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而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是为实现商品价值,使物质实体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活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它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表现出集成化优势,进一步带来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成为可能。首先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并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
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
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
[参考文献]
[1]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6]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7]梅绍祖、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够为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为我院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3]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142-14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系统;物流信息;信息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的载体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它又分为两部分:其一,企业内部网,也称局域网(Intranet)。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营销、库存等所有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其二,建立企业外部网,一般使用Internet,以便与上下游企业快速沟通,快速解决问题。包括定单体系、管理体系、库存查询等,通过公共游览器可以游览所有的公共信息,满足信息的逆向流动。
2.物流配送中心。制定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配送原则和管理原则。配送中心不仅完成物流活动,还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和信息的流动。因此,物流配送活动也是信息的载体。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采购管理及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采购与销售是物流的头和尾,这两个环节包含了供求信息搜集、客户管理、订单处理、货物移交等工作。主要涉及到以下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订货系统(EOS)、条形码技术、订单管理系统、Pos销售时点系统。
在运输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技术(GPS)、现代通信技术包括程控电话、传真通信、移动电话和计算机数据通信等,能实现语音、文字、图像的同步传输、智能运输系统一般包括道路管理信息系统、高级导航系统、车辆运营系统、紧急车辆运行增援系统。
在仓储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包括:1RFID库存跟踪系统、2EPC系统(产品电子代码系统)、仓库管理系统(WMS)、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数据库系统。
在物流管理中,除了以上信息技术外,还有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MIS管理信息系统、DDS决策支持系统、TPS事务处理系统。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业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EPR为例,ERP(企业资源计划)是从MRP(物料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强调对企业的内部甚至外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换言之,ERP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上内容主要从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四个方面论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应当指出的是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等是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几者前后关联、密切联系。
四、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造就世界500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现代IT技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多,围绕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的引用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极大的缩短了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激烈的竞争使市场由卖方为主导转向买方为主导,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单单依靠制造一端的高效已经不足以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了,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在很多行业中,制造成本的降低几乎走到了极限,销售额的增加也难有大的突破,企业新的利润源已经转向对供应链的优化和细化上了。更重要的是,对供应链的优化和细化,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效率和成本相关的话题,对那些希望加快自己的市场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公司来说,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可能就等于选择一款生死攸关的防身或攻击性利器。供应链已成为中国制造企业想继续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最大挑战。
供应链信息化造就世界500强。在最新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沃尔玛高居第一。一家零售企业,在销售收入上超过世界能源核心的石油化工企业,超过“制造业之王”的汽车工业,超过全世界所有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它的制胜秘诀是什么呢?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是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低成本的存货周转的核心。沃尔玛首创交叉配送的独特作业方式,没有入库储存与分拣作业,进货时直接装车出货。在竞争对手每五天配送一次商品的情况下,沃尔玛每天至少送货一次,意味着可以减少商店或者零售店里的库存,使得零售场地和人力管理成本都大大降低。而支撑着这套供应链顺利运行的,就是,沃尔玛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精细供应链管理创造了丰田汽车称霸全球汽车行业的神话。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总装厂与零部件厂家之间的平均距离为95.3km,日产汽车公司总装厂与零部件厂的平均距离为183.3km,克莱斯勒公司为875.3km,福特公司为818.8km,通用公司为687.2km。从各大汽车公司总装厂到各零部件厂的平均距离可以看出,合理的布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丰田汽车公司这种平均距离近的优势,充分地转化为管理上的优势。该公司的零部件厂家平均每天向总装厂发运零部件8次以上,每周平均42次。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零部件厂的发运频率仅为每天1.5 次,每周平均为7.5次。显然,日本汽车公司的平均存货成本要低于美国汽车公司。由于丰田公司的零部件协作企业离公司总装厂相距较近,这给各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带来便利。丰田公司这种频繁的人员交流为总装厂和零部件厂的充分沟通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便于双方解决在新车型开发、技术改造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经营成本。当运货卡车还未到达工厂大门之前,安装在车上的基于卫星全球定位技术的移动数据终端,很快将卡车即将到来的消息传递到工厂的计算机系统,同时下载指令指引司机到正确的卸货区。当卡车驶入工厂大门时,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下所装货物的品种和数量,并使得零部件恰巧在需要时的前几分钟就到达装配线上……丰田汽车还通过信息的实时沟通,实现了零库存的目标。
戴尔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众所周知的。通过虚拟整合,戴尔实现了“实质性一体化”运作,让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戴尔实现了流程优化,减少了供应链中的环节,用面向客户的研发,帮助企业减少了投入。戴尔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性,利用市场上的存量企业资源,尤其是技术资源,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达到了共同抵御风险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由四个部分组成:商品生产创造使用价值、商品交换创造所有权价值、商品物流创造时间和空间的价值,而商品融资是实现上述三个价值的剂。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下,生产过程实现了标准化,这使得生产的过程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综合分析认为,在某个商品的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非生产的成本已经超过了80%。其中,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到40%以上,时间成本占到整个供应链的90%以上。今天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供应链信息化整合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还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有效的整合企业内、外部供应链资源,实现供应链协同,才能更有效的提升企业。
参考文献
[1]孟祥茹.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邓爱民.国内外物流经典案例[M].http://省略/logistic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吴青.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体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16(6):683~687
[5]赵同庆.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J].江苏商论.2003(5):19-20
[6]陈超.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集团经济研究.2005(187):169~170.
[关键词] 分销企业 供应链管理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每个企业都是供应链的环节,每个企业都与供应链相互依存,同生共荣。分销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上游连接供应商,下游连接零售商,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大型分销企业更具有成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能力,能将上游的众多供应商与下游的各级营销渠道联系起来,其供应链管理效率在整个供应链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供应链管理
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供应链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供应链管理(SCM)的实现,将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整合在一起,优化配置人、财、物等诸多因素,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达到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手中。实施供应链管理将使企业减少盲动性,可以帮助零售企业随时掌握各经营网点(或卖场)的销售情况,充分了解、捕捉与满足顾客的真正需求,合理规划安全库存的最佳水平,合理调整企业的广告策略和价格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供应商合理安排生产数量、时间以及运输等问题,实现按单生产、及时交货、避免了生产效率的损失。具体到分销企业,通过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将促使分销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实现最便捷、最快速的进行订单处理、单证交换、网上对帐和预结、销售和库存等业务数据的共享等,进而促使供应链上每个节点的企业整体效益的增值。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分销企业
分销企业就是将产品通过分销渠道从生产者转移到最终用户的从事分销服务的企业,它们一般拥有广泛而纵深的营销网络,管辖众多的分支机构(如分公司、办事处、配发中心等)、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及零售企业(店中店、专卖店),形成了庞大、跨地域、多层级营销体系。供应链环境下分销企业上游连接供应商,下游连接零售商,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位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是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大型分销企业可能具有成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能力,将上游的众多供应商与下游的各级营销渠道联系起来,其供应链结构图如下所示。
分销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图
如上图所示,从核心分销企业到消费者所有条分销链上的节点企业都属于分销企业范畴。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以及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供应链环境下的分销企业呈现出了不少新的特点和问题:
1.大型分销企业不断涌现。经过20余年的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商品流通行业发展并成长出一批规模化的大型分销企业,这些企业普遍采用跨区域、大规模、多网点发展的方式。并通过设立数目众多的分支机构、办事处、业务网点,在生产规模、统一采购、分销渠道、服务网络、物流配送、品牌形象等方面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某些品类或业态也取得优势性的市场地位。但是随着分销体系结构的庞大、复杂,多个分销机构之间呈现出网状的多层次状态,,易出现管理过程的盲区问题。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品种、数量日益繁多,商品交换的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展,分销企业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3.分销企业处于最终消费者与商品生产企业间,是信息、资金、物流等集散地。多种形式的订单流、物流、资金流走向(一般情况下,在手工管理模式下:订单流层层上报、物流层层下发、资金流层层上交)过程十分复杂。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成为趋势。分销企业不但应该管理由采购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等组成的内部供应链,而且应该管理由生产厂商、储运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外部供应链。
5.分销企业扮演着最终消费者与商品生产企业间桥梁的角色,最为贴近市场,受市场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因此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将上游的众多供应商与下游营销渠道联系起来提高资源配制效率,在供应商、各级渠道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风险共担是分销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分销企业的多层次和多环节的组织结构特点使得传统的单一企业的管理方法不再适用,必须采取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以信息技术为保障,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通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6.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分销企业的角色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些跨国公司的经营实践表明,他们正试图将现有以赚取买卖差价为特征的传统分销商网络改造成以提供服务获取服务佣金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为目标顾客服务。
三、分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实现大致分三个层次,层次一:追求本企业的效率与价值;层次二:追求与交易伙伴共同实现效率与价值;层次三: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过程的供应链整体的效率与价值。第三层次是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管理理念的终极目标也是所有供应链企业追求的共赢目标。
分销企业上游连接供应商,下游连接零售商,是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企业。分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与价值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将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分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原则上分三步走,第一步:自我修炼自我完善整合内部资源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第二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建立高效稳定的外部供应链;第三步: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目标。
1.自我完善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1)提高全员对供应链管理观念的认识。实施供应链管理,首先需要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针对目前分销企业员工普遍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理解程度较低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措施,组织企业骨干和员工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研讨,请一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成功的企业介绍经验,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咨询。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企业的所有人员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2)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在供应链环境下要求供应链管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在知识方面,供应链管理人员需要懂得整个业务流程,用户的需求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干什么,以及成本结构是什么等。在技能方面,供应链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能力。在素质方面,供应链管理人员应具有全局观念,用户至上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3)设计合理的流程和工作体系。根据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业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流程设计,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和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确保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
(4)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制定的,而不是从企业外部(顾客或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衡量。比如采购部门的评价指标之一是采购成本的高低,这就造成了采购部门在采购产品时拼命压低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使双方成为敌对的关系,每一方都把过去的采购或销售经验看作自己的秘密武器,很难和对方分享。而实施供应链管理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下降了,采购成本却不一定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采购部门的评价指标如果仍采用过去的指标体系,显然是不行的。再比如销售人员的评价体系,传统的做法是根据销售额的大小来评价,而如果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则可能会降低销售额。所以,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必须重新建立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高效稳定的外部供应链
(1)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传统的供应关系已不再适应激烈的全球竞争和产品需求日新月异的环境,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柔性生产、快速反应的目标,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选择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合作伙伴的业绩对分销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货、产品质量、库存、更新换代等方面都影响着分销商的成功与否。选择了合适的合作伙伴,能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更加稳固,使产品在链上各企业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2)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供应链中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是短期的,也不是战术性的,而是长期的,是战略性的。这种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关系不是仅仅靠企业之间的契约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双方的相互信任,而且涉及到双方企业的所有人员,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到一般员工,都要树立长期合作的思想。尤其是在遇到内外威胁的时候,双方合作关系的维持对整个供应链的存亡至关重要。当企业遇到这些外在的威胁时,一定要从供应链整体角度来处理问题,以战略合作伙伴的身份来共同讨论和一起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而不是毁掉原有供应链。
3.实现一体化管理
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价格与利润挤压的博弈关系,从供应商到终端顾客实质上是一条“博弈链”,一方的获益往往是另一方的让利。但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改革这种弊端,因为供应链的良好运作是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间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为基础,供应链成员是信任与合作的双赢性战略联盟,其一方的成功是以自身的核心优势服务另一方的成功,整个供应链的成功是以供应链上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成功为基础的,一方的失败或受损会导致其他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受损,他们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共赢的关系。
良性的供应链一体化不仅能够使顾客、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都获利,而且还可以在他们的协调一致的运行下,降低成本,扩大收益,为顾客提供最大化的价值。因为通过供应链上的无缝连接,可以把供应链的成本降低,使从供应商直到终端顾客的每一个成员都分享好处。为了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实现供应链整体功能的优化,需要供应链上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协调发展,为此,对供应链的各个子系统实施一体化的管理就成为实现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必要条件。从信息的收集到信息的使用,从战略的制定到战略的实施,从组织文化的变革到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等各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运行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47-0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危机,学术界也利用这次危机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思考,使得供应链金融这个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企业对现金流量需求的波动性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需求,供应链金融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企业需要资金用于投资,同时也要留存资金以抵抗风险。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恰恰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目前企业还很少熟悉和了解供应链金融的结构框架和运作方式,没有看到供应链金融在解决资金限制中发挥的作用,因此,了解供应链金融的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资金配置中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文献已有很多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管理、融资渠道等方面展开探讨。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促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风险防范等方面展开,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结构和模式研究有限。胡跃飞等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供应链财务管理到供应链金融的演变过程,并从学理上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界定。徐学锋等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出发,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业务模式、技术实施和组织制度的问题,提出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解决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问题。冯静生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和风险,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规律,并对改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给出建议。张Z等从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及在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解决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问题。刁叶光等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业务,并将该模式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张玉馨介绍了反向保理业务的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发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点,分析了反向保理在我国发展的潜力。国外文献也从一些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Pfohl等研究了供应链中的财务流,优化财务流能够减少供应链的资本成本,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框架。Gomm根据供应链和物流的财务问题提出分析框架,指出供应链财务管理更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够改进资本成本率。Wuttke等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知识,分析公司如何采用供应链金融来发展企业,并指出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六家欧洲企业的实例说明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能够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融资手段,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安排和配置。现有资金优化和融资已成为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何使企业资本运营更有效率,供应链金融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因此,理解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式的运作情况,将有利于企业发展。
1 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具体的运作模式主要表现为反向保理模式,方向保理业务主要指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针对有信誉企业,提供给有信誉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更多有利的贷款选择,通过货物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反向保理业务能够以更灵活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根据主要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实施风险控制,能够获得有效的收益,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赢。图1显示了反向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在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反向保理业务,该业务能够减少担保交易的风险,同时降低了担保交易的成本。原来的供应链管理中,只强调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和过度依靠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应收货款和应付货款的问题上要消耗很大的沟通成本,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反向保理业务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共同承担这种风险,减少了沟通成本,使供应链的运行更加顺畅。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增加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将功能整合为一体,在供应链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很多学者尝试为供应链金融下定义,虽然定义的细节中有些不同,但是大体的含义是一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如何协调供应链内部金融合作、如何创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等,实质为供应链各相关成员之间的资金调节。供应链金融特别适合于核心企业为大型制造业企业,企业在采购设备或关键部件时,可以将信誉授权给供应商,当确保产品满意后支付货款,减少很大的风险。供应链金融这种授权信誉的运作模式主要受财务调节的控制、价格歧视、降低交易成本和质量保证等需求的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多应用,从最原始的物流金融开始发展到更多的模式,主要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2.1 企业间金融合作的进一步融合
现在大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已公开账户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增加了企业间的透明度。传统的交易主要体现在先付款后发货,或是先付一部分款再发货,这种交易模式加大了对资金的占用,要有很充足的流动资金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供应链企业之间虽然要比一般的企业交易关系更牢固,但是这种交易模式也需要占用很多资金。而供应链金融形式的引入,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供应链中,开展更广泛的金融合作,无形中加大了供应链资金的数量,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减少供应链的交易风险。
2.2 利用供应链金融调节加强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也能够增加风险管理能力,交易信誉能可以作为一种机制分担供应链中的风险。通过一些企业的实际表明,反向保理业务和核心企业的资金援助能够减少供应链的干扰和波动,加强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客户需求满意的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的调节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引入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可以减少关于交易支付方式的讨论,避免供应链的企业之间关于交易付款方式的协商和沟通,这样无形中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3 供应链金融调节的网络效应
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中能够产生多种资金配置的方式,建立在双方的信誉基础上。通过供应链将更多的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资金配置的网络。网络的产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产生更多的资金流,保证企业网的有效运行,减少网络中的风险,提高供应网络的效率。在盘活更多企业的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交易和保理方式,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3 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
一般很多依靠供应链的企业都具有庞大而复杂的供应网络,需要与很多企业发生财务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应用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充裕和保证,都想将企业的战略和执行策略顺利完成。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能够获得很多优势,在财务协调方面:为企业间的资金调节提供战略向导、减少资金的运作成本、提供企业的财务信誉评估等。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支付期的延展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减少产品的价格、标准的支付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供应链网络方面,增加供应链中资金的流动性、扩大供应链网络的效用、提高网络间企业的合作性。
不同企业针对供应链金融的运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反向保理业务,有些企业主要利用反向保理提高占用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标准化的资金支付期限的延长来减少财务成本。而另一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面对顾客需求波动时,提高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在需求波动条件下的供应商能力能够影响未来收益、利润和市场份额。反向保理提高供应商的流动性,降低短期财务成本,减少运行时的财务障碍等。改善供应链的绩效情况,以顾客需求变动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能影响供应链金融实施的状况和财务调节的作用,以风险管控为主的企业和以扩大业务量为主的企业在具体的供应链金融实施会有差异。供应链金融成为供应链企业间协商的一种策略方法,能够评估企业的供应资金成本和资金运作时的成本,资金支付期限和支付比例的不同,会导致多种合作方式产生,能够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带来更灵活的方式。有些企业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更低的资金运作和持有成本,实现更大的交易比例。另一些企业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实施相同的标准,不区分具体的资金支付期限和资金支付比例,实现全供应链网络的合作紧密化。
总之,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的实施会有不同效果,根据企业的不同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不同的实施方式都有助于企业供应链的合理化,有助于企业增加更大的资金流动性以实现更大的交易范围。企业在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确定与供应链之外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增加企业财务和业务运作时的透明性,将更多的相关机构吸引到供应链网络中,扩大资金的获取渠道,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更低的资金运作成本实现更大的效益。
4 结论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种融资形式能够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提高供应链的资金供给,为供应链带来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不但提高了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供应链的波动性和干扰性,保持供应链有效的运行。但是,在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统一模式,有利指导企业以顾客化为导向的供应链最大收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认识,运作模式、发展状况和实践的效果,能够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框架,说明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供应链交易中应用的潜力和优势,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合理运行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76-82.
[2]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3):23-26.
[3]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2):51-52.
[4]张Z,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9.
[5]刁叶光,任建标.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5):48-51.
[6]张宇馨.我国发展反向保理的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5):48-51.
[7]Pfohl H C,Gomm Moritz.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3-4):149-16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融通仓;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1 选题背景
1.1 融通仓服务升级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支持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融通仓,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内容的创新,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支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根据数据以及相关新闻显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增加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调整、贡献财税、扩大就业以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已超过3 000万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占利税的40%,创造75%的就业机会,占出口总额的60%。然而,却存在着融资难的突出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升级融通仓服务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支持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1.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模式研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现代化社会的今天,卖方市场正向买方市场转变,顾客对产品要求呈现多样化、定制化、高质量化,对服务要求专业化、标准化,对物流要求及时化、信息化;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在企业生产中,物流成本是除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大的成本支出项目。所以如何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成本、缩短产品的流通时间、提高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效率、满足顾客要求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对的课题。融通仓,作为中小企业资金融资的一种手段,也是中小企业控制成本的重要一环。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站在供应链的角度思考,研究如何降低融通仓服务的成本,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是其面临的新课题。
1.3 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模式是适应新环境的选择
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的全球化,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有来自国内市场的企业,更严峻是来自国外具有先进技术和充裕资金的强大企业。Martin Christopher教授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银行及中小企业,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融通仓,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新型服务,连接着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其切实可行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模式构建是适应新环境的选择。
2 融通仓的含义及模式介绍
2.1 融通仓的含义
根据字面上意思来解释,融是指金融,通指物质流通,仓指物质仓储。融通仓(finance,transportation and warehouse,FTW)最初由罗齐和朱道立(2001年)提出,朱道立、石代伦和陈祥峰(2004年)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融通仓的理论框架;是融、通、仓三者的集成、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所以融通仓是一种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结合起来的创新,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和风险管理服务,以及这些服务的互动与组合。有效合理地开展融通仓业务不仅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其解决融资问题,同时也能拓宽银行服务对象范围,扩大信贷规模,调整信贷结构,提高银行资金运作效率;此外,也能给物流企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客户,扩大物流服务的品种和规模,提高收益等。
2.2 融通仓模式
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金融服务的模式多种多样, 但是归结起来只有二种基本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可以结合自身的条件进一步创新, 选择适合本企业和服务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2.2.1 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贷款,是制造企业把商品存储在物流企业仓库中,物流企业向银行开具仓单,银行根据仓单向制造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物流企业代为监管商品,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放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如图1所示。
首先,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利用仓单质押向银行贷款,可以解决企业经营融资问题,争取更多的流动资金周转,达到实现经营规模扩大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可以增加放贷机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因为有了仓单所代表的货物作为抵押,贷款的风险大大降低。
2.2.2 统一授信模式。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一些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监控的能力,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的风险。如图2所示。
3 基于供应链的融通仓模式
非供应链环境下的融通仓模式(仓单质押和统一授信)仅仅考虑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以物流和资金流作为连接三方的系统。其缺点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系统的牢固性不够,以及系统缺乏市场竞争力。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本文站在供应链的角度,构建了4种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企业的融通仓模式。
3.1 委托模式及其运用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的委托模式与融通仓质押担保融资模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委托模式是从供应链的视角研究融通仓的具体运作。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委托模式中将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客户和用户纳入到融通仓模式中,从整体上去追求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其模式如图3所示。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委托模式的具体应用如下:
(1)批发商向经销商下达订单。
(2)经销商接到批发商的采购订单后,就需要及时向中小企业发出采购需求计划,并与中小企业签订采购合同。
(3)中小企业在于下游客户签订采购合同后,就需按计划履行合约,就应该着手从供应商处采购。此时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就需要采取融资的方式,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
(4)商业银行根据中小型融资企业提出的融资申请,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并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其对货物进行监管、对供应商及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货物价值的鉴定、货物的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功能。
(5)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对供应商及中小企业的评估情况,发出四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的请求,要求四方签订合作协议,并规定协议的具体内容: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垫压采购物料部分或全部货款,将货物运送至第三方物流企业指定仓库进行监管,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同时规定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开立回收货款账户。
(6)协议签订后,供应商根据要求发货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7)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对货物的掌握情况,传递货物监管信息给商业银行。
(8)商业银行根据收到的信息,垫付货款给供应商。
(9)原材料经贸易商简单加工之后,经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发起四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下游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并签订四方协议书。并规定具体内容: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下游客户将货款汇到指定银行账户等。
(10)产成品的物流服务。
(11)货物销售。
(12)货物资金回收。
(13)将资金汇至指定账户。
(14)商业银行根据货款收到情况,将实际情况反馈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15)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收到的商业银行信息,放弃对其它原材料的监管,并解除合同。
3.2 保兑仓模式及其运用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保兑仓模式与融通仓保兑仓模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从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出发,为了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具有资金优势的供应商承诺回购销售给融资企业而没有被利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以及下游客户保证订单的有效性,减少坏单,减少融资企业库存占用大量资金,从而减少融资企业的经营风险。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保兑仓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委托模式一致,具体的运作也差不多,仅仅是四方合作协议不同。委托模式下四方签订的是委托协议,而保兑仓模式下还签订保兑仓协议。具体的模式在此就不重复画图。保兑仓模式的具体运用和委托模式类似,不在赘述。
3.3 统一授信模式及其运用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统一授信模式与融通仓统一授信模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从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出发。其模式图如下图所示。从提升整个供应链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供应商、中小企业、经销商、批发商需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此模式中商业银行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定的信用,允许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具体的运用和之前的委托模式类似,此处不在赘述。
3.4 联盟模式及其运用
融通仓的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联盟关系,为中小型融资企业提供融资。具体的模式如下。图的下面依然供应商、中小企业、净销售以及批发商组成的供应链的一部分,上半部分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组成的战略联盟。在这个联盟里,即提供资金服务,又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其具体的应用也和之前的其他模式的运用类似,此处不在赘述。
4 案例分析
UPS联盟模式的运用——成功解决东南亚中小企业与沃尔玛之间的资金问题。
2001年5月,UPS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first international bank),将其改造成为UPS金融公司(UPS Capital)。从此之后,UPS就可以做代收货款、存货抵押的业务。作为物流业务的增值服务,UPS提供的融通仓服务,成功解决了沃尔玛与东南亚中小出口商的资金问题,并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2003年,因为资金的问题,沃尔玛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分公司无法从供应商取货,因为沃尔玛之前的应付账款拖欠太久,且短时间内又无法支付,这样就形成了两难的局面:沃尔玛无法得到自己所需的货物,而供应商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货款。此时,沃尔玛借助强大的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UPS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在两周内垫付沃尔玛拖欠供应商的应付账款的一半,但前提条件是拦下了其出口清关,货运等业务。这样,中小型出口商得到及时的现金流,沃尔玛得到及时的货物供应,UPS则从中得到可观的收入。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就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联盟模式的成功运用。
5 现实意义
5.1 服务内容升级,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一方面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物流业务量大幅下降,国内生产消费双双下降;另一方面买方市场的形成,客户要求越来越苛刻,而且,客户服务是物流企业的核心。所以,为了满足客户要求以及增加业务量,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基本功能已远远不够,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要实现物流客户服务的增值,需要不断进行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是当前物流服务创新的一大亮点,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尤其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服务,升级服务内容,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5.2 实现利益共享,增强供应链竞争力
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如何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是供应链中的企业正在思考的难题。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服务,有效降低成本、缩短产品流通时间,提升产品流通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并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5.3 协助银行拓展服务领域,有效减弱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也迫使各商业银行寻求服务内容的创新。融通仓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有利手段。然而,我国的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服务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经营活动,所以对动产质押物的仓储、监管等就得依赖第三方实施。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商业银行外包职能范围以外或不擅长的业务,从而拓展服务领域,有效分散风险。尤其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业务,特别是融通仓保兑仓模式的实施,将极大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5.4 有效解决供应链的资金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介入,让中小企业成功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而缓解应付账款拖延状况,减轻上游供应链的资金压力,进而有效解决供应链的资金问题,更好地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
6 总 结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融通仓模式目前在我国物流企业中没有具体的运用,但可以作为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向,效仿UPS的成功案列,针对企业中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模式下的服务,为我国物流业的服务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奕. 工信部:中小企业未现倒闭潮融资难问题突出[EB/OL]. (2011-07-22)[2012-09-13]. http://.com/a/20110722/001099.htm.
[2] 陈祥峰,石代伦,朱道立,等. 融通仓的由来、概念和发展[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11):103-106.
[3] 陈祥峰,石代伦,朱道立,等. 融通仓系统结构研究[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12):134-137.
[4] 祁洪祥. 基于供应链的融通仓业务模式研究[J]. 现代物流,2010,32(11):61-64.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它打破了原有的经济活动的生存方式、运作模式以及管理体制,以网络为基础,构建了全新的经济环境,它的发展使得现阶段的经济模式与结构更加稳定与安全。供应链管理作为21世纪企业间竞争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现阶段市场竞争再也不单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也显得极为重要。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实行供应链管理是未来的趋势所向,但是传统的供应链体系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或多或少显得不太适应。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商务手段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供应链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重组,才能适应未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竞争。
二、选题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文从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的剖析为起点,提出基于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讨论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把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突出分析供应链管理特别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本质特征,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对现在企业的影响,但是传统的供应链结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或多或少显得不太适应,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商务手段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供应链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重组,才能适应当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如何实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重组?重组之后的供应链有什么优越性?本文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进行研究。目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有少量人涉足,但是如何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进行重组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本文是从对企业发展起到长远作用的供应链管理入手,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重组的方法,围绕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及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本课题探索的主要目的。本文所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定性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重组
(一)生产计划与控制
1、实行敏捷化生产。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敏捷性,由于电子商务实现了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动态集成,这使得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开发出新产品来响应整个市场。
2、实行同步化生产。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由于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导致企业与企业间生产计划必须同步化操作,只有各供应链企业之间保持生产计划的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整个供应链生产计划的同步。生产计划的同步化也克服了供应链运行中的各种约束,例如生产的约束、采购的约束、销售的约束等等,这些不同的约束会导致供应链生产计划的错乱,使得供应链不能良好的运作。
3、实行精益化生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客户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如何制定生产计划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提出了制定精益化的生产计划的要求。精益化生产特色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少的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制造出尽可能多的、高质量的产品,及时为客户提供准确的商品及服务。
4、实行生产进度信息控制。企业生产进度信息的严格控制是企业生产计划顺利执行的前提与保障,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许多企业的产品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完成或者直接进行产品外包,这大大提高了生产进度信息控制的难度,所以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跟踪机制进行生产进度信息的跟踪和反馈,通过电子网络技术,对生产进度信息进行集成,使得企业间生产进度信息的共享成为可能。同时,生产进度信息共享也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研究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跟踪机制,使得生产进度信息得到共享。
(二)采购
传统的采购流程由于其供应商、采购部门、制造部门间信息得不到共享,无法及时生成采购计划,采购效率偏低,无法适应电子商务高效性、动态性的特点,所以需要对其进行重组。电子化采购有着如下优点:
1、采购形式的转变。传统的采购形式是采购商通过投标、谈判等活动方式向供应商进行采购,这种采购形式是以供应商为主,采购商之间存在极大的竞争,使得采购商极度缺乏主动性。而且投标、谈判等方式过程繁杂,也会消耗过多的时间,影响采购的及时性,容易影响到制造部门生产计划的执行。而电子化的采购形式,使得采购商可以在网上执行投标、谈判等一系列活动,采购商更具备采购的主动权。
2、采购模式的转变。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供应链上的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可以充分共享各种产品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这体现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性、同步性、集成性的特点,这使得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更加柔性化、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更加敏捷化。
3、采购的途径更广泛。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供应商可选择的采购途径更加广泛,除了通过传统的采购途径进行采购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采购。网上采购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方式有网上招标、网上竞价、网上拍卖等等,通过网络进行全球性的产品采购,产品的品种相对较多,选择余地也更大,因此这种电子化的采购模式报价既迅速,成本又低廉,最重要的是这种竞价的市场透明度高,采购商可以对不同产品的价格进行比较,这是传统的采购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4、供需关系的转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仅仅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模式,是建立起两者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解决了许多供应链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风险问题、成本问题、库存问题等等。
(三)库存管理
在传统供应链中,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模式是相互独立的,这使得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库存信息不能得到共享,上下游企业间很难对库存有准确的预测,容易产生库存信息扭曲,形成需求异常放大的现象。笔者认为,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可以考虑采取集成式的库存管理方法,通过集成各个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库存信息,来建立起一个库存预测的管理系统,这不仅能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大大减少了需求异常放大的现象,同时由于信息的共享,也降低了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库存量,使得企业的供货与生产更加稳定与准时。笔者设计出了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合作预测的供应链库存控制模型。
四、供应链重组的整体方案
(一)观念重组
观念重组即意味着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某些观念进行重新定义,通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观念的对比分析,改变那些与电子商务不相符的观念,重新设计新的供应链管理方案。同时,还要注重人们对于供应链管理观念的认识,因为供应链需要人来进行操作,如果人们对新的供应链管理观念认识不足,或者观念与之相违背,那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不能发挥供应链的最大效益,严重时会导致整个供应链无法正常运作,当然重新设计新的供应链管理方案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要想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供应链管理,首先就要对不相符的思想观念进行改造,让企业的员工对新的思想观念有所认识。只有让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才能保证员工行动的协调一致,使得行动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来统一员工的思想。
1、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要统一员工的思想,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是首要的方法。通过教育培训,员工不仅可以改变原先的思想观念,对新的观念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员工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使得员工更加容易适应这样一个新的环境。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目标、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的新特点等等。教育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专家授课的形式,目的在于让员工对于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观念有一个全新认识,突出该种思想观念的重要性。
2、员工参与供应链方案的设计。在设计供应链方案的同时,除了要请专业的专家进行供应链方案的设计外,还可以让企业的员工参与供应链方案的设计。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让员工对于供应链的方案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将来可以更熟练的运作供应链,二来员工可以为供应链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创意,而不是照搬过去的供应链设计方案,这些都有利于供应链方案的设计与运作。
3、员工职务重新分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更注重网络技术的运用,所以运作的企业员工在网络技术方面一定要有相应的能力,要对员工原先的职务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将年轻的有网络技术知识的员工调配到进行供应链运作的岗位,而其他一些相对没这方面能力的员工可以考虑调离到其他岗位,当然企业员工调离的问题需要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联系起来考虑,最终做出合理的职务分配。
(二)组织重构
电子商务的特点是高效、对客户的需求有快速的响应力,同样它对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供应链对客户的需求具有更快速的反应能力,所以,在重新设计供应链组织结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笔者认为,供应链组织重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职能机构向横向化、网络化发展。传统的供应链组织结构是纵向的结构,从整个结构的分布来看,从上到下依次为企业的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这使得信息的传递是逐级单向进行的,指令信息从上而下进行传递,原始信息从下而上进行传递。这种组织结构有两大弊端,一是信息传递缓慢,上层的决策信息传递到下层需要很长时间。二是传递过程中,信息容易发生扭曲,出现失真现象。这两大弊端使得供应链的反映灵敏度大大降低,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响应的要求,所以要用横向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来替代这种纵向的组织结构。
横向化的组织结构与纵向组织结构最大的不同在于要求结构的精简,通过减少多余的管理层结构,在各结构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结构关系,并通过网络将信息在整个组织结构中进行传递,这样信息就可以同时向各个部门发散,而不易出现信息延迟和失真的现象。现阶段运用最多的横向化组织结构是矩阵结构,这种结构大大减少了信息的偏差,且具备很大的柔性,提升了供应链反映的灵敏度,同时它与电子商务快速响应需求这一特点相吻合。
2、成立学习型组织,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是网络科技创新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的体现,供应链上的企业为了跟上电子商务时代的变化,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所以必须成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有利于企业员工自我创新、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它具有以下三种特点:
(1)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型组织通常会建立各种机制来进行知识的累积,常用的方法有开设研讨讲座、专题讨论报告、研究活动等等。
(2)鼓励不断创新。成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理论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不断创新。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
(3)思维的突破。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开放性的组织,通过不断的接收外界的新鲜事物、新鲜信息,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对外界变化形成极高的敏锐度。
3、集权向分权转化
在传统的纵向供应链管理结构中,企业大多数的决策权主要掌控在高层管理者手中,集权制度使得企业整个供应链的决策速度缓慢,供应链的反应能力较弱。而分权则意味着将部分决策权力分给低级的管理人员,也可以说让更多的员工拥有决策权来参与决策,这种方式一来可以获取更多的决策建议,二来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这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灵敏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的需求以及市场的环境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更加要求供应链有着足够的灵敏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供应链的竞争力。
在分权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权的程度,通常分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分权偏好,二是员工分权的接收程度与能力。通常分权程度的高低都与这两个方面有关,组织分权偏好越高,分权程度就较高,员工分权的接收程度与能力越高,分权程度也同样较高,反之也是如此。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环境的因素,组织分权偏好的方法一般不予采用,组织的分权程度的高低往往都是由员工分权的接收程度与能力来决定,所以得采用能力强、愿意承担责任的员工来进行权力掌控。
(三)流程重组
流程重组即指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该理论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管理学教授Micheal Halnlner提出,之所以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是因为传统的企业业务流程过于繁杂,有很多无效的活动,如果只是直接将以前的业务流程照搬到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并不能达到提升企业效益的作用。因此,要想获得成效,首先必须要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对原有的流程进行整改,剔除无效的业务流程,并进行流程的重新设计。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流程重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减少多余的流程环节。在整个供应链流程重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个流程环节进行周密的分析,挑选出合理的流程环节,将多余的流程环节进行剔除。然后通过对各个流程环节进行协调,流程路线进行重新设计,减少流程中的运输转移、检测、库存等活动。例如,JIT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流程设计就完全遵循这一策略,大幅度减少了不必要的生产活动(魏大鹏&李晓宇,2002)。
2、工作整合。在流程中有些细微的工作没有办法进行剔除,但是单独安排一个人来执行又显得多余,所以可以考虑将这些细微的工作合二为一,对这些工作进行整合。工作的整合,可以减少交接手续,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常用的工作整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几项工作归一人来完成,另一种是将员工分成小组或团队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3、流程同步化。传统的供应链流程运作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连续式的流程,另一种是平行式的流程。连续式流程是指所有的工序都要按照先后顺序来进行,这一流程的缺点是流程周期太长,整个流程的运作时间太长,效率偏低(周艳军,2004)。平行式流程中所有的工序都是独立完成,最后各个工序的部件进行汇总组装,它相比连续式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流程周期,但是由于各个工序之间都是独立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沟通,导致许多问题只有最终汇总组装时才能发现,这些问题由于发现的较晚,一来纠正要花费很多时间,二来有些问题由于发现太晚已经无法挽救,这严重影响了运作效率,推迟了交货时间(郑国华,2009)。所以解决以上两种流程形式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流程同步化,同步式流程是指各个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这样不仅缩短了流程周期,同时各个工序环节也有所交流,互相调整,及早的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整个流程的运作效率,节省了时间。
(四)资源重组
企业的资源分很多类别,例如财产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等等,但是无论什么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或重新组合,使其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更要注重供应链的资源重组问题。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有着很大的变化,从原先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而转变。这种转变使得企业的资源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外,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也成为了企业非常重要的两种资源(王庆喜,2005)。所以,为了使企业资源利用最优化,必须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重组,且重组时必须充分考虑供应商和客户这两种新的资源。
资源重组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对客户和供应商这两种新资源的重组,通过网络,对供应商的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对供应商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挑选出优秀的供应商来形成供应链的上游部分。除了对供应商的严格分析外,我们还需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的目标客户群,选择合适的客户群来形成供应链的下游部分。由于电子商务动态性的特点使得资源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所以资源的重组需要不断的进行整改。
接着要做的就是对资源的整合,将这两种新资源与传统的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魏文川,2008)。通过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资源效应。同时要针对项目进行资源投入,把资源从那些弱势的项目中退出,将资源投入到其他优良的项目中,形成核心竞争力。
另外,高效率作为电子商务的特点与竞争基础之一,对于电子商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重组也必须将高效率这一特点融入其中,资源的重组也得遵循这一特点,资源的集成都要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柔性。
五、研究结论
笔者在掌握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供应链运作状况、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供应链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重组策略。主要从以下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从重组的内容来讲,主要是针对计划与控制、采购、库存管理,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供应链重组的问题;从具体的供应链重组方案来讲,主要提出了组织重构、流程重组、资源重组以及观念重组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供应链重组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从形式上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从原先的“推式”运作方式逐渐向“拉式”运作方式转变;从业务流程的角度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正在逐渐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网络化”的形式转变;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讲,电子商务使得供应链间信息的传递基本达到了同步化,大大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失真的现象;从生产计划与控制方面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更具柔性化与敏捷性的特点,对于多变的市场环境能够更迅速的做出反应;总的来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供应链进行重组确实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极大的变化,使得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提升了不少,但是,供应链的实施还得依靠人来完成,所以重视人员的培训与观念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注重人才、观念的培养,才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进行实践研究。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未来的电子商务将变得更加成熟。笔者对此深有感受,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确实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方式,越来越多的活动也趋向于电商化,我相信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未来的供应链也将变得更加复杂与广泛,形成供应链网络,到时供应链上企业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所以如何对供应链进行设计、重组是我们一直要研究的问题。我坚信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只要有合理的供应链战略做指导,必然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发展供应链已经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反之,无论企业实力的强弱,必然会被这一趋势所淘汰。
关键词: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本土化;网络化
一、我国物流业配送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缺陷
目前,国内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配送模式:(1)自营配送模式,是指企业创建完全为本企业生产经营提供配送服务的组织模式。该模式要求企业自身物流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满足配送中心发展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必将会向其他模式转化。(2)合作配送模式,是指若干企业由于共同的物流需求,在充分挖掘利用每个企业现有物流资源基础上,联合创建配送组织模式。通过合作和共享,这种模式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实现物流高效化。(3)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所有的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这种模式对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运作经验和管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4)共同配送模式,是指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作。这种模式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可以促进物流行业整体的配送合理化。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不断融合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和国际化竞争的要求相比,我国物流业还不具备向企业提供高质的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即配送所采取的基本战略和方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发展缺陷,没能很好地发挥物流配送支持城市经济和提高社会效率方面的作用。物流配送模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就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的历程来看,配送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在企业内外重新配置物流资源。然而,管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经济体制的行业分割管理、制度和法规的缺陷阻碍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再分配,尤其是与我国物流企业有关的产权转让制度、融资制度和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技术支撑不够。作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然而,我国物流业普遍存在物流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较低,信息系统不完善,技术设备、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6年公布的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情况调查报告,我国物流企业中有信息系统支持的77%的企业中,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企业占23%,实施了供应链管理优化的企业占18%,50%以上的企业订单处理准确率在98%以上。我国物流企业还不能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日常事物的管理,很少在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径和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发挥决策作用。
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是由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发展而来,严重缺乏具有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理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管理手段上,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以手工操作和经验决策为主,很难从信息和物流的专业角度,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所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
4、缺乏完善的供应链。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物流组织难度高、缺乏柔性和灵活性,经营成本高和运转时间较长的问题。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仓储、运输或搬运,很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运输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资源整合,更别提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和按物流管理思想对物流企业进行优化配置。
二、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物流业以高科技为依托,以实现规模效益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配送模式,形成了从生产资料到最终商品的现代化流通体系。比如:以超级市场为主体的美国规模化物流体系、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日本一体化物流体系和以零售行业为中心的欧盟专业化物流体系。分析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物流配送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了解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息化。作为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物流信息化是指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在发达国家,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并将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物流业,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流和物流的结合,从而实现物流业高度的信息化与集成化。
2、规模化。作为一种规模经济运动,物流规模化是指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或者规模化经营的物流企业。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规模经营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营集约化和产生规模效益。规模化经营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以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规模经营,不仅会降低流通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的核心企业竞争力,而且会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充分提高社会物流效率。
3、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从发达国家来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SCM)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库存和降低存货管理成本,而且可以缩短商品的交付时间,提高对顾客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例如美国戴尔公司依靠其直销模式和高效供应链,使其物料库存降低到只相当于4天的出货量,其物料成本平均每星期下降l%。
4、标准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标准化的参与和实施主体是企业,标准的直接推动者来自市场的需求。企业之间网络系统的建立和货物的高效配送,要求相关企业在编码、通信程序、数据交换格式和包装等方面实行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间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探索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物流企业应依托原有的设施基础和客户网络方面的优势,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运作经验,引入先进技术、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理念,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比如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整合国内外资源后,建立的海尔国际物流中心不仅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系统、巷道堆垛机、机器人和穿梭车等技术,全部实现了现代物流的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根据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实施物流重组,建立“一流三网”的物流管理系统,成功提高对客户订单的响应速度,打造出品牌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建立符合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物流配送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政府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并为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环境,推进现代物流的建立。
第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企业要加大对现代技术设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开发的力度,以提高物资供应时效和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积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物流信息化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前提。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为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做出重要贡献。
第三、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现代化流通规则和技术的专业人员,会使我国物流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设备应用的专业化,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通过物流企业间的并购实现规模化经营。物流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物流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新物流企业的行为。依据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物流企业间的并购不仅会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和物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会推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第五、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和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第六、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订商品以及与商品流通有关的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规格,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以完成企业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可以从制定通用的物流技术类标准、物流信息类标准、物流管理类标准和物流服务类标准开始,逐步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电子商务与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版,99-125.
[2]方少琼.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及趋势[J],经济论坛2003年6期,36-37.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既涉及宏观政策的导向,又关乎措施的落实与执行。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构建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向上可以体现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的主导成效,向下可以探究我国食品安全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地联系食品安全管控的宏微观层次,体现了复杂问题简化处理的过程,有利于比较、归纳与总结。为了能够客观、全面、科学的展开研究工作,本文论述的逻辑思路。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控的主要问题是:在保障一定的食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物质污染(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新的生物技术应用等等问题。这一结论来自我国食品安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自我国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事件、瘦肉精事件、假羊肉事件和毒大米事件等),来自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就不在赘述。当前,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式,为了更好的论述食品安全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必须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阐述食品供应链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后续研究将结合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利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构建的原理设置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关键点,通过基于食品生产流程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通过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监控环境下的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制约机制。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
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是一个长而复杂的供应链条,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运动过程涉及农资供应商、生产者、加工者、中间商(包括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和消费者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食品供应链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错综复杂”的特点。1节点多供应链公认的概念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然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一概念自然地勾画出网链结构的节点分布具有“中间少、两边多”的特点。食品供应链在消费者一端,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需要生存的人类;而在食品生产的前端,具体来说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来说,我国的比例接近50%(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50%)。针对“点多”的特点,我国出现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等等组织模式,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横向加纵向联合促进食品专业化生产。食品供应链两端“节点多”必然会使“信息流、物流、资金点”的控制更加复杂。例如:在某一蔬菜食品供应链中需要汇集的前端节点信息包括:地块、生产者、农药化肥使用量等等。2链条长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化肥的投入必然地将食品供应链与化工工业供应链的某一节点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食品加工过程(以食品添加剂为例)也必然地联系到某一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现代食品生产与化工、生物等技术交织在一起,从整个食品供应链追溯的角度来看,必然使食品供应链的节点外延出去,无形中拉长了食品供应链的链条。3覆盖面广食品供应链在“点多”和“链长”的作用下,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食品供应链涉及的人数和食品供应链与工业的交织性,仅从食品供应链的跨区域属性上就可以说明食品供应链的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食品贸易活动越来越便捷。从地域上看,小到个人消费者的网上采购,大到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完全可以覆盖全世界。现有食品28个大的类别,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在使用,在生活水平、个人偏好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下,在质量与价格上又衍生出不同的产品。可以说,家家都有“菜米油盐酱醋茶”,但又不尽相同。在满足需求和利益获得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在个人消费差异细化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生产的具有区域特性的食品流通性再加大。4食品供应链结构错综复杂1996年,Zuurbier等学者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foodsupplychain)概念,并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如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一管理模式已经广为应用,并逐渐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FurnessA,2004)。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流管理阶段,研究范围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出到消费者消费前的商流阶段,其研究内容通常被包含在营销范畴内;第二阶段为集成物流管理阶段(ILM),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从市场营销中分离出来,且向上游扩展到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强调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SCM),研究范围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跟踪和追溯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食品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阶段,典型的食品供应链可划分为哑铃型、T型、对称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GolanE等,2002;BoselieD,2002)。周应恒等(2008)在生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研究中给出常规的生鲜农产品流通包含3种方式():第一,消费者直接与生产者对接;第二,消费者通过零售商与生产者对接;第三,消费者通过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者对接。生产者通过物流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信息通过信息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消费者(南京地区)通过第三种流通方式的生鲜蔬菜数量占总流通的77.24%。从我国现有的零售业、物流业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来看,家庭生活的主要食品(粮食或蔬菜)和餐饮必需品(油、盐、酱、醋、茶)绝大多数要经由零售商或零售者;采用“农场制”或“公司+基地”形式的农业生产比例仍旧较小,即多数食品生产的农耕源头主体是农户。根据我国食品供应链“点多、链长、面广”的特点,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阶段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可以勾勒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为了突出食品安全监控措施的针对性,我国学者一般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角度研究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根据基本流程给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与控制的措施与途径。结合供应链的基本概念,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首先,该模型以供应链的基本网链结构为基础,主要体现食品供应链各个企业(主体)之间的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承接关系。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网链结构同样存在核心企业,由于食品类别繁多,核心企业是以生产经营规模大小来确定的。例如:核心企业可以是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商(中粮集团下属粮食贸易公司),也可以是大型食品零售企业(家乐福、苏果),还可以是食品加工企业(九三油脂)。每一个核心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中的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有远有近,进而可能产生的特定的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各有侧重。其次,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的主体结构运作效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优化配置就至关重要。结合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发生的环节,一般模型给出与食品供应链关联紧密的三个“观察点”。一是流通,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安全、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在食品的流通多数对储存、运输、中转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生鲜食品需要使用具有冷藏功能的运输工具,大宗商品中转对杂质产生具有一定的限制。流通环节的不规范操作,有可能产生食品腐败、食品品质下降等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加工。食品化工工业技术对于人类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食品防腐剂的使用可以延缓食品败坏的速度,但过量添加的食品被人食用后产生致癌物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三是销售。供应链的形成、稳定与壮大,目的是使网链内的企业均能获得持续的高效益。网链内企业之间具有稳定的“供—销”关系,网链内任一节点出现的销售上的问题,均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某一节点销售库存积压,食品安全保存期处于临界点而进一步向下游节点输送的情况;某一节点企业不良运营,将有害物质带入到整个食品供应链。再次,食品供应链主体网链的工业供应链企业必须考虑到模型之中。第一,现代食品供应链与工业企业联系紧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工业企业不当运作产生的。第二,从食品安全管控的事前管理来看,初级食品生产的任何添加物(农药、化肥、饲料)的“进入”对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品质影响巨大,并直至最终消费。第三,食品消费后流入环境的过程对于进入食品供应链的“起点”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厨余垃圾是简单填埋、焚烧、有机处理等等。实际上,厨余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在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地沟油。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模型的构建诠释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突出了食品供应链的内涵特征,是全面分析食品安全监控关键点的基础,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可以提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监控体系与纠偏、食品安全机制等内容。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一般模型的应用