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运用 信息技术 提高 语文素养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流的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化,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语文课在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因此,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小学生首先要对语文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触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图、文、声、像并茂,而且能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这种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增加感知深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如,我在教《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对秋雨的感受不深,没有什么体验,就采用多媒体画面秋天的雨景来导入新课,“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你们想欣赏吗?”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优美的画面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过程,提高效率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比较单调、枯燥。老师厌教,学生厌学。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化厌为喜”了。我时常或下载或设计一些识字游戏,如“摘苹果”“找朋友”等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学生们学得开心,记得也牢。还有写字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给学生们做出最好的示范。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中,运用活动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尤其是课件的适当运用,是推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发挥想象,利用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把课本上的知识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成课件,学生便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掌握所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课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教学《自己去吧》口语训练时,我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这样一段动画场景:草地上走来一直小鸭子,小鸭子来到妈妈身边叫妈妈带它去游泳,妈妈轻轻的抚摸着小鸭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去吧”。结果孩子学会了游泳。在播放这一段时将他们的对话也播放出来。(这里我将他们的对话的声音都不播放)然后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它们都说了些什么?②我们可以吸取什么经验?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时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纷纷要求发言。这样,我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语文素养。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内容,开拓视野
网络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资料,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共享。那么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本身,而是引入时代活水,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开阔。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如果只凭借教材这一本书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提倡大语文教育的今天是远远不够的。生活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语文课应当是没有围场的放养,将学生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品味。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世界遗产这组课文,只学习几篇课文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媒体资源搜集图片,资料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再让同学们自己上网去学习,去了解;最后把收集的资料图片整理好。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但学到了书本以外的大量知识,感受到了中华世界遗产文化的丰富多彩,而且开拓了视野,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语文素养。
四、运用信息技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快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特别喜爱。利用这一点,把语文课中美的形象、事物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进而陶冶起情操。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像,录像展示出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洋生物的丰富多彩。这时学生的兴趣浓厚,在美的画面与音乐中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有着较强的视听效果,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兴趣、再现情景、营造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内获得获取最多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再现辉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信息技术之精华,以铸学生语文素养之辉煌。
参考文献:
[1]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孙校长,我明白在《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中,‘神往’这个词是学生理解感悟的难点。备课时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刚才在课堂上就是上不出来……”青年教师吴静上完教研课后向孙双金校长倾吐苦恼。
孙校长并没有立即回答的意思,只是微笑着对吴老师说:“等一会儿,我在另外一个班也上一节《拉萨的天空》,欢迎你和其他老师来听。没有什么准备。算是即兴课吧!”
同样的内容,孙校长会怎么上呢?老师们充满了期待。他首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南京的天空,由此导入:“拉萨的天空会是怎样的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讲台上的孙校长充满了自信。话语铿锵有力,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那么沉稳、自如。不仅学生们的目光被牢牢地吸引,老师们也真切地感受到“情智课堂”的魅力所在。教学结尾时,孙校长紧扣“神往”一词,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去拉萨看美丽的天空?”“想――”学生大声应和着。“好,那我宣布,明天我们一起去拉萨!”孙校长大手一挥。“耶!太好了!”学生们沸腾了。等学生们安静下来,孙校长才呵呵一笑,缓缓说道:“你们是不是特别想去拉萨?此刻,你们的心仿佛已经飞向拉萨了,这就叫‘神往’。”学生们此时真正理解了“神往”的含义了!
孙校长对老师的指导总是那么独具匠心、煞费苦心。孙校长进课堂是一种示范。他和老师同课同教,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和老师共同研究、共同成长,是在比较中引领老师去自我发现、自我领悟。这样的指导方式,青年教师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能帮助他们真正找到教学的生长点。因为有了一次次这样的指导和锤炼,吴老师快速地成长、成熟。在课堂上,她从关注教师的教,更多地走向关注学生的学,真正地和学生共同徜徉在语文生活中,享受文字带来的感悟!也正是这样的引领,使得吴老师在短短两年内就成长为区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校长进课堂”是一种特别的引领,但在北小又如家常菜一般普通。这样的引领在北小有着深厚的传统。前任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浩,在小学生作文心理研究方面很有建树,他常常给青年教师以热忱的帮助。南京市第四届学科教学带头人、全国青年教师习作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朱萍老师在回忆袁浩老师时动情地说:“袁校长亲自给我上作文示范课,我班上一位从不举手发言的女孩子竟然在他的课上站起来争着要发言,并激动地说,‘公公,我一直很害羞,上课不敢发言,但是,您今天给我们上课,不知道怎么的,我就是想发言’。这深深地触动了我,启发我作文教学要从研究学生的心理做起……”2008年6月,江苏省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研讨活动在北小举办。朱萍老师执教作文课《聊聊发型》。孙校长就和老师们一起充当学生,写下水文、突破难点。著名特级教师陈萍老师听课后,盛赞:“朱萍就是语文!”如今,这位年轻的老师在这条教改路上已走了十多年,在两任校长、两位大师的引领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作文教学风格。
数学组的几位青年教师被《认识面积》一课难住了,就邀请特级教师、校党总支书记陈静上示范课。副校长唐隽菁是南京市品德与社会学科带头人,经常能看见她穿梭于各年级办公室,和任教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老师热烈地讨论教学环节的设计。阅览室里,总能看见一群老师围坐在何义田副校长身边,听他侃侃而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北小。校长不仅是一校之长,更是教师的老师。为了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了帮助每一位教师得到提升,校长们走进办公室。走进课堂,共同研究、亲自实践。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别聘请在全国享有盛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袁浩、陈树民、沈峰、孙丽谷、阎勤、王先炯以及在学科领域广有建树的市、区级教研员定期来校对青年教师进行手把手的辅导,给北小教师以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名师的引领下,北小教师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工作的快乐;在名师的引领下,北小教师立下了“既然做教师,就做一名好教师”的坚定信念;在名师的引领下,北小教师养成了在反思中寻规律、在反思中辨得失的习惯……在名师的引领下,北小的每一位教师在这片情与智和谐共生的热土上茁壮地生长,热烈地探索,不倦地追求。
2 “相长”
刚刚接手“玄武区校本研修活动现场会”观摩课不久。数学老师张轶琳便遇上了这样的尴尬事:身为师徒的张兴华老师与张齐华老师为了她的这节五年级《找规律》研究课,竟然在食堂就餐时当着大伙的面,毫不留情地“吵上了”。
师徒“吵架”事件一个中午就传遍了北小。
作为当事人。张轶琳老师第一时间赶到了教科室,准备迎接风暴的来临。张兴华老师见到她竟然哈哈大笑:“小张啊,在我们师徒之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不习惯了吧?这听课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有时学术讨论是必要的,可以让各自不成熟的想法更加明晰,还能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第二天试教后的评课中,战火愈燃愈烈。
“找规律、找规律,其重心当然应该在‘找’上。找规律的过程,正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进而发展自身数学思维的过程。现在不少老师,规律不去好好找、好好发现。却把精力全放在‘用’规律上了!这无疑是舍本逐末。”张兴华老师的观点显然极具普遍性,很快便赢得了不少老师的赞许。
“其实,我们也并不否认找规律应重在‘找’。但问题是,这找的过程是否必须得单独作为一个教学板块,由教师指令学生去完成。能不能不直接要求学生去找规律,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形成找规律的内在需求。这样是否会更好?”作为参与共同备课的五年级教研组成员,张齐华老师据理力争,其观点同样也获得了不少老师的支持。争论很快便陷入拉锯战。
“规律还没有建构起来。学生又如何能解决问题呢?《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要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然后再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已经生成的数学模型对相应问题或现象做出解释与应用。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当然得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然后再来用规律解决问题了。”
“但问题是,我们这样做,并没有否认找规律的重要性呀。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是将找规律的过程镶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毕竟。规律不是‘我要你去找’的,而是你为了解决问题,‘自己要去找’的。”
尽管,张轶琳老师以一种较为折中的方式糅合了两种颇为对立的观点,并最终成功完成了观摩课的任务。但透过这一故事,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一种弥散在北小教师团队中的相互给予、多向推动、共同成就的气息,这就是――北小人引以为豪的团队文化。还有什么能够比这更重要、更有利于团队中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成长呢?
不单单是同学科蓬勃开展的同课异构,在北小,跨学科的交流也是教研的主流。听完美术老师高原执教的《幻想画》,语文老师立即联想到了诗歌教学:听完音乐老师孙艳执教的一年级音乐课,被学生唱读问
题困惑许久的丁佳佳老师茅塞顿开;英语老师赵蔚与品社老师陆毅天联合执教《春节和圣诞》;信息学科与数学学科合作研究统计教学……“有什么困难你就说!”“你一定可以做好!”……肯定、悦纳的话语早已成为北小人的“口头禅”,随处可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一朴素、淡定的思想更是给每一位北小人打上了亮丽的精神底色,使每一个个体都获得了向上的力量!
不单单是老师之间的协作,儿童,也是与老师同行的成长伙伴。一走进北小,我们就置身于一个和谐的生态圈:师生同场竞技,同台献课;学有所长的同学还被聘为“客座教师”而走上讲台,师生换位,教学相长,课堂俨然成了师生以及文本思想交锋的伊甸园;家长义工、校外辅导员、校内辅导员关注着娃娃科学院小小研究员们的生命轨迹,大家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兴趣组俨然成了充盈着生命活力的乐园;读书俱乐部里,老中青教师济济一堂,共赴心灵之约,俱乐部俨然成了大家“破茧成蝶”的精神家园……
北小形成了共荣的校园生态链,大家追求共生的理想,在尊重多元中相生相长;正是北小教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教育理念,使得北小成了儿童心驰神往的迷人的生态王国,他们放飞理想,开掘智慧,在相互超越中相互成就,自由而充分地发展着。
3 “个性”
北小人应该不会忘记,校长孙双金曾在一次教师专业化发展论坛上,就学校教师群体的构成所给出的这一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的比方:“一所学校的教师应该像《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那样: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目标坚定、矢志不渝的唐僧;又要有神通广大、上天入地、降妖伏魔的孙悟空;也要有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沙和尚;当然也少不了看似好吃懒做、笑话百出,实则也为西天取经作出重要贡献的猪八戒。离开了谁,这个团队都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朴素的话语,固然彰显着学校对教师团队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但其中更悄悄传递着这样一种如今已被全校教师所高度认同并接纳的价值判断与追求:学校需要一群有着不同个性与风格、能以自己无可替代的独特性成就学校精彩的教师群体。
音乐老师查育辉是这一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2005年刚由高淳应聘到北小的他,很快便接到了一次面向全南京市的优质音乐课展示的任务。执教的课题是音乐欣赏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个一向被孩子们戏称为“麻辣教师”的查老师,今天又会给孩子们呈现怎样的一节音乐欣赏课呢?参与活动的每一位老师都充满期待。然而,即便是有了这样的心理期待,当课堂行进到后半段时,查老师的“另类演绎”,仍然让不少的与会者惊诧不已――
“毫无疑问,这首歌的歌词离咱们城里孩子的生活有些遥远。要不这样,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与理解,重新来为这首歌填词?”大胆而富有创意的建议很快便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于是,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忘情而投入地参与到歌词新编的活动中来。不一会儿,孩子们即兴编撰的歌词新鲜出炉。听听――“霓虹灯在繁华的都市里闪耀,晚风吹来周杰伦那忧郁的歌声;我们坐在软软的沙发上面,吃冰激凌还看着电视;我们坐在进口的电脑面前,玩CS还听MP3……”
下课了,面对听课老师的一片热议与质疑,查老师多少也有些惴惴不安。毕竟,以这样的方式重塑音乐经典,对他而言,也只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然而,随着学校音乐组组长梁老师和分管艺术学科的唐老师的一番情真意切的评点。查老师的顾虑很快便烟消云散了。“查老师,这是我们近年来听到的最富有活力与个性的音乐课了。真是太棒了!”
“可是,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颠覆经典,会不会不太妥当?”仍有老师试探着表示自己的顾虑。
“怎么会呢?如果经典远离了学生,那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重塑经典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再说,这样的音乐欣赏课,融欣赏和创造于一体,真正体现了音乐与儿童内在生命的相融。查老师。就这么上,大胆地上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你的课堂,你作主嘛。”一席话,既使查老师豁然开朗,更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学校教研文化中对独特性与个性的尊重与认可。
其实,何止是查老师渴望独特。每一个对教育有着自身个性化理解的教师,内在地都希望能够拥有一种彰显其独特魅力的教育场。而北小这一始终对丰富性、多样性保持悦纳姿态的教育文化,恰恰成为教师们个性得以确认,独特性得以尊重的优质土壤。
于是,语文老师黄雅芸心甘情愿地拿出整整一个学期的“情智阅读课”,和孩子们共同分享泰戈尔诗歌的清朗与醇厚:品德与社会老师唐隽菁“不务正业”,带领着一群意气风发的孩子穿街走巷,为每一场“小公民听证会”作着精心的准备;科学老师吴京钧撇开科学教材,用法国“做中学”的理念践行着她对科学课堂的理解;数学老师张齐华则一次又一次把日常的数学课堂上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孩子们在抽象、枯燥的数字背后,窥见了数学的美妙与神奇;美术老师高原带领着全班学生一次次地在洁白的T恤衫上画油彩画,惹得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浮想联翩……
当教育大环境中充斥着太多的“齐步走”与“一刀切”时,谁能对教育本身的多样性保持着必要的敬畏与尊重。谁就有可能真正寻得教育的真谛,进而赢得教育的未来。北小一代又一代的教育管理者正是以他们真诚的理解与实际行动,创造着北小独特的教育文化,进而为北小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4 “自觉”
“在所有的徒弟中,林丽是迄今为止最令我满意的一个。这个女孩,前途不可限量。”这是全国知名英语特级教师、北京东路小学前任党支部书记沈峰老师的原话。
这个在师傅眼中堪称楷模的徒弟,踏上工作岗位还不满5个年头,已经通过省市选拔,过关斩将,一路凯歌,前不久一举摘取了全国“第四届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赛课一等奖的殊荣。说起她的故事,沈峰老师话语里满是欣赏和自豪。
又是一节公开课。照例是先自己备课,再请师傅帮忙磨课。
在独立完成一天的备课后,小林来到沈峰老师的办公室,取出了自己的备课材料。只见厚厚的纸上密密麻麻,课上的每一句话都备得十分详尽,对自己不太满意的地方还加上了一行行的批注。沈老师心里清楚,林丽对自己备课要求总是很高,总是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了为止,这短短一天就拿出了基本成型的教案,昨晚一定是熬夜了。可是站在沈峰老师面前的小林毫无倦意,大眼睛炯炯有神,那神态焦灼而专注,可以看出她急切地渴望能立即得到师傅的指点。可是沈老师马上还有一个会,没有时间,这怎么办呢?
“小林,干脆晚上到我家来谈谈课,怎样?”“好啊!”小林很高兴地答应了。
会议持续了很久,当沈峰老师回家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借着路灯,她远远地看到小林正在自家楼下来回踱步,手里还拿着教案边等边思考着什么。
“小林啊,你一直在等我?真不好意思!”沈老师疾步走上前去,心疼而又抱歉地说。
“沈老师,您回来了!我刚刚又想到一个好主意。”林
丽握住老师的手,深凹的大眼睛中放射出异样的光芒,“您觉得这样组织活动是不是更好……”
就这样,师徒俩边聊边说,不知不觉已经是11点了,可是小林的眼中没有一丝倦意。沈老师不断地提出某些设想,只要有一线可能,她总是想尽办法去实现。这不,沈老师又给她出了一道难题――自己拍摄视频添加配音。这项任务别说是英语老师,就是电教老师也不一定能保证做到。沈峰老师不无担心地问:“这个活动可以让你的课堂增加闪光点,但是非常麻烦,你能做到吗?实在不行也就算了――”“能,我来想办法!”没想到小林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看来她那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拗劲又上来了。“明天下午能试教吗?”沈峰老师继续给她出难题,想看看这小丫头到底有多大本事。“嗯……好!”小林似乎在飞快地思考,可是答复给得一如既往的肯定、干脆。12点,沈峰老师目送她在路灯下离开,心想,这小丫头今晚又得熬夜了……
第二天下午,沈峰老师来到北小,令她惊叹不已的是,短短半天时间小林竟然奇迹般地完成了视频的拍摄和后期配音,并且在课上的运用也十分自然流畅……
这就是林丽,一个总是在不断超越众人期待、不断突破不可能的女孩。她的快速成长,不仅缘于她优异的个人素质。更来源于她那不为人知的拼搏的艰辛,更缘于她内心的坚定理想与笃定信念。小林曾经在和同事聊天时,这样勾勒过自己的未来:“做全国最优秀的英语特级教师!”轻描淡写、云淡风轻,却是一语千金、掷地有声。
无独有偶。在北小,有这样豪气干云、气吞如虎的“野心”的青年教师绝不在少数!张齐华。这个已享誉教坛的“数学王子”直言自己最大的梦想是“为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做一点事情”;查育辉,音乐课堂的麻辣老师,笑称自己二十年后将成为“中国最具权威的小学音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