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休闲渔业的类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渔业的类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渔业的类型

第1篇: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迫切,休闲渔业应运而生。休闲渔业,概括起来就是利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人们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近日,我们通过走访、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对我市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一、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消费范围扩大已不局限于人为环境,休闲娱乐进入寻常人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欲望,使得崇尚自然蔚然成风。近几年沿江开发,靖江产业结构转向二三产业为主,消费型城市逐步显现,对渔业消费提出新的要求。一些养殖户和企业利用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现有渔业资源,开始从事养殖与垂钓兼有的渔业生产。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地方拓展休闲内涵,拉长产业链,与其他行业巧妙地结合,给休闲渔业增加了新的内容。据调查统计,现有休闲渔业项目17个,经营规模1807亩,总投资逾1000万元,吸纳劳动力200多个,20xx年接待消费者30万余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500万元。纯收入近400万元。经营地大多分布在沿江,以新桥镇最为集中;水域以长江潮间带围栏养殖、圩堤提水养殖、近江池塘为主;投资主体有村集体、个人合股、工商企业、城乡居民个人,以市内投资为主,也有市外资金注入。纵观全市的休闲渔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养殖垂钓型。这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长江潮间带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为主,放养鱼种均为斤两鱼种和部分成品鱼,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比较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我市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成鱼养殖单位和个人都有。全市13个此类经营单位,20xx年经营收入超1000万元。其中经营业绩较好的团结李王两户垂钓,占地面积80亩,总投入约20万元,去年接待垂钓爱好者200人次,经营收入30万元。陈玉东场占地100亩,垂钓收入近10万元。

2.垂钓型。专事垂钓休闲,不进行养殖,垂钓鱼全是成品鱼,大多从外地调入。此类经营单位或由养殖单位转型而来,如新桥新合长江养殖场,改制后的靖江市水产良种场;或直接建设而成,如佳禾置业投资的100亩围栏养殖,滨江村郭兰春与上海合建的100亩围栏养殖。

3.垂钓、餐饮结合型。将垂钓与餐饮有机结合,一举多得。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有一些专业垂钓单位同时兴办餐饮,如新合村在场内建设了“江之韵”饭店,节假日日接待超100人,日营业最高达到5000元。二是餐饮企业投资的休闲渔业,既满足自身对水产品的需要,又满足消费者对品尝水产品的需求,如万源大酒店兴办的农业科技示范园200亩水域都开放垂钓,同时提供餐饮服务。这种类型的休闲渔业既能满足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总体来说,我市的休闲渔业是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完整的总体规划和有效的管理。目前基本上以企业或个人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对开发项目中服务设施占地问题、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现有的休闲渔业项目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我市的许多项目大多由生产性项目改造过来,存在着规模小、功能单一、设施不配套、相关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大规模综合性休闲项目还较缺乏,知名度不够,难以吸引顾客。另外,近几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鱼类的质量安全与卫生。

三是经营者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休闲渔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这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来说,一时尚难适应。此外,许多休闲渔业基地配套设施不全,卫生条件较差,整体形象不佳。

二、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潜力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新兴休闲方式,休闲渔业给城镇居民节假日生活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使他们走出拥挤喧嚣的都市,回归自然,尽享取鱼之乐、食鱼之美。从我市情况分析,发展城郊型休闲渔业潜力巨大。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由于受空闲时间的限制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一般居民家庭喜欢短期城郊休闲消费。与外出旅游相比,城郊休闲游具有距离短、花费少、有效休闲时间长的优势。我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城乡间交通发达,游客 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第2页

一般都能在半小时内到达目的地,十分适合发展“短、平、快”式的城郊休闲渔业。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我市濒临长江,水土气自然环境优越,可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及取得安全食品的要求。加之我市水产养殖比较发达,有成熟的生产管理技术为休闲渔业提供生产角度的技术支撑,这为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市场需求旺盛。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城郊旅游休闲活动逐日兴起。近年来,垂钓娱乐活动快速发展,垂钓休闲已成为一些城镇居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有钓鱼爱好者逾万人,每年参加垂钓活动的达到20万余人次。在这样背景下,适时发展休闲渔业,必将成为我市居民的消费热点。

我市发展城郊休闲渔业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对拓展渔业空间,开辟渔业新领域,满足城镇居民垂钓、娱乐、休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休闲渔业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因受自然条件限制,特别是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市渔业资源有了一定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渔业经营者在继续搞好水产品养殖的同时,利用池塘、等场地建设休闲渔业开展休闲配套服务活动,能有效缓解目前我市渔业生产中资源短缺等各种矛盾,优化渔业结构,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第二,发展休闲渔业,通过吸引大量的游客,带动交通、餐饮、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渔业向其他行业延伸。同时,还可以扩大就业范围和容量,不但增加农民转岗转业的途径,实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而且由于拉伸延长了渔业产业链,提高了渔业的比较效益,有利于增加渔民收入。第三,休闲渔业一般利用现有水域和渔业设施,同时利用渔民的专业技能,因此不但投资少,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项目,吸引人们在闲暇时进行度假娱乐和消费,形成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加快休闲渔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休闲渔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有利于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出发点,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持特色、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建立起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项目,打造我市休闲渔业特色品牌。

(一)完善发展规划,策划并实施高品位的休闲渔业项目

制定规划是避免建设散乱的有效办法。要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地编制完善靖江市休闲渔业发展布局规划,分期分批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配套型休闲渔业基地。根据我市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情况,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大型项目。

1.江心洲垂钓娱乐基地。该项目能与我市发展长江经济相呼应,而且江心洲环境幽静,远离喧嚣城市,水质清鲜,空气清爽符合休闲的需要,发展休闲渔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内容主要是购置游艇、内陆垂钓塘、停车场、水上饭店等。

2.新桥休闲渔业基地。该项目利用紧邻规划建设中工业园区的优势,建设以新合长江养殖场为基础的休闲渔业。主要建设内容是改造渔塘和钓鱼池,增加鱼类品种,改善餐饮和娱乐条件。

3.长江农场休闲渔业基地。该项目以陈玉东养殖场为基础,以新港园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农场农业生产的优势,建设成为集赏花、观景、四季采摘、挥竿垂钓、自由农耕农作的综合性休闲基地。主要建设内容是扩大养鱼塘,建设停车场、饭店等。

(二)制订优惠政策,扶持休闲渔业发展壮大

休闲渔业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休闲渔业不断发展壮大。

1.资金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与开发项目的协调与联系,争取金融机构向休闲渔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休闲渔业项目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

2.税收政策。休闲渔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一种形式,仍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发展之初,有关的税费要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扶持休闲渔业的发展。

3.土地管理。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只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休闲渔业项目,应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

4.价格收费。对休闲渔业项目的水电供应,应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执行。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1.规范休闲渔业的有关市场行为。如出台相关条例,规范垂钓活动行为,保护垂钓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处理可能发生的纠纷。其它在治安、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也应以规范。为全区休闲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对从业者相关知识的培训。由于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由从事传统渔业生产的农民转岗转业而来,因此要加强转岗转业农民的培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3.大力加强休闲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休闲游乐、享受生态、享受渔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理念,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养殖基地、餐饮、客房等设施的高品位建设,做大规模,提升品位,形成品牌,迎合游客垂钓、猎奇、玩水、观景、享受丰收等方面的需求。同时,渔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也应本着和谐、自然、安全、方便的原则,突出农家田园的特色,展现田园风光的魅力。

第2篇: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逐渐开始从物质生活的满足向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回归自然及追求健康的方面发展,休闲渔业作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快、效益好、潜力大,所以应把发展休闲渔业纳入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中,认真研究制定休闲渔业发展的新措施,以休闲渔业发展促进和谐渔区建设。

一、长海县发展休闲渔业的条件及意义

我国近岸渔业资源不断枯竭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迅猛的势头,迫切需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休闲渔业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迅速发展,日益成为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个牵动力较强的朝阳产业。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 又是重要的渔业产业基地,具有独特的环境优势和现代旅游氛围,理所应当利用好自己独特的海洋景观和资源优势,来大力发展休闲渔业。长海县由142个大大小小的岛、坨、礁连成一片,陆域面积虽然仅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却达7720平方公里,这里有丰富的水面及鱼类资源,适合海上休闲娱乐渔钓时间也比较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近几年,祖祖辈辈以渔为生的长海人,背负着沉重的渔业资源枯竭的负担,生活在爷爷吃孙子资源饭的恶境中,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县委政府在致力于拉长渔业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开始发掘宝贵的旅游资源,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发展方向,突出海岛生态和休闲渔业两大特色,全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使海岛旅游业正在逐步成为极具潜力的海岛经济增长点,仅2007年,全县就接待上岛游客82万人次,办理转产从事休闲的渔业船舶近200条,旅游综合收入达2.9亿元,休闲渔业市场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长海目前适用的几种休闲渔业类型

1、生产经营型:是指以渔业生产为中心产业,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模式。这是休闲渔业出现的最早模式之一,也是较为单一的一种类型。

2、休闲垂钓型:是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为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场所。

3、观光疗养型:是指以一些海边、别墅、渔家风情旅店,结合周围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可以“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避暑、度假。

4、举办钓鱼节:长海每年都要举办国际性钓鱼节,加大宣传面,为广大钓鱼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垂钓环境,进一步展示长海的旅游资源。

三、长海发展休闲渔业的必要性

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退,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发展休闲渔业是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举措。休闲渔业起步容易、见效快,它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渔民收入、改善渔村环境、促进乡村文明。休闲渔业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自然风光、生动的人文景观、良好的环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亦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休闲渔业发展要创新思维加快发展,要将渔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与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对渔民的家居和渔船进行改造,让游客真正贴近渔民生活,享受一种自然古朴的渔家风俗,给宾客一种全新的体验。游客通过与渔民合作,体验下海撒网拖鱼、停船垂钓、收网拣鱼、品尝海鲜等乐趣。选择有条件的沿海渔区、海岛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消化吸收渔业转产劳动力、繁荣渔区经济等。

四、休闲渔业在运行中还存在着不规范不完善的问题

首先,休闲渔业船舶经营超前与管理工作滞后的矛盾突出。有些从事休闲渔业的船舶未经检验发证,安全救生、消防、通信导航等设备尚未核验、乘员数未经核准,作业方式及渔具尚未限定,存在无证开航、安全设备不规范、搭载人数随意、活动区域不定等问题。

其次,休闲渔业船舶活动方式单一,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从事休闲渔业船舶的作业方式基本上都是单船底拖网,这种作业对渔业资源有一定的破坏性,如果盲目发展,势必造成休闲活动水域的渔业资源衰竭,从而限制了休闲渔业船舶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作业方式背离了发展渔业休闲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部分休闲渔业船舶存在安全隐患。现有的休闲渔业船舶基本上都是擅自改装的,其结构、布置及装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较大的船舶,在主甲板以下设置包厢卧室,其通风、消防通道、逃生口设计不合理,给营运安全带来隐患。

第四,经营单位多,规模小,容易引起恶性竞争。我县现有经营休闲渔业船舶的有数十家,每家拥有的休闲渔业船舶多则三、四艘,少则一、两艘,各自揽客,无序竞争。在客源充足的情况下,矛盾不易显现,但在客源不足时,则很容易出现相互压价现象,影响经营效益,严重时甚至可能偏离正常的服务内容,成为违法活动的场所。

第五,人们保护渔业资源的意识及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休闲渔业虽然是以体验渔家生活、健康娱乐为出发点,但不少人仍然是以多捕鱼为乐,缺乏幼鱼放生意识和水生动物保护知识,在参加渔业休闲活动时随意向海里排放污水和生活废弃物,加剧了沿海水域的污染,破坏了鱼类的正常生存环境,将导致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

五、合理配置资源,全面完善休闲渔业

1、转变思想观念,制订活动规则。明确休闲渔业与传统海洋捕捞业的根本区别。休闲渔业作为新兴产业,其作业方式有些可能与现有渔业法规有抵触之处,但作为体验渔家生活和健康娱乐的一类活动,应当针对休闲渔业的特点,制定恰当的活动规则,只要是有利环保,有利安全健康,有利经济发展而不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就行。

2、规范作业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既然休闲渔业是以运动、体验、娱乐为目的,就不能有通过捕捞渔获物直接获利的行为。因此,对休闲渔业船舶的作业方式、渔具数量与规格应当进行限制,推广有利于保护渔业资源的作业方式,将垂钓作为今后休闲渔业的主流来经营。现有休闲渔业船舶的主要作业渔具为单拖网,应当限制网口宽度及档水板尺寸,提高人们对渔业休闲的兴趣和资源保护的意识,促进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安全监督,严格船舶管理。对不符合审批条件的或无法通过船舶检验的船舶应当坚决取缔,以杜绝后患。对批准后的船舶,在船舶检验的要求上,应当充分考虑到,渔船上的作业人员都是青壮劳动力,而搭载休闲渔业船舶的多半是老人、儿童、妇女和不识水性的游客,自救能力相对较差,加强救生设备检查,杜绝安全隐患成为重中之重。我们要严把船、机、电检验质量关,强化通讯设备的配备,重把救生筏、救生浮、救生圈、救生衣、灭火器、烟火信号等按规定有效配备到位,并处于日常核查之中,并做好船舶、船员和旅客的保险工作。每艘船舶应当配齐配全职务船员和安全员。从事休闲渔业活动时,应当在指定的码头上下游客。加强休闲渔业船舶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大连市海洋休闲垂钓渔业船舶管理办法》,使休闲渔业船舶的活动切实做到限风、限时、限员、限区域。

第3篇: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张家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按照农业部渔业局在我国渔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要适应消费市场变化,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休闲渔业”的指示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全市各级水产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和精心培育,张家口市涌现出了一个新的产业——休闲观光渔业,它在充实了张家口市渔业内涵、拓宽渔业发展空间的同时,已成为张家口市旅游业的一部分,实现了第一产业(水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为此面对申办冬奥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认清新形势发展需要,发展壮大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行业之力,提升行业地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任务。

1张家口市休闲观光渔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张家口市大力调整渔业结构,努力实现渔业生产由产品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把发展休闲观光渔业作为调整渔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到外地参观学习、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与旅游业的巧妙结合等措施的实施,使我市休闲观光渔业场点数量逐年增多,范围由市郊逐步向周边县扩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现有休闲观光渔业场点51个,配套餐饮酒家13家,度假村5处,休闲观光总水面2 918 hm2(包括水库和池塘),年接待人数约8万人。按功能特点区分,已初步形成四大类型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渔业模式。

1.1垂钓休闲和竞技结合模式

具体地说这种模式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自己开展养殖生产,养殖鱼类用于垂钓;二是外调商品鱼用于垂钓;三是外调商品鱼用于竞技垂钓。从场点数量上看,这种模式的场点数最多,占总场点数的比例为78%。其中用于竞技垂钓的场点规模比较大,档次比较高,垂钓池为硬化池,钓台、停车场等设施配套齐全。其余的场点规模、档次参差不一,一般都将环境美化,在鱼塘边修建垂钓平台,提供遮阳伞、小座椅、钓具、钓饵,供人垂钓休闲。

1.2垂钓与餐饮品鲜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需要具备能垂钓、能品鲜和烹调加工技术独特三个条件,所消费鱼类均为无公害纯天然水域养殖鱼类,既满足了人们休闲垂钓,又满足了人们产地品鲜的需求,延伸了水产养殖的产业链条。

1.3垂钓、旅游观光、烹调尝鲜和度假结合模式

它是以当地水域资源和自然景观为依托,集垂钓、旅游观光、餐饮和度假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渔业模式,实现了水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是功能强、项目多、范围广的一种休闲渔业模式。

1.4多功能休闲渔业模式

它是开展集垂钓、品鲜、游泳健身和温泉洗浴四种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模式,最大限度地拉长了水产业的产业链条,发挥了温水资源优势,与其他休闲娱乐项目实现了巧妙对接,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丰富了休闲娱乐的内容。

2张家口市发展休闲观光渔业的有利条件

张家口市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和近邻京、津等大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对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十分有利。

2.1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

张家口市地处塞外,东依首都北京,西连山西、内蒙,京藏、张石、宣大高速公路纵贯全市,交通十分便利。分坝上、坝下两种自然地貌,属大陆季风气候,夏短凉爽,冬长寒冷,是人们夏季避暑的好地方。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鱼类生长期光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生产的商品鱼因其品质好深受京、津、冀、蒙地区欢迎,价格高、销路好、区位优势凸显。同时,加上旅游项目的大开发,发展休闲观光渔业潜力很大,条件得天独厚,为张家口市水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2良好的水资源条件

张家口市拥有丰富的大水面资源、坑塘资源和冷、热水资源。大水面主要分布在坝上和坝下山区,多为天然淖泊、水库,具有工业污染少、水质清晰、水质优良的特点,生产的水产品均为绿色无公害产品。坑塘主要分布在坝下各县,近邻市区,交通便利。冷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赤城、涿鹿、蔚县等县的山区,自然景观美丽宜人,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地方。热水资源分别分布于阳原县澡洗塘、赤城县温泉疗养院和怀来县暖泉。良好的水资源为张家口市休闲观光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3旅游业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张家口市依据独特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别是政府的重视和强力运作,使张家口市旅游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每年的4月份以后,前来旅游和进行户外运动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气温的回升,游客人数逐渐增加,进入暑期以后,前来旅游观光和避暑的人数大量增加,这一时间段正是鱼类的最佳生长期,也是开展休闲观光渔业的最佳时期,也必将为张家口市休闲观光渔业带来大量的客源。

2.4全民申办冬奥的难得机遇

当前,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申办冬奥,这就需要我们在人员素质提高、环境美化、设施完善配套上升级提档,特别是旅游业更需要精益求精,休闲观光渔业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3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对水产业的促进作用

面对这些有利条件,作为渔业结构调整产物的休闲观光渔业对促进水产业的发展、美化环境、创造更大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1推动水产业的再发展

张家口市水产业通过近年来采取“工程带动和项目提升行动,提高坝上、开发坝下、发展城郊”等一系列行政技术措施,已达到一定水平,在现有条件下,存在着潜力几乎挖掘殆尽、增长空间狭小的实际。同时,由于干旱水资源减少和水产养殖比较效益低,致使张家口市几个规模养殖场被迫转产,形成目前池塘养殖布局零散不成规模,养殖生产严重下滑的局面,采取休闲观光渔业的方式可使单位水面的产出大幅度提高,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由此推动了水产业的大发展和再发展。

3.2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比较效益

2013年秋季,我们对实施垂钓休闲的宣化洋河南,实施垂钓、旅游观光、烹调尝鲜和度假结合模式的沽源闪电河水库,以及实施多功能休闲渔业模式的阳原三马坊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一个生产周期内的利税均是单纯水产养殖的4倍左右,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3.3促进了与旅游业的结合

休闲观光渔业改变了水产业专属于第一产业的观念,蕴含了第三产业的成分,实现了水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丰富了旅游业休闲观光的内容。同时休闲观光渔业以鱼池硬化、照明亮化、环境美化为基础条件,符合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由此也起到了净化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从张家口市休闲观光渔业现状不难看出,存在着引导扶持力度较小,缺乏有效的技术服务,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休闲观光渔业布局散乱,鱼类品种少,活动内容单调,景点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多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

4对张家口市发展休闲观光渔业的几点建议

4.1广泛宣传、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和印发宣传材料,多渠道大力宣传,加大对休闲观光渔业宣传的投入,让全社会知道什么是休闲观光渔业,它不但三大效益凸显,而且已成为旅游业的一部分,是美化环境的好项目,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协调,在当前申办冬奥形势下,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

4.2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广泛开展渔业、旅游、导钓、文史等多项知识技术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实施科教兴渔,引进吸收高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培养一批具备超前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达到提高休闲渔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和行业整体水平的目的。

4.3科学规划、准确合理定位

产业准确定位是休闲观光渔业快速发展的必备前提,应将休闲观光渔业理解为:休闲观光渔业是推动渔业结构调整、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化配置、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好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观光、休闲、户外旅游项目开发,生态文明村建设,特别是申办冬奥这一难得的机遇,科学合理规划,积极招商引资,开发休闲渔业项目,着力提升档次,扩大规模,打造精品。

4.4技术服务、实施项目拉动

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依托张家口市资源优势和休闲观光渔业基础现状,精心谋划,强力运作,实施行政技术项目拉动,使休闲观光渔业项目尽可能在主管部门立项,通过争取项目为张家口市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拉动。结合水产科技人员技术服务,使休闲观光渔业技术在张家口市部分场点高水平、高质量实施,然后向周边地区辐射,循序渐进地构建具有一定规模水平的休闲观光渔业产业,创造更大效益的同时,满足人们对休闲观光渔业的向往需求。

4.5加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第4篇: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十年间,渔业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推动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快于第二产业,日益成为渔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传统捕捞业历经调整和改造

从2002年开始,各地稳步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十年累计淘汰报废老旧渔船近3万艘。船网工具指标管理进一步加强,研发建设了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整合了渔政、渔港监督和渔船船检管理数据,初步实现了船网工具指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管理环节的相互衔接,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渔船管理数据库奠定了基础。严格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有效控制了捕捞渔船盲目增长的势头。渔船装备得到改善,2011年生产机动渔船平均单船功率数为29.50千瓦,是2002年的2.06倍。海洋捕捞生产结构不断调整,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合理有序进行。捕捞业执法监督力度加大,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造船、清理整顿“三无”船舶和船名船号整治等执法行动,维护了捕捞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十年来,我国国内捕捞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

水产健康养殖全面推进

十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目前已经形成湖泊水库、稻田河沟、浅海滩涂等多种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大水面养殖、集约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底,创建了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700多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以“两带一区”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大幅增加,养捕比例由2002年63∶37提高到2011年的72∶28,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均达到了70%。

远洋渔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远洋渔业实现了从单一拖网到拖、钓、围等多种形式转变,从小型渔船向大型现代化船队转变;大洋性渔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所占比重增加到58%。积极引进金枪鱼围网等渔船,大型渔船数量迅速增加,船舶类型更加齐全。公海作业海域进一步拓展,东南太平洋渔场得到了开发,南极磷虾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捕捞对象从传统底层鱼类资源拓展到鲣鱼、竹荚鱼等三大洋10多个重要远洋渔业种类。作业海域分布进一步扩展,分布在37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极海域。2011年,获得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共116家,经批准作业渔船2227艘,总产量、总产值分别为114.80万吨、125.9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0.86%和一倍,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占有份额提高到了10%。

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

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尤其是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依靠引进生产线和技术,造就了一大批集生产、加工、运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了水产加工能力,增强了渔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渔民收入。我国水产品加工呈现出综合性、高值化、多品种的态势,形成了以小包装、便利化、冷冻冷藏为主,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十多个门类为辅的水产品加工生产体系。现有各类水产加工企业近960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400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率比2002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第5篇: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渠道。回归田园、亲近自然的愿望更加强烈,休闲农业面临着难得的大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列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显得越来越重要。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甘肃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扶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家乐和观光休闲农业写入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行动。2010年,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对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为全省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2012年4月,省农牧厅、省旅游局签署了《合作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框架协议》,建立了定期会商和联系机制,2013年9月,省农牧厅制定了《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和《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办法》,提出了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对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明确了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创建的对象、条件和程序。二是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甘肃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特色鲜明,文化遗存丰富,农耕文化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因而休闲农业资源类型多、分布广、特色明显。据调查统计,休闲农业资源有8大类型1176种,类型多,分布广,特色明显。

全省乡村具有开发价值,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441处;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及大型景区周边的农家乐5401户;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251个;浓郁的民族特色活动57个,其中生产活动12种,生活方式9种,民族习俗23种,民族节日13个。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及文化艺术品共151种;独特的乡村传统劳作方式34种;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比赛77种;各地的节会、庙会共165项,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市场需求巨大。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的增强,回归田园、回归乡村风尚的兴起,交通运输日趋发达和私家车的广泛普及,国家经济发展和带薪休假制度的施行,城乡居民和省内外游客休闲体验农事活动和乡土文化成为市场新宠。四是农民积极性高涨。许多地方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富裕了,带动周边农户自发利用自家空闲的房屋、多余的场地、菜园、果园、鱼塘等资源创办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积极性越来越高涨。调查显示,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尤其农家乐集聚区的农民,年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普遍高1倍以上。近年来,全省休闲农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省政府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但大多数市县没有出台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政府无投入,发展无规划,尚处于自发式、无序化发展状态。发展速度慢、规模小、层次低,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开发深度不够。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最常见的是形式是“农家乐”“农家乐”大多以吃农家饭、打牌、喝茶为主,经营特色不明显,农家乡土风味不够浓,与风土人情结合不紧密,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差。乡村的道路、饮水、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管理人才匮乏。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对休闲农业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休闲农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与工商、税务、国土、金融、卫生、公安、旅游等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在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二、休闲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甘肃休闲农业要紧紧围绕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推动农村繁荣发展,实现农民文明富裕为目标,以特色乡土文化传承创新为亮点,以农业和文化结合为灵魂,把发展休闲农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相结合,与“富民兴陇”战略目标相结合,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完善设施,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品牌,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㈠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农业生产背景等条件,将甘肃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为5大区域。

1.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主要是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5市。依托河西走廊奇特自然景观、沙漠绿洲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大佛寺等著名景区,利用油菜花、葡萄、现代制种、啤酒原料等种植业资源和鲑鳟鱼等冷水鱼资源及河西走廊光照充足、积温较大等自然条件,以敦煌阳关葡萄村、敦煌杨家桥农家乐村、肃州区银达镇新农村景观、玉门市清泉农业示范园、酒钢紫轩葡萄庄园、金塔鸳鸯湖渔业园、张掖湿地公园生态休闲垂钓园、临泽双泉湖垂钓园、甘州二八水库休闲渔业园、永昌金川峡水库鱼乐园、肃南裕固族风情园、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肃南康乐草原、高台祁连葡萄庄园、凉州区长城乡农家乐、威龙葡萄酒堡、莫高葡萄庄园、天乙生态园、民勤青土湖沙漠生态园、天祝三峡农家乐等为依托,重点发展生态科技观光、乡村生态庄园及丝路风情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

2.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区。以庆阳市、平凉市及定西市为主。依托黄土风情、农耕文化、特色农业和特色餐饮,以华夏农耕文化博览园、黄土地农家乐、城市情缘农家乐、西峰窑洞农家乐、崇信龙泉寺农家乐集聚区,陇西县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渭水情休闲娱乐中心、渭源马铃薯博览园、临洮三易花卉园等为重点,重点开发窑洞农家乐、乡土民俗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

3.民族风情体验区。主要是临夏、甘南2个民族自治州及肃南、肃北、阿克塞、天祝、张家川等民族自治县。依托回、蒙、藏、裕固、哈萨克等民族风情特色,凭借黄河、草原等自然风光和特色乡村景观,以永靖枣园新村、永靖太极岛休闲垂钓荷花园、刘家峡水库网箱渔业园、东乡族民族风情体验园、康乐人家民俗园和政万亩油菜花、卓尼九甸峡水库网箱渔业园、香巴拉藏族风情园、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文化遗产、桑科草原、碌曲草原牧家乐等为重点,发掘花儿等特色民俗节庆,开发“田园牧歌”式的民族风情体验和乡村生态庄园等项目。

4.山地生态绿色度假区。以天水市和陇南市为主。以天水高新农业示范园、麦积后川村农家乐集聚区、秦安南苑山庄、甘谷月季园、康县阳坝茶园、武都油橄榄示范园、西和仇池古国渔业风情园、文县白马河民族风情区、文县汉坪咀水库网箱渔业园、张家川秦岭细鳞鲑渔业园为依托,依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庄园、休闲农业创意精品、绿色特色农产品礼品。

5.黄河风情休闲区。以兰州市和白银市为主。以黄风三峡风情线及其永靖枣园、永登玫瑰园、安宁仁寿山桃园、皋兰什川古梨园、白银水川休闲渔业垂钓园、白银四龙农家乐集聚区、兰州南北两山农家乐等为依托,发展农家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业观光博览园。

㈡立足现有基础,打造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基础,依托各级农业园区、农事景观、农业文化、节庆活动等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农家乐、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事体验区等经营实体。

1.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依托各市、县农业示范园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林果、蔬菜、渔业等优势农产品种养研发基地,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渔业休闲、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2.农家乐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利用区位便利优势、农业生产条件、水域滩涂和空置房屋等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钓特色鱼”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同时,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特色经营和参与式体验经营。

3.休闲农庄发展。发展以农民经营为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休闲农庄,打造一批休闲特色突出,休闲主题多元,引导标识规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民俗活动、科普场所、特色小吃、客房餐厅齐全,使用自产无公害农副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的休闲农庄。

4.大型农事景观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休闲观光,为农民带来收入,同时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收景象。每年评选推介一批环境优美、场面宏大、景色迷人、特色明显、公众喜爱、环境友好的农事景观,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类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甘肃”。

5.发掘农业文化遗产。要把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挖掘甘肃悠久的传统农耕文明和绿洲农业文化,发掘梯田耕作、淤地坝、间作套种、特色作物栽培、农业复合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建立遗产名录,出台保护政策,建立保护组织,做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把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增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

6.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挖掘民间节庆节会文化,繁荣民俗文化,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成果,不断开发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节会节庆。

㈢开展示范创建,培育知名品牌在全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明星品牌,引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根据农家乐接待能力、就业人数、经营收入等规模,食品卫生、规范操作等内部管理及经营特色、文化挖掘等因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选一批明星农家乐;二是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根据基层党委政府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程度,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区位、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等要素,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含农家乐、农业示范园、渔乐园、休闲农庄、专业村、民俗村等);三是开展省级星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企业)评定,着力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品牌。

㈣完善保障措施,促进产业发展

1.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各级政府加大相关优惠政策衔接力度,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融资信贷及用水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出台专门政策,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开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住宿、餐饮、娱乐、信息网络、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加强规范管理。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好休闲农业统计调研等基础性工作,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发展休闲农业的好模式、好经验。

3.强化宣传推介。加大开展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路牌等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进一步宣传推介甘肃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普及休闲农业知识,让城市居民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得休闲农业消费信息;通过举办研讨会、节会,组织休闲农业产品参加大型展示展销活动等形式,促进休闲农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业主进行交流探讨和合作,互通有无,借鉴经验,实现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第6篇: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 房地产 休闲农业 河北省

一、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1.河北省农业资源概况。河北省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区域农业景观各具特色。小麦、玉米是河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且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养猪业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业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两市,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的滦南己成为国家级养牛示范县(市);坝上地区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唐山、沧州海洋捕捞及海水养殖最发达,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2.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河北省农业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规模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形成了很多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区,如:安国中草药种植园、献县万亩金丝小枣种植园、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北戴河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赵县万亩梨园邢台县前南峪生态农业示范园等。另外,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白洋淀国家5A级景区等综合生态旅游区也是河北省农业旅游中的成功典范。然而,河北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游客的参与、体验环节尚未完全开发出来,是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的因素之一。河北省农业旅游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尽快走向休闲农业这一高级阶段,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河北省休闲农业区房地产开发的可行性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富人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选择度假旅游,为旅游房地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休闲农业与旅游度假的发展使得农业度假旅游成为可能。从而,休闲农业区房地产开发毋庸置疑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河北省旅游房地产产品多集中在较成熟的旅游城市,如秦皇岛、承德、唐山等地,以暑期避暑、休闲、度假、会议为主要用途。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效益,与周边的河南、山东等省份存在差距。为提高旅游业整体收益、提升产品线的广度及深度,河北省旅游及农业相关部门应努力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好当前发展势头强劲的休闲农业。作为较观光农业更高层次的新的旅游产品线,休闲农业集观光、娱乐、体验、购物、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其发展空间广阔,如农业公园、农业博物馆、农业超市、休闲农业度假村等均可作为今后大力发展的产品。

三、河北省休闲农业区适用的房地产类型

1.家庭旅馆。为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农家将剩余住房进行改造,整理得洁净、卫生、方便,建设家庭旅馆,提供游客住宿,也可供应食物,并安排游程及解说工作,以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此种模式的优点是,充分利用村民的房舍,旅游者生活所需的蔬菜、家禽、水产、茶叶等都可由农家自产自销,开发者可以用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好的效益。

2.休闲园区。休闲园区一般分为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休憩区,前者用于观光、采果,体验农作、农业生活,后者用于住宿、餐饮、娱乐、自产农产品加工(酿造)厂、农产品与农业文物展示(出售)及解说中心等相关休闲农业设施,也可建立垂钓场、水上娱乐场、沙滩浴场、乡村高尔夫球场、赛马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在休闲园区,游客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了解农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甚至可以租用农场的小块土地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

3.养老型公寓。城里的离退休人员总希望能到乡下找一处世外桃源,幸福地度过自己的晚年。一些村庄己经成为城里退休人员的“新居”,多选址在城市周边的农业地区,如北京郊区的“教授村”等。在养老型新居中,老年人能够通过劳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不至于孤单寂寞,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抵消一部分用于新居的物业管理费用。并且,这种新型居所还有望将老人的子孙于节假日招徕此处休闲度假。

四、河北省休闲农业区房地产开发对策

1.依法建设,保护环境。休闲农业区的房地产开发,不能搞掠夺性开发,更不能以浓妆艳抹的人工景观破坏自然的和谐。必须注重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形成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以开发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营造更引人向往的休闲度假地,反过来支持开发更高层次的房地产产品。

2.统筹规划,精心选址,在休闲农业区房地产项目建设中强调高起点、大手笔,最好聘请知名的景观设计单位进行精心设计和统一规则,杜绝重复建设,选定的区位应适宜开发利用且符合人居环境标准,产品要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具体实施中应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遵循“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3.加强休闲农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区服务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者的需求取向。因而,在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前,必须下大力度统一建造及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及旅游辅助设施,做到休闲农业区内全部设施醒目、别致,具有强烈的形象识别效果。

4.强调地域特色,突出休闲主题。充分利用河北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这一优势,依附特定的农业区域,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区房地产产品,空出休闲这一主题。如,在对保定白洋淀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可建造成渔人乐园,将房地产项目建设在水域周边,借景取景,便于旅游者体验真实的水猎生活;建造能够提供白洋淀特色杂鱼农家饭的淳朴餐馆,引人入胜。另外,也可烘托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在抗战时期骁勇善战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第7篇: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休闲农业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农业和农村为载体,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传统农业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迅速,休闲农园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园建设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休闲农业园的称谓很多,如观光农业园区、都市农园、农业园、都市农业园、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名称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休闲农业园的理解。学者们分别从不同侧重点和不同深度对休闲农业园进行定义,学界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休闲农业园是以农业为基础和核心,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集观光采摘、科技示范、休闲度假、农业教育于一体的特殊农业形态。休闲农业园大多位于大都市郊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空间边界、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辅以农村观光游览以及与之有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内容,为游客提供具有乡村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服务和和农业科技示范、青少年农业教育等服务,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观光娱乐的需求。休闲农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它是适应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休闲农业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市场需求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都市区休闲农业园经历了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种类型农业园区就有3000多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1],这些农业园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区域环境、经济条件、民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发展模式、内容、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多类型的趋势。不同分类模式可以把休闲农业园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园区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优化途径不同。对这些类型繁多、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进行类型划分、分类分析和分类管理,可以深层剖析休闲农业园的本质和特点,可为休闲农业企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根据现有条件和客观需求分类制定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也可为相关部门决策和园区建设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2],避免出现类型趋同和产业同构。对于类型的研究大多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宏观视角出发(自上而下)[3-5],采用一定的指标、方法,如特尔菲(Delphi)法、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类型划分;第二类是以众多零散的样本发展轨迹为素材(自下而上),依据一定原则、标准进行归纳,以期获得不同的发展模式[6]。休闲农业园由于开发时间短,尚未规范发展,数据获取较困难,因此休闲农业园的类型划分较少采用第一类方法,主要是通过定性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如学者根据研究需要按分布地域模式、资源属性、发展阶段模式等几种分类方法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类型划分,但较少对此进行不同分类方法的归纳总结并进行类内对比分析。该文归纳总结前人按不同分类方法的休闲农业园类型划分,结合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近几年的具体建设实践,补充休闲农业园类型划分方法、完善类型组成,并分析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园的特征并进行类型间的比较,以期对大都市区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休闲农业园的类型划分

由于休闲农业园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条件、民俗习惯、区域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发展模式、内容、形式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国内外对休闲农业园的研究中对其分类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大致有按资源属性[7-9]、开发内容[10-12]、发展阶段模式[13]、分布地域模式及服务类型等几种分类方法,现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适用于不同的需要,对休闲农业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2.1按照阶段模式分类

将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描述为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3个阶段,通过北京休闲农业园建设与实践来看,休闲农业的发展开始向集业集群的阶段发展。自发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位于市郊农村的许多农户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业资源,利用区位优势,自发开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北京郊区农村利用农民自家住房开办的农家乐、农民自家果园引入的采摘活动。自发式的休闲农业园经营和开发各自为政,普遍规模小,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差,管理比较混乱。自主式:自发式休闲农业园经营和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经营、生产和管理问题,以及农业旅游需求多样化使得休闲农业园有强烈的自身整合、自我发展的需求及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休闲农业园调整园区定位,丰富农业旅游产品内容,增加农业文化内涵,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如北京、成都、广州等大都市区周边开展的采摘游、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开发式:21世纪以来,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兴起,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到休闲农业园的建设之中,在明确的主题定位、策划下进行园区规划和建设,资金投入大,配套设施完善,并且,企业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为休闲农业园提供了有效的经营管理保障。如成立于1998年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走的是“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的开发经营模式。集群式:经过休闲农业园几十年的实践发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14],从相互独立的休闲农业园单一的产业局部空间聚集升级到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农业产业链互补、集群式发展的模式,是现阶段最高级的休闲农业经营阶段,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延庆县小丰营村的延庆蔬菜产业群具备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雏形,蔬菜协会联络蔬菜市场和各个蔬菜园,为蔬菜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收集与分析、信用社贷款以及运输、肥料种子供应、包装等,另外,蔬菜产业群的发展也促成了休闲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的发展[15]。从发展阶段模式来看,休闲农业园已经经历了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3个阶段,处于产业集群的初期阶段,随着休闲农业园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很多涉农企业,延长、拓宽农业产业链,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与区域内的二、三产业交织、融合,形成关系错综复杂的地方产业群网络体系。

2.2按照地域模式分类

地域模式代表的是同一阶段休闲农业旅游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开发者的区位与市场策略[13]。舒伯阳[13]通过对不同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的对比,将主要类型可归纳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通过分析北京市休闲农业园近10年的多元化发展,按照休闲农业园地域模式进行分类,可分为依托城市型、依托景区型、依托传统农区3种类型,其中依托传统农区型又可划分为依托区域传统民俗、依托区域特产两种类型。

2.3按照经营主体分类刘洋[16]

认为休闲农业园存在分散农户、企业集团、政府3种经营主体。综合北京休闲农业园的经营实践,其经营主体有个体农民、村集体、企业、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政府五种经营主体。

2.3.1个体农民为主体

专业种养大户在自家承包地,或以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得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上开发的休闲农业园。个体农民为主体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占地规模相对较小,几公顷至10hm2;由于个体农民资金有限,贷款途径不畅,园区投资少;园区渐进式建设;园区配套设施简陋,接待能力差。如北京庄户人家种植园,占地面积6hm2多,园内建有阳光温室大棚3座,面积约6000m2,大棚内设有餐厅、客房、会议室等。

2.3.2村集体为主体

村委与涉及自愿流转土地的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将流转出的土地承包给村内外专业种养大户,同时,以园区为依托,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乃至周边村民共同致富。一方面通过村集体参与入股、分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另一方面,村民以保底收入、盈余分红形式入股休闲农业园,村民还可承包园区内的农业项目,也可以在园区就业或加入合作社,也可外出打工;同时,投资大户也拥有了更为广阔、更加坚实的发展空间和管理基础。北京市双河果园是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的村办农业园,果园总面积67hm2、果品产量50万kg的一个综合性果园,供采摘品种有30多个。

2.3.3私人企业为主体

园区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经营效益明显增加;园区经过前期策划和规划,分期滚动建设;园区配套设施齐全,接待能力强。蟹岛产业集团是北京一家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品牌企业,旗下有北京蟹岛种植养殖有限公司、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北京蟹岛开饭楼餐饮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蟹岛龙凤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子公司。还有一部分休闲农业园区作为企业土地战略储备,园区作为企业招待客人的私家会所,经营效益不佳,很多园区需要企业贴钱维持,维持不下去就关门或卖出。

2.3.4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为主体

以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并非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更重要的职能是新品种引进、培育以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四季青果林所樱桃观光园隶属于市农科院果林所,位于北京西郊风景区香山脚下,占地14hm2,是集大樱桃研育开发、精品高效生产、良种苗木繁育、栽培新技术推广、产品苗木营销及旅游、观光、采摘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集体企业。观光园主要以大樱桃生产为主,兼种有杏、油桃、海棠、枣等其它果品,先后引育国内外樱桃品种百余个,园区强化了早中晚品种的配套,延长了园区樱桃的成熟期。

2.3.5政府投资主办型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管委会+企业的运行模式,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主管机构,利用园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和优越区位,借助园区管理机构的土地、税收、租金等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开发经营。政府作为开发建设的主体,政府负责园区规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园区内部招商引资,政府为农业园区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后勤等服务。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主管机构,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主要职能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入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整个园区的未来发展,协调企业与周边村镇、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入区。例如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2002年11月,为加快首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有特色的首都现代农业经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决定“委区共建”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以“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专家参与、农民受益”的模式发展。经过近10年时间建设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集现代农业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农业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形成了以畜牧籽种、精品花卉、树木种苗、旅游观光、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为主的产业群,入区企业已达26家。

2.4按照产业结构分类

刘慧平[17]、郭焕成[9]和辛国荣[18]认为按照农业结构可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畜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6类,其中的“观光生态农业”着力强调林果粮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的概念,通过对北京休闲农业园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的今天,食用安全无污染、高品质的食品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共识和追求,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休闲农业园的必然选择,几乎所有的休闲农业园都提供“不施农药,无公害”的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因此,生态农业成为所有休闲农业园的共性,不适宜单独成为一个种类。北京市休闲农业园的主导产业按照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划分为以下5类。

2.4.1观光种植园

指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以种植、展示观赏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品种或新颖的栽培技术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园区。如北京通州区的观光南瓜园种植展示280多个品种的南瓜,在此可以欣赏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观赏南瓜。

2.4.2观光林业园

指合理开发森林(如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果园等)的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融农林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如四季青果林所樱桃观光园以樱桃生产为主,兼种有杏、油桃、海棠、枣等其它果品。

2.4.3观光牧业园

指将农牧业生产、农牧产品加工、新技术应用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如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开展草原放牧、马场比赛、猎场狩猎、挤奶和制作奶产品等参与养殖业生产及加工的体验项目。如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以畜牧业、种植业、休闲农业为园区三大支柱产业,通过牛胚胎工程产业化、转基因动物产业平台建设发展畜牧业。

2.4.4观光渔业园

指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水产养殖生产、科研、教育等活动,并利用渔业进行垂钓、捕鱼、餐饮、休闲观光等活动的农业园区。如朝阳水产科技园占地28hm2,拥有养殖水面17hm2,是水产养殖、孵化基地,兼有垂钓、娱乐休闲功能,鱼的种类有鲤鱼、鲫鱼、草鱼、鲶鱼、蓝鲨、彩虹鲷、武昌鱼、罗非鱼,其中淡水鲨鱼已被市农委定为本市重点推广养殖品种。

2.4.5观光副业园

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为经营特色,开展可观光、参与的观光副业园区,如观赏或参与研习农民画、刺绣、土布纺织、草竹编织、木雕、竹根雕、石雕、制陶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观光副业园一般不单独作为一个休闲农业园出现,而是作为综合性休闲农业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中的神笛陶艺村,游客在此可以参观陶瓷艺人精湛的表演,还可以亲身感受拉坯、手捏、刀刻、浮贴、肌理、着色等制作工序。

2.5按照功能类型分类

目前,大都市郊区休闲农业园的功能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因此,按照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分类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舒伯阳[13](1997)、郭焕成[9](2000)将之划分为7类———观赏型休闲农业、品尝型休闲农业、购物型休闲农业、务农型休闲农业、娱乐型休闲农业、疗养型休闲农业、度假型休闲农业。傅琴琴[19]从休闲农业的实践出发,认为休闲农业可以分为休闲型、体验型、教育型、贸易型、节庆型等5种功能类型。刘洋[16](2010)从休闲农业的功能出发将之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娱乐型、参与型、科普型、度假型、疗养型8种类型。刘嘉[20]根据主要服务内容分为务农型、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基本类型。综合以上分类方法,并结合北京近10年的休闲农业园具体实践,归纳休闲农业园的10种功能类型)。

2.6按照产业数量分类

如果休闲农业园以单一功能类型组园,就是专业型园区;如果休闲农业园将多种不同的功能类型按照功能分区组织在一个园区内,就成为综合性休闲农业园(表3)。

2.7按照资源属性分类

根据休闲农业园的资源属性,可将休闲农业园主要分为资源特色型休闲农业园和文化特色型休闲农业园。

2.8综合休闲农业园的规模、功能和特点进行分类

有关中国休闲农业类型划分的研究主要有:根据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范子文[11]认为规模较大、对市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要有休闲农业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休闲农场、森林旅游、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9种类型;韩丽[22](2000)认为规模较大的主要有观光公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5种类型;殷平[23](2002)认为我国休闲农业园根据性质、定位、经营情况等可划分为高科技休闲农业园、“农家乐”形式的观光园两类;郭春华[24](2002)认为,根据各地的条件,采用相应的开发方式,可形成生态农业村、旅游农庄、休闲农业园、科技农园4种类型的休闲农业。袁定明[25](2006)认为,规模较大的有农业公园、观光休闲农园、教育与科技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五类;从休闲农业建设实践出发,陈彪[2](2009)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观光采摘园、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农家乐、生态农业园、市民农园、森林公园、休闲农庄、民俗文化村9类;在调查了多个休闲农业园和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休闲农业园的功能和特点,郭莉[26]将北京市的休闲农业园主要分为观光采摘农园、农业科技园、休闲农业园。以上各位学者对休闲农业园的不同分类各有其标准和角度,但仔细探究,发现在休闲农业具体实践中,有些类型是休闲农业园中普遍具有的功能,不应单独成为一种类型,所有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对于不谙农事的城里人来说都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农园不应单独成一类。农家乐和民俗村属于农业观光和农业旅游产品,但不应归入休闲农业园范畴。森林公园可作为农业公园内的一类,不应单独成类。依据北京休闲农业园的经营实践,休闲农业园主要有观光采摘园、农业科技园、市民农园、休闲休闲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文化创意农园和农业公园7种类型。

第8篇: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 海洋渔业保护 管理制度 评析

1 绪论

我国是海洋大国,党的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而近海捕捞、远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海洋捕捞能力不断提高,近海的很多重要鱼类资源开始不断衰退有些甚至即将枯竭。为能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行政管理部门陆续颁布并制定了大量的管理制度、措施,然而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于上述问题如何进行有效解决,进而使渔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向海洋强国发展路上的当务之急。

2 中国海洋渔业保护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海洋渔业保护管理制度建设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颁布一些渔业法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1955年颁布的《关于渤海、黄海和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等。

1966年以后,因为国内特殊的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海洋渔业保护管理几乎处于停留甚至后退的状态。直至1979年《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的颁布,中国的渔业管理体系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1986年《渔业法》的制定,80年代末《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渔业法实施细则》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等法规的颁布,明确了中国渔业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建立、实施了捕捞许可制度、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渔业增殖保护费制度等一系列的渔业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中国的渔业保护管理体系得以初步建立,此阶段捕捞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1985年全国的捕捞总产量从1951年的130.3万吨上升至439.1万吨。然而一些重要的传统渔业资源衰退严重的状况仍未得到控制,像东海区的大黄鱼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平均年产量都超过10万吨,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捕捞能力过大使资源的衰退更加严重,1987年的产量居然下降到0.2万吨。[1]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中国的渔业保护发展形势,促进对渔业资源的养护及管理,中国在1995年开始陆续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政策、海洋渔船“双控”制度等管理措施,这些制度、措施也成为目前中国海洋渔业保护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另在2000年修订的《渔业法》中对内水和近海渔业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修改,需要在可捕捞量的控制下去安排内水和近海捕捞力量,并提出新的管理措施:对我国的海洋渔业保护实施捕捞限额制度。

3 现有保护制度及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实施的渔业保护管理制度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规模的渔船经营制度的改革,中国的捕捞能力迅速增强,因此,对渔业保护管理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中国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渔业保护管理制度,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3.1 渔业捕捞许可制度

渔业捕捞许可制度是为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控制总的捕捞努力量,使渔业生产结构合理化,渔业生产秩序保持高效,同时对渔民和生产组织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由满足条件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行申请,渔业行政主管机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者赋予从事捕捞的权利和资格的许可制度。

在中国正式建立捕捞许可制度之前,渔业保护管理一直属于自由入渔状态。1986年颁布实施的《渔业法》中规定:“任何打算从事内陆或近海渔业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先向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捕捞许可证。”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式制定了渔业捕捞许可制度。1989年农业部下发了《捕捞许可证条例》,并在1997年进行修订,制定了捕捞许可制度的实施措施。2002年,为了加强对渔业捕捞许可制度的管理,农业部了《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条例》,这个条例对取得捕捞许可证的资格、捕捞区域、允许的渔具数量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违反条例行为的处罚办法。

存在问题:中国的捕捞许可制度规定在捕捞许可证上只标明渔船的渔具数量、渔船主机功率大小、作业区域、作业类型、捕捞品种等内容,并没有明确规定允许捕捞的总量。这种状况下,虽然没有捕捞许可证的人被有效排除在外了,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的持证人,渔业资源对他们而言,仍然是事实上的自由准入,很多渔民和生产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钻政策的漏洞,通过延长生产时间、改进捕捞生产的技术等,进行长时间的捕捞来实现产量的增加,甚至有些渔船可能一年都在海上捕捞作业,增加了中国的捕捞努力量,进一步导致资源枯竭。

3.2 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

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即对海洋捕捞渔船的数量和主机功率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也可以简称为“双控”制度,是为有效缓解持续衰退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日益增强的海洋捕捞强度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中国在1987年颁布的《关于近海捕捞机动渔船控制指标的意见》,标志着正式开始实施渔船“双控”制度。

存在问题:从“双控”制度实施以来,中国虽然不断颁布措施进行管理,但总体来说,“双控”制度还没有达到它的目标。有些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和保障渔民的收入,对于渔船和主机功率的检查都不严格,尤其是主机功率。有时小功率发动机已被替换成大功率发动机,然而为了船厂和发动机制造商的共同利益,铭牌却显示出较小的功率,这种现象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从1986年到2002年海洋捕捞渔船的数量增长超过6万艘,他们的主机功率增加了一倍多。

另外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非法渔船,增加了执法部门实施“双控”制度的难度。在2000-2003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洋渔船的普查,2001年时对“三无”渔船和“三证不齐”渔船进行整顿,全部都登记上报,并纳入正常管理。这项非法渔船合法化措施过后,“三无”渔船和“三证不齐”渔船基本没有了。但之后,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并没有对新增的“三无”渔船进行违法捕捞作业的行为加以严格管控,一些渔民或者渔业组织,自行非法造小船,而有些造船厂为了经济利益,擅自帮助这些人承造未经批准的船舶,还帮助他们逃避执法部门的检查,导致“三无”渔船的数量快速增长,加大了海洋捕捞强度。

3.3 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

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是根据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鱼类繁殖、生长发育的规律等,设定一定范围的海域、规定某个时间段,全面或者部分禁止某些渔具进行生产作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

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早在1955年中国就颁布了《关于渤海、黄海及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这意味着我国正式开始实施禁渔区制度。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当中明确规定了禁渔期和禁渔区。

存在问题:制度在实施的二十年来,无论是休渔范围、时间安排还是作业类型上都是逐步进行完善的,在休渔期间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效果是很好的,但这样的效果却是短暂的。每年休渔成效总是在短时间内消耗殆尽,一般在2-3个月就会消失,导致休渔的养护效果不能持久。另外,由于海洋物种在中国的高度多样性,不同品种的产卵时间和产卵期不同,一年四季都有鱼类进行产卵,而且产卵场的分布也是错综复杂。但现行的伏季休渔制度缺乏特异性,未能充分覆盖不同种类的产卵季节。

3.4 最小网目尺寸制度

在中国,最小网目尺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这个概念的初次提出是在1986年制定的《渔业法》,然而,对最小网目尺寸的管理到很久以后才实施。2000年修订的《渔业法》制定规定,同时明确了违反该项规定的法律责任。2003年,农业部《关于实施海洋捕捞网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的通告》,开始贯彻落实最小网目尺寸的管理,其中网目尺寸的最小值取决于渔具类型和捕捞海域。

存在问题:最小网目尺寸的管理对于中国渔业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在中国海域至少有40种主要的经济鱼种和超过10种的渔具,现有的最小网目尺寸标准使很多渔具和鱼种都在监管之外。另外目前最小网目尺寸的管理基本是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的渔业调查基础之上,但是,中国渔业资源的状况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现行的标准需要进行更新。

3.5 捕捞限额制度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为了减轻捕捞努力量给渔业保护带来的压力,开始考虑使用渔获量限制制度来控制海洋渔业的总渔获量,不再将高渔获量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1999年农业部提出了“零增长”的政策,也就是1999年海洋捕捞总量应不高于1998年的海洋捕捞总量。在2000年,农业部提出了“负增长”的政策。“零增长”和“负增长”的政策是有一定效果的,我国海洋捕捞总产量从1999年开始结束了长期持续且快速的增长,出现下降并趋于稳定,基本维持在1400万吨的水平[2]。

存在问题:未形成可靠的捕捞统计制度。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针对捕捞数据统计的立法,主要依靠传统的报表统计法,统计指标主要是宏观数据,侧重于产量。而像一些基本数据如具体的作业天数、船位、捕捞努力量、实时渔获量等统计缺乏,导致统计数据为分析捕捞生产和渔业资源状况提供不了特别有效的依据。而且我国没有数据监督与核实制度,导致无法确保我国渔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也让我国的捕捞统计数据不能够成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决策的依据,从而无法支撑渔业监督执法。因此,鉴于缺乏制度上的规定性、约束性,我国渔业保护管理实际上还是缺乏捕捞产出控制。

4 对中国海洋渔业保护管理制度的建议

4.1 改进现有的捕捞许可制度

首先应在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明晰的捕捞权制度,切实保护渔民的权力,保护渔业资源。否则渔业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资源共享性的特点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最终产生“公地的悲剧”式结局。其次,还需要更加科学细致地对捕捞许可证进行分类,并在许可证上规定总的渔获量,预防因此产生额外的捕捞努力量。最后我们可以结合实际,通过试点实施可流转的捕捞许可证制度,在试点实施期间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总结、改进,希望能让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 来帮助我国实现渔业的现代化及捕捞权人进人或者退出渔业。但因为垄断、经济的负外部性等原因也许会造成市场失灵,所以应提前针对捕捞权的流转设置前置性的审批制度,以防因交易而造成捕捞权过分集中,而损害渔民利益[4]。

4.2 完善我国渔业保护主要管理制度的配套立法

我国渔业保护主要管理制度的配套立法一直都做的不好,其中有些配套立法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管理状况,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设置相应的配套立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渔业保护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的改进那些落后的配套立法,比如更新《渔业法》的配套实施细则。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发达渔业国家的经验,尽快完善中国目前渔业保护主要管理制度的配套立法,使各项制度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切实对我国的渔业保护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

4.3 针对“三无”渔船的综合治理

首先用正确的舆论作为引导,合理制定网络舆论的应对预案,用正确的舆论使广大民众都了解到“三无”渔船对海洋资源、环境及社会的稳定所带来的危害。

其次要发挥海防监控系统的作用,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海防基础设施,海事、海关等部门对监管水域进行监控,掌握“三无”渔船的流动情况,各部门之间应进行信息交流,做好实行资源的共享,联合执法加以取缔,更好地发挥监控系统的作用。[5]

4.4 建立可靠的捕捞统计制度,严格渔获量的统计

成立一支高效、专业的统计队伍,改革现有的依靠传统的报表统计法,通过捕捞日志、渔船信息传输系统、上岸的渔获量登记等方式,将渔业生产者船位、捕捞努力量、具体的作业天数、实时渔获量等基本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建立起数据监督和核实制度,相关的一些数据,尤其是渔获量数据要细分到各渔村和渔业公司,对于大型渔船的渔获量数据进行单独的统计。这一过程至少要持续三至五年,通过每年的实际实施效果对数据加以调整,终会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渔获量数据,统计出来的渔获量数据与将来实施捕捞限额制度时各自配额持有量息息相关,也可以为我国实施的捕捞限额制度提供科学的依据[6]。

4.5 贯彻落实捕捞限额制度

结合目前我国渔业生产的现状及各方学者的研究结果,我国的海洋渔业保护实施的捕捞限额管理制度可以采用如下模式[7]。该模式的基本思路为:在国家确定总可捕量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分为黄渤海区、东海区和黄海区的可捕量,再让各自海区结合自己当地渔业的实际情况,将海区的总可捕量配额向下分成个别市县的配额及商业捕捞配额。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让有条件的一些市县将自身所得的配额再细分成为个别渔村可捕量和总休闲渔业可捕量;而针对总商业可捕量和总休闲渔业可捕量,政府可以通过竞拍的方式确定归属权,并且规定这些配额是可以进行流转的。最终可形成三种可转让配额制度,分别是个别渔村可转让配额、个别商业可转让配额和个别休闲渔业公司配额。

5 结语

我国的渔业保护管理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政策实施效果也不明显,这对我国在目前该如何科学、合理的维持和保护渔业资源更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国现在在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让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进而逐步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但是任何的渔业保护管理制度的发展和逐步完善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在不断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调整或者改变当前的一些渔业保护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程家骅,张秋华,李圣法等.东黄海渔业资源利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唐议,邹伟红,胡振明.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及管理分析[J].资源科学,2009(6):1061-1068.

[3]高宏泉.从近二十年数据谈渔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J].中国渔业经济,2005(2):30-31.

[4]刘新山,杨子江,刘聪.论捕捞业法律制度和政策问题[J].中国渔业经济,2011,(6):22-29.

[5]何立居.“三无”船舶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4(1):1-4.

第9篇:休闲渔业的类型范文

Abstract: The central fishing port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economy industry cluster.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center fishing por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fishing port. The effect of center fishing port in fishery economy industry cluster is discussed from building center fishing port industrial cluster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forming scale, thu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industri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economy.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has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er fishing port.

关键词: 中心渔港;渔业经济;产业集群

Key words: center fishing port;fishery economy;industry cluster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19-03

0 引言

中心渔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整个渔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渔业生产的重要依托。渔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要以渔港的发展和渔业经济繁荣为先决条件,其内容涵盖三大产业,并且与旅游、交通、市场诉求与规模有紧密关系,核心的价值在于以中心渔港为主体的经济聚集体。中心渔港的建设在渔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渔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把中心渔港的建设与整个渔业产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有效规划,以利于渔业产业的集群;在中心渔港带给产业集群的效应,激发渔业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1 传统渔港

传统的渔港,依托码头满足渔轮进港卸货、补给、修整、出海捕捞生产,单一渔轮生产,同时设施不健全,规模普遍偏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综合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单一生产的传统渔港被拆迁的案例时有发生,对渔业产业经济发展、产业人员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2 中心渔港

21世纪初国家提出了中心渔港概念,并在全国主要沿海城市布局。中心渔港由传统的单一向多元综合的发展,在传统渔港功能基础上增加鱼货交易、活鱼暂养交易、深度加工、休闲渔业等功能。使中心渔港汇集了三个产业,形成集海上渔轮捕捞回港卸货、生产补给、修整维护、安全避风、活鱼暂养、产品仓储与交易、物流配送、休闲渔业、旅游餐饮等为一体产业集群平台,引领产业链延伸的相关产业集聚,起到产业集群的效应,从而形成渔业产业经济圈。

3 中心渔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着力于中心渔港建设 针对传统渔港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的现状,为加强中心渔港促进渔业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我国的渔港建设应该着力于中心渔港的建设,对于构建渔业产业化平台、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动渔业产业发展和渔业产业集群经济效益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大对中心渔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基础功能;拓展渔港功能的多元化;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发挥中心渔港渔业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即以中心渔港为平台、渔业为基础、渔业产业链为依托,集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集散物流配送和深度加工、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以及产业链延伸企业的集聚,拉动渔业经济三大产业的发展,构建中心渔港的渔业产业经济圈。

3.2 中心渔港经济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中心渔港已发展为多元化的产业聚集,是集渔业捕捞、养殖、加工生产,补给与避风相结合,信息服务、休闲旅游、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渔港。其建设不是单一渔业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交通、物流、旅游等,多行业、多方面互相联系的整体工程。因此在中心渔港建设中,必须发挥中心渔港的带动效应,宏观调控,加强多主体的沟通协作,使中心渔港的建设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的建设配套体系融为一体,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融合、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统一。

3.3 建设要致力于渔港经济发展 中心渔港的建设,除了应该完善其基础设施,与相关产业相协同,以此来提供给渔业生产更全面的服务保障;还必须注重对其经济功能的强化,加速渔港经济的发展。中心渔港是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渔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需求、渔业经济和渔港发展的必然;是渔业产业人员从事渔业经济活动的重要基地,涵盖渔业的一、二、三产业,涉及交通、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集合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要把中心渔港建成以渔港为平台,渔业为基础的经济、城市功能区。如:新兴建设中的天津中心渔港,将成为地区的地标、渔业产业经济的标杆,它所带来的产业经济集群效应在推动所在区域的城市发展、经济的繁荣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渔港经济发展:一是“以港兴渔”。以中心渔港的建设为依托,加速渔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以港兴业”。以中心渔港为依托,加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包括海洋运输、渔机修造、渔船、餐饮旅馆、物流配送、中介服务等。三是“以港兴城”。合理利用港区周围的土地资源,推进渔区的城镇化建设,使群众性渔港的渔民逐步转到中心渔港港区并逐步向城镇转移,解决转产渔民的再创业、就业问题,从而加速渔区城镇化进程。

3.4 规划的文化性 在中心渔港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除了注重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外,还要注重打造文化港口的观念,让文化在中心渔港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港口的建设的特色化和个性化能进一步促进渔港的建设和渔港经济的发展,对其产生很强的辐射力和聚合力。在中心渔港建设过程中,融入我国丰富而悠久的海洋、渔业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将成为国内渔港建设上的重大突破。

3.5 规划的生态性 生态渔港是渔港建设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主题,在渔港规划设计上,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注重“社会、自然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生态导向的作用,以长远的眼光规划中心渔港建设。

4 中心渔港的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是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将其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际上产业集群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运营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营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中心渔港产业集群中涉及如下行业的企业:

捕捞业的渔具、设施、船舶制造与航修;渔获物的交易、物流配送、保鲜、等;养殖业的种苗,饲料、药业、物流等;加工业的加工保鲜技术、生物技术、包装业、仓储、物流配送;休闲渔业的旅游观光、餐饮业、购物,涉及电子、机械、化工、物流、旅游等领域的行业。中心渔港的建设奠定了渔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推动渔业产业及产业链延伸相关企业入驻集聚运营,促进运营的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提高了生产、运营的效率,促进集群内部资源整合,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在集群中的主体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临近性,中心点是渔港,其余集群内的各主体分布在这个中心周围;各个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集群内的资本、信息、基础设施等为各个企业所共享;集群内的科研机构、组织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汇集的优势使中心渔港在渔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产业集群的效应。

4.1 规模经济效应 中心渔港的渔业产业的集聚效应,聚集着大量相关且专业化的企业,同时吸引着产业链延伸的关联企业集聚,集聚的发展又产生了扩散效应,促进企业间运营的交流和传播,由此又推动了企业的入住经营。如此形成的产业集群,在进行了自我完善合理布局之后,进入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又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向该集群集聚,伴随着关联企业的集聚,促使行业企业之间密切而广泛的双向关联关系;同时,由于剧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将更加重视运营、技术的创新,以此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扩大,带动产业链中其余相关环节的生产、运营。产品市场会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更加灵活,企业从信息市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成本更加低廉,集群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也会有显著提高等。在中心渔港经济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日趋合理、完善。专业化的生产、运营与专业化的分工形成大规模的经济效应。

4.2 竞争效应 中心渔港经济产业集群中的各个主体,分享细化分工而带来的高效率,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降低了运营成本;核心骨干企业在集群内部获得资源高效整合平台与空间;创新能力高、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核心骨干企业有机的联合在一起,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利于集群企业对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特性进行相互比较,形成了一定的标准,由此将给企业带来竞争效应。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取一席之地,必须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式来达到目的,或者通过提高本企业产品与其他同类型产品之间的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企业产品的制定往往是依据市场需求,即用户接受程度而来;而同类企业面对的用户往往没有区别,因此,如果一个企业要在同类企业中获得市场认可,就必须生产出差异性产品。另外,经济集群的形成也给消费者带来利益,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快速的在众多产品中的寻求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市场接受程度高的产品激励着企业控制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整体竞争能力。中心渔港的产业集群为企业创建了竞争的平台与空间,由此带来提升竞争效应,为集群中各个主体提供创新的条件,促进其发展。

4.3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中心渔港渔业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与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渔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离不开渔业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渔业结构的优化也离不开渔港渔业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海洋新兴产业涉及种苗培育、水产品深度加工、海洋生物制药、信息服务等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和细化分工可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衍生新企业,从而带来集群结构优化效应;对于规模小、低水平生产与运营、结构简单布局不合理的主体,推动其转型升级或淘汰;促使集群的各个主体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生产与运营能力和水平、提高产业资金量和追求附加值最大化的经济;甚至更大跨度、更多范围整合产业资源,使产业链延伸更长。以中心渔港为平台,以渔业为主导的产业链延伸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企业的集聚、市场的需求促成专业市场和服务型行业的形成。中心渔港渔业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会使渔业结构低附加值区提升到高附加值区,从单一化的渔业运营转变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运营;另一方面,中心渔港的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渔业的经营利润和经营方式,传统渔港以扩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生产逐渐转变为以提高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主导的集约型运营。由此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结构合理。

由上所述,中心渔港在渔业经济产业的集群效应显而易见,集群效应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扩大,产业在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引导企业规模、效益扩大及渔业产业经济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

5 结语

中心渔港在渔业经济产业集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渔港建设时要着力于中心渔港的建设;中心渔港的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建设要致力于渔港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心渔港的规划、建设要注重我国的海洋、渔业文化性极其内涵,注重生态性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美丽。规划、建设好中心渔港,为渔业经济产业集群奠定好基础,在中心渔港带给渔业经济产业集群效应所带来了渔业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渔区的城镇化建设,使城乡一体化逐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卢昌彩.提升渔港对保障和改善渔民生计作用的探讨――台州渔港建设的案例研究[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3(03).

[2]范东华,高莹.地理信息系统在天津中心渔港建设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2010(S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