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韩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峰期,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代表性产业。不久的将来文化、创意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西方国家都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未来经济发展核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初显端倪。自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文化市场与世界文化市场往来日益密切,使得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但从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来看,经济效应并不理想,与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相比各个方面仍不成熟。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题文化或文化个人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开发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业的行业,主要包括了:广播影视、动漫、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视觉艺术、传媒、服装设计、表演技术、软件和计算机等等。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一些国家将其称之为文化产业、创意知识产业、内容产业。从当前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有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现如今已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尺度。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热门话题,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许多学者都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展开了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带来较高的附加值,这是它有别于一般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产业商品从制造到流通再到消费,该产品就已完成销售,不在该领域流通。但文化创意产业则不同,在一个领域中使用后,仍可继续流通,创造其他价值,实现最大化收益,属于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产品消耗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消耗较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未来十年内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地位将越来越明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克服落后制造业污染大、能耗大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经济产业转型的关键,我国应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实力较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仅占中国的百分之二点五四左右,而发达国则占到了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以动漫业为例,美国动漫业年均产值可达两千亿美元,占美国文化产业总值资百分之三十五。日本动漫产业年均产值可占国内GDP的五分之一,占日本出口影视作品的百分之四十,占全球动漫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七十。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市场影响力还比较小,影视作品完全无法与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抗衡。近些年,为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使得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零一四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GDP的百分之七点五,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对上海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去年四月,上海更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力度,建设了十八家“创意文化产业集区”,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家文化创意企业纷纷入驻这些产业园区内。除上海外,其他城市也纷纷借助区位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更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距,却也表现出了巨大发展潜力。
三、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
与我国相比韩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早在一九九八年韩国政府已提出“文化立国”战略,这使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得到了明确,大大促进了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二零零二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时,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结出硕果。不论韩国影视剧,还是音乐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近些年,韩剧和韩国网络游戏,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韩流”,甚至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形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2]。由“韩流”所带来的韩国科技和文化正以迅猛之势吸引着各国民众。这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经济利润,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升。二零一四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GDP最高贡献率仅为百分之五点二三,而韩国则高达百分之一百五十六点三四,远远高于中国,这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与韩国相比仍处于落后阶段,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也证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潜力。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程度远远低于韩国,所以缺乏规模经济效应,无法产生较大市场影响力。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局势来看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降低市场竞争压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朝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3]。另一方面,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形成完善运作机制和体系,有着严格的市场运作程序。相比之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运作则十分混乱,一些产品还未推出就已灭亡,这也是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差距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应进一步规划文化创意产业运作程序,规范文化市场,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
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兴产业,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更为知识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仍有较大差距,但也证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我国应积极总结和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芝善.中韩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及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12(12):75.
论文摘要:本文从介绍美元的历史及现状入手,揭示美元贬值的历史原因,分析美元持续贬值的原因及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并从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吸引外资、人民币升值等方面重点论述美元贬值对中国宏观经济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如何成功应对美元贬值及美元未来走势不确定性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值得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美元的历史及现状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创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新迹象,从此美元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欧元、日元、人民币等也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逐步改变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以美元为首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被打破了。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于1973——1976年间,爆发的标志是美元和黄金的彻底脱钩以及全球固定汇率制的崩溃。第二次危机爆发于1985——1987年间,爆发的标志是《广场协议》的签署和美国股市的股灾。在2000年之后的这段时期内,美元的持续贬值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这将对近期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一系列比较明显甚至深远的影响。
二、美元持续贬值的原因
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密切相关。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的相对下降,是美元走弱的历史原因,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而美元的持续贬值则是近几年来美国经济一度衰退的结果。从近几年美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美元持续贬值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货币经济学看,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化主要源于该国内部经济影响
2.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加剧
3.金融市场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信心下降
4.美国政府听任美元汇率适度下跌
三、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当前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元的贬值除了对其本国经济产生影响外,势必也会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影响。而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元的贬值当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显著的影响。当然,这一调整就像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1.从机遇方面看,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三个有利的条件:
(1)提高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竞争力
对中国来说,如果是良性的美元贬值,或者说是美元的软着陆,那么对中国经济应该是比较好的,可能有利于我们的进出口。因为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是窄幅浮动的,所以美元贬值实际上相当于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被动性贬值,这使得中国出口商品在非美元区域变得相对便宜些。这正是中国企业扩大出口的大好时机,中国出口企业应抓住时机,努力扩大对非美元区,如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日本和韩国等区域的出口。而且,部分对美元升值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其经济复苏前景一般也较好,由于正处于库存调整期,进口需求将会扩大。这从价格和需求两方面有利中国企业扩大对其出口。
(2)增强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从资本流动来说,中国可能再次成为世界外资流动的一个很好的场所,美元走弱有利于非美元的国际资本兑成美元投资于中国。例如欧元、日元和英镑将能兑换更多的美元,从而兑成更多的人民币在中国进行投资。中国要把握住这次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实时扩大招商引资,同时注重外资的质量。
(3)对我国外汇储备的正面影响
对于外汇储备管理而言,外界认为:美元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市场价值下降;欧元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市场价值下降;日元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市场价值下降。总之,只要美元、欧元和日元汇率变动,国家外汇储备市场价值都会下降,从而使得国家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腹背受敌。实际上,外汇储备只有在因流动性需要须将其中的美元兑现成对美元升值的货币时,才会蒙受损失。而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一直保持顺差,因此不会发生损失。近期,中国外汇储备无须用来支付国际商品购买,美元汇率一时的涨跌,并不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尽管储备货币折算时会出现账面损益:美元坚挺时,储备账面上将出现亏损;美元疲弱时,储备账面上将出现盈利,但这并不导致真实损益,只会引起储备货币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4)有利于减缓我国通货紧缩压力
美元贬值引起的人民币贬值将有利于阻止我国价格水平下降,促使价格水平上升,缓解通货紧缩压力。同时美元贬值成中国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外部推动
2.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1)降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支付能力
近几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保持了持续增加的势头,目前已超过3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持有的是美元,美元的贬值也就意味着我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相对欧元和日元来说下降了。
(2)增加了我国的国外债务负担
我国外债余额近期需要偿还的短期外债余额占全部外债余额的近三分之一,加之外债余额中欧元和日元占20%以上,表明相当部分的外债需要用欧元和日元进行结算,自然增加了我国的国外债务负担。
(3)抑制了我国内向型部门的发展
有关专家同时认为,目前人民币尽管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从实际执行效果看,实际上属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下,使得中国的外向型部门发展快而内向部门受到抑制,使得中国进口石油等的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也使得中国的企业缺乏足够的促进技术进步来扩大出口的动力。
(4)加大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首先,美、日、欧等国家或地区先后施压人民币升值,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贸易摩擦,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其次,中国的经济政策遭受冲击,主要表现在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不得不降低了自己的出口退税税率、放宽居民出境携带外汇额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再者中国的外汇储备受到损失。
四、美元贬值引起的思考
美元贬值引起了人民币以相同幅度的贬值,以至引起了我国与币值兑美元升值的地区和国家经济关系的调整。这一调整以及由此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又引起了我们对一些政策的重新审视。
如果美元下跌的趋势不能够制止,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加强内需。要刺激内需,根本是要调动民间企业的投资;其次要加强我们自己本身的改革,如果进出口贸易更灵活一些,起码减少一部分损失,另外吸引外资的政策更宽松一些,有可能一部分外资会流进来,这样也可以减少一部分损失。最后要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因为外汇储备相当部分是以美元为主的,如果美元继续下跌的话,外汇储备要考虑进行一些调整。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多变,每一处变化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体来看,虽然美元近期持续低迷,但美国经济仍处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位置,其引领全球经济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对我们自己来说,只有完善金融系统,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在金融动荡中保持平安。
总之,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利弊兼有。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增加出口,吸引外资,减缓通货紧缩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增加我国外债负担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的问题。如何趋利弊害,已成为我国宏观政策研究的重点。而且,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美元的未来走势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如何灵活应对美元未来走势对我国经济的不确定影响,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道平 龙玮鹃:《货币银行学原理》第四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刘光溪 徐 凯:《人民币升值的“虚拟性”》,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4期.
[3]景学成 谭雅玲:《继续主动推进——美元汇率“双重”效率与“三角”协调”》,载《国际贸易》2005年第4期.
[4]李剑阁:《美元贬值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载《财经》2005年5月30日.
[5]宗 和:《美放任美元狂贬背后的利益驱动》,载《中国经济导报》1227期.
[6]尹中立:《美元贬值增加压力》,载《世界商业评论》,2005年6月1号.
[7]“中国经济直面美元贬值”,载《上海证券报》2004年11月9日.
[8]“布雷顿森林体系简介”,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4日.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1)-0069-05
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活动,用以为彼此提供服务。如今,在全球的主要发达国家,其经济重心发生了倾斜,逐渐开始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在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发达国家之中,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据的比例逾越了60%,甚至有一些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据的比重几乎逾越80%。部分国家这一比重甚至接近80%。研究服务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迄今为止,我国的服务贸易蒸蒸日上,博取了长足的进步,规模及领域也在持续的扩展,年平均增长速率达到17.7%,远远赶超了世界服务贸易年平均8.4%[]的增长速率。1982 年,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仍暂处于下风,以 44 亿美元的数值落后于发达国家,而2015年到达7130亿美元。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1980年的0.6%,增加到2015年的15.4%。尽管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始终持续着增长,但其发展的品质、服务贸易的总额、以及占全球的百分比同发达国家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与稳稳站立在世界服务贸易之首的美国相比,2014 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中,仅仅占据了4.52%,而美国则达14.36%,是中国的3.17倍。在世界排名前10的服务贸易国家里,发达经济体占其中之8。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凭借其亘古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跻身服务贸易全球化的历程,扭转着列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这些现状都体现出当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据的比例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仍然略低,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结构有待优化,服务质量亟待实现向更高的层次的飞跃。
二、我服务贸易发展的劣势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服务贸易与海外交流的程度愈发密切,服务贸易市场的发展进程愈发迅猛,也获得了一些不同凡响的、令国人引以为荣的成就。然而,不可避免的,我国服务贸易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不足,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我国服务贸易整体质量不高,发展迟缓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打开了一扇使人欢欣鼓舞的新大门,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服务业仍呈现着前进速度相对迟缓的状况。一方面体现在服务贸易仍主要集中在几个传统的服务业上,如交通运输、旅游、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或资源禀赋占于上风的行业;另一方面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然而若与发达国家作对比,仍旧存有相当之大的差别。在2015年,中国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5%,第一次超过50%,但仍远远低于美国的比例80%。入世后,我国服务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活动中(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比重从2001年的12.36%下降到2005年的9.82%,从2009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到2015年增长至l2 .36%,中国服务贸易占据的比例始终不高。而由服务贸易的出口情况观之,2003年服务贸易出口占据的比例为11%,2014年减到了8.52%。与货物贸易所占的比重作对照,中国的服务贸易算占据的份额是比较小的。因此,从总的进出口量和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占据的比例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程度比较迟缓,这也预示着我国未来服务贸易的发展道路还很遥远。2007―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和比重均超过10%,其中2009年和2013年分别达到11.49%和11.48%。纵向比较,有了值得骄傲的进步;然横向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未能赶上其发展脚步,说明我国服务贸易还具有很宽广的提升空间和机会。
(二)我国服务贸易布局不合理,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目前世界服务贸易正向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目标演进,与科技相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术为技术措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而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长期以来是以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等劳动密集型部门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为主,现代服务贸易领域起步较晚。我国的三大传统服务(旅游、建筑服务和运输服务),在2014年的进出口总计为3765.5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中62.6%的比例,亦存在一些低比例的高附加值服务,如金融、保险等;从服务贸易地域发展情形来看,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城市以绝对优势走在前列,GDP比重的75%为北京的服务贸易所占据,中部和西部的部分二线或三线城市服务贸易所占比重非常低,甚至在一些西部地区所占比重不到10%。从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状况来看,2015年出口方面,运输、旅游和建筑服务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9.47%、26.53%及8.04%,而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分别占出口总额的0.44%、6.67%及2.19%;进口方面,运输、旅游和建筑服务分别占进口总额的33.77%、30.49%及1.55%,而计算机、金融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0.29%、1.60%及1.18%(如图1、图2所示)。我国这类以传统行业为主的服务贸易结构已经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发展脚步。而发展步伐处于当今世界前端的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例如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在中国才刚刚开始萌芽,发展整体质量较低下,竞争力水平略低,因此导致现代服务业贸易在中国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对世界水平而言,始终处于劣势,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得到转型和改善。
(三)服务贸易管理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我国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方面,关于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中央和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服务业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情况不够明确。举例来说,存在着中央、地方多头管理、统一贸易政策实行的难度很大、有关职能部门在职务上应尽的责任不够明晰、交叉重复、交叉分散行政等现象和问题。以地方政府文化产业发展为例,相关部门包括宣传办公室、文化局、广电局等,协调难度大,管理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固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部门种类丰富,应有尽有,也委实面临较为分散和多头经营管理的局势,但关键环节是要完善协调机制,不得仅仅局限于各自部门的利益,这样不利于服务贸易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海内服务贸易行业在一定程度出现了制约竞争的商业做法,如存在一些行业的垄断现象,一些服务业长期依靠垄断而获得角逐的优势,这不仅是对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的损坏,还直接或间接致使这些服务行业的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创新能力明显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受到阻碍,从而制约了服务贸易布局的调整和健康的发展。
(四)服务贸易专业人才不足
现代服务业很大程度上属于人才的竞争,并且已经逐渐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愈来愈需要大量专业基础深厚且素质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以中国的汽车服务行业举例说明,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原国企车队的修理职员加入我国汽车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职员年岁较大,致使知识结构无从注入新内容;另外一些投身于我国汽车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是由新设的4S企业而来,人员知识布局与人才结构的不甚合理限制了汽车服务业的迅速成长。由于汽车行业的相对快速发展和相关培训的不足,也造成了汽车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的匮乏。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上占据了相对来说较大的优势,只需要经过简易而并不复杂的培训,即使文化素质及水平一般的服务提供者也可上岗。从业员工素质一般不高,受教育程度也普遍处于低水平,条件限制下,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活动。因而外向型及复合型人才在服务贸易领域内明显缺失,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削弱了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五)我国服务贸易制度条例亟待健全完善
近年来,为了使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得到健全,我国加速了立法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触及服务贸易范畴的重大法律及法规,如《海商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保险法》及《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这对于开放而整齐划一、竞争有秩序的服务贸易规范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效用。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服务贸易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差距。首先,我国服务贸易的立法尚未水到渠成,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这一工作还未大功告成。一些相关领域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其次,些许服务贸易领域还存在着法律空白点,一部分重要的服务部门存在较严重的法律短缺现象;另外,已然存在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部分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比较模糊和空洞,缺乏具体实践的意义,这使得服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失去了法律依赖和保障。这就要求国家、同时也要求政府和公司企业都要进一步调整规划与完善,从而使国际竞争力愈来愈高。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起一个以对外贸易法为中枢核心的、统一、配合得当的立法体系。
三、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首先,服务业市场准入的程度要扩大和放宽,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这些行业提供服务和参与竞争的权利应得到许可;同时降低服务业的进入成本,为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摒除窒碍。其次,有步骤地把工作中心放在支持重点服务行业上,主要包括五大类:一是生产服务行业。在目前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的情况下,应引导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融合,积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例如科研与咨询机构、第三方物流等,由此可以为生产型企业供给技术技能与咨询支撑;二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备先导性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服务业,主要囊括交通运输、教育科研事业和公共事业等,;三是市场前景辽阔,规模较大、收益较高的服务业,此类服务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例如保险、金融及通讯服务业等等;四是兼备能耗较低、技术含量较高和附加值较高等特性的服务业,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五是持有竞争优势强,资源禀赋,并且足以鼎力拉动经济发展的服务业,如旅游和会展业等;六是积极踊跃发展特色服务贸易模式,如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并融合制造业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浙江传统和新兴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创建了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并行的模式,北京建立了为带动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竞争力水平,撑持“总部经济”的模式,天津以生a业为突破口解决服务供给不足困境的模式,大连“官助民办”软件外包模式为服务贸易模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上升空间,深圳为服务贸易发展另辟蹊径,创新供应链服务为中枢的战略平台等。
(二)加快布局调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现代工业发展所需的生产业发展进程相对落后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建议政府引导加速服务业由消费向生产的转化,使生产得以从企业内部得到分离,从而推进服务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国既要努力追赶发达国家水平,又要同发展中国家竞争,前赴后继地扩大具备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贸易出口,要与积极地推动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同步,着重强化计算机及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国际物流、保险、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出口能力,引导我国服务贸易各行业均衡发展,使资源逐渐向具有多样化、高效率、低成本特点的高端服务贸易靠拢,构筑一个以供给链服务为核心的整合型对外贸易全程服务平台,通过为中小型服务企业提出解决方案,使外贸交易成本下降,鼓励发展第三方服务业,使我国服务贸易层次得到提升,也使对高端服务日益提升的需求获得满足。同时,进一步重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使服务贸易在提升经济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协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企业融资体制,以相关政策来给予规范和引导,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与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从而促进发展的步伐。
(三)优化服务贸易管理方法和手段
首先,将政府的引导与市场的调节有机结合。从一方面讲,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完善服务业市场的准入制度,维护我国服务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对于新型服务业的关键支撑和发展,政府部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实行有利于其发展的战略,鼓励服务标新立异,调动服务贸易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遵守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市场在服务贸易范畴资源配置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这一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应依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更进行调整。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政策扶持,增强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手段,在现代化服务业的关键支撑下,选择一批潜在优势或实力的企业,通过鼓励税收政策、政府采购等方式来进行定向扶持;进行定向扶持;并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节奏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对非国有经济涉足和参与服务业的竞争加以鼓励、加快各类企业联合重组来抓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跨国企业集团等方式来提升服务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使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议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相结合,坚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偕同发展的战略方针,使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发挥货物贸易总量优势,带动服务贸易发展;使服务贸易高附加值优势得以施展,货物贸易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得以提升,货物贸易价值链得以延伸。最大程度上追求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最后,服务贸易的总量增长应与其结构的优化相结合。我国服务贸易总量增加速度较迅猛,然而服务贸易部门间发展不协调,如在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持有异常突出的竞争力,而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文化等方面较为薄弱。建议促进服务贸易各个部门的协调稳定发展,实现服务贸易总量的逐渐增长,使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注重服务贸易人才的大力培养
为从速改善我国高质量的服务贸易人才适用性差且人才匮乏的现状、解决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建议加大对人力资本及科技、教育方面的投入,鼎力扶植各种层次、各种门类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育工作,特别是服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建议多管齐下,实现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三方共同参与的机制。一是在高等教育中增强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意识与观念,引领学生改变择业就业观念,勉励学生积极投身服务贸易行业的同时,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细化专业方向的培训,动态设置各类专业课程,以栽培国际服务贸易复合型人才为宗旨,注重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提高,培养能适应全球化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虚拟经济、网络经济、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等高质量人才,不但要在理论知识、外语使用和服务技能达到要求,同时,还需要熟知和把握先进的管理知识,熟悉服务行业的宣扬与推广。二是相关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学生的实习训练基地,还可以将其业务融入高校的服务贸易专业课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训课程体系,提升培训层次和水平;在对现有从业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上,既要包括对《服务贸易总协定》和相关WTO法律法规的了解和熟悉,又包括对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快培育高端服务贸易技术人才,进一步创立激励机制,大力创设和构建国际服务业人才队伍,减少高端服务贸易的流失。三是踊跃地大力引入当前我国紧缺型的服务贸易高端技术人才,设立服务外包高质量人才的引进战略,拓宽引进渠道,坚持开展“海外引智”工程,多渠道、多方式地引进能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服务业专业性先进人才。聘请海外出类拔萃的杰出服务贸易人才归国进行全方位指导或开展讲学活动,议定各类优惠制度及政策,提高对国际服务业尖端先进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力度引进国外谙熟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并且具有多年从事服务贸易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五)加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设
因服务贸易触及到服务业的各个行业,建议逐渐完善和落实该行业和其他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转变当前以部门规定来规范行业发展为主要途径的情势,落实以法律为重的行业规范体系的建设,进而为服务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加强规范力度,贯彻使服务贸易真实彻底地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策略。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属于无形贸易的这一特点,使得对服务贸易的管理控制不能简单地依靠关税或配额等手段来进行,而是要依靠适应的贸易体制和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调控。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提升阶段,面对着愈发激烈的国际市场角逐。因此,建h继续完善服务贸易体制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行业的竞争秩序和为服务贸易的稳步前进营造尽善尽美的政策环境。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贸易宏观管理体系,以落实统一和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方针和集中管理,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和部门协调部际委员会机制等。在不违背世贸组织各项协定和协议的前提下,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取得的服务贸易立法上取得成就的宝贵经验,例如澳大利亚建立“圆桌会议”制度举措,使其成为联邦政府服务贸易无可取代的权威的经验。另外,统筹协调发展服务贸易,防止多头管理的紊乱局势出现,加强对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已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检查并进行修正和增补,从而适应服务贸易长足发展的需要,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体系,使其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胡心宇.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27):66-69。
[2]焦晋鹏,杨慧瀛,齐福.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3,(4):26-33。
[3]李晓峰,左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4)38-42。
[4]刘文奇.我国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分析[J].商业经济,2013,(2):59-60。
[5]罗丽英,刘柳著.中国与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5):60-66。
[6]徐晓玲.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7):151-154。
[7]杨振.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对外经贸,2013,(9):24-25。
[8]张畅,杨瀚森.中国服务贸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3):37-38。
[9]朱宏达.浅谈中国服务贸易[J].中国外贸,2014,(2):11-11。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Service Trade and Suggestions
QIN Yifei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推广;必要性;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自从新能源汽车被列入我国国务院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相关行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的量产和推广就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工作也深入开展起来,然而由于其商业化进程十分缓慢,尚与规划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之下,深入探究新能源汽车推广相关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预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发展,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分析
能源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更是保障和维持人们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自从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石油禁运开始,当前主要和应用最广泛的能源石油的价格就一路飙升,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对能源问题高度重视起来。地球上已经探明的石油资源只够开采半个世纪左右,太阳能与核能虽然较为丰富,但使用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且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被运用于汽车工业的生产实践当中。
我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环境会议上承诺,至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要下降50%,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及相关社会机构组织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可以说,研究、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减缓世界能源危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汽车生产企业共同的市场战略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尚处于汽车工业化快速发展期,汽车产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长年保持高位,已成为当前世界上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国家之一。但我国石油储量低,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其中汽车工业所需石油又占据较大比重。因此,研究、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对于保障能源供应,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个人出行的车辆需求增长迅猛,越来越为市场所关注。但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尾气排放、能源需求、燃油经济性等问题突显出来,并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之,近年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传统能源汽车尾气也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这样,研究、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能源顺利转型,实施节能减排,履行国际承诺的重要突破口。
2 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我国明确了新能源作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这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最突出也最急需解决的,困扰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是价格过高和相关配套设备不完善两个问题。
2.1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偏高
目前,因扰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价格过高。与相对偏高的价格相比,其品质却无法与之相匹配,即便有政府大额政策补贴,电动新能源汽车价格仍然很高,这使其吸引力大大降低。据相关资料显示,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的零售价格为人民币19万元起,上汽集团的纯电动车荣威E50售价则为人民币23.4万元。这样的价格水平和国外著名品牌的中级轿车相当,但后者的品牌度和稳定性无疑更高,自然更受消费者欢迎。而国产传统能源汽车的价格普遍在人民币10万元左右,与新能源汽车相比,价格优势十分明显。甚至部分消费者表示,即便价位相同的情况下也不会考虑购入电动汽车,因为对其安全标准及可靠性是否达到传统汽车水平持怀疑态度。
2.2 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人们在汽车购买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以外,使用和维修保养方便与否是也重要的考虑因素。然而,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据了解,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安装一个充电桩一般需要投入1万元,消费者显然不愿意为其买单,而全靠政府投入也不现实;二是,很多社区、物业管理方也不希望安装充电桩,充电桩一旦安装完成管理者就需对其安全负责。虽然政府对充电设施建设有一定支持,但力度尚有待加强。以上原因在无形当中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度。
3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有效措施探讨
3.1 政府须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税政策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应制定和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一方面,在财政政策方面,应继续实施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对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予以相应补贴。另一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进口予以关税优惠,对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对购买者按其所购车辆的等效节能指标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
3.2 建设覆盖更广的充换电服务网络
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广需要建设覆盖范围更广的配套设施,如充电站、充电桩、电池租赁厂、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应进一步完善,才能使新能源汽车得以更好地推广,并实现逐步替代传统汽车的目标。因此,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就应考虑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及充电设施设计和建设规范,使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同时,应当进一步整合配套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优先考虑在公交车站、停车场、大型商场等人群密度较大的地方加快布点,突出示范效应,强化新能源汽车的可用性和便利性,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3.3 降低购车成本、健全相应的维修保养体系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裸车价格通常比同级别传统汽车的价格高出很多,所以早在2009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就已经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2014年初,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进一步扩大。虽然新能源汽车已经完全达到了商品化程度,但是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就必须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从各方面着手帮助新能源汽车企业降低成本,使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消费者理想的代步工具。
3.4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通过相关媒体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革新、产品换代等消费者关注的信息,促进新能源汽车知识的宣传普及.这一措施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更加了解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汽车的优势,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4 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是当前世界汽车产业的热门话题与重头戏,各国均加大了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努力争夺下一代汽车主导权。因此,我国必须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推广措施,使新能源汽车更快地为民众所熟知和接受,从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选择;甘肃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28—03
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vante August Arrhenius曾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会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增加,并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发生。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一预测在今天得到充分的验证。建立在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城市及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已经开始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寻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先选择在上海和保定开展项目合作示范。2011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广东、云南等5省和天津、重庆等8市的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甘肃省要想在未来几十年里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其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实质就是要解决能源效率的提高与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进行新型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最终目标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进行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通过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模式,构建低碳产业结构下的生产方式、消费理念和鼓励低碳发展模式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低碳技术,又称清洁能源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主导技术涉及石化、冶金、电力、化工、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以及对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相关领域的有效控制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李胜等(2009)提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4个环节,核心是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创新,提高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水平。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的低碳化。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体现为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节能产品认证,并将低碳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其次,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制度,通过限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交易体系来激励对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第三,设立碳基金,充分发挥国际组织、政府和企业在扶持和鼓励低碳技术开发领域的指导作用。
(二)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
继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2006年10月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全新的审视,报告指出如果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低碳产业,可以避免未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并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重要战略选择。美国积极推动气候立法,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2009年7月公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2008年日本提出“福田蓝图”,次年4月,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发展日本的低碳经济。就研究方法而言,除了传统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等。综合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的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的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政策、发展战略、能源政策、生态保护、政策与制度建设等与低碳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并探索了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靳志勇(2003)就当年英国的低碳经济能源政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李文虎(2004)对英国的绿色能源战略进行了介绍;庄贵阳(2007)指出,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应依靠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制定低碳政策措施来实施一场能源革命,试图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任小波等(2007)对斯特恩报告进行了解读,从科学基础、气候变化中的经济学问题、减排行动的政策与经济因素、适应行动的效益分析以及全球合作应对气候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对报告的主要内容、立场和结论进行了介绍;王志轩(2007)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要在法制的框架下推进,要科学估计中国节能减排的潜力,一定要通过政策、价格来引导,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推进。综合来看,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阐述、宏观政策、思路架构和低碳能源角度的技术途径等方面,针对具体区域发展低碳经济路径的研究,大多也只停留在介绍国外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阶段。本文以甘肃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甘肃省是一个资源型省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能源缺乏的省份。甘肃省的支柱产业多是重化工业,能耗高、污染高,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比较大。在这种发展方式下,资源能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支撑,产业竞争力低下,人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在地区性能源、资源、水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弱化资源的约束是甘肃的必然选择。
(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5位;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在全国和西部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有色金属矿产在全国占绝对优势;煤炭、油田、水能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全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甘肃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重化工业比重达到85%以上,是典型的“两高一资”工业结构,经济发展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极强。2010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消费能源达到3689.45万吨标准煤,而其中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达2 984.30万吨标准煤,占到工业能源总消费的81%,万元GDP能耗和电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2.7%和84.6%。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石油可达40%左右,天然气占到22%左右。甘肃省能源结构以煤炭、火电为主,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低。
(二)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1.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甘肃省目前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典型的“二、三、一”形式,一定时期内,甘肃省能耗高的重化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还有可能升高,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很难发生根本的变化。而重化工业产业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甘肃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使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这就加重了甘肃经济的高碳特征。
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从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开况和供需变化来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2006年,中国煤炭消费排名全球第一,其中生产占当年全球总量的39.1%,消费占当年全球总量的38.6%。甘肃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多种新能源资源,是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甘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必须认识到,甘肃能源生产和消费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到70%以上,经济的“高碳”特征明显。
3.技术结构水平低下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动力是先进的科技水平,甘肃省技术结构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和经费有限,劳动力技术水平偏低。甘肃工业企业基础比较薄弱,低碳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慢,导致能源生产和利用水平相对落后,这是开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目前,我国低碳技术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而引进转让势必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适应阶段。我国在低碳技术开发上尚没有明确发展规划,如果甘肃省内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生产成本,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4.节能减排意识缺乏
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科技部组织专家开展的《全民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研究表明,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随着甘肃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建筑能耗、物业能耗、污染性消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甘肃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路径与方法
(一)结合“十二五”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结合“十二五”规划,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发展提供指导。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避免碳密集产业的转移,否则会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进而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提高高技术制造业比重,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等新兴、低能耗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法律、金融、物流、旅游、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GDP的碳排放强度,推进低碳工业化进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新材料基地,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碳基新材料和氟化工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构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宜居和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支持一体化创新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甘肃能源生产和消费仍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甘肃省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应大力开发利用新型洁净能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甘肃省在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上处于政策优势地位,其中,酒泉风电基地是我国目前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的风能电力基地。同时,甘肃省在核燃料生产供应上具有技术优势,要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新型能源的能源消费比重。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鼓励企业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倡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
(三)加快低碳技术引进与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较成熟的低碳技术。针对甘肃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环境污染现状,省内企业要加强与国际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与经验,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工艺上实现引进、消化以及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河西新能源开发与接人电网等相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创新。搭建甘肃省低碳经济信息平台,支持建立低碳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应用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破传统能源的约束。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积极研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的低碳技术。同时,要立足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使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转变消费观念,推进全民节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涌入竞争市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内部控制问题对其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处理是否妥当,决定了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以及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对该问题的研究,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一、内部控制概述以及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相关概念概述
内部控制即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为了使企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所能获得的资源,达成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实施的一系列调整、制约、计划、控制和评价的方法。通过企业进行合理的内部控制手段,有助于企业完成自身所规定的经营目标,保障企业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决策以及发展方针切实执行。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个普遍的??题便是企业内部针对内部控制没有建立健全的体系制度。我国各个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同级部门间的沟通及交流不足的现象,各部门之间不进行充分的业务上的相互沟通,相关的企业内部信息只在部门上下级之间进行传递与沟通,使得企业内部横向部门之间严重缺乏监督与管制。企业在这些方面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进行硬性的规定,无法有效约束某些管理者或员工对公司的利益进行损害。可能会有企业相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对企业利益心怀不轨进而做出破坏企业正常发展的事情。企业的相关制度不完善,究其根本是由于企业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没有抱有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正常进行,财会部门的工作分配混乱,使得工作效率低下,也不符合法律所规定的企业应有的部门制度,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会出现错误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有利的作用。企业制度的不健全,很可能使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漏洞以及大量虚假的信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从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建立正规的相关部门,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愈加严重,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其次,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也是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企业都在不断壮大自身的经营力量,导致经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市场具有极度不稳定性,随之导致的便是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使得企业随时面临着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在经济波动中不受到过大的影响,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大程度地避免企业经济损失。企业的内部控制便包括了企业的风险评估,并且是内部控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全面的预估,并针对不同的可能性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好万全的准备,真正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中小企业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不管从综合实力还是预防能力上都还较弱,无法对风险进行及时全面的预估,对风险预估的重要性意识也较为匮乏,导致中小企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风险时,无法做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除上述之外,中小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上的问题还有最基本的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直接导致了内部控制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不具有科学全面的理解,只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对于内部运行流程的监督,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只停留在书面的制度要求与控制上,认为内部控制尚不属于中小型企业需要考虑的范围内,只有在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在企业的业务流量到了较大的程度后才需要启动内部控制模式。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错误的理解,直接导致了企业最基本制度的健全没有得到保障,使企业无法顺利地发展壮大。企业除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之外,部分企业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会计及审计相关部门没有认真地建立起来,使得企业的相关业务不能规范地进行,企业的经济便无法正常地发展下去。
二、中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
1.改善企业的管理思想,加强重视程度
我国中小企业要想改善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转变原本的较为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中小企业在进行管理时,由于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的指导,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价。中小企业正处于企业初步开始发展急需稳定的阶段,需要企业尽快制造相当的收益以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相关经营活动所需的成本以及所能带来的收益,对于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内部控制常常忽略或者没有关注到企业真正的内部管理上,只将内部控制注重在成本及经历控制上,久而久之,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再顺应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新的发展规划,管理思想相对于发展现状变得落后。因此要改变管理者以往的管理理念,使内部控制能够符合企业现状并且顺利进行。
2.加强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标识,是企业精神凝固的象征,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励企业员工,使其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也少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因为要使企业内部控制能够顺利进行,不仅需要从根本上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更需要为员工的精神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员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才能从根本上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开展。
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分别入手。首先建立企业特有的企业价值观,适时组织企业内部的文化培训,让企业员工切实将企业的价值观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为了企业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最大的能力,将企业价值观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思想动力。其次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用明确的规定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让企业的发展稳定地持续下去。企业还需要将创新思想输入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思维中,鼓励全员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从本质上贯彻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
3.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日益趋向信息化,中小企业要想快速适应当前主流发展趋势并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在技术上完善自身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企业管理者要端正对于信息化管理的态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适当程度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信息化管理成果也要理智对待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企业需要有效利用企业的发展资金,有效地进行信息化人才培养,科学地建设信息化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注意以高效实用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培养出企业所切实需要的信息化人才。
唐恩:2004年,全球银行业利润水平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1000家大银行的税前利润总和从上年的4174亿美元大幅增加到5441亿美元,增幅达30.3%。与以往相比,这次排名呈现如下突出特点:
(1)欧盟银行迅速崛起,而美国银行在一级资本、税前利润等多项指标的排位逐渐下降,其全球市场的霸主地位正被逐渐扩大的欧盟、亚太分割。扩大后的欧盟25国银行总资产占据了1000家银行总资产的50%;核心资本占43.1%,超过了美国银行21%的份额;税前利润占39.6%,超过了美国27.9%的份额。全球前10家银行排名中欧洲占了五家。
(2)美国银行业依然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美国有197家人围。1000家的前10家中美国占有3家,前25家中占有5家。全球首位依然是花旗银行。2004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特别是商业信心的恢复,银行经营结束了两年多的不确定和谨慎状态。这197家美国银行的税前利润达到1515亿美元,占到1000家银行利润总额的27.9%,核心资本回报率为26.3%,远远高于1000家银行的平均19.86%的水平。美国银行的利润增长是其资本和资产扩张的重要体现,其经营业绩主要源于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继续扩大的推助。
(3)欧盟银行创造的利润成为1000家银行最大的利润来源,业绩普遍良好;但德国银行业发展前景依然不太明朗。
扩大后的欧盟入围1000家银行的有294家,达2153亿美元,占利润总额的39.6%,其中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的银行表现出良好的资本回报业绩。盈利水平最高的是英国的23家银行,核心资本回报率达到26.3%,与美国银行持平。尽管欧洲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欧洲银行的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这尤其体现在欧盟的英国、瑞典、比利时、法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奥地利,这些国家的核心资本回报率分别达到26.3%、24.4%、20.5%、19.3%、19.1%、17.6%、17.4%和16.9%。
除了上述国家的银行的利润继续增长以外,欧盟银行利润的增长还得益于德国银行业的复苏。2003年82家入围的德国银行净损失达3亿美元,而2004年91家德国银行不仅从亏损的泥潭中走出来了,并且还盈利142亿美元,只有德国裕宝银行仍然损失惨重,但是由于该银行6月份已被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收购,因此该银行以后将从德国银行的名单中消失。总的说来,德国银行业发展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其宏观经济形势虽然有所改善,但人围的91家德国银行的平均核心资本回报率只有6.8%,在欧盟中最低,与欧盟其他国家相比显然逊色不少。除此之外,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银行的盈利仅占1000家银行利润总额的2.6%。像过去10年的日本银行一样,德国银行在德国经济复苏进程中成为经济的桎梏。
伍旭川:排名显示,2004年,日本银行业的情况明显改观,最瞩目的成绩是将其不良贷款率降至1.2%,显示出较明显的复苏势头。106家人围的日本银行除了三井住友和日联银行外,核心资本回报率平均为10.7%,总体盈利为324亿美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2003年日本入围113家大银行,利润额为149亿美元,2002年净亏损393亿美元)。日本银行业的恢复与经济复苏紧密联系。但最为重要的是日本自身政策的转变,即日本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不良贷款的严格限制,有效地改善了日本银行的资本质量。但是总体来看,日本银行盈利水平与其规模仍然很不相配,106家大银行的累计总资产占1000家银行的13.2%,一级资本占11.1%,而利润仅占5.95%。从银行排位看,前10家大银行中日本依然只有2家。
此外,俄罗斯银行盈利水平引人注目。尽管存贷款利差下降,利润率仍高居世界前列,在此次最新排行榜上,俄罗斯22家银行上榜,年平均资本利润率从2003年的21.5%增加到了26.1%。排名对俄罗斯银行业的评价是,从商业发展角度上看,相比美国银行,俄罗斯银行利润率较高,仍是世界上盈利水平最高的国家,发展前景广阔。
在此次上榜世界1000强的俄罗斯银行中,俄罗斯标准银行利润率最高,2004年仅凭消费借贷一项就净赚40多亿卢布(约合1.39亿美元),在利润/资本比方面,以76.11%的水平居世界25强银行中的第4位,利润/资产比指标为14.05%。此外,在资金利润率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的还有俄储蓄银行,以48.38%的水平位居第21位。在资产利润率方面,国家储备银行占第6位,为12.43%,跨工业银行第14位,为6.12%,天然气工业银行第24位,为5.15%。
总体说来,中东欧,包括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仍是经济高增长地区,银行发展势头强劲,积极扩大利差服务、抵押贷款、消费信贷规模,提高利润率,发展前景乐观,不过同时也伴随着较大风险。
唐恩:亚洲以及太平洋地区的银行业仍然以中国的四大银行、澳洲的四大银行、韩国的六大银行、新加坡的三大银行为主。中国银行排名的大幅度提前得益于央行的巨额注资,使得其一级资本增长了52.8%,达到349亿美元。从亚太区银行业的收益情况看,印度银行整体状况较好,22家印度银行的资本回报率由去年的27.1%上升到32.8%,其次是新加坡的银行(19.9%)、韩国的银行(18.8%)和中国的银行(16%),中国台湾的银行最低,仅为7.6%。从排名来看,除了中国银行,中国的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本次排名都略有下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有升有降。
余闽华:除了以上特点以外,2004年的排名还反映了以下情况。第一,2004年,在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稳定、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况下,国际银行业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盈利能力也得到普遍提高。1000家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从上一年的0.8%上升到0.9%,而一级资本收益率则与上年基本持平。
第二,随着大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个由少量顶级银行构成的巨型银行的集团已经呼之欲出,从一级资本的角度来看,前五家大银行(花旗、JP摩根、汇丰、美洲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正逐步跃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他们的一级资本均在60亿美元以上,领先紧随其后排名第六的皇家苏格兰银行200亿美元以上,而今年将完成的东京三菱银行和日联银行的合并将诞生又一家资本超过600亿美元的银行巨头。
第三,在全球一级资本最大的银行排名中,美国银行业依旧占尽风头,花旗银行以744.15亿美元一级资本继续名列榜首,JP摩根和美洲银行分列第二和第四位,按市场价值排名的结果与之十分吻合,上述三家美国大银行在前四位中占得三席。近年来美国银行业兼并收购活动不断推进,规模和资金实力日益增大,并不断适应
跨国公司向全球扩张的融资需求,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打破了一段时期以来日本和欧洲称霸国际金融领域的格局。
第四,欧洲和日本的银行在盈利水平方面与美国银行有一定差距,但在资产规模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瑞士银行以1.53万亿超越花旗集团而位列榜首,总资产前25位的银行中欧洲银行就占了16家,一方面体现了欧洲作为世界上金融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地位并未下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欧洲大陆全能银行模式在金融混业日成趋势的今天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并购潮流不止,核心业务至上――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伍旭川:此次排位表明,世界银行业发展不均衡愈加明显,挑战更加严峻,合并和收购仍将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国际银行集团在过去的几年中各显神通,迅速抢占市场份额,通过不断并购达到规模扩张、增加利润,从而大幅提升国际排名。大银行的扩张从以下的数据可见一斑:全球前5家银行的一级资本总额达3380亿美元,占1000家一级资本总额的12.3%,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全球前25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总额的35%,资产占总额的38.6%。从规模上看,银行利润和盈利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核心资本与资产的增长反映出来,随着银行之间的兼并与收购的加剧,进入全球1000家银行的门槛越来越高,以往的1000家银行一级资本的门槛是1.72亿美元,现在提到了2亿美元。1000家银行核心资本总额达到2.74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5.2%.资产总额达到60.5万亿美元。
庙恩:国际银行业的持续兼并是有因可循的。由于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将业务集中于单一市场的风险增大,而通过并购实现区域和业务范围的扩展可以达到这么几个目标,第一,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成本;第二,通过兼并使业务分散到不同产品线或地区;第三,通过在地域上的扩张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负债融资的风险;第四,通过分散化效应降低经营风险。
风险分散化因素使得规模大的银行受经济周期影响更小。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将跨行业、跨境合并作为规模扩张、分散风险、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最近几年,美国、欧洲的商业银行在海外资产总额增长速度均高于在本国的增长速度。花旗、汇丰集团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业务遍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当本土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时,海外业务的缓冲作用就非常明显了。
余闽华:的确,通过并购实现超常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环境下当今世界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并购并非单纯追求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张,提高银行的资本收益能力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日益成为银行业最关注的目标。
银行的业务发展与其规模息息相关,对一家银行而言,具备一定的规模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又可以占据广泛的市场空间,银行固然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开设新的营业机构达到扩大规模的目的,但需要的时间长,往往无法把握市场转瞬即逝的机会而无法在同业竞争中把握先机,而采用兼并收购的途径,银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在某个市场的优势地位,或者迅速打人某个新开发的市场。银行业的并购活动由来已久,但70年代开始于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进程才使银行的并购活动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少的限制,银行的并购成为金融业重建的重要方式,并购使银行数量减少,规模扩大,业务范围更加全面,竞争实力大大提高。
王泽森:在美国,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在过去十多年中一直是银行业发展的主线,1995年8月大通曼哈顿银行以100亿美元收购化学银行,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银行;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美国第一‘银行公司和芝加哥第一公司也合并,这些并购大大提高;了美国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近期,美国银行业合并重组之势可能又将继续发展,美国银行业巨头摩根大通和美洲银行目前正在考虑各自的收购计划。
欧洲货币一体化创造了统一的货币和市场,推动欧洲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重组。随着欧洲统一市场的加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欧洲银行业加快了并购重组的步伐。继法国巴黎国民银行与巴黎巴银行合并后,德国安联并购德累斯顿银行,法国信托与储蓄银行合并,英国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苏格兰银行合并,西班牙国际银行2004年完成了对英国阿比国民银行的收购。
长期以来,日本银行的数量较多(2000年时超过200家),相互之间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各大银行为巨额不良债权问题及经济衰退所困,实力明显不如以前,各大银行深感只有提高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才能遏制不良债权问题的发展,日本政府也积极鼓励金融业进行重足,扩展生存空间。2001年,日本11家大银行经过一番分化组合,组建了四大金融集团,2005年2月,日本第二大银行三菱东京金融集团与第四大银行日联集团签定合并协议,根据《银行家》杂志的数字,两者合并后资产总额将高达1.7万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集团。
余闽华:除了并购以外,一些过去积极从事并购活动的国际大银行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剥离一些非核心和非优势资产,集中发展核心业务。
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大银行结构调整,就是花旗集团宣布将出售其旗下的旅行者寿险和年金公司及几乎所有的国际保险业务给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这次剥离以后,花旗集团将基本不再涉足保险市场。实际上,除了保险业务外,花旗也已经开始对其投资银行业务作调整。2004年,花旗已考虑是否继续保留其资产管理业务,这项业务是花旗金融超级市场战略中投资业务的一个主要标志。此外,就在出售旅行者保险业务以前,花旗也陆续分拆了其他许多与其战略发展模式不再匹配的业务线,而与此同时花旗也在继续购并一些能够增强其核心业务的机构,最典型的有最近决定收购德克萨斯州的一家拥有100多个消费者零售分行和12万个人账户的中型商业银行。这进一步显示了花旗减少其他业务,向银行核心业务集中的决心。无独有偶,今年美国运通集团也宣布剥离其旗下有着1.2万名员工、管理资产达4100美元的资产管理公司。
国际大银行规模的扩张或者瘦身,经营结构的调整或者转换,都与其经营战略密不可分。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大银行都已经采用经济业绩衡量和经济资本配置作为主要指标和工具从事业绩评估,配置资本和制定业务发展战略,确保增长和回报匹配,来代替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这些指标。无论是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还是集中资源于最具有增长和收入潜力的核心业务,重新走向专业经营的道路,都反映了国际大银行对市场变化的一种主动性调整。
增强实力、提升国际排名――中国银行业面对的现实课题
唐恩:当前世界经济趋势向好,但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也在逐渐加大,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明显差异,已经通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得到验证。如何快速提升我国银行实力与排名,扩大国际影响,是我国银行亟待考虑的问题。为此,国际银行集团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首先就是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
近年来,国际银行集团将焦点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市场。参股国内银行成为国际银行在中国市场扩张的主要方式。国际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首先以入股中国的中小银行为开始。以入股南京市商业银行为起点,国外金融机构把目光瞄准了中国的中小银行。汇丰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荷兰银行等,都在积极参股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中小银行。国内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如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渤海银行、西安商行、济南商行等,已经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中国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工作近期也将尘埃落定。在地域上,国际银行业争夺中国重点目标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辐射之势。所以中国的银行要做大做强,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战略定位。
伍旭川:其次,发展国内零售银行市场和中间业务市场,也非常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率普遍都降到了历史低位,商业银行利息收入面临压力。在各种有利因素和压力的刺激下,各地区银行业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不断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包括:将业务发展重心由批发银行业务转移到零售银行业务、加大了对批发和零售的非利息业务的开拓力度。如花旗银行2004年零售业务增长了63%,创造了131亿美元的利润。汇丰银行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占到了总利润的49.6%。
从国内来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接近12万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加1.59万亿元,这确实也给国内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与此同时,国际大银行对中国潜在的零售业务市场也是虎视眈眈,许多进驻中国银行业的国际银行与国内银行合作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抢占这一块市场,但碍于目前政策限制,暂时无法形成大发展。但是,2007年我国金融业全面放开后,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市场上必将掀起新一轮的竞争狂潮。从目前一些国际大银行的动向看,他们的发展策略是非常明显的。如渣打银行计划大量增加网点扩大零售业务,并在2015年取得中国零售银行业务市场5%的份额。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全球性大银行也意欲在中国的零售市场大展拳脚。此外,欧洲、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长是银行实现盈利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从国内银行业目前发展现状看,利息收入仍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非利息收入业务在我国发展有一定难度。但同时应看到,与发达市场巨大的差距也预示着我国银行业收入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空间巨大。具体来看,对公业务要大力发展本外币联动的一揽子金融服务,重点拓展低风险的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业务。零售业务力推以保险、基金为主打产品的财富管理即理财业务(treasuremanagement),通过提供多样化、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吸引中高端客户。
唐恩:最后,确立在资本约束下的稳健经营策略意义重大。
美国、欧洲、日本的银行业在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资本充足率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美国银行业核心资本充足率即已达到8%以上,欧洲银行和日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0%~12%的水平,同时在效益方面保持了较高的核心资本回报率。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监管环境下,随着“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的深化,银行资本的短缺已成为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是督促银行进行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契机。因此,在我国目前银行监管和资本约束下,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已成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现实选择。稳健经营包含了以下基本涵义:一是必须符合各项监管要求,包括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二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充实核心资本。此次排名看重的是银行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依据是核心资本的规模,因此,中国的银行应将重心放在核心资本的扩充上而不是总资产规模的膨胀;三是银行风险资产总量与资本相匹配,即实现风险可控条件下的规模扩展i四是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给股东和投资者以满意回报。
总之,我国银行要应对面临的挑战,一是要积极争取提高核心资本水平,提高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二是加大力度进行结构性调整,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竞争力的提高是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质量、效益、规模和结构的协调发展。
尚未能反映全部的风险――排名的局限性
余闽华:全球银行业排名的,既是银行业的件盛事,又是一场硝烟弥漫的无声竞争。排名对银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对银行同业交易来讲,银行排名是一项重要的信息。银行同业交易包括股票交易、外汇交易、债券交易,以及同业拆借和托管。许多银行有自己的信用分析师来监测交易对手风险。一家排名较好的银行可以从其它银行那里得到资金,并且可以跟其它银行有更多的商业机会。其次,获得较好排名的银行可以提高其存款人和债权人的信心,使他们增强安全感,从而会比较乐意接受较低的利率水平。另外,由于投资者通常会认为排名高的银行盈利性较强,而风险较低,因而好的排名往往还可以提高银行的股票价格。
王泽森:排名除了对各方均有好处以外,银行排名有时可能会误导我们对银行业风险和收益的理解。特别是当我们不能区分各种排名的类型时,这种误导可能会更加明显。这次的排名主要有资产:规模和核心资本等。
(1)按资产规模排名。根据总资产排名是传统的排名方式之一。但根据资产规模进行的排名,并不能说明银行的质量,比如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许多差的银行通过并购,在规模上成为超级银行,但在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却仍然很差。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资产规模很大的银行往往破产倒闭的风险较小。中央银行并不想看到发生大银行倒闭的情况。因为一旦大银行倒闭,整个银行业和经济体系将会受到沉重打击。因此,中央银行会通过注资和并购其他银行等方法,竭力挽救那些陷入严重财务危机的大银行。
(2)按核心资本排名。核心资本主要用来衡量银行的资产净值规模。资产净值为债权人和股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当银行破产时,债权人和股东可以通过资产清算收回一定的资金。此次公布的按核心资本排名的世界前25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均榜上有名。这个排名能鉴定出银行信贷质量吗?答案是“不能”。
以下表为例。目前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低于4%,如
果一家银行拥有如下资产和核心资本:
银行的各类资产被赋予的风险权重在0%(低风险)至100%(高风险)之间。风险加权资产是银行各类资产与其对应的风险权重之积,所有的风险加权资产之和就是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在上面的例子中,银行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均为500亿美元,因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也为500亿美元。该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远高于4%的最低限定水平。然而,该比率并没有考虑资产质量。假设这家银行高风险资产的不良贷款率为20%,则意味着一年以后,它将会损失100亿美元的贷款,因而成为负净值的银行。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低风险资产和高风险资产在内的各类资产的不良贷款率,大致在5%~15%之间。在此情况下,上个例子中的银行,贷款损失将在50亿美元至150亿美元之间。从技术上讲,一年后这家银行就会破产。虽然这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但很难说它是安全。简而言之,核心资本规模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并不能说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余闽华:按市场资本总额和评级机构的评级进行排名也有一定局限性。对于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银行,可以根据它们的市场价值进行排名。如果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市场,所有关于银行的信息应该在股票价格中反映出来。这些信息包括盈利能力、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等。资产质量差的银行,由于投资者预期它们的信贷损失较重,其股票价值和市盈率会较低。
按市场价值排名成本低且实用,但是许多银行都不是上市银行,故也有其局限性。银行排名最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的评级进行排名。这些机构已经树立了独立评级的良好信誉,而且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它们的评级与银行破产相关。这些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会考虑许多因素,诸如国家风险、盈利能力、风险管理、公司规模、资产流动性、资金来源、管理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