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医保服务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20*年工作情况
经过一年努力,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35万人,较去年底增加9万人,人口覆盖率达87.5%。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5万人,较去年底净增5.75万人,城镇医保覆盖率超过小康目标。市直参保人口67.53万人,较去年底增加近5万人,覆盖率达92%。市区5.9万名老人和8034名救助对象通过政府资助进入医保体系,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市征缴各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10亿元,比去年增收1.3亿元,增幅15%,其中当年基金收入9亿元;当年实际支出8.3亿元,结余0.7亿元。基金支出在预算范围内,结余率适中,运行总体良好。市直全年医保基金收入5.21亿元,其中,当年收入4.45亿元,非当年5625万元,收入增幅12%;全年基金支出4.47亿元,比预算增长23%。征收城镇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714万元。按时上缴管理费20万元。
(一)以优化提升为目标,医保政策体系实现新完善。修订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医疗救助办法》,既是对五年多来政策体系系统地梳理完善,也是对医保制度的又一次宣传推动。从4月份开始,我局牵头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调研月”活动,分课题组织力量展开调研。先后召开20多个场次300余人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这两个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将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样,经过完善提升,我市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就由“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两个文件构成新的框架。同时,进一步调整完善居民医保政策。作为全国较早实施该项制度的城市,今年以来,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意见精神,加快政策调整完善步伐。其中,筹资标准今明年已分别提高到150元、250元,门急诊补偿比例从20%提高到40%,住院费用全年最高补偿提高到15万元,综合补偿率由原来25%提高到50%以上。市区财政对参保学生少儿均给予补助,让他们也享受到了“普惠”。各辖市均出台和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此外,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参保缴费、享受待遇等作出意见规定,特别是明确参保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发生门急诊医疗费直接按规定报销,不降低报销比例,较好地维护了农民工权益。
(二)以推进小康目标为重点,医保人口覆盖实现新扩大。加大政策推动和行政推动力度,通过动员参保、监察推保、多形式助保等各种途径,多措并举、强力推动参保扩面。一是以医保小康指标监测分析为抓手,同步推动各地开展扩面工作;借助全市社保扩面征缴有利形势,与养老保险同步推进医保扩面。二是在去年实施“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工程的基础上,建立反推倒逼机制,通过抽样调查和全面摸排,动员未保人员参保;强化稽查稽核,将参保登记信息与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息比对,实现登记最大化;将人员参保缴费与就业登记、劳动合同鉴证信息对接,实现登记参保到户、缴费管理到人。三是重点抓好环卫工、出租车司机、保安等特殊群体以及建筑、餐饮行业用工人员的参保工作;对断保人员进行梳理分析,采取不同措施激活续保;同时,落实农民工医保专项扩面行动,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保。
(三)以社区配套政策为抓手,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实现新增强。将实施和完善医保制度与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包括社区定点、优惠支付、提高医保待遇、服务减免、药品“零差率”政策、健康管理、付费制度等一系列医保配套政策,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就诊。特别是对药品“零差率”政策,4月份组织第一轮集中招标,平均中标价即降为零售价的52%;医保部门通过巡查、抽查等方式,重点对零差率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各项社区配套政策落到实处,使之受惠于民。社区配套政策运行一年以来,其政策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全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数估计增长51%以上,医疗费用增幅54%(不含“零差率”补贴),其中慢病病人就诊量上升2倍以上。社区机构出现了就诊量和费用同步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居民选择社区门急诊的比例超过35%,对于把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以可持续运行为导向,医保制度运行质量得到新提高。按照“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开展教育,加强防范”的思路,认真做好“社保基金审计年”各项工作。在基金管理上,完善核算管理办法,强化运行分析和监控;推行申报基数职工签字认定、参保单位先行公示等新举措,采取日常、重点、专项稽核等办法,确保基金应收尽收,稽查面超过参保单位总数的30%;以医疗行为监督和医药费用结算为切入点,完善以“就诊人头”为核心的付费办法,提高基金使用质量和效率。预计全年,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增长12%,其中个人支付增长4%,基金支出增长13.5%;二、三级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幅8.88%,医务所室平均下降10.4%,定点药店增长3.8%,社区增长54%;医保基金用于社区药品“零差率”补贴1000万元,既较好地控制了参保人员个人支付费用增长,又使大部分参保群众享受到了医保实惠。
(五)以经办能力提升为主线,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努力打造新的服务平台。市区启动社区平台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保信息系统联网,逐步将医保经办服务向社区延伸,从而使参保人员既看小病不出社区,办理医保事务也不出社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医保病历购换服务,完善了辖管人口的医保和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慢性病人、医疗救助对象实施健康长效服务。以“访老问医送温暖”为主题,开展向退休人员“发一封慰问信、送一张医保联系卡、发一份宣传资料、搞一次免费体检”的“四个一”活动,其中,组织社区卫生机构分两批为10万名参保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首批已有3万多名7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体检,受到退休人员的极大欢迎。二是强化和改善对外服务。对医保经办事务进行一次性告知,公布举报电话和投诉渠道,接受社会监督;拓展医保网站功能,初步实现缴费工资总额网上申报,方便了参保单位和经办人员。与相关单位协调,下调定点医疗机构原协定的月通信使用费,平均降幅30%;取消医保卡挂失费用,减少群众支出20万元。三是加强经办机构自身建设。按照练好业务、干好事务、搞好服务的要求,规范基础管理和服务流程,大力强化经办能力与服务建设。特别是在服务大厅,建立ab工作制等一系列创新办法,推行阳光服务,努力做到窗口一站式、告知一口清、咨询投诉一拨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四是加强医保理论研究和宣传信息工作。继续与镇江日报联办医疗保险专版,全年出版52期;全年编印《社会医疗保险》期刊12期;对外宣传报道及理论研究文章省级以上40多条。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按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的总体要求,实施辖市联动:句容推行“医保普惠工程”,建立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制度,首次实现制度全覆盖,当年新增居民参保3.6万人;丹阳紧扣小康目标实现,3000多名残疾人和近万名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医保;扬中创新思想理念、方法制度和管理机制,积极扩展社会医疗保险的内涵和功能。一年来,我市先后两次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性大会上介绍交流工作经验,推进医保制度改革的做法和成效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央视《新闻联播》、江苏卫视、中国劳动保障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均在头条或显著位置全方位宣传了我市医保制度的改革实践,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来镇进行了专访;全国各地先后有94个城市1100多人来我市学习考察。医保经验进一步推向全国。
二、20*年工作总体情况
对照十七大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的基本任务,对照市委“把改善保障民生作为发展根本取向”的总体要求,明年我市社会医疗保障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需要我们立足新起点、策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为此,全市医保战线要全面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和改善保障民生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进一步深化“人人享有”的内涵,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和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矛盾,为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保障环境。力争至*年底,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242万人,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市社会医疗保险人口覆盖90%以上的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要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
1、以“两个办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实。《镇江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和《镇江市社会医疗救助办法》是我市新形势下多层次医保体系的制度框架。围绕两个办法,要重点落实:一是进一步突出“全民”医保,落实好关于外国人参保、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参保、持有本市暂住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农民工等各类群体的参保规定;进一步简化险种安排,按照从业人员参加的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参加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个基本层次,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二是改进和延展个人账户功能,鼓励参保人员积累个人账户资金;同时进一步研究探索二级个人账户的功能拓展问题,尝试制度外保障;包括补充险种在内的各险种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开放后,鼓励和动员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在基本险的基础上参加补充险,提高保障待遇。三是降低医疗保险的参保“门槛”,研究失业人员个人领取的医疗费补贴充抵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问题,继续给予农民、未就业登记人员参加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照顾政策,用好对5060人员参加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倾斜政策。四是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保障待遇: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肾透析、治疗癌症的费用,医保基金补偿比例由40%提高至50%;救助对象住院费用年个人支付超过500元以上部分,救助资金补助比例由50%提高到60%。我们将以“两个办法”的实施为契机,按照“制度边界取消、政策间联接贯通”的思路,进一步整合、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整合险种,研究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保障需要,减轻参保人员负担。
2、以提前实现医保人口覆盖“十一五”目标为动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保险的人口覆盖。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既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个工作推进的目标。扩面工作不仅是医保制度改革完善的基础,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要求。在工作推动上,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激励约束办法,完善对各地医保经办工作的考核,调动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积极性,加快扩面工作进度,力争明年底提前实现全市医疗保险人口覆盖90%以上的目标。抓住《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实施和《社会保险法》即将出台的机遇,进一步强化扩面宣传,做好参保动员工作。利用劳动监察力量,发挥稽查稽核职能,抓好“应保未保”、非公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等扩面空间,借助和调动基层力量推进扩面工作。关注农民工参保,突出重点,采取灵活政策,推进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的民工参加医保。进一步加强居民医保工作,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等措施,尽可能地推进城乡居民参加医保。认真落实对重病、特困、低保人员的医疗救助政策,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医保体系中来。要坚持各类群体的“无缝覆盖”,推动实现从“广覆盖”到“全覆盖”。
这次调查的内容分为城镇居民个人基本情况、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的了解和参与情况、城镇居民对现有医疗保险制度的要求和建议三部分,共20个问题。调查对象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教科文卫人员、企业职工、离退休者、自由职业者、个体劳动者等构成;调查者年龄分为20岁以下、20-40岁、40-60岁、6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
一、宣传比较到位,但力度仍需加大。
二、城镇居民参保状况及认知情况。
三、城镇居民医保交费水平。
尽管区政府在居民医保交费上已充分考虑了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负担能力,但调查中您认为现行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交费水平如何?仍有50%的居民认为较高,有40%的居民认为适当,10%的居民认为较低。从调查数据中可看出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认为现行的医保交费水平偏高,这主要是由于各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比较大造成的。
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不断完善,满足城镇居民需求。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是保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更好实施的必要条件。在您认为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满足您平时的看病需要吗?这项调查内容中,有30%的居民选择能,70%的居民选择不能。可以看出虽然政府正不断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不能满足大部分居民的就医需要。
在您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以下哪些问题?时,70%的居民认为医疗设备缺乏,60%的居民认为医术水平不高,30%的居民认为管理不正规,20%的居民认为收费不合理。
从大家的选择来看,拥有丰厚医疗资源的公立大医院还是居民大病就医的首选,这个优势远远超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看病的需要,因而要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使之处于强势地位,解决城镇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五、居民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看法和意见。
居民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都十分关心,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十分认真地写下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希望这些意见和看法能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顺利实施起到一定的作用。被访者写的建议和看法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一位姓吕的商业人员写到:加大宣传力度和透明度,让老百姓了解具体内容。 一位姓席的被访者写到:加大宣传力度,把报销流程和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内容印到医保证的后边,减少工作环节。
2、报销制度存在问题。一位企业工人写到:一是报销手续麻烦;二是不能只有住院才能报销,如一些慢性病和特殊疾病,需要经常治疗维持,住院才能治疗加大了参保人员的负担,建议每月规定报销限额,使全民医保制度起到应有的作用,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一位姓贾的教师写到:参加医保后,有些医药费不给报,被告知原因是不住院不给报,而且一些药不包括在报销范围内。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一位姓李的打工者写到:社区做为初诊,应扩大就诊项目,充实就诊器械,提高服务质量,真正把全民医保的好处落到实处。一位姓王的机关人员写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设立一些,设备健全一些,方便居民看病问题,对药价多多监督。
4、定点就医规定不合理。一位姓周的家务劳动者写到:必须先到社区服务中心看病,只有他们开转院证明才能转院的限制太死,有的社区医院的医生素质太差,肯定会延误病情。一位姓李的被访者写到:看病必须到定点医院就诊不自由、不方便,如发病突然,定点医院离家远,如果到就近医院处理,后期报销手续复杂,对参保就医程序不清楚,容易走背包路,应在这方面多加改善。
1背景及文献综述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20世纪末,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在定点范围内群众可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就医。而随着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差异致使患者趋向城市大医院就医,受市场机制调控的自由就医行为导致了城市大型医院的“虹吸效应”及就医秩序的紊乱。
面对就医秩序的紊乱及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开始探索分级诊疗和实现患者合理分流的实现路径。所谓分级诊疗,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自2009年我国提出要“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以来,分级诊疗相关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未能顺利开展实施。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年末,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仅3%的医院承担了40%的门诊量和76%的住院人数;而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高达97%的非医院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却只承担了60%的门诊量和24%的住院人数(下图:2015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门诊量、入院人数占比情况)。
目前关于我国分级诊疗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影响分级诊疗及就医选择因素的理论分析。刘利娜提出分级诊疗的必备要素有:符合医疗结构技术及功能的疾病分级和诊疗科目分级、信息化就医衔接、合理的卫生资源布局、患者约束激励机制;[2]刘国恩则认为当个人资源约束条件改善后,人们的行为可能随之改变,包括居民的就医行为和医生的行医行为。[3]另一方面是针对影响分级诊疗及就医选择因素的数学模型分析。王子伟在研究中指出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倾斜会促使631%的患者首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4]Philip和Caroline通过对中国25个县的家庭调查分析后指出,寻求治疗的条件、医疗费用的报销计划和平均日消费费用显著影响中国居民对医疗机构的选择。[5]
本文从基本?t疗保险制度出发,探讨医疗保险与分级诊疗的相关性、基本医疗保险在分级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发挥医疗保险对分级诊疗推动作用的相关建议,旨在说明应把医疗保险作为推进分级诊疗的突破口,发挥医疗保险在分级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2基本医疗保险与分级诊疗的相关性分析
21理论分析
就个人角度而言,基本医疗保险可以通过调节报销比例和起付线影响个人就医选择,当基本医疗保险对不同医疗机构就诊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进行调整时,大部分患者会自觉选择最具经济效益的就诊方式,从而实现市场作用导向下的患者合理分流和分级诊疗。就医保管理部门角度而言,促进基本医疗保险与双向转诊有机结合,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和缓解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限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保支出的非理性扩张。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角度而言,基本医疗保险和双向转诊的有效结合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获得稳定的病源及医疗资源,从而提升办医水平、医疗设施水平、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医保管理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险与分级诊疗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及促进关系。
22定量分析
结合患者就医过程产生的客观数据,利用2010―2014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实际报销比两大类数据,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实际报销比为自变量X,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为因变量Y,利用相关系数R计算公式计算变量相关系数,分析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与分级诊疗实施效果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可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实际报销比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相关系数r值为09737,表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实际报销比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高度相关。由此可见,在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中,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对居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有重要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医保实际报销比相关系数见下公式:
r=Cov(X,Y)1D(X)D(Y)=(x-x―1)(y-y―1)1(x-x―1)2?(y-y―1)2=09737
3基本医疗保险在分级诊疗中的应用现状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5%,[6]三项基本医保合计覆盖超13亿人,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在分级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如下。
31医保政策对“社区首诊”做出了有益尝试并发挥了引流作用社区首诊是双向转诊的前提之一。目前各地医保政策在社区首诊制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要求特定人群必须选择社区医疗机构作为首诊机构,如《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该类参保人员必须到社康中心首诊;二是要求特定病种必须选择社区医疗机构作为首诊机构,例如东莞市规定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一类特定门诊参保人就医购药时,须首先在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并按规定报销。[7]另外,部分地区在推进分级诊疗中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医疗保险的引流作用。以四川成都为例,报销比例随医疗机构级别升高而降低,城乡居民在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住院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65%和92%,相差近30个百分点。[8]
32医保支付方式未充分调整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利益关系
目前我国多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对大医院采取的是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这一支付方式未能对分级诊疗起到引导作用,医疗机构的收入与服务项目数量直接挂钩,存在诱导医疗机构通过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增加收入的风险。[7]在此种支付方式下,医院和医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缺乏动力将患者下转,转诊医院与被转诊医院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故在实际操作中各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会存在许多人为干扰因素。研究表明,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双向转诊制度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之一。[9]
33医保制度缺乏针对分级诊疗的制度设计
目前针对分级诊疗中的“上转”和“下转”进行的专门医保政策设计并不多,相关制度亟须完善。如医保政策未能对直接赴大医院的就诊者与转诊至大医院的就诊者实行差别化报销政策,两种就诊方式之间报销比例相差无几;另外,现行医保制度也较少考虑实际操作中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的问题,患者每次住院包括转院均自付本次住院起付线,客观上造成患者转诊时需多次支付起付线,增加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压力,不利于合理引导患者分流。
34医保部门在推进分级诊疗中难以权衡行政性安排与市场化需求如前文所言,参保人员自由择医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成果之一,被广大参保人员高度认可。而分级诊疗制度的目的在于引导和规范就医选择,从其本质上来说是行政化的供方安排,而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自由择医是市场化的医疗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相悖之处。对于医保部门而言,自由择医带来的就医秩序的紊乱会加大医保基金支出压力,而分级诊疗能减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提高基金稳定性;但对于参保人员而言,自由择医能使其在经济承受范围内选择先进、权威的最佳治疗途径,而分级诊疗并不能根据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调整就医选择。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医保部门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时进退维谷。
4发挥医疗保险对分级诊疗推动作用的相关建议第一,完善医保导向政策,拉开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的报销比例差距。为引导居民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趋向和“金字塔”形的报销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应拉大患者在层级不同的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差距。同时,应适当调节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起付标准,考虑转诊过程中多次支付起付线问题。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经济杠杆作用,从患者自身利益层面合理引导就医行为中的市场化需求,鼓励患者进行分级转诊,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
第二,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实行精细化管理。现存社区医疗机构医保支付方式主要有英国为代表的按绩效支付为主的复合式支付、德国为代表的总额预算下的按点付费、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灵活支付、新加坡为代表的按市场价格全额自付等。[10]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相较而言,总额控制下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能够减少单一支付方式的负面效应。根据我国医疗保险管理现状,应不断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改变单一的按项目付费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统筹推进按病种、按人头定额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针对医务人员不同的医疗服务模式,制定合理的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c机制。[11]
一、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征缴和监管。要加大征缴扩面力度,增强基金自求平衡能力。加强对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的征缴扩面,切实扩大参保范围。对不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要坚决依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予以处罚。要完善基金运行管理,提高基金使用的社会效益。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进一步降低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自付比例,减轻医保病人医疗负担。根据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扩大特殊门诊医保支付范围,逐步将需较高或高额门诊治疗费的特殊病种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要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病人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骗取医保基金行为。强化对医保经办部门的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基金运行安全。
二、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卫生和药品体制。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起医、药、患、保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利益机制和医疗服务机构的竞争机制。努力完善医疗机构监管机制,弘扬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操守,禁止过度用药、过度检查、不合理出入院、乱收费等不规范医疗行为。建立专家会审制度,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合规性、合理性进行抽样检查。建立完善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退出机制,敦促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严格执行医疗保险政策、法规和服务协议。建立完善医疗机构收费信息公示制度,引导病人理性消费。坚持和完善住院患者费用一日一清单制度,保障患者对用药和检查的知情权。探索建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医保病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在社区”。改革完善药品招标采购体制,切实降低药品价格。
三、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适当提高社区卫生补助经费标准,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优势医疗资源分配和优惠政策要向中小医院倾斜,提高中小医院的竞争力。要加大医疗救助的财政投入。对医疗保险报销之后,个人仍然难以负担的费用,通过医疗救助来解决大病负担问题;对医院通过“120”收治“三无”病人给予适当补助。要继续支持特困企业职工、干部等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险。
关键词:社区医疗机构 社区居民档案 社区居民医保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基础机构。最初由德国学者提出,我国学者从英文意译而来。社区医疗服务在国外开展已经有半个世纪,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1]。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城市已与上世纪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成为市民。这样原来的社区也有了发展壮大,管理的人员也相对加大,就医人员逐渐增多。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区的医疗,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医疗管理急需改革。
一、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服务
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区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差,社区医疗价格不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差,知识陈旧,技能不够熟练[2]。因此急需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强化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社区服务机构的文化建设,使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指南。建立民主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地鼓励与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社区理疗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1]。建立定期的专业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定期著名医生服务日,定期的著名医生坐诊社区,为社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建设定期开展居民健康医学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医学知识。开展定期普查,及时发现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社区医疗机构改革与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设与服务
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的特点[3]:①管理的信息量大,管理面广;②服务时间跨度大;③应对突发疫情实时性强;④需要丰富的知识支持。
我们引进计算机处理信息构建居民档案,其主要方式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健康档案;以个人为主的个人健康档案;以年龄段为依据的健康档案,1-7岁,7-12岁,12-22岁等为阶段的健康档案;以同一病种为依据的档案。通过这样建立了档案,就能很好的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本社区以某种病为主要病等。
三、社区医疗引入居民医保的管理与服务
由于国家对城市的医疗卫生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大医院,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居民除了接种疫苗婚育体检等,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减少,经营业绩不佳,无法添置必要的医疗仪器,且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无法展开。通过引入居民医保的机制,落实参保人员定点就医政策,参保人员至少选择一家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这样就可影响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战略,增加经费投入,从而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4]。有了这些,居民就医方便,社区医疗机构收入就会增加,经营好转,就有钱投入医疗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等,形成良性循环,既节约的居民的医疗费用,又为国家节省了卫生医疗资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蒲联兵. 浅谈组织文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理论与务实.
[2]黄存瑞,陈金华,彭晓明,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5):290
注射用甲磺酸加贝酯,原价43.40元,现价37.74元;注射用氨曲南,原价138.00元,现价120.00元;即复宁粉针,原价2995.75元,现价2605元……试点医改满两个月后,北京友谊医院大厅的屏幕上依然不断滚动着药价的变化情况。
“怎么42了,原来挂号才7块钱啊?”咨询服务台前,不断有前来就诊的市民问询医事服务费这件新鲜事儿。
7月1日起,北京友谊医院率先试点实施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药品实行进价销售;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医事服务费按医师职级确定,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实行医保定额支付。9月1日,朝阳医院亦开始同样的试点医改。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近日表示,如果试点顺利,明年将在北京全市推广这一医改措施。
医事服务费并非“万能药”
此次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的试点医改,主要目的是通过医事服务费项目的设立,取消药品提成,促成医药分家。现在,友谊医院门诊楼所有的挂号、收费窗口均合二为一,患者可以在任意一个窗口挂号并交费,只排一次队。据挂号处的付主任介绍,此次医改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医事服务费的层级收费标准,引导公众合理就医,改变市民大病小病都扎堆挂专家号的局面。
《小康》记者在对友谊医院的走访过程中也看到,有些专家号确实病人不多,但是一些像“消化科”这样的王牌科室依然一号难求。来自江西的患者王女士告诉记者,丈夫因为肠胃问题来京就医,挂号时获知近两周的专家号均已没有,如果着急,只能挂特需号,“一个特需号就是300元”,王女士感到很无奈。而王女士反映的问题却并非个案。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表示,目前,朝阳医院和友谊医院的试点新型改革,主要目的是要突破以药养医的局面,即取消医院15%的药品加成收入,设立医事服务费项目。这样做,一方面减少目前医院普遍出现的医生、医院为增加收入多开药、开贵药,导致过度用药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医事服务费,来缩小医生的劳务付出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上调医生的劳务付出,与用药之间达成平衡。
“一号难求的现象,便涉及到我们经常讨论的合理就医问题”,刘国恩说,这种现象过去多少年来一直很严重,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的三甲医院,比如301医院、协和医院、友谊医院等等,老百姓看病都会涌向这些大医院以及相应的专家科室。目前老百姓无法合理就医的现状,是在以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而形成的结果。医疗资源过度地向类似三甲医院这样的大医院,或者大城市医院倾斜,而社区医院则在资源上相当薄弱,长期的积累,便导致民众对社区医院的不信任。
热门王牌科室一号难求的局面为何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刘国恩剖析到,当我们的资源,特别是优质的人力资源能够在上游和下游,或者说三甲和社区医院,有比较合理的配置的时候,看病的老百姓才可能有合理的流向。如果连资源的配置都不合理,就不要单方面期待看病的老百姓存在合理流向。“每个人都想找到最好的医疗资源来看自己的病,如果真正优质的资源能配置到社区,相信没有老百姓不愿意在自己家门口看病。因而,要解决引导百姓合理就医的问题,医事服务费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连最主要的手段都不是。”
刘国恩强调,最根本的还是要让老百姓在社区医院看常见病。这就需要政府在目前的状况下,将医疗资源向社区医院倾斜。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医师抽出空余时间、业余时间建立社区服务网点,建立专家社区临床医点,形成一种帮扶手段。这样做,还可以让大量的医疗院校毕业生加入到这些网点中,避免这些毕业生资源的流失。
让老百姓少吃“冤枉药”
友谊医院对普通号、副主任医师号、主任医师号、知名专家号每人次分别收取医事服务费42元、60元、80元、100元,但由于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个人只需自费2元、20元、40元、60元;急诊号收取医事服务费62元,医保报销60元,个人自费2元;住院收取80元/床日,按患者享受待遇比例报销。
此前,北京市一位人力资源部门的官员向媒体表示,这次医改中,40元的医事服务费不动用患者医保累积余额就可以直接报销。有媒体质疑,未来如果全北京的公立医院都取消药品加成,增设医事服务费,并且由医保报销每人次40元的医事服务费,医保每年将多掏13亿元。这笔钱从哪来?
刘国恩告诉《小康》记者,这样算账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准确的。在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试点改革之前,医院没有实施医事服务费,医院医疗费用的总开支,更多的是以药品加成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换个直白的说法就是:如果一服药,以115块钱开出去,其中只有100块是实际发生的费用,另外的15块就是医院附加的15%的药品加成。其实,医院真正获利的就是这15块钱,剩下的那100块,要分摊到各个环节,比如厂商供药的成本、流通成本等。
过去,药品从生产厂商到销售终端要经过众多中间环节层层加价。取消加价的药品“零差率”政策,是新医改探索“医药分家”、化解药价贵的一种积极尝试。新医改意见稿中所提及的“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目前正在全国多个试点稳步推进。新医改后,药品零差率的实行,是否能让百姓满意?在医药卫生链条上的医院、药房以及其他的卫生服务机构是何反应?政府在不断完善之中有何举措?让我们来解读药品零差率能走多远。
“零差率”百姓叫好新医改凸显成效
一、北京卫生局增补“零差率”药品
从2006年12月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常用药品开展了“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工作。据初步统计,零差率药品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为市民让利7.68亿元。
从2008年12月25日起,北京市将新增16种“零差率”药品,共计超100个品规的药品。
据北京市卫生局梁万年副局长介绍,2008年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零差率集中采购进行了调整增补,本市零差率药品由原来的312种、923个品规扩充至328种、1024个品规。这些药品与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相同药品采购价相比,平均下降近两成。
到2008年底,本市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目前,18个区县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和巡诊车送药等方式实现了零差率药品的全覆盖。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零差率药品购销管理体系和统一配送体系,药品价格平均比医院降低三成以上。
据统计,本市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由2006年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不足8%,提高到2008年的28%;社区机构的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为109元,是全市门诊人均医药费用的50%。
二、广东“三控”原则欲减流通差价
作为医改试点的广东省已经在深圳、韶关、湛江三市先行试点,逐步取消目前公立医院15%的药品收入加成。而与此同时上海、北京也在积极推进药品“零差率”。
具体而言,通过企业在网上的招标报价,政府对供货价实行监控,给生产企业戴上“紧箍咒”,从而遏制医药公司乱报价现象。主管部门表示,“三控”原则有利于挤掉虚高药价的水分,让人们用上相对廉价的药物。
三、上海“零差率”政策实施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先在郊区农村卫生室推行,第二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实施《关于上海市郊区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的试行意见》,在村卫生室就诊可享受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的优惠;村卫生室减收的部分由各区县财政按照基本药品收费总额的15%予以补助。
1月6日,家住浦东周家渡的严老伯去社区卫生中心看病,他发现自己冠心病常用药丹参片降价为8.20元,比年前便宜了1.5元。上海市卫生局介绍,从去年12月28日起,本市23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实施了基本药品“零差率”,每年将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患者减少药费支出高达1.65亿元。
严老伯告诉记者,今天他还配了治疗支气管炎的急支糖浆,比年前便宜了1.71元,治疗咳嗽药复方甘草口服剂,比年前便宜了1.3元。照此一年,就可节省药费800元至900元。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表示,这是本市在改善病人就医,缓解“看病贵”上推出了又一重大举措。市卫生局介绍,被列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药品增加到166只(包括品规和剂型在内约有1600多只品种),其中西药87只,中药79只,凡是患者使用的是166只基本药品,就可享受“零差率”。据测算,2009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零差率后,补偿经费总额估计约为1.65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医保部分1.22亿元,非城镇职工医保部分0.43亿元。平均每区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经费金额为869万元,各区在300万元(崇明县和青浦区)至2800万元(浦东新区)之间。
徐建光局长介绍,上海共有2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年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病人不断上升,年近4000多万人次,占全市的门急诊总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每年6万张家庭病床,为减少患者医疗负担,经市卫生局、医保办、物价局、财政局等部门研究和协商,在总结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经验基础上,从去年12月28日起,本市23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实施了基本药品“零差率”。
零差率冲击下的多元谋生
一、药店面临巨大冲击
“几家欢喜几家愁”。随着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行范围的不断扩大,社区医院俨然成了零售药店的竞争对手。
自新医改征求意见稿出台,基本药物“零差率”就一直备受争议。浙江医药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医药分开首先应该体现在医院,在国外医院是不卖药的。而“按医改方案思路,社区医院全部用基本药物,而且是零差价‘卖出’,这意味着直接和全国34万多家零售药店产生竞争。”
“对社区医院,政府部门有财政补贴药品差价;而零售药店要一边纳税一边承担所有负担。这无疑使零售药店面临着很不利的竞争环境。”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医药流通研究中心主任代航告诉记者。社区基础药物目录都是慢性病、小病、常见病用药,很多都是零售药店的主打品种,而社区以成本价销售药品,导致药店包括平价药店的优势消失殆尽。根据调查,在已实施药品零差率的地区,药店的客流量减少40%~60%。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总裁助理吴壹建近日公开表示:“我觉得掉到了冰窖里,我们非但没有分吃新医改蛋糕的份,自己的蛋糕还被挖走了一块。”
二、医院药房不再一统天下
据了解,目前药品零售市场只占药品销售市场20%的份额,医疗机构药房所占比例则为80%左右。随着社区药品零差率的实施,药店客源进一步被分流已成为不争事实。
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表示,一直以来,药店扮演着撞击虚高药价的角色,也是促进医疗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目前药店价格要比医疗机构的便宜合理得多。”一位上海连锁药店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了“药店无罪”的委屈,他认为,新医改不应是挤压健康发展的药店,而是改革僵化腐败的医疗机构。
在全国医药协会负责人联名签署的一份新医改建议书中,业内人士一致呼吁,正是医院垄断扭曲了医药行业的发展。
“全国社区医疗市场未来每年将有一两千亿元容量。”新医改征求意见稿中基本没有考虑到药店这个行业,但要构建一条正常运转的基本药物供应链,产业链的
各个环节都不容回避。
三、药店无奈谋转型
眼看着新医改政策扶持的基层医疗机构,即将同零售药店形成的直接竞争态势,许多药店也已开始寻找出路。做多元化的零售企业成为一些连锁药店的共识。
据了解,上海第一医药商店早在2006年就开始拓展产品线,谋求转型。2007年,该公司销售收入约2.8亿元,其中70%~80%来自化妆品和其他护理品等非药品收入。金象大药房总经理邓劲光也表示:“即便北京不让卖药了,我们也能活得好好的,我变成屈臣氏。”邓劲光所表达的即是目前许多药店拓展产品线: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尝试。
“在去年上海40亿元左右的药品销售收入中,药品销售增长非常小,化妆品、保健品则增长迅速。许多连锁药店,目前也呈现药品销售比例少、非药品销售比例高的特点。这表明我们的连锁药店已经在谋求多元化这一无奈却必然的转型。”代航向记者表示,除了差异化经营,药店凭借长年经营积累的供购渠道,往往能拿到比社区更低的药品出厂价。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供应机制的连锁药店,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下,仍有机会占据一席之地。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扭亏成话题
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失去了“以药养医”的经费来源的上海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不得不面对如何扭亏,以及功能重新定位的问题。
自从2008年10月1日上海实施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以来,上海浦东新区太平村的乡村医生费国娟就多了一项实时记录的工作。这是为了统计就医人数和减免费用,以考察政策实施效果。
曾经,药品加成是“以药养医”的重要经费来源,也是导致“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不断的医疗市场整顿和改革中,药品加成也被不断加以约束。去年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指出,在医院“以药补医”机制未改变前,医院销售药品加成率不得超过15%。新医改方案称,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基本药品零差价,取消所有的药品加成。
虽然也有人在抱怨零差率覆盖药品太少(浦东新区村卫生室120种药品,中心卫生室150种),减免费用太少(每张处方单子减免在几角钱到几元钱之间),经常感觉不出来,浦东新区初级保健办公室主任张若容表示,数据表明,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在村卫生室看病了。从10月1日~31日,浦东新区村卫生室就诊人数为59845人,比去年同期增加0.38%。
毕竟,用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的话讲:诊疗费减免了,零差率后药费也少收了,合作医疗再报销80%,农民在村卫生室看一次病平均只需自付4.2元。
而接下来,上海将在广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开药品零差率。据记者了解,目前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药品零差率的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零差率收费目录的药品也确定总计166种,其中西药87种、中药79种。
不过,在让利给老百姓之后,村卫生室立即面临着减收的局面。据统计,实行零差率后的一个月内,浦东新区167家村卫生室实际减收超过了18万元,整个上海郊区村卫生室少收药费187.96万元,平均每张处方药费少收3元。而这笔钱,之前是可以用于乡村医生增加收入和村卫生室建设的。
社区卫生中心也得面临同样的问题。据测算,2009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零差率后,补偿经费总额估计约为1.65亿元,平均每区补偿经费金额为869万元,各区在300万元至2800万元之间。这笔钱将由区县财政和医保承担,其中城镇职工医保承担1.22亿元。
在收支两条线和医保预付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运行成本上升、诊查费减免、药品加成降至15%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数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在问题并未解决的前提下,零差率的实施是否会加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亏损,目前还不得而知。
自7月份起,上海市人大的相关调研组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炜带领,赴普陀、崇明等6个区县实地调研,形成了一份名为《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
根据《报告》,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平衡的压力逐步增大。2007年上海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亏损1.2亿元,平均一个中心亏损92万元。19个区县中,低于平均盈亏线47%的有8个区;普陀区有2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亏损,长宁区25%,南汇36%,崇明20%。
于是,没有结余的中心就开始压缩合理的业务支出,出现了“以防养医”、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水平等诸多新问题。《报告》指出,很多中心负责人担忧,一旦历年结余资金消耗殆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造成亏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利的幅度,超过了政府支撑的幅度。
为切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与分配的关系、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的直接联系,目前,上海的19个区县均已实施了“收支两条线”。中心的医疗、药品等所有收入全额上缴财政专户,支出则全部纳入部门预算治理并由政府下拨,工作人员待遇由财政保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出包括购买药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运营经费。其中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防保经费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由医保购买。
不过,医保预付制度在实现对开支的合理控制的同时,并没有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完全的补偿。据了解,医保预付总额以上一年度的实际支付数作为基准数,按照本年度合理增长幅度确定。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医保的上浮幅度为6%,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就诊人数的上升显然不成比例。据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共2617万人次,较上年同期上升20.57%。
中心城区医保资金的基数较高,人口又向郊区导出。与之不同,
“浦东是人口导入区,基数小,但是增长很快。”上述负责人说,钱应该随着人走,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而超支部分,原则规定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行分担。金山区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上半年就增加医保就诊量2万人次,中心需要自行消化超额医保费用1002万元,导致该中心上半年亏损。
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实行零差率后,每100元中节省的15元,属于病人自付段的只有1.5元,医保部分是13.5元,所以节省更多的是医保资金。如果资金不断沉淀在医保中,容易导致医保结余率提高。
事实上,目前医保结余率确实相对较高。1990~2005年,平均结余率为26%,2001年甚至高达36%。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2006年的结余率都达到了27%。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区间是控制在10%以下。
零差率对政府的托底之间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盼望政府托底
在亏损的状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政府财政托底的呼声日益提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专项监督调研组调研发现,一些社区卫生中心面临的收支困境令人关注。
以先行试点改革的长宁区为例,由于均次费用下降、药品加成率降低、检查收入减少、公益增加等原因,改革两年多来全区各中心累计减少收入超过1亿元。据各区县人大调查,2007年浦东、黄浦、卢湾、徐汇、静安、闸北、虹口、杨浦、闵行、金山、青浦、奉贤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亏损共计12068万元,平均每个中心亏损92万元。此外,在收支脱钩的情况下,如何切实做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避免重走分配“大锅饭”的老路,依然是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大课题。
解决方案:上海市卫生局将会同市财政局于2009年上半年制定实施全收全支、收支分离、政府托底、区级统筹等基本标准,以及相配套的绩效考核管理基本要求。试点开展村卫生室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医院急盼政府补贴
广东医药价格改革试行方案近日出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其中作为“顽疾”的高药价问题已被推上“手术台”:在深圳、韶关、湛江三地先行试点,逐步取消医院目前15%的药品收入加成。此外,还将在部分药品外包装上明确标示出厂价、零售价,以拧干医药流通中的“水分”。
据了解,45%是卫生部对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上限比例要求,但这仅是三级综合医院的上限比例,中医院和肿瘤、肺科等专科医院,这一比例都超过50%,有的甚至超过70%。从中可以看出,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而药品价格加成15%的政策显然是医院的利润支柱。
湛江卫生局副局长李位民直言:“执行药品零差价,政府如果没有补贴医院这部分的损失,医院处境会很难。”
取消15%的药价加成如果不辅以合适的回补措施,不仅是“少赚”,对有的医院来说甚至将难以为继。
作为这次试点之一的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副院长向记者算了一笔账:1~10月份,该院的药品销售收入为1.1亿,利润为1650万元,药剂科共有102个药师及配送人员。以年平均工资63000元/人计算,1~10月份实际需要支付人员工资约535万,社保等费用约65万,所剩费用对一家大医院的循环运行来说捉襟见肘。
此外,药品在医院的储存和管理会产生附加价值,用药过程必须有医师、药师、护士、收款人员等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些环节的投入并不会随着15%的取消而减少,这必然会影响医院实际收益。
同为试点之一的韶关市乳源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告诉记者,现在具体方案还没出来。目前医院年销售药品200万元,占总收入30%以下,药品有30万元左右的利润,用于7~8个药房员工的工资及水电等费用支出,仅够维持。取消药品加价后,希望政府能给分月补贴而非年底补贴,以顾及医院的现金流动需求。
1 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落实及目标实现情况
1.1 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为了实现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目标,在过去的15年间,国务院及其相关的部委颁发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从总体来说,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基本得到落实,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高了对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的认识,相继制定了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和配套的实施细则方案,包括组织措施、经费措施、人员培训措施、质量考核措施、医保政策等。但各项政策措施在落实之中,仍有部分城市或多或少地与中央政策存在偏差。涉及组织机构、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及规划等柔性指标, 落实情况相对较好, 而涉及经费等硬性指标, 则落实情况相对较差[1]。
1.2 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目标实现情况
近15年间,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的数量明显增加,业务总量也大大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功能逐渐发挥。但是从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情况来看,离当初的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制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认识上和操作中对整体功能有效发挥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为服务范围单一和局限,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抓营利性的医疗服务,对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非营利则表现为热情不高和实施不力,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2)城市医疗资源的配置依然不太合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平均门诊量并未明显增加,未充分发挥分流大医院病人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加主要与近几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有关),距离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目标尚有较大距离。
2 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障碍因素分析
影响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可以归为以下方面:
2.1 政府认识依然不到位,财政投入不合理
目前,政府投入仍然满足不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地方政府不太注重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发展目标,导致财政投入不足;第二,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主要以区级财政投入为主,一些不太发达的省份的区级财政比较困难,很难拿出足额的财政资金来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第三,某些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在解决群众基层卫生保健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财政支持力度远大于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第四,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谓“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缺乏正确认识。第五,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界定不清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大量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没有给予任何补助。最后,许多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无法相对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信息,导致政府无法足额投入[2]。
2.2 医保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支持力度
“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医保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未得到很好实施。有些地区虽然医保政策已落实到机构,但维持医保结算的硬件和软件使用费用较高(划卡机、联网、机器维修等),对于一级医院来讲经济上承受不了[3]。
2.3 人员的素质偏低,专业培训不完善,医务人员待遇差
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部分全科医生经短期培训,难以彻底改变原有的医疗行为习惯和服务理念,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形成强烈反差[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医护人员职称低,工资少,奖金低,福利水平也低。对于职称评定,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与专科医院人员相比差距较大,名额缺乏,特别是对高级职称的评定限制太多,没有鼓励优惠政策。因此,很多人不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4 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
目前双向转诊存在诸多困难,表现为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制度和监督机制,转上容易转下难等,转诊渠道不够畅通。所以,有的患者即使想去社区首诊,但又担心社区医疗水平有限,而且由于转诊机制的不完善,不能及时转向上级医院,容易延误疾病的诊治。
2.5 居民健康意识差,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信任危机
长期受“重治疗轻保健”的健康观念影响,加之居民文化素质不高,对健康保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够,只注重看病,而忽视健康。人们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病才到医院治病,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就医观念。社区常出现医护人员上门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而遭到拒绝的现象。
3 障碍产生的根源和作用机制
在现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下,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和医保政策不到位,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不注重收费;同时收费标准扭曲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明确,加上卫生服务提供者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把握居民需求主动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供方主导意识根深蒂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遵循传统的“以药养医、以医养防、重有偿轻无偿、重有收益轻少收益”的模式,导致重医轻防、功能偏废,难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和经济”优势;诱使居民选择高级医疗机构的消费行为,加重了原来有限卫生资源的浪费,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初衷难以实现,流于形式和可持续发展前景模糊。其中,财政投入不足和医保政策不到位扮演了根源角色。
4 低成本健康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根据卫生经济政策理论,应从筹资、支付、服务提供、监管和行为改变等5个关键干预点加强全民低成本健康示范性社区建设,其中服务提供是重中之重。主要干预内容包括:(1)筹资与支付制度选择: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理顺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标准体系;“预付制”代替“后付制”; 供方采取混合式支付方式;需方支付方式降低自付比例,提高最高限额;(2)提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及实施方案;(3)推进信息化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的就医管理信息系统,城市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间的双向转诊系统和视频会诊系统。(4)研制适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提出基于临床路径的单病种费用结算标准。(5)引进新型健康检查设备,并对新型健康检查设备的试运行及效果评价,提出新型健康检查设备的普及方案。(6)针对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制定健康干预措施,提出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依从性的策略和措施。(7)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与双向转诊的运行模式及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8)探索简便易行的社区慢性病干预模式,减少慢性病带来的疾病经济负担。(9)加强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并将考核与待遇挂钩。职称评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提高工资待遇。
参考文献:
[1] 葛延风,贡森.中国医改.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2] 兰雪,尹爱田,汤敏.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政策分析. 社区医学杂志 2007, 5 (22):4-7
关键词: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联体;家庭医生
分级诊疗是依据疾病轻重缓急及治疗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按疾病种类及病情变化进行诊疗和转诊。2016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长沙市要全面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长沙市分级诊疗建设提上了卫生计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近年来,长沙市就分级诊疗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争取医保政策推进双向转诊、建立"医联体"、开展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试点等。但时至今日,长沙市分级诊疗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推进。
1长沙市分级诊疗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2013年开始,长沙市先后通过两轮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已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0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个、村卫生室136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3个,中医药服务区覆盖率100%,实现了"1530"就医服务圈(城市居民步行15 min、农村居民步行30 min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应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基本合理、硬件设施都基本达标,但根据2016年5月长沙市卫生计生统计分析,城市医院及其他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机构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71.7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仅为28.29%,与湖南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中提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基层医疗技术及优质资源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大,加之对基层诊疗技术又缺乏信任,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患者往往直接选择到上级医院就诊。按照每1万名居民配2名全科医生的国家标准,长沙市需要全科医生1486名,但实际只1000名左右。在全科医生的绝对数量不足的同时,医生质量也参差不齐。人们对基层医生信任度普遍较低,一般都不愿意在社区进行就诊,认为其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质量较差,基层卫生机构对人们就诊去向无法形成吸引力。这种人力短缺、学历参差不齐的情况导致其提供的服务并不能胜任社区"健康守门人"的职能。
1.2上下级医疗机构定位不清 在分级诊疗模式中,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各有分工。作为医疗资源丰富,特别是三级医院较多的长沙市,各级医院都在不断拓展和增加就诊量,部分三级医院还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很难将恢复期病人下放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固不能按照医院级别定位来收治患者。
三级医院自身超大规模的空间需要非疑难危重症患者来填补,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收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业务和经济的双重压力;普通病房筛查出的疑难病还可以成为培养年轻医护人员的好课堂,以致于三级医院天天陷在看小病的怪圈里。
1.3双向转诊机制不完善 "小病进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双向转诊从医改开始之年便被长沙市纳入重要惠民举措之列。然而,几年时间过去后,双向转诊仍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根据对长沙市某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的年双向转诊率有关调查显示,2015年社区医疗机构上转住院患者2919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39%,下转患者467人次,下转率仅为16%;对术后或者康复期患者是否愿意下转的随机调查显示,因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而不愿意下转的占45%,因社保支付系统不统一的占26%,因转诊手续复杂而不愿意下转的占20%,其他占9%。
可以看出,目前的双向转诊仅仅是单向转诊,加之各等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上级医院缺乏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接受下转而来的患者,下级医院又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导致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下转。这种现象造成的最明显后果是,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医疗资源闲置,而大医院则出现康复期患者"压床"的医疗资源紧缺矛盾,从而进一步加剧到大医院看患者满为患的局面。
1.4医保政策引导不够 自2000年长沙市启动医保制度改革以来,在"城乡一体化"战略指引下,推进医保城乡统筹、实施居民门诊统筹、实现医保市级统筹,形成了制度体系健全、全民基本参保的良好局面。但是医保政策对于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报销比例的差额较小,没有对基层有相应的医保政策倾斜,加之医疗机构管理的复杂性、部分参保人员与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合谋等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常见病患者并没有在基础医疗机构就诊而是在大医院进行诊疗,三级医院本该定位于治疗重症疑难病患者却被常见病患者挤满。三级医院与一二级医院差距较小的医保报销比例无法引导患者到相应医疗机构就诊,这样的医保报销比例差距不足以吸引人们为了节省医疗费用留在基层看病。
2对长沙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2.1积极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2.1.1出台医保差异化的报销补偿政策 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需要医保的大力支持,要通过医保支付政策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即大幅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院之间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用医保杠杆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实现合理分流。
2.1.2大力推进总额控制体系 全面实施以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收入为基础,建立以病种分值为核心,以"总量控制、额度分配、月度预拨、年度决算"为结算办法的总额控制体系。病种分值支付方式,实行"收治病种越难,得分越高,基金支付也越高,反之则越低"的模式,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大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技术,加强对高精尖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并切实提高对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专科医院专注专科诊疗技术提升,将成熟的治疗技术做到精益求精,从服务数量、质量方面提升竞争力,从而保证医疗机构合理的经营收入。通过医保支付总额控制体系,引导大型医院将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向下转诊,主动承担疑难杂症病患者诊疗服务,转而增收重病患者,普通患者得以向下级医院流动,有利于促进分级诊疗格局,也有利于引导人们群众的就医习惯。
2.2推行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
2.2.1建立家庭医生团队 建立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为每位家庭医生配备1~2名家庭医生助理来协助家庭医生的工作。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并签订契约,完善医患双方的责权利。
2.2.2赋予家庭医生团队更多的资源 参考学习上海"1+1+1"签约模式等经验,让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更多更好的利用资源来服务居民。有别于上海作为直辖市号源控制特点,长沙市要在市属医院号源控制上下工夫,对签约居民实施市级医疗机构门诊预约号源优先开放、慢性病签约居民药品"长处方"(慢性病签约居民可一次性配到1~2个月药量,减轻往返医疗机构次数)、延续上级医院处方、门诊诊查费减免等优惠服务,吸引居民就诊下沉社区,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初级诊疗、疾病甄别、合理转诊等方面的优势。
2.2.3实施配套激励机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明确绩效薪酬预期。按照责任目标规定的工作任务,给予家庭医生相应的经费拨付,并参照上海模式以标化工作量实际完成数量为正性指标,以质量考核结果为负性指标,通过对责任目标结果的评定,实现对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分配,让家庭医生立足于平台上形成资源共享、良性竞争的关系,最大程度激发家庭医生的服务活力和工作积极性。
2.3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 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由大、中型医院联合区域范围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组成以联合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非独立法人组织。实践证明,医联体模式对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机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1密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协作,建立有效分工协作模式。上级医院要设立医联体工作办公室,制定具体措施,畅通渠道,明确流程,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沟通联系,确保人、财、物到位。严格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指导帮扶、人员进修、多点执业等工作。基层医疗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医联体工作,加强与上级医院沟通联系,并根据自身实际,向上级医院作出详细的帮扶申请计划;为上级医院的指导帮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对上级医院和下派专家的宣传,充分利用上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和技术平台,努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3.2落实医联工作内容,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建立长沙市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9大主要内容:实行派驻医师"全日制"、设立下派专家工作室、建立住院联合病房、建立医师多点执业机制、建立基层培训进修长效机制、建立定期查房质控机制、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建立检验影像结果互认制度、建立公共卫生参与协作制度等。要建立医联体工作考核标准,建立派驻人员考勤制度,加强督查和考核。区县(市)卫生计生局要将医联体工作纳入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医疗机构要将双向转诊、人员进修、指导帮扶等医联体工作纳入对医生的绩效考核,建立奖罚措施,并与个人评优评先挂钩。
2.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并定期对签约居民进行健康评估。在掌握签约居民健康状况与基本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签约居民临床数据资源库,包含:个人资料、历史健康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医学影像检查结果(X线片、CT片、MRI片)、用药史、图片(照片、内窥镜、腹腔镜和其他临床图像)、门诊、住院、体检与自我保健记录、费用支付记录、费用补偿记录、健康指导与接受其他卫生服务的记录,并对签约居民进行分类管理,将签约居民按照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和疾病恢复期人群进行分类,加快分级诊疗相关号源预约与转诊平台建设,制定《长沙市预约诊疗服务管理技术规范》,为签约居民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恒鹏,昝馨,林绮晴.医保如何助力建立分级诊疗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15,06:9-11.
[2]杨立成,鲍琳辉,田义娟,等.医联体模式下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5,07:33-35.
[3]孙敏敏.关于分级诊疗制度下绍兴市越城区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17:157,159.
[4]王帆.基于分级诊疗体系的基层医疗服务改革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