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

第1篇: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摘 要: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对促进我国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探讨了我国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情况,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并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标准体系

一、引言

在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中,标准化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且必可不少的。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便于行业监督管理,能够明显的提高国内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于1987年开始实施旅游行业中的旅游标准化。旅游业标准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基本覆盖了食品、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诸多要素,覆盖领域包括旅游饭店、景区、公共服务以及旅行社等,国内的旅游业标准化发展进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和框架,这一成效是十分可喜的。

同时,旅游景区是表现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旅游景区作为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的核心吸引物,在旅游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实施和促进旅游景区标准化,能够保障旅游景区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实现景区和旅游者的双赢。

二、推行旅游景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1.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谈到旅游景区标准化,就不得不从标准化管理的来源说起。根据有关资料,标准化管理最初是应用于自工业化生产过程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应用标准化管理,自工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生产升本得到明显降低。再将事业回归到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旅游行业是一种服务行业,各个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那么,就可以通过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化这一渠道来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例如,确立旅游景区服务等级形象,并依据标准建立系统的管理、评价、监控体系,以此来实现旅游景区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为旅游企业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发展空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旅游标准化利于旅游景区增加旅游竞争力

旅游服务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旅游行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等成为旅游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通过提升服务和标准化来拓展市场,旅游行业才能从“价格竞争”逐布过渡到“品牌竞争”。通过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规范旅游行为,优化服务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竞争力,更加有利于旅游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塑造企业品牌,促进旅游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更加与众不同。

3.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本世纪开始的头十年,我国就相继出台了若干关于发展旅游业的规定和政策,其中明确的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有关规定中着重的强调了要健全旅游业的标准体系,重点保障餐饮、食宿等旅游公共卫生质量,确保安全、卫生、绿色、低碳等标准。可见,旅游景区的标准化是旅游业发展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共同决策,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应用现状

我国目前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有:《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景区服务指南》、《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规范》、《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9部分:旅游景区》等等。行业标准有:《旅游景区旅游者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绿色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规范》等等(详见下表)。

表 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上述的这些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不同的标准和规范的角度对涉及旅游景区不同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要求和规定。分析如下:

1.《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国家标准《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将旅游景区景点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一等级对应于各自所应达到的要求,通过对比旅游景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其所在的等级水平,从而督促旅游景区(点)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是为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所制定的一项基本规划标准。该标准包括了旅游规划通则的使用范围、引用文件、基本的术语与定义、旅游规划编制的要求、程序、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的评审、报批和修编等内容。该标准为旅游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依据,是当前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指南。

第2篇: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Abstract: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s definition to analyze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principle, further elaborated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content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tool innovation.

关键词:旅游 景区管理 创新

key word: The traveling th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innovate

作者简介:刘义龙(1983-),男,河北邯郸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以求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提高景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分析,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发展的目标,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针对不同的目标,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1.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游客忠-戚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就是掏钱多的游客,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旅游景区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1)景区品牌管理的意义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信誉,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2)景区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从而力图在旅游者对同类产品的购买动机中,排他性地选择自己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徐伟,沈永田,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第20期

第3篇: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的提出要早于体验经济,但在《体验经济》出版后,人们对旅游体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独特的、美好的情感,这和上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旅游体验的学者的看法是相反的。他们认为当时的游客并不是在追求以前那种真实的体验,而是人云亦云的流行性消费,是大众旅游的一种。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是难忘的,是独特的,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始于谢彦君教授(1999),他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内核,通过这方面的探讨可以建立旅游学研究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02年,《体验经济》在国内经翻译后出版,使旅游界的掀起了研究热潮。武虹剑,龙江智(2009)引入旅游场的概念,探讨了旅游者和旅游场之间的互动,即旅游体验生成途径的理论模型,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实施途径。

(二)生态旅游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活动,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里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生态旅游具有五项基本特征:自然原始性、专业性、生态性、多样性和科教性。

(三)生态旅游景区

国外在对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中,更习惯用“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来表述,主要强调“磁性”含义。国内研究中,对于旅游景区的使用尚处在笼统模糊的阶段中,许多论文著作中出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混同的现象,甚至有些作者将旅游景区简化为旅游区,这使得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统一性。邹统钎(2013)对旅游景区进行了如下定义:旅游景区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他认为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有明显的区别,旅游景区是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如果一个景点不能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则不能被称为旅游目的地。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对生态旅游进行开发的讨论情况,对生态旅游景区作如下界定:相对于一般景区而言,那些没有受到人类活动过度干扰,可为游客提供休闲疗养、康乐科教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活动的区域和场所。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分析

(一)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况

我国疆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彩,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在探讨其发展基本概况时应进行分区。首先是东部地区,可以按照地理学中的界定进行,即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以东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分布着许多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如长白山、泰山、黄山、黑龙江、黄河、长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其次是西北地区,该区域包括内蒙古、宁夏、新疆和甘肃三区一省,因为气候原因,这里遍布草原、荒漠和引人入胜的绿洲,可以开展探险、科研等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而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南盆地地区都是我国人为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青藏高原以高寒景观著称,自然资源能保持较好的原始性,而且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动植物种类繁多,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是本区域的特色生态旅游资源。据此,我国生态旅游类型较多,主要有:“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森林考察生态旅游、地貌奇景考察生态旅游、冰川探险生态旅游、漂流生态旅游、滑雪生态旅游、“香格里拉探秘”生态旅游、沙漠探险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保护环境生态之旅等。

在体验经济时代,追求个性化的体验之感已成为人们出行的最终目标。目前各生态旅游景区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在不改变自然本真性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建设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截止到2015年7月5日,中国已有48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数列意大利(51项)之后,超过西班牙(43项),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目前达到428个(2015年统计数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家(2013年统计数据)。但不能否认的是,与国际情况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地开发都是落后的,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旅游体验层面上,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还不能将其很好的融合到规划开发中。游客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活动还集中在休闲观光的层面,不能获得真正的“畅爽”之感。

2、景区生态环境承纳量过度

近几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景区经常出现游客爆满的情况。2013年十一黄金周,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影响颇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过度的游客数量给生态旅游旅游景区环境和资源都造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即使可以凭借现代技术进行复制,其内涵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因此,生态旅游景区应将其资源的空间承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之前的期望都比较大,但因景区人数过多而对旅游项目产生腻烦心理,可以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进行体验的游客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服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景区丧失了本质上的意义,因此游客的心理承载量是生态旅游景区在规划开发中应特别注重的。

3、游客与社会居民矛盾加剧

生态旅游景区处在遗产型管理模式之下,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的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仍然主要依赖自身的经营来维持发展,因此造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相关的部门和企业通过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和开发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和难忘的体验式旅游意味着生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居民要与游客共享当地资源,并放弃原来那种“宰客”型的经营效益,这就使得二者之间矛盾愈演愈烈。

三、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对策分析

(一)构建旅游体验论的生态旅游研究体系

自1999年谢彦君教授在国内率先详细的阐述“旅游体验”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对其研究渐入佳境,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理论也逐步形成一定的体系。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来看并不如意,旅游规划的实施者在后期的操作中往往不能真正的将旅游体验理论与生态旅游贯穿融合。其次,国内的研究理论需要在实践的指导中得到验证,在“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不断的补充完善,以期更好的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二)游客的体验需求应与生态资源相结合

编制恰当合理、复合生态旅游景区实际发展的旅游规划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先行军。旅游规划的编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今游客的体验要求,以人为本,追求个性化、定制性的服务,在进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旅游体验设施,保护性的开发现有的生态资源,无论是资源的空间承载量和游客的心理承载量都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生态旅游景区应实现利益分配主体多样化

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生态旅游景区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旅游企业也应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化融资,以建设和完善旅游体验相关基础设备设施。更重要的一点是,生态旅游景区应着力打造和谐型的社区环境,缓解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制定颁布的规定,建立听证会机制,实现景区的民主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分配主体多样化,以景区发展带动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结论

第4篇: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问题对策

根据萨缪尔森给出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公共产品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这两个本质特征。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物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1]。我国景区的旅游资源为全民所有,景区资源对于任何景区都是有一定空间范畴、时间范畴和生态容量的,当游客数量达到某种临界点,每增加一个游客将降低所有游客的旅游效用,因此景区旅游资源既不属于公共产品也不属于私有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对于旅游景区的准公共产品的这种属性,为旅游景区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提供了更多了理论依据。

旅游研究学者一般将景区经营权理解为“旅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享有收益的权利”(杨广虎,2003)。其他学者都没有下过明确的定义,对经营权的理解也无甚异议。景区经营权出让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目的的,以保证资源所有权人的权益为前提,通过有偿转让的方式将旅游景区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给资本所有者、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行为。景区经营权出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景区资源更好的实现其价值高效率运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我国景区经营权出让现状

1997年中国大通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和马来西亚一家公司全国首次分别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获得了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投资经营权。1998年初,万贯集团以协议开发方式获得了四川碧霞峰等景区50年的独家垄断经营权,并创造了“碧霞峰模式”。自此之后,景区经营权出让在全国迅速扩展。先后有国家级景区井冈山的龙潭景区向国内外招商引资,以拍卖合作的方式分20年、30年出让经营权;宋城集团和万象集团以协议方式分别开发浙江龙泉山国家公园、千岛湖。到2005年4月底,云南省已将33个旅游区经营权出让给国内外大企业,出让资金达30亿元。

由于这些景区资源品味较高,经营利润较其他产业要高得多,企业都积极支持。但建设部指出任何地区和部门都没有转让景区给企业经营的权利。然而国家在这方面尚未出台相应法规政策,景区经营权出让事件愈来愈多了。最终由于2002年新希望集团欲买断桂林遇龙河景区因国家主管部门直接干预未果一事,使景区经营权出让有所趋缓。但截止2005年底,全国已经出让或鼓励出让景区经营权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20多个,已有超过300多个景区(点)以不同的形式出让了经营权。下表是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情况粗略统计:

部分出让经营权的旅游景区

(资料来源:本资料通过相关网站收集并归纳而得)

由上表可知:获得景区经营权的大多使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市,每年都有很多景区出让经营权,景区经营权出让成为一种景区发展趋势。以上所列的景区不包括决定出让经营权的景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意向出让景区经营权。要出让经营权的景区将会越来越多。

二、景区经营权出让需要面对的问题

景区经营权出让无疑是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就不免出现差错,面临阻力。由于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法律,经营者资质也良莠不齐,新旧经营管理体制交错混乱等原因,因此目前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

有些景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急于出让景区以改善接待条件、扩大游客量,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一,在招商引资中对资源价值过于低估导致廉价出让经营权;其二,景区经营权出让的付款方式,考虑到经营权转让初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不少景区采取了初期付款较少,以后逐年增加的付款方式。如张家界某景区,当时以6000万标的出让40年经营权,而受让企业当年的门票收入就达4000多万[2]。以此推算,一年半回收成本,此后长达30多年的收入为企业纯收益。其三,出让方式大都未公开招标,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的机制,出让的透明度令人置疑,容易出现“寻租”行为[3]。但其并不真正投资开发,而是将其转手,不断地从倒卖资源中获益。还有一部分受让者获得景区经营权后,借旅游开发之名在景区开发房地产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这些都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惟利是图,破坏资源环境

投资主体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效益,难免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如仅做小额投资,简单作些建设,忽视景区环境承受能力,在景区内增设过多的接待设施,超负荷接待游客而不对资源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还可能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开发中对资源造成了破坏。如旅游公司用水冲洗孔庙建筑,给古建筑的油漆彩绘及其他文物造成了很大损失;张家界因建设滑索破坏了风景而遭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亮黄牌。有些企业对旅游人力资源过度开发,若完成不了经营指标就扣工资奖金,影响了景区的人文环境和愉快的旅游氛围。

3.出让者管理过死或过松

景区经营权出让在我国旅游发展史上是一次新的尝试,没有先例可循。在转让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情况是出让者虽与受让企业签订了经营权转让合同,但由于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出让者仍不断插手景区经营,使景区经营权转让名不副实。另一种情况是政府部门与受让者签订了转让合同后,产生了“甩掉了包袱”的心理。以为经营权和盘托出,可以不再过问了。事实上,经营权出让后,其责任更大了,政府要将代表全民行使其管理职能,监督经营行为,确保景区资源的有效永续利用。

三、解决景区经营权出让问题的措施

第一,科学评估资源的价值,通过各种途径防治治国资流失。确定景区资源的价值,客观上要综合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级别、资源的市场需求、景区现有收入、前期已投入的资产价值及经营权出让年限等;主观上要组织专门的资产评估小组,其成员须包括与旅游领域专家、各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当地社区代表等共同来科学评估景区资源的价值及经营权出让的额度。不能认为无形资产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估计,就任意作价出让。防治国资流失,方法如下:在转让合同的撰写上要做到尽可能的具体、细致;尽量避免错误、笼统和粗糙;受让方要交纳保证金,对无形资产和不可再生资源要有抵押或担保,责令受让者对景区重要资源投保,在合同上明确其一旦违约的高额赔偿经费。

第二,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4],规范景区经营权出让程序及方式。目前景区经营权出让处于无法可依、监管混乱的状态,出台针对性的法律十分迫切。对于规范经营权出让的程序及方式: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机构,负责收集和消息、组织景区资源评估、组织拍卖会、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其次要认真评定受让企业的资质。在确定经营者的资格时,要通过旅游有关的各界专业人士、银行、当地居民等综合评审,确认其经济实力、资信情况、管理水平、建设和维护景区原有生态和文化环境的能力,进行慎重而有条件的转让。再次,考虑景区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及管理的延续性的前提下,适度延长出让年限。签约期较长无形中促使企业考虑短期收益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只注重眼前利益,破坏景区环境的潜在后果也将由其承担,因此民营企业必然考虑资源的承载力及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长期影响。另外,要尽快统一出让的标准,严格采取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出让,严禁暗箱操作,坚决杜绝“寻租行为”。

第三,强化规划管理,定期对环境进行评估。将有资格的规划单位存档,审核部门须严把审批关,经审批的规划方案要严格执行,若确须变动,须将改动后的规划申报审批后实施。对出让经营权的景区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景区环境进行评价,强化经营者的环保意识,督促其采取措施,尽力减少开发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保护资源的资金投入,对不合格的受让者采取警告、罚款、收回经营权等各种方式严肃处理。

第四,强化行政部门监管职能。首先要建立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使各方不能私自扩大利益范围或规避责任。其次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1)完善规章制度。景区的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具体规定景区经营各事宜,这就需要政府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任何违反规定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2)负责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景区的道路、水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当地的发展规划一致,政府要出面协调与规划。(3)旅游市场信息[5]。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经营者损害旅游者利益和违法行为。政府要加强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工作,协调社会各界创造有利于景区发展的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依绍华.《私营资本开发旅游景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5:(151-156).

[2]姜红莹.关于旅游景区(点)经营权出让问题的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5):57-59.

[3]依绍华.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3):38-41.

第5篇: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生态旅游景区是一系列生态旅游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杨桂华,2004)。按照现阶段人们开展海洋旅游活动的区域,海洋旅游基本可以分为海岸带旅游(coastaltourism)、海岛旅游(island tom'ism)、远海和深海旅游(oceantourism)(潘海颖,2007)。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定义为:以海岸带、海岛、远海和深海等海洋空间区域为依托,具有鲜明生态特征,注重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具有一定景观和界域的旅游地域系统。其中包含具有观赏和保护价值的海洋动植物、海洋地质构造、海域等自然资源,也包括一些相关的人工要素。

开发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其本质是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社会劳动过程。旅游开发往往强调因地制宜,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既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资源是推力,市场是拉力;调查、规划、建设、经营、评估贯穿着开发的始终。

二、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回顾

国内外最早和最为系统的生态旅游景区是通过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来开发的。生态景区的理论研究晚于实际生态景区的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研究较多。岛屿以及小岛国最具代表意义的3s度假胜地受到较大关注,研究方向有物种特有性、生态系统独特性、地方人文感觉(sense nfplace)、旅游业依赖性、近海珊瑚礁开发、岛屿脆弱性等(David Weaver,2001)。

瑞士学者以西班牙东部巴利阿里群岛(BalembicIslands)等4个地中海岛屿的生态开发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旅游需求量、旅游者结构、当地居民生存方式,生态措施(当地政府政策保证、ISOl4000论证、生态标签)等方面做了详尽分析,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态景区的九项评估指标(Dimitrios Diamantis,2000)。在《海洋生态旅游:议题与实践》专著中,作者一方面概括了海滩、海面、海岸带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调控理论;另一方面,用6个案例来考察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实践,比如马来西亚Sipadan小岛的潜水旅游、爱尔兰Shannon Estuary海滨的观鲸活动等(B.Garrod,B.Wilson and J.Wilson,2003)。

在我国,针对区域海洋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提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原则。2002年,朱龙研究了蓬莱旅游度假区的再开发,提出蓬莱、长岛的生态旅游开发;周国忠等在200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发表了系列论文,如《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为例》(2006)等。但涉及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论著,较为鲜见。

三、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范式

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恶化。

(一)景区开发条件分析阶段

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中,除了旅游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本文对此两项分析,不再展开)以外,首先要考虑景区环境质量,其直接影响景区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景区开发项目的环境调查范围至少应是景区半径的1.2~1.5倍,通常需要确定景区环境调查的指标体系。

第一,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包括社会、自然、经济三个亚系统,其中自然亚系统是环境调查的重点;既包括现状调查,也包括历史变迁的调查。主要的调查内容有:海岸带和海岛地理地质、海水、动植物、气候、土壤及土地资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污染危害)等等,重点是海岸与海洋资源状况、利用状况与利用潜力,特殊环境(如:河口、海湾、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环境特点与问题。

第二,景区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包括景区生态系统分析、资源态势分析和综合分析。景区生态系统分析着重景区生态结构分析(即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各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过程分析(分析生态运行过程,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景区内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和作用)和功能分析(分析景区生态系统的资源生产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环境功能需求以及评价生态系统对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资源态势分析着重景区的资源种类分析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尤其是要分析景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考虑资源的稀有性和特殊用途,保护稀缺资源,做到用养结合、采补平衡。综合分析的重点是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如淡水资源的供应量和利用量,海洋物种的保有量,海水污染承载能力;其次是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相关性分析:明确景区生态系统特点和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分析景观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依赖程度和保护要求。

(二)景区生态功能区划阶段

在景区生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提炼出景区生态特征、确立景区的生态保护原则、明确景区生态保护对象。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保护对象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沙质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处达44米,为我国海岸沙丘的最高峰,构成了国内独有的海洋大漠风光;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域重要的贝藻类基因库,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域生态系统、贝藻类。

景区功能区划分一般以土地合理利用为最终表达形式。海洋是景区开发的主体资源,海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旅游是其主体产业。常见的海洋旅游景区的功能区有:自然保护区、特殊环境、风景旅游区、公园、特殊保护地、特产地、居住区等。生态功能区有明确的界域和明确的功能目标或指标。景区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动之中,其功能区划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三)景区市场运作阶段

虽然海洋是生物圈中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但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往往依托于一些海洋保护区和珊瑚礁生境。在坚持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也能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遵循旅游开发的原理,进行景区的合理定位、设计和建设,进行品牌建设,有助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广东省南澳岛于2005年成为中国首个国家4A级海岛生态旅游景区。该岛海上生态游、渔区风情游、风车阵浏览、国际候鸟天堂岛屿观鸟游、搜猎海洋奇观、观看南粤第一道曙光等20多项海上生态游乐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形成独特的南国海岛生态旅游品牌。

2005年,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区以优秀的生态资源、优越的人居环境被联合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CCC/UN)授予了“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光荣称号,结合宗教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世界佛教圣地、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四)景区动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景区水环境影响评价、景区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动植物影响评价、景区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石强等,2007)。而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所依托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称谓而又很难准确描述的术语。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除潮间带外,一般可以分为浅海带或叫沿岸带和外海带两类生态系统(毛永文,2003)。在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浅海带生态系统,即自海岸线起到水深200米以内的全部大陆架,其湾、红树林、沼泽地带等区域较为重要;一些海洋生物的观赏,比如观鲸,需要考虑到远洋海区的生态状况。

第一,景区水体影响评价。其指导依据主要有海水水质标准GB309q、《中国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海洋监测规范HY003.1-HY/T003.10等。

第二,景区物种影响评价。主要关注海洋动物习性改变、生境变化、物种迁移和繁殖能力变化等方面,主要指标有物种数量、多度、性比、年龄比。

第三,景区景观影响评价。斑块、廊道和基质是其主要对象,景区开发项目与风景资源背景之间景观相融性可以用来进行景观影响评价。主要有形态、线形、色彩和质感等。

四、结论

第6篇: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模式既要重视游客体验,又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文章旨在整合体验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解决目前国内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中最突出并普遍存在的产品错位与资源环境破坏问题。

一、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的开发经营理念

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

(一)经济增长主义阶段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

(二)资源保护主义阶段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Gunn,1994)。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联合国开发署指出社区发展的原则是经济自立、生态可持续、社区控制、满足工人需求与建设社区文化。这种方法强调应将整个社区呈现给旅游市场,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旅游产品。随着引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最重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消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二、现代旅游具有重视“体验”的特点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时,记忆将会长久保存在对过程的“体验”上。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二)最优体验标准:畅

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1990)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难以获得快乐体验。

(三)游客需求的转变:快乐“三感”与“两求”

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游客旅游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的三要素是: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日常生活不能完全满足快乐时,人们通过休闲旅游的方式来实现。实现的途径是求补偿与求解脱。求补偿是寻求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缺乏的东西。求解脱是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东西。因此,一个旅游景区的使命是培养游客的“三感(亲切感、自豪感与新鲜感)”与满足游客的“两求”(求补偿与求解脱)。

三、“体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契合

(一)快乐体验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关注游客的体验,游客到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获得快乐,就没有游客。许多主题公园失败的根源就是没有给游客带来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无法满足游客的求补偿、求解脱的心理。没有了游客,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是快乐体验的基础

游客是通过“两求”来实现快乐“三感”。新鲜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新鲜感来自于差异,差异来自于文化与自然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就是要维护景区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是新鲜感的基本保证。亲切感来自于理解、赏识与交流,尤其是平等与相互尊重。这就要求顾客要尊重景区的居民、员工,尊重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习俗,与他们平等相待。社区居民也以友好的态度接待游客。自豪感产生在成就某项作为、征服某种困难后。高层次的自豪感来自于克服困难为他人造福,或克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游客通过自己的行为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了社区文化、保护了社区的环境必然产生一种造福他人的自豪感。

(三)共赢是基本的游戏规则

体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游客、社区与环境共赢,这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游戏规则。

四、旅游景区开发经营中对旅游者“环境心理烙印”的应用——留客留“心”

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的实质是一种体验,体验的满意度如何,基本取决于游客的主观意向,其情感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者的感性消费需求更为强烈,从而环境心理烙印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过程中克服其消极影响,科学的应用旅游者的“环境心理烙印”。

(一)旅游规划设计——总体与细节的联手“攻心”

1.总体旅游规划。特色地域“文化灵魂”的贯穿应用旅游地的规划设计是其旅游发展计划成败的关键,在进行规划时不仅要摸清“家底”,更要摸清自身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主流文化;对当地人和外域的人所造成的文化影响;其自身的现在、未来发展趋势与动态的市场需求之间最好的切入点等。

2.详细旅游规划:刺激因子的科学选用。(1)建筑——地方性、独特性。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形成对建筑物的表象主要是识别性、景观可见性、意义以及使用特点和频率这些因素起重要作用。因此,在建筑规划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模仿,要充分体现当地的独特风格,应以有重大意义的建筑为重点;主体建筑应避免被遮盖,强调大可见度;对于使用频率大,且具有独特性的建筑,应以实用性、方便性为主,尤其是厕所,同时要与当地风格氛围互相融合。(2)色彩——对比、协调。相较于周围环境,主体景观如果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适当采用鲜亮明快的色彩会迅速吸引游客的注意,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于此。因此,在涉及色彩的规划设计当中,既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且符合其功能特点,又要能满足游客视觉效果,起到烘托景观的作用。(3)游客容量——科学、舒适。游客容量涉及旅游者的个人空间及其是否令游客觉得被侵犯。旅游道路是否太过狭窄有拥挤感、游客休息处座位的设计是否令人觉得有隐私被侵犯之嫌、厕所是否有隔板等,这些细节都是会对游客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因此,在规划过程当中必须注重科学和舒适性的原则,形成并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良好心理烙印。

(二)旅游营销战略——唤起欲

1.市场细分。对旅游企业而言,针对旅游者的环境心理烙印,在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时,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市场状况以及对所在地未来旅游发展预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细化,明确自己的市场目标,做到高效、准确的定位,并随时密切注意市场最新的动态信息,随时调整营销战略。

2.营销手段。对于旅游业而言,环境心理烙印的存在,决定了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在以尽可能细的市场细分基础上,要结合多种营销手段,尤其是心理营销和情感营销,以攻心战术为主来制定营销战略的重要性。

3.对外宣传。既要充分发挥原有优势,使其烙印更加深刻;又要引导游客的消费需求,对游客环境心理烙印中的不利方面进行科学引导,并注重与时尚的动态结合;创立优势品牌、树立并强化旅游地形象。

(三)旅游服务——标准化、个性化

环境大背景的影响在服务方面体现在各地特色鲜明的旅游服务要求和服务供给上,游客的环境心理烙印也会对此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加强其有利方面,用新观念引导游客,使其产生新的良好印象。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档次来强化对游客的服务,消除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与游客在时空上的距离,使游客体验到融洽和亲切。

参考文献

[1]刘纯.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海鹰.感性消费下的商场服务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2002,(1).

[4]俞国良,等.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薛群慧.论旅游宣传中的心理策略[J].云南大学学报,2000,(4).

第7篇: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游客管理 杭州景区

一、前言

游客管理是景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活动,通过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质量同时实现对旅游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游客管理是保障旅游景区正常运转的基础,游客管理可以减少游客因不文明行为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倡导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保护旅游资源、优化游览环境、保证游客心情畅快,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促进景区管理目标的实现。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很多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大量涌入的游客,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为难点,特别是自然资源极易遭到破坏的自然保护区和遗产类景区,游客游览所带来的资源破坏所带来的局面制约了景区开发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这对我国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对我国旅游业及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重现实意义。

二、旅游管理概念、内容

1.游客管理定义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旅游管理内容

游客管理包括对游客旅行目的地管理、游客容量管理、游客满意度管理、游客行为管理、游客体验管理、游客影响管理、游客安全管理等。

三、我国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

游客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合理的管理对旅游景区的维护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环境内涵,实现旅游景区环境、社会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最大化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游客管理及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我国很多旅游景区出现了资源损毁、游客满意度下降,旅游需求减退等使多方利益蒙受损失的局面。游客管理在我国景区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只有在旺季时才将游客管理作为景区工作的重点。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管理。

过度重视旅游经济效益,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目标重点在于如何吸引大批量的游客,缺少对大批量游客对景区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考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部分地方为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促使游客消费,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充耳不闻;即使部分大的景点实行游客管理,通常也是在旅游旺季将旅游工作的重心倾向于游客管理,但一旦回归到淡季,便忽视了游客管理。

2. 管理内容仅局限于游客行为管理,管理手段偏重硬性措施

景区通常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游客管理的内容大部门偏重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实行减少游客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方面地管理,忽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缺乏对游客的安全管理;对游客的满意度及投诉行为缺乏合理的处置和规划。

由于在管理内容上倾向于游客行为管理,使得管理方法和手段过于硬性化,如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实行巡视、处罚或限制活动等。无法让游客意识到文明化环境氛围,甚至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对抗,硬性管理还存在着被动性、高技术性、高成本,因此旅游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3. 缺乏对旅游景区综合规划及管理

这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对区域旅游景区的规划甚少,甚至对目的地旅游景区也缺少综合规划利用,对区域内的旅游景点缺乏合理的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景区的游客对旅游景区的不合理感到不满意,如在同一个旅游景点的不同处,一些地方过多的人流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而部分地区则出现无人状态。服务设施不合理,有些景区很大一个地方也找不到一个厕所。旅游景区缺乏有效管理,如景区内对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使得景区内的卫生环境脏乱,促使游客环保意识减弱,继续破坏环境。

4. 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同时很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要求,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国内的很多景区,游人会随意触摸文物古迹,在文物古迹边嬉戏,并和文物拍照,而从业人员对其视而不见,使得文物资源在不经意见被逐步破坏。

四、杭州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

1. 游客容量管理

杭州景区在处理季游客容量问题有着独特的方式,免费门票和营造四季特色文化旅游是对游客容量很好的处理,减少了在旅游旺季因游客数量激增而引起游客排队时间长、可玩项目减少、满意度下降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也增加了旅游淡季的游客量,由于西湖周边的景点免费较多,因此游客体验及排队的时间减少,从而增加了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

杭州实行低碳旅游,公共自行车、电瓶车、在方便环保及低费用的同时。对游客进行了分流,同时也成为了杭州景区内一道特色的风景线。还有水上巴士的、游船的运用,减少了部分陆地游客量,水上巴士同时还是连接了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西湖,形成“五水”相通的水上旅游线路,增加旅游收入。

2. 游客满意度管理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设施、规范景区服务,杭州景区每年都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对景区区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根据调查内容将数据统计并编写出年度游客满意度分析报告,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公司领导。并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善环境,同时更新旅游热点,如对西湖、西溪等老景区通过不断升级改造。2009年第二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为78.90,在40个样本城市中,杭州、无锡、广州、珠海、沈阳、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满意度指数较高,均超过80。其中,杭州排名第一。

2010年国庆黄金周新推出江洋畈西湖湿地、新中东河、中山南路中华美食夜市、城北半山游步道等新景点,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并推出游船体验。都是对游客满意度管理进行地调整。

3. 游客行为管理

杭州景区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在景区内对游客进行规定:景区通过宣传对游客入景区须知规定:公园提倡尊重、理解、和谐的文明行为,禁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毁坏财物、等不文明行为,如经发现后不听劝阻者,景区有权要求游客无条件离开公园;景区内严禁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景区内安保部门及工作人员有权现场制止,并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在夏季的时候,西湖禁止游客跳入湖中游泳、洗澡,对于此不文明行为一旦被安保人员发现,先通过安保人员温馨提示及时制止,如经劝导后依然继续不文明行为者,景区通过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4. 游客体验管理

随着杭州旅游方式向休闲旅游,体验成为杭州景区的新兴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体验旅游对杭州旅游有重要作用。杭州景区为游客提供新、奇、特的游乐体验和安全优质的游乐服务,打造中国休闲城市。杭州西湖景区的游船体验,让游客在游船上享受从水中看西湖,在水中看杭州,并结合西溪湿地等处开通水上通道,使游客们体验不一样的旅游方式,体验水中杭州。杭州部门景区将游客观赏、体验纳入了游客旅行的一部分,如西溪湿地的采柿子节,西溪采菱,游客们可以在秋季的时候采摘柿子,在水上采摘菱角,让游客们感受西溪特色的民俗活动,加上西溪越剧、说大书、皮影戏、龙凤舟体验,让游客更亲近西溪,体验节庆的热闹。

5. 游客投诉管理

游客对杭州景区的满意度为我国前茅,杭州西湖名胜区 以争创“投诉率最低、满意度最高”为目标,从规范市场秩序入手,从提升服务品质着眼,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实现低投诉率;相比而言景区的投诉较少,以前,西湖边的景区集中在野导游、堵车、停车上投诉,为此杭州景区管理在处理黑车、野导方面进行了专门跟进调查,在停车场专门有负责人员管理,并进行停车电子扣费;对于无证导游,有一套野导黑名单,在投诉时可以快速查询目标,进行跟进。

现已推行异地投诉,游客可通过来电、来信、网络等各种形式的投诉。游客服务中心首先填写《游客投诉登记表》,初步判断责任归属,并做出答复。运营管理中心督导室负责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拟定回复意见,答复投诉人。对网上投诉,市场部网络管理员负责将督导室的处理意见回复给投诉人,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领导反馈情况。

6. 游客安全管理

杭州景区始终将把安全(包括设备安全、餐饮安全、游客在景区的游玩安全以及财物安全)放在第一位。杭州景区设置的基础设施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一些大型进口设施同时拥有国际、国内双重安全标准保证,通过了国家级、市级相关检测管理机构的认证。管理对景区内设备进行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定期跟新一些设备,始终以游客安全为己任,对景区内的餐饮进行检查

对景区内湖边、河流边、溪边等活动特别注重游客安全管理,通知游客安全须知、漂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警示标志、准备应急处置预案等,加强船只、游艇、皮筏的日常检查、救生设施配备、沿线安全岗哨设置、督促游客穿好着救生衣、上下筏码头的安全措施等,景区内管理人员根据管理部门的建议要求完善和改进相关设施和制度。加强景区内管理、严格执法,加强山林保护和文物保护,防止山林火灾,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确保游客安全、财产安全。

五、杭州景区游客管理不足方面

1. 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培训、管理不到位

就对景区实际情况而言,杭州做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的水平和素质都还未到国际级旅游城市水平,从业人员及导游对游客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游客管理方面考虑不周全,同时很多导游都属于兼职,导致导游水平参差不齐。杭州部分农家乐景区,由于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不是很高,对其管理不是很到位,因此存在投诉现象,如误导游客进入旅游景区高价产品。

2. 人性化管理不够全面

在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时候,会采用硬性化手段处理,缺乏通过教育、引导游客改善不文明行为,缺乏人性化处理手段;一旦进入西湖景区内很少有停车场地,在寻找车位存在着很大困难;杭州实行公共自行车无疑对减少了车子进入西湖景区,即保护了西湖资源环境、减少污染,同时也增加了游客旅行方式,但一旦到旅游高峰期,很多景区边的停车位置不是缺自行车就是无法归还自行车。

3. 夜游景区欠安全性

杭州部分景区推出夜游景区,夜游也成了很多游客喜欢的方式之一,但在夜游景区内通常夜游指示牌不明显,缺少适当的照明指示,导致夜游西湖景区或是其他景区找不到着厕所、出口等现象,迷失了方向;在夜间需要帮助时,不太容易找到服务人员,只在出口处见到几位管理人员,夜间管理人员巡逻少,一旦在湖边、溪边、河边发生不安全事故不容易找到人救助。

六、景区游客管理措施

面对以上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解决建议和措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关键的一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通过对杭州景区的游客管理分析,提出对景区游客管理相应建议,实施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和谐最大化的发展景区旅游。以下为景区游客管理的措施。

1. 重视游客管理意识

由于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很多旅游目的地都重建设、轻管理,使得旅游目的地管理严重滞后。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游客管理并最终提升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因此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游客管理,将其纳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管理范畴,并针对游客管理存在问题,找寻相应对策,合理科学规划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人性化管理等。

2. 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

结合杭州景区规划,对我国旅游景区进行城市游客管理地规划,寻求可持续、合理实现旅游目的地环境、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实现。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计划明确规定具体的管理主体、客体、方法和程序等内容,同时对景区旅游游客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与监控,及时反馈、改进,实行动态管理。在景区游客管理总体计划的指导下,要求各部门、各景区制定具体的游客管理分计划。建议在今后的景区旅游规划中单列一章专门制定游客管理计划。景区游客管理计划的制定不仅使实际游客管理中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使旅游主管部、经营管理者们在观念上重视游客管理,最终将其纳入城市旅游日常管理范畴。

3. 进行人性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点,构建合理布局、统一管理、服务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实现提前安排游玩线路。

通过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宣传其他景点/区、开发新的景区、排节事活动等对游客进行分流,吸引淡季人流,分散旺季部门景区人满为患的人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游客旅游体验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高水平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更是保证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得到良好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游客投诉体系,保障游客安全、利益,更是指明该旅游目的地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正管理方式和内容,更好的实现景区的管理。巩固游客安全管理,游客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中,是吸引其他游客来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也是保障游客安全、利益的基石,因此要巩固游客安全管理。

七、总结

针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对杭州景区游客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景区游客管理措施,从重视游客管理意识、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进行人性化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实现对景区游客管理,最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前途下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最大化发展。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提供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管理措施依据。

参考文献:

[1]何贵香: 杭州旅游对南宁旅游发展的启示[ J ] .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7

[2]周玲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陶犁 等译:城市旅游游客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GIS;信息系统;旅游

Research of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Based on GIS

WANG Wei-min1, LIU Li-hua2

(1.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eshan 614000, China;2. Leshan People's Hospital, Leshan 61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technical method, the structure,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ystem, and analyzes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The tourism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with support of ArcObjects, VB, ect. In this system we can inquire,statistic and analyze to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and not only provide inquire service for tourist but also offer scientific basis for tourism administration who conduct programmed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GIS; information system; tourism

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不仅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储存和处理空间信息,而且能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实际需要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满足不同部门和不同用户对空间信息的要求,并借助其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用于各种辅助决策[1]。它可以为许多部门所应用,对于旅游业而言,为繁杂的数据管理、多源的成果表达形式和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快速、方便、准确的方法和手段,在旅游资源调查、管理及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本文以乐山大佛景区为例,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景区规划及管理中的应用。

二研究区概况

1.概述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南,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四至坐标为东经103°43′12″—103°47′06″,北纬29°31′12″—29°35′17″。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由凌云山、乌尤山、东方佛都等景区组成,是世界闻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

2.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

乐山大佛景区以人文旅游景观为主,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融为一体。佛像是8世纪初一座依山凿成的弥勒坐佛造像,建造历时90年。通高71m,坐身高59.96m,为世界最高弥勒石刻大佛。大拂背负九项山,面向三江汇流,刻工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庄严肃穆。佛座南北两壁,尚有唐代石刻造像90亲直,其中“净土变”龛、“三佛”宝堪称艺术佳品,极具艺术价值。景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2处,二级保护文物4处,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城隔江相望,堪称得天独厚。景区以唐代摩崖造像——大佛为中心,有秦蜀守李冰开凿的离堆,汉代崖墓群,唐宋佛像、宝塔、寺庙、明清建筑群等,是两千年历史的博物馆。中国历代名人有关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独持。文物馆藏丰富,现有藏品7226件,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罕见的稀世珍品。景区内还有秦离堆、汉崖墓、唐代佛、塔、寺和宋代抗元九顶城等古迹,人文景观密集,且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3]。

3.景区旅游现状

乐山大佛景区主要包括凌云山和乌尤山两个山体,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由凌云山、乌尤山、东方佛都等景区组成。大多数大佛景区来访游客通常都通过景区大门前的导游图或通过乐山大佛官方网站进行初步了解,由于导游图和官方网站上的旅游信息极其有限,这样将导致游客盲目旅游,对其旅游路线毫无规划,甚至旅游结束后对乐山大佛都没有较深的印象,这样既不利于乐山大佛旅游景区知名度的传播也不利于其旅游规划管理。

针对乐山大佛风景区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及根据旅游资源发展的要求,结合GIS应用实践,研制乐山大佛风景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于对景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与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同时运用GIS、管理信息系统对景区进行合理开发与规划 [4]。

三旅游信息系统设计

本系统主要可分为四个模块:数据输入、查询、分析和输出(图1)。数据输入与编辑模块包括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以及文本资料的录入与编辑;查询模块包括属性数据查询和空间数据查询;分析模块包括最短路径分析、缓冲区分析以及统计分析如旅游容量分析等;输出模块包括特征资料显示、地图注记、地图显示和图表打印。

图1系统结构图

1.需求分析

通过对乐山大佛景区进行实地考察以及景区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该景区相关部门和来访游客对旅游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

①统计信息。统计出各景区的面积、旅游资源的数量、自然环境条件和对旅游规模以及环境容量预测等。

②空间信息。给出各景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信息如三维地形图等,使旅游资源信息的使用更加有效[4]。

2.系统研制目标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提供一个景区或景点的现状图及相应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5],为旅游管理者提供规划决策依据以及为来访的游客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主要包括:

(1)建立整个景区的电子导游图,为咨询者提供旅游指南,这种指南包括相关景区的图片及文本说明,使咨询者对景区和景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为游客咨询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根据需求提供各个风景区和景点的信息,如自然风光、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等,并且围绕食、住、行、游、娱、购等内容向游客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如宾馆酒店分布、旅游购物中心以及旅游交通路线的选择查询等。

3.旅游信息系统开发平台

该系统是在ArcGIS工作平台上以具有代表性的GIS平台组件式开发工具ArcObjects为基础,界面和其他功能设计使用Visual Basic语言来编写,采用SQL Server作为旅游信息数据存储的数据库,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为Windows XP,Windows NT Server,Windows2000 Professional等。

4.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它的组织与管理直接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本系统主要包含两类数据:空间数据,包括各景区、景点的地理空间位置关系等,它的来源主要包括测绘部门提供的乐山大佛景区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景点分布图以及野外GPS实测数据等。属性数据,包括各景区、景点的自然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历史文化概况、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比较优势、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区域地理特征、旅游市场、游客流向、旅游景区的容量、旅游商品和产品、旅游设施状况、旅游路线、文物古迹等[4]。属性数据的获取主要包括乐山市志、近两年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景区交通规划图、旅游规划图以及野外调查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等。

(1)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

本系统中属性数据库包括两类属性表:一类为对应于地图实体的用于存放这些地图实体属性的可地图化的属性表;另一类是不包含地理信息且主要用于资源信息管理以及多媒体属性索引的非地图化的属性表。对于可地图化的属性表,根据旅游资源信息的分层方案,本系统分别设计了各景点属性表、动、植物资源属性表、宾馆以及道路属性表等。对于非地图化的属性表,系统设计了景点信息表、旅游信息表及多媒体文件索引表等。以旅游所查询的宾馆和游览路线属性结构设计为例, 各种字段类型按照SQL Server的标准来定义,如表1,表2所示。

字段名称 字段含义字段类型索引备注

XH序号C15 主键 NOT NULL

MC名称C30

LX 类型 C15

JB 级别C100

JW 价位C20

RL 容量C30

DZ 地址C50

DH 电话C20

WZ 网址C30

表1宾馆属性结构设计表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说明备注

IDNumber 路线编号主键

Name Text 路线名称

StartScapeText 起始景点

EndScape Text 终止景点

MidScapeText途经景点

表2游览路线结构设计表

(2)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GIS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每种地物在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内不仅具有相应的属性特征,而且具有空间位置特征,因此能够精确定义实体地物间的空间关系[6]。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在GIS应用软件中既能显示出地物间的空间关系和连通性,又能对不同的地物类型进行空间信息的查询和分析[4]。空间数据主要按点、线、面3种结构进行储存,其结构参看Arc/Info空间数据结构。

四系统功能及实现

1.数据查询功能

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空间数据,每一个数据属性都包括对于某个景区的地址或某个景点的定位。在空间数据查询的操作中,用户通过确定显示地图的空间范围来进人数据库。此时,系统将会在数据库中查找符合用户要求的图片、表格或文本等各种形式的数据。用户还可以输入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名称或从景区名称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该景区内多个景点,系统将会把此景点的位置在地图上以闪烁的方式显示出来,使用户一目了然。

如查询凌云山景区具体旅游信息(沿线各景点具置、游览路线、游客容量等),通过SQL的 Select命令在各有关Table表(景点分布表、游览路线表等)中进行查询,并且直接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如SELECT * FROM DafoJingareatab WHERE DafoJingareatab=‘凌云山景区’)

2.旅游路线选择功能

系统提供了陆路、水路和水陆环形三种情况的游览路线选择。游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旅游路线(表2)。景区之间以及景区与宾馆之间陆路旅游费用计算公示为:M=C+(R–2)×K,单位为元(人民币)。C表示乐山市出租车起步价标准(3元),R表示要行驶的公里数(两公里内是3元),K为行驶两公里后每公里增加的费用(1.4元)。水路旅游费用为50/人。

3.旅游信息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

按照乐山大佛景区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构成要素和外部特征,可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人文风景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佛像景观、动、植物景观等;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又有如下类型:历史文化古迹、佛教文化、名人古迹等;所以该系统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将大佛景区旅游资源归类、存储和管理,利用SQL语言设计用户子模式,提供给旅游管理部门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相关信息[7]。

4.旅游容量分析功能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环境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它可以为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对旅游地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里根据保继刚等旅游资源容量量算公式[4]计算,可知乐山大佛主要景区的资源承载力(表3)。

景区名称A(m2)A0(m2) 日容量/人 年容量/人①

凌云山 600,000②200 3,750675,000

乌尤山 157,800③ 503,945 710,100

东方佛都 266,500④1003,332 599,760

①一年景区开放日期由气候适宜性定,即有180天(5-1O月)适宜旅游,

②③④数据由乐山市大佛乌尤管理局提供

表3主要景区资源承载力分析表

C = T/T0 × A/A0

式中C为资源的极限日容量,T为每日开放时间(按国家标准取10小时),T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取8小时),A为资源的空间规模,A0为每人最低空间标准。根据公式得出的年容量数据远大于从乐山市统计局网站上得到的2008,2009年的数据,乐山大佛风景区还存在着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根据初步计算得出的旅游容量数据,再结合GIS的拓扑叠加功能以及缓冲区功能可确定旅游景区的保护区域、优先发展区域等,以此为旅游管理部门的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数据显示输出功能

本系统设计的数据显示与输出功能包括地图显示、地图注记、特征资料显示和专题地图输出打印等几个方面,用户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地图信息进行显示或打印。

五结论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对乐山大佛风景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开发研制的,符合旅游者和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需求。该信息系统的投入运行,将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进而使乐山大佛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悠久的人文景观资源得以保护和高效率的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1]房佩君.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杜,2OOO,3-7.

[2]陈菁.基于GIS的福建省旅游信息系统研究[J].经济地理,2OO2,22(1):120-123.

[3]国家文物局网站 资料信息 /

[4]何华春,石军南.基于GIS系统的旅游区研究——以武功山风景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OO3,11(6):841-842.

[5]王永燕,孙雪松,等.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OO2,16(3):271-273.

[6]边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杜,1996.1-5.

[7]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OOO.75-83.

作者简介:

第9篇:旅游景区规划的定义范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营销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体验营销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体验经济衍生出来的一种营销模式。体验营销通过看(See)、听(Hear)、用(Use)、参与(Participate)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联想(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义、设计的一种思考方式的营销方法。

一、体验营销的概述

体验营销与以往的营销模式不同,它具有自己特有的一些性质。首先,体验营销更加重视顾客的感官刺激。体验是商家和客户沟通的一个过程,顾客通过看、听、用等手段参与整个消费过程中来,加深顾客的感受,当今社会,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商品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小,所以,能否将自己的产品推出去,主要是看作者跟自己的产品或者自己的企业有没有感情。在以往的营销当中,营销人员都是把顾客当作“经济人“或者是“理性“的。事实上,顾客在消费或者是消费产品的时候,是理性和感情同时存在的。比如说同样是购买凉茶,有不少消费者会忽略加多宝和王老吉的价格差异而选择加多宝,就是因为自一开始就跟加多宝这家企业产生了感情。采用体验营销就是正确的利用顾客在选择产品时的感情。

二、我国旅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理念落后。中国的旅游企业目前所进行的营销多数是采用粗放式的推销模式,根本没有通过系统、深入、专业的市场调查工作。甚至一些旅游企业连专门的市场调查部门和预算部门及工作人员都没有。客户上门,旅游企业的销售人员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销售方法随口说来,对竞争对手的一些信息,对游客的需求没有做认真的调查,也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对营销是否专业也不是非常关注,只要线路销售成功,游客招揽的多,那就是销售高手,根本不谈什么形象定位啊,目标市场啊,营销组合之类的营销过程。

2、旅游营销缺少规划

营销计划是公司战略的核心,需要做全面细致深入的调研分析而后制定,并且要在根据市场变化,环境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当前,我国的旅游经营者严重缺乏营销意识,对旅游的市场营销也没有规划。大多数旅游经营者更关心旅游企业的利益问题,资金问题,而不重视旅游的营销问题。他们进行营销的手段多数通过压低价格,零利润甚至负利润把游客招揽进来,然后通过一些其他手段牟取自己的经营利润,最后导致游客对旅行社的极度不信任和极度反感,导致游客不愿意选择跟团旅游,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将旅游行业逼进了死胡同。

3、重售前轻售后

在现代的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但满足旅游者生理、物质的需求,还要使得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愉悦。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旅游经营者对待旅游者像对待上帝一样,在招徕,旅游,售后等整个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实际上,不少旅游经营者只重视利润和销售结果,根本不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一旦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不满意进行投诉时,旅游企业或爱理不理,或敷衍了事。即使是愿意解决问题,也经常会出现各种不顺利的情况。

4、旅游产品陈旧,缺乏创新

开发旅游产品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知识、人力、资金等推进要素,挖掘资源潜力,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的开发和组合设计旅游产品,创造出内容丰富、独具特色、质量上乘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但是我国目前的旅游产品多数是没有特色的,即使有一些自然风光具有特色,但是各个自然景区之间的差异很小。人工景区或者是参与性项目主要是主题公园,游乐场,漂流等等,没有新意,模仿很多。旅游纪念品看起来种类很多,仔细一看,基本各个景区都是一样的,在哪里都买得到,没有什么纪念意义。

三、开展旅游产品体验营销的对策

1、提高旅游景区硬件设施的体验性

硬件设施主要是指旅游景区的商店、建筑、停车场、商场、游乐设施、洗手间、垃圾桶等等。在以往的营销中,往往只是考虑到这些硬件设备的使用效果,而忽视了硬件设施对营造整个景区的体验性的作用。当然,设备完善、使用方便是旅游景区硬件设备最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要增加景区的体验性,仅仅是设备完善,使用方便还是差的很远的,还要提高这些硬件设备的体验性,让游客走在景区中,就有一种整体氛围存在,仿佛走在某一种境界当中。

2、提升无形服务

旅游业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而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不仅包含有形的产品成分,同时,更多的一部分产品是无形的服务。而且这些无形服务的好坏恰恰是旅游消费者是否满意,是否能够再次选择旅游产品的关键之处,旅游行业中的无形服务,主要是指旅游景区的酒店服务人员,旅游团队的导游人员,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等等是否能够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否为游客提供充满感情的,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只有努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才能将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使得旅游者满意,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3、设计具有体验性的游览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