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旅游的大力发展,不但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同时也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也能提高城市建设的速度,使城市有更高的知名度。旅游业是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很多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使得城市一体化建设效果更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时候也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对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同时也能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重点就是为了更好的对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发展可持续的旅游业。以往人们在旅游的时候,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淡薄的,这样就使得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样就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同时能够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类和谐共存,一定要发展生态旅游,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当代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同时也能实现后代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们要重视对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也要更好的保护环境,为后代人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
2 我国生态旅游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旅游的市场小
现在,人们在旅游的时候主要的兴趣还是集中在我国古老文明方面上,对自然风光认识上还是有一定的偏差的。而且,现在国际游越来越热,在国内游方面主要是进行观光度假,主要追求的是娱乐方面。在进行旅游的时候,虽然有些旅游者对回归自然是非常向往的,但是在实际的旅游中,自然环境保护意识还是十分的淡薄的,这样就使得旅游过程中,环境破坏问题非常严重。生态旅游开发者为了更好的吸引旅游者,在很多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的地区开发了很多的娱乐设施,这样就使得原本保护意识淡薄的情况下,环境破坏问题更加的严重。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人们通常是比较缺乏的,这样在旅游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破坏旅游资源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垃圾遍地和乱写乱画的情况。在人们旅游的时候对其行为进行要求是非常难的,这样就使得生态旅游区的环保问题成为了很难解决的问题。
2.2 生态旅游企业存在的外部环境欠缺
生态旅游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在进行产品开发的时候是要有产业进行支撑的,这就使得生态旅游活动在进行的时候是要有企业支持的,旅游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要将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变成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现在,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通常重视的都是经济效益,而且现在的会计制度在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衡量的时候,通常都是以经济收益作为标准的,这样就使得企业在发展的时候无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多的旅游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在进行经济效益衡量的时候,对环境成本是很少进行考虑的,这样就使得很多的企业在发展的时候不会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旅游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对环境保护问题不重视会导致环境破坏问题更加的严重,而且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也不会更好。
2.3 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很多的政府为了使经济更快的发展,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同时在开发的时候科学的论证也是非常少的,这样就使得旅游资源在评估和规划方面都是非常欠缺的,在非常盲目地情况下就进行了旅游资源开发。这种开发方式对旅游资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会导致旅游资源在使用的时候出现保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粗放的开发和盲目的使用会使得旅游资源出现严重破坏的情况,在未来保护环境的时候,政府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2.4 开发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生态旅游对产品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产品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技术也是非常复杂的。很多的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的时候都是因为其自然景观非常好,但是这样是不足以成为旅游产品的,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是要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的,设计人员在生态知识和旅游知识方面要非常丰富,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但是,在这方面设计人员是非常缺乏的,这样就使得很多的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进行设计,使得资源在利用的时候出现了更多的问题。
3 解决生态旅游建设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着力构建我国生态旅游适宜的开发和经营模式,以纠正目前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偏差。而就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来看,适宜的生态旅游开发经营模式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进行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加强游客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等经济手段、利用线路设计、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念系统的目的。第二,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小良影响。
3.2 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建设。
3.3 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4 结束语
生态旅游可以更好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生态旅游发展可以更好的发展经济,在发展的时候对出现的问题要找到解决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经济转型环境中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前景展望
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能够将其社会经济价值发挥出来。农村生态旅游是人们度假、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农村生态旅游需要建立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对购物、娱乐、吃、住、行、旅游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具有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在经济转型时期,要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转型进行深化,就需要对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具有许多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增加、让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多样化、对农村旅游产品进行丰富,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价值。
目前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旅游业中心就在于结合农家旅游和村中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了100孔砖混结构陕北风情窑洞农家小院,发展5家农家特色餐饮饭店,采用新型建设材料新建集“十室两栏”为一体的多功能培训中心1400平米,新增入股分红收益将覆盖全体村民。拆除窑洞前十处院落,涉及13户村民,宅基地面积4275平米,房屋面积1577平米,建设打造农家风情酒吧一条街。配套文化广场、农村大戏台、垂钓园、5D防空洞影院,停车场、马车公交等设施,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接待功能。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这些措施都使得其更加吸引游客,更好地进行农村生态旅游建设。
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具体实施路径
(一)根据生态环境发展规律进行运营管理
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在重视农村旅游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准对运营管理进行加强。在稳定性较强、长期时间内形成的整体系统就是生态环境,正态环境能够保障、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实施农村生态旅游环境模式时,需要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内在修复能力、自然恢复能力以及实际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尽量以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准,使得游客服务配套、游客接待能力设计、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与其保持一致。在对当地生态特征和独特自然风光进行开发时,需要保证其在生态环境实际承受能力范围内,从而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良性保护的实现,还能对旅游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自身生态环境承受范围内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十三号村一直不断地完善着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延伸旅游要素链条,将一季游向“春看绿、夏赏花、秋摘果、冬滑雪”四季游发展。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在两年前,基础落后、产业空白、村貌破旧、断垣残壁随处可见,如今已经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容貌整洁、设施完善、旅游兴盛的美丽乡村,在2016年十三号村被列为河北省100个美丽乡村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尚义县十三号的旅游经济建设方针使其实现了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旅游发展
国家出台关于农村生态旅游的措施,才能将农村生态旅游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升级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许多地区,当地的财政经济支柱都是农村生态旅游业,农村生态旅游业具有十分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部分地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对自身的生态环境丝毫不进行考虑,到这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旗号,一味地大力扩大发展农村旅游,这种行为破坏了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此,国家需要采取措施,出台相关规定,使得执法、立法力度得到加强,结合当前农村生态旅游的不足,对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和完善,从而制约、引导、规范生态旅游。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升级转型,推进休闲、有机、科技、园区、集约、高效的农业建设,实现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京津地区无公害节水蔬菜、优质杂粮杂豆、脱毒马铃薯等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除此之外,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发挥地处草原天路西线节点,紧傍大青山区位优势,全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三、结语
[关键词] 旅游业;可持续;路径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63-2
“生态旅游”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和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年”的确定以及主办“2002年中国生态旅游论坛”的影响下,生态旅游呈现较大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调查同时也显示,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
一、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开发资金短缺。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硬件及软件建设,和建设这些硬件需要的大量资金的支持。但在我国各大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中,普遍缺少资金支持。由于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多是未受人为破坏的,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比其他旅游产品更多的资金来建设生态旅游资源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促销国内外市场,培训专业的生态旅游人员。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政府不可能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入。因此,资金短缺将是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长期性制约因素。
二是生态旅游科技管理水平低下。随着我国的生态旅游的迅速扩大,大部分生态旅游项目处于一种高负荷的运转状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这就要求生态旅游发展要向集约型转变。对此,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尤其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持。但现阶段生态旅游环境管理技术的应用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很多生态旅游目的地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系统和保护设施,污水、垃圾处理仍采用原始方式就近排放,造成生态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威胁珍贵物种的生存。
三是民族特色文化的丢失。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是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外来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一些生态旅游的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一些生态旅游地将古朴的民俗民风、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原有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取代。同时,生态旅游发展使当地居民认识到地方文化和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存在差异,他们的生活方式、习惯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同化。
二、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一)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标准。借鉴国外经验,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参照《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编制和制定《中国生态旅游开发标准》和生态旅游认证制度,以此规范生态旅游市场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建立由政府部分负责的生态旅游认证委员会,向通过认证的生态旅游单位颁发具有法律约束的认证书,而未通过认证的项目则不准上马;其次,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内容应包括旅游质量评估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旅游设施与服务标准、生态安全保障标准等多个方面,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旅游项目应立即停止或进行整改;再次,适当降低旅游费用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吸引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在与《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的基础上,制定具有规范性和针对性的《生态旅游法》。在《生态旅游法》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旅游分类规章及地方性规章,将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纳入地方法制化轨道,并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通过建立生态旅游专门执法部门,专业执法人员培养等手段,建立一支专业的生态旅游执法队伍;同时建立包括社区监督在内的监督机构,对生态旅游的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以及管理操作等方面进行监督与反馈,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三)建立适合我国的旅游企业奖惩机制。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由政府出台建立针对生态旅游企业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对于真正的生态旅游企业应予以奖励,促进他们在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的促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无视国家政策标准,随意进行旅游开发,以破坏生态环境和社区利益为代价来牟取高额利润的旅游企业,要进行严厉的惩治,包括经济处罚和土地使用权、旅游开发权的收回等。
(四)加强生态旅游专项研究和技术推广。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紧密结合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旅游工作研究学等多学科开展生态旅游研究,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旅游理论的联系,在拓宽理论基础研究的同时,促进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五)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六)加强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和人员培训。应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进行景区建设,吸引游客,达到良性循环。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对旅游者进行旅游环保教育。如旅游前的环保教育;在门票、导游图、宣传资料上添加环保内容;导游引导游客游览时,结合旅游环境保护内容讲解等。
(七)切实加强旅游环境保护。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超容量经营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合理地进行旅游规划,打破各旅游景点各自为阵的状态,形成以主要旅游城市为中心的旅游板块,从中心城市向外引导、分流游客,减轻重点景区的接待压力。如广西桂林市于1998年与桂林地区合并,形成了以桂林市为中心,辐射至周边县(阳朔、兴安、资源等县)的大桂林旅游板块,减缓了原桂林市的接待压力,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旅游环境的保护与综合治理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旅游区内建立观测站,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定,严格控制旅游人数。利用经济手段(如淡旺季价格调整)、行政和法律手段等对旅游经营者、旅游者进行管理。要积极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环境。采取相应措施,排除各种造成旅游环境污染的因素,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如桂林从1998年底开始实施的“两江四湖”改造工程,本着“显山露水,连江接湖,开墙通景,增绿减尘”的原则把原来不合理的建筑拆迁,突出桂林的山、水;治理工业污染,控制漓江游船数量,保护水资源,使漓江水质大大改善,达到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整个桂林市环境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在2000年国家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中,桂林市荣获第一名。对于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区,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尊重景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不要随意修建索道及人造景观,合理划分功能区,将商业网点与景区分开,避免世界遗产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
旅游业的发展暨依赖于良好的旅游环境,又往往污染、破坏旅游环境,因此,只有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协调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光耀.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12,(6).
[2]林漫亚.旅游与环保的现实冲突[J].改革与开放,2013,(2).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生态旅游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选定生态旅游基地时,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应将作为第一要素综合考虑,需要在加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同时,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逐步实现其规模化效益。充分开发利用本地的特色景观和特色产品,通过必要的投资,建立集风景游览、采摘、野餐、娱乐、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观光场所,开展以品尝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
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实现产业化并不容易,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支持。所以,地区政府一定要重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为其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另外,政府部门还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延续很长时间,投资于环境保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效益,所以在实践中,环境保护总是滞后的,于是置破坏而不理,视污染而不见,将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简单夸大旅游的经济效益,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取得旅游收益的增长,使环境破坏日益加剧。
(2)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而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生态旅游环保观念远未形成。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随手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我国在旅游开发中,旅游环境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没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造成经营管理和决策中处理不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欠妥,环境问题时常出现。
(3)资源开发市场化过度,环境威胁严重,资源开发市场化、商业化的动力很大,但是政府的管理缺位,就会使得公共利益受损。当前,大多旅游景区还没有摆脱单纯追求游客数量的开发理念。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会给一些自然和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景区带来较大的冲击。现在的大众旅游步入微利时代,但付出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却很大。大量的游客增加了废水、固体垃圾排放量。许多游客要求消费野生动植物,追求舒适和享受。对当地的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意愿,表现出文化优越感等,给当地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不良的影响。
3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控制生态旅游开发强度,限制景区游客数量、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生态所能净化和吸收的污染物和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数量,即生态环境自身恢复所允许的游客数量。数据显示,一个旅游区主要景点的游客容量应为60~100m2/人,一般景点的游客应为100~200m2/人,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会使生态环境超出其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为了保持旅游环境的质量,需要旅游局、旅游企业、产品经营者和旅游者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游客及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让入境旅游者认识到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人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在加强生态教育的同时,也相应做好惩罚措施。
3.2 合理规划布局河南省生态旅游景区的功能区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不同,做好景区规划可以减少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环境的破坏,将区内各地块的用地性质与游憩利用方式相对应。
3.3 生态旅游景区的服务单位
定期考核导游,培养其环保意识,主要形式以考试及对所带游客团队问卷调查。对生态旅游景区内的垃圾采用管道集中收集,固体垃圾要及时定点收集处理,对随意排放废水和乱倒垃圾的单位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3.4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游客容量
加强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技术参与和指导,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商业运作。为了更好地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入境旅游人员进行规范要求;另外应该规划出更为合理的旅游人数、游览路线,计算出每个生态区的环境承载容量。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走景区可持续发展路线;对旅游区淡季、旺季时入景区人数作更为合理的规划,使旺季不超出其承载能力,淡季制定出吸引游客政策,提高旅游区的功效,增加游客数量。
一直以来生态环境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担任着生态旅游的载体,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生态旅游。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发展的大事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一些地区生态旅游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污染,甚至恶化到难以修复的程度。因此从生态旅游所产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这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
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而大多数的游客都是乘坐着汽车来到生态旅游区观赏,大量的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汽车扬起的尘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区内宾馆和饭店排放出的废气等都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水体污染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是相当的广泛,主要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水上运动带来的水体污染,水上运动往往给水体带来的危害最大。我们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车不仅能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还能影响海域生态环境,漏出的油污也会污染水体危害水体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优养化问题,一般来说水体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原来背景环境的养分很少,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一下子营养成分的进入导致了水体超过了原有的净化能力,所以产生了优养化问题。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访生态旅游区必然会造成所谓的“民生污染”。如果对民生污染处理不当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卫生,从而会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垃圾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将会衍生出更多新的问题,将会影响到水体、土壤、植物、动物等多个方面。
(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旅游活动对于生态旅游区的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发,道路等人工景观的建造严重分割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种群,从而减低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景观的连通性,也减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存环境。
2、在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中往往将人文景点修建在生态保护区中较为脆弱的的地带,这样很容易造成较为强烈而且扩散性的局部干扰和破坏。这样只会导致局部地区生境的退化和干扰斑块的扩大。
3、在一些旅游活动中会猎杀该地区的动物,这样直接导致了生态旅游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则更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强对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逐渐提高人们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所以提高游客们的生态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游客强调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意识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这样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游客的生态素质。但是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地区的开发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游客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态保护区需要大力对游客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从而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二)严格控制游客容量和开发强度
如果一个生态环境超过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时那将必然会破坏其自身的恢复能力。一个生态环境自身恢复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它将不会促进生态平衡、系统稳定。所以严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态保护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区的游客数量,防止人满为患对旅游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协调好旅游供求关系,适当分流。不仅如此,还需要人工治理受损环境,加快旅游环境的恢复等。
(三)严格控制旅游项目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同时不同的生态保护区以及同一生态保护区对旅游活动的适应性也不同。我国生态保护区可分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种类型。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保护区应该开展适应其环境的活动,这样既满足游客们的需求也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三、总结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112-01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它有特定的内涵和概念。生态旅游应包含两个基本内涵: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形式,另外,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即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而且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1]。因此,本文将生态旅游概括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具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位高雅,能为地方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旅游体系。它以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追求环境、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从定义中可得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核心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要求。
二、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受人类干扰较少的区域。生态旅游目的地应选择未受人类干扰(现代工业文明影响)或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自然生态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具有典型自然景观特征的自然区域)和典型人文生态区域。(二)、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类型,选择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生态旅游常识或在专业导游指导下,亲自参与到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之中,在旅游活动中领会生态环境的奥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享受和对其内在文化品味的体验,反映了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旅游活动。因此,其费用、价格比一般的观光旅游要高。(三)、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形式。它要求旅游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旅游业以维护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原生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为根本宗旨,把开发旅游资源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较晚,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注意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近十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2]。(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法规得以落实的基础是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意识教育,使强制性的法律与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生态旅游的经营者们应该和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进行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原生状态和对当地开发做出贡献,并希翼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相互理解[3]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三)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的设施,也包括软件的服务与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尤其要解决好交通问题,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可按“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减少对区内环境的影响。建筑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四)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森林公园是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追求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4]。(五)生态旅游研究与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请进专家讲学,派出人员学习的办法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旅游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我们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达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作者单位:朱龙凤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朱金凤金田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5-9.
[2]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J].江淮论坛.1998.1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雷默特.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六步溪;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优势与劣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1 六步溪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六步溪地处安化县西北,为益阳、怀化、常德三市交界之地,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但生态良好,其有人类居住的历史仅为200a左右,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短,迄今为止,在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几乎没有,其生态旅游资源依然“静养深闺”未被人识, 亦没有开发的旅游景区及景点,目前前来六步溪生态旅游的基本上为自发状态,还没有规模,旅游接待能力仅仅在餐饮方面有6家农家乐,没有正规的接待床位。据统计,2013年1~10月,农家乐接待自发旅游人数7200人次,住宿接待基本没有,可以说,六步溪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
2 六步溪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六步溪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后,虽然是益阳市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市级、县级财政对于保护区的经费、项目投入十分有限,六步溪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管理机构设施)投入95%以上来源于中央财政投入,面向保护区社区及保护区群众投入几乎没有,目前保护区农民能够获得的林业收入仅仅为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农民收入与确定为保护区之前相比,收入急剧下降,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费用缺口巨大,由于农民没有得到实惠,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资源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保护区管理机构因为经费缺口的原因,一些必须的环境监测、基础科研等工作均无法正常开展。发展生态旅游为六步溪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逐步缓解保护区资金紧张的压力,有利于保护区保护功能的有效发挥,多建设一些保护环境的设施,促进保护区事业发展,并能够增加保护区农民就业机会发展经济。
3 六步溪生态旅游开发优势
3.1 自然景观丰富
3.1.1 地质地貌景观
六步溪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经十几亿年的复杂地质历程,构造变动,海陆变迁,经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最终形成了位于江南古陆(雪峰山弧形隆起带)中段、雪峰山脉北端的安化山地。区内前古生代地层广布,新老地层基本齐全,构造复杂,特别是北东向断裂、褶皱发育,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如龙泉洞、青云洞、笑天龙、莲花仙台、六步幽谷、世外桃源等)。
3.1.2 水域景观
六步溪区内溪谷纵横,瀑布成群,因水而灵,山涧清瀑随处可见。比较著名的有:六步清溪、婆婆溪谷、六步瀑布、幽谷瀑布、神仙泉等。
3.1.3 生物景观
绿海静心保护区山岭起伏,植被完好,满目皆绿:春,万绿生机勃勃;夏,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秋,红叶点缀绿海;冬,萧瑟飞舞回归自然。进入六步溪,置身绿海,回到自然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最高精神,净化心灵,感悟天道。
3.2 周边旅游资源较丰富
六步溪位于安化县西北,周边有湖南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雪峰湖地质公园、柘溪国家森林公园龙泉洞景区、梅山道教圣地―云台山真武寺、青云洞、秦汉桃源、国家4A景区茶马古道景区、常德国家4A景区桃花源景区毗邻,与这些景区均在1.5h车程之内,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为整体旅游开发升级提供了条件。
4 六步溪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区位无优势
六步溪发展生态旅游最大的不足是交通条件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还没有高速公路经过安化县和六步溪,虽然安化县县内乡镇道路及农村公路基本全部硬化,内部通畅,但外部不畅,影响了潜在生态旅游群体到六步溪的旅游欲望。
4.1.2 无旅游发展规划
六步溪保护区因成立时间短,限于资金、领导重视等原因还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没有就六步溪的生态旅游进行定位与思考,缺乏主题概念,无精品旅游线路。
4.1.3 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大投入
六步溪景区公路狭窄,交通容量不大,接待游客的餐饮、住宿、休闲等配套设施有待大规模投入进行改善,有的地方通讯、通信信号不畅通,不便于游客对外联系,目前前来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没有在六步溪住宿。
4.2 对策
4.2.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安化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早促成益溆(益阳-溆浦)高速开工建设(益溆高速经过六步溪边缘);采取措施建设好安化到长吉高速的连接线。并在六步溪通信基站建设上大力支持,促成通信信号全覆盖六步溪保护区。
4.2.2 编制旅游规划
对六步溪的生态旅游进行定位与思考,搞好主题策划,提炼主题概念,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原则上是搞“绿色旅游”,是“保护性旅游”,组织专家进行科学旅游规划,包括景点规划、景区规划、线路设计、配套服务设施规划、旅游经济与产业规划等,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4.2.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搞好招商引资是六步溪生态旅游必经之路。安化县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安化县境内的旅游景区、旅游资源逐步走上“一个品牌一个集团一张门票”的道路,学习丽江等地经验,组建旅游集团公司,政府以资源占股、项目资金直接投入景区建设折价占股的形式持有股份,或纯民间资本100%控股。下辖六步溪、笔克(安化茶马古道4A)、黎明(秦汉桃源)、龙泉(龙泉洞)等若干分公司,实行“统一接待、统一调度、统一票价、统一结算、统一考核、统一服务”的管理模式,各分公司按股份分利。这是六步溪生态旅游融入湖南省旅目的地的必然选择,是启动六步溪内需,增加农民就业,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4.2.4 宣传与树立生态旅游开发理念
一、生态旅游及其产生
1.生态旅游的提出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20多的时间里,世界生态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宣传主题和产品品牌,日益深入人心。
2.生态旅游的概念
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综合各方观点,有人给生态旅游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和相关文化特征为主要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3.生态旅游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自然旅游来说,新兴的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点。生态旅游是人类希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点是:①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②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③游人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要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退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修建宾馆、索道,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
景观污染系指不适当的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景观功能受损、生态风险增大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开发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造成了景观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植被,危及生物多样性。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建筑过程中,大片砍伐树林,造成严重损失。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共占绿地30hm2左右,砍伐树木千余株。
(2)破坏地形,毁坏自然生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开凿了一条登山栈道,用水泥、钢桩和铁网代替了自然生境。栈道不仅破坏了雄伟的地貌景观,而且络绎不绝的人流践踏草地,向天池扔垃圾,增大了对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胁迫。
(3)捕杀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受损。一些生态旅游区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使许多野生动物遭到捕杀,造成不少珍稀动物灭绝。据调查,20年来,长白山旅游区已有2种哺乳动物灭绝,16种濒危。
2.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
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盲目开发之外,对游客数量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人满为患的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环境问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
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等豪华设施的建设,大建楼、堂、管、所,盲目扩大旅游区,在旅游开发中市场定位不准,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贪大、求洋”,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进一步走向城市化、商业化。有的旅游区抛弃了自己独具的天然优势,盲目改造,造成大多景区景观的趋同。
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如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m,公路只修到约2000m,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
4.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
(1)维护措施不够。许多古建筑群有的因为地质条件、地形状况而倾斜;有的因地震、洪水而被损坏;有的因地质、滑坡多年风化失修而破旧不堪等,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部分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加之保护措施不严,很多珍贵的植物被随意折断,还有人在建筑物、岩画、古雕像上随意刻画,造成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旅游活动的视觉污染。
(3)缺乏必要的监测和管理。据报道,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有的则对旅游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依据科学监测对保护区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仅有20%,甚至一些保护区在核心区也有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实现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现生态旅游区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统一的原则,在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其旅游资源,必须建立完整的法律、技术与管理体系。
1.完善制度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使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树立“以自然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制度,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制度,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旅游区的立项审批制度。
2.合理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
要在保护区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划分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区内旅游小区或旅游景点的确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核心区、缓冲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开发旅游,确保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同时还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对生态旅游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生态旅游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明确管理主体,当地群众参与
外部机构和单位到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必须服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调、安排、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
当地群众的参与,可以把部分破坏资源的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部分;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在自然保护区乱砍乱伐,乱捕滥猎,禁而不止,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中,允许他们在社区内开设农家乐,做些土特产经营和劳务,使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
4.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
旅游容量是指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满足游客需求的条件下,一个旅游区在一定时限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可以以生态指标、环境质量指标、设施指标、游客感应指标和客流分布指标为依据,确定生态旅游区每天总旅游容量,使旅游活动的开展控制在总体容量内。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曾做过此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5.加强游客管理
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是旅游目的地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可以采取以下操作:①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各种指示牌等;②利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等进行多种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③一定的处罚手段。
四、结语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等。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明确管理主体,鼓励当地群众参与,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加强游客管理等方式以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2.17(2):68-72.
[2]张小利.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1):2007.68-70.
[3]袁兴中,刘红,高天刚.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学杂志,1995.14(4):36-40.
[4]崔海亭.景观污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1.20(3):60-62.
[5]俞穆清,朱颜明,田卫,刘景双.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189-192.
[6]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1999(3):40-46.
[7]姬晓娜,朱泮民.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J].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84-1889.
[8]衷华.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J].和谐发展论坛:2007.234-235.
[9]王世国,王素芬.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7.(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