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发展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影响
前言
信息化技术,以现在通信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共享技术为依存,网络信息技术,是汇聚各个多样化研究对象要素的总数据库,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提供了大环境。在使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1信息化发展给农村农业经济带来的机遇
1.1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粮食的青睐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反复多次的转变和改革。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很大的调整,无论农村经济终于开始向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至此,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整体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正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世界接轨的脚步越来越快,诞生了一系列农业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经济调整,适应了国内和国际化接轨的双重形式,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得到了国家的认识,今天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需要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等我把农民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实力,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全新的商机和信息。
1.2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产业的,原材料出厂和初级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却迅速崛起。三产业运动业实际上是相互带动的,在第一产业内部,虽然种植业呈下降趋势,农林牧副渔确定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种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质变的边缘,成为了成熟期和成长期的竞争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加强了对于服务业的青睐和重视,加强了对于第三产业的投入。因此,一定身材的快速发展,推进高水平,荣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顺整个产业链,实行利益工装和共赢的原则,培养农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加强在信息化发展海洋中的制衡优势,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信息化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
2.1信息化发展凸显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农业化水平总体程度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虽然很多农民在现代已经增强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国家在培养农村新型人才方面也加大了气力,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科学养殖和科学种植业,对于农村科学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是在我国,文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道路要走。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在农村这种信息化意识的滞后,很多农民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一定的传媒宣传,而忽略了可以使用信息流动拉动资本流动的作用。虽然地方政府非常注重对于农村信息化硬件的建设,但是,带动一个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要当地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而我国农村的软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2信息化发展使原材料流通快,总体利润降低
以往的农村原材料和初级种植产品,由于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销售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垄断的局面,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农村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流通性非常快,因此,农村不同基层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差异较大,原材料的快速流通和初级产品的快速流通,使得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比例呈现出不足之势,凡从平均水平上拉低了整体农村农业经济利润率。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基本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在信息的提供方面无法做到定时定点,更无法做到准确和规范,因此,提供信息者有时可能会参差不齐,一方面农村信息化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而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在科技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均衡。
3以信息化发展手段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举措
3.1以农业信息化步伐实现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农民的农产品增收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此,以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带动整个农业物质资源的交换速度,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业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强。信息化技术的交换,可以使得农产品有更多的出路,改变农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以往只有数量而没有效益的不良局面。同时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可以加快,农村二次就业和农村用工,尤其是在农闲季节,方便农民出外打工,方便农民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就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增产增收。
3.2以农业信息化提升整个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化的生产水平是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实力的基本保证,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进步,普及在农村宽带的使用比率,当地农民使用网络的成本,让农民学会使用网络进行销售,通过网络咨询,利用网络学习新型农业生产知识。使得信息的搜寻不再盲目,生产计划有据可查,这样就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信息,不再盲目的进行种植,所有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适应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3.3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减少农业交易风险
以往的农民由于信息比较闭塞,含量较少,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会被骗,而如今由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快速进步,农业信息化在实现生产和分配方面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减少流通中的成本,减少交易费用,而且增强对于卖方信息的关注可能。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对于农产品交易风险的规避,减少交易成本,因此获得更多的交易利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民的信息可以更加准确而有效,在进行获取和转移的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不断增长,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广泛而快捷地进行农产品交易。
4结束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合理,每次调整都希望能够把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农村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科研、生产、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当地举足轻重单位。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仅对当地政府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便利和福利,也给老百姓带来的甜头。因此积极的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信息兴农,将是未来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包春霞.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6,(06):64~65.
[2]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5.
[3]周旺东.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23~6825.
[4]李治宇,胡志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10:6.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村经济;农业技术
在汪清这块土地上生活农民,三十年前在的生产队里辛勤劳动,摸爬打滚,种田靠黄牛,用粪背背斗,风里来雨里去。流干了汗,累弯了腰。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使农民开始了‘‘联产如连心,谁种谁操心’’的经营年代。为了又快又好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农民把目光投向了农业机械化。因为农业机械化是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和政府从农民的意愿出发及时出台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此农业机械化开始走向了辉煌强农的发展之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断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发挥了以下五大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现了以机械代替畜力的重大转变,在农业生产的运肥、耕地、播种、打碾等的作业环节中,农业机械比畜力可提高功效10-20倍,特别是联合收割机的大面积应用,能使收割、脱粒、筛选三项作业一次完成,与人工收割,畜力打碾相比可提高功效25-30倍。在“龙口夺粮”的秋收作业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田作业的质量,而且缩短了作业的时间,改变了过去“种一春,收一秋,打一冬”的状况,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农民开始过上了“农忙不忙,农活不累”的清闲日子。
二、农业机械化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去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农民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产量低而不稳。如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强化了农业生产力,突出表现在抗御自然灾害以及争农时,抢季节等方面。旱作机械及灌溉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植保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联合收割机的应用,做到了抢收抢打,增强了抗御雹灾及防止粮食发芽霉变,鼠吃等损失的能力。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抗御“沙尘暴”的能力。推土机等农业工程机械的应用,在兴修水平梯田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农业机械化增加了粮食产量,节约了生产成本
要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把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就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因为农业机械是经过科技人员按照先进的农业技术要求和机械原理设计制造出来的,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物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能得以大面积实施的手段和桥梁。例如旱作沟播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除具有分层施肥播种机的优点外,还有节墒保苗、调节地温、蓄水抗旱、增产显著等特点,亩节约化肥4kg左右,亩节约种子5kg左右。还有机械化蚕豆点播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马铃薯播种技术及收获技术等都具有增加粮食产量、节约成本的优点。农业生产的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应用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才能实现农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从掠夺型经营到节能环保型经营的转变。才能达到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劳力的目的,用较少的农业投入获得较好的产量和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四、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升值
拖拉机等农用车具有一机多用、费用较低的优点,在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农副产品向城镇的流通,繁荣了城镇农贸市场。农民驾驶自己的农用车奔跑在城乡之间,把城镇居民急需的新鲜蔬菜、瓜果、面粉、食油等农副产品及时运送到城镇,既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又使农副产品在运输流通中得到了升值,卖到了好价钱,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后,农民一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由过去的20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30多天,农民除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以外,在较多的农闲时间里外出务工,特别是进城从事二、三产业。部分青壮年民工常年在外打工,家中的农活由老人或妇女托靠农机专业服务队或农机专业户来干,农机专业服务队和农机专业户的组建,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解决了很多无劳力、无机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困难。例如,在秋收大忙季节中,由农业部组织,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的全国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为成千上万农民解决了秋收难题,节约了农民工返乡务农的路费等开支,延长了务工时间,使大量农民工家庭,做到了农业、副业双丰收,使他们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又成为增收的一大亮点。
党和国家认识到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这必将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的动力。我们要千方百计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领导和部门协调配合,努力提高农机培训质量,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农机化高新技术,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协调、持续、环保、快速发展,为更进一步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农业技术进行科学的改造,并且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去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我国有着诸多的人口需要农业的支持,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发达的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发挥农业的先进优势,实现我国农业向现代化的跨越。
一、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最基本的战略目标,其本质是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并且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关于信息化,全国首届信息化工作会议当中通过的决议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主要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工具作为新生代的生产力,并且使之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历史过程。而农业信息化就是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工具,并且将其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当中。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
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粮食储备安全、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农业信息化可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
2、是实现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由传统经济向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生产力提高,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农业发展的转型,需要给予农业生产经营以技术引领的方向,配以农业科技资源,来提高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3、有效促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转变。当前的环境下,应当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加强结构的调整。通过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动态发展和管理,全面发挥政府相关部门职能的变化。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当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是过快的发展使得一些必备设施的发展没有配套,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引,并且当前农业服务体系尚未完成建设,信息服务体系所需要的机制也不完整,信息资源的利用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难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信息化服务难以深入到最底层,信息不对称,影响到了整个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2、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非常低,远远落后于农业发展的速度。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是农业从业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农业资金的投入不足。虽然当前许多地方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很高,也认识到了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是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实施以及支持的体系不够理解,只重视强调单一的目标,不能综合考虑。我国当前虽然已经完成了互联网的建设,但是相比之下,东南沿海的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中西部的发展速度,许多县、乡镇、村之间并没有实现网络的互通,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并且在数据开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农业信息化的服务网站大都建设在东南部的大中城市,而西北部和中部的站点则较少,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网络信息的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农业信息的普及。
3、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我国当前农业从业者素质普遍偏低,许多农业生产者并没有完全融入到信息化生产当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且许多农业信息网站并不能准确的向农民提供其最需要的信息,不能产生较好的互动作用,许多农业信息网站并不能做到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就更谈不上为农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
三、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政府加强职能的转变
当前政府应当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尤其是农业管理部门,更应当具备良好的工作理念。现在农村面临着从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充分的考虑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切实从转变自身职能的角度出发,并考虑转型的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今后开展工作时,应当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加强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科研和推广,要紧密的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努力为农民提供决策的支持,同时也要为政府各级部门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要积极的加强职能的转变,切实做好不以行政命令干涉农业信息化市场,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为农民提供支持,并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当中来,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二)构建完善的农村信息网络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农业发展的新格局。虽然当前我国农业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但是农业的增长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政府部门要强化自身的转型意识,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改造及投入,加强对信息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完善我国的农村信息网络。并且要将农业信息管理制度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当中。要以乡镇为最小单位,在各村建立专门的信息人员,负责预测市场的走向及价格趋势,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完成信息的有效对接。并且要将这些采集到的第一手数据及时的上传到网络上,实现在网络当中的信息共享。
(三)整合现有的农业资源
要对现有的农业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管理,因为当前拥有众多已经较为完整的农业资源,例如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库、农业宏观经济数据库、农业实用数据库等等,这些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有着各自的运营团队,缺乏统一协调及运用。应当对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实现农业网络资源的标准化、网络化,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统一协调管理。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充分的发挥主体作用,加大资金等各方面的投入,承担起当前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当然,单凭政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就需要政府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全面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不断的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改造。通过引入外部资源,鼓励农业信息化技术设施的建设水平,尤其是在网络和网站方面的建设,投入资金支持,鼓励各村镇建立农业信息化机房,促使农业工作者在闲暇之余可以通过网络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以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五)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当前我国农民综合素质处于尚待提高的阶段,政府农业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农民信息员的素质,重视农村信息化的基础性教育,可以在农村开设信息教育课程,或者在农村开展农业信息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真正的利用网络来把握商机,使得信息化设备真正的发挥作用,提高农村生产力。
总结: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充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英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2011:120-123
[2] 王宏艳.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初步探讨[J].榆林科技, 2008, (1).
[3] 韩雪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探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8, (10).
[4] 丁杰.李莹.夏英成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期刊论文]-现代情报2007,27(11)
作者简介:王艳梅(1968-),女,江苏沛县人,大专,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今天召开全市粮食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年我市粮食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粮食工作任务。
20*年,我市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粮食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我市粮食供给安全和市场稳定得到有力保证。一是市场调节和市场平衡能力不断提高。各地、各有关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部署,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产销合作,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运输、仓储困难,争取运粮补贴。去年共帮助企业突击调粮6万吨,帮助加工、批发企业解决储粮仓容3万多吨,申报运费补贴11万吨,2135万元中央补贴资金也全额到位。同时,认真协调、促进粮食加工、批发、零售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保持粮食购销畅通,促进市场经营规范有序,保障供给和稳定价格的基础更加扎实。二是政府调控和应急措施进一步完善。去年初,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市新增地方储备粮规模,各地顾全大局,认真抓好落实,积极组织采购,抓紧增加库存。到去年底,全市新增储备粮和成品粮油储备全部到位,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调控能力,增加紧急应对手段,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和社会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庄桥粮油批发市场已开工建设,镇海后海塘粮食物流中心项目正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项目申报,县(市)区中心粮库建设全面展开,这些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有力地提升了我市现代粮食物流水平,对粮食的顺畅流通和保障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粮食流通工作任务艰巨。做好2009年粮食工作,首先要求我们能正确把握当前粮食供求形势和变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切实掌握确保粮食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从全球范围看,粮食产量增加,国际粮价大幅回落,但粮食供求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粮食供给趋紧,价格猛涨,36个国家粮食短缺,市场恐慌,政局动荡,粮食安全问题又一次引起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各国对粮食生产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纷纷出台措施刺激粮食生产,全球粮食产量增加,20*年度谷物产量达到22.*亿吨,比上年度增产0.9亿吨,增幅4.2%,为历史最高水平。期末库存增至3.7亿吨,增幅7%。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出于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各类资金从商品市场大量撤出,粮食市场投机炒作行为日趋减弱,同时受产粮国家放松粮食出口限制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下跌,当前各品种粮食价格比20*年高点下跌40%~60%,大体回落到20*年的水平。但是,从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来看,20*年度的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为17%(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为17%~18%),仅比20*年度提高0.58个百分点,全球粮食供给偏紧的格局还没有明显改善。由于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增产困难,经济发展促使粮食需求增加,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有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前,全球粮食供给偏紧,粮价高企的局面难以根本改观。
从全国范围看,国内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价格稳定,但继续增产难度增大。20*年,国内粮食生产在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总产量达10570亿斤,比上年增加538亿斤,增幅5.4%,为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五年连增”,我国粮食市场继续保持库存增加、供给充裕、价格稳定的态势。但从长远看,我国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当前我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而人均耕地目前已不足1.4亩,仅为世界人均的46%。粮食生产受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约束明显,耕地少、基础弱、种粮成本高、比较效益差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从我市情况看,近年来,我市人口持续快速增加,粮食缺口逐年扩大,当前粮食市场比较稳定,但要保持供求平衡的工作难度长期存在。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方向,大力培育和扶持粮食多元经营主体发展,加强与主产区开展粮食产销合作。特别是在20*年初冰雪灾害侵袭,上半年国际粮价猛涨,国内市场受到较大影响时,各地及时组织企业向东北紧急调粮,利用国家实行运费补贴政策努力采购东北稻米,确保了粮食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粮食供给和价格稳定,主要是得益于全国粮食丰收,总量充裕。从长远看,我市粮食供应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是自给水平较低。二是粮食流通产业化水平不高,缺少能够支撑调控和稳定市场作用的龙头企业。三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粮库布局分散、库容规模小、设施简陋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四是粮食运输制约因素明显,口粮粮源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江苏、安徽,路途遥远,运粮难度较大。五是应急加工能力还不够强。我市作为粮食主销区,对粮食安全问题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工作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做好粮食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努力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我市粮食供给安全和市场稳定。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粮食工作强调五点意见:
一、要认真执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安全工作责任落实。
去年9月,省政府召开全省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电视电话会议,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严格考核的意见》,将考核范围扩展到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和保障供给,明确了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各项考核指标更加细化,问责内容更加广泛,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上报的各项考核指标,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认真研究上报省政府,省政府审核后将各项考核指标下达我市,市里将任务分解给各县(市)区。从我市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特别是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任务艰巨,压力重,责任大。对此,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做好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相关任务分解、落实工作,确保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制考核的牵头、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会同统计、审计、监察、组织部门实事求是报告考核结果和评价意见,真正把责任制考核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积极做好订单粮食收购工作,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有效地促进了粮食持续增产。去年我市不仅增加了种粮直接补贴,而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在种粮成本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要继续坚持订单粮食收购制度,按照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农民种粮收入,有利于政府掌握调控粮源的要求,认真开展与种粮农民签订粮食收购订单工作,为顺利开展收购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订单粮食收购价格政策,按照市场价加价外补贴原则制定具体收购价格,实行市场价和价外补贴分离,市场价为企业成本,价外补贴由财政拨补,分清经济责任。粮食部门要切实加强为农服务,开展“签订单、发定金、明政策、送信息、搞服务”活动,严格执行粮食收购和价格政策,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为我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要切实做好市场供应工作,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市场稳定。
一是要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粮食企业向主产区组织粮源,巩固发展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各级粮食管理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运输、运费补贴申报、仓储不足等困难,使企业经营有效益,居民吃粮有保证。二是要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贸易与粮食同一管理机构的优势,统筹安排副食品、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依托“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支持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规范粮食零售市场。三是要提高调控能力,落实地方储备粮油规模,确保储备粮油计划落实,货源到位,管理规范,质量完好,品种结构相对合理。储备粮油购销轮换既要发挥调节市场作用,又要有成本和效益意识,力求高抛低吸,避免逆向操作。要认真研究如何使政府储备与市场经营有效结合的问题,减轻财政补贴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粮食供给安全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落实应急加工点,完善应急供应网络,提高应急供应能力。
四、要加快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粮食流通转型升级。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各地要抓住当前国家扩大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各县(市)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努力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推进中心粮库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变我市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夯实长远发展基础,为我市粮食流通的转型升级,实现市场的大吞大吐创造条件。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新农机 新技术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24-01
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还存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之后的保障措施达不到当前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农机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典型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比较大的技术障碍,新机具、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关于农机设备和技术研发的高素质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设备的需求。
1.2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差。
1.3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引导不到位的现象,农机补贴政策实施范围较小,农民群众的购买能力不足,购买积极性无法被全面调动起来,导致了农机推广工作难度增大,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应用率较低。
1.4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新机具和新技术推广缺少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严重影响的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2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2.1 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区域化
要紧密围绕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和地区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该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区位优势,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和优质化的发展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产业。对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以现代化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高效养殖产业等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对于中东部地区应该以发展粮食型农作物产业为主,继续巩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实现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全程机械化发展,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以及加快畜牧业健康发展而服务。对于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发展以牧草生产为主的新机具和新技术,提高棉花、甘蔗、甜菜以及蔬菜、水果的机械加工能力,为实现特色经济农作物机械化而服务。在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构建一个合理布局、机械化发展规模适宜以及重点突出的机械化发展新格局,最终促进不同地区的机械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
近几年,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主体。进入新世纪后,市场需求对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机销售、维护和田间作业三个主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这就需要农机相关的服务产业继续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在纵向方面分析,应该积极建设以乡镇为中心、以村落为网点、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切实提升农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广度方面分析,要积极推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跨区域作业,不断拓展农机产业服务的范围,从而延伸到农业生产的的各个领域和范围内,并要按照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产业化要求,对农业机械的作业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调整,突出做好农机设备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一条龙服务,形成农民群众需求+农机专业服务+龙头企业带动的全新服务链条。
2.3 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一体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全新的农业技术要想迅速、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必须与先进的农业机械高效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机、农艺技术高效结合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机和农业技术结合程度更加密切,节约成本的效果大大提高,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体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广科学适宜的土地深松、精细化播种、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总结语
总之,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农民群众生产力,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随着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机械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参考文献
[1]张如山,谢达.浅谈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J].财金贸易.2000(12)
关键词:农业;经济文化;农村旅游经济;翻译
近年来,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国内游客来到乡村休闲娱乐,也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乡村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这就涉及到了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及对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的要求。
1探讨农村旅游经济翻译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语言翻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攀升,农村旅游也成为一匹推动经济的“黑马”。
1.1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中国幅员广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旅游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是因为农村旅游的总体费用不高,同时又能够给游客带来原生态的美食、风光。国外友人也希望能够来到中国享受特色的田园文化,农村旅游经济中,翻译有助于规范旅游宣传资料,传播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地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1.2丰富农村旅游英语翻译资料
农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发展农村旅游时必须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但农村旅游翻译资料严重匮乏是制约农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内外研究显示,中国国内农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的投入却不多,翻译方面的文章和学术性研究仅占整体旅游翻译文献的1.2%左右。另外,中国农村旅游快速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外农村旅游发展经验,但是旅游相关的英译汉文献非常少,这也使得国内很多研究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难题。研究农村旅游英语翻译可以丰富国内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素材,解决农村旅游汉译英、英译汉资料匮乏的问题[1]。
2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对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
近年,农业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才能够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民俗及固定旅游项目创新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2]。
2.1新时期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融合城乡发展理念
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明建设,应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农村全域化统筹充分体现了农村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风貌、坚持生态旅游的特色文化,这种融合城乡发展理念的新风尚,对于农村旅游英语翻译来说是一个挑战。很多新的理念需要翻译工作者重新整合,在单词和翻译技巧方面,应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化接轨。
2.2创新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美丽乡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是现代社会主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延伸方向。弘扬先进的道德楷模,以凝聚向上的力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使资源整合的速度更快,这就需要农村旅游文化翻译宣传这种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倾向于服务性。
3现代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方向
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语言不应该成为限制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翻译时不能因为一些中国特征民俗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就随意翻译或者胡乱翻译,完全按照汉语直接翻译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3]。
3.1把控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准确性是农村旅游翻译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要把控原文的具体含义,详实介绍乡村旅游景点。在不影响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准确翻译乡村旅游景点的名称和景点的简介,内容必须符合事实。翻译的第二个原则是保留农村民族传统文化和内涵。发展旅游经济,在吸引外国游客的同时,还要把我国历史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宝贵的民族精神和乡村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农村旅游英语翻译一定要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对于一些难翻译的内容不能一笔带过。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要有美学价值。在美学基础上的农村旅游翻译,可以让国内外游客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含义,尤其是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在好山好水的背景下,让游客能够彻底放松,保持身心愉悦,因此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翻译方式来介绍特色的农村民族文化、景点和旅游项目,才能够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
3.2农村旅游翻译技巧
农村旅游翻译和大部分翻译一样,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是比较常见的方式。音译法常用于翻译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景点,这样可以达成中文和英文说法一致的传播效果,使得比较有名的乡村文化和农村旅游景点能够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朗朗上口。直译法一般是用于没有争议的翻译内容,或者为了使传统民俗能够更加原汁原味地还原乡村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对于景色和故事娓娓道来,能够在原生态翻译中带来别样的文化享受。意译翻译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内涵、文化冲突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式的翻译,这种翻译让外国游客容易理解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含义。
3.3巧妙使用修饰翻译方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语言,都有一些诗情画意的翻译规则和翻译词句,结合中国乡村文化及农村旅游的语料库,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巧妙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翻译时加入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增强阅读时的趣味性,使旅游资料不再枯燥无味。
、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五、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启动实施“双十百万”农业特色经济工程(以下简称“双十百万”工程)即从年起,用35年时间,全区培育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特色村100个,发展农村专业大户10000户。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抓好“双十百万”工程的重要意义
区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全区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布局散、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龙头企业的整体带动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有利于适应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实施“双十百万”工程。探索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把龙头企业的培育、特色产业的发展、镇村户三级示范片和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融为一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化经营上档升级,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引导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由过去单独抓生产转到重点育龙头、跑市场、抓销售上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抓好“双十百万”工程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认真实施,抓出成效。
二、实施“双十百万”工程的总体要求
优秀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村和农村专业大户的创建标准如下:根据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优秀龙头企业的创建标准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1.发展目标。区级及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步伐,努力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2012年,力争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3000万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5000万元;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000万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1000万元;一批优秀龙头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500万元。全区十大优秀龙头企业实现“225目标,即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2亿元,带动区内农民增收5亿元。
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二是企业效益较好。企业连续三年盈利,2.创建标准。一是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固定资产1500万元以上。年利税500万元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含AA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无偷漏税记录,当年上缴税金完成95%以上;按时发放职工工资,足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三是项目示范带动性较强。建立“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集中连片建立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带动区内种植农户5000户以上或养殖农户200户以上;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订立合同、入股或合作方式采购的原料或购进的货物的50%来自区内。四是企业产品竞争力较强。市内同行业中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居领先水平,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环保政策以及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产销率达93%以上;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化生产、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连续三年无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标准
获得法人资格,1.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有完善的章程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明确规范。
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供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防疫防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2.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产品获得“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按标准化要求建立生产基地。有一个以上注册商标,有统一包装和品牌。
其中农民成员80%以上,4.入社成员1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年盈利及二次返利50万元以上,成员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0%以上。
三)特色村的创建标准
包括农业项目和农村二、三产业项目,1.支柱项目不超过2个。不含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若为种养业,其在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若含有二、三产业,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季节性作物单项品种(如榨菜等)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建有100亩以上的高标准示范园。2.种植业支柱项目常年性作物单项品种播种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
行业特色明显,3.从事二、三产业支柱项目的从业人员人数占在家劳动力的50%以上。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四)农村专业大户的创建标准
以一个项目为主,农村专业大户是指农村从事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生产经营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并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支柱项目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80%以上。种植业支柱项目的种植面积在5亩以上,收入2万元以上;养殖业支柱项目年收入5万元以上;二、三产业支柱项目年收入20万元以上。
三、双十百万”工程的实施管理办法
综合审定,双十百万”工程的实施管理办法是自愿申报。动态管理,达标验收。
一)申报。每年12月份申报(年为6月底前申报)次年1月份验收。
根据条件自愿向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申报,1.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申报。区级及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交创建方案和创建申报表一式两份(见附件)
提交创建方案和创建申请表一式两份(见附件)2.特色村的创建申报。镇街根据条件自愿向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申报。
报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备案。3.农村专业大户的创建申报。由镇街提出发展计划。
二)由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实地查看、调查走访等形式进行综合审查后,审定。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村申报备案后。报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批创建单位资格,并下达年度创建目标。
1、创特色、强产业在确保粮食总量的前提下,适当调减粮食比例,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巩固和规范水产品的养殖。进一步扩大特色产品,将全镇内塘1350亩淡水养殖作为重点,规范养殖标准,提高养殖效益。以合作社为龙头,以基地为抓手,以农户为基础,做好长毛兔、食用菌二大产业稳步发展。
2、发展庭园经济,提高绿化面积覆盖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在2007、20*两年做好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模式,在全镇面上推广种植。2009年计划再扩大二个村的种植,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发展之路。
3、加强河道整治管理,提高河道整治质量。积极完成县府下达给我镇的河道整治任务。为了切实改善水质,优化水环境,根据上级河道整治工作要求,结合本镇实际,认真搞好规划。2009年计划河道疏浚总长度20公里。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调整,在全镇范围内选择1—2个河道整治点作为镇河道整治示范点创建。
4、认真抓好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为了巩固河道整治成果,确保河道畅通,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长效管理目标。2009年计划河道保洁全覆盖,由农技中心落实保洁队伍,强化保洁管理,加大巡查督查,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保洁目标。
5、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畜禽污染治理工作,确保完成县下达的治理任务。在*年完成生猪存栏100头以上农户治理任务的基础上,09年计划完成生猪存栏50-100头农户的治理任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加快种养业结构调整,控制生猪饲养规模,发展生猪规模饲养,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确保我镇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确保我镇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6、认真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2009年计划新建渠道22.33公里,新建标准化高低压机站4座,新建过水两用桥4座,单灌桥2座。
7、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围绕和结合新农村建设,及时申报、立项;并认真开展宅基地整理项目和改田造地项目。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和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注重实效,减少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