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鲁迅先生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概括各部分的意思,练习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3.理解谈《水浒传》,感受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练习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3.理解谈《水浒传》,感受鲁迅先生的品格。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预习:
(1)勾画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生字所带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2)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3)想一想本文作者围绕鲁迅先生写了哪几件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吗?A.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既然大家都做过预习,现在先来检查一下,比比谁预习得认真。
1.开火车读词语
“遗体、挽联、致敬、、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冠、嗽、挽、枣
(一)了解课文内容
1.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件什么事?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2)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总结归纳各部分意思:
第一部分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部分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2)指导加小标题。
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录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句作小标题。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学习谈《水浒传》
1.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第二部分,想想鲁迅先生是怎样“”周晔的?勾画出相关的句子,自由读一读,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2)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3)指导朗读。
四、当堂训练
1.填空:
这篇课文围绕鲁迅先生生写了(深切悼念)(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五件事。
2.造句:
(1)恍然大悟
(2)饱经风霜
五、学习反思
六、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悼念
谈《水浒传》
救助车夫笑谈“碰壁”
关心女佣阿三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预习是学习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倡学生预习,因为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相信学生对此兴趣也定会很浓。因为我们的学生很有求知欲望,急于想揭开新事物的真面目,甚至很有超越感,有竞争意识。通过预习,他们想超越他们的同学,甚至是老师。所以我认为预习在学习当中也是很为重要的一关,不可疏忽。
预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预习,学生会对新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这将在课堂上容易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方法过于单调,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我想,这样的预习有些粗陋,所以,预习还将明确预习的方法。由于预习是一项自主的活动,就应以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极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去感知新的学习内容,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当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地去尝试,去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预习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在预习中学生不仅要整体感知,读通课文,了解大致的内容,掌握字词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涉及到关于鲁迅先生的有关常识,鲁迅先生发表的文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包括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意识,以及关于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等等;那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借阅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书籍;看一些关于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影片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实了内容,而且指给了学生预习的方向。所以,预习中学生不单要了解课文章大意:关于这方面,我们教师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要学生通读、浏览课文;根据不同的文章还可以采用速读、精读和默读的方法。不单要学会生字新词:关于这方面,要求学生动手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典故、成语、谚语之类的又要去找相关的书籍资料;而且在预习中发现的关键性语句、疑难点,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用不同标记标出,待上新课时向老师请教,或是课后学生讨论交流。有时有的文章在预习中可能会有关于写作的方法、特色,顺序等方面的预习作业,这些学生虽然不需很深领会、掌握,但至少也要他们去试着动脑。
在教改中,我还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是学生在预习中须先通读课文,然后对其中的有些诗文、片断等要求通过联想、想象,将文字化为脑中的美景,再通过口头来表达。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心理过程与口语表达有机结合,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体现了预习在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
关于预习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也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如有的为预习理论知识的,有的为预习实践知识的。
《阿长与〈山海经〉》:对少年时代文学启蒙的感激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精心撷取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则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断,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而又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深情地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然而,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怀念的,是阿长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当阿长把装有画儿的“三哼经”的一包书递给自己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都是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清楚的保姆,居然给自己买来了《山海经》,这不能不使鲁迅感到意外和惊喜!赶紧打开纸包,看到果然是自己中意的《山海经》时,鲁迅又不禁由衷地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可见,年幼的鲁迅已经完完全全被善良朴实的长妈妈的默默的爱震惊了,尽管长妈妈有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得也实在不好看,但掩盖不了她的真诚和朴实。她的故去,足以令鲁迅怀念。所以,在作品的最后,作者用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至此,作者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化为永恒的怀念。
也正是这一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让他得到了一生中最初得到,也最为心爱的宝书,同时更激发了他大量买书的热情,“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山海经》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学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英雄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等,它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的精神,已深深地刻进少年鲁迅的心中,并且在后来还将其成功地运用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之中。在他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和《奔月》等。所以,《山海经》对鲁迅而言,已不只是猎奇,而是成了促其一生精神成长的“宝书”。因此,我觉得这篇文章在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之中,其实更多地包含了对少年时代长妈妈对自己这种无意识的文学启蒙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对青年时代人生选择的怀念
藤野先生是鲁迅年轻时留学日本在仙台读书时的副班主任。文中,他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他正直无私,心胸宽阔,毫无民族偏见。这样的先生自然让富有爱国思想的鲁迅为之感动。
然而,综观全文,我们也可以发现:文章有近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在这中间仅“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文字就占了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文章应该不仅仅只是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联系作者当时的人生经历及留学日本时的生活情况的话,我想我们还可以读出文章所包含的另外一种情感――对自己青年时代人生选择的怀念。
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鲁迅的生活经历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坎坷的经历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日本留学期间则更为明显。因为那是在已过去好几年,中国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而鲁迅当时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他学医的目的则是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中可以看出,青年鲁迅是把学医看成是能够切实地报效国家、民族的具体途径的。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却在留日期间经历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次大的风波,最终促使他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
“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感受到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从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而“看电影事件”更是深深地刺激了鲁迅,让他意识到中国民众的愚昧与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有解救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就必须救治人的精神,必须唤醒民众的觉悟。正如他自己所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毅然决定另择新路,“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来唤醒并教育愚昧落后的民众。
这段经历可以说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正是因为有了这次“放弃”与“选择”,才使他以文学为武器,与黑暗、腐败、愚昧、懦弱展开斗争,才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并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终生。他不愧为民族英雄。而 《藤野先生》讲述的正是鲁迅先生当年这一选择的前后经过。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除了表达作者对昔日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外,其实也传达出了作者对这极为重大的人生选择的真挚怀念。
如果说长妈妈为少年鲁迅买的《山海经》是对鲁迅先生最初的文学启蒙的话,那么,藤野先生则是青年鲁迅弃医从文,踏上文学之路的见证人。在一代文豪的文学道路上,他们一个是启蒙者,一个是见证人,也无怪乎先生会如此深情、真挚地怀念他们!
参考资料:
1.王丽《我教〈阿长与〈山海经〉》,《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期。
2.马祥《也谈鲁迅先生写作〈藤野先生〉的目的》,《语文学习》2004年第5期。
曾经很是困惑,明明在课堂上讲过,甚至是详细讲解反复强调的内容,在做练习的时候,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课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看来,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就只会是事倍功半。课堂40分钟的效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通过听课,阅读教育书籍,学习他人经验,并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实践,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明确目标
备课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
备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我们必须活用教材,例: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觉得如果局限于课文,很难让学生对鲁迅先生崇高的人格及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光辉地位有充分的认识,也无法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震憾。为此,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读读他的文章。而我自己仔细阅读简介鲁迅先生的光辉一生的书籍,确定教学时以臧克家的《有的人》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资料,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而在教学“谈碰壁”时补充了“左联五烈士被害”与“鲁迅先生收子弹”事件,让学生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话有深刻的体会。
备教学语言,一堂好的语文课,灵活有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在学习了作者对珍珠鸟的描写之后,窦老师接着说: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珍珠鸟胆子小,声音小,长得小。总之,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在学生回答后,窦老师马上接着问:胆子是够小的。不过,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短短的几句话,让学生积累了成语,俗语,又自然而然地转入到作者是如何获得小鸟信赖的这一话题。
二、放飞思维,激活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要能够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得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气氛的活,并非表面上的热闹,而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杨振宁先生说过:“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放飞思维,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船长。学生回答后,我接着问:“你们读的时候有没有产生什么困惑?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读后,有位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活下来,他为什么选择死亡呢?
有好几个学生也有相同的困惑。但也有同学认为哈尔威船长作为船长,只能选择死亡。不同观点,引发了学生的争论,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么好的契机,我可不能放过:好啊,既然大家有不同的看法,那我们就依据课文内容和你们课外了解的资料,结合你们的理解,我们来辩一辩。正方观点是船长只能牺牲;反方的观点是船长应逃生。同学们自由组合,开始准备。
学生一听,都来了兴致,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并积极地准备材料。辩论非常精彩,学生能仔细地揣摩文中的相关语句,体会哈尔威船长动作和语言,并能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教学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
三、教授学法,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比如,在阅读教学方面,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文章的篇幅大多比较长,应该怎么去阅读呢?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思路。教学《当代神农氏》的时候,导入后我让学生仔细读课文,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加上小标题,在想想开头和结尾写什么。这样,学生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抓住文眼,也就是文章的关键词。大多数情况下,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抓住了题目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内核。所以,我要求学生读文章一定要先读题目,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并能够根据题目质疑,带着问题读文章。另外,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阅读边思考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习作方面,则应该指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多积累,才不至于写作文时无从下笔。应让学生懂得只有语言准确生动,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而综合活动课,教师应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创设情境,使所有的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课堂检测,查漏补缺
课堂检测可以检测学生学的情况。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加大课堂练习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教师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同学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图书室作为服务与基础教育的一个机构,既老师备课的资料室、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将越来越显示出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顺应课改需要,调整藏书结构
图书室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图书。图书资料是学校图书室开展阅览服务工作的物质条件,要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藏书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课程开设、教学计划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此作为建立和调整藏书结构,搞好藏书建设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和总结,明确我校教学课程的开设,我校购进了有关小学教育的图书资料,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法是小学教师的专业课程,普通话、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因此,我们把普通话,书法、美术、计算机、英语的专著、教材及其有关参考资料作为入藏的重点,其复本量也相应大一些。最近,又购置了许多有关新课改的图书很受教师们的欢迎。藏书建设在保证以教学为重点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了科研的需要,对科研所需要的工具类、资料类、论文类等书刊资料,同样作为入藏的重点。我校一直坚持订购多种报刊杂志,保持了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对科研人员帮助很大。在确定从教学和科研为主的前提下,我们还展开了以阅读为主的“第二课堂”用书,做到广泛而有选择地收藏,这部分书属于综合性教育用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用书。
二、掌握学生阅读特点,做好服务工作
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室里,总存在着一些未能完全理解的问题,要借助于图书室这个第二课堂去解决,图书室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藏图书资源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高的目的。同时,还要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使图书室成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以加强图书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的重要环节。
图书室工作是一项开发利用图书资源的服务工作,要使图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就必须掌握少年读者的阅读特点,了解他们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校图书室分为两个读者层次,既学生读者群和教职工读者群,而学生读者群是我校图书室的服务的主体。我们针对学生读者在阅读上存在的一些特点,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校图书室的学生读者年龄大约在6-13岁之间,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儿童时期的显著特点,他们正处在玩与学之间他们在阅读图书时有四个特点:第一,阅读动机不明确性和盲目性。学生年龄较小,对图书在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缺乏一定的了解,他们阅读往往无目的,无选择,不管拿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翻来翻去,劳而无获,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二,阅读兴趣广泛性多变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好奇心强,爱好广泛。在阅读方面,他们各种书都想看,但兴趣不能持久,经常发生转变。第三,阅读内容以科普科幻,童话为主。第四,阅读能力较差。学生阅读大多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停留在表面文字和图画上。对文章的内容理解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我们内抓服务意识,外树服务形象。着重在引导和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校把图书室和阅览室进行装饰,在图书室里张贴了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阅览室张贴了醒目的标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是知识的源泉。”等等,让学生一走进图书室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学习氛围,并根据低年级小读者年龄小认字少的特点为小读者推荐一些注音彩图的少儿书籍。
三、了解教学和科研特点,提供优质服务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图书室的首要任务,几年来,我们始终抓住这个纲,想方设法来加强和完善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水平。
在教学服务方面,我们注意了解教学的特点和进度,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各科老师提供教学参考书和辅导材料。如了解到语文老师要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质课时,我们就及时将鲁迅先生的作品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知道了解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他的作品有《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阿Q传记》等,从而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由于学生课前已对鲁迅先生的提前了解,这节课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也积极地参与进来,认真学习计算机技术,适应学校发展。把学校图书纳入计算机管理,这样既方便了老师们借阅,又提高了图书管理水平。
在科研服务方面,我们也做了一系列服务工作。首先,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从事科研的场所―教师资料室,资料室丰富的藏书,为教师从事科教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为科研人员打开绿灯,充分满足他们的借阅需要,不管节假日,随喊随到为他们办理借阅手续。再次,对科研课题进行跟踪服务,撰写什么论文,需要什么参考资料,为他们搜集提供所需的书刊资料,编制专题资料目录,搜集最新科研动态,从科研课题立项到战果鉴定,自始自终进行跟踪服务。这些服务对他们的科研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我校的教师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国家“九五”实验课题《小学数学学具应用实验研究》刚刚结题,现又开始参与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和实验研究》,几年来,我校教师发表了一大批论文,有些论文还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励。
四、提高图书馆理员素质,确保优质服务
为师生服务是图书室工作的归宿。我们只有掌握师生特点,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室藏书资源,从最快,最准确的传递文献信息,才能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图书室的工作的价值,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这个目标,图书管理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
首先,图书管理员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只有热爱图书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只有热爱读者,才能做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忠于职守,对工作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它是实现图书馆理员最基本价值的保证。
1.品味语言,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围绕文章如何塑造藤野先生这一“伟大”形象梳理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鲁迅先生在他诸多的老师中,只写过三位:一位是他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在这三位中鲁迅最倾注深情的就是藤野先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藤野先生》。
二、整体把握:
在阔别20年后鲁迅曾这样饱含深情的评价藤野先生,课本37段,我来读一下。(ppt显示)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就应该是――生答“伟大”。一个普通日本教师何以受得起鲁迅先生这么高的评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三、请大家自读6―23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做批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ppt显示)
示例: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从头到末”“不但……连……也都……”“一一”“一直”这些加点词看出藤野先生是真正关心我,他为我修改讲义,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自始至终的认真,直到为我改完了三科。并且取得了“在中间”这一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很不错的的成绩。平淡的叙述下是对藤野先生强烈的感激与崇敬,读此段除了重读加点词外,还要读出举重若轻的感觉。
小结:文章选取了6件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但在我们看来藤野先生做的这些都是教师的本分啊,怎么就“伟大”了呢?
四、请大家注意,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写藤野先生,文中还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呢?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跳读课文其他段落做批注。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见到藤野先生的原由;
途经日暮里水户――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初到仙台受优待――正面衬托;
匿名信事件――反面衬托;
看电影事件――告别的直接原因。
(ppt显示)
助读资料: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但是,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确实难能可贵!须知,那是在中国在惨败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之时;是在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下等动物”之时。
(ppt显示)
课中微型讲座
衬托,烘云托月
衬托是一种写作手法。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衬托的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小结:表面上看似游离的成分实际是紧扣主题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正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的衬托,有了这抹心灵的底色,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的形象才像黑暗中的蜡烛一样闪耀着“伟大”光芒。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学案,也叫导学案,顾名思义,它不等同于教师的教案,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为指导学生学而设计的方案,重视指导的作用,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作用。根据课文特点的不同,教师设计学案的侧重点也不同,可以分为探究性学案、展示性学案和综合性学案。
一、探究性学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实现长文短教
对于中心外露的长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以“点”带“面”的探究性学案,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指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中心,然后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思想。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
1.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①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人物经历。
②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③在文中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并与同学交流。
2.熟读课文,把握中心。
①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画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②明确中心,找出与课文开头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3.研读课文,重点探究,围绕中心句返顾全文:(1)文章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高尚品质的?用一句话或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2)选择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有感情地朗读。(3)学习了全文后,回答第一部分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二、展示性学案,引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实现长文短教
对于一些构段手法相同或相似的长文,教师可以设计展示性学案,即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展示学生不同的个性,例:《晏子使楚》一文第二大段叙述了晏子巧妙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因而教师可以设计展示性学案,采用“精读感悟――自主探究――表演展示”的教学思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精读感悟:仔细阅读第二大段,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想一想重点句表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表现晏子反击楚王时的语气、动作、神态。
2. 自学探究: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击了。自读思考:
①楚王几次侮辱了晏子?怎样侮辱?
②晏子是如何反驳的?
③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这些话妙在何处?
④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
②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楚王的身上,我们该获得哪些警示?
3.表演展示,师生评价
学生上台表演晏子与楚王对话的情景,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综合性学案,引领学生多头并进,各个击破,实现长文短教
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学案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各种有利因素,从浅层次的知识积累到更高层次的自学探究,到深层次的创新思维训练,尽量把学生学习目标定位在离学生学习能力接近的层面。如《最后一头战象》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
1.初读感知: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边读边想,“最后一头战象”指的是谁?为什么说它是“最后一头战象”?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感悟:细读课文,思考:嘎羧知道自己将要死去,做了哪些事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事细细阅读,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
一、立足课堂,在文本追寻中积累拓展
(一)驻足补白处,让阅读夯实学生的理解和阅历
初中语文教学文本基本都是经典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以及阅读审美感的需要,给文章留有了很多的“言外之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和理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留白”进行挖掘。驻足文本的补白处,焕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虚实结合的境界融入课堂,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和文本互通心灵,让阅读夯实学生的理解和阅历。“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升华文本主题,还可以让文本生色不少。如《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在教学中就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省略号,用细致的描写补白丰满人物,从字里行间让学生展开想象,打开思维,理解闰土的凄苦,把握文本人物的性格,通过朗读、品味,慢慢地去琢磨,细细地去思考,深刻领会作者心灵,读懂鲁迅于“无字处的精彩”所在。这样抓住文章补白处进行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涵,形成了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更是迁移了读写能力。
(二)坚守疑难处,让阅读增进学生的情感和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教材中作者为了文章节奏变化,给文章一定的矛盾冲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矛盾冲突来设置一些“不和谐因素”,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抓住争议点,让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增进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学生对作者把自己化身为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很是不解。在学生七嘴巴舌的讨论无效后,我适时补充了“鸟”在中国诗词中的形象意义。学生在了解了“杜鹃啼血,子规哀鸣”“青鸟探看”等故事后终于明白了作者对苦难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超越文本,在文外探寻中努力拓展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向注重“知人论世”,任何作品主题的理解、把握都离不开作者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及其社会背景。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如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笔锋犀利的风格,就有必要让学生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学这一课前,我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特别是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鲁迅先生的忧国意识和对中国未来的希望。这样知人论世的教学,不仅拓展了相关的背景资料,扩大了学生视野,同时帮助和辅导学生介入了阅读情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升华文本,在心灵追忆中有效拓展
(一)对接文本,巧借补写让学生亲吻原作
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在结尾处,戛然而止,似有意犹未尽之感。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续写结尾,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完了《孔乙己》,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对孔乙己寄与了深切的同情,但同时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了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认识,我要求学生对“秋风过后孔乙己离开酒店”的情形补写。因为已经把握了人物的悲剧特点及其根源,所以学生下笔就比较容易。
(二)衔接文本,巧用话题让学生移情创作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有效学习;轻课前;主课中;重课后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23-03
目前,由于经济的崛起,农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半数以上的家庭,在物质上对孩子的给予更多的满足,难免使一些孩子形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气。同时,一些家长有意无意地纵容孩子在学习上的倦怠,疏于管理,实是溺爱孩子。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初中毕业后可以投入经济大潮,学一门手艺,将来既不耽误婚嫁生子,也照样可以养家糊口。农村学生家长的这些思想,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了阻力,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呢?我们课题组成员自2011年起,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初中生的“轻课前,主课中,重课后”的有效学习策略。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一、轻课前
(一)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教育方式、经济水平相对滞后,更偏远些的村镇,差距就更大了。例如,电脑的应用调查,一个40人的班级,仅有8人家里有电脑且能上网。作为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手段,显然,学生从电脑上获取学习信息的概率是相当低的。
图书馆:农村初级中学图书馆形同虚设。有图书馆也没能对学生完全开放。开放的图书馆,至少要有专门的管理员,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短缺,任课都成问题,哪有多余的人员去管理图书啊?即使图书馆能对学生开放,源源不断的新书又从哪来呢?图书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学校哪有资金能支撑呢?基于此,学生在预习时,想通过图书馆获取学习信息也是很难实现的。
(二)相应策略
鉴于以上情况,我校教学中不给学生过多的预习任务,这就是“轻课前”学习策略。因为即使布置预习任务再多,也没有效果。不过,我们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并非全然不抓,而是只要求少数有条件的学生从电脑上获取一些网络信息,如文学常识、简单的定理、试题等,然后在课前或课上与同学交流,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形成现代学习意识,使学生身在农村而不落后于时代。此外,国家自2013年为每位中小学生配备了《新华字典》,为我们的预习提供了便利,像字词类教学内容完全放在课前预习中,多数学生也基本能达到要求。
二、主课中
40(或45)分钟的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效率彰显和提高的最主要场所。
(一)教师的教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课程学习的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
1.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引导者
教材上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都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导者,一是绝不一味灌输;二是对较难的知识必须做好点拨。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是难点,对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依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句式:‘如果鲁迅先生不爱国,那么他就不会__________.’”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了多元化的答案:“如果鲁迅先生不爱国,他就不会去日本学医;如果鲁迅先生不爱国,他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的种种恶习;如果鲁迅先生不爱国,他就不会离开东京,去仙台;如果鲁迅先生不爱国,他就不会结识藤野先生;如果鲁迅先生不爱国,他就不会对藤野先生如此的感激和怀念”......。这样,通过教师的点拨,突破了学习的难点。
2.教师要当好课程学习的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
只学习“课标”规定的基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让他们了解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学习任务,甚至逐步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当然,这种放开的教学模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积淀的过程。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它是完全建立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培养和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我们进行了课内延伸和课外拓展。对于课内延伸和课外拓展所需的链接材料,需要教师发挥课程研究者、开发者和建设者的作用。对于材料的甄别要尽量以课本为准,对于学生的答案要力求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与接纳,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加多元且深刻的理解。
(二)学生的学
1.自主式
如何让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呢?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呢?依据心理学上的“期待效应” ,当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切和期望时,会变得更有自尊和自信,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教师的关心和期望。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学生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有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教师的适度肯定,包括鼓励与期许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校,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而会努力表现自己,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舞台。学生谁不喜欢这样的课堂,不渴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不希望抓住这样的机遇?可以说,自主式学习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自主式学习与课堂效率的提高之间的关系详见下图:
2.小组合作式
(1)分组。科学分组和随机分组相结合。科学分组是根据学生性别、成绩、性格(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沉默)等来划分小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组内成员之间有互补性,以强扶弱、以弱促强,推动全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组间同质更有利于学习上的良性竞争。
随机分组是在不同情境下采取“就近”的原则分组。这样的分组既能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被一视同仁的感觉,又可以创造新鲜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展示、竞赛。它与自主式环环相扣,自主获取的知识是否科学、全面,要通过合作交流与展示来验证,以达到纠错和查漏补缺的作用。
竞赛是合作式学习中的一个较高层次的环节,具体操作时,每组不仅选派代表,还要选派裁判、记分员等进行公平的比赛和公正的裁决。虽然组内的每一个同学不可能同时站在讲台上,但他们内心既有选手的紧张,又有啦啦队的热情,照样全身心的投入。
3.探究式
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博士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提出任务或问题;②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并获得结果;③表达和交流。教师应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和所包含的知识,考虑教学应达到的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具有阶梯性的问题,安排和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探究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梯度和启发性,是否处在学生的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三、重课后
对于课后作业,我们不布置高难度的作业,只让学生把每天所学知识的提纲整理一下,或者把所学知识落实到作业本上,起到梳理和巩固的作用。只要学生认真参与到课堂活动,是能完成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采用“吾日必省吾身”的方法让学生巩固每天的学习内容。这就是重视课后巩固,即重课后。
总之,我们的有效学习策略是为了实现: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在轻松地课余生活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毅玮.中小学生学习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