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

第1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我们可以感觉到近两年A股市场的主流盈利模式,已逐步转变为“流动性推动为主”和“盈利驱动为主”两种投资策略了。“流动性推动为主”的盈利模式关注的焦点是流动性变化带来的市场估值大幅波动,主要通过估值变化获取收益。在这种模式下,价值重估、主题投资、事件题材驱动是最时髦的流行语,龙头战法、跟风炒作、击鼓传花式博傻操作是最普遍的市场操作模式。而“盈利驱动为主”的盈利模式关注的焦点是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上市公司持续的盈利增长为股票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这一策略的市场会相对简单一些,因为上市公司的盈利变化会相对客观与有规律可循。相对而言,“流动性推动为主”的市场变量与不确定性更多,这恐怕也是A股市场绝大多数投资人感到难以把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前几期探讨的一部分重组博弈模式,所涉及的就是其中一种价值重估行为,而主题投资、事件题材驱动炒作等模式主要建立在中期的主题事件投资特征之下:首先要具有较大的时代特征,或具有爆炸性效果。例如,本轮文化传媒板块波澜壮阔的行情就是在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背景下产生的,而2008年底的4万亿经济刺激概念股;2009年的海南、海西等区域经济板块;2010年的锂电池、稀土永磁等新兴产业个股,也因当时强烈的政策红利烙印成为了一时耀眼的明星。

主题投资一般不注重企业的业绩和盈利,更注重的是这一事件或政策对相关股票的催化效应,要具有新颖性。很多主题投资在第一次出现时都会带动相关股票的大幅上升,但第二次就不再作为催化剂存在,或催化作用弱化。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能够成为真正主题的一般都有1-2家上市公司作为龙头,随着事件影响力的扩大和深化有其他公司同步进入上涨行情,这不仅扩大了主题的容纳范围,而且还延长了共同上涨的时间。无论任何主题,最终都将受到盈利的制约,例如今年初热炒的氟化工、钛白粉、稀土、磁性材料等行业个股等因业绩改善预期炒作持续力度都较长,而当年热炒的迪斯尼概念股、区域经济板块等虽然都有一波大的上涨行情,但许多股票由于没有得到业绩的支撑而出现了下滑,主题再大最后还是要得到盈利的确认。

第2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2012年1月6日,中国航天“卫星影院” 华南地区产品暨招商大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开。华南地区近百名经销商云集于此,共同探讨卫星数字发行应用的共赢发展之道。此次深圳招商会,是继2011年12月2日“卫星影院”西北地区招商会后又一轮市场动作,吹响了进军华南市场的号角。

作为国内首家获得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数字出版物全国总发行、总连锁许可证的企业,中国航天下属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依托卫星及各合作方的强大背景资源,重磅推出的全新高清影视内容发行服务,“卫星影院”通过卫星信道下载,每天将海量的正版数字化高清音像数据投递到用户的家庭终端。“卫星影院”每年精选出500多部海内外高清大片,1500集国产、日韩、欧美等优秀电视剧,200多部国际知名导演纪录片,50多部高清综艺节目。“卫星影院”产品成功实现了通过卫星将数字化的海量正版高清音像作品合法投递到千家万户,具有安全可靠、物优价廉、高效快速的特点。

“卫星影院”提供的影片均为1080P真高清画质、杜比5.1/7.1声道环绕立体声。一个电影数据包就能达到30G,通过125度鑫诺三号卫星,以每秒30M的速率将数据包下载到用户终端,无需手动操作即可自动进行内容下载并存储在大容量硬盘中。播放时,只需上下左右、确认、返回键即可完成所有操作。“卫星影院”打造出的家庭专属影院让用户在观影时得到了全新体验。

航天数字传媒副总经理杨宇航从“卫星影院”产品的创意产生、诞生发展、使命愿景等方面向与会经销商做了深入交流。“‘卫星影院’是航天技术应用于家庭文化娱乐生活的一项创新产品,强势整合了卫星运营服务、媒体运营服务、消费电子制造方面的资源优势,在功能设置、资源选择、视听效果等方面精耕细作,完全贴合用户的家庭观影需求,这意味着‘卫星影院’在家庭娱乐方面开辟出一片蓝海,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杨宇航向在场的广大渠道商介绍说。此外,“卫星影院”以影视资源为媒介打造出的全新家庭客厅观影新方式,决定了它不仅为广大用户提供精彩丰富的文化生活,还成功带动了电子制造、文化传媒等相关产业的共赢发展,这为“卫星影院”的强劲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也让广大渠道商心动不已。

为了业务在华南地区快速启动,“卫星影院”近期推出了几种优惠套餐形式,用户每天只需要花费10条短信的钱就可以享受到真正的高清正版节目,其性价比远高于购买盗版碟片的费用。这也是卫星影院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原因。“卫星影院”还为经销商量身定制出永续经营的盈利模式,为航天数字传媒“卫星影院”华南大区的市场拓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全球传统媒体步入“焦灼期”

进入新世纪尤其最近几年以来,全球传统媒体在整体上步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焦灼期”――媒体对外部迅疾变迁的生态境遇深感焦虑,急于探寻应对危局的方法体系,却又频频遭遇转型理念之惑、突围路径之惑、发展前景之惑。从根源上看,传统媒体的“焦灼”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全球范围的经济环境不佳,使得媒体的生态环境恶化。国际上,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直接引发媒体的外部经济条件恶化。2007年末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媒体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产业――曾一度高歌猛进的房地产业遭遇次贷危机,汽车产业面临“节能减排”和“城市拥堵”之双重夹击――陷入困境,媒体的广告经营压力骤然增加。在美国,先是有一批传统媒体申请破产保护,而后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新闻周刊》等知名媒体“停纸转网”,视听节目收视率收听率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在“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2010年9月1日《巴西日报》停出印刷版,成为巴西第一家只以网络版形式存在的报纸;2012年该国另一家主流报纸《纳塔尔日报》停产纸质报纸。在国内,新型支柱产业房地产领域炒作之风盛行,国家调控力度不断升级;外贸企业的国际订单锐减,实体经济发展遭遇困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不足,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缘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媒体的广告经营遭遇“寒冬”。2013年3月,12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了2012年年报,除新媒体和影视类公司业绩增长较快外,传统的报业出版、有线电视网类公司业绩均出现下滑,其中,粤传媒和博瑞传播的净利润分别下滑25.95%和27.44%。①因本轮金融危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大,目前仍在蔓延,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尚不明朗,无疑给媒体业造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二是媒体“分合并立”的复杂景观,使得媒体市场竞争更为惨烈。一方面是“分”,即媒体种群的分化及裂变发生了惊人的变局。新世纪以来,随着“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媒体内容、载体、渠道和终端的分化在加快,媒体种群在快速增加。全球范围内的媒体种群不断增加,媒体渠道多元化和媒体平台多样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解构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特定区域内的受众规模和媒体市场规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类型的媒体种群参与市场竞争,进而产生“媒介排斥”。所谓“媒介排斥”,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异种媒介之间存在竞争或不相容现象,如果一种媒介获得的市场份额较多,则另外几种媒介获得市场份额就相对减少;反之亦然。②换言之,媒体分化,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参与市场蛋糕的切分,使得原来相对封闭的垄断市场变为更加多元的开放市场,造成原有媒体市场和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引发传统媒体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合”,即媒体之间的包容性、兼容性和融合性大大增强,导致媒体边界的模糊化。首先是三网融合技术的助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经过这种复杂的融合之后,不同媒体种群之间可以相互进入,乃至在某些业务层面相互替代,使得媒体在技术构架和内容业务层面的交叉范围显著增加,在客观上造成传统媒体在身份认同上的焦虑。

三是媒体发展理念的自我迷失,使得媒体在发展战略上陷入了信心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媒体在发展战略的布局上普遍缺乏信心,乃至失去了定力,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首先是传统媒体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危机。其次是传统媒体的创新能力在衰减,经营业绩呈下滑态势。尤其是传统的纸媒,无论是在报道内容还是传播形式,抑或经营领域,近十年来都缺乏创新成果,使其与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差距日益扩大。再次是全行业的结构调整而引发的信心危机。据2012年公布的市场数据,该年度腾讯公司盈利为人民币127.849亿元(20.3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0%,③其利润超过了中国报业全行业的利润总和;尽管中国网络媒体目前尚未获得采访权,但其目前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人首选的信息获取渠道,并以论坛或微博为平台制造了越来越多的火爆信息。当前,媒体正在重新排座次,而传统媒体显然力不从心。

概言之,当前全球范围内媒体的“焦虑症”,既有来自外部的经济原因,又有技术层面媒体种群分合的原因,还有媒体内部信心缺失的原因。那么,未来媒体如何应对?传统媒体的出路何在?

关于我国未来媒体愿景的创新构想

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笔者认为,未来语境下的媒体景观更为靓丽:传播符号更丰富、展示载具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多元;媒体在呈现形态、传输介质及渠道终端等层面表现出高度的自由。社会大变革和科技大发展的交融互动,必将催生越来越多的媒体业态;媒体分化与媒体融合的交叉并存,必将为传统新闻出版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未来媒体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容纳最新社会思潮”,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全民参与、自由表达的机会;二是“最具包容性”,既能包容传统媒体又能包容新媒体,既能包容媒体分化又能包容媒体融合;三是“样式最自由”,未来媒体意味着人与媒体关系的巨变,由人被动依赖媒体变为媒体为人服务,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不再受制于时空限制,真正实现“媒体以人为中心”。总之,未来媒体是基于最新社会思潮和先进科学技术交融而催生的最具包容性的传播和运营业态。鉴于此,要研究最新社会思潮对媒体业的影响,尤其是普通大众的社会参与需求、青年群体的个性表达欲望等新的社会景观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新型传播诉求;要研究“三网融合”、“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最新科技革命对新闻媒体带来的科技“红利”,加快打造新闻媒体的“升级版”业态。

从发展趋势上看,传统媒体不会消亡,但需加快转型,其可能的出路有二:一是“资本或市场驱动转型”,即通过收购或参股等资本运作手段,原来分散的媒体竞争市场格局逐步提升为囊括报刊、广电、网络等全媒体性质的巨型传媒集团,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的多种产业被整合为一个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传统媒体在新的运营框架下得以转型。二是“传播科技变革驱动转型”,即在传统出版业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加剧、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青年人群获取信息主要渠道的形势下,媒体必须“自我革新”,探索新的传播模式;而互联网又能高速传输海量的数据、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这就要推动传统报刊出版与新兴互联网的互动,以传播手段的变革推动传统媒体的转型。

传统媒体的转型,业内已经有很多论述,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流程再造”和“盈利模式”两大核心议题。首先,媒体转型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全新的生产流程,流程再造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普遍趋势。笔者从媒体的日常生产流程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媒体融合的未来新闻媒体流程再造”框架(见图1),该流程包含原信息材料采集、内容制作、传播介质、传播渠道与终端、受众消费及回收等环节,构成一个循环经济链。当前媒体的问题在于仅在某些环节点上转型,而只有生产流程与产业链条的整体转型,才能实现全媒体的目标。

图1:基于媒体融合的未来新闻媒体流程再造框架

当然,未来媒体样式有赖于新的盈利模式支撑。笔者认为,未来媒体的盈利模式是最新科学技术和最新商业理念两者的耦合体。由于“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新闻媒体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三网融合”技术打通了不同媒体种群之间的界限,使得跨网络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物联网”技术,打通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使得在线活动与线下行为对接的电子商务得以开展;“云计算”技术催生出自由存取与按需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使得云阅读、云存取、云服务、云交易等最新盈利模式成为现实(见图2)。在技术变革的同时,媒体的商业模式亦将发生巨变。从技术变革上讲,传统的大众媒体介质的点式形态有向链式形态过渡的可能;从受众需求上看,传统的大众媒体信息的单一介质呈现形态有向复合呈现形态转化的必要;从媒体经营角度讲,传统媒体的单一经营模式有向立体化经营转型的必要。

图2:未来新闻媒体盈利模式构想

注释:

①《挖掘新潜力 传媒公司并购提速》,《中国证券报》,2013年3月21日

②吴锋:《传媒经营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

第4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广电传媒;上市公司;战略变革;数字转型

从行业环境来看,中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作为文化传播、宣传重要力量的广电企业,要肩负起更重要的政治与社会责任,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广电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广电传媒上市公司目前全部为国有股份制企业,由传统广电企业改制而来,公司制改革尚不充分,市场化发展有待加强。从战略变革和经营转型两个层面,对于提升传媒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好的公司治理会促进企业绩效已成为管理学界共识[1],而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创造则会加速企业发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在政策、行业、市场等方面的压力之下,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加快探索战略变革与数字转型路径已势在必行。

一、战略层面:加快管理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

1.强化公司治理,推动治理水平的再提升在文化传媒国企加速混改背景下,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需要从资本层面完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020年,证监会要求把强化公司治理作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资本市场杠杆效应提高企业绩效与治理水平。一是优化股权投资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往往具有决定意义。对仍处于混改期的传媒类国企而言,需要丰富和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不断改善股权投资结构,促进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技术服务升级。华数传媒的成功尝试就具有代表性,在引入云溪投资等民营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后,对公司资本、运营、管理、业务及产业链布局产生了积极影响,营收同比变化达到104.21%,在11家上市广电企业中位居第一。在优化股权结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推进公司制改革和丰富股权多样性,吸引更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投资。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内外公司治理经验表明,改善“三会一层”治理结构对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具有决定意义。与很多上市国企类似,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和运营决策结构,完善层级衔接监管与协同配合,持续强化内部监管,加快高管人才队伍建设。改善集团公司内部治理,特别是加强母、子公司双向治理,协调参股、控股公司业务及权责分工,不断优化整合内部资源,赋予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提升各业务板块市场竞争力,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三是加强集团内部治理。目前,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均已实现集团化发展,拥有众多的业务板块,以及较多的控股、参股企业。随着大数据、5G、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广电传媒业也已呈现众多业务、业态深度融合的趋势,这要求广电上市公司在做大做强过程中,需要更高层次的集团化治理能力,来优化整合内部资源,加强总、分公司管理,及母、子公司双向治理,协调参股、控股公司业务及权责分工,赋予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全面提升各业务板块的市场竞争力,提升集团整体绩效表现。2.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多元业态深度融合2020年10月,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注资成立,成为国内第4家拥有5G牌照的通信运营商,全国统一的5G广电网络指日可待。11家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权置换等方式全部参与投资。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应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多元化发展战略。一是聚焦内容打造“广电+”业务矩阵。从全球来看,不论是Netflix、Disney+、AppleTV+、HBOMax等知名流媒体,还是传统电视网,内容和流量依然是竞争的核心焦点。广电传媒企业仍需注重“内容为王”,不断提高IPTV、OTTTV、4K/8K视频点播、VR/AR视频质量,打造知名IP。在内容创新上把握新趋势,将PGC与UGC业务有机结合,强化客户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制作互动性、沉浸式、场景化的媒体娱乐服务。在产品模式上加快融合,推动广电主业与服务相结合,形成类似“广电+5G+全媒体服务”“广电+AI+智能服务”“广电+MCN短视频+IP衍生品”等业务矩阵,催生不同的业务模式新组合与价值链。二是深化传媒业务链纵深发展。多元化发展需要建立传媒主业与跨界产业的深度融合。湖北广电积极探索“智慧广电+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产业振兴”,把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结合起来,推进“TV+文旅”产业转型,体现出明显的传媒业下沉式发展。随着未来产融结合趋势的持续,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需要在电子商务、文化教育、会展旅游、智能制造等更多领域进行深层次的资源整合与开发,探索新的价值创造模式、融合服务模式、商业盈利模式。三是打造融合型多元服务平台。近年来广电传媒平台化发展愈演愈烈。东方明珠与SMG合作,打造“BesTV+流媒体”垂直聚合视频平台,全面整合旗下东方卫视等视频资源,连通线上流媒体、线下文旅资源,提供一体化、多元内容服务,实现了公司全面战略转型。可以预见,今后依托5G赋能的多元平台战略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形成“全媒体内容平台+业务+输出平台”的大平台战略,强化多元业务的支撑与拓展。

二、运营层面:加快数字转型,提升整体竞争力

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与变革是前所未有的。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已占到GDP的38.6%,而且有望继续攀升。对广电传媒上市公司来说,数字化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在经营层面上进行适应和转型。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实现“媒体融合”向“融合媒体”过渡的过程中,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必须进一步实现智慧型传媒转变,基于AI和5G技术完成生产、分发、推广、接收、消费的传媒全过程服务。为了推动“由大变强”,还应主动构建智慧传媒生态体系,重塑传媒生态价值,而不仅仅是打造应用级别的App。1.加快新型数字技术落地应用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技术已成为赋能广电传媒产业的强大驱动力。华数传媒新型数字经济业务占比已达58%,助推公司2020年实现净利润9.52亿元。一方面,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应积极涉足数字新媒体产业(TMT),通过将通信、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以科技加速广电业产业升级,不断塑造数字内容供应、网络和软件支持、硬件设备设施、数字化发行与接收、数字营销及服务支持、数字消费等全产业服务链,培育新的场景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牢牢把握数字新基建潮流,加快完善自身智慧融媒体中心、5G网络基础设施及设备、大数据处理应用中心等。最后,树立数字治理理念,变革原有运营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更好匹配数字技术的应用落地。2.实现“融媒广电”向“智媒广电”转变在新型数字技术应用背景之下,5G将赋能新媒体视频传播,从根本上改变媒体传输方式和呈现形式,AI则重组内容制作流程和生产体系,VR改变媒体接收端。“智慧广电”构想将会成为现实。新华智云“媒体大脑”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和短视频策、采、编、审、发等传统环节,实现真实的人工替代和机器生产内容(MGC),智能化生产文、图、视频、Vlog、MR/VR等30余种全媒体产品。[2]在加速由“融媒广电”变为“智媒广电”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智媒广电运营,迭代完善智媒节目制作和智媒节目分发,持续挖掘智媒产业资源,探索智媒广告盈利模式。更要加大智媒园区、智媒中心、智媒实验室建设和智媒设备投入,全面提升企业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实力,借助数字化实现产业升级。3.积极构建广电传媒数字生态在“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任何单一平台都难以覆盖所有客户需求。这就需要将众多媒体平台聚合连接,形成传媒数字生态。新型数字技术会加快传媒生态链的延伸,逐步形成移动端为主导、多屏互联、万物互联的媒介新生态系统。[3]在实施路径上,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传媒产业内部与外部、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平台壁垒,推动成立企业间媒介战略联盟,形成整体性、共生性的新媒体生态群落,组建全国统一的5G广电网络,为生态群落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则会迈出更为重要的一步;二是在生态圈内部,完善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分工,推动资源不断循环,实现价值共生,企业间IP、内容、流量由竞争转向竞合,这有待于广电传媒众多企业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结语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广电传媒上市公司仍将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来自疫情、经济、政策、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仍将会促使广电传媒行业发生巨大变化,企业间整合、洗牌、转型在所难免。通过战略变革实现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调整,以数字转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将是改善企业绩效的重要路径。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标志着广电传媒业新一轮的整合发展即将展开,广电传媒上市公司的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王洪盾,岳华,张旭.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9(04):17-27.

[2]黄月,黄彦菡.新媒体近期发展动向分析[J].传媒观察.2020(06):94-97.

第5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麦格尼菲传媒 创始人、CEO

>> 李苗:也属于网易创业帮 邝苗:无创业 不青春 “也会说苗话” 良苗也须勤农育 李营:创业趁早 献县滏东排河苗李庄桥改建工程防洪评价分析 李超:用爱心创业 李月震的创业“锦囊” 李阳,家暴也疯狂? 李忠实:村官也“疯狂” 黑客盗账号网易帮销赃 属于读者,也属于甲 网易高管爱创业 李宇春:只属于懂得的人 文化资讯:《李小红》:属于70后的爱情 李兵 定制只属于你们的幸福 李恩杰:京剧理当属于顶级舞台 李 核桃苗 苗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李苗:也属于网易创业帮 李苗:也属于网易创业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文青")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李苗

麦格尼菲传媒 创始人、CEO

李苗 ,从事互联网媒体行业十多年,曾任职网易、56网。2008年起担任56网总编辑,主管56网整体内容运营。2014年12月创立麦格尼菲文化传媒公司(Magnificent Media)。

麦格尼菲创始人、CEO李苗的办公室,三面墙的装饰风格完全不搭,一面是高端大气老板墙,一面是温馨客厅款,还有一面是小清新场景拍戏专用墙。李苗笑称,创业公司里的老板办公室都是道具。

成立于2014年12月的麦格尼菲传媒致力于为年轻人定制内容。目前,众多视频网站都在推动内容的独特原创,麦格尼菲鼓励创作团队、制片人开设PGC频道,并且让这些人获得收益。李苗显然赶上了PGC的“这一波”。

要做一家出色的媒体公司

李苗把公司起名为麦格尼菲传媒,是英文Magnificent Media的音译,含义是宏伟的、出色的媒体公司。公司定位是专业的年轻人娱乐内容供应平台,“只做年轻人关注的内容”。

麦格尼菲出品的王牌节目《女王驾到》将互联网爆笑内容与特色解说合体,从全新角度演绎网络热点,搭配犀利吐槽,从笑声中表达态度。节目刚刚推出,就获得了优酷网、腾讯网、爱奇艺、乐视网等平台的推荐,已上线节目全网流量合计已超9000万网访问量。再如其与创业邦联合出品的人物纪录片《折腾吧骚年》,讲述青年创业的故事,高富帅能成功,逗比休学青年也能成功,用娱乐的方式为观众展现另一个新奇世界。很多粉丝在节目的评论区和公众号留言,成为所参与节目的一部分。

李苗说:“我们也在自建渠道,除了节目和签约主播的大号之外,也正在开发App手机客户端,让更多网友通过各类渠道找到我们并参与麦格尼菲的内容建设。”

麦格尼菲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是粉丝经济,比如搞笑会员服务,还有为主播定制动漫形象,制作相关服装、玩具、3C产品等,另一方面是内容营销。李苗说:“我们团队曾经为联想、戴尔、海尔、OPPO等品牌定制过节目,将客户的需求用搞笑的方式演绎到视频节目中。”目前麦格尼菲正在为金立手机定制新节目――《江湖小点心》。

麦格尼菲的创意团队几乎都是90后,属于二次元、呆萌、腹黑型,每天的必修课是吐槽自己和别人,办公室经常笑声大得吓人。“但他们工作起来很拼,有时会通宵达旦想点子做节目。”李苗觉得自己和这群年轻的员工在一起,也变得更有活力了。“他们真正懂得年轻人的需求,懂得如何传播。”

曾跟很多大佬是同事

在网易作编辑时,李苗十分低调,写稿采访做专题,日复一日。李苗说:“在网易门户事业部时,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怎么聪明,也不及身边的人有才华,是个循规蹈矩的人。”招李苗入职的领导是李学凌,时任网易总编辑,后来创办了YY。还有陌陌科技的唐岩、雪球财经的方三文、大可乐手机的丁秀洪等,都曾经是李苗座位附近的人,他们创办的公司已经有两家上市了。

这种“循规蹈矩”一直延续到李苗去了56网。“不得不说老板周娟是改变我命运的人。”李苗说。2008年56网创始人周娟约见李苗,并给了她一个统筹管理内容的机会――56网总编辑。

第6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股票代码:600037

所属行业:文化传媒,电视传播

个股特色:垄断优势,奥运概念,数字化

数字化对于歌华有线来讲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给企业的盈利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从包月制向定制式过渡,并且拥有奥运得天独厚的商机,让我们对它的未来充满期望。

行业前景广阔

线电视行业公共服务的性质,造成了目前中国有线电视收费价格的人为低估以及有效供给不足。

2006年中国完全市场化的有线电视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应当在24~30元之间,而目前实际的情况是仅为13元,上升空间巨大。中国现有1.38亿有线电视用户,相当于美国的2倍,是全球最大市场。但以收入计算,2006年中国仅为25亿美元,而美国则将近700亿美元。

不过这种情况将会逐渐改变,最近的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就是中国有线电视收视价格回归市场化的契机。从部分试点城市中收视费上涨的幅度看,这些城市平均的模拟收视费为14元,数字电视基本收视费平均达到25元,上涨幅度达到78%。

从歌华有线的主战场来看,2006年北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按国际惯例,这个阶段将进入文化娱乐消费快速增长期。未来技术手段升级、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电视平移,节目内容将极大地丰富,如歌华目前就由模拟的58套节目提升到数字电视的134套节目。由于产业升级带来的节目丰富,将使文化娱乐消费多元化、消费结构升级成为可能。

从全国来看,目前全国1.38亿有线电视用户,但最大的运营商才拥有几百万户,份额约3%,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未来几年将是有线电视行业收购兼并的高峰年,歌华有望通过收购外地有线电视网,以及收购传媒产业其他优质资产的方式,实现跨地域、跨领域的扩张,通过外延式发展实现加速增长。

市场表现优异

第一,歌华有线具有资源垄断概念。歌华有线是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唯一一家建设、经营和管理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单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基础网络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市18个区县的大型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截至2006年末公司有线电视注册用户为320万户,目前北京基本收视费是每月18元。仅有线电视这一块公司每月稳定的现金流就达到5760万元。

由于传媒行业是高度管制行业,具有企业竞争强度小,毛利高,业绩增长爆发力较强等优势;加之新增上市公司很少,投资者可投资的选择范围有限等原因,长期以来传媒行业上市公司都获得了高于市场平均的估值水平。有线电视行业常态经营公司平均估值水平在30~40倍都算相对正常(美国有线龙头企业Comcast的市盈率估值水平也有30~40倍)。而歌华有线动态估值还远低于该水平,在数字奥运、消费升级等因素带动下,歌华有线的长期价值将进一步显现。

第二,筹备奥运给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按照广电总局目前的规划,北京到2008年奥运之前将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作为承担数字奥运、数字北京之重点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主体,歌华有线的数字化整体平移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从2004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免征企业所得税,并对前三个年度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办理了返还,此项政策使歌华有线的本年净利润大幅增长。此外政府对每户100元的平移机顶盒补贴,有助歌华有线实现低成本的数字电视平移,也将对公司今明两年盈利产生重要影响。公司数字电视用户规模未来将有望超过100万,付费电视业务、VOD点播等业务平台逐步完善。

第三,歌华有线利用股市疯涨之际,于2007年1月与中央新影数字传媒公司合作推广CCTV证券资讯频道。当前中国股市行情火爆,证券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这将给歌华有线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

第四,在发展增值业务方面,歌华有线开展了北京市财政局财政拨付专网“金财网”的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数据增值业务,与多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未来潜力巨大

歌华有线的股价从年初的24.39到3月底的29.99,今年的增长幅度只有23%,大大落后于指数本身的增长幅度,有着充沛的补涨需求。反过来看,在最近因印花税调整导致的大跌中,歌华有线逆市飘红,大涨15%左右。

从一季度财务报告来看,歌华有线增长平稳。2007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97万元,同比增长15%;实现净利润6019万元,同比增长24.9%,每股收益0.09元,预计公司有线用户为325万。

由于市场对于现金流稳定,盈利稳定增长的价值型公司的偏爱,歌华有线将被投资者愈加看重,其资本结构表明,排在前面的流通股大股东都是机构投资者。

第7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2013年5月,第九届深圳文博会期间,“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上榜公司包括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化出版、文化科技等五个板块,上海百视通作为广电系新媒体的代表性公司首次上榜。百视通的上榜,对国内新媒体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与30强的其他公司相比,百视通是唯一的从传统媒体中走出的新媒体公司(另外两家新媒体概念的公司——盛大网络和完美世界都是互联网公司)。

资本和产业结合下的战略转型

从2012年开始,“跨界”和“融合”成为广电行业的发展主题,同时,国内广电行业的竞争环境开始经历大变局:主要表现在原广电总局的“双限令”(限娱令和限广令)使得上星卫视竞争激烈且内容同质化、IPTV快速发展并成为国家三网融合为数不多的成果、OTT TV互联网电视成为产业链各方发力的重点、互联网电视盒子制造商与监管部门的博弈加剧、原广电行业外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和设备制造商等已经开始涉足电视行业,广电已经逐步走出行业壁垒的封闭花园,成为各方角力的又一个金矿,智能电视将是下一个五年主要战场。

2012年11月,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传媒资本方面,国家鼓励文化传媒企业,尤其是国有传统媒体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身实力。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2015年文化产业总值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文化传媒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2011年12月29日,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37)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百视通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上海东方传媒新媒体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广电新媒体第一股;2012年10月19日,华数传媒(股票代码000156)登陆深市主板,这是继百视通后国内广电系新媒体上市的第二支股票。

表1: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

上市后的华数传媒的主营业务是浙江的数字电视网络与全国的新传媒业务,华数通过上市获得的融资支持和资本市场所提供的产业链资源整合平台,完成两个转变:一是战略转型,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从传统网络转向新媒体的转型;二是业务范围转型,抓住三网融合的历史契机,在立足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节目内容传输服务的成熟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互动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和互联网视听等新媒体业务,巩固新媒体业务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百视通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新媒体“三屏融合”业务,即通过统一的媒体资源平台、媒体管理平台,通过各类IP 化网络,向电视终端(屏)、电脑终端(屏)、手机及移动终端(屏)提供统一技术服务、内容服务及相关的市场营销服务。

图1:百视通的股权关系

百视通的快速借壳上市得益于其迅速布局IPTV带来的现金流,但上海文广并没有沉醉于IPTV,而是把百视通作为承载SMG所有新媒体发展战略的平台。上市以来,百视通在OTT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频频发力(如参股风行在线),其完整的新媒体战略布局初步成型。百视通已经从人们印象中业务结构单一的IPTV公司,蜕变为走向全国的新媒体公司。

百视通的业务板块包括四部分,分别是IPTV、OTT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网络视频业务。目前,能够给百视通带来现金流的业务是手机电视业务、IPTV业务和宽带租赁业务,而OTT互联网电视业务处于培育期,网络视频业务则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按照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波士顿矩阵分析法,从增长和市场占有率两个纬度,对百视通的业务板块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IPTV业务属于高增长高占有率的“明星”业务;手机电视业务属于低增长高占有率的“现金牛”业务;OTT互联网电视属于高增长低占有率、处于市场起步期的“问题”业务;而以东方宽频为代表的网络视频业务,属于低增长低占有率的“瘦狗”业务。

图2:百视通业务的波士顿矩阵

IPTV业务。百视通技术是上海广播电视台IPTV 业务的独家技术服务商、市场营销服务商与内容运营商。IPTV 的商业模式为“基础服务+增值业务”模式(简称“A+X”模式)。百视通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集成”的“两手抓”战略,将IPTV的技术与产品升级到3.0 时代,继续引领IPTV 技术与内容产品领先行业、领先国际。

表2 全球IPTV的发展概况

手机电视业务。百视通技术在国内最早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办手机电视业务,百视通技术下属子公司东方龙公司是国内手机电视的首个探索者。上海广播电视台已经获得原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3G 手机电视集成运营与内容服务牌照,并授权由旗下百视通技术全面负责3G 手机电视业务经营。

互联网电视业务。2010 年,上海广播电视台首批获原国家广电总局关于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业务牌照。2010年,百视通技术成立了互联网电视事业部,展开互联网电视业务相关的平台建设、技术集成、技术研发、产品管理与应用开发、内容运营、业务扩展及市场推广。百视通与海信、康佳、海尔、联想、三星、夏普等国内外终端大厂在互联网电视领域建立了合作,发起成立OTT智能电视产业联盟,平台化特征日益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百视通自主研发的OTT机顶盒“小红”已上线,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本控制,将逐步量产,并借助零售及运营商定制双渠道投放。此外,百视通OTT的海外业务增长也很快,如与印尼电信的合作也会增加利润点,规避国内OTT市场的政策风险。

网络视频业务。东方宽频网络电视台(简称SMGBB) 成为国内流量最大的网络电视台之一。百视通技术旗下的SMGBB是国内广电领域第一批开办的、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视频网站。“看看新闻网”是国内主流的互联网新闻视频平台,视频新闻产量居同行业首位。

广电新媒体企业的竞争优势

华数和百视通同处于长三角区域,他们的竞争优势也非常相似,共同优势包括:均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狼性企业;均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均具有较强的内容整合能力;均具有较全的新媒体牌照。

一、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狼性企业。百视通和华数两家公司均将自己定位于一个以视听新媒体为主业的互联网企业,而不是一个半市场化的广电企业。以百视通为例,由于上海广电的制播分离和事企分离改革成功,使得百视通能够轻装上阵,投入市场竞争。另外,百视通和华数也迥然不同于竞争对手CNTV的计划经济思维,CNTV善于主动承担某些公益功能并以此获取资源,而这也削弱了CNTV的市场竞争能力。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华数是广电业内少有的具有狼性基因的企业。从企业文化来看,华数更像一家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企业。华数是广电行业同时拥有电信和广电牌照的运营商,多年的市场侵,使其企业文化完全不同于其它广电运营商。可以说,华数和百视通的互联网基因使得两家企业能够抓住视频新媒体初始期的战略机遇,依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优势成长为国际级的新媒体企业。

二、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是由于企业基因的因素,两家企业均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以百视通为例,成立百视通研究院,与合作伙伴携手合作,在新媒体技术、内容及版权方面投资上十亿元,已获批200项IPTV专利和核心软件著作权,在EPG、DRM、视频分发、智能搜索、智能推荐、收视分析与数据分析等领域形成优势。

三、具有较强的内容整合能力。百视通媒体资源库现拥有35万小时的版权内容资源储备,其中集成了国内外优秀的影视、财经、体育、新闻等10万小时的精品版权内容资源,拥有的独家、热点版权内容资源总量居全国新媒体企业之首,致力于构建中国广电第一视频云。

华数建立了面向国际国内节目内容的合作体系,建成了全国最大、在线可运营的50多万小时的数字媒体内容资源库,突破了数字化发展的产业瓶颈,已将交互数字电视的技术、内容、应用、服务推广至浙江全省和全国100多个城市,推进了全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四、具有较全的新媒体牌照。华数和百视通两家公司均具有广电总局颁发的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全国性或地域性牌照。百视通则在IPTV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并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由于和CNTV的博弈,百视通开始大力布局OTT互联网电视。华数拥有3G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的全国集成运营许可授权,是全国最大的互动电视、3G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等综合数字化内容的运营商和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位居全国新媒体和三网融合产业发展的第一阵营。

除了上述共同优势,两家公司还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百视通为例,百视通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百视通更专注于新业务和新传输渠道建设。由于上海大文广和小文广的关系,SMG并不掌握上海有线电视运营商东方有线。这也使得SMG能够专注于发展互联网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新的业务形态和新传输渠道。杭州华数则与之相反,华数起家于杭州有线网,并将承担5年内浙江全省有线的整合和整体上市重任,因此,华数被有线运营业务拖累,在新传输渠道拓展方面反而会有所顾忌。从这个角度来讲,百视通在新媒体拓展方面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二、百视通更擅长于资本运作,长袖善舞。上海百视通得益于经济中心的资本市场,更加长袖善舞。百视通在上市伊始,就投入3千万美元投资风行在线,实现“台网联动”和新媒体“全业务”布局。并购后,其率先提出“黄金15秒”战略缩短广告时长,推动品牌广告投放ROI(投资回报率)大幅提升,收入较上一季度增长62%。

三、百视通具有更强的“网动”能力。从广电发展新媒体业务的路径来看,发展网络电视台的模式已经进入死胡同,主要原因包括不具备互联网基因、内容的匮乏和盈利模式的缺失。国内网络电视台模式仅仅是电视台将播出内容搬运到PC端传输,如CNTV、东方宽频、芒果台等。这种模式类似于PC互联网时代传统报业的数字化历程,报业网站最后沦为门户网站的内容素材提供商。

百视通的模式则完全不同于网络电视台模式。百视通以IPTV业务为契机,与电信运营商深度合作,借助电信的营销、技术和终端用户优势,共同推广新业务,从而完成向互联网运营商的成功转型。同时百视通公司背靠SMG强大的内容资源,具有深厚的电视运营经验,能更好地实现“台网联动”。在内容建设方面,百视通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业务和平台的核心价值,包括对上游内容提供商CP和SP提供开放式平台;延伸至上游产业链,参投发行各类电影和综艺节目;搭建全国最大的新媒体版权库。而杭州华数在“台网联动”方面,稍逊一筹。

四、百视通具有更强的创新力和创新文化。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层面,百视通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如百视通提出了内部“产学研”三位一体体系建设。百视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设“百视通大学”,创建完善员工“终身学习体系”;百视通还成立“百视通新媒体研究院”,加强技术创新,集中孵化百视通及整个新媒体产业链中技术创新项目。如百视通已经跻身2012年度“上海软件企业20强”。

广电新媒体的寡头竞争格局

基于对百视通和华数两家公司的优势分析,可以认为,广电新媒体已经初步形成了全国寡头竞争的格局。原因如下:

一、广电新媒体的市场结构与电信、互联网行业类似。按照互联网和电信运营商的产业结构,整个市场的容量被位居前三的企业占领。未来广电新媒体的全国公司也就是三至四家,这几家企业中,百视通和华数应该分别占领一席,剩余的一席归属哪家,尚待市场检验。

二、牌照发放模式决定了寡头竞争格局。广电新媒体在牌照的发放方面,明显倾斜于第一梯队的广电机构,加剧了新媒体发展的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

三、新媒体的跨地域结构决定了寡头竞争格局。由于传承了互联网的特性,广电新媒体具有天然的跨地域属性。广电新媒体,首先体现在传输渠道的泛在,也就是任何网络(Anynetwork)。在国内,传统的电视传输渠道主要包括无线地面传输和有线电视(国外还包括直播卫星),运营商主体主要是各地的有线电视台。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开始纷纷进入这个领域,IPTV、OTT互联网电视等新的电视形态开始涌现,运营商主体扩大为广电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公司等虚拟运营商。广电的传统领域逐渐被打破,开始走出封闭的花园。

四、期待出现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传媒集团。目前国内的传媒公司普遍存在着主营业务单一的问题,各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基本局限在某一固定的板块。由于这种限制,也就很难出现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的传媒集团。而美国的传媒业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的传媒集团,美国六大传媒集团都做到了混业经营,如康卡斯特集团,涵盖了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平面、有线电视、互联网、卫星等业务。

表3:美国各大传媒集团业务布局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研究)

2013年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的机构职能整合顺应了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打开了跨地区、跨领域的政策空间,传媒企业的发展将由内生发展为主转为内生与兼并重组并重。具体体现在:一是内容的价值充分体现,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内容生产和传输渠道得到统一管理,挖掘内容的价值成为未来发展重点;二是广电行业的改革有望提速,新闻出版领域市场化和产业化较早,广电相比之下步伐稍慢,广电加快制播分离和转企改制有望提速;三是资本与传媒的结合进一步加强,拥有资本优势的传媒上市公司有望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重组做大做强,横跨广电和平面媒体的大传媒集团有望诞生。

即将形成的寡头竞争市场格局,对其他广电机构意味着,在新媒体的布局和发展上必须迎头赶上,否则不进则退,前几年取得的成果和优势将不复存在。因而,广电新媒体企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求得发展:一是树立标杆,以百视通和华数为学习标杆,尽快明确自己的新媒体战略;二是完善牌照,申请互联网电视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牌照,弥补牌照的差距;三是资源整合,“一云多屏”是大势所趋,百视通和华数都是集中新媒体资源优势才得以上市。按照分发渠道和屏幕进行分散经营的时代已经过去;四是资本运作,尽快确定资本上市的主体企业,资源整合,培育上市。

第8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在美国,衍生品的收入远远高于影视放映所带来的利润,比如在美国《狮子王》到目前持续收益超过20亿美元。当时电影前期投资仅为不到5000万美元。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迪斯尼更是成立了迪斯尼主题公园遍布世界各地,衍生品持续利润的诱惑,使得电影衍生品的开发成为了各大制片公司非常重视的环节。

近几年国内电影产业的繁荣,破亿影片层出不穷,电影的盈利模式的最大来源还是票房。面对如此尴尬现状,中国电影也曾试图开发衍生品产业,但是到现在为止始终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所谓的国内电影的衍生品也仅仅出现在一些国内大型电影院里的高档柜台,乏人问津。“快餐式”电影难以培育消费群 ,消费者中多数都承认仿版衍生品对正版存在侵权行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购买仿版衍生品。“这和在淘宝上买几十块钱的仿版名牌衣服是一回事,物美价廉。”面对如此窘境,国内的影视衍生品问题在哪?

市场培养

尝试不是没有,少数国产电影也曾对“电影衍生品”全面开发做过一些尝试。从《英雄》到《喜羊羊和灰太狼》,前者衍生品销售尚未过千万;后者的票房和衍生品开发相比国外也差距甚远。

2012年国产电影亏损比例超过80%,虽然年底《泰囧》票房给国产影片带来一丝亮色,但总体来看,无论是整体电影票房还是国产电影票房,都低于年初的预期。所有的利润都仅仅来自于电影放映所得。

如此大的市场,可见对于发展成熟及规范的电影工业市场来说,衍生品的营销和开发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然而从产业链上来看,中国行业内的龙头公司依然更多只侧重于电影上游制作和中游的发行领域,电影收入绝大部分依然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

市场需要引导,更需要培养。包括中国地面院线资源的短缺,包括场地、渠道、专业人才团队等制约。在国外,地面推广在衍生品市场占到很大比例,通过在电影院陈列展示、纯利销售和搭载促销,衍生品的推广主要依靠电商的线上运营。

时机偏差

《让子弹飞》刚开始火的时候,其官方微博:“《让子弹飞》衍生品绝密制作中!采用细腻亚麻材质包装,内含经典剧照及未曝光独家新图,每件都拥有唯一序列号,值得永久珍藏!全宇宙限量999件,震撼售价121.6元,现已接受围脖私信预定,有意的童鞋请留下您的淘宝用户名,1月17日给您看成品正面!”

紧接着,淘宝上悄然多出了一家《让子弹飞》电影衍生品专卖店,店铺名为“让子弹飞:独家官方授权”,卖家正是电影的出品公司,北京不亦乐乎电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但是这个时候《让子弹飞》片商错过了衍生品最佳销售期,山寨麻匪面具已大行其道。

侵权横行

当年的《还珠格格》大火,除了有极高的收视率并成为每年寒暑假的必备节目外,最大的贡献就是救活了好多个印刷厂。当年的大街小巷,从学生的书包到日常用品,到处都印满了“小燕子”。

曾有专家指出:“制约中国电影衍生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盗版横行,不仅压缩了正版产品的盈利空间,还侵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普通消费者热衷于购买山寨衍生品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优惠和供货速度快。这也意味着,如果电影片商授权的官方衍生品开发持续落后于山寨产品的繁殖速度,消费者是不太可能放着山寨产品不买,等着官方衍生品问世的。

法律保护

至今无人举报衍生品侵权,国产电影热映拉动衍生品热销,《让子弹飞》《长江七号》以及《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衍生品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山寨。侵权衍生品泛滥,严重影响了国产电影衍生品市场的收入,也影响了电影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立法保护电影元素,对电影元素的保护分属《著作权法》及《侵权责任法》。而对电影元素的衍生品,更难以明确保护。

群众基础

庞大的观众基数和消费升级拉动对影视衍生品的消费需求。中国的电视剧收视人群是美国的4倍,同时消费升级的动力和需求非常强劲,而网络视频、IPTV、互联网电视等渠道的发展为视频受众提供了更多收看电视剧的便捷渠道,需求的增长为电视剧大制作提供了可能。

突击之路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开发电影衍生产品的重要性,但从整体上来看,国内影视行业的产业链意识、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很多热播的影视作品根本没有衍生产品跟进;另外衍生产品的形式比较单一,很多仍是停留在海报、 钥匙扣、玩偶等小商品上,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不排除有些具有全产业链意识的电影导演,在影片上映时也会积极配合销售衍生产品,但是基本没有太多精力去规划后期衍生品开发计划。针对影片后续衍生品开发,应该有专门的管理团队进行运作。

此外,国产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周边商品的制作、销售层面,影片拍摄场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可以作为影片衍生市场盈利的渠道,“目前国内已经有横店影视基地、怀柔影视城等模仿国外影片的发展模式,开放影片拍摄地作为旅游资源”。

另外一方面,一些有衍生价值的产品不受投资方重视,造成浪费或者是白白的被侵权,这种现象比比皆是。针对此种现象,记者采访了北京造星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无线音乐版权部运营总监展驰先生。他将就大众忽视的影视音乐的衍生品的诸多问题展开剖析。

北京造星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要涉及电影、电视、广告、流行歌曲等音乐方面的制作、包装等业务,此外,在无线音乐版权资源的引进与引出方面,造星坊也常年与内地无线音乐市场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和百度、新浪、搜狐、酷狗、多米等大型音乐门户网站有战略合作。

Q关于国内音乐衍生品这一块,有什么比较好的能借鉴的先例吗?

A:国内音乐衍生品做的最成功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应该是手机彩铃技术。从08年起,越来越多的音乐产品开始以非实体的形式出现。就像你我现在想听歌了,不会首选去音像店购买实体唱片,而是在网络上搜索数字音乐进行试听或下载,这是由国际音乐市场的大环境方向以及国内唱片业的低迷所致的。这一导向推动了无线音乐市场的发展强大。

拿去年上映的电视剧《甄嬛传》来举例,这部电视作品的火热程度不用我赘述,而这种火热更是烧到了无线音乐市场上:由刘欢演唱的《凤凰》、姚贝娜演唱的《红颜劫》等主题曲及插曲在中国移动12530彩铃歌曲下载榜上连续1个月蝉联冠军,单月总下载量破亿次。按2元/首的彩铃价格来计算,《甄嬛传》单是其影视歌曲方面就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

近两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诸多音乐产品也以APP的形式面世,歌曲专辑APP、音乐游戏APP···我们熟知的苹果iTunes、移动MM、googlePLAY等对于这些APP产品都有相对良好的开放程度,想必也会为音乐衍生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Q:在发展影视音乐衍生品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我觉得是音乐版权的合法保障性问题,这也是目前中国音乐市场的一个尴尬。

据我所知,只有中国的音乐产品是从免费阶段开始的,因为我们习惯了随便在网上一搜,就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需要付费。那这些费用又由谁来买单?不是下载人群,也不是运营商,而是音乐制作人。音乐作品的作者从把自己的作品投入市场的那一刻起就要担心,作品是不是被盗链?是不是被开源免费下载?甚至是不是已经篡改了作者作品名,不再是自己的作品···这些问题困扰了音乐人们太多太多年也没人来解决,因此音乐人们失去了热情、动力,更难有写出好作品的“经济支持”,音乐市场为此低糜。

当然,随着国家《版权著作权法》的出台和实施,音乐作品的版权保障机制已开始走向完善,一件音乐作品诞生伊始已经要伴随着各种授权、证明、声明文件了。希望这能是以后良好的开端。

Q:你认为要发展影视音乐衍生品,投资方需要做什么准备?

A:刚刚落幕的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电影《007:Skyfall》中由Adele演唱的同名主题曲《Skyfall》荣获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奖;电视剧《甄嬛传》的全剧配乐是内地音乐教父刘欢;纵观国内外影视市场不难看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如果没有好的主题音乐做衬托,就像是无风水面,少了太多生气与活力,电影音乐方面的投入是要与整个电影的投入成正比的。而很多投资方恰恰反其道行之,总是把音乐方面的预算压至最低,甚至有的由于经费限制,直接购买别的影视作品的原声音乐生搬硬套。我就亲身经历过,某著名导演以古代四大名著改变的电视剧,其背景音乐却用的是《指环王》的原声?!其惊悚和可笑的效果真的令人哭笑不得!

所以,简单一句话:好的影视作品,自然要配套精良影视音乐,这方面的成本投入,不能省。更何况想要发展音乐衍生品,音乐作品本身首先要优秀,能经得住听众和市场的检阅,再配套相关的渠道营销,不愁没有高收益。

Q:你认为国内的影视衍生品的发展正常吗?

凡是在影视营销领域工作过的朋友都不难总结出一个规律:在国外一部热映的电影,可能收回成本的5-6倍的收益,但其中票房的收益却仅占30%左右,这是因为另外的70%都来自于电影衍生品。这里包括以电影元素开发的游戏、玩具、服饰配饰、张贴海报等等,更包括以电影剧本改编的书籍、舞台剧、音乐剧等等。可以说是把一部电影的剩余价值挖到极致。

而国内的影视衍生品的发展,不能说正常,只能说正在渐渐趋于正常,潜力无限。因为由于电影投资成本的限制、影视技术的限制、电影人才的缺乏,导致很多电影人为了迎合市场而做电影,为了拿奖而拍电影,大多数人见好就收,没有意识到影视衍生品的巨大潜力。国内的影视衍生品的发展还没有效仿国际的成熟做法,把电影业做成一个“生意链”,一部电影上映了应该只是这个链条的“龙头”,龙头以后还有很多很多价值可以开发,并不是把对电影的关注点集中在票房上。

当然,还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我觉得影视衍生品最大消费群体是还是青少年,成年人痴迷电影周边相对少数,所以受青少年喜爱的电影题材也成为衍生品好卖的一个先决条件。著名营销家谭小芳老师说过,国内电影的衍生品市场还不够规范,在市场开发和销售渠道方面也不够完善和通畅,而衍生品的消费市场也亟待培育,再加上盗版猖獗,正版利益被蚕食导致利润点大幅度下降,压缩了盈利空间,也制约了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影衍生品市场发展壮大。

第9篇:文化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2006年被业界确认为中国动漫产业的拐点。在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动漫产业在政策的指引下寻求着新的盈利点。

但在新的机遇下,中国动漫产业面对刚刚形成的产业链,仍面临着寻找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的困惑。

“在未来5年中,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将保持50%的年增长速度,到2010年实现年产值40亿元,我们非常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孙向东曾这样表示。

据统计,北京市动漫出版物、电视/网络播映市场规模2005年为0.89亿元,年增长速度6%。“2006年6月1日,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北京)发展基地在中关村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北京市的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向东说。

业内人士也纷纷指出,2006年已作为中国动漫产业的拐点载入史册。但是在新的机遇下,动漫的产业前景仍不明朗。“目前,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政策为主导逐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但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原创动漫网COO炎炎称,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还是“有形的手”在起作用,动漫产业仍未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条。

动漫产业链遭遇割裂

“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动漫不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但一旦成功,它的回报期则长得难以想象。”一位动漫业资深人士如此评价动漫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该人士表示,一个经典的动漫形象会长盛不衰,而由此带来的音像制品、玩具、图书、游戏等其他衍生品的消费,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用一劳永逸来形容也许并不为过,比如米老鼠红了近一个世纪,而迪士尼这个文化传媒帝国就是依靠这个动漫形象建立起来的。”

而国内的例证则是近年以“蓝猫”为主角的动画片,这只“蓝猫”带来的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形成了覆盖玩具、饮料、服饰和日用品等行业4000多个品种的商品群。全国共有“蓝猫”专卖店达2400家,其相关产品的销售额一年超过4亿元,如今这部动画片仅品牌授权年收入就达1600多万元。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其动漫前景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动漫市场蕴涵着巨大潜力,但在面对日本、美国的动漫产品大量涌进中国市场时,国产的动漫产业还是显得步履蹒跚。“长期以来,盈利模式是国内动漫业者普遍的心头之痛。”炎炎分析说,中国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割裂,是导致中国动漫业盈利受阻和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炎炎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和美国的动漫业目前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以日本为例,日本动漫业的基础始于漫画。首先,在日本,有一大批以个人为主的漫画原创队伍创作漫画,随后他们的作品在漫画杂志上分期连载。如果市场反应良好,接下来就会有出版社出版漫画的单行本,而动漫制作公司则会从质量较高的单行本中挑选合适的作为脚本来拍摄动漫,而与之相关的图书、音像制品、游戏等衍生产品也会随之大量产生。

寻找动漫盈利突破口

面对这种种瓶颈,我国动漫产业将如何平稳过渡到市场化?炎炎建议效仿日本模式,以漫画为基础,即重点发展漫画杂志等企业,鼓励个人原创作品的推陈出新,进而带动相关的动漫衍生产业发展。

10年前,韩国动漫产业面临着双重“困惑”。一方面是大量的动漫人才为日本、美国的动画片进行代加工,另一方面是国产的动漫产业因受冲击而发展缓慢。在充分考虑到漫画和动漫电影都已被日美抢占后,韩国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网络游戏。通过开发网络游戏,带动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甚至根据游戏角色创作漫画和动画片。通过这样一条新路,韩国的动漫产业迅速发展。如今,韩国动漫产品产量占全球的30%,产值仅次于美、日,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还有一部分动漫业者倾向于以电视为突破口来串起整个动漫产业链――电视台作为投资方与动漫公司一起开发动画片。他们认为,有了电视台资金的加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产动画片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由于电视台拥有强大的播出平台,它的加入意味着动画片日后的播出渠道有了一定保证,这也能够增强广告商的信心。

据了解,继国务院批准10部委《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若干意见》后,北京市也推出了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36条落实措施及相关配套政策。除了国家财政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外,政策将向鼓励原创企业倾斜,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要提供融资支持,还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境内上市融资。

“在逐步通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政府将尽进一切努力把动漫产业做起来。”一位政府官员如是说。

成功案例:动漫巨头迪士尼的秘诀

在2006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发展论坛上,华特迪士尼执行副总裁张志忠向媒体透露,迪士尼的成功关键缘于公司在价值链的平台上与不同的消费者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和沟通,这也是迪士尼公司在全球娱乐市场上树立牢固地位的关键。

张志忠介绍说,从娱乐内容到内容编辑发行,到手机、MP3等产品授权,迪士尼公司在每个娱乐行业的价值链环节中都有所涉猎。

而在消费者需求、技术平台、内容保护和法律环境这4个影响整个市场的驱动因素里,迪士尼公司的策略首先是创造让观众觉得能够产生很大共鸣感的角色和故事。当观众对内容有良好体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故事里的角色,并希望可以购买一些带有这些形象的商品,随后迪士尼公司继续在DVD、手机等其他平台寻找消费者喜爱的这一类娱乐产品。再后来,迪士尼公司就会组织舞台剧等现场演出,或者是让消费者前往迪士尼度假区,让他们在童话中体验快乐。

“这样不断地发展,我们与观众和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近。”张志忠认为,迪士尼沿着娱乐行业价值链在相应平台上面,通过消费者喜爱的娱乐内容去吸引大部分消费者。张志忠表示,迪士尼为了满足娱乐体验循环发挥到最大作用,公司每年不断地寻求更加理解消费者需求和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方法。

“我们让消费者理解我们品牌价值、各类产品的观点,而消费者的想法对我们的商业决策则有很大的影响。” 张志忠说。

此外,经过授权的出版社还可以将漫画的版权卖给动漫公司,而出版社则可以取得日后整个链条收益10%左右的利润,他们将其中的一部分给原创作者。而动漫公司在买下版权后,就会招来电视台、广告商等投资者一起合作,共同承担制作成本,并同时联络授权商开发衍生产品。

然而,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运营模式却并非如此。

原创动漫缺乏专业制作

李辉是清华美院平面设计系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后,她就职于北京某报社,每天给新闻配漫画就是她的工作,可热衷于漫画的她更愿意将创作连环漫画当成她自己的职业。“但没有办法,如果选择连环漫画创作为职业是很难维持生计的。”李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得很无奈。李辉曾经有段时间专职漫画创作,虽然出了一些作品,但是却很难把它们变成实际的收入。“都说民工讨薪难,但我给很多杂志投稿后,稿费也经常会被拖欠。”

在北京,像李辉这样怀有漫画理想的人还有很多,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未能如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漫画创作当中,并将其当作职业。“我的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他们很想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漫画作品,可为了生活,他们目前大多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创作漫画只能作为兼职。”李辉一语道出了目前很多有意于专职漫画者的心声。

“在中国,作为‘金字塔’底部的漫画业相对于需求来说是不足的。”国内最受瞩目的职业漫画家之一姚非拉表示,除了一些有名气的漫画家外,其余的漫画创作人员都很难拿到稳定的薪水,这直接导致我国漫画人才的流失。

而更不幸的是,漫画所要搭载的平台也变得越来越少。2006年4月20日,创刊于1995年的《北京卡通》由于连续亏损宣布休刊,而此前已经有《动画大王》《卡通先锋》《少年漫画》等多家漫画杂志社黯然退出了这一舞台。

低成本投入后的低质量

“原创漫画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国产动画片的低迷状态。” 姚非拉表示,电视台收购动画片的价格极低是由于缺乏漫画基础。目前,动画片的制作方、发行方和后续的衍生产品开发商还没有真正地结合起来,这就导致制作方十分被动,为此制作方要承担动画片的全部制作成本,而电视台收购则几乎成为收回成本的唯一途径。

一家动漫企业负责人透露,一部26×26(即每集片长26分钟,一共26集)的动画片,投资额一般在1000万元左右,制作周期需要4年。但是电视台收购的价格为每集几百元至1000元不等,而这样的价格根本无法收回成本。在此情况下,很多动漫公司被迫放弃原创,转为“加工”国外动画片――承包国外动画片某些环节的制作。“由于最核心的创意部分始终是国外完成的,国内企业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

此外,还有一些原创的动漫企业为了降低亏损风险,大多采取根据电视台的收购价格来倒推计算成本,从而将制作费用一再压低,有的制作成本不得不压缩到原来的1/3。“对于动漫这样的创意行业来说,其后果必然是动画片质量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