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经济建设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建设文化

第1篇: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 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探索 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民办高校特色馆藏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探讨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 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途径研究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提升路径研究 沿海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性研究 当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山东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实着力点研究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打造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楠,毛清华,冯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燕山大学的案例[J].生产力研究,2011,(3):60-62.

[3] 孟兆怀.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6):1-6.

[4] 余耀森.区域独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经济师,2009,(2):143-144.

第2篇: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建设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各种思想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服从于服务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证。可见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意义

(一)有效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经营活动相脱离现象。在过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经营工作经常出现“两张皮”现象,而企业文化建设则可以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二者最佳结合点。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业务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三者有个共同的特点,都离不开人。只是各自作用于人的情形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教育对象,业务经营以人为管理重点,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可见,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经营工作中具有中介地位和连续作用。

(二)有利于形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文化的氛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文化依赖于企业业务经营存在和发展,并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和环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员工们在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自身的发展方向。

(三)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可以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过于原则化、理想化、单一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多向思维的形成和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

第3篇: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关于文化,存在着多个文化学科形态,如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等。对于文化哲学,有学者称其为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然而对于文化本身,各种不同的概念,莫衷一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界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遭遇世界文化,各民族如何保护和发展好自己的文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又该如何走向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汇合中又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实力,从而可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是指以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十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并提出了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那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自哪里?落实到现实中,我们应本着务实的态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的独特规律,有其自身的文化脉络,尤其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建设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牵引。那么从哲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又具有什么哲学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文化”是指哲学意义的“一般”,“特色社会主义”是指“特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个别”,这就是哲学上一般、特殊与个别的关系。这仅是从字面上的分析,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哲理,下面我们从哲学(主要是以哲学指导)的角度具体探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缕析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继而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可能路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哲学依据

恩格斯曾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而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既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一定体现,关乎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中国大力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争建设社会文化强国,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现实要求,也是文化建设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使然。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这个根基,因为文化不能脱离它的时代。如果文化建设脱离或是滞后于现实,一般就会出现文化危机。与此同时,文化繁荣的重要立足点就是切中现实,从而指导现实。没有实践,没有经济、社会等因素,文化创造、文化作品就成了无源之水,不久就会干涸。简而言之,11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实践是文化的动力和源泉。实践方式不同,文化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因为社会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作为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既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期的文化模式也是不同的,如“在原始文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由神话、图腾、巫术等构成的,物我不分的表象化、直觉化的文化模式;在农业文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由经验、常识、习俗、天然情感等构成的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在工业文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以科学、知识、信息等为主要内涵的理性主义的文化模式。”[2]然而,文化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决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文化与政治、经济等存在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此完结了。因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哲学、文化上同样可以处于领先的地位,可以做“第一提琴手”;其次,“文化从根本上不是与政治、经济等相并列的领域或附属现象,而是人的一切活动领域和社会存在领域中内在的、机理性的东西,是从深层制约和影响每一个体和各种社会活动的生存方式。因此,文化作为人的主导性的生存方式,作为社会和历史活动的内在机理,无论它的存在还是它的变迁,都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运动不可忽略的重要内涵。当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由二元分立的外在并列关系或附属关系,转变为一种机理和图式的水融、血脉相通的内在依存关系,当然不会再有‘谁决定谁’的‘问题’了”[2]41。也就是说文化是内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化作品往往具有超越性的特征,体现人文价值、终极关怀。真正的优秀文化如同普照的光,不仅仅普照现实,也超越现实。说普照现实,因为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说超越现实,是因为文化引领我们去反思、批判,体验情感的温暖、理性的张力、人文的关怀,在多重价值选择之中,甚至在诸多悖论之中体验世间之善恶、美丑、真假、人生之虚无与充盈等。文化正是具有这两种功能而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它慰藉着人们的心灵,维系着人们的生存与安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需要为文化而文化,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始终把文化作为一种附属的东西,认为文化作为精神性的东西可以等到某个时候再适当补充下就可以了,这既是片面的想法,也是天真的浪漫情怀。我们说为文化而文化,如同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

(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其反作用,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要求我们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品位。形式对内容有其反作用,这里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我们因而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适合内容的各种形式,注重文化自身的独特规律。通过创造各种文化作品,特别是文化精品,我们相互理解、交流。文化还需要各种形式,因为人们的文化层次、心理等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创造出各种文化作品。就是优秀、独特的文化,也必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以此适合人民群众以及这个时代。如中国的京剧、唐诗宋词以及各种繁体字等,诸多过去的优秀文化典籍、文化作品,必须要进行适当地改造,不然只能是一味地反复枯燥地学唱、书斋式地自我欣赏。文化的形式可以利用现代传媒、高科技的手段,给人们更多的直观感受、审美享受。文化形式的不同编排和组合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单一的“灌输”的形式往往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反感。形式的改造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多重性,具有节奏感、悦耳感,通过形式上的“和谐”以更好地传递其内容,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当然还有一个文化欣赏的问题,没有音乐欣赏的耳朵,没有与文化作品共鸣,或者说文化没能打动人们(与此相反,亦如此),那么,无外乎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化作品本身的不幸或是人们的不幸;二是文化作品不属于这个时代,正如同苏格拉底不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需要时间的检验,岁月的洗涤,人们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他的作品。

(三)辨证否定观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可以说现在中国出现的文化危机一方面来自于马克思所说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争,背后的原因在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政治同盟化(如欧盟)等。那么文化会全球化吗?毫无疑问,可能性不大。然而现实的处境不容乐观,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冲击着整个世界。文化霸权、精英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扑面而来。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辨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吸收积极因素,剔除不合理的消极因素。落实到现实中就要求我们辨证地看待传统儒家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以及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关系。我们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因为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从零开始。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基因,若要不失去自己的文化密码,就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若要建设现代化,走向世界,就必须扬弃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改造,并进行创新,以此发扬传统文化。比如中国传统的“忠心报国”思想可以改造成为现代的爱国思想;传统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可以改造成现代的人人平等思想。简言之,对待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可走入(不加分析地排斥传统文化)和复古主义(不加分析地一律回归传统文化)的死胡同。对待西方文化,我们一直秉持积极学习的态度,从现实生活中也可看出,我们积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文化成果,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简言之,我们不要盲目崇外或排外,积极吸收世界上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因素。可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经常走入了一个误区,即我们并不是从超越功利的态度对待文化,而是经常从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目的出发。从中西方比较可知晓,西方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按照“文艺复兴———政治变革———工业革命”的模式进行的,也就是最初是从精神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变革到制度改革再到经济领域革命的,而我们则是从实用的物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文化层面。我们一层一层的改革显得“被迫”和“无奈”,发现物器层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命运,再到尝试制度改革的失败,最后才想到文化精神领域的根本改变。选择了,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了显著的变化,那么在当下的中国,如何对待以及中国化的?从历史上看,我们选择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历史转身到当代中国,我们又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全球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的道德素质层次不齐等等。我们对待,既不可死抱着文本,一直进行文本解读,导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脱离的指导。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坚持以为指导,但坚持的是的精神,是科学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在当下就需要坚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们无法从事文化创造,也没有文化创造的源泉和灵感。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是主要的参与者、创造者。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从事文化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了解基层,了解中国现实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服务,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旨趣。所以,提升文化作品的层次,就是改造人本身,而要改造人本身,就要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落实到现实中去,我们要注意不可脱离群众,自己任凭想象创造;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加工、提升和综合各种素材,以文化的各种形式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面貌、人们的现实境遇以及人的内在情绪。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能路径

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此,必须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还需要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那么在现实的境遇状况中,我们又该如何具体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加快文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文化需要传承,而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大力挖掘古老文化资源的时候,应该加大产业的转型。如黄梅戏、京剧和皮影戏等等,如果单纯地任其市场化发展,他们的市场会受到极大影响,有的濒临失传,如皮影戏的传人已经越来越少,年轻人多半也不愿意学习。很多传统的文化,可以用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来借以表达。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文化的现代转型,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文化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谈得上继承;只有具有思想深度、人文关怀和真诚勇气的作品才可能成为文化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建设得更好。

(二)促进文化理论的纵横发展文化理论的纵向发展,是指我们需要对各种素材

进行深度挖掘和思考,文化作品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作品。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思想的再认识,对人性的自我反省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力。加强理性认识,注重思维本身的内在逻辑规则与包含的自身情感。文化理论的横向发展,是指要有广博的视野,既要扬弃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外国积极有益的养分。简言之,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一纵一横体现了我们对待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态度。一纵一横才可能形成一张张网,形成一个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这一切取决于我们文化所反映的思想深度、视野的广度以及对人本身和现实的穿透力和把握力度。

(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培养文化创新精神

自觉意识的树立和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意识是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的结果。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依次经历的四个认知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人的认识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人的意识提升关键在于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明晰。对于文化而言,也是如此,对于自己的文化没有危机感和现实感,就不会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更谈不上文化创新的可能性。文化创新的精神,更当如此,它需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实用主义、现实主义转向思辨和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注重探讨问题的启发意义、逻辑思辨的互动、现实实践的挖掘程度以及对人的真切关怀,或许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更好。

(四)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能动性,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

第4篇: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员工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6-023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1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r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致使其自身机制受外部影响较大,发育不良,思想偏颇。民营企业家大多凭借市场经济下外在机会和个人能力,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毅力才得以成功,因此他们“钟情”于将经验教训当作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他们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无关痛痒,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意义和积极作用总是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文化培育意识淡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他们有的认为,企业应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而不是培育企业文化。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不愿挖掘和打造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价值,甚至只是一味照搬抄袭所谓成功企业的现成做法,遵循“求真务实、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等务虚文化大众化思维。有的则片面认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性,过于强调制约管理而疏忽人的管理,特别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管理。事实上,很多全球著名企业正是注重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人文思想、心理需求、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方面的发展,让所有员工将自身发展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以人文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第5篇: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庭院经济是伴随自给自足经济而出现的、在传统的家庭副业基础上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演变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形式。庭院经济可以利用院落占用的自然资源和闲散劳动力,通过系统组合,用较少投入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回报。此外,部分庭院经济通过适当改造,能尽快生产出各种名、优、特产品,经济效益高。据统计,一个普通庭院通过3年~5年的时间就可以较快地改造成为高效的院落生态系统,其持续有序的运作,有助于农民增收。增加耕地面积,减缓人地矛盾。我国人多地少,有70%以上人口住在农村,但居民住宅却相对分散,庭院大都有空地且占地较大,挤占了耕地面积,庭院与农业争地矛盾相当尖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粮食种植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多种多样的庭院经济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从生产原料到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促使原材料多次增值。庭院种、养、加相结合的立体生产形式,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多次转换和再利用,同时净化、绿化、美化环境,促进了良性循环的发展。如家庭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了无公害有机肥料,而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的科学处理和施用,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紧缺问题,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和环境卫生条件,并实现了小型化、科学化生产经营格局,为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当前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阻抗作用,例如,对农村环境造成直接污染。这主要表现为选取了不适合庭院发展项目,比如一些地区在庭院中进行工业生产或者变相工业生产,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药、化肥等一些化学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对农村环境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污染,危害到广大农民自身的安全。优化我国的农村庭院经济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庭院经济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庭院经济规划,突出当地特色和生产规模,确定生产项目,发展庭院经济。在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和操作的适用性,切实围绕经济效益的原则要求,引导农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促进整个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使农业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彻底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状态。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农村社会经济,确定生产项目,选准突破口,以一业为主,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同时要确定分期开发的重点产业,提出庭院经济分期开发规划。

第二,零散经营过度为规模经营。“一乡一业”与“一村一品”的规模开发已凸显规模效应。在拓展农村庭院经济之际,要贯彻因地制宜、对外合作、拓展业务、引入项目的原则,尤其是引入加工企业和商贸公司,有目的地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公司+农户模式,让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参与庭院农业开发,提升开发效益,特别是加工技术引入,加快转化,使更多产品变商品,拓展更大利润空间。

第6篇: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

干部队伍既是生产经营的指挥者也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领导者、实践者。公司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自身能力建设,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首先通过经济专家的调查分析,把脉诊断,对公司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二是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聘请焦化行业协会的专家和权威为公司技术员以上干部进行行业形势和专业技术知识讲座;聘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等内容的培训。三是确立了“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干部座右铭。努力将干部队伍建设为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值得职工的信赖和支持的领导班子。

二、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和创造力

公司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一手抓招聘,一手抓培训。在招聘中注意严格程序,严把进口关,保证人员质量。为了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公司还拓宽了新的人才引进渠道,在××镇范围内筛选了43名初中毕业生,分别送到高级技工学校、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委培。在职工培训方面,注重了网络的建设和教育的系统性,专门出台了《切实做好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新职工进厂后,首先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厂情、厂规、厂纪、岗位技能等内容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公司已制定了下一步的职工培训计划,主要培训内容有:10月份,聘请国内焦化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为炼焦、洗煤、备煤、化产等车间的骨干分子和基层管理人员就炼焦、化产和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对全公司的所有统计员及部部门内勤人员进行了写作基础知识的培训。11月份,聘请电力培训中心和太原高级技工学校的老师,分别为电仪、动力、机修三个车间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12月份,针对化产车间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请科技大学的专业教授为化产车间工人和技术员进行化产知识的专题培训。

结合精神文明的创建工作,把加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对职工坚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通过理论培训、班组活动等形式,提要求,抓落实,使干部职工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入脑、尽心、见行动,形成了“人人重视,个个参与,全面受益”的创建局面

三、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了推进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培养职工健康向上的情操,为企业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按照精神文明单位的标准和条件,针对新时期职工队伍的精神需求和特点,进一步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举办丰富多彩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展现公司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首先,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成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室2个,电视室1个,阅览室1个,卡拉ok室1个,还投资15万元建起了我县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塑胶篮球场,为公司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利用这些设施在重大节日开展纪念和庆祝活动,举办安全演讲赛、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拔河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去年和今年夏季,我们已与××镇联合举办了两届消夏篮球赛。通过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培养员工明理诚信、遵纪守法、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加强环境建设,创造优美工作和生活环境。

加强环境建设,创造优美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我们正在进行现代企业策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把兴盛建设成一个春花、夏荫、秋实、冬绿的花园式企业,我们投入60万元,在绿化、美化、硬化、香化、亮化上狠下功夫,共栽种柳树、枣树、桃树、桧柏、银杏、合欢、塔松等十几个品种共计6000余株,种植草坪约6万m2;安装路灯、霓虹灯100多个;设置宣传牌栏80多个;建起了专门培育花卉的温室,保证一年四季常绿、常香。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对现生活区、厂区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面完善,使全厂绿化面积由18%达到21%,努力成为现代企业环境建设的典范。版权所有

五、完善环保设施,建设清洁型企业

环境保护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绿色后盾,也是企业提高社会效益的有力措施。公司从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坚持把环保设备和生产设备一样,同等进行管理,对全厂所有的环保设施进行了登记,建立了8个环保档案,为环保管理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在环保设施建设上,公司共投入6730余万元,占到总投资的18.6%。设计并使用了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环保设施,在原煤场设置了挡风墙和喷淋装置;在精煤场建起了封闭大棚;在煤通廊和粉碎机室配备了除尘和除噪音装置;在焦系统配备了先进的消烟除尘车、拦焦除尘车、吸尘罩、地面除尘站、熄焦塔折流除尘装置等;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将生产废水全部进行净化,水的重复使用率达到92%以上,大幅度减少了烟尘污染和污水排放量,有效地实现了环保达标生产。

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第7篇: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年是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开局之年。市建设局将担负着更好更快发展的重任,各项工作也将紧紧围绕建设江苏最美城市的目标,以高标准高要求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创新思路,脚踏实地,服务建设,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抓好党的*精神的学习贯彻。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全系统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分层次、分专题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研讨,深刻领会*的主题,把握*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思想统一到*的部署和要求上来,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效果。要进一步加深对“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理解。重点引导干部职工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自觉性。

(2)继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建设系统是省、市级文明行业,全系统要在巩固已获得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创建工作,制定规划和措施,不断提升建设系统创建活动层次。在创建过程中,根据创建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责任分解,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落实到位。针对行业和单位的特点,以“树行业新风,让群众满意”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全系统新增1-2个单位跨入文明单位行列。在局机关以“党员示范岗”为典范,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的活动。继续开展好“文明工地”、“平安小区”、“平安工地”的创建活动,使文明创建活动渗透到建设行业每个角落。

(3)积极推动典型宣传工作。继续广泛开展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一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受到了建设部的表彰,他们是建设职工的先进代表,是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是推动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组织学习和大力宣传,在建设系统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要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各种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让干部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4)加强教育和引导,进一步深化思想道德建设。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正确的权力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党纪政纪教育,坚持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相结合,不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宣传力度,探索新办法新途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大家用和谐的理念和思想方法正确处理工作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大家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抓住公民道德宣传日和重要节日的契机,精心策划建设系统重大主题宣传和重点活动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进企业活动,努力在全系统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积极推进、不断完善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失信问题。

(5)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宣传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大造声势,扎实推进。大力开展提升职工文明素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礼仪知识,强化行为规范,以实际行动和崭新的精神风貌迎接奥运会的举办。针对当前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目标要求,制定整改措施,促进全系统文明素质的明显提升。

第8篇: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原则;理念;文化

景观设计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融合,设计的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人工建筑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景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将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综合进行的空间环境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自然景色。景观设计的空间位置包括建筑的内外、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道路之间、建筑与绿化之间的这些空间位置。

高度工业化,创造了高度的物质生活,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当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希望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相和谐的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建筑景观设计被人们越来越多的提到,它在城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公园、社区、街道、住宅、建筑内外设计等等都少了它的参与。建筑景观的协调与质量,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发达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筑物是一种文化型建筑,承载着所在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也代表着城市的未来。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以传统文化为前提,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如某图书馆的建筑物从外表到室内见不到水泥、瓷砖、石灰、塑料、壁纸、油漆、涂料等材料,整个建筑物能看到的只是四种材料:玻璃、金属、木板、红地毯、所有的墙壁或是铝合金或是玻璃,地面从室外到室内全是木质的,家具大都是木质的,玻璃及金属材料给人以强烈现代意识,木地板和森林则使人反璞归真。四座大厦外表是玻璃的,为了保护图书,避免阳光辐身,玻璃内则增加了一层活动木板墙。因此,当阳光照射时,大厦就变成了本木色,背阳光时则亮丽透明。如果说露在外面的亮丽透明,高耸入云四本打开的书,向高空伸展是在追求它的标志性,是法国国家建筑物地城市的航标,在强化着它的方位的话,那么这深入木地板广场下边的下半身,深入地下则诣在寻觅寂静、沉思、象征着人类漫长的永无止境的文化沉积,而在这片积淀的中心的绿色森林则是在追求抽象和真空从而结束了这座建筑的标志性,使读者忘记了自己在城市的位置,而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这便是这座建筑物建筑设计本身所表达的内含。体现了古朴与现代的融合。

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原则:首先是要尊重自然。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当代景观。

第二,最小干预最大促进。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必然会产生干扰。生态设计就是要尽可能减小对场地的扰动,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

第三,坚持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谨慎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原则;坚持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的原则;坚持循环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的原则,坚持利用可回收材料与保留下的资源,创造新的景观,服务于新功能的原则。

第四,以科学技术为指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利用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景观生态设计服务。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高科技材料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借助科技创造高技术的景观。

第五,艺术功能相结合。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

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手法:第一,对场地的保留与再利用。充分尊重场地历史和现状特征,保留场地的原有元素,对原有材料再次利用。这种处理手法让场地诉说历史的同时,节省了材料,也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了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是一种生态的设计手法。

如:在主持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景观设计时,设计师理查德•哈格从公园的现有条件出发,保持原本地貌,并选择性保留了基地中的旧工业设备。一些气压、水压设备则被刷上了红、黄、蓝、紫等鲜艳的颜色,有的覆盖在简单的坡屋顶之下,成为游戏室内的器械。工业设施和厂房被改建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设施,这些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丑陋、肮脏的工业设备,经过哈格的改造,重新获得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价值。

第二,对材料的处理――循环利用与生态优先。以本地材料为主,倡导使用绿色材料。材料选择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材料的耐久性;其次考虑的是材料使用中只需要少量维护或者维护中对环境影响较小。另外,应该尽量使用本地材料。因此,设计师应该力求寻找一种耐久性长,本地生产的、低维护性、低能耗的材料。材料内含能量与原料的开采、制造过程和方法、运输距离的远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使用本地材料不仅可节省运输所需的时间及相关金钱的花费,还可大大减少对异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相关运输路途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透水材料的使用就是生态优先的体现。城市中大量的硬化材料有两大缺点:不透水、吸收和储存热量能力强。这两大缺点造成城市地下水源得不到补充,下雨时城市的雨水系统的压力巨大;热岛效益增强,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而生态透水材料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两大难题。

第三,对生态资源的经济高效与科技创新处理。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以不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环境影响最为严重和显著,而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是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有效途径。降低能源需求,减少能量消耗,使用高效节能技术,使用可更新和高效的能源供应技术,是利用清洁能源及节能的根本原则。

如:1983年彼得•拉茨在卡塞尔市建造了自己的住宅,这是一处以太阳能为主的生态住宅,这一住宅也为他赢得了相关建筑奖。在其设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水是循环利用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汇集了收集的雨水,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整治后的埃姆舍河段成为了一个长条形水池,干净的水被循环利用。

第四,对垃圾变废为宝再生利用的处理。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出发,通过对材料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将改造后的“废料”塑造新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彼得•拉茨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在这里场地上的工业废料被循环使用,如砖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和金属物用作一些植物生长的媒介或地面表层的材料;用铁路护轨整修成新的道路,用49块废置的铁板铺设了金属广场。拉茨将基地中的重新利用,即减少了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也减少了施工中的废弃物,体现了生态的设计理念。

所以,生态设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应该遵循三大理念:

一是保护性景观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保护着基地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基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

二是恢复与促进性景观生态设计。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生态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重大责任。面对满是创伤的场地,设计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即使面对未被破坏的场地,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第9篇:经济建设文化范文

关键词:设计; 校园环境; 教育精神; 育人之境; 文化建设

游过苏州园林的人都会有种奇妙的感受,这方寸之间的小天地竟有如此魔力,让人感觉很丰富,自然的山水草木与人文的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变化万千,空间在曲折间延伸、放大,天地之美尽收眼前。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已超越了自然的花草树木、山石建筑构成的景色,而是一种境,这个境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获得文化的气息,坐在园林里,你会感到中华文化的分子通过那些蜿蜒的小径、透过那百变的窗、趟过那映日荷塘向你飘来,那静立着的白墙青瓦长廊似乎在向你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这就是中国的意境,绝对的中国。你会有想要坐下来读书的愿望,有想要探索古老中国悠悠历史长河的愿望,会感叹这里真好,要是每天都能来这里坐坐,浸泡荷香梅韵该多好,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这就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魅力,它所呈现的精神境界是远远超于景物本身的。透过那精美的雕花木椅、花几,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对美的极致的追求,饱满的花纹、圆润的线条体现的是富足、大气,连地面的石子也是那么考究,拼出的图案表达主人祈求吉祥美好的愿望。

我在 2004 年接受四川大学附属小学西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时,就在想,校园文化建设是什么? 我想一定不是写几句诗文、画几幅画、挂几块牌匾,当然更不会是豪华的装饰材料堆砌的造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基础教育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强,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纷纷着手校园文化建设,但怎样搞,都还弄不太清楚,还处于摸索中。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做点雕塑、画点壁画,把校园景色做得像花园一样漂亮,建筑很现代、很洋盘。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充其量是做景色而已。于是我想起了苏州园林。

“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概念听起来并不新鲜,但做起来却很费思量。校方的理念是通过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环境中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到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家倡导的一种教育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尤其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

我曾有过几年当中学教师的经历,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感化,不是像给电脑输入数据那样简单,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学生心性的成长尤其重要,所以我就想,校园环境对于教育能起什么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

首先要明白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传授知识、育人思想、陶冶情操、健人体魄,可以用 9 个字概括: “传知识,炼能力,学做人”。那么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环境又怎样体现教育的实质呢? 中国文化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建筑、书法、绘画、文学都讲究“境”的营造,“境”是一种神,一种精神,而非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教育的精神。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装饰,不只是景观的设计,而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神理念,把教育的精神贯穿始终,寓教育精神于环境之中,通过环境的设计体现这种精神。环境有引导人的行为的功能、熏陶人的功能、启迪人的功能、感化人的功能,那么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功能怎样产生作用,用什么形式表达。

然后需要理清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关系,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教育手段,具有功能性,文化不是点缀,更不是装饰; 文化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是一种生命行为,不是静态的。而环境是静止的、固定的,但是有了生命的参与,环境就能活起来,草木鱼虫能赋予环境生命的活力,人的参与能使环境具有文化的内涵,拥有精神。所以“参与”就是核心,我把人、动植物、土地、水、空间、建筑作为参与的元素进行组织,让他们动起来。

川大附小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曾培育出无数的伟人和名人,学校一直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重视传统文化,但同时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校方希望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推行他们的文化理念。我想,对这种教育精神的融化就是设计的突破点。

明确了设计思想后,我开始做设计。我以主题空间环境为主营造育人之境,每个空间环境之间又互相贯通,彼此产生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进入校园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和一段爬满藤草的木刻铭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川大附小奉行的办学指导精神,所以首先要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移步大厅,厅里原本有几根大柱,于是我因势利用,设计成几组浮雕柱,每根柱一个主题,分别体现该校的校训: 求真、从善、尚美、学活。爱因斯坦、达尔文、雨果、老子、孔子、李时珍……,他们都微笑着与你交流,诉说他们的故事。我一改他们高高在上的形式,让孩子们可以抚摸他们的脸庞,揪他们的胡子,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孩子们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他们有思想,会思考,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大厅里靠近鱼池的位置设一架钢琴,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或者客人都可以在这里随心弹奏乐曲,让音乐的分子飘荡在校园的空气中,滋养每一个人。钢琴上空是一幅梵高的“星空”,让这位艺术天才的杰作去激励每一位热爱艺术创造的人。这个设计的切入点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具有无意识的引导作用,空旷的大厅中间出现一小片闪烁光彩的蓝色星空,星空的下面是一架古典钢琴静静地立着,让人产生想去弹奏的强烈愿望,就像一个充满诱惑的舞台,等着你去表演,只要指尖一动,顿时就会让这个安静的大厅活起来。

大厅的天棚原本是普通矿棉板,与主题柱不协调,但我又不想拆了做什么复杂的造型,于是我把一部分矿棉板取下,用浮雕板替换。这些浮雕板不是装饰性的图案,我把一些人类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和一些代表文化图形做成浮雕板,按类别进行组合,形成几个不同的主题区域,与柱子相呼应。孩子们可以躺在大厅的地板上,听着美妙的乐曲,仰望过去的历史文化,猜想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幻想着自己的未来世界。大厅边上是鱼池,我把鱼池延伸进大厅里面,铺上玻璃,人就可以站在鱼池上面,可以一览无遗,孩子们可以趴在地上观察小鱼的生活,近距离追踪小鱼、进入它们的世界。室外部分的鱼池上搭了一些木栈道,孩子们可以趴到宽阔的木栈道上逗乌龟,捞蝌蚪、喂小鱼……满足孩子喜欢与自然生物亲密接触的天性,满足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操场边的花园设计为户外情景教室。这里原本是一片开阔的绿地,学校的校长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尽情嬉戏,还可以读书,所以不希望只是一个花园而已。我想起儿时常与小朋友躺在山坡上草丛里捉蛐蛐、斗草根,绕着池塘抓蜻蜓,爬树,掏鸟窝,坐在竹子上看小人书、聊天,快乐得很。我就想是否也可以给小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与自然亲密接触,让生命向自然靠近,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快乐,使他们的心性自然而健康。有起伏草坪缓坡伸入蜿蜒的浅水池塘,池塘边稀稀落落摆放一些圆石,一块菜地等待他们去种植,一片竹林隔离校外街道的喧嚣,几棵大树挺立在后坡上,一条小路进入一蓬曲折的花架廊下,那是一个安静的读书去处。这条花廊的地面用卵石拼了一些数字和公式,让孩子们去猜、去想; 几十根廊柱上面是孩子们的艺术创造,那是他们用纯真的心绘出的五彩世界,这足够让他们去憧憬和畅想了。

整个情景教室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严肃的说教,就是一个能让孩子们开心、放松、尽情释放天性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打滚儿,可以把心爱的小兔放在这里玩耍,可以在池塘里养自己的小鱼、小乌龟,他们还可以在这里种上一棵自己的树,每天给它浇水。孩童是在玩耍游戏中成长的,在玩耍过程中自然会获得一些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知识和能力,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不仅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了解一些知识,还在玩耍中学会协作、学会互相帮助,学会解决困难,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坚强。

通过川大附小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我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点一滴地融入到设计的每个细节之中,使每一处的设计都巧妙地体现育人的功能,赋予校园环境实质性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说教和养眼。人与景是一体的、互动的,没有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也就是个自然之物,有了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便活了起来,也就有了思想,便成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