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无机化学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机化学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无机化学流程

第1篇: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一、《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性质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所需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模型多、公式多、定量计算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除了课堂的讲解还需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由此决定了该课程教与学难度都较大。

二、建立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实践性强,分析和设计手段新。针对上述特点,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传统黑板教学。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由于本门课程定量计算多,公式和模型多,板书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学生可利用教师板书期间预习即将讲解的内容,对新知识有一个缓冲时间。也更利于学生动手随老师一起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求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之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2.多媒体教学。表现物流过程生动直观,利于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视觉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弥补板书教学速度慢、信息量小的缺点。

3.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理论和模型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新的知识,因此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能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课程设计的结果需以设计报告提交,并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在此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报告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仿真软件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软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仿真意识和仿真能力。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可通过学习软件来模拟物流系统仿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模拟物流系统操作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课程组提出了结合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物流系统仿真软件教学”的模式。将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实际设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注意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可以适当插入对业界动态的介绍和评述,使学生了解物流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前沿问题。在讲解本门课程时必然结合运筹学、预测学科等技术领域,因此在布置习题和任务时要注重学科的交融性,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三、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性质,考核方法可以采取如下标准:

总成绩=50%x考试成绩+30%x平时成绩+20%x课程设计成绩;

平时成绩=40%x作业+30%x考勤+30%x课堂表现;

课程设计成绩=25%x设计整体思路+25%x模型的运用+25%x设计报告的书写+25%x答辩情况(语言表达及回答同题的情况)。

四、结论

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深感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整体形成浓郁的学习环境,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但兴趣又往往来自于需要,因此,通过课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课中运用适合学科性质的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应该多安排一些实地参观和设立课程设计环节,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管理素质和规划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物流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勇,张丽,黄建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联辉,彭邝湘.物流系统规划及分析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董维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贺东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第2篇: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物流工程;项目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朱莉(1983-),女,江西上饶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史超(199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0年底,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已达4.9万亿元,活跃着的国有、民营和外资物流公司已达万家。[1]受物流行业不断变热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影响,我国物流教育从2002年开始持续升温,至今已有378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历史较短、物流教育中尚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物流工程与技术人才缺乏、物流相关专业本科人才供不应求等现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存在(见图1)。[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大力度为新型工业化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工程人才是解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和宗旨,对本科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一、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调

首先,教学手段单调。单以课堂讲授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对通讯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结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程度。其次,教学方法单调。学校过于重视“填鸭式”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读书式、满堂灌”导致学生昏昏欲睡,教师也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2.教材存在缺陷

现行使用的物流工程专业教材模式较单一,不同教材之间内容存在雷同、创新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教材的具体内容与我国物流产业特点结合不到位、与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结合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反映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是按照传统的“3.5+0.5”模式开展: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育安排在前7个学期,只有最后一学期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3]另外,物流工程教学过程中具体课程设置结构不当,重基础课程、轻专业课程;重课堂教学、轻自主学习;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等。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2]

4.校企合作不到位

一方面,纳入物流工程教学的校企合作体系单位少之又少,且校企合作形式仅仅停留在参观学习阶段;另一方面,本科高校对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不够重视、大多物流相关企业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的高效管理、业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都与员工的素质紧密相关,导致低效合作,校企双方很难有所实际收获,双方缺乏继续加强合作的动力。

二、物流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针对上述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提升学生实践就业能力为核心,借鉴“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和宗旨,紧密结合实际提出改革建议,以切实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指导思想。

1.标准化

我国目前物流工程专业教学刚刚起步,各方面缺乏规范、统一权威,故急需对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进行规范化和模式化处理,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标准的物流教学体系。

(1)教学计划标准化是物流教学标准化的基础。教学计划标准化设计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学校既要重视物流专业课的学习,也要重视物流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即物流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要以专业运用为导向、普及专业常识,要为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专业方向性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且应加大其在整个物流工程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2)教材标准化是物流教学标准化的重要条件。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教材的编取,可由教育部牵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各高校联合承办,由物流企业参与评审。首先在全国各地选出经典优秀的物流工程教材,然后由上述承办方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可行性评估,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评估较好的教材。教育部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教学的总体方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教学与物流产业的结合,各高校的评估内容应侧重把握物流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相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具体理论的实用性等,企业相关人员的评估应侧重把握物流教材理论与具体应用实践过程的紧密对接。

(3)教学基础设施标准化是实现物流教学标准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各本科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提出的较高层次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对物流操作单据的管理还是对物流数据的传输,都要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支撑。首先,可建立物流工程和物流信息管理的模拟实验室,能够使学生熟悉各项物流业务单据的填写、传递、核对和差错处理操作,掌握各种物流相关信息的汇总、分析和处理技能,掌握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处理程序,以加强对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关键物流环节的认识。其次,可购置物流教学模拟软件,提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采用演示教学法,运用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阐释物流操作的过程,这种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2.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采取讨论或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主要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作为专业实践课的重头戏,同时作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物流专业的案例教学大多采用引用一些企业经典物流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的方法,[4]但经典案例毕竟只代表历史,很大程度上不能与时俱进,且经典物流案例所存在的环境有时也与学生实际所处环境大相径庭。针对这个问题,亟需对物流案例教学进行一定创新,这个创新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当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此时高校与企业就分别扮演着智囊团和决策者的角色。

(2)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优势。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优势在于此模式能够促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处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更加熟悉物流操作流程,从而提升个人业务操作等实践能力。另外,由于案例的真实性,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会更加谨慎、更加认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学术理论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得到更多的决策参考建议。此模式尤其适用于中小型企业:首先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经营业务和操作流程较为简单,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可能性较大;其次有志于从事物流行业的学生在将来就业实践中所遇的问题及环境,同刚起步中小型企业的相似度较大;最后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储备、企业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对较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3.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物流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物流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具有较强实践性,尤其卓越计划更倡导本科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熟悉物流运行模式、提升业务操作能力。

(1)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模式。项目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事件,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示范下让学生分组并围绕各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对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适应性地改革和优化。为了使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走上岗位后能尽快胜任相关工作,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模式,选用一些物流行业中热点课题作为研讨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相关项目的综合技能学习,即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步骤。可采取以下步骤来实现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的结合(如图2所示):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兴趣或专业小组-企业提出问题并且给出必要的背景资料介绍-师生围绕问题进一步了解各方面相关情况,获得更为真实可靠更为全面的信息-运用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找出理论上的最优解决方法-企业对解决方法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采纳。

1)划分项目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方面的特长,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不同小组可被安排在不同的物流环节(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

2)提出问题。企业提出自身在物流操作不同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且以问题为中心给出企业在运营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方便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3)分析问题、制定方案。首先明确问题所处的环节,也就是明确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将问题细化,以理清导致问题出现的若干原因;最后,根据原因寻找理论知识的支撑,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

4)筛选方案。筛选方案是整个项目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模式的特色环节,通常包括三个程序:讨论、实践、筛选。首先学生通过讨论淘汰掉一部分在理论上不可行的方案;将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方案放到企业实践环境中进行模拟运行;最后对方案在模拟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且选出效果最好的方案作为最优解决方案。

5)评估方案。经过筛选之后,企业已经得到了几个在模拟运行过程中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保证方案在更为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同样具有可行性,企业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估。

6)可行便执行。解决方案是否可执行的决定权在企业方,如果优化方案经论证切实可行即可被真正执行。

三、结语

综上,在物流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国家卓越计划为契机,鼓励各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物流工程人才,强调物流企业深度参与、强化培养学生的物流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与优化措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充分就业做好准备。当然,物流工程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故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仍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探寻和完善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

致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史超、章苗苗、周摞、徐雅雯和黄伟)承担了部分调研工作,且对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何黎明.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EB/OL].wuliu.acs.省略/sites/xmwz/gyjjc.jsp?contentId=252873647405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荆浩,姜宝山.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

第3篇: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主要专业课,是一门研究型的实验学科,而实验课程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型思维等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部分实验所用的试剂或者药品消耗比较大或者毒性较强,例如:四氯化碳、溴水、氯水、重金属、氰化物等,另外,实验过程中,有些排放物也具有毒性,例如: 二氧化氮、硫化氢、重金属盐等物质.所以,既要保证学生们能通过实验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要尽量控制实验所用有害有毒物质的用量,增加学生对试剂药品的回收率,实现实验绿色化.下文主要就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1)“绿色化学”的核心

绿色化学也可以称之为清洁化学.通常所指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降低甚至消除对地球环境,人类生存和健康,自然生态等有害有毒的试剂药品的使用,同时,更要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的产品、副产物和废物.绿色化学的核心为5R原则和原子经济性.5R原则是指减少用量(Re-duction),循环利用(Reuse),收回 (Recycling),可再生(Regeneration),禁用(Rejection).原子经济性指的是在生产中,将反应物的原子通通转化为预期的最终产物.因此,根据绿色化学的要求,无机化学实验应当采用创新的思想和技术.

(2)实验教学教材的革新

现如今,无机化学实验所采用的教材中实验多为一些传统的实验,部分实验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比较大.因此,为了实现绿色实验,迫切需要更新我们目前多使用的实验教材.使其实验范围尽量围绕着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另外,老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们的环保绿色的思想,知道学生们操作的科学性,鼓励每一位学生改善实验方法和步骤,并坚决执行试剂“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的原则.教材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着非常大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教材的绿色化对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树立绿色的观念,培养学生们科学操作的习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革新传统的实验理念

革新传统的实验理念,从实验源头杜绝污染,在遵守绿色化学的前提下,依据实验目的和内容,在同样可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用无毒和低毒的替代品代替有害有毒的化学药品.最好的效果是既保留了传统实验的精华,而且可以减少实验废弃物在生态环境中所造成的污染,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4)积极倡导微型化学实验,坚决实施半微量化操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环保局倡导提出微型化学实验,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药品和试剂进行反应,仍能够获得准确并且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新型实验方法.这种新型的试验方法的特点就是能够很大程度上的缩小化学药品或试剂的使用量,能够缩短反应的时间,降低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这些均符合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中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微型化学实验,这种做法不仅仅从源头上控制了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还能很大程度上节省实验时间和空间,并且,因为用量的减小,对学生们操作准确性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但是,将常规的实验设备换成微型的实验设备,其费用相当昂贵,并且随着用量的减小,难度的增大,使得微型化学实验的推行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5)采用微机辅助教学的模式

从上世纪开始,多媒体在不同的领域开始大范围的应用,特别在教育教学领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同样,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辅助学生们学习.另外,使用微机进行模拟实验,可以在不使用仪器或者试剂药品的情况下使得学生们对于实验操作流程或者实验现象有比较深的认识和学习,培养出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演示,这些做法都对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采用微机辅助教学的模式也有着自身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可能会导致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下降,因此,在试剂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合理适当的运用.

(6)回收利用实验产物

第4篇: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作为高等院校化学专业的第一门实践课程,无机化学实验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结合河套学院教学实践,从重视实验预习、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渗透绿色化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以期适应当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实体经济的回归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办应用型品牌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1]。河套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积极进行转型发展,坚持“立足西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突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着力构建“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自治区西部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无机化学实验是河套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第一门实践性课程,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于无机化学理论课程。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接受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化学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后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及学生将来从事化学化工实验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传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河套学院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作为实践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一点探索。

一、重视实验教学前预习环节

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实验的预习、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是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预习是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就对实验的基本内容、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及涉及到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有一定的了解,并以实验预习报告的形式呈现,这样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有整体的认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因此,有效的实验预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2-3]。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学生把重点集中在实验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上,对实验的预习重视不够。在对学生的预习报告的检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为完成任务而写,达不到预习的真正目的。为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预习的重要性,改变以往每做一步实验都要看一下实验教科书的状况,实验老师在课前应做以下工作:(1)及时通知学生实验项目,留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并对实验内容进行简要的描述。(2)针对不同的实验类型,设定相应的实验预习报告书写要求。例如,对于验证性实验,需写出试剂的用量和滴加顺序,明确试剂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预测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将化学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制备性实验,将实验步骤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层次清晰,简明易懂。(3)将实验中的关键步骤或注意事项设置若干数量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根据学生书写的实验预习报告质量以百分制形式进行评分,及时记录并作为期末考查成绩指标之一,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预习报告的重视程度。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中,通常是实验老师详细介绍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是根据老师的讲解“照葫芦画瓢”。基本上只要学生认真听讲,根据老师的思路和要求进行实验,都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但是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更谈不上开拓创新了。为改变这一状态,我们采取了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措施。(一)精简讲授环节,还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时间。由于学生在实验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并书写实验报告,因此讲授重点可以集中在预习报告中的预留思考题,以讨论式或问答式的形式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二)适当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老师由原来的“指挥者”变为辅导者,并且辅导人数以15人左右为宜。这样改革的好处体现在:首先,能够及时处理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其次,根据学生参与及操作规范情况打分,并及时记录,作为学生无机化学实验考查的参考成绩之一。以此可有效增加学生实验的紧张感,减少“浑水摸鱼”的学生,使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实验,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再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对于普遍性的错误可以立即提醒全班学生加以防避;最后,转变角色有利于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探讨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优化教学资源

在传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使用较少,浪费了大量网络资源。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无机化学实验的神奇与美妙。例如,在无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教学中均已采用了多媒体形式授课。形象直观的动画和图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嘴巴加黑板讲授的缺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一些污染较大、耗时较长、有毒有害的合成类实验制作成视频进行播放,以及播放网络实验视频,增加了在实验室现行条件下无法开展的实验。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同时也扩大了课程容量、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保证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实证支撑,完备理论知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渗透绿色化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近年来,绿色化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倡导环境教育开始,学者们日益认识到绿色教育应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绿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他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近年来,关于绿色化教育重点集中在推广微型实验和使用绿色化学试剂两个方面,可以达到准确、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4-6]。例如无机化学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完全可以在点滴板上进行,化学试剂的取用量与对应的常规实验(试管中进行)相比可以减少90%以上。这也是河套学院无机化学实验室积极改进和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此外,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着重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取用药品和试剂“贪多贪大”、轻易反复实验的问题。以小见大,从细节入手树立学生环保意识,节约能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上是根据河套学院无机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情况从实验预习、实验操作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教学中的辅助设备和融入绿色化概念四个方面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验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但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要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地区发展的化学专业人才。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刚,吴雪梅,焦宝娟等.化工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6,43(1).

[2]马占营,孙家娟,范广,等.浅议无机化学实验预习记录[J].实验室科学,2015,18(3).

[3]徐玲,王丽辉,王艳丽,等.高等院校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综合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4]陈容,刘春.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探析[J].广东化工,2016,43(4):134.

[5]陈建平,黄月琴.浅谈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第5篇: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 高职 《无机化学实验》 项目化教学 创新能力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药品,然后介绍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无需动脑,只需机械地按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差,而且使学生养成了“按部就班”的习惯,失去了主动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机会。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使很多高职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项目化教学特征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并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能够自觉、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展示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流程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其实施流程如下:

2.1项目确定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所选项目既要包含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又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或当地化工行业的生产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提高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设计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这一项目中的研究对象“高锰酸钾”,它既是实验室常用的氧化剂,在工业上又能用作消毒剂、漂白剂,还在医学上用于消毒、洗胃,与学习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才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2.2项目开发

项目确定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技能水平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最好3至5人。然后对项目进行细化,使之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并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小组内部讨论、整理后做成幻灯片,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汇报。例如“设计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这一项目可分解成以下四个任务:任务1.设计“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的方案;任务2.配制标准溶液,包括高锰酸钾溶液和所需的酸碱溶液;任务3.用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任务4.根据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2.3项目方案制定

资料准备充分后每个小组就开始制订完成任务的方案,各组派代表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制订的方案,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一起讨论,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讨论结果制订出实施方案。如在2.2中所提到的任务1中,大家首先就要花较多的时间讨论、选择出合适的还原剂、酸和碱,并确定出合适的高锰酸钾、酸和碱的浓度。在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4项目实施

实施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阶段,所以每位小组成员都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执行,积极利用无机化学实验室的实训条件开展实验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则要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多思考,独立地完成实验项目。这种项目实施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项目评价

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及时进行考核、评价和总结。项目考核标准可参照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项目考核和评价以设计的初步方案、实验操作、实验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报告、项目总结等为依据。考核和评价成绩公布后,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及时找出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在下一项目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

3.项目化教学的体会

这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将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实验技能不断提高。我们不能否认项目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也应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3.1教师的素质须不断提高

项目的确定既要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又要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精于实验操作,而且要了解目前化工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验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周密的准备和一定的生产实践经历,就将无法应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和提出的诸多问题。

3.2学习资源须不断完善

在项目开发和方案制定时,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将借助于更多的书籍和网络资源。所以学院需重视图书馆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断整合互联网资源,构建较完善的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实验教学条件须进一步改善

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为保障项目实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动手的机会,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总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质量,符合当前化工行业对化学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应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为企业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使无机实验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9-32.

第6篇: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微格精品视频:O2O;无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97-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发展和创新,先进的教学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具有辐射范围广的优势,摆脱了时间空间的局限[1],从而成就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逻辑新起点,就是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互联网+”时代,更要关注人才素养的综合型、创造性和个性化,因此,老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对高等教育者的要求。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化工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对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所学的各门专业化学课程的学习起桥梁作用,同时又是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关系最密切的专业课。在教学内容方面起到承前启后作用。无机化学课程的纽带作用,要求课程教学由浅入深,详略得当。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只有64学时的课程要涵盖大量的知识要点,所以在课堂上很多重点难点课程只能略讲,甚至是自学,由于缺乏一定的引导,使学生自学效率和效果不佳;大量经典例题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完全没有讲解习题和作业题的时间,只能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给学生反馈,但是限于时间,不能做到每位学生都面批,影响反馈效果;尤其单元测验没有时间完成,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平时状态和个性问题。因此,开发建设可供学生自主完成教学设计、协作活动的开放的网络课程,尤其是精品视频课程,不论是对于材化专业的学生,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于精品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够利用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场景或是参照优秀的教学视频寻找差距,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利用资源库提供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背景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个性化的答疑系统和论坛相互交流有助于专家和用户及时沟通;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设计弥补网络虚拟环境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限制;利用网上试题系统完成作业和测试;同时网上的电子教案方便学生复习,也为教师提供方便。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无机化学课的课件、素材、案例等都可以借助网络以数字形式传播到每个手里。因此,无机化学课程教师应该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从教学内容的效果来看,微信、QQ在学生群体中的盛行,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能够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学生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加课程趣味性。本文介绍了针对工科院校的大一学生的无机化学课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设微格精品视频课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本、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述教学内容;力求使整个课程动静相宜、声像结合、图文并茂、问答及时、现实和虚拟相交叉;多种导航手段同时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激情,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教学技能的教学目的。

一 课程建设目标

教学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化学本身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知识性与技术型巨强,课程容量大与课时短的特点使得其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当前必学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十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教育实践者已经形成问题导向型、案例教学型、模拟教学型、互动教学型、研究教学型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机化学培养的目标,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中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面对教学中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的关系、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的关系、过程考核与目标达成的关系、理念渗透与素质养成的关系等方面问题时,很难给出圆满的答卷。经过多年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平台的视角,提出了无机化学的O2O教学模式,试图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使用互联网有效传递信息,将网络与课堂有效协同,从事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无机化学O2O教学模式旨在经过课堂学习,回归网络学习、讨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奖课堂限制于“课堂”之内的格局,突破时间、空间的阻隔,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系统的有机协同。

O2O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 Alex Rampell将该模式定义为Online to Offline ,即O2O。O2O模式原意是指电子商务中在线与离线的协同,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线上交易平台相结合,以互联网为线下交易前台,线上揽客,线下服务。广义的O2O不再局限于从“线上到线下”,只要同时涉及到线上和线下的都可以统称为O2O[2]。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尤其是二维码和定位技术使得线上、线下业务整合更为顺畅。电子商务关系如此,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交错融合形成了教育O2O模式。尝试给出教育O2O的如下定义:教育O2O就是指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环境中,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下)与现代网络教育(线上)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将网络的丰富资源与学习工具和课堂的有效控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时空延伸到网络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无机化学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加强。学生在上完课程后也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课程建设方案

无机化学O2O教学模式将现在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平台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充分发挥其中各子系统的优势,通过系统的自组织,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的过程。其基本结构见图1。在线教育O2O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课堂分成线上网络部分和线下课堂两部分进行。线上网络部分主要完成知识点的讲解,而线下实践教学主要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线上网络教学包含知识点讲解和练习两部分。对于面向无计化学这门课而言,传统的上课方式受到时间限制不可能将一次课程时间全部花在重点、难点上讲解,这部分知识的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不受课堂时间限制,对于教学内容可以精心准备。课程知识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可以进行深入详细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暂停或者回放视频,也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而在传统高校的课堂上,很难兼顾那么全面。任课老师还可以将练习搬到网上来进行,利用学校的教学系统可以组建课程题库。针对课程章节建立相应的题目,帮助学生对理论部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做的习题情况进行收集分析,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部分,在线下的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有针对的进行讲解。

吸收就考验学生的理解力。线下课堂将课堂搬到机房,自习室,图书馆等,既可以进行主题讨论,又可以马上开始作业习题或项目实践。主题讨论的目的就是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目前,在教学模式上,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差异就是这种互动性。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才能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这样学生抓住知识、思考知识的效率才最高。在线下课程上组建小组,布置课程主题讨论案例,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解决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主题讨论可以由基础到复杂的一个个课程案例组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利用身边的电脑、手机进行应用实践。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容易理解的部分,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立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如何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对答案进行总结和优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开展项目案例,利用小组方式共同协作解决项目。每位学生分工完成项目案例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1 一个中心:课程资源网

由图1可见,教学关系系统由教师、学生、SNS平台、课堂、课程资源网等各要素组成。在该设计中,课程资源网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心,主要开设课程介绍、主讲教师、课程通知、教学大纲、教学资料、作业提交、互动平台入口等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微格课程。微格课程视频,需要查阅现有的资源课程,了解时展和学生的需求,适时适当地选择题目,不但要有“科技含量”,而且需要充分考虑“普及”要求,进而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创新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微格课程视频更注重的是前沿性、专题性,主要是以能激发在校学生及学习兴趣,启迪智慧,传播前沿科学知识的内容为主,在教学中注重经典理论与现代科学前沿相结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经典的内容与当今化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串联起来,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来指导科学实践的能力。微格课程和普通课堂教学不一样,教师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吸引观众,比如幽默的语言,交互式的对话风格,在教学中通过开放而思辨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该课程资源网将教师与学生两大教学关系主体,SNS和课堂两大教学互动平台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系统的一体化、系统化,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2 两大平台:SNS平台和传统课堂教学平台

所谓SNS,即Social Network Software,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基于网络社交应用软件,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包括QQ、微信、微博等。O2O教学模式州立构建两大教学平台,将SNS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平台至于同等地位,通过使两大平台充分融合,重构基于网络和现实的新型教学流程,实现师生互动、信息共享、问题讨论等环节的便捷性、高效性,从而在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线上线下学时分配为:线下64学时,线上保证至少64学时。

3 三个子系统:教师、教学和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O2O教学模式构建三个动态的子系统,教师系统、学生系统和教学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教师系统指教师基于课程资源网和两个教学平台进行课前备课、课中讲解、课后反思的循环回路;学生系统指学生基于课程资源网和两个教学平台进行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程复习的循环回路;教学系统指教师和学生两大主题基于课程资源网和两个教学平台进行的课前辅导、课中教学、课后研讨的循环回路。三个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构成了整个过程的信息流动系统,确定了O2O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4 线上资源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的O2O教学模式基于协同学的视角将各教学要素置于系统的环境之中,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是一个变量,都会成为影响系统效能的一个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系统观念,明确自身在系统当中充当的角色和定位,并积极参与系统目标的实现。其次,对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充分整合。要合理定位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互动平台的功能,做到既能有效利用传统课堂教学的丰富经验,又能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优势,从而使二者进行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第三,教学流程的设置注重系统性。课程资源网既是教学流程的起点也是终点,教师备课、授课、教学反思、学生预习、学习、复习都要基于课程网,而同时整个流程又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网资源。

线上资源会将无机化学划分为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单元,录制精品微格课程视频,供线下教学前后使用(1个学时使用若干个单元),将整节课分割成若干重点难点单元,有利于随时查看、学习。

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课程相关教学视频资料,组建习题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号登录观看视频或者做题,平台收集学生的做题情况提供给老师进行分析。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网络讨论区,学生可以问题,回答他人的问题或者对某部分知识点进行讨论等。

5 线下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各要素都处于教师的“设计”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虽然一再强调学生主体,但在既定教学模式之下很难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O2O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的理念,强调两个主体、两个积极性,即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协同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实现各子系统目标的基础之上,争取教学系统总目标的最优化。整个过程中,既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充分协同,也注重系统其他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消除系统中的“短板”,将互联网和实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目标最大化。

三 考核方法

考核评价是反映学习质量、检验效果的主要手段,这有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人才质量检测。采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后,考核评价体系也应从3个方面进行:学生的课堂出勤率、线上课时数以及完成作业(测验)情况是其参加考试获得课程成绩的必要条件,所以可以将课堂表现按20%计,线上课时数按20%,作业(测验)按30%,期末考试按30%计。

四 实验教学改革

对无机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进行优化,选用先进教材、科学取舍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失科学性和系统性而更具针对性;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方法适宜,并做到理论与实验课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理论指导实验,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的真实有效性,同时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在“互联网+”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逐渐与教育结合,进而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名词,互联网正在从教育的“边缘”侵入教育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落实,教师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互联网+”时代,由传统的教师集体授课、学生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授课形式除了教师授课外,还包括远程学习、网络学习,实现线上与线下、校园与企业、本校与他校学习的有机融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精品微格教学视频,将在线教育O2O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从新的模式出发,既能从网络高效的吸收理论知识,也能从实践教学中获得较强的动手能力。还在主题讨论、项目实践等教学环境中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成为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学;教改;定-改-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79-02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污染防治法案,在该法令中,第一次提出了“绿色化学”这一概念[1],旨在能够节约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我校制药与化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验证一些化学原理以及元素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但在化工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2]。本文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点教改措施,探讨了实现无机实验绿色化的途径[3]。

一、绿色化学理念对于无机实验的重要性

现今社会,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大到工业生产,小到个人起居,无一不在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我院为新生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分为理论与实验这两部分内容,在实验课程中会涉及到许多有毒有害的试剂,例如钡盐、氯仿,四氯化碳等,每次的实验下来,聚沙成塔的有毒试剂累积效应倘若不加以治理,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因此,在高校的化学教学中应当加强对绿色化学的教育,并对一些污染较大的传统实验进行优化调整,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进化学教育中,从而间接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4]。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无机实验中的应用

1.“定”――确定教学理念。绿色化学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而提出的一个全新观念。按照绿色化学理念,优化调整原有教材中一些有污染的传统无机实验,选择和设计绿色化无机实验,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整个实验流程中,是未来化学实验发展的方向。结合具体教学环节,在开展实验课程中,应遵循以:减少用量、拒用危化品、重复利用、回收再生的原则。(1)减少用量。例如:在用莫尔法测定水中氯离子含量的实验中,就涉及到贵金属试剂AgNO3,由于价格昂贵,学生试剂使用量大,实验成本相对较高,因而必须从绿色化学的理念出发,优化实验流程,减少用量。(2)拒用危化品。根据绿色化学理念,在选择试剂时,应当尽量用低毒、无毒的试剂进行代替,在不影响达到实验目的前提下,将有毒有害的试剂进行替换。(3)重复利用。无机实验中,对于实验过后剩余的酸碱液,可以进行回收后用来洗涤玻璃容器。(4)回收再生。实验中常用的萃取剂CCl4就是典型的回收再生的试剂,在性质实验验证完毕后,可以利用萃取把混合液中的CCl4进行分离,最后将分离出来的CCl4进行汇总后,统一蒸馏,使其回收后再利用。

2.“改”――改变教学模式。(1)推广微型实验。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提高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于1982年,化学实室悄然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微型实验(Microscale laboratory简称ML)因其操作安全系数较高、节省材料、污染少等优点,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各大高校化学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中,依然沿袭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规模不断增大,常规实验对试剂的消耗极大,对仪器的要求较高,导致一些学校不能达到人手一套的基本要求。与之相比,微型实验较常规实验而言,药品用量少,仪器价格便宜,能够大大缓解实验经费压力的同时还能满足每位学生的操作需求。在这样的趋势下,必须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推广微型实验。在传统的无机实验教学上,教师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经验,能够很好地规避其中的风险,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微型实验目前仍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在初期推广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先用常规实验教学来让学生熟悉基本的实验基础操作,再缓慢过渡到微型实验。(2)引入多媒体仿真实验。传统的无机实验教学中,学生所练习的大部分实验基本都是经过筛选,剔除了部分毒性大、三废处理困难、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因而从教学的内容上来看,会缺乏一定的广度。在教学模式上,皆是先由指导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后,再由学生进行实验练习。这种模式下,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不利于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有必要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引入多媒体仿真实验教学,将仿真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就能较好地解决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通过仿真实验教学,就能将那些试剂消耗量大、具有一定污染性与危险性的实验做成仿真系统来供学生操作演练。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实验,学生也依然能达到亲身操作的效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化学实验的“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3)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无机化学实验主要以性质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一些化学反应的过程都极为迅速,因而学生经常会提前得做完实验,并且空余的时间也较难安排,针对此现象,笔者从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视阈出发,并结合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寻找绿色化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从实验模式上,改变以往的“验证型”教学模式,并逐渐向“研究型”模式进行过渡[5]。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的第一堂课上,笔者会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以小组形式进行分配,合作去完成一个实验课题,让学生能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主动解决实验中的“三废”污染问题,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丰”――丰富教学考核。对于一个综合型人才而言,除了精通专业知识技能外,更关键的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在“三废”处理的考核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之上,必须对其进行重视,将理论内容结合实践来进行考核,才能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Y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确,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绿色化学实验作为一种学习教育,其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的优化、实验装置和步骤的设计、实验仪器的研制以及废物的回收和处理等方面,因而它绝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从更广义的角度讲,绿色化实验不仅是一个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进实验教学的过程,更是一个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去把握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推动学生内心的成长活动,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为绿色化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飞,李乃u.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从美国《化学教育杂志》关于绿色化学的文献谈起[J].广东化工,2015,22(42):195-196.

[2]秦德志,张丽.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02(42):152-153+160.

[3]白广梅,李英.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02(23):104-105+127.

[4]陈田.关于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4,06(17):114-116.

[5]李慧泉,祝泽周,崔玉民,等.研究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0):88-91.

第8篇: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关键词】 胃肿瘤;药物经济学;化疗;中成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wo chinese patent antitumor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stomach cancer.Methods A total of 73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tomach cancer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In addition to chemotherapy, Group A (n=38) and B were administered Jinpu capsules and Zhenxiang capsules, respectively. The two groups were pharmacoeconomically assessed.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effects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nd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bnormal white cells, neurotoxicity and increase in 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cos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stomach cancer; pharmacoeconomics; chemotherapy;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化疗为肿瘤治疗三大手段之一,但其毒副作用往往比较明显,主要表现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副作用;中成药大多均定位在辅助肿瘤治疗药物,辅助化疗可以达到增效减毒作用,即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骨髓抑制等,同时杀灭潜伏的亚临床病灶,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减少转移的可能性[1]。目前临床常用于胃癌化疗期间服用的中成药有10余种,本研究对常见两种中成药进行了成本效果关系和临床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药物流行病学的回溯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中的晚期胃癌分类代码,根据《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中的晚期胃癌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写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的晚期胃癌的诊断标准和要求[2]。在2006—2008年中筛选出化疗期间分别服用金蒲胶囊和珍香胶囊的患者73例,符合中晚期胃癌的诊断要求,并确诊为原发性胃癌,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他影响治疗的疾病,所经治疗药物均耐受且无禁忌。全部患者卡氏评分>60分,近30 d 内未用过其他药物。

1.2 治疗方案 各组患者治疗方案中的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个体体表面积或体重以及药物剂型等计算,疗程和周期也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化疗方案的第1天,表阿霉素 60~80 mg,静脉冲管;第2至第15天,希罗达(卡培他滨)1 500 mg,2次/d。依据服用不同中成药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化疗同时服用金蒲胶囊,B组为化疗同时服用珍香胶囊。

1.3 临床观察指标

1.3.1 疗效指标 按有效和无效区分,以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中的CR (完全缓解)和PR (部分缓解)为有效;以NC (无变化)和PD (病变进展)为无效[2]。

1.3.2 不良反应指标 化疗后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数、胃肠道功能异常和神经毒性等,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毒副反应的评价参照WHO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标准,分为0~Ⅳ度,本研究只计出Ⅰ~Ⅳ度的总数[2]。

1.3.3 生活质量指标 按WHO推荐的卡氏评分标准(KPS)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增加≥10分者为改善,减少≥10分者为降低,增加或减少

1.4 分析方法

1.4.1 成本的确立 为了便于观察结果和比较,本组只考察直接成本,包括以下几项:药物费用(C药),指在整个化疗周期中全部药品的平均直接费用;检查费用(C检),指化疗周期前后检查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治疗费用(C治),指整个化疗过程中的治疗费用。总成本(C总)C药+C检+C治。

1.4.2 评价指标的确立 有效率(E)=部分缓解率+完全缓解率。成本/效果比(C/E) =总成本(C总)/效果(E)。

1.5 统计学方法 成本均数用NewmanKeuls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57.35%和45.18%,两组疗效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指标 两组患者在白细胞异常、胃肠道反应、KPS≥10增加变化比例较大,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指标

2.3 成本 两组患者总成本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成本效果比 B组较A组的C/E明显提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长期以来药品的研制开发及利用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表3 两组患者成本与效果比和有效性,但药物的不合理利用乃至滥用的现象日益普遍,十年来药物经济学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关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它不仅应用于新药的评价,还用于用药方案的选择等[3]。

药物经济学是药物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使医院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药物的经济学效果,以此指导临床医师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将此理念运用于我们的医疗实践可以优化治疗成本与疗效的结构,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的价值效应,这对解决我国目前普遍存在肿瘤药物药费过高,患者负担过重的问题显然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肿瘤患者化疗后喜欢长期服用无副作用的中成药,达到维持防复发和抗转移效果这一患者心理需求来说,广泛地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更有实际意义;可帮助医师和药师在临床用药决策过程中针对特定的患者和疾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中晚期胃癌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4],本研究主要就两种辅助胃癌化疗的中成药在经济学效果和临床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采用了药物流行病学回顾法和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比对疗效、经济性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研究表明中成药金蒲胶囊组具有较好的药物经济学意义。

成本效果分析是目前国内最为常见的分析技术,而其中又有相当比例的研究是在验证了不同组别之间效果相等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的直接比较[5];临床疗效指标以及相应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也是常见的效果指标;而能在不同诊疗项目之间进行直接比较的健康效果指标极为罕见,从而造成了虽然在同一研究内的不同分组之间可以分析其相对成本-效果,但不同研究之间很难有可比性的结局,尤其对于肿瘤不同器官、不同系统、不同疾病阶段等,这些都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鲍文磊. 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8,10(1):68-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9:12.

[3] 王诗华,谭永红,吴雪钗. 评述国内5年以来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J].华西医学,2007,22(3):463-464.

第9篇:无机化学流程范文

一、 类比迁移,触类旁通

所谓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不同物质在某一方面具有的相似性,把一种物质的某些性质类比迁移到另一种或另一类物质的逻辑推理方法。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若能巧妙地运用类比思维,能使陌生问题变得熟悉,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合成与推断等题时,对陌生物质往往有的同学感到无从下手,实际上只要我们熟练理解简单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将该物质与熟知的含相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相类比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例1 有关图1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

B. 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 mol NaOH反应

C. 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性质。类比联想乙烯、甲烷的特征反应可知A正确;类比乙酸乙酯、苯酚的性质可知B正确;类比乙烯的化学性质比较容易判断C正确;有机物能与NaHCO3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含-COOH,就不难判断D错误了。

二、 有序思考,严谨周密

为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思考问题时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并且条理清晰、思维严密,即有序思维。应用有序思维在解决有机化学问题时,主要用于解决书写同分异构体以及同分异构体种数的判断等题型。书写同分异构体一般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类别异构的顺序思考,同时考虑碳链的对称性和等效性,以免重复或遗漏。

例2 某有机物B结构简式为,其符合以下3个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个。

(1) 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2) 与B有相同官能团;(3) 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解析:根据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思路,首先据条件(1)可确定碳架含邻二取代苯环;据条件(2)可以确定官能团为羧基和醇羟基;据条件(3)可知不含酚羟基。可得B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三、 逆向突破,克服定势

逆向思维即打破常规思维,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探究,由结果反推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主要适用于有机推断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型综合应用题。

例3 图2中的A、B、C、D、E、F、G均为有机物。

据图2回答问题:

(1) D的化学名称是 ;

(2)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3) B的分子式是: ,

A的结构简式是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

(4) 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工业用途 。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有机推断题,信息主要集中于框图中,宜用逆向推断的方法突破。易知以G(乙烯)为突破口逐步逆推知D为乙醇,C为乙酸,F为乙酸乙酯,由E逆推B为,结合反应①条件逆推得A为。这样就能顺利解决其余问题。

有机合成与推断应熟练掌握常见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一般突破口可以是特征反应条件、特征转化关系、特征数字等。同时还需细心审题,严格按题目要求作答,以防会的做不对。

例4 已知:

写出以苯酚和乙醇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例如下:

解析:根据逆合成分析法可知

将上述过程倒过来并注明合适的反应条件即可得到相应的合成路线如下:

四、 多向发散,殊途同归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即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发散思维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克服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由于引入官能团方法的多样性,在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案时,就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如有机合成中引入羟基的方法有多种:烯烃的水化、卤代烃的水解、酯的水解、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等。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5 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消耗相同状况下的氧气是混合气体体积的2.4倍,则甲烷和乙烯的体积比是

A. 1∶1 B. 1∶3 C. 2∶3 D. 3∶2

解法1:关系式法

设甲烷和乙烯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由CH4~2O2,C2H4~3O2,易知甲烷和乙烯分别耗氧2x、3y,则2x+3y=2.4(x+y)。可解得x∶y=3∶2。

解法2:十字交叉法

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1mol混合气体消耗2.4molO2。1molCH4消耗2molO2,

1molCH2 CH2消耗3molO2。则

五、 空间想象,顺势迁移

为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键、晶体结构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学习化学还必须注重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例6 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的有

A. 乙烷 B. 甲苯 C. 氟苯 D. 四氯乙烯

解析:共平面问题是近年来高考热点,这类题切入点是平面型结构。中学化学中常见平面型分子有乙烯、苯和甲醛等。这些分子结构中的氢原子位置即使被其他原子取代,替代的原子仍共平面。所以,在学习有机化学的开始就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烃的分子构型:甲烷呈正四面体构型、乙烯平面形分子、乙炔直线型分子、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A、B分子均无平面形结构单元,易知答案选C、D。

六、 等效转化,柳暗花明

所谓等效转化思维即等价转化的方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适用于解决化学平衡、同分异构体种数的判断以及看似缺数据的计算等问题。

例7 甲苯(C7H8)和甘油(C3H8O3)组成的混合物中,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那么可以推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A. 5% B. 8.7% C. 17.4% D. 无法确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