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心理特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被动的,固化的,不是互动的,在这种固化的被动的管理形式中,被管理者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都受到压抑和束缚,他们缺少自己的发挥余地,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条件都被局限在狭小的时空里,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需要,而新时期的和谐式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则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动的,空间和条件都极其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长,是一种从下到上的新型的积极性管理,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进行共同协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培养新型的创新性大学生人才创造了条件。肖攀,苏静在《“人本化”理念与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一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对于教育对象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帮助每个人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人们关注教育公平的焦点是让人人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和谐学生管理模式,是高校在新时期时展中深化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对高等学校在新时期深化改革和高校建设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新时期在高校构建和谐学生管理模式的新课题
我国的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化交流平台的多样化,网络媒体信息的大量冲击,多样化、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理念像是潮水般以极其广泛的形态对人们的理念进行冲击,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多元化理念强烈碰撞,高校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的学生思想状态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必然受到这些冲击的重要影响,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求知欲望强,但是他们的人生观又正处在成长阶段,思想不成熟,对社会或者个人遇到的问题理解比较简单,容易产生片面化倾向,他们有较强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他们无论在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有理想,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向往成功和梦想,但他们又过多强调个人的得失;他们的思维极其敏锐,思维是多元的,善于接受新的事物,但是他们的思维理念又常常与传统碰撞;他们的价值观正在成长,却又总是在多元化文化冲击中摇摆;他们的发展愿望十分积极,但又往往太强调个性化张扬,他们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导致有些学生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等等。
面对这些形形的思想冲击,如何因势利导,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既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使他们在高校和谐的校园里成长为一个能适应深化改革需要的新时期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变革,高校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现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的重要发展时期,这对我国高校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和鼓励,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我们要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构建高校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步伐,充分认识深化改革对高校构建和谐学生管理的指导意义,把深化改革作为动力,让高校的学生管理改革与全国的深化改革同步进行,进一步深化管理模式的变革,更加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
3.结束语
在深化改革中构建和谐学生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中,同时从各方面重新审视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找差距,落实各项深化改革管理的具体措施,充分运用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带动高校和谐化学生管理的构建,使高校发展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一、企业面临的一些新情况
(一)企业员工队伍现状:有的员工担心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失去“饭碗”,还有少数人直接表现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另有部分员工思想活跃,表现为思想浮躁,眼高手低,面对高薪职位的诱惑,一些高学历、有技能的年轻员工产生“跳槽”意向;许多一线员工长期从事强度大、压力大、责任大的工作,干事业的热情有所减退。
(二)企业思想工作现状:有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在实际工作中仅仅停留在表面,满足按部就班转发上级文件,做一些表面文章,未能把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前置化、主动化、深入化、细致化;有的企业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够,运作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员工队伍建设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与适当的措施,导致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使部分员工士气低落、制度意识淡化,责任意识弱化,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人员心理现状: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后,人事用工分配制度及工资考核办法等成为企业员工队伍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家期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能有一个真心实意为职工服务的领导班子,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劳动用工和利益分配制度。同时,大家还担心深化改革会不会涉及到自身既得利益,比如要竞聘上岗,怕自己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体制、新的岗位要求,面临择岗危机,心理不平衡,思想出现波动、起伏不定。
二、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如何消除企业员工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顾虑和担忧,让员工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增强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主人翁责任感,成为改革的主体、推进者和维护者。为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坚定信心,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要坚定信心,不辱历史使命,抓住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时机,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认真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一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中要注重激发广大员工的创业激情,如开展争当“优秀员工”、争当“岗位标兵”、争当“技术能手”活动,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适时开展不同的竞赛活动,如“规范化服务竞赛”等活动,丰富“争创”活动载体,深化“争创”活动内容。要通过一系列“竞赛”活动的开展,使企业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凝聚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大力开展“典型引路”活动。平时,要挖掘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来感染大家。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员工进取精神,以点带面形成风气,继而要求再次提高,螺旋上升,拾级而上成为一种“势”,成为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行“党员示范岗”、“党员挂牌上岗”等活动,倡导广大党员在工作中挑大梁、挑重担、打先锋。同时,全面开展党员与职工的“一带一”、“一帮一”活动,一方面激励广大党员时刻保持先进性,一方面带动普通员工向党员看齐,真正让一个支部成为一个堡垒,一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干部成为一个标杆,形成“组成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培育好作风,树立好形象,干出好业绩”的良氛围,让企业永葆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44-02
一、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1.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明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体现。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四个方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潘一禾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文化自信与自觉、文化自立与自强的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对我国观念形态的文化生存和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外来文化入侵有高度的警觉意识。具体包括:一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强烈责任意识。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强烈责任意识,就是大学生应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建设文化强国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对外来文化入侵的高度警觉意识。对外来文化入侵的高度警觉意识,就是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外来文化的源源渗入时,一方面敢于和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一切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消费观念等;另一方面又对外来文化入侵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坚决的对以强权形式向我国输出、推销西方价值观念,否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实现文化“入侵”和“占领”的文化帝国主义说“不”。
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外来文化影响高校文化安全的表现
1.对大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外国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学好外语成为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需要。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高校对外语的过分重视和崇尚潜伏着外来文化对高校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危机。俘虏女大学生芳心的韩剧、来势凶猛的日本动漫、老少皆宜的好莱坞大片通过原声放送配以中文字幕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听觉系统,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外来语言,并不自觉地模仿运用。高校学生中托福、雅思考试的日益升温,日语、韩语的大行其道,尤其是学生中脱口而出的“SORRY、MY GOD、YES OR NO、卡哇伊、欧巴”等无不显现着外来文化对大学生语言文字影响的痕迹。
2.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青年大学生不仅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人,更是全面推进改革的参与者。但全面推进改革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不可避免地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加上当前中国的改革确实面临教育、就业、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环境等大量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在有图谋的错误舆论引导和西方思潮影响下,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是非观念不清、价值观模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前途悲观等错误倾向,更有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灯红酒绿的侵蚀下缴械投降的。这在不同程度上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冲击着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日常生活方式是思想文化的外在表现,伴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广度、深度的拓展,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日趋增强。外来文化,尤其是欧美、日韩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过度渗透,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西化,诞生哈韩、哈日一族。圣诞节里意义非凡的苹果和挂满彩灯的圣诞树,情人节里价格暴涨的玫瑰花,随处可见人气爆棚的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星巴克,充斥大学校园的日韩装扮、破了洞的牛仔裤……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文化全球化加剧,但是部分青年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存在盲目崇拜、迷恋,进而跟风的倾向,并因此而自诩为“潮人”。中华民族不拒绝好的外来文化,但也绝不接受恶意的阴谋的文化入侵。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外来文化泥沙俱下、大量涌进,严重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并潜伏着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危机,使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文化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改革的深化、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国家复兴大业的兴衰成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外来文化的入侵更加隐蔽,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是外来文化入侵的重灾区,大学生是外来文化入侵的重点人群。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他们在深化改革中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义务,承担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
三、深化改革背景下需全面加强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1.重视大学生汉字的学习与传承教育。现在中小学教育都已经将经典诵读和书法课作为必修内容,因此在大学除了开设大学生人文这一必修课外,可以考虑开设汉语言文字必修课,专门讲授汉字的发展历史和传承,鼓励学生开展汉字文化寻根之旅,使学生对汉字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于汉字的兴趣和热爱。
2.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学教育。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和形成了以诸子百家为代表、以诗词曲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学。现代大学生往往热衷于网络小说和影视剧作,但对传统文学却知之甚少。高校应该加强引导,以课堂教学、主题讲座、板报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营造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的氛围,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增强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承担起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任。
3.加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重视的引导。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全国统一或地方和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热衷于过洋节的大学生不少,且对洋节如数家珍,而对中国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却仅限于“吃”,春节吃团年饭、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传统节日在大学生面前显得苍白而尴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势在必行。如高校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要求W生春节参与准备团年饭、元宵节自己做汤圆、端午节亲手包粽子等,并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撰写实践报告(包括对传统节日的探究、参与的过程、活动感悟等)。
4.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深化改革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高校应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外化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高校要有全员育人和“大思政”的视野,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鼓励所有高校教师都要发掘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巧妙利用图片、视频、故事等资源,通过讨论、辩论等视听冲击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开展党团组织活动,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大学生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活动中主动承担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刚刚结束的证监会系统2018年工作会议,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士余作了工作报告,总结2017年主要工作,研究部署2018年重点任务,定调了接下来这一年的资本市场全年监管任务,细细品慢慢看,新的一年里,将有一些强烈的监管意图和举措蕴含其中,这将影响到今年的市场生态和监管环境。
就2018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先来看看有哪些关键表述:
1、2018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根本使命,切实抓好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风险和深化改革三大任务。
2、坚决打好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股市、债市、期货市场风险监测和应对能力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3、以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4、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
5、引导期货与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6、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双向开放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7、大力推进监管智能化科技化。
8、持续强化稽查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国务院国资委2014年7月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4项改革的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
一、重新启动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
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随着十的召开逐渐拉开了帷幕,十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也重新启动了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我国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步伐,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国企深化改革的重点,企业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革,企业内部逐渐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这样就会降低国有股权占企业股权的比例,这样就能推动国资与社资共同发展,还能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创造进一步有力条件。国家应该积极推动具备上市条件的国企上市,在暂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企中推行股权多元化改革,融入更多的投资者。
第二,适度推进中央企业改制上市计划。我国中央企业早在12年就由国资委退出了综合实力排名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排比评价体系,13年正式推出中央企业综合实力排名,这一排名的推行,能够有效的激励上市公司巡查自身的不足,对提高企业经营质量、规范市场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家相关部门也成立了中央企业上市规范小组,提高上市企业运作水平。
第三,规范董事会建设。我国实行董事会以来,到去年年底,有52家中央企业设立了董事会,董事会的建立有助于国有企业约束机制以及长效激励机制的运转与实施,也强化了国企经营投资责任的追究机制。13年,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董事会高管薪酬管理完善相关文件,规范董事会管理。
第四,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改革,为了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保障,积极推行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制度,并且实行重大信息对外公开,实行透明化管理。采用聘请制度能够有效的激励国有企业员工,使管理人员更好的实施管理;普通员工积极进取,提升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
第五,积极探寻国企员工持股方法,进一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下,企业员工持股,将劳动者效益与企业效益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相关部门应该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企业资产稳步增值的基础上,探索员工持股的有效方法。
第六,加强国有企业维稳工作,如今,我国正属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矛盾不断的上升,在国有企业中,正是改革的关键时期,企业的改制、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企业的稳定造成影响。做好国有企业维稳工作,对于国有企业的稳定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能够为国企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七,全面帮助国有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首先,实行上下联动协同方式,有国资委成立管理提升小组,完善企业管理相关目标、路径、考评等机制,国有企业也需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制,配合提升小组相关工作;其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从内在需求出发,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最后,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的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抓好管理主线,弥补管理短板,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建设。
二、推行资源整合以及并购重组改革计划
第一,推行中央企业重组整合计划,对企业内部整合实施有效的协调,深化改革脱困工作。在中央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健全、风险控制能力低、战略有效性差、并购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资委提出并下发了相关的文件,对中央企业并购提出具体的意见,规定具有债务风险重点监控、监管或三级以下企业不能纳入并购范围,对并购主业之外的企业实施严格的控制。针对现在并购重组中文件,国资委经国务院同意,对以下中央企业实施了并购重组,如中国华粮物资集团并入了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第二重型机械集团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实施重组。
第二,中央企业对低效无效资产进行清理,促进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根据国资委统计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中央企业中低效无效资产大量存在,对企业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并制约了企业改革制度的实施。推行国有企业低效无效资产评理,能够有效的夯实国有企业资产的质量,国资委也在13年下发了相关的文件通知,要求三年内中央企业完成低效无效资产的清理工作。
关键词: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32-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35年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点,成为一个耀眼的新亮点。这个总目标深刻反映了当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同时综合考虑到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民参与治理。在现代文明世界,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人民参与治理,如果没有人民参与治理,仅仅是权力参与治理,政府参与治理,这个治理体系就不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中心内容就是让人民群众参与治理过程,只有人民参与治理过程,才有望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什么叫公平正义的社会呢?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中国改革的基本目标。过去三十年是以经济为中心构建改革发展,未来三十年,要搞一个公正的社会主义,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公正的体系很重要。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依法治国体系的形成,在当今世界,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标志、基本特征就是法制国家,法大于权,法大于人,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下一步的改革重点要使权力服从于宪法体制、法律体制,绝不能让权力超过宪法。依法治国提了很多年,是能不能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们国家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依法治国,真正实现了法大于权,法大于人,每个机构,每个单位,每个个人都必须在法律体系下生活,都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而生活。我们说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说它的治理体系要现代化,治理体系就是说要有法律社会体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核心意义就是权力治理,十以来,一直在搞政府职能转变,这次提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层面来强调的,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办法更得当。政府职能转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领域。
1.政府的限权、放权和分权。第一点,限权,政府的限权就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过去政府对于市场、社会干预过多,政府是对市场和社会的管理是全覆盖的,这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权力。所以说我们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在半年时间内取消了好多,有200多项,以后还要取消,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政府该管的要管好,政府不该管的不要管,管不好的也尽量下放,所以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中心内容,第一条就是限权。能不能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对政府权力形成有效限制,不使政府错位、缺位和越位,是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第二点,放权,下放权力,十以来我们一直在做。什么叫下放权力呢?主要的内容就是处理好两种关系,一种就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给地方放权,地方有能力承接这个权力。第二个,就是地方政府要处理好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权力下放到哪一级,都要认真研究。所以放权的时候,就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关系,下一步,要研究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中央政府给你下放权力,比如市场监管权力,公共管理方面的权力,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力,你干不好,是不行的。放权有两个标准,一个就是要使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第二个必须权责一致,责任明确,这是未来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三点,分权,分权就是权力转移,权力向社会组织的转移。分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向社会转移权力的时候,社会必须有能力承接。现在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组织的运作空间很小,这是下一步分权,权力转移的主要地方。未来中国改革必须加快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路,使社会组织有能力来承接政府所转移的职能。
2.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共治的局面。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要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共治的局面,形成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过去社会治理的主体只有政府,中国未来的改革要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良好的公共服务,光靠政府一家是不够的,必须发挥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调动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治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局面。治理的主体是政府,但是未来的发展中要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原因是中国社会现在处于重大转型期,转型期就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风险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复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前所未有的艰巨。中国进入风险社会有四大标志,第一个是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一旦政府的威信,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都在下降。这一次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的一个重要内涵就在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通过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反对权力腐败,使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大幅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了,控制能力和治理能力也会相对提高。第二个标志,公共机构的责任能力在下降。如果公共机构的监管能力下降,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就会大幅度增加,都有可能把我们带入风险社会。第三个标志,理论体系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任何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整套能指导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因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不在状态,好多人自说自话,自我满足,这对社会主义发展是有害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有害的,所以现在急需形成一套指导中国发展的,对中国未来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因为没有理论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思想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因此中华民族要崛起,精神的崛起比物质的崛起更重要,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究,任务更重,能不能实现2020年的目标,能不能在2020年取得决定性的改革成果,应该理论先行。第四个标志,社会的多样化。主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崛起,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特别是80后、90后,他们的主体意识、个体意识在增强,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增强的一个社会后果就是社会的多样化,社会多样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主体意识的崛起,变成多元化社会,再用过去那种治理方式治理现代社会已经不行了。
3.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概念中,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提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现在提决定性作用,虽然差两个字,但是意义大不相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市场起基础性的作用,还有不起基础性作用的因素,比如政府,因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句话留下了空间,必须改。第二个原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从现实来看,主要是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使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间,可以说起主导作用。这次明确提出,以后市场将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先锋的、前卫的、正确的表述。这个表述就决定了将来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在扩大,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在扩大,标志着政府的干预减少,这也是三中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未来改革15大领域,60项具体方面,能不能改革到位,与政府职能转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政府职能转变它涉及到。
参考文献
[1]秦贞婷. 基于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从理论上来说,大多数人都承认市场力量能促进资源从供过于求、效率低下的企业流出来,转向效率较高的企业,实现决策优化,也承认市场能有力激发创新和创业的活力,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但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而且需要相关的机构和人员放弃一切既有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往往步履维艰。
对于政府机关和官员来说,最顺手的就是老方法,即用行政手段干预。一方面下达指标压缩过剩产能,消除房地产库存,要求网络提速降费;另一方面设置各种各样的扶持基金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企图用高投资、高补贴推出一个科技创新的。
供给侧改革应是体制改革,而现在常常被误解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实际上回到了老办法,就是用行政力量调结构。这点令人担心,这个办法恐怕不能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
杠杆率已经超过了警戒线
2015年11月份,中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意味着我们从原来主要靠凯恩斯主义式的刺激政策搞增长,转向以提高供给质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是领导决策思路的重要改变。
过去的主流思想是由需求侧的因素分析勘察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和寻求应对的方略。由这样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经济减速的原因是因为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的力量不足,所以应对的方略就是扩需求,保增长。但是执行这个方针若干年以后,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出现了两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投资回报递减。这些年来,每年刺激的力度并没有减弱,但是效率却是不断衰减,几乎没有太大的作用。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杠杆率不断提高。去年应该说超过警戒线了,到现在还在继续提高,这样就蕴藏着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再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应对面临的挑战。
所以这个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在讨论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不应该使用需求侧的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对于中长期发展来说是无效的,弊端很大。
应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实现增长
从需求侧的分析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GDP总量、需求总量和生产要素的数量是相等的。分析GDP总量变化的时候,可以从需求侧分析,也可以从供给侧去分析。供给侧因素主要是从增长来说,新增资本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从这个分析提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一个是经济振荡,我们为什么发生经济增长?因为供给侧几个因素都在减弱,包括人口红利消失、增加投资难以为继、潜在增长率下降等。
解决这种震荡的处方就是通过纠正资源的误配,改变结构恶化的状况和建立兼容的激励机制来调动积极性,千方百计提高资源的配置效果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效果。
所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其实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改变主要依靠投资实现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实现的增长。所以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发展方式转型的成败在于能否消除体制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败的关键是能不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实现转型的体制。正式提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20年了,是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提出来的,但是直到现在转型还没有完全实现。在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转型10年以后,就是2005-200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进展这么慢?当时给出的结论是存在体制。我当时写了《中国增长方式的决策》,详细讲了当时有哪些体制,归结起来就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使市场的作用不能发挥。
但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怎么才能解决呢?那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用全面深化改革消除这些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的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并通过发挥市场有效激励机制的作用来实现转型。
行政干预很顺手 建立市场机制步履维艰
从三个月以来执行中央决定的情况来看,有两个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还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是近年来的经验证明优化结构必须优化良好的体制机制,再辅助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结构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这里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就是结构性改革在中国的经济学文献里面很少用,但是西方有一些人,特别是欧洲人很喜欢用这个词,在金融危机以后,一些国际组织在欧洲国家推结构性改革。当时结构性改革说的是政治、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也就是我们说的体制改革。但是和我们供给侧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被人理解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现在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报道,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实际上回到了老办法,就是用行政力量调结构。这点令人担心,这个办法恐怕不能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
应警惕改革空转
高举伟大旗帜,明确奋斗目标,部署未来发展——党的十报告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各方共识、反映人民心声,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对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意义重大而深远。
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十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贯穿十报告的鲜明主线,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方法。只有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才能把十精神学深、学透;只有把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贯穿学习全过程,才能把十精神有效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驱动力,让理论之花结出实践硕果。
理论的生命在实践中孕育,理论的价值在实践中彰显。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态度问题,也是执行能力问题,需要直面问题的勇气、破解难题的智慧。如何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如何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保障,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应对“考验”“危险”……一系列发展中的新问题、新任务,都需要我们作出务实而睿智的回答。
十报告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这些要求部署必将凝聚起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强大动力,引领改革航船迎风破浪,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党和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
奋斗成就伟业,实干才能兴邦。“不干,半点也没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结合本部门、本地区、本岗位工作特点、任务要求,真正把党的十作出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行动准则、政策取向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衡量学习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