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范文

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

第1篇: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times, China'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dustry also get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demand for electrical and major talent is increasing. To furth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for talent, vocational mechatronics major is committed to training more compound talents with solid profession and high-quali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to analyz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presents a sou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method of multi-level mechatronics practice teaching,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多层次

Key words: mechatronics;practice teaching;multi-leve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270-02

1 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拓展性、创新性的特点,是学生接触实际机电工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训练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教学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综合性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一门综合多种学科知识的科目,其中包括电子、机械、信息等知识,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性,学生通过已学习过的知识联系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够更快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结合已学知识来掌握新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实训任务的顺利开展,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1.2 实用性 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训为主,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以往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以设计为主展开教学活动。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向学生呈现出图像、影像,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单调枯燥的纯理论知识教学变得趣味。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了解与掌握机电设备、机电仪器的使用,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完成实训任务为目标,通过运用所学的综合性知识,完成对多门知识的构建。

1.3 扩展性 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综合性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强化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这对实践训练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机械专业的实训课程较少,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训与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合理安排实训教学内容,使其灵活参与到其他实践教学课程中,制定科学适当的实训教学计划与时间,以便学生掌握相关教学内容与实践技能。

1.4 创新性 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应用机械知识与技术的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独立使用、设计、解决相关的产品问题。实践教学通过建立实训任务,让学生围绕实训任务联系起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课程实践教学对学生而言,改变了学习场所,自己动手操作、使用以及设计机械的过程有着较高的趣味性,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其能够更好投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

2 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1 分层教学体系 随着市场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要抓住这一机遇与挑战,通过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使其更好的走入社会,为人民、为国家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中职学校首先要对机电专业的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重点观察学生的机电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等,并展开分析和总结,找出现阶段中职生在学习机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教学出发,解决教学难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完成总体教学目标。通过建立分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训练,如基础训练中加入学生对机电专业的理论与感性认识,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机电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保持学习兴趣,使中职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以职业为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逐渐深入的学习体系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慢慢接触到机电专业的内容与技术,通过多次的练习与实践,逐渐掌握了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操作工序,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开发和发展相关职业技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首先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安排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机电原理及概念时,脑海中自动浮现出实践活动的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能够快速的掌握相关理论原理。如学生在学习车工操作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去车间实地进行实习,当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然后再对学生开展基础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保证知识的连贯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扎实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

2.3 建立健全的实习考核体系 学习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与能力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对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实现对机电知识与专业技术的掌握,例如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制作的小项目进行考核与评估,验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3 多层次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应用方法

3.1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中职生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应符合市场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的走入社会。

3.2 运用多途径辅助教学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除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实践教学的训练。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到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技术、实训室、车间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生产流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实训任务,对机电课程有了更大的兴趣,使自身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多场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目光不再局限与书本知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与学习积极性,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3.3 加强管理和监督 高效的教学质量离不开科学的监督与管理,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通过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目标和计划,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质量监督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中管理机制包括对师资力量、实训室、车间、学生的管理,监督机制是指对用人单位、委员会的监督与评定。在日常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向学生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重视实践教学,以职业为目标,不断督促自己学习。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制定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着精湛技术与专业能力的机电人才,实现我国机电事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剑.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5).

[2]杨全青.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3(3).

[3]刘丽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8(36).

第2篇: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机电系统在其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使得社会对机电系统的技术更新及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有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运管部门为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水平,采取先进的信息手段,建立了包括通信、收费、监控、配电、照明等子系统在内的机电系统,有力地保证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并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1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基本原则

1.1坚持机电系统的可靠性管理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在机电系统建设除重视系统的先进性外,很需要更多地关注到系统的可靠性,并应当将其列为首选指标。譬如说关键机电设备或软件、数据存储设备等都应保有一定的冗余配置或拥有自保护功能,这样即便部分设备出现瘫痪性故障,也不会对机电系统构成较大影响,可满足系统不间断的运行。

1.2坚持设备的安全管理

机电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设计考虑不周或实际运行与设计标准不符等情况,致使机电系统遗留隐患,日常使用中的误操作也会形成机电安全运行的潜在威胁;同时,在机电系统设备已基本实现全线、全省乃至全国联网的运行情况下,网络安全建设也成为设备安全管理的新内容。

1.3坚持设备维护的“预防为主,重点控制”

第一,坚实设备维护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主要是指加强设备的预防维护,依据设备分类,健全日常巡检与定期维护相统一的预防维修制度;重复性故障发生部位,应展开针对性的改善维修,防范同类故障再次发生;设备维护管理前移至事故萌芽发生阶段,由管结果变为管因素;完善设备状态监控,着重保证系统维护和设备完好率,尽可能地降低维修费用。

第二,坚持设备维护的重点控制。要区别好设备的不同重要程度,将维修资源相对地集中于高速公路运营的重要设备和故障常发设备上,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分级管理和维修对策,在有效节约经费的基础上,满足正常运营的要求。

2机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针对目前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系统的主要问题,要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检测验收合格的机电设备

选择机电设施的时候,应该在产品的质量上严格把关,选择合适的机电设备,且应对其性能进行必要的测试,与此同时,还应对备用的零部件或者设施,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计划及相应的安排,以备待查。

2) 保证设备在合适的环境下运营

一般来说,机电设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运作。、冬日温度过低、夏天温度过高、雨天发潮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机电设备的运行造成故障,因而做好机电设施的防潮、防热、严避寒冻、杜绝污染、,是保障设备在适宜温度下运行的关键所在。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给转动设备添加剂、清扫设备里外的灰尘、检查及紧固螺钉、螺帽,在特定状况下,调整设备的工作时间及运作程序,更新设备等,均是排除外界因素导致的故障,加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全、规范运作的基础条件。

3)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使施工建设与设施更新改造更好的符合实际。在前期的工作中,应该做好项目的论证及实地的调研,认真听取运营管理者的建议,提高机电设施的实用性能,从而可以更好的方便机电维护人员的管理、使用与维修。且应该为今后的发展,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对建设路段机电设备的监管方面,应加强力度,并做好积极的防范工作,即与施工方积极探讨,确定完善的建设方案,加强工程监管,和施工单位的配合与协调工作要努力的完成好,在应急措施上应共同协商,在预防观念上,应采取积极主动的理念,对于误伤的光电缆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利用线路迁回带通、套管防护等办法,最大可能的减小光缆、电缆的损耗,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的电气化指标,并处理好收费和施工的关系。

4)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发展机电系统的维护队伍

拥有人数充足及过硬技术的维修队伍是提高机电工程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它保证了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因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因而其技术维护及维修的工作必须选择信誉高、技术实力强的维修公司来承担;而各分公司及管理所也必须拥有一批具备计算机、通信、机电一体化等知识、兼有一定系统维护经验、责任心强、具有钻研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做到独立地进行系统维护、及时准确地上报设备故障、指导收费人员规范操作。只有这两方面都过硬,共同作战,才可以为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才可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机电设备的故障和紧急情况。与此同时,还应确保这只队伍的稳定性,尽可能使系统设备在最佳状态运行,从而提高机电系统的使用效率。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使用期限已满,必须报废的设备,应该建立建全完善的系统设备退役报废制度,及时地处理退役设备,防止过期设备积压,给资产管理带来不便。

3管理措施

3.1 设备使用过程的管理

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日常使用中,经常出现很多的破坏行为,通信电缆、供电线路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违法车辆的抓拍系统也经常出现被毁被盗的现象,这对于高速公路的健康运行是十分不利的,给国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有些高速公路的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非法利益,就利用机电系统中的缺点进行贪污。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对高速公路建设时期加强管理,对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使用过程更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应该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执法部门也应该对高速公路上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惩,维护道路安全。

3.2 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过去不完善的管理方式发展到今天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技术及经济状况、使用寿命已经成为了是否更换设备的决定因素。设备的更新主要指在当前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的更换。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设备更换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更换,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设备能否符合发展的需要,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的先进程度等等,在进行设备更换时必须全方位的考虑,选择最优设备。

3.3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施工方设计上的失误或者对安装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都可能遗留一些工程建设的隐患,另外操作人员的失误或者违规操作都会对机电设备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当前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都是全国联网的,我们还需要注意网络安全问题,一旦系统遭受到破坏,有可能造成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瘫痪,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我们应该全方位的进行设备的安全管理,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

3.4维护人员的管理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人员是保证机电系统正常运行的重点。我国的高速公路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相应的机电系统设备分布的也比较广泛,机电系统可能出现各种故障,作为维护人员必须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立即进行修复,否则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品质的维护人员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4结语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维护工作的开展,直接关乎到高速公路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收周期,只有高度重视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要性,苦练“内功”,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为路网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同时,对于机电系统路网的增加,管理者应积极探索高效管理与维护的新途径,在实践中继续努力,大胆革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范文

中高职衔接是由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相同或相近专业进行的一项教学接力,它为中职学生架起了一条通向高等教育的桥梁。这两个层次的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中高职街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街接。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软肋。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是我国从重视中高职形式上、外在的衔接到重视实质上、内涵衔接的发展结果。我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经在很多层面上实现了一定的衔接。但是大多数的衔接,包括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地区,如深圳和江苏,都尚处于衔接的初步阶段、探索阶段,并正在逐步提高和完善。目前,各个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老死不相往来。他们之间基本上没有交集,那些设有中职的高职院校除外。这其中固然有体制上的因素,如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等,更重要的因素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课程内容都未能与中职教育形成阶梯式的、渐进的、螺旋上升式的模式。应该说,中高职充分和有效的衔接,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抓手。而中高职衔接的基础是专业的衔接,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顺利衔接的关键。众所周知,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就目前而言,首先,中高职课程衔接要遵循国家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贴近现代社会产业实际,充分利用先进地区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已经取得的实践经验和硕果,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其次,要深入推进制度创新,改革高职招生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学分制度,让这些制度成为中职生竹杖成龙的孵化器,为中高职课程衔接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刚刚开始,其核心地位已经基本确立。因此,我国急需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体系,确立中高职各个阶段课程内容,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内容,探索中高职衔接规律,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为国家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

(一)国外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概述

事实上,开展职业教育内部衔接,把职业教育看作是阶段性教育而非终结性教育,也是德、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而开展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又是较通行和有效的做法之一。

1.德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双元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程上实行阶梯式的职业课程来实现中高职的衔接。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经过中职阶段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就业单位和多条深造渠道。

2.美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课程衔接的方法是把高中后技术教育的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起内在的连接,随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改进衔接课程体系,开设一些技术准备课程供上高职的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主要是注重实用类工程技术的课程。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反映出美国高职教育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深度方面,主要根据专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开设;在整合度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很高。

3.英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英国的具体做法是把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了教学单元的方法,避免了任何重复学习,他们统一制订了5000个左右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按程度分成6个层次。前三个层次属中职教育,后三个层次属高职教育。其中第一层次的单元与初中课程衔接,相邻层次的单元间可以衔接,学校依据学生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和高层次单元所占百分比的最低值分别颁发中、高职毕业证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由于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紧凑,不重复,教学衔接适应性好。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中高职的衔接。

(二)国内中高职衔接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中高职衔接在衔接形式上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如“五年一贯制”、“2+3”、“3+3”、“4十2”等。但这些注重的只是中职与高职学历的外延式的衔接,没有或少有涉及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的内涵衔接。现在的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都是依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各自的教学对象来设置课程体系,因而两类学校在某一个相同的专业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门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重复。目前机电类专业在课程衔接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计划相似,课程设置重复

由于历史原因,各个中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上相似,课程设置重复。我们查阅了多个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目录,基本上大同小异。如中高职学校都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单片机系统分析与调试》等课程,而高职中仅仅只有几门课是中职没有的,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工程力学》等。

2.课程标准相同,教学内容重复

据初步统计,湖北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如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中都开设有机械制图,选用教材基本一样。教材内容如下: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章正投影基础。第三章基本体的投影。第四章轴测图。第五章立体表面的交线。第六章组合体。第七章图样画法。第八章标准件和常用件。第九章零件图。第十章装配图。中职学生,升到高职后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重复学习,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益。

3.中高职课程体系脱节

中职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对于文化基础课,课时安排的相对较少,因此,中职毕业学生在文化基础课方面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逊一筹。但各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即通识课程主要是依据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准来教学,并未考虑由中职升入高职学习的同学在文化基础课方面的较低水准。因此,对中职学生而言,高职通识课程的学习显得举步维艰,甚至有些内容完全听不懂,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高职大部分生源是普高学生,尽管他们的基础文化课较中职生略胜一筹,但是他们一点专业知识也没有,他们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没有看到过一张机械图样,不知道螺纹有什么作用,不知道机床怎么操作。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却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零基础作为起点,忽视中职毕业生在专业方面已有的造诣,因此,对中职毕业生而言,中高职的的课程,不仅在文化基础课方面是脱节的,而且专业课程体系也是脱节的。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探讨

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包括文化基础课程的衔接和专业课程的衔接两个方面,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知识,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相对固定。专业课程的内容主要为技术技能知识,这类课程的内容一般变化较大,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的提高和升华。因此,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重点应放在专业课程的衔接上。首先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我们应聘请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从始至终参与中高职衔接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共同探讨现代企业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和愿望,企业岗位群的分布,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构建中高职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还必须包括学生的实习,如专业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一过程必须体现中高职教育的层次性,避免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雷同,以充分体现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企业分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他们对人才的诉求略有不同。如果开设的是“订单班”,就要考虑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差异性,在课程安排上应该有所区别。另外,并不是所有中职生都会升入高职,所以要充分考虑中职课程的相对合理、相对独立和相对完整,能满足学生直接就业的需要。其次是课程内容的衔接。中高职互相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提倡中高职衔接校本教材,中高职衔接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逐步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与此同时,应该将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进行分班教学,因为他们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的知识储备都存在着差异。在高职教育阶段,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要拓宽和拓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中高职某些课程名称是一样的,但是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高职阶段的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中高职课程并没有重复,也不会出现空缺,真正的实现了课程的对接,如在中职学校学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课程基本理论后,在高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继续强化学习《工程制图与CAD》、《机械设计与应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即使在同一课程中,中高职也可以进行接力教学。如《机械制图》课程,如果假设中高职选用的教材一致,其章节内容如前所述,共分十章。在中职教学阶段,尽管学生学完了全部章节,但是,在中职阶段,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是以看图、读图为主,只需教会学生怎么看,怎么读即可。而在高职阶段,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看,怎么读,还要教会他们怎么画、怎么设计。这样,在《机械制图》这门课中,很好地实现了课程的衔接。第三是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学生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在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学生可以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学生可以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安排专业拓展课,学生可以根据获得的职业证书等级来选修拓展课,通过职业证书带动课程的衔接。

四、结语

第4篇: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范文

公司规模:本公司位于江苏昆山出口加工区.公司成立于年月.占地23750平方米.从业人员约400人.本公司是由中央发条株式会社(80%)和昆山六三机械工业有限公司(20%)共同投资900万usd兴办.本公司主要产品为汽车用控制线缆:包括门锁线缆,开启线缆,窗户控制器线缆,停车制动器线缆.本公司生产线主要分dl线(短线)和openner线(长线).dl线又分open线和lock线.公司已由最初的1条dl线(包括1条open线和1条lock线),发展到今天的4条dl线和2条openner线.二期工程正在筹建中.

工作业绩:本人从事工作以来,除了日常设备维护与管理,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外,主要负责了第三、四条dl线和openner2线的投产准备工作(主要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投产新产品的试生产)并分别于年月和月顺利投产.

工作心得:本人从开始工作到现在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学到了许多,也悟到了许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你提高工作水平的坚实基础.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时,可能感觉枯燥无味,但当你工作以后,你才会发现专业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如我学的机电一体化.机械原理,机械制图,电气知识这些是必须知道的,因为在日常工作中要处处用到.但我要想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这些知识只是知道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精通.做为生产技术,在我们公司来说就是设备方面的权威,若没有扎实的机械知识,在这方面你怎能服人那?遇到设备问题怎能快速有效的解决呢?

2.学好一门外语是你增加工资的资本.学我们机电这一行的,也就是理科生,不注重外语的学习,只要是考试能通过就可以了,而没有想到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用到.你在一外资企业工作,不会一门外语是行不通的,不会外语,你就无法和老板交流,沟通.你只能闷着头的干(和一个哑巴没有什么区别).干了什么?干的怎么样?老板根本不知道,那他怎么认可你呢?你在这个公司又怎么发展那?

3.不但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而且要有很好的表现力.中国有句俗语:"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在今天,只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事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适时地,恰当地表现自己.让老板知道你做了什么,让老板知道你的存在是必要的!这样你才有发展的的可能,别人才会认可你,承认你!

4.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团结协作指的是部门内部.你这个部门肯定不止你一个人,作为部门担当,你若想把本部门的事做的出色,那你必须把部门成员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那样才能事半功倍!善于沟通是指部门之间.任何一个公司都是由众多部门组成的.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像我们公司,工场包括制造课,生产技术课,质量课和生管课.我们生技课是为制造课提供技术指导和设备维护的服务的;我们做的初品(试生产品)又要经过质量课检验合格后才能量产;生管发行新产品看板时又要委托我们先做初品等等.和任何一个部门沟通不好都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团结、沟通是非常必要的!总之,用知识武装起自己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你才能成功!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在海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习马上要接近尾声了。在这半年多的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有学习方面的,更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来说受益非浅。做为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什么都不懂,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不过,在老师和师姐的帮助下,我很快融入了这个新的环境,这对我今后踏入新的工作岗位是非常有益的。除此以外,我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如何更好地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会成为我今后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石。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矗s0100 这次在海规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为期7个月的实习生活,对我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对生物技术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在实践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刚接触论文课题时,我对自己能否完成它曾表示怀疑,也为自己长期存在的惧怕动物的心理所左右。可是,现实的脚步声却是那么地清晰、有力。在一次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老师们悉心指导下,我不但对ELISA有了系统的理解,从无数次的失败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意志也得到了磨练,恐惧心理也逐渐地消失了。我时刻提醒自己,唯有不断努力,才能与时俱进。总之,这次实习的意义,对我来说已不再是完成学分、完成毕业实习的任务,而是在开启“生命之旅”大门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我一定会好好地珍惜这个机会,并为自己所喜爱的生物科技努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5篇: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范文

关键词:机电传动控制;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27-02

一、引言

《机电传动控制》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本课程是以满足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要求,研究驱动生产机械的电动机和控制电动机的一整套电气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技术学科[1]。该课程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泛,知识点多,内容所处章节分散,学生经常学到后面忘掉前面。在常规的理论教学时,对于电机或控制方法的先讲解结构,再讲解工作原理,最后讲解其应用。久而久之,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使得教学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只有对这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善这门课程的学习状态。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和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有启发式教学[2],五星教学模式[3]等,在此,本文以异步电动机启动的讲解为例,对实例探究式理论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索。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探究式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教师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以生产实践中的实际为参照对象,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质疑、探究、讨论、听讲等途径,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4]。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不是一味的“讲”,需要提出问题,然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的任务不在是被动的“听”,是通过个人主动的学习、思考,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教学的过程一般是“导入实例—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结论”。该教学方法贴近生产实践,能够将单调的课堂讲授转变为探究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非常适合《机电传动控制》这类对学生来说,知识点多、难度大的机电专业课。其教学模式可用图1表示:

三、异步电动机启动应用实例

异步电动机启动控制电路是《机电传动控制》中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重点,其中有Y-启动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要求启动时先将定子绕组连接成Y,启动结束后,再将定子绕组换成连接。如果课堂上仅对控制电路进行讲授,学生得到的知识点是散乱的,听的时候好像懂了,但对于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哪些情况适合这么做还是迷糊的。鉴于此,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责任,实例探究式在这类问题上就是一种恰当的教学方法。

1.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围绕控制电路的内容,找出恰当的实例问题作为课程的前导,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提出实例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点去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该节内容,以异步电动机的如何启动为例。首先,授课时通过复习提出异步电动机启动的要求。异步电动机启动的主要性能要求是:一、要有足够大的启动转矩。二、启动电流越小越好。由于电动机启动的瞬间,转子处于静止状态,启动电流可达额定电流的5~7倍,但由于功率因数的存在,启动转矩却不大,这就导致了启动性能与生产机械对电动机的要求相矛盾。

2.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整个探究活动室围绕问题展开的,也因问题得出结论而结束,问题设计与展示,关系到整个教学能否达到目的。在对异步电动机启动进行分析过程中,由上述的电机启动要求引出问题——哪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启动?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的已学知识点:由于启动电流大,那么就要考虑到变压器容量。有独立变压器供电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求电动机频繁启动,那么要求电机功率小于变压器容量的20%。电动机不经常启动,则电机的功率可小于变压器容量的3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启动,要求空载或者轻载。接着探究电机启动为什么用接触器启动?电动机能否直接通过刀闸接电源?同学们自己经过思考探究后得出普通刀闸在分断电源时有电弧产生,工作人员在生产中手上经常有汗渍,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生产中停电后若生产者没有断开刀闸就离开生产现场,供电恢复后,生产现场无人值守,会引发安全事故。所以生产用电机以接触器启动为佳,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3.分析由浅入深,逐步递进。通过一系列分析探究后得到结论,由于安全生产的要求,启动电机我们使用接触器控制,接触器有灭弧装置,具有安全性。同时停电发生后,由于线圈失电导致主触点恢复常态。若恢复供电再次生产时,需重新启动。这就避免了生产人员大意忘记切断电源带来的生产危害。这时导出直接启动的控制电路。

问题进一步深化,若生产条件不适合直接启动,那么就要对启动电流进行限制,如何启动电机呢?诱导学生先假设电机正常运行时,定子的连接方法若为。引导学生考虑Y连接与的区别,启动电流是Y启动电流的三倍。然后启发学生分两步完成启动操作。先使用Y连接启动,启动结束,然后再转为连接,使得电机正常运行。调动学生走到这一步后,又带来新的问题:电机如何Y连接,如何连接?如何从Y连接转为连接?通过思考,学生发现这和电机接线盒上的接线端子与定子三相绕组接线相关。如下图2(a),很快得出Y连接方法如下图2(b),连接方法如下图2(c),再一次复习了前面的内容。知识点通过一个实例得到了串联。

4.回归实例,解决问题。最后,解决实例问题。如何实现Y-降压启动?引入Y-降压启动控制电路。此时,结合上面讲到的知识点,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串接起来。通过实例探究一步步分析得出为什么要用Y-降压启动,这比只讲授其如何转换Y-的效果明显好许多。在此基础上可再进一步探究,如果电机正常运行时定子连接是Y又如何处理?并由此将控制电路展开,介绍其他的电机启动控制电路。如定子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电路等。理论知识讲解完毕之后,进行总结:回归到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怎样实现电机的启动?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认识到具体的生产情况不同,启动方法也不相同。并通过这一实例主线把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串接起来,使学生通过分析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加以灵活应用。

四、结束语

通过“机电传动控制”实例探究式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课堂效果有很大进步,更能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灵活,不拘于某一固定模式,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大胆尝试,也可以尝试几种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针对不同教学个体和教学对象找出最佳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冯清秀,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姚娟,堵俊,华亮.启发式实例分析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探索与实践,2012,(3).

[3]盛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五星教学模式探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

第6篇:机电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区别范文

关键词:第三产业;三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已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以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其兴旺发达的程度被公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10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成为我国三大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就是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然要求产业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于是,如何适应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创新,便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第三产业的概念及范围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首先提出来的。1935年,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的观点。他认为,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属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部门,属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属第三产业。在此基础上,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 又全面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对三次产业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从而使三次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法迅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但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不尽一致。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我国的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即各类服务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我国三次产业重新划分》,人民日报,2003年5月23日)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三次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劳动力总数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第三产业比重又超越二产,跃居三次产业之首。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多数国家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发展速度已超过了一、二产业。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已达到70%以上;在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60%;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的比重也大多达到40%左右。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第三产业历经改革开放以前的停滞不前、八十年代的稳定增长和九十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第三产业总量快速增长,比重大,幅度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很低,只有21.4%。1990年则达到31%。200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7:42:31变为15:51:34。三产已逐渐发展成为与二产并驾齐驱的主导型产业。许多地方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然超过第二产业。例如,2002年南京市三次产业比例依次为5:47:48,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在全省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战略转变。(《南京实现产业结构战略转变》,南京日报,2003年1月15日)

2、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已成为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与产业结构变动相适应,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89年的60:21.6:18.3,调整为2001年的50:22.3:27.7,12年间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9.4个百分点,吸收的从业人员增加了1个亿,占全社会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57%,成为扩大劳动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纳了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十五”期间,我国每年至少要安置800多万人就业,总量超过“九五”时期,巨大的就业压力在相当大程度上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化解。(《现代服务业:展现市场经济的魅力》,光明日报,2003年1月27日)可以预见,第三产业仍将是今后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

3、第三产业范围广、行业多、综合功能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领域。经过25年的发展,这种局面得到显著改善。第三产业覆盖范围日益广泛。在传统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同时,物流、信息、咨询、通讯、金融、保险、旅游、广告、环保、房地产、教育、文化、公用事业等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兴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第三产业大多数行业不仅耗能少,投入产出率高,自身发展潜力大,而且以其各种服务功能,把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促进了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运行,发挥了第一、第二产业的潜力和效益,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4、第三产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传统服务业的领域和范围,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使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既包括传统的技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更拥有技术层次较高、发展前景广阔的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后者以劳动者具有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相当的专业技能为显著特征,逐步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代表了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5、第三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呈明显的区域性。从全国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慢。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1年,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沿海五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539.69亿元,占当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6%;而西部九省,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18.46亿元,仅占当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6%。从局部看,区域差异也较明显。如江苏省,苏南、苏中地区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状态,苏北地区则是“一、二、三”结构。再如南京市,在2001年第三产业产值总量中,六城区占60%以上,而郊区、郊县仅占不到40%。

6、第三产业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大。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面越来越广,开放的纵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服务市场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三)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第三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传统服务部门仍占明显的优势,现代服务部门的发展相对滞后,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因而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并以此带动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2、总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电信、邮政、金融、保险等服务部门,由于程度不同的垄断经营和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不少服务产品价格高、质量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加入WTO后,服务市场的准入将逐渐打破上述服务行业的垄断经营,其它服务行业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疑成为第三产业发展中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第三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三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性。当今之世,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在这个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依赖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愈益重要的地位,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重要方向,为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决定了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回应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把培养第三产业类人才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国内曾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服务不能创造价值,因而需要培养人才的只有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第一、二产业,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则不需要培养人才。其实不然。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知识和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主要产品,同样创造价值。知识、技术和服务的首要载体是人,因而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知识、能力、素质)将直接影响服务水平和质量,影响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三产不仅需要培养专业人才,而且较之于一产、二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更为迫切。

2002年,时任国家人事部部长的张学忠同志曾经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最缺乏的是人才;从未来的发展看,中国既缺少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一流科学家,缺少一批支撑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也缺少能够迅速提高我国工艺水平、大幅度增强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实干型人才,缺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缺少第三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现有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尤其是高新技术、信息、环保、金融、外贸、法律、现代管理等行业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事部部长张学忠答本报记者问》,学习时报,2002年1月25日)

(二)第三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的支撑。第三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即三产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特征。

1、第三产业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三产人才培养应更注重综合性。第三产业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芬兰著名学者克里斯蒂·格鲁诺斯认为,所谓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服务人员、有形资源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一般而言,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无形性。实物产品是有形的实体,服务产品则无形无质。第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共时性。实物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在时空上可以分离,而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服务者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包括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的接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产品的生产。第三,不可贮存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使服务不可能像实物产品一样被贮存,只能在生产的同时被即时消费。第四,质量测评的复杂性。实物产品由于具有实体性特点,可以按照统一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测评,而测评无形的、不能贮存的服务产品的质量则无疑要复杂得多,服务企业也很难通过标准化管理来保证服务产品的质量。此外,从总体上说,服务产品还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例如,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旅游服务产品,其形式是旅行,其内容则主要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或乡土文化)。服务产品的这些特点,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服务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表明与其它产业相比,三产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第三产业具有比其它产业更强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因此,对三产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除专业知识、能力外,还特别强调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强调素质的综合性。这就要求三产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更要注重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和融合。

2、第三产业行业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三产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应用性。第三产业发展所急需、需求量最大的并非学术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且对人才素质的应用性要求更高,这是由第三产业行业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二产业的学科背景主要是自然科学,作为物质生产领域,其劳动对象是物,劳动过程是对物进行加工、处理,行业活动一般围绕着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展开,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产的学科背景则突出表现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作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领域,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有使用价值的服务,行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法律、法规、制度、约定、规程、标准之类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展开的,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比较而言,三产人才的学科专业理论深度可浅于一产、二产人才,但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由于服务产品质量对于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特殊依赖性,三产人才涉及的知识面应更宽,实践性、应用性应更强,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拥有大批应用性技术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即服务业高速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成功秘诀所在。以美国为例,它目前的服务业产值比重已高达73%以上,服务业吸收的就业人口占70%以上,消费者开支总额中用于购买各种服务的占60%以上。许多大型制造企业也纷纷抢滩服务领域,如通用电气公司目前的营业收入约有40%来自服务行业。美国的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何以能高速发展,创造出巨额的财富?现代管理学理论奠基人、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提供了答案。他认为,应用性技术人才是“最实际、最能带给发达国家长远竞争优势的人群”,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今天美国经济能有强大生产力,拥有独特能力,能迅速创造新的、不同产业的真正秘诀。”

3、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三产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复合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显著特点在于行业、岗位的多层次性和变动性,特别是三产中新兴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已经催生并将不断催生大量技术含量较高、技术综合化的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掌握多种知识技能,善于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性、开放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楼宇智能化岗位的产生和汽车维修岗位的变动就颇具典型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现代高层楼宇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于是,掌握物业管理知识和自动控制、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多种技术,能从事楼宇设备及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施工、技术改造、工程维护和运行管理的复合性、应用性岗位即楼宇智能化岗位也就应运而生。汽车维修岗位则早已有之,但现在也已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的螺丝刀加扳手的修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智能化仪器设备来检测汽车的各项性能,分析、诊断和排除故障。这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既要掌握现代汽车技术理论,了解电控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又要具有熟练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从事汽车性能检测和维修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地区三产行业结构的特点,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适应面,处理好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育的稳定性、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第三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要面向三产行业、岗位,跟踪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时俱进,构建开放性课程体系,适时调整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培养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4、我国第三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三产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国际性。在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势必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对外开放,这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服务市场,从而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必将使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趋于白热化。我国服务业所处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对三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国际性的更高要求。一方面,外国服务企业进入中国,需要大量本土化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三产人才;另一方面,中国服务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更需要通晓国际业务的三产人才。此外,国际间服务领域的业务联系、服务业经营管理经验的交流、三产人才的跨国流动也会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日益频繁。因此,重视具有国际性素质的三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代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性,意味着三产人才必须了解我国国情和世情,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当的中外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人文地理、礼仪习俗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惯例,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世界眼光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第三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大力培养与三产总体发展要求和行业具体特点相适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明确三产人才同其它产业人才相比应具备的特殊素质,即三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三产人才应有的特殊素质,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同样是由第三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三产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由第三产业服务产品人文性、文化性等特点和三产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要求所决定,三产人才一般应当具有以多学科知识为背景,由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相关性知识构成的多层次的较为宽泛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涉及哲学、数学、语言、政治、历史、心理、艺术、风土人情、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生成和提升三产人才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所谓专业性知识,是指三产人才必须具备,并藉以形成本专业技能,胜任行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性知识则是指与三产人才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关联,有助于扩展其专业技能的知识,主要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信息、法律等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

(二)多元化的能力素质

三产人才要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体现出人生价值,不仅应当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更要适应三产对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要求,通过知识转化和实践行为而具备多元化的能力素质。

1、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三产人才直接以人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交往,不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难以胜任自己的工作。由于外语是服务企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进行交往、交流的工具,是从事服务产品出口营销的第一手段,因此,除汉语外,从业人员还应掌握一门外语,成为语言上的复合性人才。

2、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方式的局限,使服务企业通过网络等新型、高效、节俭的方式提供服务成为可能,从而为服务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途径,也为服务消费者获取快捷服务提供了便利。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3、较强的公共关系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服务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的沟通和交流,换言之,服务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过程,它首先是一个人际交往过程,服务者应善于和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服务企业需要与其它服务企业、广告商、政府部门等多方面合作,争取各方面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强的的公共关系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跨国、跨文化的沟通合作能力。

转贴于 4、较强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于标准化的实物产品生产而言,服务产品的生产没有严格稳定的程序,通常要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每件产品均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服务者必须根据时间、地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等因素迅速作出反应,即时设计服务过程,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服务效果。这就要求服务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5、高水准的职业能力。由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不可贮存性等特点所决定,这种产品比实物产品更难以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常常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易控制和检测,服务过程中的失误在事后往往很难弥补;同时,不同消费者对同样的服务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服务质量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因而与实物产品相比,服务产品的质量对于服务者个人的因素尤其是职业能力因素的依赖程度更高。为了保证服务质量,避免服务过程中的失误,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服务者必须具有高水准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随着服务产品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产业对服务者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6、较强的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三产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使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职业岗位的外延和内涵因而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就要求三产人才不仅要具有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还要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为此,三产人才必须眼光敏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和技术的前沿,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三)良好的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第三产业对人的因素的高度依赖性,也决定了三产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特别是人本意识(消费者本位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厚德方能兴业。服务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效益机构,但是商业行为只有符合商业道德,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才能赢得长久的效益。三产人才应该“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合作”,但首先应该“学会做人”,成为对社会、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合格的“社会人”和公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对三产人才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他们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诸如自信心、自控力、亲和力、独立性、进取心等。这些素质对于三产人才适应不断变迁的行业和职业环境,做好以人为对象的服务工作,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诚然,由于第三产业处于变动和发展中,三产类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也不应是一种僵化的、固定的结构,而应当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构;而且,第三产业行业众多,不同行业人才也各有其具体的特点。

四、金陵科技学院对三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002年6月,经教育部、江苏省及南京市政府批准,长期坚持和发展高职教育的金陵职业大学和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合并重组为本科院校——金陵科技学院,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专科到本科的历史性跨越,学校事业的发展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多年来,我校立足南京,面向江苏,始终遵循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主要面向第三产业,面向基层、企业、农村,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坚持“办学三原则”,优先设置第三产业类专业

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直接面向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以此真正植根于社会的沃土之中,获得蓬勃的办学生机。多年来,我校坚持“市场需求就是办学方向,社会满意就是质量标准,适应经济就是学校发展”的“办学三原则”,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结合学校的实际,适时调整专业结构。80年代,学校设置的专业主要面向一产、二产。90年代初,在中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决策的引导下,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主要服务于地方第三产业的办学方向,将专业设置的重点转向生机勃勃、前景广阔的第三产业,优先设置三产类专业,逐步形成工、农、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40余个专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商学系开设了会计(国际会计)、国际贸易与商务英语、贸易经济(电子商务)、金融与投资、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专业。该系建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集教学实验、仿真实训和岗位实务于一体的校内教学实训基地。毕业生大多在三产所属行业就业。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在大量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通讯技术等主要面向三产的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多年来受到行业的好评。

文法系开设了现代文秘(电子政务)、现代文秘(电子商务)、经济法、现代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与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建筑工程系为适应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开设建筑工程(工民建)、建筑工程与计算机应用、道路与桥梁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二产专业的同时,还面向三产设置了城市景观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

机电工程系多年来在办好机械设备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二产长线专业的同时,陆续开设了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汽车维修等三产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使毕业生具备了较强的一线实际工作能力。

综合系开设的宝石技术、视光学技术、环境保护工程专业,凭借师资和合作办学的优势,为珠宝首饰、眼镜、环保等三产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省内乃至华东地区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艺术系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紧贴行业实际,注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环境熏陶与职业个性培养,服装设计与表演、影视动画、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多年来生源质量较高,毕业生就业渠道通畅。

园艺系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观赏园艺等专业,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设计精神、艺术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适应了南京地区现代化城市建设对高素质风景园林设计、管理人才的需求。

多年来,我校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同类院校联合办学,开设了国际商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影视动画、国际金融等专业,通过国际合作培养三产类人才的路子愈走愈宽;我校还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拓宽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渠道。10多年来,除举办成人学历教育外,还推出了一系列在职研修班、培训班,覆盖信息技术、城市规划、企业管理、金融保险、行政管理、国际商务、法律、外语、IT等多个领域,共举办各类进修班、培训班800余个,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达到1万多人次,为产业特别是三产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迄今为止,我院开设的专业中,第三产业类专业或与三产密切相关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75%以上。2002年我院申报、教育部批准的首批5个本科专业中,面向第三产业的就有服装设计与工程、影视动画、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会计学等4个。会计、服装设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三产专业还被评为教育部、江苏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以来,我校在专业改革和建设中,针对三产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陆续设置了近20个四年制双专科专业,如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实用英语、现代秘书/商务管理、经济法/工商管理、视光学技术/商务英语、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宝石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影视动画/计算机、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等,既提高了办学效益,又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复合性、应用性强的合格人才。毕业生深受三产行业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普遍高于普通专科,多数专业一次就业率达到96%以上。例如,2003届市场营销/实用英语专业40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其中37人在三产行业就业。

(二)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建构培养三产人才的教学体系

以满足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证三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校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富有成效的实践。

1、致力于对“大一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大一统”即统一起点、统一时间、统一课程、统一标准,是我国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性、多元性,必然对人才的个性发展形成制约,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多年来,我校通过实行入学门槛多元化(高考统招、高考单招、中考招生),通过设置五年一贯制专科、三年制普通专科、四年制双专科、四年制本科,辅之以主辅修制、学分制、弹性学制,逐步形成了多种学制并举,多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并存的格局,初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尽快成才的较为宽松有利的环境,为地方第三产业培养了不同层次、规格的合格人才。

2、根据“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针对三产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和专业特点,构建模块化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如会计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由通修模块、专业大类必修模块、学科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其中通修模块开设了12门培养学生品德、心理、人文和科学素养的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则涉及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收会计、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等5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针对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岗位群开设,并可随着职业岗位的变迁及时进行调整。二是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跟踪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行业的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大计算机和英语等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力度。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是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我校采用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3、建立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由课内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梯次递进、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时数不少于教学总时数的1/3;为所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基础课设定实践环节,并按照实践教学文件(大纲)的要求予以落实;对实践环节较多的课程单独设置实训课,独立考核;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环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践环节。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实训条件。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建立和完善了电子通讯技术实验室、证券投资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法庭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验光配镜实验室、珠宝实验室、影视动画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风景园艺实验室等47个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再次,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学校督导室按照教务处的部署,会同系部通过现场观摩、检查学生实训报告等途径监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而取得应有的实效。

4、着眼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三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多年来,我校教师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发挥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优长的同时,又进一步将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形成了教学方法多元并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格局。如果说,讲授法等传统方法长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方法则可以通过案例模拟、案例讨论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践锻炼,使知识直接转化为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积极推进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是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校主要依托三产,积极利用行业、企业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与三产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1996年,我校与国土资源部南京地矿研究所合作创建了宝石技术专业。1999年,又在该专业基础上联合泰国爱福健企业集团、国土资源部南京地矿研究所共同创办国内第一家珠宝首饰学院。二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产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多数来自三产行业,他们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应行业、岗位的要求。三是与三产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实习条件优越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目前,已订立协议并挂牌,成为我校校外实训基地的三产单位已有106个,平均每个三产专业有3个校外实训基地。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有江苏装饰工程总公司、南京园林局、黄山风景区管理局、玄武饭店等校外实训基地;视光学技术专业则有总医院、鼓楼医院、镇江万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实习期间,学校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生完全进入实际生产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是依托三产行业企事业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国际合作拓宽育才之路

世界发达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教学经验丰富,自成体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同类院校的标准和规范,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先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人才,是我们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进行的探索的重要方面。我校的教育国际合作始于1995年。国际合作的专业从早期的商务管理扩展到影视动画、信息技术、机械/电子、服装设计、高级护理与康复、法学等,多为第三产业类专业,合作的层次有专科和本科,合作的对象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法国和奥地利等五国六校。至今已有250余名学生先后走出国门,学习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高新技术。国际合作也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我校在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过程中,共同研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8年来,我校还利用合作的契机,先后派出5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进行课程进修直至读研。出国对口进修深刻地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了教师对“高职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认识,确保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实用性”取向。目前,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已与国外合作院校实现了课程对接,部分课程已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并使用双语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

(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校在推动全体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发挥常规教学(包括“两课”教学)综合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通过开设选修课(第二课堂)、讲座,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心理辅导站等多种形式,进行旨在提高学生道德、心理、人文和科学素质的教育。近年来,学校在各系成立由系党总支书记主持的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室,以加强常规教学以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和管理。这一举措,对于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六)加强以“双师素质、专兼结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没有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可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加大“双师型”师资培养和提高的力度。我们鼓励教师走出学校,深入行业、企业,认识和把握基层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内涵的认识。我们还支持系部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以保证教师双重素质训练和改善学生实习条件为首要目标的系办经济实体,如商学系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文法系设立律师事务所,计算机系建立电子通讯工程研究所,艺术系建立装饰公司、设计中心等。建筑工程系的教师也积极参与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工作。大批教师经过进修、培训,获得了除教师系列职称证书以外的第二证书(会计师或经济师、证券分析师、电子商务师、工程师、设计师、工艺师、律师资格证书等)。目前我校获得中级以上“双证”的教师已超过总数的1/4。

在促进教师个体具备双师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群体结构。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结构,以适应专业变化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对我校来说,并非弥补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开展高职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多年来,我校积极聘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我校的兼职教师仅受聘3年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就有90余人,其中大多数来自对口的三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他们把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信息带进课堂,并参与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促使人才培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产业、行业实际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前进,产业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总结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鲜经验,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有益成果,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造就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金陵科技学院将和兄弟院校一道,继续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 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2-11-28.

[3]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

[5] 杨金土.技术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J].职教论坛,2002(17).

[6]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2-06-12.

[7]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8] 王佳元.关注第三产业运行新特点[N].经济日报,2002-08-15.

[9] 吴海瑾.推进南京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9).

[10] 苏秋高、夏维朝.对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