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

第1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一是贷后管理信息不对称。基层行贷后检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客户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和客户经理现场走访调查所获得的情况。由于信贷客户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等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而客户经理的走访调查受到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样就形成了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给贷后管理增加了难度。二是重风险防范、轻做强客户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基层行认为贷后管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把贷后管理作为一种形式,仅当贷款出现事实风险时才开始采取措施。在这种思维下银行往往作为旁观者监测客户风险,或当客户出现风险时简单地采取收回信用的处置措施,而常常忽略了协助客户解决问题、提出渡过难关的建议。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报道,某企业因银行抽贷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当然其主要责任在于企业的过渡融资,但银行简单的退出,对企业、对银行本身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事实上银行也未必能够全身而退。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企业的寒冬时期釜底抽薪的银行机构往往在企业危机化解后,希图再与企业重新建立合作关系就难上加难了。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客户营销上从受理、调查、用信、贷后管理的这一流程中,银行相对于企业而言只是一个旁观者,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沟通和建议话语权,不重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有时也不能按照银行所期望的那样稳步发展,难以达到银行与企业共同成长。

二、企业成长中的歧途

从众多企业惨谈经营、最终导致寿命终结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营业务导向不明。跟风投资和盲目转型可谓是企业的致命伤,蜂拥而上的投资潮必然形成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此类案例比比皆是,大到全国性的钢铁、光伏等行业的危机,小到我们身边的小饭店,例如曾经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的烧鸡公餐馆,一阵热潮过去却没有几家能够依然存在。一些企业追求高利润,盲目投资房地产等行业,却因没有相关投资管理经验,没有应对资金危机的预案和能力,导致房地产开发失败,往往还会牵扯到母公司和下游企业,这也是形成行业危机的重要因素。二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尤其在小微企业中表现较为明显,如股东与企业财产分割不明确;家族成员大量在企业中担任要职并对企业经营过度干涉;包括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和能力有限,对形势把握不准确,经营决策不科学;企业延续性不足,企业平均寿命偏短。

三、时下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和管理方式也呈现出新趋势:一是客户平台的价值显现。客户是企业生存之本、财富之源,谁拥有客户,谁就拥有未来。现在很多企业为了维护和拓展客户,高度重视客户平台的建设,甚至不惜砸重金聚集客户群,新兴电商企业如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是众所周知的成功案例,打造客户平台的意义和价值创造逐步被重视并日益凸显。二是职业经理人应运而生。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或管理团队来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可以预见,具备集体智慧的职业经理团队将是引领企业未来的大趋势,并将以团队派驻、企业托管以及资本租赁等形式呈现。

四、贷后管理新思维的探讨

为顺应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必须与客户维护融为一体,银行不再是贷后管理中的监督者、旁观者,而是通过顾问或者直接参与者等多种形式,全面准确掌握企业信息,利用银行客户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全过程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成长壮大,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按照这一管理思维,银行客户管理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从三个层次加以推进。

(一)管理顾问。

充分利用银行的管理经验、智力资源以及专业的经济行业等分析数据,为企业客户提供战略咨询、管理咨询和财务顾问等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明确经营导向,防范经营决策、财务管理等风险。同时,银行在协助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取得准确的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又使信贷投放与管理方案更具合理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也有利于银行降低信贷风险、增加经营效益,形成银行与企业双赢局面。

(二)银行客户平台。

较之新兴电商等企业,很多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更悠久、更广泛、更稳固、更具实力的客户群体和客户平台,但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平台的利用还远远不够。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平台,可以批量开展融入贷后管理的客户管理工作,形成产业链管理、产品链管理以及资金流全面管理,推进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可以将法人信贷客户由银行或与银行合作的管理咨询机构牵头,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发展合作联盟、风险互助基金联合体等多种信贷客户群组形式,又可成为商业银行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做大客户群、做强客户平台的优势因素,促进银行与客户群的共同发展。

(三)融合管理顾问与客户平台并融入其他创新思维。

在商业银行具备一定条件后,可与管理经理机构合作,在客户平台中做管理顾问服务,作为资本托管、资本租赁的发起人或中介人参与客户的经营。在平台客户群中融入商业银行所期望的经营思维,以求降低信用投放的风险,保持信贷投放收益的稳步增长。例如,在一个商业银行信贷客户平台中,建立起风险基金互助合作,广泛的客户行业来源,使其具备较强的抗行业风险的能力,客户群在商业银行或其合作机构的管理咨询服务下,各客户的管理基本规范、经营决策基本合理,广泛合作的客户平台也必将在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每个客户、整个客户平台都可能保持更快速稳定的发展。特殊情况下,个别客户出现风险,由于有风险基金互助的机制及上下游优势行业,客户平台可立即对该客户的股份进行收购,并承担债务,化解原本需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或者由风险基金代偿风险客户信用、收购相关资产,由客户平台组成新的管理团队或委托职业经营团队接手或托管风险客户的资产,从而保持整个平台的平稳,保障商业银行信用安全。

五、新思维下银行所需做的准备

第2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线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第3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在办理这类业务时,银行处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间人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

一、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三驾马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95—200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其间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存款业务服务,维护存款客户关系,从而稳定并增加存款,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委托贷款、代收代付等业务领域。第二阶段为 2000年至今,从 200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中间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主要以防范风险和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据金融界权威人士的披露,2002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3.8%,2003年即达5.63%,2004年更增加至8%左右;从1995年到200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69亿元增加到389亿元,年均增长25.6%。银行卡等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消费金额急剧扩大;代收代付业务总量、笔数不断增大,业务范围包罗万象;业务市场逐步扩大;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增加。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商业银行如果仅靠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难以生存。2007年,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中间业务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其作用和影响将是长久的、具有决定意义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在银行领域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下面将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 24 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 60% 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等,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等。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 北

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张汉飞:银行业全面开放下的国有商业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河南金融管理

第4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全球非现金支付近年来发展概况

2012年,全球非现金支付总量约为3343亿笔,环比增速7.7%,比2011年有所回落。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非洲、中东和中欧地区是全球非现金支付增速较快的地区,增速为20%左右,而中国和乌克兰的增速高达30%。虽然随着经济复苏及支付服务创新等因素推动,发达国家的非现金支付在不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相对于2011年较弱,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也较弱,约为4.5%。两地区的非现金支付总量基数较高,分别为1279亿笔和876亿笔。相比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如CEMEA(包括波兰、俄罗斯、沙特、南非、土耳其、乌克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和其他中欧国家、中东市场)的非现金支付总量的基数不高,约为288亿笔,但这些国家在不断改善本国的非现金支付基础设施和相关法律法规,大力促进非现金支付体系发展,总体为全球非现金支付市场贡献了约55.4%的份额。按照非现金支付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均为新型经济体,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和韩国。

全球非现金支付市场发展呈现两大特征:一是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的发展势头强劲,移动支付年增速约为60%左右,电子支付增速相对减弱,2012年约为16%。二是非银行支付规模不断增加。借助于高科技和电子支付渠道,各种不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提供的零售支付服务不断增加,冲击着监管体制内的银行零售支付,但其数据统计难度也在增加,至今尚没有完整的全球统计数据。

虽然有上述两大因素冲击,全球商业银行在2012年依然处理了377万亿美元的非现金交易业务并获得3010亿美元的交易收入,非现金交易业务额相当于当年全球GDP(71.7万亿美元)的五倍左右。由此可见,支付和交易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体系中依然重要。银行卡支付在全球非现金支付体系中依然占据主体。2012年,全球借记卡支付总量为1407亿笔,比2011年增加13.4%,信用卡支付总量为627亿笔,比2011年增加9.9%。总体而言,银行卡支付总量约为全球非现金支付总量的60.9%,比2011年略有下降。银行卡支付总量中,北美和欧洲地区贡献了约60.7%,其中,美国银行卡支付对全球的贡献率约为38.3%。

CPMI的24个国家的各种非现金支付占比排名从高到低大致为:卡支付、直接借记、支票支付、电子货币支付。在全球层面,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达180亿笔,其中银行途径的支付量为158亿笔,非银行途径的支付额为22亿笔。全球范围内,就非现金支付增长速度而言,发展中国家非现金支付额强劲增长,甚至有预测其会在2021年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增速相对缓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支付对应流通领域,其中,个体消费者(个人或机构)是主要的非现金支付来源。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商业消费强劲增长,带动了非现金支付额度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非现金支付基数相对较低,加之各种非现金支付创新工具鼓励性政策和优惠政策的推动,其增速自然相对较高。最后,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加侧重先行构建保护支付安全的法律制度。刚性的支付习惯改变需要相应的制度推动。目前,欧洲已经推出了基于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安全的法律草案(见后文),并对现有的大额支付清算系统进行升级。因此,不排除未来美国和欧洲地区由移动支付等创新支付工具推动的非现金支付增速提高。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趋势

非现金支付领域固然重要,但观察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趋势的维度不只限于最末端的非现金支付领域。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当前在多个领域都有明显的变化,包括支付创新、国家间跨境支付体系、支付监管、以及支付理论等,近年来都出现较为鲜明的发展趋势。

支付创新趋势:移动支付成为行业创新重点

由消费者需求和移动技术轮番驱动的移动支付,在全球呈现爆发性发展趋势,不仅带动了支付规模的大幅攀升,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支付载体,例如POS。由于相关技术支持和客户群都较为成熟,移动支付增速较快,移动支付的商业化趋势非常明显,已经被各国的政府和商家鼓励和推动,成为新的竞争点,并对传统电子支付形成部分替代效应。以美国为例,其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领域的收益约占支付领域总收益的35%,且可能在2018年与传统支付收益平分支付市场。

纵观各国移动支付发展,移动支付服务的供应商并不仅仅是商业银行,大多来自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中国为例,中国人民银行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4年国内移动支付业务规模为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30%。而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约为7.76万亿元,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而2014年国内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这也意味着尚有5亿位潜在支付用户可供挖掘。在此背景下,支付宝、财付通和易宝支付等第三方龙头支付机构都已构建了个性化的支付链条来争夺移动支付市场。无论其支付链条是密闭式还是开放式,都完全融合了消费者的线上和线下交易行为,也彻底打破了曾经以店面柜台、ATM等非移动支付为主的局面。由此,移动银行领域的争夺战将是一场恶战:传统商业银行的数字化速度和新型非银行支付中介的银行化速度竞争结果,将决定谁能成为未来移动银行的主力。但无论是当前的哪种机构,未来的移动支付领军机构将是高度利用手机、云计算和实时支付体系的综合性机构,移动支付将只是其新型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核心服务之一。

跨境支付市场发展趋势:非银行支付机构异军突起

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竞争激烈,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始搅动支付市场激烈竞争。跨境支付市场大致包括四种类型:国际贸易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外汇投资兑换和跨境融资等)、全球B2C市场以及国际汇款。其中,商业银行除了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主流支付地位之外,其他三个市场都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被非银行支付机构渗透。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一定的安全边界之内,全球跨境支付市场更青睐支付效率,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则是以最小化风险原则设计的,缺乏灵活性,支付效率低。全球范围内,也开始提高移动支付等创新工具的支付效率。

跨境市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就是,发展中国家转接清算市场的开放。转接清算组织是支付机构和央行大额支付清算系统之间的中介,其主要职能是从事银行卡清算,同时也有权参与决定市场银行卡服务定价。例如,中国也将自2015年6月1日起开放转接清算市场,对转接清算组织实行准入制,打破原来由银联垄断的人民币转接清算市场。

监管趋势:区域性监管措施相继出台

国际清算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在2012年推出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s)》,在全球层面建立了现代支付行业作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基本标准,勾勒了基于现代支付体系的风险监管框架。自此,各国开始对本国或地区的支付清算体系逐步推行重点监管措施(Key Regulatory and Industry Initiatives),落实并回应《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各项要求。以促进支付清算体系高效、安全发展。发达国家注重修改完善支付交易相关法律制度,制度的完善或助推发达国家非现金支付体系未来增长。欧盟已经重新修订了《支付服务指令》(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 PSDII),旨在降低支付行业风险,促进竞争和标准化,主要措施包括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敞开大门等。美国则大力推行外资银行资本规则,降低其支付体系中隐藏的风险。新兴经济体国家则大部分选择首先鼓励和支持移动支付等行业创新,风险监管等措施暂缓推行。从行业发展来看,发达国家的各项举措偏重降低风险,推动行业稳健发展;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关注支付行业创新,相继推出支持性政策,鼓励支持支付产业链高效发展。

支付理论有待完善

在国际新型支付模式爆发式发展之际,支付理论也开始受到挑战。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全球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是不是一种金融创新?回答此问题之前,必须厘清哪些技术因素支持了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简而言之,大致包括三种技术:(1)无线通信(Contactless Technologies),这是移动支付的基本技术支持。(2)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NFC)与私人化的客户端。将NFC软件植入手机、电子钱包等移动支付载体,改变了以往所有以银行为主导的远程支付(电话支付等)。(3)其他数字化创新技术。以谷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和各类非银行支付服务机构,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据信息。以此为基础,附加新的数字化创新技术,例如充当新的电子支付信息搜集机构(Payment Aggregators),从虚拟支付链条中不断挖掘新的盈利点。

上述三类技术均来自通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基本脱离了传统支付体系。由此,支付――这种传统的金融交易开始转向互联网和通信领域。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模糊不清,导致在互联网金融是否是一种创新等基础理论问题上出现分歧。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不过是金融中介各种经营渠道的互联网化,本质没有改变,难以称得上创新;也有学者认为,以新型支付工具为根基的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也将重创传统金融业。

将资金从传统金融中介脱媒至新的媒介――电子账户、电子钱包等,后者如果按传统的模式经营资金,则其本质与商业银行等无本质差异。如果其改变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经营模式,比如创造一种虚拟货币如比特币、P2P的Ripple(瑞波币)等,则可以称得上一种创新。而且,如果这种虚拟货币最终可以用于纳税,则其必将改变原有的货币金融体系。类似问题,需要深入实践探究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运营的微观结构,方能辨识真实情况。

结论与启示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成为当前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关键词”。创新驱动非现金支付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也使整个支付清算体系在金融体系中变得更加重要,迫使监管当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也使学者重新审视已有的支付理论。

面对创新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反应。就非现金支付市场而言,发展中国家的非现金支付因各类新型支付工具刺激而增速加快,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源于经济复苏迟缓,非现金支付增速较慢,且其更加注重先行构建支付安全法律制度。因此,全球非现金支付的结构性变化或只是短暂的。

第5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核算 EVA RAROC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行,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商业银行业正面临着越发激烈的银行业竞争新挑战。商业银行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对原有的经验管理模式进行变革,从过去追求规模效益逐渐转型为创造价值增值。管理会计是转型变革的重要依靠手段,构建多维度盈利分析与评价模式,是建立价值经营导向的银行盈利分析应用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盈利核算分析是研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精细化管理。

构建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应用,首先,需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对多维度盈利核算进行合理定位。其次,构建多维度盈利核算应用要以管理会计为基础,根据各责任单元职责构建责任中心,将各项业务收支和成本进行合理划分,结合内部管理需要设计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模型。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盈利核算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银行经营目标是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实现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是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维持现有优势地位,解决不良贷款率、资产质量等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研究和改善经营,联动销售和产品覆盖能力、客户关系定价和成本收益匹配能力,为产品和客户的经营提供决策依据,促进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围绕价值目标,优化业务流程,促进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二、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总体设计

(一)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管理会计提供的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体系建设,从客户维度数据可加强客户营销和优化客户结构,从产品维度数据可加强产品定价能力和调整产品结构,从而创造价值增值。本文研究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维度设计与划分机制。维度,是指一种视角,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概念。维度划分需考虑为盈利核算、成本分摊、指标分析奠定基础,是设计多维框架的起点。在银行的维度总体设计中,从传统机构维度拓展延伸,逐渐形成了以机构、经营主体、条线、客户、产品和渠道为基准的报告维度,不但提供多个维度的盈利报表,还提供基于以上报告维度的交叉组合的拓展维度盈利核算的研究。

产品维度设计目的是满足银行业务部门对产品管理信息提取的需要,对产品的盈利性核算分析在以前的财务会计中没有体现,这是维度设计中首要的基本任务。

客户维度设计目的是为为盈利核算与分析,为满足银行客户管理信息的需要,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并实现价值增值。客户维度划分原则要考虑便于识别客户的共同购买和风险,划分的度以重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基准。

维度与维度之间存在较多的关联规则,将多种单一维度组合派生维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是实现多维度组合下盈利核算与分析的基础。多维度划分如图1所示:

2.盈利核算指标与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盈利分析主要是结合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经营目标,盈利分析指标全面反映各维度的业务情况和综合贡献度,包括规模类(如金融总量、金融资产、存贷款、客户数、有效客户数等)、效益类(如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经营费用、税前利润、经济增加值等)、盈利能力类(如收益率、付息率、成本收入比等)三大类指标。在盈利指标的设计上从传统的利润层面衍生到价值管理指标:经济增加值(EVA)和调险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进行价值增值计量分析。

本文将EVA盈利核算方法分为三步骤:

(1)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息收支+中间业务净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

中间业务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净利息收支=外部净利息收入+内部转移净收支

(2)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主营业务收入-经营费用-减值损失支出

减值损失支出=贷款准备金+非信贷准备金

经营费用=员工费用业务管理费和折旧+其他营业支出+ 监管费+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支出

(3)经济增加值EVA

经济增加值=净利润-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成本系数

净利润=税前利润-所得税

(4)调险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

RAROC=EVA/经济资本+资本成本率

RAROC作为相对指标,不受规模限制,可以很公平地在不同规模的机构之间进行评价使用,但若单纯使用相对指标RAROC进行业务决策,机构会选择放弃一些收益率虽低但仍高于银行整体成本率的项目,损害银行整体利益。EVA作为绝对指标,采取了包含风险在内的经济成本的概念,因此,只要EVA大于0的项目都可行。

(二)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模型设计

从图2中可看到,核算方法以单一账户、逐笔交易流水为最细粒度基础数据,自下而上构建了EVA盈利为目标的多维度核算分析模型。原则上各项核算指标以客户账户为基准,然后通过客户账户上各维度属性值归集汇总得出不同维度的报表数据,结合收入和全面成本要素进行分别核算分析,计算各报告维度的存贷账户利息收支、转移收支、中间业务收入、运营费用、减值损失、经济资本成本等,从单一账户汇总到单一客户的利润,从单一客户汇总到客户细分群的利润;根据产品分类和条线职责,从单一账户归集汇总到产品或条线的利润。以此,对多维度组合进行盈利核算。

三、多维度盈利核算应用研究

商业银行内部从多维度的盈利核算应用中,能使价值增值和内部协同盈利的目标,实现对客户、客户经理、产品、机构和网点等维度盈利核算分析与评价。

(一)客户盈利核算应用

客户是银行利润的来源,要提高盈利能力,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价值的挖掘分析。

核算应用起点是对客户进行分层,按客户类别分对公客户和对私客户。通过设置客户维度,从对公客户可以衍生出行业,规模等维度;从对私客户可以区分VIP客户和普通客户等维度。然后,通过EVA和RAROC两个角度,将指标组合分析,形成二维空间。在EVA一定的情况下,RAROC越高越好;在RAROC一定的情况下,EVA越大越好。在这个空间中,EVA和RAROC越大的客户越具有挖掘潜力,是优质客户,以此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不同等级客户。接着可对客户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从交易粒度着手,如产品渗透性、业务偏好,量化业务数据分析为选择和制定营销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客户盈利核算应用还能够支持效益导向的客户经理考核,促进客户经理营销目标与银行整体利益的趋同。

(二)产品盈利核算应用

产品是商业银行联系客户的纽带,也是实现营收的载体,在客户维系和价值创造中起到重要作用。产品设计的核心是围绕客户需求,合理科学衡量产品投入产出比,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创造价值增值。通过产品盈利核算应用,商业银行可以准确计算产品的资本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及其他收支情况,从而在不同风险利率情况下,实施差异化定价,提升产品定价与盈利能力。

在对产品维度盈利核算应用前,首先需编制完整的产品清单,清单中应涵盖产品和产品分类。产品必须具备明确的划分界定,产品维度划分以独立性为基准,便于对各产品进行独立核算。商业银行产品维度分类具体为存款、贷款、中间业务、资金、信用卡等,从产品维度的设计中可衍生出产品明细组合,条线等扩展维度。然后,通过对各类产品盈利核算,比较分析各产品的RAROC指标,衡量无风险产品的真实回报水平,商业银行可将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收益更好,以及具备战略意义上的产品上,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发展策略,合理制定新业务发展规划。

(三)机构/网点盈利核算应用

机构/网点维度盈利核算应用,在支持商业银行条块结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为事业部制改革奠定基础。机构维度包括物理机构和虚拟机构,其中,对物理机构盈利核算可与组织结构相匹配,即各级分支机构及网点;对虚拟机构盈利核算是直接考核各工作团队。通过对机构或网点经济利润的剖析,商业银行可对经营中的长短板进行盈亏平衡核算,有利于机构或网点调整经营业务,增强成本效益理念,提高定价水平,优化客户经理和团队的绩效评价。

四、多维度盈利核算发展预期

目前,商业银行已通过管理会计手段实现机构、业务线、产品等多维度盈利分析运用与探索。但是,受限于组织结构、数据质量、系统基础平台建设等外部因素影响,多维盈利分析发挥的作用还相对有限,随着管理会计水平的提高,多维度盈利分析模型必将随着管理会计基础平台的优化而发展变化。另外,多维度盈利核算模型具有局限性,盈利核算指标EVA注重于财务核算,对于不易量化的非财务方面的管理资源考虑不足,盈利分析内容尚需改善。多维盈利核算应用还需要与经营战略高度契合,分析侧重点从账户为基础发展到交易为基础,向比较分析、绩效考评、价值增值全方位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商业银行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应用,此核算模型主要通过维度建模的思想,将商业银行银行盈利核算自下而上划分为多维度,形成了机构、网点、客户经理、客户、产品、机构等维度的研究。结合以EVA和PRPOC为核心的盈利核算指标与分析应用,实现了商业银行多维度准确计算利息收支、转移收支、中间业务收入、运营费用、减值损失、经济资本成本。通过实现盈利核算应用,商业银行可高效地管理和执行以客户为中心,价值增值导向的经营理念,这有利于改善内部管理水平,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产品,提升盈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郁国鹏.《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曹国强.《管理会计也时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demingucKunt,Harry Huixinga.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R].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

[4]秦业保.商业银行组织创新中的管理会计应用[J].金融会计,2011(10):16-19.

第6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融资业务 创新趋向

在随着我国经济趋势的不断深入,贸易融资在国际资本的发展中已经有着长久的历史。国内进出口的贸易规模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和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较传统的国际贸易已经无法达到逐渐增长的贸易融资需求。想要在我国国际融资的业务上也得到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市场以及技术方面中的因素。如何的去创新业务、优化业务已经成为了当前融资业务的主要发展。

一、银行国际贸易中融资业务的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建设都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目前的商业银行已经在全面的引导新业务的发展和对国际贸易进行重视,所以一些好的新兴业务也得到了足够的发展条件。但是将目前现状和与其他国家做比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方面都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融资业务较传统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兴起的贸易融资业务时间都不长,所以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在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上也还不完善。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主要是使用流动性的资金贷款模式,这样的运作模式是针对授信主体来肯定能否符合贷款的相应标准来作为参考系数,这便需要融资对象的资信以及财务状况来作为重要数据。但是在很多银行目前的执行过程中,相对缺乏有效的风险化方式,也因此对贸易融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执行中不可以像其他的短期资金贷款来进行。这种传统的看法都是来自于国内商业银行对资金和信息没有比较好的控制方法,所以无法满足现如今多样化的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容易导致国际贸易在银行中的融资效益大打折扣。目前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都缺乏新颖,这导致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得到影响。

(二)融资技术较落后

科学技术是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结合的一项业务,需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方式来完善其网络结构,对各项信心有足够的把握,从而在贸易融资中形成准确高效的业务结构,从而这样才可以提升商业银行中的贸易融资的效益,强大融资质量。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的业务构建中只是融入了最基本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对先进技术的全面运用,使得贸易融资都还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如果在融资交易的过程中不运用信息采集的技术来评估风险明确,只是通过网络来实现交易,那么,则会严重的降低融资的安全性。

(三)管理不健全,缺乏专业

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管理中,仍然是使用传统的业务管理来进行,对风险评估缺乏高效性的策略管理。只是简单的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没有专业的风险评估手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同时,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国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规范,缺乏相应的法律以及法规,导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上体制上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如何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一)不断创新业务

在创新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需要把其相关理念全面的掌握,以此明确贸易融资是一种交易性的银行业务,首先要针对整个交易周期进行把握,从中确保交易过程中的合理性以及规范性。其次,也要对客户的需求把握好,以客户为主要前提来创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这样才能让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服务有效率得到提高。要想国际贸易在融资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效率,只有全面的保证商业银行的客户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所需来相互协调。然后,要以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来推行产品,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加强产品的增值。

(二)降低融资风险

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强化风险的管理,结合多样化的融资环境来全面风险管理的结构,这样才能从中提高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效益以及改善国际贸易的融资质量。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进行必要的转变,全面的认识到商业银行中风险管理的重要地位,从而形成以流程控制为主要核心的风险管理结构。同时,商业银行应当不断地对风险管理进行创新,利用先进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管理技术来对其管理方法深度优化,根据信用风险的计量法和国家风险的分析法来从中降低融资的风险性。

三、结束语

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创新下,不仅可以对银行国际贸易的业务体系进行规范,减少对融资业务上的纠纷,还可以大量的提升国际贸易融资在银行中的效益,使得迅速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对我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过程中,要掌握好业务理念、创意产品等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讲国际贸易中的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向和分析研究,从而不断的发展和突破,提升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洁.融资业务在国际贸易的创新趋势[J].统计与管理,2015,(12):58-59

[2]陈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及风险防范[J].黑龙江科学,2014,5(9):157-158

第7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间业务;现状;问题;策略

一、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现实意义

中间业务的英文原名“Intermediary Business”,意为居间的、中介的或的业务(陆世敏、尚福林2002年)。我国中间业务的现代含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其业务经营却具有多重意义。(1)商业银行过去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的收益方式日益受到挑战,中间业务开辟了不同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这是银行改善盈利结构、提高利润水平的重要途径。(2)中间业务作为对资本无要求的盈利业务,其还具有服务性强、风险相对低等特征。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然有助于提高银行利润和优化资产质量,从而可以防范和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3)客户获得的中间业务服务越多,对该商业银行就更加依赖,因为许多大客户对资产管理、投资理财等服务有更多需求,这促使银行和客户利益目标一致化,因此有利于提升客户的忠诚度。(4)中间业务发展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证明其由传统服务向现代化综合性金融服务的转变并且强调了其并非以完全以盈利作为目标。塑造的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又对银行存贷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中间业务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市场的发展需要全方位金融服务与现实无法满足的矛盾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而银行所提供得、担保、信息咨询作为中间业务恰好弥补了这一矛盾,满足了现代化的市场需求。(2)银行的中间业务客观上限制了客户的资金保存在银行账户中,从而使得中间业务产生了集中资金的功能,可以进行社会建设促进生产。中间业务打造的银行的良好形象又可为银行信用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3)中间业务提高了社会资金利用效率。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子清算系统的建立,交易收付瞬间即可完成,加快了经济主体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4)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单个企业凭借其掌握的市场信息做出的决断可能出现资源的错误配置。信息咨询服务的开展使得同市场上各个行业都保持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关系银行帮助其客户克服投资决策时所遇到的信息不充分,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均衡运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把中间业务仅仅看成主要业务的配套业务,但近年来,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现代化改革的市场需求,开始向以收入为导向的阶段转变增加银行收入成为主要目的。2009年以来,高收益中间业务如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成为利润的重点,项目增加至500多种。中国银行的国际保理、建设银行的工程造价咨询务、中信银行的出国留学金融服务业务、招商银行的“一卡通”等业务,具有市场竞争力。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1)内部制度建设存在不足。当前,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缺乏健全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指导。商业银行业系统从上到下缺乏总体规划,各分支机构缺乏规范化管理,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开发手段和硬件设施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多规模大的优势,但是各个网点之间的技术水平的区域差别大,影响了中间业务整体发展。硬件设施和科技手段落后,使得对信息的采集、反馈变慢,影响到决策者利用信息及时处理问题的效率。(3)金融创新能力较差。银行的创新能力差使得其服务难以适应国际的金融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速度。难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4)相应的法律、规范不健全。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对中间业务的概念、业务的范围、收费的标准、监管的责任都应存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当前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固有的观念看法,明白增加银行收益才是银行生存的必由之路,从而认清中间业务的重要性。金融市场发展的未来,是满足客户日益增长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这也应是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来源。

(二)完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调动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中间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混乱,监管部门应制定科学有效,体系统一的规划,为银行业提供指导原则。要求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协调关系,管理和监督中间业务的操作,并且在考核体系中纳入中间业务,以绩效激励带动组织管理的发展。

(三)加强市场调研,加大创新中间业务品种的力度

产品创新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虽然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实力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在创新能力方面加快步伐,搭好平台,打好基础,形成机制,尽快实现中间业务从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四)增强服务观念,搞好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

其根本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要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市场营销才能有“有米可炊”。中间业务营销的力度需要以人为本的加强,而不是面向所有客户群的炮轰。根据客户层次,发现企业的各项需求偏好,向客户推荐产品,还要宣传新的中间业务品种的功能,适当引导客户的消费方向。

商业银行间中间业务的竞争是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方向。外资银行的进入,深化了中国金融市场竞争,因此严峻的市场环境迫使我国商业银行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进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相关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应该设计出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指导方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中间业务稳健发展,使中间业务作为提升综合实力推动力在促进整个金融市场平稳快速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

[2]贺强,等.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及创新趋势研究[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

第8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目前世界经济贸易领域中一项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所以在银行的工作领域中受到了很大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中发展国际融资业务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融资的方法和技术上都有着一定的问题,业务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比较小。本文从我国融资业务在国际上的基本情况出发,探讨国内银行应该实行的创新内容,以期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关键词:国际贸易 融资业务 商业银行融资 创新趋势

世界经济贸易贸易融资并不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而是随着国际资本的发展产生的投资贸易方向,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一切建立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得到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所以我国的国际融资业务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注重市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这样才能促进融资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还比较偏重于传统的业务发展,包括打包贷款、备用信用证、进口开证在内的业务都还是主导手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地引导新业务的发展,所以一些发展较好的新兴业务也得到了发展,比如进出口保理、应收账款融资等都是目前发展较好的新型金融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方法较为传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使用的是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理念和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就是根据授信主体是否符合贷款准入标准作为重要的贷款参考系数,这就需要融资对象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作为重要的数据。但是在目前的执行过程中,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量化方式会,从而对融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国际贸易融资在执行中不能像其它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样易行。这种较为保守的观点根源于国内的商业银行没有较好的资金和信息控制方法,银行对融资业务无法准确进行风险估计,所以传统的贷款思维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还比较盛行,一些现代国际融资业务中重要的方法和思想还需要完善。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创新也较为缓慢

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融资需求,新产品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鲜有出现,业务操作的基本模式也没什么创新,在现代金融产业急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些传统产品的时效性和对成本与管理二一五•十二财经论坛的需求都是大问题。传统的业务流程不重视信息共享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完善的数据传递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和平台,所以信息得不到充分传递,也不能为业务相应的客户提供一个符合实际的良好融资方案,同时在电子商务这一块,需要引进一些新技术,否则无法应对现代世界性金融市场的变化。

二、目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大趋势

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要根据电子商务和国际市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这些创新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策略创新这四大方面。

(一)融资观念上的创新

在银行的工作中,客户购买的产品与服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创新的重要动力。银行关于融资观念的更新也主要体现在满足客户需求这一重要的方面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客户对金融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金融产品也要开始适应供应链的服务观念,银行要积极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参与,帮助客户对市场每个环节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供应链中金融产品价值的扩大化,通过纵观全局和对供应链的全面把握,实现对客户的良好服务,通过服务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

(二)融资技术上的创新

技术上的创新想要体现在客户的使用界面上,可以说就要对整体的银行技术进行革新,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设立了网上银行等服务渠道,一个较好的信息共享平台正在建立当中,而且在客户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一些主要的技术创新会对国际贸易中的融资业务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订单管理、供应链融资模型的建立、信息和文件的及时共享、在线知识信息库的建立等。

(三)融资业务模式的创新目前,融资业务模式创新的要点是融资产品附加值的增强,比如完善同时提供交易产品和交易服务的一体化业务模式等,并且这个业务模式应该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提高整体的效率来从业务模式上吸引更多的客户,使得现有客户的体验增强,提高客户的黏着程度。

(四)融资业务在战略上的创新

国有的商业银行在战略上还不够完善,一方面是国有银行固有的保守策略所致,另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没有充分规划,在这方面,国外的商业银行就看得比较长远,一些银行正在收购其它领域的公司,比如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物流公司,可以在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将实体的货物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进行良好的结合。除了战略上的收购之外,还可以进行外包的发展战略,这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本身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中的风险,从而提高银行整体的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对业务发展的趋势和观念进行创新

在国际上关于融资业务的通行观念就是融资业务属于交易性的银行业务,所以银行应该对业务发展的整体进行关注和调控,要舍弃以前银行融资业务只是在某一个环节进行资金支持的观念,要从整体上关注客户的需求,对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和业务的附加价值。在业务观念方面,要增强供应链的观念,在商品货物生产的某个环节都要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从而增加银行在金融业务中能够取得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对这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

(二)加强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技术的革新

技术支持是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重点,其技术革新要建立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上,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搭建一个便利的信息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实时化,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实现金融供应链和实体经济供应链的良好结合。目前我国大量的商业银行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通过目前商业银行中流行的贸易服务功能可以在商业中进行及时的贸易数据传递,提高数据在传输当中的可信度和安全程度,通过战略合作和战略上的联盟实现信息共享下的双赢局面,将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延伸到业务链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取银行利益,从当前传统的局面中打开一个突破口。

(三)对传统金融产品的发展潜力进行再发掘

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虽然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还是能发掘出一定的创新因素的,如果能在传统业务上有所创新,就能在当前占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信用证模式还是主要的发展模式,现在它的使用量仍然在增加,所以还有着一定的市场,但是如果不做创新,很容易就陷入同质化的泥淖。传统金融产品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关系形势和思维方式等都应该得到创新,提高传统产品价值的内涵。四、结语融资业务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创新,就必须增强商业银行的敏感度,紧跟世界和市场的发展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新的融资金融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实现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金融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王晓燕.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及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陈琅琅.A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林丹秋.DL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2.

第9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范文

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结算带来的影响,正确面对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及时适应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潮流,对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贸易传统的三大结算方式分析

国际贸易传统的结算主要采用电汇(T/T)、托收(Collection)和信用证(L/C)这三种方式。其中,电汇方式在实际国际贸易结算中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即“前T/T”和“后T/T”两种。电汇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速度快、手续简便、手续费低,其中“前T/T”对出口方十分有利,主要适用于进口方向出口方预交的定金以及特别紧俏货物的交易;“后T/T” 是出口方给予进口方提供的一种信贷,因此对进口方十分有利,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买方市场上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托收业务主要有付款交单(D/P)和承兑交单(D/A)两种情形。托收和T/T方式一样,都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出口方能否收到货款,主要取决于进口方的信用,因此使用托收方式对进口商较为有利。在采用承兑交单,或在远期付款交单情况下,进口商甚至可以利用信托收据先把单据借出,占用了出口商资金,较大程度地调动了进口商的积极性;而在信用证的结算方式下,由于银行充当了买卖双方的保证人,缓解了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出口商视为是一种安全可靠、风险相对较低的结算方式,因此曾是全球国际贸易中出口方的首选结算方式。据统计,在20 世纪60 —70 年代,全球进出口贸易额的85% 以上都是采用信用证方式来结算的。

国际贸易传统的三大结算方式各自的优势和风险在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T/T业务程序简单、手续费较低,但必然对进出口双方中一方的资金和风险负担不平衡。如果是采用前T/T,出口方的资金占用最少,风险承担也最小,是一种对于出口商最为有利的结算方式,最受出口方欢迎;反之后T/T对进口方最为有利,进口方最为青睐。信用证业务程序最为复杂,手续费也最高,但总体上对进出口双方所提供的保护比较平衡,特别是它和T/T以及托收相比根本性区别在于是一种建立在银行信用基础之上的结算方式,在进出口双方无法通过商业信用结算方式达成一致时,往往成为进出口双方的首选方式。因此,在进出易中,不可能存在一种完美的结算方式能够绝对最大限度地同时保护双方的利益,进出口双方只能在风险和利益中尽可能去权衡,获取一种相对完美的结算方式。

二、当前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用证结算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成为主流。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中,信用证方式一直是被广泛使用的结算方式,甚至至今我国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仍将信用证方式作为进出口结算的首选方式。信用证的结算方式通过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给出口商穿上了保护衣,因此深受我国许多出口商的青睐。据统计,在20 世纪末,信用证方式曾经占我国出口结算的80% 以上。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已在全球贸易中逐步形成,出口竞争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出口商单凭商品本身的优势(品质、包装、价格)占有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竞争的需求。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世界卖方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国外进口商在和我国出口企业洽谈合同时往往会更多地提出有利于他们的结算方式,而以往被我国出口商情有独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只能越来越多地被放弃,因此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以上海为例,在2007—2010年期间,电汇使用率占到了50%以上,并且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而信用证的使用率却连年下降,2009年和2010年更是下降到只有29.6%和25.2%。显然,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等结算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出口结算的主流方式。据有关资料统计,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证使用比例早已降至10—20%,其中北美和欧盟分别只有11%和9%,并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大多数贸易结算采用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货到付款、预付货款和托收方式(表2),并通过出口信用保险等其他管理方式来进一步降低交易的风险。

(二)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方式发展日益迅速,逐渐成为国际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国际保理是保理商为国际贸易赊销方式提供的出口融资、销售账务管理、应收账款的收取及买方信用担保融为一体的金融服务。它既是一种短期的贸易融资方式,又是一种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近些年来,由于全球贸易中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制订以及电子通信在商业领域的运用等因素的出现,国际保理作为服务于进出口商的有效竞争工具在全球贸易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进出口商所认识和接受,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领域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下,它已成为推动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国际保理业务非常盛行,已被外贸企业广泛使用。我国自从1992年推出国际保理业务以来,成为全球保理业务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巨大的国际贸易量为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FCI(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统计,自2008年起,我国的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连续4年位居全球首位,2011年,国内保理总金额为2299.52亿欧元,国际保理总金额为449.18亿欧元,保理总金额达到2748.7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图1)。随着我国保理服务产品逐渐丰富,目标客户日趋广泛,出口保理业务必将成为企业防范国外买方风险的利器,为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驾护航。

(三)国际贸易结算中组合方式运用日趋增多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外贸风险的逐渐加大,在进出口贸易中,进出口商使用单一的结算方式的情况越来越少,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根据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将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结合使用,既有利于促成交易,又有利于安全及时收汇。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信用证与T/T相结合,或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或托收与T/T相结合,前T/T与后T/T相结合,甚至托收与保理相结合等等。通过国际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使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些结算风险和费用, 实现买卖双方利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结算方式,促进贸易便利开展。因此,国际贸易结算组合方式日趋增多,被越来越多的进出口商所采用。

(四)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

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更新, 国际结算方式正朝着电子化、无纸化深度发展。其中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是SWIFT 的使用。这个每周7 天、每天24 小时连续运转的电脑系统具有自动储存信息、自动加押、核押、以密码处理电文、自动将文件分类等许多功能。依赖这个通讯网,各国银行之间能快速传递信息,高效率地处理国际银行间的资金清算。 为加快国际结算电子化、提高结算的效率,中国银行于1985年率先正式开通SWIFT,随后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银行纷纷加入SWIFT。目前,仅中国银行每日SWIFT发报量达4万多笔,采用SWIFT方式进行收发电报已占到全行电讯总收付量的90%。现其分行都建立起SWIFT网络, 实现了国际结算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深入推进,为推动国际贸易结算更高效、便捷地向电子化、无纸化纵向发展,进一步降低国际贸易结算风险,新一代贸易与结算合一的系统,已在全球出现并开始运行。毫无疑问,BOLERO带来了一场贸易电子化革命,它为提高国际贸易时间效率、提高安全性与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减少欺诈、消除贸易障碍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对策建议

面对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新趋势,建议政府、商业银行和出口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一)政府尽快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为推动国际贸易结算的发展营建一个安全、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从而引导银行、企业尽早顺应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潮流。

首先,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努力建立国际保理等业务发展所必需的信用信息系统、高功效的支付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建立这些系统投入很大,一般银行、企业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通过这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同时,政府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敢于接受并大胆采用新型的结算方式。其次,政府应加快国际结算系统建设步伐,努力提供一个统一、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电子网络国际结算平台,实现各商业银行的网络资源共享。最后,政府应根据《UCP600》、《URC522》、《国际保理惯例规则》等国际惯例的有关规定,努力完善相关法规,加快相关业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加快相关业务的标准化和系统化管理,从而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结算的发展营建一个安全、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

(二)商业银行应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加大国际结算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相关业务发展需要。

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新模式。根据客户需求的多样性,积极创新、丰富国际结算产品,目前可以以国际保理业务为重点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提升国际保理产品的品牌和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认知度,进而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推广与运用。其次,随着融资工具的日益变化和创新,供应链融资代表了贸易融资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为O/A作为支付手段而创立的一项综合方案,供应链融资平衡了买卖双方的利益,成为今后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以推动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最后,加大国际结算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随着国际贸易结算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深度发展,特别是BOLERO电子贸易结算网络的兴起,国际结算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为迎接这一挑战,我国应加大对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国际结算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组织专才对BOLERO 法律体系、交易结算规则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银行、贸易商尽早融入到这一潮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出口企业应紧跟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潮流,积极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将不同结算方式相结合,做到既保证安全收汇,又提高自身竞争力。

一是对新建立贸易关系的客户,为保证自己的安全收汇,建议出口企业将信用证支付方式作为结算方式的首选。如果对方拒绝接受采用信用证进行结算,则可考虑采用其他商业结算方式,但首先出口企业应全面、认真调查进口企业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和经营作风,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制定授信额度、控制成交金额与交货进度。二是对于资信情况良好的客户,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出口企业不应固步自封,可摒弃信用证,而采用T/T或托收等方式,同时要注意将不同结算方式相结合。比如,当对方提出采用“后T/T”来结算货款时,可以考虑将“前T/T”和“后T/T”结合起来使用,50%采用“前T/T”,50%采用“后T/T”,这样对于进出口双方需要承担的资金和风险相对平衡;当对方提出按托收方式来结算货款时,尽量采用D/P,若采用“D/A”托收货款时要从严,除非进口人的资信特别良好,收汇确有把握,原则上不能接受。三是出口企业应积极利用国际保理这一新型结算方式促进外贸出口并增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鉴于当前国际保理蓬勃发展的态势,出口企业应主动提高对国际保理业务的认知,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建设,同时慎重选择国际保理商。最后,出口企业还应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控制收汇风险。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也是出口企业防范收汇风险、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出口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通过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降低出口风险来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应是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匡增杰. 论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结算方式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9(33):40.

[2] 朱文忠. 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 国际经贸探索.2009(12):47.

[3] 傅波,潘朝顺. 从国际结算的发展趋势谈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3.

[4] 周劲. 我国国际结算方式电子化的现状及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