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生态农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业规划

第1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生态农业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根据当地的生态区位优势来选择适合的农产品,将此农产品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换句话讲,生态农业产业化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导向,本地生态资源为依托,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

二、贵州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贵州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走绿色生态、优势特色、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农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274.26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029.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11元增长到2013年的5434元。

2.科技优势

形成一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示范推广的人才队伍团队,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11474人,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覆盖全省2/3的县市区。建立了茶叶、蓝莓、辣椒、草业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建设了“贵州农经网”、“贵州省农业科学院12316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省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3.环保优势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大省,工业发展极为缓慢,全省大型工厂寥寥无几,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量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很小,对天气和土壤的污染程度低,土壤中所含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业几乎没有,这就对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环保优势。由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受到了人们的强烈追捧,贵州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且南于不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生态产业的成本会很低,这有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助于促进贵州省工业产业的发展。

4.环境优势 由于贵州省工业发展缓慢,对环境的破坏较少,自然生态环境相对保存的较为完整,对贵州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全省森林覆盖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立体性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貌、低纬度高海拔的环境适合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这个环境优势是其他各省不曾拥有的。

5.时间节点优势

在新形势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丰富我国农业的转型战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全国来看,日前生态农业产业化主要集中在富有区域特色的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生态观光旅游、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肥料、可降解膜、生物农药产业化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三、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1.资金劣势

资金短缺是贵州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日迟迟未能付于实行。

2.市场劣势

贵州省农村的市场化发展缓慢,农民参与度很低,这和贵州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有很大关系,农民忙于生产很难有时间去市场贩卖,乡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将农民与市场相联系,不能给与帮助。所以想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调整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水平。

四、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加大对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针对贵州省落后的工业化水平,政府需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生态农业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生态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快生态产业的研发速度,尽早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贵州省的工业化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对建设生态农业化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措施,笼络更多人才为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对相关农民进行生态产业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本土技术人才。

2.改变观念,树立生态发展观

贵州省发展落后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落后,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必须改变以往观念,对本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削弱落后观念的不良影响,统一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符合实际的生态发展观。

3.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贵州省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在于环境的巨大优势,所以不管企业为了发展生态产业采取何种措施都不能破坏环境。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工作,比如加快斜坡改梯田和中低产良田改造工作进度;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生态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等。

第2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生态农业观光园肇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已成为旅游的时尚。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的观光园,后来出现了农业观光园的新形式———复合式农业观光园。[1]农业观光园既不同于单纯的农业生产,也不同于单纯的旅游业,具有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生产、优化生态环境、生活体验和提升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显着特点。[2]农业观光园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农业观光园赋予了农业、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主题要求。观光农业园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农业景观与设施为手段,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功能为目的,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也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

    二、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的问题

    (一)主题创意不明

    由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处于规划、投资、建设不同阶段的项目渐次增多。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例,21世纪以来,农业生态观光园呈加快增长之势。观光园主题脱胎于乡村旅游模式,主要分为观光休闲度假类、科技展示教育类和综合类。研究表明,安徽省内农业观光园缺乏主题创意,产品重复雷同现象明显,地级城市观光园多数为郊区依托型,游客吸引半径有限。

    (二)生态实践偏离

    “生态”是观光园的生命之源。全国各地农业观光园普遍冠之以“生态观光园”,体现生态理念。但是在规划建设、园区运营中普遍存在“不生态”现象。第一,贪大求全。现在的园区越建越大,千亩以上不足为奇。大面积征地,扰乱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民既有的生活生产秩序,本身就是一种“不生态”的表现。例如,设计单位把园区当作艺术来做,进行功能区划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育竞技一应俱全,生态园区空间范围的无限加大,超出了其依托乡村环境的承载阈值,自然生态失衡也就在所难免。第二,人为活动载荷过大。由于片面追求客流量,农业生态观光园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因为人类活动密度的加大,能源资源输入增多,废弃物降解载荷加大,一旦超过环境的自我消解阈限,观光园区即会面临光热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图1)。第三,任意嫁接移植外来物种和外来建筑。农业生态观光园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然而许多园区不选择当地优质植物品种,而任意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其中,不乏国外物种),外来物种受气候、土壤条件的限制,培植难度大,抑或成为破坏地方原有生态的罪魁祸首;园区建筑也存在形制、体量、风格方面的“不生态”现象。许多园区构建大体量、高密度的建筑,或移植外来建筑形式,譬如,皖中肥西的园区引进徽派建筑,也有直接移植欧式建筑。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了农业生态观光园存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失衡。[3]

    (三)市场论证缺位

    农业生态观光园不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单位,大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所以必须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重组合。而经济效益是投资方持续经营和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营销策划都要未雨绸缪。有些园区夜郎自大,自认为园区面积辽阔、资源独特、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但是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投放市场后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其一,区位弱势。尽管有些园区交通便捷,但距离客源市场较远。在产品同构的背景下,吸引半径不会延伸至预测的客源市场。其二,景区遮蔽。由于许多农业生态观光园距离着名景点较近,而自身又未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园区往往未能和着名景区有机连接,仅仅成为其游客过往通道而已。其三,形象遮蔽[4]。同一类型的生态园占领先机,其品牌形象早已深入游客的心中,所以游客对于同质新产品难以产生好感。其四,竞争激烈。由于生态观光园纷纷上马,引致园区竞争异常激烈。

    三、农业生态观光园发展对策———生态实践

    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以下简称和合生态园),位于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赵联路南端广祠高速南侧,距市中心5公里。毗邻浙江省长兴县和江苏省宜兴市;距上海220公里,南京170公里,处于上海3小时经济圈,地域条件十分优越。和合生态园是一家集农、林业种植、特色养殖、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于一体的市级农业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3月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四周分布着满目青山的森林资源和国家小二型水库一座。目前已完成了大型梅园、128个品种的桃李园,彩色苗木园、玉兰园、无公害蔬菜园、生态养殖区、垂钓中心、竹园等8大游览区域的种植和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和运营是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集成,园区具有集约生产功能、集中旅游功能、综合效益功能。所以,核心是要把规划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理想模式,即立足于“农”与“旅”最佳结合点上,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理论,应用造园的原理和技法,最终实现园区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5]

    (一)生态规划立园

    1、空间规划

    “梅园”和“竹海”是和合生态园用地规划面积最大的两块。而农业生态观光园要彰显皖南独有的自然、人文特色,可以辅之以江南丘陵茶园、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即,合理处置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的用地规划问题。和合生态园内合理配置建筑用地与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生态园的主体(包括田园、茶园、竹海、梅园、水域等),而建筑用地只是辅助旅游活动、住宿、餐饮、娱乐的场所,二者比例要协调合理。即,用地最终结果不能戕害生态园之“农味”和“生态味”。

    2、建筑规划

    目前,和合生态园正处于规划建设之中。建筑必须依托自然地理现状和地域文化背景。[6]其一,从和合生态园地形地貌来看,可以因形(地形)就势(地势),遵循自然地形地貌的规律,进行建筑物布置建设。其二,从和合生态园地域文化背景来看,广德地处皖东南,皖、浙、苏三省汇合之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所以建筑物风格的选择应问政于民,而不在于个人偏好或采取自上而下模式,或追求时尚,一味模仿徽派建筑特色的专家模式。其三,材质选择也应该遵循地方文化生态。多选择木材、竹材、石料作为建筑材料,色彩搭配与自然协调,即以原色调为主,尽量规避水泥、钢筋大体量建筑的出现。

    3、景观廊道规划[7]

    廊道是园林式农业生态园游憩和观景路线。其一,延伸方向遵循自然规律,按地形地貌起伏变化设置线路,忌人为裁弯取直,或随意变通路线。其二,道路与观景有机连接,让道路成为观景的通道(视觉廊道),做到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柳暗花明之妙。其三,宜选择石材作为铺路材料。

    4、能源和废弃物规划

    新能源使用是和合生态园生态设计的生命供给线。其核心是注意低碳环保设计,严格限制高耗能设施。一方面尽量考虑太阳能利用,包括直晒式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照明利用,特别是景观灯可以采用太阳能灯。另一方面考虑建设沼气站,主要解决有机物垃圾处理问题,同时提供高效有机肥料。沼气可以供应灶具,还可以供沼气站附近照明,也是特色景观。最后,注意污水净化和处理系统的建设。可考虑把园区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融入自然水系;或者另外铺设新的排水系统。

    (二)生态文化兴园

    1、文化空间规划和合生态园文化载体空间主要在建筑。建筑在文化方面的体现有形制、体量、风格、布局等。建筑形制要求与自然浑若天成,反对大面积平整、开挖原有地貌;建筑体量与生态园协调,以小体量村落房舍为主(包含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建筑小品等);建筑风格采用具有广德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通过民间调查和地方志查阅的综合形式获得;建筑布局宜适当集中,散而有神。反对过分集中、城市化发展的倾向。

    2、文化内涵规划和合生态园内涵文化表现形式为民俗活动、农事活动、手工技艺、科普教育等。为彰显文化生态的自然特性,规避人工化痕迹,民俗活动、农事活动、手工技艺表现形式宜与时令吻合,即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与江南物候契合;手工技艺展示与农闲一致;民俗活动与中国和广德地方传统协调;科普教育、现代农业科技和生态园理念协调等。

    (三)生态经济强园

    1、产品时间、空间策划

    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遵循自然规律。从时间考量,梅园———冬、春季;竹海———四季;荷塘———夏季;岁寒三友———冬季。从空间考量,合理规划竹海、梅园、茶园、田园等观光景点。既有空间连续、又有合理分工。

    2、产品系列策划[8]

    产品系列策划包括观光产品类、休闲产品类和参与产品类。

    (1)观光产品类———基础。把握时令特征,有序开放梅园、茶园、荷塘、竹海、田园等主要观光旅游产品。

    (2)休闲产品类———提升。包括休闲农庄和生态保护区。休闲农庄是和合生态园高端产品的特色,集商务、会议、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依托亚洲绿色论坛永久会址,吸引高端学术、商务、休闲客户入住。但,同时也可以兼营适合中、低端客户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如家庭、情侣包租客房等。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区的休闲度假功能。生态保护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缘区三部分,科学合理安排边缘区的旅游活动项目。包括湿地公园和亲水廊道等,主要吸引客人亲临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愉悦心情。

第3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永吉县;农业;生态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13-1

1 指导思想

本文以现有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再造秀美山川”为目标,从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绿色产业化基地建设、绿色家园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地力培肥等方面讲解了未来5年永吉县农业生态环境规划治理做法与目标,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努力把永吉县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美丽的生态县。

今后一段时期,永吉县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再造秀美山川”为目标,以现有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中心,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大力抓好农村能源、生态工程、绿色产业化基地等项目的建设。

2 奋斗目标

永吉县生态农业建设总的目标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档次,深加工层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努力把永吉县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美丽的生态县。

3 采取措施

3.1 生态绿色家园建设工程

计划2011年-2013年,在口前镇建设生态农场绿色家园一处,主要内容是:建设太阳能采暖房300栋;太阳能畜禽舍800m2,太阳能淋浴室100m2;标准“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0栋;养殖畜、禽、鱼,种植经济林、绿色蔬菜等。年可出栏肉牛50头、猪300头、鱼20t、无公害绿色蔬菜45吨,节约优质煤150。总收入50万元。

3.2 星星哨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

对星星哨水库灌区进行渠道护砌、整修和示范区建设,2011年-2014年完成。工程投入使用后,每年可节水250万立方米,多灌田500多公顷,直接经济效益416万元。

3.3 地力培肥工程

计划 2011年-2015年,在全县实施地力培肥工程。通过秸秆直接还田和饲料过腹还田、过池还田,广积有机肥,五年培肥3万公顷农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3.4 永吉县“沼气工程”项目

计划于2011年-2015年每年建设农村沼气池1000个,县级沼气服务网点1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26个,加强沼气建设后续管理工作,保障农村沼气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3.5 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计划于2010-2011年在永吉县岔路河镇建设一座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购置安装设备仪器88台(套)。项目建成后年处理各种污水540万立方米,处理生活垃圾7万吨,生产有机复合肥3万吨。

3.6 永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

2011年投入300万元,完成建设永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对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进行监测。

3.7 大力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主的现代农业

按照“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要求,引导农民积极、有序的发展“三品”产业。使粮食生产持续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遵循“认证与监管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方针,认真抓好“三品”认证和监管工作。

3.8 搞好永吉县西阳镇狼头村狼头屯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2010年-2011年,把永吉县西阳镇狼头村狼头屯建成农村清洁村,建设内容包括家园清洁设施、田园清洁设施和村公共清洁设施三个方面。建设目标为把“三废”变“三料”形成“三益”,以“三节”促“三净”实现“三生”目标。即:以村为单位,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三废)向肥料、燃料、饲料(三料)的资源转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清洁家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三生)的目标。

第4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端,现有茶园10.6万亩,2011年生产各种茶叶379.8万千克,产值7577.34万元,其中实施粮茶间作套种的达3.2万亩,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实施粮茶间作套种不仅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还能显著提高茶园经济效益,是一项符合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现将南涧县粮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一、粮茶间作套种模式

采用粮-茶的种植模式发展粮食和茶叶生产,根据海拔1800-2400m的山区实际,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麦类、豆类及蔬菜等轮换种植。

二、园地选择

茶树生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一般要求降水量在1500mm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年平均温度在14℃以上,极限温度不低于-5℃。选择气候条件适宜、ph值为4.0-6.5的酸性土壤、土层深厚、适宜种茶的常耕地进行茶树种植。

三、种植及移栽

1.确定种植沟

在收完小春后,大春作物种植前划定种植沟,种植沟要求等高水平,根据各地块的不同情况进行,并掌握“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其划分方法由地块底部开始,从下往上每隔2m划定种植沟进行预留,种植沟宽度33cm,在种植沟内不再种植粮食作物,可视作分墒的墒沟。

2.开挖种植沟

常耕地茶园的种植沟不需要像新植茶园那样深翻深挖,但也要求挖出宽33cm,深33cm的种植沟,每亩施入25kg普通过磷酸钙,回填部分土壤,以避免移栽后茶苗根系直接与肥料接触而引起烧苗。

3.茶苗移栽

茶苗移栽时期应选择在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地下部根系生长较为旺盛时进行,一般是晚秋和初春两季。但由于南涧县晚秋和初春正是旱季,所以在7—8月份进行移栽,此时雨量比较充沛。种植密度为每亩1000株左右,即株距为33cm,行距为200cm。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茶苗成活,在定植前可以将茶苗地上部分距根颈15cm以上的主枝剪去。种植时,一手拿茶苗,按要求的株距扶在沟中,另一手将土填入沟内,使茶苗稳定沟中,土填至一半以上时,用小锄压紧,然后继续填土压紧,直至茶苗根本文由收集整理颈为止。注意每一株茶苗的根颈,要与地面相平,或者略低于地面。茶苗定植后,如遇下雨,土壤潮湿可以不浇水,晴天则应在土壤压紧后进行浇水,尔后再铺上一层细泥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并插竹签以标明茶苗位置,以防止农事活动过程中损坏茶苗。具体种植结构如图所示

四、移栽后初期管理

移栽后的茶苗,在其幼苗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必须认真细心的培育管理,才能确保茶苗健壮的生长,特别是第一、二年的管理。同时,茶树的生育是连续相当年数的,如前期管理粗放,幼苗长势差或成活率低,缺棵严重,必然影响后期生育,以致造成单产低。因此,初期管理的重点在于精心护苗,确保全苗、壮苗。第一年的任务可概括为:抗旱、除草施肥、间苗补缺、定型修剪、增施肥料和病虫害防治。

1.抗旱保苗、勤除杂草

南涧县茶苗移栽时间为7—8月份,此时雨量集中,但特殊情况也会出现干旱,采取铺草覆盖或树枝遮荫以及浇水等措施。勤耕浅锄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起到清除杂草的目的。

2.补苗

新植茶园的补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同年苗假植补苗,另一种是次年用当年苗进行补苗。

3.定型修剪、增施肥料

(1)定型修剪

适时定剪是改变茶树自然生长状态,培养健壮的骨干枝,建造分枝密集、幅度开阔、采摘面宽的必要措施,为提早形成速生高产的树冠奠定基础。茶树生长至1.5龄完成三次定剪。茶树定剪要求:剪口平滑,保留外侧芽。

①第一次定剪

茶苗生长到30cm高以上,离地面20cm左右剪去主枝。

②第二次定剪

茶苗生长到50-55cm,在第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cm左右进行修剪,使苗高控制在35cm—40cm。

③第三次定剪

茶苗生长到70cm以上,留50cm—55cm,剪去以上部分。

(2)幼龄茶树的打顶轻采

茶树经过定剪逐步形成投产树冠面后,便实施“以养蓬为主”的轻采,严格掌握“采高留低、采密留稀、采中留边”的原则,留二叶采摘,以利于继续增宽树幅,培养高产合理的树冠。打顶采以加工生产名茶和一级茶原料为主。

(3)增施肥料

幼年期茶园进行三次追肥,时间在3—9月份、10—11月份和结合茶园冬耕时施用基肥。

五、病虫害防治

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及时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时,严格按照生物农药防治要求进行,同时努力掌握使用时间,以达到减少生物农药的防治次数。对小绿叶蝉等叶部害虫的防治,主要是及时除草、合理采摘、人工摘除病虫叶等农技措施减少虫源,并根据虫情轮换用药,适时喷施600倍白僵菌孢子悬浮液、500倍鱼藤酮和1000倍苦参碱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使茶树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六、综合效益分析

第5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种植;休闲;生态;发展;经营模式

建设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不仅可以改善人们平日的高频率生活,更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地方特色,建设有特点、有质量的农业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由于此类生态园区是一种新兴产业,在展开运作的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农业、休闲、生态三者有效的结合,是当今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休闲度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相互融合。不少地区对于此类发展形式已经开始广泛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支援此种农业发展模式,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克服种种困难,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外界实行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多种方面同时着手,将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产业办理得越来越好。

1发展现状

农业种植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成型,所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形式的历史还不是很久。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度已经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对于农业种植与休闲度假的结合,我国对此类发展形势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性较弱。但是通过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此类农业的发展模式正在飞速扩张,每年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新建数量都非常可观。目前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分为特色主题、生态主题和高科技主题几种。结合地方的自然特色与人文发展特点,开辟出最具有当地特色的模式,建立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的产业都离不开信息化,农业发展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积极地引进高科技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低碳环保的生态园区。生态园区的建设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要突出生态的优良性,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丽的位置,让休闲度假的人们感受到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特色与优势。此类生态园区的初步规划,要突出设计主题,以游客的感受为出发点,建立符合大多数人思想的生态园区。当今农业种植生态园区的建造数目逐渐攀升,每年都会有新型模式的生态园区建立起来。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大批量建立,不仅可以让人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体会大自然,更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生产总值逐步增高。以当前的形势看来,在未来建设的生态园区中,大多数的发展趋势则会是逐步的突出个体的独特性,拒绝雷同性较强的建设。因此要结合各个地域的区别性,充分利用地区的优良特点,实现多种项目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建设上具有地域特色、风格上具有人文特色的优质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模式不够成熟

虽然此类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毕竟生产时间过短,生产模式还不是特别成熟。对于生态园区的经营理念,消费群体根本无法理解这种理念。这就要求在生态园区的工作人员对于生态园区的理解非常深刻,可以对前来休闲度假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知识梳理与生态园区的介绍。保证任何工作人员被求助时都能够及时的帮助消费者,使各个部门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分工明确,不互相干扰,争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2种植项目单一

在农业种植建立的过程中,很多生态园区的农业种植项目单一,让休闲度假的人们没有感觉到生态园区的多样性,对此,应该加大对于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农业种植力度,增加多样性。让前来休闲度假的消费者能够在种类繁多的生态园区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让消费者积极的参与到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中来。某一地区的生态园区的建立,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此类雷同现象的产生,让消费者对于生态园区的期待值直线降低。各个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都应该具备自己的生态园区特色,结合自身生态园区的地域特色,种植独特的植被,或突出农业种植,或突出观赏性,或突出休闲。

2.3缺乏竞争力

无论哪种方式的生态园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让消费者在体验的同时,找不到其他生态园区的影子。同等条件的竞争不存在竞争力,为让自身的产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力,在行业内成为佼佼者,就一定要具有生态园区特色,独特的自身魅力,在博弈中战胜对手。既然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是以广泛的人群为消费对象,那么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突出对人的重视,以人们的思想或兴趣为出发点,建立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具有人性化的项目。现在的很多生态园区都是由各种项目简单拼凑,没有一个完整的主题特色。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都应该主动解决,并建立具有独特魅力的综合性产业。

3未来规划

3.1出台政策、引进高科技技术

对于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建设,应该进行一定的规划,设计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尊重自然为基础,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建造更贴近自然、符合消费群体思想的生态园区。农业、休闲、生态三者有效的结合,是当今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休闲度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相互融合。不少地区对于此类发展形式已经开始广泛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援此种农业发展模式。对各项的设施逐步完善,引进高科技技术,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所需的各项要求。

3.2功能性划分生态园区

以农业种植项目为前提,有效的结合地域的优良性,集合休闲度假、娱乐观光、果蔬采摘等内容,建造绿色高效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将生态园区进行功能性划分,可以大体分为植物观赏区和果蔬采摘区。在植物观赏区中,将林木区与花卉区进行大体的分类,让喜欢林荫的消费者可以在林木去里感受到森林的独特魅力,让喜欢花卉消费者可以看到具有地域性的花卉,感受蝴蝶围绕身边的美感。还有很多消费者喜欢更自然的分类,那就需要建立花丛与树木相结合的自然感官体验区。果蔬采摘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消费方式,可以在生态园区内对采摘进行分类——蔬菜采摘与水果采摘。让喜欢水果的人可以食用到无农药添加也非常饱满的水果,让喜欢绿色蔬菜的消费者能够吃到最健康最无害的蔬菜。在喧嚣的城市之外让广大群众能采摘到最绿色的果蔬,通过自己的挑选进行采摘,在食用时心情更加愉悦。这种构建模式在当今的生态园区中并不多见,所以结合地域特点,建立属于自己的更有行业特色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3.3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

相信在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之下,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建立一定会克服种种困难,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外界实行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多种方面同时着手,将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产业办理得越来越好。

4结束语

结合当今社会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建立绿色、高效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不仅可加速农业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的结合城乡特色,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不离开信息化社会的同时可感受到与平日繁重的工作不同的,全方位的身心放松。以当前的形势看来,在未来建设的生态园区中,大多数的发展趋势则会是逐步的突出个体的独特性,拒绝雷同性较强的建设。结合各个地域的区别性,充分利用地区的优良特点,实现多种项目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建设上具有地域特色、风格上具有人文特色的优质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作者:贺生芳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1.1土地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而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劣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这还导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加速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还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大量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焚烧较多,堆肥还田再利用较少;加之周年不间断生产,土壤自然更新受到抑制,土壤肥力下降。山林地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水资源虽丰沛,但时空分配极不均衡,干季和湿季分明。节水灌溉尚未普及,土地地块狭小及不合理的利用,河、岔、沟、渠垃圾堆积,行洪、蓄水功能削弱,水质下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度、降水波动性加剧,农业有害生物波动性爆发,冷害、干旱、涝害及台风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1.2快速城镇化,耕地面积减少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主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随着规划的调整,许多村落和耕地面临征用,农户在拿到补偿金的同时也因此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且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极其有限,特别是与主城区紧邻的吉阳镇、凤凰镇以及建设中的“国家海岸”海棠湾镇。如吉阳镇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39h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2,农业呈萎缩状态。

1.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

大量的农户分散经营,缺乏对产品市场需求的预测和研判,往往造成增产不增收,削弱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分散经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很难实现,特别是在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上,统防统治很难实现,规范规程形同虚设,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低,产业链脱节,流通环节繁多,农户利益受到挤压,为了多赚钱只能以量取胜,产品质量却难以保证,这种有重大缺陷的半截子产业化难以满足市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1.4城乡收入差异显著,导致农业劳动力丧失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城乡收入、公共基础设施差距的逐步加大,加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很少,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农村更难以留住喜欢热闹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三亚市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查找问题,才能因势利导,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

2.1重新认识城市生态农业

城市生态农业指城区或接近城市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和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和市场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城市农业相比,城市生态农业把生态功能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注重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已成为城市生态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三亚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吉阳镇、凤凰镇许多村落已融入主城区,现有的耕地、林地已成为城市绿地和城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基地及独具特色的景观绿地(如农业公园),既能增加城市绿地率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城市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又使人们能在充斥着压力和竞争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身心放松的绿洲。如迎宾路许多苗圃等林地可更新成为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2.2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时俱进

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龙头产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发展优质、高效、低耗、环保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市所辖的镇、场距离城市主城区、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地形和资源条件差异很大、当地的种植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因此,要将农业规划纳入整体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当中,按照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考虑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的结合、典型示范与逐步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不断调整、完善、落实、提高。如育才镇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的“美丽事业”、“绿色事业”、“奔跑事业”、“腾飞事业”和“甜蜜事业”就很典型。

2.3合理选择生态农业模式

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可分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技术2个部分,前者喻为生态农业的硬件,后者喻为软件。生态农业建设实践表明,其核心和基础是模式建设。因此,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条件,利用各种组合效应选择和组建较为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三亚市在推进一池三改的沼气复合环模式、水田稻、渔共养、瓜菜轮作间作、山林地种植、畜禽、蜜蜂养殖、庭院热带果蔬立体化种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都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要及时查找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模式示范、推广和创新,并加强配套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从生产组织、技术示范、产品包装、市场流通、信息服务、风险防范上狠下功夫,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均衡、快速发展。

2.4依海兴市、取财于洋

鉴于陆域发展空间狭小的现实,开发利用海洋是必然的选择。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先发展渔业,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海南省重要渔业基地和海产品集散地,要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实现“造大船、闯深海、抓大鱼、收大益”。还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模式的创新,在养殖品种、养殖条件上下功夫,如建设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观赏鱼养殖等。通过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健全病害防治体系,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实施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进行渔业产业价值链整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增值。渔业还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历史机遇,将海洋旅游、滨海旅游作为海洋渔业转移的新亮点,以休闲渔业为载体,编制规划,建设基地,开发观光渔业、垂钓渔业、海洋探险等特色产品,增加收入。

2.5推行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从源头抓起,建立覆盖产前(原材料种子、土壤)、产中(农药、化肥)、产后流通、贮藏、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就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在国家已有的农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地方配套标准等。结合现实条件,部分标准还要拔高,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次,建立健全检测监督机制和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全程监督。最后,针对小户分散种植、销售难于监管,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难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要引入龙头企业,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积极推行“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种植、计划种植效益、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便于统一管理的质量保证、有较强市场定价权、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品牌,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目前,全省已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通过登记,将承包地块、合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的合法流转和集约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2.6以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

休闲旅游农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是亲近、回归自然的产业。创意农业则可理解为“农业上的创意”,是用文学创造审美意境的手法,来对待、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于生产者来说,丰富了农业生产的文化内涵,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满足了只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方能享受到的审美情趣,而且将都市人强烈的回归自然、健体强身、陶冶情操等多种本能性需求得以满足。未来农村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农业的多功能性将更加彰显,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将把农村作为理想的旅游、度假、观光、体验的好去处。作为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热带气候及丰富的资源吸引着大批游客,在此背景下,推动农业转型,充分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和文化,以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契机。

第7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南涧 农业 生态 发展思路

一、南涧地理环境与生态农业

南涧县具有干热退化山地环境背景这一特征,其植被稀疏、高温、雨量少并且集中、冲沟发育、地表破碎、泥石流危害以及水土流失严重、松散固体物丰富等等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低下,这就为南涧县的农业发展增加了阻碍。对此,南涧县委,政府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提出了以生产绿色、无公害和有机产品为目标,合理布局支柱产业,形成了“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五大产业特点。下面,笔者就结合云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以及南涧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南涧生态农业发展思路进行简要的探讨。

发展生态农业是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农业相结合,是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有效举措。发展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高产量、高效益、高质量。传统的农业,只注重追求产量,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存在很大局限的。生态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发展局限,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将生态农业的理念进行实践,也是有难度的。首先,必须熟知本地地理环境,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生态农业的规划。其次,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发展生态农业。另外,必须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改变传统农业,让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过渡。总之,发展生态农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努力。在坚持中探索,在坚持中发展。

另外,生态农业不能脱离市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进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地方农业发展之中去,在注重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上,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导向,并且以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对本地的生态资源进行依托,实行区域化的布局、系列化的加工、规模化的建设、专业化的生产、企业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以及一体化的经营。在农业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这一基础之上,对无公害、安全、高效、优质的农产品进行开发,使农村和农业经济逐渐走上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一)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必须针对其生态工程进行规划和布局

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布局主要是以社会管护工程、调控水工程、土建工程以及生物治理工程作为主体的,围绕如何进行山水调控、减缓水动力的条件,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一起组成了一种多层次防治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基础是“稳”,核心是“调”,根本是“固”,关键是“护”,只有明确这几点,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远近结合、兼顾防治以及用在其中这一战略目标。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侧重于南涧县生物治理,对其土建工程进行合理搭配,并且对其社会管护进行重视,其核心问题就是泥石流的调控问题。

在南涧生态农业发展总体的布局方面,要注重生物的治理、生态的保护区建设以及配套土建工程的规划和布局。这一规划和布局要按照各类冲沟、溯源与谷坡侵蚀等等立地条件的类型,这里笔者所指的各种冲沟是指切沟、浅沟以及毛沟等等。对其进行分别开展不同的生态农业工程的治理。对于浅沟和毛沟的整治,要以地面绿色覆盖以及营建生物谷坊为主,对它们的纵深发展进行控制。深沟治理和规划,首先要修建配套的谷坊或者土建拦坝,在其稳定坡脚、泥沙回淤抬升以后,再进行防冲林建设和生物谷坊建设。在其冲沟或者宽沟的下段宽敞沟床部分,主要应该在稳定各种滩地和沟床利用上采取措施,将其和工程的导排措施进行结合,并且开展经济林、护岸林以及防冲林的建设。

在南涧县生态农业规划和布局时,还应该按照其坡位、坡向和坡度的不同,对其调蓄水措施和整地种植方式进行合理的应用,并且将例如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水源林等等多种的高效植物群落进行筛选和规划,从而提高土地的生物生产力。只有将这些措施做好,将其山地进行很好的规划,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南涧县生态农业的良好发展。

(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处理好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这是理论基础。另外,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引起了许多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环境污染、洪涝、干旱等等,实践早就证明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因此,发展生态农业,第一个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要发展生态农业,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这就要求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必须处理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清洁、节约的绿色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总之,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是最终的目的,而保护生态环境是基础,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规划生态农业,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可以展开以下一些举措:通过对种植业和林业生产的规划,建立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种植林业,保护耕地土壤肥力,保护农作物;根据土地具体情况发展种植业或是林业等等。

(三)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生态农业系统

狭义的农业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即种植业,广义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畜牧和农业手工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生态模式的构建。其一,要重视生物立体的共生型,比如可根据生物类型、生物因子的数量,划分立体种植型、立体种养型和立体养殖型。其二,要实现有机物多层利用型,这主要是在物质中实现循环生产,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三,全面规划发展型,对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的生产计划,以最优的种植方式实现种植结构的优化。其四,山区资源开发型,重视对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营造良性的山区经济,比如在水土流失地区修建防护林等等。

总之,发展生态农业是通过人力构建一个生态农业系统,它比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简单,但就其生产力来说应当比自然生态系统更高,所以,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较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维护了社会效益。

三、结语

生态农业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思路和趋势,在云南南涧县中实行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应该从南涧县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其各方面的因素。本文中,笔者首先对生态农业概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接着从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之明确生物生态工程原理以及云南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之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布局这两个方面对云南南涧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浅谈。

参考文献

[1] 陈欣.唐建军.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兼论其保护途径与今后研究方向[J].农村生态环境,2002.(01).

[2] 张玉虎.李正跃.陈斌.非作物生境在作物害虫天敌种群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A].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 2009.

[3] 廖和平,洪惠坤,陈智. 三峡移民安置区土地生态安全风险评价及其生态利用模式――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04) .

[4] 魏子涵,骆乐,蔡沛,吴迪.发展城郊型高效生态农业 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扬州市邗江区农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16).

第8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绿色管理;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管理方法

农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产业,现代社会中,农业对人类生活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农业发展也在日益深化。进入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时代后,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效应,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日益冲突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为了保持农业永久耕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和呵护地球永续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农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生态农业的概念孕育而出。1991年,国际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并发表《登博茨宣言》,提出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纲领,近年来,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农业生态补偿等诸多问题的绿色管理逐渐成为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环境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研究热点,围绕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应用,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内涵

中国的生态农业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来的。尽管不同阶段人们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在农业中引入生态效益目标和在农业实践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方面却是一致的。综合国内学者阐述,我国的生态农业可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全面综合在一起,实现自然资源的能量多级利用,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同时能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形成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发展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绿色”一词,是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绿色”的抽象规定性,即节约、再利用、再循环。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点来看,尤其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由一种有机物排泄出来的废物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作食物而吸收,充分体现了对资源的“经济性”再利用。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开放的闭路循环系统,其中的自养者、草食者、肉食者、腐生者正好构成了一个“生产—消费—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着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绿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环境管理的关注。有关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环境管理的“最佳实践”活动,企业可以显著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绿色管理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赋予绿色管理丰富的内涵。今天的绿色管理已经从环境管理扩展到了绿色技术、生态环境响应、绿色公司治理、企业的环境责任、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诸多方面。研究视角也从演化适应延伸到资源基础观、生态响应、制度以及利益相关者等诸多理论。目前,人们对绿色管理普遍定义为以追求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多种多样的绿色技术为手段,逐步降低人类给予大自然的环境承载负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绿色管理可以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外部经济,通过对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至消费后产生与排放的废弃物、毒物的数量及质量的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等全部活动。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

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界定是正确规划和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前提,农业中的绿色管理要求农业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转向。研究农业的绿色管理就是将“绿色”要求纳入农业发展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公害、无损害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用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长远目标。从社会化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绿色管理应涉及到产前研究、产中研究和产后研究范畴,以及这些研究范畴中的管理与服务等内容。

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绿色技术管理创新。从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选择和管理,研究最能体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生产经济协调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是绿色管理的重点。绿色技术创新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技术创新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向,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要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低成本化和公益化。除此之外,如何适度开发与节约农业生态资源、治理土壤退化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一体化产业集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点。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方法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的必然途径,而高效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科学的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是实现绿色农业的基本手段。

(1)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生态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应具有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系统功能,通过系统分析,能更好地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找出各种可行的管理方案。生态农业系统的分析方法立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分析技术,将大量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系统设计、运行管理、故障诊断等日常管理。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研究重点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管理系统工程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系统特征分析方法(如系统模拟技术,系统可靠技术,系统评价技术)、生态农业系统逻辑分析方法(如确定性分析技术,随机分析技术,结果预测技术)和生态农业系统工程技术方法(如工程管理技术,系统优化技术,系统开发技术)等。

(2)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应从规划区基本情况、所规划产业的发展情况、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规划的总体方案(包括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与布局)、单项内容规划、投资估算、效益分析、风险分析、运行管理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来研究。在进行生态农业规划时,首先要以新观念定位生态农业,不断挖掘传统农业资源(产品)的新功效、新用途,加强对农业资源(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加工增值,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去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设计。其次,以新机制运营生态农业,通过建立具有明晰产权以法人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再次,以新设施装备绿色农业,除了包括常规的保护性设施(钢架大棚、温室、太阳能温室)和节水设施(喷灌、滴灌及供排水管道、水处理设备)外,还应包括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监控设施(温度、湿度、养分、光照、病虫害控制系统)、优良品种培育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设施、生态环境监控设施和园艺游乐设施等。最后,以新技术升华生态农业,引进与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储运的相关技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技术和新品种研发技术等。

(3)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生态农业的实质和核心,研究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就是要探讨如何应时、应地来进行科学决策,选择特定时空条件下最优的发展模式。在对生态农业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可行模式方案选定、评价、实施和反馈管理,并为保证模式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率,还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模式设计技术,例如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估技术,博弈决策技术等。

(4)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是对一个复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应用定量定性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排出优劣次序、设立标杆。在收集一个高质量、内容丰富的信息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结合实践需要,确定各单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及其界限,再选择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分为确定性指标和非确定性指标,根据指标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对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评价一个生态农业系统,综合评价生态农业的绩效有重要作用。

(5)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管理方法。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通过产品质量等级、定量包装、计量、包装标识、商品条码等手段,加强流通领域的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确保上市绿色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体系把农产品的末端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结合起来,还包括探索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绿色管理研究对于发展生态农业,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机有着重要意义。而未来在农业发展中对绿色管理的研究,可从市场经济转型下的制度环境深入研究绿色管理与绿色效益、经济效益的共生关系;绿色管理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市场机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绿色产业,也创造了创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绿色管理问题也给企业提出了挑战。把绿色管理研究拓展到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每个生产阶段,为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和绿色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致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讨[J].学术纵横.2010(6)

[2]李新字,唐海萍,赵云龙.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动态与展望[J].生态环境.2004(4)

[3]李维安.“绿色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新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4]吴树波,严立冬.绿色技术创新的特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第9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在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早期的自发发展阶段,多数休闲农业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不注重品牌建设,导致项目形象模糊,品牌影响力弱。目前,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都开始重视创意品牌策划,注重面向乡村旅游消费群体打造市场吸引力。品牌的终极目标是归宿感,成功地塑造一个品牌,需要完成一个相当漫长的客体心路体验过程。创意是品牌塑造的先期策划,休闲农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历史沉淀型品牌相对较少,因此创意设计就成为休闲农业品牌塑造的重要基础。创意策划完成以后,品牌塑造是一个实践创意和履行创意的漫长过程,市场是检验创意策划和品牌塑造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一,“诚信、低碳、环保、生态”是休闲农业创意品牌策划的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业态,休闲农业的消费群体主要是距离较近、相对固定的人群,诚信显得更为重要。“低碳、环保、生态”实际上是一组交叉的概念,低碳强调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环保强调区域环境质量、景区环境状况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则强调和谐、协调、绿色和安全(包括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诚信、低碳、环保、生态”都是基于解决社会焦点问题切入的,容易获得社会认同,创意策划一般都应考虑这些基本要素。

第二,创新具有特定文化感染力和市场冲击力的发展理念。旅游消费者具有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体验文化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既包括对未知文化的渴望,也包括对文化的过程感受和心理共鸣。文化感染力强调对消费者的心理共鸣,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欲。因此,休闲农业的创意策划应注意挖掘、传承、弘扬特定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以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欲和心理共鸣。例如,“绝壁上的古纳西族宝山石头城”、“城市文明尚未触及的查济村”、“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等,对于身处闹市的城市居民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吸引力。市场冲击力强调对消费者的心灵振憾。“幸福在哪里,开远告诉你”,这一创意,很容易使你产生去开远看看的想法;一听到“开心农场”的名称,可能不由自主地想去感受一下那里是怎样使人开心的。

第三,创新具有乡野魅力和技术含量的休闲体验模式。休闲农业既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实体,同时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但它始终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中心主题。休闲农业的阵地在农村,田园风光、山水风景、乡风民俗、农业文明(包括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乡野风味等,都是其重要特色,立足于休闲农业的特色资源,创新具有乡野魅力和技术含量的休闲体验模式,对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中南百草园——清风拂面;风挟松香,啾啾鸟语;无市井之喧哗,似山野之情趣”、“梦寻廊桥:隐藏在田野间的奇迹”、“响水湖王大姐农家院让您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等,都是较好的创意策划。

2要素组合集约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要素组合集约化,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集成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田园风光、乡风民俗以及农业生产设备设施和生产过程等,为游客提供了游憩度假、休闲观光、娱乐欣赏、生产体验、科普教育等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2)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形式,休闲农业集成整合了中国生态农业运动、庭院经济、一村一品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巧妙组合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农村工副业等生产经营项目,灵活运用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独具特色的高效益生产系统,从而体现出更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休闲农业重视农村文化产业或文化消费项目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注重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以物质文化和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展示给旅游消费者,鼓励旅游消费者直接参与或体验这种过程,激发其心理共鸣,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阵地、以农民为主体、以城镇居民为客源,使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实现了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更大跨度的要素组合集约化。

(4)进入21世纪后,休闲农业迅速发展,政府积极介入休闲农业的指导和引导,逐步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的特色化休闲农业集聚区,这类休闲农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名胜风景区边缘、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农区等,实现了地域分布上的集约化。近年来,随着工商资本的大量投入,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积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型休闲农业园区占地数百上千公顷,日接待规模最高可达上万人。休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经营实体拓展生产性项目和规模,增加文化消费项目,规范接待条件和设施,专业从业员人管理,扩大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休闲农业大品牌,实现休闲农业的整体提升。

3技术集成模式化趋势

休闲农业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生态农业运动和庭院经济建设的成果,使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表现出明显的技术集成模式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受国际生态热和环保热的影响,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态农业运动,生态农业的建设成果,使农业在发扬传统农业优势、吸引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立体生产技术、循环养殖物质能量多级利用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等一系列生态农业技术,以及以基塘系统、稻萍鱼系统为代表的多样化的生态农业体系,实现了农业从单一种植或单一养殖向综合利用资源和空间的方向发展,为休闲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庭院经济迅速发展,巧妙地将各类生态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体系应用于庭院生产中,形成了中国庭院经济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庭院自净生产系统、庭院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庭院空间绿化美化系统等,为农家乐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为代表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都很注意继承和发扬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或庭院经济模式在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应用。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或庭院经济生产模式不同,休闲农业强调模式的优化设计和要素间的量比关系,使模式具有更高的综合效益。

近年来,工商资本投入建设的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园区,一般都根据园区的面积、区位特征、地形地貌、旅游资源状况等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设计,使园区内的种植业项目、养殖业项目、农副产品加工或其他工副业项目具有更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了产业链的合理衔接。同时,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根据品牌创意策划,将文化消费项目和文化内涵与生产性项目进行巧妙的对接、融合或嵌合,使生产性项目成为承载农村文化的载体,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休闲农业的技术集成模式化发展,使各地涌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模式、生产体验果蔬采摘模式、有氧运动和素质拓展模式、农业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模式、手工艺实践和农耕文化体验模式、民俗文化演艺和农事节庆模式等,多样化的模式在同一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合理布局,为休闲农业的品牌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生产建设标准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的高度关注,政府部门开始介入休闲农业产业的指导和乡村旅游业务的规范化管理,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分别制订了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的地方标准,农业部正着手制订《农业观光采摘园建设规范》、《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园区)建设规范》、《农家乐建设规范》等行业标准(规范),着力推进中国休闲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建设标准化方面,突出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品牌建设以及基础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积极推进以生产体验、生态观光、人文创意、生活服务为重点的产业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在生产体验区建设方面,强调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与示范,围绕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建设标准化的种植和养殖基地,配备必要的标准化生产设施,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化生产与示范,有不少休闲农业园区的食用农产品达到了A级绿色品标准,并能承载生产、体验、观光、采摘、科普教育等基本功能,整体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体验服务、农产品采摘服务、科普教育服务、游憩观光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生活服务设备设施建设方面,注重游憩服务辅助设施建设,游憩区内建设了必要的给水排水设施、供电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等并有专人管理;休闲农业重视餐饮和住宿条件建设,具有完善餐饮设施和良好的防蝇、防尘、防鼠、防火设施,客房舒适、整洁、卫生,床上用品注意突出地域特色并形成统一风格,给游客形成了价廉物美的良好印象。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重视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当地典型的农耕文化整理和展示、民俗文化演艺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展示和体验,实现创意策划品牌化。一些大型休闲农业园区,结合农业生产过程和自然生态条件,依托生产性项目,着力打造大型农业景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尽可能安排不同生产季节的特色景观,尽可能增加园区内的游憩资源。

5资源利用循环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资源利用循环化遵循3R原则,其中减量化(reducing)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这主要是针对乡村旅游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污染物,通过垃圾回收和集中处理实现减量化;再利用(reusing)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休闲农业是种养加结合的复合生产系统,通过系统内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完全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净生产;再循环(recycling)是把废弃物返回某一生产环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如畜禽粪便作为废弃物,可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沼渣作为废弃物,可以用于生产食用菌等。按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休闲农业园区,某一生产环节的产出或副产品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或生产原料,使得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防止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在进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时,通过人工食物链设计,将多种生产性项目,通过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在资源利用循环化方面,沼气发酵、食用菌生产、腐生动物养殖对实现系统内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最典型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种植业生产的副产品和秸杆作为养殖业的饲料,养殖业生产的畜尿通过沼气发酵生产沼气能源,沼渣沼水作种植业生产的肥料,实现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休闲农业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除对植物秸秆和残体、动物排泄物等生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外,根据当地特色资源情况,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方面,涌现了许多建设典型,这类项目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生态效益,而且增加了园区景点,拓展了休闲农业的科普教育功能。休闲农业的资源持续利用循环化,以实现园区环境“净化、美化、绿化”为主线,以建设低碳环保、环境友好型休闲农业发展平台为目标,以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环境美化、村镇绿化为重点,进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建立新型物业化管理模式。在环境净化方面,通过家园清洁设施建设、田园清洁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清洁设施建设,实现园区环境的无污染、无废物生产和消费。环境美化方面,在主要道路、社区设置休闲农业观光休闲景点指示牌及广告牌,改造各接待户和景点与公路的连接道路,接待户建筑物的墙面粉刷和风格化装饰,庭院美化建设等,使休闲农业集聚区内村容整洁、村貌风格化,形成了本休闲农业集聚区的特色和风格化特征。园区绿化方面,通过项目区绿地建设,推动休闲农业集聚区的美化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配置花、草、树木,以进一步增加村庄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6产品优质生态化趋势

无论是休闲农业集聚区,还是各种形式的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园区,其生产性项目的产成品都尽可能实现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特色,并高度重视产品的品牌建设。据调查,2010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依托乡村旅游,实现年农副产品销售总额604.2亿元,平均每个经营实体通过游客直接销售农产品44.89万元。依托乡村旅游直销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各类鲜活产品、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和各类高端农产品,其价格一般高于当地市场价,部分高端农产品的价格达到当地市价的3~8倍。截至2010年12月31日,国内有各类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园区39846个,其中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有11045个,占27.1%,还有不少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或休闲农业集聚区正在认证过程中。休闲农业的产品优质生态化趋势,是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和提升经营实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所推出的各类高端农产品,包括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手工艺精品等,面向中、高收入群体和乡村旅游消费者,全面体现了产品的优质化、生态化、精细化、特色化趋势,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7服务人本规范化趋势

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基地或载体,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阵地,以农民为主体,以城镇居民为客源,在长期存在城乡差异的我国农村承载乡村旅游业务,不可避免在文化差异和服务上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早期的农家乐,家庭主妇接待游客用餐时使用抹布擦干筷子或擦拭碗沿,导致游客心理承受障碍。近20年来,休闲农业迅速发展,服务人本规范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1)道路建设规范化。“十六大”后是中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建、改建272万km农村公路,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同时,地方政府的专项投入或工商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实现了硬化路面通到每个接待户或园区,而且各类休闲农业集聚区或休闲农业企业大都建设了专用停车场,园区内主要景点之间一般也都建成了硬化路面或艺术化廊道,充分考虑了游客的需要。

(2)标识标牌人性化。为了方便游客进入休闲农业集聚区或休闲农业企业,一般都在主要道路的分岔口设置了指路标牌,避免游客路途浪费时间。为了方便游客在园区内游览,各景点间设置指路标牌和景点标识牌,注意合理配置游客观赏途中的休息场所和设施,游憩途中适当设置景观小品,甚至配备导游或解说人员,使乡村旅游消费者能充分感受休闲农业的人性化服务。

(3)接待服务礼仪化。近年来,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和政府职能部门非常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接待服务礼仪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加强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接待服务礼仪化意识,部分省市开展了星级乡村旅游点的认证工作,督促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高整体接待服务水平。部分建设较好的休闲农业集聚区,建立了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和特色产品展销中心,建立了良好的管理体制。

(4)简易设施艺术化。一些建设较好的休闲农业集聚区和民俗文化村(镇),通过“穿衣戴帽”改造原有民居,实现建筑外观的风格化、特色化、艺术化;游憩区内的植物景观、地面构筑物景观(门楼、凉亭、坐櫈、栅栏等)以及景区内的基质、斑块、廊道,都充分考虑了艺术化设计和风格化装饰,从而形成园区整体景观和特色文化。

(5)消费项目多样化。休闲农业所承载的乡村旅游,通过多样化的消费项目,保证游客的游憩时间,多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休闲农业一般都包含有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田园风光与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与人文景观、特色娱乐、垂钓、猎狩、果蔬采摘、会员制种植、畜禽认养、特色有氧运动、乡风民俗或演艺观赏、传统手工艺实践、农事操作体验、特色农产品或珍稀物种观赏、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等消费项目中的若干类,以多样化的游憩资源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8产业经营联盟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产业联盟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从而成为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或同一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内的各种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降低经营风险,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首先,强化区域横向联盟,提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一般都集中分布在城镇周边、景区边缘、传统特色农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滨水区或库区等地。区域内先行产生效益的经营实体,往往能带动一批后继者从事休闲农业并承接乡村旅游业务,从而形成休闲农业集聚区。在同一休闲农业集聚区内的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如果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必然导致内耗;反之,如果强化区域内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横向联盟,通过特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统筹和管理,结合品牌创意策划整体提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和定向培育不同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色消费项目,通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规划设计定向培育旅游资源和打造大型农业景观,从而提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形成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农业部推出的“魅力乡村”建设项目,有力地推进了休闲农业的区域横向联盟。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不少休闲农业集聚区,通过村民委员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集中展销休闲农业集聚区内的特色产品,统一管理区域内各类经营实体,集中调度乡村旅游接待任务,从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运作机制。其次,推动异业联盟,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巧妙融合和协同发展。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性经营项目,这些生产性经营项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或其他工副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无疑属于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范畴,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工副业属于第二产业的范畴。同时,休闲农业以其特有旅游资源承载乡村旅游,实现对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因此也具有第三产业的基本特征。所以说,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休闲农业重视文化消费项目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以各类生产性项目和消费性项目承载传统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使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成为传播农村文化的特殊平台。休闲农业推动产业集聚,以第一产业项目为社会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以第二产业项目为社会提供优质食品和传统手工艺精品,以第三产业项目为社会提供旅游服务和文化消费,全方位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逐步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带或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发展的朝阳产业。

9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