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配网 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专线 实时传递
目前,在配网生产运行过程中,往往均使用到配电网网架图形,用于对配电网络进行调度、运行保障、维修等。在实际生产及使用过程中,配电网网架图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整个配网生产的基础。但是在实际配网生产过程中,配电网网架图形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运行维护,大部分配电网网架图形存在以下问题:(1)配电网网架图形老化,相应的地理信息图未能与实际的地理信息进行同步更新;(2)配电网网架图形中图元信息陈旧,配网调度运行过程中,各类资产变动未能及时更新至图形中,造成系统与实际不匹配;(3)配电网网架图形维护困难,大部分运维过程根据大致的地理信息对图元进行添加、删除以及更新,无法有效的对实际的地理位置进行准确描述,且改动均通过线下离线模式进行。
由此可见,配电网网架图形为配电网络生产运行的基础,配电网网架图形的图元准确性、数据及时性、图形显示合理性是配调生产的关键要素。如何使得配电网网架与生产实际保持一致,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外现状
(1)电子地图现状。电子地图软件一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储存和传送地图数据。电子地图以GIS技术为基础,融合了数据库技术,其信息的可视化程度大大提升,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电子地图拥有多媒体功能,可以对其进行地图操作,可以分析查找特定范围内的目标,可以准确查找两点间最短路径,可以对属性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统计,可以进行规划管理,并具有网络功能。
目前,电子地图应用广泛,可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旅游、汽车导航等许多场景中。在电力系统内,电子地图被用于PMS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中,在日常巡视,应急抢修、以及调度系统中均有较为深入的应用。
(2)配电网网架。配电调度系统中,配电网网架为重要的基础数据,为配电网调度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支撑。配电网网架的维护需要专业的技能,对运行人员的运维要求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1.2 需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外现状来看,配电网网架为配网调度运行的关键数据之一,配网网架的正确性,对配网调度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配网网架的技术性、复杂性以及专业性,使得在日常运行及生产过程中,配网网架图形缺乏及时动态更新的技术手段,为加强管理,迫切需要建设简单快捷、及时有效以及安全可靠性高的自动更新技术。为此,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数据更新及时性。配网网架作为配网调度运行的基础数据之一,决定了配网网架并非固定不变的。配网网架根据实际配网运行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而变化,因此配网网架具有动态性。如何将现实的情况及时而准确的在网架图中进行显示,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对网架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配网网架图更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得配网网架图能动态的反应实际的配网运行状况,才能更好的为配网调度进行服务。
(2)操作简易性。根据配网调度要求,配网网架要求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因此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无法使用逻辑图对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因此需要将网架与实际地图保持一致。因此配网网架基本采用地理信息地图作为网架的基图,在基图上勾绘出网架的形状以及各资产信息。将网架和地理信息图相结合,这就要求在地理信息图上操作的简单性,用户不需要具有专业的地图绘制知识就能简单而直观的反应网架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应的变动。
2 系统功能
2.1 总体业务应用框架
系统总体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本系统包括移动服务端应用、移动终端应用以及与配调决策支持系统的接口功能三个部分。
(1)与配调决策支持系统接口。配调技术支撑系统接口实现了与移动终端之间电网数据、地理背景数据的双向交互及共享,通过从配调决策支持系统获取地理背景、电网图形和设备台帐数据,形成移动终端所需数据包并下载至移动终端,并将移动终端上维护的图形和台帐数据同步至配调技术支撑系统。(2)移动服务端应用。作为配调技术支撑系统与移动终端应用之间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数据的共享与交互,并提供终端及安全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基础支持功能。(3)移动终端应用。从移动服务端获取作业任务后,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图形的查询、浏览、图形维护和台帐编辑等功能,并将图形维护和台帐编辑结果更新至配调决策支持系统。
2.2 移动服务端应用
移动服务端为数据中心,将所有移动终端数据在移动服务端进行存储,包括地理信息图GIS的更新和下发,台账数据表以及权限管理模块。
(1)数据包管理。数据包范围的划定支持图中边界框选,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括框选范围内的地理图、站内模拟图、设备台帐数据。
移动终端启动时,通过查询移动服务端是否有更新,若有则通过在线自动更新的形式完成数据及任务的下发,从而避免人工手动完成更新的。同时服务端可以主动推送更新数据至移动终端。
(2)终端安全管理。终端设备权限控制功能,只有注册在案的终端设备才允许通过接口实现数据的下载和上传。终端登录用户的身份校验传输采用加密方式确保相关信息的安全。终端文件采用存储卡+数据文件双重加密的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性。
2.3 移动终端应用
移动终端根据下载的地理信息图及台账信息,在终端完成业务应用。移动终端的使用,使得现场工作人员能与系统进行交互,能实时对数据进行更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准确度。
移动终端主要功能有:(1)图形查询浏览功能。能实现地理信息图形的基础浏览功能,包括平移、缩放、全景等基础图形浏览工具,支持手势输入。(2)图形辅助功能。移动终端实现距离测量及面积测量功能,通过GPS位置实现设备坐标采集,从而将现场台账数据进行补充整,同时通过现场拍照,建立与电网设备的关联关系。
3 总体架构
3.1 应用架构
基于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内嵌图形应用软件,具有电网图形、地理背景数据的图形显示、查询等基础图形功能;具有电网图形数据离线导出功能,方便现场工作人员与实际电网和设备进行核对;具有电网数据维护功能,方便现场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电网数据维护。
3.2 技术架构
电网图形移动应用系统主要由移动图形APP、电网图形移动应用服务及图形桌面应用三大部分组成。
移动图形APP运行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实现电网图形、台帐属性数据的查询浏览、编辑等功能。移动图形APP底层利用嵌入式数据库(SQLite),图形引擎采用与配调技术支持系统一致的数据模型、坐标系(西安80)及绘图算法,支持Andriod/iOS/Windows Mobile/Windows RT等移动操作系统,采用C++/QT实现。
图形移动应用服务运行在网络服务端,为移动应用APP提供服务调用接口,主要包括关系数据库服务、实时库服务、图形服务、电网GIS平台服务、离线数据管理服务等接口,新增接口采用REST风格。
图形桌面应用在原有配调技术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完成移动图形APP显示参数配置、网格索引优化配置、离线数据导出、电网编辑数据导入(文件方式)等功能。
3.3 应用效果
该项移动应用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能大幅提高电力配网业务的开展,有效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同时也为解决现场开展业务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的提升开辟了新的模式和方向。
配电网网架图形维护系统经过半年的上线运行,对黄山市城区配电网网架实现全覆盖,其中资产台账与实际匹配率达到98%,数据更新同步每天一次,保证了数据同步的及时率。
4 总结
基于配电网网架图形维护系统便携式移动技术应用,针对于配电网网架图形的特点,既提高配电网网架图形的准确度,又将现场工作与实际情况进行无缝衔接,为调度部门实现对配网调度生产运行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已在黄山地区实施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移动应用;开发模式;统一解决方案
This paper describes a unified architecture for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his architecture includes a unified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mobile internet terminal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architecture minimizes the technical threshold, improves the degree of reuse, and unifies the differences in operating systems. The architecture supports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bile applications put into the market one after another. The supporting of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an make the technology assets be multiplexed and sustained value-added.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ider user demand, the capacity of technology developers, the time of a product lunching, and development costs when developing a mobile application. Only then can they choose the best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ograms.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ode; unified solution
苹果的iOS、谷歌Android和微软的Window Phone是3种主流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1-2]。在此之上,各厂商都创建了相应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生态环境:操作系统厂商提供操作系统层的开放接口和开发平台,第三方专业应用开发商或个人开发者基于开放接口和开发平台进行应用的开发,而消费者个人在享受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同时,也贡献出个人的商业价值。截至2013年6月,苹果AppStore中的应用数量超过90万个,谷歌android应用市场Google Play中的应用数量接近100万个,微软的应用商店的应用数量也已经超过10万个。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开发因操作系统及开发语言的不同而存在多种开发模式,不同的开发模式都存在相应的关键技术,同时,也对开发人员的开发技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为了提高应用的用户覆盖率,每一款移动应用都会尽可能地支持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甚至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然而我们知道,各类操作系统平台在开发语言、开发工具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技术门槛高,移植工作量大,开发成本也比较高。特别地,由于操作系统间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得专业的应用开发商不得不将不同操作系统类型的移动应用交由多个专业团队开发,不同团队研发的不同操作系统的版本很容易出现用户体验不一致等问题。如何高效快速开发移动终端应用,同时确保较高的开发质量和较低的开发成本,并保证不同类型操作系统版本的用户体验一致性,是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开发最重要的实现目标。
1 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
开发模式
1.1 移动应用开发模式分析
从总体上讲,现有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开发方式主要有原生模式、Web模式和混合模式3种类型。这3种不同的开发模式,各自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因而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3]。
(1)原生应用开发模式
原生应用开发模式也称Native开发模式,开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构建开发环境、学习不同的开发语言及适应不同的开发工具。原生应用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Native应用开发模式其最大的优势是,基于操作系统提供的原生应用程序接口(API),开发人员可以开发出稳定、高性能、高质量的移动应用;缺点是,需要具备多种不同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的开发能力,开发、更新、维护的周期长,所以对于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移动应用,大都由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团队作为保障,团队内部不同操作系统版本的应用开发人员之间的工作需要密切合作,确保版本质量及不同版本被消费者使用时具有一致性的用户体验,团队间的沟通协调成本也较高。
Native应用开发模式适用场景是针对那些高性能、快速响应类的面向广大用户的终端应用。例如:有些3D游戏类应用(APP)需要提供实时响应的丰富用户界面,对这类APP而言,Native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展示其性能和稳定性优势,只要投入足够的研发力量,都可以开发出高质量的APP。
(2)Web应用开发模式
超文本链接标记语言(HTML5)技术的兴起给Web APP注入了新的生机。由于浏览器作为移动终端的基本组件以及浏览器对Web技术的良好支持能力,熟悉Web开发技术的人才资源丰富,使得Web APP具有开发难度小、成本低、周期短、使用方便、维护简单等特点,非常适合企业移动信息化的需求。特别是上一轮的企业信息化在PC端大多选择了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这样就能和Web APP通过手机浏览器访问的方式无缝过渡,重用企业现有资产。对于性能指标和触摸事件响应不苛刻的移动应用,Web APP完全可以采用Web技术实现,但是对于功能复杂,实时性能要求高的应用,Web APP还无法达到Native APP的用户体验。
(3)跨平台Hybrid应用开发模式
Hybrid APP是一种结合Native开发和Web开发模式的混合模式[4],通常基于跨平台移动应用框架进行开发,比较知名的第三方跨平台移动应用框架有PhoneGap、AppCan和Titanium。这些引擎框架一般使用HTML5和JavaScript作为编程语言,调用框架封装的底层功能如照相机、传感器、通讯录、二维码等。HTML5和JavaScript只是作为一种解析语言,真正调用的都是类似Native APP的经过封装的底层操作系统(OS)或设备的能力,这是Hybrid APP和Web APP的最大区别。
企业移动应用采用Hybrid APP技术开发,一方面开发简单,另外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开发的标准。企业封装大量的原生插件(Native Plugin),如支付功能插件,供JavaScript调用,并且可以在今后的项目中尽可能地复用,从而大幅降低开发时间和成本。Hybrid APP的标准化给企业移动应用开发、维护、更新都带来了极高的便捷性,如工商银行、百度搜索、街旁、东方航空等企业移动应用都采用该方式开发[5]。
1.2 3种应用开发模式比较
在运行态下,3种不同应用运行所需要的运行环境各不相同,其中和Web相关的应用模式,其运行环境需要浏览器或浏览器模块(如Webview)的支持。Native、Web和Hybrid运行图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对3种不同类型的移动应用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其适用场景作简要说明。3种不同开发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每一种开发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企业或开发者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自身的技术储备能力、产品上线时间压力、成本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用的开发模式,最优的开发模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于选择、搭配灵活的架构解决方案。
2 应用开发关键技术
前面介绍了移动应用开发的3种模式,下面我们将对移动应用开发经常用到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
(1)网络访问加速技术
移动网络发展迅猛,目前运营商提供各种从2G、3G、Wi-Fi甚至4G的试点网络,如何确保用户在各种复杂网络环境下使用移动应用获得良好的体验,是移动应用开发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总体指导原则为:应用动态感知用户的网络状况,调整应用处理逻辑和应用内容展现机制。例如: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应用需要从缓存中获取数据展现给用户;在2G/3G网络的情况下,数据均通过压缩传输,图片通过设置确定是否加载,大图默认不加载;在Wi-Fi网络的情况下,默认加载完整数据和图片,并对数据进行预读和缓存。
用户在使用移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网络切换、网络中断、网速异常下降的情况。应用需要根据网络异常进行严格处理,如网络请求采用异步线程处理,不影响用户的主流程操作和响应;在代码编写中对网络请求代码做多重异常保护措施,增强代码的健壮性,防止应用因为网络不稳定导致闪退等问题。
(2)能耗控制技术
受限于电池的供电能力,移动应用的耗电控制是开发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应用耗电控制的技术涉及到应用开发方法和应用网络访问等多个方面。在应用开发中,需要掌握各种省电的手段。例如使用JPEG格式图片、减少不必要的JS库加载、减少内存占用降低应用耗电量,另外在Android应用开发过程中尽量多采用GridView组件,该组件在一个应用页面切换到另外一个页面时候GridView可以智能地以整页生成的方式刷新界面,这不仅能加快刷新速度,同时也降低了CPU和内存的使用率,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应用耗电量。网络频繁访问和大数据交互也是应用耗电的一大重要原因,应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应用网络访问的频度并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交互。
(3)安全技术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之下,安全问题无处不在。移动应用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保护目的是防止静态和传输中的数据泄露,涉及到数据的安全存储、清除及数据通信的加密两个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应用需要明确规定机密数据范围以及可存放于移动设备的数据的范围,机密数据必须存储于固定加密空间中。此外,应用还可能需要支持远程删除丢失或遭窃设备中的数据。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需要通过加密通道,访问地址支持黑白名单控制等方式进行数据的访问控制。
在应用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应用内针对用户输入密码的文本框,应提供软键盘输入方式,禁止第三方输入法输入,避免通过拦截用户输入获取用户密码,有效增加应用的安全机制。应用运行安全是要实现应用运行态下的应用隔离,让第三方的钩子程序无法获知应用入口不能够加载关联外部应用。
(4)开发框架选择技术
开发框架主要定义了整体结构、类和对象的分割,及其之间的相互协作、流程控制,便于应用开发者能集中精力于应用本身的实现细节。同时,框架更加强调设计复用,好的框架可以让开发者事半功倍。
常用的Java Script开发框架种类非常繁多。jQuery Mobile是jQuery公司的针对手机和平板设备,经过触控优化的Web框架,在不同移动设备平台上可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jQuery Mobile框架基于渐进增强技术,并利用HTML5和CSS3特性。Sencha Touch是一款HTML5移动应用框架,通过它创建的Web应用,在外观上感觉与iOS和Android本地应用十分相像。它利用HTML5音频/视频并进行本地存储,利用CSS3提供圆角、背景渐变、阴影等广泛使用的样式。
Android Annotations是一个开源的Native应用开发框架,该框架提供的Android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方法,可以使得开发Android应用和J2EE项目一样方便,加速Android 应用的开发。根据应用需要的关键需求,权衡选择应用的开发框架,是基本原则。
(5)能力接口封装技术
在跨平台技术开发应用过程中,为了实现能力统一调用及接口复用,通常需要将系统底层的能力封装成统一的接口,如JS形式的接口,从而使HTML5/JS编写的代码能通过浏览器核心模块Webview组件实现底层能力的调用[6],如摄像头、定位、通讯录等能力。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终端操作系统,如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如何实现同一个接口功能在不同操作系统上的封装,是Hybrid类应用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力接口的封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可以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例如网络电视(IPTV)机顶盒等终端类产品。
(6)远程服务的调用技术
远程服务调用是移动应用与后台服务之间数据交换的实现方式,移动应用通常使用基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的Web Service协议来实现终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7]。Web Service通常基于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的标准方式和基于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两种方式。前者由于数据传输量较大,应用场景受限;后者能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JSON等的多种方式。特别地,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以容易阅读、解析速度更快、占用字节更少等优点在移动应用领域比原有的XML数据格式更受欢迎。由于采用字符串式的内容编解码,JSON串的处理性能更高,更有利于提供移动应用的性能及用户体验。目前业界有多种JSON的开源实现,选择高性能的JSON编解码器也是提升移动应用远程服务调用性能的关键技术。
(7)Web展现技术
该技术主要用于Web、Hybrid模式中的用户交互界面的开发,利用HTML5、Java Script、CSS3实现界面展现、业务逻辑、人机交互和特效展现。使Web开发工程师可采用熟悉的HTML5、CSS3完成终端的应用展现,如使用localStorage存储用户持久化数据、sessionStorage存储用户临时数据如登录信息等。业务逻辑处理通过Java Script代码实现,增加touchstart、touchmove、touchend等多点触摸事件提高用户交互,通过Web展现技术开发的应用可以和Native的应用媲美。同时该技术开发的应用具有良好的跨平台优势、应用升级简单、用户不需要到应用商店更新应用等特点,是成为越来越多应用开发者追捧Web技术开发的主要原因。
3 一种移动互联网终端
应用开发架构
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开发的统一架构,如图3所示。
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统一架构包括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统一开发框架和开发环境两部分。其中,对统一开发框架而言,采用分层的架构,减少了模块间的耦合;应用组件、系统中间件具有良好的扩充性,能够更好应变未知的需求;框架具有高复用性,从而有效地节省开发工作量,提高开发效率。开发环境是应用开发人员物理上感知到的最前端,让开发者可以通过简单易用的开发工具,基于开发框架和模板开发,快速构建移动应用,同时开发工具中需要集成终端模拟器和仿真测试环境,便于离线开发和测试,进一步提升效率。
统一开发框架主要分为系统中间件和应用组件。
系统中间件主要完成对底层系统能力的封装,使应用层可以通过系统中间件的桥梁和系统通信,提供能力接入、能力暴露、安全控制和能力封装功能,从而避免应用组件直接和OS层交互,可实现与应用开发语言无关,减少对OS层依赖。此外,跨平台的统一接口调用,可以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应用组件层主要提供了可复用的应用组件,包括能力组件、可视化组件等。能力组件主要提供应用基础类库比如企业应用的安全数据加密、对应用进行日常的日志记录等;同时还提供系统层面的服务方法,比如应用中需要使用手机的通讯录向好友发短信或者打电话。可视化组件主要提供基础的用户可感知的组件,展现层提供了Native和Web可视化组件,为了满足各个应用展现的要求,弥补目前游戏和社交等高交互性的不足,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展现组件。
此外,终端应用还需要通过远程调用接口与各种云服务提供的数据存储、服务能力进行交互,让终端应用开发统一平台和云计算服务有机的结合[8-9],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和快捷的功能。
4 结束语
由于当前移动应用是业界的热点。各行各业都陆续为越来越多的关键服务赋予移动特性,许多企业正力求找到最佳的开发方法来实现目标。但种种实践表明,每一种开发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满足所有对移动应用的要求。本文提出应用开发统一架构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技术门槛,提高复用程度和抹平操作系统差异。在此基础上,具体采用哪种模式开发移动应用,需要企业根据面向用户的需求特点、开发人员技术储备能力、产品上线时间窗口、开发成本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最终选择最优的开发模式和解决方案。本文提出应用开发统一架构不仅能支持首款移动应用的开发,还将支持未来陆续推向市场应用的开发,使得技术资产能够得到复用并持续增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
[2] IDC, Android and iOS Combine for 91.1% of the Worldwide Smartphone OS Market in 4Q12 and 87.6% for the Year [R]. According to IDC, 2013.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年下半年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 [R].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
[4] 陆钢, 朱培军, 李慧云, 等. 智能终端跨平台应用开发技术研究 [J]. 电信科学, 2012,05:14-17.
[5] 刘泽. 我国企业应用商务智能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02:34-37.
[6] LIU Chengcheng, ZHAO Yang. Intelligent phone app design guided by the user-centered concept [C]//Proceedings of 2011 IEE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 Conceptual Design Vol.1. 2011:4.
[7] 郭敏. 基于Mashup的移动应用开发架构设计和研究 [J]. 移动通信, 2011,20:73-7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软件测试技术 研究与应用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移动终端软件受其影响,应用越加广泛。当是,为了保证移动终端软件能够有效应用,还需要利用软件测试技术加以测试。但是,传统软件测试技术并不适用于移动终端软件的测试。对此,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来进行软件测试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软件测试技术的作用,对移动终端软件进行有效的、全面的测试,提高移动终端软件应用性。所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测试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必然情况。
1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测试基础和技术
1.1 软件测试过程
1.1.1 软件测试阶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单元测试是对将软件每个基本组成部分设为一个单元,对各个单元进行测试,确定软件各个组成部分是否符合《详细设计说明说》要求;集成测试则是按照设计要求,将软件每个单元组合在一起,进行系统性的测试,确定其是否符合《概要设计说明书的符合程度》要求;系统测试则是将集成好的软件,作为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元素,运行计算机系统,对软件运用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确定其是否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要求。
1.1.2 测试过程模型
为了可以对移动终端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在进行测试软件技术研究中,需要构建测试过程模型,也就是基于V&V理论,构建测试过程V模型。
1.2 测试方法
为了使软件测试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基于ISO9126软件质量模型,科学、合理的运用测试方法来进行软件测试,可以提高软件测试的有效性。
1.2.1 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作为一种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将被测试软件视为盒子,测试盒子结构及工作原理是否清晰,如此可以就可以了解软件是否存在错误。此种测试方法的应用,可以检测软件代码,揭示软件是否存在细微错误。但是,此种测量方法的应用,成本较高,且不验证规格。
1.2.2 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是最为广泛的测试方法,将软件内部结构作为测试对象,测试人员根据软件验证规格,对软件规格进行测试,确定其与验证规格是否相同。此种测试方法的应用,具有测试效率高、测试详细、测试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其测试用例设计难度的且软件很多程序路径难以被测试到,使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测试技术的应用
2.1 系统测试设计与应用
2.1.1 项目说明
本文笔者是借助X1移动互联网项目来进行软件测试技术研究的。所以系统测试以移动终端用户及WEB端用户为系统的目标用户群,移动终端软件,支持活动、评论、站内信、信息推送等功能,以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为主,推行电子商务业务。
2.1.2 系统测试计划
系统测试计划的内容包括:
(1)范围:X项目二期手机端、商业用户端(WEB)。
(2)目标:测试产品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产品操作与运行是否稳定;有目的性的软件测试在计划周期内完成。
(3)测试资源:手机客户端软硬件基本资源、商业用户端软硬件资源。
2.1.3 系统测试方案
在商业用户端测试方面,结合测试目的及测试要求,选用适合的测试方法对商业用户端的账号、活动、活动进入方式、订单生成、订单管理等方面进行测试;在手机客户端测试方面,同样是选择适合的测试方法对客户端的注册、个人信息维护、站内信接受、客户端参与活动、活动奖品获得、活动分享、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测试。
2.2 集成测试设计与应用
2.2.1 集成测试设计
集成测试设计内容主要有:
(1)测试对象:测试手机客户端与服务器的接口的功能实现。
(2)测试范围:手机客户端的API接口、服务其接口、数据传递、模块组合等方面功能是否实现。
(3)测试通过标准:严重功能缺陷0个;3级以上功能缺陷0个;2级以下功能缺陷小于5个。
2.2.2 集成测试方案
在进行集成测试过程中,首先进行手机客户端API接口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集成测试策略,即单独测试每个手机客户端、服务端;将第一个客户端组与服务器连接,测试客户端组应用效果;下一个客户端组与步骤二完成的客户端组与服务器集成系统相集成,按照此方式将所有客户端集成在系统中,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
经过以上集成测试设计及方案规划,可以确定集成测试是一个灰色地带,其具有复杂性、繁琐性。在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软件测试技术开发中,应当高度重视软件集成测试这一部分,使用联调手段等来强化或代替集成测试,以便提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测试技术的有效性、应用性。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目前移动互联网支持的移动终端软件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当然,一些存在缺陷的移动终端软件的应用,会给人们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软件测试技术研究很有必要,如此可以对移动终端软件进行系统测试、集成测试等,检测移动软件终端是否存在错误或缺陷,以便技术人员合理设置、调整移动终端软件,提高其应用性。所以,基于移动互联网所进行的软件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丽.移动应用软件测试探索[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1):1-4.
[2]蔡立志,阎婷.大数据背景下软件测试的挑战与展望[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2):5-8.
[3]马静.众包在移动互联网软件β测试中的应用――以L公司手机安全软件为例[D].北京大学,2013.
[4]冯亚娜,刘星妍.基于移动平台的APP软件测试[J].信息技术,2015(4):206-207,210.
关键词:TD-LTE;移动互联网;高带宽;频谱利用率
当前,3G业务的逐步应用使移动互联网开始渗透和融合到社会、生活和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其用户和业务规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截止2011年1月底,我国3G用户达到了5100万,其中TD-SCDMA用户达到了2263.3万,3G正在由起步发展迈入到快速增长期。
在考虑3G的同时,不得不提到LTE这一新技术。未来若干年,LTE和3G/2G将长期互补、共存发展。今后五年,3G增强型技术的告诉增长将带动移动互联网增长;LTE由试验阶段进入到商用阶段,在应用中逐步成熟、完善并走向规模应用。
1 TD-LTE简介
LTE是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的缩写。LTE也被通俗的称为3.9G,它以 OFDM/MIMO 技术为核心,在20MHz频谱宽带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it/s与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被视作从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
LTE 包括 FDD 和 TDD 两种模式,TD-LTE是TDD版的LTE技术。TDD和FDD的区别就在于TDD采用的是不对称频率,是用时间来进行双工的,而FDD则采用一对频率进行双工。作为中国TD-SCDMA 网络的主要运营商,中国移动始终致力于推动TD-SCDMA 后续演进技术——TD-LTE的发展,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建设了全球第一个TD-LTE业务演示网络,充分展示了TD-LTE的良好性能。同时英国的Vodafone,日本的NTT DoCoMo,美国的At&t和Verizon都决定将LTE作为其下一代网络制式,可以看出LTE技术在未来市场的前景有多么的乐观。
2 移动互联网
根据2009年摩根士丹利发表的互联网报告,在经过了大型机,微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四个重大技术周期后,人们正处于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五个重大技术周期中,这个周期的焦点就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强调的是可以在移动中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并且使用其业务。它与无线互联网不同,它强调使用蜂窝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经常特指手机终端用移动通信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业务。
伴随着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的上市和Google公司开源终端平台Android的推出,标志着全球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用户发展迅猛,业务创新空前活跃的新的时代。从业务特征看,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应用偏好与固定互联网非常相似,他们正在由传统的WAP方式向完全体验的Web方式转变。,其中尤其以Web2.0业务为发展热点。另一方面,为适应和把握Web2.0时代互联网应用开发门槛越来越低的大趋势,参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竞争的各个巨头均开始API开放接口和SDK软件开发工具,并创造了应用软件在线商店模式,吸引和集聚广大的开发者利用其平台开发应用软件并通过在线商店进行,主导服务商与开发者按一定比例进行对软件下载所产生的收入进行分成。目前,苹果、Google、中国移动、诺基亚、Vodafone、法国电信、微软、Palm等均已建立或计划建立类似的在线应用软件商店。
我国移动互联网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截止2009年6月,手机网民已达到1.55亿,半年增长近4000万,其规模接近2007年6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水平。我国移动互联网也初步形成了开放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一批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企业。
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整合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创新出例如web2.0业务等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这也是它区别去固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3 TD-LTE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关键词:射频技术;移动互联网;考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281-03
射频识别(即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RFID)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将数据自动识别、自动采集并且自动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它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与磁卡、IC卡等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无须物理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同时它可实现多目标识别、运动目标识别,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其主要优点是环境适应性强,不受雨雪,冰雹、灰尘等的影响,可全天候、无接触地完成自动识别、跟踪与管理,且可穿透非金属物体进行识别,抗干扰能力强。RFID技术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采用引进的技术成果。由此可见,研究该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需。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
高校考务管理方面,由于各级考试种类多、形式多以及参与学生也存在数量大,使得考务管理难以跟上目前的形式。学校多采用签到和报表的形式进行管理考场和考生,而考生多持有一次性有效的准考证参加考试,使得考试检录的效率低下,对代考和替考等舞弊情况的发现也难以实施有效管理。随着互联网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使用计算机管理学校考试工作大大减轻了考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目前考试数据和统计数据需要考试完成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填报和录入,对考试中出现的突况也没有应急处理的措施。由于考试人数多,考场多,监考教师多,管理比较困难。考场检录还是基于人工输入信息核对的方式进行,效率低也容易出错。现将RFID和移动终端应用到考场检录和身份认证上,将大大提高检录和认证效率,每个考试仅需一次刷卡即可完成,时间不到1秒,且不存在人工录入的错误;同时,RFID考试证可重复使用,平板电脑在线更新考生考场信息,也降低了考试管理成本,基本杜绝了替考、代考舞弊现象。
1 关键技术
RFID常称为电子标签或感应式电子非接触ID卡(射频卡)、电子条码等等。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阅读器)、天线三部分组成。
RFID技术具有很多其他识别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它还具有一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存在,从而使其普及范围和速度受阻。
RFID技术优势为:
1)可对高速移动的物体进行远距离识别;
2)环境适应性强,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其典型应用于身份识别,防伪,商业供应链,公共交通管理,物流管理等;
3)非接触自动识别,克服了其他识别技术需要近距离接触读取的缺点;
4)可实现批量数据的瞬时同时读取,适应了信息量大幅增长而读取速度要求更快的现状。
移动终端开发技术,目前最为流行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为IOS和Android,IOS是苹果公司的非开源操作系统,且软件需要苹果公司的安全认证,本系统采用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尚未有统一中文名称,中国大陆地区较多人使用“安卓”。 Android的系统架构和其操作系统一样,采用了分层的架构。Android结构从架构图看,Android分为四个层,从高层到低层分别是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系统运行库层和Linux内核层。
2 系统介绍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RFID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我们开发了一套考试检录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三大模块,Web管理端、Web服务端和移动检录客户端。
2.1 Web管理端
1)班级信息管理:考务工作人员通过此模块来管理班级的信息,包括班级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
2)学生信息管理:考务人员通过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来管理学生信息,如进行学生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为了在移动终端中能得到学生的清晰照片,我们在系统中加入了利用高清摄像头进行一键式拍照,简单易用。
3)考场信息管理:考务工作人员通过此模块来管理考场信息,包括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名称等信息。
4)考生信息管理:考务工作人员通过该模块来管理考试信息,学生可以凭借学生证,RFID考试证,身份证任一证件,即可完成报名和分配考场,由于RFID考试证可以非接触读取信息,所以学生凭借考试证可以一键报名,无需手工输入任何信息。另外,该系统可以和教务系统结合,可以无需报名操作,完成学习课程的检录。
5)综合信息查询:通过该模块可以查询考务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例如:考试出勤,作弊等信息。
2.2 Web服务端
2.3 移动检录客户端
利用了移动终端的轻便性,操作的简单性,我们基于Andorid平板开发了检录客户端。主要功能如下:
1)系统设置:设置系统服务器的ip地址。
2)信息下载:下载设定的考场信息,考生信息以及考试照片。整个过程一键完成。
3)考试检录:点击要检录的考场,刷RFID考试证,如果认证通过,将显示该考试的,学号、身份证号、姓名、班级和照片等信息,并伴有提示音。若认证被拒绝,将提示错误信息,并伴有震动报警,考试检录运行截图如图1所示。
4)考试情况:查看考试认证的情况,并可以输入作弊、早退等信息,考试情况运行截图如图2所示,备注信息录入运行截图如图3所示。
5) 信息上传:将认证信息以及作弊等信息上传到服务器端,完成考试检录。
参考文献:
[1] 赵跃新.基于RFID技术的考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南昌:南昌大学,2007.
[2] 窦建立.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考勤系统[D]. 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关键词】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数据中心
1.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我国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移动通信数据交流的现象正逐年增加,这样的状况使得我国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的数据运行越来越紧张。本文针对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在今后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创新过程中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2.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意义及其应用技术
2.1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意义
在互联网络的运行中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就是一个数据构成的仓库,是建立在互联网络资源基础上的,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为移动数据终端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进行集成化、自动化处理的科学技术。当然,企业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平台,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减少其高额的成本费用,从而使企业用户能够更加放心的对自己专营的业务进行[1]。
2.2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应用技术
2.2.1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云计算和存储技术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对用户数据信息的计算和存储是在云技术处理的基础上来完成的。云技术处理包括了互联网中的基础设施服务、数据软件服务以及平台应用服务。在企业单独的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云计算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不但可以有效节约企业数据处理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2.2.2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中的通用缓存应用
企业通过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中的数据缓存技术来在其面对各大运营商的过程中,将自身所需要的数据流量进行加速缓存。而通用缓存的应用主体经常是一些大流量的业务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加速缓存可以为企业节省流量使用的费用,提高企业数据处理效率[2]。
3.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3.1 设计原则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设计原则可以分为以下五点:一是可用性,在对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进行设计时,必须提高其实用技能,增加其可用性;二是灵活性,在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设计过程中要针对其不同需求对模块的设计进行取舍;三是管理性,可管理性是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设计基础,故应设计多种管理方案;四是扩展性,要在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其自身基本设备的多样化;五是安全性,安全性是企业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设计中最关键的部分,只有确保其安全性,企业才能更加放心的使用。
3.2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3.2.1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结构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的网络系统设计方案可以选用模块化系统体系和层次化的设计理念[3]。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整个网络分为互联网(Internet)接入层、系统处理核心层、数据分布层以及服务器连接层。互联网接入层在数据中心网络的实现过程中不但拥有非常多接口类型,并且具备高效的路由网络交换能力,可以为路由连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处理核心层在数据中心网络的实现过程中具有高可用性和高扩充性,能够为整个数据中心网络提供互联网接入与本地数据交换;数据分布层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各种业务类型的分类,并提供增值业务的功能,其中包括缓存服务、防火墙以及实际内容交换机等功能;最后服务器连接层在数据中心网络的实现可以为用户提供网络性能的安全保障。
3.2.2 数据中心网络的安全性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其安全性的技术保障[4]。不但要防范企业单独数据中心网络在运行时外网对其的网络破坏,也应对其内部的不同客户的各种访问进行必要的访问控制权限及隔离的设置,并根据不同数据中心网络的用户需求设计不同的操作方案,以上方案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以及加强防火墙和系统漏洞监测来实现,从而使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得到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5]。
3.2.3 数据中心网络的管理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对其管理软件的要求极高,这就致使在对数据中心网络设计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该方面的设计,以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对其自身的设备进行高效管理并且确保企业用户的服务性保障。
4.结论
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建立实现了集成化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有效节省了社会资源,实现了社会公共资源的自动化管理。故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日常的设计中更要进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其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和发展策略,才能实现其不断优化的效果,进而提升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以此来加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考文献
[1]吕国斌.由我院主编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启动会顺利召开[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11(22):34-40.
[2]刘寿强.Spansion助力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器降低能耗达75%并扩展存储容量新型SpansionEcoRM(TM)存储协助解决日益突出的数据中心能耗危机[J].电子技术应用,2011,06(09):12-15.
[3]吴文豪.云计算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02(27):67-69.
关键词 互联网;发展;挑战;趋势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12-01
1 中国Internet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应当以1978年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为主要标志。
1.1 研究和试验阶段
1987年至1993年,是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的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我国科研单位和一些高等院校逐步开始研究Internet技术,并展开了一些互联网的相关科研课题,与国外进行一些科技合作。但是这个阶段的Internet使用范围很小,仅限于很小范围的电子邮件发送、接收服务。
1.2 起步阶段
1994年至1996年,是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的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社会正式承认有Internet的国家。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
1.3 快速发展阶段
从1997年至今,是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国内互联网用户数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快速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就达到了3.84亿人,比2008年增长了28.9%,在中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22.6%提升到28.9%,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稳步上升。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非常成功的现代技术,过去几十年在世界和我国都得到迅速发展,从技术上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借鉴计算机技术采用了分层分布式体系结构(如TCI/IP结构),使得网络既具有有序的组织又能灵活适应需求而扩充与扩展;采用无连接分组交换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便于支持各类网络和各类网络业务;采用了保证端到端的可靠传送的技术,保证了用户之间方便交互;采用可扩展的路由寻址,为网络扩充扩展排除了障碍;采用层次结构域名和命名(如DNS系统),较好地解决了自治与有序的矛盾。
2 互联网面临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IPv4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主体。现在不仅互联网本身,其它如家用电器盒长途电话等,实际上都在使用互联网IP地址。80%的信息传输使用了互联网。但是,互联网毕竟是过去发明的技术,随着自身的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2.1 拓展性受到限制
在当初设计时,用32个二进制位表示地址,其容量是42亿~43亿,真正用于地址分配的大概只有8亿~10亿。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地址空间资源将会短缺。如果要发展更大规模的互联网,将现在的互联网连接到所有可连接的电子设备,地址资源将是一个大问题,已成为制约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即便将来互联网拥有充分的空间,转换现有的工作并不简单。因为地址资源空间增大后,如何在很大范围内搜索到所要寻找的地址,将是对搜索算法的极大挑战。
2.2 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
互联网的安全每天都受到威胁。病毒攻击、垃圾邮件等问题以前可能不是特别凸显,但现在越来越严重。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实际上受到其体系结构影响。此外,现在任何人都能以任何方式使用互联网,因而其性能极易遭到破坏,所以建立一种新的适合互联网的安全机制的需求迫在眉睫。
2.3 日益增加的需求使用与部署还不够方便
现在的互联网接口速度虽然很快,但是端到端的传输速度没有保证。互联网的使用还远比电力、电话、广电等传统网络复杂,例如利用互联网接收视频还不能像广播电视那样方便。其中,“云计算”技术成为解决该项难题的一个有效方案。
2.4 提高互联网的移动性面临挑战
互移动互联网就是说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两者结合成为一体。联网还不具备像手机那样的移动性,互联网移动实际上和手机的移动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希望的是互联网本身的移动性。因此,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3 下一代互联网
在中国,作为新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内容之一,1998年清华大学就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上开始构建国内第一个基于隧道技术的IPv6实验网。2001年,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中国高速互联研究实验网络NSFCNET”研制成功,首次实现了与Internet的连接。2002年初,57名院士国务院,建议国家加强对下一代互联网的支持。2003年国务院批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建议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立项。
随着物联网、移动计算、泛在网、云计算、传感器网络等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永远在线”的3G业务、在线游戏、视频流媒体等互联网应用的广泛部署,未来的网络管理系统应该能从体系结构和系统实现上动态地发现网络新技术和服务的部署,并适应地实现对新技术和新服务的管理能力;也应该支持更细粒度的服务质量管理,以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的服务质量保障能力。
人们普遍认为,下一代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复杂化。但这种智能化并非天然具备,需要网络管理系统的密切配合。自动配置技术是未来网络管理系统中及其重要的关键单元技术,这既包括网络设备本身的智能和自治管理功能,也包括网络管理系统对配置管理任务的抽象描述。对被管设备的统一描述及智能感知以及基于二者的智能匹配等。
参考文献
[1]马利.网罗其中的国家挑战与战略机遇[N].新华日报,2011-05-11.
[2]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5)[N].人民邮电,2005-09-02.
[3]波士顿咨询公司.IT:电信业的战略机遇[N].人民邮电,2003-01-23.
[4]张永斌,陆寅,张艳宁.域名变换检测与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08).
移动应用向企业转移
移动应用技术经过迅速的发展,在技术、产品和形式等方面日臻成熟,最近更是大步向4G甚至5G技术迈进。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移动应用已经从新闻、阅读、电子商务等个体应用领域逐步向企业移动应用领域转移,而移动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企业应用之一。很多小微培训公司纷纷利用移动应用技术开发个性化的教育软件,为特定人群和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定制化的学习内容。
移动社交促进知识分享
社交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而移动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交活动可随时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师通过专业的微群、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课程推广、知识分享、问题讨论和专业演讲,一些企业还建立了专门的微信群,用于员工的学习交流。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概念也突破了传统的定义,人们在任何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都属于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单单指在课堂上的结构化学习。
碎片化时间促进微课发展
今年的另外一个热门的概念就是“微课”。“微课”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一方面,它充分实现了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另一方面,它还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在教学组织、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知识管理、课程考核等方面不断突破传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知识多样化的需求。
更多的机构进军在线教育培训市场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数字版权,云计算
1.引言
移动互联网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通信技术,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这些便携式的移动终端的兴起以及无线网络的大范围覆盖充分展现出了移动互联网的“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业务”的思想。此外,移动终端本身所具有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带宽接入的限制及接入网成本高等局限性又制约着传统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而基于分布式计算的云平台的海量的数据存储能力和高性能的计算能力为解决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传统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及其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中缺陷,论述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未来发展。
2.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与其在移动终端使用的局限性
2.1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2.1.1数字水印。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技术是将一些标识信息(如作者的序列号、特殊含义文本、公司标志等)直接嵌入到数字媒介当中,或者是间接表示(修改特定区域的结构),用来识别数字媒介的版本、来源、作者、发行人、合法使用人等信息,并且不影响原数字媒介的使用价值,也不容易被探知和再次修改,但可以被生产方识别和确认。
2.1.2数字加密。数字加密(Digital Encryption)是使用密钥来对数字媒介的内容进行加密的。加密的密钥有两把:用于加密内容的公钥(Public Key)和用于解密内容及验证数字媒介是否被非法修改及破坏的私钥(Private Key)。
2.1.3数字签名。与人们的手写签名作用一样,数字签名系统向通信的双方提供服务,使得发送方S向接收方R发送签名的消息M,以便达到:一、接收方R可以验证消息确实来源于发送方S;二、发送方S以后不能否认发送过的签名消息M;三、接收方R不能编造或者改变消息M。签名的验证必须在签名人或者指定的证实人A的配合下才能进行,从而防止了签名的消息M被散播和复制的可能,从而保护了数字媒介的版权。
2.2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移动终端使用的局限性
(1)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基本都是基于密钥加解密技术,密钥技术存在着被泄露的风险 ,数据依旧可能被泄露,特别是在开放式的移动互联网中,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增加了这种风险的存在。假使在给合法使用者发送私钥的过程中私钥被不合法的使用者截取,则会造成数据泄露。
(2)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对厂商和用户终端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要求较高,对现今的便携式移动终端来说,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恰恰是其弱项,过大的存储及高要求的数据处理能力阻碍了现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3)现有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中,发行商的服务器需要将加密后的数据全部传送到用户的终端中,然后再有用户终端解密之后其内容才能得以呈现。如果是一般的文本数据的话,移动互联网络传输带宽的压力还是可以承受的,但随着数字阅读中的内容不断向前扩展,图片、音频甚至是视频这些多媒体资料也成为数字阅读内容的一部分,此时,用户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流量将其下载到移动终端存储介质中才能阅读,这样会导致用户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增加,不利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扩大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3.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未来发展
鉴于现有的数字版权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下应用的局限性,以及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下的数字版权管理必然朝着云计算的方向发展。可以采用云计算虚拟应用技术,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展示三个过程独立开来,进而减少网络带宽及移动终端的压力。
3.1数据存储。移动终端用户请求的数字内容数据可以存储在云存储端。云存储端海量的数据存储能力可以支持出版发行商的数据存储需求。与此同时,数据也可以存储在出版发行商的非云化存储设备中,通过相对应的云访问接口一样可以将数据传输到云处理设备中。
3.2数据处理。利用云计算端的虚拟技术,在出版发行云中由出版发行商专用的应用程序对数字媒介进行加解密以及验证,从而从根源上避免了受版权保护的数字媒介资源流传到云计算端之外的区域。
3.3数据展现。由于移动终端设备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了移动终端显示方式的多样性。云计算终端出版发行商专有的应用程序可以根据移动终端发来的需求,根据识别出终端显示设备的显示方式展现加密后的信息。
3.4云计算数字版权管理的优势
(1)由于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是在云端进行的,因此整个数据不会泄露到云外,从而使极大保护了数字媒介的版权。
(2)由于数据处理都是在云端进行的,因而大大降低了移动终端的数据处理压力,其所要完成的仅仅是数据的最终呈现,这样对移动终端的配置要求会大大降低,移动终端的制造成本会更加低,从而加大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范围。
(3)由于在云端内部是云主机间的可信数据通信,因而可以减少甚至是不使用传统模式中的通信双方数据的加解密,从而减低了云主机处理资源的开销。
(4)云终端出版发行商的应用程序资源池中的虚拟应用程序自动识别出终端显示设备的屏幕的大小,从而为其提供适合其屏幕的数据,因此出版发行商仅仅需要针对不同的软件运行平台开发统一的应用程序即可,而不需要在针对每一种类型的设备开发专用的应用程序,降低了出版发行商的发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