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供应链 物料采购管理 采购模式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建筑工程项目物料管理理论
(一)建筑工程项目采购的具体定义
采购有广义和狭之分,广义的采购着重指政府、军事和教育等类型的采购。狭义的采购一般指的是企业收购,它是企业为了获得巨额利润进行的采购类型后者就是文章要研究的内容
(二)在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模型
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就是采购管理,这也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系统的信息交流使得供应商可以预测企业的所有需求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在这里说的通过及时的信息交流来降低库存率就是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通过这些来推动企业的优化管理。
(三)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活动
采购、采购活动的分析是通过几个主要环节完成的,他们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大批量的或者是集中的采购行为,也就是对于资料的购买行为。
(2)对于物料进行购买的时候需要按时向需求点进行配送,也就是物料的配送过程。
(3)采购物料方依照单据对于配送的物料进行验收并且依据内部的规定进行登记入库等活动,也就是物料的验收以及库存管理,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可以保证物料的安全以及以及数量质量的可靠。
(4)采购研究以及预测需求认真分析物料市场的实际供需情况及其价格变化幅度,这样有助于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采购计划,合理设计采购成本及其库存量。最后在结合市场的情况,提高性价比的物料实现企业的更高的目标。
(四)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建筑工程项目物料采购的特征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自身生产的特点,这样就造成了在其购买物料时有自己的特征,一帮建筑物料需求的体积很大,样式也是很多,而且又不可以移动。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有着地域广以及参与的单位多等特征,这些就决定了建筑项目工程物料采购有着自己的特征。
1、物料采购的多样性
建筑物料采购的多样性是由于建筑产品本身自己具有的特点以及特殊的外部环境决定。其一建筑业需要很多的建筑物料或者是制成品或者是配件,有的时候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机械进行辅助生产。其二就是同种的建筑物料在不同的施工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众多规格。这样就造成了建筑工程采购项目物料的种类非常的多,各自具有自己的规格。再加上不同的施工环境具有不同的建筑图纸,这些设计者们的水平也是参吃不齐,这样对于物料的需求就各有不同。
2、物料供应的多变性
建筑产品具有施工与使用地点为同一地点的特征,是的建筑产品在施工生产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施工地点不仅仅是随着设备以及建筑物地点的不同而变动,有的时候还需要在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流动。
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采购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成本高
在建筑企业现状的购买主要是对施工进度的基础上为每个项目确定,每购买的量不是很大,所以我不能因为购买和享受一定的优惠价格。有采购部发送给买方购买建筑材料,如采购成本的原因。
(二)采购过程繁琐
这包括选择产品的效率低,通常是由人工操作费时费力和供应商的信息沟通困难,几乎没有企业信息共享的部门和有一个长期的采购阶段,这些都是由采购流程繁琐而引起的。
(三)资金利用率低
资本利用率太低,虽然是一个巨大的资本投资,但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一个项目是一个股票购买他们自己的,所以会有一组过剩和浪费材料,使整个企业的资本利用率很低。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建筑工程项目模式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物资采购方式早已被突破。这些技术的发展也为物资采购发展提供了机会,对于地域的限制也几乎被完全打破,这些已经成为我国大型建筑企业进行物理采购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重要资料的准时采购策略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比例和材料采购资金的重要品种的比例,但这对于整个工程非常重要,施工企业希望能够准时的采购施工时需要的建筑材料,也避免了提前购买行为给企业带来的不便,同时还可以避免企业由于采购造成的资金周转等不必要的麻烦。
施工单位需要为其提供材料的供应商可以在规定时间抵达施工的现场,有助于在施工的现场节省建筑材料。供应商的不准时将直接导致项目拖延施工进度。建筑施工企业对JIT采购战略的重要材料,可以减少在表演过程中建筑垃圾,也希望供应商积极配合,实现JIT供应。
(二)特殊物料的多项目联合采购策略
供应链管理可以应用到一个项目的想法,如果它在许多工程中得到应用,它更能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潜在价值理念。建设项目的特殊材料一般包括材料以及战略材料的采购,因为对于战略材料采购的特点就是品种极少,不过需要购买量很大,其供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物料的质量对于建筑项目的生产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建设项目对威胁的生产,采购战略重点应保证供应的连续性。因此,特殊的材料,建筑业的实施,对工程项目的联合采购电子应用是多项目建设实现新的采购供应链管理。
参考文献:
[1]程敏,林知炎,余婕.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价值链;合作关系;研究方向
【本文来源】:商业研究2004.14
【本文作者】:王雨青,陶炜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在激烈竞争的网络经济环境下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业务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实质是网络竞争环境中企业与重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从供应链管理不同的研究角度(资源、信息、知识、合作关系)分析,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将会针对企业非实物流管理(资金流、信息流)和超越个体组织的高度(价值联盟)得到广泛的发展。
二、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如何整合利用其各级供应商的业务流程、技术和能力以加强其竞争优势。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自于整合的价值链:价值链是从“原料开采-各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的链式价值附加传递过程,并且它进而连接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过程而实现完整的循环。供应链管理就是试图连接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协同作业(指计划-产品开发设计-采购-制造加工-合成装配-运输-仓储-分销-客户支持等一系列价值活动的协作)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组织”(VirtualBusiness)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产品生产是由客户拉动的,而不是未形成供应链之前时制造厂商的推式业务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在网络经济下的价值链实质是网络竞争环境中企业与重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
三、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驱动机制
供应链管理发展到现在,其关键的驱动机制是重视客户满意度的公司理念,而不再是基于成本降低的推式生产模式。以客户满意度为导向的公司愿景(CorporateVision)成为统领公司各项活动的精神实质和评判原则。重视公司满意度的公司理念,就要求公司能有效的控制和整合价值链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物质、信息和资金的通路,建立协同的供应链为客户创造价值。
四、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框架
(一)供应链中的流动内容分类
依据汉坎逊的网络理论,网络由其成员、资源和其各自行为组成的结论,参照供应链中成员间的交换内容的不同,把供应链中流动内容分为:资源、信息、知识和合作关系。
(二)供应链研究领域
1.资源
供应链管理的很多研究是针对企业的物质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存货管理和运输优化上。主要原因是存货和运输是物流管理的核心问题,而且现代制造环境所要求的成本降低和及时交货的压力,也促使企业重新思考存货和运输的管理模式。对于供应链中存货和运输的研究可以归纳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静态研究内容:分析确定在供应链中存货存在的合理节点、存货的方式、各节点的合理存货量、仓储节点的有效数量、仓储节点的集中或重置、为特定客户服务的仓储和添置区域仓储节点;动态研究内容: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优化运输路线、加强物流提供商合作和快捷运输方式(如航空货运、快递)的运用。这一研究领域中针对金融资产和技术资源的研究相对薄弱。比如供应链中几乎没有讨论过对企业财务部门的整合,通过控制现金流的方式来确保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在涉及人力资源的研究中,关注的也只是单个组织激励的重新设计问题。
2.信息
供应链中关于信息的研究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1)信息的采聚、分类和存储(企业数据库);
(2)确保供应链中各组织单元及时交付的信息共享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供应链的基础支持系统,它包含各种功能和供应链中各组织单元的信息。供应链中的协作生产和物流集成需要诸如订单计划、各节点存货状态、采购计划、生产计划、供应商交货预安排及储运存货情况等信息的集成共享,以有效降低供应链中为缓冲需求波动的存货的数量,同时又能保证交货及时和高效。
信息共享会导致控制力的丧失,从而造成供应链中信息的扭曲,产生个别厂商行动目标的偏离,最终影响了供应链整体的效率。信息的扭曲是造成供应链中“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的原因之一。
3.知识
供应链管理关于知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方向。一个值得注意的领域是个人能力、组织能力和网络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奈特曾考察组织能力和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关于组织能力和个人能力与供应链效率之间联系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
4.合作关系
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各组织单元协同的合作关系,一切对于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都失去了基础。对合作关系的研究是从市场的宏观角度和企业组织的微观角度展开的。
宏观角度的研究始于科斯(Coase)的企业理论以及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论。有时这一领域的学者用网络组织关系来代替供应链的概念,而把供应链视为一体化和完全市场中的不同概念。艾尔(Ellram)认为垂直一体化可被视为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同的是它通过所有权来管理控制渠道。
微观角度的组织注意到了与其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是一种价值增值活动。这种利益存在直接改变了其对供应商的行为态度,比如采取被称之为优先供应(LeanSupply)的行为。其他影响供应链中成员关系的因素有:(1)采购战略(独立采购、单供应商采购、多供应商采购、长期合作采购);(2)加强合作的态度和承诺;(3)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上所处位置;(4)成员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合作关系的期限(已往的合作行为、信任程度),技术和业务联系(供应商是否掌控用于满足客户的关键设备技术),法律约束(合同协议、共同专利),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影响力,供应链的长度和复杂度(越到上游其成员对客户需求的依赖度越低)。
五、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上述的框架中,大多数研究是从多个内容领域来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如运输路线优化就在供应链的各个不同层次都得到了研究。这种从某个研究角度跨内容领域的供应链研究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综合两个或是更多个研究角度对供应链中的不同内容加以研究也大有可为。如结合市场学和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知识内容的考察,就有助于对公司建立持续竞争能力的思考。
同时我们也看到供应链管理由于其发展的渊源与制造业紧密联系,所以关于其应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和分销领域。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于从宏观角度上实现多层次多网点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如果把供应链的应用仅限定在多数制造型企业是相当局限的。供应链的应用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1)应用于其他类型企业,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2)改变“物流为主”形式为“信息流为主’和“资金流为主”形式,如广告公司、咨询公司和银行、保险公司等;(3)改变“侧重制造商”为“侧重供应商”和“侧重销售商”,即改变制造商驱动模式为供应商驱动模式或销售商驱动模式;(4)脱离专注于某个具体企业层次,站在高于个体企业层次探讨供应链应用:在一个行业范围内组建行业供应链,如医药行业、建筑行业供应链的构建;在上下游企业间组成企业联盟,形成价值链中各价值附加环节的协同作业;整合供应链中各成员的研发能力和营销网络进行新市场的开发,如国外出现的在汽车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灵活的虚拟联盟。
六、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在分散化网络制造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全新管理方式,供应链研究的成果已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社会经济中的很多方面,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到国家组织的宏观供应链管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金融领域都进行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系统总结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框架对更好的认识供应链管理思想方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arland,C.M.Supplychainmanagement:relationship,chainsandnetwork.〔J〕.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andLogistics.British,1995,25.
〔2〕Cooper,M.C,Ellram,L.M,Gargner,J.T,Hanks,A.M..Meshingmultipleallian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1997,18(1):67-89.
〔3〕Hakansson,H.Corporatetechnologicalbehavior,CooperationandNetwork.〔M〕.RoutledgePress.London,1989.
〔4〕R.Coase.TheNatureoftheFirm,TheFirm,theMarketandtheLaw〔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1998.
〔5〕Ellram,L.M.Supplychainmanagement:theindustialorganization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cicalDistributionandlogistics.1991,21(1):13-22.
关键词:财务供应管理 动态财务能力 财务流程 企业网络
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变革,使得行业与行业的竞争规则和发展向新的方向改变,并且市场也日益复杂,迫使企业去竞争、去创新,为了可以清楚明白的表示出企业内部具有动态特征的财务能力,我们需要对老的财务流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使其在复杂条件下具备多变的应用能力,而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正好给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一、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引入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对供应链的上游、下游和金融业务进行流程的整合,它还能减少成本、优化收付流程、降低运营资金在企业的占用比,所以财务供应链管理能显示出企业的战略、成本、运行和资本现金的效率,它的理论更加全面、完美。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具有流动性和高效性的管理系统,它具有以下两点特点,第一,让收付流程变得流线性,使企业可以及时处理支付中多出来的成本,减少运营资金的占用比,并且能迅速的进行电子化支付处理,让企业拥有一个实时的动态财务操作。第二,让企业可以进行为期比较短的头寸调度,同时还可以结合现金预测得到的辅助管理和企业收支所共同分析的长期现金决策,使企业避免了因为期限比较短的头寸调度所带来的影响,还能给企业带来对现金准确的规划和操作前提。
传统的财务流程是不包括规划系统和现金管理的,企业在运行时如果中断了运营资金,就算物流和供应再完美也会使企业失去运营根本,而新型的财务供应链管理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它即可以轻松的解决运营资金、物流和流动管理的不同步问题,还可以快速且有效的进行财务流程,使企业的操作、运行在资金上面变得更加迅速、方便,此外它是在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相互信任上建立起来的,不但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和运营资金,还使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运营流程变得更加通畅、顺利,从而提升了企业网络以及整个企业的动态流动性的财务流程,重新赋予了企业顽强的生命力和抗压竞争力。
二、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
(一)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
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有网络,它是指通过网络把运营流程和财务流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融合后所形成的动态性平台。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的工作原理是当经营一项事情时,首先由一名相关部门的员工对事情信息进行记录或者录像,然后在记录过程中要分析事件信息并对经营的经济状况做出合理、正确和有效的实时控制。如果经营业务成立,就会马上被保存到企业网络的数据库里,从而生成由动态财务所组成的凭证,并经过财务人员确认或者企业网络自行的确认,再显示到相对应的报表或者账本上,此过程是不需要其他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的企业部门记录或者录像的。这种平台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企业的掌权者随时查看,能在第一时间内及时的控制、监视、管理业务资金的去向,使企业的反应速度、适应度和主动性都大幅度的提升,还可以保证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企业的掌权者看到数据是一样的,避免发生因为信息不同而出现的决策。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动态性的财务一体化平台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人力、组织、业务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形成动态性企业。
(二)采购管理模块
采购管理模块的作用是全方位实时的了解企业的经营、发票等采购相关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采购的预算、价格规定等一些费用的限制来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发票的控制、价格审批的控制等,从而达到在选择供应商和选择采购的发票、采购的价钱、采购的数量的时候进行实时监控。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采购管理模块既可以为企业最大化的减少采购成本,提升经营的支持率和效率,也可以把供应链的范围横向的扩展并加以控制。
(三)成本管理模块
成本管理模块的作用是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每道工序的数据信息和经营成本的整体数据信息,并根据工序的成本、原材料的成本和产品的成本等数据信息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各种成本形成原因控制的要求、各种价钱差控制的要求和各种数量差控制的要求等。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成本管理模块在控制成本和控制工序成本的时候,能最大化的减少产品和工序的成本,使企业拥有动态性的财务能力。
(四)销售管理模块
销售管理模块的作用是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企业的销售确定全部过程中经营的数据信息,并根据销售的预算费用和可透支的最大限度等数据信息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销售价钱控制的要求和赊账销售控制的要求等。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销售管理模块既可以对销售订单制定的价格进行指导和控制,还可以对销售的行为进行约束,并以动态性来控制产品中的库存数量、分配数量、不能用的数量、可以用的数量和在运输途中的数量等,如果增加资金回笼的速度和资金回笼的数量,就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得到实现,同时还能对供应链的投入产出、信用高低和所用资金等进行整体的分析和全方位的控制,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
(五)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
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的作用是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企业的材料、货品全过程数据信息。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可以对企业货品的进出和数量进行控制,最大化减少了仓库资金的比例。
(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的作用是以动态形式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获取企业运行中的各种方式的个人现金流向和部门经费流向,并根据企业的预算资金、利润空间和现金去向等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企业各部门的经费、个人借贷的最大值和企业全部经费等。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既可以随时对企业的预算和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管,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资金周转,让动态性财务能力融入企业内部。
三、结束语
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既可以使企业的整体系统和资金得到全面的升级、更新,有效地把管理、财务和业务进行全方位的集成,还可以使财务的方向向四周延伸,形成具有伙伴、企业的企业网络和财务流程,从而真正把动态性融入企业内。
参考文献:
[1]田中禾,王斌,颜宏亮.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软科学.2009(6):80—83
[2]张瑞君,邹立,封雪. 从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J].会计研究.2008(13):45—48
[3]王秀海,颜宏亮,王斌.财务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7):250—253
Abstract: At present, supply chain logistics is the most central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 th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for globalization of the logistics supply chain, our logistics companies show high growth situation, but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constraints from the the population cost growth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China's logistics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re constantly weakened, therefore, in the face of new developments, 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 must strength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o make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ob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物流;供应链管理;转变;策略
Key words: logistics;supply chain management;transi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11-02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物流企业已经逐步的迈入到了供应链管理的时代,同时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的向集群之间的竞争转变。传统的物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物流模式在追求成本上有优势,但是现代物流的供应链有事已经逐步的取代了传统物流模式的优势。现代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的竞争。然而我国的物流企业面对着来自国外物流企业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当下严峻的发展形势,国内的物流企业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经营能力,自立自强,不断的向物流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变发展,从而不断的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 供应链 供应链主要围绕的是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的控制,在这其中会逐步的建立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链结构,供应链还同时涵盖了所有的加盟企业,它不仅是连接所有物流参与者的资金链,信息链以及物流链,还是一条具有价值的增值链,通过各方面的加工和包装来不断的给企业带来收益。
1.2 供应链管理 当下供应链管理所体现的是一种集成性的管理思想,它使得供应链能够更好的提高对物流的计划和控制,供应链的管理包括了采购、制造、运输、储藏等很多的方面,供应链的管理对物流成本和用户的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非常的注重,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从而使得供应链的相关企业能够共同获益。
1.3 物流供应链管理 所谓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对物流企业采用的模式,物流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针对整个的供应链,目的是为了能够对所有的物流活动进行一体化的管理。要实现这个目标要以物流的重要性作为依据,在整体上使得物流成本能够降低,不断的家底库存量,同时要充分的利用供应链中的资源运作效率来给经营者带来更大的市场应变能力,从而能够做到物尽其用。
2 传统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差异以及面临的问题
传统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物流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把供应链当作是一个整体,而整个供应链的战略决策是企业群的一个最终依靠;其次,物流供应链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库存管理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库存不一定是必需的,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起到平衡的作用;最后,物流供应链的管理能够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整个企业的供应链进行相应的统筹协调。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当下我国传统物流管理还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供应链的管理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相应产生的外包装需求、系统信息化管理以及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物流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物流产业正在全面的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型,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产业进行协调,从外包装,信息化以及安全化三方面着手,在第三方物流上进行起步,从而最大程度的整合好功能资源,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体化,最终对全球化供应链的管理进行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供应链的管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根本,同时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只有不断加强个行业的相互协作,才能为供应链的管理奠定基础。
3 现代物流企业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3.1 加强了物流系统的相互链接 物流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协调运作,只有加强物流系统的相互链接,才能保证运输的货物能及时的送达,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能够减少采购物资时的阻碍,使得供应链的合作功能大大加强,因此说物流系统的链接应该是无缝的链接。
3.2 能够更好的减少库存总量 在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工作环境下,一些加盟的企业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交流共享,使得彼此之间的沟通加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从而推动了一体化集成管理的进程,合理有效的减少了加盟企业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库存总量大大减少。
3.3 企业的的订单处理周期得到有效的缩短 订单的处理是物流企业的商务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缩短订单的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缩短整个生产过程的周期,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使订单的平均处理周期缩短3~2天。
3.4 缩短了现金的循环周期 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金的循环周期所决定的,现金的循环周期缩短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缩短了库存周期,为有效缩短现金周期提供了基础。
3.5 提高了服务的质量水平 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做到能够快速的掌握用户的真实需求以及准确的需求数量,因为企业的整个供应活动会建立会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之上,对于企业而言,在这种环境下,保证物流的畅通能够更快更有效的供应给用户商品,激烈的竞争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水平。
3.6 提升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加盟的企业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使得作业流程的重组能力得到加强,使得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管理得到提升。
4 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4.1 将物流企业逐步的向第三方物流进行转型 第三方物流是在供应方和需求方之外的一些物流企业,在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正在不断提高,同时面对新的形势需求的内容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当下我国的物流企业规模上还不是很大,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于我们所追求的一体化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新的挑战,物流企业应当树立一个大流通的思想,积极的推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的转变,同时提高自身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对于物流的运作要做到在满足各项服务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开拓新的服务行业,争取把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物流企业还要对服务的质量进行重视,树立诚信经营的服务原则,同时还要注重服务的效率,革根据需求方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4.2 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好集成化的思想不断优化内部业务 对于传统的物流企业而言,一些基本的物流业务是具备了,但是这些业务缺乏一定的计划和组织,在统一化的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首先是运输的线路和批次不是很合理,成本比较的高;其次就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带来一些问题,对于客户和货主的要求很难满足;最后就是物流业务所涉及的环节很多,执行的过程复杂,对于企业的商品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掌握,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的问题。所以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物流企业要运用集成化的思想来对企业内部业务进行优化,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把物流业务当做核心,注重企业的服务水平,尽可能的实现企业各部分环节一体化的管理,在不断改造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收益。
4.3 建一个适合供应链管理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 对于现代物流企业要想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必须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的转变为物流信息之间的竞争,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之间的任何一个节点都需要信息的沟通作为基础,物流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涉及到了企业内部及物流企业之间的各种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位于不同的架构平台之中,所以在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同时,数据信息的整合式非常必要的。因此企业要建立一个全方位合理的信息支持平台,建立一个优秀的信息支持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个性化的服务,最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可以有效的将整个供应链的系统连接起来,从而提供一个优质的服务链。
根据当下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要实现物流的信息化,实现资源以及信息的共享同步,根据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断的整合和完善我国物流信息系统,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优势,由此可见信息支持平台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为物流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方向的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全球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趋势,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来优化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影.高速时代传统沥青销售企业转型思考——以厦门新立基有限公司为实例解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2(06).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整体经济体系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因素,可以说在未来,中小企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效率并不明显,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必将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供应链的内容包括中小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在进行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每一步骤相组成而成的供应系统。其管理则作为符合顾客的要求而进行供应系统的管理,并降低每一步骤的消耗成本,最大限度的提升服务与竞争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提升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中小企业全面推广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中小企业全面推广供应链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下述两点:第1点为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的好与坏都将直接影响供应链管理工作,良好的环境包括完善而全面的法律制度保护、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提升等,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将直接影响供应链管理工作,也会提升其中多家企业的协调合作关系;第2点为不断发展的技术。伴随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展,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技术快速增加,促使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利用信息整合系统进行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并进行企业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升级,提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产业链内各企业合作共赢的目的。
中小企业全面推广供应链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协调合作。供应链中所涉及的多家企业在供应链中实际运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就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这种协调合作涉及到企业间的信任、沟通、技术互补、信息共享等等方面,可以说,协调合作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效果发挥;另一方面为企业各自实力。供应链中各自企业的实力也会影响到多家企业之间协调合作关系。这种实力是企业综合性的表现,包括其管理水平、发展规划、员工培训、核心技术等数个方面。综合实力将决定产业链中不同企业所具备的竞争力与发挥效率,这两项都将直接改变供应链管理的难度与整体收益。
二、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经营诚信缺失
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就是企业的诚信度。基于产品与服务的供应链所涉及内容具有多种方向与行业,包括许多企业与个人,在这一提前下,实现最佳的合作就需要具备优异的经济运行基础、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企业与个人之间也需要构建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整体诚信度相对较低,因此,严重妨碍了供应链所涉及的企业与个人愿意合作的意向。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并不具备良好的抵御与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这直接影响到其他企业与个人对于参与到供应链中的意向。
2.思想意识淡薄,缺乏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实际运用,只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大型企业才会涉及的项目,并不会为自身企业带来利益,反而会因为繁琐的过程,拖累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并不具备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提升与发展的能力。要想供应链管理真正全面而高效的运用到中小企业之中,就需要中小企业更加深入的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解与运用,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信息化建设不完备
供应链管理并不能单纯的依靠人力进行,更需要依靠当前优异的网络技术作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较多的资金进行自身企业信息网络的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已经发现当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与竞争压力,虽然想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但由于并不具备上述条件,无法耗费较高的资金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无法完成信息化建设。
4.适应性较低
虽已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之中,但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项目复杂而繁琐,一旦消费者需求出现改变,就需要进行整体商务运作模式的改变,由于缺乏灵活的机制,无法进行多家企业的统筹,就算拥有再多信息也无法改变现状,这也是大多数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之中的企业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5.引用新技术困难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需要许多全新技术作为基础支持的系统,不同的运营环境与产品设计方向所需要的技术不尽相同,而各类相关技术快速发展与延伸又很大程度增加了选择的难度,中小企业自身并不具备自主研究全新技术的能力,而较差的基础环境又促使在进行相关技术选择时具有许多限制,导致中小企业出现无法选择正确的技术或者引入全新的技术的难题。
6.专业人才缺失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项设计诸多领域的全新管理模式,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多种领域的高新技术知识,但是很少有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具备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知识,而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类型的生产模式,这也间接导致其并不具备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严重妨碍了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与推广。
三、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重视诚信与信用,构建全新的企业形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中,我国中小企业必须了解到只有全面应用供应链管理才是确保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与供应商、销售商、销售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中小企业如果想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就需要协调好几者之间关系,消除传统的企业理念,不能单纯的认定供应链管理属于大型企业才能进行运用,中小企业应当树立与新时代相符合的新观念,例如合作共赢等等。为了满足上述目标,中小企业需要注重自身企业信用,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身的诚信,构建新时代企业的良好形象,借此吸引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参与到自身构建的供应链之中。
2.供应链动态联盟
供应链属于一种动态经营模式,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多家企业进行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方法,达到多家企业间形成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的紧密关系,确保中小企业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与整体经营效益等等。参与到供应链动态联盟之中,可确保中小企业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销售途径与营业额,同时,减少中小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费用,并令处于动态联盟之中的多家企业可以共享信息与技术,最终,达到增强企业自身效益的目的。
3.构建全面而完善的信息体系
现阶段,我国大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牛鞭效应这一严重问题,其是由较多的因素综合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缺乏。在供应链中,制造企业、中间商与销售商都具备各自的消息来源与储备,可以在进行决策时,以自身储备的各类信息为基础,提出最适宜的对策。而产业链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针对其中所涉及的企业进行信息整合与共享,借此构建全面而完善的信息体系,可以及时了解客户要求的变化,并使企业快速做出相应的改变。
4.提升自身企业的核心能力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身核心能力,原因在于企业需要依靠核心技术作为发展基础,利用企业发展路线、生产制造、产品营销、内部管理协调等内容相融合,相互影响,进而达到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作用,这也作为中小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的所在。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反馈到自身核心能力中,使其更加优异而高效,也可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做到全面提升自身核心能力,确保中小企业可以保持乃至于发展自身优势所在。
5.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技术与文化互补
供应链是由多家企业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进行互补的运营模式,在这一运营模式中,各类中小企业都具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难免会出现纠纷与冲突问题的发生,这将妨碍企业间展开的合作和发展。因此,就需要参与其中的中小企业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进行更多的相互学习,构建完善而统一的企业模式,借此提升双方的合作与共享。
技术上的互补也如上述内容所述,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导致技术上存在许多缺陷,这就需要多家进行技术上的互补,展开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全面提升各自企业的核心技术,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6.加强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与推广,需要拥有一支具备专业人才的管理队伍。现阶段,我国大量缺乏可以实际运用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经验,无法通过实践与教育大量培养相关人才。而拥有相关经验的专业人才更倾向于进入大型企业中工作,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并不具备吸引力,因此,就需要中小企业加强自身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利用高薪聘请、出国培训、开展企业内部培训等方法达到自行培养人才的目的。
四、总结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对其的实际运用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应更清晰的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敢于把握机遇,将其作为自身发展途径进行企业的提升。对此,就需要真正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佳运用方式,促使中小企业可以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全面发展自身企业,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梅.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1):1-2.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113-03
[作者简介] 曹定晖,杭州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胡俊杰,浙江航天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工程师,浙江大学MBA,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系统集成、企业商务网 站建设等。(浙江 杭州 310012)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所有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强调战略伙伴协同、信息资源集成、快速市场响应及为用户创造价值等。但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于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基于纸张、传真的供应链难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间信息实时的、同步的共享。目前虽然一些制造企业采用了MRPII、ERP、CRM、SCM等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之间在线的电子联接(Electronic Linkage)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口薄弱,形成了一些供应链上的信息孤岛,不能充分支持和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势和系统特征。
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同时,电子商务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supply chain management,e-SCM)。e-SCM的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当前,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结合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有一些杂志和学术会议设立了相关的专题。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种异构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如ERP与CRM的集成,接口与标准、EDI的战略应用及其对伙伴商务关系、权力平衡等的影响、电子商务技术采纳模型的研究等,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另一类是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设计分销流程,减少流通中间层,避免价格差异,供应链的重组,供应链的e化战略研究等,侧重管理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在国外企业中的应用现在已相当广泛。许多大公司已拥有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如Cisco,Dell,GM, Ford等公司;另有一些公司提供专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解决方案,如i2,Manugistics, Agile Software等。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没有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缺乏实用性是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取得实效的主要障碍。从电子商务的企业应用研究来看,介绍性内容多,电子商务局部应用研究多,如电子商务在采购过程中的应用、电子商务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等。而在电子商务中结合先进的管理模式,系统探讨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分析电子商务战略应用的关键切入点上,结合汽车行业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分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了供应链的发展,也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般建立在私有专用网络上,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只有一些大型的企业才有能力进行自己的供应链建设,并且这种供应链缺乏柔性。而电子商务使供应链可以共享全球化网络,使中小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全球化供应链中。
从通讯的角度看,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多种组织间的电子联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nter-organization Systems, IOS)、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lectronic Market)等,从而改善商务伙伴间的通讯方式,将供应链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联接在一起,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使一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变得切实可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可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区分为两大类:(1)区域性因素:包含采购/供应、生产/计划、需求/分销三要素。(2)流动性因素:包含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基本六元素的区域性和流动性,可形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矩阵分析模型,见图2。
借助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管理者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矩阵的角度,根据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系统地认识和分析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切入点,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战略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以汽车行业为例
汽车工业按照本身的生产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其行业的体系结构具有一个基本模式,即汽车工业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汽车零件加工、零部件配套、整车装配到汽车分销乃至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供应―制造-销售-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该结构如图3所示。
近年来,全球汽车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汽车工业市场的全球化与制造的全球化,包括原有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技术转移、全球化的生产加工和材料采购、世界范围的分销渠道,同时由于客户需求直接并强烈地驱动着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因此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注重客户对产品的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个性化需求。因此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已突破了单一企业的范围,将客户、营销网络和供应商等的相关资源纳入了管理的范围,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建立虚拟公司的扩展供应链,即全球网络供应链的集成管理,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相应的资金状况,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同步的控制,从而保证“增值”的实现。分散的、单一企业的MRPⅡ/ERP系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满足如上需求,成为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如图4)。此种模式有如下特点:
1、汽车制造商为了实现全球的广域网络采购(iProcurement),要分离许多零部件生产协作配套厂,使它们成为供应商,从而减少低利润的企业,精简公司的投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汽车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汽车部件供应商,零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将组成一个有效的上游零部件产品供应链。汽车制造商将致力于汽车的设计和研发,几乎不生产汽车部件的企业,将供应商送来的汽车部件进行最后组装,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在这方面,福特已经走在其他汽车公司的前面。通用汽车公司也有所动作,它已经将庞大的德尔福(Delphi)汽车部件生产系统公司分拆出去。
2.当网上支付体系,安全保密,认证体系非常完善,网络用户数量很大,大量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汽车制造商的CRM系统快速形成“批量定制”成为可能,已形成的“定制批量”定单触发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拉动其“批量生产”。CRM对产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市场活动、客户管理及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的管理。
3.原材料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的物流配送体系与其主业剥离,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体系逐步完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汽车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信息流为:上游供应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汽车制造商的iProcurement,汽车制造商的CRM――第三方物流系统――客户需求。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交流网络,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过程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整个商品运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从而减少损失,节省费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汽车制造商的ERP系统定位于企业内部资金流与物流的全程一体化管理,即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完成整个过程的各种资源计划与控制,主要目标仍是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企业各种资源的计划与控制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间通畅的信息流,通过iPro-curement与上游供应商连接,通过CRM与下游分销商和客户连接,形成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信息集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基于Internet技术,企业在应用ERP系统实现内部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借助iProcure-ment、ERP与CRM集成一体化运行便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5.网络经济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健康的经济体系,它无情打击低效率和浪费,自动攻击不合理的利润与迫害性的垄断。网络经济中不存中间人和中间人的抽成(disintermediation)情况,中间人就是一种低效率,网络将使他们绝迹。现有汽车分销商所扮演的就是中间人角色,随着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分销商经销渠道逐步萎缩,其汽车销售功能由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替代,信息收集、反馈、和处理由汽车制造商的CRM完成,物流配送功能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上述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济发展水平非常成熟情况下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我国汽车行业现有发展水平下,要开展电子商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追求实现理想模式,而要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汽车行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展开。
四、结束语
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起来,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同时,电子商务应用改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影响范围,也改变了传统的供应链上信息逐级传递的方式,为创建更为动态、广泛的供应网(Supply web)关系提供了基础,使许多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供应链联盟中。汽车行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且可以使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得以创新,并赋予供应链更高的柔性。
参考文献:
[1]Douglas M. Lambert, Martha C. Cooper.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29.
[2]Houston H.Carr.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linkages.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1999,16,(1):32-39.
[3]Aynur Unal.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multi-enter-prise supply/value/business chains. Information Sciences,2000,127:63-68.
[4]Rainer Alt, et.al. . Interac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The Swatch Group'. Proceeding of the 33rd Anny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s (HICSS), January, 2000.
[5]Frederick Kaefer,Elliot Bendoly .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 model and practical tool for man-ager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0, 30: 23-32.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信息系统 信息集成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和IT技术的广泛运用。市场资源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逐步由单一专业化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飞速形成。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应用是提高供应链竞争力与客户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牛鞭效应产生的需求不确定性;二是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决策的正确性;三是降低了供应链成本。
本文在综合分析近年来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主要内容对供应量信息系统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2.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虽然关于SCM的文章众多,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针对供应链的定义。其中最为普遍采用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在内的系统,在该系统中,物流从上游(供应商)向下游(顾客)方向流动,而信息流双向流动。其它学者将战略性的决策作为供应链的特色,其中包括oilver和webber(1992),认为供应链应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存在,由战略性的决策所支配。他们强调系统集成是促使SCM成功的主要因素。Gneyrt(1996),O'Brine和head(1995)考虑到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政府规章制度的影响,因此将政府引人到链条中。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及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关于供应链管理,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SGSCF(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ina Forum)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客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和集成"。
WillianC.Copacino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管理从物料供应者一直到产品消费者之间的物料和产品流动的技术"。
Harland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管理以下范围的企业活动和关系:组织内部、直接供应商、第一层与第二层供应商及供应链上的顾客、整个供应链。
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马士华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信息与供应链信息流
供应链信息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种类多、流量大、流速快;二是来源多样化;三是更新速度快;四是传递交时性和互动性;五是高度安全性;六是传递具有明确的传输协议和标准。
供应链信息是供应链系统内外的用于描述组织之间连接点的特性知识差。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供应链信息流是有一定方向的,否则将陷入混乱。M.C.Bonnty等人根据信息流的流向,将供应链运作方式分为推进式(Push)和牵引式(Pull)。
彭剑等(2008)认为处理供应链信息流必须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并讨论了第三方信息流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信息流是供应链中流动最频繁、流量最大、变动最快的一支,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基本对象。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侧重于模型的思考,较偏重战略层面,而对运作层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对信息流的具体内容和分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供应链信息集成
供应链信息集成作为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手段之一,也是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应链信息集成是指将分散的各种因素或单位结合成一个更加和谐的整体,共享供应链内外部资源使得整个系统获得更好绩效的过程。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继承了这一思想。
林勇和马七华提出了基于EDI的供应链信息组织与集成模式;王东勃等研究了基于XML技术的供应链信息集成。
Mehmet和杨浩雄分别利用供应链集成度(DSCC)和物流信息耦合度(DLIC)方法对供应链信息的量级和有效性进行了度量。提供了度量供应链中一个企业与其成员间物流信息集成程度的通用方法,但缺乏对整个供应链信息集成度的度量。
C.M.Harland等通过4年多时间对4种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不同部门进行了纵向研究,获得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信息集成的主要障碍是信息化平台的孤岛现象。
Anna Nagumey提出了一个通过供应链网络集成从而对横向合并的战略优势进行量化和评价的框架模型。
Juha-MiikkaNurmilaakso(通过对欧洲329家公司从基于EDI的电子商务框架到基于XML的电子商务框架的转换研究,运用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JT技术在供应链集成中的重要性。
Gang Li等在分析IT实施、供应链集成和供应链运作置者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概念结构模型,以揭示IT实施是如何通过供应链集成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供应链运作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指根据企业的目标和用户需求,在信息集成理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包含在企业供应链活动流程及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各种信息流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且通过博弈分析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的互补和协同作用。优化并提升企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效率与水平整体提升的过程。
5.结论与展望
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研究要在对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供应链运作过程来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的研究焦点包括:一是运用博弈论思想从供应链不同参与者角度考虑信息问题,为结合供应链实际应用考虑对运作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二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以及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三是信息构建方法在供应链信息一体化中的优化作用。在日益多变的、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及时响应来自市场各方而变化的能力,包括柔性和速度,是其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时间上竞争优势的关键。各种信息尤其来自最终用户的需求信息对于提升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和压缩企业供应链各方的运作提前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小原,卢震・多分销中心供应链模型及其牛鞭效应的H控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1):42-47.
[2]张钦,达庆利,沈厚才・在ARIMA(0,1,1)需求下的牛鞭效应与信息共享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1,9(6):1-6.
[3]黄河,但斌,刘飞.供应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业工程,2001,4(1): 16-20.
[4] Simon Croo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J.of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09(6):67-83.
电子商务不仅仅包括直接带来利润的商品买卖活动,即狭义的电子商务,也包括所有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支持利润产生的其他活动,如产品产生、需求服务、销售支持、用户服务、业务协调等。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一场由技术手段飞速发展而引发的企业运作革命。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有两方面的涵义:
1.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在生产、流通等领域最直接的体现是采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信息处理方式,包括原材料管理、资金转移与支付、产品营销、产品交易、市场信息的搜集等,几乎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IT技术,尤其是EDI、Internet/Intranet等现代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电子商务得以在现代企业运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的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模式变得不合时宜,如电话、传真等落后的库存信息传递方式在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仓库及智能数据分析等面前变得黯然失色,传真等业务往来手段也远不如电子邮件的便利。所以说,电子商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商业运作模式。
2.电子商务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企业管理模式及思想的变革。电子商务不仅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偶然性的,它有其必然的变化规律。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式下,企业面临着投资负担增加和市场风险加大的压力,迫使企业从事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从企业经营目标来看,以往企业的经营目标经历了以产品为导向、以销售为导向、以利润为导向等阶段,但这些战略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企业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市场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管理者开始思考各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革。管理者认识到,大而全的企业扩张战略永远不可能赶上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企业只有关注自身的核心业务才能“以静制动”,而不会陷入为了控制整个生产链而进行的低效扩张漩流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广泛应用使得这种战略管理模式的转变有了技术上的基础。电子商务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了全新的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
(一)传统供应链管理分析
1.传统供应链管理结构分析。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侧重于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集成。因此,供应链管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断了,将会造成整个供应链运行瘫痪。
2.传统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横向集成特性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市场表现,表现在:
(1)过分强调自供——自产——自销的一体化供应链模式。企业表面是是无事不能,但实质上却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发,挫伤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注重了自身的资源利用,关注物流,却忽视了资本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缺乏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关系,产、供、销各自为政,造成产品库存积压、资金浪费和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2)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供应链各结点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交易伙伴而不是合作伙伴,致使双频繁地讨价还价、拖欠货款、缺乏诚信,导致竞争大于合作;而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则更为激烈,价格之战、亏损经营,其结果常常导致两败俱伤。
(3)缺乏服务平台和电子交易手段,缺乏市场响应机制。没有统一规范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安全、可靠的电子交易平台,没有建立对用户不确定性需求的跟踪管理系统,不能及时回应顾客需求,顾客满意度下降,企业信息丢失,形象受损,供应链的所有成员不能协调一致,信息得不到共享和快速传递。
(4)重下游轻上游现象严重。由于观念上的偏颇,只重视下游的顾客,而忽视了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以为“供应商有求于我”,致使双方缺乏信任。
(5)供应信息不准,长鞭效应严重。由于客户信息不准,单方毁约情况较多,供应链信息传递扭曲,制造商难以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只好根据预测进行生产和库存,由此增加了库存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6)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信息重复、滞后或失真。
(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分析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思想是系统理论。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网络)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出现了如下新的特点:
1.管理信息化。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已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以前企业为了追求资源的整合,往往借助于“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高度的控制,但是纵向一体化却因为管理组织臃肿、业务领域过于庞杂,造成风险增强、管理成本上升,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最核心的东西:产品方向的和市场。“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的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在上个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产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4.物流系统化、专业化。在此前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物流作为商务活动的辅助职能而存在,其本身并不构成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其业务管理也往往是分散进行,没有总体统一的协调和控制。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上升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其经营的绩效直接决定整体交易的完成和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物流信息对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商品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流活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在这种要求下,人们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物流系统,包括社会物流系统和企业物流系统,从而使得物流活动能够从全方位、全过程、纵深化地得到管理和协调。
三、面向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结构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的方式,它的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个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并通过高效率的管理、增值和就用,帮助企业准确地定位市场、拓展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促使企业采购过程的科学化,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销售量,降低成本,获取更大收益。相对于传统的链式供应链,因其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缓慢而显示出局限性,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结构迫在眉睫。该结构通过Internet/Extranet/Intranet将企业的内部资源(人、财、物、技术、信息、设备、时间)和外部资源(如上游的供应商和制造商、下游的分销商和客户以及银行、认证中心、酌送中心等相关机构)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传统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一步提高效率和从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建立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结构主要考虑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这种结构把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融入到电子商务之中,达到企业活动的高效率和最优化。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和控制、库存控制、采购、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是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来满足需求。
1.信息流。需求信息高度透明,供应链上游企业同时获得了市场的真实需求信息,避免需求信息的失真导致需求变异放大效应,是供需一致;通过Internet在线下单,订单的处理速度和在成员企业之间的移动速度相当快。
2.物流。信息流指挥物流,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快速流动带来高速物流;物流的适应性强,由于物料或产品在指定时刻到达指定地点,可减少甚至消除各节点企业的库存。
3.资金流。资金流的方向是从用户到分销商到供应商。在线支付方式提高了订单的执行速度和交货速度。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争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从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2.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中信息量庞大而复杂,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稳定。而JIT(准时制)、QR(快速反应)、ECR(有效客户反映)、ERP(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的应用可以解决供应链上出现的上述复杂问题,提高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弹性,能迅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保证企业及供应链的高效运行。(1)准时制(JustInTime)。准时制是指将必要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特定的生产线生产必要的产品。准时制是电子商务条件下对生产领域物流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使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制成品能高效率地在各个生产环节流动,缩短物质实体再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杜绝产品库存积压、短缺和浪费现象。准时制虽然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模式,但它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在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客户的响应时间、实现零库存生产、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2)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它是在准时制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为了在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环境反应敏捷和迅速的系统。因此,快速反应是信息系统和准时制物流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产品交给合适的消费者”的产物。快速反应系统的目的在于减少原材料到消费者的时间,最大限度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最快反应。(3)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它是指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为消除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它的目标是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和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有效客户反应是一种运用于工商业的策略,它改变了以往以单方面行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它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系统,它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成一条供应链管理,并把企业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对这条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运输和分享等进行综合管理。企业资源计划是在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深刻和科学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可以实现,是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分不开的。企业资源计划不但是一个全新概念的管理系统,而且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管理组.供应链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2).
[4]张贤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重组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供应链 管理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对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有效控制,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实质就是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面对2020年中国承诺单位GDP减排相对2005年下降40%~45%①,如何行之有效地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还处于工业发展阶段的中国不仅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理论问题。
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从订单的发送和获取、原材料的获得、产品的制造到产品的分配发送给用户的这个过程,是物流、信息流、价值(资金)流、技术(服务)流的统一,供应链管理涵盖了整个物流,即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物流在供应链中专门提供物流服务,原材料或产品通过物流企业实现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流转。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同时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和其他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物流的协调寻找商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链管理实际就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扩展。如果从社会大范围的角度看,物流可以理解为是所有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网络,即供应网络,而供应链则是其中的一个通道②。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中,物流与供应链是连通全球的动脉,供应链管理在低碳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供应链中的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发展绿色供应链、实现绿色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供应链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供应链的支撑。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制约因素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是为了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期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使产品在设计研发阶段就遵循环保规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减少产品在生产期、使用期和回收期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绿色供应链是由正向与逆向绿色供应链相互联系构成的物流系统,发展正向绿色供应链的同时,融入由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循环使用等组成的逆向绿色供应链,形成从产品绿色设计――原材料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和绿色回收处理的闭环供应链管理模式,其中绿色物流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产业链中各企业间和各企业内部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使整个供应链在与环境友好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将能源节约作为成本削减与内部环境改善的途径,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连接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正向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可概括为:制造商绿色制造,制造出绿色产品,经过绿色物流和绿色营销的过程,到达消费者手中,并实行绿色消费,这个过程要求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尤其是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资源利用减量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逆向绿色供应链物流活动,是指将不符合绿色消费者要求的产品、资源,通过营销回到制造商手中,即退货物流;绿色产品经绿色消费者使用后,回收的废旧产品经检测和分拣后,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可再回到营销环节,有修复价值的废品,可通过再制造重新回到营销环节,不能修复或再制造的产品,进入材料循环环节,在材料环节有用的物资还原,以资源的形式提供给绿色采购,实现资源再循环。检测分拣后无用的物质进行焚烧或填埋,力争做到“无害化”回到大自然生态系统。回收分解环节,是逆向绿色供应链回收活动,即回收物流。
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有:生产、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包装的成本高、政府环保等方面法规政策的激励不足、绿色供应链技术不高。其中生产、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包装的成本高,对于制约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力最大,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带来经济绩效的同时,也会使成本提高③,由于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经验和能力,因此超前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成本的增加,从而使生产环境友好产品以及采用环境友好包装的成本高;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绿色技术支撑,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绿色技术的支持,缺乏某一环节的绿色技术支撑,绿色供应链的绿色传导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到整条链的环保绩效,绿色技术是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降低绿色供应链管理成本的关键;国家和地方法规是影响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因素。
由此可以得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正向绿色供应链和逆向绿色供应链形成闭环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供应商――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回收处理;绿色物流、绿色技术、绿色成本、政府法规构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影响因子,其中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关键,绿色成本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决定因素,政府法规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助力器。
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途径
转变观念,树立低碳经济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途径,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战略的理念、投资的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成本的节约。充分发挥绿色物流在供应链管理的特殊作用,引导客户关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投资决策、行业标准、方案设计中考虑低碳效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加强机制的杠杆作用,包括相应的价格、税收和法规、政策等方面措施制定,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贯彻体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影响投资方向,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以减少物流量,鼓励企业合并提高规模化生产。加强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推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形成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培育扶持的力度,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科技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补贴或减免税收。使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入减排这个新兴产业中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全面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最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层面,企业通过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的力量,实现节能减排。关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进行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公铁联运,降低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比例;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减少煤碳运输对于铁路资源的占用;大力发展甩挂技术,推广太阳能及混合动力技术等实现高效减排,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市场供需形成的价格机制,实现企业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形成绿色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可以很大地提高绿色供应链运作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降低绿色供应链违约风险的发生,提高绿色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降低绿色供应链的总成本,增加绿色供应链的利润和优化服务。绿色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如供应商)是环保节能知识的拥有者,它期望通过合作获得环保节能知识资产的增值收入;另一节点企业(如制造商)为供应商的潜在合作者,其投入可以是知识、资金、劳动力及这些资源的组合,企业使用显性合同,如使用价格歧视策略,对参与知识共享的企业提供较低的供货价格,而对拒绝参与知识共享的部分企业则采用抑制性高价;利用隐性合同,尤其是利用商誉实现绿色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降低生产、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包装的成本。(作者分别为浙江海洋学院教授;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戴定一:“‘低碳经济’影响物流业”,《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第1期,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