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这些美感教育的功能是各种艺术所共有的,只是由于艺术门类不同,它所给人们的美感作用也就不同。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一般由三个阶段组成,即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就是美感赖以萌生的生理、心理基础。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
一、游戏中感受美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欢乐中学习音乐,儿童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绪,发挥想象力。如:小学低年级《火车开啦》由学生讨论,用什么动作模仿火车开起,一个学生做火车司机,有的扮演车轮,有的扮演车厢,全班同学打节拍,模仿火车轮子的转动节拍,用手拍腿,模仿火车开动是“咔嚓,咔嚓”,声响的节奏。通过游戏模仿与学习,无疑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
二、歌曲学习中欣赏美
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划,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跃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乐曲欣赏中发现美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大提琴独奏曲《天鹅》,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悠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
四、音乐实践中表现美
音乐是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如在课外合唱排练中,因合唱队由多人组成。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要整齐,而且要求必须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在整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多声部的唱不仅声部直体和谐,而且更要讲究方方面面地协调配合,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旋律创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初一年级歌唱课《沂蒙山好风光》的旋律创作这一环节,我首先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去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文字接龙,去启发他们进行旋律接龙《鱼咬尾》的创作练习,培养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当老师弹奏由他们自己创作的旋律时,那种自信心、自豪感,真是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这样一来,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结束语:
作为学校美育传播者和奠基人的音乐教师,应该明白新世纪角色转换的道理,主动去感受、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关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
音乐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无法窥探音乐课程标准改革的全貌,但力求走进新课程,去感受新课程改革那如火如荼的气息,去接受新课程改革那春风化雨般地洗礼。
关键词:新课改;体现;培养;营造;审美教育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做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
首先要避免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给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他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接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的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那么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或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这样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
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上台表演,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最终落实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还有,必须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为支撑,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促使大媒体业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以及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媒介融合带来了新闻媒介组织与工作流程的变化,需要一大批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使其胜任文字稿件编辑、电视新闻节目拍摄、网站编辑等综合性的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类是熟练掌握写作、拍摄、编辑等专业技能的全能型人才;另一类是懂传媒、会策划、善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新闻传播教育要根据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期,一些院校将与网络传播相关的专业设立为独立专业,这显然与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为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将媒体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根据媒介融合发展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向学生传授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媒介融合素养。
(三)对教学体系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必须具备采写、编辑、拍摄、播发等多种新闻专业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一些新闻传播院系进行了相关改革,但是教学体系仍然缺乏完整性,课程之间的紧密度不足,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难以为学生提供集多种媒介于一体的实训环境。这就要求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深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定位,不断完善自身教学体系。
(四)对师资力量的要求
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力量以专业教师为主,能够为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专业教师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容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而拥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新闻人,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又难以到高校任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采取邀请媒体界人士来校讲座的方式,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然而这种方式无法满足新闻人才培养需要。所以,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师资力量培养,引入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人才,将媒介融合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科学设置融合性专业课程
新闻传播教育院校要根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的专业之间的壁垒,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形成跨媒体思维,促使学生掌握多种媒体的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环境。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具备口径宽、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多的特点,同时还要进行创新性、实用性、扩张性的优化,培养学生文字写作、电视摄像、视音频编辑、网络编辑、多媒体编辑等多种专业能力。新闻传播教育院校的融合性专业课程体系可包括两大方向,一是教学、实验、实践的融合;二是新闻业务、媒介经营、媒介管理的融合。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更加开放、灵活,实现各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并能够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作出相应调整。
(二)构建融合性的课程模块体系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间相互独立的格局被打破,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型发展,这就促使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转变按照媒介种类设置专业的做法,构建起一套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课程模块体系。如,新闻学专业可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形成三大课程模块,即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选修课要灵活设置,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包括新媒体概论、媒介融合理论与实务、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品牌公关、广告策划、营销传播策划等;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包括新闻英语阅读、新闻英语视听说、报纸编辑、跨文化传播等。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融合多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从而为培养复合型、全能型新闻人才奠定基础。
(三)建设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
新闻传播教育要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创建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首先,新闻传播院系要积极与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联手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其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还可以成立"媒介融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纸媒、广电、网络等多个类型实验室功能,能够完成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工作,实现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实务过程。再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与主流新闻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数字化媒体实习平台,使实习平台具备媒介融合功能,为学生提供参与新闻媒体运作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走入新闻传播过程中,培养多种专业技能。
(四)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
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积极与媒介合作,整合新闻传播教育资源,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采取请进来的策略,邀请或聘请媒体资深从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如,在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课程教学中,学校可组织记者、编辑与教师一同编写教学计划,提供真实的典型案例,并参与课程授课,向学生讲授自己的新闻传播经验和媒介管理验,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鼓励教师参与媒体一线工作,增强采写、编辑、策划、制作业务能力,并能够运用媒介新技术完成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工作。在积累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基础上,将掌握的最新理论知识、最新媒介技术带到课堂上,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结论:
总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全能型、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充分借鉴媒介融合的发展模式,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与课程模块,建设融合性实训实习平台,并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瑛,方艳.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转型探析[J].新闻知识,2015(7):125-126.
[2]刘林山.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85-87.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比如:他们让学生课堂讨论、动手练习,表面上似乎学生都很活跃,思维也开动起来了,但是,老师最后还是用一个标准答案无形中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虽然学生的绘画技能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我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是,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外,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把心中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甚至画得更好。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帮学生怎么画。比如:八年级的《漫画》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名人漫画,使学生对漫画的多种形式一目了然;运用PHOTOSHOP的技术对图片进行修改,使人物的特征更加夸张,从而达到漫画效果;鼓励学生运用漫画的特殊功能把生活中的事物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使学生能够从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造。因此,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材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美术教学别注意学生从低年级的无意识被动接受教育,进入中年级主动的有意识的参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领域和阅历有限,就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启发。提示学生对直接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景或物的联想;对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联想,如电影、电视等;对远古或未来世界的联想等等。例如在《联想与创造》一课中,我用仿生造型绘画作品:企鹅垂直起落式飞机,恐龙机器人,蜻蜓式两栖飞机为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我向学生强调,在欣赏作品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三件作品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形象相近;二是作品中的形象是根据什么东西的造型创造出来的?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说:那架飞机的造型象企鹅;那个机器人的形状象恐龙;那架两栖飞机太象蜻蜓,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这些发明都是科学家们根据某些动物的外型与结构,通过联想和艰苦的科学研究创造出来的。是科学家们利用仿生学的原理创造出许许多多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在手工课中同样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实践,教师不用一种模式束缚儿童的想象力,学生可以表现具体的形象,又可根据材料特点去自由的表现形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要留有让学生创造和个性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的活跃调动他们的创造热情,使每一次美术课都成为一次创造活动。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力求采取正确的观察方法与心灵感悟的方法,促进直觉思维与具体形象之间紧密联系,加速学生头脑中形象与概念信息的结合,通过想象,创造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想象是我们教师重要的任务。根据意愿,独立的创造性想象,是难度较高的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赖图样、模型、实物和文字描述现时独立创造出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师展示范画“鱼美人”,画面表现的是西方的鱼美人勇敢善战,一手拿着盾牌,一手举着宝剑,上身是美丽的少女,下肢是鱼的尾巴,卷曲着、跳跃着、非常有力量,是美人和鱼的结合,是柔美与勇敢的结合,展示西方神话中的女勇士。这就是作者根据自已的意愿创造出来的画面,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一般是在顿悟或灵感的出现和思维的多次积累才能产生。请学生说出我们已经知道的但现实世界没有的物象,学生回答“有龙”、“四不象”、“凤凰”等,请学生说出“龙”的整个全身由哪些动物组合而成?如鳄鱼的嘴、鹿的角、蛇的身体、鹰的爪子等。请学生想象画出世界上没有的物品,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梦想、幻觉,根据自己的情感意愿,通过想象定能创造出新的作品,如机器人、高速列车、宇宙飞船,地球卫星等等。我们要调动一切手法,为学生思路的拓宽,潜能的挖掘提供契机,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通过这一形式以丰富的创造力,修饰力,直接地表现他们自己的心灵”。
通过美术课的这种上法,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1)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着,更注重了学生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联想和创造余地,避免了由于教师的个人好恶或习惯束缚学生的艺术灵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从教学过程和结果看,更注重了教学过程。学生完成一张好的作业固然重要,但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完成作业的全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创造更为重要。而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就使得一个学生的作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了,下次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避免了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进取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创造力。
[关键词] 业务外包 交易费用经济学 核心竞争力
一、业务外包的基础
1.业务外包。本文使用的术语“业务外包”是它的原始意义,即业务外包为”外部资源利用”的缩写。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节,我们分析该构成的三个部分:
(1)外部意味着不在自己的公司内创造价值。从外部角度观点出发,无边界组织的思想就是融入了可以给顾客创造和增加价值的外部合伙人。
(2)外部的焦点在外部资源上意味着一个战略性的远景,根据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公司可以理解为一个资源和知识的复合体。
(3)只了解这些外部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公司必须使用这些外部资源在竞争过程中加强它的地位。因此,我们建立一种集中于一般概念上的业务外包模型:供应管理将被认为是一个核心成员。
2.一般业务外包模型。业务外包的模型由4种因素组成:业务外包主体,业务外包客体,业务外包伙伴和业务外包设计。
业务外包主体是计划业务外包的经济机构。主体必须做出战略性的业务外包决策。从一个行业角度来看,业务外包的客体与生产渗透度紧密联系。业务外包伙伴就是考虑业务外包活动的所有可能的供应商。
二、基于设计选择的经济制度
在理论上,业务外包决策的选择设计方法基于威廉姆森的制度经济学,他提出了三大经济活动的“治理结构”:
1.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控制交易。所有交易伙伴都有直接的动机。如果一位供应商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他将不能再参加经济交换。
2.阶层基于管理对财产权的集中。公司内的管理控制机构使得定向在一个目标上变得更加容易。
3.许多治理结构既不是清晰的市场又不是清晰的阶层。市场要素的所有治理结构都与业务外包设计相关。外部业务外包表示现货交易或者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而内部业务外包指更高程度的分级控制。
三、业务外包战略决策和制造渗透的程度
1.从交易费用角度来看业务外包客体。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产生了一些”签订合同的费用”。它们不仅会在市场中出现,而且也会在阶层内部出现。如果一家公司必须创造和运行一个系统以控制工人的生产力,那么阶层费用是不可避免的。现行思想是用最低成本为每笔交易找到一个治理结构。因此,我们需要对交易特征有更深的了解。特异性是交易的最重要特征,所谓特异性是指资产特异性以及人力资本特异性。,特异性中最大的货物和服务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为这些交易建立一种内部业务外包的设计是很有意义的。
2.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业务外包客体。特异性与交易的战略重要性密切相关。对一家公司来说核心竞争力才真正具有战略重要性,它的主要思想是只有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货物和服务应该完全由内部生产(业务内包)。 实际上,核心竞争力结合三个主要的部分:
(1)从用户观点来看,它们的特性必须是相关的,要把公司和它的竞争者区分开来。
(2)为获得竞争优势,资源和专门的技能是独一无二的,必须保护它以防被竞争者模仿。
(3)只要这些资源可用于多个目的,它们就是核心竞争力。
3.集成模型。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为业务外包决策建立了一个一般的模型。它们帮助决定设计方案中哪个是最佳的。管理必须回答关于业务外包客体的三个问题:
(1)活动有高度的特异性吗?如果是的话,通常为沟通和达成协议的高额市场交易费用将存在。
(2)活动在战略上是重要的吗?有时业务外包的低特异性活动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因为它们对公司的生存能力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3)活动是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成分吗?它在大体上是有助于竞争力的, 对竞争力一点都没有贡献的活动就是典型的业务外包对象。 随着它们的贡献程度越来越大,它们将一步一步地从外部业务外包到内部业务外包再到业务内包。
基于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获得一种最佳的业务外包设计。实际上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核心竞争力方法完美地补充了彼此。一方面,交易费用经济学是短期的,只是基于成本的方法。由于实现交易品质的“战略重要性”,我们增加了一个长期的观点。 这种战略重要性可以清楚地通过对竞争力贡献的程度来加以定义,而竞争力的贡献在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中可以用公式表示出来。实际上,高特异性和核心竞争力不一定直接彼此相关。当然,特异性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是相当简单的,它们对业务外包决策的建议也是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除营销和供应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可以进行业务外包)。
大多数有业务外包活动的公司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质量(业务外包主体列为“好”或者“较好”的比例:52.9%),成本(50.6%),时间(55.4%)和灵活性(50.1%)都位于更好的水平上。
四、结论
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核心竞争力这两种方法在业务外包设计和管理中弥补了彼此的不足。管理费用和长期战略被集合起来。在长期运作中,“虚拟企业”好像是最佳的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活动不仅仅是“是”或者“不是”――而是多种“配种”选择的决策。此外,如何确定“工厂内工厂”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边界应该是未来研究的最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语文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即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
(1)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关于语文学科美育的内容,笔者以为主要有:①培养审美感知能力。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美感,是因为语言这一中介,使审美主体回忆起既有的表象。但是,如果仅仅把语文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所以,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②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通过语文学科的美育培养想象力,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把作品的艺术美和现实联系起来,自觉地加以比较,融合,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使学生凭借教学活动唤起内心视像,由原有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培养想象力应特别重视移情现象。审美想象本质上就是移情的深刻化,是情感的物化。不过审美观照中的移情,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向感知和想象的表象移入,而不是向客观对象移入。这是因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质同,形拟神合等方面的联系,而不是脱离客体的想入非非。语文学科培养审美想象力的途径有三:一是鉴赏作品;二是适量背诵诗文;三是观察自然和社会,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积累记忆材料――记忆和积累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③培养美好的情操。情操,就是情感和操守。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情操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美育的任务。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还不够稳定,操守尚不坚强,情绪容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语文学科美育的途径和方法。语文学科美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教材美、教学美、教师美都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其主要方法有:①美化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造的气氛和情调,它具有动态的特点,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又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学生身上。不过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情境的第一要义。教学语言的美取决于教师具备的爱生情感,科学思维的头脑,对课文思想内容、情感的把握及语言的表现力。②披文入情,发现自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起点在于“披文”,把握语言形式,激起想象,再造想象,发掘意蕴。“人的思维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力。”但如果离开了文本,语文学科美育就会落空,反之,以学生美育方式进行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语文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③加强朗读,诱发美感。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唤起读者内心视像,感受文本的意境,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感知能力的作用。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育。
(3)结束语。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学科教育缺乏美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美育必须依照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途径和方法,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对受教育者进行美的教育。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已经在幼儿教育领域里成为一种潮流。教师们运用新媒体和新的教学技术,更轻松、更快捷地将要讲的知识与幼儿分享,这样的新事物可以给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用来带领孩子们突破更多的重点和难点。新鲜事物的介入,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的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外同样帮教师实现了许多以前不能办到的事。
例如:家园联系十分重要,许多教师苦于没有时间与家长多做交流,很难来共同保证孩子们健康和全面地发展。在多次的经验交流中,我们发现“博客”是很好的传输纽带,于是建立了班级博客,许多教师将自己班级的最新动态以及孩子们上课时的作品、表演时的视频发到博客上,方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博客里开设的留言板,使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二、新技术、新媒体与教学领域相结合—擦出教学亮点新火花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到来为教师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和更有效的教学途径。实践证明,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下简称“白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突破更多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大班语言领域《云》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相继运用白板进行演示文稿的播放,带领孩子们欣赏天空中美丽的云彩,通过音乐伴奏,让孩子们在欣赏云彩的过程中体验美、感受美,同时运用白板的照相机、放大镜等功能与幼儿进行互动,并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幼儿连一连,想象一下天空中的云彩像什么?利用白板的遮盖功能请幼儿揭开云彩背后的秘密。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自主活动形式,整个活动都沉浸在孩子们的欢笑声和惊讶声中。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孩子们主动探索的热情提高了,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也都理解和掌握了,可见孩子们都是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途径的。
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语言领域的教育教学上,在艺术领域中也起到显著的效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目标第二条明确指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活动中使用白板,可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我们班(中班)的孩子绘画水平较弱,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很强,通常在活动中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地回答问题。在美术活动“美丽的向日葵”中,笔者将向日葵花海的图片通过白板呈现给孩子,请他们感受向日葵的美丽,同时带领他们认识向日葵花朵的结构。利用白板的拖拽、图形功能,请他们在白板上组合美丽的向日葵,并运用白板笔为向日葵涂上漂亮的颜色。在发展他们认知能力的同时,发展小肌肉力量和对美的表现。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能够说出向日葵的外形特征,能画出不同姿态的向日葵。白板功能的多样性正好解决了这一难点。它的“聚光灯”功能可在讲解向日葵结构的过程中将该部分聚焦,使孩子们集中注意力,也解决了笔者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担心指出向日葵某个部位时孩子们不理解的难题。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通过白板,将分解后的向日葵连接在一起,并为向日葵填充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为了方便孩子们连接,笔者将白板中的部分图形分别放入课件中,请孩子们将这些散落的图形运用拖拽的方法连接在一起,拼成美丽的向日葵。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形式,踊跃地到白板前来操作,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找到了使用白板笔的方法,同时小肌肉力量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为了方便教学,同时让孩子掌握更多的本领,笔者在接到这个新班时做了调查。本班80%的孩子愿意主动触摸白板与同伴做游戏,10%的孩子对这样的形式持愿意参与的态度,还有10%的孩子对这样的活动表示不厌烦。令人高兴的是孩子们都愿意接受这样的新媒体、新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
三、新媒体、新技术在实践中运用—引领教师新突破、奠定幼儿新发展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发展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新鲜事物的介入,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更加专注于教学工作。孩子们良好的发展使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脚步,潜心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新技术、新媒体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寻求进步。坚持培养孩子活动的兴趣,支持、鼓励孩子进行尝试,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现代技术;教学媒体;高中美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53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为主”的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帮助美术教师与学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有助于实现新的教学理念。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征。对于高中学生,他们接近成年人,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没有问题的。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
现阶段的学生,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网络在每个家庭中的普及,学生们从小就接触电脑,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当然就不用担忧,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是不用怀疑的,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搜集资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他们学习能力是有的。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分析
高中学生应该说从小学到高中近十年的学习生活,美术尽管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但是在美术教育上是欠缺的,他们基本上在校没有上过多少的美术课,所以对于美术的相关知识的积累是很少的,这是普遍事实,通过教育改革,美术课重回课堂,并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学生感到很欣喜,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喜欢美术的,所以在这种现实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因为他们喜欢美术课。
(四)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自控能力分析
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准备资料,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顺利完成。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也就是帮助学生如何“学”,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美术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美术鉴赏课程中的画家作品年代、历史背景、画家简介等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查找资料,让学生充分体会实践得来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印象更加深刻,提出的问题可能也会更多,这样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自主学习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的“学”。以“学”为主的教学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将知识或者答案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或者提出问题和任务,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
2.目标明确。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分析学习目标,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是不恰当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主题进行掌握。
3.自我反馈。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信息来形成对美术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能做到自我反馈。
(二)挖掘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学习,可以用图、文、声、像等结合的课件,很直观地把课件的教学资料直接展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数字化图书馆、投影仪、网络课程、广播等媒介进行资料的搜集,在这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筛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进行合作学习
关键词:女性; 梅毒; 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f Women with Syphilis
WANG Ping,WANG Li-juan
(Siping City Maternal and Infant's Hospital,Siping 136000,Jilin,China)
Abstract:Our hospital outpatient 2009.1to 2012.12,were treated 120 cases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syphilis, according to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xiety, fear, resentment, loneliness and other prominent, take the health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 goo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espect the privacy of the patient, good family health education work, patience and meticulous and targeted psychological care of the patients, can enhance the confidence to overcome the disease, to eliminat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Female;Syphilis;Health education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可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来自社会、家庭以及疾病本身各方面的影响,会使梅毒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1]。为了帮助患者身心早日康复,本院医护人员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治疗120 例女性梅毒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120 例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 35岁;以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环状卡片试验筛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确诊。根据梅毒分期,其中 25 例无任何明显临床表现,检查四疗程。对青霉素过敏者,口服红霉素,0.3 g/次,4次/d,10 d为1个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复查RPR,必要时再进行第2疗程的治疗,每3个月复查一次RPR。治疗3个月后进行复查,99例RPR转阴,18例转为弱阳性,3例无变化。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有关资料表明,女性梅毒患者其突出的心理特征为焦虑(90%)、恐惧(92%)、怨恨(57%)、孤独(59%),有求医保密心理者占86%。本组120例患者确诊后95%表现出极大的震惊和痛苦,她们害怕梅毒的传染,担心家庭的经济负担,社会的压力及公众的歧视等,害怕自我的丧失,亲人的抛弃。时常会有一种孤独的心理,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世情绪。患者都希望有一个保密的治疗环境,并对治疗抱有很高期望。因此,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病情要为其保密,尊重患者人格,交谈时态度要诚恳,尽量采取单独的交谈方式,以期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取得心理护理成效的关键。而且要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尤其是配偶的理解和支持。
2.2健康教育护士要做好疾病的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使患者知道梅毒主要是通过及血液传播,梅毒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在上必须严格约束自己,做到洁身自爱及做好消毒隔离,嘱其搞好个人卫生,妥善处理个人的衣物、洗浴用品,防止交叉感染,使之意识到感染上梅毒并不可怕,只要坚决阻断传播途径,坚持早期、正规、足量驱梅毒治疗,是完全可以彻底治愈的。
2.3 做好消毒隔离因梅毒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其次可通过血液、分泌物、污染物、便盆、器械、敷料传播。因此应做好消毒隔离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以防止医源性传播。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做好隔离工作,病室保持较低湿度(相对湿度
2.4治疗期护理因该类患者要行手术治疗,尽量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体温计、窥阴器、臀垫、手套、隔离衣等,用后焚烧。听诊器、血压计、监护仪的导线、便器专人专用,用后用有效氯溶液擦拭消毒。患者术后器械应进行有效氯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手术医师、器械护士戴双层橡胶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术毕患者返病床后取去枕平卧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引流袋及尿袋通畅,并观察患者神志、切口渗血及阴道出血情况。
2.5 用药护理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理想药物,鉴于此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颗粒大、微溶于水,且溶解后呈白色混浊状,在肌肉注射过程中容易阻塞针头而使注射失败。我们在青霉素过敏试验结果判断为阴性后,采取"后溶解药物,三快"新注射法进行注射,即安置患者取坐位,选择注射部位并消毒皮肤后,以带7号针头的5 mL注射器抽取2 g/L盐酸卡因注射液5 mL溶解药物,随即抽取药液进行"三快"(即进针快、推药快、拔针快)注射,保证从溶解药物至注射完毕的时间不超过1 min。
2.6 做好出院指导 梅毒患者经充分治疗后应随访2~3年,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症状及梅毒血清学检查。生活上应小心进行防护,自己的内裤、毛巾及时单独清洗,进行消毒,不与他人同盆而浴。早期禁止性生活,2年以后也应尽量减少性生活,使用,做好彻底的终末消毒工作。
3结论
随着人们交往的逐年增多,性传播疾病对健康及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若不能及时治愈,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将殃及子孙后代,对家庭幸福、社会安定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性病早期应诊断,早期、足量规则治疗。治疗后要追踪观察,对传染源及性接触者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梅毒是可防治的,了解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使患者懂得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必须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并依据防治梅毒的原则,给予及时、适当的护理措施,能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