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票务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票务成资本新宠
资本市场总是在上演着神话,此前光线传媒收购了在线电影票务平台“猫眼电影”57.4%股权,这虽然在资本市场中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常规事件,但因为猫眼的估值较高而广受争议。这家估值83.33亿元的公司在2015年的净利润仅为2.38万元,2016年一季度净利润为8.08万元。高估值与低营收能力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这恰恰表明,电子票务平台产业链已经走在了资本追逐的风口上。马云、马化腾、王健林等资本巨鳄都先后在电子票务领域布局。目前“淘票票”、“微影时代”的估值均超过百亿,电子票务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投资新蓝海。
尽管目前电子票务的盈利能力仍是一个隐忧,但市场俨然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据易观智库研究统计,2013年在线票务收入规模为48.64亿元,不到其他票务收入169.10亿元的1/3,但2015年在线票务收入就已经达到了317.60亿元,而当年其他票务收入仅为123.10亿元,“预计2016年在线票务收入将进一步增长,达到472亿元”。
如今随着资本开始向细分领域延伸,电子票务这个巨大的市场开始逐渐站到了互联网的风口当中,蕴藏百亿甚至千亿市场规模的电子票务开始受到资本的追捧。
一时间,电子票务市场成为了资本的新宠。大麦网、永乐票务、聚橙网、中演票务通已在演出市场耕耘数十年。目前,大麦网已获得3轮融资,并曾两次拒绝过世界票务公司特马捷的收购请求;永乐票务日前也获得了来自蓝港互动的投资,聚橙网已完成数亿元Pre-IPO轮融资。
与此同时,电影类票务平台的表现同样亮眼。4月27日,在获得1.05亿美元B轮融资、15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后,微影时代(微票儿)完成C+轮30亿元人民币融资;5月15日,阿里影业旗下的淘宝电影获得17亿元A轮融资。
“其实目前电子票务平台并不是很愁融资这件事情,有很多资本巨头和风投亟待借着文化产业的东风从中分一杯羹,相比其他互联网细分领域来说,投资意愿很强烈。”互联网细分领域投资人张松涛向《经济》记者表示,电子票务市场足够庞大的体量让资本看到了广阔的前景并且毫不手软。
仅仅以演出市场为例,据《2015年中国演出票房收入》显示,去年中国演出票房总收入达161.72亿元,其中专业剧场票房收入70.68亿元;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31.80亿元。真实的市场空间比这要大得多。
“只要你做的事情有价值了,投资人自然能看到。”张松涛表示,电子票务正在受到多家资本的追逐,是很多企业进行产业布局的一个切入口,其蓬勃发展是票务市场化的一种充分的体现,“这个行业就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一样,刚刚起势,远景很大”。
虽然对不少人来说,在线买演出票、赛事票、电影票和旅游门票已成为常态,但从市场份额来看,在线票务在整个票务市场的比例仍处于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4年电影票务市场规模在296亿元左右,在线票务的比例约为42%,演出票务的市场规模为186亿元,在线销售比例为28.6%,景点门票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570亿元,而在线销售的比例仅为10%。近两年在线票务虽有所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仅以电影票为例,2016年一季度,73.7%的用户通过在线购票平台买票,由于其便宜、便捷,线上购票已成主流购票方式。”华创证券传媒研究员谢荣向《经济》记者分析称,未来在线票务渗透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预计2018年将达到90%。
同时,随着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电子票务行业的发展前景空前明朗。无论是在线电影票务、在线演出票务还是在线景点票务,第三方支付和银行卡支付的比例都在3:1以上,也就是说在线票务的发展速度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息息相关。
资本看中的不仅仅是票务本身能够带来的收入,而是将着力点放在产业链布局上。谢荣表示,目前电子票务平台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增强,甚至纷纷切入内容发行。平台可以在预售、精准营销、数据监测与分析等方面为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提供服务,并切入电影产业链。
在内容投资制作方面,目前一些电子票务平台已经以联合出品方的方式参与到影视剧作投资环节,成为重要参与方。“尽管目前在线票务平台尚无真正参与到制作环节,但从理论上来看,平台聚集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偏好、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内容制作的重要参考。”中银国际传媒分析师旷实向《经济》记者表示,这是电子票务平台的优势所在。
“从运营模式来看,这些传统票务公司已不满足于票务运营,他们纷纷抢占上游内容资源,或布局线下渠道,或与网游公司合作开发IP(知识产权),或运营剧院,或收购海外剧场,或投资电影。”张松涛表示。
而这些电子票务平台在资本市场也动作频频。不少平台选择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发基金产品,将消费者和基金方整合在一起。在创业板和新三板,他们也开始崭露头角。
会展票务处于蓝海期
票务O2O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前几年票务O2O平台的业务基本集中在电影票务,几大平台“烧钱”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状态。而国外的票务平台非常繁多,而且业务面更广,包括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会、小剧场等,其运营模式也各有特色,这些模式都可以成为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入口。
《经济》记者统计了目前较为流行的票务平台模式。例如Stub hub采用的是C2C模式,向买家和卖家双向收取佣金;Ticket master一开始采用的主要模式是B2C,B端商家在Ticket master自己的活动,C端用户在网站购买,它收取的服务费最高相当于票价的30%。相比之下,折扣票务销售网站Score big的经营模式十分独特,采用逆向的拍卖模式,买家在网站上输入自己想要看的运动会、音乐会等,包括场次、座位和折扣等。场馆销售、分销商或者手里有余票的人则可以根据买家出价情况表示接受或拒绝交易。
相比之下,国内的票务竞争虽然也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但在经营模式的探索上仍有空白亟待填补。
电子票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就看谁能捷足先登,跑马圈地。电子票务行业正迎来新变革,而这场变革的主要特点就是移动化。板凳会创始人兼CEO刘利勇向《经济》记者表示,票务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正在逐步成为主流的售票模式。
“随着票务市场电子化、移动化的不断加深,会展票务正成为继电影票、演出票和赛事票之后的在线票务领域最大蓝海市场,拥有高达千亿元市场空间。”刘利勇表示,这不仅吸引着微票、大麦、永乐等多数票务网站的长期耕耘,更迎来了京东、支付宝、携程等巨头的不断渗透。
中国的商业会议活动遍地开花。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举办会议活动高达几千万场次,涉及参会人次上亿,会议活动带来的交通、旅游、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产值达到万亿元级别。
而从票务切入这个庞大的蓝海市场,成为一种可能。
“中国每年有上百万场的活动,有几十万的主办方和组织者,有上亿人次的参会者,这么大的规模,我们从哪里介入?要在其中找到一个窄而垂直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票务。”刘利勇表示,中国目前的会展市场有着千亿元规模,延伸至整个关于票务的相关服务商市场就有千亿元规模,就整个行业全产业链来说,会展消费的规模可达到6000亿元。
“在目前的票务市场体系里面,出行方面,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领域都出现了相应的互联网产品,多被OTA平台占领;文化娱乐票务方面,已有大麦网、永乐网、格瓦拉、猫眼、微票儿等平台。”刘利勇表示,会展活动的票务已经成为趋势,目前唯有商业活动票务市场还处于蓝海期,“赛道选手”还没有强大到难以撼动的地步。
烧钱并非长久之计
面对如此大的获利空间,会议活动票务势必会成为已掌控巨大流量入口的巨头们的盘中餐。
似乎人人都能卖票了,但大家都能赚钱吗?
商业模式是任何商业形态里的核心问题。目前诸多会展票务APP的盈利方式,仍是通过票务佣金、会展议程策划、自营活动招展等方式获取收益,其中票务占到了收入一半以上,但如何真正实现盈利,对于初创平台来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与其他互联网细分市场一样,激烈的补贴大战成为推动票务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但是光靠“烧钱”和补贴并非长久之计,倘若失去后续的资金支持,电子票务平台的发展必将不可持续。
互联网资本的介入,让传统剧场和院线的会员体系受到冲击,票价往往成为院线或剧场、片方和售票平台三方博弈的结果。一旦传统价格体系受到破坏,院线和剧场必定会利用自身在电影产业链的排片话语权来自我防卫。这样的价格战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目前在线票务平台确实没有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如果没有足够支撑财务收入的来源,这些公司还是会不断赔钱,经营这些在线票务平台公司的成本还是来自于融资。”易观智库分析师黄国锋向《经济》记者表示,在线票务平台还要去探索一些新的盈利模式。
如今票务公司能做的事很多,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票。目前票务公司提供的服务更为全面,项目报批、现场引导甚至还有检票验票。永乐票务负责人杨波向《经济》记者表示,这是近五六年来最为突出的市场变化,票务公司、演出场所和经纪公司,有可能慢慢取代演出公司。
“票务公司在整合过程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取决于票务市场从小作坊到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在杨波看来,票务公司的发展需要突破单一盈利模式,而不是平均发展。“票务是立足点,要积极沟通上下游,场馆和经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盈利模式,可实现高效互动。”
在目前的电子票务市场当中,以微票、淘票票、大麦、永乐、西十区等平台为主,但其中大多数平台均是以“首发票务”市场为主,差异化的布局尚未显现出来。
2007年夏天,我朋友耿军有个创业想法:针对豆瓣网友,做线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 聚橙网:用开超市的办法做演出业 聚橙网整合演出产业O2O闭环 聚橙十月,黄金演出季 聚天下英才做网信产业 聚橙网进军原创音乐剧市场 首发新作《酒干倘卖无》 人聚,才有网的力量 对甲苯磺酸掺杂聚吡咯/尼龙6纳米纤维膜作为碱性橙Ⅱ固相萃取介质的研究 被电击的网瘾少年与发条橙相去不远 聚尚网:闪购的生意经 刘发英:“网”聚爱心助学的“英子姐姐” 蓝色的橙 分橙的艺术 褚橙的昭示 基于K―means聚类法的大学生网购抱怨行为分析 基于SOM网的DEMETER卫星电场数据聚类异常分析 交通监控中基于模糊聚类的无线传感网MAC协议 面向校园网的IP地址逐步优化层次聚类算法 MySpace 聚友网从社交到音乐的华丽转身 MySpace聚友网从社交到音乐的华丽转身 我的青橙熟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聚橙网:用开超市的办法做演出业 聚橙网:用开超市的办法做演出业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口述/蒋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挖掘文化沙漠
2007年夏天,我朋友耿军有个创业想法:针对豆瓣网友,做线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我们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一个叫聚橙网的web2.0网站。
我们最早的做法,是在豆瓣上基于相同爱好成立了几百个兴趣小组,比如体育活动小组和公益活动小组,然后把流量引到线下,因此聚橙网也被称为“线下的豆瓣”。后来因为拉人这事比较明显,豆瓣封了我们所有的账号。当时这些小组非常活跃,但是从商业模式上来讲不成功,因为很多活动都是参与者AA制付款,我们组织方赚不到钱。
2007年年底,我们发现了一个机会。当时我管理的“深圳看演出”和“深圳看电影”兴趣小组人气非常旺。因为豆瓣来的网友多属于文青,特别爱看演出,尤其对话剧比较感兴趣。而那时的深圳可谓是“文化沙漠”,2007年之前只有深圳大剧院一个演出场所,全年演出量也只有100场左右。我们在深圳CBD调查发现,虽然这个区域聚集了高收入人群,但其中80%以上的人是没看过任何一场演出的。这就像卖鞋的小伙子来到一个不穿鞋子的岛上,一方面现实很残酷,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存在空白。
于是我们就在聚橙网开始卖电影票和演出票。电影票的卖法有点像现在的团购网站,我们以28元到30元的价格团购几千张兑换券,再以33元到35元的价格卖给网友和网友的单位。虽然利润只有几块钱,但商业模式是清晰的。我们一度成为深圳最能卖电影票的公司,2008年电影票的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卖演出票就复杂很多,因为当时深圳的演出票务是被深圳票务网垄断经营的,我们需要托朋友请客申请打票机来卖票,并且只有5%的提成。2008年初的时候,深圳剧院市场的垄断结构发生了变化――深圳保利剧院和深圳音乐厅开业了。演出市场供给增加了,聚橙网的卖票能力也提高了,我们卖出了深圳保利剧院上演的音乐剧《猫》的三成门票。当时我们每天拿手提袋去提票,而提成也从5%升至20%~30%。
我们都觉得发现了宝,因为“饱暖思欲”,演出消费一定有巨大增长空间。相对来说,电影行业整个链条很封闭,我们这种小公司基本没有机会,身份接近黄牛。2008年年底,我们果断放弃了电影票这个领域。 演出界的“沃尔玛”
2009年,聚橙网开始专注做演出,而且只做话剧,因为很多网友都是文艺青年,我们对话剧也比较熟悉。当时我负责公司项目采购,在北京长期待着,跟各个院团找项目、谈判。公司除了卖自己主办项目的票,也卖别人的演出票,因为聚橙网的定位是演出经纪加票务电商。
演出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做演出的就做演出,做票务的就做票务――而我们打乱了这个规则,既做演出又做票务。中国演出票是全世界最贵的,绝对不打折,因为传统演出行业的人认为艺术是不能打折的,要不然艺术家的脸往哪儿放?聚橙网则是打折和套票等各种营销方式全上,与艺术家砍价更是不留情面。
行业内的人常说聚橙网像开超市,像演出界的沃尔玛。很多演出公司里没有“采购部”这个词,我们就有,而且是分品类采购,每个演出项目都有编号。我们也有非常强的连锁零售体系,在国内十几个城市都有分公司。
我记得刚入行的时候,一个老前辈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想买项目,你们连院团的门都进不去。当聚橙网刚刚开发到四个城市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演出行业的大买家了,采购部每天都接到国内外演出经纪人主动发过来的演出项目。
随着项目增多,我们的“套票”策略可以很灵活。就像在超市买火腿送黄油,你在聚橙网买一张费玉清演唱会门票,可能打折甚至白送你一张戏曲门票或儿童剧门票。
2009年,我们在话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儿童剧和古典音乐等品类,现在是全品类、全产业链、平台化演出公司。虽然做平台化演出公司非常累,但这个平台一旦形成了良性运转,竞争力会很强,因为谈判能力强了,采购优势也有了。而且我们的专业采购是只管采购,不管卖票也不管宣传,采购的任务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到既好又便宜的项目。
2009年,聚橙网就成为深圳第一大演出公司,全年票房突破1000万元,此后基本每年都翻番。2013年我们票房收入达到了1.5亿元,演出600多场。我们的票务系统除了自己用,全国还有40家剧院在用。
我们今年还成立了一个产品制作公司“小橙堡”,自己养演员和导演,自己买版权做产品。我们制作的儿童剧《熊出没》还没排出来,各地已经像卖“楼花”一样收订金和费了。
我们还成立了剧院管理公司。国内运营剧院的最大连锁公司是保利院线,央企有政府给的至少每个剧场千万元以上的补贴。聚橙网只以1元钱的补贴要求,拿下了深圳南山文体中心的两个剧院,分别有座位1300个和300个。这样,我们有了自己的舞台,比租剧院做演出的成本大幅降低。我们今年争取多拿几个剧院,甩掉剧院这个包袱一定会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方向。
―― 整理/案例中心 王根旺
点评
一、“碎片化”消费下的精准营销
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影消费呈现出“碎片化”趋势,这一趋势促使电影营销模式重新调整,进而显现出精准营销的新特征。“碎片化(Fragmentation)”是社会学领域近年来的关注热点,当代中国社会格局逐渐突破单一局面,多元化结构日趋明显,并逐渐形成了“碎片化”趋势。学者黄生民将其引入到传播学领域,“消费、品牌、媒介、生活方式也正朝着 ‘碎片化’方向发生着相应变化……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是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方向。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这是未来产品宣传、品牌定位、媒介选择的主要依据。”[1]电影消费过程中消费的“碎片化”特征为电影营销过程中的消费者定位带来巨大困难。传统电影营销模式中大众媒体的高覆盖优势对观众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诸如豆瓣、微博、知乎等个性化社交媒体却迅速、集约地针对目标观众进行有效宣传。在电影消费“碎片化”的情况下,大众传媒的平面推荐不再是观众选取电影的重要参考因素,观众自我的观影诉求才是进行观影消费源泉。在此背景下,“碎片化”电影消费带来的潜在观影群体的自然分层成为当前国产电影充分挖掘市场,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电影营销的关键。
在国产电影的传统营销模式中,预告片、电影海报、大众传媒推荐是支撑营销流程的支柱部分,这种广撒网式的营销模式不再适应当前呈现出“碎片化”消费的电影市场,精确的市场定位与受众定位是电影营销的基石,大数据技术的加入则进一步催生崭新的电影营销模式。在“碎片化”消费下,大数据技术使营销实现由粗放到精准。基于在线用户分析的“瞄准式”定位为电影营销各个环节提供有效数据指导,从而提升将潜在观众引入影院的工作效率。当前电影营销环节的大数据来源主要依托四个平台:其一是搜索平台,例如百度搜索、搜狗搜索、360搜索等;其二是社交网络平台,诸如新浪微博、豆瓣电影、知乎、时光网等;其三是线上票务平台,例如美团、糯米、猫眼电影、微信微票儿等;其四是在线视频网站,例如爱奇艺、乐视网、优酷土豆等。基于上述新媒体平台,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分析为电影营销方提供关于电影目标受众的相关细节,从而立足用户消费特征,对其画像,辅助电影营销方适时调整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工作,以有效覆盖目标市场。依托大数据技术,电影营销将以同类型影片上映档期、历史票房数据、上映前搜索热度、线上线下营销活动产生的数据、主创团队相关数据等为重点,进行针对目标电影消费者的“高端定制”式营销策划。
现象级影片《小时代》系列就是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指导营销活动的国产电影先驱。《小时代》系列在上映之前就依托大数据技术对网络平台用户相关话题热议度进行分析,适时展开针对核心观众的营销战略:在线上宣传过程中不断强调观众期待的剧情点;不间断惊喜“剧透”;主打歌、主题海报先行;制造微博热门话题。以上措施在多个社交平台协同进行,通过用户的话题搜索、话题参与、话题分享三个主要环节,最终达到了联合呼应的叠加效果。2015年票房大鳄《捉妖记》同样在营销阶段融入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营销,其营销团队以线上平台为基础,通过微博热门话题造势,利用电影主创们的微博动态进行宣传,最终成效颇丰。回顾2015年累计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诸如《港濉贰堆傲诀》《夏洛特烦恼》《煎饼侠》《九层妖塔》等影片在营销过程中都广泛应用了大数据分析,“碎片化”消费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影营销模式已渐成常态。
二、 大数据支持下的电影O2O
电影O2O是当前国产电影的热门营销模式,大数据支持下的电影O2O则是电影产业呈现的另一营销新特征。O2O即Online to Offline,指的是线上互联网与线下商务机构结合,线上线下相互联动的营销模式。O2O营销主要通过商户折扣、信息提供、服务预订等方式,通过线上营销将线下商户信息提供给用户,进而将其转换为商户的线下客户。电影O2O指的是将线上与线下营销整合到电影营销过程中,通过线上票务、线上推广线下影片等活动将消费者导入电影院的模式。微信微票儿、淘宝电影、猫眼电影、糯米、时光网等在线票务平台将流量引向在线付费购票,消费者通过在线购票持兑换码到影院取票、观影便是最典型的电影O2O,即可简单理解为线上购票、线下取票观影的过程。早期应用大数据进行电影O2O营销的国产电影代表有《失恋33天》《后会无期》《小时代》等。电影O2O能有效反哺电影宣传、发行工作,在为消费者提供低廉观影体验的同时,有效促进电影票房增长。
电影O2O“除了单纯承担销售、交易的功能,还可以借助抢先预售、造势等来参与宣传和营销。”[2]电影O2O平台可谓大数据集散中心,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拥有强大的数据竞争力,在当前国产电影营销中优势显著。电影O2O平台可依据分享和消费两个不同层次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分享为主的信息交流平台,该类平台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实现电影票务交易,优势在于互联网社交引导,此类平台代表有时光网;其二是以交易为主的平台,其优势在于电影票价格相对低廉,购票流程简便快捷,此类平台代表有美团电影、淘宝电影等。当前消费者对电影的主要诉求在于影片内容与社交属性,消费者不再单纯关注电影的内容、情节,同样重视在什么情境下与何人看电影,看电影成为同聚餐、唱歌一样的社交活动。基于电影O2O,在线售票与在线推广使线下宣传频率降低,实现在短时间内抓取最多用户的青睐,在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亦保证了票房收入。基于大数据支撑的电影O2O成为更加高效的营销手段,通过交易平台历史数据分析,针对不同电影的销售记录关联的不同用户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所在地等,海量数据与电影消费进行匹配关联,建立与影片相关联的用户数据库。在营销流程中更有针对地对重点人群展开精准营销。例如,影片《栀子花开》《杀破狼2》根据电影O2O平台反馈的票务数据,针对观影人群多为三四线城市的情况,将营销重点放在这些城市,而非传统的一二线城市。片方选择与O2O平台进行合作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增加首场票房和首日票房,通过“开门红”后续吸引更多消费者。其次,成功的初期票房促使院线增加排片,从而通过增加场次提高票房,例如2015年上映的《九层妖塔》《道士下山》《唐人街探案》以及2016贺岁档的《美人鱼》均与电影O2O平台展开合作,通过特价票等形式进行线上票务营销。
猫眼电影是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之一的电影O2O代表,当前,猫眼电影以70%的占有率称霸电影O2O平台。猫眼电影在大数据建设方面有三点领先之处:第一,据猫眼电影的大数据报告显示,猫眼电影消费数据样本超过5亿人次,拥有最大的数据样本量;第二,猫眼电影拥有覆盖影片映前映后全部用户流程的全面观影行为剖析;第三,猫眼电影拥有数量庞大的的电影画像实例解析,能够精准分析用户群体分布及喜好,从而为电影制片方的营销活动提供有力保障。猫眼大数据通过对上映初期的影评关键字挖掘,能够及时获知用户口碑,同时保证上映前后的全程把控,这些都有助于制片方制定更加精准的宣发策略。此外,猫眼通过大数据对线上购票用户进行画像解析,进而把握不同类型电影的用户关注特征。以2015年影片《杀破狼2》为例,猫眼电影提供的大数据报告指出《杀破狼2》核心消费群体为三四线城市青年人群。片方基于该项报告为核心观影群体量身定制了营销话题,准确触达了观众兴趣点。与此同时,片方加强与猫眼电影的合作,加大了预售力度和口碑营销,最终使得影片的上座率和口碑双双飙高。电影O2O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报告能够通过对数据的解析让制片方对电影有清晰认识,从而进行精准营销,确保电影票房。在未来国产电影营销活动中,电影O2O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报告能够让制片方获益,同时也为提升电影行业总体水平作出贡献。
三、 隐忧与反思
尽管大数据营销模式在当下国产电影市场呈现“碎片化”消费的情景下显示出独特的价值,但国产电影对大数据营销的应用切不可急于求成。过度依赖大数据进行营销,反而可能造成一味迎合消费者而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以2015年国产电影市场为例,就出现了短时期同类型影片扎堆的现象,《港濉贰都灞侠》《夏洛特烦恼》《万万没想到》等收获票房成功的喜剧电影背后却存在创意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这些影片中,有原创电影,也有网络自制剧的衍生,它们在上映之后都面临同样的窘境――被不少网友评论到,影片中总是频频出现“用烂了的万年老梗”。无独有偶,同质化内容严重的领域还有青春电影,从早些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近几年的《左耳》《匆匆那年》等,依赖大数据分析得出的营销方案看似投观众所好,长期以往却造成了同质化堆积以及观众的审美疲劳,实乃过犹不及。
除此之外,近年来依托大数据的电影O2O在日趋火爆的同时也存在不小隐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票房作假。票房作假并非新鲜事,但电影O2O使得票房造假成本降低,且“收效显著”。电影O2O能有效将上映初期票房转化为票房“红利”,同时票房也是体现电影成绩的最佳佐证,因此出于利益考量,部分制片方便选择了作假之路。例如,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捉妖记》在上映不久后就被曝票房涉嫌造假,无独有偶《叶问3》也身陷票房造假的漩涡。票房造假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打击了电影人的创作积极性,甚至对电影行业造成冲击,形成烂片如日中天、好片门可罗雀的扭曲态势,长此以往不利于国产电影的良性健康发展。视票房为一切,通过电影O2O平台便利为票房注水,无疑会将中国电影市场带入泥潭。国产电影营销过程中应始终把握正确方向,电影O2O平台核心在于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切不可滥用,电影O2O应把数据作为发力重点,在争夺利益与市场的同时实现电影产业的新发展、新价值。
参考文献:
盘点2016年的电影市场,业内的普遍观点认为,虽然电影票房的增速骤减,但是挤出了泡沫,中国电影产业的内生力量仍然旺盛,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中国电影仍会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共生产电影总计944部。其中,故事影片数量和影片总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54%和6.31%。
此外,2016年全年观影人次达到了13.8亿,全国影院数量达到7853家,同比增长24%;银幕数量达到42052块,同比增长33%,银幕数量也超越北美。这两个数据表明中国电影的市场基础依然良好,为未来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而上述观影人次的增长,尤其是每年观影2次和3次的人数由2015年的69%增长到2016年的78%,表明“约看电影”成为社交的主要手段和家庭娱乐的重要内容。从年龄和地域分布来看:90后的观众占比已经扩大到69%,95后观众增速明显,而且随着三四线城市影院的迅速增长,“小镇青年”更喜爱喜剧片。
但是,如果用国内全年电影的产量944部减去得以放映的电影数量466部,尚有478部根本没有上映的机会。拍电影亏损已经是件大概率事件。不仅如此,电影类型也开始多样化,各种类型电影呈现均衡的分布态势。
展望2017年,业界一致认为票补会越来越少。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把2016年票房增速放缓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票补带来的虚火。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则表示2016年票补滑落到了15亿元左右。2017年的票补会越来越少,票务商在票补力度降低的同时,开始更多的涉及、参与电影产业中上游的业务,比如投资、制片和发行等。从单纯的票价补贴,到将资金用在电影制作本身,更利于电影行业健康发展。
2017年中国电影将更加注重质量,对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靠炒作、营销似乎再也不能让一部艺术质量平平的影片‘骗取’观众的信任。质量之外的元素,对于电影市场的影响大大降低了。”2017年中国电影将“从靠改革带来的市场红利、互联网介入带来的渠道优势、资本带来的利益驱动,开始回归到依靠电影本身质量的轨道上来……观众需要更优质的电影成为共识”。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夏波对《中国名牌》表示,2016年票房表现好的是喜剧,但质量参差不齐;玄幻电影过多,电影质量差强人意。有好的产品就会有好的口碑,才会有好的票房。对于2017年的票房,有一种预估是全年票房会达到480亿元,而乐观一点,甚至可以达到500亿元。看来600亿元的目标该放一放了,而且大家对此心平气和。
不仅如此,正如尹鸿所说,2017年将是中国电影的质量年,那么电影的生产商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影评人阿历克斯对《中国名牌》说,某个行业诞生数个巨头,就是这个行业的“成人礼”。因此,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如出F8大影业公司雄霸的局面,是对好莱坞“8大影业公司模式”的复刻,也是中国电影业的成人标识。
在2016年电影总票房457亿元中,国内8大影业公司贡献的总票房为273.63亿元,占比60%。
从这个数据可以敏锐地看出,中国电影市场还有40%左右的空间属于“自由搏击地带”,这个地带仍然可能产生几个巨头,例如阿里影业,甚至于腾讯、百度等等,就是在国内前8家影业公司中,贡献也不是一样多的,老大中影甚至于比老二光线要大出一倍,而光线又要比老三博纳大出一倍。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蒲剑对《中国名牌》分析说,未来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民营影业公司之间,毕竟中影是国营公司,享有进口大片的垄断优势,是民营公司不能比拟的。而民营公司之间的拼搏就要靠自身的实力了。
这些年光线的崛起就充分地表明了这种实力的份量,其每部作品都是过硬的硬货,成绩俨然一条稳定上升的曲线,相比之下,华谊和万达波动得比较厉害。
不仅乐视网、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在瓜分传统影业机构的市场,就连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大佬也纷纷涌入这一产业内想要分得一杯羹。
毫无疑问,互联网必将改变电影产业。只是这一切并非如传统电影机构忧心的未来三五年的样子,BAT们早就蓄势待发,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轮番展开影视制作相关动作,向传统影业机构发出了挑战的讯号。
冲击
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十一黄金档上,各大院线被《亲爱的》、《心花路放》和《黄金时代》这三部影片占满,拥趸而来的影迷及一众影评家们,在观赏影片并惊叹数以亿计的高票房之余,才发现,在这些热映影片的背后,分别站着阿里(参投前两部影片)和百度这两家互联网企业。
与教育、医疗等慢热领域相比,电影领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如疾风骤雨。其中,与视频网站等互联网企业向传统电影产业展开渗透相比,跨界而来的BAT们展现出了更为迅速的渗透速度,让业内颇为惊讶。
在易观智库分析师董旭看来,BAT进军电影领域已经不仅仅是电影产业的分水岭,更预示着“三国演义”在这一产业内的提前上演。与此同时,各位传统影业大佬也急需反思下一步该如何打响“保卫战”。
早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博纳影业的总裁于冬便说过,“未来电影公司都将是给BAT打工。”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博纳方面作为传统影视业大佬,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巨头对于传统影视业的侵蚀已成趋势。“互联网已经颠覆了图书、旅游等行业,现在也正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向电影行业漫溯。”董旭说。
电影产业在互联网思维以及各种粉丝经济的推波助澜下,正变得愈发拥挤,但这一现象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力?其中值得考量的方面便是,在投拍、发行或院线方面,传统电影产业的执掌者们已经尝到了被侵略的苦果。
依据行业数据可见,电影票在线销售已占到了30%的比例,未来一旦超过50%,势必会影响各大院线的排片和利益,甚至可能让互联网电影企业实现预售、提前点映、免费观影等更多样化的玩法,这些都意味着是价值链的再造过程。
“未来,对于某部大片的发行环节来说,可能不用再去找光线、博纳或者万达,直接找各大售票网站就可以。”董旭认为,这会架空掉众多电影发行公司。
目前的发行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活,一个电影要面临上百个城市的上千家院线,而未来则会精简到只需面对几个人即可,他们便是豆瓣、美团猫眼等网络售票网站。“如果这几个售票网站对票房进行包销,就解决了一大半的票房收入。剩下的票房便可以配合一些简单的发行团队和宣传团队来完成了。”
要知道,互联网恰好是BAT最熟悉的领域,所以像豆瓣网这样进行网络售票的“小而美”网站,必定会被正在娱乐产业布局的BAT三巨头收购。“最后,所有的院线、票务网站及影视公司,真有可能纷纷成为BAT的‘打工仔’。”董旭预设道,而这或许正是于冬等一众传统影视业大佬无法回避的问题。
图谱
“互联网侵入电影产业,正处于加速期。”董旭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实际上,互联网巨头能够影响传统电影产业,并在这一产业链条中扮演角色,其间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起初也只是乐视网在唱独角戏”,董旭指出,在早期的互联网电影当中,乐视网也只是投拍了一些小成本制作的微电影,或为某些影片的发行进行“吆喝”。直至今年BAT们集体杀进来,互联网企业才几乎覆盖了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
“今年8月以先,搞互联网电影的企业还寥寥无几,而BAT们也只是在电影的发行和宣传等链条方面敲敲边鼓。”然而转眼一个月左右,各界大腕的触角就快速探入其中。
实际上,早在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以及腾讯对华谊兄弟进行战略投资之时,业内就对互联网大佬的布局扩张加以臆测,直到8月下旬,阿里巴巴宣布挖来中影集团前副总经理张强担任阿里影业CEO,这一举动足以让传统的电影公司们意识到:“狼来了”。
行至9月初,百度也按捺不住,开始与中信信托、中影成立影视众筹“百度有戏”,首批试水《黄金时代》。直到9月17日,腾讯继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文学之后,更是在“腾讯互娱明星IP电影计划会”上宣布成立实体影视业务平台“腾讯电影+”,正式布局电影业务。自此,BAT已全部杀入电影行业,展开了各自的领域布局。
布局
尽管华谊、博纳、光线以及万达等传统影业在投拍以及发行这两个环节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董旭指出,前述所见,如今传统影业的发行环节不仅有被在线票务侵蚀的危险,并且互联网影视企业在投拍、宣传、发行、放映及衍生品等各环节也展现出不断增强的影响力。
首先,在投拍方面,早先尝试并摸索几年的乐视网已经稍稍站稳了脚跟,除此之外,以阿里为首的BAT们也以多种方式试水其中,只是,会否改变影视产业格局的态度还有待验证。董旭认为,在电影受众看来,或许票房已经成为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互联网企业跨界做电影并非实力缺乏。
而以华谊、博纳为首的传统影业,面对互联网大佬的挑战与冲击,会否被边缘化?能否通过合纵连横,在互联网电影的征战中求得一条路?诸如此类的疑问已然成为业内舆论的焦点。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并非谁替代谁这么简单。”在董旭看来,传统电影产业链条上涉及投资、发行、院线等的企业,在此间还不会被完全边缘化。不过,他强调,未来互联网巨头在票务、放映、推广及发行等方面的力量将占据更大的话语权。
线上线下齐创新,体育产业结构重构
国务院46号文件的出台,把传统体育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体育O2O创业创新推向了,包括阿里、乐视、PPTV等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军体育产业;探路者、恒大体育、贵人鸟、李宁、万达体育、莱茵体育等传统企业加速互联网化转型。
46号文件提到2025年“中国体育运动人口达5亿,体育产业产值5万亿”的目标,成为创业新蓝海。据易观的《中国体育产业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截止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只占GDP的0.6%,而美国则是2.6%。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体育产业上下游很难全面打通,而互联网+的出现成为企业打通整个体育运动产业链条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仅成为传统企业焕发第二春的新机遇,同时也将成为未来推动体育产业向前发展的“新常态”,国内体育产业结构也将从体育用品行业转向体育服务为主体。
风口来临,互联网+体育产业创新机遇
互联网+体育领域虽然在近年出现了众多创业创新企业,并受到资本市场的追逐,但是不管是互联网+体育运动、还是体育运动+互联网,又同样面临着一些难题,未来又何如发展、创业者的新机会又有哪些?为此,亿欧网进行了简单梳理。
截止目前,亿欧网发现在互联网+体育产业链接中,创业创新企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大类:
一是体育媒体;二是票务预定;三是智能硬件(软件);四是体育社交社区平台;五是IP(版权);六是体育用品电商;七是体育运动培训;八是体育+文化、地产、旅游;九是体育产业基金(金融)。
“互联网+体育”创业创新飞速前行的同时,千万别闪了腰
此前亿欧网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互联网渐渐融入到体育产业,并被其作为工具用于行业在新形势下的迭代,并成为创业契机。但“互联网+体育”在飞速前行的同时,跑的太快千万注意别闪了腰。整个体育产业链中,线下运动场地稀缺是体育产业中的最大痛点,而体育产业正在向着智能化的大数据时代迈进,那么目前相关企业在建立互联网+体育生态的进程中又如何进行布局,未能解决的难题有哪些将一一进行列举。
1、体育媒体构建“连接”闭环
在前文提到了乐视、PPTV,其都可以看成是互联网媒体转型的代表性企业,PPTV体育从PPTV独立分拆;作为乐视+X的一员,乐视体育从乐视网分拆后独立运营,近期又与北京鸟巢文化创意交流有限责任公司一起创立了体育产业基金,其从赛事运营、体育内容分发、体育相关、智能硬件等领域建立体育上下游产业链条。另外像新浪体育、腾讯体育等目前都希望通过“连接”把互联网与体育赛事、体育服务,以及个人运动健康连接起来,构筑完整的赛事直播、社区、主题游戏以及在线服务、支付的‘互联网+体育’生态闭环。
问题在于,“互联网+体育”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互联网+体育”、“互联网+运动”,体育媒体关注的体育是体育和运动,但运动更多是线下行为,“互联网+”作为一种连接工具,未来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如何使线上线下互动,避免线上场景火爆,线下活动萧条;单场比赛的转播成本上涨、转播技术以及传播性需要更多考虑。
2、线上票务预定,打破传统赛事票务商业逻辑
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兴起使线上票务平台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在线票务预定打破了传统票务的商业逻辑,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票务查询、预定、支付。相关平台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体育粉丝服务平台”,以“票务+现场运营”为切入点使传统体育赛事票务进行信息化、移动化、社交化增加互动性以及趣味性。
难点在于,目前包括演唱会、电影票务平台已相对成熟,并已有相关平台切入到体育票务市场,对于新兴体育垂直票务平台而言,前期推广营销、线上流量、用户口碑、用户转化将是需要创业型平台直面面对的难题。
3、智能硬件(软件),数据成关键
体育更多是观赏性质,但对于运动类项目而言更多是从健康角度考虑,然而智能硬件、软件成为快速切入到大众体育人群的设备(软件)。此前亿欧文章《体育O2O平台的转型之困》中指出,运动健康类的智能硬件与APP相结合,以某种运动为切入点,以满足用户对其运动数据的需求为媒介打动消费者,并衍生出如社交、运动数据的分享、结构、运动指导等。现阶段,该类智能硬件多以智能手环、智能跑鞋、智能运动手表、智能自行车等形式出现。
而难点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一是智能硬件(软件)的体验未能精准把握用户痛点和需求;二是智能硬件生产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供应链之难,不亚于上青天;四是销售渠道单一,流量、转换率成老大难;五是互联网巨头进入市场,对创业企业产生阻力。
4、体育社交社区平台,盈利难
体育运动线上线下社交互动尤为重要,对于赛事直接而言,线上社交社区互动有利于渠道传播、增加平台用户粘性。对于运动平台而言社交社区互动除分享经验、约战外,更可以增加运动乐趣,彼此促进。
难点是对于平台而言,不能快速转化进行盈利,需要长期培养,同时如何保持线上线下活动的用户活跃性将成为相关平台的运营难点。
5、IP(版权)要求高,进者慎入
近年IP(版权)一词不只是在电影、游戏、小说中大热,在体育动力中同样火爆,媒体人、行业人左一句IP,右一句IP。此前包括阿里、乐视、PPTV、万达体育等都把IP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各大传统企业、互联网巨头高额争抢冠名各类赛事进行IP豪赌。由于国内内容IP越来越受国家重视,体育运动作为视频节目的重要内容,IP争夺成为理解的事情。
但是同时也要注意,IP版权的过度争夺将使企业运营成本快速上升,虽然互联网+体育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互联网巨头、传统企业巨头的进入,使得资本、内容、时间成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对于进入者而言需要三思而后行。
6、体育用品零售电商兴起,用品智能化加速
体育用品零售电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一直存在,此前各多是依附于第三方平台,以及垂直电商平台。此前提到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体育产业上下游很难全面打通,而互联网+的出现成为企业打通整个体育运动产业链条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体育用品电商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NIKE、Adidas,李宁,361度等传统体育用品品牌积极拥抱互联网+,智能硬件、社区成为首要切点入,而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融合加入了互联网+体育生态的建设进程。
难点在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思维转化以及如何与互联网企业之间进行深入合作,目前而言某些传统体育用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7、体育运动培训,重点在于教练、场地
体育运动培训重点在于预约教练、预约场地、找对手,作为撮合型经济的代表,此类项目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主要切入点,其解决了找教练难、找场地难、找对手难的三大难题。
但是近期可以发现,此类模式推广期间并不顺利。一方面是受制于线下场地。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有3亿体育人口,200万所体育场馆,人均场馆面积不足2平米,其中很多场地资源在政府部门手中,很难对外正式开放。另外,国内线下场馆大部分是老旧场馆,信息化不足,无法快速与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对接,平台整合、数据协同、经营分析,对于平台在黄金时间为用户提供订场服务,带来一定的挑战;
第二方面是体育运动相对低频,影响平台用户量及消费频率,对于撮合线下场馆与用户的平台如何保证服务质量以及线下场馆利益问题将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方面是预约教练匹配较难。体育运动项目种类较多,各有各的特点,在选择教练上小白用户很难选择,此外看上的教练能否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服务是否能标准化等都成为用户使用的门槛。
8、体育+文化、地产、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成新常态
近来由于OTA的快速发展,在特色游方面,一些OTA企业选择推出“旅游+体育”的特色线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加速,除旅游外,文化、地产与体育之间的融合同时正在快速化反。
随着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的重要性将凸显,但是对于平台而言,其与线下落地方的资源整合将是难点所在。
9、体育产业基金(金融)兴起
今年上半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总体要求,以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为着力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积极推进反价格垄断、社会监督、法制工作和基础建设,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物价总水平。据统计,今年1—6月份,全国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10万件,实施经济制裁9.85亿元,其中退还消费者1.18亿元,没收违法所得7.72亿元,罚款0.96亿元。
(一)围绕稳物价,大力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一是开展节日市场价格整治。今年以来,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加强元旦、春节和五一等节假日期间市场价格监管,坚持以群众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为重点,突出超市商场、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重点对象,加大价格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了部分经营企业通过价格欺诈等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的价格违法行为。
二是开展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专项检查。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交易,促进零售业健康发展,开展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积极协助起草清理工作的有关文件,制定了检查工作的方案,并指导省市价格主管部门开展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检查工作,对检查中的问题进行政策支持。配合商务部等五部门对大型零售企业收费开展调研,组织大型零售企业自律工作会议。
三是高度关注重点商品的价格波动。今年以来,食用油、婴幼儿奶粉、大蒜等重要商品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为此,我局对规模和影响较大的12家连锁超市近4年来食用油、婴幼儿奶粉价格波动情况进行了摸底和汇总,调取了销售票据和涨价函,详细分析了涨价周期、涨价幅度和涨价成因。组织召开了有12家流通企业、连锁经营协会等参加的座谈会,对当前价格形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重要商品价格涨幅上报工作机制。在大蒜价格出现波动期间,调取了蔬菜协会有关资料,详细分析了大蒜价格波动的成因,形成文字材料,为价格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开展胶囊类药品及药用胶囊市场供应及价格变化情况调研。4月15日“毒胶囊事件”爆发后,部分药用胶囊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可能引发胶囊类药品借机涨价。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胶囊类药品及药用胶囊市场供应及价格变化情况,防止有关企业借机涨价,我局组成两个调研组分赴四川、浙江、黑龙江、河北四省对有关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胶囊类药品生产企业、零售药店、医疗机构进行深入调研。
五是积极指导地方开展市场价格监管工作。通过下发文件、刊发简报、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带动各地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工作。湖北省物价局开展了以保供、稳价、惠民为目标市场价格监管年活动。在活动中以严厉打击市场价格违法行为、规范明码标价、打造明码实价示范区(点)、开展价格诚信单位创建活动为主线,以检查商场菜场机场(含车站、码头)、药店酒店书店、房市油市银市(简称“三场、三店、三市”)的价格行为为重点,辐射各行业,覆盖全市场。吉林省物价局对一起在网络微博中进行虚假宣传的价格欺诈行为进行立案调查,依法对长春万达电影城有限公司做出了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并通过吉林卫视通报了案件查处情况。
(二)推进反价格垄断执法,维护竞争秩序
一是查处价格垄断案件。我局对8家保险粉生产企业达成并实施价格垄断协议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886.32万元。自从《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次适用法定减轻处罚条款,对第一时间主动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一家企业,全额没收违法所得,依法免除罚款。对第二时间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三家企业,全额没收违法所得,依法按照60%幅度减轻罚款。对迟迟不承认违法行为的两家企业,全额没收违法所得,不减轻罚款。对参与达成但未实施价格垄断协议的一家企业,罚款5万元。对调查期间,因安全生产事故被当地政府责令退出市场的一家企业,不再处理。上半年,会同江苏、浙江、安徽等有关省价格主管部门对部分涉嫌达成价格串通协议的造纸企业作出最终处理决定,对主动报告违法事实的造纸企业免于行政处罚,对部分造纸企业共处罚款700多万元。
二是及时制止电影票最高零售价。在从媒体报道中得知有关部门将《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票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消息后,立即与有关部门进行了联系并召开有关会议,指出其中会员票、团体票等优惠票价不低于电影院挂牌价格的70%,片方、发行方制定的最低票价不得高于指导价格的70%等内容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有关部门明确表示不再出台相关规定。
三是反价格垄断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执法机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5月30日,与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签署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与英国公平交易办公室在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协商并确定双方2012年合作计划;与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执法机构协商签署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有关事宜;与欧盟竞争总司就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救济措施进行了讨论;6月,与美司法部、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举办滥用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会。两次会议共对18个省份价格监督检查机构执法人员进行了培训。通过出访,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其他国家在反垄断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扩大了反垄断工作的国际影响。
四是指导地方调查垄断案件。其中指导广东对珠江口20家海沙资源企业达成并实施横向价格垄断协议进行调查后,对20家企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70多万元,解散了价格联盟,促使海沙资源费恢复到原有水平,稳定了海沙价格,及时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用沙。
一、“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发展概况
1.产业规模
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单位为547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7524家。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8000余家。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2005年的674.1亿元增至2010年的1697.7亿元,年均增速20.3%,超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1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5年的9.7%提高到2010年的12.0%,共提高了2.3个百分点(见图1)。
根据市统计局的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共实现收入7442.3亿元,年均增长21.6%;资产合计达到1.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利润总额429.8亿元,年均增长31.3%;从业人员122.9万人,年均增长8%(见表1)。
2.产业构成
在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是最具优势的行业,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49.9%。新闻出版,其他辅助服务,广播电视电影、和广告会展业也具相当规模,其占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0.1%、9.6%、8.2%和7.5%,五大领域合计比重达到85.3%(见表2、图2)。
3.从业人员分布
“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就业带动效应逐渐显现。截止2010年底,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2.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1.9%,年均增长8%。从九大行业来看,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人员最多,从业人员达到 51.6万人,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的42%;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达到14.9万人,占总数的12%,位居第二;艺术品交易业从业人员最少,仅为2.2万人,占总数的1.8%(见图3)。
4.所有制结构
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非公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重从2006年的73.4%提高到2009年的78.4%,年均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2010年1-11月,在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中,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单位实现收入4483.2亿元,同比增长20.6%,超过公有制经济增速4.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比重80.5%,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5.产业分布
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东、西、朝、海支撑作用明显。据市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总收入6858.4亿元。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四城区文化创意收入分别为899.07亿元、510.42亿元、1625.51亿元和2842.78亿元,合计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85.7%,成为支撑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见图4)。
(二)行业发展概况
本次分析的行业是我们所促进的行业: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和文化旅游。总体看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优势仍优;动漫游戏、设计服务等新兴行业成长迅速;广告会展、文化旅游等融合行业持续发展。
1.优势行业
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等发展比较成熟的优势行业整体实力日益雄厚。文艺演出市场容量逐年增大,艺术演出观众人数居全国第一,演出市场更加繁荣活跃;新闻出版在全国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净资产、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一;广播影视综合实力全国领先,资产总额全国第一,2010年影视作品产量全国第一,电影票房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位居第一;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交易额增长显著,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不容忽视的是,文艺演出收入占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比重仍然偏小,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新闻出版行业主要靠央企支撑,市属出版机构实力不强,而且新闻出版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于文化创意产业平均增速,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逐年下降;广播影视行业企业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影视衍生产品竞争力较弱,影视编创人才匮乏;艺术品交易一级市场薄弱,行业诚信有待加强。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到2010年,上述四个行业的增加值在文化创意产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之和仅为24%,与这些行业的影响力显然不相称;四个行业发展速度不均衡,就增加值占比看,艺术品交易行业增长一倍多,新闻出版行业则下降1/3多(见表3)。
2.新兴行业
“十一五”期间,动漫游戏、设计服务等新兴行业迅速成长,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后起之秀”。动漫游戏原创和自主研发实力雄厚,位居全国前列,网络游戏出口居全国第一;设计服务行业发展位次较高,推动力度较大,工业设计水平领跑全国,人才优势明显(见表4)。
但动漫游戏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优秀民族动漫游戏作品等方面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结构问题突出。设计服务行业发展规模化不够,设计产品的产业转化率有待提升,行业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尚不健全。
3.融合行业
“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与旅游、会展、体育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等行业平稳增长(见表5)。
2010年广告会展业发展态势良好,广告经营额位居全国第一,会议业国际化趋势明显,北京已成为全国会议之都;旅游业中文化元素日益增多,时代性和历史性相结合成为北京文化旅游新亮点,北京旅游的推广、营销力度增大。
但是,广告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匮乏,会议业大而不强;受场馆条件的刚性制约,展览业品牌项目外流不容忽视。旅游行业高端文化旅游产品偏少,旅游商品文化附加值较低,北京旅游需进一步彰显首都文化魅力。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发展简析
(一)文艺演出
“十一五”期间,北京文艺演出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演出场所数量、演出场次及演出收入逐年增长,行业整体发展迅速,观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有演出团体转企改制初见成效,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业外资本加速进入演出市场,小剧场发展迅速,带动演出平均票价逐年下降;院团联合和院线联盟进一步深化,产业资源整合加剧;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增加了大型演出场馆的供给;外地演艺机构进入北京市场分化演出竞争格局;票务规模显著,业务模式多渠道发展;大型演艺机构进军国际市场,“走出去”迈上新台阶;行业竞争优势凸显,全国演艺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见表6)。
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文艺演出行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人才荟萃,艺术演出观众人次位列全国第一,目前已成为全国最繁荣的艺术演出市场。但是,与上海等地相比,北京艺术表演团体的国内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差距较大,即使加上中央单位也差距不小,说明北京艺术表演团队面向市场拓展力度仍需加强。
(二)新闻出版
新闻出版已成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中最成熟、最有实力的行业之一。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品种均居全国首位。据市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增加值1697.7亿元,其中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171.8亿元,占总增加值的10.1%,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九大行业中排名第二,仅低于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从业人员14.9万余人。
从综合经济实力看,北京在全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体经济综合评价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司《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各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北京新闻出版排名第二,仅落后于广东省(见表7)。(编者注: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总产出、增加值、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七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中的回归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
从总产出、增加值、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七项指标来看,北京在全国均位居前列,其中净资产、利润总额排名第一(见表8)。
同时也要看到,2009年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十位的出版集团中,仅有中国出版集团一家位于北京地区,市属出版集团未进入前十名;综合评价前十位的报业集团中,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仅位居第八位;综合评价前十位的发行集团中,北京榜上无名。新闻出版占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也由2006年的16.4%下降到2010年的10.1%(见图5),反映出北京新闻出版业增速有放缓迹象。
(三)广播影视
“十一五”期间,北京影视产业发展迅猛,综合实力全国领先,资产总额全国第一,影视作品产量位居前列,创收总额达468.5亿元,同比增长200%,整体上位于全国第一梯队(见图6)。
在电影方面,北京电影产业在“十一五”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出品电影270部,占全国出品总数(526部)的51.3%;票房收入11.8亿元,占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101.72亿元)的11.6%,比2005年(2.95亿元)增长300%,全国排名第二,位居全国城市票房收入第一。目前北京拥有电影院线13条,电影院102家,银幕510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在全国领先,电影院少于纽约,与东京、巴黎、伦敦持平,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接近巴黎和日本水平。
在电视方面,到2010年12月底,市广电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已经达到了1238家,其中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18家。2010年出品电视剧63部2204集,占全国总产量436部14685集的14.4%和15%,居全国首位。
“十一五”时期北京影视产业发展特点如下:扶持政策效果明显,产业环境不断改善。自2006年起我市已有128个广播影视项目获得4.714亿元专项资金的扶持,占“十一五”期间专项资金总额的近20%;颁布了《北京市文化局支持新建改造多厅影院资金补助办法(试行)》,有效地推动了本市电影院线的建设。空间布局科学,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在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与影视相关的已达8个。影视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北京是汇聚影视专业人才最多,高端人才(明星、名导演、名编剧)云集的城市。北电、中戏、传媒大学、北大、清华都设置了影视专业,培养专业影视人才。产业门类齐全、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见图7)。
(四)动漫游戏
北京已成为全国动漫游戏产业的重要研发中心。根据北京动漫游戏产业联盟对300余家相关企业的摸底调查,2010年北京动漫游戏行业的产值达105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网络游戏的产值为87亿元,动漫和新媒体为5.2亿元,动漫教育近10亿元(见图8)。
在影视动画方面,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10年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385部220 530分钟,北京地区39部18 714分钟,占全国动画产量的8.5%,位居全国第五。
在网络游戏方面,2010年我市备案登记的网络游戏企业实现业务总收入87亿元(见图9)。目前在京各类游戏企业超过300家,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包括完美时空、搜狐畅游、金山三家上市企业。《2010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共有34家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82款网络游戏作品进入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2.3亿美元,北京网络游戏出口额1.2亿美元,占全国54.5%,稳居第一。
“十一五”期间北京动漫游戏行业总量成倍增长,佳作不断涌现;原创和自主研发实力雄厚,位居全国前列;网络游戏“走出去”成效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产业布局较合理。但同时在管理与协调、政策支持力度、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设计服务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设计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工业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平面设计等优势行业,涌现出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高水平的专业设计机构。北京设计服务业2006 年实现增加值40.2亿元,收入224.1亿元,从业人员6.7万人;2010年增加值达84.2亿元,收入343.9亿元,从业人员增加到10.9万人。
北京的设计服务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与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政府大力推进,出台专项政策推动北京成为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设计服务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展览展示活动频繁,聚集效应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企业发展健康有序,逐渐形成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企业发展规模化不够,缺乏大型骨干企业,欠缺行业高端人才,行业标准体系亟待建立,统计体系仍不完善等影响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六)广告会展
广告会展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以来增加值以年均20.1%的增速增长。
在广告业方面,北京广告经营额增长较快,年广告经营额和广告从业人员数都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广告媒体市场,正逐步跻身国际广告中心城市行列。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广告经营额分别为259.0亿,312.52亿和386.7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其中2009年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18.95%,并已连续三年占据着区域广告经营总额第一的位置(见表9)。2010年,全市广告经营额是494.06亿,比2009年增长27.76%;全市广告从业人员达120 154人,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5 450家,其中外资广告经营单位268家。
同时,北京广告产业也面临着本土广告公司实力不强,综合业务水平亟待提升;市场竞争有待规范,市场成熟度需要提升;本土广告公司发展面临挑战;广告管理部门作用发挥不够,政策支持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尚待改善等问题。
在会展业方面,北京作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会展城市之一,“十一五”期间,会展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据市统计局初步统计,北京会展业收入预计将超过140亿元。展览规模持续上升,大中型展览会数量增加,展览结构更趋合理,单个展览会的效益上升。展览会的总规模达到近700万平米。在会展业构成中,会议业所占比重要大于展览业,北京接待会议数量逐年增多,会议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北京会议业的规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北京正日益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会议目的地城市(见表10)。
2009年,北京会展业总收入中国际会议和国际展览收入达到29.16亿元,占到总收入的23.4%。2009年北京各类展览1 216个,其中国际展览248个,国际展览面积为325万平方米。2009年举办国际会议5174个。无论是从国际会议展览收入,还是从国际会议和展览规模,北京会展业都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见表11)。
(七)艺术品交易
随着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传统工艺品交易集散地、高端文物流通和艺术品交易中心。北京作为世界中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正朝着世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迈进,将成为继伦敦、纽约、香港之后的“全球第四大艺术品市场”。2010年,艺术品交易实现增加值43.0亿元,同比增长39.2%;实现收入354.0亿元,同比增长169.8%,是文化创意产业九大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增加值增速超过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25.3个百分点。
北京地区目前有超过160家画廊,其中外资画廊所占比例较大。注册文物商店62家,数量较为集中,经营规模与全国同行业商店相比规模较大。文物流通市场发展较为活跃,有十余家文物监管旧货市场,并逐渐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影响力的古玩和艺术品交易园区。
2010年北京举办各类古玩艺术品拍卖会198场,上拍件数190450件(套),成交额360.43亿元,占全国拍卖成交总额(573.52亿元)的62.85%,较2009年125.94亿元增长186.19%;2010年,全国共有文物拍卖企业204家,北京地区有80家。其中,具有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企业31家,占全国的1/3。
北京地区的拍卖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形成了一批特点鲜明,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在全国乃至于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以来,两家拍卖企业成交额超过50亿元。其中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成交额达到91.5亿元,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成交额达到75.5亿元。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更是凭借良好业绩,2010年一举成为全球五大拍卖公司,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位居全球前五名的拍卖公司。
近年来,北京古玩和艺术品交易产业发展显著,特别是艺术品拍卖行业增长迅猛,2010年北京艺术品拍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量价齐升,各类高端艺术品成交单价连创记录,(2010年全球成交的21件超过亿元的中国古玩艺术品有14件出自北京,北京成为亿元文物拍品的诞生地)。二是中国书画与瓷器杂项占市场份额有所增加。三是拍卖市场逐渐细分,专场拍卖会迅速增加。四是品牌企业逐渐形成,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文物拍卖企业已成为中国古玩艺术品拍卖的领军企业。
伴随着发展,北京古玩艺术品交易行业也存在着一级市场基础薄弱、行业诚信有待提高、行业管理统筹协调困难以及现行管理办法滞后于市场的发展,相关政策与行业发展不匹配等诸多问题。
(八)文化旅游
“十一五”期间,北京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长足发展,已形成以国际旅游为中心、国内旅游为主体,二者并重发展格局,在全国文化旅游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内旅游方面,“十一五”期间基本处于增长态势,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略有下降,但旅游收入持续提升;2009年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均处于最高峰(不含2010年数据),分别是16257万人次和2144.5亿元。
入境旅游方面,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最多,435.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58000万美元;从2008年起入境旅游者人数稍有下降,同时,旅游外汇收入也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入境人数有所回升,但外汇收入总额却持续下降。截至2010年1-5月,北京入境接待人数持续回升,达783.881万人次,同比增长26.32%(见表12)。
就全国来看,各主要省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均处于增长之中,2008年、2009年北京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始终落后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位居全国第五,北京作为首要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受到挑战。
IPO对于中影和万达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前者急需通过上市清理内部各种体制沉疴,完成国企的自我涅;后者则想要借助上市,让自己在行业内更具话语权,完成从新贵到“全能选手”的升级。在中国电影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大拐点,两者未来的走向,对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路径
负重缓行VS轻装突进
有着太多历史包袱的中影,在韩三平如外科手术般精准运作下,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无论是内部的管理意识,还是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仍旧让它如一辆发动机老化的重型战车,行进得艰难而缓慢;背靠商业地产大树的万达院线,涉足电影行业之初就凭借轻资产运作模式和内部协同优势,迅速建立起了下游的绝对壁垒,并开始快速向上游扩张。
1999年5月,旨在探索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路径的中影集团成立,高层看中了在北影厂表现出色,与冯小刚一起成功打造出“贺岁片”这一商业概念的韩三平,将他调至中影,主抓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年,中影在韩三平的主导下进行制片业务重组,并在2003年再次实行制片公司改制。不过一开始还热热闹闹的合作、合资公司很快就陷入了运营不力,甚至无项目可运作的尴尬。项目选择和操作、公司运营管理、权责分配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中影的改革“整而不合”。
2007年韩三平出任集团董事长,他随即成立独资的制片公司,进一步加强对制片环节的控制。随后,韩三平还成立了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并将原有的电影营销宣传中心改组为电影营销策划分公司。
如此一来,中影初步完成了在制片、发行、营销,乃至放映环节的全面布局。因为掌握着进口大片的发行权,每个环节的相关企业都会埋账,所以中影这些新业务成长得非常顺利。
到今天,中影已发展成为拥有15家全资子公司、30家控/参股公司,以及一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的行业巨头。
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引起了其他行业的注意。自称“不喜欢看电影”的王健林认定,这个市场的规模在未来数年内会成为世界第一,于是从2005年起,开始在自己旗下的商业地产项目中布局电影院线。
从进入行业的第一天起,轻装上阵的万达就保持着极快的节奏。2004年,万达尝试与华纳合作共建影院,由于某些原因双方很快分道扬镳,第二年,王健林干脆自己成立了院线公司。
乘着行业发展的东风,万达院线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6179万元,猛增至2014年中期的24.76亿元。截至2014年6月底,万达电影院线拥有可统计票房的影院150 家,银幕1315 块。
打造国内覆盖最广的影院之后,王健林显现出了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全面涉足影视投资,打造集投资、制作、发行、院线、周边一体的产业链。2009年,万达成立影视传媒公司,开始频繁投资、制作电影。
国企的背景是中影手中一把双刃剑,特殊资源让“制发放”各个业务板块无往不利,但同时也让自己的改革举步维艰;万达从产业链下游进军,一开始就找对了方向,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主业优势,保持迅猛的发展速度。
制片业务
广种薄收VS重金速成
基于自身特殊性的考虑,中影近年来虽然继续走大片模式,但更多的是参投性质,这导致了它在内容制作方面与光线、华谊的差距越来越大;作为行业新贵,不差钱的万达则是用银弹攻势生生砸出了一条路,但和“老兵”们相比,它还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代表。
作为一家大型国企的掌门人,韩三平的商业逻辑简单直接,即专注“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这种高举高打的大片模式。他对此颇为自豪:“我就是借鉴美国的经验。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搬过来就能用……这种模式我从未失手。”
但另一方面,韩三平也顾忌制作高成本电影所带来的高风险。国资考核的要求是必须保值增值,否则就会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所以,凭借着手殊的资源,韩三平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即利用中影资源垄断的优势,作为出品方大规模参与投资电影制作。正所谓“广种薄收”:赚了,皆大欢喜;亏了,损失最大的也不是自己。
当然,看在院线资源以及发行渠道的份上,很多电影公司都会“识相”地转让部分投资额给中影。根据资料显示,光是近三年,中影主导或参与创作的影片就有63部。2013年,中影参与投资的影片数量为35部,而同期博纳、光线、华谊参与投资的影片数量分别为11部、8部、7部,加起来还不如中影一家。
不过看似数量庞大,中影在制片这一块的日子却开始越来越不好过。一方面,它的毛利相比民营企业,有了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电影行业,首先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文化产业,缺乏核心的原创策划能力和动力,导致中影越来越难以把握市场走向和影片水准。
具体运营数据上的表现是:2013年中影参与制作的35部影片中,票房过亿元的影片仅有7部,平均票房产出7651万元,单片票房排不进国内电影公司前5名;而同一年的乐视影业,凭借两部《小时代》脱颖而出,单片票房达2.6亿元,光线和华谊的单片票房也突破两亿元。
相比受到掣肘而表现乏力的中影,涉足制片环节只有几年的万达,则选择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
2008年,万达宣布进军电影制片业务,并于次年成立与万达院线同属投资板块的影视传媒公司。在影片制作方面,一无资源、二无资历的万达,选择了小步快跑的模式。
万达选择的第一个对象,是基努・里维斯主演的功夫大作《太极侠》。可惜放了一枚“哑炮”,仅获得2700多万元的票房。尽管其间传出万达“暴力排片”强推《太极侠》,但首日近3000场的排片力度,带来的票房甚至没能敌过只排了800多场的《盲探》。
随后,万达又联手电视剧制作红人于正、“谋女郎”周冬雨推出《宫锁沉香》的同名电影。尽管首日万达就为该片排了2600多场,但最终也只收获了5443万元的票房。
虽然连续受挫,但资金雄厚的万达输得起,熬到了时来运转的时候,接下来发行的《警察故事2013》、《北京爱情故事》开始找到“感觉”,分别获得了5.4亿元和4.05亿元的票房好成绩。当然,这同样离不开万达拼上老命的支持力度,例如《北爱》首日的排片份额就达到了33%,完全是按照进口大片的标准在推。
尝到甜头的万达今年更是加快了节奏,在年底,它将迎来“重头戏”――姜文执导,姜文、葛优、舒淇主演的贺岁片《一步之遥》。众多业内人士都对该片做出了10亿元以上的票房预估。
另一方面,万达还将制片业务统筹到集团整体的大战略当中。2013年9月,万达砸下500亿元,在青岛兴建东方影都。这个占地376万平方米的影视产业基地拥有影视产业园、会展中心、汽车秀、万达城、酒店群、游艇中心、国际医院、酒吧街八个功能区。它的出现,也标志着王健林以影视制作牵头,打造文娱商业地产的新战略正式出炉。
在启动仪式上,万达与多家全球影视巨头和艺人经纪公司达成初步协议,每年将有30部左右的外国电影在东方影都拍摄制作;同时,东方影都还计划引进50家以上的国内影视制作公司,确保每年产出不少于100部的国产影视作品。
而在人才引进方面,万达也是不惜血本,例如即将出任“东方影都”CEO的史蒂芬・门希,就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影视制作管理人,此前曾任TBS广播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另一位核心成员、即将出任COO的南希・罗马诺曾担任澳大利亚福克斯CEO,其任职期间曾创造了公司历史上最高的营收纪录。
制片环节是电影产业的上游,风险非常高,中影囿于自身国企身份不敢大量投入,正在一点点失去竞争力和市场判断力;万达用“文娱+地产”的模式进军电影制作,银弹开路的速度是够快,但仍旧缺乏品牌沉淀和影响力。
发行业务
强势垄断VS灵活联动
中国电影产业在发行这一环节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也导致了广电直属的中影在其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从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中影的营收有一半以上来自发行。
中影的发行板块由中影蒙太奇、中影数字等6家全资公司及4家参股公司构成。依托母集团鼎力支持,该业务的营收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19.36亿元、25.32亿元和24.45亿元,占总营收比为60.9%、60.2%和57.8%。
近三年来,中影主导或参与发行了591部国产影片和225部进口影片,市场份额达78.01%。2012年,全国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共有20部,中影参与了其中19部的发行;2013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共32部,中影更是参与了每一部的发行。中影和华夏对于进口片一般采取联合发行的方式,但根本上仍是垄断行为。进口片占全国票房50%左右的比例,其价值显而易见。
由于中影和华夏的优势过于明显,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机构,在分析国内电影发行市场时,往往会将两者单独算为一类公司,其他发行公司另算一类。
不过,中影这种“躺着挣钱”的好日子也许不会再持续太久。2012年2月,中美两国在北京签署了一份“关于用于影院放映之电影”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备忘录,中影集团不再委托中影股份从事进口的具体业务,但境外影片的发行业务保留了下来。从此,进口分账影片总票房收入的1.5%和买断影片的管理费,将从中影股份的发行收入中上缴中影集团。
连中影自己的招股书也承认,受这一政策变动的影响,进口分账影片发行环节的成本占比大幅上升,中影股份2012年净利润较2011年仅增长8.79%,2013年净利润较2012年下降23.52%,经营业绩在报告期内出现了明显波动。
更致命的是,“垄断进口影片发行”这一中影核心优势本身,也正在变得岌岌可危。因为开放除中影和华夏外的“第三张”牌照的呼声越来越大,而在中美WTO协议中,也提及了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行进口片的机会。在这种大趋势下,中影失去垄断利益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除了上面的远虑,中影还有近忧。随着国内电影事业的崛起,消费者开始越来越青睐国产片,例如2013年,中国进口影片票房为90.02亿元,占总票房的45%左右,而在几年前,这一比例都高达60%。
万达在电影发行板块的实力与中影还有非常大差距,作为与影视传媒和院线同级的子公司,北京万达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的相关信息非常有限,而院线公司方面截至今年也都还在网上公开招聘发行人才,这说明集团内部仍然在发行这一块未形成成熟架构。
从目前来看,万达院线具备部分的发行功能,即联合自己上游的制片环节,利用院线本身的资源,灵活地在各种新媒体、新平台尝试营销推广等发行业务。
万达高层叶宁说,早在四年前,万达院线的新媒体布局就已经启动了。2013年,万达线上售票占票房总销售量的20%,而手机移动端消费占线上售票的30%。未来移动端消费会占有更大的份额,他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中国年轻的主流观影人群,在生活中已离不开移动终端。
万达院线在2014年全面加快和深化电子商务尝试,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签订了战略协议,从最初简单的票务销售,逐步实现深度合作,同时希望通过一系列整合创造更多收益。
万达院线电商平台在今年2月打通微信支付,未来观众可以实现“即见即所得”的手机扫一扫海报购票;同时,百度通过百度地图将万达影城的位置标注于手机界面,并将购票信息打通,实现“即搜即买”的移动互联网购票方式。
核心壁垒即便有一天会坍塌,也不一定是坏事,中影这么多年来积累的资源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也会有巨大优势;拥有全亚洲第一的院线资源,万达尽管发行资历尚浅,但利用已有的上下游资源,可以灵活地做各种业务单元的联动。
院线业务
大而松散VS强且紧密
中影在院线业务上呈现的是“珍珠链”结构,规模非常大,但由于不少影院还存有当年改制时的各种问题,运营模式落后,地方“诸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集团作战效果;而院线是万达在电影行业的起家之本,且是资产联结模式,不仅营收一直高居行业第一,还具备很强的话语权。
虽然和万达还有不小差距,但中影的院线规模在国内也是排名前列的,这源于它一开始便实行的“加盟制”。根据2013年中国电影院线排名显示,中影控股或参股的院线在前十名中占据四席。其中包括中影星美(第2)、南方新干线(第6)、北京新影联(第7)、中影数字(第10);此外,四川太平洋、辽宁北方、江方院线分列第11、14、26位。
由于中影参股的大部分院线旗下影院都属于加盟影院,管理没有直营影院效率高,一些问题已逐渐暴露出来。比较明显的一点是中影的院线分布、管理松散,难以统一协调。当本刊记者就众多加盟院线如何做好资源调配提问时,中影内部人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其实这就是中影作为国企背负的包袱太重了,有很多都是当年院线制改革接盘下来的老影院。”
众多问题导致了中影院线业务的盈利能力较差:2013年,中影控股506块银幕共实现票房8.77亿元,这意味着单块银幕票房为173万元,相比之下,万达的这一数字为253万元。
当然,中影在院线资源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中影的电影网络最全面。它有一个独特的地网监察系统,可以监测各个地方院线票房的真实情况,和排片的情况。既然拥有这样的优势,中影当然还是会有绝对的市场地位。”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万达一开始做院线,其实充满波折。当初万达一心想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了保证综合体有多种商业业态,想把电影院这样的业态,引入万达商业综合体内,因为电影院不仅不占用优质地段,即便放在综合体最偏僻的角落也可以很赚钱,而且还能带动综合体的人气。
当时万达只想引入一个好的院线公司,但先是被当时国内最大的院线公司之一的上影集团拒绝,随后又与华纳不欢而散。实在是没办法了,王健林干脆心一横,自己开起电影院。
哪知接下来峰回路转,中国的房价开始飙升,并在2008年以后几近失控。许多租房经营影院的院线苦不堪言,因为房租差不多要占到票房总额的20%。这个时候,万达院线开始体现出巨大的成本优势,因为房子基本都是集团自己的,向自家院线收取的租金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后因IPO需要上调至票房的11%左右),加上标准化经营,营业额很快就后来居上。
2009年,万达院线年产出跃居全国第一;2010年,票房首次突破10亿元;2013年,万达已经在全国拥有140多家影院、1200多块银幕,年票房达31.6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4.52%。万达手握如此强大的影院和院线,等于控制了终端,水到渠成地掌握了话语权。
不过即便是院线霸主的万达,近几年也开始有了烦恼:随着各大院线在大城市核心地段的推进,电影票房已经日趋饱和。三线开外城市的影院目前则主要掌控在大地院线手中,这是万达在终端市场将要面临的挑战,未来中小城市才是新的票房增长点。
院线资源之于上游制片发行商,就像是大型KA之于供货商,虽然电影行业的上游有一些特殊的优势,但把握好了院线资源,可以在整个产业链中更加游刃有余。
未来挑战
内部沉疴VS骨牌效应
韩三平离任后,他的继任者将会如何带领中影这个产业巨头进行改革,是关系到中影未来的核心大事,特别是要完成韩三平上市的夙愿,就必须先将内部各种利益关系和权责关系厘清。有行业专家称:“风险和激励不匹配,将是阻碍国有电影公司前进的障碍,有必要改变考核机制,探索让管理层持股或是混合所有制的新路径,来解放中影潜能。”
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一直是中影在寻找的出路,而这条路对于国企来说并不好走。有传言说,中影最早准备上市的时候,连财务软件都不符合要求。这些年来,中影一直在努力寻找改革的路径,希望在更多的领域和市场接轨。
中影集团由8家国有单位组成,公司上市之前,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10年,中影集团联合其他7家战略投资者,成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影股份),中影集团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权。
中影要上市,归根到底是一个国有企业改制的问题,怎么协调8家单位之间的关系,怎么对国有资产进行改革,怎么面对新市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比如退休员工怎么安置、(电影厂)地皮怎么处置,8家单位的利益怎么协调分配、怎样把一开始产权混乱的资产做到明晰……
可惜,这些问题中影从未明确回应过。
反观万达,作为一家被创始人牢牢掌握住话语权的民营企业,在未来它更需要关注的是主业变冷之后,可能会带来的连锁效应。
万达院线和万达商业地产的关联交易是一把双刃剑。与万达广场一起快速扩张,让万达院线迅速抢占资源做到中国第一,形成行业话语权。这种捆绑也有一损俱损的危险――如果万达广场人流不佳,自然会严重拖累万达影院。
其实目前在一些中小城市,为了填补广场业态而做的万达影院亏损严重。万达院线近百家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中,有15家在今年上半年呈现亏损状态。
亏得最厉害的城市是威海万达――上半年给公司带来了接近150万元的亏损;长白山万达影院则在去年亏损209.66万元,今年上半年亏损50.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